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传统文化的建议

对传统文化的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调研;统计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G51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186-02

一、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传承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了掌握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我们以辽宁省六所高校部分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调研,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调查研究的背景

从1840年到20世纪80年代,国人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几次论争。90年代后,人们开始重视传统文化问题,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国学热),一直延续到现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正处在文化冲突的焦点。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作为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更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只针对大学生群体,调查对象为沈阳市六所高校在校大学生。采取团体施测形式,文理科生兼顾,覆盖面较广,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4份,样本分布情况见表1。问卷共包含35道题,27道单选题,8道多选题。

二、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总体认知情况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程度一般。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6%的人对传统文化了解非常深入,81%的人了解程度一般,13%的人不了解。总体上看并不理想,传统文化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2、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76%的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20%的人兴趣一般,4%的人不感兴趣。这说明在大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良好基础。

3、关于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认同度很高。90%的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持肯定态度,11.9%的人认为可有可无或没有价值,显然他们在认识上存在误区。95%的人认为有必要学习传统文化,3.4%的人为了考试才学习;个别人认为没必要,这显然是错误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在情感和理性上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

4、大学生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90%以上的被调查者承认传统文化对社会具有积极作用。87.9%的同学认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帮助较大,12.2%认为帮助程度一般。可见主流思想是肯定传统文化的作用。

5、大学生对保护传统文化态度比较坚决,对紧迫性认识不足。94%的被调查者支持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活动。对于传统文化是否需要保护的问题,76%的人回答坚决保护,20%的人表示稍作保护, 4%的人觉得无所谓。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紧迫性,69%的人认为十分紧迫,18%的人不觉得紧迫,表示不清楚、无所谓的人数各占9%,4%。可见大学生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迫切性认识不够深刻。

(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

文学艺术、传统技艺、传统节日等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外在表现,问卷着重从这几方面进行了调查,以求窥一斑而见全豹。

1、文学艺术与传统技艺

对于京剧或其他地方剧种,“非常喜欢”和“可以去看看”的人分别占12.6%和46.8%,“不感兴趣”和“非常讨厌”的占34%和6.5%。可见接受程度不高。对于古代经史子集,9.7%“爱不释手”,66.9%“偶而翻阅”,可见大学生并不反感,但了解不多也不深刻。对于四大名著,12.2%的同学多次看过,33.3%都看过,47.5%看过一两部。21.2%的同学能背诵很多古典诗词,64.6%回答“不多”、14.2%“很少”。关于二泉映月是什么曲子,84.5%的同学选择了正确答案二胡,答唢呐、笛子、钢琴曲的分别为8.1%、6.5%和0.9%。总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很不理想,需要大力加强。

2、传统节日

对于传统文化的另一重要载体-传统节日,51.8%的同学很感兴趣,43.7%的人随大流。对于国家将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的行动,92%的同学非常支持或比较支持。大学生对韩国端午申遗事件的反应见图1,折射出大多数人有文化保护意识和高度的爱国热情,但也有少数同学漠不关心,令人不解。

3、大学生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及学习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文艺类、科学类、建筑类为大学生最喜爱的内容,其后依次为饮食类、传统习俗、服饰、道德教育。目前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中,课外阅读、媒体宣传和课堂学习分列前三位,其次是长辈教授和其他途径的学习。大学生眼中造成自身传统文化贫乏的主要原因如图2。

4、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传统文化学习方式

这是本次调研的重点内容之一,采用多项选择方式。大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依次是①名家讲座;②民俗活动;③旅游;④传统文化题材影视作品(表2)。结果显示大学生更乐于接受生动形象的、具有现代特征的学习方式,同时对传统学习方式课堂学习、课外阅读也不排斥。

(三)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发展前景的展望

调查问卷最后请大学生展望传统文化的未来。认为前景很乐观和比较乐观的人各占24%、38%,表明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很有信心。21%的人认为前景一般,少部分人不乐观,呈现出担忧心态。

三、调查结果引发的思考与启示

(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会上还没有形成崇尚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社会重视力度远远不够,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承,在青少年心中有淡化趋势。

第二,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单一,缺乏有效渠道。尽管大学生在理性上认同传统文化且学习热情较高,但由于方式、渠道限制等原因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学生在学习上过于追求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不少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忽视或淡化了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文化等内容,加之就业难度大等导致学生学习时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较严重。

(二)改进建议或措施

1、纠正全社会轻视传统文化的普遍风气,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家长、学校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社区等应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2、多途径、多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和引导青少年阅读经典,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改革,用当代青少年更易接受的形式去表现传统文化内容。

3、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制度化。

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应从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并制度化,还应保证政策制度的连续性。

4、重视传媒在弘扬优良传统文化、传播历史知识中的作用。应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优点来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

5、大学生应学会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成才。当代大学生应深刻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成长及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注意提高个人思想道德水平和基本素质,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使其流于形式或口号。

四、结语

本项调研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更好地把自己塑造成为适应社会和时代前进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现实依据。本文所提供资料真实准确,统计分析结果对于改进传统文化教育的缺点和不足、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洪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及其对策[J].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2007.

对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与完善

传统文化是指某一特定的民族或特定区域的人群世代相传,反映该民族或该区域人群的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心理特征及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群体特征、等诸多内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总和。“中华民族拥有丰富而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及品牌,它们承载的是一种地域文化的精神财富,凝聚了中国精神和中国风格,是区域族群在客观认识、反映自身文化进程的基础上持续分析、总结经验并不断走向进步的基础,是国家或地区文明及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保护传统文化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而知识产权保护是其中最重要、最有效,也是力度最大的一种保护方法。

一、知识产权保护与传统文化

知识产权通常是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知识产权所保护的客体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非物质性、法定性、地域性、时间性和专有性。一般是经过创造性劳动和投资所获得,具有标志性,具有原创性、表达性。知识产权通常包括文学、艺术和科学著作或作品;表演艺术家的演出、唱片或录音片或广播;人类经过努力在各个领域的发明;科学发现;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志和商号名称及标识以及所有其他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中的智能活动产生的产权。

中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民俗及传统工艺三类,如诗、词、曲、赋、民族音乐、国画、书法、古文、传统戏剧、曲艺、对联、皮影戏、灯谜等等,博大精深,数不胜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的客体范围在逐步扩大,一些本不符合知识产权客体要求的内容,也被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受到了知识产权的保护。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理应将传统文化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只是传统文化有着不同于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客体的特征,决定了对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确实存在许多问题。

二、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过度商业化地滥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统技能或民间艺术面临着年久失传的危险;一些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字和习俗正在消亡;一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物和资料难以得到保护等等,传统文化面临着快速流失、甚至消亡的危险。同时,发达国家可以任意获取某些传统文化,以盈利为目的,对其进行开发使用,并通过知识产权获得保护,而传统文化的真正所有者却得不到任何保护,甚至要被迫付出昂贵的使用费。民间故事“花木兰”被美国改编制作了电影、“端午节”被韩国一公司仅用280元人民币抢注了网络域名,种种此类让人痛心的案例,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一)只有少数国家承认用知识产权保护传统文化

突尼斯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知识产权法保护传统文化的国家。此后,大批的发展中国家通过版权法来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2000 年,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WIPO 成立了“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艺术政府间委员会”。

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通常被视为公有领域的信息,是否应给予传统文化以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发达国家都不承认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理由是“公有领域内的一切成果包括传统知识是属于全人类共同所有的财富,人人皆可自由利用。”

(二)制度上的障碍

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则多数都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是发达国家之间利益分配的产物与结果。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我们如何按照入世的承诺,修改和制定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始终赶不上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我们必须通过可能的方式和途径,在进一步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积极呼吁和参与国际上传统文化知识产权规则的制定,在国际舞台上争取主动。

三、建立与完善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议

尽管用知识产权保护传统文化存在着很多障碍,但是对于一个传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大国,我们没有理由跟随发达国家的意愿,否认用知识产权来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必须采取措施,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制度。用知识产权保护好我们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宝贵资源。继承、发扬和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选择。

(一)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

为真正实现保护传统文化,应该采用知识产权特别立法的方式,把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纳入法制的轨道。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质疑知识产权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当务之急是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弥补法律和制度上的漏洞。有关部门应对此加强研究、尽快立法。

(二)全面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要求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传统知识保护制度,扶持传统知识的整理和传承,促进传统知识的发展,完善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加强民间文艺的保护,促进民间文艺发展,深入发掘民间文艺作品等等,充分说明尽管用知识产权保护传统文化存在制度上的缺陷,但是我们已经在实际工作中承认了这种做法,并正在不断努力加大保护力度。各部门要按照纲要的要求,认真落实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三)加强行政保护

在法律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用行政手段把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十分重要。例如对传统文化作品的搜集、整理、研究、存档等工作,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以及相应的财政和行政措施等等。

(四)合理确定保护对象

传统文化是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都适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关于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现形式、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他损害的国内法示范条款》中就有相关的规定。不受私权机制保护的民间文学范围可包括: 世俗礼仪、、起居饮食等习惯行为本身;宗教礼拜的地点、祭祀物品;超自然现象;历法等,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传统文化应该受知识产权保护和合理确定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的一个具体意见。我们亦应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合理确定知识产权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范围。

(五) 权利保护期限不应该受到限制

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有一定期限限制的,比如对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等的保护期限,法律均有明确的规定。而传统文化不同于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客体,它世代相传,不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将永久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对权利的保护期限应该没有任何限制。笔者反对有学者提出的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期限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观点。

(六)权利保护内容应有特别规定

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传统文化的,必须注明出处并缴纳相应的使用费,可以像有人建议的那样,将收取的使用费以基金的形式留存,用作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知识产权的专项经费。

(七)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传统文化知识产权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知识权利主体的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作用,主动承担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对于不积极履行保护职能的,使传统文化知识遭遇毁灭的行为,应该追究主要责任人的行政甚至刑事责任;对传统文化遭遇侵权行为的,地方政府必须行使享有的权利,使其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如果无法解决,亦可通过诉讼解决侵权行为,采取多种措施,使传统文化享受全方位的保护。

参考文献:

①戴琳.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9)

②孙晓. 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论[J].中国商界(下半月) ,2010(11)

③陈彦均.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初探[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3)

④贺敏. 论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7)

⑤王焯. 传统文化品牌区域产业化解析与建构——以辽宁为例[J].中国商贸,2012(25)

对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武术 文化战略 国家意识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117-02

对于中国文化,余秋雨先生曾说:“拜各国友人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普遍乐观,但绝大多数人认为中国的文化遭遇着严重的危机,社会经济和精神文化两者在发展上明显失衡。”中国当今社会发展现状充分说明此言并非妄自菲薄。中华传统武术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处境尴尬,在青少年群体中日益边缘化,日本武术协会更在数年前,居然向中国提出了“替中国推广太极拳”的请求,更出狂言:“十年后,太极拳的中心会在日本,而不是中国”。近些年,中国在东亚地区,曾多次面临着这种文化的侵略与争夺。因此,我国当对中国传统武术树立“国家意识”,正视传统武术,保护武术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

一、传统武术的概念诠释

(一)传统武术概念

传统是一个发展的范畴,它具有由过去出发,穿过现在并指向未来的变动性传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传统即由历史演成形成,它具备稳定传承的组织结构、文化结构和思想文化要素,又兼具不同时期演变的可塑性与延续性,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民族特征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

(二)传统武术概念解释

关于传统武术的概念各有解释,综合以为,传统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在农耕文明的大背景下形成,套路、散手及功法练习为其主要的表现,师徒、家传为主要传承方式,以强身健身、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兼具修身、观赏、悟道等多种哲学价值功能,注重天人合一、内外双修的传统体育文化项目。

二、文化战略下传统武术的定位

(一)确立传统武术的文化战略地位

文化战略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定位,是国家层面在文化方面对世界展示的内涵和气势所在。具体到传统武术,其文化战略即指国家对传统武术发展在国家和世界文化范围内地位的一个定位。回溯每个特定的艰难历史时期,挺身而出中都有传统武术提倡的意志与精神,传统武术为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传统武术依旧有能力塑造令人尊敬的民族精神与气节。

(二)传统武术战略地位确定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武术又被国人称为国术,更由于影视的影响,在世界范围曾一度掀起中国功夫热。总理就曾收到美国小学生给他的信,信中问到:“温总理,您会练武术吗?”这在相当程度上说明武术已具有了名片效应。但具讽刺意味的是,成为中国名片的武术,在国内却日渐衰微,国内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空手道等其他武技却十分风靡。传统武术正与我们的青少年群体渐行渐远,这尤其让我们震惊。青少年群众正是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确定民族认同感的最重要年龄阶段。

三、传统武术文化战略地位确定之后的保护措施

必须把传统武术定位于“国家意识”的层面下,“国家意识”即一个国家的国民在共同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共同的文明结构、共同的价值观、价值情感取向与心理认同的总和。只有“国家意识”才能使公民个体将自己置于民族文化的强烈的亲近感和需求感中,将个体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一)传统武术的发展应做好“基本”的保护工作

1979年,我国发起的全国性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共采访了老拳师4826人,征集民间武术文化文献资料1318本,录像拳师1317人,整理各种套路技术录像3364套。可以说,当时这项工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功在后世。但此后30多年中,再无此类的大规模的整理工作,而由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原本的录像资料在载体、清晰度,资料建库,图片格式清晰度等诸多方面均已不再适宜。而这些工作,正是传统武术精华的核心,是“基本”所在。应重新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挖掘整理工作,将之前的整理的资料进行重新归类,文字传承资料细化,并利用先进设备,在高清视频、高清图片上做文章,再一次做好传统武术的整理保护工作。

(二)传统武术应扎根学校,在青少年时期培养国人的文化认同感

民国时期,武术就纳入了各级学校课堂中,传统武术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在少年群体思想的扎根,有利增强学生的体魄,而且也有利于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但当前传统武术在各级学校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重视升学率不重视体育,在武术项目的选择上只有简单的武术操,教学时间上也有很大的随意性。教材内容缺乏趣味甚至没有武术教材,更缺乏在武术文化方面的兴趣培养,而兴趣则是学习一件事物的首要前提。在师资方面,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师仅在学校期间选修过武术,对传统武术更是知之不深,这种情况在体育教师人群中普遍存在。

(三)传统武术的理论创新

何谓传统武术理论创新?笔者认为,就是用今天人所能懂的语言具化古人晦涩难懂的语言。传统武术的理论架构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渗透了先人的哲学、道德、法律和风俗等多种文化形态,在修炼内容与方法中,无一不体现着中国古典的哲学理念、美学观点、伦理道德等。但传统武术中的很多理论在现代人看来却是难以理解,如“天人合一、意势无定、神完气足”,传统武术的修炼更讲究个体的悟性,缺乏理性的文字具体说明和实践性。如何转化理解这些话,即为传统武术理论的创新过程。如传统武术中的“五行”“阴阳”“道”……传统武术理论创新,即是将这种古人“无形”的概念用今人“有形”的现代语言来表述。

(四)传统武术技术创新思考

传统武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进化,开枝散叶,逐渐演变成为拥有众多门派与拳种的综合体系,这正是不断积累并创新的过程。回顾武术历史,可以清晰看到传统武术的两条核心脉络,其一为武术本质属于的技击特点;其二则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并自成体系的文化特点。对传统武术的创新必须在保持传统武术的技击特点和民族文化特点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如截拳道的创立,李小龙以咏春拳为基础,借鉴空手道、泰拳、西洋拳击等多种其他国家的技击特点,创立了截拳道,王芗斋在形意拳基础上创立了现代实战拳“大成拳”等。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当前传统武术的地位日益萎缩,究其本质,一是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国家重视不够导致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方式中被边缘化,人的价值观亦发生变化。

2.加强对传统武术的传承,在国家层面提高传统武术的文化战略地位;促进传统武术的改革与创新。

(二)建议

1.在国家层面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保护与建议,加强对传统武术遗产的保护,有系统地开展传统武术的再挖掘整理,并将收集的资料对社会公开开放。

2.建议国家在法制层面立法保护传统武术,在全民范围内研究推广传统武术的竞赛、宣传机制,在9年制义务教育中,将传统武术项目加入其中,编撰统一的技术与理论并重的教材体系,并形成严格的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栗胜夫.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孙晶.文化霸权理论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对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不竭动力;传统文化;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06-02

所谓传统文化教育,就是通过教师在古代文学的教学,向学生传递课本中反映的内容,包括文学史,文章的思想情感,遣词造句等,从而使学生领悟到课本表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一、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对于整个民族来说,其作用是不可小看的,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源泉,他滋养丰富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博大而深邃,作为教育工作者,通过教育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非常必要),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不能久立于世,中华民族之所以久立五千多年而不倒,就是因为有其自身的传统文化以及其文化的包容性,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中华文化不断融入新的东西,但是,也正是不断有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才需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样才能增强民族的自信心与凝聚力,才能稳固民族的文化根基,振兴中华民族。

2.传承历史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表现出的优秀品质,至今还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艰苦耐劳,敬业奉献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优秀美德,但是,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侵入,近几年来,中国人过洋节,传递着洋文化,而自己民族留下来的传统节日,却少有人问津。而古代文学中的许多词义、字义等在逐渐消亡,需要人们保护传承下去,因此,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民族精神和民族使命感,传承历史文化,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目标。

3.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期,而大学生的心理也正属于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也是需要在人生的岔路口进行选择的时期,来自社会上的许多思想正影响着当今的年轻人,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思想与行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逐渐进入他们的脑子,只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从而帮助他们体会到做人的快乐。

4.能够反作用于古代文学的学习。学生一旦拥有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使命感,就会激起他们努力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与热情,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师的教学。

二、目前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

在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后,接下来,就应当了解目前我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以求找出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更好办法。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不明显。当前教学活动中由于专业限制,对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开设差异很大,甚至不开设此类课程,平时所教授的也是围绕考试范围展开,侧重点在课本知识,这就导致学生只注重课本知识,而不注重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教师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不明显,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会产生不利影响。

2.市场经济下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在21世纪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免产生重利重直接效益的思想,这也不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文化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看到成效的,因此,学生对于老师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免有厌烦的情绪,不利于教师教学的顺利开展。

3.古代文学的特殊性。古代文学与现代话语在语法、构词、词义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比较吃力,需要下大工夫去学习、理解文章的意义、思想,教师想着如何教好学生,学生想着如何学好知识,侧重点均在知识的学习上,也就忽略了对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进行学习。

4.部分老师对教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无法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部分老师对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作用没有信心,被动的进行教学活动,必然使有限的教学活动收效甚微也是一个原因。没有能够效的利用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开展不同形式的拓展教学活动,没有能够实现教学中的最大化,这是教师教学中对传统文化教育认识不够的弊端。

三、对于更好地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诉,对于在古代文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古代文学的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客观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评价。任何一种文化都不会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文化,都是在不断发展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学的教学时,对于其中的传统的文化,要教导学生运用辩证的思想进行分析评判,去粗取精,对于精华要吸取,对于糟粕要舍弃。例如,《论语》中教导子女要完全听从父母以及关于“违”、“孝”的教导,如今,这个说法就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父母与子女其实是平等的,父母的话不一定全都是对的,子女不应为父母的附庸和愚孝,父母有错的地方,子女也要指出并进行纠正。对传统文化中的“忠、义、仁、爱、孝、诚、信、恭、俭、让等,朴素、温暖、智慧的传统文化是我们需要传承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2.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具体实际结合在一起。古代文学是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直接媒介,教师在进行传统教育时,不能搬开教材而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应当使两者相互结合,例如,学白的《将进酒》时,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其怀才不遇,但又拥有远大抱负的伟大志向,教师可在这是教育学生,不管现实有多么残酷,人只要有一个伟大的抱负,一个认定的人生目标,并为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艰苦奋斗自古就是我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注重古文字的教学。中国文字从古代到现代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再到现如今的简化字,文字的发展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适当穿插对古文字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古文字的构形法、构意法,了解古文字的基本含义,也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例如,“天”的甲骨文是,《说文解字》中有这么一句话。“天,颠也。颠,顶也。”指的是天是在人的头顶的,有的解释是正面站立着的人,也反应出了天人合一这一古代著名的思想观念。

4.教师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师自古就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教师自身不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他就不足以去教学生,因此,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完善自身的修养,学校也要定期对新进教师进行道德修养的培养,培养教师的良好美德。

四、结语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髓,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理应继承和发扬,而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学习古代文学的知识中,在古代文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应对日益变化的客观世界,在世界民族之林站稳脚跟的重要前提,只有继承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才能永立不倒。

参考文献:

[1]彭薇.关注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2]罗义群.行之有效的措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建设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课程的体会[J].凯里学院学报,2007,25(2).

对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内涵;中医研究生教育

中医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一批同时具备传承祖国医学精华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专业人才。从30多年前我国高等院校开设中医研究教育开始,发展至今,为祖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中医药人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其中人才异化的现象也日益突出,需要引起中医教育管理者的重视。虽然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离不开西医的冲击和中医临床训练的缺乏,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传统文化内涵教育的缺乏。因此,在中医研究生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内涵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 在中医研究生教育中融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1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为中医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它可以充分吸收天文历法、气象物候、阴阳五行等百家之所长,并在认识和调节人体的过程中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并形成一套独特的,且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医理论体系[1],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脱离了传统文化,那么中医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根本。

1.2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 中医学是一门具有独特性的生命科学,除了需要从传统文化的理论中吸收精华外,又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以《灵枢・本神》为例,它认为人就是“上天之德”和“大地之气”的产物,虽然是依靠父母的精血而形成的,但是和自然环境也具有密切关系[2]。这种中医思想体现了道家观点,说明我国古代的黄老哲学对于中医理论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医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的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与其他思想文化体系比较,中医具有道术兼备的独特优势,是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的重要的力量之一,而道家、儒家和传统哲学等已经成为历史,其理论无法继续发展,但是中医却能够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随着时代的发展会不断融入新的理念。

2 传统文化内涵在中医研究生教育中的现状

2.1人文课程设置的比重较低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中医专业都开设了很多西医课程,但是关于人文类的课程设置却很少,有的院校甚至根本不开设这类课程。因为从学生从小到大所接触教育模式来看,西医的理论和思想模式更符合他们的学习习惯,而且西医理论在理解上的难度也小于中医,这就间接减少了学生和传统文化的接触时间,而且西医的思维模式对于中医的思维模式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会让学生对中药的作用产生质疑。虽然部分院校已经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和人文课程设置的重要性,所以开始增加了一些人文类课程,但是和专业课程相比,这类课程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科室安排上都不足,而且不同人文课程之间的联系也较少,很少能联系中医专业的实际情况,所以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医研究生的人文素养[2-3]。

2.2教育模式落后,存在重医轻文现象 我国研究生的学习模式大部分都是采用导师指导、学科联合和自主研究相结合方式,中医专业的研究生学习也不例外。这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培养研究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尽管如此,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也比较单一,存在严重的弊端,会让研究生将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去,甚至只是在自己的课题领域内开展研究,而忽视了其他文化知识的学习,导致中医研究生的人文知识拓展普遍缺失,因此,他们撰写的论文中的语病和别字等问题较多。

3 中医研究生教育融合传统文化内涵的具体方法

3.1掌握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基本了解程度 要有效开展传统文化内涵的教育,首先就要掌握他们对这一知识的了解程度,这样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我们曾经对一年级研究生进行过一次针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抽样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有超过11%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根本没有兴趣,还有约26%的学生对它并不了解。为了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程度,我们可以采取定期开展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数据分析来了解文化素质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开展中医研究生的知识学习,提高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

3.2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 导师在向中医研究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适当的融合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具体措施如下:①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和中医专业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中医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对此产生学习动力[5]。②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名医的典故,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在日常的授课中引入医德医风的思想教育,让学生能从古代医者身上感受到他们“医者仁心”的品格和精神,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6]。

3.3创造多元化的学习氛围 这一措施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实施。从硬件措施上来看,可以从打造和谐文明、具有中医药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着手,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丰富内涵的名人雕塑、名医长廊、箴言等文化作品,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从软件措施来看,可以依靠校园网络平台,利用网络的虚拟性特征提供的超大文化空间,让学生随时随地能搜寻到所需要的文化知识。

综上,对于怎样才能将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合在中医研究生的教学活动中,需要中医教育者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发现和探索。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果脱离了传统文化,很难取得长远发展。因此,在中医研究生的教育中,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将其充分融入到教学中,才能真正提高中医研究生的专业素质,为继承和发展中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费菲,戴慎.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以对四所中医高校的访谈为例[J].高教探索,2013,3:115-118.

[2]王先敏,包海勇.中医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8):38.

[3]郎明.国学课程之于中医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4):80-81.

[4]万志强,温红娟,阚俊明,等.中医药院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过程管理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4,11:5-6.

对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第6篇

    山东历史上曾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心之一,渊源深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 “六五”至“九五”期间,山东的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与繁荣,民众物质生活水准得到显著提升。但与经济相此,文化建设相对滞后,表现在文化设施的陈旧或不健全,对人文社会科学重视不足,城市建设缺乏人文关照,民众文化生活质量有待提高等诸方面。鉴于此,我认为尤其应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政府只有从宏观决策的角度,真正在思想上将文化建设提到人民生活的高度上来认识,才能指导我们具体规划、设计并全面实现“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形象,撰写新世纪山东文化建设的新篇章。   一、关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的文化素养

    文化,是指人类一切物质创造与精神创造的总和。所以谈到文化,就必然涉及到传统。事实上,文化的“传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它是在时空中延续和变异的,它存活于现实发展之中,连接着过去,包蕴着未来。正因为传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所以它自身就蕴含着微妙的创造,应提倡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文化人类学者经常把传统中有创造力和更新力的基因视为“种子”,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现存的繁杂的生活现象中剥离出这粒种子。我们理解的文化建设就应该是培植这粒种子的工作,使文化在一种合乎自身发展规律的状态下去自然延伸。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我们就不难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笔者以为,要关怀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从青少年开始,在青少年的全面教育中自始至终地渗透传统文化的精髓。因为文化涉及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方方面面,会影响一代人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等,所以传统文化也必须在教育的广度上贯穿始终。笔者认为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的最首要也是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在大学、中学、小学开设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我们目前对于这类课程的理解还限定在概念教学的范畴,将传统文化枝干分离,抽其根,剥其花,去其果。这势必导致教育内容的枯燥,也必定会影响教育行为实施的效果。而且从教育的目的上来说,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曲解,传统文化并不仅仅限定于文字性的经典文献,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我们往往忽略了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教育。在物质文化中,诸如民俗节令、城市营造、工艺造物等,传统文化的形象似乎更加血肉丰满,深人浅出,也更有亲和力。只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结合,才能够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原生态色彩和本质特征。以美术教学为例,建议各级教育实施部门不仅仅教授西方的素描、色彩课,特别要注重增加对传统绘画、书法艺术的临摹和欣赏。建议围绕传统文化更多地开展一些动态教学活动,比如参观文化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围绕着它们增加一些手工劳作课程,真正动手触摸甚至体验传统生产、生活劳作方式和过程。亲自动手捏泥玩、编织结、剪剪纸、印年画、纺线织布,将传统文化还原到它的生存状态,让现代的孩子自已接近它体验它,在没有任何先验导引下自然而然地去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之美和技艺的智慧。如果说这是一种美的教育,那就是在培养青少年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综合审美体验能力,这才是对美的真正的理解,同时也是对传统的真正的领悟。在这样动态的传统教育活动中,将不仅仅涉及到知识的传播,而是把传统文化自然地通过教育的形式传承下来。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物质与精神等方面的体验得到了很好的贯通。   二、加强文化设施的投入,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

    目前社会上较为流行“高学历,低文化(素质)”的说法,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教育问题,也说明带有普遍性的社会文化问题。“高学历,低文化”是指人才培养的一种误区,指那种有技能专长而缺少文化底蕴和内涵修养的“人才”。作为一种倾向性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势必会导致一定的不良后果:培养的人才自身无法建立独立而完善的人格体系,知识追求与生命追求相背离。这不仅违背人性的正常发展,也势必会引发道德水准下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现行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之外,我们觉得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担当文化教育重任的“文化环境”营造不足。文化环境作为社会文化教育实施的物质基础,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地位举足轻重。作为资本主义世界文化中心的欧洲就十分重视文化设施的投入。俄罗斯改革之后,经济困难,儿乎所有生活指标都处于紧缩之中,但国家大剧院、图书馆的巨额建设却无人争议。在奥地利,中学的音乐设施都是对外开放的,任何一个市民都可以在课余走进琴房去弹奏,艺术设施是培养艺术人才,陶冶全民艺术素养,提高全社会精神品格的重要物质基础。奥地利政府在艺术设施投人、艺术氛围营造上的努力为他们赢得了“音乐之都”的美誉,同时也培育了旅游经济市场和奥地利人民健康祥和的人格心态。在这里,文化已经被具体地解析为城市雕塑、美术馆、画廊、音乐厅、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等物化的符号。目前我国大型城市也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北京将投资4亿美元筹建国家大剧院,上海更是提出这样的口号:“世界一流城市,必须有世界一流的文化,必须有世界一流的文化设施。”也因而造就了他们投资1·5亿美元的上海大剧院和世界最大的图书馆,计划投资2亿美元的科技中心和对外开放的新艺术博物馆这样的大手笔。至于山东文化设施的建设,笔者认为,在重视的基础上,不一定跟着别人的步子走,但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营造出齐鲁文化的特点。还应理性地剖析地区文化优势,选择好切入点。比如,突出宣传孔子文化,建立综合性的孔子博物馆或文化中心,表现齐鲁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博物馆的建设上,目前全国尚存在“千馆一面”的现象,走一家而知全貌,但专业性博物馆却极为罕见。根据我省民间收藏的良好社会风尚,我们完全可以制订相关政策鼓励民间团体、个人兴办专业博物馆。同时还可以突出山东海洋文化的特点,筹建全国一流的“海洋科技馆”。另外山东的音乐厅等文化空白点也有待填补,美术馆、剧院等文化设施有待扩建。

三、保护齐鲁文化资源,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

对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123-02

立人先立德,成才先成人。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起来的共同文化,它影响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民族发展的根基。传统文化并非都是可取的,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修养品格,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正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

一、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思想品德教师在讲授这些传统文化中有弊病或有歧义的部分时,应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才能理解通透。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在思想领域,主要以儒、释、道为内核。钱穆认为,当今社会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受它们共同的影响,儒、释、道,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反映。它们各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学生在对传统文化没有很深入的了解之前,仅凭自己的印象,通常对其有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是有崇古倾向,认为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经典、精髓,二是认为相较于现今的科技文化来说,传统文化并不能直接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对它持否定态度。这两种态度无疑都是偏颇的,老师在进行讲解时,有必要纠正学生的这些错误观念,可以追根溯源,从它们各自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其好坏。

例如,儒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讲解儒学时,可以追溯到它的创始人孔子,分析孔子的生平经历,儒学诞生的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是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儒学的影响,董仲舒对儒学的建议等,向学生讲解儒学的多方面影响,一方面,它积极入世的思想和关爱社会的观念,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解决社会问题来说,有很大作用;另一方面,后世出于某种原因(比如说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建议是为了实现统治的目的)对它的过度扭曲,较为单一的价值观,对成败结果的过度重视,都致使它忽略了人本身的完善和发展。

二、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传统文化只是近现代之前的文化,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田广林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指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应过于狭隘。老师在思想品德课教育中应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心胸。时间是一条不断流淌的长河,而传统文化是在这条长河中形成的,它必然随着时间不断变化。改革开放之后,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老师更有必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念。

在东西方交流逐渐加强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价值观不同而造成文化冲撞。在这冲撞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正是价值观的塑造期,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甄别,保持足够的理性,取长补短,加速成长。顾友仁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中认为,传统文化是“文化软实力”,它应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要讲究创新。在看到西方经济大国在世界的强势地位的同时,要理性地分辨,有选择性地接受,承认西方文化的可取之处,也要认识到他的某些不足之处,更要认识到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的独特之处。

比如,在教学湘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放眼国际经济与经济》时,教师应与学生一起探究经济和政治的相互影响以及对我们自身的影响。例如,美国是西方经济强国,在国际政治上,也占有霸主地位。其好莱坞电影、服装、化妆品等在我国有很大的市场,有很多的粉丝。但是,很多人(包括学生)根本不知道它们与国产产品到底有哪些不同,只是盲目追随。教师在思想教育中,应结合学生身边实例,让学生正确看待汹涌而来的西方文化,并汲取其中的可取之处。

三、理论联系实际

光有理论还是不够的。理论的作用是指导实践。书本上的东西,如果没有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那么那就是一堆方块字,进不了学生的头脑里。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书本内容,另一方面,让理论服务实际,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教师在讲授课本的时候,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阐释理论;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从身边的事入手,展开学生间的讨论。

例如,在教学湘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创造生命的价值》时,教师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创造生命的价值,学生年龄虽小,可想的却不少,很多时候他们就像一个小小的哲学家,很多学生都困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在这一课里,老师就可以给学生很好的答案:生命的意义就是创造生命的价值。在传统文化里,道家和释家都致力于追寻生命的意义。道家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的质量,也就是生命创造的价值。在这一课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明白,如果一个人碌碌无为,就算他生命很长,实际上,只是重复着没有价值的、相同的每一天,而有的人虽然生命很短,却为社会、为他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那他的生命价值就比前者大得多,这就是为什么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可以和学生就社会上某些享乐主义不思上进者和司马迁、张衡、李时珍、任长霞之类的人物进行对比,对什么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展开探讨。司马迁的《史记》,为我们展开了历史的画卷;张衡的地球仪作为世界地震仪之祖,超越世界科技1800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中国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历史人物虽然都早已作古,但他们的成就却影响至今。《史记》今天我们还在看,地震仪预防地震,今天我们还在用,《本草纲目》上的中医方子,也让我们受惠多多,所以,他们是: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那么,如果我们虚度生命,不好好学习,在课堂上开小差之类的,是不是在那一刻,我们是“虽然活着,但却死了”呢?答案是肯定的。所以,如果我们每天都认真学习,充实自己,就是在创造生命的价值。教师通过这种与身边的实事联系起来、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并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

对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第8篇

在动画作品的美术设计中,国内大多数创作者都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水墨画、京剧脸谱、皮影、木偶、年画等表现手法,进行美术设计。如享誉世界的中国动画片《大闹天宫》,片中孙悟空、玉皇大帝、四大天王等角色,在造型设计上充分吸取民族传统造型和戏曲脸谱的风格,进行再创造。从敦煌壁画到中国戏曲造型,甚至到中国的门神,都是片中角色造型的来源。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借鉴了京剧脸谱与绣像人物,背景设计运用了工笔重彩的技巧;动画片《哪吒闹海》中的人物造型吸取了中国门神画的精粹,简约的线条配上民间常用的青、绿、红、白等色彩,充满了中国韵味;动画片《神笔马良》中对民间木偶戏造型的挖掘,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国影院动画片《宝莲灯》,在背景绘制中采用有虚有实的装饰性设计,强调突出神话中的幻境,用青绿色为主的中国古典山水绘画形式作为场景的基础,借鉴了庙堂壁画、民间年画、戏曲舞台布景等形式的精华。在场景设计的整体风格方面,吸收了古代壁画、建筑等民间艺术的特点,使得场景设计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利用虚实相映与立体手法相结合的方式,为影片营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神奇世界。以上这些动画作品,在美术设计的表现形式方面,都吸收了传统文化的元素,为动画片注入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在动画作品中,传统文化元素对于意境营造也体现出特有的表现形式。如水墨动画片,运用齐白石墨趣而制作的《小蝌蚪找妈妈》、李可染笔法的《牧笛》、《山水情》等。在这些水墨动画片中,观众不仅能欣赏到精彩的动画故事,还能感受到水墨淋漓、诗画无穷的传统文化氛围。这些动画影片以景抒情,情景交融,以虚带实,实中有虚,虚实相合,使动画影片的背景犹如一幅幅会运动的中国水墨画,显示出中国动画特有的审美情趣。

三维动画,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以丰富的表现形式,令人震撼的视觉冲击力,被观众所认知。它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动画的设计、创作与制作,产生出真实的立体场景与动画效果。在当今的动画创作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在动画领域的广泛应用,动画技术极大地扩展了动画艺术片的表现形式和制作手段,新的制作手段和新的表现形式更是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如何开创多元化的具有民族风格的三维动画作品,发挥传统文化表现方式,对传统元素加以提炼和运用?只有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使我国三维动画更富有国际特色。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国家,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具有广博性、传承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性。从三维动画的表现内容上来说,可以从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古典名著、古代寓言等方面汲取创作灵感,运用全球化的眼光重新审视,并加以融合创新,从而创造出既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又符合国际审美的三维动画作品。从三维动画的表现形式上来说,可以从传统水墨绘画、雕刻、民间艺术和地方戏曲等领域汲取营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意境深远、简洁古朴的艺术风格。

在当今的动画创作中,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003年一部名为《夏》的中国三维动画短片,入选了Siggraph计算机图像技术的世界盛会,这部运用CG技术制作的水墨动画是三维动画技术和水墨的组合。影片不仅拓展了三维动画的表现语言,而且表现出传统水墨动画所不能创造的运动空间,通过以墨的浓淡、疏密、聚散和干湿程度表现不同的意趣,这种独具一格的形式也丰富了动画的表现形式。在这部动画作品中,观众不仅能欣赏到精彩的动画故事,还能感受到以景抒情、情景交融、水墨淋漓、诗画无穷的动画场面。2008年美国梦工厂推出的三维动画片《功夫熊猫》,片中有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和表现。书法、斗笠、鞭炮、花轿、筷子等,在视觉上形成了浓郁的中国味道,再配上轻松悦耳的中国古典音乐,使这部美国动画片成了糅合中国文化元素的西方大片。影片中乌龟大师的行为哲学,着意表现了中国传统道家的无为而治、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浣熊师傅身上则表现出典型的儒家入世的思想观念。这些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浅显解读,在这部动画片中成了亮眼的文化渗透,为影片增色不少。《功夫熊猫》还大量地运用了传统的中国功夫,为影片营造一个中国武侠的世界。影片通过插入仙鹤、龙、面条、禅学思想等一些物质符号和精神形态,生动地向世界诠释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起到了良好的桥梁作用。

传统文化元素在三维动画教学中的渗透

对于我国当前的动画作品来说,挖掘传统文化元素,以动画的形式加以创作,从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在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走民族化之路,才能创作出符合市场需求、具有中国特色价值的动画作品。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将民族文化的精髓渗透到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和人文精神,创作出具有灵魂、生命力和传统文化元素的三维动画作品。

(一)在教学中,渗透学生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了解,并运用在自己的三维动画创作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带领学生认识和熟悉传统文化中的视觉元素。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把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质和文化魅力融入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有利于拓展动画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利于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审美意识,用独特的眼光重新看待这些文化精髓,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目前正在学习动画专业的学生,大多只注重艺术表现和软件技术的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创作的作品要想走向世界,既要吸收外来的先进理念,同时也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如:《动画造型设计》课程,在教学中,除了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速写、素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作思路,将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融入于课堂教学设计中。比如:在学生进行原创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时,可选取中国书法、皮影、祥云图案、国画、敦煌壁画等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动画造型的课题设计创作。其中年画、剪纸、皮影、水墨画、戏画、民间传说等传统民族文化元素都源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来源于中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艺术思想的积累,来源于中国各民族文化特征的审美意识。在平时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多注意观察,熟悉各类传统文化元素的特征及动作特点,积累各种素材。这些传统民族文化中,有很多可以挖掘和利用的创作元素。渗透学生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了解和素材的收集,既有利于学生的原创能力和造型能力上的提高,也赋予了动漫艺术以民族文化的特色和时代的特征。艺术是相通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对我国现代动漫艺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并且它还将长时期地影响整个世界动漫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践,将动漫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相结合,不断探索风格的多元化及造型的典型化,以及塑造形神兼备的角色造型,是动画片创作富有持续魅力的关键所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古老的文化根系里发掘出适合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延伸出来,发展成符合当代审美要求的动画设计,让作品具有时代感的同时拥有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只有立足于民族、立足于传统,摆脱盲目的跟从,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才具有个性。所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应该贯穿于整个动画教学的过程中。

(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鼓励学生多看、多学,注重把握三维动画创作中的设计风格和形式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绝不是孤立和片面地把传统的风格样式完全照搬地继承下来的。传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更新,文明程度的提高,不断改变与发展的。在文化元素的吸收上,传统文化元素因现代文化的冲击,影响力正在渐趋式微。所以,在动画教学中,应适当加入一些影视动画赏析的课程,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给学生多观摩一些国内外优秀的动画作品;以分析、讲解和组织学生讨论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去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来进行思维创作,从而提高学生动画创作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通过对动画作品的解读,让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动画设计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搜寻各种民族文化信息,了解各地域之间的不同民族文化信息,各个地区的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等等,并运用到三维动画创作中去。

(三)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在三维动画创作中进行民族文化的体现

在动画创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设计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国际性和鲜明个性的动画设计作品。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国家,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其内涵博大精深,具有广博性、传承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性,是我们在今后发展中所依赖和凭借的精神支柱。我国的传统艺术极其丰富辉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等都有伟大的创造,这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如何开创多元化的民族三维动画作品,发挥传统文化元素的表现方式,对传统的元素加以提炼和运用?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1.在动画创作、设计模块中,从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古典名著,古代寓言等方面汲取创作灵感,运用全球化的眼光重新审视,并加以融合创新,从而创造出既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又符合世界审美的三维动画作品。在教学中,平时注重理论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如:将创作课题融入《情节短片创作》、《情节短片制作》、《主题短片创作》、《主题短片制作》、《动画实践周》、《毕业设计》等课程的教学中,在加强计算机动画设计教学的同时,从传统水墨绘画、雕刻、民间艺术和地方戏曲等领域汲取营养,将中国传统文化在千年的积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深远意境、古朴简洁的艺术风格,融入于学生的动画作品创作中。例如:中国民间美术中的皮影、木偶、年画、剪纸、折纸等艺术形式具有概括、夸张、简洁、色彩单纯、强烈等特点,这些特点都非常适合于三维动画的造型及运动方式的表现,而且风格更是别有韵致,同时在创作形式上也能达到不拘一格。因此,只有充分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才能创作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三维动画作品。

2.在动画作品的制作过程中,以动手操作技能培养为基础,强化艺术与技术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校内动画实验室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践,提高动画创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画创作的水平。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元素,要求学生的动画创作与近期生活、社会、学习有关联,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挖掘、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让传统艺术成为学生动画创作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并结合学生个性特点,从而设计出富有生命力的中国特色动画作品,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

思考和建议

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对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有着特殊的美学意义。动画是运动的艺术,是综合的艺术,是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表现;动画创作又是一项复杂的生产活动,是许多人集体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动画也是一种文化,代表和展现了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动画影片作为一种现代视觉艺术,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发展进行了很好的表现与传达;多维的新技术手法,为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视觉艺术之间建立起有机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动画艺术的发展以及提高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新的审美价值。动画艺术中的文化元素和艺术元素不仅值得欣赏者品味琢磨,更值得动画创作者仔细研究,并将传统文化元素渗透于动画教学中。

(一)关于三维动画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

1.动画学科教学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是在逐步挖掘、逐步完善的原则下实施的,每个阶段的课程应根据学生需要和师资状况作出局部调整,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能渗透、都要渗透的,以免出现学生过于关注结果,而忽略了动画实践教学的体验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发展。所以,在动画教学中,应正确地看待民族传统文化对动画学科教学的积极作用并将之合理运用。

2.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难窥一斑,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动画课题研究工作方向和更深层次的发展。所以,在动画的教学中,应不断加强教师参与经典文化的学习和培训,增长教育的智慧,并建立校际间和区域间的交流,拓展教师的眼界。

(二)关于三维动画课程实践教学的建议

1.充分利用学校计算机实验室、学校网络信息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构造立体化、多层次的、完善的动画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学有所用。这样既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元素传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