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族的茶文化

汉族的茶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汉族的茶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汉族的茶文化范文第1篇

我们在盐源县城发现,早上七点左右,“咚、咚”的声音此起彼伏,所有的居民楼,都传出打茶的声音。机关干部八点钟要上班,为了节约时间,家里烧上一锅茶水,提一个篮子到街上买馒头花卷回来,再打酥油茶。酥油茶蘸馒头包子当早餐。大人喝了茶上班,小孩喝了茶上学。在盐源县的泸沽湖旅游景区,夜生活少不了喝酥油茶。我们采访了一位外地来这里卖烧烤的王姑娘,她是大学毕业生,待业期间来此创业。每天的收入有一半来源于酥油茶,半年下来,月收入1.2万元。像她这样的摊点在一个景点就有几十个,泸沽湖周边的景点有三大块,估计有百多个这类摊点,每年的酥油茶销售总收入在千万元以上。

二、西昌市及其周边地区

在西昌市,有许多来自木里藏区的离退休老干部、老职工、生意人和来西昌务工的年轻藏族同胞,早上打酥油茶当早餐的人不少。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机关工作人员用茶杯盛酥油茶当早餐边喝边赶往办公室的情况。在西昌市一年一度的藏历新年庆典活动中,酥油茶文化演绎的淋漓尽致。在昌的全体藏族同胞身着节日的盛装,欢聚一堂,喝着酥油茶,品着强丁酒,吃着卡赛,相互道喜祝贺。吉祥的海螺吹起来,礼仪队给来宾献哈达、敬酥油茶……甘洛县和越西县的尔苏藏语中,“早餐”和“喝茶”是同音同义。他们现在还有一种饮食习俗,烧油汤调糌粑面。这是酥油茶的变异,油汤代替了酥油茶。可见他们过去是喝酥油茶的民族,迁徙到现居地后变成了农耕民族,畜牧业的退化产生了酥油茶文化的嬗变。西昌市西南部的老海亭有数百个商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经营酥油茶的。这里消费水平较高,都是有钱人请客喝酥油茶的场所,双休日和节假日有上万人在此消费。在西昌市城北的胜利北路酥油茶一条街,街道两边全是酥油茶馆。每到夜间生意火爆,家家商铺都坐满了食客。很多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老大哥,在喝茶闲聊中了解民族文化,学习民族饮食文化。通过喝酥油茶增进了解民族文化,通过了解和学习民族文化实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团结,相互提携。实现了文化沟通和涵化,增进来了民族团结。所以酥油茶文化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利因素。在西昌市有若干个酥油茶制品专卖店,专卖酥油、制作酥油茶的各类香料以及制作精美的茶桶和其他配件。尤其以西门坡农贸市场底楼的专卖店为甚,我们观察两次,各两个小时,顾客没有间断过。2013年1月10日下午,我们前去购买酥油茶原料,买了250克优质酥油,单价120元,比木里县城每500克100元高出20元;普通的酥油每500克卖40元,比木里高出10元;麻籽等香料混合机打原料每500克12元。另加黑桃米籽,每500克60元。越是临近春节,原材料越贵,酥油制品供不应求。西昌市市区的酥油茶消费的盛况可见一斑。此外,我们在昭觉、越西、甘洛、冕宁四个县考察了酥油茶消费市场。这几个县都有专营酥油茶的茶馆,并且生意十分红火。冕宁县的酥油茶馆更多,销售量大,发展更快。昭觉黄某是机关干部,下班后开始经营的酥油茶馆,每月有毛利润4000余元;越西县黄某也是机关工作人员,下班后营业,每天盈利300元左右,每月有万元左右收入;甘洛新市坝镇周某经营的酥油茶馆每天营业额2000元左右,毛利润七八百元,除开人工工资和税收,也有两三百元纯收入。酥油茶成为木里县为中心向周围辐射的凉山地区各族人民的消费产品和旅游产品。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服务产业,推动了木里藏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实现了多民族的和谐共居。

三、木里酥油茶文化的社会学意义

(一)酥油茶是高寒地区的特色食品

酥油茶是藏族人民以茶叶、食盐、酥油为主要原材料,用独特的茶具和熬煮之法创造的一种集餐饮为一体的特色食品。公元8世纪的藏族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在《四部医典》中曾对新鲜酥油能强筋骨、生泽力等功用有所论述。由于高海拔地区的氧气相对较少,生活在高寒地区的藏人排尿量要比矮山地区的人的排尿量多,藏人只有靠饮茶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和正常的代谢。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类,包含Vb、Vc、Ve、Vk等。Vc能防治坏血病,增加机体的抵抗力;Ve可抗氧化,阻止人体中脂质的过氧化过程,具有抗衰老作用;Vk可促进肝脏合成凝血素。所以说,饮茶可以补充人体必需的维生素,提高机体的抵抗力。牛羊肉属于酸性食物,经人体消化后会产生一定量的氢离子,使人体血液偏酸性,出现胃酸过多、便秘、疲劳等症状。大量饮茶后,在人体内可产生一定量的氢氧根离子,促使人体内的酸碱维持平衡。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的木里藏族人民,因气候寒冷,缺少新鲜蔬菜,主食牛、羊肉所含热量高,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③。西南民族大学丁克毅博士告诉我们说,酥油茶有很多种氨基酸,脂肪中不饱和脂肪含量很高,约占百分之四十,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量的三分之一,尤其是亚麻酸高达百分之五,营养成分极为丰富。酥油茶营养丰富,醇香可口,有补充体力,解饥去乏,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缓解高原反应等作用。喝酥油茶可以预防因天气干燥而嘴唇爆裂,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所以,喝酥油茶是一种便捷的保健措施。藏民族祭祀神灵要酥油,娶妻嫁女、迎来送往,茶叶与哈达同是首选的礼物;节庆聚会时候的赛马、摔跤、箭术、唱歌等比赛的奖品也是首选茶叶。招待客人少不了酥油茶;寺庙念经作法也要熬茶布施。木里某帕子④的爷爷在上世纪初到九龙王家请象形文经书来家里供奉,见面礼就是一担砖茶。因为送了一担茶,朱姓帕子顺利地请来了两部象形文经书。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怀特说:“文化的目的就是满足人的需要”。酥油茶正是在满足藏人认识需要、功利需要和审美需要的条件下产生的特色食品。

(二)酥油茶是汉文化涵化的产物

藏民称茶为“甲(jiǎ)”⑤。古汉语称茶为“槚(jiǎ)”,甲槚同音同义,这是茶源自汉区、茶文化源自汉区的原因。陆羽《茶经》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míng),五曰荈(chuǎn)”。槚读音(jiǎ),荼指苦茶[1](P.2638)。唐以前的汉文化典籍如《九经》《班马字类》中都没有茶字。一般书写为荼字。隨着古人对茶的认识深化和分类细化,到唐代“始妄减荼字一画,以为茶字”,读音隨之改为“茶(cha)”。《尔雅》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中文词典,又是列入“十三经”的儒家经典,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其成书年代不会晚于东汉。所以木里藏族称茶为甲(jiǎ)说明茶引入木里当在东汉末年或初唐时期。木里藏区的酥油茶文化兼容了汉、藏人民古代茶文化元素。煮茶之法是继承了汉区古代煮茶习俗。早在西汉宣帝时,蜀郡人王褒所写的《僮约》中记载有资中人王子渊在买僮奴时双方约定:“烹荼尽具”是僮奴的任务之一。这“烹荼尽具”四字明示:汉代人是“烹”茶叶而食的。后来的诸多史籍也记载有唐宋以前中原人熬煮茶叶制成饮品的过程。五代时期的文人温庭筠写的《采茶录》中记述的煎茶方法是:“茶须缓缓火炙,活火煎。活火为碳之有焰者,当使汤火妄沸时,庶可养茶。”他还说煎茶须经“三沸”方可,“始则鱼目散布,微微有声;中则回边泉涌,累累连珠;终则腾皮鼓浪,水气全消,谓之老汤”[2](P.3-5)。唐代陆羽《茶经》所载的烹茶方法是:“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类,煮之百沸”。“初沸则合水量,调之以盐味,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荚环激荡汤心,则量茶末当中心而下,有倾势若奔涛而溅沫,以所出水止之……酌置诸碗”[3](P.13)。唐人将茶煮到始沸时要加盐调味,还要加葱、姜、茱萸等辛香物。如今汉区人们的饮茶方法,以沸水冲泡茶叶而品之,很少有煮茶及加辛香物于茶中的习俗。木里藏区人民继承发扬了这一古老的煮茶传统,木里藏族打酥油茶先煮茶熬浓汁,搅拌时加盐和香料,现在的人还要将生鸡蛋打入茶桶中,再将滚开的浓茶汁注入茶桶搅拌,改善了口感,增强了营养。这是木里藏区人民继承古代汉人的烹茶、熬茶的办法,再综合藏区人民食奶制品的传统习俗而创造的饮食习俗。酥油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品,拌糌粑时酥油是主料之一,煮强丁酒要用酥油,打酥油茶、炸面食做油炸果子也要用酥油;木里的藏传佛教信徒敬神供佛时,点灯和煨桑都要用酥油;民间挼皮革时涂一点酥油可以软化皮张;酥油还可制作酥油花、堆绣和壁画,这三种艺术品在藏区非常著名。木里地区的藏族人民,喝酥油茶讲究礼仪。首先主人家把酥油茶放到面前才能取食,不能伸手去接。其次端酥油茶碗要用右手手掌向下,四指扣住碗边,再把虎口面向自己,嘴从虎口下方吸食茶液。再次不能一口气干了茶液,要慢慢喝,留一下部分在碗底,主人家就会不断地熬茶打茶续上。如果一口干了,表示不再喝了,主人家会停止打茶,不再续茶。最后要喝完碗里的茶,包括沉淀在碗里的调料渣滓,那是打碎了的芝麻壳和南瓜籽的皮,都可以吞食。实在吞咽不下也要咀嚼一下再吐到垃圾桶里。其他藏区喝酥油茶不能够喝干了,要留下一点点酥油花。这种礼仪的不同也是汉文化涵化的结果。喝得干干净净表示你的茶打得好;喝不完表示你好客大方,打的茶多,喝都喝不完,寓意年年有余。

(三)酥油茶饮食业带动木里藏区商品经济

任何一种社会生活习惯和民族习俗的形成,一定与其拥有的物质条件和人们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密切相关。木里藏民酷爱饮酥油茶习俗的形成,首先是为了适应当地地理环境,适应生存需要。其次必须有酥油茶的三种主要原材料的物质基础。酥油是畜产品,是高原藏区的特产;而茶叶和盐巴则须靠外地供应,必须有可靠的盐茶供给渠道。茶叶和盐巴是木里藏族人民最稀缺的重要商品。木里县志记载,解放前,木里地区农牧民的经济收入主要用来购买茶叶和盐巴。晚唐以来开辟的藏区和内地茶马互市,为藏区酥油茶文化的形成和对木里藏区社会进步和商品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唐开元以后随着唐蕃之间交往的增多,饮茶习俗渐渐传入吐蕃。到了晚唐时期,唐蕃开始在河西和青海进行茶马互市,茶叶开始大量运往藏区,此后茶马互市盛行。1372年始,明朝专设茶马司管理茶马互市活动。清初,茶马互市制度正式建立。茶叶开始源源不断输入藏区并进入寻常百姓家。长期以来的茶马互市在晚清时期因为不再需要大量的战马而演变为货币交易。木里的茶叶消费市场有金尖茶、紧压茶、花茶、红茶、绿茶等。过去有两条路通木里,一是由雅安经康定人背马驮进入木里,一条是雅安经石棉过海棠、顺南亚河翻拖乌下冕宁,再由冕宁县经泸宁过雅砻江到木里。近现代由雅安经西昌、由盐源进入木里。各族商人运送茶盐到木里,收购当地的黄金和名贵中药材,一来一往,获利颇丰。据统计,解放初期从关中进入木里的陕商就开了9家商店,他们从康定贩运边茶、盐、布匹等百货来木里销售,收购黄金、贝母、虫草、大黄、豹皮、狐皮等特产,长途贩运谋利。长久以来,木里藏区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以土司、活佛和大喇嘛为首的统治阶级鄙视商业,排斥经商。藏民篤信佛教,藏族僧侣恪守藏传佛教戒律,不准经商。寺院、头人、大喇嘛所需茶叶等日用品,有专人到外地采购或指定商队专程运来。后来一些陕商从关中进入木里,开了很多商号坐地经商并缴纳茶税。在人类社会历史当中,利益是最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力量。市场经济的萌芽培养了藏族人民的经济理性。土司衙门的官员们看见商家获取了丰厚的利润,意识到经商可获重利。利益驱使他们不惜违反教规,指使亲信或亲戚贩运茶盐经商,有的僧侣和官员还亲自参与经商。民间的黄金、名贵药材与茶叶、盐巴为主的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存在已久。原本不会做生意的木里藏民因为生存的需要、受到外地商人的熏陶和影响,学会交易,购回自己需要的茶、盐和布匹。商品交易渐渐被木里藏区的统治阶级许可,渐渐地被藏族人民接受,藏族传统的贱商观念嬗变了。茶马互市在向藏区提供茶叶和食盐的过程中,实现了汉藏民族在经济上的友好交往,培植了木里藏区的商品经济幼芽。茶盐的消费促进木里藏区传统的贱商观念的突变。资本萌芽在农奴制自然经济里破土而出,这是木里藏区社会经济进步的开端。千百年来酥油茶文化在木里造就了一个持久的、需求量大的茶盐消费市场;培育了木里藏族人民的商品意识。推动了木里藏族人民与外界各族人民的商品交换,促进木里藏区的农牧业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现当代的木里藏区,无论是人民的生活还是生产都离不开内地的支援,木里藏区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共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取得改革成果。

(四)酥油茶成了凉山各族人民交往的媒介物

凉山州的藏族同胞和汉族彝族等兄弟民族友好交往的过程中,少不了酥油茶。朋友相聚要打酥油茶来喝、藏族人家里来了异族朋友,打酥油茶请客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西昌市很多餐饮娱乐场所都有酥油茶,“青稞美酒酥油茶”的赞歌到处都听得到。每年的藏历新年,凉山藏胞要载歌载舞欢聚一堂,其他民族的客人来了,要敬上酥油茶,献上哈达。兄弟民族的同胞感受到藏族人民浓浓的兄弟情和独特的以酥油茶为代表的藏族饮食文化。现在,许多人谈生意、介绍业务、处理各种矛盾都选择酥油茶馆。许多合同在酥油茶桌上谈妥,许多业务在酥油茶桌边做好,很多矛盾在酥油茶奶香中化解。这里酥油茶文化满足了各族人民交往的需要、工作的需要。

(五)酥油茶文化是旅游资源

在国家颁发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表中,酥油茶是多类型都可列入的代表性旅游资源。作为美食,酥油茶是招待客人的“具有跨地区声望的地方饮食”;酥油是“有跨地区声望的当地生产的畜产品及制品”;列入“非遗”名录的竹、木、土陶、金银茶具是“具有跨地区声望的传统手工艺产品”;酥油和酥油茶的制作过程是颇受游客欢迎的参与性旅游资源;茶马古道支线的原始风光与伸臂桥等桥梁文化,古朴典雅的藏区民风民俗,都是独特的体验性旅游资源;川西南杂散居藏区酥油茶待客礼仪和餐饮方式、祭祀礼仪是“特色饮食风俗”。内涵丰富的酥油茶文化,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地域特色。自木里旅游业兴起以来,酥油茶及酥油茶文化己成为著名旅游品牌。富有创意的工艺茶具成为在木里打工、经商、旅游的客人争相购买的旅游纪念品;品尝和饮用酥油茶成为到藏区旅游的必选项目。木里藏区的酥油茶广泛地传播到凉山州各县市及攀枝花各地区。独树一帜的藏餐系列隨着酥油茶走出木里,成为西昌、冕宁、盐源等县市和旅游集散地著名的旅游商品。同时又是汉、藏、彝、蒙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见证。

结语

汉族的茶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茶马古道;民族音乐;文化内涵

“茶马古道”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商路之一。一直到今天,我们都不会对当时的音乐和文化有所遗忘,可现如今“茶马古道”很多地方已经有所毁坏,成为历史的存留。但“茶马古道”中所创作的民歌音乐流传至今。“茶马古道”融入了不同民族的音乐形式,为我们的民歌音乐打造了一片天地,也对现在音乐带来了很多的灵感,我们更要努力的去找到音乐的价值,使我们的民歌音乐及文化内涵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1“茶马古道”民歌音乐的民族特色分析

云南的“茶马古道”从普洱到丽江再到地区。云南是拥有多民族集聚的区域,人数较多的民族有汉族、傣族、白族等等。民族多,就有更多的交流,包括经济、文化等等,也同样为我们的民族音乐也增添了许多音乐的色彩和元素,让创作更加新颖。在云南的“茶马古道”中有很多马帮,带上茶去和其它地区进行交易,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通过唱歌来排忧解难,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这个就是“茶马古道”民歌音乐的起源。

1.1“茶马古道”民歌音乐的民族特色主要形式

《赶马调》是“茶马古道”民歌的主要形式,是进行货物交换旅途中主要的歌唱曲调,充满地域风情和民族特性,抒发内心情感状态。《赶马调》的唱法因不同地方有所区别,还有一种是比较特殊的《赶马调》,是指某个不是特别确定的民族唱的,是特有的民族歌声。《赶马调》具有特殊意义并且又好学习,能充分体现当时劳动人民的情感,通过歌声能听出他们苦中有乐,是古人的一种宣泄和表达方式。

1.2“茶马古道”民歌音乐的民族特色重要功能

“茶马古道”的民歌音乐在当时那个年代是有重要功能的。第一,可以在整个的货物交易过程中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比如过程的辛苦,对家人深深的想念,对未来的生活抱有无限的想象,及他们彼此的胜于亲人的友谊。生活是无奈的,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那个年代普通人是没有任何经济支撑的,有些歌曲歌词都会唱到。当天结婚,第二天就要背上茶,骑着马去进行货物交换,为了赚钱却冒着危险上路,心里是非常不舍得的,也害怕人一走出去就可能再不能回到思念的家乡。所以这种情感是非常复杂的,他们便在歌声中找到心灵的慰藉。第二,“茶马古道”民歌音乐还具有实用功能。他们在整个过程中是可以通过唱歌的方式来进行语言上的交流,比如说队形的变化,或者放慢一些速度等等,都是可以帮助他们在行驶过程中准确地传递信息。

1.3“茶马古道”民歌音乐的特征

“茶马古道”的民歌音乐同样也具有包容性与民族性的特征。这种包容性体现在他们整个行程的过程中,我们会了解到他们的现在的生活状态,他们团聚在一起,有种团队的力量,有时又会听到他们内心的变化,对家人的思念之情都是会通过歌声而表达的,面对未来的迷茫,他们依然走在最前端,不停地向前,为了未来的生活能过的好一点,有苦还是要自己咽下去的。而民族性主要体现在“茶马古道”整个行程过程中会遇到好多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自己民族的特色,甚至他们唱民歌,表达的意思也是截然不同的,民族特性凸显,这是不同地方赶马人的个性特点。他们的民族信仰也是相当浓厚的,在歌声中都会表现得非常明显。因此,歌声也是区分彼此的重要符号,通过歌声就能知道这是“我们的人”还是“他们的人”。而这种文化的差异是不同的茶文化对他们的耳濡目染造成的,所以,歌声所体现出来的表面上的差异,本质上是内在茶文化的差异造成的。

2“茶马古道”民歌音乐的文化内涵

之所以有茶马古道的产生,是因为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形态不一样,此地盛产茶叶,彼地盛产马匹,因此,会形成交换市场,人们把剩余的茶叶拿去换别人剩余的马匹,而贸易的形成会给所有人带来富裕。不过,参与到贸易中的人很多并非是货物的所有者,用现代商业逻辑讲,这些贸易者像是企业工人,他们并不是企业的所有者,他们参与到贸易活动中去,只是为企业主付出自己的劳动,交换的茶叶或者马匹很多并不是自己的东西,自己只能通过交易换取佣金或者物质奖励。因此,很多参与到“茶马古道”货物交易中的人都是迫于生计,这只是他们一种谋生的手段。各个民族也是因为在那个特殊时代需要这样的一个交融,从而促进了民族团结,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就因为这个茶马古道,从而让文化交流、融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民族的音乐文化也是在那个时期有了深入的交流,这是历史的奇迹,也是社会进步的宝贵财富。“茶马古道”的音乐形式是非常特殊的,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具有数量大、种类多、多变的特征,音乐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民间音乐、宗教音乐,还行成了民间的歌曲等等。随着时间的流逝与积累,慢慢成为了我们国家西南部的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虽然是以茶叶交换为目的,但却是音乐形成的根源。“茶马古道”的民歌音乐也同时具有包容性与民族性的特点。“茶马古道”在很多民族中都有自己特色,存在自己的《赶马调》,体现了很多民族集聚的特点。《赶马调》中曲风独特,有豪放型也有温婉型。在那样一个时期,我们的赶马人只是单纯地带着茶叶去交换货物,面对未来的发展和对生活的渴望,即使千辛万苦也要执着前进,因此在他们的歌曲中体现出高昂的曲调,迥异的风格,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远离家乡和亲人,内心是很难过的,在歌曲中也是可以听到他们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感伤。“茶马古道”途经很多个民族,他们都在路途中一起去送茶叶,为了安全抵达,他们付出很多的努力。主要民族有汉族、藏族、白族等。每个民族的不同,他们的唱歌的方式也不同,《赶马调》因此各具民族特色。汉族的《赶马调》是一种直白的表达,清晰明了,内容有长也有短,比较常见一些。藏族的《赶马调》更为高亢,声音嘹亮,展现出藏族人性格开放,不羁的个性展现的淋漓尽致,语言上会有些许的不同,富有深意。其实这就是民族文化的不同,的不一样,所表达的意义也是完全不同的,但是,都是在表达出当时赶马人的辛苦和内心的感受。因此,他们心灵是想通的,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3结束语

“茶马古道”是中国重要文化遗产和文化瑰宝,是值得我们一辈子去保护的,很多人现在都在主动地去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这是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事情。茶马古道的音乐文化具有民族的特色,音乐种类多,可现在我们了解的也只有在物质上的,缺少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所以,需要我们后人去去整理、去理解这些音乐所表达的内涵。同时,音乐不是独立存在的,不能脱离文化,“茶马古道”虽然是在运输茶叶交易时产生的,但却是民族融合和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在对茶马古道音乐文化传承中要特别注意其民族性。当然也永远不要忘记这些文化是根植于茶叶的,是因茶叶而产生的,所以茶文化是这些文化的母体,也是不能抛弃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我们要保护好这些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张璐.茶马古道滇藏路线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碰撞与交融[J].歌海,2011(5):35-38.

[2]张永国.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与价值[J].大学学报(汉文版),2006(2):34-40.

[3]格勒.“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初探[J].中国藏学,2002(3):59-64.

[4]王丽萍.试论滇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J].贵州民族研究,2009(4):61-65.

[5]杨宁宁.论茶马古道的文化内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8-14.

[6]杨福泉.茶马古道研究和文化保护的几个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2011(4):57-61.

[7]罗莉.依托“茶马古道”黄金旅游线建立藏、川、滇“大三角”藏区旅游经济圈[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3-38+2.

[8]孙华.“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几个问题[J].四川文物,2012(1):74-85.

汉族的茶文化范文第3篇

入茶室时客人应当遵守的礼仪

1.入茶室时应脱掉外衣,挂在室外的衣挂上。如果没有衣挂,则在进入所指示的场所之后,折叠好放在自己身体后面(应将两边的垫肩相对折起,不能露出衣服衬里)

2.入茶室时不要戴戒指、手表、项链等金属饰物,这样才符合朴素的茶会气氛。不应拾护身用具。

3.茶室是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之所在,对茶人而言是圣地。

4.不可穿着过于华丽的服饰,或是过于夸张地露出衬里的衣服,这些都不适应茶室气氛。

5.入茶室前整理好自己的鞋物,以便于离开时方便穿着。

6.换上白色袜筒再进入茶室。

7.事先清洗口腔与洗手。

8.进入后主动向先到的来宾行礼(无论熟悉者或是陌生者)。

9.不可询问其他来宾之身份。

10.事先清洁指甲,注意保持言行举止端正。

11.在茶室里谈论的话题,茶会结束离开茶室后不应再次谈论。

12.离开茶室时彼此行礼致谢,整理好自己的座位,确认没有遗留果皮纸屑。

13.不可践踏坐垫,使用完毕后应放在原来位置上。

14.茶会结束后,客人与主人彼此致谢后静静离去。

世界各国不同的茶俗介绍

泰国茶俗:

历史悠久的泰国,在风俗习惯和礼仪上也呈现出独特的民族性。

泰国北部地区、缅甸和云南地区相似,这里的人们有喜欢吃“腌茶”的风俗,其法与出自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制作腌茶一样,通常在雨季腌制。

腌茶,其实是一道菜。将生茶腌制成酸味制品,时拌入食盐、生姜、花生之类,吃时将它和香料拌和后,放进嘴里细嚼。因为这里气候炎热,空气潮湿,吃腌菜又香又凉,所以,腌茶成了当地世代相传的一道家常菜。

印度茶俗:

印度人饮茶方式很特别,他们把茶倒在盘子里用舌头舔饮。另外,在印度如果用左手递送茶具,就会被看作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印度人认为左手是用来洗澡和上厕所的。他们喝奶茶,也爱喝一种加入姜或小豆蒄的“萨马拉茶”。

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的居民酷爱喝浓茶,茶叶又苦又涩,他们却觉得津津有味。该国红茶畅销世界各地,在首都科伦坡有经销茶叶的大商行,设有试茶部,由专家凭舌试味,再核定等级和价格。

西亚地区的土耳其人,不论大人小孩都喜欢红茶,城乡茶馆普遍,出门饮茶也方便。

伊朗和伊拉克人更是餐餐不离浓味红茶,用沸水冲泡,再在茶汤中添加糖、奶或柠檬共饮。

关于中国的茶祭风俗

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下面就详细介绍中国的茶祭风俗。

祭祀用茶早在南北朝时梁朝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中就有记载: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在遗诏中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这就与丧葬习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离不开清香芬芳的茶叶。茶叶不是达官贵人才能独享,用茶叶祭扫也不是皇室的专利。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祖宗神灵,用茶陪丧的古老风俗。

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种方式:以茶水为祭,放干茶为祭,只将茶壶、茶盅象征茶叶为祭。

在我国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据载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记载。在光绪五年(1879年)岁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罗茶叶二斤"的记述。而在我国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西一带,清明祭祖扫墓时,就有将一包茶叶与其它祭品一起摆放于坟前,或在坟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习俗。茶叶还作为随葬品。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发掘中已经知道,我国早在2100多年前已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因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

历古以来,我国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叶的习俗。像安徽寿县地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经"孟婆亭"饮"迷魂汤",故成殓时,须用茶叶一包,并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这样死者的灵魂过孟婆亭时即可以不饮迷魂汤了。而浙江地区为让死者不饮迷魂汤(又称"孟婆汤"),则于死者临终前除日衔银锭外,要先用甘露叶作成一菱形状的附葬品(模拟"水红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叶一包。认为死者有此两物,死后如口渴,有甘露、红菱,即可不饮迷魂汤。原来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后要被阴间鬼役驱至"孟婆亭"灌饮迷魂汤,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忘却人间旧事,甚而要将死者导人迷津备受欺凌或服苦役,而饮茶后则可以让"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蒙骗。故茶叶成为重要的随葬品。

茶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还成为重要的"信物"。在我国湖南地区,旧时盛行棺木葬时,死者的枕头要用茶叶作为填充料,称为"茶叶枕头"。茶叶枕头的枕套用白布制作,呈三角形状,内部用茶叶灌满填充(大多用粗茶叶)。死者枕茶叶枕头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阴曹地府要喝茶时,可随时"取出泡茶";一是茶叶放置棺木内,可消除异味。在我国江苏的有些地区,则在死者人殓时,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至出殡盖棺时再撒上一层茶叶、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有利于遗体的保存。

丧葬时用茶叶,大多是为死者而备,但我国福建福安地区却有为活人而备茶叶,悬挂"龙籽袋"的习俗。旧时福安地区,凡家中有人亡故,都得清风水先生看风水,选择"宝地"后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风水先生在地穴里铺上地毯,口中则念念有词。这时香火绕缭,鞭炮声起,风水先生就将一把把茶叶、豆子、谷子、芝麻及竹钉、钱币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属将撒在地毯上的东西收集起来,用布袋装好,封好口,悬挂在家中楼梁式木仓内长久保存,名为"龙籽袋"。龙籽袋据说象征死者留给家属的"财富"。其寓意是,茶叶历来是吉祥之物,能"驱妖除魔",并保佑死者的子孙"消灾祛病"、"人丁兴旺",豆和谷子等则象征后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钱币等则示后代子孙享有"金银钱物"、"财源茂盛"、"吃穿不愁"。

以上就是对中国的茶祭风俗的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中国的茶祭风俗有所帮助。

关于汉族的饮茶风俗介绍

以茶敬客。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即使不是富裕人家,也得有“粗茶淡饭”。家里来了客人,不请吃饭可以,但不敬茶就显得不礼貌了。客来敬茶是热情好客的表现,也是传统的礼节和传统的美德。下面就关于汉族的饮茶风俗做一介绍。

在汉族饮茶风俗中,除了广东福建等地的工夫茶以外,讲究一些的一般是用盖碗来泡茶。许多地方都有用盖碗泡茶的习惯,但以四川最有代表性。不但茶馆里用盖碗,普通家庭里也喜欢用盖碗。盖碗是三件套,盖,碗,托。用盖碗泡茶确实既方便有实用,既可揭盖闻香,又能观赏茶汤。能趁热喝,还不烫手。早在唐代就有了带托的茶盏了,据说是唐代府尹崔宁的女儿发明创造的,她嫌端茶盏时烫手,就想了个办法,把蜡烛烤软,上面放个小碟子,就成了盏托,不烫手了,传到工匠那里,就制成了带托的茶盏了。四川的茶博士用盖碗沏茶成了一门技术,甚至是绝技。长嘴大铜壶,青花瓷盖碗,茶托茶碗一串串从茶博士的手里飞出去。令人眼花缭乱,却都能准确地落在客人的桌前。茶博士离得很远冲茶,如同蜻蜓点水,有的还能做出花样动作,高难度动作。

文士茶是早年流行于江西婺源文人学士中的传统茶俗,也是用盖碗品饮,盖碗又称“三才碗”,代表天、地、人的和谐。文士茶讲究饮茶人士之文雅、饮茶环境之清雅、饮茶器具之高雅,追求汤色清、气韵清、心境清,以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以上就是关于汉族的饮茶风俗的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这一知识有所帮助。

饮茶大不同之维吾尔族人的茶风俗

饮茶文化在中国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通过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中国将茶文化远播世界。中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风俗习惯,自然每个民族的茶风俗也是存在差异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维吾尔族人的茶风俗吧。

茶是维吾尔族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饮料,可以说是"不可一日无茶"。您若有机会到维吾尔族人家家里作客,一般由女主人先用托盘向客人敬第一碗茶,从第二碗起则有男主人敬茶。倒茶时要缓缓倒入茶碗内,茶不能满碗。客人如不想再喝,可用手将碗口捂一下,即是向主人示意:已喝好。茶喝好后,还要由长者作"都瓦"(默祷)。作都瓦时,客人不能东张西望,嘻笑起立,要将两手伸开合并,手心朝脸默祷几秒钟后轻轻从上到下摸一下脸,都瓦即告完毕。待主人收拾完茶具后,客人才能离席,否则视为失礼。

维吾尔族人分居于新疆天山南北,因此饮茶习俗也有差别。北疆人常喝奶茶,一般每日需"二茶一饭"。喝奶茶时,常以一种用小麦面制成的圆形面饼"馕"(为民族传统面食)佐食。北疆伊犁地区的还有“吃茶”习惯,北疆大多使用铝锅煮茶。南疆人则常喝清茶或香茶,南疆喜用铜质长颈茶壶或陶瓷、搪瓷的长颈茶壶。而喝茶时均用茶碗,一般用小碗喝清茶或香茶,而用大碗喝奶茶或奶皮茶。

这就是关于维吾尔族人的茶风俗的些许认识了,如果有机会大家也可以去新疆看看,亲身感受下那边的茶风俗吧。

小助手带您领略各地不同的茶风俗:

拉祜族的特色烤茶茶俗

闽台婚俗之三茶天礼

昆明的迎客九道茶

艺术新娘茶绝对抢眼

新娘茶,作为古俗,代代相袭,流传不息。话说新娘在拜堂后的第二天,第一件事就是亲手泡制香茶敬献公婆及男家亲眷。当然,坐在川流不息的城市里吃饭的人,十有八九没有经历过这种乡下规矩。

晚上七点多时,厅堂里红烛闪烁,新娘在小姑引导下,莲步轻移,登堂向四周客人施礼。献上新人果子,里面有红枣、花生、桂圆和瓜子,预兆新娘早生贵子。然后是煮水泡茶。新娘泡制的是冰糖桂花茶,是取甜蜜之意,赐于亲人以吉祥如意的祝福。

汉族的茶文化范文第4篇

自人类诞生以来,食物便成为其赖以生存的基础,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而在饮食文化中,茶文化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具有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我国对茶文化的研究也一直不曾懈怠,一般我们都是将汉族茶文化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但是中国有许许多多的茶文化是贯穿在少数民族内部的,对少数民族茶文化研究更能够深刻的表现出茶文化的内涵,这不仅丰富了中国茶文化历史,也可作为中国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以贵州省为例,从法律的角度入手,深度分析了其茶文化遗产景观的保护机制。

关键词:

茶文化;遗产景观;法律保护

中国的茶文化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作为最早发现茶的国家,我国许多地区都能够生长乔木型的野生茶树。我国西南地区盛产茶,是我国出产量最大的地区,占据了全国产茶量的75%,不仅仅是云贵川,在广西、广东、海南、福建、湖南等十余个省都生长有大量的野生茶树群,最老的树龄更是达到了两千七百余年。若追溯茶文化的具体记录时间,可以从先秦记起,当时的人类没有具体的烹茶经验,也不知道如何利用茶,只是单纯的将茶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放在口中咀嚼,或者在喝水的时候加入少量的茶叶直接饮用等。而在西汉时期,巴蜀一代就出现买卖茶叶的市场,在历史的发展之中,随着人口的迁徙,茶叶的食用也流传开来,到了唐代更为盛行,饮茶之风流传到日本、韩国境内。从此,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逐渐提升。本文主要是以贵州为例,研究我国茶文化遗产景观的法律保护机制,为保护我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提出切实有效的方法,使得茶文化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发展中建立起自己的地位。

1贵州茶文化的起源

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巴郡之地的茶叶都会运送到甘肃地区贩卖,而古时的巴郡之地就是如今的贵州境内,根据当代茶圣的巨作《茶经述评》之中的不断研究,已经确定了茶树的原产地就是贵州。云贵高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了茶树原产地的主要区域,慢慢的演化到了其他的山脉山区,贵州作为人类最早从事茶事活动的地区,在贵州世代居住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之中还找到了最古老的茶籽化石。那里居住有苗族、布依族、彝族、回族等等十分古朴而又勤劳的少数民族人民,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因此,贵州的少数民族人民格外爱茶、嗜茶。流传下来的传统手工艺制茶技术也十分的原始又多彩缤纷,至今完好无损的保留至今。贵州的农垦茶文化也极其丰富,贵州地区还具有极具个性的茶文化。在二十一世纪初的时候,茶叶的种植与栽培技术都开始渐渐的走向成熟,在科研和技术推广中,贵州留下了十分宝贵的茶文化精神财富,有许多的劳动生产工具都是现代人民想象不出来的,比如一些特殊的茶叶加工车间和制作的机器,茶文化丰富程度足以让我们领略到贵州茶文化历史的悠久。贵州山高,而且气候较为温暖,时不时出现浓雾天气,空气中也没有什么污染物,因此产出的茶叶品质上佳。具有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中生长出来的茶叶,在古代已经成为了皇宫中的贡茶,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但是茶叶虽好,贵州茶却是难卖,因为现代很多人都对贵州茶叶知之甚少,知名度不高。主要是由于贵州的茶文化知名度不如浙江、福建等地区,要想让当地的茶文化走的又远又响,不仅仅是需要身后的文化积淀,也需要让不断宣扬贵州的茶文化,让文化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让经济的发展反作用于文化,以此推动茶文化知名度的提高。

2贵州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我国,饮茶和品茶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自唐代以后,茶就已经进入到了寻常的百姓家中,成为“国饮”。从历史的方面来看,饮茶和品茶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它能够从特殊的角度反映出中华民族在民风和民俗上的不同,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的基本方式,更能够帮助人们陶冶情操,在生活之中享受乐趣。

2.1泡茶、选茶和饮茶技艺

贵州的茶文化在古时就已经十分的兴盛,在宋元时期,其茶艺之精华就在当地掀起了一股饮茶的新风尚。以往的饮茶都是采用茶饼,将茶碾成粉末进行冲泡,而现如今都是采用条形的绿茶,全叶进行冲泡,在六百多年的历史中,泡茶采用的是不分四季的下投法。“泡茶”的技艺能够追溯到茶在制作时的过程,技艺高超的制造者能够将茶的色香味全部保留下来,在品的过程中,感受到茶的清香,而茶壶在饮茶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它能够起到媒介的作用。明清时期开始盛行用紫砂壶来饮茶,它能够留住茶的清香。除了壶,我们还需要其他的茶具,这样才能将所有重要环节一同构成,进行茶与壶的完美配合。依据我国传统的泡茶方法看,一般泡茶要分为九种工序,分别是烫壶、倒水、置茶、冲水、烫杯、倒茶、分杯、奉茶、去渣,这一整套连续的工序缺一不可,饮茶除了能够发挥解渴的功能之外,更能愉悦人们的身心,提高人们的艺术生活,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的就是,饮茶是有学问的。

2.2茶文化中的茶诗文学

中国的茶诗在茶文化中作为标志性的产物,堪称一绝,古代的茶文化在文人墨客的渲染之下,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存在。例如,《茶国行吟》,这本书中收录了从未公开出版的浙大“湄江吟社”苏步青、刘淦芝等著名学者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创作的茶诗词,让人在奇异的氛围中感受到茶文化的美,从中作一次独特的茶文化之旅。而《茶的途程》记录了许多不被多人知晓的中国现代茶业和贵州茶业的故事。不仅是从贵州茶诗中可以窥见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历史中我们不难发现,西晋之后,中国涌现出不下千人的茶诗作品,创作出的文章诗篇更是难以列举,因此茶诗成为了茶文化的重要标志。

3如何对我国茶文化遗产景观进行法律保护

3.1加大茶文化遗产景观的保护力度

将出产优质名茶的地理位置进行标注,用特定的标记来确定产品的来源,这样就可以帮助人们辨清茶名称,不至于和国家名称混淆,或者被误认为是行政区划和地域的名称。我们在进行地理标志的时候,也要着重保护国际的贸易秩序,在对产地的声誉进行维护的同时,也要对消费者的权益进行保护,这样才可以对该地的商品质量和信誉特征进行保护,这些保护一般由自然和人为的因素决定的。我们可以通过法律的形式对这一地区的茶叶进行商标的注册,可以对当地的地理标志加以保护。我国为了保护原产地地理标志的权利,采用了两种方式,其一是将茶的地理标志来源地域表明;其二是让茶冠以地理标志,在质量和声誉、特性上与地域联系在一起,保护其不受侵害。由于茶叶的原产地域在自然气候和地域条件等的不同,我们无法利用人力和劳动来创造出地域茶品种,因此这样可以帮助解决地理标志的产权问题,有利于进行茶的产品质量管理。例如,“凤冈锌硒茶”、“余庆苦丁茶”、“正安白茶”等,这些都是贵州较为出名的茶叶,都使用地理标志作为茶叶的名字,为了防止茶叶被假冒,我国将龙井茶列入了国家的原产地保护行列,就是由于2001年的这次茶文化保护条例的出现,我们才对龙井茶有了清晰的界定,对其原产地域的范围有了深刻的认识,若是在其他地域出现了假冒地域的龙井茶,那么就是违反条款规定,应该受到惩罚。因此,为了帮助贵州的茶叶在质量品质上无法被其他不法商家伪造,我们可以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商标法》、《产品质量法》等对不法商家进行处罚。

3.2加强对优质名茶商业机密的保护

茶叶的商业机密就是指茶的生产工艺和科学的配方,具有高强度的机密性,要想对此进行保护,就需要进行长期的机密保护。由于商业机密不需要政府进行保护,只要在不泄露的前提下就能够长期的将秘密保存下去,因此茶文化的知识产权就能够突破时间的限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规定,若是保密的证据则可以不公开呈现,因此每一种茶的工艺都是一种机密,在流传的过程当中,若是被他人侵犯,将会有损名誉和品牌,所以必须予以保护。破坏商业机密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正是这种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行为对社会有一定的危害性,所以必须加以严惩。例如,贵州的茶文化多种多样,若是不同茶叶之间的机密被泄露,那么当地茶农的经济效益将会被侵害,而199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就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原产地域。但是现如今茶叶的制假集团层出不穷,我国茶农的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仿冒品的出现让消费者不敢再相信当地的原产茶叶,而目前的市场是卖家市场,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下,消费者常常买到假茶,因此我们要利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规定,让贩卖假茶者得到应有的处罚。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的延伸、扩大、发展和创新。通过对贵州省茶文化进行分析,进而研究我国茶文化遗产景观的法律保护机制,力求从法律的角度帮助茶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

作者:周婷婷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法学部

参考文献

[1]张秋.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机制构建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4,27:275-276.

[2]陈林.对贵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9,06:103-106.

[3]周必素,陈黔珍.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保护探索[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66-70.

[4]陈政.贵州茶资源与茶业经济发展分析研究[J].贵州茶叶,2011,01:10-13.

[5]罗时琴,廖凤林.贵州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与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1,17:371-374+376.

汉族的茶文化范文第5篇

浮梁与婺源均位于中国江西省,地名从唐朝至今始终未曾改变,后者目前行政规划为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浮梁县则从上饶市脱出而隶属景德镇市管辖。两地至今仍保有唐朝留下的矮化型乔木古茶园,而浮梁茶农尽管多属于个体户小型经营。却保留了最古老的制茶方式,除了晒菁外,大部分的绿茶炒制居然与云南少数民族烘菁毛茶的工序相同,跟台湾最南端的“港口茶”相似度也高达90%以上,让我大感惊奇。

为了探讨千百年前,茶树从西南向中原传播以及茶叶制作工艺从布朗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到中原汉族的渊源与演变,我特别在江西省上饶市商务局郑卫平局长的热情邀请与全力赞助下,踏上了中原古老的两个茶乡浮梁与婺源。

浮梁是悠远的茶文化故乡,远从唐代的片茶(也称团茶或饼茶)就已名满天下,其后仙芝、嫩蕊、福合、禄合等名茶,历经宋、元、明、清数代且多列为贡茶,特色为叶色清香持久、滋味甘醇绵长,且外形纤细匀称、条索紧细,属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明末戏曲大师汤显祖曾为文盛赞说:“浮梁之茗,冠于天下”。

除了茶,浮梁也是最早的瓷器之乡,远从宋代就已“摘叶为茗、伐楮为纸、坯土为器、茶瓷互利”。民间传说浮梁制瓷更始于汉代,所谓“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当时考虑烧瓷污染,而在瓷矿下游集中烧瓷,久而久之形成了昌南古镇。尽管昌南在宋朝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改名为景德镇,但从昌南的英文China小写为瓷器,大写则是中国来看,显然中国作为瓷器大国,最早应溯源自浮梁,著名的烧瓷原料“高岭土”也来自浮梁,所谓“高岭土、瑶里釉”。元朝更曾在浮梁设立瓷局,建有专烧御器的枢府窑。

从省会南昌下机,经景德镇前往作为陶瓷发祥地而得名的瑶里古镇,古名“窑里”,也是浮梁最具“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特色的地方。一条逶迤清澈的瑶河贯穿东西,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则临水而建,包括保存完好的明清商业街、牌楼、宗祠、进士第、大夫第等,从西汉建镇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深具徽派建筑特色的粉墙黛瓦掩映青山绿水之间,飞檐翘角则在杨柳飘逸的水面荡漾,现代与古典交会的丰饶景象,让我忍不住“咔嚓咔嚓”猛按相机快门。

时值春茶采收季节,那方才见妇人在河畔洗衣,孩童在一旁喧闹嬉戏;这端敞开的老旧木门内,但见茶农徒手在黑亮的铁锅内以文火同时炒茶揉茶,远道而来的茶商忙着挑茶选茶,看不出“重利轻别离”的倾向,倒是扯开嗓门大声议价的举动,引来许多老外观光客的侧目。

我特别挑了些刚炒熟的绿茶,以沸水直接冲入随身携带的评鉴杯内,黄绿透亮的茶汤顿时将清香溢满屋内。慢慢沁入心腑后,饱满甘醇的滋味在口腔中持久不散,纯由慢火手工炒制的独特风韵,也非现代机器成就的茶品可以比拟。作为唯一进入《唐诗三百首》的茶品,浮梁茶历经千百年的严苛考验,魅力依然丝毫不减。

号称“中国最美的乡村”的婺源。茶乡主要在赋春。与台湾或福建、广东等地常见,背着大篓快速采摘一心二叶的采茶景象不同:穿着藏青色布衣的妇人腰间竹篓只有水壶般大小,但见她聚精会神地在单一茶树上采摘毛尖嫩芽,并不时抬起臀部挪移着板凳前往下一株,刚冒出新芽的春尖隐栖在一片苍绿中,让清明时节特有的香樟花香凉风吹拂着。由于婺源古代属于徽州所辖,保留了大批古朴典雅的徽派建筑,作为茶园背景更衬托江南的秀丽。采茶的大娘说,1斤“赋春绿”有6万余芽,每株约摸200芽,每日辛勤采摘的结果,所得也不过6斤左右的鲜叶,工资约20元人民币,口诀是“芽梢不要开了叶,只采芽尖不采短小”。

婺源茶叶种类繁多,其特征在于叶质柔软细嫩而光滑。水色澄清而滋润。现代则以外形细紧纤秀、弯曲似眉的“茗眉”最为著名。上饶市商务局秘书吴麒告诉我,必须采摘白毫显露、芽叶肥壮,且大小或嫩度均一的芽叶,完整工序包括摊放、杀青、揉捻、烘焙、锅炒、复烘等6道。制成的绿茶具有翠绿紧结、银毫披露,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匀等特色。

能够具体加载唐朝茶圣陆羽的《茶经》,婺源的茶文化自然渊源深厚,当地特有的茶俗也自成一格:喝茶分为文士茶、富人茶与农家茶3类。从招待文士的“茶具清雅精致。中装褶裙侍茶”;到“茶具华丽精美,绸子长衫侍茶”招待富人;至“茶具粗糙古朴,农妇衣装侍茶”的农

汉族的茶文化范文第6篇

8月的都匀经济开发区,风和景明,游人如织,一派和谐景象。目之所及是杉木湖中央公园的绿树成荫和茶文化博览园的气势恢宏;心之所感是格多苗寨的原生态民族风情和绕家人的热情好客……

“开发区的变化太大了,现在已经成为一块宝地。”今年8月黔南州成立60周年州庆期间,都匀经济开发区的变化和美景让曾在都匀担任过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所长,现年78岁的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院士感慨不已。

近年来,都匀经济开发区围绕国发〔2012〕2号文件和贵州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的精神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基地,并按照“唱响好花红绚歌,奋力打造民族地区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的要求和黔南州“三三六六”发展战略,结合开发区特有优势,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这几年,都匀经济开发区以中国茶文化博览园为中心,拓展影视文化旅游产业;以黔南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为基础,衍生体育文化养生产业。同时,我们还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导、逐步退出’的原则,全面发展影视文化旅游和体育文化养生旅游,力争在“十三五”末期打造成为西南地区独一无二的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基地。”黔南州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都匀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吴胜华说。

毛尖+影视 聚集新区人气

如今,提起黔南州的旅游景点,位于都匀经济开发区的中国茶文化博览园不得不说。

2015年,黔南州为庆祝都匀毛尖茶巴拿马万国会获奖100周年,仿百年前中国参加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国馆建筑,修建了占地面积130亩,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集陈列馆、茶文化交流中心、茶产品销售中心为一体的中国茶文化博览园。

这座国内最大的茶文化博览园内还有勤辛堂、三昧轩、鹤楼轩、晚芳楼等10栋仿古建筑,加上穿插其间的古井、古茶树,处处彰显着都匀毛尖的百年韵味。目前,茶博园日均游客接待量达7000人次,周末达1.2万人次。

在茶博园周边,聚合了毛尖精品度假酒店、毛尖小镇、影视城、美食城等,共同打造成为一个集旅游参观、休闲娱乐、康体养生为一体的特色文化产业园。

毛尖精品度假酒店由原军工企业883厂的厂区旧址改建而成,凸显三线文化内涵,可同时容纳500余人入住。酒店规划建设了具有行政接待功能的接待中心、可举办会议及宴会的会议中心及健康养生康体中心。

毛尖小镇规划建设了茶文化馆、民国街等,建成后将在此拍摄电视连续剧《云雾街》,讲述以都匀毛尖为主的黔茶故事。

此外,为全面发展影视文化旅游,都匀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了梦都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及爱国主义教育暨影视文化基地。梦都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面积2200亩,涵盖秦汉城景区、唐宋城景区和影视孵化园三个部分。秦汉城景区、唐宋城景区将于2017年正式对外开放,届时可同时接待3万人次游览及二十家剧组同时进行拍摄。影视文化孵化园建成后将吸引有意向的近百家国内外影视公司和影视服务类企业入驻。

爱国主义教育暨影视文化基地利用原113厂区闲置厂房等资源进行建设,项目建成后,首期以拍摄200集的特种兵系列电视连续剧为主,后期将引入道具、影视拍摄设备租赁、影视发行、影视拍摄体验等,形成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体育+养生 打造休闲首选

8月8日,黔南州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欢声雷动、载歌载舞,近3万群众在这里共同庆祝黔南州建州60周年;8月19日,汪涵、孙燕姿、张信哲、孙楠、凤凰传奇等演艺界人士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不仅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大型活动,还将开拓文化体育产业、打造养生基地,助推开发区成为集体育文化养生等为一体的休闲旅游首选。”都匀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程春彬说。

黔南州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占地面积22.94万平方米,包含体育场和综合馆(篮球场、游泳馆、兵兵球馆),可举办地区性和全国单项比赛,集全民健身、相关运动项目培训、承接各类体育小型赛事及各类体育协会交流等功能于一体,将带动场馆周边餐饮、休闲、娱乐等配套服务项目建设和场馆冠名、广告、连锁经营。

同时,都匀经济开发区还在建设占地面积约为2500亩的文化体育产业园暨足球风情小镇,包括小型足球博物馆、训练中心、会议中心、酒店、美食街、购物中心,20个足球场和一个能容纳5万人规模的多功能球迷活动中心。

该项目预计2017年7月投入营运,计划每季度举办一场球赛或一次大型音乐活动,将足球小镇打造成以足球为切入点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打开都匀经济开发区的地图,横亘其间的清水江造就了清水江国家湿地公园的秀丽风光,游览江上,江水潋滟、清澈碧绿,沿岸林水相依、山林相映,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自然画卷。

“湿地公园建成后将成为西南顶级旅游度假康体养生基地,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康体养生为于一体的国家等级生态型主题公园。”都匀经济开发区农村工作局局长陈定锦说。

此外,都匀经济开发区还将着力打造东湖公园、杉木湖中央公园、中国茶文化博览园、幸福文化主题公园、国家级生态足球公园、洛邦云上公园六大生态公园,力争建成公园、田园、乐园式产城景融合发展的城市新区。

民族+旅游 做强特色品牌

都匀经济开发区居住着汉族、布依族、苗族、水族、毛南族、瑶族等43个民族,民族文化绚丽多彩,以格多苗寨、绕河民居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村寨保存完好,苗族芦笙舞、板凳舞和绕家大歌名气斐然。

位于都匀经济开发区匀东镇王司社区新场村的格多苗寨是保存完整的少数民族村寨,其最有特色的是苗族杆栏式吊脚楼,村民至今喜着民族传统服装,过苗家节日,遵苗家礼仪,苗族风情十分浓郁,传统苗族祭天神活动被贵州省政府列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以来,格多苗寨依托原生态苗族文化、苗家风俗民情和农业观光等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初步形成了旅游助农、城乡互动的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至今已举办了十余次大型摄影家、媒体采风活动,参与人数达3000余人;吸引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栏目摄制组于今年8月17日前往采风。

居住在开发区的绕家人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语言,无文字,村寨全部依山面水,住房为吊角楼。绕家人把绕家大歌称为“呃嘣”,是一种无伴奏、一人领唱、众人和音的民谣,由先辈们口口相传,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绕家呃蹦”有结婚嫁女歌、起房造屋歌、养蚕歌、相思歌、讨蕨菜歌等,展示了绕家婚姻缔结的古老历程,也是古代民族音乐的留存。

2006年,“绕家呃蹦”获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先后参加两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演艺室、上海市博会等诸多场合进行展演;2008年,“绕家呃蹦”参加多彩贵州歌唱大赛,获原生态项目“金黔奖”;今年7月16日,绕家大歌在俄罗斯举办的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中斩获金奖。

汉族的茶文化范文第7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语言现象研究为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和概念合成理论分析茶语言现象,阐释茶文化对国人物质层次、制度层次和心理层次的影响,揭示茶的精神和品性影响国人的日常生活用具、婚姻、宗法、政治、价值和伦理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茶文化的民族特性,拓宽茶文化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范围。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茶文化;认知隐喻;认知转喻;概念合成

认知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国家,发展迅速,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①重视心理感知,人们的概念系统是在身体的感知和体验基础上认知加工形成的。②认知语言学为研究语言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全新的方法,外语界和汉语界先后出版大量论著,形成了研究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音位学、认知词汇学和认知句法学等分支以及认知语言学与心理、社会、文化等语言外部交叉学科的研究。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水融,语言是一种生物文化生态龛,是一种社会习俗,承载了文化信息符号,而文化是语言的管轨,不同的文化管轨制约着不同的语言,语言具有民族性。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茶文化,语言和文化结合,为茶文化的研究增加新的视角,拓宽研究范围。

一、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的物质层次

认知隐喻理论、认知转喻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隐喻理论不仅在语言里,也根植于人们的概念系统中。隐喻投射是具体源域对抽象模糊的目标域的跨域投射,使抽象事物易于理解。认知转喻理论是“穿越型连接”的外向型连接。“穿越型连接”包括内向型和外向型连接,内向型是初始域,即事物的中心知识,③如“我买了本鲁迅”,“鲁迅”作为人的生理特征(身高、肤色、性别、国籍和职业等)属于认知转喻“穿越型连接”的内向型的初始域,而“鲁迅的书”是外向型。概念合成是产生新义和概念压缩的基本心理活动,基本运行机制是在输入空间中建立部分匹配,输入空间中的元素有选择地投射到一个新的“合成”心理空间中,是形成思想和语言的必要条件。①文化的物质层次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方式及全部产物,具有获取功能和创造功能,是文化系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起源于中国的茶是茶树的叶子或芽,经过加工可用来泡制作为饮品。中国人爱茶、喜茶,日常生活用具和食品也与茶相关,如茶杯、茶缸、茶壶、茶瓶、茶炉、茶几、茶托、茶盘、茶匙、茶点、茶饭和茶碗等。根据认知隐喻理论全局环境,生活用具隐喻映射了国人对茶的喜爱,茶的意义影响了整个民族。根据认知转喻理论,带有茶的用具已不再是单纯的盛茶、烧茶、茶水和点心、茶水和饭食的功效与含义,也不再是表示事物中心知识的内向型的初始域。茶杯、茶缸、茶壶、茶瓶和茶炉可以盛置或烧白开水,茶几、茶托和茶盘可以放置其他物品,茶匙已成为进食用或调饮料用的小勺,茶点已扩展为精致糕点的含义,茶饭泛指饮食,其含义扩展为转喻的“穿越型连接”的外向型。人们生产出反映人类文化的人造物品,代代相习,其文化也延续下来。现实世界的事物是与文化观念联系起来,合并和整合成一个新的概念系统。②语言棱镜中的词汇观察到文化物质层次的种种景象,展示了物质文化的痕迹。

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的制度层次

文化的制度层次是人改造社会的活动方式及全部产物,即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制度、风俗以及相关的理论、规范等,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③古代对待茶相关的事物谨慎而严谨,且礼仪较多。

(一)茶文化对婚姻制度的影响婚姻制度打上了茶文化的烙印,茶的端庄、典雅、和静与和美,隐喻映射婚姻的庄严、和美和忠诚的含义,茶的品质和精神隐喻映射婚姻的不同阶段。1.“受聘”隐喻为“吃茶”。古时称喝茶为“吃茶”,现代部分方言仍保留这种说法。“受聘”隐喻映射为“吃茶”的含义。如:(1)种芝麻,必夫妇同下其种,收时倍多,否则结稀而不实也。故俗云:长老种芝麻,未见得者。以僧无妇耳。种茶下种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明•郎瑛《七修类稿》)夫妇齐心协力种茶籽,收获多,隐喻映射夫妻对婚姻家庭应该忠诚或婚姻应“从一而终”,这是生活取得幸福果实的关键。独善其身的人种茶籽或颗粒无收或不能移植,隐喻映射没有婚姻家庭的人生活的幸福果实不易获得。所以,古时女孩子“受聘”隐喻为“吃茶”,茶的端庄和典雅表达了婚姻的庄重和忠诚的隐喻含义。(2)一女不吃两家茶。“不吃两家茶”隐喻“饮茶”应专心致志地品味一种茶的味道,隐喻映射女子要“从一而终”或“至性不移”之意。2.“订婚”“结婚”和“同房”隐喻为“吃茶”“定茶”与“合茶”。三茶六礼———古时订婚时隐喻为“下茶”“受茶”或“吃茶”,结婚隐喻为“定茶”,同房隐喻为“合茶”,茶的端庄、宁静、致远的品质隐喻含义体现在婚姻的不同阶段。

(二)茶文化对宗法制度的影响茶文化体现在中国宗法制度中,茶的精神和品性与儒家思想欣欣相应。茶“重德”“和敬”的品质隐喻映射我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严格、庄严和不可僭越,影响与规范人们的礼仪、行为和举止。例如,古时喝茶,尊者坐左位,依顺时针旋转,卑者坐右位,长幼尊卑贵贱划分明晰。喝茶时,茶盏不要有响声,不要吹凉,不用茶勺,不可一饮而尽,应慢慢品饮。茶水不能满溢,七分满适宜,茶水是热的,满了烫手,对客人不敬。所以,俗语“浅茶满酒”,酒是凉的,斟满表示尊敬,酒满敬人,茶满欺人。茶“重德”“和敬”的品质隐喻映射而体现在饮茶的仪式和规范上,也隐喻映射了我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严格。如“端茶送客”:古时,客人告别时,以茶送客,茶的“和敬”的品喻映射对客人的尊重;主人对客人不满下逐客令,以茶送客,茶的“和”的品喻映射婉拒客人,而又不失颜面。下属拜见上司,须上司举手口称“请茶”,并由上司先饮,下属方能端茶品饮。倘若上司仅端茶而不饮时,即暗示“逐客令”,侍者随呼“送客”声。(裳《三十年见闻录》)茶的“敬”的品质隐喻映射了古时人们对地位尊卑的遵从,茶的“和”的品喻映射了委婉的“逐客令”。

(三)茶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影响“茶马古道”———茶、马和古道三个不相关的心理空间以茶为穿引线,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合成理论使三个心理空间联系在一起,建构成新的心理空间。古时,藏族人主食牛羊肉,饮茶可以降解脂肪,缓解燥热,喻为“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但是藏族地区不产茶,汉族地区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需要马匹,而藏、川和滇地区产良马,茶和马通过概念合成为新的心理空间“茶马互市”,进而形成促进民族间贸易、迁徙和融合的道路,隐喻映射带有即时环境和历史特征的“茶马互市”为“茶马古道”,是贸易繁荣和文化融合的象征。明洪武年间颁布《茶马法》,严禁私人茶马互市,驸马欧阳伦私自倒贩茶叶被处死,茶文化在政治制度打上了深深的隐喻烙印。

三、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的心理层次

文化心理层次是人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方式及全部产物,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等,反映的是人与自身的关系。①

(一)茶文化对思维方式的影响1.茶馆。喝茶、品茶的馆子,又称“茶楼”,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产物。茶馆始于唐、兴于宋、普及于明和清,发展为不同种类的茶馆,如清茶馆(不售酒的茶馆)、大茶馆(如现在大饭店)、书茶馆(讲评书的茶馆)及酒茶馆(售酒的茶馆)等。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格式塔理论,个体部分组合成整体,格式塔着眼于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而非仅限于分离、孤立的元素。②茶馆已不仅仅是喝茶水的地方,已融合了不同的元素,应把茶馆的个体部分整合起来,才能体会其文化历史韵味,如明清的茶馆演变为人们喝茶聊天、品尝小吃、谈生意、做买卖、演艺活动和行业聚会的地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人为中心体验客体,偏重人的需要,而不是从客体出发反映客体,客体认识寓于价值评判之中。茶馆是喝茶的地方,原本属于事物的初始域,即内向型连接,但根据人们的生活需要,被转喻映射为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象征、浓缩的小社会,已属于事物的外向型连接。不同的隐喻思维方式体现在文化中的特征不同,如成都的茶馆具有说书、打麻将、养生和艺术品鉴定等特征,隐喻映射了成都人休闲安逸的生活方式。北京的茶馆有京剧、评书和大鼓等曲艺演出,京韵十足,隐喻映射了北方人豪迈、爽快的性格和做事方式。2.人生如茶。中国人的思想以“天人合一”为主旨,以人对外界事物的体验为主,强调人生与境界的人生观。“人生如茶”隐喻映射人生不同阶段的经历如不同茶的味道,品味茶隐喻为体验人生。人生的初始之路是创业的阶段,艰难辛苦,犹如“苦茶”;人生的成功阶段享受回报,犹如“甜茶”;人生的总结阶段,回味人生经历苦甜的滋味,犹如“香茶”。吃茶的“一苦二甘三回味”是人生经历的写照。3.歇后语。人们的思维活动是隐喻性的,中国人的隐喻思维方式有独特的民族性,歇后语即是中国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化现象,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的前一部分是事物的描述,后一部分是形象的隐喻解释,幽默风趣。茶文化中也含有大量与“茶”有关的歇后语。如:(1)茶馆的火剪———倒霉(煤)。茶馆烧开水需要煤球,火剪夹煤球或捣碎煤块,“倒煤”谐音隐喻映射人们做事情不顺利。(2)茶壶掉了把儿———只有一张嘴。茶壶有两个嘴,一个是壶口,另一个是壶嘴,掉了把儿意思是壶嘴掉了,剩下一个壶口,只有一张嘴隐喻映射“能说会道,没有真本领”。(3)爆米花沏茶———泡汤了。爆米花泡到茶水,变软泡汤了,隐喻映射“做事没有结果”。(4)玻璃杯沏茶———看到底。玻璃杯里的茶水透明清澈,杯底一目了然,隐喻映射“彻底了解人或事物”。(5)不倒翁沏茶———没水平。左右摇摆的不倒翁沏茶,没有平衡,隐喻映射“没知识、没能耐”。(6)茶馆搬家———另起炉灶。茶馆搬家重新开张,隐喻映射“人们做事放弃原来的,另外从头做起”。

(二)茶文化对价值系统的影响中国古文化的实用理性影响着人们的实用探求,是事物对人的实际用处和人对事物的希望和需要,是人和人的需求作为评价事物价值的尺度。受儒学“中庸之道”影响,人的处事方式体现了包容与和谐、灵活与变通。例如:(1)下午茶。吃茶点时间不是正餐吃饭时间,隐喻映射为较随便和非正式的含义。现在,茶文化在婚姻中有了变化,当男女相亲时,流行喝“下午茶”,隐喻映射为非正餐,场合和礼仪较随意,不满意可及时回绝,体现了儒学“中庸之道”灵活变通的实用理性影响。国人也受道教理论影响,追求清心寡欲、与世无争和养生方术。例如:(2)茶余酒后/茶余饭后。指吃过饭之后,隐喻映射闲来无事、消遣时光,体现道教与世无争、清新雅致之意。(3)粗茶淡饭/家常茶饭。指饭菜简单,隐喻映射为饮食简单、生活简朴或极为平常的事情。(4)茶话会。备有茶和茶点、招待宾客的社交性集会,随和而庄重,隐喻映射畅叙友情、寄托希望、交流思想和展望未来等含义。中国文化的实用理性,如道教的养生方术演变为重要的饮食文化,茶的饮食文化也受到影响,又影响到人们的文艺娱乐中。如:(5)奶茶。掺和牛、羊奶沏的茶,香甜不腻,口感。台湾歌手刘若英知性,如“奶茶”醇香幼滑,被隐喻映射为“奶茶”。清华女生章泽天的长相甜美、气质清新,如“奶茶”般清新淡雅,被隐喻映射为“奶茶”妹妹。(6)绿茶。不发酵茶,味道新鲜,汤清叶绿,提神益思清心。电影《绿茶》从一杯绿茶预测一个人的爱情,绿茶含有天然去除剂、能提神益思,隐喻映射人的内心和表象的分辨。

汉族的茶文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丝路茶文化新疆紫砂工艺

新疆,一片拥有着异域风情且远离汉文化的西北边陲,谈及茶或茶文化则鲜有人知。究其茶文化与新疆的渊源,那不得不提的就是丝绸之路的交流,丝绸、瓷器和茶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几类重要的出口商品,且丝绸之路沿线各城邦不可能不受其影响,与其说来往丝绸之路的商人运送的是商品,不如说他们传播的是文化,而与茶叶商品应运而生的茶文化就自然而然的传播开来,再与当地的地域文化及风俗习惯相互融合,形成了当地特有的茶文化。

一、西域茶文化渊源

中国是种茶饮茶最早的国家,据《日知录》卷7《茶》记载:“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早在先秦时巴蜀之地就已开始种茶饮茶,在魏晋南北朝是饮茶风气逐步形成的时期,此时南方已普遍种植茶树。随着一些南方士人归附北朝,盛行于南方的茶也流入北方。唐代是丝绸之路鼎盛时期,西域地处亚欧内陆腹地,是古丝绸之路必经的枢纽,中唐时期,西域的茶文化逐渐发展,与中原也出现了茶马贸易。尤其是10世纪以前,西域是我国与中亚西部、南亚、西亚交往、联络的必经之路,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难以忽视。

新疆人尚饮茶,还有新疆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的影响。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地貌特征加上远离海洋形成封闭性的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天气候严寒。且牧区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游牧民的日常主要是“食肉饮酪”,饮食结构中肉食多,蔬菜少。而茶本身具有特别的功效茶叶具有消炎解毒、驱热消暑、提神醒目、驱腻消食、强身健体等效用。《茶经》上记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醒酗甘露抗衡也。”茶的特有效用使其成为边疆民族能接受甚至喜好的物品,尤其是草原牧民更甚,且有自己民族的特有的茶的多种冲泡饮用方式,如奶茶、酥油茶等等。不难看出茶水在西域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谈到新疆现代的茶文化,就不得不介绍一下具有代表性的新疆维吾尔族茶文化,新疆的维吾尔族人本就是喜欢喝茶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茶,而且喝茶也同样是维吾尔人招待客人的一种方式。所以去维吾尔人家做客时,主人一定会热情的给客人烧茶、倒茶。只是没有汉文化茶道那么繁复精致,但也显示出了西北人的热情豪放。饮罢茶之后,主人一般还会再端出瓜果、糕点、干果来招待。凡是去做过客的人都能留下维吾尔人热情好客的印象。

而新疆的汉族有喜好少数民族饮茶方式的,但大多也与中原地区无异,尤其是当代文人雅士常在书房中摆放讲究的茶具,在此品茶论道,回味无穷。由此笔者走访了新疆紫砂工艺美术大师赵国洁老师,从赵老师那里了解到,喜爱茶文化的人是很普遍的,把玩茶具尤其是紫砂壶的爱好者在新疆还是有很多的。本就想从茶具人手了解新疆的茶文化,不曾想除此以外还有意外发现……

二、新疆紫砂矿料的发现

原以为新疆的紫砂工艺都是从内地买来的紫砂泥料,后来才得知新疆的紫砂原矿发现于克拉玛依地区金龙湖一带。2013年4月,克拉玛依金龙湖建设工程全面启动。没想到这个挖湖的工程,竟然能挖出新疆紫砂原矿。当时就有人大胆推测这挖出的五彩土中有紫砂原矿,便将这些五彩土送到权威机构检测。经宜兴市国家轻工业陶瓷耐火材料质量监督监测站检测分析,这些黏土确实是紫砂原矿。该监测站同时出具了一份权威的檢测报告。矿料经宜兴市国家轻工业陶瓷耐火材料质量监督监测站、新疆油田公司实验检测研究院有关岩相分析表明,新疆紫砂泥的主要矿物成分为高岭土,富含铁、锌、硒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制作紫砂制品的优良原矿。“送检黏土是紫砂原矿!”这一消息迅速传回了新疆。克拉玛依实验检测研究院对黏土的成分进行再次分析,技术人员首先对黏土的无毒化进行检测,排除了对人体的危害。经考证,它形成于2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在戈壁大漠经历亿万年地质变迁而成。据技术人员测算,现开采的克拉玛依紫砂矿埋藏于岩石层下30至50米处,矿藏数量喜人,平均分布在克拉玛依区周围,可持续开发一二百年。

将新疆的紫砂送到了宜兴当地紫砂壶具匠人的手中委托加工时,并没有提前告知匠人这些紫砂的来源,匠人们却在紫砂的制作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同。国家级工艺美术师、资深紫砂文化学者谷农问:“这块泥不错!这是新料还能这么容易成型,应该不是产自宜兴的吧?”谁也没想到遥远的新疆也有紫砂。

三、新疆与紫砂的渊源

新疆的陶器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据《新疆古代文明》中记载:“早在新疆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新疆陶器就已显示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表现风格了。新疆出土的最早的陶器,如:塔城市卫校古墓地出图的夹沙灰陶杯,阿勒泰市克尔木齐出土的水波纹环底罐,和静县察吾呼沟出土的长流单耳陶杯。”(图1)

紫砂的概念是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最早的定义是《阳羡茗壶系》所称“五色土”。可见紫砂泥色彩之繁杂。明代晚期文人对紫砂的了解也很少,大致以“砂”“瓦”呼之。这一时期人们分辨紫砂的方法主要是以颜色为标准。清代嘉庆《重刊宜兴旧志》依器型把丁蜀地区陶业产品粗略划分为砖瓦、缸瓮、瓶缶和茗壶、花瓶等,这才正式将紫砂器和宜兴窑其它产品区分开来。清代晚期丁蜀陶业兴盛之后,陶业者以颜色将丁蜀窑产品分作六类:粗货,黑货、黄货、砂货、溪货和紫砂。至少在清代中期,紫砂已经被单独划分出来,专门用于制作茗壶、花瓶。民国时紫砂产品被称作“细货”。上世纪90年代后,地质学把紫砂定义为甲泥矿中的紫泥、绿泥和红泥。”宜兴紫砂泥料的命名有以下几种方式:1.产地命名如:本山甲泥;2.产地结合外观色加以区别如:本山绿泥;3.矿料产出时的颜色命名如:天青泥;4.矿料烧成后的颜色命名如:红泥;5.泥层中深浅状况命名如:底槽清;6.矿料自然存在状况命名如:降坡泥。按颜色区分紫砂共有红泥、朱泥、紫泥、青泥及段泥五种颜色。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新疆紫砂矿藏中红泥、段泥届多。紫砂泥的矿物组成是由石英、黏土、云母、赤铁矿等,所以紫砂土即使粉碎至一定细度仍然成团粒状结构。紫砂泥的化学组成为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等,所以紫砂泥有透气性好、色泽诡异的特点。而不了解紫砂的人对紫砂的认识会有误区:把紫砂原料简单的以“真假”来区分。其实紫砂原料有品质差异,不能简单以“真假”区分。宜兴紫砂最正宗这是普遍公认的,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其他地区的紫砂矿,各地区出产的紫砂泥,只是品质差异,不能简单用“真假紫砂”来区分。

四、新疆紫砂工艺

2006年国家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宜兴紫砂工艺名列手工类首位。而紫砂工艺又如何评价?新疆紫砂工艺美术大师赵国洁老师介绍说:“它其实与绘画是相通的,点、线、面构成是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抑扬顿挫,都要交待清楚。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也是如此,点,须圆则圆,须方则方;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都不能含糊。否则,就不能算一把好壶。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禁。这也是‘工’的要求。纯手工制作的紫砂茶具,与机器制作的有很大区别。真的做工精细,整体美观,而且壶的表面摸上去会有粗糙感。历来,紫砂壶是按人定价,名家名壶身价百倍。”

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它的“艺”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所以,千万不能忽视壶的功能美。紫砂壶的功能美:(一)容量适度;(二)高矮得当;(三)盖严紧;(四)出水流畅。这是基本的实用要求衡量标准。按目前我国的饮茶习惯一般二至五人会饮,宜采用容量三百五十毫升为最佳。其容量刚好四杯左右,手摸手提,只需一手之劳,所以称“一手壶”。紫砂壶的高矮各有用处。高壶小,宜泡红茶;矮壶大,宜泡绿茶,但又必须适度,过高则茶失味,过矮则茶易从盖溢出,使风景大刹。刹风景的还有壶嘴出水不畅,几粒很小的珠茶,到得壶中,均成大叶,易把出口堵住,现时做壶已根据饮茶人习惯把壶嘴改称独,使流水明显比以前畅通。要求壶的盖严紧,能使冲壶水落于茶海而不致落入壶内,看来似乎与功能美关系不大实际是为讲究卫生,也不可不提。凡此种种,都属公用标准。

关于紫砂的艺术造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所爱。相对现代紫砂工艺与传统紫砂工艺而言,传统紫砂更强调注重紫砂的实用性,追求的是品质内涵的深入探究,而对于现代紫砂,不能简单的解读为“泡茶的壶”,而应解读为“壶形雕塑”更为贴切。现代紫砂与传统紫砂工艺的区别就在于:1.形体构成有了新的思维方法;2.有意识强调点、线、面在形体中的地位;3.打破了功用结构的旧观念;4.重视表现材质的质表肌理;5.后现代艺术的综合美学意识。紫砂壶的壶型数不胜数,我们不应人云亦云地认为哪种壶型好或不好。就像艺术流派,没有好坏之分。紫砂壶属于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紫砂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淡泊平和,超凡脱俗。”

我国最早有关宜兴紫砂的记录始于北宋,宜兴紫砂始于宋,成于明,繁荣于当代。而与悠久醇厚的宜兴紫砂史相比,由于新疆历代草原民族豪放的生活环境,让茶文化底蕴的积淀不及内地丰厚,新疆的紫砂更像是一根刚发芽的嫩枝,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正因为如此,开发前景才更广阔。在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现代生活中,新疆的茶文化也已逐渐蔚然成风。紫砂也越来越为大众所了解。

五、新疆紫砂工艺文化的展望

从紫砂的制作工艺上讲,新疆紫砂要有自己的大师,多出一些贴近新疆地域特色的精品力作,运用新疆紫砂的矿料,掌握熟悉其性质,创作出具有新疆特色的雅俗共赏的紫砂作品,才是新疆紫砂发展的正路。就如新疆紫砂工艺美术大师赵国洁紫砂与和田玉结合的玉钮紫砂壶系列作品,以及凤鸣壶作品,从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新疆现代紫砂艺术的创作高度。加之新疆紫砂的发现无疑为新疆的旅游资源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更是文化产业的新亮点。乘着“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春风加以发展,紫砂文化在新疆必定升温。可通过专业的团队将新疆紫砂延伸出多样的作品,制作出工艺精美、品质上乘、富有新疆特色的紫砂器,让新疆紫砂走向全国就不仅仅只是梦想了。

六、新疆茶文化的民族认同

几千年茶文化历史渊源的积淀,祖祖辈辈茶文化传承发展,茶的种类有千万种,各民族冲泡与喝茶的讲究虽也千差万别,可不变的是对茶与茶文化的共同爱好,这与地区、民族无关,亦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海纳百川的具体体现。品茶中的酸甜苦涩之滋味,也如平凡人生,其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品味,至于要加入什么佐料改变的它的味道,不同的味道也如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