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统计学读书笔记

统计学读书笔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统计学读书笔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统计学读书笔记范文第1篇

【摘要】 目的 探讨仿真教学软件在眼科见习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自行研制眼科仿真见习教学软件,将参加眼科见习的229名医学本科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见习采用传统的病例示教方式授课,实验组采用病例示教,病例不足时应用见习教学软件进行仿真化辅助教学。比较两组见习的病种数、学生的考试成绩、听课的难易度及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学生在平均学时内见习的病种数多于对照组,考试成绩及听课的难易度、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t=6.958~10.252,u=3.043、3.745,P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见习;眼科学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feasibility and its value of the application of simulation teaching software in ophthalmology. Methods The software was made, 229 medical students on probation in ophthalmology were randomized to control and experiment groups. The probationer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casedemonstration teaching; those in the experiment received simulation teaching when the cases for demonstration were insufficient. A comparison was mad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erms of the numbers of entity, performance record, the ability of attending a lecture, and the content of the students. ResultsThe entities seen by the probationers were more in the experiment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the test record, the ability of attending a lecture, and the satisfaction with teaching were more superio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t=6.958-10.252;u=3.043,3.745;P

[KEY WORDS]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Software; Probation; Ophthalmology

实践是医学教学的内在规律,在见习和实习实际教学工作中,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消化,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眼科学基础知识理论丰富、内容抽象复杂,对于初涉眼科临床的本科见习生,单纯依靠“知识讲解+图例演示”、“示教”等方式施教,往往效果不佳。仿真教学是继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之后又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正在逐步得以推广实施。本研究将我们自行研制的仿真教学软件试用于眼科见习教学,现将其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及分组

将青岛大学医学院四年级医学本科学生6个班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课堂理论授课内容相同。对照组:3个班共112人,眼科学见习采用传统的病例示教方式授课;实验组:3个班共117人,眼科学见习采用病例示教,病例不足时以自行研制的眼科仿真见习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两组的理论授课及见习教学均由同一教师完成,课程结束后由另一教师出题进行闭卷考试,试题结构及内容相同,阅卷评分规则亦相同。

1.2 研究方法

1.2.1 眼科仿真见习软件的研制 以《眼科学》(第7版)相关内容为基础,利用网络共享的友谊电子书制作软件(v8.2.8版)编制眼科仿真见习教学软件,软件以exe形式执行。软件中集成基础理论知识回顾、眼科检查、眼科治疗操作以及涵盖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影像资料库(图片、视频与动画演示)等板块。使用软件时学生一人一机操作,由教师总控。另外,软件专门设立了教学评论、读书笔记、目录索引等特殊功能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2.2 评价指标 ①见习教学的效率:见习课平均课时内示教的病种数;②考试成绩:按见习直接相关内容、见习间接涉及内容进行重新汇总、统计;③学生听课的难易度;④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其中③、④两项采用问卷调查进行评估。

1.2.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中的t检验对两组学生见习病种数、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 U检验对两组学生听课难易度及对授课方式的满意程度进行分析,P

2 结 果

在9学时的见习教学中,对照组平均每学时见习(4.11±1.07)个病种,实验组平均每学时见习(6.56±1.30)个病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7.561,P

3 讨 论

教学医院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技能训练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传统的见习教学模式在目前的医疗、教学大环境下却面临着诸多障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不配合教学,这已成为医学院校见习、实习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1]。为了避免发生纠纷,教师只好以示教为主,使得见习课变成了“看习、听习”课,学生实践机会明显减少。②病人维权意识增强,隐私权纠纷增加:医学教学虽然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却缺乏行业法规的支持,而病人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日益增强,用法律衡量医疗行为的结果常常使肩负教学任务的医院一方陷入纠纷,相关案例报道屡见不鲜[2]。③典型病例分布不均:许多典型病例由于季节、社会活动等因素影响在时间分布上并不均匀,其结果是典型病例多时不见习,见习时又很难见到典型病例,使得原本实践机会不多的学生又丧失了机会,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和普及,使理论教学更加形象化、直观化[3,4],却依然不能解决在见习教学中遇到的上述问题,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并无增加。仿真教学是指利用现有信息技术,以多媒体教学系统为平台,以仿真软件为工具进行的教学活动[5],具有交互性强、模拟真实环境等特点。本研究利用网络共享的电子书编程技术研制仿真见习教学软件,将内容丰富的眼科学相关图像、视频、动画进行有机的整合,以虚拟现实的见习教学环境。本文实验组通过将仿真教学与传统的见习教学模式相结合,见习的病种增多、见习效率明显提高,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学生对于这种授课方式也更易接受。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仿真教学具有以下优点。①形式大众化,易于接受和掌握:本研究所编制的仿真教学软件以电子书的形式执行,这是目前网络上流行的一种电子媒体形式,适用于目前常用的各类计算机操作系统,易于为学生群体所接受、掌握。②开放化模块设计、实用性强:本教学软件内设读书笔记、教学评论、全文式索引等多种实用工具,在见习过程中,学生可直接摘录、导出文字性的读书笔记,同时根据学生提出的评论意见,教师可随时修改、添加典型病例。③仿真性、互动性强:软件引入了通过我院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所获取的医学三维重建图像以及演示动画等影像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虚拟重建了真实的见习环境。另外,学生在使用过程中一人一机,结合软件资料库中提供的典型病例进行模拟临床操作,也具有较高的仿真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增加感性认识。④网络共享:软件内部提供了众多眼科学专业网站链接,可供学生上网拓展专业知识,而且软件本身也可以HTML网页形式在网络上,有利于未来网络化教学的实现。⑤具有与传统见习教学模式良好的互补性:仿真教学软件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见习教学模式,但是在遇到可供示教的典型

6期梁涛,王岩青,张凌云,等. 眼科仿真见习教学软件的研制与应用583

病例不足等情况时,调用软件资料库中的病例进行教学是对后者一种很好的补充与辅助。

综上所述,仿真教学人机交互性强、可有效地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见习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目前医学教学环境下,仿真教学能够对传统的见习教学模式进行有益的补充,克服临床教学所面临的不利因素,不失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江兴堂,董生伟,杜艳萍. 浅谈检体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5(2):9597.

[2]武晓静,黄岚. 加强临床实习生防范医疗纠纷能力的培养[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23(1):2425.

[3]杨先,胡聪. 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及“全息式”教学模式在斜视学教学中的应用[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5,41(3):268269.

[4]胡聪,杨先,刘桂香. 计算机网络版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及效果[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3,39(4):477478.

统计学读书笔记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非经典PBL教学法 “病免”教学 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02-04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Pathogenic biology and Immunology Foundation)下列简称“病免”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衔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其特点是课时少,内容庞杂与其它学科广泛交叉渗透不易理清难以记忆,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的程度上给教学带来困难。目前广泛推行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新型教学模式[1]。在西方发达国家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教学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2~5],WHO报告[6]全球约有1700所医学院采用了PBL教学法[7]。但由于国内中职学校条件受限未能推广,故本研究根据中职卫校现有条件和针对中职护生特点。

将PBL教学模式进行改良即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由一名任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班内小组讨论而非导师制的非经典PBL教学法[8]引入到2011级护生“病免”教学中进行教学干预,以探讨中职护生在学习倦怠背景下,学科教学如何有效地增强学习欲望。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校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有10个班共575人随机抽样分成2个组:2+3护理2、3班和护理1、6、7班为实验组,共292人;2+3护理1和护理2、3、4、5班为对照组,共283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教材

实验组和对照组教材均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吕瑞芳主编的第2版《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及配套教学大纲,教学时数、教学目标均相同。

1.2.2 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法,实验组采用非经典PBL教学法。非经典PBL教学总体模式框架为讲解基础理论知识、导引临床案例―― 设问导学―― 分析讨论―― 总结评价、强化知识点―― 大班化PBL病例讨论。授课时分五个阶段完成,将PBL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的主要精髓贯穿于“病免”教学全过程。第一阶段:针对学生的年龄、知识面及理解能力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基础理论知识,引入临床案例。第二阶段:围绕知识要点设置富有启发性、疑难程度适当的问题,尽可能结合临床或利用相关日常生活事例设问导入每个知识点。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讨论。第四阶段:进行结课,概括梳理当堂授课内容、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安排学生课后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写读书笔记并列入平时成绩。第五阶段:每讲完一个章节内容就开展一次大班化PBL病例讨论。提前两周发放学习资料,让学生根据所给病历资料按照“问题、假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学习内容”四个模块来围绕临床案例搜集资料,要求学生应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相互交流个人学习收获形成解决问题的预案后再在课堂上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安排学生整理资料书写病例分析报告列入平时成绩。

1.2.3 教学评估

期末时统一进行标准化考试题型考核,使用机改评卷,采用SPSS13.0对两个组期考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分别在开课前及期末课程结束后对全体2011级护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1.2.4 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采用华东师大周步成教授《学习动机诊断测验》量表(简称MAAT)。问卷共有20个调查项目(见表1)分4个维度,分别测查学生在学习欲望上4个方面的困扰程度:第1个维度(1~5题)测查学习动机是不是太弱;第2个维度(6~10题)测查学习动机是不是太强;第3个维度(11~15题)测查学习兴趣是否存在困扰;第4个维度(16~20题)测查学习目标上是否存在困扰。假如对1、3、4维度中的题目持认同态度在4题以上,则说明相应的学习欲望较弱;3题说明相应的学习欲望为中等;2题以下说明相应的学习欲望较强。第2个维度反之。由此可推断学生在相应的学习欲望上存在不够正确的认识或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

2 结果及分析

2.1 学习动机调查结果

2.2 学习动机强度调查结果

2.3 期末成绩

3 讨论

3.1 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如表3所示,本研究表明非经典PBL教学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发现非经典PBL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有明显好转可能与本次研究使用的是根据传统教学法与PBL教学法改良的非经典PBL教学法,集两者所长有关。由于护生刚走出初中应试教育,没有医学知识,因此,应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基础知识部分仍由教师讲授学生才能逐步适应[9]。针对“病免”教学中出现知识零散、繁杂枯燥的问题,运用在课堂上创造临床氛围,选择性地引入相应病例,让学生感受到“病免”学科与临床工作的重要关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使护生学习更具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难点、重点的内容,教师把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做精要讲解,确保学生接受知识的准确性;对于非难点、重点内容让学生自行整理、归纳后在讨论过程中向全班同学展示。非经典PBL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是将临床病原生物与临床免疫病例引入课堂,借病例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到教材或参考资料中寻找答案,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3.2 明确学习目标,为临床课学习奠定基础

针对学生急于接触临床的心理,非经典PBL教学在“病免”课中引入临床病例,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通过病例引出问题,围绕问题进行自学、讨论,让学生提前接触临床从而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最后由教师总结将每种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所致疾病及防治原则有机融合,准确导向临床实际,真正实现基础课教学向临床实践教学的过渡,缩短了理论与应用之间的距离为以后的临床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期考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组及格率为61%,对照组为49%,且实验组80分以上者占21%,对照组占12%,由此可见实验组的成绩优于对照组,说明两种教学方法有显著差异,“病免”教学应用非经典PBL教学法是完全可行的。

3.3 转变学习观念,校正偏科思想

传统的教学模式确实需要突破,但PBL对我国的教育现状还显得不切实际。此次教学尝试,注入式教学已逐渐转向启发式教学,采用的教学病例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病例,而是由浅入深到正式的医疗病例。在病例讨论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些尚未学习的课程,使学生意识到各门学科之间密切相关。实验组绝大多数学生病例分析得灵活有深度,读书笔记书写见解独到深刻。揭示病例分析报告、课后读书笔记纳入平时成绩能促进学生主动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校正了学生的偏科思想[10]。非经典PBL教学法的实践证明是比较适合目前我国医学教育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PBL教学法在促进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适用于“病免”教学,适应我校现状,可以逐步开展。

4 结论

(1)非经典PBL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习观念,明确学习目标,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2)非经典PBL教学法促使学习目标明确为临床课学习奠定基础,提前接触临床为早期培养临床实践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非经典PBL教学法适合于“病免”教学的授课其效果优于传统讲授法。本研究无论从学生考核成绩的比较还是学生问卷调查的反馈都表明,非经典PBL教学法具有进一步推广运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Tavakol K, Reicherter EA. The role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the enhancement of allied health education [J].J Allied Health,2003,32(2):110-115.

[2] Mc Parland M,Noble LM,Livingston G.The effectiveness of prolembased learning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under graduate psychiatry[J].Med Educ,2004,38(8):859-867.

[3] Gurpinar E,Musal B,Aksakoglu parison of knowledge scores ofmedical students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traditional curriculum on public health topics[J].BMC Medical Education,2005,5(7):1-8.

[4] Choon Huat Koh G,Khoo H,Wong M.The eff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during medical school on physician competency:a systematic review[J].Research,2008,178(1):61.

[5] Kilroy DA.Problem based learning[J].Emerg Med,2004,2l(4):411-413.

[6] Famer EA. Faculty development for Problem-based Learning[J].Eur J Dent Educ,2004,8(2):59-66.

[7] Doehy F,Segers M,Van denBossche P,et al.Eff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a metaanalysis[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3,13(5):533-568.

[8] 沈建新,王海燕,王海江.PBL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2(2):36.

统计学读书笔记范文第3篇

一心理学史课程存在的问题

1心理学史课程结构及教学体系的问题

心理学史包含了古今中外心理学方方面面的内容,理论庞杂,流派繁多。既有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前的心理学思想,也有现代心理学的最新发展,既有中国心理学史的内容,也有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和流派。传统的做法是把心理学史分成两大块,即西方心理学史、中国心理学史,但这种划分给教学造成极大的困难,因为有关心理学史的课程只有五十多个课时,这样一来,心理学史的教师不得不有所取舍。通常,中国心理学史就成了这种教学体系安排的牺牲品,心理学史课程实际上变成了西方心理学史的独角戏,致使很多学生对中国心理学史的了解较肤浅,并存在一定的偏见,提到心理学及心理学家,学生言出必称“西方”,很少有人想起中国心理学,这对于继承和弘扬我国的心理学思想、心理学的本土化,推动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是不利的。

2教学方式与评价的问题

心理学史教学方面,长期以来采取的都是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虽然心理学史的内容方面也有人本主义的学生中心、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但实际的课堂上往往采取的仍然是“教师认真讲、学生拼命记”的思路,学生戏称教师是“用行为主义或认知主义的方式教授人本主义的内容”,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所记住的也就是这样一些事实性知识,并没有真正在思维能力上有所提高,这也是造成部分学生对心理学史不感兴趣、不愿意学习心理学史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因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对话,缺少互动与沟通,这样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而言只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学生在教师主导的课堂上缺少话语权,丧失了思考的空间,弱化了创新的可能性。与此相适应,考试的内容也以概念理解和理论比较为主。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大多习惯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回忆笔记的学习方式,并没有真正从心灵深处去感知、去理解、去领悟心理学知识并发展自己的能力。

二心理学史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的调整

尽管心理学在西方获得了更多、更快的发展,但心理学史应该是世界的心理学史和一般性的心理学史,而不是西方心理学史。因此,我们在心理学史教学中,应以整体的观点看待世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把心理学史讲授成“通史”。

在结构安排上可以分为心理学思想史、心理学学派和心理学发展新趋势三大部分。而在介绍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内容中,可以抛弃那种以历史时期划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传统做法,改重要人物、重要著作作为描述的对象,以对心理学思想的贡献作为标准,符合这一标准的人物和著作就加以阐述,这样的处理方式既提升了我国心理学史的地位和影响,又有效节约了课时,提高了心理学史课程的教学效率。

心理学流派作为心理学史的重要一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应增加对各理论、学派之间关系的比较,特别是对心理学历史中反复出现的问题如身心关系问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性质等问题,它们是贯穿各个理论、学派的核心问题,用这些核心问题可以联结各理论,同时对个理论流派的论述又能加深学生对这些核心问题的认识。

最后是增加对心理学最新发展趋势的介绍。心理学历史都是一脉相承的,它总是沿着某种特定的历史线索从过去延伸到现在,并会向未来不断延伸,相比之下,大部分心理学史教材讲授的基本是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发展,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心理学的新兴取向已经极大影响了现代心理学研究。比如文化心理学关于不同文化下认知、情绪、动机差异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情绪、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和重塑了现代心理学的形象,应该在心理学史教学中给予适当的介绍,本部分内容我们是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既弥补了课时少的不足,再加上专题讲座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因而学生的参与意识特别强,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效果良好。

三教学方式与评价手段的改革

1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相结合

对于心理学史的基本理论观点,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并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有关理论进行讨论、质疑。这种讨论有时候是由教师组织,但更多的时候则是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点评,这样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效果也很好。除此之外,师生还可通过电子邮件、天空教室等形式交流、讨论,其频度远比普通答疑要高,并且不受时间或其它非常因素的影响。

2探究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心理学史课程是一个包含着许多问题的课程,有些问题直到现在还没有定论,我们在教学中选择一些经典的研究主题,让学生先动手查找相关资料,在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既促进了学生对所选择主题的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灵活运用,又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的能力。

3原著阅读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心理学史是与许多伟大的著作密切联系的,它们构成心理学发展的基石。现有心理学史教材,虽然罗列著名心理学著作,但是教材中对于原著内容的忠实引述并不多,大部分内容都属于转述性的,这种转述虽然具有省时、明晰等优点,但同时可能具有曲解原意的缺陷。因此,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原著、自主积累资料,并要求学生提交两篇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研讨,寻找新的研究课题,并指导有共同兴趣的学生,沿着所选定的课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目前,已有不少同学通过教师的指导,找到了研究的主题,有的同学还通过后续的不断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学生的研究热情得到了调动,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4自学与主讲相结合

心理学史课程是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真正适应心理学史课程的学习,我们在教学中对心理学家的生平和他们的主要心理学观点,让学生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心理学大师生平的重大生活事件、独特的个人经历及与其思想倾向性之间的关系,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制作,让学生走上讲台来讲解介绍,这样做,不仅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它还能培养学生对心理学史课程的情感。

“好的理论最实用”,通过对心理学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既使学生“知晓”了心理学史的核心问题,又让学生“理解”了心理学的演变历程,把握心理学的历史图景,同时,又能“运用”掌握的概念和理论去分析历史、重塑历史,做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

5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全面考察学习效果

心理学史课程的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兼顾课堂

表现、学期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满分100分。记录课堂表现的目的重在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参与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学期考试在于了解学生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以及简单运用的情况,撰写论文则在于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分值为:课堂表现20分,学期考试50分,论文撰写30分。

课堂表现不仅包含学生出勤情况等量的考核,更重要的是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质的情况。学期考试不仅考察学生的知识面,也注重考察学生心理学史问题的理解、分析、综合、评价等。论文包括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主题报告、读书笔记等,有力促进学以致用,这样,心理学史在学生头脑中变得鲜活了,不再是单用来考试的学科了。

四改革的效果与建议

1改革的效果

通过几年的心理学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尝试,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特别是通过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的改革,基本上形成了研究型教学为特色的课程。学生是教学的根本,本课程教学在学校进行的学生多次测试中,均获得一致好评。学生反映心理学课程内容实在、形式活泼,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他们不只是学到了知识,还在能力、方法、科研等方面得到了增长。

2建议

教学改革往往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但是,学生的学习时间是个常数,如果各门课程同时都开展教学改革,都要求要学生付出额外的时间来完成,无疑大大加重了学生负担,并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焦虑和紧张,尤其是二、三年级的每学期同时开设6~7门专业课程,这种时间资源的冲突现象更为明显,因此,整个课程设置需要优化重组。

心理学史课程已经被公认属于为数不多的心理学核心课程之一,而为了发挥它的核心课程的作用,心理学史课程的课时需要增加。目前多数学校普通心理学都设置了两个学期共120个学时左右的课程,而心理学史只有一个学期50个左右的课程,没有给课堂讨论、实践教学留有足够的空间。

最后,心理学史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应转变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角色,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应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教师要对所授课程及其相关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且能够及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吸收到教学中,把学生当作科研成果的第一读者,做到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与科研相长。

参考文献

[1]田浩.心理学史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_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2).

统计学读书笔记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财务管理 校企共建

注: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编号:GBD1211050 阶段性成果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数量和规模扩张的黄金时期,很快实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自成体系,研究生教育、本专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具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4月,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机构计4356所,其中研究生培养机构797所,普通高校2358所(本科院校1112所、专科院校1246所),成人高等教育和民本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分别为365所和836所,具体情况见《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数表》

由上表可见,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占全部高等教育机构的20%,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存在即是合理的。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教育需求的愿望增强与教育供给的不足,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对国外私立高等教育经验的借鉴都促进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财务管理专业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金融、会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备会计手工核算能力、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应用能力、资金筹集能力、财务可行性评价能力、财务报表分析能力、税务筹划能力,具备突出的财富管理的金融专业技能,能为公司和个人财务决策提供方向性指导及具体方法。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理财学教育归属于财政学专业;20世纪80年代初期,财务管理学成为会计学专业教育中的专业课,后来发展为独立的专业,1998年教育部颁发开设财务管理专业,隶属工商管理类;21世纪与国际财务管理学教育逐步接轨,财务管理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400多所高校开办了会计学专业,至少有40%的各类高等院校开办了财务管理专业,其中有部分归入财经类、部分归入管理学类,归入管理学占绝大多数。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势,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教学科研等岗位都可以看到财务管理专业人员的额身影,以北京某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为列,该校财务管理专业整体就业率为83.85%,毕业生就业分布几个大的方向统计如下:国有企业17.77%、录取研究生6.78%、三资企业8.48%、部队0.10%、其他事业单位2.12%、高等学校0.86%、机关7.59%、医疗卫生单位0.19%、科研设计单位0.48%、其他13.36%。

二、民办高校校企共建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民办高等学校是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级公民个人依照国家和本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高等学校的设置标准,面向社会举办的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学校或实施高等非学历教育的机构。民办高等学校的好坏与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

一是学校的办学形式和主办方信息:关注办学形式是应为每一种模式的民办高校毕业后得到的毕业证书不尽相同,对就业有一定的影响。关注主办方信息主要是出于对招生单位合法性的确定。

二是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民办高校要达到教学用地、师资力量、教学仪器、实习实训场地及适用图书数量等建校标准。

三是学校就业情况:学校就业情况的好坏以及学校就业推荐机构的能力实际上都与学校的教育水平息息相关,由于面向市场的教育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方式才是重点。

四是学校能否给学生提供后续教育:通常情况下,民办高等院校培养的多是大专层次的学生,当然还是有许多本科层次的学生,这些学生还需要上一个层次去读本科或研究生,学校应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

五学校的口碑:一个学校信誉的好坏,不是单靠学校的宣传,主要靠其培养出来的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的评说及这些学生在社会上得工作和适应能力还确定。

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当然在这之前专业是不可小觑的。企业需要复合型人才,民办高校不能单单培养学习型人才,需要综合考虑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在这一过程中,民办高校逐步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发展道路、培养第一线实用技术人才”的办学标准。就像一个企业生产产品,该产品必须从客户的需求出发,生产的产品才适销对路,企业才能创造利润得以继续运转,把民办高校比喻成一个企业,把学生比喻成产品,民办高校要在激烈的教育市场内不被淘汰甚至脱颖而出,就要培养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适应社会变迁、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复合型人才。要达到这一目标,走校企共建的道路是必然、正确、适用的选择。

四、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校企共建模式

财务管理专业融合了许多科的专业知识,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特色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财务会计核算能力、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等基本能力,还需要掌握会计实务处理能力、证券投资分析能力、项目评估分析能力、公司理财能力、金融管理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要求,以上各种能力的培养不单单是理论学习能够达到的,这需要进行一定的模拟演练级实践应用。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在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需要进行创新性的改造和应用。

(一)理论教学的全面性

财务管理专业本身的综合性和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都要求基本理论教学得全面性。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金融学类、财政学类等基础学科及统计学、心理学、社会学辅助应用学科都应该涉及,力求全面性和综合性具备。

(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

按照教学方法的外部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五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例如讲授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例如演示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例如实验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例如陶冶法等;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例如发现法。

(三)培养途径的创新性

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采取认识学习、专业调查、专业模拟实践、参加学术讲座、发表学术论文、阅读推荐书目、撰写读书笔记、网络实战演练,拓展训练、生存体验、毕业实习等,实现培养目标。

(四)实践渠道的多样性

学校的模拟演练和实验室的专业应用演练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渠道必须多样性,一般校企共建方式下培养的专业性人才在学校期间都可以选取某一时段深入企业,设身处地的体会工作的氛围、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性、人际关系的相处等等,当然实践渠道可以不单单限制在合作的企业范围内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未来就业的意向和愿望并具备相应条件的情况下,进入会计师事务所、银行、证券公司、大学、科研机构等进行上班式实习,以提升自身的适应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统计学读书笔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务成本;基础;人力资源会计;观念

会计是生产的衍生物,伴随生产的发展而发展。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财务成本不再是决定企业获利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唯一因素,人力资源成为第一生产要素。能够及时、客观地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关于人力资源的相关信息,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是会计人员的职责本分。21世纪会计学中的一大重要难题即人力资源会计,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会计长期局限在财务会计中。笔者认为,只有劳动才可以创造价值,要打造良好的商誉,合理分配人力资源所有者和物质资源所有者。因此,人力资源会计应该以财务成本为基础,实现非货币计量、货币计量的有机结合。

一、人力资源、财务成本和财务会计概述

(一)财务成本

物质资源在企业中实际上即指投资者投入成本,也被称为财务成本。成本一般可分为未消耗成本和已经消耗的成本两大部分。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指出,资产主要是指以往形成的事项、交易,同时这些已经成为企业控制或者拥有的资源,并且可以在预期内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其实,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只是代表资产价值的转移,在价值转移的过程中必须由人的操作才可以实现,这样的话也是人力劳动才带来经济利益,但需要借助资产这一载体。因此,物质资源只要投资者投入,无论消耗与否、价值实现与否,都只能算是一种成本。

(二)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从狭义层面上分析,主要是指企业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使用、控制的人员,是重要的劳动力资源和生产要素。而广义层面上分析,主要是指某一范围内人口具有的所有劳动力。本文讨论的人力资源主要指狭义的人力资源,以企业为例。人力资源和人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人力资源并不等同于人,人主要是作为人力资源的载体,而人力资源则是价值创造及实现的主体。人力资源不仅有质的指标,也有量的指标,其中质指标包括智能、技能、体能等,常常采用工龄、职称、学位、学历等进行评价、衡量。而人数则主要指人力资源量指标。人力资源在“质”“量”方面的作用会根据生产力水平的改变而改变,“质”的作用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增强,呈正比关系,而“量”的作用则恰好相反,会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而减弱,呈反比关系。根据是否实现价值可将人力资源分为未实现价值和已经实现价值的人力资源,尚未实现价值的人力资源是还没有实现价值的部分,而已经实现价值的人力资源是指人们已经通过自己劳动,通过市场交换从而体现出来的那一部分,比如利润、工资等。人力资源的不确定性较强,因为它是一种“活”资源,相对于物质资源而言,人力资源具有整体性、时效性、再生性及无限性等特征。

(三)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的根本要素也即是财务成本,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以资产的形态存在。资产可以转化成成本费用,但是可以被人作为劳动载体创造价值,再通过市场交换产生收入。因此,费用、收入其实是资产转化的一种形态,收入和费用之间的落差也即是利润,属于衍生要素。②偿付权益。若向债权人偿付则被称为债权人权益,在财务会计中被称为负债。而财务成本的投资者也即是偿付给所有者是所有者权益。通过统计学、数学等相关方法利用货币计量核算、控制财务成本从而使财务会计构成完整的体系,其中核算的信息也会成为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是这种以财务成本为主体的知识体系并没有考虑一个根本问题,也就是财务成本原本应该算是一种“死”资源,并不具备创造、衍生能力,比如利润、收入等,而且财务成本的价值转化也并不是其本性。很多学者认为在财务会计中纳入人力资源会计是一种可行之策,其实这过分高估了财务会计的容量以及能量。其实,财务会计也仅仅只能算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是一种“活”资源,是动态的,具有很强的变化性,因此和财务成本的本质截然不同。而且,人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自己可以分析,因此无法用货币这种“死”的评价指标完整、充分的体现人力资源的价值。

二、人力资源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的相互联系

人力资源会计主要以人力资源作为主要主体,以财务会计作为物质基础,相对于以财务成本作为主要主体的财务会计而言,两者具有一定的联系,也具有一定的区别。①根据范围分析,财务会计的范围相对较小,而人力资源会计的范围相对较大;②根据内容分析,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尚未实现和已经实现的人力资源会计,其中尚未实现的人力资源会计需要借助各种独特的理论、新颖的方法来实现,而已经实现的人力资源会计中有财务会计内容,但是需要大幅度调整原有的财务会计体系。③根据性质分析,人力资源会计主体是一种可变资本,而财务会计主体是不可变资本;④根据信息时效分析,人力资源会计不仅可以提供以往的信息,也可以提供未来的信息,而财务会计则主要负责提供以往的已经发生的信息。

三、以财务成本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会计要点分析

(一)人力资源会计概念及理论基础分析

1.人力资源会计概念。人力资源主要是指劳动者以法律形式(协议、合同等)进入企业,成为企业可以使用、控制的劳动力资源,并且可以创造预期经济利益。人力资源会计以财务成本为基础,并且通过非货币计量手段、货币计量手段反映、控制企业内部各项经济活动,从而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关于人力资源的相关变动情况以及变动结果。

2.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基础。人的能力是人力资源的基本本质,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企业员工的知识水平、生产技能及劳动素质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是其主要表现形式,知识可以用来创造价值以及剩余价值,而人是实现知识创造功能的关键。人具有特殊的社会属性,每个人的业务水平、工作态度、性格特点、知识水平、动机、智力以及工作经验等都需要社会、国家、家庭及财务成本投入者等一起教育、培养,也需要个人努力。当然,环境条件、时期的不同,也有可能会导致人的表现结果有所差异。对于会计学而言,经济学是最基础的一门学科,经济学理论是财务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源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价值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非自然资源价值以及自然资源价值,人力资源对于非自然资源价值而言,是创造者,但是对于自然资源价值而言,则是实现者。人力资源有机结合了两种资源,因此其价值也需要通过自身才可得以实现,同时利用非自然资源价值和自然资源价值通过市场交换、货币的形式来表现。人力资源创造价值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生产的过程,实现人力资源的过程也即是销售的过程。人力资源价值集合了非自然资源价值、自然资源价值,但是非自然资源价值、自然资源价值只可以转移,并不能增值,因此企业增值都只能通过人力资源创造,这也是已经实现人力资源部分。

(二)应合理规划人力资源成本

企业应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立足于自身发展战略,科学分析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合理调整企业人员供需,企业应在满足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避免企业资源浪费,实现企业人力、物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同时,企业领导者应以大局为重,建立长远的眼光,科学、合理规划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完善聘用、培训、调配、升职及薪酬等人力资源计划,应使员工发展和企业发展有机结合。同时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薪酬分配制度,选择合理的薪酬分配方式,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身于企业,和企业一起成长、奋斗,为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其次,企业应合理规划岗位设置,对于每一个岗位具体工作内容、任职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从一开始就选择企业所需的合适人才,从根本上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会计具有以下几点要求,首先应能够真实、全面反映人力资源、财务成本的实际状况,同时应能够将人力资源实现价值结果情况反映出来,其次应明确反映出每一个资源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人力资源会计假设与要素。人力资源会计不仅与财务会计一样,遵循持续经营假设、会计主体假设等,同时也遵循“非货币计量和货币计量有机结合”“会计不固定分期和会计固定分期有机结合”的假设。以财务成本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会计主要表现出人力资源、财务成本两大要素。

1.人力资源会计要素。人力资源所有者权益、人力资产及商誉等是用于反映人力资源的几大主要会计要素。人力资源的具体表现形态是人力资产,其可分为I级、II级、III级等。而人力资源所有者权益主要是指投入企业的所有人力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增值具有的求偿权,归人力资源所有者拥有。人力资源所有者具体包括董事会成员、经理等管理人员。人力资源所有者权益包括个人、集体以及国家人力资源所有者权益。商誉主要包括未实现商誉、已实现商誉两种,其中未实现商誉主要是指人力资源在将来可能创造的价值。而已实现商誉是指已实现人力资源价值,已经通过奖金、工资等形式向人力资源所有者偿付。

2.财务成本的会计要素。物质资产、费用、负债、收入及物质资本所有者权等是反映财务成本的几大会计要素,其中相对于财务会计而言,两者的负债、物质资产要素基本相同。费用主要体现了物质资产转移的价值,物质资本所有者权益主要是指一种求偿权,物质资本所有者投入资本,资本的通货膨胀贴水、资本时间价值、资本机会成本及资本风险价值等都应有相应的求偿权。收入主要包括物质资产、已经实现的人力资源价值两大部分,不仅反映了财务成本,也充分反映人力资源情况。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第一生产要素,人力资源作为一种可变资本,以不可变资本为主体的财务会计显然不适用于人力资源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应该在财务会计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以人力资源为主体的一系列会计核算指标,更好地反映企业人力资源分配及其动态变化情况,充分发挥会计职能。

参考文献

[1]李铁映.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J].经济研究,2003(2).

[2]黎莹.刍探人力资源价值计量[J].财会月刊,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