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统计学的基本特点

统计学的基本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统计学的基本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统计学的基本特点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建立/犯罪统计学/思考

「正 文

一、我国犯罪统计学的发展动因与价值判断

犯罪统计学的建立与发展,既是犯罪学研究深化、统计理论发展内在规律和历史逻辑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现实,社会综合治理的客观要求。同时犯罪学和统计学的快速发展又为犯罪统计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持,其理论动因、现实动因和技术动因可以归纳如下:

1.理论动因

犯罪统计学作为统计学的分支或统计科学的一种形式,其形成首先得益于统计理论不断深化,统计方法不断丰富的有力推动,其中中外许多统计学卓有成效的创造性研究,对统计科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从封闭型到开放型,从纯理论向应用性转变有重要意义。

2.现实动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由许多复杂因素相互作用而引发的犯罪问题也日益增长,统计学作为通过偶然现象数量分析、探索必然性数量特征的方法论科学,可以为社会综合治理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这就推动了犯罪统计学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也开辟了对犯罪现象进行科学考察的一种新途径。

3.技术动因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向统计学领域的渗透,信息等相关产业与统计事业的融合,不仅为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汇总提供了极大方便,而且缩短了统计产品开发的时间,扩大了统计服务的空间,提高了统计研究的效率,也客观地推动了犯罪统计学的形成与发展。

建立和发展我国犯罪统计学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有利于推动我国统计理论从单一的经济型研究向社会与经济复合型发展;二是有利于推动和完善我国统计学科的建设。

二、建立犯罪统计学的基本原则

建立我国犯罪统计学应遵循以下两方面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要从世界范围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实际,用宏观的、广阔的视野,了解和掌握犯罪问题历史特征、现实表现和未来的变化趋势,以我国统计的现状出发,确立我国犯罪统计学的道路和发展的目标。

2.现实性原则

只有真正了解中国社会实践,才会创立一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统计学。现实性原则是“国情论”在犯罪统计学研究方法中的具体表现,所以,开创犯罪统计学研究,必须立足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两大主体,从我国统计的具体实践出发,以统计管理体制为核心,辅之以其他问题的研究。

三、犯罪统计学的性质、对象的科学界定

笔者认为犯罪统计学是从犯罪学和统计学中分化出来,又渗透融合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既有犯罪学的特点,又有统计学的特点,但从根本上谈,它还是统计学的一个新分支,是实质科学与方法论的交叉和揉合。因此,犯罪统计学就是研究犯罪现象数量特征的一门方法论科学,其特点可以概括为综合性、社会性和具体性:

1.综合性

犯罪统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它涉及到统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犯罪学的思维理论和研究方法,还涉及到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可以说,犯罪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由理论与实践,方法与原则等组成的全方位的综合体。

2.社会性

犯罪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体,而从事犯罪统计研究的人是主体,人有其社会组织、社会活动,从主体到客体之间必须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社会条件约束,再加上犯罪科学本身就是一门社会科学,所以犯罪统计学的社会性特点非常明显。

3.具体性

犯罪统计学虽然内容庞博,但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即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社会环境下,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空间的犯罪活动规律和方法。而形式主义的、抽象的思维,对研究犯罪统计学都是无益的。直接照搬和套用的方法也只会把犯罪统计学引向歧途。

四、犯罪统计学的理论体系构架

犯罪统计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体系的框架应该包括四部分:

1.犯罪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要对犯罪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其首要工作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方法,系统地向客观实际采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审核、分组、汇总等,为进一步对资料加工分析提供条理化的、综合化的资料。客观地说如果没有对犯罪资料搜集与整理这一途径,就无法考察和认识犯罪现象规模、结构,区分犯罪现象的各种差别、特点及原因。

2.犯罪现象量的集中趋势分析

犯罪现象从总体上看其分布是有规律的,运用均值和变异指标等方法,可以寻求犯罪现象量的集中趋势,也就是说这些方法可以将个别犯罪现象的量抽象为一般的量,然后依据一般的量探究异常复杂多变的犯罪现象量的规律性。只有发现犯罪现象的一般性和代表性特征,才能为社会的综合治理提供最基本、最一般的信息和咨询意见。

3.犯罪现象动态发展轨迹的数量描述

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维时间有密切联系,现在是过去的沉淀,而未来又是现在的科学延伸,运用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可以求解犯罪现象的季节变动、循环变动等规律,可以全面地描述犯罪现象发展的全貌与动态轨迹,并以此来分析和预测犯罪现象的未来变化,为社会预防犯罪提供真实可靠的数量依据。

4.犯罪现象与其他现象量的相互关系分析

统计学的基本特点范文第2篇

【摘要】在现阶段的中职教学过程中,统计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会计专业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有效的统计学教学课堂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而使学生在中职的课堂上培养自身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此同时,将SPSS软件应用于统计学课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中职统计学课堂的效率提升,从而提高统计学的课堂质量。本文就针对现阶段SPSS软件的特点,就SPSS软件应用于中职统计学教学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以期能够为中职统计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SPSS软件 中职统计学 应用方案

某中职院校的会计三年级学生,已掌握大量的会计知识,但对会计数据解读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学统计的初衷即在于要学会分析数据,对会计的认识更加深入,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在现阶段研究SPSS软件在中职统计学中的具体应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使学生在统计学的学习过程中对于数据的来源和分析工作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促进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将理论有效的应用于实践。

一、SPSS软件的特点

首先,SPSS软件的操作十分简便,界面的设置也相对比较简单,除了部分程序需要用键盘进行相关的操作以外,大部分操作都可以用鼠标来实现,使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轻松入门。其次,SPSS软件的编程相对比较方便。具有第四代语言的特点,在使用的过程中学生只要了解统计分析的原理,无需通晓统计方法的各种算法,即可得到需要的统计分析结果。对于常见的统计方法,SPSS的命令语句、子命令及选择项的选择绝大部分由“对话框”的操作完成。因此,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无需花时间记忆系统复杂的命令、过程、选择项,使中职的统计学课堂更加高效。最后,SPSS软件在功能方面具有完整的数据输入、编辑、统计分析、报表、图形制作等功能。同时还自带11种类型136个函数,使中职学生在使用其的过程中更加方便,提高课堂质量。此外,SPSS软件还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在使用过程中。SPSS针对初学者、熟练者及精通者都比较适用。对于中职学生这一群体,在统计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简单的操作分析,就能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是中职统计学课堂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

二、SPSS件在中职统计学教学中具体应用策略

(一)在统计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SPSS软件的基本操作

想要将SPSS软件真正的应用于中职统计学教学之中,教师首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熟悉SPSS软件的基本操作流程,是学生在统计学学习的过程中熟悉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所具备的优点,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数据搜集的任务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展示SPSS软件搜集数据的功能以及基本操作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随后教师教授学生SPSS软件的基本操作流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确该软件的操作步骤,并学会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搜集,强化学生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数据搜集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统计学教学中,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在中职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实践环节引导学生使用SPSS软件进行所搜集数据的结果分析,能够使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培养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例如在进行数据整理的任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SPSS软件进行函数模型的建立,并通过自身建立的函数模型对搜集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使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中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教师让学生自己建立模型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结果分析

中职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职业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在中职统计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模型的建立,能够是学生在统计学教学的课堂实践环节充分体会到自身的主人翁地位,从而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师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行建立统计目标,并且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模型的建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锻炼自身的模型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在统计学的课堂上将所学理论真正的应用于实践环节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这样的SPSS软件应用方法,能够使学生在统计学的教学环节充分体会到自身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统计学教学的课堂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中职统计学教学的课堂上,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注重的即是对教学资源的优化升级。对此在现阶段中职统计学的课堂上使用SPSS软件进行辅助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冬梅.SPSS软件在统计学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5.

统计学的基本特点范文第3篇

《统计学》是财经院校经济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对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为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定性和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统计这个认识工具的特点、作用;掌握统计学的各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尤其是各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研究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更好地掌握《统计学》课程,除课堂教学应有的54课时外,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总结,重视本课程作业练习这一环节,以实现本课程的既定目标。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总的教学要求、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及总的要求:

社会经济统计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明确统计这个认识工具的特点、作用;掌握统计学的各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尤其是各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在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研究时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各专业课程提供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教学的重点: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变量、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及其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统计调查的意义,统计调查的分类。

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填报单位和调查表、调查时间等概念。

统计报表制度的意义、作用和内容。

各种专门调查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统计整理的意义、步骤。

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和形式。

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分配数列中的名词概念,尤其是组中值的计算。

统计表的作用、结构和种类。

统计表的编制原则

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总量指标的分类,尤其是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

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各种相对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正确运用相对指标的原则。

平均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注意算术平均数与强度相对指标的区别。

标志变异指标的意义和作用,各种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及特点,尤其是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正确应用平均指标的原则。

动态数列的概念和作用。

动态数列的种类。

动态数列的编制原则。

各种动态水平分析指标和动态速度分析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这些指标相互之间的关系,如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的关系、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的关系、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的关系、发展速度与平均发展速度的关系等。

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异同点。

平均发展速度两种计算方法的侧重点。

动态数列的四种变动形态。

几种常用的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间隔扩大法、移动平均法,尤其是用最小平方法配合动态趋势方程。

季节变动的测定方法。

指数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综合指数的编制原理,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的计算。

平均数指数的编制原理,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的计算。

平均数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关系,以及平均数指数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平均指标指数的编制和分析方法。

指数体系的概念和作用。

运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以及根据指数体系进行指数间的推算。

抽样推断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

抽样推断的理论依据。

抽样误差的概念和抽样平均误差的意义,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方法。

抽样极限误差的意义及计算。

概率度的意义及其与抽样推断可靠程度的关系。

区间估计的方法与步骤。

抽样方案设计的内容以及抽样方案设计的原则。

主要的抽样调查组织形式。

简单随机抽样条件下必要抽样单位数目的确定。

相关关系的概念和种类,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两种类型:函数关系、相关关系。

相关关系的特点。

相关关系的测定方法,相关系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性质。

回归分析的概念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特点、方法。

相关系数与回归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估计标准误差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相关系数与估计标准误差之间的数量关系。

国民经济统计核算的概念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内容。

国民经济核算中三大产值指标的核算方法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核算方法。

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中的五大平衡表及四大账户体系。

教学难点: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区别。

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的区别。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的分类,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

各种平均指标的应用条件及计算方法。

标志变异指标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各种动态分析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指标之间的关系。

数量指标指数与质量指标指数的区分和编制。

算术平均数指数与调和平均数指数的区分和编制。

因素分析法。

抽抽样误差、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概率度的意义。

概率度与概率的关系。

区间估计。

必要抽样单位数目的确定。

相关关系的种类。

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及其与直线趋势方程的区别。

估计标准误差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统计学的基本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统计思维;应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91-03

生物统计学是利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数量性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应用数学领域的重要学科分支[1]。它涵盖了生物学试验设计、数据收集和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以及统计结论的得出与解释等内容。生物统计学不仅广泛应用于传统的生物学、生态学、医学、药学和农学等各学科专业中,也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数据分析的重要工具[2]。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是当今生物学领域科研工作者的必备技能之一,且随着生物组学时代的来临,生物统计学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生物统计学在高校生物学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也愈发重要,肩负着培养学生数据分析技能和科研素养的重要使命。因此,生物统计学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然而,生物统计学课程不同于其他的理论基础课和专业课,其最大特点是概念抽象、公式复杂、计算烦琐,是一门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难教、难学、难懂的课程,这也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3]。为此,本文将结合笔者近年来水产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水产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统计思维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是一种思维方法(或统计思想)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学习生物统计学就是要学会利用统计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姚亮等(2015)归纳了四条统计思想,分别是或然性思想、小概率原理、大概率原理和信息最大化原理。这些统计思想存在于生物统计学理论体系的各个角落,共同构成了统计学学科的思想基础。为此,生物统计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将核心统计思想的阐述贯穿于基础理论知识讲解中,努力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思想本质。

1.注重核心统计思想的讲解是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首要任务。生物统计学教学活动中,由于较多的数学推理与计算等难点需要讲解,因此会占用教师较多的授课时间和精力,从而面临能力培养难于知识传授的困境,这就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课程基本培养目标相违背。另一方面,正是因为生物统计学课程较大的教学与学习难度,才更需要学生掌握核心的统计学思想及应用统计学思想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理论性较强的具体统计理论与方法,并将其灵活运用于解决各种实际科研问题。

举例来说,若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其在一次(或极少次)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统计学上将该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对应的小概率原理是假设检验理论的思想基础,几乎所有假设检验的推理均是依据小概率原理来进行的。具体来说,首先假定原假设成立并进行检验统计量的计算,推导出其为一小概率事件,那么依据小概率原理则有理由相信原假设在概率上是不成立的;反之,若无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则无充分理由质疑原假设。显然,小概率原理是假设检验理论最为关键的思想基础。倘若教师在讲授假设检验理论之前注重小概率事件原理的讲解,便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推断的推理过程和判断依据。同样,注重或然性现象(随机性现象)、大概率原理以及信息最大化原理等统计思想的讲解,对于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统计学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模型构建训练及实例结合教学是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源于数学学科分支的统计学可以理解为对现实问题的抽象概括,即现实统计问题的模型化表达。比如,生物统计学中的方差分析将总变异分解为组内变异和组间变异两部分,分别代表误差和试验的处理效应,并将生物学中的各种控制试验采用统一的符号及线性公式来描述,进而计算统计量来衡量因素的效应值。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将实际科研问题中的因素、水平、重复、组间、组内等具体名词代入方差分析的理论线性模型,反复开展模型构建训练,以加深对方差分析的理解。再如假设检验,一般将检验过程分为“假设提出”、“选择及计算统计量”、“确定显著性水平”和“统计推断”四个步骤,而任何实际问题的假设检验分析均可构建为由这四个步骤构成的模型。课程讲授初期务必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四步走”的分析流程,进行统计模型的构建训练,不断增强学生对该统计模型的熟悉程度,这样做,让同学们在更好地掌握统计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其模型思维能力。

实例结合教学是生物统计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模型构建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科研与生产的实例来讲解抽象的统计学理论和模型。比如,笔者在讲解假设检验理论时,选用水产饲料装包机工作是否正常的实例来讲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首先提出原假设和备择假设,讲解两种假设各自表示的实际含义;根据“装包机是否工作正常”及“额定标准”确定检验统计量为样本均值并计算;确定P值后,做出统计推断,并解读统计结论所代表的实际统计学含义。

通过以上模型构建训练和实例结合教学,将抽象的统计学理论、方法与具体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进而提高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效果。当然,模型训练与实例结合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备课,并循序渐进地将其贯穿于整个生物统计学的教学过程。

3.计算机辅助分析训练是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生物统计学基本理论往往涉及复杂的推理和计算过程,而作为生物专业的学生并无必要完全掌握其中的每一个具体细节和过程。从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来看,基本原理和知识的讲解固然非常重要,但更应强调对学生的生物学试验设计、数据收集、分析以及处理技能的培养。生物统计学教学的最高目标是让学生从抽象、复杂的统计学知识中解放出来,学会利用计算机统计工具高效地进行生物数据的分析、处理和解释。更为重要的是,计算机辅助分析过程中的数据录入、统计方法的选择与应用、适用前提条件的判断以及结果的解释等各环节的实训操作是学生对统计思想、统计模型的再次复习和巩固,是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

二、统计应用意识培养

生物统计学是探讨生物学研究的试验设计、数据收集与整理、分析与推论,并最终从样本信息中获取有关总体的科学可靠的结论的科学,是将数学方法应用于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工具学科,是生物科学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知识,也是广大科研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因此,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统计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是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又一目标。

1.教材选择与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也是教学最基本的工具,它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而且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资料。生物统计学课程主要包括统计理论知识和统计软件的使用两部分内容,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因此,教师应结合课程属性,选择统计理论与实际学科相结合、统计原理与试验设计相结合、统计学方法与统计软件相结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进行教学较为合适;同时选择若干具有一定实用性且难易程度、侧重点不同的参考书让学生课后参考学习,以取长补短,开阔学生视野。其次,在生物统计学课程课时减少和教学内容增加的现实背景下,课程内容体系的编排和优化在兼顾该课程的理论性的同时,更要突出其应用性和实践性。也就是说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理论的系统性,合理分配学时;尽量压缩复杂统计学定理的证明和公式数理推导等内容,相应增加统计学基本理论和统计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的内容。

2.加强生物统计学的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重视知识的应用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统计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帮助科技工作者摆脱了繁重的手工计算的麻烦,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学中的应用,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压缩统计学理论的教学时间,注重统计学软件的操作,增加学生上机操作时间。笔者在各基本理论知识讲授完毕之后,开设相应实验课程,讲授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演示例题的计算及分析过程;同时,要求学生结合实例,进行计算机软件的操作,重点掌握统计软件的数据录入、储存,各种基础统计方法的选择与应用、适用前提条件的判断、结果的解释等内容。在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中,利用统计软件把基本原理与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使复杂的统计数据处理工作变得简单,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统计学应用能力。

3.合理运用案例教学和专题训练,强调知识应用性。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法,更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且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是实现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将生物学领域的科研工作或生产实践等案例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应用统计学理论知识对试验设计、方案制订、样品采集与测量、数据收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分析等各个研究步骤进行讲解与分析,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统计学思维及统计学应用能力。教师在案例选择上,尽量减少陈旧的、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实例,及时增加统计学课程呈现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应用,将反映专业发展最前沿的成果实例转化为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掌握统计学理论的同时及时了解专业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最新动态,与时俱进,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

专题训练是培养生物统计学应用能力、达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又一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将统计学课程内容分为若干模块,每一模块包含若干统计学方法,并分专题讲解各种统计方法和理论在生物学中实际应用。通过专题训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合理、科学地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而逐步掌握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及常用统计方法。

4.改革考核方式,突出统计工具的运用能力。考试是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教育制度,考试成绩是检验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考核方式的合理与否,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否得到最大限度地调动。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考试制度和考核方式缺乏一定合理性和灵活性,如以闭卷考试为主和限定的考试题型等。就生物统计学课程而言,这种考核方式不能真正体现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本质属性,不能全面考察学生对生物统计学原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为此,笔者认为生物统计学的考核方式应实行考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统计方法应用技能结合情况的综合考核方式,将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平时成绩(占20%,包括课堂表现、出勤率、作业情况)、理论考试成绩(30%)和上机操作考试成绩(50%)。闭卷考试命题应突出基础性和实用性,少出或不出理论性强但无实际应用的偏题,同时考虑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程度及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上机操作考试部分是在计算机上进行试验数据的整理、输入、分析和统计结论的获得等,是考查学生应用统计学软件对常用统计方法的分析运用能力。采取闭卷考试和上机操作考试有机结合的考核方式,同时加大上机操作的考核比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摆脱了单纯的应试考核模式,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统计学应用能力。

三、结语

针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属性和特点,笔者认为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既要注重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统计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为此,本文探讨了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统计思想讲解、模型构建训练与实例结合教学及计算机辅助分析训练;同时,本文还从教材选择与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加强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合理运用案例教学和专题训练及改革传统考核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统计学应用意识的教学策略。随着生物组学时代的来临,科研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将显得尤为重要,相信以上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应用,将会显著提高学生运用生物统计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抓住生物统计学的发展和应用机遇。

参考文献:

[1]张力,甘乾福,吴旭.SPSS19.0(中文版)在生物统计中的应用[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统计学的基本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三本”院校 统计学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141-02

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1]1998年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将统计学列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8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2002年教育部高教司又将统计学列为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9门核心课程之一。统计学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具有重要的地位,研究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势在必行。

一、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统计学的重要性开始逐渐被人们广泛认识并接受。正如统计学家C.R.Rao所说“统计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媒介科学”。目前,几乎所有的研究领域都用到统计方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统计数据或一些统计研究成果。著名统计学家H.G.Wells认为,统计思维总有一天会像读与写一样成为一个有效率公民的必备能力。

统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对于高校经济管理类非统计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讲,统计学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首先,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统计学是研究数据分析的方法论学科,包括很多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定量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定量思维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它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统计学是基于现实问题的需要,根据实际观测到的数据,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统计已经成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1]

二、“三本”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发现所在地区“三本”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与学生相适应的教材

三本院校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由于缺少专门针对三本院校的教材,很多三本院校选择使用一本或二本院校的教材,从而出现要求过高而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或有些教师删减内容过多而不能保证基本要求的问题。由于学生的素质与教材要求不符,这样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困难。另外,目前国内统计学教材大多侧重基础理论介绍和公式推导,从应用层面上讲,是一种本末倒置,大大降低了统计学的实用性,对学生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非常不利。

(二)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运用较多的方式是多媒体教学,该方法能增大教学信息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更具灵活性和生动性,但因其存在教学节奏快,屏幕阅读易引起视觉疲劳等问题,[2]影响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消化吸收,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中重理论轻应用

三本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统计学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校只重视理论教学而不重视各种方法的实际应用,结果是学生学了不少统计方法,却不知道该怎么用,不熟悉数据如何处理,不理解计算的结果,学生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四)课程考核方式死板

统计学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考试未能体现出课程性质。长期以来统计学考试一直采取笔试成绩占总成绩70%的考核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教与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基础理论部分教学质量,但这种方法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不能体现统计学应用性强的特点,而且在全面测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存在着缺陷,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特别是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上缺乏动力。

此外,随着招生规模扩大,一些学校基于办学成本考虑,设置教学班级容量过大,影响教学过程的互动效果,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改革的初步思考

(一)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

虽然统计学课程的教材众多,但目前直接针对“三本”院校开发和编写的统计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基本上没有。现有统计学教材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侧重于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即详细介绍统计学基本原理知识、统计分析方法,以数学推导和手工计算为主;另一类则侧重于应用统计学,即简单介绍统计学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适用条件和分析结果的解释,涉及计算的部分借助excel/spss统计分析软件完成。由于三本学生本身数学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如果大量地介绍理论知识和统计公式,会使学生感到十分困难,往往导致他们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完全放弃。鉴于此,笔者根据所在学校三本学生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特点,选用中国人民大学贾俊平教授编著的《统计学》(第四版)作为教材。该教材以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解释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主线,以数据分析为核心,内容涵盖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解释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强调利用excel/spss实现数据的计算和统计分析。

(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通过开设相应的实践项目可以加强学生对相关概念、统计思想及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介绍统计数据的来源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采取各种数据收集方法收集数据,体验各种数据收集方法等。比如,在课程内容进行到假设检验时,可以针对现阶段所学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比如,让学生自选主题进行一项调查,要求学生对调查数据进行适当的整理和展示,具体包括生成频数分布表、交叉频数分布表、饼图、条形图等;还可以要求学生对总体参数进行推断,具体包括总体参数的点估计、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

统计学课程中涉及大量的计算,如果让学生进行手工计算,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并且手工计算也脱离了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应采取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理论教学侧重于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相关统计学概念,介绍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思路、使用前提和主要用途,并通过案例分析讲明如何对分析结果进行解释,而具体的计算部分则由excel/spss软件完成。比如相关与回归分析的手工计算量非常大,如果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只介绍相关与回归分析的使用前提、基本原理、思想、用途及如何解释软件输出结果,大量的计算工作则由计算机完成。这样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考核方式多样化

统计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学科。单一的笔试考试只重视书面考查,而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且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钻研问题的兴趣。因此,统计学考核方式应多样化。笔者将其分为3个部分:(1)平时成绩部分,占总成绩的20%。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平时学习态度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2)实验成绩部分,占总成绩的20%。根据学生的上机操作和案例分析评定成绩,侧重于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统计能力。(3)笔试成绩部分,占总成绩的60%。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采取笔试的形式考核,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

四、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形势发展,对统计学的需要也在发生着变化,国内各高校对经济管理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没有停息过,随着三本院校的出现,三本经济管理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 参 考 文 献 ]

统计学的基本特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统计学;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一、统计学的角色和课程特点

统计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同时也是年轻的工具。说古老是因为早在17世纪,欧洲的学者建立了统计学这门学科,经过历代数学家统计学家的发展,这门学科已经相当成熟;说年轻是因为在当代,依然不断有新的统计方法被提出用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事实上,统计学就是在相关学科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前进的。所以,统计学也被称为一门“寄生学科”,相关学科借助统计学得到了发展,而统计学也借助相关学科得到了发展。美国向来重视统计学的教学和研究,统计学在美国的各行各业都有着重要的应用,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第一次的海湾战争时期,美国导弹的命中误差就已经非常小了,这固然和相关的军事学科如弹道学等有关,不过也离不开统计学这门工具对它的贡献。现在,统计学是美国大学本科的通识课程。在中国,现在的普通高校也逐渐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很多专业开设统计学课程。在经管类专业中,统计学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它是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基础。很多专业知识的学习,数据的处理都需要用到统计学的相关知识。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统计学教学的关系

以往的统计学教学从教材到课堂,基本都是以理论推导为主,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无论是什么专业,绝大部分开设统计学课程的院校和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大纲上都会明确注明本课程的先导课程是高等数学。这对于理工科类学生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对于文科类学生例如经管类学生经常是个头疼的问题,因为他们数学不好或是自己觉得数学不好,于是从主观上加大了学习统计学的难度。再翻开教科书,满目的公式推导和数学符号,更加让自己觉得学习这门课程是困难的。特别是三本院校的学生,更是觉得困难重重。事实上,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可以不要求学生理解繁杂的数理关系,重点在于如何应用这门工具。所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统计学教学实践中,应该抛开基本理论的数理推导,取而代之以具体的数字性例子或案例,通过归纳法来让学生了解掌握一般性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印象就会比较深刻。

三、当前统计学教学的困境

1.统计学和数学关系的误解。经管类学生都会在大学一二年级学习微积分、线性代数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觉得数学的学习是没有实际用处的。老师告诉他们学习数学的用处在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其实学生对于这句话感到很茫然,从来不知其是如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加之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需要不断的辅以练习,而数学符号及公式又比较复杂。久而久之,很多学生选择了放弃,或者是条件反射性的拒绝,这样导致很多学生都学不好。接触到统计学课程以后,学生发现统计学教材和数学教材几乎并无二致。所以长期以来很多学生认为统计学就是数学,再加上他们同时或者已经学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就更加加深了他们的这种观点。其实,统计学虽然和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两者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统计学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个部分,描述统计来源于社会科学,其起源可追溯到17世纪中叶英国学者葛朗特的《关于死亡公报的自然和政治观察》。葛朗特的方法被他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引进到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中,他提倡在这类问题的研究中不能空谈,要让现实数据说话,他的工作总结在他去世后于1690年出版的《政治算术》一书中。推断统计以概率论进入统计学为标志,因此,数学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主要讲的是推断统计。所以,统计学其实是使用到了很多数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而发展出一些展示、整理、处理数据的方法,然而它本身并不是数学。

2.实践性环节的缺乏。统计学是一门实践型的课程,它的教学并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在以往的统计学教学中,很容易把它上成像数学一样的课程,老师讲授,学生习题。其实除了必要的习题之外,使用各种软件去做一些联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恰恰就缺少了这一部分内容,这和不同的学校对待实践环节的不同态度和不同政策有关。有的也是因为老师缺少这样的意识,有的是因为条件所限。于是,学生就觉得统计学的学习也是枯燥无味的。实践环节的缺乏使得学生看不到学习的效果,而只凭采用数学的办法自己计算,这样又增加了难度。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很多,教材本身的问题是原因之一。很多统计学教材使用了大量的数学推导来解释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用了大量复杂的数学表达,并没有图文并茂,这样使得学生翻开统计学教材之时就已经失去了一半的学习兴趣。课后习题过于抽象空洞,往往基于诸多假设,而这些假设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找到对应的真实例子。统计学本身就是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而它的习题如果过于脱离实际的话,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无好处。

4.重难点知识理解的困难。对于一些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有时确实比较困难。描述统计的知识点相对比较简单,因为它主要讲的是如何整理展示数据。但推断统计的知识点就相对比较抽象,因为其中使用到了概率论,很多学生对于概率论本身都是一知半解,这样就更加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如何在课堂上把抽象的知识点讲好,一直是统计学教学的一个困难问题。例如对于置信区间和假设检验的理解,学生经常困扰于置信度这个概念,也无法理解到底何为置信区间。在假设检验中,对于如何提出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如何检验,由谁来检验等问题非常茫然。另外,置信区间与假设检验的关系在国内很多教材上面并未提及,其实两者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们是一对对偶问题,即如果在一定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那么在对应的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是不包含假设值的。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关联性给学生讲解是有必要的。

5.非原生性知识造成的学习困扰。统计学起源于欧洲,20世纪以后进入中国,所有的内容都是英文文献翻译过来的。这样就有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困扰,诸如为何要如此表达等问题。例如很多学生经常纠结于正态分布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它为什么要叫正态分布,再看到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瞬间就对它产生了敬畏心理。但是,如果告诉学生正态分布的英文表达就是Normal Distribution,这样学生一下就能理解了,原来所谓正态分布就是正常的、常见的、普通的分布。也就是高斯把生活中最常见的分布形态加以总结并上升到数学的理论高度而已,它并不那么神秘。

四、对策与建议

1.理清统计学和数学的关系、进一步建立学习信心。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统计学的第一节课堂上,帮学生理清统计学和数学的关系。让学生明确数学不好并不影响统计学的学习,加强课程起源、实践中案例的介绍。增强学生学习统计学的信心。

2.加强实践环节、在实践中体会统计学的用处。增加实践环节的比例,可以选择机房,也可以选择让学生自带电脑。通过软件的使用让学生体会统计学的用武之地。教师也可以把相关软件操作做成视频,使学生在课后也能对照使用,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3.从实际工作生活中找例子、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精心组织课堂例题和课后习题,可以参阅国外教材,从中汲取营养和灵感。结合中国实际编写工作生活中可实现的习题。发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寻找例子应用到课堂上来,让他们自己发现很多学习中的例子可以使用统计学工具去展示和分析,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4.重难点知识讲解的简化、多使用形象的例子。对于重难点知识,尽量抛开理论推导,使用具体数值的例子进行归纳总结。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基本上在每个知识点都使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接入,以此来解释归纳总结知识点。另外,适当使用一些形象化的比喻也很重要。例如在区间估计这个知识点上,我们可以把点估计比喻为用鱼竿钓鱼,而区间估计可以比喻为用渔网网鱼,这样的比喻更具体形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自然会提高。

5.注重英文文献的使用、减少学习中的困扰。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统计学名词和术语尽量给出英文的表达。笔者甚至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大量的英文习题给学生练习。这样虽然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但是效果是非常好的。学生普遍反映做这样的习题比较有意思,因为题目里所描述的实际工作或生活中的活动都是有血有肉的例子。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中对于一些概念的提法和术语及名词就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便不再纠结于为什么这样表达或者这样表述为何意。因此,双语化的教学是本课程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布鲁斯・L.鲍尔曼,理查德・T.奥康奈尔,J.B.奥里斯,艾米莉・S.默弗里,著.商务统计基础(第3版)[M].韩小亮,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贾俊平.统计学(第四版)[M].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吴兰德.统计学――原理及应用[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统计学的基本特点范文第7篇

因此,职业院校的统计学课程必然要进行改革,必须树立新理念,把公式具体化,删繁就简,整合调整教学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或任务驱动教学为主导,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结合,大力推动统计学教学的改革,以促进统计学在高职院校的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和统计学在毕业生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一、定位培养目标,指导课程改革

要进行统计学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职业院校学生统计学原理的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学科性质等多方面的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学科的内容。学科的培养目标既要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又要体现统计学科自身特点要求。

职业院校的各个专业在整体定位方面通常都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都是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拥有技术,能在一线岗位上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依照职业教育这样的特点和大方向上的整体目标,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必然要突出统计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掌握统计应用的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统计学是职业院校财经大类的专业基础课程,这就意味着这门课程最大的作用就是为其他的专业课程到基础,在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有效地应用统计学的基础知识辅助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物流专业中,统计学应用就十分广泛。在仓储作业管理中引入统计学知识,则学生在理货的过程中能够第一时间确定货物的堆放方式,将时间的安排合理化,将空间的利用最大化。

二、统计学课程改革架构

首先,根据财经类和管理类课程的特点且考虑到学生实际应用,课程在确定架构时要相对减少理论知识的灌输,更多地倾向于实际应用。可以将统计学这门课程进行重组,以模块的形式进行教学,大致上可分成四个模块:

(一)统计入门

这是对统计学知识中理论知识部分的讲解,通常在普通教室进行,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并为学生设置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计算答案。这类课程相对枯燥,为激励学生学习,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竞赛,比较任务完成的质量和速度。

(二)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一个统计数据收集的过程,在财经类的专业当中,很多专业都需要进行统计调查,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客户需求调研、市场占有率调研等等。这些调研是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基本应知应会的知识,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应用也十分广泛,和基础知识的枯燥乏味不同,是应用性很强的知识。这样的课程,往往不能拘泥于在教室的范围之内进行讲解,可以把课堂移到校外,让学生针对某个产品、某种现象等进行分组的调研工作,并计算出数据,撰写出符合写作规范、条理清晰、论据清楚、结果有应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三)统计数据整理

统计数据整理是指将通过调查得到的统计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让这些数据从原本个性化的、凌乱的、没有条理的状态下转变为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的转台,以得出反映事物总体综合特征的资料的工作过程。

这个过程在财经类学生的专业工作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在人力资源管理和选聘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工作人员首先要收集求职者的简历,每个求职者的简历各有特色,人力资源工作员要对他们的特点做整体的统计。例如,求职者的学历、专业,工作经历等等,用以确定是否录取相应的求职者,并且求职者们普遍都有什么共性方面的缺点,以便日后对新入职人员进行培训。

(四)统计分析

统计学的基本特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经管类专业 统计学 教学改革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97

1 中外合作办学下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统计学是一门认识方法论科学,是关于数据的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作为高等学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统计学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1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现状

由于中外合作学校的层次不同,对合作办学学生的质量要求也不同。有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纳入第一批本科层次,对学生成绩要求较高;有的是纳入到本科二批计划;也有的是纳入到专科层次计划。另外,同批次学生中,英语成绩高的优先录取。比如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自2007年以来,先后与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NMIT)、美国剑桥学院、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和美国克拉克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所招收的学生主要是本科二批,高考分数大都在500~600分之间。本文将重点以本科二批层次合作办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虽然是属于同一批招收,但分数差别较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稍欠缺,能力低于本科院校的学生。

1.2 中外合作办学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

统计学对于经管类专业来说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作为商业以及工业的一个基本工具,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可以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所以,统计学对于这些专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目前的教学现状却违背了设置统计学课程的初衷,主要表现在:

1.2.1 教学内容一刀切,缺乏针对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统计学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有相应的调整。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院校(包括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校)的统计学教学大纲是参照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课程内容来确定的,不考虑专业的特点,实例缺少时代气息,不能与专业的发展相结合。

1.2.2 授课方式不够多元化

统计学的授课方式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两方面。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但目前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填鸭式”教学,对“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还不够,在课堂上学生是被“灌输”知识,再加上学生对统计学没有一个实践性的认知,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统计学既难学又枯燥无味的情绪,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对于教学手段来说,现在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部分学生感到没有停顿思考的时间,知识消化吸收不良。在这样的授课方式之下,使得学生跟着教师的既定思路来思考问题,学生对统计学逐渐产生了“针对现成的数据资料套用一定的公式进行求解”这样的认识。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与学的方法,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潜在能力,推进统计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1]。在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

3 中外合作办学下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现途径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环境下,作为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既要适应统计学的发展趋势,又要克服统计学的教学弊端,这就需要通过相应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来实现培养创新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目标。从总体看,中外合作办学下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理论为基础,以应用为目标”的原则[2],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层次突出、差异明显的特点,结合专业对统计学的需求程度,以发挥基本功能为首要任务,使学生在接受和掌握好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3.1 统计学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以应用为主,教学目标因人而异,突出专业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它不是个体对静态现实的拷贝,而是个体对动态现实的积极建构。在学校环境中,在同一个课堂上,虽然由于有效的班级划分,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同一性,但受原有发展环境和前期累积经验的影响,学生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发展水平差异[3]。在中外合作办学下的学生的这一差异更加明显,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也应因人而异。首先,统计学教学需要以推断统计教学为主,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关于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需要因个体而异。其次,建构主义认为,已有经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影响个体对外来信息的接受与解读,进而在大脑中建立自己独特的个性化意义体系的过程,即个体选择输入信息的过程。而个体选择信息主要有四个标准:第一,有用性,即信息能满足个体的某种需要;第二,趣味性,即信息能愉悦个体的心情,为个体带来愉快的体验;第三,可信性,即个体能部分理解信息,信息能在个体已有知识结构中找到生长点,是个体已有经验的合理演进;第四,他人的倾向性,因为在课堂环境下,个体的选择往往要受到所处学习共同体中与之交往的其他个体的倾向性的影响。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要考虑与专业的相关性,通过增加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了解统计学在其专业发展过程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没有太多负担的情形下学习对其工作生活都有益的统计学知识。

3.2 多样任务驱动法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

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一般都是以“中等生”的身份进入大学校园,在一个比较轻松、自由、开放的大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减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任务引导的,难度适宜的学习任务是有效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必备条件。学校中学生的学习不是随机的、偶然的、杂乱无章的,而是在一定目标任务的引导下有序展开的。学习活动的方向性、目的性、计划性既能体现在学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中,更具体地体现在每堂课确定的学习任务中。比如在统计学教学的第一堂课,一般都会提到市场调查问卷,包括问卷的设计及其结果的统计与分析都要用到统计方法。那么,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一个大作业,并在授课过程中时刻提示学生。但是因为学生现有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的学生的学习任务的难度和类型也要有所不同。因此在课堂教学开始以前,教师应承认并了解学生的需要状况,根据教学安排,提出多样化的学习任务,以供学生选择。

3.3 改变授课方式,完善教学手段,丰富考核形式

现有教学一般采用合班授课的形式,一个老师面对比较多的学生,虽然能够节省一些资源,但导致师生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在统计学教学改革中,采用“合班授课+单班辅导”的形式。合班授课是指由主讲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集中讲授。单班辅导是指对单个班级一一进行辅导,主要是由辅讲教师组织知识回顾、答疑、课堂测验、知识拓展、布置作业。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差异会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并能因材施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合作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策略也能够在这样的授课方式中得以运用,在坚持异质性组合原则下,通过交往互动的学习活动,为共同体内的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差异性的适宜的学习支持。授课方式的变化使得考核形式也有了一定的调整,结合统计自身的特点,考试应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列入考试评分标准当中,应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成绩。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相结合等多元化测试考核及多阶段考核、积分累计考核将成为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跨学科综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曾继耘.学习的累积性、适切性和交互性――论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2]赵先仓.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科技信息,2010,(17).

[3](美)戴尔・申克著,韦小满等译.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刘立娟(1980-),女,山东淄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统计学的教学与教育管理,山东科技大学财经系,山东济南 2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