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统计学标准差

统计学标准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统计学标准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统计学标准差范文第1篇

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然而有部分矮小的少年,特别是男孩子,好动,睡眠不足,饮食摄入不足以及生长发育迟缓,临床上常见这些孩子身材矮小,体态幼稚,毛发稀少,伴口干寐差,舌红少苔,脉细。小儿发育不良,中医学多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论之,临床辨证以肝肾不足和心脾两亏为主,治疗多以补肾养肝或益气健脾为主。据此,我们运用古方“六味地黄丸”配合我院自制“芪草助长片”(健脾为主)观察30例青少年用药前后的身高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纳入标准:(1)身高低于同龄同性别正常儿童标准身高均值的2个标准差;按初诊时骨龄与生活年龄的情况,参照GruelichPyle(GP)图谱方法划分为生长延迟者;(2)生长速率≤4.0 cm/年,排除甲状腺、性腺及慢性病导致的生长迟缓;(3)参照《中医儿科学》[1]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肝肾不足的中医辨证分型。共30例符合纳入标准,均为男性,生活年龄在8~13.5岁,平均11.29岁,平均骨龄9.92岁。将每个入选患儿初诊时的身高及观察研究过程中所测的身高与自然群体(正常生长的标准)对照观察[2],并进行前后自身对照。

1.2  治疗方法  口服“六味地黄丸”,剂型为浓缩丸,3次/d,每次8丸。药物组成有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公司生产);“芪草助长片”,3次/d,每次2片,药物组成有黄芪、白术、甘草等(我院自制制剂),以上两药均连续服用1年。在治疗期间,避免服用各种保健品以及可能具有类激素样作用的食品。

1.3  观察项目  骨龄测定采用手部腕指关节X线摄片:取左手腕及指关节(左撇子取右手腕及指关节),能量50 mA,正位片。X光片均由上海市体育科学研究所X光室的专家按照GP图谱并结合中国人手腕骨发育标准(CHN法),做出骨龄判断并作身高预测,骨龄测试间隔时间6~12个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作连续动态观察。1年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跟踪观察2年。随访期间避免服用各种保健品以及可能具有类激素样作用的食品。治疗前负值标准差计算公式=(初诊时实足年龄身高中位数-初诊时身高)/年龄身高标准差[3],随访研究结束时负值标准差=(末诊实足年龄身高中位数-末诊时身高)/年龄身高标准差。治疗后生长速率≥5 cm/年为有效,生长速率<5 cm/年为无效。将治疗组内的有效病例(有效组)与无效病例(无效组)与治疗组总体进行对照。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  8例青少年的生长速率<5 cm/年(其中<4 cm/年者1例,<5 cm/年者7例,视作无效;22例青少年的生长速率≥5 cm/年(其中≥5 cm/年者6例,≥6 cm/年者8例,≥7 cm/年4例,≥8 cm/年2例,≥9 cm/年1例,≥10 cm/年1例),为有效病例。

2.2  治疗前后负值标准差变化  30例治疗后的负值标准差为-1.51±0.94,与治疗前负值标准差-2.11±0.72相比,增加了0.55±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效的22例治疗后的负值标准差为-1.38±0.84,与治疗前负值标准差-2.08±0.65相比,增加了0.70±0.76,与30例总体负值标准差增加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效的8例治疗后的负值标准差为-1.88±1.17,与治疗前负值标准差-2.21±0.95相比,增加了0.15±0.69,与30例总体负值标准差增加值相比,差异虽具统计学意义,但临床意义不大。

2.4  有效及无效病例治疗前后身高变化  有效的22例青少年治疗后的身高增加值为(21.62±10.87)cm,治疗后的身高(157.35±10.71)cm与治疗前(136.72±9.84)c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身高增长速度为(6.80±1.24)cm/年。无效的8例治疗后的身高增加值为(13.24±11.17)cm,治疗后身高(146.38±10.01)cm与治疗前(133.14±8.81)cm相比,差异虽具统计学意义,但临床意义不大,身高增长速度为(4.50±0.56)cm/年。

3  讨论

“六味地黄丸”出自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该方由汉代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加减而成,由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按8∶4∶4∶3∶3∶3的比例配伍而成。历经数百年医家的运用,疗效确切,组方严谨合理[4],是滋阴、补益肝肾的代表方剂,对小儿生长发育不良有较好疗效。祖国医学认为肝主筋,藏血;肾藏精,主骨,主生长。人生长发育衰老与肾有密切关系。骨骼的生长、发育及修复,均赖肾精的滋养。如果肾精充足,则骨髓充盈,骨骼充实健壮。筋的活动依靠血的滋养,如果肝血不足,筋得不到肝血的充分滋养,就可出现手足拘挛。所以,生长期儿童,特别是学前期儿童,其骨骼发育的良好与否,与肾精是否充盈有关,其筋骨的强健,主要和肝肾有关。由于肾“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所以肾中精气对机体各方面的生理活动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必须在肾阴、肾阳充足并协调平衡的条件下才得以正常进行[5]。少儿时期的生理、病理学特点属“稚阴稚阳”。元代医家朱丹溪十分重视,一再强调它“难成易失”。临床上少儿时期“难成易失”的特点更为明显,因为饮食结构不合理、睡眠不足、躁动过甚以及娱乐过度等造成后天生精充肾的力量不足与肾阴不足十分相似,以致影响到生长发育。临床上我们配合应用“芪草助长片”,黄芪、白术健脾益气,意在健脾培土,小剂量应用以补益肝肾之精微,这也就是补后天以生精充肾之法。临床观察选择男孩,主要是因为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女孩这个生理时期较复杂,肾阴虚而相火旺,阴阳平衡失调,出现青春发育提前(性早熟),往往骨龄提前,而男孩较之女孩则多因好动、睡眠不足、饮食摄入不足等造成生长发育较迟缓,后天生精充肾的力量不足,符合肝肾不足的证型,所以先选男孩进行观察。通过对30例年龄在8~13.5岁身材矮小的男孩进行观察,发现其中22例经治疗后,身高增长速度得到提高,取得了初步疗效。

【参考文献】

 

1 Wang PF. Pediatr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ublishers. 1997: 9596. Chinese.

统计学标准差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有创机械通气;无创机械通气;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

近年来,由于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全球气候的变化,使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的通气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该病的气流受限症状呈持续性加重,是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所致的持续性气道阻塞。长此以往,将逐渐发展为呼吸衰竭,目前临床上普遍应用的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方式为机械性通气,机械性通气是指通过呼吸机建立起气道与肺泡之间的压力差,利用压力差来促使患者呼吸,也就是利用机械代替自主呼吸的一种治疗方式。而机械性通气有两种,一种为有创机械性通气,即通过有创人工气道(如经口、经鼻气管插管)与呼吸机相连接,进行通气治疗;另外一种为无创机械性通气,即仅通过无创人工气道(如面罩、鼻罩等)与呼吸机相连接,进行机械通气。那么这两种机械通气对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治疗效果有无差别,哪个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就是本次研究的重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呼吸内科进行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研究对象入选标准为:①年龄为18周岁以上。②其临床症状符合使用呼吸机标准。③同患者本人或者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确保其同意参加本次研究。若在研究过程中有研究对象出现疾病急剧恶化,应立即停止参加本次研究,给予抢救措施。最后确定研究对象112例。

1.2 研究方法

1.2.1 抽样方法

按照患者的住院号随即将112例调查对象分为两组,每组56例调查对象,一组为有创呼吸机治疗组,一组为无创呼吸机治疗组。

1.2.2 研究设计方法

本次研究的设计方法为随机对照试验,即有创呼吸机治疗组与无创呼吸机治疗组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两组患者均在呼吸机治疗前及治疗后2 h测定患者的氧分压、二氧化碳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并在使用呼吸机后2个月,检查患者有无呼吸系统的并发症,通过比较两组患者这些指标的变化来判定两种机械通气方法的优劣。

1.3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软件 SPSS 13.0 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 两组患者的均衡性检验采用χ2检验的方法,两组患者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的边角采用χ2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及均衡性检验结果

利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研究对象中有男31例(55.36%),女25例(44.64%),年龄位于在18到30岁之间研究对象有5例(8.93%),位于30到40周岁的研究对象8例(14.29%),位于40到50岁之间的研究对象19例(33.93%),50到60周岁的研究对象17例(30.36%),60周岁以上的研究对象有7例(12.50%)。

利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研究对象中有男30例(53.57%),女26例(46.43%),年龄位于在18到30岁之间研究对象有3例(5.36%),位于30到40周岁的研究对象6例(10.71%),位于40到50岁之间的研究对象18例(32.14%),50到60周岁的研究对象21例(3.75%),60周岁以上的研究对象有8例(14.29%)。

χ2均衡性检验结果显示,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分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均衡可比。

2.2 两种机械通气方法治疗2 h后氧分压的对比研究结果

利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治疗前氧分压最大为5.73 kPa,最小4.27 kPa为,平均值为5.61 kPa,标准差为0.93,治疗后氧分压最大为8.32 kPa,最小6.22 kPa为,平均值为6.19 kPa,标准差为1.23,利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治疗前氧分压最大为5.09 kPa,最小为4.18 kPa,平均值为4.98 kPa,标准差为0.69,治疗后氧分压最大为9.14 kPa,最小7.85为kPa,平均值为7.61,标准差为0.78,两组的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利用无创呼吸机和有创呼吸机进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氧分压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说明用两种方法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氧分压,恢复呼吸功能。

2.3 两种机械通气方法治疗2 h后二氧化碳分压的对比研究结果

利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治疗前二氧化碳分压最大为81 kPa,最小为70 kPa,平均值为75.19 kPa,标准差为4.65,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最大为60 kPa,最小为52 kPa,平均值为58.91 kPa,标准差为11.46,利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治疗前二氧化碳分压最大为80 kPa,最小为72 kPa,平均值为74.23 kPa,标准差为10.22,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最大为58 kPa,最小为50 kPa,平均值为52.11 kPa,标准差为3.34,两组的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利用无创呼吸机和有创呼吸机进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说明用两种方法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恢复呼吸功能。

2.4 两种机械通气方法治疗2小时后心率的对比研究结果

利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治疗前心率最大为120次/min,最小为108次/min,平均值为112.32次/min,标准差为10.28,治疗后心率最大为88次/min,最小74次/min,平均值为79.23次/min,标准差为9.36,利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治疗前心率最大为118次/min,最小为109次/min,平均值为112.34,标准差为10.65,治疗后心率最大为86次/min,最小为72次/min,平均值为80.16次/min,标准差为11.85,两组的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利用无创呼吸机和有创呼吸机进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率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说明用两种方法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心率,使心率恢复正常。

2.5 两种机械通气方法治疗2小时后呼吸频率的对比研究结果

利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治疗前呼吸频率最大为34次/min,最小为25次/min,平均值为29.8次/min,标准差为2.04,治疗后呼吸频率最大为36次/min,最小为26次/min,平均值为30.33次/min,标准差为3.09,利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治疗前呼吸频率最大为25次/min,最小为21次/min,平均值为22.79次/min,标准差为2.63,治疗后呼吸频率最大为22次/min,最小为18次/min,平均值为20.91次/min,标准差为2.72,两组的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利用无创呼吸机和有创呼吸机进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说明用两种方法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呼吸频率,使呼吸频率恢复正常。

2.6 两种机械通气方法治疗1个月后并发症的对比研究结果

利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1个月后有25例患者发生并发症,治疗后感染率为42.37%,利用无创机械通气进行治疗的患者中只有3例患者发生了感染,感染率仅为5.36%,两组率的差别经过χ2检验显示P

3 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虽然患者采用有创机械通气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有些许差别,但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二者均是临床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有效手段,这是因为二者的作用各有千秋,无创机械通气的优点是:①可以在短时间内使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降低,氧分压升高,呼吸困难程度下降,进而就能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并且无创通气可以使得慢阻肺患者的长期劳累的呼吸肌得以暂时的休息[1],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②操作方便,避免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引起的高感染率。③降低由于患者长时间进行呼吸机辅助支持而发生脱机困难,使得患者早日出院,进而降低住院花费。有创机械通气的优点是:①呼吸机的管路密闭性较好。②因为有空气氧气混合器,所以可以精确设置患者吸入氧量。③有报警器,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所以如果能够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将会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也能够充分发挥这两种机制的优越性,这项研究目前国内已经开展[2-3]。

参 考 文 献

[1] 向平超, 张鑫, 杨楠, 等. 家庭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对稳定期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 10 (30) : 746-747.

统计学标准差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骨质疏松症;骨密度

近年来 , 发现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高代谢症候群 , 除了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及运动系统变化外 , 近半数患者发生骨密度及矿物质代谢紊乱, 引起钙磷代谢失常 , 出现骨折的风险增加。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1年 1月至 2003年 1月于本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的甲亢患者118例,男40例,女78例,年龄15~56岁 ,病程在 2个月到 31年。目前按照国际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 ,受试者骨密度低于同性别骨峰值骨密度的平均值 2.5个标准差 (T值≤ -2.5)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 -2.5

1. 2 研究方法 所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患者均空腹 , 上午 8:00~9:30采血。两组均为美国 Lunur公司的双能 X线吸收骨密度仪测量正位 Ward三角区的骨密度 , 腰椎 2~4及股骨颈骨密度、生化检查包括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指标采用罗氏公司全自动生化仪测定 , 甲状腺激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 3)游离甲状腺素 (FT 4), 促甲状腺素 (TSH)指标检查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

1. 3 统计学方法 测量结果用均数 ±标准差 ( -x±s)表示 , 应用 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 组间比较用 t检验。P

2 结果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的危害是骨折 , 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 , 轻者可使活动受限 , 重者须长期卧床 , 给社会和家人造成很大的经济和生活负担。目前通用的诊断标准:即受试者骨矿密度 (BMD)低于年轻成人 BMD峰值 2.5个标准差;骨量减少则为 BMD在正常年轻人骨峰值的 1~2.5个标准差之间;骨密度低于正常年轻成人 BMD峰值均数超过 2.5个标准差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者为严重骨质疏松症。

甲状腺激素影响骨骼和矿物质 , 目前得到公认 , 正常水平的甲状腺激素对骨骼发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 大剂量的甲状腺素通过对骨骼的直接作用 , 破骨细胞及成骨细胞功能都有增加 , 骨转换明显加快 , 骨形成及骨吸收同时增加 , 骨吸收超过骨形成 , 据检查证实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骨小梁明显减少 , 骨皮质明显变薄 , 其空隙明显增多 , 证明甲状腺功能亢进时骨的吸收和骨的形成同时增加 , 骨吸收明显高于骨形成 , 从而明显导致骨的含量减少 , 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2], 根据统计学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骨的丢失发生率大致为 20%~50%[3],本研究发现骨含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为45%, 与以往研究相符。

2组患者血清钙元素水平均在检验值正常范围 , 2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正常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大部分来自于骨骼 ,主要由成骨细胞产生 ,通过血液到肝脏 ,与胆道系统、胆汁排泄、成骨细胞的活性及成骨作用的变化与血清 ALP的活力密切相关。患骨骼疾病的患者主要是由于成骨细胞作用使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因甲状旁腺素过多引起溶骨作用加强 ,使 ALP活力中度或重度升高 ,同时血钙升高、血磷降低[4]。

参考文献

[1]侯建明 .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症 .中国全科医学 , 2010, 13(1):120.

[2]肖锦华 ,王亚萍 ,孙钧铭 ,等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骨代谢指标和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 2002,9(2):70-73.

统计学标准差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脑梗死;OCSP分型;血压变异性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b)-0045-03

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是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有研究表明脑卒中与BPV的关系密切[1],但BPV与脑梗死类型关系的研究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按Bamford等[2]提出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进行分型,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以探讨BPV与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的关系,为脑梗死发病机制、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8月唐山市协和医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36例,其中男139例,女97例,平均年龄(60.2±8.7)岁。脑梗死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3],并经头颅CT或头颅MRI证实。纳入标准:①发病72 h急性脑梗死患者;②愿意并能够配合血压监测患者。排除标准: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的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严重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试验期间必须同时服用其他影响血压药物者、需抗凝治疗或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及严重血液疾病不能接受动态血压监测、不能配合检查者。

OCSP分型标准为[2]:①完全前循环梗死(tot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TACI):大脑高级神经功能障碍(意识障碍、失语、失算、空间定向力障碍等),同向偏盲,对侧3个部位(面、上肢和下肢)中至少有2个运动和(或)感觉障碍;②部分前循环梗死(parti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PACI):有以上三联征中的2个,或有高级神经功能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CI局限;③后循环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POCI):同侧颅神经瘫痪及对侧运动感觉障碍(交叉性损害),双侧运动感觉障碍,双眼协同运动及小脑功能障碍,无同侧长束征或同侧视野缺损;④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LACI):包括纯运动性轻偏瘫、单纯感觉性脑卒中、运动感觉性脑卒中、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和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据以上标准将2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TACI亚型26例(TACI组),其中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龄(63.9±6.4)岁;PACI亚型76例(PACI组),其中男44例,女32例,平均年龄(62.1±8.9)岁;POCI亚型42例(POCI组),其中男21例,女21例,平均年龄(62.5±8.3)岁;LACI亚型92例(LACI组),其中男47例,女45例,平均年龄(62.6±7.9)岁。四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动态血压监测

患者入院3 d内采用德国I.E.M公司MOBIL-O-GRAPH型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由专业人员安装血压监测仪,嘱患者从事一般日常活动,将袖带缚于受试者优势手臂,袖带下缘位于肘弯部以上2.5 cm,与上臂紧贴,不得过松或过紧,该侧上臂应尽量保持静止状态,以免袖带松动或脱落,袖带充气时应取坐位或上臂垂直不动,避免上肢肌肉活动进而影响测量结果。睡眠时避免上臂被躯干压迫而影响读数的准确性。测试时间8∶00~次日8∶00,白昼(7∶00~20∶59)每隔15 min测量1次;夜间(21∶00~6∶59)每隔60 min测量1次。有效测量次数占总测量次数的80%以上视为有效,否则重新测量。动态血压监测仪每次自动充气测量后记录并储存收缩压和舒张压,监测24 h后将测得的数据输入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并输出结果,包括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和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和舒张压标准差(nDSD)。用夜间血压下降率即动态血压监测昼夜血压均值百分比值来判断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夜间血压下降率=(日间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日间平均血压×100%,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血压昼夜变化节律分为4型:杓型(夜间血压下降10%~20%)、非杓型(夜间血压下降20%)。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Excel软件建库,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型方法众多,但比较而言,OCSP分型无需复杂的检查设备及大量人力资源,在中小型医院甚至在社区即能完成,其分型方法简便,可在发病急性期影像学检查尚无法充分显示梗死灶大小和部位的情况下迅速明确分型,以帮助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血压变异性又称血压波动性,是血压最基本的生理特征之一。临床通常以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标准差反映血压变异的幅度[4]。血压变异性大的患者,具有越严重的心脑等靶器官损害。本研究采用OCSP分型标准,观察不同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特点,结果表明,TACI、POCI组dSSD、dDSD、nSSD高于LA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血压变异性与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中TACI、POCI亚型有关,可能原因是BPV增大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管壁增厚,导致血管壁张力下降,并且增加脂蛋白在管壁上的沉积,动脉硬化和(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这些病变更容易发生在大血管,从而导致严重的脑血管疾病的发生。Pringle等[5]研究发现,收缩压变异每增高5 mm Hg,中风危险度就增80%。Rothwell等[6]研究也发现血压变异及血压晨峰与高危险卒中密切相关。以上研究都表明血压波动大加重对血管内皮的损害,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使稳定的斑块变得不稳定,导致壁斑块破裂,导致缺血性损伤发生。

正常人昼夜血压波动多为杓型血压,即夜间血压较日间下降10%~20%,这是正常血压变异。大多数高血压病患者亦为杓型血压,有的呈非杓型或呈超杓型,有些甚至会出现夜间血压的升高(反杓型)。Tsioufis等[7]证实非杓型血压节律同远期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刘涛生等[8]发现血压节律异常的发生率在无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中占17.2%(60岁),而在有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中可达63.6%,这一结果说明血压节律异常的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并发心脑血管疾病。本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不同OCSP分型收缩压、舒张压昼夜节律不同,舒张压昼夜节律亦有不同,分割χ2检验显示,TACI、POCI组收缩压杓型节律者比例均低于LA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ACI、POCI组舒张压杓型节律者比例低于LA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中TACI、POCI亚型更容易出现血压节律异常。原因可能为当交感活性增强、迷走活性减弱时,交感神经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功能下降,血压的变异增大,血液的容量会上升,即便是小幅度的上升,也会导致血压的变化。夜间血压最先最易受到影响,白天血压处于正常水平,夜间血压升高,导致昼夜节律改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现象不仅是急性卒中后血管调节机制失衡,也是促发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8-11]。

综上所述,血压变异性指标对判定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重要意义,临床工作中在提高降压达标率的同时还应该强调血压变异性的降低。

[参考文献]

[1] Dolan EO,Brien E.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Clarity for Clinical Practice [J]. Hypertension,2010,56(2):179-181.

[2] Bamford J,Sandercock P,Dennis M,et al. Classification and natural history of clinically identifiable subtyp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J]. Lancet,1991,337(8756):1521-1526.

[3]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 Chao YM,He HX,Lin SZ,et al.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blood pressure level in determination of end-organ damage in rats [J]. J Hypertens,2006,24(6):1125-1135.

[5] Pringle E,Phillips C,Thijs L,et 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s a risk factor for strok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the elderly hypertensive population [J]. J Hypertens,2003,21(12):2251-2257.

[6] Rothwell PM,Howard SC,Dolan E,et al.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visit-to-visit variability,maximum systolic blood pressure,and episodic hypertension [J]. Lancet,2010,375(9718):895-905.

[7] Tsioufis C,Andrikou I,Thomopoulos C,et al. Increased nighttime blood pressure or nondipping profile for prediction of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J]. J Hum Hypertens,2011,25:281-293.

[8] 刘涛生,张爱军,周志鸿,等.高血压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J].疑难病杂志,2012,11(1):20-22.

[9] 吴刚,夏修良.脑血栓形成过程中血液流变性的变化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1):75-77.

[10] 杨文军,石小晶,王丽杰,等.急性脑梗死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血清尿酸水平变化与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关系[J].疑难病杂志,2012,11(3):208-209.

统计学标准差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血压病;急性脑梗死;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血压变异性

中图分类号:R743.2 R25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它与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有关[1]。而胰岛素抵抗亦见于高血压病患者,与其并发症的发生和血压波动有关。本文选择高血压病合并急性脑梗死作为研究对象,探讨RBP4是否通过增加高血压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影响其血压变异性,从而促进脑梗死的发生或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统计学标准差范文第6篇

1考试成绩的分布形态(规律)

保证考试质量是数学活动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考试质量,不仅应在试前对试卷质量进行预测分析,更应结合试后考试成绩分析作出最终评价。用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定量对命题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观察统计学生考试成绩的直方图,其分布大致可分为5种情形:(1)单峰且对称、单峰大体对称;(2)单峰但峰值向左移;(3)单峰但峰值向右移;(4)双峰或多峰;(5)大体上可以一个平台型为代表等等。如果把这5种情形的直方图外廓线描出,则大致为如图所示几种情形的曲线。

2学生成绩正态分布曲线分析

根据教育学与统计学的理论,一次难度适中信度可靠的考试,学生的成绩应接近正态分布。也就是说,当学生的成绩接近于正态分布时,则说明此次考试基本达到了教学要求。判断成绩是否接近正态分布,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是将成绩分布曲线与均值和方差相同的正态分布曲线加以比较。当然,学生成绩呈现正态分布是理想化状态。考试成绩完全呈正态分布有一定的困难,也不现实。但我们要以正态分布为标准模式,加以对比,找出不足。

利用教育统计学研究发现,对于难度适中、客观有效的考试成绩一般都符合正态分布,且平均分在75分左右,标准差在9 ― 5之间。因此,我们有理由使用各种高级统计方法处理考试分数,以挖掘更多的教育信息。考试成绩是考生水平的反映,同时考试成绩分布是否正态分布反映了命题质量。根据正态分布曲线呈现的形态,可以进行考题相对难度分析。

平均成绩的差异引起曲线的水平位置变化,平均成绩偏低,如低于65分说明试卷难度较大;而偏高在90分以上说明试卷难度太小。若学生成绩分布属附图(1)所示的形态,这表明试卷命题的质量是比较好的.这里又有两种情形:在标准差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平均分数的增加曲线向右移说明考生答题逐渐轻松;相反,随着平均分数的减小说明考题逐渐变难,学生成绩逐渐降低。在学生和教师工作正常情况下,题目越容易曲线越向右移。在平均分不变的情况下,标准差较小如低于6,成绩分布较集中,正态分布曲线呈陡峭型状态说明试卷区分度太小,表示中等难度试题所占比重太大;标准差较大如大于9,成绩分布较平坦,试卷区分度太大,则表示中等难度试题偏少。

若学生成绩分布属附图(2)所示形态, 即负偏态分布说明难度较大的试题比例偏高,表明试卷题目偏难;若学生成绩分布属附图(3)所示的形态, 即正偏态分布说明难度较小的试题比例偏重,则表明试卷题目偏易。若学生成绩分布属附图(4)或附图(5)等所示的形态,则表明试卷的命题质量不好,随意性较强,这样的试卷成绩不能很好地测量出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

3正态分布应用的结论

考题相对难度是指考题从整体上讲相对考生其难易程度的合理性,用学生成绩的平均分数衡量考题相对难度应是合理、可行的。对于高校结业类型的考试,经统计平均分数在77分附近时,考题相对难度是适中的。通过确定恰当的偏离度等级标准,对试卷做出试题难度相对学生①考题合理、②考题稍偏易或稍偏难、③考题较易或较难、④考题过易或过难、⑤考题难度不合理的5个等级判断。

综上所述,考试成绩符合正态分布是说明考题命题合理的条件,也是衡量考试质量的一个客观标准。考试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信息反馈, 考试分数的分布形态里蕴含着丰富的教学信息。对考试分数的统计处理可以得出大量有价值的教学信息,据以评价教学、改进教学和进行教学研究。进一步分析发现,正态性较弱的课程有这样一些特点:考试分数出现了“极值”(特小值),或者是中间分数段分数的频数太小,或者是尾端频数略高。所以根据正态分布曲线呈现的状态,可以评价试卷的难易程度,为评价试卷命题质量提供数据资料。进而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

统计学标准差范文第7篇

关键词:老年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血尿酸

高龄老年人是近年来我国人口中数量增长最快的一个群体,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病率64.9%~67.2%【1】。目前国内外对于血压变异性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问题引起普遍关注,血压变异性增大是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血压变异性越大靶器官损害越严重,并且作为一项独立的反映心血管功能的指标用于评价心脑血管事件及预后【2】。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存在相关性【3】。近年来,代谢综合征,尤其是血尿酸升高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逐渐受到关注,血尿酸异常能否影响老年性血压变异性,高尿酸血症是否促进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进程及靶器官损害值得深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年龄大于65岁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72例,其中男46例,女26例,平均年龄(72.2±6.1)。均在病人同意情况下,晚上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8:00至22:00每30分钟测量1次,22::00至次日8:00每60分钟1次。由动态血压分析软件自动记录每次血压值、且自动统计并记录24 h平均收缩压及其标准差、舒张压及其标准差(SD)。血压变异性的计算公式:以血压标准差除以平均血压所得的血压变化百分率表示,如24 h收缩压变异性(24hSBPV)=24hSBPSD/24hSBP。晨起空腹化验血尿酸,统一记录分析。

1.2 诊断标准 所有纳入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所述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需排除合并有高血压危象、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重要器官功能严重损伤、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的患者以及有夜间活动习惯的患者。血尿酸升高的诊断标准是男性血尿酸>420μmol/L,女性血尿酸>357μmoL/L。根据血尿酸水平,将入选分为血尿酸正常组及高血尿酸组。

1.3.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有数据输入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p

表1 血尿酸正常组与血尿酸升高组BPV比较

2 结果

血尿酸正常组及血尿酸升高组的24小时收缩压血压变异性比较p

3 讨论

本实验说明高尿酸血症可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已有文献报道结果相符合,高尿酸血症可能是参与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高尿酸血症尿酸结晶析出沉积于血管壁,可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加速动脉硬化发生,促进高血压发展【4】。对于以老年病人为主要就诊群体的科室,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占较大比例,平时关注血压是否达标,很少分析除患者服药依从性、平时是否检测血压、以及是否合并动脉硬化或糖尿病以外的其他代谢性因素,尤其是高尿酸血症未得到重视。通过本次回顾性分析,了解在降压同时需要积极控制治疗高尿酸血症,对于改善血压变异性并延缓靶器官损害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艳芳,胡亦新,周玉杰,等.北京市军队干休所80岁以上老年人1002例高血压及治疗现状调查[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 (8): 627-630.

【2】李春艳,张华.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脂异常的关系[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4):589-591.

统计学标准差范文第8篇

妊娠期胎儿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钙(ca)、磷(P)等矿物质,而人体绝大部分矿物质贮存在骨骼中。为了解妊娠期骨密度(BMD)变化及与血清ca、P、Mg含量之间的关系,笔者应用超声胫骨纵向超声波传导速度测定妊娠期妇女BMD,同时测定血清ca、P、Mg的含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2008年5月~2009年5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产前门诊单胎妊娠期妇女360例为观察组,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27.9岁,身高150~175cm,平均身高161.5cm。将观察组分为六组,每组60名。I组:孕龄1~6周;Ⅱ组:孕龄7~12周;Ⅲ组:孕龄13~20周;Ⅳ组:孕龄21~27周;V组:孕龄28-33周;Ⅵ组:孕龄34~40周。选择同期健康非孕妇女11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27.1岁;身高149~177cm,平均身高162.0cm。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无肝、肾及代谢疾病,且6个月内未服用过钙剂、维生素D等影响ca、P代谢的药物,无吸烟、饮酒嗜好;观察组无妊娠并发症。各组间的年龄、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血清标本采集抽取肘静脉血2ml,测量血清ca、P、Mg含量。血清Ca、Mg测定用甲基百里酚蓝法,批内变异系数

1.2.2 BMD测定 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BoneDensitometer骨密度检测仪,测量部位为左胫骨前缘中点,用超声波传导速度(SOS)作为评价骨密度的指标(单位m/s)。超声波传导速度小于同年龄组两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大于两个标准差为BMD增加。

1.2.3 统计学处理 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妊娠期及对照组妇女BMD、血清ca、P、Mg含量测定结果,妊娠期血清Ca、P、Mg含量位于正常值偏低水平,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早期BMD无明显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中晚期BMD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周与BMD呈明显负相关(P

3 讨论

3.1 妊娠期BMD改变研究结果发现,妊娠早期BMD无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妊娠中晚期BMD明显下降,特别是妊娠末期BMD下降最为明显,妊周与BMD呈明显负相关,这与Gambacciani等报导相一致。后者测量部位为跟骨。妊娠期胎儿需要从母体吸收约30g钙,其中80%是在妊娠晚期积累,这与妊娠末期BMD下降到最低水平相一致。该测量方法无创伤、无放射、可重复、性能稳定,值得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