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

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1篇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现阶段对分行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属于各行内部审计范畴。虽然各行之间在审计形式、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有所差别,但基于我国相同的银行业经营发展和监管的大环境,其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却是基本相似的。

(一)经济责任审计开展的种类较为单一,审计的监督作用发挥不充分

目前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对分行负责人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形式主要以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为主,其他如任中审计、履职审计和强制休假离岗审计等开展得非常少。而离任审计的实施,还是因为银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中对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任用的准入资格有硬性要求,也就是说是对分行负责人任用时必须要做的审计项目。这样就可以说,从审计发起动机角度来看,目前对分行负责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基本上就是被动开展的。这种审计的主动性的缺失,必然对审计的效果、质量存在一种不可预计的损伤。随之审计的监督评价作用也难以得到充分地发挥。

(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效性不强,弱化了审计的效果

在目前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对于分行负责人“先审后离”的离任审计原则很难得到落实,绝大部分情况是“先离后审”。即在人力资源部门已决定了被审计人升职或调动等的情况下,才通知审计部门进行离任审计。“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没有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经济责任审计有时总是与领导干部任用脱节,审计归审计,任用归任用。而人动时往往还是集中进行,对多名分行负责人离任采取“一揽子”委托审计的办法,同时,时间要求也比较紧张。对于此类“非计划”项目,内部审计部门只能被动接受审计任务,在审计资源的配置上也无法得到最优组合,审计的效果自然无法达到最好。这种以取得审计报告为目的审计工作有时仅仅停留在形式和程序上,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审计成果也无法真正运用到干部管理监督中去。

(三)审计由内部审计部门单独开展,未能与其他相关部门形成合力

目前对商业银行分行负责人开展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时,主要形式是人力资源部门安排,内部审计部门组织实施。这种操作方式的不足之处是,审计部门对审计时限内涉及的被审计人党纪和廉政建设情况、是否有重大违规违纪方面的记录或举报情况,以及内外部案件发生情况、干部年度考核情况等较难全面掌握。这些信息往往分散在人力资源部门、纪检监察等部门,对其责任的认定该主管部门也更具权威性。在审计时间紧的情况下,单凭内部审计部门单打独斗,无法对被审计人任期经济责任做出更加全面的评价。

(四)离任审计内容不全面,关联性不强,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商业银行分行负责人离任审计重点关注的是分行负责人任职期内的经营行为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完成了各项任期目标,而忽视了其任职期内的经营行为对本单位长远发展和未来获利能力的影响。特别是资产风险分析及分行可持续发展分析,现行的离任审计对这种情况并不能给予充分揭示。同时,量化评价指标多以全行经营效益、业务发展指标为主,未能充分突出与被审计人关联性强的指标,因此责任也较难界定。在现场审计中,对相关业务的抽样审计也仅凭审计师主观判断随机抽样,未能突出抽样的科学性、代表性,审计质量难以把握。

二、解决目前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思想重视,完善制度,丰富经济责任审计方式

实行分行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是高级管理人员通过监管部门任职资格审查的需要,也是审计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商业银行在新的发展时期加强内控、防范风险、促进发展的需要。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对分行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完善审计制度,在做好离任审计的同时,进一步推进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单项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方式,丰富经济责任审计体系,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加强对分行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和责任追究,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恪尽职守、依法经营、不断提高自律能力与经营管理水平,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二)科学统筹人事安排,坚持“先审计,后任职”原则,保证审计成果充分利用

商业银行要改变目前存在的离任审计成果转化滞后现象,把审计结果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人力资源部门就统筹安排全年分行负责人离任审计任务,给内部审计部门一个基本准确的安排计划,以便协调安排审计资源,避免因离任审计任务的突然性造成的审计人员左支右绌的现象。对离任审计的成果要合理运用,分行负责人离任必须在离任审计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鉴定以后,才能确定其离任与否。离任审计过程中,离任者作为被审计对象,应在原岗位接受审计、检查和质询,积极配合和协助离任审计的开展。对于审计查出的问题,应在离任前由其本人加以妥善处理和解决。因工作需要应尽快离任的,应在进行工作交接时同接任者共同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以保证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妥善处理。

(三)借鉴国家经济责任审计形式,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

借鉴国家审计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形式,建立由人力资源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审计等部门共同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由会议负责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领导、制度制订、安排实施等工作。在开展各种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力资源、纪检监察部门均派出人员共同组成审计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组纪检监察、人力资源、审计部门人员各负其责,广泛收集整理对被审计人及所在单位掌握的有关情况,特别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干部考察结果等,优化组合审计资源、审计信息,保证审计组审计参考依据的广泛性、权威性、准确性。在现场审计实施阶段,各部门人员按所熟悉领域分工开展审计工作,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丰富审计成果,改进审计的效果。

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趋势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随着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其对风险管理、经营管理等期望越来越高,这就需要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让内部审计成为农村商业银行的高端服务提供者。

一、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基本现状

为规范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指导制度,而银行本身也积极架构了内部审计管理体系,以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1.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基本制度。为规范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行为,银监会在2006年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该指引明确了了内部审计的职权等事宜,随着银行业得分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2013年,银监会又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内容予以了强调,这些制度的执行为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提供了指导,也规范了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行为。

2.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基本现状。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框架体系已经基本建立,首先,从审计机构来看,农村商业银行都成立了审计部或者(稽核)审计部,实践中一般是在总行设立(稽核)审计部,这一部门在职能上向董事会以及稽核委员会(如果设立)负责,但在行政上则对行长负责,在分行则成立审计部门。其次,从审计的内容来看,内部审计主要关注的是业务经营、信贷资产资料、经营风险等,当然,这种审计的内容会随着时间的移动而变化。再次,从审计的手段来看,当前内部审计已经充分借助计算机来辅助审计活动。

二、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基本趋势

随着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其内部审计内容将不断拓展、方法将不断创新,并进而导致其职能定位发生改变。

1.内部审计内容的发展趋势。在强化公司治理视角下,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内容将需要突出5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积极开展维护股东权益的经营管理审计,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后股东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就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来控制好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其次,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必然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就要对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经营活动的效率、效益等进行审计,而不是简单的合规性审计。然后,积极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针对金融业务创新、业务范围和经营地域空间的拓展等新的经营形势,农村商业银行要大力开展以风险识别、控制和化解为导向的风险审计。再次,积极开展农村商业银行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分支行领导干部调离原工作岗位等事项发生时,要对其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最后,积极开展运行缺陷审计,包括流程等方面的缺陷,通过缺陷发现农村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内部审计方法的发展趋势。在信息化时代,内部审计的方法面临多重创新。首先,内部审计信息化趋势明显,农村商业银行通过构建内部审计信息系统,这一系统能够有效的收集商业银行的各种数据,审计人员通过终端操作能够实现非现场审计、审计内控评价、知识库管理等操作,而并非完全按照传统的审计模式开展现场审计,这就提高了审计效率。其次,基于大数据的内部审计方法得到推广应用,在信息化时代,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已经不再简单的局限于某一重点领域或者重点产品审计,而是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找出银行运营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而分析其可能导致的问题,这就改变了传统的依靠经验、依靠抽样审计开展工作的模式,转而更为依靠数据分析等为基础的审计模式。

3.内部审计战略职能定位的改变。在传统的模式下,内部审计更多的是执行一种监督职责,但随着内部审计范围的拓展,审计能力的提升,开始朝着审计咨询服务的方向发展,即通过内部审计,能够有效的发现农村商业银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各种风险,并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内部审计通过数据挖掘、历史经验总结、借鉴其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能够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从而能够为农村商业银行的战略决策提供更多的帮助,因而其战略职能定位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三、农村商业银行把握内部审计发展趋势提升审计水平的思考

把握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从加强组织管理、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人才支撑等方面着手,推动内部审计迈上新的台阶。

1.加强组织管理积极应对内部审计变化。首先,要不断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为发挥内部审计功能奠定基础,农村商业银行要完善公司治理模式,加大内部审计垂直管理力度,尽可能的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便于内部审计部门更为可观的对银行经营活动等进行审计。其次,要科学内部审计定位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农村商业银行要改变传统理念,积极树立内部审计服务发展的理念,通过内部审计为银行决策提供参考,实现银行价值的增值。

2.加大投入积极强化内部审计支撑平台。首先,要加大内部审计信息化投入力度,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大和内部审计软件服务供应商的合作,从内部审计发展需求出发,积极开发能够为内部审计提供支持的软件。同时,有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还可以聘用软件开发人员,针对内部审计中一些特殊的业务开发软件模块,以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其次,要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农村商业银行要根据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要求,积极加大计算机数据存储设备等投入,不断充实、强化对市场数据的掌握,并深入挖掘数据内部信息,为内部审计提供经验借鉴,同时更好的发现银行内部隐藏的各种问题。

3.积极构建内部审计人才支撑体系。首先,要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农村商业银行要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人才培训方案,通过轮流培训等方式,让所有的职工享有培训的机会。此外,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拓宽培训渠道,除单位内部组织各种培训、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培训外,还可以外派职工到高校等单位培训,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培训水平。其次,要积极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利用薪酬激励等激励模式,吸引高素质人才到进入审计队伍,以提高审计水平。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3篇

商业银行绩效审计是和商业银行的绩效管理相联系的。绩效管理是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在持续交流的过程中能够为银行持续创造价值做出可预见和可评价贡献的一套程序,它是综合管理组织和雇员绩效的系统。绩效管理的目的是组织者、管理者和员工在有效的资源内创造价值最大化。由此可见,绩效审计是对这个程序或系统运行的状况和结果进行评价,也就是说,绩效审计是对一个组织及其经营管理者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评价。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绩效审计的三个要素。经济性是指以最低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简单地说就是支出是否节约;效率性是指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包括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简单地说就是支出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是指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简单地说就是是否达到目标。

绩效审计的对象不仅涉及到相关的组织,而且还涉及到相关的个人,包括管理者和员工。绩效审计的目的是从第三者的角度,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促进资源的管理者或经营者改进工作,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同其他审计种类一样,绩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

二、绩效审计的方法

绩效审计的原理与传统审计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搜集某一经济活动及其相关陈述事项的数据,与既定标准相比较,将结论传递给有关各方的一个系统过程。与传统的财务审计、经营审计、遵循性审计不同的是,绩效审计没有严格的审计准则可供遵循,其报告格式也多样。它在遵守内部审计准则的同时,吸收了管理咨询中专业分析的合理成分。

绩效审计在搜集和评价过程中除运用了财务审计中广泛使用的审阅、观察、计算、分析等技术和方法以外,更主要地运用了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技术,并借助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辅助审计。绩效审计中还要运用非统计抽样分析技术、业务测试、量——本——利分析等方法。在实施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采用哪一种审计技术和方法。不论审计人员决定采用什么技术和方法,都必须保证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绩效审计的报告没有统一的格式,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因审计评价的对象、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审计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被审计对象的一般情况、运用评价方法和得出的结论、建议等。

三、商业银行实施绩效审计的条件日益成熟

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变革,内部审计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以及监督、检查的力度得到进一步增强,各种违规违纪现象不断减少,金融犯罪和金融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原来那种粗放经营的模式得到改变,集约化经营的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绩效管理、价值管理、精细化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以及资本的回报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财务审计、经营审计、舞弊审计和遵循性审计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商业银行应在传统审计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绩效审计。

四、绩效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一)绩效审计涉及到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商业银行的业务包括贷款及其他授信业务、存款及柜台业务、中间业务和财务与会计业务等。各项业务经营的绩效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设备、资金等生产力诸要素开发利用及其经济效益实现程度进行的审计,旨在分析评价企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经济资源的利用情况,挖掘生产诸要素的潜力,改进要素配置,谋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以改进各项业务的经营管理工作,提高经济效益。以信贷业务的绩效审计为例,其审计重点是:

1.信贷业务的收益是否合理,利息收入是否全部入账,贷款利率的执行是否正确等。

2.信贷资金的成本计算是否合理,主要考虑贷款项目成本支出,包括资金成本、管理成本和该项目贷款的经济资本成本。

3.长期信贷经营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信贷政策和程序的制定是否合理。

4.信贷业务组织机构、业务流程设置是否合理。

5.信贷风险和收益的确定是否合理。

(二)绩效审计涉及到商业银行各个层面的部门或组织。商业银行各个层面设置了相应的部门或组织,每个部门或组织都能创造价值,否则就没有设置的必要,但是并不是每个部门或组织都能实现利润。我们把能实现利润的经营部门或组织称为利润中心,把不能实现利润的部门或组织称为成本中心。

1.对成本中心的绩效审计。大多数的管理部门都是成本中心,我们以各层面的信贷审批部门的绩效审计为例,其审计重点是:(1)经济性。部门和岗位设置、业务流程设置是否合理;各项设备配置、各项成本开支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浪费和资源闲置的现象。(2)效率性。能否提高信贷审批环节的工作效率;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审批完毕;信贷审批是否存在决策失误;对下一层面的对口部门是否提供信贷营销支持;检查督导力度是否到位等。(3)效果性。本部门的责任目标设定是否合理,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如何。

2.对利润中心的绩效审计。利润中心一般指经营部门和基层行(处)。我们以某商业银行的市分行的绩效审计为例,其审计重点是:

(1)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的审计。经济增加值是指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资本成本后的经营利润。其他关键指标完成情况一般是指账面利润、实际利润,贷款和存款、不良贷款率、贷款收益率、费用控制率等一系列的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

(2)各项业务开展情况的审计,在绩效审计涉及到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中已经论述。

(3)人力资源利用情况的审计。审计人力资源利用是否贯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职工劳动积极性是否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结构分布是否合理,配置是否适当,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效益情况。

(4)组织管理水平的审计。组织管理水平的审计涉及到决策机能的审计、计划机能的审计、组织机能的审计、领导机能的审计、控制机能的审计、激励机能的审计等。

①决策机能的审计。是否有完善的决策机构和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和程序,以及独立、果断、成功决策的能力;是否有明确的经营目标,这些目标能否计量和考核;是否有效地利用了人、财、物等经济资源;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具体目标与总目标是否一致,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计划机能的审计。有无与经营目标相适应的长期规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计划体系是否完备;有无落实计划的措施;目标和计划的实现程度如何。

③组织机能的审计。内部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规模是否适当;各机构之间的分工和职责是否明确,上下左右关系是否协调;各级机构的授权是否充分,责、权、利是否相当;最高领导层与每一机构之间以及各机构之间是否有充分的信息交流。

④领导机能的审计。最高领导层和各级管理人员是否有领导才能和责任感;对下层的指挥是否简明易行,对问题的处理是否及时,能否做到令行禁止;管理人员是否掌握与岗位相适应的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和技能,是否具有开拓精神。

⑤控制机能的审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不相容职务的分工是否合理;内部制度是否得到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对偏离正常轨道的差异是否能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并加以纠正。

⑥激励机能的审计。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是否充分发挥;管理人员能否对职工取得的成就给予积极的评价,奖惩是否公正、合理。

(三)在必要的情况下,绩效审计还应涉及到商业银行的每个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如对部门经理、行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员工在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以及晋级、升职的审计等,均可采用绩效审计的方法。

(四)其他方面,如固定资产投资、网点建设和撤并等都可以从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来进行绩效审计。

五、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推行绩效审计的困难与对策

(一)存在的困难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1.评价绩效的标准较难确定。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甚至是同一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大不相同。衡量标准的不确定,给绩效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造成了困难。

2.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由于评价对象的不同,绩效审计不能提供一个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可以灵活地选择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和方法,这往往导致审计结论的差异性很大。

3.绩效审计人员要对审计证据给予更多的关注。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必须选择切题的方法和技术,提高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以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由于审计方法的灵活性和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同时又缺少可供遵循的准则和程序,使得绩效审计证据的收集渠道多种多样。因此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一般都采取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和增大调查样本量的方法,以增加对总体推断的准确性。

4.绩效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更高的素质。绩效审计需要审计人员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包括经济学、法律、财会与工程、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需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

5.从商业银行自身来说,绩效管理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这也给在商业银行内部实施绩效审计带来一定困难。

(二)解决困难要采取相应对策。

1.加强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绩效审计宣传力度,让绩效审计的理念深入人心。

2.广泛开展绩效审计的研究,从理论上探索开展绩效审计的路子、方法和准则。

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控制 对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监督弱化。内部控制在监督、评价、反馈、修正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内部监督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监督的功能一直处于弱化状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地位弱化。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不完善,审计部门作为同级行的内部机构而存在,职能缺乏独立性;内控部门工作人员缺乏权威地位,使内控制度在落实上缺乏硬性规定;内控部门权限受到一定程度限制,不能独立实施处罚决定。二是监督手段落后。当前大部分商业银行监督手段仍以手工操作为主,监督方法还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阶段,效率低,质量差,计算机技术在各层次检查监督中的应用程度不高,对技防手段的开发、应用不到位,监督手段落后于前台业务。三是监督职能缺陷,一方面,内控部门以事后监督为主,主要是事后监督和补救,缺乏预见性;另一方面是重心偏离,监督部门只针对下级部门监督和检查,而忽视了对于同级或上级领导的监督职能。四是内控部门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降低了审计效果,无法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银行业需要。同时,监督人员对每日检查和定期检查制度实施流于形式,检查力度远远不够。

2.风险管理不健全。

(1)风险识别与评估系统不健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开始逐渐开拓新的业务、新的领域。目前所采取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尚缺乏有效的约束,授权授信管理也存在执行不到位的问题,除信贷外的其他业务还没有真正实施风险管理,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识别、计量、评估、监测、预警机制。迄今为止,我国商业银行无论对信用风险还是操作风险都未建立起科学、完整的风险量化标准和指标体系,风险的定性、定级、定责处于探索阶段,这使得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地承受市场变化和业务运作中暴露出来的风险。

(2)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没有建立全行统一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缺乏统一协调和集中管理。二是专业化的技术人员和充足的数据信息严重缺失,制约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风险评估大多是针对信贷业务设计的,对操作风险和新业务风险缺乏必要的分析评估。四是评估手段以手工操作为主,评估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忽视定量分析,缺乏通过风险评估模型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导致了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和效率较低,无法反映商业银行风险的真实状况。

3.组织结构不合理。良好的组织结构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正常运行的基础与保障。我国商业银行在组织结构上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有些商业银行的经理层拥有的权力过大,甚至凌驾于董事会之上;重视保障大股东的利益,小股东权益被忽视;经营机构的设置过多过滥;一些分支行被授予的经营权限不明确;内控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岗位职责不清,岗位之间分工权责不明确;重要部门或岗位缺乏独立性;不相容岗位未能实现完全分离;内部监督体系不够细化,监督部门没有处罚权。不合理的组织结构使内控制度难以有效执行,效果被弱化。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失的原因分析

1.内控文化缺失。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重心在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利润方面,业绩考核、绩效分配时主要以业务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评价、分配的标准,从而导致某些管理者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无心投入,意识不强。营造内控文化的措施欠缺,没有正确认识内控与银行业务发展的关系,没有把内控纳入银行总体战略中去,没有使银行基层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内控和风险管理的内涵,没有形成习惯意识,没有使文化建设与规章制度结合起来。

2.内控制度不健全。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具体表现为我国一些商业银行现有的内控制度不能覆盖业务操作的各个环节,制度之间衔接不够充分,分级授权、对外授信等制度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控制不到位与控制重复现象并存,未能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和客观环境变化及时补充和完善,未能体现相互制约的原则。在实践中,内控制度的制定、执行和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往往是同一部门或同一人,使内控检查流于形式。

二、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监督体系

商业银行要注重从检查监督环节构筑防范风险的坚实防线,形成人员到位、职责到位、制度到位、执行到位的横到边、纵到底、纵横交叉、上下配合、立体控制的内控检查监督网络体系。

1.增强内部审计独立性,实行全行系统垂直管理。在总行建立一个总审计部门,直接对总行行长负责,下属分行分别建立分部门,直接对总审计部门负责,从组织上保证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下级机构内部审计负责人的聘任和解聘应当由上一级内审部门负责,总行内审负责人的聘任和解聘应当由董事会负责。这样从总行到分行,逐级设置独立的内审监督部门,上下相连、纵横贯通,形成一套独立完整的内部审计体系。

2.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从严选拔审计人员,特别注重其品德修养,将优秀的专业人才吸收到内部审计队伍中来,引进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和方法,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水平和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强化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聘上岗,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行高管人员交流和重要岗位轮换制度,规定高管人员和重要岗位的任职期限,定期交流和岗位轮换。

3.强化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查业务的结果,还要查业务的过程,应尽快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事前审查、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检查监督体系,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完善各部门、各岗位的检查监督责任机制,切实将各监督检查职责分解到岗,细化到人。同时,要配合坚持开展各种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检查核算的合法合规性,发现违法违规问题和执行中的薄弱环节,提出建议,及时整改。

(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是一个高风险行业,为了追求资本安全,实现盈利目标,必须加强风险管理。

1.提高风险意识。作为商业银行的领导,必须克服制度阻碍业务发展的偏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确立风险首位的工作原则。商业银行应倡导和强化所有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通过不定期的培训,使内控观念得到贯彻落实。

2.建立风险管理部门。由该部门负责组织各业务部门建立风险控制的标准和管理措施,完善风险管理业务的各项规章制度,专门对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类事项的风险进行检测、计量、控制和报告,权衡风险和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实现风险管理和经营目标。

3.完善风险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建立能覆盖银行所有业务的风险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构建风险评估和预警模型,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持续观察银行各经营部门、各经营环节数据的变化。建立风险识别与评价机制,对银行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提高判断与决策的准确性,实现对商业银行所有风险进行全面可持续的监控和评估,并为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三)完善组织结构

1.建立审计管理委员会。为强化董事会决策功能,做到事前审计、专业审计,董事会应下设审计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公司内、外部审计的沟通和监督工作,审计委员会成员中至少有一名独立董事为专业会计人士。内控部门直接向监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汇报工作,对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负责,通过提升内控部门的独立地位,有效地强化其职能发挥。

2.加强董事会、监事会自身建设。董事会方面,我国商业银行要优化董事会人员构成,健全董事履职考核与董事会履职评价机制,将董事的市场准入和促进银行治理相结合,推动董事会科学决策能力的持续提升。监事会方面,重视提高监事会工作人员的素质,扩大监事会的信息知情权,与银行其他监督主体密切配合,形成监督合力。同时要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对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大风险点,深入开展专项检查。

3.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首先,实行内部控制的问责机制,明确内部控制职责,让员工和职能部门明确知道各自的业务范围和权限,并且责任到人。其次,建立干部交流制度,定期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和全面考核,加强权力监督,审计与考核结果应与相关人员的升降、奖惩挂钩,使其认真履行职责,避免出现的问题;最后,拓宽监督渠道,使其时刻处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

4.引进战略投资者。商业银行应积极与具有成熟金融业管理经验和良好合作意愿的战略投资者合作,接受其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信息技术、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众多领域提供的战略协助,从而在治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技术、产品服务、人才培训等方面得到迅速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庆.“齐鲁银行事件”对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的启示[J].财会月刊,2011,(12).

2.张凤环.试析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商业会计,2012,(20).

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主成分分析;稳定性指数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各国金融不断发展繁荣。但是,近四十年来,多个国家先后爆发金融危机,而银行的系统性危机常常会使银行甚至使金融系统不稳定,并可能导致金融危机,进而会给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因此,测量和维护一国的金融系统稳定性已对各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银行系统的稳定性测量也是各国对金融领域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对银行系统性指标的选择以及如何维护银行系统稳定性的研究对金融市场的风险防范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相关文献,构建我国银行系统稳定性指标,分析我国银行业的稳定性,并给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二、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1年-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的季度数据,以此为基础作为构建衡量我国银行系统性指标的指数。

本文所使用的主要监管指标数据均来自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公布数据。

2.变量定义

(1)信用风险指标

银行信用风险即指由于借款人以及市场上的交易对手由于种种原因而违约,最终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这种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的财务状况和其自身风险的情况,而银行的信用风险则主要是其所经营的贷款业务,因此我们主要选取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来构建信用风险指标。

①不良贷款率:是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与总贷款余额的比例。不良贷款率越高,则银行收回贷款的风险越大,反之则安全。其公式表示如下:

②拨备覆盖率:是衡量银行机构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的指标,并且该指标的最佳状态为100%,拨备覆盖率越高则表明银行风险较小,反之则风险大。其公式表示如下:

(2)流动性指标

银行流动性指标是商业银行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正常贷款需求的能力的指标,而保持适度的流动性也是银行机构进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目标。这里我们依照银监会公布的流动性指标来构建银行机构的流动性指标。

①流动性比率:是指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责的比率。一般情况下,流动性的比率越高,则说明银行机构流动性越强,反之则流动性越弱。其公式表示如下:

②存贷比:是银行在放开贷款额度以及下调存款准备金后,控制银行机构的信用扩张的最后一道屏障,是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之间的比率,存贷比越低,则银行的流动性越强,反之则越弱。其公式表示如下:

③人民币超额备付比:是为了适应资金运营,银行机构用于保证存款支付和资金清算的货币资金与存款总额的比率。一方面反映了银行的流动性强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银行的清偿能力。该比率越高则表示银行流动性越弱;若比率越低,则银行的流动性及清偿能力不足。其公式表示如下:

(3)效益性指标

效益性指标主要是反映银行机构运用自身的资产以及提供金融服务而获得利润能力的指标。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发展战略的意识以及决策结构的好坏。因此我们选取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净息差、非利息收入占比以及成本收入比等来构建效益性指标。

①资产利润率:是银行机构税前利润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之比,衡量了银行全部资产运用而获利的能力。公式表示如下:

(4)资本充足率指标

资本充足率指标主要选取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两个指标。核心资本充足率是银行核心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比率;资本充足率是银行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比率。二者都会影响银行盈利及竞争力水平。

(5)市场风险指标

市场风险指标主要是衡量银行机构因为汇率、利率的变化而面临风险的指标。主要指标有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率和利率风险敏感度。这里选取银监会公布数据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率。公式表示如下:

本文相关变量汇总于表1。

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银行绩效实证结果与分析

1.基于银行家信心和银行业景气指数分析

图1统计了2011年-2015年我国银行业的银行家信心指数和银行业景气指数的季度趋势。可以看到,2011Q1-2014Q1银行业景气指数都保持在75左右,较为平稳;但自2014年第三季度后,银行家信心与银行业景气指数都有所下降,这与我国股票市场暴跌有一定关系。因此根据这两个指数也可以预测主成分分析的结构是银行绩效有所下降。接下来,我们进行主成分分析以期得到更可靠的实证数据。

2.实证分析

首先将上述13个评价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将逆向指标进行正向处理,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计算标准指数数据的相关矩阵及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从而确定综合解释因子。以上过程本文通过E-views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从因子分析后的相关数据和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得到,变量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3之间都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故有必要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因子。

主成分的选取数量可以从表2的累计方差贡献率来确定。由表2可知,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90.23%,而如果选取前3个主成分,则累计贡献率为83.86%,说明还是有较多的信息被遗漏,因此选择4个主成分较为合理。

从表3的主成分载荷矩阵可以看出4个主成分与原始指标的线性关系。同时也可以得到:除X10外,主成分1的系数相当,说明主成分1体现了这些指标的综合影响;主成分2上的在和比较大的有X5、X6、X9和X10,因此可以看作是效益性指标;而X3,、X8、X11和X12在主成分3的载荷较大,体现了流动性指标、资产充足率指标;X1、X2和X4在主成分4上的载荷较大,体现了信用风险指标和流动性指标。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可以构造银行机构的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函数:

图2 我国2011Q1-2015Q4商业银行稳定性指数

通过将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运用在我国银行经营稳定性的综合评价中,从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2011Q1-2012Q4季度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趋于稳定并且不断向好,但在2013Q1季度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定性下降,而到了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绩效指数下降到100以下,说明银行稳定性下降,这与我国股票市场低迷也有一定关系。并且实证分析的结果与实证分析前根据银行家信心和银行业景气指数做出的预测大致相符,因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11Q1-2015Q4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官方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评价指标,并且数据的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说明了该指标构建指标的合理性。但本文仅用了官方公布的数据,这与实际结果可能还存在一定偏差;同时,这个指标仅仅反映了总体情况,但是否适用于商业银行分机构类如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尽管如此,本文为我国商业银行进行综合评价时提供了一个较为可行的思路,从而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与管理方面提供了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洪承旭.商业银行领到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初探[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12(02).

[2]唐军.主成分分析法在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金融经济,2009(12).

[3]徐春红,路正南.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识别的模型构建与政策建议[J].统计与决策,2010(02):128-130.

[4]霍德明,刘思甸.中国宏观金融稳定性指标体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0):15-21.

[5]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程出版社,2014年10月:280-281.

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地方;金融业;发展;措施;建议

金融工作办公室是政府负责金融监督、协调、服务的办事机构,其主要工作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督促落实各主管部门有关金融、保险等工作的决定和工作部署;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和修订地方性金融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工作计划;提出改善金融发展环境,促进发展的政策建议;协调与处理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加强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小额担保公司信用体系建设,维护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协助、配合金融监管机构加强对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改善金融发展环境,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开辟各种融资渠道。

长岛县金融办自成立以来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创新金融思路和方式,稳定推进企业融资上市,不断加大金融监管力度,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为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一、积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融资公司的筹建工作,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新渠道

1.为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增加“三农”和小微企业资金供给,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和省要求,经烟台市金融办推荐,目前我办正在积极配合由蓬莱京鲁渔业有限公司作为主发起人的蓬莱市德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来我县设立分支机构。

2.推进民间融资机构的筹建工作,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新渠道。金融办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深入申办企业对企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统计摸底,了解、掌握融资渠道和帮助解决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积极与省、市金融办沟通对接已将我县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的放贷范围扩大至长岛、蓬莱和开发区三地,目前金融办正在按照市金融办最新下发的《2015烟台市民间融资机构规范发展工作方案》和《长岛锦润民间资本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申报材料审核意见》积极引导企业对申报材料进行补充完善,想尽一切办法开辟和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助力中小企业的发展。

3.积极邀请驻烟证券公司有关人员来我辖区进行实地考察,对我县有上市意向的几家企业有关管理人员进行了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上市融资管理的专题培训,并将这几家企业的实际情况制作成汇报材料上交给驻烟证券公司的有关人员,最大力度的对企业实施推介,助力企业到资本市场进行有效的、更大规模的融资。

二、编拟我县金融业发展意见督促我县资本市场和企业融资工作健康发展

我办借鉴烟台各县市区鼓励企业上市有关政策和反复汇总财政、发改、渔海、人民银行、银监和金融机构及保险公司等部门意见编拟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已报给有关政府主管部门等待批复,争取能够早日以政府文件出台,以督导和促进我县资本市场和企业融资工作健康发展。

三、根据实际情况出台区域银行业金融机构考核办法,鼓励、督促、监管各金融机构的平稳、健康发展

根据当地实际并结合省经济责任审计有关文件要求,广泛征求金融机构意见,汇同人民银行和银监局修订完善了《长岛县银行业金融机构考核暂行办法》,现已通过县政府办公室文件下发,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地方经济建设支持力度,盘活存量、优化结构、防范风险。以实现地方经济与金融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双赢模式。

四、优化金融环境,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促进经济发展

1.金融办加强对渔村金融债务沉重问题的督导,积极督促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恒丰银行等金融机构努力向上争取政策,目前农业银行正与砣矶镇、县第三育苗场等采取一户一议的办法进行协商处置债务,当前两户利息已争取市行同意核销,本金的核减工作已提报省行争取批复中;恒丰银行经总行批准已与砣矶镇达成回购协议;邮储银行正在向省行争取在县内开展首家以海域使用权作为抵押物的贷款业务。有效的防范和化解了债务危机,确保了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金融机构的平稳运营。

2.组织人民银行、经信局等部门筹备召开银企洽谈会,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目前县金融办已将县经信局、交通局、旅游局提报的企业融资项目汇总表分别送达各相关金融机构,各金融机构正与企业进行联系商洽,努力形成合作意向;人民银行长岛支行目前正在组织各金融机构筹备推介材料的上报和审核工作。

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 财务管理 问题 建议 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等学校已由过去单一的教学、科研单位,逐渐转变为教学、科研、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服务和生产经营各项活动并举的法人单位。高校的教育经费来源正在从以政府拨款为主,向政策性收费、生产经营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转变。

受1999年高校扩招的影响,高校生源迅速增加,并且每年都以一定比例增长,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仅2009年普通本专科招生达1179.85万人,比上年增加75.63万人,增长了6.85%,研究生115.86万人,比上年增加11.2万人,增长了10.7%。随着高校中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建设,要求各参评高校教学要达标,在扩招及评估的双重压力下,各大高校都广泛筹资,大兴土木,但资金从何来?国家的财政拨款是有限的,高校在此情况下,不得不借助银行信贷等金融工具支持,给高校带来了巨大财政的压力,也产生了相应的财务风险。

高等学校作为准公共组织,具有准公共性和非营利性,一旦出现财务风险,严重的社会影响迫使政府不得不帮助高校走出财务困境,从而决定了他不会成为最终的风险承担着,最后的风险只能由政府买单。如果不能控制和解决好高校财务风险问题,将会弱化高校财务管理的职能,还会使国家公共财政承受风险。

可见,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是高校核心工作之一,对高校的经济费用有很大的影响。对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予以分析,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的优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研究现状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但在我国属于薄弱环节,相关财务管理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我国,财务管理在企业得到重视,投入产出分析得以大力推广。但在高校鲜为实施。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包括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余及分配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财务清算、财务报告与分析、财务监督等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体制在逐渐改革,顺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现阶段高校的财务逐渐承担起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和合理安排使用各种资金的重任。高校的财务管理已逐渐引起相关专家的重视。像理论界与实务界主要从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办学效益、重视教育成本核算等方面展开研究。对于高校的师生比例、教育经费投入、教育经费生均占用量,教学仪器设备生均占有量、图书生均占有量等数据进行研究对比,从而根据经济学的边际效用原理,确定能产生最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佳办学规模。

2.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问题及成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从原来的由政府直接管理的办学模式正向由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模式过渡及转变。逐步建立了依靠法律、政策、经济、服务和监督等方式管理学校的运行机制。高等教育也从“教育福利”转变为“教育产业”。高校的经济活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展成为以教育资金为主渠道,以从属于教育资金的生产经营资金为辅的两种资金运动。筹资渠道的多元化,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也由原来的“重核算,轻管理”转变为“重核算,重管理”。国家明确规定高等教育是非国民义务教育,实行了由国家和个人共同分担高等教育费用的新体制,各高等院校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逐渐提高收费标准,同时国家为了确保少数困难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实施了奖学金、助学金和学生贷款等配套政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赋予高等院校能以独立的法人地位,依法多种渠道筹集高等教育办学经费,在使用资金方面拥有更大的自,充分调动了高校的办学积极性,使得高校能够把提高办学效益同其自身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挖掘潜力,合理组织收入,努力节约开支,加强财务管理,有效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2.1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问题

2.1.1预算管理不科学

* 编制方法落后,缺乏必要的论证过程

目前大部分院校采用增量调整预算的编制方法,编制预算时只是简单地按上年基数再加一定的比例调整。这种方法虽简便易行,可以保证各项事业的基本维持,但年年基数加增长,使校内各单位基数大的多得,基数小的少得,而且实际执行中只能增不能减,导致单位之间的苦乐不均,又不利于合理控制支出。

* 预算效力缺乏权威性,约束力不强

追加预算一般是依据单位报告、领导批示等方法来确定。至于项目的必要性、轻重缓急、经济效益等,缺乏必要的论证,哪儿要得急就往哪儿安排,年度的实际支出数往往高出年初预算数很多。由于预算约束力不强,很多单位在预算指标执行过程中,千方百计找理由、立项目、递报告、找领导,使预算在执行中追加频繁,导致学校财力无法负担。

* 预算基数缺乏必要的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

各高校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各专业的招生人数是变动的,而预算编制者不能及时地根据各院系的招生计划数的变化而调整预算基数,往往造成该花钱的地方没钱花,不需花钱的地方经费有结余,不少单位为保基数,年终突击花钱的现象较为普遍。

2.1.2轻视成本核算,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院校经费由财政全口径拨款,政府给多少钱,办多少事,钱不够伸手要,不用考虑财务状况,不用重视资金的使用效率。由于高校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无法将成本费用与收入进行配比,学校财务部门等同于政府的钱匣子,成了单纯的记账室,不讲投入,不说成本核算,不讲投入效益。由于学校没有建立有效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各部门吃学校大锅饭现象十分严重,使本已十分紧缺的资金却要超负荷承担学校的各项开支,造成学校难以承受经费负担。

2.1.3财务人员能力不适应高校改革的需要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队伍普遍存在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包括理财观念滞后、方法陈旧,出现了新型理财知识的“饥渴症”;有些财务人员缺乏掌握和运用新型知识的主动性,疏于知识的更新与补充,造成了知识结构不合理。这种现状与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化、信息化的要求相去甚远。

2.1.4财务管理思想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

当前,高校已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高校经费来源已由政府统一拨款方式转变为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新局面,但我国高校在思想上、观念上尚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情况和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统一领导”力度不够,缺乏整体系统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或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但在实际工作中,财务“统一领导”的力度不够明显。高校内部财务控制涉及到人事、国有资产、教务、建设规划、科技开发、校办产业、后勤服务等多个部门的管理,各个部门虽然自身有比较完善的管理办法与手段,但从学校整体上来看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综合控制,容易造成综合运行上的矛盾、低效率,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和优化,甚至出现失控情况,从而制约了学校的事业发展。

第二,财务参与经济决策不够。由于高校发展较快,经济决策机制尚不完善,有些高校在进行经济决策时,财务管理部门参与程度不高,学校签署的对外经济活动方面的合同或协议以及其他文件,征求财务管理部门的意见不够,不利于学校内部财务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2.1.5财务审批权过度集中

“一支笔”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实行的一种财务支出控制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忽略对票据本身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以及完整性的审查,只注重支出数额的合理与否进行审批,使得经办人办理报销等手续时可能含有大量不合法的无效票据,而财会人员面对行政命令不得已而从之,结果给会计核算工作造成被动局面。虽然多年来实践证明大多数“一支笔”能够严格执行财经法规,认真履行手中职权,用好手中笔。但是确有极少数“一支笔”在利益面前禁不住诱惑,置国家法制于不顾,使“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成为空谈。

2.1.6资金的使用缺乏计划性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内部建立和规范预算管理制度,是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核心。加强资金收入和支出的预算管理,以及对预算结果监督职能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前提。“上年基数+本年增长”的预算分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却不符合公平、规范和透明的原则。分配给下属预算单位的指标基数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其弊端在实际管理中越来越明显。在经费使用上往往事先无计划,缺乏统筹安排,各项支出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不能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无控制,因而导致资金使用超支,而使一些主要工作因缺乏资金却不能按期完成,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2.1.7财务管理缺乏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现有高校财务管理评价的指标一般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关于财务活动历史状况的指标、关于学校信贷价值的指标和关于影响财务活动未来因素的指标。高校财务活动历史状况的指标主要是反映高校在一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反映高校资金运用是否合理,是否能量力而出。虽然高校财务评价指标非常重要,但是目前高校很少运用这些指标对高校财务活动进行评价。

2.2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成因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很多,造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高校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我国高校以往一直是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学校在思想上、观念上、管理上尚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情况,没有完全认识到高校是独立的法人含义。高校领导层对于内部会计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模糊,而且高校会计制度中对学校没有成本核算的要求,没有效益核算的理念,不关心投入效益比,其会计核算相对较为简单。学校在借款时会认为学校是国家的,与企业不同,不会破产倒闭,如果还不起贷款,政府会出面解决,对学校不会形成影响。因此,很多高校在向银行贷款时,根本不考虑自身的偿债能力,对贷款数额和期限的长短也不进行评估和规划,任意举债,导致高校出现财务风险。因此,忽视了对高校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高校的内部控制的基础十分薄弱。

2.2.2财务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首先,有些高校在进行经济决策时,财务管理部门参与程度不高,学校签署的经济活动方面的协议、合同等文件,基本不征求或很少征求财务管理部门的意见;有些高校对校办产业、总务后勤及基建等二级财务部门业务监督管理弱化,且各自为政,给学校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设置了人为的障碍。其次,我国已实施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法律法规还比较少,一直未能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体系。由于没有专门针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法律法规指导,理论上对内部会计控制又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位。因此,高校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2.2.3对高校财务监督缺位

各级监督部门对高校的财务监督刚刚起步,日常性的监督机制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内外监督机构对高校的财务监督没有形成体系和合力,导致监督环节缺位。在高校,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也是高校内部财务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有些高校财务工作中存在内部制约机制不健全、会计监督力度不够、会计工作秩序混乱而造成的假账泛滥、财务信息失真等严重问题。如常规性的印单(票)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

3.加强财务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为保障高校各项资产的完整、安全,合理筹集、使用借款,规避财务风险,防止资产流失,建立和完善各项财务制度,规范高校的财务工作,现提出如下建议:

3.1合理确定预算编制范围,选择科学预算编制方法

随着高校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预算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加强预算管理首先要合理地确定预算编制的范围。高校预算编制范围除了传统的国家财政拨款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单位预算外资金收入和其他收入以外,还应该增加债务预算,将单位向金融机构的融资编入本预算年度使用的信贷资金收入计划,以保证高校预算编制范围的完整和真实。

其次,选择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应该遵循政策性、稳妥性、合理性、全面性和统一性的原则,采用零基预算法与绩效预算法相结合的预算编制方法,细化项目预算,坚持量入为出,合理安排预算资金。

3.2梳理绩效管理观念,加强成本核算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要摒弃财务工作的重点就是把好“用钱关”的观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树立绩效管理理念,进行成本核算。成本核算观念要贯穿高校办学过程的始终,使高校理财体制、模式、方法与社会相适应,降低学校运行成本,提高竞争力,千方百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3.3确定合理的筹资规模,降低财务风险

高校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向商业银行的过度贷款。高校在向商业银行贷款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相关的可行性分析,导致贷款数额偏大,一方面给高校带来巨大的利息负担,另一方面,造成了高校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使高校资金流动性差,甚至使高校的资金链断裂,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为此,高校内部要建立信贷资金管理小组,将筹集资金的成本控制在高校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确定合理的筹资规模。验证贷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制订还款计划,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清轻重缓急,把贷款资金用在能够给学校带来经济效益的项目上。在信贷资金的使用过程中,信贷资金管理小组与内审部门加强对信贷资金使用的监管,规范资金的使用,降低财务风险。

3.4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的精神,高校要健全财务工作经济责任制,确定高校每一层次每一岗位相衔接的责任目标体系。高校财务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明确学校法定代表人是经济运行状况的总负责人;明确学校财务处是学校的一级财务机构,统一管理学校各项财务工作,学校二级财务部门核算的全部收入、支出必须纳入校级综合财务计划;各级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各级财务人员都要为本岗位的经济行为负相应的责任。各岗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哪个层次上出现问题,其上一级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5强化内部审计机制和外部监管职能

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加大经济责任考核力度对权力主体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做到监督与激励相结合,并把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促进学校经济工作良性循环。同时,外部监督部门也要加强对高校财务管理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高校强化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3.6提高会计及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加强财务管理,要提高实施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这样才能保证制度、政策得到很好的实施。首先要培养财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经受各种利益的诱惑,树立实事求是的职业观。其次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要有良好的现代数学、法学和信息网络技术基础,能应对知识快速更新和经济、金融活动灵活、多变的需要,从经济、社会、法律、技术等多角度进行财务分析并制订相应的理财策略。第三要能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根据变化的理财环境,及时对各经济主体的经济运行状况、财务管理体制和新经济业务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

4.结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教育事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加快和深化,必将牵动高校财务管理改革。在日趋复杂的办学环境下,高校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经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4.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高校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做了大量改革的尝试,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效,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预算管理不科学、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缺乏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等。

4.2当前,我国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由高校内部控制意识淡薄、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财务监督控缺位等原因引起的。

4.3为应对新形势下的具体问题,强化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策略有强化预算管理、加强成本核算、确定合理筹资规模、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以及充分发挥内外部监管职能等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

[1]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耿淑荣.试论全面预算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教育财会研究.2006(1)

[3]北京大学财务部.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研究[M].教育财会改革探索,2010(1)

[4]陈义明.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财会通讯.2008(4)

[5]李淑霞.论新时期大学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J].事业财会. 2005(2)

[6]黄祥林.关于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思考[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2(4)

[7]冯烟云.知识经济时代加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6

[8]龚建英.普通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

[9]刘斌.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建议[J].企业经济.2009(5)

[10]胡珍.浅谈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