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劳动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劳动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当前小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技能薄弱,劳动习惯不尽人意,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缺乏责任感,不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其中家庭教育出现的主要偏差有两点:

1.家长忽视子女的劳动教育,小学生家务劳动的量不够

许多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认为孩子的天职是上学读书,没有必要参与劳动,当然就更不提劳动教育了。这样的后果造成孩子缺乏劳动机会,相比之下,家务劳动的量大大不足。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平常所做的家务就是扫地、叠衣服等等。

2.父母包办现象极为普遍

目前的学生家长,普遍存在着对孩子在文化知识学习方面的过高期望。家长们普遍认为,要获得理想的职业,必须有高学历,大家都希望孩子能取得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另外,由于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都溺爱孩子,使得家长生怕孩子苦着、累着,该让孩子做的事,都由自己包揽下来,只让孩子埋头于书本和作业。这样使得孩子失去了自我锻炼的机会,甚至有的家长去替孩子做值日、搞卫生。

二、家庭劳动的重要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是社会教育的特殊部分,也是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今后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各级各类学校的素质教育中,小学阶段由于暂时没有升学的压力,因而它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总是被作为最先考虑的对象和试点而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教育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较少,思维水平不高,尚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仍然需要与父母保持密切的交往,从衣食住行到交友、学习,他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随时都需要父母的帮助和教育。走读制是我国小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孩子接触父母的时间要比在学校接触学校教师的时间长,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仍然是对他们起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家庭教育对树立小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习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家庭劳动教育的意义

1.劳动教育能促进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坚金砺所利,玉琢器乃成。”在汗水的挥洒中,在脏、苦、累的体验中,学生才能逐步懂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从而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因此,必须通过劳动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提高他们的心理和思想道德素质。尤为突出的是,学生通过参加体力劳动,亲身体验到“一粥一饭之不易,一丝一缕之艰辛”,从而树立起勤俭节约的意识,培养艰苦朴素的作风。

2.劳动教育同时还是审美教育

艺术素养是人文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通过使受教育者处于感官愉快、精神自由的状态,于怡悦中获得心灵的启迪、道德的升华。从根本上来说,人类的审美感受产生于劳动,因为是劳动创造了美。面对劳动成果,作为劳动者一种创造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是一股从心灵深处涌出的美的愉快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显示出的充实的精神生活。可以说,劳动不仅创造了美的生活,也创造了美的感受,劳动教育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高尚的美育。

四、加强家庭劳动教育的探索

1.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子女参加劳动的认识

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的宣传,学校设计了家长自测问卷,内容有:你对孩子参加劳动有何看法;你对孩子参加劳动的态度是怎样的;你的孩子会做哪些家务劳动……统计结果令家长们很尴尬。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劳动教育讲座,使家长明白了简单的劳动和读好书之间其实并不矛盾的,体力劳动有时也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领悟到掌握,这就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换和运用过程,这便是素质教育。

小学生只有在直接参加劳动时,才能学会劳动。参加劳动愈早,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愈有成效。儿童生来就有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果不从幼年起就开始习惯于从事必要和有益的家务劳动,那么这种心理倾向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小学阶段不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就会错失良机,增加了成年后成为一个熟练而勤勉的富有创新能力劳动者的难度。小学生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能切身体会到劳动是生活的必需,是对家庭应尽的义务。家长委托孩子浇浇花,洗洗手帕、鞋袜及衣物,收拾玩具,抹抹桌椅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义务感等高尚的道德情感,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小学生与父母共同劳动,分工合作,各自完成指定任务,有利于培养小学生与人协同工作的合作精神,培养参加集体劳动的心理素质。

2.对学生加强家庭劳动教育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学生感性认识的来源是从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中得到的。我们注重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的结合,在学校开辟生物角,红领巾花圃等,在具体的劳动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劳动态度。把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锻炼了他们的人格,把课堂教育和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提高了社交能力。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研究所带来的可喜面貌,孩子们在家校一体化的共同教育下,学会了一些基本技能,懂得了劳动的意义,学会了尊重别人,以及别人的劳动成果,并能体会劳动的艰辛。

家长们对孩子的家务劳动从小明确分工,比如让一年级的孩子自己穿脱衣服,自己系绿领巾,系鞋带,二年级的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剥毛豆,三年级的孩子淘米,剥皮蛋,做凉拌豆腐,四年级的孩子帮助家长除草,洗碗,五年级的孩子会烧饭,做番茄炒蛋等简单的菜,双休日不妨让孩子来一回小鬼当家,尝尝当家的滋味,在实际的过程中家长们可以充当助手和配角的身份,给予孩子恰当的劳动技能和安全的指导,既能让孩子有锻炼的机会,又能增强他的责任感。通过劳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

3.制作记录卡,确保劳动时间和内容的落实

在综合有关小学生现有劳动水平的基础上,整理出一套自测问卷对小学生的劳动时间劳动内容进行对照测评,内容包括一年级:自己穿脱衣服、扫地、系绿领巾、擦桌子;二年级:整理书包、书桌、喂鸡、盛饭、剥毛豆;三年级:淘米、剥皮蛋、洗碗、打扫房间;四年级:拣菜、买东西、宅前屋后除草、整理课桌椅、拖地板;五年级:烧饭、做菜、付电费、打扫房间、种植花草等等。并制作成学生劳动记录卡,记录卡上分别有学生参与劳动的时间和内容,其中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性的劳动由家长签名,集体劳动由伙伴签名,公益性劳动由班主任签名,确保了学生在劳动时间和内容上的落实,每周班会课上反馈一次,队员们相互交流劳动体会。

4.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加强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一、目的任务:

家长学校是对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理论知识与方法、提高家长素质的业余学校。家长学校的任务是: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传授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素质,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提高家教水平,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推动家庭和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学目的是:通过向家长讲授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营养学等有关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介绍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从而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科学性,促进家长主动配合学校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组织领导:

社区书记、主任巢凤英任组长,社区副书记叶明芳任副组长,同时由辖区退休老教师和志愿者等担任组员,切实加强家长学校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学内容:

1、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1)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明确思想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点,掌握在家庭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了解新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内容,知道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懂得如何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品德教育。

(3)知道对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掌握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家庭礼仪行为的方法,教育孩子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社会公德、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2、中学生的智育

(1)知道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的重要性,明确加强对孩子进行学习指导的意义,掌握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2)掌握培养孩子正确学习态度、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减轻过重学业负担。

(3)知道如何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指导孩子过好双休日、寒暑假。

3、中学生的健康教育

(1)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了解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掌握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2)知道中学生睡眠、卫生、饮食和用眼等方法及生活习惯的要求和内容,掌握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训练的方法。

(3)知道为孩子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时间和运动量,知道体育锻炼时应注意的事项。

4、中学生的审美教育

(1)知道中学生衣着打扮要整洁、美观、大方、有中学生特点,并帮助选择适宜的影视、书籍、音乐等。

(2)了解中学生审美教育的内容,掌握家庭中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5、中学生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在西班牙,政府规定小学生不许留作业,而且一个星期内除星期六和星期日外,还可以上一天不用带书包的课程;在德国,政府规定6岁至10岁阶段的儿童必须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10岁至14岁的少年必须参加整理草坪之类的活动;而在我国,传统教育的枷锁却紧紧地扣住每位家长的心:严师出高徒、慈母多败儿!这些传统的棍棒教育真的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吗?

在中国,没有哪个家庭不曾有过棍棒的打声、孩子的哭声,难道说中国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吗?不,我敢保证,中国的每一位家长一定都视自己的孩子为“掌上明珠”,只不过,他们仍然保持着几千年不变的老观点:棍棒之下多才子。正是因此,才使得中国教育处于误区,使得中国孩子没有快乐。中国的父母普遍十分关心及爱护自己的孩子,但他们的爱是溺爱,溺爱只会导致孩子们的懒惰成性,家长们一味地对孩子进行智力培养,却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就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过倡议:希望各国教育界应该重视劳动教育,务使教育与劳动结合起来。如果从小让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话,那么长大后如何自力更生,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呢?

在中国,教育可谓是头等大事,长江后浪推前浪,没有一代代爱国护国的青少年做后盾,国家就无法昌盛,免谈繁荣!但是,中国的孩子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快乐童年,每天都有成山的作业等着我们去完成,哪来的时间可以让我们尽情地嬉戏呢?每天都有“可怕”的学习任务需要我们去做,又哪来的时间可以创造、发明呢?在美国,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是快乐的,你只要到他们的校园内走一趟,保证忘不了,到处都是鲜花,清新的空气装饰着无法掩盖的欢乐。每天他们都在与动物们交流,每天他们都似乎在玩游戏,但却又收获了许多知识。何时,中国才能与世界教育接轨?何时,中国的孩子才能看得更远、飞得更高?这,还是一个不解之谜!

劳动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一、养成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1. 认识到位,工作才能到位。加强班级管理工作的认识,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抓劳动教育是落实德育纲要的需要,是全面育人的需要。它不仅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学校管理的组成部分,系德育的重要内容。

例如,让学生唱小蜜蜂采蜜歌,结合课文内容及具体劳动进行教育。重视劳动光荣的教育,通过身边的具体事例树立典型,进行榜样教育。

2. 管理到位,工作才能到位。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劳动中我处处起带头作用,脏活累活抢着干,一视同仁。教育要求我们从爱出发,用爱去沟通师生的心灵,用爱去缩短师生的距离,用爱去增进师生的感情,用对学生的爱去换取学生对教师的敬,形成共鸣,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有了它能战胜一切困难,做好工作。

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引导,班级管理获得明显成效,学生劳动能力提升了,以卫生管理为突破口,也促进了班级其他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教学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3. 方法到位,工作才能到位。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我,充分发挥小干部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个班级,如果说班主任是总指挥,那么小干部就是四梁八柱;让他们在具体实践的各项任务中分兵把口,以身示范,发挥纽带桥梁作用十分重要,同时又锻炼了他们的领导组织能力。

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习惯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短期行为,它一旦形成,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性,常常会与人相伴一生。教育无小事,让我们把养成教育成为一种常态教育,真正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增强学生“劳动美”的意识

1. 把劳动美的种子植于孩子的心田。劳动是一种美德。五千年来,炎黄子孙通过辛勤的劳动,缔造出智慧、文明的结晶,开辟了崭新的时代。走进新世纪的这一代孩子,仍需要继承祖先德行,从小养成爱劳动、奉献付出、热爱生活的好习惯,在生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发现美、感受美。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呢?班级卫生管理这项重要的工作应当如何完成?为了帮助孩子们转变思想,针对这些问题,我对学生进行劳动光荣的教育,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习劳知感恩的道理,理解父母的辛苦。我告诉学生讲卫生,爱劳动是一种美德,不讲卫生、不爱劳动可耻;同时,把劳动教育与教学、实践结合,让学生在课文中获取知识技能,在班级卫生值日当中付诸行动,让学生们在学习和实践的结合中体会“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内心愉悦感。

此外,我还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具体的事例与亲身的体验,引导学生明白劳动的重要性,告诉孩子们劳动是一件有乐趣的事,并不是苦差事。为别人付出的人是美丽的,提高学生劳动的积极性,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让人人乐于自觉参加班级大扫除,积极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从中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人民最可爱,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 把劳动美的意识变成孩子的能力。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提高认识、达成共识之后,班级卫生工作初步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学生对劳动的态度改变了,不再像往常一样喊苦喊累了。这时,孩子们不太会打扫卫生这个问题冒了出来,针对这个现象,我开始教学生打扫卫生的方法。

每学期初,我在做好班级各项工作的同时,将班级卫生工作进行详尽的安排。每次劳动前,布置任务明确清晰,细到每个人具体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劳动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如何对待,还有如何注意安全等等。渐渐地,每个学生不仅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而且知道怎样干才能干得又好又快。如此一来,学生的劳动积极性非常高,各个摩拳擦掌,认真完成任务,班级的卫生工作得到了学校的肯定。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是低年(下转 72页)(上接 78页)级学生模仿的对象。在教学生劳动方法的过程中,我一边指导,给学生做动作示范,一边和他们一起劳动,逐渐形成了“我做给你看、你和我一起干、你来自己试着干、我们一起大扫除”的局面。

3. 把劳动美的能力强化成孩子的习惯。知易行难,培养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督促和鼓励,常抓不懈,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每天学生值日完,卫生负责人对今天情况进行小结,每次学校大扫除结束,都要认真进行劳动总结,对学生在劳动中表现出来的优良品德、好人好事进行表扬;对错误的思想行为进行评议(组织自评,互评),引导学生反思:这样做是否合适?使学生分清善恶,识别美丑。

劳动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造力;家务劳动;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23-02

一、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创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一个国家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想要在国际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就需要在教育中应用各种教育手段,从小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对个体而言,也只有不断开动脑筋,坚持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有人说:创造力是少数天才的私有物。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说:“迄今为止获得的最有意义的认识之一是创造力再也不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分布于整个人口中间,即每个人身上都蕴含创造力。”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凡是孩子原先不会的,现在会了,就是创造;凡是别人没有想到的而孩子想到了,就是创造;凡是在自己和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的,就是创造。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诱导,并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使儿童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科学实验已经证明:任何一个儿童都有创造力,只是需要去发掘它并使它得到发展。小学生那稀奇古怪的念头中就有不少创造成分,教师、家长要培养得法,使小学生的创造力得以挖掘、表现、提高。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及以后进入社会发挥创造力有很重要的影响。

培养创造力的途径有很多,本文仅就家务劳动来谈谈创造力的培养。

二、家务劳动在培养创造力中的重要性

在我国,家务劳动素来被认为是绝对的家庭琐事――婆婆妈妈、琐琐碎碎,在所有的劳动中,可以说是最不上“档次”的。同时,因为家务劳动的受益者是劳动者自己及家属,所以被认为与社会无关。当中国人谈到家庭妇女甚至家庭“妇男”时,多少带有一些不屑的神情。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家长们普遍把重点放在孩子的学习上,而其他方面的教育则成为微不足道的陪衬,家务劳动教育更是被许多家长所忽略,从而导致了孩子劳动意识淡薄、动手操作能力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其结果是,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其实让孩子从小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还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和体力的共同发展。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曾对波士顿地区的450名少年儿童进行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做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前者平均收入要比后者高出20%左右,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可见家务劳动对孩子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具体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增强孩子的智力方面,家务劳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增强孩子的智力

小学生的大脑正在发育中,家务劳动能调动孩子的多种器官,促进大脑产生丰富的神经联系,激活大脑的活动水平与能力。为了快速有效地完成家务劳动,孩子还需要动脑筋,所以,家务劳动还有助于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由于家务劳动主要是一些体力活动和家庭琐事,孩子还可以在劳动中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从而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二)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儿童时期,人的右脑发展得比较快,这一时期让孩子及时参与家务劳动,活动他们的左右手,对右脑进行及时的开发,可以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因为脑科学家研究证明,右脑与创造功能密切相关。同时,孩子在家务劳动的实践操作中还会得到一些启发,发现问题并引起思考和探索,从而激发孩子的创造思维能力。8岁的女孩吴超是我国年纪最小的专利申请人,她发明的“方便蚊香灰盘”与“共热分隔锅”就是在家务劳动中碰到问题后,为寻求适当的解决办法,而创造出来的。

(三)发展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想象

儿童时期,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也是想象力形成的时期。 “想象是创造力”,想象发展得越好,创造性思维也会发展得越好。在家务劳动中,小学生常常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去编织这个世界,在假装游戏中想象或编造出他们听过、见过或做过的情节。于是收拾整理洋娃娃的时候,他们就会展开想象,让大的洋娃娃当妈妈,四周放着小的洋娃娃当孩子,甚至还有睡觉的床,吃饭的用具等等,都围绕着这个“娃娃之家”摆放。

(四)家务劳动对孩子的其他方面作用

小学生需要做的家务劳动,主要是收拾玩具、叠被子、洗自己的袜子、扫地、拖地、擦拭家具、饭前摆放碗筷、洗碗等等,都需要手、眼、脑、身体共同参与、协调一致,才能有效完成,所以家务劳动锻炼了小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孩子在参与操作洗衣机、参与择菜、摆弄碗筷等家务劳动的过程中懂得一些日常生活知识以及相应的科学知识,开拓了孩子的知识面;家务劳动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洗碗时,边洗边玩边观察,发现筷子漂浮,勺子下沉,于是就发现了沉浮现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让孩子外出买东西,比如买点葱、蒜、盐、烟等等,买东西不仅使孩子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还可以增长孩子的社会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提高运算能力。

综上所述,很显然,家务劳动对小学生来说,是增知识长见识、开发智力与创造力潜能的最简便易行的途径。

三、在家务劳动中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发挥出其创造力。环境对创造力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学校、社会的力量不可忽视,家庭的作用也不能低估。因为人一生下来,就开始受到家庭这一环境的影响,家长的教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各方面的成长。对于家务劳动,家长一定要明白,不是家务劳动需要孩子,而是孩子个性发展需要家务劳动。

在家务劳动中,家长如何创设条件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小学生对劳务劳动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只有让孩子对家务劳动产生兴趣,他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才会在劳动中不断开动脑筋,最终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培养孩子对家务劳动的兴趣,需要家长做好以下几点:

1.为孩子创造动手的机会

家长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家务劳动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改变单纯追求学习成绩的错误观念,在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的情况下,让孩子参与、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务劳动,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只有让孩子参与劳动,才能在劳动中体会到快乐、满足,继而才能产生劳动的兴趣。对于孩子在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家长不要急于帮助解决,更不能代劳,剥夺其动手的机会,应当有意识地启发孩子多动脑子、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并探索出新的解决办法。

2.父母的榜样作用

常言说“言传不如身教”,家长的榜样作用在孩子的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家长是小学生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对象,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孩子,可以说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要孩子对劳动感兴趣,首先家长自己要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充满快乐,因为家长的喜怒哀乐对于孩子来说感染力极强。而且模仿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当孩子能模仿大人扫地抹桌时,他也同样会模仿大人其它的行为方式,如语言、生活习惯和待人接物处理问题的方法。由于孩子的能力有限,他们的模仿是没有选择性的,父母的一些坏习惯、不文明语言,甚至不良行为都可能被孩子效仿。如果家长一边干家务活一边发牢骚,孩子就无法体会到家务劳动的快乐,相反,还会让他们觉得,家务劳动是一种连父母都不愿承担的负担。即使父母有时讨厌做家务,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牢骚。做家务时可以放点音乐、哼哼歌。总之,父母要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则。

3.及时鼓励、表扬

有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说:不会做时抢着做,能帮忙时不肯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家长引导不当,当孩子有效完成家务劳动时,没有及时予以肯定、鼓励,而家长对孩子完成工作的评价和反应,会直接影响孩子对待家务劳动的态度。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努力劳动的价值,希望他们能从中获得成就感。所以,只要他们付出努力,不管结果如何,家长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给他们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一声“谢谢”,让孩子产生劳动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4.不要用劳动作为惩罚手段

在学校,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们普遍喜欢将打扫教室作为惩罚的手段,并视错误程度,决定惩罚的期限,有的一天,有的一周,有的甚至一个月;在家里,孩子犯错误后,有的家长也喜欢用劳动来惩罚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强化下,孩子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对劳动充满了厌恶感。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做个宽容的家长。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动手能力也有限,所以,有时孩子的劳动会给父母带来一些麻烦,甚至“帮倒忙”,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不能把眼光放着劳动的效益上,而应该看到劳动对孩子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上。

其次,做个聪明的家长,给孩子提供有利于创造活动的家庭氛围。买玩具时,可以买成套的医生用具、厨房用具、娃娃家系列用具等等,最适合过家家,而且孩子在玩耍及收拾这些玩具时,有利于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孩子做家务的过程中,家长还应该做个聪明的合作者、指导者,给孩子讲讲有关这些家务活的常识,如择菜时介绍各种蔬菜的营养,收拾房间时讲讲分类的好处和方法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还可以减少劳动的乏味感。

最后,做并欣赏着。刚开始参与家务劳动时,孩子往往是把家务劳动与游戏混为一谈,他们感兴趣的是劳动过程而不是劳动结果。他们愿意洗手绢是因为可以玩水,愿意择菜是为了揪菜叶,他们满足于操作工具或摆弄物品。家长要接纳孩子对劳动的这种态度,并努力做一个欣赏着。比如孩子常常拿家庭用品做道具,常常在劳动的过程中“花样百出”,比如洗碗时,把大小不同,高矮不等的碗、盘子排队放好;饭前摆放碗筷盘子时,一时摆成圆形,一时摆成长条形,一时又摆成个三角形;洗袜子时,泡泡也在他们手中千变万化。小学生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敢想、敢做,他们在做家务时,往往不按大人的习惯,新招迭出。全家人要善于鼓励小学生表现出来的的新异性,并一起欣赏孩子的劳动成果,使他产生自豪感。

总之,创造力的发展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应该重视小学这一时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家长应该注意发现孩子的创造力萌芽,保护孩子最原始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持续和发展。如果不善引导,甚至过多限制、束缚,让孩子失去创造的机会、条件和信心,那么,他们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萌芽,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中,他们就只能在模仿顺从中长大,最终很可能成为一个平庸的、缺乏独立见解的人。

参考文献

[1]董翠艳.家务劳动教育切不可忽视[J].教育研究,2006,7.

[2]黄永兴.小学生家务劳动调查报告[J].教学与管理,2004,8.

[3]马文会.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J].家长,2006,2―3.

[4]于瑞.参加家务劳动有益孩子成长[J].新农村,2004,3.

[5]嘉心良.从家务劳动中培养孩子的幸福感[J].家教指南,2005,10.

劳动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根据小学生德育环境来说,学校、家庭和社会分别给小学生的德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些问题也可以从具体的表现中反映出来。

1.学校德育脱离实际。在小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学校的德育占据了主要的时间和地位,它不仅要把握教育事业中德育工作的正确方式,而且在学生形成优良的品德和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上有着显著的指导作用。学校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而在实际的学校德育中,学校从法纪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劳动教育、心理教育等多个方面开展,扩大了学校德育的范围,造成了德育覆盖面广、德育成果却不明显的现象,偏移了小学德育的目标,加重了小学生的学习量,因此,要把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同时,学校德育的知识化教育使学生只会背些大道理,却没有将德育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造成了知行分离。学校德育的广泛化和理论化,导致德育脱离了实际。

2.家长对家庭德育意识的淡薄。受到应试教育和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许多家长把提高孩子学习成绩排在首要位置,只注重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文化知识的学习,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家庭对小学生的德育影响关注度较低,最终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小学生有着极强的模仿力,除了学校、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作用大,父母的点滴行为塑造了孩子个人的品德和性情,可以说,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但是许多家长以为只要定期跟孩子进行思想交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就行,忽略了在日常生活里自己的行为表现带给孩子的影响力。家长平时如何对待亲人和陌生人,当面和背地里对他人的评价,如何与人交往,对事件的看法和评论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甚至于家长对学习成绩的过分看重和家长间对学习成绩的攀比,也会让小学生以为学习成绩好就高人一等,导致家长和学生都忽略了道德品质的培养。

3.社会负面信息给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除了学校和家庭这两个主要影响环境,社会也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渗入到对小学生的思想影响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手机、平板等现代技术更加普及,小学生从中了解到更多的社会信息,其中负载的负面信息以其极富吸引力的标题、图片进入小学生的视野。小学生的好奇心在社会提供的这些渠道上得到满足,并反过来刺激学生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小学生正处于可塑性较强的成长阶段,这些负面信息很容易扭曲学生脆弱的道德价值取向,造成人格的不健全。而且,小学生在网络上得到的信息和观点,可能与老师在学校传授的德育内容不相符,造成学生内心矛盾,找不到较明确的德育标准,学生因此丧失了对道德问题的判断能力,无法形成坚定的道德底线。

二、如何应对三方德育问题

1.要实现学校德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握德育重点。学校德育要抛开多种思想教育的混杂,以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以改善学生的态度、情感和行为为主要目标,培养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和爱社会主义”为主的公德教育以及其他的社会道德常识教育,从现实生活中取材,结合热点话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上的思想品德,让他们将这些理论知识化为内在信念,形成正确的道德信仰。此外,学校可以与历史博物馆、图书馆、文化艺术馆等单位取得联系,带领学生在参观活动中进一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2.提高家长的德育意识,构建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家长作为主要家庭成员,对孩子在为人处世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孩子素质培养的重要影响者。家长应该充分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作用,修身养性,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用个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生活情趣、强烈的敬业精神感染孩子,让孩子从自己对父母的尊敬与孝顺中学会尊重长辈;用文明的举止来影响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小学生个人良好品行的塑造。

劳动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1.家庭;

2.学校;

3.儿童所在的集体;

4.儿童本人;

5.书籍;

6.偶然出现的因素。

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由此看来,家庭教育一不可替代,二影响深远,对孩子的道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儿童道德发展的历程

儿童的道德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它在出生时萌芽,不断发展直至成年。这一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

道德形成的基础阶段:从出生到三岁

对道德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事情发生在人生的最初三年。这时孩子与照顾者建立了联系,学会走路与理解语言,产生独立意识并伴有反抗,不断尝试各种社会化和与他人的合作。这个阶段,孩子们可以进行很多的道德学习,他们能学会一些规则和限则。

道德推理阶段:从学龄前至成年阶段

阶段1:无原则的服从(幼儿园时期)――我应该按大人告诉我的去做避免麻烦。

阶段2:这对我有什么好处(小学低年级)――我应该为自己打算,要公平对待那些公平对待我的人,自私自利对我有什么好处。

阶段3:人际服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我应该做一个好人,满足我所认识和关心我的人对我的期待。这样的话,别人才会认为我是好孩子(社会认同)。我也认为自己不错(自尊)。

阶段4:对系统负责(高中生)――我应该对自己所在的社会或价值系统负责,维护系统的动作。

阶段5:良知原则(刚刚成年)――我应该尽可能维护每个人的权利尊严,应该支持保护人权,应尊重所有人。

上面是根据儿童道德发展心理学对儿童道德的发展历程及特点进行简单描述。道德推理每一新阶段的形成,都带领人们向品德的全面发展前进一步。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人们无需根据孩子的实际年龄来确定他的道德阶段,因为孩子处于道德的成长过程中,其道德发展的表现是非常不稳定的,有时会表现出前一阶段或后一阶段的特征。

培养儿童道德观的方法

爱与尊重

教育孩子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事情,但若说简单就可以用一个字代替:“爱”。爱孩子是教育孩子的最基本方法的手段。那么怎样才算爱孩子?爱孩子的基础是与孩子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对孩子各方面的表现最真诚的关心,渴望了解孩子的一切变化;爱孩子的原则是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目前,爱孩子有几个误区――偏爱:只满足孩子的生活上的物质要求,而忽视孩子心理上的精神需求;单爱:只爱孩子,而孩子不知道爱父母或照顾者;溺爱:过分迁就孩子,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孩子的要求未必都是合理的,有的甚至是无理要求,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家长或照顾者一定不要满足,要敢于对孩子说“不”。告诉孩子哪些要求不能满足及不满足的理由,还要限制孩子的某些行为,并说明理由。

爱孩子的方式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方式应有相应的变化,孩子小时,要给生命之爱;孩子长大些,要给内心世界,情感之爱;孩子再大些,要给孩子独立之爱。

通过爱孩子来培养孩子关于爱的情感,具有爱心,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道德教育的核心。但只爱孩子还不够,还应重视孩子,孩子是人,应把孩子作为一个人来看待。孩子有自己的权利,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和物。

教育孩子要尊重自己,尊重父母,尊重别人,尊重一切生命形式及它们的生活环境。

在尊重方面,中国的孩子是比较差的,有一项对中、美、日三国中小学生的调查研究,美国孩子第一位尊重的是球星,第二位是父母;日本孩子第一位尊重的是父亲;而中国孩子在他尊重的前十名中却找不到父母亲。中国的父母亲对孩子的爱与照顾并不少,可换回的是什么呢?这值得引起反思。

榜样与说服

儿童从道德认识转变成道德行为的最可靠的方法之一是用榜样来教育。即教育者要成为孩子的榜样和表率,要求孩子怎么做自己首先要做到。如:要求孩子要诚实,自己就不能说谎;教育孩子不要拿人家的东西,自己就不能拿人家或公家的东西。

儿童时期对语言缺少理解和接受,特别喜欢模仿,大人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学。所以,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育者如果自身有很多缺点和毛病,那么再好的教育方法也没用。

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不仅需要教育者的行动,也需要教育者的语言,直接通过说服来教育孩子,直接告诉孩子你的想法。如果教育者对孩子不给予直接的道德指导,那就是不负责任。教育这一方面要教给孩子自己的道德观,同时还要告诉孩子自己并不完美,把自己的经验教训告诉孩子。

另一方面,当教育者说的话孩子不听时,千万不要气馁,尤其是在小孩子身上。“不听”有时是孩子显示其独立性的假姿态,其实他们在仔细地领会教育者所说的话。

道德辩论

道德辩论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学会思考。孩子做错了事,教育者不仅仅只是要求孩子停止错误的行为,还要反复问孩子:“如果有人那样对你,你的感觉会是怎样的。”这样就给孩子一个反思的机会,同时也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上,进行换位思考。

帮助孩子学会思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道德难题的辩论:比如:一个学生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捡到100元钱后,立刻把钱交给了学校,另一个学生捡到一个钱包,他打开钱包数了数钱包里共有1000元钱,数钱时老师正好在身边,这个同学也把钱交给了学校,这两个学生哪个学生的行为更值得表扬。

再比如:一个小女孩的同桌是一个非常捣乱的小男孩,经常把文具、书等放到小女孩的桌上,不管不顾。你要是小女孩的话,应该怎么办?

关于道德讨论方面的内容有很多,既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可以是影视作品中描写的人和事。道德讨论时,教育者不应直接告诉孩子应采取什么态度和行为,而应让孩子思考并发表白己的看法。

劳动与负责

当今孩子的责任感甚差,我们时常听到某些家长这样责怪孩子:“都这么大了,什么活也不干,什么事也不管,只知吃好的,穿好的”。的确,该孩子自己干的活自己不干,该自己负责的事不负责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学习之后从不收拾学习用具,起床后不整理自己的被褥,该自己洗的袜子、衬衫却乱丢一气。在校轮到自己扫除、擦玻璃时却花钱雇值日生,更有甚者竟然花钱雇人写作业、答卷子……

忽视劳动教育,过多过细对孩子照顾的偏颇的家庭教养方式,使孩子以为家人生来是为他们服务的,他们接受关怀和照顾是天经地义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已成习惯。他们很少有回报他人的实践,所以也就很少有负责任的意识,或许他们觉得自己活着就是对父母的“恩典”。这样一个被娇惯的,自私索取,只图享受,不会劳动的人,将来对家庭对社会以至对自己能承担起多大的责任呢?

应该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会负责

独立完成自我服务性劳动

指导督促孩子完成经常性的家务劳动

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公益劳动

奖励与惩罚

奖励是对人的某种行为给以肯定,使其行为得以继续发展;惩罚是对人的某种行为给予否定,使该行为受到抑制。二者是相对的教育方法。有些教育者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错误和缺点上,认为教育就是纠正孩子不良行为,多采用惩罚。其实,教育中应更多用奖励,少用惩罚,有句话讲:“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那么如何动用奖励呢?

奖励勤奋 孩子行为的各方面都需要和可能受到奖励,尤其应该注意表扬孩子勤奋。孩子取得了什么成果,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付出的努力。可是许多教育者只是在孩子取得成绩时才进行表扬。如果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即使失败了也要表扬,使孩子感受到努力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并使孩子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学习活动的结果很重要,勤奋努力的过程更重要。

奖励成就 在孩子的行为活动过程中,取得任何一个,甚至是最微不足道的成就,教育者都应及时地进行积极评价,以巩固比较完善的行为和一切良好行为的开端。

物质奖励 要与精神奖励结合,提高奖励的价值和作用奖励的形式很多,有物质奖励,如玩具、漫画书、食物、衣服等;有精神奖励,如亲吻、鼓掌、夸奖、称赞等。只有物质奖励不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只有精神奖励,又不能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教育者只有真正地了解孩子当时最近切的需要,并在奖励时尽可能给予满足,这样才能激发孩子良好的行为动机,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奖励的价值和作用。

奖励要考虑儿童的个性奖励的方法、手段、强度对孩子来说是否合适、正确,这就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品质特征。有些孩子的特点是不果断和懦弱,不善于独立活动,把任何事情看得很复杂,做什么事情在刚开始就担心失败。对这样的孩子要事先夸奖;有些孩子的特点是有条理性但很刻板,对别人要求过高,不能原谅自己的错误,力图去完成任何工作,但由于不善于区分主次,虽然花了很大的力气,却常常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对这类孩子应该更多地夸奖,但是决不能夸奖他工作一开始就取得的成绩,比较好的方法是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不断地给他们一些小的奖励;有些孩子很自信,他们常常不需要特别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对这类孩子的夸奖不能过分,否则就容易使孩子养成不能专心致志地持久工作的毛病。

某些心理学家认为,最正确的教育是没有惩罚的教育。可是,完全不采用惩罚手段似乎非常困难。应当指出一点,惩罚动用得越少,方式越意想不到,越个别化,则效果越好。

当孩子犯错误时,教育者不急于加以惩罚,而是努力加强孩子思想中积极的、进步的方面。使孩子体验到犯错误是一种痛苦的事情,自己下决心改正错误,并保证今后不再重犯,这种惩罚形式对较大的孩子,小学生、少年特别适宜。要想惩罚运用得当、正确合理、具有创造性,应注意:

惩罚的施行 必须及时它能使孩子把过错和愧疚联系起来,加深对过错的记忆和认识。如果在孩子忘记过错后再去惩罚他,就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最好不要当着客人的面惩罚孩子,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必须讲道理,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被惩罚告诉孩子犯了什么错误,错误的严重程度,有什么危害,惩罚的目的,同时指出他们应该怎样做等等。从而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

惩罚要考虑行为的动机比如:有的孩子是为帮助妈妈打扫房间,不小心打碎了花瓶;而有的孩子是跟父母生气,想报复父母,而有意打碎花瓶。对前者的惩罚要轻些,要把握好分寸,同时要保护孩子劳动的积极性,教育孩子懂得做事要小心谨慎,而对后者惩罚要重些。

惩罚必须具有一致性和一贯性惩罚要前后一致,这样能使孩子知道无论何时犯错误,都将受到惩罚,不会有侥幸心理。如果孩子做错了事,父母高兴时不闻不问,情绪不佳时就滥用惩罚,那只会把孩子教得表里不一,专看教育者的脸色行事。

劳动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孩子成长;影响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139-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但由于大多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误解,致使教育孩子的重任完全落到了学校和教师身上。家庭教育的忽视和缺失,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幼儿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就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从幼年时期开始教育还并不那么困难,但以后矫正缺点的再教育就困难很多。因此,家庭教育把好第一关,打好教育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父母是幼儿的亲人,他们是幼儿最亲密,最信赖的人。同时他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里,接触的时间最多,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所以,父母的教育往往在幼儿心灵上起着决定作用。 过去有些教育家把幼儿比作一张白纸,可以任凭你在上面画什么画。这种比喻虽然不很确切,因为幼儿的发展要受到遗传,环境和教育三种因素的影响,但是这种比喻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因为,遗传素质只是发展的前提,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而教育更是起主导作用的。它可以改变一定的环境,或者利用一定的环境,使它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所以,懂得家庭教育的父母,可以根据幼儿的先天素质和环境设计最美好的图画。幼儿从出生到他能够不依赖家庭而独立生活以前,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家庭教育,越是年龄小的时候接受家庭教育越多。幼儿上了学,家庭教育的影响就逐步让位给学校教育,但家庭教育仍然在起作用,直到他自立为止。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教育环节,在幼儿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健康成长的影响

首先,家长自身的素质。家长的素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即世界观和思想品德。二是理论、知识方面的水品,即文化素养。家长的人生观和思想品德对子女教育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有人对多个家长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恶劣、受过刑事处分的家庭做过调查,其中有90%家庭的子女违法犯罪或有劣迹。由此可见,家长的人生观和思想品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家长的文化素养并不等于家长受教育的程度。家长的文化素养是指家长通过学习和实践所掌握人类精神财富的多少和所表现出的理论知识水品。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家长的文化素质高,孩子的发展就会比较好。所以,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家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对子女的身心发展肯定是有好处的。

其次,家长对子女的态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长对子女热爱、关心的程度和方式;二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不关心孩子的家长。这种家庭下的孩子变得性格孤僻、冷漠、厌世,变得消极、沉沦。还有些家长是太过溺爱孩子,对孩子,父母有说也说不完的牵挂和割舍不下的爱,真可谓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结果是最后培养出来的孩子胆小怕事,时常表现出心理学上所说的“退缩行为”。有的甚至还可能有任性、娇气、爱发脾气、唯我独尊等不良的人格品质,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心理特别重的毛病。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了。所以,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人格品质的形成。、

最后,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生活环境对子女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举个例子来说,单亲家庭,它属于残破型家庭,父母缺少一方,在这种家庭中的子女容易出现孤僻、胆怯、冷漠得心理,或出现冒险、野蛮的心理。而现代社会讨论最多的,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独生子女作为当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引起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关注,也存在着许多争论。有些人认为独生子女是“特殊儿童”或“问题儿童”,认为他们缺乏独立奋斗的能力、依赖心十足、缺乏社交能力、早熟、孤僻、娇气、任性等。但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心理学家通过对40万名中学生的调查、对比,发现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聪明、更富于创新、对事业更敏感。可见,上述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独生”上,这是不科学的。家庭结构是无法改变的,但家庭教育却是可以改变的。了解了问题的所在,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补救或避免可能发生的问题,使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家庭生活环境对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颜之推也说过:“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三、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仍然很迷惘。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