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常识;教学实践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中阶段要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大语文”教学的背景下,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一大重要根基就是对文化常识的积累和掌握。笔者针对文化常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对“文化常识”题的备考提供一些建议,以请教于方家。

一、文化常识的社会学内涵与概念范畴

“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出自《易经》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我们可以把“文化”理解为能被传承的国家历史地理知识、民族风土人情、传统生活习俗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文化常识就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载体,可以陶冶、教化学生,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帮助他们成长为有知识修养和道德信仰的“文化人”。

二、对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考查的梳理

198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首次出现“文学常识”题;1983年将“文学常识题”改为“语文常识题”,除“古代文化常识”外,还包括默写、文体知识、作家作品常识、汉字构字知识等。1984年以后历年高考都有文化常识题,逐渐涉及历史知识(1986年)、历史典故、传统故事、对联(1987年)、史地知识和古代文献知识(1989年)、古诗中描写到的传统节令(1993年)、传统礼貌称谓(1994年)、古代人物称谓(1995年)等中国传统文化常识。①

从近三年高考试卷来看,2014年大纲卷考查“解褐”、“南面”、“故事”、《春秋》。

2015年新课标卷Ⅰ考查“登进士第”“兵部”“庙号”“太子”;新课标卷Ⅱ考查“男子名、字”“谥号”“嗣位”“阙”。

2016年全国卷Ⅰ考查“首相”“建储”“有司”“契丹”;全国Ⅱ卷考查“中宫”“陛下”“吏部”“移疾”;全国Ⅲ卷考查“礼部”“教坊司”“致仕”“两京”。

可以看出,全国大纲、课标卷侧重对古代传统文化常识中“官职称谓、继承制度、科举司法、古籍常识、历史地理、风俗节日”的考查,内容广泛,范围不定,考查内容不具规律性,内容零散细碎,对考生的知识储备量和识记准确性的要求很高。

三、文化常识积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一直以来,文化常识因在高考内容中占比有限、内容庞杂不易总结规律而在教学中被忽视,只有个别内容会因高考涉及而被从教材中截取出来进行割裂语境的识记掌握。由于各个知识点内容孤立,且不定时出现在各篇章中,教师教起来蜻蜓点水,学生记起来费时费力,且成效不大。

四、文化常识积累在教学实践中的方向和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阅读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在必修的五册教材及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古诗文教授中,应注意挖掘古代文化知识,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适度讲读其与现实相关的深刻内涵。

高中阶段涉及的文化常识可作如下细致划分:

(1)制度与职官:宗法制、分封制、禅让制、客卿制度、古代官员的俸禄、退休、三省六部制、九品官人法、三公九卿等。

(2)教育科举:察举、征辟、孝廉、院试、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进士、举人、秀才、连中三元等。

(3)经济制度:井田制、屯田制、占田法、均田制、均输、平准。

(4)古籍常识:纪传体、编年体、起居注、方志、类书、善本、十三经、二十四史、《四库全书》与七阁。

(5)历史地理:“华夏”“中国”“九州”由来,四大名镇、洛阳史话等。

(6)古代礼仪:封禅、宗庙、丧葬习俗、五服、夺情、冠礼、笄礼等。

(7)风俗节日:元旦、人日、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社日、寒食、清明、端午等。

对于以上这些细致分类的文化常识,教师应该对其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梳理出各概念之间内在的关联性,努力探索学习积累文化常识的方法并总结有益经验,教会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发现其内在深刻文化意蕴,了解感悟其时代意义,摒弃死记硬背,采用灵活记忆、分类识记,条理清晰,提高效率。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探讨,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常识的积累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为大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贡献一丝微薄之力。

注释:

①⒅一.文化常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载体[J].社会科学论坛,2009(12下).

参考文献:

1.沈霞.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实践与思考[J].文学教育,2010(7).

2.任浩之.国学常识全知道[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中职学校作用

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在山东考察结束时,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指示。为实现提出的“中国梦”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职业学校必须强化育人意识,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中职学校应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强化“三德”教育和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感恩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信念。而这些都离不开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当前,各校都在着力校园文化建设,但尚未形成有特色的模式。笔者认为,将优秀传统文化贯串于中职德育教育中,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方面,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缺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有相当一部分的国民不仅对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还无端反感传统文化,以至于一些国民道德失范,信仰缺失,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和不稳定的因素。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教育的现实状况,迫切需要在学校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方面,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将会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

(一)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传承和包涵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富民强”、“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思想,从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需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儒家“天人合一”、“隆礼重法”等思想,从社会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从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闪耀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有利于塑造平等、诚信、与人为善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职生都处在15-18岁的青春躁动期,尚未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时,他们对新事物的探求欲和模仿力很强,不论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东西,他们都会不计后果地去尝试。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学校是学生除了家庭、社会教育外,汲取知识,塑造人生观、形成价值观的最重要的场所。因此,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引进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个学校都必须重视的工作。学校通过重视这项工作,能更好地处理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创新性,养成感恩、孝悌的好习惯,也可以帮助中职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塑造个人良好品格

从诸子百家以来的哲学家、教育家,到近现代的每一位伟人,都非常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炼与提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良好品德有潜移默化的改造作用,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每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心理素质,助其成为品德高尚、具有良好品格的人。我校这几年,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三个一”活动,即学唱一首歌《感恩歌》、熟读一本书《弟子规》、上好一堂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规范了学生的行为,陶冶了学生情操,培养了学生感恩社会、国家、父母、长辈、他人的良好品德,学生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总之,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的成长,并养成其良好的品德。品德修养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生活、学习、乃至就业都有极大的帮助。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彰显人文性

中职生将来要走入社会、走进企业,成为企业的有用之才和社会的良好公民,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彰显人文性。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继承的精华:如仁、义、礼、智、信、孝、勤等。对学生进行《弟子规》等传统经典文化的系统教育,让优秀传统的经典文化净化洗礼学生的心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培养其高尚人格。通过组织青年志愿者和义工活动,通过班会、国学班、第二课堂讲座等形式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重新定位自己,重塑自信。

二、中职校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明确的、权威的定义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阐释,如何区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也没有标准可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的文化正慢慢被遗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独特见解的专家、学者没有机会、没有渠道走入校园为学生授课。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通常年纪大、见识广博,而中职学生年纪小、视野狭隘,新、老一辈没有机会进行交流,两代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出现断裂,极大地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弘扬。

(二)盲目推崇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都是好的。这样导致了封建主义思想死灰复燃,固步自封,缺少创新、与时俱进的思想;或是盲目推崇西方文化,照搬西方的文化,脱离中国的实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无用,淡忘了儒道的传统思想,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浮华世界中飘渺的概念,过度追逐物质生活上的享受,从而忘记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心灵愈加空虚,都市中患上忧郁症、轻度自闭症的人群数量不断增加。中职学生走上这两种极端,都会对生活、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会扭曲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需要学校、老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建设轻松、愉悦、平等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投入更多的关注。

(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只停留在普及教育上,并未走向深入。职业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过去在专业设置、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上,学校、教师花的精力较多,而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教育上关注的较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生活和学习,理论和实践,很难做到“知行合一”。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中等职业学校要建成符合学校教育目标所要求的校园文化,就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和精心的打造。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和实际要求,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教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先后、轻重之分,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同时,“教什么、怎么教”,需要教育有关部门做出规定,并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中。

三、常创常新,做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相协调

笔者认为,在中职校园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要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计划,有一个有效的管理机构,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和工作方法,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一)中职学校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制定一个系统的学习计划。

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学习传统文化内容的安排。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安排学习的内容侧重不同,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内容。同时对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表达,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发展;二是中职教育培养理念的认识。中职教育要把“人人成才”的观念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和育人的活动和实践中。学校应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入手,形成一套系统的规范的教育内容,并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中。

(二)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机构,保证校园文化工作计划有序推进。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或副书记为副组长,学校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抓的良好局面。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实施方案,不定期召开工作联系会和交流会,适时对工作加以评估和检查,为这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三)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是保证工作有序开展的关键。

校园文化工作措施应依据计划和各时段教育的实际需要制定,并在人、财、物上给予有力的保障。同时要积极探索与校外活跃的文化组织、机构合作,通过邀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几年来,我校多次邀请专家、学者进校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优秀传统文化讲座,通过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摄影大赛,运动会、大型团体操和文娱晚会等丰富的课余活动的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贯穿到中职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去,让校园成为学生的一方乐土,为创建乐教乐学的和谐校园奠定基础。

(四)为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中职校园文化中长久有效地开展,确保工作有落实,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

可以在各班开展校园文化推广示范班评比活动,并把该活动列入班级半学期或年终考评分数之一;在学生层面上可以执行学生个人星级评比,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评选德育优等生,根据学生的星级在毕业时可以优先推荐就业等等。总之,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向品牌化、长效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中职生必将能在良好的氛围中,树立良好的品格,形成学得好,就业好,发展好,人人成才的局面,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才能发挥真正作用,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文吉昌.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3,(12).

[2]王碧昱,梁宗宪.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代渗透意义[J].中国轻工教育,2014,(1).

[3]罗冲.浅述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中国报业,2011,(4).

[4]张媛磊.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研究[J].开封:河南大学,20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c)-0132-02

目前高职学生大部分是90后、00后,这时期是国外文化对我国侵入高峰期,他们从小接触到网络媒体上广泛宣传的国外文化,他们看美剧、日漫、韩剧,他们吃肯德基、麦当劳、哈根达斯等洋食品,他们从小受传统文化熏陶可以说没有,这现象也引起国家、社会关注,由此2014年教育部在其官网上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今后我国将把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比重。同时《纲要》中指出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生活关爱教学,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教育。分别针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提出具体教学目标,而且还要求在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1 高职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由于我国几千年来受儒家学而优则仕影响,数学学习、数学教学只是为社会培养具有技能的人才,再有我国教育受近千年的科举思想影响,在普通数学教育中形成应试教育文化,而在高职数学教学虽然应试教育文化没有普通教育激烈,但多年来形成了高职教育强调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数学教学在职业教育中只是辅助学科,这使得很大部分数学教学人员觉得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根本没有必要的。

在现行高职的数学教材体系中忽略了在课程体系有意渗透传统文化的组织编写,注重的是数学学科系统性,在教材中也只是在章节的开头和结尾有关该章数学文化介绍,设计到传统文化极少,这使得一线教师除了要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外,还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查找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这无形增加教师教学难度,这导致很大一批一线教师不愿意在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2 高职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路径

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是为培养既有知识技能又有良好品性的社会合格劳动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渗透传统文化。为此,笔者结合个人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2.1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培养数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纵观所有在职的数学教师,绝大部分都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的数学教师,他们教育中本就缺乏传统文化熏陶,进入数学教学,也继续传承者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现在数学教师包括自己,没有较高传统文化的底蕴,而要求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有一定难度的。

要提高数学教师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切实做到渗透传统文化,具体方法是:首先,培训已在数学教学岗位教师,具体可教师自己阅读相关书籍,以国家专家教授编写与国学与数学教学密切相关的书籍,各省根据自己的文化特色编写与该省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读本,方便广大一线教师阅读,及时提高数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以便在教学中实时渗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建全发展。其次,是培养将要进入教学岗位的新教师,如师范院校数学系学生在校期间应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培养其对经典的深入理解,对社会上考教师资格人员增加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科目。

2.2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法思考

首先,收集数学概念、内容等与传统文化关联。数学中许多数学概念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数学中熟悉函数的名字就颇有文化,“函数”一词是转译词,是我国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在翻译《代数学》(1895年)一书时,把function译成“函数”的中国古代“函”字与“含”字通用,都有着“包含”的意思。李善兰给出的定义是:“凡式中含天,为天之函数。”中国古代用天、地、人、物4个字来表示4个不同的未知数或变量。这个定义的含义是“凡是公式中含有变量x,则该式子叫做x的函数。”所以“函数”是指公式里含有变量的意思。除此外还有幂、等数学概念。

又如在江苏职业学校文化课程第三册起始章逻辑代数初步第一节《二进制及其转换》,结合古代数学文献《周易》教学展开教学。八卦是我国古代到家叙述万物变化的经典著作《周易》中的8种基本图形,由符号─(阳)和――(阴)组成,图衍生自中国古代的《河图》与《洛书》,传为伏羲所作。其中《河图》演化为先天八卦,《洛书》演化为后天八卦。八卦各有三爻,“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立八方,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8种事物与自然现象,象征世界的变化与循环,世间万物皆可分类归至八卦之中。介绍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发明二进制,而他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二进制表示法就是中国的八卦。

其次,寻找传统文化中蕴含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如在数学中处处转化思想,笔者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这一思想,会简要介绍汉代公孙弘传奇经历,介绍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不仅一句也不辩解,并全都承认,而且还在于对指责自己的人大加赞扬,认为他是“忠心耿耿”。这样一来赢得了公孙弘确实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美誉,以此让学生具体领悟转化的数学思想。如数学思想方法与我国注明古代兵书《孙子兵法》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如数学中不等式证明方法中有一种叫放缩法,在此提出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孙膑兵法,以此说明牺牲局部换取全局胜利这与放缩法就是这样典范。再如数学中反证法与《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一个“道旁李苦”的故事的关系。还有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与围魏救赵、数学中算法思想与运筹帷幄等。

再次,数学知识与古诗的联系。如在教授直线与圆位置关系时,可从引入王维的《至塞上》中诗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并配以相应图片、动画,营造充满诗情画意情景创设,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再如在讲立体几何点、线、面位置关系教学中,可通过陈子昂的《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来理解线、面这一抽象数学概念。

最后,在高职数学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时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双重性,即既有其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对积极一面应大张旗鼓宣传传承,对消极一面不应该回避,如在教授二项式定理时,不仅应向学生介绍我国“杨辉三角”出现在杨辉编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比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首先500年左右,还应让学生知道,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思想,导致欧洲虽比我国晚发现杨辉三角,但却同时提出组合理论与杨辉三角结合――二项式定理更具一般性问题解决办法。

3 结语

当然,在高职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只有国家、教育部重视和一线教师热情参与是远远不够的,纵观我国从初等数学到高职数学教学教材,前期小学与初中的知识与传统文化联系尚且紧密,而高职数学教材选择主要内容绝大部分是与近代数学相关内容,特别后期是高等数学内容,这些内容产生背景是16、17世纪文艺复兴欧美学者建立的数学,在这样知识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是值得一线教师、高层专家认真商榷问题。

参考文献

[1] 高波涛.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5(1):9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中国商品经济起源于古代秦汉的“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到唐宋时期发展迅猛,明清时期又出现了十大商帮部落,现代又崛起了五大商帮,这个过程均昭示出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历史的深邃与久远。中国悠久灿烂的商文化经历了五千多年的积淀,历史厚重,不断发展。商文化是一种稀缺资源,浓缩了中国商业文明发展的高度。弘扬优秀商文化,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

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教育学生,有助于引导他们将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中国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主张“仁者爱人”和“忠恕”之道,强调推己及人,和衷共济。中华传统美德中仁爱、公正、诚信、友善、和谐、责任、奉献、谦敬、礼让等传统文化因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丰富资源。

二、商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商文化”主要的体现形式是商帮文化。我国在先秦时期就有商人和市场的概念,并出现了早期的商业社会分工。在明中叶后期,经济快速发展。但是重本抑末的政策仍使“商”在社会阶层排序中屈尊末位。商帮是通过商人利用天然的乡里、宗族、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社会在当时兴起了地方商帮,其中著名的十大商帮为山西、徽州、陕西、福建、广东、江右、洞庭、宁波、龙游和山东商帮。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晋商、徽商和粤商。

商帮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形成了商帮文化,它是地区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综合。商帮在中国各个地方的都形成了自己的商业文化,他们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特色。

商文化主张儒意通商,以儒家文化为依据。诚信是晋商文化的核心理念,晋商经营的哲学基础是“以义制利”。徽商信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信条,高举诚信的旗帜,以义为利、义中取利、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所以在生意场上处处受益。浙商文化崇尚“义利并重”的价值观念,浙商遵循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勤劳敬业、群体精神、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等精神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

在元、明、清时代,津门商人凭借临海依河的地利之便,发展漕运、海运,贩卖粮食、食盐,逐渐成为富甲一方的富商巨贾。天津在1860年被辟为通商口岸,外国资本流入,天津开始进入以外贸加工业为主的时代。津商凭借与外商洋行的特殊关系,逐渐控制了天津的对外贸易。到了清末民初,随着天津近代化的交通运输、电力设施、邮电通讯的建设,津商逐步走向繁荣,天津也因此成为北方的工业、商业和金融中心。津商中“诚信合作、共同发展、敬谨谦和、顾客至上、突破现状、推陈出新”的经营理念也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

中国地域辽阔,地方文化特点明显。比如,晋商学而优则贾,勤俭朴实,同舟共济;徽商贾而好学,贾儒融通;粤商敢为天下先,内涵丰富等等。地方商帮巧妙地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自己的实际经营活动结合在一起,孕育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文化。

三、以商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兼成人教育)学校,前身为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和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2011年,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两所学院整合更名为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校训是“厚德尚能,励学弘商”。学校培养的是面向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经济管理学院是六个二级学院之一,专业设置主要是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市场营销(网络营销方向)、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投资与理财、电子商务、旅游英语等。专业建设中的商业特色非常明显,为构建商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面向全国25个省市招生,生源分布广泛。天津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其在中国商业文化发展历史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将中国传统商帮和津帮中凝练出来的优秀商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其感染力和激励效应,非常贴近商科类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四、“以商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实例构思

历史的积淀和不断的实践探索为开展商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宣传、教育、灌输、熏陶,开展优秀商文化教育,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商文化、商文化精神,树立现代商文化理念,培养儒商气质,为今后发展奠定一定的意志品质与文化内涵。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于2014年7月迁入海河教育园区,至今刚刚两年多的时间。经济管理学院拥有独立的教学楼,为创建特色的校园文化提供了环境的便利条件。经济管理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制定校园环境的建设规划,以教学楼为中心,在教室、楼道、大厅、实训室等地方,张贴以爱国商人代表、成功校友为表现内容的宣传画。在教学楼门厅,悬挂“厚德尚能、励学弘商”的校训。在教学楼各层固定位置,设计摆放“中国商文化展览”。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首先,精神文化建设体现在对校训的学习实践。校训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历史与人才培养目标,而且能够号召全体师生去学习、实践“商文化”,从而使“商文化”真正深入人心,使广大学生更加热爱学校、热爱专业。“弘商”要以“厚德”为基础,这是为了强调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号召全体教师以高尚的道德承载人才培养的重任。

其次,成立“中国商文化”项目调研小组。经济管理学院将建立专门项目调研小组,深刻挖掘“商文化”精神,让优秀商文化深入人心。将该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子项目,在全院范围内。一是招募参与项目组研究的志愿者。二是提出项目研究方向和要求。初步计划是各子项目组以中国传统十大商帮和津帮文化为线索,搜集整理各商帮文化特征内涵、商帮文化精神、历史发展进程、代表人物、经典故事等,筹备制作“中国商文化展览”。在筹备过程中,通过调研、讨论、整理、提升的过程,使更多的人了解商文化,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中华大地的悠久历史文化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奋斗的优秀品质的崇敬和热爱。

再次,学院社管中心在项目调研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以“学习和宣传商文化精神”为宗旨的学生社团―儒商文化社。该社团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向全院师生普及“商文化”知识。

此外,学院还通过各类学生竞赛、文化节等活动,为学生搭建践行“商文化精神”、宣传“商文化精神”的平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综合技能的发展。将结合学院年度励志报告会、文明修身情景剧比赛、创业比赛等内容在每年上半年举办“儒商文化月”;将结合年度专业技能比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在每年下半年举办“新世纪新儒商技能比赛”。

最后,学院还将加强与驻津的各地商会的联系,学习了解现代商业的新动态。创造条件为学生搭建实习实践的机会,加强校企合作。定期邀请企业代表到学院为学生举办讲座,分享成功成长的经验。

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职学院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既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要求,又要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张力。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在育人过程中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延续,取得了一定的育人效果。作为二级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将继续挖掘自身特色,努力在育人工作中继续摸索实践,将“商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打造成育人工作的新平台,不仅要落地生根,更要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朱江鸿,廖启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2015(4):105-111.

[2]王荣霞,于建福.开启中华文化本根教育的游学之旅―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为例.高校教育管理[J],2012(3):36-40.

[3]白鸿萍.晋商文化融入山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研究.烟台职业学院学报[J],2015(1):25-30.

[4]葛锦晶.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以浙江省高职院校为例.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2(2):135-139.

[5]陈周付,刘燕.徽商文化与高职商科院校校园文化的融合―以安徽部分高职商科院校为例.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12(18):120-123.

[6]刘建湖.商业时代.中国商帮的地域特色与文化承接[J],2005(29):54-57.

[7]李国娟.教育探索.对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2014(12):95-9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传统元素 VI 设计 传统元素的运用

一、中国传统元素的概念

中国传统元素的概念从狭义上来理解是指中国的传统图形,文字等具象元素,例如:古代织物绘卷上的图案和色彩、京戏脸谱、皮影、中国书法、篆刻印章、太极图等等。从广义上来理解是指能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所有元素,除中国传统图形、汉字以外,还有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传统美学,传统设计思想等等。

二、 VI设计的概念

VI(Visual)是视觉识别的英文简称,它借助一切可见的视觉符号在企业内外传递与企业相关的信息。VI是CI设计中的一个分支,CI是企业对经营理念、价值观念、文化精神的塑造过程,藉此改造和形成企业内部的制度和结构,并通过企业的视觉设计,将企业形象有目的、有计划的传播给企业内外的广告公众,从而达到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理解、支持与认同的目的。

三、 中国传统元素在VI设计中的运用

在当今艺术设计领域,由于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动摇着我们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使我们的作品越来越远离民族个性。同时,对传统不加扬弃的描摹也导致民族工艺发展的停滞。因此,如何认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关系,使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在“国际设计风格潮流”之后,开创多元化的设计潮流,是新一代设计师们所面临的课题。做具有中国特色的VI设计,首先应该考虑到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充分了解企业的发展经营状况,结合国际优秀的VI设计,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具有国际化传达标准的视觉识别达系统。结合企业的经营优势和民族文化特点,以突出个性魅力的视觉转达作为进驻国际市场的有效手段。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设计是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融合到现代设计中,以现代的设计手法表现传统文化或者提炼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将其通过现代设计的手法影射现代社会中的某个主题,在VI设计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图案的运用

中国传统图案的造型方式、构图方式、构图空间观念、形态观念、形态表情等都是我们需要系统分析和学习的。国际著名设计师陈幼坚,他擅长糅合中国艺术与工艺元素于现代设计中,为中国传统视象注入现代生命力,“东情西韵”是其作品独“道”的地方,它能让人看到在欧式包装和西方简洁线条下跳跃着的中国热情,让人体会到了东西合璧的唯美。2008年北京申奥标志、中国银行的VI、中国联通的视觉识别系统等都是运用传统图案或图形而设计的经典之作,透过传统而赋予艺术设计作品现代意义是艺术设计不朽的主题,它值得设计者永恒的关注。

(二)传统汉字图形的运用

汉字是我国汉民族几千年的创造,在设计文字之林中,汉字是绝无仅有而异乎寻常的。汉字是通过象形、会意等六种构成手段来传达特定的表意性。加之“图形化” “符号化”的表现特质,可以说是标志的最原始形式。同时,甲骨文、篆、隶、楷等各书体不同的表征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元素。将其用在设计中,不管是单体汉字还是流畅的书法,都大大增强了设计的东方神韵。

(三)传统书画元素的运用

中国传统书画具有力量之美,空间之美,简约之美,意境之美等特点,这与现代设计的形式美上具有共同点,把中国的传统书画元素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既增强东方神韵,又丰富了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四)传统色彩的运用

色彩是设计中最重要的视觉传达要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对于不同民族来说,由于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历史沿革不同,其审美要求也不同。因此,在进行设计时,需要了解不同民族、地区的特殊习惯和气候条件。如南欧和热带的人喜好鲜明的颜色,而北欧和寒带的人喜好暗淡的颜色,在中国,红色很受欢迎,而在非洲,如尼日利亚,红色则被认为是一种不吉利的颜色。

四、结论

目前世界各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民族都在强调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底蕴,使"中国"这个大品牌有着永恒、智慧、神秘、工艺精湛以及无与伦比的创造力。许多有见地的思想家和设计大师曾这样说:新一轮的经济崛起和文化复兴将在东方。所以,如何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融合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这不仅能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更快更充分的向世界展示我们的优秀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钟茂兰.少数民族图案教学与设计[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8:1-60.

[2]万凡.标志与VI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7-125.

[3]陈富城.中华龙・源流文化[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15-83.

[4]吴淑生.图案设计基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190-2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范文第6篇

1、传统文化的概念

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论,文化是相对于人而言的,没有人,文化就不存在也没有意义。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根据马克思对人的社会本质的认识可以得出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为文化共同体所共享,不仅仅代表某一个人;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以语言作为其储存传统的水库;人类文化是多元发展的,各民族、地域的文化都有其独特性,但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下,人们的精神和行为趋于一致。中国传统文化,即是指截止到现代以前,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所创造并世代相传的,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它不仅以外在物质载体的经典文献、制度、文物等有形的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存在于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无形的主体形式中。

2、课程价值的概念

目前公认的价值的定义是哲学范畴的关系说,即价值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之间的一种相互满足的关系。首先要考虑到课程客体本身的属性,其次应考察课程主体的需要,最后根据课程客体的属性与课程主体的需要对主客体双方相互满足关系进行考察。因为没有主体的需要,课题的属性对主体而言将毫无价值[2]。课程价值的主体包括多个层次的主体,可以包括个体,也可以包括群体,还可以包括国家、社会。应用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价值研究中,就是作为课程主体的人的需要和作为课程客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之间的一种满足关系。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作为客体的价值分析

1、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一般性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涉及多个领域,是一门综合文化课程,具备了综合文化课程的一般性价值,即人文教育价值、公民素质教育价值、创新教育价值、历史教育价值和审美教育价值[3]。(1)人文教育价值。中国传统文化首先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知识,并给人以熏陶使人文知识最终得以沉淀到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价值观中。(2)公民素质教育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优良品质同样具有时代意义。(3)创新教育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凝聚我国历代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让我们像科学家一样重新思考人们曾遇到的困惑;另一方面可以学习人们解决问题的办法。(4)历史教育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从历史中来,有特定的历史时代的背景和历史条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是对历史的学习。(5)审美教育价值。审美意识不仅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风俗习惯中,也存在于古典绘画、古典音乐和古典书法中。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美的内容,具有审美教育价值。

2、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传统文化是针对文化的传承而言,其本身具有传承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有自身的独特性,既因为其独一无二的存在和构成,也因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性,具有不同于别国民族的文化特点,也具有其独特的价值。(1)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用以区别与其他民族之处在于民族本身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而言是代代相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以外在的经典文献、文物等客体形式存在着,更是广泛的沉淀在我们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和风尚习俗中,这正是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根本。文化建设很难,但是毁灭却很快,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责任和独有的价值。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上我们曾有过重大的失误,这造成了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纽带上的断层,在这期间所造成的损失永远无法弥补。传统文化所遭受到的重挫和整一代人在传统文化认知上的空白让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不仅没有重要的形象,反而是地位不高,尊严不足。在青少年群体中更多见的是追逐外来文化的现象。例如,追捧西方的节日文化而对中国传统节日不了解;追逐日韩的影视文化,沉溺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本身曲折的道路和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而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并不是对外来文化的排斥,而是通过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青少年在正确了解和认识自身民族的基础上合理的对外来文化进行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价值教育。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一套价值系统,做的是“人”学。儒墨道等,乃至佛教学说,各家各派都对“人”有思考,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关系有独立的看法。这些观点和学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发展、相互影响和融合并逐渐沉淀到中国人的骨髓里,形成了一套中国人独有的为人处世的价值系统。价值教育包含人类基本价值、民族优秀传统价值、社会主流价值三大方面,缺乏这种优秀传统价值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就不能培育出真正的“中国人”,就不能培养出“仁爱包容”的中国人,就不能培育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独具价值教育的特性[4]。(3)提升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技术文化的冲击,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潜移默化中,现代中国人以西方式的生活方式生活,试图摆脱中国式的思维却很难做到。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青年少年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建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再一次感受民族英雄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热情。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一般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所不具备的教育功能,在对民族精神培养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民族的凝聚力、激发爱国热情,不仅必须而且紧迫。

三、社会和个体作为课程主体的需要

1、社会发展的需要

(1)从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高速增长态势,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同时在国际交往上也日益频繁,世界向中国投来更多的目光。在软实力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的当下,我国虽然经济发展快速,但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还没有具有与目前所处国际地位相应的优势文化。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主要资源之一,是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海外开设孔子学院用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民族文化,这正体现了我国对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注。在大力向国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对本国青少年和人民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则显得更加重要。一方面,如果只注重向外的宣传而不注重对本国人民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那么在国外开设再多的孔子学院也只会是空中楼阁,因为没有坚实的基础而不会长久;另一方面,科技让地球“变小”,中国的经济发展让中国人民富起来的同时也吸引力更多外来的旅客,中国人和世界人民的交流更加便利和频繁。通过开设孔子学院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但在中国传统文化极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前,这远远不够,只有加强对国人的传统文化教育,让每一个公民在和世界人民交往时都成为一座孔子学院才能有效的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2)从国内社会的发展而言。振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价值取向如何,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正是这个意思。对青少年群体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青少年烙上民族的烙印,既是民族传承的需要,也是激励青少年奋发图强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成为民族的中坚力量,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个体发展的需要

(1)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矛盾是学校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之间矛盾。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价值教育的多样性有利于解决中小学教育的这一基本矛盾。一方面,从知识教育的角度,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教育内容,对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都有所帮助,在德育方面尤显得突出。在德育方面,中国传统美德不仅培养了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在当下仍具有现实意义,如: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等。另一方面,当今的学校教育,不应仅是“知识”的教育,还应是“做人”的教育,中华传统文化独有的一套为人处世的价值体系。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从而避免因应试教育而带来的弊端。(2)中学生迫切的文化诉求。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冲突和价值的多元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播将我们置身在知识的中,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可谓日新月异。面对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大量的信息垃圾以及文化冲突所带来的困惑和矛盾,成年人尚且会产生消化不良的反应,更何况是青少年群体。个体发展的青少年时期,在具有活力旺盛、学习能力强等特点的同时,也具有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容易激动等特点。这一时期也是个体心智趋于成熟、塑造独立人格的关键时期。面对这一现状,应如何帮助青少年群体走出这一困境。社会学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结论表明,文化冲突妨碍着儿童的正常发展,“一个学生越是遵循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他(他)的合作与竞争能力就越强。即加强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的教育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合作与竞争能力”[5]。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益于帮助青少年群体打破困境,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主体。

四、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客体相互满足关系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学;书法教育;校本课程

书法教育意义深远,在中学书法教育中将其与校本课程相结合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中学阶段开展书法教育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为了保证教育效果,学校要对书法教育校本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方法探究,力求通过有效的书法教育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使他们成长为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素质人才。

一、书法教育校本课程的概念

书法教育校本课程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新概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书法技能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具备人文素养,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书法教育校本课程的主要教育方法是临摹训练,主要手段为开展鉴赏活动,通过全面系统的书法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创新精神。

二、开展书法教育校本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书法教育具有文化认同价值

书法是汉字的一种承载方式,而汉字展现的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体现着积极昂扬的民族精神。在书法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汉字之美,逐渐被汉字当中所蕴含的民族情怀感化,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了解民族文化的价值所在,使书法教育的文化认同价值充分展现出来。

(二)书法教育具有文化传承价值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源远流长,这与人民群众锲而不舍的文化传承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书法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艺术,凝练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肩负的文化传承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开展书法教育正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体现着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

(三)书法教育具有文化创造价值

书法教育可以促进生命的文化生长,同时,个体的成长又可推进书法艺术的进步,体现书法教育的文化创造价值。对中学生开展书法教育能够起到培养人和塑造人的效果,学生通过书法学习能够激发更多灵感,进行书法创造,推动书法文化的发展。

三、中学开展书法教育校本课程教学的方法

(一)融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书法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的一种,在书法教育当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收到良好成效。民族精神作为民族发展的支柱,需要青少年进行继承和发扬,而要拥有民族精神,学生们必须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树立起民族自豪感。在书法教育校本课程当中,适时导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寓文化教育于书法练习当中,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培养起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教师在为学生选择书法书帖时应该有所侧重,重点突出那些带有民族向心力的语句,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歌颂人们团结奋斗精神的书帖――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体现人民勤劳质朴品格的书帖――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表达爱国情怀的书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青少年奋发图强的书帖――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通过练习此类书帖来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忱,从而更加用心地进行书法练习。

(二)渗透书法鉴赏知识

在书法教育校本课程当中渗透书法鉴赏知识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使他们拥有深厚的艺术涵养,并能够通过鉴赏来激发学生的书法学习兴趣。书法鉴赏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渗透给学生:首先是对书法名家的作品进行鉴赏。我国从古至今涌现出的书法大家数不胜数,如王羲之、颜真卿、董其昌、李叔同、林散之等等,他们创造的书法名品为书法艺术的提升做出了很大贡献。学生可以通过书法临摹来对各种书法字体进行鉴赏,在运笔行书的过程中体会名家作品的意蕴。其次,要对书法作品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通过背景知识来体会作品想要表达的意向,从而得出正确的鉴赏结论。如学生们在语文课上学到的《兰亭序》一文,除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之外,其外在的书法形式也十分值得品鉴。书法创作背景是王羲之在阳春三月与三五好友同游,于尽兴时挥毫写下《兰亭序》,在了解了这样的创作背景之后,学生很容易领悟作品挥洒自如、势如破竹的体态形式。因而,了解书法写作背景能够使学生的书法鉴赏更加有的放矢。第三,要关注书写内容,从作品内涵的角度进行作品鉴赏。书法家往往会在表达内容的影响下来选择书法字体,将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因而学生可以在写作内容的辅助下对书法作品进行探究与鉴赏。

(三)体现书法的人文、艺术、实用特性

书法艺术讲究人文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只有将这三点彰显出来,才能形成有价值的书法作品,因而中学在开展书法教育校本课程教学时一定要将书法的三个特性体现出来。首先,为了展现书法的人文性,要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与文化素养的培养力度。书法练习讲究“心正则笔正”,体现了对书法家道德操守的要求。另外,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在提升书法水平方面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而要鼓励学生学习优秀的文化知识,努力提升个人修养。其次,要体现书法的艺术性,就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在感知书法艺术的过程中明确美丑的概念。让学生临摹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进行书法实践,掌握书写技能,并确保呈现出的书法作品有一定的艺术性。第三是突出书法的实用性,人们运用汉字就是为了记录信息、表达情感、传递信息,书法作为一种汉字的表达形式,其实用性是不可磨灭的。学生通过书法练习,能够掌握更多的汉字,对汉字的笔划和间架结构熟记于心,并能运用书法来表达感情,传递信息。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书法的实用性真正体现出来。

结束语

在中学开展书法教育校本课程教学意义重大,教师要注意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书法水平,并在书法教学的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晔.简论书法艺术的人文精神[J].宝鸡社会科学,2011(0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中国   传统文化  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出现了“传统文化热”的现象,我国哲学界、史学界、文学界等各界人士都致力于研究和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大量的著作、论文来立说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甚为热门。不过我认为要想研究好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明确究竟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它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通过对一些专家学者们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我是收益匪浅,富有启发性。在此,我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概念中的“中国”这两个字眼来看,“中国”指的是我们民族文化形成的摇篮。在古代,中国与“中华”、“中夏”、“中土”、“中州”含义相同,最开始是指天下之中央,后逐渐延伸为统治所及的区域。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是在华夏这片土地上以各个民族为主体所创造的文化的总和,这其中包括两点: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指中国汉族的文化,还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国汉族文化是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尽管在当时看来不论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还是中国汉族文化都分别视彼此为异质文化,但他们在冲撞中不断的交融与同化,共同成为了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战国时赵武陵王效法“胡服骑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汉族文化自始至终都居于主流文化的地位,少数民族文化虽然受汉族文化的巨大影响,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仍然保留并继承着本民族的文化,并不是一味的吸收、同化。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不应该忽略它。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指各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还包括像佛教文化这样的异质文化等,关于这一点后面会有涉及。

         其次,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这两个字眼来看,所谓“传统”,如果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诠释,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如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制度规范等。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那些在中国世代相传,至今仍有影响的文化,必须是因其有价值,具有生命力而得以保存下来的文化,并不是在历史上出现过所有的文化都称之为传统文化。春秋时期,文化、思想发展的是虎气腾腾,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可流传下来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又剩下哪几家了呢?可见那些在古籍中记载,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没有什么意义的文化就不能称之为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历史学的角度诠释,“传统”是指在历史的基础上稳定起来,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迁的。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但他并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毫无改变的保存着并传给子孙后代,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东西。传统是需要在稳定中延续的,不过没有发展与变迁就谈不上传统了。不论在哪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都能够吸收当时文化之精华,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就如袁行霈老先生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潭死水,它宛若滚滚不尽的江河,不断吸纳支流,或直或曲,或急或缓,或涨或落,变动不居,只有不断以新的形态代替旧的形态,才能永葆青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就是典型的例证。在两汉之际,佛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时期的排斥、磨合、同化,最后在中国扎下根,为广大中国人所普遍接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传统”与“现代”是相对应的。不过有一些人还没有把传统与现代化衔接起来,总认为现代化与传统是不相干的,互不干涉甚好。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是极为不正确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砍掉了一个民族的根,还如何枝繁叶茂?中国传统文化就像牛顿所说的“巨人的肩膀”,我们要想看的更远,做的更好就必须站在这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肆意的践踏巨人的肩膀。虽然我们的传统文化存在着一些糟粕,比如专制主义,官僚主义,特权思想和家长制,不重视时间和效率问题等;但同时传统文化中也有精华,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整理,使之成为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有益资源。就如《甲申文化宣言》中提到:“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是放射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对于思考和消解当今世界个人至上、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以及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所以我们决不能做到像民间流传的那句话“把洗澡水和婴儿一起倒掉”。况且任何文化的发展都不是一个消灭一个,一个取代一个的关系,必须是新的文化注入,过时的文化淘汰,有一个扬弃的过程,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其关键所在就是要自觉的主动的分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我们要继续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不断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调整和摒弃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新动力,从而建设起适合社会发展的新文化。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现在广大人民的言、行、思中。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观赏名胜古迹,朗诵诗词歌赋,欣赏琴棋书画……关于这一点不论我们喜不喜欢,承不承认都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始终以自己的言语,行动和思维直接或间接的显示出这个传统或优或劣的特色,包括人民的衣食住行,人际关系,价值观等。譬如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以对方的职务作为称呼,像刘局长,李处长,孙主任,用这些称呼来明确身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等级思想。还有平时我们讲“非礼勿言”、“祸从口出”,这是与中国传统的专制思想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再说近一点的2003年非典时期,2008年的抗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全国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共度难关,这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些都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仍然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不论何时何地,他都在制约、影响着当今的中国人。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中国华夏民族的这片土地上以各个民族为主体创造的,中国人世代传承的,至今仍有影响的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稳定形态且不断发展延续的文化;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现在广大人民的言语、行动、思维中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叶圣陶研究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2】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