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产品比较单一,具体的体验活动也比较相似

由于农村处于偏远的山区或者经济未开发的地区,具有田园风光,整体具有田园牧歌的感觉,人们从事的也是农业劳作,一切具有原生态的味道。因而在整体的农村旅游中,呈现的是田园观光、吃农家饭、或者以农家乐为主题的活动,没有新颖之处,任何地方的农村没有任何的差别,体现不出农村的独特性。

(二)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效率不高

对于农村旅游业而言是一个高复合型的产业,涉及到旅游的方方面面,比如:涉及到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为旅游的人们提供丰盛的食物;也涉及到第二产业的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在旅游欣赏或者农家特色的代表;以及第三产业的交通、信息、金融和服务行业等,这是旅游必备的条件[1]。总体而言,农村旅游设计了三大产业,但是三大产业的整合率不高 ,主要原因是上述所涉及的方面没有进行很好的结合,将乡村的旅游资源没有及时的发挥出来。

(三)农村旅游资源的规模比较小

由于农村的经济没有形成集约化的发展,主要以家庭经营方式为主,由于受传统思想合和传统农业劳作的影响,大多数以单独个体经营为主,无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利用,因而在旅游资源发展方面,整体的旅游项目规模比较小。有些地区的资源比较短缺,主要体现在房屋或者旅游设施等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在组织的活动项目中,活动的规模也比较小,无法全面的展现农村文化生活,更无法将项目活动与文化结合,因而其发展传承的时间比较短。因而从整体而言,农村旅游至今没有形成观光、休闲、娱乐、旅游一条龙服务,因而旅游资源的发展规模比较小。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

(一)乡村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提出与必然性

针对农村旅游资源的发展而言,资源的整合才能将资源的价值最大化的发挥,而如何让农村旅游进行全域发展,需要有融合发展的理念,这一理念是对全域旅游发展的进一步延伸,并且全国旅游工作研讨会于2015年8月在黄山召开期间,国家旅游局局长提出了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在2016年1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他又一次提出了全域旅游模式。因此,全域旅游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的必经之路,对农村旅游而言,在以整合资源为前提的情况下,需要全面创新旅游产品,从而推动农村旅游资源更加优化。融合发展农村旅游资源提出的时间比较短,但就其发展的前景而言,是比较长远的,能够解决农村旅游资源盲目竞争的局面,避免乡村旅游资源进入竞争的困境,同时还能整合农村资源,让旅游业向健康方向发展。因此,实施融合发展旅游资源有利于乡村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同时也能增强农村旅游资源的综合竞争力。

(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具体措施

首先,将农村旅游饿模式与其他旅游模式相融合。由于农村的旅游资源有限,在旅游发展期间,所呈现的是相似的田园观光、农事劳作体验活动、或者推出农家乐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只有一次性的消费,无法让游客多次的观光旅游。因而,农村资源要突破这一现象,根据地方特色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将新的旅游资源与之前的资源相结合,呈现不同的项目体验[2]。将文化融入到农村旅游中,能够推动农村旅游资源优势的最大化发挥。比如:体验活动中不仅包括农耕体验,还有农家瓜果蔬菜的采摘品尝,不同季节的瓜果蔬菜能吸引游客多次的观光;文化方面包括酿酒、剪纸工艺、刺绣、竹编等项目,这既是一种文化,又是一种留念,让游客的旅行品味有很大的提升,游客的体验更加的丰富多样。

其次,将农村旅游资源合理整合,推动农村旅游服务的丰富性以及增加旅游产业链。由于农村旅游资源条件资源的限制,无法全面的发挥农村旅游资源,游客也无法深入的体验农村田园式的生活,因而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整合资源方面,主要围绕农村旅游的住宿、食物、出行工具、旅游景点或者旅游体验的项目、特色纪念品的购物活动、农村旅游的娱乐文化等方面进行整合,让上述的几何方面形成一条龙服务,无论游客从哪一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服务,让游客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有充分的享受和体验,让游客能真正体验农村文化的魅力[3]。此外,农村旅游还要将三大产业有机的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服务机构与运作系统,拉动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三、结语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题: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现状;对策

1发展现状

1.1农村第一产业发展情况

2018年底,秦安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53万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38万hm2,粮食总产量21.22万t。经济作物播种面积0.82万hm2,总产量1.27万t,其中,油料0.72万hm2,产量1.02万t;中药材0.1万hm2,产量0.25万t。林果总面积达到6.06万hm2,产量80.44万t,产值33.08亿元。蔬菜总面积0.78万hm2,总产达到23.58万t,产值7.61亿元。大牲畜存栏4.47万头,猪存栏13.73万头(其中:能繁殖的母猪1.34万头),羊存栏3.8万只,鸡存栏87.46万只。

1.2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2018年,全县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了44家,较2017年底23家净增21家。企业销售总收入149229.5万元,较2017年销售总收入91076.16万元增长63.85%,直接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272家,通过各种方式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08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1079家,累计带动农户8.62万户,助农增收户均450元。新建果蔬保鲜库16处,涉及贫困村16个,全县果蔬保鲜库总数达72座,新增贮藏能力18536t,总贮藏能力24.27万t。

1.3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先后建立果品专业市场15个,发展果品营销经纪人3000人,从业人数14320人,带动农户3.39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516户),带动了基地建设,推动了产业发展。秦安苹果、秦安蜜桃、秦安花椒先后进入区域公用品牌100强,全县注册农产品商标20多个,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17个乡(镇)电商服务站,初步形成了产、贮、运、销为一体的果品产业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林果持续、健康、高效发展。

1.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把科技措施的应用与农路建设、果椒基地建设、集雨节灌等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在全县土地规模流转集中区域修建了产业路,解决了灌溉水源,配套了灌溉设施,提高了基地生产能力。积极开展标准化果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广密植树形、科学施肥、果园种草覆草、病虫害综合防控等一批先进实用的技术成果。积极开展标准化果园建设,林果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0.83万hm2,建立乡村废旧农膜回收点31个,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了78.2%,果品测土配肥施肥技术应用面积5.01万hm2,有机肥利用率达到33.2%以上,化肥利用率达到32.4%;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21%,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10.2%

2存在的问题

2.1综合发展水平还需不断提高

秦安县农业用地质量不高,耕地有机质含量低,并长期受干旱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区域水资源严重短缺,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防灾减灾能力弱;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现代农业发展的配套机制尚不健全,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对外开放度不高,农民科技文化素养较低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2.2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低

全县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仅有花椒加工企业1家,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1家,粉条加工企业1家,苹果浓缩汁加工企业1家。大宗农产品中,粮食、饲草、蔬菜、肉类、蛋奶类都没有深加工企业。肉类、蛋奶主要是腌制加工且由经营户和农户自行加工,饲草加工主要是养殖户自行青贮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一直徘徊不前,增值幅度不高。

2.3加工企业技术含量较低

调查显示,全县60%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人才和技术,仍用“家族式”“作坊式”等生产管理方式,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经营理念滞后,特别是农产品初加工人才、技术奇缺,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和研发人员,产品科技含量低,缺少品牌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2.4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

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部分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同时,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合作方式简单,农村真正采取订单收购、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

3发展思路及工作重点

3.1规范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大力规范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开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农业社会化等服务,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挥产业融合主体作用。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创办农业企业。

3.2扶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引进

扶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引进和设备更新,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减少农产品在加工中的损失。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充分结合,促进农产品加工技术进步升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既减少了产后损失,又使农民得到实惠。

3.3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

通过政策、资金的杠杆作用,从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费用优价、用地优待、配套服务、原料补贴等方面支持,引导鼓励企业开发高质量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全面提升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3.4促进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冷链仓储与物流配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培育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物流企业和营销大户,积极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外出展销、外向出口和农超对接,健全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景观、农事体验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农村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全方位促进农民增收。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农旅同步是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其对于农村地区的产业优化组合、资源配置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重视地区资源优势分析,汇总现有资源类型,在产业规划中发挥出资源的利用价值,形成带有地区特色的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这也是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1农旅同步概念分析

1.1内涵

依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规定,所谓旅游就是人们离开日常生活环境到其他地方进行短期访问。“农旅同步”是一种新型产业融合形式,将农业经济建设与旅游产业的建立与推广相结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发展路径。“农旅同步”具有农业与旅游双重特征。

1.2原则

“农旅同步”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地区的传统游戏文化、资源利用价值、现有产业发展情况等进行客观评价,建立规划管理机构,对农业与旅游进行合理规划,并深入贯彻绿色低碳理念。就政策、价值、空间和生态的角度来说,“农旅同步”的规划原则为:第一,关注政策变化,对地区进行统筹规划,发挥出联动效应的正面影响力;第二,把握空间组合形式,通过空间的有效规划实现产业的融合;第三,深入挖掘农业资源的利用价值,并与地区文化融合,促进文旅互动;第四,生态理念,需具备长远发展意识。

1.3模式

常见“农旅同步”发展模式如下:一是农业景观+观光旅游;二是采摘种植+体验旅游;三是保健种植+养生保健旅游:四是民俗风情+休闲旅游;五是特色农业+探险旅游。

2 “?r旅同步”发展现状

农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带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的长远稳定发展,需要对现有农业发展形势创新模式,建立新型发展模式,发挥出农业的利用价值,针对休闲农业发展与融合进行积极探索,通过农家乐、休闲农庄等形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高。但是在“农旅同步”发展模式下,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未对休闲农业进行科学规划,管理措施不到位,导致服务质量较低,产业的建设规模较小,对于外部没有强烈的吸引力。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需要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对“农旅同步”的发展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平衡产业关系,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3 “农旅同步”发展对策

3.1农业发展战略

首先,发挥出产品开发及市场营销等影响,加强运作管理,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加强宣传管理,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倡导私营企业参与产业建设,开发多种经营模式,发挥社会资源在农旅中的利用价值。其次,坚持产业联动。需要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的时空局限,将农旅作为发展重点,加快产业升级,在农旅景区周边布设产业,实现联动发展局面。最后,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先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合理设置发展目标,对发展计划进行分化,细化各阶段、各地区、各产业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在休闲旅游建设过程中,需要明确工作节奏,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创新发展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益。

3.2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对空间进行合理布局

第一,需进行地区资源调查,明确资源优势,对产业功能进行统筹规划。为了充分发挥出农旅生产、旅游、生态、教育、医疗、康复保健、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需要结合生态资源如温度、光照、土壤、生物分布等,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需要深度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的价值,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民俗的传承,与农业生产种植养殖技术结合,建立农耕体验、科普教育、文化传承、新农村建设等生态休闲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为游客提供衣食住行玩乐购等多样化旅游产品。第二,需要对农业生产以及旅游功能进行统筹规划。农旅综合体规划需要结合地区交通运输能力、产业发展基础、资源分布等,对功能区域和旅游项目进行合理规划,发挥出时空效应。传统农业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农业的生产基础条件较好,且已经形成了与地区市场相适应的发展规模,并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为此,根据现有产业布置以及自然地形地质对农旅进行科学布局,例如,可建立特色农业种植、养殖区,不断引进种植技术和灌溉技术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3.3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系统

为了保证“农旅同步”产品的质量、农村景观的生态性、旅游的舒适性,需要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系统。例如,农旅道路规划,需要分化车行、步行系统,实现人车分流,而车型主要以游览电瓶车、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为主,低碳环保,有效维护地区生态环境。对于大型观光区,需要建立专门的游览廊道以及产业片区栈道,满足农业生产和景观游览的双重需求。对于道路规划,需要依据功能的不同进行级别划分,并设置差异化景观。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一、基本情况

XXXX镇位于XXXX县的最北端,总面积xx平方公里,拥有耕地xx万亩,有“XXXX粮仓”、“芦笋之乡”、“蔬菜瓜果之乡”之美誉。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XXXX镇农业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拥有农业观光园、农产品市场、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多家农业经营场所。

为扎实推进XX乡村振兴工作,了解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学习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经营理念,学习生态观光农业开发运营模式,促进XXXX镇农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XXXX镇农业发展适应新时代、新业态,制定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符合本地特点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分2批赴兰陵县、寿光市、青州市进行考察调研。

二、收获体会

1、推进乡村振兴,要转变生产观念,积极学习新知识。通过考察,考察团成员切实感受的科技进步的力量。寿光作为世界级的蔬菜集散地,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对于农业科技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创新,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转变。考察团深刻的体会到唯有加强学习,解放思想,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因地制宜发展XXXX特色现代农业。XXXX镇作为全县最大的种植业乡镇,我们必须要对下一步发展现代农业有一个准确而清晰的认识,加强农业知识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进一步转变观念,逐步从粗放型、个体型农业向“以科技为本”规模化经营型农业转变,从以简单的农业生产和农业服务为主线逐步转变为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农民生活为主线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积极借鉴兰陵、寿光发展模式,在农业产业化布局中科学合理规划,做到种植现代化、管理精细化、产销一体化、形式多样化、生产全程化,既要搞好全周期的技术培训,又要注重信息服务、营销服务,注重线上线下融合,推进XXXX镇农业生产布局合理、生产专业,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2、推进乡村振兴,要注重人才培育,提高农民素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优先发展。XXXX镇近些年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技术培训,辖区内农民的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尤其是XXXX镇靠近高新区和济宁市,交通便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业产业流动厉害,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农业生产新技术新业态的推广使用进度较慢。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一批爱农村、懂农业爱农民的专业人才显得更加迫切更加重要。在兰陵、寿光、青州,考察团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尤其注重人才培养,引进高科技人才,同时积极对接上级农业部门加强技术支持和培训,花大力气挖掘农业农村实用型人才。大批三农人才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模式,也保障了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3、推进乡村振兴,要科学规划产业,拓展农业产业。

通过考察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农业不再是孤立的农业生产,而是整个农业生产前、中、后全方位、全过程的活动,是农业与旅游业、服务业相融合的新发展模式。兰陵农博园让农产品与沂蒙红色文化相融合发展红色旅游,寿光菜博园和兰陵农博园培育多种观赏花卉,青州花卉博览园线上线下融合,利用物流业将鲜花送到各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发展农业生产促农增收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农村生态保护,努力挖掘本地特色,使一产接二产连三产、四产,延长农业产业链,开展农产品初加工、农业生态旅游。XX队员要用活上级帮扶资源,深入调研,因地制宜,努力打造农业优质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下一步计划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信息服务;“三网”融合;城乡信息融合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1-2371-03

Study on Rural Information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HE Wei

(Library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50,China)

Abstract: Problems in rural information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we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status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information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Countermeasures we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rural informationlization; information service; “triple-play”integration; urban and rural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网络发展到今天,农村信息化已经走过了从早年的“村村通工程”,到后来的“信息下乡”历程,又从大规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再到实现智能生产和经营的发展历程。未来,农村信息化将走向融合化。迫切的市场信息需求,要求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要实行融合、农村信息服务手段要实行融合、城乡信息化融合。

1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

1.1“三网”融合的概念

所谓“三网”融合:狭义讲,是电信网、有线电视网与计算机网的融合与趋同;广义讲,是电信、媒体与信息技术等3种业务的融合。从服务商角度看,是指不同网络平台倾向于承载实质相似的业务;从终端用户看,是指消费者用户装置(如电话、电视与个人电脑)的趋同[1]。“三网”融合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为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

1.2网民上网情况

通过“三网”的发展,利用手机宽带等上网的网民不断增加,根据CNNIC最新统计,宽带网民规模从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底,由34 598万人发展到36 381万人;手机网民规模半年时间从

23 344万人发展到27 678万人。截至2010年6月,总体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人,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 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农村互联网应用逐步深化,对互联网的需求不断增长。

1.3城乡信息利用结构

截至2010年6月,半年来农村网民规模达到

11 508万人;城镇网民规模达到30 492万人。城镇劳动者网民占58.1%,农村劳动者网民占4.7%,学生占30.7%,从表1中可以看出,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互联网接入条件不足、硬件设备落后等因素,农村地区网民的增长仍显得较为缓慢,增幅小于城镇地区。值得期待的是,目前“三网”融合方案已经获得通过,并在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开始试点推广,这将会对农村互联网的发展带来质的变化,未来农村网民规模有望加速增长。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网民表现出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商务类应用表现尤其突出,网上支付、网络购物和网上银行半年用户增长率远远超过其他类网络应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呈普及化趋势,互联网作为全面的平台,也成为农村信息获取的常规来源及农产品交易的便捷渠道。农产品通过网络商务交易变得越来越现实。农民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新产品开发、新技术革新、信息搜索、新产品外销等,互联网有望成为农村增产增收的又一渠道。

1.4信息资源分配情况

信息资源各地区分配一直以来都不均等(表3),IPv4不够的问题现在已经可以用IPv6来代替,但其他的资源还有待改进。由于东部、中部、西部资源分配不均,现今还是影响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2当前农村信息化与信息服务融合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1农村信息平台的构建

农村信息化发展以来,农村信息基础建设有了较大的改善。例如:中国电信在南方20个省建成“信息田园”平台;中国移动的综合信息网;中国联通的3G视频、平安农村、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农机远程控制系统等[2]。因此,城乡手机上网比例半年达71.1%。但是,从表1、2、3中看出,信息化平台变化不大,各地区资源分配比例不均衡。因此,在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中,需要政府部门、企业、事业等提供一个共享的平台,整合适合农村网民的信息,以简便易行的方式提供优质服务。第一,政府要从资金上大力投入。如美国国家农业数据库(AGIUCO-LA)要健全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政府必须稳定、足额投入是成为农村信息高效共享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3]。第二,政府要建立公共的信息平台。平台对任何人都要提供无地域、质量、资费歧视且能承担得起费用的各种有偿信息服务。第三,信息均衡。实行“完全与开放”共享政策。针对农村信息化需求,以农民增收为主要目的。第四,解决信息平台重复建设问题。各地应对农业信息服务进行集中管理,从信息服务上下功夫,积极推动创建新型的服务方式。第五,“普及性智能终端+3G网络+信息应用平台”将成为农村信息服务的一种有效模式。

2.2加强农村信息素养培训,培育新型农民

网络服务排在第一的是娱乐,其中绝大多数是音乐和游戏。农村利用网络的集中在青少年中,青少年网民规模接近2亿,手机成首位上网工具。农民信息素质是指农民发现和获取信息,对信息内容的吸收与利用,以满足自身信息需求的能力[4]。一直以来,在经济压力及就业困难情况下,农村网民初中后就外出打工。青少年网民更偏重于娱乐性,远离信息知识功能,农民要增加收入、提高就业率,就应该引导他们合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自身信息素质,走科学化、信息化的发展道路。

2.2.1提高文化科技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培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将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放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继续巩固义务教育。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与信息服务体系。

2.2.2增加农村青少年网络知识免费教育有关农村青少年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应进行各种专业技术免费教育。此项应由政府来组织,与企业联手填平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为促进新农村建设进行诸多有益的尝试。例如,工信部与AMD公司合作,在多个地区建立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培训中心”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信息知识匮乏、信息化人才欠缺的窘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3培育新型农民针对农村信息技术人员以及农民的培训,不仅仅是让他们会用电脑这么简单,农村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新的动力,从而需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多领域开阔农民视野、提高农民素质。

2.3信息网络服务于生产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就业

农村要发展、要增收、要富裕已经离不开网络信息资源。但城乡信息市场不对称,要力求解决能让农民的小农生产与大市场联系在一起,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

2.3.1积极推进农村信息服务“电脑下乡”政策切实让农民看到了信息化的实惠,但是,作为一项高科技产品,没有配套的服务和措施,很难让农民真正掌握电脑技能,并从根本上推动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农村信息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从推动农民致富实践的指导和帮助等方面来努力。利用信息化手段所带来的益处是推动产、供、销一体化。农户通过网络查找农产品购销信息,并通过信息化手段与外界有效联络,拓展农产品销路,实现增收。

2.3.2延伸高校图书馆服务现在各高校都在郊区及区县投资办学以扩大教育范围,图书馆作为信息化发展最前沿的阵地,有条件和义务来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第一,大学新区和各二级院校可就地利用自己的资源,帮助农村办短期培训班;第二,农村在“三网”融合的推动下,手机上网比较方便,图书馆可以利用WAP通信模式,用无线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之间连接的桥梁,在WAP内容服务器上存储服务信息,以供农村网民手机用户通过WAP来访问和利用图书馆资源。

2.4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农村增产增收,靠的是信息对称。阿里巴巴、华农网等网站的出现颠覆了全球零售业,尤其是农林牧渔行业的传统交易模式,农业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开拓市场和参与全球竞争的必要手段[5]。农民通过网络,十分便捷、快速地完成信贷、担保、交易、支付、结汇等环节。使农民可以更贴近市场,并迅速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购买习惯、消费需求,从而促进农业贸易的繁荣发展。

2.4.1农民商务意识的培养现在的问题不是技术、资金、服务,而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在我国,与农业相关的企业和主管部门领导普遍缺乏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知识,制约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只有使农民以及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者的观念转变了,才能推动农业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6]。

2.4.2信息流的发展信息时代,谁最先获得信息、谁最先运用信息,谁就能获得市场、获得利润。而信息需求表现为全面系统性、综合集成性、规范性、持续性、地区与时间的差异性、时效性。农村信息化要求农业信息服务针对性强、时间准、服务方便、成本低、使用后经济效益高;在城乡网上支付猛增的情况下,应建立网上安全保障系统。

2.5网络信息安全及防范

2.5.1全国网络安全问题2009年,半数网民曾遭遇网络安全事件,网民处理安全事件所支出的服务费用共计153亿元。虚拟财产损失成为网络主要经济损失之一,虚拟财产保护亟待加强;超过90%的网民碰到过网络钓鱼网站,网络下载和浏览成为病毒和木马传播的主要渠道。网络安全事件受关注度比以往大幅提升。网民安全感降低,提供网上个人信息比以往更加慎重。近2 100万网民缺乏密码设置方面的保护意识。99%的网民对个人计算机均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近70%的网民能够意识到个人网络安全问题会波及公共网络及他人的安全。28.4%的网民从没有听说过或关注过网站诚信标识,因此其宣传和推广力度仍需加强。近50.0%的网民不重视网上安全公告,极易引发网络安全事故。71.2%的网民听说过“云安全”概念,但其中仅有半数网民考虑尝试。

2.5.2培养农村网民的安全意识政府应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利用各种渠道对农民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是近期最实际的办法。配备农村网站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同时还要有技术人员去落实。加强防病毒意识,查、杀病毒是确保网络系统安全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李苑,张剑,曾剑秋.三网融合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通信,2010(3):158-162.

[2] 丛亮.信息田园:中国电信的助农方式[J].互联网天地,2007(11):58-59.

[3] 贺文慧,杨秋林.国外农村信息化投资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6(4):18-20.

[4] 余娇萍,许阳奎,段尧清.我国中部地区农民信息素质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7(9):46-49.

[5] .浅析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的现状与前景[J].农业考古,2009(6):303-305.

[6] 苏倩,曾志康,刘楷,等. 广州市农业种子网络化交易现状、发展思路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0(8):331-33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范文第6篇

在北京郊区,率先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基本都是靠二三产业发展起来的。2008年,京郊各区县按照修编后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区域功能定位和资源优势,主动适应调整,着力培育区域经济特色。朝阳、海淀、丰台三个近郊区优先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着力建设城市功能拓展区。顺义、通州、大兴等远郊平原地区着力打造首都产业发展新区,形成首都经济的重要产业发展基地,正在发挥着承接人口转移、产业转移的重要作用;怀柔、密云、平谷、延庆等山区县作为生态涵养发展区,积极调整不符合功能定位和布局要求的产业,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和都市型工业。

目前,北京市拥有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共有15家。拥有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机构和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21家。

到2008年底,企业个数539家,同比增长6.7%;从业人员8.7万名,同比增长8.6%;拥有资产总额327.5亿元,同比增长17.0%;固定资产净值121.4亿元,同比增长16.3%,采购主要原材料价值167.1亿元,同比增长20.6%;增加值59.8亿元,同比增长16.2%;销售收入344.1亿元,同比增长21.4%;利润总额10.7亿元,同比增长19.6%;出口产品交货值20.6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规模企业个数329家,同比增长5.2%;从业人员7.2万名,同比增长1.2%;拥有资产总额272.7亿元,同比增长15.4%;固定资产净值达到108.4亿元,同比增长18.7%。采购主要原材料价值144,5亿元,同比增长18.8%;增加值55.1亿元,同比增长12.3%;销售收入314.1亿元,同比增长20.7%;利润总额9.7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焙烤食品,谷物磨制,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调味品,饲料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造,豆制品等保持20%以上增幅。

形成了三次产业融合项目、循环经济项目等一批新兴产业业态。京郊各区县充分利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联动优势,逐渐形成研发、生产、流通、配送、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以产业融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比如;门头沟区玫瑰香露有限公司利用区域特有的玫瑰花资源,引导农民规模化种植,公司负责回收。目前,玫瑰花种植面积已达600多亩,带动了周边镇村的250户近600名农民就业,农民新增人均收入达到2000余元。房山天鸿顺鸭业带动周边700户农民从事养鸭,工厂与养鸭户签订购销合同,全部按保护价收购。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中,出现了一批循环经济项目。京郊乡镇企业充分利用生产中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项目,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水平,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比如:朝阳区的蟹岛度假村、海淀旗舰集团的草编、平谷的圣林干花、昌平的卉隆干花等项目。

“彩虹工程”开展五年来,社会影响力逐步扩大,已经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农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农村研究中心等多家院所进行了实质性合作,13个区县与各大学、科研院所签订了32项合作协议。“彩虹工程”不断深入,有利地促进了城市资源对郊区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支持。

农民就业产业基地成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重要载体,带动了乡镇企业的集约、积聚和集群化发展。2008年,54个就业产业基地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2.5亿元,同比增长9.3%,累计入区企业2080个,同比增长7.5%;总投资699.5亿元,同比增长8%;产业基地职工人数16.3万人,其中本地农民就业11.2万人,占68.7%;已实现销售收入222.7亿元、利润总额12.7亿元、税金1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6%、18.9%和22.5%。随着农民就业产业基地集聚效应的凸显,“基地”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越来越强,加快了周边地区商业、餐饮服务业的发展。比如:昌平区宏福农民就业产业基地吸纳了周边白庙、平西府等4个村的农民就业。同时,规划了两条商业街,带动了周边400多户农民从事餐饮、商贸等第三产业。基地的集约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基地项目在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亩投资、亩效益及环保等指标方面严格把关,实行准入制度;同时对规模小、效益低、能耗高、土地利用率低的项目,建立了退出机制。

农民就业产业基地带动经济薄弱村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的机制创新效果突出。例如,顺义区杨镇、通州区于家务乡、大兴区黄村镇等7个“基地”带动了73个经济薄弱村和部分村民入股参与基地内标准化厂房建设,投资4.36亿元建设了37.4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可吸纳当地农民就业5530人,年租赁收入7198万元。各区县鼓励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基地+农户+市场的形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按照保护价收购当地农产品,强化农加工企业带动本地农民增收机制。比如:大兴区北京宝金龙食品厂每年收购当地大豆200多万公斤,直接带动当地近千户农民大豆种植,极大的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特色种植业;发展现状;思路;对策;广西合浦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263-03

合浦县濒临北部湾,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度、光照、降水等气候资源和农业资源丰富,是广西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8.21万hm2,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12.67万hm2,2016年达13.2万hm2。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玉米、红薯,经济作物有蔬菜、花生、甘蔗、木薯、黄红麻、蚕桑等和亚热带水果,其中蔬菜、甘蔗、花生量大质优,是广西南菜北运基地和粮、糖、油生产基地;水果类有荔枝、龙眼、香蕉、柑橘等;蔬菜类品种丰富,叶菜类、瓜果类、豆类四季均有种植收获。多年来,合浦县牢固树立特色就是竞争力的战略思想,进一步明确发展特色种植业的思路和举措,大力发展以粮食、蔬菜、糖料蔗为主的特色优势种植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县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2016年种植业总产值达到35.76亿元,比增2.66%;农民人均纯收入10 660元,同比2015年增长9.92%[1-2]。

1 发展现状

1.1 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

近年来,合浦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施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步形成了以南流江流域为重点的优质稻谷产业带3.33万hm2;以南流江沿岸两侧豇豆、玉豆及其他特色蔬菜为重点的北运菜产业带2万hm2;以西场永鑫、白沙伟恒2家制糖企业周边乡镇为中心区域的糖料蔗产业带1.67万hm2;以325国道六万山余脉及乌家、星岛湖等为重点区域的亚热带名优水果产业带1万hm2;以旱坡地、残林地为主要生产地域的0.67万hm2木薯产业带;以山口、白沙和南流江沿岸为重点的0.67万hm2无公害花生产业带。建成了党江镇九坡村双季超级稻、石湾镇东江村豇豆等一批高标准、上规模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了东江“豇豆村”、宏德“甘蔗村”等一批“一村一品”村屯,及党江、廉州、石湾、石康、常乐、白沙、西场、山口等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水稻、豇豆、玉豆、甘蔗、水产等产业乡镇,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进一步优化[3-4]。

1.2 主导产业不断发展

合浦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整县推进建设为载体,加快现代特色种植业示范区创建发展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整合项目财政资金投入上亿元,拉动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投入资金上亿元,建成并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认定的现代特色种植业示范区共4个,其中自治区五星级示范^1个、县级示范区1个、乡级示范区2个,通过示范区建设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全县种植业的发展。2016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6.61万hm2,产量达32.78万t,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稳定提高;蔬菜播种面积2.72万hm2,比增1.51%,产量57.49万t,比增4.24%,是广西南菜北运、西菜东运的重要基地,特色高产高效豇豆产业种植面积发展到1.06万hm2,总产值达到15.69亿元,规模效益再创历史新高;“双高”糖料蔗基地创建面积达2 333.33 hm2,全县糖料蔗种植面积1.77万hm2,单产76.65 t/hm2,产量135.67万t,分别提高1.55%、1.65%和3.23%;木薯种植面积8 180 hm2,产量20.82万t,分别比增1.80%和3.03%;油料种植面积1.03万hm2,产量2.92万t,分别比增2.16%和3.01%。

1.3 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发展

积极扶持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带动农民致富。截至2016年,全县龙头企业达59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2家、市级21家、县级2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的生产基地有150多个,面积达4 866.67 hm2,带动农户总数达3.2万户;重点扶持2016年脱贫摘帽的20个贫困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23家;家庭农场达到128家。

1.4 特色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一是技术体系进一步强化,建立健全了农技、经济作物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种植业新品种及新技术、新成果得到广泛应用;二是建立县级和乡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以上的高水平;三是农村经济组织不断发展,扶持发展了农副产品流通企业、流通协会等农产品流通组织;四是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县级、乡镇级和村级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覆盖大宗农产品主产地,2016年上半年招引来自广西区内外的客商近300人云集合浦,参与豇豆收购,使合浦豇豆畅销北京、上海、杭州、武汉等地,促进了合浦豇豆的发展。

2 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2.1 有利条件

一是现代农业发展环境更为优化。从中央到自治区到北海市都把现代农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全社会支持保护现代农业发展氛围更为浓厚、力度更为强化。二是以合浦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利添水果产业示范区、豇豆产业示范区等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迅速升温,为农业发展升级进档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三是农业经营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持续有效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更为向好。四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不断增加,为合浦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2.2 不利因素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抗灾能力薄弱,靠天吃饭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业产业链条有待延伸;三是随着农村较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造成农村留守劳动力素质偏低,现代农业建设发展面临农业经营副业化和农户兼业化、老龄化,劳动者素质低和现代农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制约;四是农业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全县耕地流转面积仅1.9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3.2%,低于全区28.0%的平均水平;五是人增地减、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地矛盾将更加突出,确保粮食安全和蔬菜、糖料、水果等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将更加艰巨,确保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压力增大。

3 发展思路与主要目标

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为主线,加大农业农村改革力度,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发挥区位优势,挖掘资源潜力,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带动农企现代化发展,促进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要目标:粮食播种面积6.53万hm2,产量32万t,其中优质稻播种面积3.67万hm2,产量21万t;油料播种面积1万hm2,产量2.9万t;糖料蔗播种面积1.6万hm2,产量123万t;木薯8 000 hm2,鲜木薯产量21万t;蔬菜播种面积2.87万hm2,产量63万t,其中豇豆播种面积1.2万hm2,产量40万t;水果种植面积1.27万hm2,产量8.5万t;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应用率达到95%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9.5%以上,种植业总产值达到37亿元,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11 730元,增长10%。

4 发展对策

4.1 推进农业农村改革

一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引领“三农”新发展,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活跃土地、资金、劳动力、农业科技等种类投入要素,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二是实施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动土地合理流转,力争土地流转面积33.3%以上,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促进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生产。三是加快培育和发展壮大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广联耕联种、联管联营,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四是强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种植业各类先进技术,提高特色种植产业发展整体科技水平。五是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抓好利添水果与合浦豇豆等产业示范区、糖料蔗“双高”示范基地、双季超级稻高产攻关示范等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优势特色种植产业,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业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六是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不合理使用,扩大“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量和规模,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增加优质、安全、需求紧俏农产品的供给,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2 推进特色优势种植业现代化发展

4.2.1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落实国家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目标,严格保护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基本平衡,面积稳定在8.2万hm2以上;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培肥地力,改造中低产田;突出发展优质高产超级稻生产、特用专用玉米和优质红薯生产;实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推进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和粮食产业提升行动,提高粮食产出能力,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确保粮食年总产量达到32万t以上。

4.2.2 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豇豆、优质水果和双高糖料蔗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在抓好已经获得自治区人民政府认定的4个种植业示范区巩固发展的基础上,2017年创建10个种植业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分布范围覆盖全县大部分乡镇。通过示范区创建,推进经营组织化、装备设施化、生产标准化、要素集成化、特色产业化和美丽新农村建设,多点布局,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型升级,带动特色优势种植产业提质增效和高产高效发展;从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入手,开展产业关联企业招商引资,发展主导产业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完善销售、配送等配套产业;发展农业生产业,开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把农产品生产、加工与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集群,推动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4.2.3 扎实推进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营造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良好氛围,在发展特色种植和旅游休闲农业等方面下功夫,发挥产业扶贫最大效应,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精准帮扶和脱贫目标。

4.2.4 搞好“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在巩固2 333.33 hm2 “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新建666.67 hm2“双高”糖料蔗生产基地,努力提高糖料蔗单产水平,激活糖料蔗高产、优质、高效发展活力。

4.2.5 开展“宜居乡村・产业富民”专项活动。围绕在全县每个行政村制定1村级经济发展计划、培育1个带动农户增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1个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发展1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建设1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等“五个一”工作目标,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市场化、品牌化等“五化”建设,实施产业富民和村级集体经济谋划、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三品”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农旅结合休闲农业、科技推广和改革创新、农产品保鲜加工和冷链物流、电子商务和社会化服务提质等进村行动,发展壮大农村生态经济和新兴业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4.2.6 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进一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共同负责、全社会参与、生产经营者自觉履行的长效监管机制,强化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收获贮运、上市销售质量安全全程监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提高,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 99.5%以上。

4.2.7 提升品种品质品牌。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努力打造“独一份、特、好中优、错峰季”的新型产业体系。继续实施标准园建设、“三品一标”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菜篮子”工程基地建设,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利用“互联网+”以及各种展销推介会,大力宣传特色种植业品种、品质优势,提升优势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

4.3 推进农业企业现代化发展

4.3.1 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围绕优质稻、蔬菜、糖料蔗、优质水果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突出区域特色抓好产业定位、布局,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把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成企业优质原材料生产的“工厂”和“车间”。着力引进和培育有规模、有档次、知名度高、发展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力争每个主导产业发展1~3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并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采用以基地带动农户的“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加工流通。积极发展配套产业,丰富、延长产业链,推进产业集聚;加强特色产业集群内涉农企业基础设施、科技攻关、物流配送、专业市场、金融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生产、服务、基础设施配套且功能完备的产业现代化生态系统,提高现代化发展水平。

4.3.2 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实行区域化布局和集约化生产,同类农作物种植尽可能集中连片,减少农机投放量和提高机械工作效率,规范播种时间和种植规格等,进一步搞好土地合理流转、土地平整、小块并大块和机耕道路建设,方便农机连片作业,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5%以上。着力推进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发与创新;在考虑农作物品种特点、耕作制度改革和规模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把握现代农业规模化、智能化趋势,开展先进农机设备研发与关键技术的突破创新,发展一机多用、机动灵活,可靠性与耐用性强的旋耕、覆膜、播种、施肥、收获、烘干等各类机械,推动农用机械工业现代化发展。

4.3.3 发展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业。以粮食、水果、糖料蔗、蔬菜、油料、薯类等为重点,改善冷藏、保鲜、烘干、精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促进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努力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加工环节按照相关标准组织农户种植或养殖,杜绝不合格的初级产品进入加工环节;开发符合国际、国内市场要求的加工产品,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水平。开展精深加工技术和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装备研发,加快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节能干燥、清洁生产等加工工业技术升级,提高加工工业关键设施装备国产化、现代化水平,促进加工产品升级,通^深加工和精细管理实现价值链提升,并带动配套小型工业企业现代化发展,延长农产品加工增值产业链。

4.4 抓好产业支撑项目建设

创新招商引资工作,精心培植和组织实施蔬菜深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物流中心建设等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示范带动性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的项目,增强涉农企业现代化持续发展动能。并加强项目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项目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带动现代特色种植业发展。

5 参考文献

[1] 朱海霞,张雪阳.特色种植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评析:以陕西关中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6):106-110.

[2] 李斌.对甘肃河西民族地区特色种植业经济发展的思考[J].生态经济,2007(6):122-125.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范文第8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加,科技创新能力跃居世界前列。在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城乡差距问题、区域差距问题、产业结构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体制机制问题都依然存在,这些问题给我国下一时期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挑战。我国的外部经济环境也日益恶化,欧洲债务危机、美国金融危机、日本经济增长乏力给我国所造成的外需不振的局面,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着动力不足的问题。党的十报告适时提出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布局,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开启了新的动力源泉。

只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新时期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会极大地促进这三个“转变”的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能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能够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扩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能够增强第一产业的竞争能力,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增加消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二、我国“四化”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都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信息化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正在加速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已进入成长阶段。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要求看,我国目前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程度还不高,城镇化也滞后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

当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三、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措施

我国要提升工业的竞争能力,必须提高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程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重点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动制造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着力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业发展,着力提高信息产业支撑融合发展的能力,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在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创新发展原则,把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战略基点和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优先目标,以信息化促进研发设计创新、业务流程优化和商业模式创新,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原则,把节能减排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加快信息技术与环境友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的融合发展,促进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我们要坚持智能发展原则,把智能发展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长期努力的方向,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工业产品、基础设施、关键装备、流程管理的智能化和制造资源与能力协同共享,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我们要坚持协调发展原则,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将信息化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推进合力。切实推动信息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应用需求的良性互动,提升产业支撑和服务水平。注重以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我国经济要实现持续高速增长,必须改变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局面,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基本土壤;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化以城镇化为基础,城镇化反作用于工业化;城镇化需要工业化来带动,也会给工业化提供支撑。我们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我们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尤其要重视中心城市和中等城市发展。我们要深化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逐步推进省会城市和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二是合理布局城市产业,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发展。统筹各类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压力,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产业集聚能力较强、经济成长性较好的中等城市,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推动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三是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扩大城镇住房保障覆盖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落实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四是统筹城乡非农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城乡非正规就业组织发展,增加县域非农就业机会,扶持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广泛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