首页 > 文章中心 >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学校体育;国民体育;全面发展教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结合,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改革,由于对学校体育中的相关理论概念(如:健康第一与增强体质,迎合兴趣与培养兴趣,身体练习与运动技能,以人为本与国家意志等。)没有很好地认识并加以深层次理解,造成新理念层出不穷。但有说服力的教育实践报告至今未能看到,三级教材建设未能及时跟上,很多体育老师无可适从,不少地方的体育课不能正常开展,学生体质状况未能得到改善。有体育老师称这场体育课改革是:“目标虚化,内容空化,组织散漫化,考核客气化。”这足以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其根源就是没有定位好学校体育的位置,让学校体育在实践中处于浮游的状态。

1.学校体育在国民体育中的位置

目前关于体育的分类存在一些争论,但大家默认的还是把国民体育分成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在这一分类中此三种体育共同构成了整个国民体育的框架,可谓三足鼎立的态势,缺一不可。“在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今天,竞技体育方面,要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创造优异成绩,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群众体育方面,要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增强民族体质,把我国人民的机体能力和平均寿命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学校体育方面,要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体质教育,把我国青少年一代的体质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2]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两大目标,学校体育起相对的促进性作用。首先,学校体育在完成自身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促使学生的机体得到完美的发展。所谓完美发展,就是形态、机能、体能和精神几方面得到充分的、均衡的、协调的发展。)的同时,其实也在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做基础,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有天赋、有潜力的人才。有人说:学校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是输送各行业人才的生命线。学校体育在实践竞技体育的精神,体验竞技的乐趣。其次,学校体育为群众体育传授身体锻炼、健身娱乐、维护身体健康的知识,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生活理念。为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做系统性练习,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与社会生存能力。当学生走出学校后,在群众体育领域里发挥着引导大众进行体育活动的作用。

2.学校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

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的观点,劳动力包括智力与体力两方面,教育的作用就是要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使之适合于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体力的发展主要就是通过学校体育的手段而获得。在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学校体育具有教育、教养和身体发展的特点。所谓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按一定的目标来形成特定的个性品质,包括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情操、美感等。所谓教养,就是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科学概念、规律和事实,并有相应的实践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技巧。所谓身体发展,就是使受教育者的个体在解剖生理和心理的机构与功能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和质变,得到良好的发育,包括脑力和体力的发展。学校体育中的教育、教养和发展体现着德、智、体三方面的要求,互相渗透,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而在不同环节上有不同的侧重点。学校体育是教育的手段之一,在实施过程中也应该完成这三方面的任务,而以发展身体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全面发展教育所赋予学校体育的使命就是做好教育、教养和发展身体三方面。三者互相关联、融为一体,构成学校体育的全过程。但三者不是平列的,而是有一个中心,就是增强学生体质。

3.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相依为命

竞技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命脉,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必须进入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竞技体育是人类体育文化的主体,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必须把这部分文化遗产继承的任务纳入学校体育中来。”[3]国际学校体育联合会主席兰姆斯说:“教育狭义的目的是传授知识,而广义的目的在于传授技术、能力和社会生活价值观念,而这种教育包括竞技体育教育。”[4]西班牙学者何塞马利亚卡西加尔教授则大声疾呼:“我们必须努力制定一套教育方法,提出有力的证据,并设法促进主管教育的组织采取行动,使当代人恢复他们业已失去的运动能力。”[5]竞技体育是体育文化的最高层次,把它的项目作为体育教学的手段是完全应该、完全必要的。而且,竞技体育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它是近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高度发展条件下,应运而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在竞技体育中所表现出的价值观念和现代社会是相吻合的。如竞争、开放、民主、民族等观念,都是现代人所必备的心理品质,也是现代社会应具备的社会心理和民族精神。因此,在学校体育里,要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以人为本与国家意志的关系。如果放纵学生的主体性,“放羊式”教学,让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么不能完成学校体育根本的任务,此方式也不是实现“以人为本”的良好途径。试想我们的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从来没有体验过什么是疲劳,什么是“极限”,什么是“二次呼吸”,什么是“价值域”,什么是“中华体育精神”,什么是“奥林匹克文化”,我们就说这种体育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吗?“中级水平以上的竞技体育,即组织化的体育,是应该在学校里提倡的,至于初级水平的竞技体育则应该在学校里广泛地得到开展,这正是我国学校体育目前最薄弱的一环。”[6]因此,把竞技体育的项目作为体育教学手段,是完全应该和必要的。我们绝不能在排斥高水平竞技体育的目的的同时,把作为手段的竞技体育也一概排斥。竞技体育的“增强体能”应成为学校体育的主导,失去它,学校体育就没有生机,处于空虚、疲软状态。

4.学校体育向群众体育开放

群众体育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学校体育的延伸。群众体育里没有统一的规则,没有统一的组织,大多数都是自发的,即使有组织也是自愿的。而且他们的活动场地具有不固定性,设施稀少,活动、锻炼时间受生活条件的限制。活动形式较单一、枯燥。因此,学校体育应该向群众体育提供帮助,对其进行多方位开放。首先、提供场地设施,让群众有机会利用就近资源,创造良好的群众体育氛围;其次、提供理论指导。尽可能地发挥学校体育的理论资源的实践作用,帮助群众体育普遍性开展。有必要的情况下向社区、企业、厂矿等派送体育健身指导员,组织不同的群体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促进群众体育地方化、民族化。

5.结论

学校体育在国民体育中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共同筑成国民体育的大厦。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教育、教养和发展生体的作用。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是相依为命的关系,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竞技体育的“技能练习”手段必须成为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竞技体育要理直气壮地走进学校体育。学校体育应向群众体育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都提供开放性的帮助,用理论指导实践,推进群众体育普及化、地方化、民族化和多样化。由此看出,学校体育的地位显得愈加重要。理性定位学校体育的位置,有利于学校组织开展健康、有益学生身心、有益社会的内容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改善以往“放羊式”、“放鹰式”的学校体育教学观念。学校体育应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根本任务,为提高国民体质力尽责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6.

[2]张友龙.试论学校体育在国民体育中的位置及其目标.[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3,(3),56—58.

[3]卢元镇.当今学校体育中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J].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5),1—6.

[4]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忧思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9.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新闻;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新闻因人而精彩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114 — 02

体育运动是一座新闻富矿,它“为记者提供了写好稿的一切因素:成功、沮丧、鼓舞、诈骗、戏谑、技艺,乃至爱和恨。”①检视时下的体育新闻报道,尤其是地方平面媒体如城市党报、都市报的相关消息,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题材同质化、表达模式化等问题。深入开掘信息资源,努力把握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赛事与人”(即关注赛事与关注人)、“台前与幕后”、“ 专业性与通俗性”等方面的关系,是不断提高报道质量,实现有效传播的可靠保证。

一、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

竞技体育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挑战人类极限,是体育运动中的华彩乐章,它自然是体育新闻报道的重点。事实上,媒体上的体育新闻,大多数属于竞技体育,竞技体育唱主角。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是红花与绿叶的关系,是普及和提高的关系。群众体育也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报道内容。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赵瑜的《强国梦》就深刻揭示了中国体育界热烈表象背后潜在的种种隐患和危机,其中便包括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的失调。北京奥运会之后,我们开始实施《全民健身条例》,这是体育战略转移的一个具体表现,也可看作是对“金牌战略”的纠偏。几年来,群众体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笔者所工作、生活的无锡市为例,体育人口53%,远超30%这一全国平均数值。无锡市有“十大体育亮点”,内容涉及“工作格局”、“组织网络”、“健身活动”、“体育社团”、“体育指导员”、“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国民体质监测”等②,几乎所有“亮点”都是群众体育。仅以“健身活动”为例,“举办各类健身活动1500多场次”,可谓风生水起,如火如荼。但在媒介景观里,这些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运动,并未得到足够的再现,具体表现为数量少、篇幅短、写法老套,满足于单一性的、浮表化的工作总结式报道,缺少对新闻资源的挖掘、整合和优化配置,蜻蜓点水、零敲碎打。也就是说,在生活舞台上,群众体育渐成“当家花旦”,而在新闻图景里,群众体育却被边缘化了,仍然是“跑龙套”的角色。

与竞技体育的“显著性”、“对抗性”相比,群众体育的优势主要在于“接近性”和“参与性”,同样拥有广大的受众群。问题的关键是,群众体育报道要善于沙里淘金,善于感性化包装、故事化表达。体育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现代文明和价值观的一个生动载体,其传播价值不该局限于彰显工作措施、工作实绩的“健身活动”声势,而应着眼于参与者的主体精神、个性和特殊的运动技能,突出群众体育与受众的空间和心理情感上的接近性。

二、赛事与人(关注赛事与关注人)

赛事尤其是高水平的赛事,是万众瞩目的焦点。这是因为赛事具有高对抗的特点,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我们说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新闻是有别于常态的异态”。赛场上的跌宕起伏,瞬息万变,尤其是阴沟翻船、黑马爆冷,与上述新闻的先天属性高度契合。这也正是体育与新闻具有不解之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赛场上,人既是表现内容,又是表现形式。抽离了人,所谓的赛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因人而精彩”,人既是主体,也是对象。目中无“人”,报道就失去了鲜活性和人情味。现代体育新闻,已经开始实现由关注赛事到关注人的转变,各式各样的人物,越来越成为赛事舞台上的焦点。新闻报道(当然也包括体育新闻),最忌讳的是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心。生动可感的报道要见事见人、见人见心。

概括说来,赛场上的叙事焦点首先是运动员、体育明星。有经验的记者,不忘采访失利者和“板凳队员”, 失利者和“板凳队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换个视角看比赛,常常会收到别有洞天的效果。其次教练员、裁判,赛会的工作人员等等;再次是观众。高水平的赛事直播,转播的机位常常几十个,镜头所再现的场景就像“画框”一样,它决定了我们的视角、视线和视界。如果镜头始终锁定在赛场上的激烈争夺,其画面必然会因为单一片面而令看转播的观众产生审美疲劳。镜头闪回、切换,巧妙穿插,如捕捉教练员夸张怪异的举止或看台上观众掀起的“墨西哥人浪”,常常能令报道活色生香。电视新闻如此,文字报道也是这个道理。

如果着眼于日常的群众体育报道,笔者以为,基层体育工作的先进、模范和草根阶层的体育达人,应该是报道的重点。

“先进=自我牺牲+亏待家人+几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最后累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①,这种人物报道上的雷同僵化的叙事模式,弱化了先进人物报道的引领示范效应。人物报道贵在写出真人和活人,显现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要防止写出“死人”和“纸人”,防止神圣化和妖魔化。神圣化和妖魔化是两个极端,都不是把人当人去写,或者是太美化,或者是太丑化,总之是偏离了人本身,人成了一个道具,木偶、傀儡。有人浏览报纸,同一天,5家报纸,5篇人物新闻,结尾如出一辙,“群众一致称赞:‘你真是我们的贴心人啊!’‘这是我应该做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叙事套路,抹煞了人物之间的差异性,不可信、不可亲、不可学。

有关草根阶层、体育达人的报道属于“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着力反映湮没在民间乡野中的一些“小人物”。人物新闻的主角除了先进、模范,还可以是“小鬼当家”。与“名人显要出新闻”相比,“小人物”的报道,更需要发现才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小人物”是“冰点”人物,是容易被忽视的的人物,要求眼光向下,不光要“身”入生活,而且要“心”入生活,也就是要写出“三贴近”的作品,首先要在思想感情上实现三贴近,在调查研究上实现三贴近。另外,体育达人的报道不同于人物通讯的“整出戏”,它只能唱“折子戏”,是片断的截取、侧面的聚焦,是“瞬间的艺术”,不可以贪大求全。尽管是“瞬间的艺术”,但如果善加取舍,片断和侧面也能展现丰富的意蕴,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

三、台前与幕后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上台下密切相关。关注台前与幕后,为的是体现报道的深度、厚度。以西班牙夺取欧洲杯为例,台前是西班牙斗牛士4比0完胜意大利,问鼎冠军。其幕后主要包括:4比0的比分是大赛决赛史上最悬殊的比分;第一支卫冕成功的球队;第一支在欧锦赛和世界杯两大赛事中连续三次夺冠的球队;此外,还有多少年淘汰赛不失球的记录,甚至帮助球王贝利打碎了每次预测都错的记录等等。体育场也是一个“信息场”,各种各样的信息纷然杂陈。其前是显信息,幕后是隐信息,台前幕后的有机结合,仿佛是形神兼备,赋予报道对象以生命和灵气。

台前幕后相结合,显信息与隐信息相结合,实际上是新闻的时效性和报道深度、厚度相结合。在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传统意义上的独家新闻已难觅踪影,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已经成为媒体竞争的重要策略。为了追求深度和厚度,体育新闻报道要能够超越赛场写赛场,甚至是突破体育写体育。比如具体的统计数据的积累和运用,赛事历史的揭秘和解密、举办地的人文资源、地理环境、民情风俗以及花絮、趣闻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有别于前景的宏大背景,是一个更高、更广的认知平台。以上文提到的欧洲杯西班牙捧杯为例,如果仅仅局限于90分钟内的激烈拼杀,忽略其创造的辉煌历史,所作的报道必然是静态的、平面的、单薄的,难以满足受众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阅读需要。

新闻的时效性和报道深度、厚度相结合,表面上看,相互矛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加强材料积累、进行创造性思考。体育报道因其题材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需像作家体验生活一样,要深挖一口井,甚至能够竭泽而渔。同时还要善于创造性思考,善于精选角度,如《公路自行车穿越北京三千载》,由空间“穿越”到时间,时空巧妙“粘连”,反常中见机趣。

四、专业性与通俗性

体育新闻报道要精彩,要吸引人,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是写的专业,说的是行话,能说到点子上。这需要对所报道的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技战术运用了然于心。美国一位体育记者,曾经采访一位赛马选手:“你每次比赛时,通常习惯于把左马镫的皮带多放出几个扣眼?”这个问题太专业了,太具有技术含量了。赛马时,是顺着逆时针方向绕圈奔跑的,选手们通常会让左边的马镫长一些,以控制姿态,人马一体。因为问题精到,仿佛挠到了被访者最痒痒的地方,被访者也乐意和记者沟通。

“许多体育迷是他们喜欢的体育运动的专家,体育记者必须掌握与他或她的读者或观众一样多的知识,甚至可能是更多的知识。”②孤陋寡闻或者对所报道的领域一无所知,是没有办法写出醒人耳目的专业性报道的。据说百年前,英国两支球队远涉重洋,迢迢万里来到印度,为尚不知足球为何物的印度人表演一场使他们莫名其妙、目瞪口呆的足球赛。一位记者的报道是这样的:“一个酷似人头、用猪皮缝制的怪物在地上来回滚动。两队英国人都发了疯似的争着以踢它一脚为乐。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只有看门的两个家伙方能用手抓那怪物,其他的人,手一碰它就挨罚。那个穿黑衣的老东西更是地道的疯子,一边发狂地跟着怪物转,一边手舞足蹈地大声吆喝着什么。总之,这些英国佬好似一个个中了邪、着了魔了!”③例子虽然夸张,却道出了记者加强知识修养的必要性。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范文第3篇

今天,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常德市体育代表团参加省运会总结表彰大会,总结备战经验,表彰参赛先进。刚才,为志局长对我市四年备战参赛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大会表彰奖励了先进单位和个人。利用这个机会,我讲两点意见:

一、要充分肯定参加省运会取得的可喜成绩。

省运会是我省规格最高的综合性体育运动盛会,是对全省各地体育事业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大检阅。本届省运会经过改革以后,其规模之大、竞争之激烈前所未有。今年9月,在湘潭市省运会赛场上,我市体育运动健儿们不负全市人民的重托和期望,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取得了代表团综合金牌第二、青少年组综合金牌第二的优异成绩,并获得代表团体育道德风尚奖,再次创造了我市参加省运会最好历史成绩,出色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参赛目标任务,充分显示了常德竞技实力,为常德人民争了光,为常德赢得了无上荣誉。可以说,我市参加省运会成绩可喜,精神可嘉,是值得全市上下共同庆贺的一件大喜事,市委、市政府是十分满意的。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常德军分区对我市代表团取得的骄人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受到大会表彰奖励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几年来无私奉献、刻苦训练、辛勤劳动的全体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向所有关心支持我市体育工作的各级各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加本届省运会,我市代表团成绩突出,作风优良,美誉三湘,影响深远。这些成绩客观地反映了近些年来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成果和竞技运动发展水平,反映了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我市代表团拼搏进取的团队作风,精诚团结的团队形象,充分展示了常德人民“德行天下、和谐奋进”的精神风貌,彰显了常德人民的时代风采。骄人的成绩,顽强的作风,让全市上下倍感骄傲和自信,极大地鼓舞了全市各行各业的创业斗志。今天受到大会表彰奖励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既是我市参加省运会的有功之臣,也是全市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我们各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一心为公、忘我工作、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们不畏强手、迎难而上、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学习他们勤奋务实、勇于竞争、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学习他们心系集体、团结互助、和谐奋进的团队精神。全市各行各业要广泛宣传先进,学习先进,赶超先进,掀起创优争先活动,进一步提振加快发展体育事业的信心,激发建设文化名城的活力,更好地推动富裕文明和谐常德的建设发展。

二、要高起点谋划新周期体育工作。

省运会圆满结束,标志着体育新周期的开端。成绩已属于过去,一切从头开始。当前,我市体育事业正处于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一方面,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体育意识明显增强,市民群众体育需求日趋活跃与旺盛,体育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宽;另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支持发展体育事业,体育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社会办体更加活跃,体育工作环境与条件更加优越;特别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即将迈入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期,体育更赋予了新的历史内容与责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目标,我们一定要早谋划,早备战,早行动,切实抓好各项体育工作。新的周期里,我市体育工作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积极发展竞技体育,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指示要求,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体育强市,用体育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为文明城市、宜居城市增光添彩。

、以培养奥运明星为目标,竞技体育要有新突破。竞技实力衡量一个地方体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奥运明星是竞技体育的王者,是一个城市体育文化的“皇冠”。建设文化名城,需要竞技奖牌丰富内涵,需要奥运明星锦上添花。目前,我市竞技体育有了一个好的基础,也开启了新的历史起点。今后,全市业余训练工作要继续坚持实施“奥运金牌战略”,切实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一是建设一批奥运精品项目。立足我市青少年传统优势项目,优化项目布局,整合优势资源,夯实“一县一品”工程,建立健全业余训练网络体系,做大做强精品项目群,积极创建全国、全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二是培养输送一批顶尖人才。坚持科学选才,科学训练,建立体育后备人才库,培养、储备一大批优秀的体育后备苗子,积极向国家队、省专业队和大专院校输送更多拔尖的体育运动员,为我市决胜国际体育大赛打牢基础。三是创造一批优异成绩。要继续瞄准国内国际各类重大体育比赛,积极组队参赛,锻炼队伍,提高竞技水平,争创好成绩,为常德经济社会发展争光添彩。

、以创建特色品牌为目标,群众体育要有新发展。近几年,我市群众体育发展较快,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快,市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更加踊跃,群众体育网络体系日趋完善,体育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市群众体育工作在全国、全省有位置,有影响。但从我市参加本届省运会情况来看,成年组参赛人数少,参加项目少,项目组队比较困难,竞技实力较弱,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市群众体育运动普及程度虽然较高,但优秀人才不多,竞技水平较低。顺应省运会改革发展的需要,从现在起,我市群众体育工作要更加注重普及与提高并重,更加注重挖掘地方特色,更加注重打造常德强势品牌,普及全民健身,提高运动水平。一是规划建设重点品牌工程。体育基础设施是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每一个县市区要力争尽快达到“一馆(体育馆)、一池(游泳池)、一场(标准体育场)、一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要求,加快规划建设步伐。市本级要尽快促成新体育馆、新奥体中心的规划立项和开工建设。同时,市、县两级要规划兴建更多的便民、亲民、利民的全民健身路径“民心工程”。二是创建群体活动品牌。要立足我市乒乓球、龙舟、排球、舞龙舞狮、棋类、武术、健身健美、登山、自行车等群众基础好、活动开展经常、优势较为突出的群众体育项目,加强组织引导,开展竞赛联赛,着重打造2—3个常德群众体育运动项目品牌,形成规模,扩大影响。同时,结合省运会竞赛规程,及早组建我市成年组备战参赛省十二运会项目队伍,抓紧训练备战,打好基础。三是开展创建体育特色之乡活动。要在全市范围内继续推进争创体育特色之乡活动,不断拓展群众体育工作空间,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体育特色之乡,丰富与活跃广大市民群众体育文化生活,不断提升我市群众体育工作水平。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日本;韩国;北京奥运会;体育政策;启示

中图分类号:G8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4-0049-03

Abstract:The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ports policy and theirs development after the Olympic Games, hopes to provid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for formulating the China sports policy after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

Key words: Japan; Korea; Beijing Olympic Games; sports policy; enlightenment

1 问题的提出

由于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中国一直都是将体育发展的重心偏向竞技体育,且实行的是“举国体制”。因此,虽然我国的竞技体育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使我国迈入了竞技体育强国之列。但我国的基础体育却还很薄弱,出现高水平运动水平很高、基础体育水平却很低的畸形现象。

奥运会见证了我国体育的发展,即将举行的2008年奥运会是我国体育史上的里程碑,也将是我国体育发展的分水岭。如何借举办奥运会契机,促进我国体育发展方针的重新制定,消除现行体育制度的弊端,实现体育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我国体育工作者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日本、韩国和我国同属亚洲国家,体育都属于外来文化,三个国家在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方面都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且举办奥运会前后体育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极为相似。日本和韩国都以奥运会的举办为契机,实施了体育方针政策的大幅改变,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分析日本、韩国奥运会后的体育方针、政策与体育发展的关系,借鉴其举办奥运会后体育发展的经验,对北京奥运会后制定适宜我国体育发展的方针、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日本举办奥运会前后的体育发展状况

2.1 日本举办奥运会的时代背景

众所周知,二战当中,日本军事经济畸形发展,国民经济疲惫不堪。战争刚结束时,全国很多城市遭受美国的空袭,变成了一片焦土,日本的经济基本处于瘫痪状态。且由于在战争中日本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不耻与谴责。战后,日本人民凭借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国民经济得到快速的复苏,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几乎已恢复到战前的水平。此时,日本政府急于向国际社会展示其经济成果,及取得国际社会的认同,消除战败国的负面影响,树立和平民主国家形象。而获得奥运会的举办权却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综合实力认可的标志。因此,对日本来说,能在本国举办奥运会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是展示其战后国家经济复苏状况的绝佳机会,也是取得国际社会认同的绝好途径。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战后日本经济刚刚恢复后,就于1952年,着手申办1960年第17届奥运会的主办权,虽然失败了,但日本却不气馁,又继续申办1964年第18届奥运会的主办权,并最终获得了在日本东京举办的成功。

2.2 日本举办奥运会前体育发展状况

在二战之前,日本具有较高的竞技运动水平,在1932年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上,日本获得7枚金牌列金牌榜的第5位,而后在下一届的柏林奥运会上,又以6枚金牌列金牌榜的第8位。由于日本竞技体育的表现以及政府的努力,日本的东京曾获得1940年第12届奥运会的主办权,但当时由于正处于战争状态,最后放弃了这届奥运会的主办权。

自1945年8月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日本随即处于美国的占领下,直至1952年4月,《对日和约》、《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生效。在此期间,体育因具有平等、民主等教育的功能,成为美国改造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有力工具,受到美国当局的重视,体育活动在此期间得到了普及和推广,极大的发展了群众体育。

1959年6月日本东京获得了第18届奥运会的举办权。为了向国际社会更好的展示其经济成果及竞技体育能力,日本运用了“举国体制”来发展竞技体育。为了保证在本土举办的这届奥运会上取得好的运动成绩,日本投入了20.6亿日元的选手强化费。1961年1月,在JOC(日本奥委会)设置了奥运选手强化对策本部,并制定了“金牌榜名列第3位,所有参赛项目进入前6名”的奥运选手强化5年计划[1]。因此,作为东道主的日本体育代表团在这届奥运会上获得了16枚金牌,5枚银牌和8枚铜牌,总成绩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取得了日本奥运史上的最佳成绩。这些都很好的向世人展示其经济水平及竞技能力,极大的鼓舞了国民的士气。

2.3 日本举办奥运会后体育政策的改变方向

东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日本的体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仅使日本的竞技体育水平在短时期内获得了飞快的发展,而且也对群众体育的普及起到了积极作用。据有关专家调查表明,申办东京奥运会前一年的1957年,日本成年人在过去一年里参加过体育活动的人口仅为14%,而东京奥运会结束后第二年的1965年,这一数字达到了47%。此外,由于通过东京奥运会,日本向国际社会展示其经济水平和取得认同的政治目的已达到,且感觉到国民的整体体质与欧美有很大的差距。随后,逐渐将工作重心聚集到群众体育的“普及”上,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性文件。例1964年12月,发表了《关于增进国民健康和体力对策》的阁议决定,以促进群众体育的普及,提高国民的身体健康水平。1972年12月,文部省又发表了《关于普及振兴体育的基本策略》。这都标志着日本将发展体育的重心转移到侧重于群众体育的“普及”上来。

由于体育方针政策的重心转移到群众体育上,日本对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相对来说就显得不够。因此,在东京奥运会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标志着竞技体育水平的奥运会名次出现了大幅度滑坡(见表1)。竞技运动成绩的这种滑坡,引起了国民的极大关注及不满,在社会各界发出了重振竞技体育的呼声。为了顺应民声,在1989年11月,文部省发表了《关于面向21世纪的体育振兴策略》,在文件中,重新把竞技体育作为21世纪初体育发展的重点之一,自此,终身体育和竞技体育两手抓的现象已出现。在2000年8月,文部省出台的2000―2010年体育发展中长期计划――《体育振兴基本计划》中,继续将终身体育和竞技体育作为体育发展的重点[1]。在2001年,JOC“金计划”又提出了提高国际竞技力的战略。从这些政策的制定可以看出,日本政府进入21世纪之际,在重视“终身体育”实施的同时,开始下定决心狠抓“竞技体育”,其目标是――“达到提高国际竞技体育的竞争力,实现全方位的体育强国”[5]。

2.4 日本通过体育政策改变所取得的成绩

2.4.1 注重竞技运动水平提高阶段

如前所述,因急于向国际社会展示其二战后的经济成果及取得国际社会的认同。日本政府利用“举国体制”来运行这届奥运会,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竞技体育当中。因此,在此届奥运会上,获得了16枚金牌,5枚银牌和8枚铜牌,总成绩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取得了日本奥运史上的最佳成绩。

2.4.2 注重群众体育普及阶段

东京奥运会后,日本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向群众体育倾斜,确保了群众体育的开展资金。据了解,日本各级政府每年总共要投入7000多亿日元用于群众体育的发展,并修建了很多的体育场地设施,以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日本的群众体育获得了蓬勃发展。据日本1997《体育白皮书》和2001年《体育白皮书》中的统计数据表明,东京奥运会之后到2000年日本每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率逐年增长:从1965年的45%到1982年的64.2%,再到1997年的71.7%。此外,2000年日本20岁以上的成年人每周参加2次体育活动以上的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率已达40.8%,每周2次每次30分钟以上者已达33%,这个比率远远高于我国。国民的体质和身高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人均健康寿命也位居世界第一位[4]。

2.4.3 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竞技运动水平阶段

正当日本的群众体育得到蓬勃发展时,竞技运动水平却因为不受重视而引起了大滑坡。因此,日本政府部门又制定了相关政策,提出“在实施‘终身体育’的同时,努力提高国际竞技体育的竞争力,实现全方位的体育强国”。经过不懈努力,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夺得了16金、9银、12铜,共37枚奖牌,跃居金牌榜第5名,且金牌项目由2个增至5个,奖牌项目由6个增至10个,实现了历史性突破[5]。

3 韩国举办奥运会前后的体育发展状况

3.1 韩国举办奥运会的时代背景

与日本申办奥运会是为了展示其经济成果及取得国际社会认可不同,韩国申办奥运会具有很强烈的政治目的。二战以前,韩国一直受日本军国主义的桎梏,二战以后又经历了南北内战,且与北朝鲜长期对立,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建立外交关系。韩国政府认为,奥运会的举办对外可以树立国家形象,对内可以促进国家的团结。在这些原因驱动下,韩国在国民经济恢复后,申办了1988年第24届夏季奥运会,并获得成功。

3.2 韩国举办奥运会前体育发展状况

二战以前,韩国一直受日本军国主义的桎梏,从没有打着本国的国旗参加过国际比赛,第一次以本国名义参加国际比赛是在1948年的伦敦奥运会上。其后,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而无暇顾忌体育。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韩国政府的经济慢慢得到了恢复,才开始积极参与体育,但当是只是局限于竞技体育,对国民的生活体育则是漠不关心。为了保障竞技运动水平能持续提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新措施,例建立保证后备人才来源的训练体制;设立对高水平运动员进行科学管理、研究的运动处方所和体育研究机构;建立高水平运动员的奖学金、减免学费及提供食宿等制度;授予对国家有贡献的运动员择业优先的权利;授予在国际大赛中获奖的运动员一次性巨额奖金制度等。这就意味着韩国从政策、制度、投资各方面继续扶持和鼓励高水平运动队和运动员,竭尽全力提高竞技运动水平,以使他们在国际大赛中创造优异成绩,为国争光[3]。

3.3 韩国举办奥运会后体育政策改变的方向

在1988年韩国汉城奥运会以后,以倡导繁荣经济为主的金泳三政府提出了竞技体育商业化的策略。但是,当时只局限于体育人口偏重的一些热门项目,如职业棒球和职业足球,仅仅是商业赞赛事。真正开始实施竞技体育市场化政策是在以复苏经济为主要任务而登台的金大中政府时代,这一时期的政府积极促成了以前一直主要靠政府财政支援的竞技体育的相当一部分移交给民间市场的政策[6],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大幅减少。此后,由于亚洲经融危机的发生,负责竞技体育的大部分企业纷纷破产,从1997年11月到1998年4月,政府的体育行政组织也从1982年3月的3局改编为2局7科。在此市场化的过程中,竞技运动水平出现大幅度滑坡。随即,韩国政府为了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及坚定竞技体育推向市场的决心,2002年7月体育局再次调整为现在文化观光部下属的1局4科,管理着整个韩国体育领域。

和日本一样,韩国也在汉城奥运会后将体育发展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体育上,加强了体育设施的建设、建立了完善的社会指导者制度、引导体育锻炼内容、加强了健身方面的宣传等。并出台了《国民体育振兴长期计划》,明确地对社会体育的发展提出了规划和部署,从制度上保证了社会体育工作的进行。90年代,韩国政府又制定了《虎计划》、《国民体育振兴5年计划》和《社会体育普及计划》,以振兴国民的体育教育,使韩国的社会体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4 韩国通过体育政策改变所取得的成绩

3.4.1 汉城奥运会政策调整前

70年代,韩国将体育发展的重心集中到竞技体育,由此,竞技运动水平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了一系列的优异成绩:在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上获得1枚金牌、1枚银牌和4枚铜牌,实现了零的突破;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获得28枚金牌,排名第3,进入亚洲体育强国之列;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获6枚金牌、6枚银牌和7枚铜牌,名列第10位;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以东道主的身份,获得金牌12枚、银牌10枚和铜牌11枚,位列金牌榜的第4,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

3.4.2 汉城奥运会政策调整后

汉城奥运会后,韩国将体育发展的重心偏向社会体育及推进竞技体育的市场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社会体育方面,韩国国民的体育认识、体育习惯都有很大的提高。据调查统计,2000年,认为社会体育对国家发展有影响或大有影响的占97.9%;认为社会体育对人的生活质量有影响或大有影响的占98.8%;体育人口也占全国人口的65.9%,且从富裕阶层、高校、男性为主逐步扩散到普通工人、农民、家庭及妇女;韩国男子的健康人群由1997年的54.3%增加到2000年的54.8%;而女子不健康人群却由1997年的14.8%减少到2000年的13.2%。从上可以看出,韩国国民对社会体育的重视程度很高,社会体育的发展也极大的提高了国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在竞技体育方面,虽然在市场化的进程中,由于体育政策和财政调整的影响,竞技体育出现了步履艰难的现象。但经过10年改革与完善,韩国竞技体育市场化、职业化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对竞技体育投入如此锐减的情形下,韩国的竞技体育虽然在综合运动会上获奖牌数有所减少,但在一些单项比赛中,仍旧保持着很大的优势。特别是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上,韩国足球队夺取了历史性的第4名,震惊了世界。

4 日、韩两国体育发展对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政策的启示

4.1 奥运会的举办一定会激发国民积极参与体育的热情,我国应抓住北京奥运会这个契机,在奥运会结束后,制定相关的体育方针、政策来向社会体育倾斜。例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规模;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加大社会体育的健康宣传。使中国的体育人口保持大幅增长的趋势,以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4.2 在竞技体育方面,应循序渐进加大市场化、职业化的进程,树立将竞技体育推向市场的决心。但在进程中,应有重点、分批次,群众体育基础好的优势项目,可全推向市场;群众体育较好的潜优势项目,可逐步推向市场;不利于推向市场的项目,应重点支持,逐渐发展成潜优势项目。

4.3 在奥运会结束后,竞技体育运动成绩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滑坡,这个现象是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普通存在的情况,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竞技体育市场化、职业化最艰难的时期,除坚定信心外,还应对职业化的俱乐部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控,如果管理和监控有效,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 崔颖波. 东京奥运会后的日本体育发展给我们的启示[J]. 体育与科学(南京), 2004, 25(3).

[2] 丛宁丽. 日本体育制度改革对竞技体育的影响[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6).

[3] 周爱光. 战后日本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走向[J]. 体育文化导刊, 2003,12.

[4] 来德淳. 中日两国政府发展社会体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 辽宁大学学报, 2002(7):82-85.

[5] 日本体育协会. 公认体育指导员制度的变化(下)[J]. 体育季刊(日本),2004,259(3)(4).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健美操运动 全面健身 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G831.3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全民健身工程活动的重视,全民健身工程活动得以快速的发展。早在1995年6月就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全民身体健康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它明确了20世纪末到2010年全民健身工程的奋斗目标与任务,确定了全民健身工程的对象,即面向全国人民,以青少年与儿童为主要对象,并划分了各个阶段的任务与目标等[1]。依据我国大众全民健身意识还不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重不大的现实,2009年10月1日又颁布施行了《全民健身条例》,让“公民依法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该条例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从五个方面对全民健身工程作出了规定。第一,明确了公民在全民健身活动工程中的权利;第二,强调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责任;第三,结合不同人群特点,规范和促进全民健身工程活动的开展;第四,大力推动已有体育设施开放,利用各类公共场所安排全民健身活动场地;第五,规范全民健身服务,保障安全,推动体育市场与产业发展[2]。本文根据《全民健身条例》五个方面的要求,结合健美操运动的项目特征,阐明了健美操运动在全民健身工程中的参与价值,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指出了利用健美操运动实践全民健身工程的途径。

健美操运动项目特征

1.广泛适应性

健美操形式多样,分为竞技健美操、表演健美操、健身健美操等几大类,运动的强度与量可以根据运动参与者的身体条件、个人能力等选择不同形式的健美操运动内容,运动的强度与量可以自主随机调控。健美操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也不高,不需要特定的场地、器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形式的健美操运动。健美操运动对年龄也没有限制,所以健美操运动因其要求不高,参与面广等特性,符合很多锻炼者的需求,具有广泛适应性。

2.健身、健心效果明显

健美操能有效提高身体机能,通过长时间的有氧锻炼,能改善心血管的功能,提高人的基础代谢率,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概率,对一些肥胖参与者有着明显的降低体重与血脂的功效[3]。同时,可以改善人的外在形象,提升锻炼者的精神面貌与气质等。

3.艺术表演与欣赏性

健美操运动通过肢体的动作,辅以节奏明快的旋律,能充分体现身体的美,动作力度与美感,无论是表演者还是欣赏者,都能很好地提高审美情趣,在表演与欣赏中,体现动作的健美,合理的编排等,给参与者与欣赏者都会留下美好的印象,健美操运动表现出的“健、力、美”能充分体现出健美操运动的艺术性[4]。健美操运动在全民健身工程中参与价值的可行性分析

1.有效实践《全民健身条例》的基本要求

《全民健身条例》的施行标志着我国对全民健身工程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群众体育与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视,该条例第一条 “为了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保障公民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合法权益,提高公民身体素质”[1],阐明了全民健身工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公民的身体素质。健美操运动简单易学,场地取材要求不高,运动保障投资较少,锻炼效果好等优点。一方面,可以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通过健美操运动提高了参与者的基本身体素质。所以,健美操运动符合《全民健身条例》“提高公民身体素质”的要求,能有效实践《全民健身条例》的基本要求。

2.健美操项目广泛适应性,适合在群众中开展

健美操对运动参与者的要求不高,场地设施没有特定的要求,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健美操运动本身具有随意性,可以覆盖的年龄段广,不受身体条件、性别等限制。锻炼人群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爱好与基本条件,自由选择健美操项目,到达锻炼与娱乐的目的,所以根据健美操强身健体,老少皆宜的特征,该项目具有广泛适应性,适合在群众中开展。

3.节约资金,减少投入

现阶段我国人均体育锻炼的投入经费还很低,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每个锻炼者在特定的场地与器材条件下开展全民健身工程活动。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保证全民健身工程的正常开展,健美操运动就为这一思路提供了范式,健美操运动不需要特别的运动装备与特殊的场地器材条件,能最大程度地节约国家与个人体育锻炼的支出[5]。

4.健美操运动娱乐性强,可以实现锻炼身心的要求

健美操项目内容丰富,风格迥异,技术要求不高,运动强度可以灵活自控,可以作为一种体育娱乐消遣方式进行活动,这就符合了广大群众锻炼的兴趣要求。随着健美操运动项目的不断发展,健美操分类也越来越细密,搏击健美操、啦啦健美操、街舞、健美操等日益普及[6],这些项目的娱乐性特征,尤其在城市社区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锻炼时间的增多,都能成为广大群众实现锻炼身心的主要手段。

5.丰富体育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健美操运动崇尚“健、力、美”,它在培养群众审美情趣,丰富群众业余文化体育生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体现了其社会文化价值,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它将精神的愉悦也最为一个重要的目标,群众参与健美操运动对提升社区、城市等文明素质,建立和谐社会等都有重要的作用[7]。群众可以利用公共活动场所,进行一些健身操、器械健美操等活动,即增强了体质,愉悦了身心,拓展了人际关系,这些都丰富了群众体育文化生活,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健美操运动实践全民健身工程的途径

1.加强对健美操运动的推广

健美操运动强度适中它具有经费投入少,场地要求不高,不受时间、季节限制,广泛适用各年龄段等特点,能够很有效地提高练习者的身体素质,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但与这些鲜明的特征相比,健美操运动的锻炼特征一般群众还知之甚少,特别是在一些社区,锻炼比较集中的公共场所,由于锻炼人群年龄结构原因,参与锻炼的人群年龄较大,相应的锻炼知识欠缺,选用的锻炼项目的正对性与科学性不强,基本上处于模仿锻炼阶段,对一些健美操运动了解较少。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群众体育锻炼知识的宣传,增强锻炼的意识,科学地选择锻炼的项目,同时,在社区和锻炼人群聚集的场所,利用展板、传单以及组织健美操技术教授与示范活动等,主动让锻炼人群介绍锻炼的意义,开展《全民健身条例》、健美操运动项目特征的社会宣传活动。通过这些有效措施,使得普通群众能了解到锻炼的必要性,以及健美操锻炼的广泛适应性,逐步树立起坚持体育锻炼的健康观念,特别是中老年锻炼人群建立起“多流汗,少吃药”的正确体育锻炼观念。

2.拓展健美操运动内容

近年来,虽然我国健美操运动得以蓬勃发展,内容也在不断地拓展,但健美操运动的竞技化趋势在我国还比较明显,即使在一些社区举办的体育活动中,也经常以健美操竞技比赛的方式进行活动,只有那些身体素质好,年龄比较小,运动能力强的群众才能机会参加,这和健美操广泛的群众适应性特征背道而驰。所以在巩固健美操竞技成果的同时,坚持青少年向竞技健美操方向发展,继续拓展竞技健美操的内容,中、老年健美操运动应当以健身、娱乐为主要发展方向,积极拓展健身、娱乐健美操运动内容与形式,在编排上可以借鉴一些舞蹈动作技术,加入健身球、红绸、扇子健身器械等,尝试创编更多内容丰富、群众适应性强的健美操内容,使得健美操运动项目的发展体现多样性特征。

3.加强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研究

任何有效的体育锻炼手段,都需要群众的亲身体验。这就要了解群众体育活动的现状,所以,要加强对群众体育调查研究,分析群众体育发展的趋势与特征,积极探索群众体育发展的难点与重点,并提出针对性较强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使得群众体育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同时,要加强健美操运动在群众体育活动中的研究,为健美操的创编提高科学的依据,通过针对性的科研活动,把适合群众锻炼的健美操内容遴选出来,选择不同的人群进行实验,对生化指标等分析,为进一步完善健美操内容通过科学依据。

4.培训体育指导员,加强健美操运动与教授能力培养

群众体育锻炼一方面靠自身的学习与自觉性,但要切实提升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效,体育指导员的培养至关重要,首先,要建立起各级体育指导员队伍,通过不同的渠道选拔指导员队伍,并进行针对性培训。体育指导员培训的内容要加大健美操运动的比重,侧重选择健身、娱乐健美操内容,同时,要提高体育指导员健美操运动的示范、讲解能力等。

结 语

健美操运动以其时尚、动感的运动形式,较为灵活的锻炼内容,受到广泛的欢迎,它对运动者身体机能的改善,身体形态的影响,以及对运动者精神面貌与气质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全民健身过程活动中,健美操能有效实践了《全民健身条例》的基本要求;是全民健身的重要实现手段;健美操易开展性,能有效增加体育人口;节约资金,减少全民健身资金投入。健美操运动在全民健身过程中要进一步推广,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健美操运动的推广;加强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研究;继续拓展健美操运动内容;培训体育指导员,加强健美操运动与教授能力培养等。

参考文献:

[1]沈铁.女子健美操运动对女大学生气质的影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30(1):170-171.

[2]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R].2009,8,29.

[3]马杜霞.健美操普修课教程[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2005.

[4]金池秋.健美操价值探索[J].鸡西大学学报,2006,6(6).

[5]符巍,常允涛等.不同等级健美操对高校女大学生身体机理的影响[J].林区教学, 2011,169(4):125-126.

[6]马晓燕.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中级规定动作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4,(12):160-161.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范文第6篇

相关热搜: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范文  公共管理理念

0.引言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关于体育各方面内容的研究越来越多,体育公共管理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社会领域逐渐分化成公共领域和市场领域,在对体育事务的管理中,公共领域中的体育事务管理远远超过了市场领域中的体育事务管理。体育公共管理的研究存在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显性研究的对象是发表于各类报刊上的论文,隐性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学术报告和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在所有研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研究学位论文有着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学位论文的质量是评价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论文选题则是撰写硕士论文的第一环节,并直接影响学位论文的质量。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包含以下三要素:一是研究对象,二是研究内容或研究领域,三是研究方法。选题的“三要素”构成了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框架,也成为评价硕士学位论文的重要尺度。

通过检索CNK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笔者査到2002?2012年间710篇有关体育管理的硕士学位论文。其中,涉及体育公共管理的507篇,占总数的71.4%;涉及市场管理的203篇,占总数的28.6%。

在本文中,笔者对涉及体育公共管理的507篇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内容(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性质和研究领域)方面进行了深人的研究与分析,为体育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1.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数量

    从2002年到2010年的9年间,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2010年达到了高峰。从主观上看,存在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相应的学位论文数量也必然增加;二是体育公共管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体育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各种管理方面的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体育公共管理也就成了人们关注的重要研究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公共管理方面的研究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数量的增加反映了我国体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2.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在以体育公共管理为内容的研究领域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竞技体育管理、大学生体育管理和社区体育管理,分别占论文总数的15.9%、14.5%和13.1%。由此可见,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的都是学生能看到、接触到的体育事务。研究国外体育公共管理方面的论文,只有寥寥数篇,而且这些论文的结论都是通过分析世锦赛、奥运会和其他大型比赛的数据得出的,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经费较少,研究条件有限,很少接触到国外体育组织,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料,也很少能借鉴国外优秀科研成果。

在体育公共管理领域中,中小学体育管理、体育教学管理也是硕士学位论文常常关注的内容,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1%和6.6%,这说明一部分研究生更愿意研究熟悉的学校教学环境。

目前,我国巳进人老龄化社会,但关于老年体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论文仅占总数的2.7%,这与目前社会发展形势不相符,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体育行政管理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更少,这方面论文只占论文总数的3.9%。文献综述类论文也很少涉及基础理论方面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基础理论方面有所加强。

3.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

体育科研方法是研究体育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研究体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⑴。因此,体育科研方法对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分析论文中所包含的研究方法时,我们发现用到的方法主要有4种,即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査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9.2%、63.8%、56.6%和49.4%。搜集资料过程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和德尔菲法,而整理和分析资料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模糊数学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

这507篇学位论文的统计结果表明,在绝大多数论文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数理统计的定量研究方法,说明这些学生重视研究各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更为科学和准确的描述,同时也说明我国体育管理研究在方法上所取得的进步。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体育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条件,综合研究巳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目前,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已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能更加全面、客观、深人地揭示所研究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体育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4.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

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

基础性研究强调对客观现象和事实进行理论性探索或实证性分析,检验理论依据与客观事实的符合程度。虽然基础性研究没有强烈的应用目的,但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研究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基础性研究,新知识和新领域的发展会受到阻碍。以获取新思维和新知识的创造性研究,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并把应用性的研究成果以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形式展现出来。

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的基石,应用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开发性研究之间的桥梁,开发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的目的和归宿。这三种研究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缺一不可。我们对这507篇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应用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3.7%,基础性研究占的比例为19.2%,开发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1%。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硕士研究生拥有的资料和科研条件有限,进行基础性研究的难度比较大;二是主观上忽视基础性研究,而直接进行研究性研究;三是应用性研究比基础性研究更容易。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上对基础性研究的关注不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5.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

    5.1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

通过对这507篇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分析,我们把这些论文的研究领域分为三类:群众体育类研究、学校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其中,绝大多数论文关注的是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中的管理现象及管理问题。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对我国体育公共管理的重视和关注。

在2002—2010年的9年中,这三类论文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变化,2002年到2004年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0.3%;2005年到2006年间,三类研究所占的比重较为接近;从2005年开始,竞技体育类研究开始下降,并略有起伏,但仍在20%左右;从2005年起,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异军突起,并开始占据首位。2002年到2004年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是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而2006年以后,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学校体育类研究所占比例从2008年开始变得较为稳定。

在学校体育类的研究中,中小学体育研究和高校体育研究为两大研究热点,也是硕士学位论文重点关注的内容。

在国家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的背景下,群众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正在发生悄然转变,硕士学位论文关注的重点也从竞技体育转向了群众体育。目前,对群众体育类的研究已呈上升趋势,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已开始关注群众体育。

5.2城市体育和农村体育

农村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农村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城市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城市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两者的区别就是开展健身锻炼的地域不同。不同区域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的差异性,体育观念、运动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体育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

2002年到2012年的9年间,农村体育研究所占的比例不足25%;而城市体育研究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所占比例达到87.5%。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体育是扎根于城市文化而产生、成长和壮大起来的,因而很多的“体育问题”和“体育现象”都发生在城市体育中,这也成为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时关注的热点;二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体育资源、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消费市场都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的体育热点“话题”要多于农村,也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三是由于体育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多为在校学生,他们学习、生活在城市中,因而城市体育研究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研究的话题。

6.结束语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范文第7篇

摘要:从学校体育工作地位和作用以及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来说明体育教师的劳动有其特有的价值,他们的劳动应该得到社会的草重。

体育教师从事的是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们的劳动价值,只有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工作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才能正确评价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

一、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有协调的发展,学校体育在其中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责任。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或长或短都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在这阶段,学生的身心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以充沛、旺盛的精力从事文化学习,以健康的心态进行各种交往,还影响着学生今后能否很好地面对社会迎接各种挑战,适应紧张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论文百事通体育教育能实现这一功能,它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互助、热爱集体等优良品质,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科学实践证明,体育锻炼能增强大脑的功能,培养敏锐的反应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良好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使人变得更加聪明,有利于学习和运用科学文化知识。

学校体育是促进群众体育发展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战略措施。体育分为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是民族强弱的标志,竞技体育是国力盛衰的体现,而学校体育是二者的基础。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水平和体质水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体育锻炼是影响他们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青少年学生在我国人口总数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学校体育本身就是普及我国群众体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学生在学校不仅能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体质,还能了解体育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并养成“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成为终生热爱体育运动的一员。另外,系国魂于民心的竞技运动始终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而竞技运动的基础也在于学校体育。许多优秀运动员都是经过学校体育打下的基础,最后才攀登上竞技运动的高峰。所以说,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竞技水平的高低。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

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是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而言的。其特点在于其他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而体育教学虽然也要传授知识,但它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来进行。学生在反复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并在练习中得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成效。这样,在体育教学中就具有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高度结合和理论与亲身实践的高度结合这样两个显著特点。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辽宁 体育特色城市 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 Sports City Liaoning

ZHANG Yongzhi[1], WANG Yingying[2]

([1]Shenyang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henyang, Liaoning 110142;

[2]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Shenyang, Liaoning 110136)

AbstractThe research is the review of Liaoning athletics sports in recent 60 years. It will provide th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Liaoning athletics sports.

Key wordsLiaoning; Characteristic Sports City; research

辽宁竞技体育在中国体坛占有重要地位,辽宁的竞技体育一直扮演着中国竞技体育的重要角色。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的统计排名,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辽宁省获得的金牌数和奖牌总数名列全国第一位,这也是辽宁省运动员第一次取得奥运会金牌、奖牌全国第一。从这层意义上讲,辽宁竞技体育的兴盛是中国竞技体育兴盛的缩影。辽宁体育特色城市的建设支撑着辽宁竞技体育的发展,为辽宁竞技体育人才的储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辽宁体育特色城市建设与发展研究,是对辽宁各市的竞技体育60年的回顾和总结,并对今后各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

1 辽宁各市特色体育概述

表1辽宁各市特色(优势)体育项目一览表

辽宁的田径、乒乓球、三大球等个别项目早在20年代中后期刚刚传入辽宁地区后的短时期内,就确立了在中国的领先地位,这些项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

2 辽宁各市特色体育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30年来,辽宁省竞技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各市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赛上为辽宁省、乃至我国赢得了无数的荣誉,在这里只列举各市运动员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情况:

3 辽宁体育特色城市存在的问题

(1)资金及硬件支持不足。经费严重的短缺是制约我省竞技体育训练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原因,我省竞技体育经费投入和经济发达地区比较起来相差悬殊,虽然各市近几年加大了体育场地的投入力度,新建和改建了体育场馆,但大部分市区标准育场馆从总体数量和人均数量上还不能满足运动员训练的需要。

(2)运动员后备人才的短缺。业余训练网络的萎缩直接导致选材难。由于近年来区、县文体局在经费、场地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困难,使得我们原有的三级训练网络大受影响,规模出现了大幅度的萎缩。许多区、县业体校的训练规模急剧缩小,招生人数严重不足。

(3)项目布局有待调整。竞技体育的项目布局对运动项目的发展影响重大,但是,有一些城市在项目布局上没有突出重点,盲目地追随其他省市的脚步,导致这些城市的竞技体育项目不能从市情出发,脱离了实际,亦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体育资源。

(4)管理体制尚未完善。目前,辽宁竞技体育面临多种管理体制并存的局面,层层的组织体系和隶属关系削弱了管理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使得一些地区、部门、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思想上麻痹大意,也暴露了目前我省管理体制存在薄弱环节和漏洞。

(5)体育科研力量薄弱。辽宁省各市体育科技改革仍然处于深化和完善阶段,科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第一,科研选题方向偏离运动训练的实际。第二,科研需求量大、科研设备急待更新,致使科研经费投入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第三, 潜优势项目亟待科研支持。

4 辽宁体育特色城市发展对策

(1)转变政府职能,确立合理的特色(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目标。体育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竞技体育资源的宏观调控职能,重点放在政策法规的制订、组织协调、监督管理、规划计划及服务等方面。要从市场结构、市场发育程度、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调控市场,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良好局面。

(2)多渠道吸收体育经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走资金多元化道路,积极鼓励和扶持社会创办各类体育学校、俱乐部、培训基地等实体。培育和规范体育市场,加快体育社会化、实体化、产业化步伐,推动体育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加强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各级体育部门应与教育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推进体教结合,在学校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发现和选拔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应加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建设;高度重视教练员队伍建设;协调好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学习与生活;建立科学的竞赛机制;制定符合项目发展趋势的规划,逐步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格局。

(4)处理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之间的关系。现阶段,我省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之间非均衡发展的现象客观存在,尤其是二者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群众体育关系到民族体质与健康、社会稳定、人民社会质量,与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毋庸置疑,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是我省体育事业中不可分割的两大任务,都应该得到全面发展。

5 结语

辽宁作为全国体育大省和体育强省,其14个城市特色体育项目的建设和发展推动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各项体育运动的发展,同时对各市以及辽宁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辽宁省体育局局管课题项目,项目名称:辽宁体育特色城市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王莹莹 第一参与人

参考文献

[1]杜大勇,孙鹏,李跃海.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与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