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发展趋势; 推拿手法; 绿色消费; 绿色医疗; 儿童

小儿推拿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治疗方法,可以说与人类的文明史共存,在人类抗击病魔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到近代由于西医的传入与发展,特别在儿科领域,抗生素等药物的出现与应用,使人们看到许多急症和感染性疾病能得到有效医治和及时控制,于是对包括推拿在内的中医治疗有所忽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如西药的毒副反应、大量耐药菌的出现和非器质性病变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等,西医的某些不足之处日渐显现,从而使人们对这两种医学体系有了审慎的思辨,在重新认识西医的同时,也重新发现了中医的闪光点。

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健康概念的更新,使人们对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目前采用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替代部分化学药品,已成为国际医药发展的普遍动向和趋势。近年来,人们开始倡导整体治疗观念,提倡自然疗法和绿色医疗,推拿作为自然疗法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自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 绿色消费理念促进小儿推拿的发展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讲,就是人类消费行为、消费方式与对自然的开发、利用、破坏的关系。如何将资源保护和发展。结合起来,既要使目前一代人得到最大的、持久的利益,又要保护其潜力,以满足后代的需要,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一些生态学家在1980年提出的。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把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结合起来,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新模式,很快取得全人类的共识,并成为人类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明确选择,于是出现了一种以简朴、方便和健康为目标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以“绿色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生活方式。

绿色消费是人们在对生存环境的担忧、对人们行为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而绿色医疗消费是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概念的更新和对抗生素的担忧,逐步形成的一种新型医疗消费[1]。由于绿色消费才开始兴起,其本身尚未呈现出稳定的特点,特别是绿色医疗消费对许多人来说依然是非常陌生,再加上绿色医疗中主要是针对慢性疾病、亚健康患者,对急症、重症存在一定缺陷,致使许多人在生病时首先选择静脉用药。但从青岛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就诊患者家庭分析,家庭生活水平较高,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对儿科绿色医疗消费格外关注,他们对抗生素的应用非常慎重,在孩子生病时,首先选择推拿。在医生告之需要抗生素时,也配合推拿而缩短抗生素的应用时间。这说明绿色医疗消费的形成是随着其生活质量与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形成的,而绿色医疗宣传教育、科普知识推广具有提高人们绿色医疗意识的作用。当然,绿色医疗消费意识的上升不是一种从天而降的偶然现象,也不仅仅靠宣传教育手段就能达到,它本质上是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产物。绿色医疗消费是一种有益于人类自身健康发展的新思想,也是21世纪的主要潮流。

2 临床疗效确定了小儿推拿的学术地位

以三字经流派推拿为例,阐明临床疗效对小儿推拿的作用。青岛市中医医院儿科自1955年建科以来,以三字经流派推拿治疗小儿疾病,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系统的治疗方案。如三字经流派推拿治疗小儿风热感冒,临床取穴:平肝清肺10 min,清天河水10 min(热重改用退六腑10 min),顺运内八卦5 min,治疗3次,有效率96%,治愈率72%;临床观察了60例伤食呕吐患儿,治愈5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90%,有效率为96.7%。总之,对小儿常见病、多发病采用推拿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赢得了家长们的信任,其经济效益近5年来,平均每年以33.8%的速度持续增长。对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在急性发作期采用药物控制症状,在临床症状消失后,进行保健推拿以提高患儿自身抗病能力,待3~4周后再次进行推拿,以减少感冒次数,从而起到治病及预防保健作用,扩大了临床治疗范围,提升了小儿推拿的学术地位。

3 小儿推拿的发展方向[2]

3.1 继承前辈在小儿推拿领域中的诊治经验,向更高、更新、更广的医疗技能空间发展 所谓更高,就是指小儿推拿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疾病的原因、病机、辨证施治手法理论等的研究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这是小儿推拿向前发展的根本任务;所谓更新,就是指小儿推拿疗法的适应范围将向新的领域挑战和拓展,象当今较为多见的小儿肥胖症和被世界医学界公认的疑难杂症——小儿脑性瘫痪等将会在未来取得较好的疗效,这是小儿推拿向前发展所追求的新目标;所谓更广,就是指小儿推拿在未来将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成为盛况空前的世界性医学,这是小儿推拿学科向前发展的美好前景。

3.2 为小儿保健养身、增强体质提供全新的医学途径,这也是时代赋予小儿推拿的历史新使命 当今,小儿推拿疗法正以它独特的手法、神奇的功力、显著的效果,为儿童保健要从小儿抓起,尽早打好健康基础方面,小儿推拿有着许多潜在的优势。小儿推拿疗法并不是以消除原始致病因素及逆转病理变化为特长,而是从总体上对小儿的各种机能状态进行整体性调节,从而起到治病及预防保健作用,消除疾病前的“亚健康”状态,这对增强小儿体质和提高防病能力起着决定作用。

3.3 小儿推拿的发展前景 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健康概念的更新,使人们对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目前采用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替代部分化学药品,已成为国际医药发展的普遍动向和趋势。

小儿推拿迎合了人们的医疗保健需求,作为一种非药物、无痛苦、易接受且有效的自然疗法,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被人们所认可与接受。其操作简单,凡通过系统学习和培训者,基本上都能掌握手法操作,当然要求施术者做到“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并非易事;其施术方便,不论何时何地、条件优劣,都能对求诊儿童施治;其疗效灵验,在诊断正确和手法得当的前提下,通常都会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其费用低廉,比起针、药来要相对便宜,既免除患儿的服药困难,惧怕打针之苦,又节省医疗费用,迎合儿童的医疗和保健需求。因此,小儿推拿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倍受世人瞩目,也将成为较有潜力的国际医学交流热门学科。

参考文献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咳嗽,小儿 刘氏 小儿推拿治疗 疗效观察

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是湖南省湘西吉首大学医学院已故著名推拿专家、原中华医药学会推拿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推拿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湖南省首批名老中医之一的刘开运教授所独创的小儿推拿治疗方法。刘老出生于中医世家,祖辈做过宫庭御医,他在继承先人的秘授和结合近七十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小儿推拿体系。刘氏小儿推拿是以五行学说的相生相克理论和藏象学说为基础,以“推五经”为治疗核心内容的独特治疗方法。笔者跟师学习推拿多年,运用小儿推拿治疗和预防小儿常见疾病取得较好的疗效。我院自2001年以来,先后用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常见疾病数万余例,平均每天门诊量30余人次。现将150例小儿咳嗽患儿采取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疗效观察,小儿推拿治疗组在治疗小儿咳嗽方面获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0例均为我院2009年门诊经检查确诊病例,按其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I(50例);对照组Ⅱ(50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和疾情严重程度等基本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资料是均衡分布的,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纳入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部中医司1998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一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所规定的相关标准制定如下:①凡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作;②发于冬春季节(此条仅作参考);③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有少量的散在的干、湿性罗音;④x线摄片或透视检查,示肺纹理增粗.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手法进行治疗。推拿介质为:滑石粉、清水、酒精或葱姜水等。

2.1.1外感咳嗽:常例开窍: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按总筋各24次。推五经:先清脾经200次,再补脾经100次,清肝经250次,清心经150次,清肺经300次,补肾经100次。对症治疗:揉外劳宫60次,推三关150次:推六腑50次比例为3:1,推膻中120次,推肺俞发红,盐擦“介”字。关窍:按肩井3~5次。若风寒者,加拿揉风池80次、掐二扇门5次;风热者,发热兼咽痛者加清天河水吹8口气,打马过天河吹8口气,水底捞明月吹8口气,推脊100次,按揉大椎、曲池、合谷约80次;痰多咳喘,加揉耳后高骨24次,揉定喘、创新穴(刘老独创穴位)、旁、乳根、天突、丰隆各100次等。

2.1.2内伤咳嗽:常例开窍: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按总筋各24次。推五经:补脾经250次,清肝经200次,清心经100次,肺经300次,补肾经150次。对症治疗:推膻中120次,揉中脘120次,按揉足三里100次,按揉肺俞发红。关窍:按肩井3~5次。痰热蕴肺,重清肺经400次,揉板门100次,运土入水100次,清大肠100次,清后溪120次。若久咳体虚,纳差,摩腹100次,揉气海、关元各100次,并加捏脊疗法,以皮肤发红为度;久虚咳嗽,盗汗,加揉肾俞100次、加倍补肾经400次,揉内劳宫100次、揉三人上马100次,按揉涌泉穴80次;痰吐不利加按揉丰隆100次、天突60次等。

治疗疗程:推拿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2.2对照I组 中医辨证论治,风寒型:杏仁9g,苏子6g,陈皮6g,法半夏9g,茯苓9g,甘草3g,炒枳壳6g,前胡9g,防风魄,桔梗6g。风热型:麻黄2g,苦杏9g,苏子6g,桑白9g,竹茹15g,鱼腥草15g,桔梗6g,胆星3g,黄芩6g。表寒里热型:麻黄2g,杏仁6g,黄芩6g,知母5g,生石膏15g,苏子6g,葶苈子5g,鱼腥草10g,芦根10g。阴虚肺热型:沙参、麦冬、桑皮、玉竹、百合各10g,地骨皮、枇杷叶各6g。脾肺气虚型:生黄芪、浮小麦、白术、茯苓、枇杷叶、麦冬、生牡蛎各10g,白前6g、川贝5g。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30~50ml或口服小儿喘灵口服液、小儿百部止咳糖浆,每次服2ml,日服3次。

2.3对照Ⅱ组 西药治疗小儿咳嗽。处方:头孢噻肟(凯福隆)50~100g/kg/日,分2次静滴。并口服抗生素如羟化氨苄西林(阿莫西林)50~100mg/kg/日。化痰止咳药可选用化痰片,每次1~2片,每日3次。

以上三组患儿通过5天治疗后,对比观察疗效。

2.4 统计学处理 所有结果经SPSSl3.0处理,二分变量和等级变量采用例数、率进行统计描述,组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 疗效观察

3.1疗效判定标准 以《标准》中咳嗽的疗效评定为依据。治愈:咳嗽消失,听诊干、湿性罗音消失。如有发热则体温降至正常;好转:咳嗽减轻。呼吸音清晰,痰减少;未愈:咳嗽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或加重。

3.2治疗结果 表2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小儿咳嗽治愈例数45(90%)、好转例数4(8%),未愈例数1(2%),总有效率98%,与对照I组和对照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4 典型病例

刘鑫玉,女,6岁,咳嗽半月余,加重3天。患儿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喉中痰鸣,咯不出痰。经口服西药及静脉滴注(具体药物不详)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现于3天前咳嗽明显加重,伴喉中痰鸣,盗汗,纳差,少气懒言,大便干,小便少,睡眠差.无恶寒发热症状,舌尖红,苔黄厚,指纹紫色。诊断:咳嗽(痰热蕴肺兼气阴两虚)。按以上刘氏小儿推拿加减治疗2次后症状明显好转,经过5次治疗后基本痊愈。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范文第3篇

小儿推拿是以中医辨证理论为基础,通过推拿手法作用于特定的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同时能够改善儿童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种保健、治疗手段。

小儿推拿是纯绿色疗法,首先,就推拿手法而言,强调以轻柔着实为主,轻重缓急方向不同补泻各异,常用的手法有直推法、分推法、运法、按揉法、摩法等i其次,小儿推拿特定穴与我们通常提到的十四经穴不同,适应儿科推拿的穴位,大多分布于头面部和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方便取穴,且穴位不仅是点状,也有线状和面状穴,如前臂的三关穴和六腑穴都是线状穴,腹部和五经穴都是面状穴;第三,临床操作强调先头面、次上肢、次胸腹、次腰背、次下肢的常用操作程序;第四,重视膏摩并辨证使用葱汁、姜汁、滑石粉等介质进行推拿,保护皮肤同时又增强手法的治疗作用。第五,手法操作时间往往是以“次数”为计算单位,临诊时要根据患儿年龄大小、身体强弱、病情轻重等情况而有所增减。

小儿推拿3岁以下更有优势

小儿推拿的对象一般是指7岁以下的小儿,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更有优势。小儿推拿治疗范围比较广泛,尤适于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如感冒、发热、咳嗽、泄泻、便秘、呕吐、厌食等,其余如肌性斜颈、近视、斜视、小儿脑瘫等症也属于小儿推拿的范畴。

小儿推拿治未病效果好

小儿推拿“治未病”,它的保健作用也日益受到社会和家庭的重视,小儿推拿保健内容也非常丰富,从婴儿出生至少年时期的精神调摄、脾胃调理、益智保元、疾病预防等都有相关的推拿治疗方法。 安神镇惊保健法 新生儿神气怯弱,易受惊吓,出现惊悸尖叫、手足动摇、神乱不安等表现。

推拿治疗处方:

自后而前轻抚百会,轻拍左上背部肺俞、心俞、厥阴俞,按揉双侧肺俞、心俞、厥阴俞,自上而下抚脊背(中指按在在督脉(风府穴)上,食指、无名指分别置于颈椎两旁的足太阳膀胱经(风池穴),捣小天心,猿猴摘果(提耳尖、拉耳垂、摇动头部,即用食指和中指分别夹住两耳的上部轻轻向上提拉,再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双耳垂向下牵拉,最后用双手抱住宝宝头部轻轻摇动。 健脾和胃保健法 中医有云“小儿脾常不足”,由于小儿脏腑形态发育不全,故运化功能也未健全,易为饮食所伤,出现积滞、呕吐、泄泻、厌食等症。且小儿生长发育快,调理脾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本保障。 推拿治疗处方: 顺逆时针摩腹,捏脊,补脾经,按揉足三里。 健脾益肺保健法 由于“肺为娇脏”,易伤而难调,又不耐寒热,而中医认为小儿肺气之所以娇弱,主要关键在于脾常不足,故要预防感冒等肺系疾患,必须健脾,并及时疏解风邪,通过调和营卫,宣通肺气,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达到预防和治疗作用。 推拿治疗处方: 揉外劳宫,揉黄蜂入洞(以食指、中指同时揉按息儿鼻孔下缘或鼻翼根部,用于医治外感风寒、发烧无汗、急慢性鼻炎、鼻塞流涕、呼吸不畅等病症。操作时,应以一手轻扶患者头部,使患者头部相对固定,另一手食指、中指的指端着力,紧贴在患者两鼻孔下缘处或鼻翼根部,以腕关节为自动,带动着力部门作重复揉动,共50~100次。)以及补脾经,摩囟门,分推八道,揉手足心,拿肩井。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推拿流派婴幼儿腹泻理、法、方、术临床观察

婴幼儿腹泻是临床常见的儿科疾病,其有效的治疗方法亦很多,推拿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我们运用两种不同流派的推拿方法治疗婴幼儿腹泻97例,并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的《中医症证诊断疗效标准・儿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小儿泄泻的诊断依据及证候分类标准。

1.2一般资料:A组42例,来源于1993~1995年山东省立医院推拿科门诊患儿,其中男28例,女14例;1~2岁3例,6个月~1岁29例,6个月以下10例;30例患儿治疗前曾接受过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B组55例,来源于1997~1998年山东省立医院推拿科门诊患儿,其中男28例,女22例;1~2岁5例,6个月~1岁41例,6个月以下9例;42例患儿治疗前普遍接受过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

为说明A组与B组的疗效是否有差异,首先将两组患儿的病程进行比较(见表1):

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X2=0053,P>005,说明两组病情轻重,病程长短无明显差异。

1.3辨证分型(见表2)。

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X2=072,P>005,说明以上两组患儿按中医寒、热、虚、实辨证分型后无明显差异。

2治疗方法

A组:根据俞大方教授主编的《推拿学》中所记述的推拿法进行治疗。

B组:根据赵钅监秋教授编著的《幼科推拿三字经派求真》中所记述的推拿法进行治疗。

3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小儿泄泻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疗效判定标准,作如下评定:治愈为经治3d,大便次数及性状完全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显效为经治3d,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至治疗前的1?3或以下,性状好转,全身症状明显减少,异常理化指标明显改善。有效为经治3d,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的1?2,症状好转,全身症状减轻,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无效:经治3d,大便次数及性状均未改善,甚或加重。3.2治疗结果:按疗效标准对两组疗效进行判定,结果见表3。

将两组的总有效率、痊愈率数据经统计学处理X=153,P>005说明无明显差异。

4讨论

小儿推拿疗法的萌芽,成长和形成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时期。据历史记载,它与中医理论有渊源关系,它首先有穴位,而后以理论加以论证,所以最早时期,对这种疗法虽有记载但较零散,到了明清时代,小儿推拿形成了独立的学术体系,并在丰富的临床实践中完善了小儿推拿独特的理论体系,即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辨证为原则,运用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中医讲究理、法、方、药,推拿讲究理、法、方、术,而在小儿推拿中的“术”是历代医家最为注重的,它既是临床治疗成功的关键,也是小儿推拿疗法的基础,正是各代医家对“术”的倾心研究,使我们现在能够领略到这么多不同风格的小儿推拿学术流派。

笔者仅以两种不同小儿推拿流派对婴儿腹泻的治疗作了初步临床探讨。由小儿推拿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何种派别,其理法是一致的,所以以上两组派别,虽然在取穴、手法、操作上大相径庭,但其辨证按型施治却是一致的,婴儿腹泻主要病变在脾胃。《幼儿集成》中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所以治疗腹泻应着眼于脾胃。以上两组在治疗时均按中医理论将患儿进行辨证分型,两组患儿在病程上,无明显差异,治疗时均遵循“治病必求其本”、“标本兼治”等原则,且两组在每一型的治疗原则亦相同。如湿热泻,均为清热利湿,调本止泻;寒湿泻,均为温中散寒,健脾止泻。从临床疗效观察数据证明,以上两组的总有效率,痊愈率均为优良,统计学处理P>005均无显著性差异。

两种流派在治疗的具体方、术却有明显不同,各具特色。以伤食泄泻为例,A组治疗时,取补脾经、揉中脘、运内八卦、揉板门、摩腹健脾和胃、行滞消食、清大肠、揉天枢疏调肠腑积滞,配揉龟尾以理肠止泻[1]。B组治疗时,取运八卦消宿食、降胃逆、清胃、清天河水清胃热,消食导滞[2]。从以上举例中可以看出,A组的手法运用多样化,取穴亦较多,可谓面面具到;B组则取穴少,手法简练。小儿推拿的发展方向应是家庭保健,相比之下,在痊愈率、有效率相同的情况下,B组治疗方法以其取穴少,手法简练,操作方便,更具有适用性。

参考文献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针灸;穴位推拿;小儿腹泻;中医

[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3(b)-0115-02

小儿腹泻属祖国医学的“泄泻”之范畴,其主要是脾胃受损所致泄泻之症,中医辨证观认为稚阴稚阳之体,五脏六腑未全形成,亦或全却不壮,加之小儿“脾常不足”,易致乳食、寒湿、生冷入体,久之积滞而伤脾胃致腹泻。本研究主要探讨针灸结合穴位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运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腹泻患儿79例,其中观察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6月~3岁,平均1.17岁,病程1~7 d,平均3.1 d;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7月~3岁,平均1.21岁,病程1~7 d,平均3.0 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使用针灸进行治疗,其中针刺取脾俞、关元、止痢、足三里、天枢5穴,致健脾补胃,并及补肾之功,于脾肾阳虚者则加刺肾俞、关元2穴位,以温肾壮阳固本,脾虚泻重者加足三里、关元(热补法),食积不下者加建里(平补平泻法),呕吐者加内关(平补平泻法),重灸中脘,如兼有外感风寒者加大椎、风门(热补法),针灸之时各穴施捻转提插之法,运针1 min后起针,灸法取中脘、天枢、神阙、止泻4穴,以神阙为中心,自上而下由左及右,取穴用艾卷盘施灸之,各穴15 min,每天2次,以连续治疗5 d为1个疗程。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推拿处理:取位于鱼际外侧中点天门穴,位于手臂横纹下0.5寸板门穴位,及位于手臂横纹上0.5寸横门穴进行推拿,与针灸同时针对以上各穴左手对称的推拿按摩处理,操作者双手握住患儿左右腕部,右手拇指轻推天门入虎口,轻柔按摩直至患儿皮肤局部出现皮肤的微红,之后使用同样的方法对患儿板门、横门进行顺序推拿,同样每天2次,以连续治疗5 d为1个疗程,在治疗后的1个月内观察患儿体重指数变化情况,并统计其临床效果。

1.3 效果评价及观察指标

疗效判断[1]参照1994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治愈:大便成形,每日1~2次,全身症状消失,积分下降95%以上;好转:大便次数及水分减少,全身症状改善,积分下降70%~95%;未愈:大便次数及水分未改善,或症状加重,积分下降70%以下。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两组间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不同时间段患儿体重指数比较

观察组从治疗后1周开始患儿的体重指数即显著高于治疗前(P < 0.05),且一直维持到治疗后4周,对照组治疗期间患儿体重指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1、2和4周患儿的体重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愈率为30.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χ2=6.951,P = 0.008)。见表2。

3 讨论

小儿内腑甚娇嫩,形气初形未全,其中消化系统尤为表现明显,患儿肝肠功能尚无定向,此外,小儿生机蓬勃,正值生长发育,机体所需营养供应要求甚高,其胃肠道消化系统负担较重,较易出现脾胃功能受损,一旦外感六或内伤乳食,即会伤及脾胃功能,出现消化功能的功能紊乱。对照组只要通过对脾俞、关元、止痢、足三里、天枢5穴行针灸法,其中止痢穴位于小腿内侧三阴交穴与阴陵泉穴连线中点,是脾经上的一个特殊敏感点,灸疗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等功效[2]。达到健脾补胃,并及补肾之功,发现患者单纯使用针灸治疗其体重指数无明显变化,且治疗后1个月其治愈率仅7.5%。

小儿泄泻首先要查找病因[3],对因治疗,均勿在未查明原因之前滥用抗生素,以免造成患儿肠道菌群失调,推拿是通过手法对穴位的刺激,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增加机体抗病能力[4]。小儿推拿由来已久,古书最早对小儿推拿方法进行记录的是《五十二病方》中的“婴儿病痈方”。《小儿推拿秘诀》提出“余惟小儿无七情六欲之惑,弟有风寒水湿伤食之证,具初生脏腑脆薄,不经药饵,稍长又畏药难投,惟此推拿。”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决定了适应性差,调节、修复能力也差[5]。对于小儿推拿的手法[6],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特殊手法作用于小儿肢体较易被患儿所接受,并有效被小儿内脏所感知,通过刺激机体表面的神经、血管,促使神经末梢触发至机体内部,并激活,而有效地促进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的调整,达到改善患儿内脏功能,起到防病、治病、促进发育的目的,针对小儿腹泻患者,其具有健脾养胃、和气血调阴阳之功效。本研究观察组其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体重指数在治疗后1周显著增加,并且在各个观察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推天门入虎口,推板门入横门,均有调理肠胃,运化脾土之功效,使精华得以运输[7]。推拿通过手法对穴位的刺激,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8]。所以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针灸联合穴位推拿治疗小儿腹泻能较快地增加患儿体重,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 唐英,尚清. 艾灸法治疗小儿慢性腹泻20例[J]. 中医研究,2011,24(10):70-71.

[2] 沈贤新,黄振. 艾灸止痢穴配合大肠俞拔罐治疗小儿腹泻27例[J].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1):1968-1969.

[3] 雷学维. 小儿氨基酸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160例[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2):184.

[4] 徐美芳. 推拿加艾灸治疗小儿秋冬季腹泻60例[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7):2156.

[5] 刘海维,张洁陇. 中医外治法在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的应用[J]. 现代中医药,2009,29(6):42-43.

[6] 张红. 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泄泻150例临床探讨[J]. 按摩与导引,2008,24(8):24-25.

[7] 许海文. 推拿加艾灸治疗小儿腹泻47例[J]. 按摩与导引,2008,24(8):27-28.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小儿疝气;单纯西医

小儿疝气即小儿腹股沟疝气,是儿科常见疾病,新生儿出生后由于腹膜鞘状突关闭不完全,导致腹腔内的小肠、网膜、卵巢等进入腹膜鞘状突而形成疝气,其发病率为1~4%,尤其是早产儿发病率更高[1]。腹股沟疝气不及时治疗首先会直接影响患儿的消化系统,导致患儿腹痛、腹胀、便秘、体质下降等,疝气还影响到患儿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以及引发肠梗阻或肠坏死等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害患儿生命。因此,为了探讨小儿疝气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以108例疝气患儿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就诊治疗的疝气患儿10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0例,女28例,年龄1~8岁,平均年龄为4.3岁,所有患儿经临床确诊为腹股沟疝气患儿。将所有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两组患儿在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性,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实施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2.1中医疗法

(1)中医推拿治疗方法如下:①取患儿平卧位,在患儿腹部实施推拿,即以单手掌由腹部左侧向右侧实施旋弧状揉捏,同时用拇指按压气海、天枢、关元、腹股沟等处;②在患儿背部实施推拿,即是用双手拇指与食指将背部皮肤捏起,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反复多次揉捏。③双沿着脊柱两侧边缘,用拇指和食指由上至下揉捏4~5次;④对患儿各个穴道点实施点揉,促进穴道的畅通。注意把握推拿力度,以免给患儿带来疼痛,且每次推拿的时间应控制在20min左右,持续推拿8天完成一个治疗疗程,连续3到4个疗程,观察患儿病情改善情况。

(2)中药处方:炒川糠子、炒橘核、海藻、海带、昆布等各15g,光桃仁12g,广木香7g,积实、木通、元胡索、厚朴、官桂等各5g,由上述药剂组成1剂量,将其研磨成细粉末状,早晚温水空腹服用,每日2次,注意1~2岁患儿每次服用量为2g,2~4岁患儿每次服用量为3g,连续服用1个月完成一个治疗疗程[2]。

1.2.2西医疗法

(1)绷带绑压腹股沟内环法:将患儿的疝气阴囊肿物用手由下向上轻压,致使肿物回纳入腹腔中,直至患儿肿物逐渐消失后,在将医用绷带将患处缠腰一周,并从患侧腹股沟穿过,在患儿臀部绑好。

(2)病囊切除加高位结扎:实施麻醉后,取头低足高位,在切口处将腹外斜肌腿膜进行分离,注意保护神经,游离精索和病囊,牵引已游离的病囊。随后用可吸收线进行高位缝合,将线从脐内侧壁下方出穿入腹腔,并钩住腹腔内线段,带出腹腔,收紧缝线,将远端病囊进行切除,完成病囊高位结扎治疗。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0%,两组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西结合疗法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医疗法的效果。

3.讨论

小儿疝气是儿科多发病症,若不及时治疗直接影响患儿的成长发育,甚至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健康。目前临床治疗小儿疝气多采用西医手术治疗法,具有见效快,操作简便的特点。中医认为,腹股沟疝气对患儿身体的各项机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西医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中医推拿,口服中药调理,可以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患儿体质,提高治疗有效率[3]。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实施中西医结合疗法,其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实施西医疗法的对照组,可见中西结合疗法治疗小儿疝气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临床采用绷带绑压腹股沟内环法时,应当注意绷带的松紧度,过松则起不到治疗的目的,过紧则会影响患儿生殖器的发育。此外,未满周岁的患儿不宜采用手术治疗,应当先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迫,防止病块突出,周岁后仍未痊愈则采用手术治疗。

总之,手术方法是治疗小儿疝气的主要方法,本组研究在实施手术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调理,增强了治疗的效果,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疝气明显优于单纯西医疗法。

【参考文献】

[1]张韶峰.横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05(02):56-57.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范文第7篇

严隽陶,男,1942年出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三批中医药临床师带徒专家。从事中医推拿临床工作46年,在全国推拿专业领域学术地位高、理论造诣深、临床疗效突出,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严隽陶是推拿学科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奠基人,在临床、科研及教学领域为中医推拿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1 学术思想

严隽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形成了鲜明的学术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对推拿学科发展的认识严隽陶在分析推拿学科的内涵时,把推拿学的发展分成两个相互衔接的阶段来认识。第一阶段是推拿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产生和发展期,表现为推拿疗法与其他外治法在中医防病治病的协同应用及推动中医理论的完善发展所起的作用。人所公认的推拿起源早、历史久,就是指这个时期。第二阶段是推拿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的形成、发展期。严隽陶提出推拿学萌芽于明清时期,学科体系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因为明清时期,推拿的实践已经发展到有特殊的穴位应用及其特殊的手法操作,既有独特的诊断方法,也有自身的理论总结,既有其特殊规律的理论,也具备了独特的治疗技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推拿临床和基础理论的丰富和充实,以及应用手法时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增强,标志着推拿疗法日趋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1988年推拿学被国家教委批准成为高等中医院校的本科专业。

严隽陶对推拿学发展史的认识,既充分注意到推拿的悠久历史,重视对传统推拿疗法的继承和发掘,又意识到推拿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历史尚短,应在创新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1,2推拿学科的多元理论指导严隽陶认为,推拿作为一种疗法在治疗不同系统疾病时,临床思维方法和诊断、治疗理论表现为多元化的理论指导。如治疗运动系统疾病时,基本采用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理论;治疗内妇科疾病时,采用中医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的理论;治疗儿科疾病时,则是按照小儿推拿的特定穴位、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法等独特的理论进行治疗的。这种理论学说上的多元性,容易催化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但是,如果多元现象长期不能融合起来,则说明学科的不成熟性。所以他主张构架推拿学科的学术体系必须打破多学科的理论壁垒,将推拿手法、功法防病治病的特点作为融合点。

1,3推拿学科的现代研究思路严隽陶认为,推拿学科的现代研究应该采用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例如,在手法力的研究方面,需要与生物力学相结合;在推拿临床疗效评价方面,需要和康复医学相结合;在推拿生物学效应方面,需要和神经生物学相结合。只有通过与多学科的交叉结合,才能提升推拿学科的学术水平。

2 临床成就

严隽陶先后从师一指禅推拿代表人、名中医王纪松先生,及滚法推拿创始人、名中医丁季峰先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了一指禅推拿流派和滚法推拿流派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完整继承了两个学术流派的学术精华。严隽陶通过四十年余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手法技能和学术思想体系。他擅于应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风后遗症等疾病,手法操作以“刚柔相济,柔者为上”为特点,其代表性手法滚法及一指禅推法舒缓柔和、持久深透,他强调滚法操作与肢体被动活动相结合,以松解粘连,改善关节活动度。同时,他也强调推拿功法训练,不仅用于推拿医生体质的训练,也作为患者功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显著地提高了临床疗效。他的临床经验、诊疗思路、操作特点被整理归纳,贯穿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推拿学》中。

3 科研成就

3,1确定推拿生物力学研究方向 推拿手法以“力”为本质特征,对推拿手法中力的应用研究是推拿学研究的基础。手法操作用力,具体表现在手法作用形式、用力大小、方向、时间和操作频率。随着生物力学的兴起和发展,采用其理论和技术对推拿手法进行研究逐步成熟。通过手法动力学研究,可以阐述手法力是如何发动的,并对手法力定量化、规范化和客观化。根据手法力方向的不同,可以对推拿手法需要重新认识和分类。

严隽陶建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推拿生物力学实验室,并先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推拿手法深透性与生物组织作用机制研究”、“中医推拿摆动类手法动力学分析”、“中医推拿滚法及振法血流动力学研究”、“推拿滚法操作动力学参数优化及行气活血效应机理研究”,通过以上课题的研究,研制成功了Ⅱ型推拿手法测试仪,阐明了手法在人体的传导规律,揭示了摆动类手法的动力学变化规律及对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机理。

3,2坚持“推拿与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的原则当今医学发展的趋势是现代医学回归自然,中医走向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吸收现代医学中先进的诊疗技术,为推拿学科的自身发展提供新的途径。现代康复医学的兴起,为推拿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理论和方法。其中,康复评定成为推拿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共同语言和平台,为推拿疗效客观化、定量化的评价提供必要的方法和途径。严隽陶及时在推拿学中引入现代康复医学评估理念,成立了康复功能评估室,配备了世界一流的功能评估设备,并先后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技术规范化研究”、上海市科委攻关项目“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中西医结合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上海市卫生局项目“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规范化研究”、“滚法推拿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研究”等研究项目,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实验设计,客观系统评价推拿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推拿对运动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的疗效奠定了基础。

3,3开展推拿生物效应研究推拿的生物效应是临床疗效的基础,严隽陶将其研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基于传统的中医理论,总结手法的“通”、“松”作用,可以达到“正骨”、“理筋整复”、“滑利关节”,使“经脉流畅”、“气血流利”、“通则不痛”的治疗经验;第二个阶段是从解剖、生理、病理多方位人手,从多个系统研究其生物效应。严隽陶带领的科研小组已在生理功能、蛋白质代谢、分子水平、基因水平探索手法的生物学效应,先后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静力推拿功法训练对B-内啡肽基因表达的影响”、上海市卫生局项目“推拿防治老年性骨骼肌衰弱的临床研究”、“骨骼肌增龄性变化特征及手法干预机理研究”等,通过以上课题的研究,不仅揭示了推拿手法的作用机制,同时也证实了传统推拿功法训练增强体质的作用,并在临床上应用于防

治老年性疾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4 教学成就

4,1创建推拿专业1979年上海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招收本科生,使推拿学科走上高等学府的殿堂。1986年,在严隽陶及推拿同仁的努力下,推拿教学专业课分化为推拿学基础、骨伤推拿学、内妇推拿学、小儿推拿学、实验推拿学和推拿古代文献与学术流派等六门专业课程,并正式成立上海中医学院推拿系。1988年,国家教委在此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正式颁布将推拿学专业作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本科专业。直到1998年,国家教委实行专业合并,推拿专业再次与针灸专业合并,重新成为“针灸推拿专业”。

4,2创建推拿专业博士点随着推拿学学科建设的不断深化,在严隽陶及推拿同仁的共同努力下,1997年,推拿学科与中医骨科联合,成为全国首个推拿专业博士点,严隽陶也成为全国第一位推拿专业博士导师。2001年,推拿专业博士点再次成为全国唯一的博士后流动站,严隽陶也成为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至今,严隽陶已经先后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7名,硕士20余名。

4,3主编全国统编教材上世纪60年代后期,严隽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推拿学教材及教参的编写工作;2003年,他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推拿学》作为全国中医院校统编教材沿用至今;目前,他再次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推拿学》的主编。此外,他作为主要的编写者及组织者,参加了大型权威性的中医学术工具书推拿条目的编写,有《中医大辞典一针灸、推拿、气功、养生》、《简明中医辞典》、《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推拿》、《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等。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范文第8篇

1 强调整体观念,局部与整体协调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的指导思想,推拿也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脏腑经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循行操作,主要刺激局部的十二皮部、十二经筋和经络穴位,通过经络系统,传达力、能、信息,从而调节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使系统功能趋于平衡。小儿推拿应遵循经络理论,通过刺激体表穴位,以局部治疗调整内脏功能,如消化道疾患,揉按局部中脘穴可行气消胀,调整脾胃功能。但推拿疗法更注重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的配合,辨证治疗可配取推补脾经、揉足三里、推四横纹。推补脾经、揉足三里能促进肠的蠕动,胃液酸度的增加,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并有良好的动力兴奋及改善内脏微循环的作用,促进胃肠的蠕动;推四横纹能使体内消化液增加,消化酶水平升高,从而增强脾胃功能,促进食欲的增加,以全面调整消化道功能。同时,局部病变也应兼顾整体调整,如:头部疾患以推头为主,兼推上肢;腰背病变以推腰背为主。兼推下肢:胸腹病变顾及胸腹和腰背;四肢疾患则以局部推治为主。保持局部与整体协调,实施整体而全面的治疗,疗效更显著。

2 针对儿科发病特点。解表、消导除主因

小儿在生理上“肺脾常不足”,因其生活不能自理,饮食不能自调,故发病易“外为六所侵,内为乳食所伤”,临床上以外感病或饮食内伤居多,如感冒、发热、消化不良等,推拿治疗应针对儿科发病特点,运用不同手法予以解表、消导。表证者,推攒竹、坎宫、太阳、风池等以解表:邪热内盛者,大清天河水、打马过天河、退六腑、推脊等以清热;消化不良,脾胃不和者,推脾经、揉板门、揉中脘、揉腹、足三里等以消导化积,调理脾胃:针对其主因和病变脏腑,专治其本脏,祛其主因。但因小儿病变迅速,在治本脏同时,还要顾及到它所影响和影响到它的脏腑,相互兼顾,防邪深入,方能相得益彰。

3 重视小儿体质特点,治以清泻为主

历代医家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纯阳之体”,故在生理上小儿以生长为主要特点,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相对较为迫切。从阴阳消长角度,可知小儿体质虽未成熟完善,但呈现出一种以阳生为主导趋势的状态,阳相对有余,阴相对不足,而病理上也无论外感六、内伤饮食或感染时令疫毒,都易化热化火,正如叶天士《幼科要略》所言:“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现代也曾有学者从阴阳消长结合五脏,通过小儿形色、功能及心理的日常特征等进行研究,将小儿体质分为均衡质(阴阳相对均衡)与不均衡质(阴阳相对不均衡)两大类,并认为小儿体质以“阳多阴少型”不均衡质多见。这种不均衡质虽不是病态,属生理范畴内的不均衡,但也不是健康状态,它们潜在着某种病理倾向和对某种病种的易感,如易发感冒高热、乳蛾高热、高热惊厥、口疮等,多见热型、湿热型、阴虚型、阴虚夹湿热型,且临床以肺脾、心肝脏热证为主。故临床推拿治疗应重视小儿体质特点,遵循消泻原则,选用凉穴为主,辅以清泻,多用灭河水、六腑、小天心、推脊等特定穴位,清天河水以调理肺卫与大肠,发散外感邪热;退下六腑以清理与调节肠胃。消除胃肠积滞;推脊以退热;捣小天心以调理心肝,清除心肝火热而镇静。通过清泻脏腑火热,促进小儿机体阴阳平衡。基于对小儿“纯阳之体”的认识,临床上推上三关、黄蜂入洞等温热手法少于运用,即使寒象十分明显,也以取外劳宫、一窝风为主,以防大温大热伤阴助火。

4 善取手、面特定穴位。注重点、线、面结合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从穴型上看,有点、有线、有面。点:即腧穴,如内关、中脘、足三里等;线:指特定治疗线,分直线穴和弧线穴。直线穴如三关、六腑、天河水等,弧线穴如运土入水、运水入土等:面:指特定治疗部位,如大鱼际、小鱼际、八卦、丹田等穴。临床取穴特别注重点、线、面三者结合,从点入线,由线带面,强调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协调,更能达到全面的调节,同时,这种点、线、面的相互结合,也较适合手法操作的要求。从部位上看,多分布在上肢,其次在头面,便于操作,符合小儿推拿治疗特点。从体系上看。阴阳、五行、八卦俱全,如分推阴阳、运八卦、运水入土等,充分运用了中医传统理论,便于指导临床应用。从效用上看,经临床筛选,能经受临床检验。所以,临床上能运用中医基本理论辨证论治,善于把握点、线、面特定穴位的配合,才能确保小儿推拿疗法取穴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5 根据小儿五脏特点,以五经调理五脏

5 1 按五脏虚实特点清补五经:小儿五脏娇嫩,气血未充,形气未全,符脏腑生理机能不同,五脏病变虚实属性有异,运用推拿手法应按五脏虚实特点清补五经。小儿“脾常不足”,消化功能未健全,易为乳食所伤,故脾经在手法运用上应以补为主,若见脾胃热甚或乳食所伤,宜用清法或清补法;肝性主升,主风,小儿“肝常有余”。热盛易动肝风,病变多实多热,故肝经手法运用,原则上只清不补,清则降肝火,熄肝风,补则助其上升之势而变生他病;肺为娇脏,外合皮毛,小儿“肺常不足”,卫外不同,寒温不能自调。易为外邪所侵,多见实证或虚实错杂,运用肺经手法应视病情而定。可清可补或清补兼施;心脏主火,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不宜扰动,小儿“心常有余”,火盛易扰动心神,心经手法运用则宜清不宜补,心气不足可用清补法或补后加清;肾涵先天真阴真阳,促进小儿生长发育,小儿肾气尚未充盛,故“肾常虚”,不宜清泄,肾经手法运用只补不清。

5 2 遵循五行生克规律调节五经承制:小儿具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一旦发病,极易传变累及他脏,故小儿推治疗法也不能单纯考虑一个脏腑,而应注重调整各脏腑间的关系。运用五经配伍时,根据五行生克理论,结合小儿五脏虚实病变特点,遵循“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调节五经承制,是小儿推治疗法五经配伍运用特色,如:小儿“脾常不足”,“心、肝常有余”,脾经宜补不宜泻,心、肝经宜泻不宜补。脾病虚证时。主补脾经。兼补心经(补后加清),当小儿脾湿内蕴时。则清肺经以泻其子脏;小儿肝阴不足时,主补肾经以扶其母脏,肝病实证,主清肝经,兼清心经。且根据五行生克关系也可指导临床取穴。如气虚感冒乃肺气虚,卫表不固所致,配用补脾穴以培土生金;脾虚泄泻,相胜之脏必来乘之,选穴时常合平肝穴。以制其克伐太过。

6 配穴精巧,手法轻柔稳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