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常见的统计学分析方法

常见的统计学分析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常见的统计学分析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常见的统计学分析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盆腔丸;支原体

在妇科疾病中常见的泌尿系统和生殖道的感染都是由支原体引起的,这是一种常见的病原体,随着支原体感染发病率在妇科疾病中比例的上升,这种病原体的应对措施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目前而言,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为使用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等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也增加了支原体的耐药性,为此临床治疗引入了中医药,如盆腔丸,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12月-2012年1月于我院妇产科进行治疗的符合本实验的妇女患者50例,将她们分为25例治疗组和25例对照组,治疗组使用盆炎丸,对照组使用强力霉素。治疗组的病患年龄应在30-40岁,病程在25-35月,耐药检测在5-7种抗生素;对照组年龄在29-39岁,病程为24-34月,其耐药检测在4-6种抗生。将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年龄、病程和耐药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1.2 病例选择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生殖道支原体感染西医诊断以《现代性病学》作为参照标准,其中临床表现为白带增多,色白质稠无异味,宫颈充血水肿等。

1.2.2 中医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 盆腔炎气虚血瘀中医诊断以《中医妇科学》作为参照标准,其中临床表现为白带增多,色黄质稠,月经量增多经期腹痛加剧,舌质暗淡呈现瘀斑。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的25例病患从月经干净的第2天开始服用盆炎丸,盆炎丸由白术、红藤、黄芪丹参和莪术等中药按照一定比例配置而成,每次服用10g,一天服用三次,一个疗程为14天,经期内停止服用。对照组的25例病患从月经干净的第2天开始服用强力霉素,强力霉素属于西药,一天服用两次,一次0.1g,一个疗程为14天,经期内停止服用。治疗组和对照组都连续服用3个疗程,服用期间使用,避免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

1.4 判定标准 3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尿、大便、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身体状况,当体征恢复正常,支原体减少≥95%时,判定为痊愈;当患者支原体减少≥70%时,判定为显效,当患者支原体数目减少≥30%时,判定为有效,当支原体减少<30%时,判定为无效。

1.5 统计学分析 利用版本为spss18.0软件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数据资料使用χ2来表示,用 来表示计量资料,同时采取t检验的方式。

2 结 果

2.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综合疗效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4%,对照组为52%,经统计学分析,z=1.615,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支原体感染检测结果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不同药物的治疗下支原体感染转阴率的比较,治疗组由阳性转为阴性的百分比为64.0%(16/25),对照组由阳性转为阴性的百分比为36.0%(9/25),经统计学分析,z=1.778,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服用盆炎丸的25例病患在治疗期间身体未出现不良状况,而在服用强力霉素的25例患者中有3例出现了轻度腹泻,1例出现了恶心呕吐的现象,休息一段时间并进食后症状有所缓解,未出现停药处理。

3 讨 论

随着妇

疾病的增多,据临床统计受支原体感染的比例逐年上升,而关于这方面的耐药分析和报道也很多,常用的抗生素有12种,不同的抗生素有不同的敏感率和耐药率,其中强力霉素的敏感率最高,其次是克拉霉素和四环素,而红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其次是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使用的增多,支原体的耐药性已逐年上升,多种抗生素的使用使得支原体的内部结构发生了改变,对多种抗生素都产生了药性,因此抗生素以不能满足临床治疗的要求。中医治疗从患者的整体状况出发,论治和辨病两者相互结合,按照病情选择药物,在抑制病原体生长杀死支原体的同时调节了患者全身血气,从微循环的角度调整了患者的阴阳平衡,使得患者在康复的同时免疫力也获得了提升,因而盆炎丸对于治疗多重耐药解脲支原体感染具有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常见的统计学分析方法范文第2篇

作者:隋巧变, 于雪丽

【关键词】预防医学;麻疹;预防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在儿童中是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成人中较为罕见。此病传染性很强,在未接种疫苗或人口密集的地区易发生,常有大规模爆发,且发病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2~3年会出现一次大规模的流行[1]。临床上麻疹通常会有10d左右的潜伏期,接下来逐渐出现发热、咳嗽、流涕、流泪等症状,发热后3~4d开始出现红色斑丘疹,最后进入恢复期,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素沉着[2]。同时,其可引发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因此对该病的预防成是必不可少的。为研究预防学在麻疹预防中的应用,对其效果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麻疹流行地区儿童5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32例,女168例,年龄在1~6岁之间,平均年龄(3.7±0.5)岁,研究对象均未注射过麻疹疫苗及进行相关的麻疹预防措施,且均无呼吸道感染、皮肤丘疹等并发疾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预防组与对照组,每组250例,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等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预防组研究对象使用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麻疹减毒活疫苗进行接种免疫,国药准字为20063047,规格为2.0ml/瓶。按瓶标签加入一定量的注射用水,摇匀,使完全溶解后使用。先用蘸有医用酒精的棉球擦试接种者上臂外侧三角肌处皮肤,待酒精挥干后,进行皮下注射,根据接种者的体重选择药量,一般为0.2ml,最大不超过0.5ml;对于接触过麻疹患者的研究对象则采取被动免疫法,按0.8ml/kg的量肌内注射胎盘球蛋白,免疫3周后再进行注射,并通过合理膳食、提高营养以及进行体育锻炼来提高免疫力;而对照组不进行接种,两组研究对象均通过在麻疹高发期减少外出,减少公共活动来进行综合预防。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到的临床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用χ2检验法进行数据统计,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数据收集按照上述方法进行预防8个月,恰巧新麻疹流行周期的开始,收集两组研究对像的临床数据,收集方法有以下几个方法:①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发病率检测。出现红疹、发热等症状者则被列为疑似对象,并对其进行血清学鉴别,根据鉴别结果做出诊断,并计算发病率;②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发病的进展速度,一般麻疹病程在8~12d之间,经预防免疫患者的疾病发展速度明显减慢,以潜伏期延长为主,因此以潜伏期开始时间作为衡量进展速度的数据;③以麻疹流行开始日起计算发病时间,至患者出现症状并确诊的时间;④发病程度则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检查数据进行评价。

2.2结果收集以上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预防组发病时间平均为9d,对照组为5d;预防组发病率仅为5%,而对照组发病18%,发病程度观察组较对照组略轻,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性。经不良反应、进展速度等临床数据的比较中,预防组均优于对照组,将统计学分析,P=0.04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常见的统计学分析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静脉血;末梢血;血常规

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常见、最基本的血液检验项目。血液由液体、细胞、分子等几大部分构成,而常见的血常规检查是测定血液中的细胞及分子部分。由于血常规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如贫血,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已经成为临床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和最基础的化验检查项目之一。历史悠久的采血方法是针刺法采集手指或耳垂末梢血。随着血细胞计数仪在血常规检查中的广泛应用,采血方法由常规的末梢血逐渐过渡为静脉血[1]。临床医生对两种采血方法持不同的看法,大量研究表明,静脉采血能提供更加客观的数据。本文主要采用前瞻性研究,共收集80例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集手指末梢血和静脉血,测定血常规,比较两种采血方法的测定结果,进一步探究静脉血在血常规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优势。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收集80例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年龄24~56岁,平均年龄(44.5±3.6)岁,其中男性50例,女性30例,将其随机分为静脉血组和末梢血组,每组各40例。静脉血组平均年龄(43.7±3.4)岁,男性28例,女性12例;末梢血组平均年龄(44.8±3.6)岁,男性22例,女性18例。两组人员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等各项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1)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2)以上人员身体健康;排除标准:(1)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等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2)患有其他急性或慢性疾病等任何现有疾病。

1.3观察指标[2] 分别测定两组人员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平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等常规血常规检查项目。

1.4检测方法[3] 采集上述80例人员清晨的空腹血。1.4.1静脉血组:用真空试管采集每位人员的静脉血,用稀释液稀释、轻摇调匀,置于抗凝管中备用。1.4.2末梢血组:用真空试管采集每位人员的末梢血,置于抗凝管(抗凝剂为EDTA-K2溶液)中备用。充分摇匀采集到的血液样本,采用血液分析仪(SYSMEXXS-800i)进行血常规检测,所有检测标本均在采血后2小时内测试完毕。

1.5研究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两者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2.研究结果

两组血常规结果的比较两组人员分别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血常规的检测,检测结果详见表1。将两组患者测得的WBC、RBC、HCT、HGB、MCHC、PLT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人员MCH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WBC、RBC、HCT、HGB、PLT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血常规作为最常见、最基本的血液检测项目广泛应用于临床。血液由液体、细胞、分子等几大部分构成,而常见的血常规检查是测定血液中的细胞及分子部分。血液有几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对维持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观察患者血液中细胞及分子的数量变化、形态分布,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必要的依据。由于血常规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如贫血,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已经成为临床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和最基础的化验检查项目之一。

血常规检测时,采血的方式与检测结果密切相关。常规采血方式是针刺法采集手指或耳垂末梢血,末梢血受很多因素的限制,影响检测结果,如末梢温度较低,容易发生溶血[4];操作速度受出血速度影响,费时费力;导致末梢血不能准确反映全身的血液循环情况。而静脉采血多采集肘前静脉血液,血液成分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能真实反映全身循环的真实状况;同时,能在较短时间内采集足够量的血液,利于血液分析仪的检测[5],提供更真实可靠的数据。

由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人员分别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检测WBC、RBC、HCT、HGB、MCHC及PLT,检测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人员MCH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WBC、RBC、HCT、HGB、PLT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静脉血与末梢血的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静脉血更能真实、可靠的反映血常规情况。

参考文献:

[1]罗碧青.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1,9(9):84-85.

[2]朱健.比较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5):617-618.

[3]范英华.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4):204-205.

常见的统计学分析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胃癌; FOLFIRI方案; 奥沙利铂; 卡培他滨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恶性肿瘤死因的第2位,我国每年约40万新发胃癌病例,发病率居各类肿瘤的首位[1-2]。化疗是中晚期胃癌的重要治疗方法,但迄今为止尚无胃癌化疗的金标准方案。因此,寻求一种高效、安全、经济的化疗方案成为了研究热点,对治疗晚期胃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运用药物疗效及经济学方法研究了FOLFIRI方案与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化疗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12 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中晚期胃癌患者8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随机分为A组(38例)和B组(42例),其中A组年龄28~67岁,平均(49.40±11.09)岁;B组年龄30~70岁,平均(43.36±9.29)岁。两组年龄、胃癌分期、肿瘤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给药方案 A组:伊立替康 180 mg/m2静滴90 min,d1;亚叶酸钙(CF) 200 mg/m2静滴2 h,d1~2;氟尿嘧啶(5-FU)400 mg/m2静推;随后5-FU 600 mg/m2持续静滴22 h,d1~2。14 d为1个周期。B组: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滴注2 h,d1;口服卡培他滨1500 mg,2次/d,早晚各1次,d1~14,21 d为1个周期。两组以3个周期为l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

1.3 治疗评价标准 所采用的是全国胃癌协作组制定的进展期胃癌全身化疗疗效判定标准[3]。(1)完全缓解(CR):主要病变缩小50%以上,症状显著减轻或接近消失;(2)部分缓解(PR):主要病变缩小25%~50%,症状明显减轻;(3)稳定(SD):主要病变缩小0~25%,症状减轻;(4)进展(PD):治疗后X线表现和症状无明显好转,病期进展;治疗有效率(RR)按CR+PR计算。

1.4 成本分析 本研究成本以1个疗程(4周)中药物的费用+住院所需床位费用+配制化疗药费用药品费用。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化疗疗效比较 80例患者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方案的化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0.6,P=1.8),见表2。

2.2 不良反应及成本 经统计学分析,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及脱发A组较B组高,成本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目前对胃癌的治疗早期以手术切除为主,中晚期胃癌以化疗为主,但是目前尚无标准的化疗方案[4-5]。伊立替康(CPT-11)是一种由喜树碱衍生而成的特异性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它与拓扑异构酶Ⅰ和DNA形成的复合物牢固结合,造成DNA不可逆断裂,引起细胞死亡而达到抗肿瘤用[6]。5-Fu作为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基础用药,历来是晚期胃癌常用的药物之一,其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持续静脉输注疗效较高,CF可以加强5-Fu的抗肿瘤作用[7-8]。伊立替康联合CF/5-Fu在体内有协同作用。奥沙利铂是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物,以DNA为靶作用部位,铂原子与DNA形成交叉联结,阻止其复制和转录[9],具有强大的细胞毒作用。卡培他滨属口服氟脲嘧啶类药物,经小肠迅速吸收,经过肝脏和肿瘤内的各种酶的催化作用,在肿瘤细胞内转变为氟尿嘧啶起抗癌作用[10]。胃癌术后化疗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毒性、骨髓抑制、脱发等。

本研究显示,两种化疗方案在胃癌的治疗中有相似的有效率,在疗效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FOLFIRI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方案,但其成本低,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Van Cutsem E.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new findings on the activity of the taxanes[J].Oncologist,2009,9(2):9-15.

[2]林英健,齐玲芝,于燕.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5):1654-1655.

[3] Wagner A D,Grothe W,Behl S,et al. Chemotherapy for advanced gastric cancer[J].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2010,6(2):1-5.

[4]黄帅,袁兴华.胃癌新辅助化疗的进展[J].实用肿瘤杂志,2011,26(3):211-215.

[5]季家孚,武爱文.进展期胃癌的新辅助化疗[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8,11(2):110-111.

[6] Boku N,Yamamoto S,Shirao K,et al. Randomized phase Ⅲ study of 5-fluorouracil (5-FU) alone versus combination of irinotecan and cisplatin (CP) versus S-1 alone in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J].J Clin Oncol,2009,25(18):4513.

[7] Gourdier I,Grabbe L,Andreau K,et al. Oxaliplatin-induced mitochondrial apoptotic response of colon carcinoma cells does not require nuclear DNA[J]. Oncogene,2010,23(45):7449-7557.

[8] Takahashi T,Saikawa Y,Takaishi H,et al. Feasibility and efficacy of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with S-1 and fractional Cisplatin for advanced gastric cancer[J].Anticancer Res,2010,30(9):3759-3762.

[9]金懋林,陈职,程凤歧,等.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和氟尿嘧啶治疗晚期胃癌的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03,25(2):172-174.

常见的统计学分析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肛周脓肿;切开引流

[中图分类号]R65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7-071-01

肛周脓肿是肛肠外科常见的临床疾患,常发生在边缘。特点是:发病急骤,坠胀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严重者可引起中毒、休克甚至死亡。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结合使用抗生素根治,临床效果满意,并发症少,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符合观察标准的高位肛周脓肿78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经后位引流)和对照组(脓肿切开挂线术),每组39例。诊断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校准》。

可以看出,两组病例经统计学X2检验,在性别、年龄、病程和分型上无显著差异(P

1.2 治疗方法 根据病人肛周脓肿的位置情况,取膀胱截石位,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待括约肌松弛后,术晨备皮、灌肠,用新洁尔灭消毒肛周、肛管和直肠窝。全部采用低位能管腰俞穴麻醉,于脓肿波动最明显处或穿刺指示部位行放射状切口,钝性分离达脓腔,打通腔内的间隔,做对口引流,见有脓液流出,充分挠刮坏死组织,无活动性出血后在肛内置凡士林纱条,使引流口平坦,保证引流通畅,外以塔纱加压固定。术后常规静滴甲硝唑和抗生素,便后用1∶5000PP液坐浴,术后每日换药l次,牵引橡皮筋,自挤入九华膏,创面上以生肌纱条,直至创面愈合。对照组:对于直肠后间隙脓肿,在后侧作一放射状的切口,切开皮下组织,对于高位肛间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位于齿线以下部分作切开引流,使其充分敞开,齿线以上部分自脓腔最高位处,两端拉紧后钳夹,钳下丝线结扎固定,双氧水纱条填塞,生理盐水冲洗,脓腔内塞入盐水纱条,(宜紧防止渗血),后侧引流口放入油纱、盐纱、塔沙压迫固定。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实施的直肠周围脓肿的疗效判定标准,对结果进行疗效判定。痊愈:症状、体征消失,病灶彻底消除。显效:症状、体征消失,但病灶存在。有效:症状、体征改善,但病灶存在。无效:症状或体征无改变,或后遗肛瘘。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

2 结果

表2治愈率的比较

经x2,检验,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愈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结论

肛周脓肿是常见的部疾病,保守治疗可缓解一定临床症状,但易复发而难以根治,手术是治愈的根本方法,目前常规的手术方式有:切开引流、切开排脓挂线。近年来,由于对局部的深入了解和强效充足抗生素的应用,缝合术发展迅速,根治肛周脓肿就是采用切开引流加基底闭合治疗肛周皮下脓肿,此术式不仅可以缩短疗程,一般外科医师大都能实施,不切割肌束,不破坏形态和功能,同时又避免了大便与创面直接接触,减少了大便对切口创面的机械刺激和损伤,既减轻疼痛,又减少出血。

综上所述,肛周脓肿切开排脓挂线疗法,既能达到根治肛周脓肿的目的,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肛痰的发生,术后病人痛苦小,无手术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手术操作简单易行,此术式具有一定的优势,是治疗肛周脓肿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仲廉,安建雄,倪家骥.临床疼痛治疗学(修订版) [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8.

[2] 胡伯虎,主编.大肠病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常见的统计学分析方法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20-01

糖尿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压疮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又被成为压力性溃疡,压疮形成之后难以愈合,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截肢,给患者的身心造成巨大痛苦。护理是糖尿病压疮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我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并发压疮患者68例,用以分析系统化全面护理对于糖尿病并发压疮防治的临床价值。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选取的临床研究资料为2011年2月-2013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并发压疮患者68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为(69.36±6.51)岁(62-83岁),入组的患者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且同时符合压疮的诊断标准[1]。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全面护理组(34例)和常规护理组(34例),经过相关统计学分析,全面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在年龄和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全面护理组:(1)心理护理:首先与患者家属积极沟通,促使家属理解患者并且配合正常护理工作,之后与患者积极交流病情,促进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2)饮食相关护理:积极控制患者的饮食,并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身高、体重及年龄等参数制定食物摄取量;(3)血糖控制:积极配合胰岛素使用,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糖及尿糖,观察胰岛素的作用效果;(4)清疮护理:糖尿病合并压疮患者创面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组织,定时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液,并且送标本检验:(5)创口护理:选用5%PVP碘溶液涂擦创口,帮助组织修复;(6)健康教育措施:定期组织护理培训班,举办患者经验交流会等。

常规护理组:参照黄娟等[2]的常规护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全面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护理后血糖水平、压疮愈合所需天数和压疮愈合有效率。疗效评定标准[3]:显效:在治疗后的1周内,压疮局部组织基本修复完毕;有效:糖尿病压疮在治疗后的2天内渗出减少,并且在1周内面积缩小;无效:创面无变化;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采用的统计学分析软件为SPSS 13.0,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 X±s)表示,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的是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的是 检验,以p

2. 结果

2.1 全面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血糖控制及压疮愈合天数比较

本组研究显示,全面护理组护理后血糖水平以及压疮愈合所需天数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异常升高,糖、脂代谢紊乱,因此导致患者末梢循环出现紊乱,局部器官和组织供血不足[4];并且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可造成蛋白质及脂质促糖基化反应加速,引起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异常累积,该类物质可损伤细胞内蛋白质的正常功能,最终造成组织缺氧以及血液黏度上升和血管收缩等,引起糖尿病压疮[5]。

常见的统计学分析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防治

[中图分类号] R5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7(c)-0099-03

肝硬化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组织正常结构破坏,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1]。肝硬化是全世界第五大病死原因,也是我国的常见病和主要病死原因之一,该病发病高峰年龄为35~48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率为3.6~8.0∶1[2]。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最常见的是肝炎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主要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其次是丙型病毒性肝炎,或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丁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肝炎后肝硬化是我国肝硬化的主要类型,而酒精性肝硬化是西方国家肝硬化的主要类型。目前肝移植是治疗肝硬化的唯一有效根治方法[3]。因此,早期根据病因积极防治肝硬化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4]。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肝炎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的临床资料差异,以针对性地指导不同病因的肝硬化患者的预防和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2年7月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确诊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37例(肝炎后肝硬化组),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制订的诊断标准[5],有明确肝炎病史并经HBV、HCV抗原抗体标记和DNA检查确诊,临床上表现为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并经影像学检查证实肝硬化,排除酒精性肝硬化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137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13例(82.48%),丙型肝炎后肝硬化16例(11.68%),乙型肝炎与丁型肝炎重叠感染后肝硬化8例(5.84%)。选择同期酒精性肝硬化患者82例(酒精性肝硬化组),均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制订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6],具有长期大量饮酒史,每天摄入乙醇80 g并达10年以上,临床上表现为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经影像学检查证实肝硬化,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本组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对两组基本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实验室检查进行比较分析,具体如下:

1.2.1 一般情况 记录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

1.2.2 临床症状和体征 包括肝病面容、乏力、食欲下降、腹胀、肝区疼痛、脾大、黄疸、水肿、鼻出血、牙龈出血、肝掌、蜘蛛痣、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

1.2.3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所有患者的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原发性肝癌、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性脑病。

1.2.4 实验室检查结果 记录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γ-谷氨酰转移酶(GG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白球比(A/G)、总胆红素(TBIL)。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础数据比较

①肝炎后肝硬化组及酒精性肝硬化组患者男性均占多数,其中酒精性肝硬化组男性比例(91.46%)高于肝炎后肝硬化组(64.23%),女性比例(8.54%)低于肝炎后肝硬化组(35.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②肝炎后肝硬化组患者平均年龄[(58.9±6.4)岁]较酒精性肝硬化组[(51.7±4.3)岁]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③两组患者病程比较[(6.8±2.5)年比(5.9±2.7)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比较

肝炎后肝硬化组患者肝掌(24.09%)、蜘蛛痣(28.47%)、男性发育(1.46%)及肝大(6.57%)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酒精性肝硬化组(70.73%、80.49%、9.76%、5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两组在脾大(59.85%比62.20%)、黄疸(13.87%比13.41%)和腹水(80.29%比 76.83%)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肝炎后肝硬化组患者GGT[(63.8±10.2)U/L]、AST/ALT(1.01±0.22)及ALP[(119.6±25.3)U/L]显著低于酒精性肝硬化组[(139.4±47.9)U/L、(1.98±0.53)、(215.7±46.5)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两组A/G及TBIL比较[(0.81±0.10)比(0.86±0.22)、(47.3±25.6)μmol/L比(49.4±27.3)μ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肝炎后肝硬化组患者肝肾综合征及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8.03%、29.20%)均显著高于酒精性肝硬化组(3.66%、9.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两组上消化道出血(37.23%比43.90%)及肝性脑病(20.44%比26.83%)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4。

3 讨论

肝硬化的病理基础为各种致病因数致肝细胞损伤,变性坏死,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肝纤维化形成,发展为肝硬化。近年肝硬化的年发病率高达17/10万[7],尤其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渐升高趋势,乙醇及中间代谢产物(乙醛)的毒性作用,引起酒精性肝炎,继而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患者晚期可发生各种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因此,必须根据病因积极加强对肝硬化的防治研究。

本研究以男性肝硬化患者居多,尤其是酒精性肝硬化组更明显(P < 0.05),可能与我国男性饮酒者居多有关,提示大力宣传戒酒、减少饮酒量、缩短饮酒时间对防治酒精性肝硬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肝炎后肝硬化组患者平均年龄较酒精性肝硬化组大(P < 0.05),与Shen等[8]的报道结果一致。

肝掌、蜘蛛痣、男性发育主要由体内雌激素与雄激素水平失调引起。本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肝掌、蜘蛛痣、男性发育及肝大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肝炎后肝硬化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原因为酒精影响了芳香化酶的活性,使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以及参与雄激素产生的关键酶活性降低,均使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增加,导致雄激素与雌激素之间的平衡失调。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肝大可能与肝脏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有关,上述症状及体征可一定程度上鉴别肝硬化的病因。此外,酒精性肝硬化组患者GGT、AST/ALT及ALP显著高于肝炎后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可能与酒精常致肝细胞线粒体损害而使线粒体释放AST,同时酒精使肝脏和小肠黏膜产生GGT、ALP增加有关。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而肝性脑病则是肝硬化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和最常见的病死原因。本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发生率最高,但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显著高于酒精性肝硬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尤以乙型丙型肝炎重叠感染发生肝癌的危险性更高[9-10],提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更容易进展为肝癌,预后较差,研究显示,HBV DNA>2000 U/mL是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11-12]。因此,应该加强病毒性肝炎知识宣传,及早行抗病毒治疗,有效清除肝炎患者体内的HBV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改善和有效恢复慢性肝炎的病理改变,减轻肝纤维化,延缓肝炎进展为肝硬化、肝癌。对于可能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者,应该及早行胃镜随诊观察,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及治疗。对于肝硬化晚期患者,应预防感染、出血、便秘等诱发肝性脑病的因素,尽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肝炎后肝硬化的防治重点是接受有效抗病毒治疗,最大程度地抑制和清除肝炎病毒,控制病毒DNA水平,积极预防肝硬化发展为肝癌的进程。而对于酒精性肝硬化的防治以戒酒和支持治疗为主,其预后较肝炎后肝硬化好,因此,应大力宣传戒酒,减少酒精摄入量,最大限度地减少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46.

[2] 李杰,邹俊,陈茂伟.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1,51(45):113-114.

[3] Horiguchi K,Hirano T,Ueki T,et al. Treating liver cirrhosis in dogs with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gene therapy via the hepatic artery [J]. 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Surg,2009,16(2):171-177.

[4] Wang Y,Liu YH,Mai SJ,et al. Evaluation of serum clusterin as a surveillance tool for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cirrhosis [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0,25(6):1123-1128.

[5]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6]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3):164-166.

[7] 王吉耀.加强对肝硬化及其并发症防治的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7):1153-1154.

[8] Shen Z,Li YM,Yu CH,et al. Risk factors for alcohol-related liver injury in the island population of China:a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8,14(3):2255-2261.

[9] Kew MC. Interaction between hepatitis B and C viruse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genesis [J]. J Viral Hepat,2006,13(2):145-149.

[10] Iloeje UH,Yang HI,Su J,et al. Predicting cirrhosis risk based on the level of circulating hepatitis B viral load [J]. Gastroenterology,2006,130(3):678-686.

[11] 周永莉,段志军.肝炎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的比较及防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31):3313-3319.

常见的统计学分析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腹腔镜; 子宫肌瘤剔除术; 传统开腹方式; 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7-140-02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的妇女,现有资料表明,35岁以上的妇女20%~25%患有子宫肌瘤[1]。我院2008年1月~2008年12月对30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08年12月实施手术的子宫肌瘤要求保留子宫的患者60例,年龄22~54岁,平均36岁;单发子宫肌瘤32例,多发子宫肌瘤28例,其中阔韧带肌瘤23例,宫颈肌瘤 5例。其中30例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组);,30例用传统开腹方式行肌瘤剔除术(对照组)。

1.2 手术方法

治疗组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取仰卧位或膀胱截石位,头低足高15-25度。常规消毒铺巾后,于脐轮上缘做一纵形切口,用10mmTrocar穿刺进腹,内视镜观察进入腹腔,充入CO2气体,至腹内压达15mmHg,在内视镜指引下,避开腹壁血管,在左下腹部做两个长约5mm小切口,分别位于髂前上棘内侧5cm及脐左下5cm处(可根据肌瘤大小及术者习惯适当调整),右下腹切开10mm切口,Trocar穿刺进腹。自阴道置入举宫器,先探查腹腔,检查肌瘤情况,给予缩宫素20u注入肌瘤假包膜层,用单极电钩于肌瘤突出最明显部位,暴露肌瘤,用齿抓钳夹持肌瘤旋转并提起肌瘤,沿包膜剥出肌瘤,双极电凝止血,创面予1号爱惜康线间断或连续缝合,剔出肌瘤以电动旋切器旋切成条状,经10mm切口分次取出,送病理科进行检查。生理盐水冲洗腹腔,检查创面无出血后,腹腔内涂欣可宁防粘连胶,留置引流24h,取出器械,排空CO2气体,直视下取出套管,观察穿刺孔无出血,缝合筋膜层,对合皮肤。对照组采用连续硬外阻滞或全麻,用传统开腹方式行肌瘤剔除术。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性分析,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通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

2.2 两组随访情况比较

治疗组随访27例,随访率90.0%,随访最短半年,最长22个月,所有术前有症状患者术后1~2个月症状改善,16例不孕患者中术后2年妊娠11例;对照组随访21例,随访率70.0%,随访最短半年,最长20个月,不孕症5例,术后2年妊娠3例。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道常见肿瘤,近几年发病呈上升趋势,而且越来越年轻化。子宫肌瘤被喻为“妇科第一瘤”,也是人体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其好发育龄妇女,确切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雌激素水平有关,绝经后通常肌瘤可停止生长并萎缩。子宫肌瘤至今为止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希望保留生育功能妇女的标准术式。

自1990年,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laparoscopictoctomy,LM)取代开腹手术治疗肌壁间子宫肌瘤和浆膜下子宫肌瘤以来,LM的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它作为微创手术,以创伤小美观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日短等优势,深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近年来内镜手术的迅猛发展使腹腔镜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更加趋于微创[1]。我院开展腹腔镜手术以来,已进行多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式选择的原则要根据子宫肌瘤大小、数目、部位、病人年龄、有无生育要求、医生的手术技能及医院的设备等因素而定。夏恩兰教授[2]介绍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显示了腹腔镜下手术具有开腹手术视野良好的优点,同时具有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粘连轻、不影响腹部美观的特点,但术前一定要掌握适应证,而且医师除具备施行微创手术的技术外,还要有良好的手术设备和器械支持。宫腔镜下手术一般适合黏膜下肌瘤的剔出。目前开腹手术仍是不可替代的,如多发的子宫肌瘤、可疑恶变的肌瘤、合并盆腔广泛粘连的和有卵巢病变的子宫肌瘤等,都必须开腹手术[1-3]。

传统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性大,对腹腔干扰多,术后恢复慢[1]。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对患者损伤小,术中出血少,且术中患者无腹壁切口之痛,术后病率低,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4]。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通气时间、起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谢洪哲,王宁宁.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412例临床分析[J]. 中国内镜杂志,2004,10(10):10-12

[2] 夏恩兰. 妇科内镜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68.

[3] 郎景和,冷金花. 妇科腹腔镜的现状展望[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02, 1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