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节能减排新技术

节能减排新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节能减排新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节能减排新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化工行业 节能减新技术 清洁生产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开发和积极推广低碳技术,节能减排工作不断深入,“十二五”末高耗能产品单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耗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再下降10%,主要产品实现清洁生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再下降10%。进一步提高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准入门槛。这就意味着当前高污染、高耗能的化工行业的节能减排进程必须加快。

1 我国化工行业节能现状的分析

化工行业主要是从事化学工业生产和开发的能源工业以及基础原材料工业。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它对经济发展、国防事业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石油化工产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化学工业本身的缺点和局限,导致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毒性高,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的身体健康。

当前,由于在节能减排技术开发上的滞后,导致我国化工行业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水平落后,也使得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中的高耗能、高污染现状持续得不到缓解。从而导致我国化工行业的能耗量始终排在全国工业领域的前列。而化工行业的废水排放量甚至长期高居全国工业领域的第1位。2008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排放工业废水43.82亿吨,工业废气4.04万亿立方米,产生工业固体废弃物1.71亿吨,分别占全国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三废”排放总量的20.2%、10.0%和9.6%,分别位居第1位、第4位、第6位。此外,化工行业排放的主要污染物COD62.4万吨,氨氮化合物11.7万吨,二氧化硫185.1万吨,烟(粉)尘112.2万吨,排放量均位居全国工业部门前列。如此严峻的节能环保形势加重了化工行业节能减排的责任和任务。

2 节能减排新技术的探究

2.1 发展化工行业循环经济模式

所谓的循环经济就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理念就是打造产业发展的循环生态产业链模式,即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3R原则入手,推动化工行业生产的废物循环再利用,从而降低废物产出率。而随着循环经济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和认可,一些石油化工企业开始尝试在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效果,如重庆市在2009年已初步形成以建峰化工为代表的天然气―合成氨―尿素―胺类衍生物、以川维厂为代表的天然气―乙炔―醋酸乙烯―聚乙烯醇―维尼纶纤维和精细化工产品等四大化工产业链。事实证明,通过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来减少化工行业的废物产出和能源的再利用,不仅可以推动化工行业的节能减排,也对资源再生项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2 采用新型节能减排技术―空气冷却器

空气冷却器广泛应用于炼油、石油化工塔顶蒸气的冷凝工业中,在长时间的实际应用中,空气冷却器已经得到了化工行业小范围的认可,在节能环保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是从整个化工行业来看,空气冷却器节能技术还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和使用。从实际来看,空气冷却器有很多的优点,它可以节省大量工业用水,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基建费用。特别在缺水地区,以空冷代替水冷,可以缓和水源不足的矛盾。如此看来,空气冷却器在节能方面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因而这项技术应该在化工行业得到大范围的推广。

2.3 采用节能型生产工艺

采用节能型的生产工艺就是要尽可能的降低化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能耗量。而要降低产品的生产能耗量就要切实改造和提升化学产品的生产工艺技能。改造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技能,要加强对生产工艺的节能环保的重视,强化生产工艺的连续性和持久性,避免在生产工艺过程中的间断,以导致对能源资源的浪费。特别要降低在化工生产过程中装置的加热或制冷等状态转化中能源的消耗。

2.4 采用生物质基节能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枯竭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化工企业要谋求长远发展,就必须开发新能源,生物质资源是一种数量可观的环保型可再生资源。同时,生物资源与化石资源从生产转化上来看,有一定的共性,是可以兼容发展的。因而,生物质资源的发展潜能是巨大的。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生物质资源研发的力度。当前研发出的生物质资源是普遍采用热化学的方法来对生物质资源进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将其加工转化为一定的中间物质,然后再将中间转化物转化为生物质基产品。同时,在工艺生产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生产过程中的高温余热来发电,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2.5 有效利用余能资源

化工产业的余能资源是指某一热工艺系统排出的未被利用的能量。余能资源可以分为余热资源和余压资源两类。即在生产过程中一部分热能通过散热或者废物等中间媒介排放或者散失到外部环境中,是一种可回收利用的能源资源。而目前我国对这种余能资源的回收利用率还比较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对化工产业生产过程中的余能资源进行有效的回收和再利用,特别要加强对冷却水排放中的余能资源的回收利用的技术研发,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降低能耗、节能减排的目的。

2.6 推行清洁生产

加快推行化工行业的清洁生产,从生产源头和工艺生产的全过程中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的消耗。清洁生产的核心理念是“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增加效益”。它改变过去的先生产、后治理的后期治理的生产方式,而是采用从源头和工艺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式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生产方式,帮助化工企业走出生产误区,形成清洁的工艺生产模式。而推行清洁生产的工艺模式,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着力解决关于清洁生产的技术问题。它关系到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对工艺生产流程的把握、生产材料的选择、废物循环利用的方式和途径的选择等。要细化各个环节,串联各个工艺生产部门,实现化工产业工艺生产的清洁化,以此达到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和扩大经济效益的目的。

3 结语

目前我国的化工行业仍然面临高耗能、高污染、以及节能环保效果不明显的困境。所以,对于化工行业来说,寻求一条适应绿色发展的高效环保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树立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战略眼光,多采用节能环保的新技术,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化工能源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加强对工艺生产过程的控制,充分发挥化工行业在节能环保上的发展潜力,实现我国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惠兰,李春燕.河北省中小化工企业节能减排融资需求诊断与评估[J].河北企业2009(11):121-123

[2] 鞠付栋,陈汉平,杨海平、杜奇、王贤华、张世红.化工行业节能减排新技术和战略选择[J].化工进展2009(28):1-5

节能减排新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意义

目前来讲,由于能源密集型行业,全国的钢铁企业能源使用量能达到我国总使用量的15%。2011年我国能源总使用量为255421亿 t标准煤,而仅钢铁企业能源消耗量就达到了41934万t 标准煤,约占总消耗量的16%。并且众所周知,钢铁企业的能源使用效果,直接决定了它在生产过程中废气、固体废弃物及废水的产生量。2011年,钢铁企业SO2排放量达到 2639万t,约占工业总排量的7%,钢铁企业烟尘排放量为达到 69万t, 约占工业总排量的9%,钢铁企业废水排放量为达到19亿t,约占工业总排量的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全国钢铁企业密集型地区,钢铁企业已严重威胁到了当地的环境,成为污染的主要源头。因此我们认为钢铁企业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它是达到我国“十一五”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 10%”的重要保障。从而本文认为钢铁企业应增强节能减排的认识,并针对节能减排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

1 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1)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是更好体现了社会责任。节能减排是中央从经济发展全局出发,站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出发点,做出了节能减排的重大战略决策,促进科学发展稳步向前,是所有钢铁企业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长期坚持且务必抓好的政治任务。在实现自身企业利益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同时,应该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把节能减排真正融入到企业发展中来,推动节能减排取得大成效,在节能减排中争当表率。

(2)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工业化不断加快,钢铁企业迎来了发展良机。但最近随着钢铁产能过剩,需求减缓,原料成本过高等因素,钢铁企业利润逐渐下滑,2011年,钢铁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51%。在利润下滑的影响下,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能源消耗影响显现,钢铁企业面临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恶化,节能减排已经迫在眉睫,提上钢铁企业发展日程。

(3)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是自身发展和价值观的体现。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再像以往以资本技术和设备先进为主导,而是逐渐向企业社会形象、公信力、品牌影响力等因素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资金和技术等实力慢慢接近,而节能减排、企业发展前景、企业社会价值等问题将会影响未来钢铁企业。

2 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节能减排意识和自觉性。 “意识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只有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才能激发企业全体职工自觉地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 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培育全体职工正确的节能观念和环保理念,提高节能减排意识,是钢铁企业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实现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工作。 充分利用会议、新闻媒体等各种场合和宣传工具, 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企业高层领导的节能减排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作为自身的重要使命。

(2)将节能减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节能减排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既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也是长远的战略需要。 钢铁企业要把节能减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正确处理科学发展与经济增长、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结合战略和规划的实施,研究制定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和措施,把节能减排工作融入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切实发挥战略和规划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控制作用,从源头把好节能减排关。

(3)推进结构调整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 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是破解发展瓶颈、优化发展环境的要求,是推进节能减排的要求,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因此,钢铁企业应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充分认识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结合企业实际,抓紧制定和实施企业淘汰改造落后生产能力计划,按规定及时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 并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以优质、高效、节能、安全、少无排放为重点,对落后产能进行改造,确保完成淘汰落后的目标任务。 同时加快调整产品、工艺和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生产技术优化升级,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技术含量的先进生产能力。

(4)采用先进技术 ,不断降低能耗和减少排放 。 科技创新是钢铁行业节能减排重要手段。 钢铁行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努力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行业在节能减排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 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的话语权。 钢铁企业应加大资金投入,每年在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推广和改造方面安排专项资金, 按年度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扶持和银行、投融资机构信贷支持,积极推动烧结余热发电、炼焦煤调湿、蓄热式燃烧、干式高炉炉顶压差发电、干熄焦等一批先进适用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企业竞争力。 并以企业技术研发机构为平台,加强节能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成立节能减排攻关小组,加强新产品、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升节能新产品、新技术应用效果。

(5)与现代化管理相结合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 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是钢铁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钢铁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管理节能。 当前,一部分企业对现代化企业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或措施不足,已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因此,钢铁企业应当将节能减排工作与现代化管理紧密结合,建立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的,利用系统的思想和过程方法, 以及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确保能源管理活动持续进行、能源节约的效果不断得以保持和改进,从而实现能源节约的目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钢铁企业应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对标管理系统,选取国内外先进标杆企业,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通过与先进企业指标进行对比,发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并制定阶段性、有依据、可量化、可实现的目标,将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基层单位和个人,建立起责任明确、分工协调、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目标责任体系,确保任务落到实处,做到权责明确、奖惩分明。 加强节能管理,提高企业能源管理人员素质,更好地发挥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3 结语

当前钢铁行业的生产量大幅度提高,特别是粗钢产量已经呈现了供大于求状态,同时钢铁行业的利润已经降低至冰点甚至亏损状态,这样节能减排的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钢铁行业能源二次利用率得到提高,污染物排放量降低,使钢铁行业努力建设成为绿色、生态环保型行业。

参考文献:

节能减排新技术范文第3篇

一、现状和形势

“十一五”期间,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围绕节能减排工作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和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累计安排项目研发经费超过100亿元,有力地推进了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应用,科技进步对节能减排贡献率显著提升。

“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凸显,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节能减排的要求日益迫切。与此同时,国际上围绕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的博弈愈发激烈,绿色贸易壁垒日益突出,发达国家纷纷抢占节能环保、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等未来发展制高点。面临新的形势,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工作也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部分高效节能减排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尚未完全掌握,一些自主研发的节能环保装备性能和效率不高;二是技术集成不够,装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低,难以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三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科技创新对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区域节能减排效果不显著;四是鼓励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的配套政策不健全,技术服务推广市场机制亟待完善。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核心技术突破以及关键技术集成,大规模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装备和新产品,进一步依靠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减排。

二、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能源安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战略需求为导向,紧密围绕节能减排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典型区域节能减排科技需求,攻克重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大关键领域技术集成应用力度,提升节能减排相关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大规模应用,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有效支撑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二)基本原则。

1. 科技引领,协同推进。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强化节能减排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总体布局,加强与各部门的统筹协调,实现部省、部际协调联动。

2. 突出重点,持续支持。针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大研发力度,重点支持当前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所需技术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解决制约全局的瓶颈问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3. 系统集成,工程带动。加强多学科、跨领域、全产业链的技术集成,依托国家重大工程,加大节能减排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服务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4. 创新机制,政策引导。创新节能减排科技工作推进机制和管理机制,调动行业、区域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积极性,推动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平台和服务平台,培育区域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综合示范。

5. 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突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加强指导和服务,完善产业发展环境;继续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节能减排科学普及和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节能减排科技意识与能力。

(三)主要目标。

至2015年末,科技创新对国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自主知识产权节能减排技术和装备体系初步形成,节能减排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形成规模效应。

1.突破共性和关键技术150项,相关关键设备能效提高10%以上,制修订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100项。

2.在重点行业组织推广先进适用技术300项,实施节能减排重大技术示范工程100项,应用普及率提高30%。

3.建设20个国家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具备技术创新、集成服务和产业化推广能力。

4.形成节能减排相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个以上,形成一批节能减排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创新团队,完善国家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平台。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围绕工业、能源、交通、农业、建筑、资源环境等相关领域节能减排和优化升级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快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等重点行业能源梯级利用、源头减量化、资源循环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突破交通运输工具的燃料利用效率、轻量化、尾气污染物削减等关键技术,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小型分散污染物处理等技术研发,加强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推进再生资源利用、生活垃圾和污染能源化资源化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研究。

(四)完善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

加强节能减排条件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平台作用,提升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完善节能减排相关科技政策、措施和推进机制,制定和完善节能减排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建立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和产品的检测认证服务机制,促进形成技术服务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产业环境,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基地。

(五)积极开展全民节能减排科技行动。

组织研究开发全民节能减排科技行动系列宣传品,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全民节能减排科技教育工具。建立完善全民节能减排适用技术成果库及信息网,开辟节能减排科技成果信息化服务的新途径。依托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星火密集区等科技示范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节能减排综合科技示范活动,集成、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技术、产品和装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相关单位,建立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组织协调机制,通过部省会商、部际合作,建立与节能减排重点地区的部省联动机制,各地科技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加强合作,将节能减排科技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目标,明确具体任务,加大支持力度,落实配套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创新实施机制。

组建由多学科、多领域专家参与的节能减排科技行动专家组,为专项行动的实施提供战略咨询。创新科研项目的遴选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发挥行业部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服务平台、高校院所和相关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实现协同创新。完善节能减排技术遴选标准,筛选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产业化前景好的重大技术成果,建立节能减排技术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环境服务等市场化机制中促进节能减排新技术应用的政策措施,联合有关部门共同构建节能减排技术政策、产业政策和标准规范,推动节能减排技术集成、工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深度融合与有机衔接。

(三)拓展多元投入。

加大公共财政对节能减排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和科技成果示范补贴力度,将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的有关工作纳入各类科技计划并给予重点支持。多渠道、多层次筹集社会资金,通过引导资金、贷款贴息、补助资金、风险补偿、后补助等手段,增加节能减排科技领域的资金投入。加强财税、金融等节能减排科技创新财税激励机制研究,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

(四)培养创新人才和团队。

抓好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研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节能减排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地方节能减排科技队伍建设,增强地方节能减排专业人员的科技能力。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取得重大创新成果人才的奖励力度。

节能减排新技术范文第4篇

本文分析了央行基层节能减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加强宣传学习力度,培养加强节能意识;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加快新技术示范推广;建立量化管理机制;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提升节能减排工作实质效率;依制度健全节能长效机制;加强财务管理,实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

【关键词】

节能减排;存在问题;建议;措施

“节能减排”出自于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所谓“节能减排”(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广义而言,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包括三废和噪声等)排放;狭义而言,是指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排放。

节能减排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符合世界低碳趋势的必然需求,更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是着力缓解资源能源瓶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人民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在全系统积极倡导和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人民银行基层分支机构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节能减排工作要求,积极探索节能减排工作思路与途径,采取强化节能意识,明确节能目标,建立符合地域特点的长效节能机制等措施,使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实效。但是,从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及成效上来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难点,这些问题和难点既有共性也有行业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央行乃至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实施。

一、当前节能减排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意识薄弱,节能工作存在内在阻力

各分支机构人员对于节能减排内在涵义或者认识度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自身缺乏节能意识。具体体现在:白天开灯,打印纸张单面使用,电脑、复印机夜间电源常开、水龙头滴漏等诸多现象,造成无意识的能源浪费,从个人行为上加大了节能减排工作压力;二是集体观念不强,对节能减排重要性认识不足,个别人存在在家随手及时关水、关电,在单位却无动于衷,加之部分员工的从众心里,导致机关公共资源的浪费;三是基层分支行在管理中的意识错误,如个别基层行在日常管理中担心控制水电之后,可能影响后勤服务质量、影响工作环境等的错误理念;四是对节能减排工作重视不够,节能组织机构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虽然按要求成立了相应的节能领导小组,但领导小组还仅是停留在形式上,组织、协调、指导节能工作的作用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2、机制不完善,节能减排缺乏长期持久性

一些单位虽然制定了节能措施,但未出台比较完善的节能管理办法,节能措施也未真正落实到实处。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需坚持的系统工程,各基层分支应建立健全相应的节能减排制度,以保证节能减排工作顺利并长久的保持进行。然而部分分支机构的管理不到位,相应制度不完善,从而导致节能减排工作缺乏长期持久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节能减排工作领导机构作用发挥不足,虽然基层分支行均成立了节能工作领导小组,然而节能减排工作基本是由后勤部门完成,其他部门重视不够,造成工作单打独斗的局面;二是缺乏明确的工作考核激励和惩罚机制,导致节能工作做得到位的个人和集体缺乏动力,而忽略节能工作的小组也未受到相应的惩罚,形成“干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情况;三是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如有的单位能耗统计报表不准确,能耗分析报告不到位,节能统计还不能达到真实、准确、全面、及时地反映能耗数据的高标准要求。

3、技术支撑不足,节能工作缺乏有效的支撑力

现代化的社会中,技术的进步才有各方面的进步,节能工作同样如此,技术如若停滞不前,节能工作必然会停滞不前。目前,存在依靠先进设备、通过应用科技手段创新节能减排工作方式的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设备的落后,目前央行基层办公楼、主要用水、用电等设备大多购置多年,设备老化导致维护成本高,使用效率低,耗能量大,需通过技术改造或引进新技术提高节能效果;二是应用科技手段探索创新节能减排工作方式的能力较弱。三是缺乏相应的节能技术人员,且在短期内无法完成培养或补充,不能高效准确完成能耗统计、耗能分析及节能细化计量等专业工作,严重阻碍节能工作的质量和进程。

4、创新力度不足,节能工作效率低下

“十二五”规划节能目标的实现要求以创新为主要推动力,各支行应加大自身的创新力度,力争节能工作顺利有效的实施。央行基层通常由于缺乏人才,缺乏相应设备,导致自身创新力度不足,节能工作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于新生事物的引进和利用不足,如对于碳金融、碳交易等此类金融界在节能减排上的新举措缺乏认识,导致引进和利用不足;二是在节能技术和人员方面缺乏创新,基层央行节能技术和人员通常是多年前所采用和吸收的,缺乏新技术和新人才的引进,导致节能工作停滞不前或效率低下;三是缺乏同世界节能工作领先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和学习,导致新生事物认识缺乏一定的时滞性,创新工作也仅仅局限于本支行,创新工作难以有所突破,从而导致节能工作停滞不前。

5、资金缺乏,节能工作缺乏推动力

节能改造以及技术创新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人民银行行政经费是由国家财政全额划拨,各项费用开支管理是非常严格。如若申请节能改造专项资金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处处把关,审批时间和链条过长。而且央行基层都存在人员经费紧张的问题,在保证日常开支的情况下兼顾节能减排的困难是很大的,对于节能减排的投入也只能是望而却步。资金短缺成为了制约节能减排工作的瓶颈之一。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缺乏资金,基层行内一些早已陈旧的耗能大的设备,无法进一步改造或引进新的设备;二是由于资金的缺乏使得技术及技术人员的革新和引进难度大,无法付诸实践;三是为提升工作人员的节能意识强度,培养并加大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宣传等缺乏资金支持。

6、重点耗能项目管理不足,节能工作缺乏重点倾向性

针对不同省份不同的特点,央行各基层的重点耗能项目有所不同。央行各基层在节能工作方面都按照总行所列几点如加强对空调、电脑等耗电性电器的管理等,部分基层分支机构则对于自身存在的重点耗能项目却缺乏必要的管理,从而导致“节能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节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7、节能减排工作指导思想不正确

由于地方政府本身理念要求先发展后治理,或地方政府过于强调发展经济的重要性,而忽略生态保护、节能工作的重要程度,使得部分基层央行的节能工作缺乏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导致节能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和进行等等。

二、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建议及措施

1、加强宣传学习力度,培养加强节能意识

加强对员工广泛开展节能减排知识的学习,使员工认识到勤俭办事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需要,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提高认识,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荣辱意识,把节约融入生活中,使节约成为一个人的生活观念和品格。要充分利用网络、电子屏等电子化平台,宣传栏、宣传板、标语等传统方式,知识竞赛、演讲、讲座、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形成多角度、全方位、长期化的宣传态势。从小处着眼、从自身做起,努力培养员工的节能意识,养成良好节能习惯,营造节能氛围。

2、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加快新技术示范推广

制定节能技术支撑体系示范和推广计划。根据公共机构特点,建立科学的节能技术和产品遴选、鉴定、试用、推广机制。对示范性实用性强、效果佳的节能技术和产品,组织在节能重点工程中优先示范应用。加强信息技术与传统节能技术融合,推广适用的节能解决方案。完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将节能产品、设备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提高高效节能产品和设备在公共机构终端用能产品中的比重,完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评价监督机制,发挥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功能和市场导向作用。

3、建立量化管理机制

建立能源资源消费分户、分类、分项计量标准体系,规范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开展分户、分类、分项计量标准体系,规范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开展分户、分类、分项计量试点、示范和推广。配合供热体制改革,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动既有建筑和新建筑安装供热计量装置。改进公共机构能耗统计数据采集、传输、加工等处理手段,推进能源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加强数据审核,定期对节能降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4、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提升节能减排工作实质效率

加强专(兼)职节能减排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全面系统地学习节能技术和节能专业知识,提升能源监测、分析和统计工作水平,培养高素质骨干队伍。要尽可能保持工作人员的稳定性,注重引进先进技术人员,注重与其他兄弟单位的学习和交流。从而提升创新能力,或引进新生事物,如培养相关碳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员,大力提倡和促进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5、依制度健全节能长效机制

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加快建设节约型机关,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强有力的保障体系。首先要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健全内控机制,把节能减排的实施方案、实施办法,节能制度等给所有员工进行传达学习,提高员工对节能减排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树立节约意识,倡导节约文明,建设节约文化,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还要强化管理,用制度规范管理,规范员工的行为,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其次要建立健全节能奖惩机制,设置科学合理的节能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将节能减排考核同年度全员考核评价、双文明建设等工作挂钩,明确节能减排奖惩标准和原则,落实责任追求措施,提高制度执行力和约束力,加大督导和检查考核力度,对节能工作做得好的和坏的当惩则惩,当奖则奖。

节能减排新技术范文第5篇

一、目前我市节能减排工作应突出“三个重点”。

重点一:突出工业的节能降耗。“十五”以来,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重工业是其主导力量,已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78.97%。与此同时,能源消耗也在逐步上升,能耗总量超百万吨企业3个;超十万吨14个。由此可见,节能降耗工作着力点仍然是工业,而耗能大户又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市节能降耗工作卓有成效,如济钢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水泥厂的废渣利用等。但万元gdp能耗仍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某些重化工业技术设备相对落后,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我们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工业仍是我市耗能最多的部门,也是可以取得节能效益最显著的部门。工业节能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与调整行业、产品结构相结合,具体通过修订节能设计规范,实行企业能源审计,建立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措施确保实施。

重点二:突出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去年,我市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中,一产占1.11%;二产占62.77%;三产占24.15%;居民生活占9.49%。做强做大第三产业是破解节能减排瓶颈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三产发展迅速,二产降、三产升的趋势逐步显现。但目前第三产业结构并不合理,商场、宾馆、酒店等传统服务业比重仍显过大,这些行业的能耗并不低。调研中我们发现,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仅占全社会能耗3.1%,万元gdp能耗仅0.6吨标准煤,大大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其发展潜力巨大。我们的观点,要优先发展以金融、信息、会展等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业;以满足人们需求和方便群众生活为中心,提升发展生活业;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

重点三:突出提高全民节能意识。节能减排不仅是政府倡导、企业践行的准则,更应该是居家生活的自觉意识,比如人走灯灭、推广节能灯、调节空调温度、拧紧水龙头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节能行为不可小觑,专家指出,节能灯比普通白炽灯省电80%以上;夏季空调调高1~2摄氏度,可省电10%;节约1度电可节省约400克标准煤和4000克水……对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说,这也许不算什么,如果按全市600万人口计算,那就是一个了不得的数字。提倡全民总动员厉行节约,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调动每个公民的节能意识,养成节约的习惯。如果人人都有节约意识,每个公民在各自的角色上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可以把节约行为深入到生产、生活中的每个环节。我们认为,要不断提高企业、单位和个人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把节约资源变成每个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爱节约,个个懂节能”的社会风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二、六大措施力促我市节能减排工作。

1、着力推进结构节能。长期以来,我市能源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耗能产业比重过高。因此,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工业内部结构成为我市能源节约的战略重点和实现节能目标的关键。为此,对高耗能行业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对正在生产的高耗能行业企业要严格控制其发展规模和速度。在产品结构上,有步骤地发展相对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品,力争以较少的能源消耗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在产业结构上,大力发展低能耗的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市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

2、突出抓好技术节能。从发达国家经验看,调整产业结构带来节能潜力高于技术进步。但从我市实际情况看,短时间内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难以大幅下降,因此,仅靠调整产业结构来实现能耗指标的快速下降不太现实。针对于此,当前亟需完善我市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开展节能和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改造,逐步改进浪费资源的工艺、技术和产品,真正把“技术节能”提到突出位置上来抓。

3、合理布局循环经济。积极探索跨行业、区域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全市循环经济重点企业、项目库,促进关联企业、项目适度向专业园区集中,实现集群发展,使节能减排的产业链良性循环,降低项目合作成本。重点要在钢铁、电力、化工、酿造、畜禽养殖等行业,推进企业之间消化工业废物的“循环链”,通过行业成员之间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达到工业废物循环利用的目的。

4、积极鼓励技术创新。要组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努力培植技术标准示范企业。要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制约节能减排的技术瓶颈。

节能减排新技术范文第6篇

一、全市节能减排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节能减排政策,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7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为1.02吨标准煤,比2006年降低4.96%;万元GDP电耗为916.44千瓦时,降低7.61%;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为24.63立方米,降低12.88%;万元重复用水率为67.37%,比2006年提高6.36%。在污染减排工作中,我市COD削减了2101吨,削减量居市首位。

(一)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督查考核。去年以来,市政府及时调整了全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部门也相应建立了工作小组,并修订完善了《市节能目标考核办法》、《市节能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多项管理制度,全市初步形成了责任明确、上下联动的节能减排工作机制。工作中,把万元产值能耗、电耗、取水等指标纳入各镇街、企业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对重点用能、排污企业及规模以上企业实行分类指导,同时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对工作不力的部门、企业通报批评,推动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二)突出节能重点,坚持全面推进。一是抓好工业企业节能。市政府建立了企业节能减排管理机构,及时对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储备情况进行调度,保证了重点用能企业的安全运行;积极引导高耗能产业和重点用能企业产业升级,注重了生产工艺技术改造及余热余压和水资源的回收利用。二是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积极推广深耕深松、膜下滴灌等旱作技术,指导建立节水型栽培模式和灌溉制度,农业灌溉用水浪费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10余种;大力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等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在夏庄、大牟家等镇建设秸秆生物反应堆1000座、建设秸秆养殖食用菌示范棚58座,可消化秸秆95万公斤。三是加强交通节能。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积极推广节能新产品,大力推广沥青路面再生利用、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等技术,在危旧桥梁改造中采用灌注环氧树脂封闭裂缝、混凝土养护液养生等技术;在道路建设用地中,尽量利用原有的路基进行新修改造,减少土地占用面积;交通运输企业优化运力结构,整合货运资源,鼓励企业实施仓储、包装、运输等全过程一体化的现代物流。另外,市政府还积极推广建筑节能建材,加强商贸流通行业节能。

(三)推进技术创新,促进结构调整。一是重视高科技项目引进。近几年,市政府着力引进高科技、低能耗项目,推动高耗能企业产值比重逐步降低。如孚日家纺公司与德国合作的光伏电项目,是高科技的朝阳产业,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光伏电项目。这一项目的成功引进,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加强节能技术应用。长盛泰玻璃采用了新型耐火材料和电脑程控等先进工艺改造燃煤锅炉,年可节约用煤3000多吨;振原水泥公司淘汰了耗能高、污染重的立窑生产线,使用变频调速和软驱动调控先进技术,节电达40%以上;三是注重环保技术创新。银鹰、菲达、万仁等重点热电联产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脱硫技术改造并安装了在线监测设施;中大纳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投入资金进行高效环保节煤剂研发生产,新增节煤剂500吨。

(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近年来,我市积极引进新工艺、新技术,对传统工业生产流程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一是提高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率。如孚日家纺公司回收利用印染废水热能,年节约蒸汽8万吨、软化水30万方,节约成本1100多万元;孚日建材投资新上粉煤灰蒸压砖项目,新增生产能力1亿块粉煤灰标准砖、15万立方米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年节约土地100亩。二是提高农村可再生资源利用水平。以户用沼气池建设项目为依托,在柴沟、井沟、大牟家等镇建成沼气池3600个,既促进了农村草堆、粪堆、垃圾堆“三大堆”问题的有效解决,又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三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我市化工企业围绕氯碱生产,利用产生的氯气生产高效低毒农药,利用产生的氢气生产双氧水,把工业废料变成了新的原料,实现了多层次开发利用;银鹰化纤投资230万元改进浆粕生产线和粘胶酸站循环水系统,使水重复利用率达87%,吨浆粕耗水比省定标准低137吨。

二、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从总体看,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深度和广度来看,我市的节能减排工作还存在着很大压力和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全社会资源节约意识不够强。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但部分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节能减排意识淡薄,措施不到位。机关、事业单位、居民家庭的节约意识还不强,节能减排尚未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

(二)节能减排的组织管理体系有待完善。节能减排工作责任考核制度不够完善,分解到各镇街、各部门和各重点企业的各项节能指标落实得不够好。设在市经贸局的节约能源管理办公室,缺少专业的工作人员,尤其是热力工程、热电、锅炉运行与监测等方面的技术人员,要真正担负起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全市节能减排工作的重任有一定困难。

(三)节能减排的基础工作需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市节能减排的基础工作还未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特别是在一些中小企业,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率、完好率不能适应能源统计和考核的要求,能源统计制度也不够完善,内容不全、上报不及时,给决策部门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信息、制订能源消耗定额、分解能耗指标、考核节能率带来一定影响。

(四)节能减排工作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完善。节能减排奖励、激励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由于奖惩机制不健全,对节能项目和节能产品的优惠和扶持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影响了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

三、对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节能减排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为更好地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努力营造全民重视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新闻媒体要围绕节能减排工作开辟专栏,设置专题节目,及时报道推广节能减排工作中出现的各类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污染减排的经验和做法。要建立信息制度,定期公布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源消耗和排污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及时披露和剖析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典型案例。要积极开展好节能减排宣传月以及世界水日、土地日、环境日等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公众节约意识,逐步形成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与实践活动,倡树节俭消费、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的社会风气。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要厉行节约,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做起,在节能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尽快完善节能减排的组织管理体系。要以开展“企业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我市的节能组织管理体系,对规模以上企业以及其他节能机构的设置、职责提出明确要求,建立政府、企业、社会有机结合的节能管理网络,为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要重视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切实加强节能监测队伍的建设,尽快对重点能耗企业的能耗设备进行监测。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统计制度,落实节能减排统计责任,为统计部门进一步完善能源统计制度、依法行使节能减排统计调查、统计执法和数据等提供必要的工作保障。

节能减排新技术范文第7篇

2008上半年,我区全社会能耗6628万吨标准煤,增长12.6%,增幅低于GDP增幅5.7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5%~4.7%,好于上年同期,但与年度5%的节能降耗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若GDP要保持18%的增速,全社会总能耗约为14200万吨标准煤,全年节能量约需要控制在750万吨标准煤以上,仅完成节能量290万吨,占全年节能量的38.7%,下半年需完成节能量460万吨标准煤,占全年节能量的61.3%,完成今年的节能降耗目标形势严峻。

一、主要压力

(一)重型化的工业结构

我区资源相对富集,工业处于资源大规模开发和加工转化的快速发展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以及冶金、有色、建材等原料生产和输出基地,工业重化工型特点突出。目前已形成了以煤炭、电力、钢铁、冶金、建材、化工等六大高耗能产业为主的重化工业体系。2007年,这六大高耗能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7%,能源消费量已占到全区能源消费总量的65%以上。2008年上半年,全区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231.2亿元,同比增长30.5%,六大主要高耗能行业产品生产也呈较快增长态势,其中原煤同比增长24.2%、洗煤同比增长22.6%、发电量同比增长16.6%、精甲醇同比增长57.6%、水泥同比增长36.8%、平板玻璃同比增长29.5%。“十一五”后3年,我区重化工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新上项目中,仍然是以高耗能行业投资为主,而耗能较低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则较少,预计“十一五”后3年重化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5%,在投资累计效应和一批新的大项目的带动下,我区以能源、化工、冶金为主体的重型化产业结构短期内不会有较大改变,这必然带来能源需求量的上升,致使能源资源消耗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仍将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进一步加大了节能减排的难度。

(二)节能减排产业链不完备,补链项目少

节能减排形势下,我区原材料、资源环境等成本将逐步提高,长期支撑我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低成本优势正在被削弱,经济必须进行转型才能继续实现快速成长,因此迫切需要完备节能减排产业链,但目前,我区以能源生产加工为主要模式的产业结构还没有形成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有的是没有后续产业跟进,有的是中间链条出现断裂,而且受到技术含量薄弱及成本较高的双重制约,相关的补链工作严重滞后,致使能源产品被低价格出售甚至白白消耗,直接影响到节能减排产业链的推进。

(三)产业层次初级化

全区的原材料加工、能源和农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普遍集中在上游产业和初级加工业,产业层次低、产业链短,使得大量能源被浪费。近年,全区虽然对工业布局进行了调整,但只是提升了个别地区电力、煤炭等资源型产业层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产业层次总体初级化的特征,对环境的掠夺式开发、资源利用效益低下情况在一些地区和行业普遍存在,直接导致我区能源加工转换量大、效率偏低,能量损失严重。

(四)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粗放

从技术水平看,我区节能减排科技支撑体系尚未建立,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不够广泛,除部分新建项目采用技术较为先进外,多数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节能减排设施寥寥无几,许多企业长期沿用的传统工艺,导致能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主要产品平均单位产品能耗均落后于国内先进水平,发电、钢铁、水泥等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分别比国内先进水平高18.4%、14.7%、38.95%。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是节能降耗的主体,但长期以来资源能源产品价格相对较低,且对企业在节能降耗方面约束性较弱,使企业对节能降耗重视程度不够,在财力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下,除了市场成本压力外,企业是不会主动考虑节能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等诸多节能降耗问题的,一定程度上导致全区企业能耗水平处于较高的状态。

从管理水平看,管理制度不完善,执法主体不明确,惩戒乏力;投入不足,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完善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机制尚未形成;节能管理队伍建设、统计和计量等基础工作严重滞后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我区节能减排的压力。另外,我区大部分企业缺乏掌握节能减排知识的技术、管理人员,加上相关的工作制度没有健全,企业开展节能减排主要是在市场压力和政府行政手段的作用下开展起来的,企业真正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五)现行政绩考核机制影响节能减排工作进程

为加快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我区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如取消了高耗能行业优惠电价,出台了差别电价,严格执行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我区能源消耗,但同时对全区各地经济发展速度、经济总量及规模产生抑制作用,并由此带来就业压力增大、资金紧张、招商引资难度加大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使各级政府在决策时处于两难境地,而且由于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许多地方对干部的考核主要仍侧重于经济增长、招商引资等内容,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把节能减排作为软指标,在这种以GDP为纲的考核机制下,一方面,各地方政府于两难境地中会更倾向于在GDP上多做文章,节能标准很难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硬性约束条件。尤其欠发达地区为片面追求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还在继续新上高耗能和水平落后的项目,高载能产业迅速壮大,严重影响节能减排工作进程,并为后期治理加大了成本。另一方面,地方在招商引资上往往饥不择食,很难关注引进项目的先进性、环保性,更难考虑在节能减排

的新形势下,如何让加强地区产业链“链接性”这一关键问题,致使产业链上下脱节,左右断档,极大地浪费消耗了地区资源,加大全区节能减排压力。

(六)扭曲的能源价格不利于高耗能产业的退出

当前相对较低的能源价格政策不利于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在低价能源不能全面体现能源价值的情况下,能源常被地方政府当作同类产品竞争的最大卖点和成本优势。以煤炭为例,多年来,煤炭价格并未包括资源损失、生态恢复、矿区社会负担等内容,是不完全成本的体现,而常年的过低价格使能源产区的企业高能耗成本大大低于节能成本,企业缺少节能动力。所以只要能源如电力出现富余后,一些地方就会继续鼓励高耗能产业发展。如今内蒙古的高耗能企业用电量已占全区用电量四成以上,使内蒙古由电力富余省区转为严重缺电省区,个别地区已形成了“富电―耗电产业一缺电―再发电”的恶性循环。

二、主要对策

(一)调整产业结构,化解“结构性”矛盾

我区重型化产业所占比重过大、高耗能产业规模庞大,是导致能源消耗居高不下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调整优化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化解“结构性”矛盾,是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治本之策。“十一五”期间,我区要加快改变现有高耗能产业布局,建立低能耗的产业格局。一是淘汰、清理整顿工艺、技术和产品落后的“五小”企业,为解决能源结构性浪费的提供前提条件;二是通过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壮大轻工业,做大做强奶牛养殖业、乳品加工业等农副产品加工业,提升轻工业的比重,降低工业能耗;三是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在继续巩固提高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等资源型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抓住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加快产业转移的时机,在国家许可、市场需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加快发展以运输机械、工程机械、化工设备及配件、风力发电设施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稀土、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食品加工、毛纺皮革制造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构筑多元化支撑的产业体系,降低重工业能耗比重;四是在项目的选择上坚持高标准、低消耗、无污染的建设标准,采用先进节能技术,大力推广节能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形成多元化的支柱产业和具有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特色的节能型产业体系。

(二)强化补链,打造节能减排循环产业链

首先要使“补链引资”成为我区招商工作的新方向,招商中,即要看项目的先进性和环保性,又要看项目在整个地区产业中的“链接性”。严格禁止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能耗和处于产业链条最低端的项目进入,着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大对该类项目的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引进力度,通过引进这些具有“节点”优势的项目,拓展产业链,弥补产业链空链,拉长地区经济“产业链”和“物质循环链”,形成“链式发展”,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上下贯通的工业“链网”。顺应招商工作新方向,更新传统的以提供优惠政策为重心的招商理念,将其转变为着重提供优惠服务这一更具长期收益的工作内容上来。

其次要突破循环关键链接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以解决构建节能减排产业链瓶颈,尤其在电厂烟气脱硫、化工厂废液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废气治理等对节能减排产业链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最后对补链要从利益上进行倾斜,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是要将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改变外部不经济这一长期困扰的问题。二是通过财政税收手段,加大对补链工作卓有成效的地区及企业的奖励力度,促使地区、企业去追求补链,主动打造节能减排循环产业链。

(三)加大产业延伸力度,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针对内蒙古原材料工业和初加工工业所占比重大,产业层次较低的现状,要从提高资源就地转化能力和延伸产业链两个方面同时强力推进,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着力在“吃干榨尽”上下功夫,产品结构逐步由生产初级产品和半成品向生产终端产品转变。着力抓好钢铁、有色、煤化工、氯碱化工、硅产业、稀土等产业的延伸加工,规划布局和实施一批深加工项目,提高就地加工转化水平。在保证国家的能源需求外,不再发展能耗高、附加值低、未就地深加工的初级高耗能工业品,特别是电石、铁合金、小兰炭等初级产品项目,加快淘汰无下游配套产业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积极引导招商引资方向,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能耗低、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业上来,承接为优势特色产业延伸配套加工项目、大型装备制造项目、劳动和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加快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并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切实提高准入水平。今后新上项目要严格进行能耗评估,凡单位能耗大于全区能耗平均水平的项目原则上不予核准或备案。同时,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推进生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低耗能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层次。

(四)坚持科技、管理创新,提高节能减排效率

科技方面,一是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落后工艺,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设备,实现节能、降耗、增效。二是围绕高效清洁燃烧、余热余压利用、高效机电节能、绿色照明、建筑节能、新能源应用、清洁生产节水、工业废水处理资源化、烟气控制治理、固废物资源化等节能减排重点领域加快关键技术的开发、转化与应用示范,尤其在煤炭、电力、钢铁和有色冶炼等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三是培育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在财政税收上给予扶持,优先在这类企业落实技术开发费用抵扣等各类激励政策措施,加快对其技术经验模式的推广。同时依托相关高校、研究院所,建立一批节能减排产学研合作联盟,重点建设能量高效利用、工业节水、“三废”资源化、新能源等企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是构建节能减排科技工作长效机制。首先加强对节能减排科技工作的领导,成立节能减排科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全区节能减排科技工作。其次建立节能减排科技进步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将节能减排列为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自主创新产品认定以及各类科技计划评价的重要指标。调整科技奖励重点,适当向节能降耗、污染物减排、环境保护等领域倾斜。最后,加大对节能减排科技工作的投入,设立节能减排科技专项。

管理方面,首先要抓好对重点用能单位、重点用能设备和重点产品单耗的管理,将它们列为重点监测对象。对重点耗能企业建立严格

的节能环保目标责任制,以及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并且将节能减排作为对这些企业负责人的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次,在节能减排的新形势下,企业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节能减排投入、监督、考核、统计记录、反馈的规章制度,并辅之以具体的实施方案,保障资金的投入,通过管理创新推动企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

(五)完善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

一是完善政绩考核体系,不以GDP为纲,把节能减排放到与地区经济增长同等地位对待,将其作为各盟市发展的硬任务、硬指标进行考核,综合节能减排完成情况,科学对待地区发展实效,全面考核地区整体发展情况。二是建立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在价格中体现资源、安全、环境和转产等成本,在确保为经济持续和快速发展提供相对平衡的能源供应的同时,充分发挥资源产品的价格调节功能,用价格等市场约束手段,形成“倒逼机制”促使企业主动节能降耗。三是落实国家鼓励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对生产和使用国家《节能产品目录》中的产品给予税收优惠。严格实施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对节能降耗管理、节能技术改造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重大示范工程、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能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资金投入机制。四是严格环保区域、流域、行业限批管理。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控制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淘汰落后产能等相挂钩,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达不到重点流域控制断面水质标准及未完成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引发重特大的区域、流域和行业实行环保限批,对其新建项目实施限制性措施。

节能减排新技术范文第8篇

一、节能减排是顺应全市发展潮流的战略举措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地的飞速发展是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为代价的,并且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研究表明,过去5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的原因,90%以上与人类使用石油等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增加有关,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生态危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广泛共识。保护生态环境,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发展中国家也要发挥后发优势,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对于凤城市来讲,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既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树立负责任的城市形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选择。

二、节能减排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凤城

人民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节能减排作为一种施政理念,节能减排作为科学发展的一项基本要求,应当成为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基本施政理念。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讲,发展成效是衡量是否称职、是否优秀的标准,节能减排成效也是衡量是否称职、是否优秀的标准;对于一个地方来讲,经济上不去是落后,经济增长快而能耗和污染排放下不来同样是落后。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把节能减排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之一;在进行项目策划、论证、建设时,把节能减排作为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在实施统计、监测、考核、评优时,把节能减排作为优先考虑的指标之一。

三、凤城市如何有效进行节能减排工作

1.使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节能减排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必须努力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环保意识,使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全体社会成员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入手,形成崇尚节约、重视环保的社会风尚。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创建活动,各级政府机关要走在前面,各级领导干部要争做表率。把教育引导与利益调节、制度约束有机结合起来,逐步使自觉节能减排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习惯,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格局。

2.增强节能减排的针对性

推进节能减排,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一是突出重点。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要积极推动耗能大户、排放大户的节能减排工作,开展与国际国内同行业能耗先进水平对标活动。二是抓住关键。首先,加快以节能减排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采用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其次,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落后生产能力是资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源头,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和促进企业关停并转落后生产能力。

3.从源头上促进节能减排

招商引资是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会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能耗和污染排放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应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招商引资的选择性。一方面,做到选择性招商。招商引资工作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节能减排的要求,从不同区域的实际出发,高起点、高水平地承接国外和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合理选择招商引资项目。另一方面,强化招商引资管理。把招商引资与节能减排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规划和推进。严格进行能源消耗审核和环境影响评估,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引进。

4.认真贯彻落实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