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农业规划报告

现代农业规划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现代农业规划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农业规划报告范文第1篇

一、项目基本概况

__——大泉湖旅游度假风景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位于__现代农业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中心,该实验区南括季山林场,西至竹镇林场与__交界处,东启西部干线,北至乌龙港水库大坝。总控制规划面积约36平方公里,风景区有大泉水库、大河桥水库、三星水库、红山水库、乌龙港水库、杨港水库、彭港水库,有林木植被茂密的驼子山、季山、__、广佛寺大山、尖山、凉宝山、龙望山、焦山,山水相映成趣,自然秀美,令人心旷神怡。该项目主要是针对实验区内三星村(含泉水街道)、送驾村及烟墩村精华片三片地域内所有农村民居,结合风景区的综合开发,拆迁安置,异地规划,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的新农村建设项目。据初步统计,这三片共有耕地面积7241亩,居民小组35个(合并后),共计2242户(三星村822户,送驾村1089户,精华片331户),人口9912人(三星村4839人,送驾村3941人,精华片1132人),村庄占地面积5663.5亩(三星村1580.2亩,送驾村3090.8亩,精华片992.5亩),建筑面积428810 m2(三星村158334 m2,送驾村206969 m2,精华片63507 m2)。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实验区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实验区经过一段时间开发,目前已形成了驼子山4000亩桃树,周家洼3000亩冬枣、三星村9000亩彩叶等一批丘陵山区综合开发项目基地,原有一批板栗、红薯等项目也形成良好经济效益。下一步的发展是链接这些项目,整合项目资源,使之产生聚合效应,促进风景区的高效开发,带动实验区全面发展。

实验区综合开发的需要。目前涉及该实验区的农业规划、旅游规划、环保规划已编制完成,综合发展规划也正在编制之中,这些都为实验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宏观保障。同时我们也看到实验区发展瓶颈因素—土地,“风景这边独好,土地总量不少”,这时我们的发展目标,实验区的科学发展,必须先从土地的科学利用开始,这必须要求我们通过新农村民居建设项目实现土地利用的节约化、高效化。

科学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我国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关注,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该项目正是切合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借助实验区整体开发这一有利时机,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实践。

三、项目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途径,以提升实验区的品牌效应为重点,突出园艺蔬菜、经济林果、生态观光、休闲度假项目开发,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观光农业,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力争做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将“立足高效、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实现农民、农村、农业协调快速发展”的思路,具体做到:

强化组织领导和考核机制。组建具有丰富经验和创新思维的招商服务班子,实现项目跟踪,包干服务,严格兑现奖惩制度。

大力培育市场开发主体。积极利用现有的开发成果及开发扶持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以及信贷资金投入实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现代农业投入机制。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以实验区主导产业为龙头,加长产业链,对一批特色农副产品(桃、枣、粟、跑山鸡、波杂羊等)实现深加工,充分利用民族工业集中区的企业扶持政策,培育一批特色高端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实验区农民的就业面,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镇”的目标。

加强村镇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偏和项目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实验区开发建设,逐步推进社区型农民新村建设,引导农民向新区集中,向农业产业化工人转变,努力打造一批特色旅游文化社区。

四、项目工作开展及措施

项目工作开展是以实验区整体发展为依托,需统筹协调多种因素:“把握好原则,用活好政策,美化好环境,利用好生态,开发好资源,建设好家园”。具体措施包括:

整合力量,做好项目实施的前瞻性工作。一是开展一次实验区大调查,走村串户绘制土地、建设、农田、林地等分布图,获取实验区开发的一手资料,建设台帐,形成数据库。二是统筹做好实验区总体要求上空间布局服务配套规划工作,做好水、电、路、有线、通讯、污水、垃圾治理等规划,做好文化娱乐、

体育健身、教育培训、卫生医疗等村民基本生活需求的规划。三是适时拿出农村中心村住房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农民的生活习惯,凸显住房建筑的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风格,建筑造型力求新颖别致,融经济实用、安全、美观于一体。四是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制定社区型农民新村规划建设的总体规划,按照“尊重民意、合理集聚、节约有地、设施配套、适度超前”的原则,以典型示范为样板,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加大投入,提升实验区接待档次。一是利用镇商会的力量,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实验区接待中心,实现就近接待。二是选拔骨干力量组建实验区招商服务团队,要求定期培训,熟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方针、政策,熟悉各职能部门政策、办事流程,打造企业化政府公共服务团队。三是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主要有实验区航拍电子图、勘查测绘地图、沙盘等。

编制控规,制定各具特色的新农村民居点建设方案。

三星村片内将利用现有丘陵山区综合开发项目和万亩彩叶苗基地建设项目,将把这片土地打造成集农业生态观光、生态采摘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区和高效现代园艺区。项目综合实施过程中,逐步使当地农民逐步向农业产业化工人转变,并结合大泉湖和泉水街道经营性用地综合开发,在泉水街道以东,西部干线以西一带建立农民新村,引导鼓励部分村民购置泉街商用房,部分村民向新村集聚。泉街和新村一带将突出观光、旅游、餐饮、物购(农副产品)等特色开发,考虑到商用开发和民居生活和谐一体。

送驾村片内将采用新村建设和旧村整治的办法,积极利用片区内__风景区强力开发建设,充分利用金港水库、彭港水库、红山水库及凉帽山草场等特有的山水资源,着力将这一片打造成休闲旅游度假区,积极引导深山、高山、库区、林区农民向交通便利的区域(泉街和新民居点)转移。这一片将结合投资商的道路详规,拟在主干道沿线(送驾村村部以东一带)建立新农村民居点,突出新区的绿化、美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休闲农家乐主题,打造成山水森林农民新居。对一些较偏远未列入开发计划的村庄,重点加强村庄道路、公共设施、村组环境建设,根据其地理位置、生产条件、村风民情,分类打造一批民俗村庄、特色种、养殖村庄、怀旧村庄。

精华片及大泉湖周边地区,一部分村民向泉街及新村聚集,一部分村庄结合大泉湖高端旅游度假区开发,或依山而建,或面水而筑,自然和谐、使之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接待点。

明晰制度,激励各种资本强势投入开发。新农村民居点建设投入大,必须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利益补偿机制,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借助实验区的整体开发,才能吸引大量资本投入。具体包括:一是把中央、省、市、区项目扶持政策汇集成册,并与实验区一些项目分析细化比较,了解我们争取扶持的空间。二是制定出台镇政府一些招商鼓励政策,给予投资商在税收及土地出让价方面优惠,特别是要明确投资商关心的土地治理项目项目中的生态综合治理财政资金扶持及经营性用地指标的划拔等相关政策。三是制定科学可行的新农村民居建设过程中,拆迁农民利益的补偿制度,鼓励农民向新区集中,促使农民向居民转变,为投资商创造宽敞的动作空间,确保实验区高效开发、和谐开发。

积极探索,形成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根据项目特点,整合农村人口、资金、技术、土地等资源,强化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高起点规划,高效益开发,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聚合效应,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快速实现,形成模式,完善推广。

五、项目效益分析

一、资金运作模式

项目实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资金运作必须按“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流动发展,多方共赢”的方针,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经济承受力,考虑到投资者的利益,考虑到政策的配套,考虑到资金的长效增值,保证项目实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资金运作上按照“多方投入,整体推进,谁投入,谁收益,投多少收益多少”的原则,项目所需资金由投资者支付,从土地治理项目获得经营性用地开发、风景区项目开发和高效农业项目开发获得资金回报。

二、投资成本测算

1、规划农民新居面积:(每人住房面积40 m2测算)

泉街片:4839+1132=5971人*40m2=238840m2

送驾片:3941人*40m2=157640 m2

2、民居点建设面积=238840+157640=396480m2(按1:1容积率,下同),现有农民住房面积428810 m2(主体住宅面积287792 m2),已满足实验区所有住宅户拆迁安置需要。

3、前期拆迁及基础设施配套1亿元。

4、农民新居建设(流动)成本=1+396480m2*700元/ m2=3.78亿元。

5、风景区建设按10年5.0亿元总投入计算

6、10年累计流动投入5+3.78=8.78亿元。

三、资金平衡点分析

1、建设项目用地396480/666.7=594.7亩,其他配套建设需用地65亩,这样通过项目动作可争取经营性用地指标5000亩。(5663.5-594.7-65=5003)

2、经营性用地指标可利用开发商业性建筑面积5000*666.7=3333500 m2,(总成本3333500 m2*20__=6.67亿元,销售收入3333500 m2*3300=11.0亿元),商业开发净市场利润=3333500*(3300-20__)=4.33亿元。

3、风景区效益在第6年产生约8000万,并保持20%的年增长,10年内旅游效益=8000*(1+20%)5=2.0亿元。

4、10年高效农业效益2.0亿元。

5、其他政策性扶持资金0.5亿元。

以上分析可知实验区10年总体开发需流动资金8.78+6.67=15.45亿元,其中新农村民居点项目分两片实施,需资金3.78亿元,商品房开发需6.67亿元;10年可产生滚动效益11.0+2.0+2.0+0.5=15.5亿元,即10年开发,10年内达到效益平衡。

6、其他效益分析(10年期)

建筑开发累计税收=(3.78+11.0+5.0)*4%=0.79亿元;

商品房销售税收=11.0*7%=0.77亿元;

旅游服务业税收=2.0*9%=0.18亿元;

其他服务发展实现税收0.5亿元;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实现税收0.2亿元

现代农业规划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教集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办学集团化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研究制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支持政策,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行业紧密型职教集团是由行业主管部门领导或批准,有职业院校、行业性企业或企业集团参与,以契约或资产为联结纽带而组成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其优势在于可以集中行业教育资源,培养行业所需人才,实现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对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广东省南亚热带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职教集团”)是由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批准,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牵头于2013年成立,运行至今近两年时间,为广东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南亚热带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供求信息交流的平台、人才共育共管的平台、科研开发与技术服务的平台、在职员工交流培训的平台,通过平台,三十多个成员单位建立了深度的交流和合作,为推进协同创新、合作育人,走开放、集成、高效的职教新模式提供了典型案例。

一、以农垦企业为主体,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职教集团以长效机制为保障,深入探索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合作办学院、合作办专业、合作建技术服务中心三种办学模式已见成效,以企业为主体的合作办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1.合作办学院

2013年6月我院与广东农垦系统内四星级酒店燕岭大厦共同成立“燕岭旅游酒店管理学院”,校企双方开展深度合作,尝试实践“现代学徒制”与学院共同培养企业急需的酒店管理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2015年1月广东广垦绿色农产品有限公司与我院合作成立“广垦农产品商学院”,共同打造广东农垦产学对接示范平台,开展企业员工培养、培训并进一步开拓在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农产品检测、市场调研、策划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

2.合作办专业

对接广东农垦及广东现代农业经济产业链,重点建设以作物生产技术为核心的园林技术、园艺技术专业群;以农产品质量检测为核心的食品加工技术(绿色食品方向)、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群;以物流管理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国际商务专业群;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的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等四个专业群,构建南亚热带农业生产、质量控制、流通等领域及其信息化所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辐射和带动相关专业群建设。引进人才,高起点开展“畜牧兽医”专业的建设工作,结合我院办学特色开展“畜牧兽医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申报,并且与广东农垦畜牧集团公司、阳江农垦集团公司积极联系,后续实施方案仍需学院层面与对方签署合作协议。

3.合作建技术服务中心

共建广垦信息化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为广东农垦集团提供了信息化咨询、系统运维以及软件开发等服务项目,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人才资源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计算机系与网络中心师生作为项目参与者投身企业信息化服务,为广东农垦撰写了农垦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实施方案;承接了广东省农垦总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系统运维服务和广东省胜利农场橡胶生产管理系统开发两个项目;为农垦总局“智慧农垦”建设提供信息化建设咨询服务,与广东省农垦总局合作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咨询服务十余次,撰写专项报告10万字,排除网络故障780余次,数据中心机房巡检360余次,参与各类系统代码编写与修改上百次。

我院财经系与广东农垦总局财务处共同成立农垦财务研究中心,协助集团财务处进行财务信息平台建设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做好广东农垦财务人员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考核工作,为加强农垦财会队伍建设,保障农垦财会工作稳健、高效、健康运行提供决策参考。

二、坚持职教集团合作共赢宗旨,竭诚服务企业实际需要

1.发挥职教集团学校科研优势,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

我院与广东农垦科技中心合作立项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5个;与湛江农垦局联合申报的“甘蔗连作障碍生物修复与高效生态栽培关键技术体系集成研究”已获中央财政支持项目立项,获3年50万元资助资金,133万多平方米试验田;与茂名局共同申报农垦油茶项目;承担广东农垦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科技园规划项目。与阳江农垦合作开展林下经济发展项目、生物肥技术项目、现代观光农业规划设计项目、果菜种植项目、优质食品加工检测配送项目、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改革项目。

积极开展了技术咨询和指导服务。我院热作系为湛江农垦提供甘蔗优质高产培育技术,为广东农垦绿色农产品有限公司及农垦科技中心提供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支持;图书馆与农垦实现了图书等资料的互联共享。

2.培养技能人才,满足企业需求

近3年来,我院继续教育中心依托各专业完成政府主管部门委托及其他类型培训服务14235人次,面向社会完成职业技能鉴定与认证达1001人次,为全国农垦系统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80期,培训人数7688人次,培训范围辐射海南、广西、广东、安徽、江苏、陕西、甘肃等十几个省的农垦系统,培训项目涵盖了全国农垦系统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暨企业管理干部培训、广东农垦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领导干部轮训、 广东农垦企业“走出去”海外企业管理骨干培训、广东农垦基层农技推广指导员培训等,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职教集团企业积极支持学校办学

企业从职教集团大家庭中切实感受到了益处,与学校合作办学的热情也比较高,在“订单”培养、“双师”团队构建、共同制订行业标准、合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等方面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院依托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与广东农垦科技中心联合建立了广东农垦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与广东金皓种子贸易有限公司和广东农垦绿色农产品有限公司合作下设种子质量检测室和绿色农产品快速检测室。

三、紧跟农垦“走出去”战略,建立了以“四化”为主线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

学院按照“国际化、走出去、请进来、提水平” 的合作办学理念,与美国等多个国家和澳门、台湾等地区的办学机构、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活动,学生境外顶岗实习基地不断拓展,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双语教学范围继续扩大,成为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推广基地。

1.实习基地国际化

学院依托广东农垦“走出去”发展战略,学院与广垦橡胶集团公司合作,2014年首次派出10名学生在广垦橡胶集团泰国公司开展海外实习; 2015年在泰国建成“农工商学习中心”,进一步加强教育输出与国际教育合作。学生参加美国带薪实习项目达109人,被美国Eachfuture公司授予“美国实习战略合作伙伴”;参加德国F+U实习项目的学生达199人;参加澳门酒店毕业顶岗实习项目达109人;参加台湾高校游学项目达12人。学院还搭建了英国硕士预科项目等。

2.培训项目国际化

我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简称“BTEC”)与英国爱德思国家职业学历与学术考试机构合作,2012年11月,获得 “BTEC项目大中华区师训基地”,目前是大中华区唯一师训基地,并为全国三个BTEC中心,培训教师70余人次。建立出国外语培训与考试基地,获得PTE考试合作伙伴证书,成为教育部考试中心LCCIIQ国际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考点。

3.师资队伍国际化

通过双语教学建设工程,我院共选派31名教师赴境外学习,涉及8个国家和境外地区,培养和认证双语教学资格教师达45名;引进外籍教师来校教学规模达10人次,扩大了双语教学队伍规模。

4.课程教学国际化

开展双语教学及小语种选修课。学院2009年开始试点双语教学, 2013―2015年共开设了47门次双语课程。继2011年开设泰语选修课基础后,2013年开设柬埔寨语选修课。

四、合作成果

近两年来,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成效,学院合作企业数增加了551个,增长率为82%。其中,大型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数量占18%;合作企业投入设备值增加了211万元;订单培养人数增加了246人,增长率为143%。

人才培养方面效果显著。学院2012年至2014年期间,实现毕业生平均就业率、用人单位平均满意率分别为97.80%、98.1%。2013、2014年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技能大赛获奖350项,其中国家级奖励68项。学生就业创业之星26名;学生获创业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银铜奖奖各1项、优胜奖1项。

2013年和2014年,学院与麦可思数据公司合作开展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报告显示,就业率、受雇全职工作、自主创业、职业期待吻合度等指标均高于全国高职院校平均水平。

2015年9月,我院作为广东省职业院校唯一的参会代表,在广西美术馆举办的“2015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的学生创业作品参展中,热作系学生自主研发的食品及农业加工产品全部获得奖项。

五、主要问题

职教集团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1.与企业深层次的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现阶段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还处于完善和发展中,推向深层次的合作还需一定的时间。其主要是因为学校和企业的目的不同,因此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职教集团在各方主动融入、互动发展的运行机制中有待完善。

2.政府支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增加

目前,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作为合作双方,力量有限,面临社会层面的政策、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建议在职教集团建设中起主导作用的政府和主管部门加大扶持力度,予以支持,从而形成更好的合作办学氛围。

参考文献:

[1]赵月望.构建重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J].中国职业教育,2013(15):15―20.

现代农业规划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

Abstract: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regions, ethnic areas of Guizhou have made great explorations in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ransferring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features to unique advantage, even become market advantages .However,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it is still a poor province of agriculture. The writer pointed out that undertaking industrialization of distinctive agricultural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ccelerat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regions agricultural. This feature took a survey on the situation of Guizhou ethnic areas, made an analysis on restraint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made some suggestions to relevant items as well.

Key words: ethnic areas of Guizhou ;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 industrialization

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内陆山区省份。民族地区土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5%,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1.27%。包括黔南、黔东南、黔西南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11个自治县以及252个民族乡。少数民族数量在居全国第3位,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居全国第5位。世居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等17个。贵州全省有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6个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县。[1]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优越,水资源、大气和耕地受工业及城市“三废”污染较少,土壤类型多样且富含有益元素,是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的天然场所。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民族地区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尤其是把资源环境特色转变成农业特色乃至市场优势方面进行了艰苦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已形成了如施秉中药材、湄潭茶叶、从江椪柑、贞丰花椒、绥阳辣椒等一批经营规模适度、主导产品突出、经济效益显著的产业大县。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贵州省正逐步形成特色优势产业新格局,农民增收的步伐正在加快。

然而,贵州民族地区特色农业还没有从根本上走出传统农业的桎梏。第一,经济总量小,农户分散,生产方式粗放。长期背负“粮食小省、农业弱省、农民大省”的包袱蹒跚前行。第二,市场开拓力度小。不少地方还遵循传统的思维模式,重生产,轻销售。第三,政府行为与市场经济不协调,不按市场规律办事。第四,生产者之间缺乏应有的协作机制,大多数地区还未建立连接生产和市场的中介组织,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找出一条适合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道路,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特色农业产业化应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前景

特色农业是以特色资源和名优产品为基础的农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市场活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群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战略调整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纽带。[2]

1、政府的规划与支持,在战略层面上推动了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

贵州省政府在《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强调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大力实施生态养殖业推进工程。做大做强蔬菜产业,重点推进47个特色商品蔬菜大县建设,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00万亩以上。发展壮大茶产业,茶园面积达到500万亩。着力提升马铃薯产业,加快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和生产基地建设,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100万亩。大力发展特色中药材和林果业,中药材面积达到300万亩,果树面积达到500万亩,油茶面积达到300万亩。建设优质烤烟生产基地,优质烤烟产量达到35万吨以上。围绕建设优质白酒基地,扩大高粱种植面积。 稳定油菜种植面积,建设优质高产油菜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杂粮种植。实施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动植物良种繁育、动植物保护等工程。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5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区)建设。

2、良好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贵州的自然资源颇具特色,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生物资源丰富,品种多,价值高。就特色农产品来说,主要有烤烟、油菜、马铃薯等传统优势产品,这些产品在目前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潜在特色产品主要有中药材、茶叶、猪牛羊肉、竹业、油桐籽、生漆、核桃、板栗、竹笋等。多种类型的气候、土地资源与生物资源相结合,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立体农业。尽管贵州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晚,但总体上发展态势良好,2009年,全省茶园面积198.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938.1万亩,马铃薯面积超过1000万亩,水果和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为211.24万亩和38.4万亩。全省禽蛋、奶类和肉类产业分别净增3.08、1.11和12.61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281.53亿元。同时,以优质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发展迅速,全省现有市(州、地)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576家,已初步形成以省级龙头企业为骨干覆盖农业优势领域的企业群体,农产品加工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持续增长。

3、广阔的市场空间,使贵州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

贵州“十二五”期间确立了产业发展的趋势,逐步发展和形成五大产业群。其中,轻工业产业群依托生物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发展壮大轻工业,包括卷烟、酿酒、制药、特色食品加工和旅游商品生产等,为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延长了产业链,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贵州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优越,大气、水源和耕地受工业及城市“三废”污染少,土壤类型多样且富含有益元素,是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天然场所。今天人们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敏感,贵州安全、健康、生态、环保的农产品会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

三、制约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1、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土地资源可利用率不高。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一山四季,气候垂直分布,降水丰富,生物物种较为齐全,但山高坝低,优劣势相抵。全省土地资源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地较少。丘陵面积为54197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0.8%;山地面积为10874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7%,山间平坝地面积为13230平方千米,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5%。这种地理特征表明,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不多,尤其是近年来,人口增多,非农业用地增多,耕地面积在不断缩小。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05公顷,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之地处岩溶山区,山高坡陡,地形破碎,土层浅薄,抗侵蚀能力弱。从总体上看,该地区的自然环境适宜传统农业的生存,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2、农业经济基础薄弱,组织结构不合理,未形成有效的特色农业价值链体系。

传统上由于受自然环境脆弱不稳定、人口素质低下、社会历史的承袭性以及深居内陆的区位等因素的制约,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加之产业结构单一、所有制结构不合理、产业组织发育水平低等问题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该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先天条件不足。在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选择来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经常出现两个问题:一方面“重资源,轻市场”,单纯依赖于本地区的农业资源,忽视以市场为导向。其后果是产业选择与市场需求脱节,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二是支柱产业选择上的趋同性,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浪费,产品销售困难,资金周转不灵及过度低水平竞争。另外,农业产业价值链短,农产品加工率低;加工技术落后,增长率低;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各环节脱节,不能形成有效的价值链体系。以上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也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快速和健康发展。

3、产业集聚效应差,科技发展水平较低,组织支撑体系薄弱。

该地区虽然形成了一些特色农业产业带,但缺乏特色农业的主导产业,“遍地开花”现象严重。也使得农业的产前、产后部门等相关支撑机构难以聚集,相关支撑产业的发展缓慢。

从某种程度讲,农业产业化本身就是科技投入农业,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农业科技进步的产业活动。[3]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贵州民族地区,科学技术的投入无疑是克服诸多硬约束,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键。目前,这一地区农村科技资源缺乏,农业科技服务不到位,科技进步对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作用还不显著。

4、市场机制不完善,开发程度低,政府支持力度尚待提高。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产品开发的动力,而开发农产品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长期所形成的传统经济体制与农业小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制约了农业产业化所依存的市场机制的完善,主要体现为,市场主体结构发育水平低;市场中介严重短缺;市场开发程度偏低等。近年来,政府虽然加大了对特色农业规划和拨款的力度,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建议

1、以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推动贵州特色农业价值链的形成和建设。

农业产业价值链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它是一条协作链、增值链、信息链,也是一条选择性竞争链。贵州省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应该是,在巩固粮食、白酒、烤烟、油菜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茶叶、蔬菜、中药、马铃薯等新兴产业,不断扩大产业集中度,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力争十二五时期,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的要求,围绕上述特色产业,集中开发,重点培植,区域推进,规模发展。

首先,规模化——奠定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引领市场的重要导向。“十二五”时期,在确保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的前提下,贵州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要求,规划马铃薯稳定在1000万亩,蔬菜发展到2000万亩,茶叶、中药材各发展到500万亩,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50%,促进贵州特色优势农业的高速发展。

其次,产业化——小生产对接大市场的纽带。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以社会化服务为手段,将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起来的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4]贵州民族地区应着力于这个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和运输环节,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了一个高效益的产业链条。从传统的基于产品和服务的交易为主,逐渐发展成为以战略联盟、流程对接为特征的深度合作。“小土豆”也可以做成“大产业”。

第三,品牌化——参与市场竞争的法宝。打“贵州牌”增加区位品牌效应,通过大力开展无公害、绿色、环保、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大力开展品牌创建等一些列措施和活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形成“绿色、健康、环保、原生态”具有贵州区位优势的区域核心竞争力。如贵州“老干妈”油辣椒、“黔山牌”蔬菜等已在国内市场享有很高声誉。还可以进一步以“黔茶”为品牌符号,打造“贵州高品质绿茶”等一系列具有独特地域优势的农产品。

2、规划发展重点,形成产业集聚,延伸具有成长性的特色农业产业链。

目前贵州民族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已有初步发展,如毕节地区以威宁、赫章、纳雍、大方为主的马铃薯产业带,全区马铃薯产值已达83.42亿元。大娄山、苗岭、乌蒙山、武陵山等春夏秋冬蔬菜产业带初步建成,一些地区还建立了夏秋季反季节、次早熟、加工、特色经济观光等蔬菜产业带,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遵义建设和打造的以湄潭翠芽、银针茶为主的湄潭名优绿茶产业带;以凤冈为主的富锌富硒茶产业带;以正安、道真为主的富锌硒高山云雾茶产业带;以余庆为主的名优苦丁茶产业带。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带动作用。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能够发挥本地区农业产业固有优势,并尽量在发展前景最好的环节或产品来提高竞争力。应选择茶叶、中草药、烟草等经济作物;生猪、肉牛、肉羊养殖业以及特色、反季节蔬菜、水果等三大类特色农产品发展为重点,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成跨区域经营的特色农业产业带。支持优势特色农业做大规模、提升档次、延伸农业发展链条,构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并最终实现农业经济走以产业集群促产业特色,以产业特色促产业集群的循环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

3、市场拉动、龙头带动和政府推动,合力推进贵州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贵州民族地区应逐步形成特色农业的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互为依托,共同发展,实现特色农业支撑二三产业、二三产业反哺农业的良性循环。通过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经济合作组织,推进产业化进程。创新农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特别在养殖、中药材、茶叶、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上,以“合作社+农户”、“龙头+合作社+农户”等方式促进农工贸、种养加、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真正形成“企业发展、农民致富、地方增收”的格局。政府在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主要是从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的高度来进行战略性和经济性的平衡投资与指导。一方面通过农业发展规划,确定本地区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特色农业发展的方向、规模。正如贵州省政府在2012年贵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提出的,由省农委牵头,到2015年,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00家,扶持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0家。着力建成一批标准化程度高、基础设施好、科技含量高、辐射效应明显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重点工程。另一方面通过吸引外部人才、技术和资金,鼓励具有优势的产业优先发展。其次,还可以通过成立产业化信息服务中心,向农民提供可靠和准确的市场信息,指导农民进行生产,架起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

参考文献:

[1]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刘茂兴.黄土地上的绿色希望——甘肃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65.

[3]戴媛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曹县模式[J].农业经济2009.2

现代农业规划报告范文第4篇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的要求,要切实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认识上要有新提高

1、对当前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要有新认识。一方面,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土地管理面临“两碰头、一忧虑”的形势,矿业受到“一紧一松、震荡调整”影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形势,土地和矿产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激发出各地极大的改革热情,土地流转加快,各种探索踊跃,规范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任务繁重。二是中央和地方新增投资力度大、范围广、建设时间集中,扩大内需保增长的项目用地有可能出现井喷式上扬,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供求不足的矛盾会进一步加剧,违规违法用地可能反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15号令)从今年开始执行,如果不能有效遏制违规违法用地势头,大量问责的局面将令人忧虑,严格执法监管的阻力和压力会进一步加大。三是经济危机影响可能还没有见底,总体上可能继续下行,矿业支柱产业遭到严重打击,主要矿产品产量增速明显回落,矿产企业亏损面进一步扩大,一些矿业企业可能减产停产。

另一方面,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各级领导对国土资源工作更加重视,社会各界对国土资源工作更加关注,为我们更好地发挥作用、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动力。从土地管理看,15号令的实施和共同责任机制的建立,必然会增强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用地需求短期内迅速增加和用地总量的控制,必然会形成倒逼机制,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推动我们加快土地审批制度改革。从矿产资源管理看,一批小型矿山企业的停产倒闭,给我们提供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合重组矿产资源的有利条件,找矿、管矿、用矿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

因此,当前国土资源工作既面临困难与压力,同时又面临机遇和挑战,这就是我们的形势,大家必须清醒认识。

2、积极应对,在保护和保障上要谋求新发展

针对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局面,我们该如何审时度势,变压力为动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上级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上来,紧紧把握“守底线、保增长、调结构、防反弹”的工作大局,主动作为、顺势而为。

一要积极应对。就是全局上下在压力和挑战面前始终保持奋发有为、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保持积极进取、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气概;要有迎难而上、战胜和压倒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要有志在必得、勇创新业绩、勇攀新高峰的志气和信心。

二要主动作为。就是不但要有积极应对的信心,更要有积极应对的行动。从国土资源工作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以下“八个主动”:一是主动学透政策业务。特别是要认真学习弄懂国土资源部近期下发的两个通知,不断促进扩大内需和加强用地保障监管的具体条件措施。二是主动分析把握形势。对上、下、左、右各方面的情况要及时全面把握,明确自己的位置,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三是主动沟通。加强与服务对象沟通,必要时主动上门。四是主动办理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力求实现感情上零距离、时限上零超时、质量上零差错、服务上零投诉。五是主动协调处理矛盾。工作过程中碰到矛盾和问题,主动协调,需要调整的主动调整。六是主动督办跟踪进展。对相关办理环节主动督促,主动跟踪。七是主动报告和反馈办理结果。对办理进展和办理结果要主动报告,主动反馈。八是主动征询反馈意见以便进一步改进。

三要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就是要提升保障能力,提升监管水平,提升自身素质。这是我们积极应对,主动作为的目的。一是提升保障能力。提升资源保障能力,就是提升保发展的能力。二是提升监管水平。就是要正确处理积极主动服务与严格监管的关系,统筹二者的关系,既不能以监管为由对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消极作为,更要警惕以保发展为由弱化监管。既要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工作效率,为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落实提供强有力的国土资源管理秩序。三是提升自身素质。就是要全面提升集体和每个人的自身素质。提升队伍的整体功能、机制体制创新水平;提升每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服务意识;提升每个人的廉政勤政能力;提升每个人的政策与法规水平;提升每个人胜任工作的业务技能。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和特点,发挥积极作用。比如:在土地征收方面,要重点提升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用地报批服务能力、提升规划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在土地利用方面,要重点提升把握土地市场的能力,努力争取土地供应总量不少于去年,土地出让总量、出让收益不少于去年。在执法监察方面,要重点提升执法监察的整体功能、快速反应能力,提升共同责任机制的效能和水平。在矿产资源方面,要重点提升推进矿山环境整治能力和矿政管理水平,提升科技支撑矿产资源利用的能力。四是做到三个确保:确保拉动内需项目用地需求;确保国家重点项目、省重点工业项目和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需求;确保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保障性安居工程、生态环境、农村基础设施等民生项目和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用地需求。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已明确要求,凡没有完成“三个确保”任务的,就暂停受理批次用地报件。

(二)在试点上要有新突破

*市国土资源局与成都土地督查局开展共建保障科学发展土地管理新机制试点工作,对破解我市土地管理难题,提高土地管理和利用的能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以此为契机,真抓实干,全力以赴,努力实现五个突破:

一是力求在贯彻宏观调控上实现新突破。通过建立动态评估和滚动修改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科学设置规划指标,完善土地规划体系,进一步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需要与可能、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促进土地优化配置,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是力求在落实共同责任上实现新突破。通过建立共同预防机制、联合执法机制、与干部绩效考核挂钩机制,着力推进土地监管关口前移,强化土地执法预防功能,强化部门的协作配合,提高执法效果。市委、市政府将把土地管理工作纳入对各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绩效考核范围,实行奖惩问责,形成保护耕地、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氛围,真正实现由国土部门一家管地大家用地变为大家管地大家用地的目的。

三是力求在开源节流上实现新突破。研究细化优化产业结构供地和落实节约集约用地的具体措施,做好“扩增量、挤存量、快审批、调结构”文章。积极推进“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规划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三集中工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是力求在统筹城乡用地上实现新突破。深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土地流转新制度、“城中村”重建改建新途径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办法,逐步赋予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等的权利,实现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逐步开放农村建设用地的一级市场。建立统一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培育流转市场主体,规范流转市场管理。提高“城中村”人居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结构布局。

五是力求在维护群众权益上实现新突破。要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要求,研究制定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到政策可衔接,政府财力能承受,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三)在地政管理上要有新拓展

一是严格执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管地”。要全面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健全严格规范的土地管理制度,依法依规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为此,要切实落实好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大建设占用补充耕地力度,确保我市现有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要加强批前监督、批中审查、批后核查和日常监管,从严查处国土资源违法违规案件。要层层签订执法监察目标考核责任书,完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信息网络。要进一步加强与公检法机关和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查处国土资源违法犯罪案件联合办案机制、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工作机制和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严格执行《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加大国土资源普法宣传教育力度,促进全社会守法、护法、用法。

二是认真抓好土地二次调查和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划地”。现在我们突出的问题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等衔接不够到位,从而导致了建设需要的土地和我们现行规划矛盾突出,许多建设项目用地的选址选在了基本农田和农用地上,涉及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矛盾非常突出。要按照土地二次调查和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要求,一边摸清底数一边开展二轮规划,做到土地二次调查与之齐头并进,使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前瞻性、指导性。要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功能,在规划修编中解决好指标约束、耕地占补平衡等关键问题,处理好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关系,在保护的基础上满足全市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是全面了解法规政策,搞好确权登记“盘地”。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特别是所有权的规定和有关法规政策规定,认真盘清我市实有的土地数量和地类。要以第二次土地调查为契机,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二调”各阶段的工作,通过掌握准确详实的调查数据,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我市的土地利用状况,搞准土地资源家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好用地基础工作。当前,“二调”各项工作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并已列入省政府重点督察和问责事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快进度、严把质量、突出重点,及时提交调查成果。按照这次全省国土资源工作会的要求,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对调查工作负总责。对未按期完成调查任务的,将启动问责机制,暂停该地区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和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项目审批。

四是研究政策,依法“征地”。首先,要研究好政策。经过我们反复的了解调研,发现在征地过程中,有一些把握不好的情况,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是有的地可以不征而又报征。比如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涉及老百姓的民房拆迁,老百姓原来的宅基地属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需要改变用途,搬迁到其他地方,应该说属于农民建房,报上去批了又征,既占指标,也增加了审批难度。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要做好业主的工作,避免盲目征地。现在投资商进驻以后,都想尽快把土地证办理好,而且要求多批地,以土地作抵押贷款。这样既占了指标,经济效果又不好。第二,要依法依规征地。做好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的公布和实施工作。按照“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要求,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对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进行建设的非公益性项目,探索允许农民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途径。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审批环节,严把征地费用兑付关,对征地费用有拖欠,不兑现的,一律不予批准农地征转用。第三,根据部、省厅安排,将计划一次性下达改为年初预下达,年中执行奖惩和年末调剂的要求,实现差别化管理,把指标纳入计划、目标纳入责任、成效纳入考核,努力做到用好计划内的、争取年中奖励的、保证年末调剂的、多管齐下,确保重点项目落地。

五是开发后备土地资源,搞好“三项整治”,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生地”。第一是搞好土地开发整理,增加农用地后备资源。要按照用地的规划计划,统筹考虑、超前谋划、先行安排,做好补充耕地储备工作,确保各类建设用地顺利报批。同时,要加强新增耕地的后期管理和保护,坚持“建管并重”,克服重前期建设轻后续保护管理的倾向。第二是积极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工作。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优先满足集体建设用地,富余指标可通过增减挂钩置换给城镇使用。第三是积极开展空心村、废弃砖瓦窑、工矿废弃地的整治工作,争取建设用地周转指标,缓解我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紧缺的压力。下步我们重点是对已搬迁或破产倒闭国有企业的占地进行开发整理,将其从国有建设用地变为真正的农用地,把农村的建设用地指标置换为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用地指标,挖潜生地。

六是“四位一体”无缝对接“供地”。规划、耕保、利用、地籍“四位一体”一张图管地,构建统一的土地监管平台,并严格开展批后、供后监管工作。加强对批次用地供地情况的检查,确保当年批准的土地供地达50%,上年批准的供地达80%,前年批准的供地达90%。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将对土地供应率过低,批而未供情况突出的地方,采取果断措施,暂停农地征转报件审批和扣减下一年度用地计划指标。要按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内涵挖潜、节约集药”的要求,加大闲置、存量土地的清理、开发整理和利用。合理控制单宗土地供应规模,加强对拟出让地块的开发整理,统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净地”、“熟地”出让,缩短土地开发周期,加快土地利用速度,促使潜在的土地生产力尽快实现。

七是节约集约“增地”。就是向天要地,向空间要地,城市建设要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鼓励住宅、办公向高层发展。在工业用地当中,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限制厂区内绿地建设面积,控制别墅及低层住宅建设;鼓励原有的低密度和低容积率的厂房,改建为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多层标准厂房。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严格土地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规定,对投资总额达不到500万元以及投资强度达不到每亩120万元(不含土地取得费用)的工业项目,原则上不再单独供地,鼓励其通过租赁标准厂房等方式获得生产经营场所。

八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地”。所谓分地就是积极向领导建议,新的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尽量不要占好地,尽量占荒山荒坡。要按照城市片区基准地价和农村土地分等定级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提出工业、居住、商业用地意见、建议,合理分配各种土地资源。致力推动城市发展尽量不要占好田好地,把好田好地划为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起来。另一方面,工业项目选址尽量在空闲地和坡地,或者是产值较低的农地,把优质良田真正的保护起来。

(四)在矿政管理上要有新成效

2009年,矿政管理工作要以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探矿权采矿权管理办法等3个文件的通知》(241号文)及其实施办法为主线,突出两权管理和矿业权市场建设,着重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动员各界力量“找矿”。按照“找新区、上专项、挖老点、依靠科技和人才”的要求,完善鼓励矿产勘查风险投资制度,要以找大矿、找好矿为目标,加大地质找矿工作力度。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勘查与开发利用,加强与地勘单位的合作,支持、鼓励和引导有技术、有实力的优势地勘单位开展重要成矿区带的矿产勘查,根据他们掌握的地质资料,选定拟出让区块。要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规范矿业权二级市场,严禁私下交易,违规操作。凡属政府出资探明矿产地的矿业权,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挂牌有偿出让。

二是完善矿产资源规划体系“划矿”。加快推进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修编,要根据已有的地质资料,确定拟进行有偿出让的探矿权、采矿权区块,按照计划投入的要求,每年按计划投放探矿权采矿权。要加快建立“规划控制、计划投放、使用有偿、责权统一、合同管理”的投放机制,真正发挥矿产资源规划在矿产资源整合中的龙头作用。要强化矿业权设置的规划审查,对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的矿业权报件,一律不会审,不报批。

三是突出监管“治矿”。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日常监管,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以打击私挖滥采、超层越界、以采代探、破坏浪费资源、非法转让矿业权为重点,对重点矿区、重点矿种开展专项整治,加强动态巡查,全面遏制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的各类违法行为,巩固整顿成果,严防各类违法违规现象出现反弹。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努力实现由重审批轻监管到审批和监管并重、突出批后监管职能的转变,切实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的监督管理,严格矿业权的市场准入条件,建立健全分片包干、定点到片、责任到矿、在岗履职、明确奖惩的工作机制。

四是强化整合“活矿”。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大并小,以优并劣;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兼顾,公开公正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结合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关闭禁采区,收缩限采区,集聚开采区,调整矿山布局。对辖区的矿业权分类实施整合,改造提高一批,整合集中一批,关闭淘汰一批,压缩矿山数量,提高矿山生产能力,将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开展以煤炭资源为主的矿产资源整合工作。通过资源整合,使矿山开局明显合理,矿山企业结构明显优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矿山生态环境显明改善。

(五)在党建工作上要有新加强

这次工会会议对今年全市国土资源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确保全市国土资源工作又快又好发展,怎样叫做“又快又好”?我的理解就是,既要圆满完成全市2009年国土资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又要实现干部安全,一句话就是要“工作干好,干部不倒”。为此,全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进一步推进国土资源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突出三个加强:

一是要加强班子建设。一个单位是否能有大的作用和发展,领导班子的作用很重要。因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班子建设。班子成员要用心谋大事,带头爱岗敬业,廉洁自律。班子成员之间要团结一心、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补台,强化全局意识和创新意识,勤政务实,这样才能带出一支作风过硬的队伍,才能全面推动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