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财会专业的毕业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财会;创新;教育
1职教类财会专业必须进行创业教育
1.1 适应社会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以适应时展的要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长远任务。因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人才培养改革。创新能力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增长,教育的发展,会计与国际趋同,高职财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再是培养学生在毕业时成为一个专业会计人员,而在于培养学生具有专业会计人员的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富有变革的管理能力与胆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校的时候就能置于一种职业模拟和人生体验的创新情景中,从而全面提升学生作为会计专业人才的基本职业创新素养。
1.3 缓解就业压力。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这些指示精神要求我们实施就业创业教育,使教育更好地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更主动地促进全社会就业形势的改善,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做出贡献。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愈加严峻。财会职业是人才市场出现频率较高、供需量较大的职业之一。很多综合类院校、理工科院校也纷纷增设财会专业,造成财务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因此,高校财会专业引入创业教育,让学生尽早做好择业与就业的心理准备,鼓励毕业生创业开办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形成高校财会专业学生进出通畅的双赢局面。
2 开展创新教学的主要方法
2.1 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其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是通过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因此,要以创新创业意识为指导,积极改革和优化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教材选用、课程设置等各个环节,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和整体设计,把创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技能型人才放在同等的位置,把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做到创新创业教育进计划、进课堂,贯穿于学生入校直至毕业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2.2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改革课程体系,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型劳动者为导向,立足创业与专业相结合,围绕创业要求,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基本的创业技能。在课程设置上,财会专业可以围绕通识课开设创业管理、创造学、创业学等通识创新创业课程;围绕专业基础课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思维训练课;围绕专业课开设项目导向的案例课和企业实践课;围绕专业实践课开设技能培训或项目班岗位技能课;围绕公共实践课开设ERP沙盘模拟对抗、创业设计、创业技能大赛等选修实践课程,形成“重素质、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的高职财会专业创新创业人才课程体系。
2.3 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强调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使毕业生能够直接上岗工作或开创性地开展创业工作。这就促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教学方法的改进,将实践环节融入到课堂教学环节中去,大力引入实战环境要素,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感到是社会实践能力训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工作角色模拟、专业案例分析、企业专家言传身授、启发式或者感悟式教学手段、多媒体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等等。
2.4 加强财会专业教师的师德教育。
凡是从其他单位调入和毕业后直接做财会老师的,在做老师的前五年,每年必须安排至少一周时间系统地培训教育学、师德方面的知识,五年以后每年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比如专题讲座、师德标兵的典型事迹、学生对教师道德的建议等对老师进行师德教育。会计行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而社会经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一名合格的财会老师,必须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关注会计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并且把这些变化及时及时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了解最新的会计知识、政策法规,弥补教材之后的弊病。一般来说,学会计的学生大部分都将进入会计行业从业,会计行业有它自身的特点,经常与钱打交道,经常审核、签字、报销,很容易引起占有金钱的欲望,如果是其他行业这种金钱诱惑要低一些,作为一名财会老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潜移默化,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担。
1、培养目标不够清晰
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还停留在会计毕业生只需要学会最基础的会计核算这种错误的观念上。这样目光短浅没有长效性的培养目标在具体课程设置上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课程安排太过随意,教学方法的运用缺乏科学性与创造性,最终导致培养目标很难达到。例如有些高职高专院校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显然是与其培养宗旨相悖的。反之如果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过于强调职业性,则难以达到“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的目标,显然不能适应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因为学习化社会更强调学校对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基本学习素质的培养。
2、会计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作为操作性较强的课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会计课程的教学上都安排有专门的模拟实验室,通过会计仿真实操的训练来培养学生实际作业能力。然而,由于院校对实验室配置的拨款有限,导致会计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远未达到仿真要求。比如,没有配备整套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实验实训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有的院校的模拟实训仍以手工实验为主,远远落后于现代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要求。另外,目前高职院校还没有普遍地实现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没有搭建起针对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的岗位实习平台,一方面原因是校外单位对实习会计人员的需求较小,另一方面则是学校在经费支出上安排的不妥当,导致一般企业不愿成为学校的会计实训基地。这样就使得学生难以将课堂上的专业理论知识真正落实到实际生产工作中,使得许多学生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二、“四位一体”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想
1、校内实验室模拟实习
学校应尽快建立并完善会计模拟实验室,通过仿真会计实训来增强学生的动手技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灵活应变等方面能力。会计模拟实习的项目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性的实训。主要是指学生首次接触会计某项技能,教师首次传授给学生此项技能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一般性的实训分散在日常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以引导为主,辅助教材,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并掌握会计专项技能。如在学习《会计电算化》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可在每讲完一知识点后,开展一次实训,具体内容可设计为《帐务处理系统的操作与使用》、《工资核算系统的操作与使用》、《报表管理系统的操作与使用》、《固定资产系统的操作与使用》等。第二部分为阶段性的实训。与一般性的实训不同的是,它由系统的实训课程组成,通过相对集中的实际操作训练,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向能力的转换,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灵活运用知识体系。同时,本阶段以单元实习、课程实习为主,通过实习将会计专业的多门专业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管理、固定资本管理中的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不仅培养学生的单项操作能力,还帮助学生实现将综合知识融会贯通于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及时验证学习效果,突破专业的难点,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强化专业技能。第三部分为综合实训。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经营的多元化、集团化以及毕业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学校应在学生学完所有专业课程以后开始综合模拟实习。主要应以工业、商业外商投资企业、房地产企业等为蓝本,有针对性地根据某一企业某一阶段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会计业务来进行。要求学生利用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将模拟企业的经济业务从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做起,直到编制会计报表为止。学生在模拟实习时,可以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以会计不同岗位为小组,采用轮岗制,目的在于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体会不同岗位会计工作的差别,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由于学生接触了不同企业的模拟经济业务,这样有利于学生增强适应各行业、各层次需求的能力。
2、校外实习基地实践
学生只有走出课堂,真正走入企业,通过面对实际工作中各种问题的处理,才能充分感受到工作的难度,体会到岗位的压力,找到自身存在的理论上实际操作上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与主动性。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习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让学生进入校外实习基地,跟随会计领班参加各种会计实务工作,既给企业提供人才选择,帮助企业出谋划策,又给学生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习锻炼机会,建立起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认知体系。高职院校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上应拓宽思路,充分利用起校外资源,选择有创新会计管理理念、完善财会管理体系的企事业单位,走校企合作办学的新型教育道路。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实践,不仅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也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得到极大地锻炼和提高,同时也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找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
3、有组织的社会实践调查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帮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实际,了解国情,拓宽视野,增长实践知识,锻炼社交活动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专业教学来进行社会调查,到生产、财贸、金融等部门参观学习,了解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等实际情况,也可以根据会计改革热点和专业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实际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组织开展社会调查,一是时间较短,一般安排1—2周即可;二是调查方式灵活简便,对被调查单位的工作影响不大;三是联系面较广,可以使学生通过较短的时间接触到更多的事物;四是所耗费用相对较少。因此,社会调查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一种好的可行的途径。
4、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经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毕业实习环节中,学校应建立定期情况的汇报制度,指导教师定期对实习生的各阶段任务进行检查,以监督其实习情况,确保实习质量。同时,还应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布置毕业设计以取代传统的撰写论文形式。毕业设计结束时,学生按统一的格式和要求写出毕业设计内容。指导教师应根据实训考核办法和评分标准,着重考核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结合学生的操作技能、操作熟练程度、实训报告质量等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毕业设计情况,结合毕业设计内容给出学生毕业设计综合考评成绩。
一、高度重视,统一认识,专业教师全员参与是前提
高度重视,统一认识,专业教师全员参与是组织好顶岗实训教学的前提。顶岗实训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几乎已经到了“不言自明、人尽皆知”的程度。学院及系(部)都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在办学思想的提炼与贯彻中、教研活动中、教学文件中、教师教学规范中、各级教学会议中、历次教师培训中,都在强化和统一这一认识。经济管理系在落实这一工作时,首先认识到:先有适应社会实际的教师,后才有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教研科研的方向不在教科书上,不在实验室里,甚至也不在某一技术发展的最前沿,而在实际部门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所有专业教师要与实际部门、企事业单位多联系、多了解、多接触、多深入。所有专业教师都有责任积极参与学生顶岗实训教学活动的联系、指导与管理工作。这一工作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将检验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事实上,恩施职院经济管理系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正是以此为突破口的。
二、注重全过程管理是关键
顶岗实训不应该是到学生毕业离校前才想起的一件事,而应该是在学生进校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就要考虑的工作。要早作计划、科学设计,然后分阶段、分学期组织实施,其间还需多次根据执行情况反馈进行修改和调整,直到一届学生毕业后为更合理地编制下届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重要参考。经济管理系在顶岗实训教学工作组织过程中无论是每门课程的顶岗实训,还是整个专业的综合顶岗实训都注重了“方案设计——组织实施——反馈调整”的全过程管理。从“方案设计”到“组织实施”,再到“反馈调整”,注重全过程管理是完成好顶岗实训教学的关键。
三、不断丰富顶岗实训的有效实现形式
在近几年的顶岗实训实施过程中,我系根据经济管理类各高职专业的特点和实际条件,走出了顶岗实训的“六条路”。
(一)校内仿真顶岗实训
会计专业因为财务信息的秘密性和财会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在毕业实习前很难有机会进入实训单位财会岗位的核心业务进行实质训练。财会教研室便把该专业的实训重点放到建立财会手工模拟实训室和电算化实训室两项工作上。通过编写实训教程、编制财会业务及“证账表”资料库、安装常用财务软件、模拟分岗轮训,建立起技术仿真度极高的财会实训中心,解决了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实训问题。
(二)毕业前的学期顶岗实习
属实践性教学的最常规形式,在实习单位完成。实习单位既可由学生自己联系,亦可由系部或学院统一联系。这一形式适用于学生结束所有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之前。我系一般安排学生用13周时间完成这一工作。因其时间较长,实践训练的综合性强,且安排在学生就业之前,所以至关重要。教研室负责拟定专业实习方案并指定校内实习指导教师,一般分组指导,每组1至2名教师。另聘请校外实习指导教师,每个学生一名。实习结束后返校时交实结及实习单位鉴定。实习鉴定表装入学生个人档案。学生顶岗实习成绩单列计入成绩档案,未合格者延长实习时间,推迟毕业。
(三)与专业认知相结合的岗位见习
一般安排在五年制高职生由中专段转入高职段时或三年制高职新生入校结束军训后。目的重在加强专业感性认识,为后阶段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我系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051016班五年制学生通过这一环节训练后进一步明确了学习方向,加深了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认知,对后期学习起到的良性推动作用。这一形式在运用过程中切忌缺乏针对性的泛泛而看、跑马观花,应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岗位(群)进行岗位见习。
(四)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的课程综合实训
专业核心课程学习过程中或结业后安排到实训基地顶岗实训。一般一次安排1至3周。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客房服务管理》《前厅服务管理》《餐饮服务管理》《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课程学习中都成功运用了这一方式到星级酒店客房部、前厅、餐饮部,旅游景点(区)、旅行社进行了实训。基地分布于州内主要旅游景点和大型酒店宾馆。(
五)寒、暑假学生自由式专业社会实践
利用寒、暑假期时间由学生自由联系单位顶岗参与工作,进行专业社会实践。我系从2004年开始实行《学生社会实践证书》制度,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社会实践活动集中记录在一本专项手册上,每学期开学后第三周由学生科检查登记并加盖公章。以此形式,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达到辅助顶岗实践训练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收到一定效果。但坚持下来,收效显著者还不是很多。且学生自由式实践与专业结合度尚不满意。
(六)工学交替
前五种形式都是适用于全体学生的顶岗实训方式,另有一种工学交替的特殊形式适用于少数学生。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少数学生因家庭困难,学费及生活费都很紧张,却品学兼优。为了避免经济原因导致此类学生流失,在弹性学制尚未启动的情况下,允许其一边坚持校内学习,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际工作岗位打短工、打零工。二是少数用人单位急需用人,提前到校择优选拔少数在校生,且用人单位只要求其利用部分时间到位工作,另用部分时间继续完成学业。事实证明,上述两种情况若辅以适当管理,完全可能培养出技能突出且品德优秀的学生。第三种情况通过组建校内的实体吸纳部分学生以工学交替形式参与其中。如:通过组建“恩施职院大学生礼仪队”,择优选用少数学生在指导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后,在直接对社会提供专业服务过程中强化技能训练。还可通过组建学院或系部的广告公司、商务公司、旅行社等实体吸纳相应专业学生以此为依托,以工学交替方式实现顶岗实训。
四、不遗余力为学生寻求和搭建顶岗实训的舞台
为组织好上述多种形式的顶岗实训,必须寻求各行业、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以搭建起各种舞台。实际工作中经济管理系主要从四个结合上做文章。一是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客座教授等外聘专家的知名度、影响力,寻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支持配合,与外聘专家工作相结合。二是抓好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作,发挥其在顶岗实训中的主导作用,与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旅游管理专业通过与恩施天艺酒店管理公司、龙麟宫旅游有限公司、利川腾龙旅游有限公司、梭布石林旅游公司、锦锈河山大酒店等基地的合作,多次成功组织了多个班级多门课程顶岗实训教学。三是通过有一定社会接触度的本专业名师带动少数优秀学生参与项岗实训,与“名师”“名生”工程相结合。例如,由李光富老师联系并指导会计专业031011班5名学生三次到恩施州、市国税局、地税局完成税票归档整理,工作成绩受到有关单位好评。且参加实训的学生也感到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无法完全掌握的专业技能。市场营销专业胡永忠老师指导1102班朱方亮等同学为企业所作的营销策划也受到实训单位好评。四是与勤工俭学工作及学生自由式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引导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找顶岗实训机会。实际上仅仅是找实训单位这件事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煅炼。
【关键词】实践教学;双塔式;管理类专业;数字化企业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9-0104-04
一 引言
随着社会对实用型人才需求标准的不断提高,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所占比重在逐渐加大。实践教学通过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能有效地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管理类专业属于软科学领域,其实践教学环节与工科领域相比有很大的差别,主要在于管理类专业实践效果不能在短期内迅速反映出来,也没有严格的规范,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一些理论上说得通的管理方法或技巧在特定的管理条件下可能不适用,这就要求实践者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高等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一些被各高校广泛采纳的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文献[1]中研究了实践教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主要包括第二课堂活动、单项实践、课程综合实践、专业综合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文献[2][3]指出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提出实践教学的信息化模型,但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关联性和系统性。文献[4]中已经研究了基于ERP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提出了“1+4”的教学模式,即通过ERP平台实现模拟企业实习、经营管理实训、ERP综合设计和ERP沙盘模拟四种实践教学方式。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应在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企业的基础上进行,本文基于数字化企业建设研究新型实践教学模型,解决传统实践教学遇到的困难。
二 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1、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管理类专业较多,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审计等,管理类专业从学科角度进行细化分类,几乎涉及企业的全方面,管理类专业的一大特点是各个专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各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自己的教学内容。从宏观上看,教学内容一般包括认识和了解企业、掌握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专业化知识的具体实践等。
2、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
在我国专科和本科高校开设的企业经营管理类专业中,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课程实验、实习、经营管理实训、综合设计、沙盘模拟等。主要说明如下:
(1)实验。实验一般指课程实验,是对应理论教学,由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场所(一般是实验室),设计实验教学内容,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了解并熟悉企业运营的单项环节。
(2)实习。实习是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内部,通过观摩或亲自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学习相关知识,增强实践本领。高校在设置实习课程时,一般有生产认识实习、管理认识实习、课程专项实习、毕业实习等。由于是在企业内部,学生可身临其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达到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3)经营管理实训。经营管理实训是模拟企业的真实环境,通过学生对企业业务的了解,来模拟企业的业务,由指导教师或者是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指导,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习专业技能,增强实践经验,了解工作方法。
(4)综合设计。综合设计是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工作方法、管理技巧、专业技术等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高校本专科教学中,一般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综合设计在高校实践教学中比重较大。
(5)沙盘模拟。企业经营决策沙盘模拟实验依据管理学、决策学与博弈论等理论,运用主体原则进行综合设计,试图为管理知识的学习创造实验环境,通过提供企业经营全流程的动态与竞争模拟实验,让学生领悟总体决策、宏观规划、市场营销、生产管理、采购管理与战略财会等经营活动的真谛。沙盘模拟是建立在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较为熟悉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学生的管理才能,目前开展较为广泛。
(6)其它形式。一般包括基本企业经营管理的企业调查、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此类实践活动一般是由专业教师指导,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掌握到更多的实践本领,并针对某一方面,更加深入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专项技能。
三 传统实践教学方式遇到的问题
学习企业经营管理必须从实践入手,才能真正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和技巧。所以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是传统教学方法普遍采用的模式,多年来,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优秀人才。然而,随着现代商业的发展,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示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难”。
1、实践基地建设难
实践基地是学生进行校外实习或实践活动的场所,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一般应选择能满足实习要求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近年来,高等学校的扩招使得在校学生数量成倍增长,导致对实践基地的需求成倍增加。然而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以及企业担心接收实习生会影响自身的正常工作,增加用人成本,因此将接收实习生视作一种负担,这些因素导致学校很难联系到足够的实习单位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学生实习需求,即使联系到实习单位,实习单位也很难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此外,由于企业管理部门的特殊性,往往容纳的管理专业实习学生数目极为有限,这也为实践基地建设带来困难。
关键词:就业率;考核;利与弊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3-0117-02
收稿日期:[HTSS]2006-12-11
作者简介:谢薇薇(1969-),女,浙江慈溪人,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就业率是人才培养质量和市场需求状况的晴雨表。国外,更是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能力和绩效的衡量标准,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在我国,开展对高校的就业率考核并公布就业率,最早是从1999年开始的。特别是从2002年起,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就业指导中心,每年均公布其直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特别指出,就业率是反映高等学校组织管理、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办学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要求这一指标与高校的招生计划安排和领导班子考核挂钩。对连续3年本专科初次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就业率的高校,控制其专业总数,每增设一个新专业的同时,撤销一个旧专业,引导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据此,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考核,把就业率高低作为激励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的重要手段,其用意是应予肯定的。但是,目前就业率考核的社会环境、考核体系和考核方法等尚待健全和完备,需要认识高校就业率考核的利与弊,进一步完善高校就业率的考核机制。
一
就业率是某一时段一定社会范围或特定高校就业状况的客观反映。政府要据此安排社会经济发展的计划,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考虑,高校则要根据就业率状况进行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理想的就业率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前提。高校就业率也是公众、尤其是考生和考生家长最关注的信息之一。
首先,有利于高校转变重“进口”轻“出口”的风气。有的高校虽说录取分数线高高在上,但毕业生就业渠道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一些高校只侧重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才的输出,由此造成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伴随就业率的公开、透明,将给一些学校增加紧迫感,使其不再对毕业生的出路“等闲视之”,而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为毕业生就业服务,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其次,公开就业率可以进一步规范办学秩序,有利于高校与高校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每逢招生季节,为争夺生源,各高校施展浑身解数、你争我抢的情形并不鲜见,民办高校之间的交锋尤其激烈。有的高校为吸引生源,大打毕业生就业率广告牌。以此作为竞争生源的手段并非不可,问题是高校自己宣传的就业率数字大都未经权威部门的检测,是真是假难以确定。由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就业率,体现了一定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可以有效遏制虚假就业率的出笼,也为考生择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数。
第三,有助于各高校将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日程,提高就业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地位。有研究者指出,我国高校不论是办学模式、管理理念还是课程设置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还很重,“计划经济的色彩浓厚”。与急速深刻的现实变革相比,高校体制离社会需求显然有较大差距。教育部力促各高校更加面向市场,把提高高校就业工作市场化程度做为推进高校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
目前,在高校整体改革未到位的情况下,就业率考核的社会环境、考核体系和考核方法等尚待健全和完备,对就业率考核,公布就业率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可能会导致高校片面追求就业率而造成短期行为,从而使学生利益受损。据报道,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变相将毕业生档案转移到人才中心。为了档案户口等问题,学生不得不提前找工作,甚至大四一年的主要精力不是学业,也不是毕业设计,而是考虑就业。高校尽可能地高报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是出于生存的需要。虽然上报材料有严格的要求,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在高校几乎都有这样的情况,老师告诉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回校时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就不要回来。于是学生千方百计想法子能在就业协议书上盖上红印,至于是否真正落实了就业岗位不去管它。就业率统计中的这种情况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政府管理部门一方面真假难辩,另一方面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业率上的作弊与考试作弊无异,不仅使提供评判的依据有误,会让推导的结论出现歪曲和错误,而且会产生很坏的误导作用,助长弄虚作假的歪风盛行,并且对就业率真正高的学校也不公道。
就业率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社会转型期用就业率一个尺度去衡量分布于各个行业的不同院校专业的就业状况,无异于用同一尺度去衡量或要求东西部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是有失公允的。有些领域是不能按市场经济规律操作的,比如公安、检察、司法、安全等国家机器的运转,就决定了为这些行业培养人才的院校的就业实际上仍然是分配的。而有些行业由于受到社会的青睐,有较大的人才选择空间,因此在人才使用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上走得远些。例如传媒行业,想挤进来的人趋之若鹜,自然可以采用人事或聘用制度。但是,对于这样一种新生事物却没有被政府(或者政府部门)所认同,就业率统计中这样的就业率不算是正式就业。两种体制机制带来的两重就业模式大相径庭,却用一种考核标准去衡量,这样的就业率考核怎么会产生正确的导向呢?至于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各种就业模式,更需要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分析,加以区别对待。
当然,就业率虽在一定程度上与高校的办学质量及声誉紧密结合,但也不能轻易以就业率高低评判高校的得失。正如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所指出的,毕业生就业率并不是反映高校办学和管理水平的唯一指标,也不是反映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的唯一指标,不同地域、不同科类、不同类型学校之间不宜简单比较。我们期待高校就业率能步入持续提升的健康轨道。
三
国外,并不是不讲究就业率的,而是相反,只是运用社会机制而不是行政手段加以调控。因为就业率首先决定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崛起,著名的硅谷就在斯坦福,在斯坦福大学周围分布着3000多家高科技产业和研究开发机构,吸引了大批IT产业的人才。高新技术产业为前些年美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到目前美国的计算机和信息网络专业还是热门专业。印度的崛起依托软件科学的发展,这些年软件学科的人才也供不应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人才需求就经历了从短缺型、应用型到综合型的演变过程。因为短缺,所以拉来驴子就是马,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后社会上财会人才十分短缺,于是财会专业的毕业生,甚至中专生都颇为“热销”,一时间许多高校纷纷开办起财会专业。随着社会向商品和市场方向演进,建筑、金融、贸易、电力等应用专业也都曾盛极一时。90年代以后,社会从物质需求逐渐转向精神文化的需求,传媒的一些专业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于是,全国开设传媒类专业的高校短短几年从寥寥数所发展到今天的几百所,而一些冷门专业却逐渐萎缩;经济全球化推动高新技术的发展,IT人才走俏,计算机继而信息网络专业变得热门起来。社会的多方面人才需求,触动着高校拓展和扩张的神经。
就业率也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社会越走向市场经济,社会的市场化程度越高,资源的优化配置率就越高,人才资源配置也不例外。高校学业就业开始了双向选择。近些年来接近年底时,整个社会争夺高校毕业生的人才大战愈演愈烈。有社会中介机构召开的就业招聘会,有高校或校际联合召开的招聘会,也有企事业单位组织的招聘会等等。为了不使就业冲击毕业生学业的完成,教育部规定了一个11月 20日的期限,即11月20日之前供求双方不得组织就业招聘活动,但每当日期临近用人单位都已迫不及待而跃跃欲试了。人才招聘的火爆充分表明了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独特功效日益得以显示。在市场这个平台上,优秀人才往往成为用人单位争相招聘的抢手货,有的下家甚至不惜出大成本延揽人才。当然,素质不高的毕业生也会无人问津。由此可见,学校只要培养出社会有用的人才,就会提高你的就业竞争力。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变化,总有行业或产业兴起或衰落,相应的是高校的学科或专业需要进行调整。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早几年供不应求,近年来情况就有了变化,用人单位已经不必饥不择食,而可以挑剔地选择需要的人才了。这并不是因为信息产业不行了,而是人才培养规模过大了。根据社会需求的规律,应该缩小培养规模,让一些培养质量不高的学校撤销这个专业。我国的高校就业率考核机制就是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就不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由社会的人力资源市场去自动调节。政府不管了,反而高校却重视自己的就业率了。政府职能也发生着转变。首先,政府不是去考核高校的就业率,而是加强社会人才需求的预测,为社会和高校提供导向。人才的培养有一定周期,预测更加需要;其次,政府不应为高校“埋单”,让高校自己去承担社会的压力。现在,对毕业生就业问题,政府比“产品”生产部门的高校还着急,政府行为加强了,反正学校毕业出去的学生政府会管的,市场行为自然就萎缩了;第三,政府应通过市场机制来加大高校的调控,要大力推进社会的市场化程度。市场法则优胜劣汰,政府的教育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对高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的评估,调节高校的招生规模和专业的设置,限制不合理的扩张。政府要允许学校像企业一样可以破产。最后,政府应逐步增强社会的承受能力。社会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做到绝对平衡,因为只有优化配置,才能引起竞争,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保持社会的良性循环。社会保持适度的待业率(或失业率)能使社会增加张力,社会没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不是正常现象。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道玉.当代高等学校管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关健词】ERP;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英文简写,它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随着ERP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越来越受欢迎并被大多数企业接受和采用,可以预见,ERP信息技术将是现今会计教育与教学中的必要元素,因此也要求高校会计专业确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力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我校会计学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我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我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的前身为华东地质学院成教培训部实验室。1999年建设了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2004年又增建投资模拟实验室。2008年将国际贸易实验室、物流管理实验室、会计模拟与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和投资模拟实验室合并更名为东华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下设:会计模拟实验室与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投资模拟实验室、国际贸易实验室、物流管理实验室。中心面积270平方米,设备金额230万元,设备套数为231件。根据我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开设的实验显示,会计学专业开设校内实验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手工环境的会计实验
会计模拟实验室是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模拟实习》的教学实习基地。学生在模拟实验过程中,要运用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管理会计等课程的知识,依据一套工业企业模拟资料,完成一整套模拟财务科的手工核算工作。主要实习内容包括:建帐、填制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帐登记明细帐、日记帐并结帐、编三张基本报表、编制会计报表附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装订记帐凭证及报表归档。在这个实习中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感受到准会计工作状态。
2.计算机环境下的会计实验
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是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电算化综合实习》的教学实习基地。学生运用ERP-U8.5演示版财务软件在计算机中实现企业会计财务一体化的处理。主要实习内容包括:建立帐套、手工填制凭证、计算机完成凭证审核、记账、银行对账、结账、编制报表。同时组织学生报考“江西省会计电算化上岗证”和“江西省初级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学生在毕业时获取“两证”,使得学生能很快地适应会计工作。
(二)我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会计实践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不合理,缺乏综合性
实验系列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不合理,在会计学专业中,课程实验以及实验课程应形成一套完善的内容体系,对于实验内容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由基础到综合的规律进行全面设计。设计还应该建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之上,通过完善教学大纲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并通过教学大纲统领课堂教学内容。长期以来我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来安排,只强调会计核算能力,仅仅是作为会计理论学习的辅助手段,缺乏对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和流程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训练。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各个部分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学生难以快速融入工作岗位。
2.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陈旧单一,忽视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关系
我校会计实验课程是按会计专业学科设置的,各门课程的实验项目以相关理论知识为主线进行设计,会计实验课程的这种项目设计方式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实验课程的操作技能,但忽视了对学生建立财务与业务间协同关系观念的训练。然而,企业的经营环境极为复杂,会计核算不可能孤立存在,学生对会计工作中涉及的企业内部的生产、销售、库存管理和外部的税收、审计、保险等知识的了解十分缺乏,这就可能使得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时力不从心,因此学生不仅要掌握会计业务的分析与处理技术本身,更要了解会计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的协同运作,认识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一个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协调统一的过程。
3.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行会计实验课程一般是验证式和演示式的实验,指导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因此学生在实验中消极被动完成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差,这种实践教学体系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得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ERP环境下我校会计学专业实验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案
(一)会计学专业实验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我校会计学专业实验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基于ERP理念开展会计实验教学体系变革,使学生通过一系列实验课程的训练感受到会计信息在整个管理链中的形成过程。因此,根据这个思路将会计学专业实验系列课程划分为课内实验、实验课程和社会实践三部分,并从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整合:
(1)对课内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在会计理论课教学中适当安排一定比例学时的实验内容。该环节的实验从最基本的手工会计核算业务入手,以培养学生参与企业预测决策和财务管理为目的,通过验证实际业务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电算化会计应用能力及参与企业管理和财务运作的能力。
(2)对实验课程内容进行综合设计,实验课程应涵盖会计综合实验、会计岗位计算机应用实验、ERP综合实验等三方面内容。会计综合实验就是同步采用手工实验与ERP实验,对传统的会计手工综合实验和会计电算化实验进行整合,选择一套完整真实的上市公司信息资料作为主要案例,并要求该案例要具有代表性。通过对案例的逐项操作,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对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以及服务业均能有粗线条的整体感知,并具备对会计报表的分析能力。
(3)岗位实践与毕业设计的有机结合,毕业设计是实现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要与岗位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生选定毕业设计题目后,在教师指导下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岗位力求多元化,最好以一个大中型企业为主要实习单位。除此之外,还要深入到银行、税务局、海关等系统参加社会实践,熟知相关岗位的经济活动,进一步掌握经济领域的相关社会知识。
(二)构建ERP环境下会计实验教学体系具体方案
根据ERP环境下会计学专业实验系列课程内容整合的总体思路,将会计实验教学体系框架分为三个层次,四各模块,具体方案见表1。
基于ERPP平台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以企业业务流程为主线,将企业不同部门业务和不同工作岗位有机联系起来,使参与实习的学生体会自己在实践中所起的作用和应负的责任。达到实习目的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更好适应ERP环境下企业整体业务流程。
三、会计学专业实验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具体组织与实施
(一)组织教师制定实验课程的实纲,编写实践课程的教材
实纲的内容完整全面,要符合教学要求;实习计划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完全吻合,实习内容和要求明确;编写实习指导书的内容完整、有针对性、启发性、联系实际、符合专业教学要求;加强实践课程的教材建设,根据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及特点,组织合作编写出版高质量、实用性强的实践性教学资料,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
(二)加强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加强校企合作,达到学校和企业互通有无,共享教学、科研、实践条件、生产设备,提高设施利用率,弥补相互不足,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三)加大会计实验室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力度
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既需要配备相应的硬件设备,又需要必要的软件支持。为此,一是要加大校内实验室投入的力度,采购先进的教学软件,为培养复合型的会计人才提供校内保障;二是可通过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聘请企业财务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选派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造就一支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在制度和根源上保证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实现形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魏祥健.ERP环境下会计信息一体化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7).
[2]胡丽蓉.基于ERP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分析[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3]池昭梅.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注意的问题[J].财务与会计,2010(10).
[4]高云,杨隽萍.基于ERP的会计实验教学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2011(12).
[5]胡燕鸿,刘媛媛.基于ERP平台的会计学实验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4).
[6]刘树玲.谈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10(5).
[7]许淑琴.会计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共建模式设计[J].会计之友,2008(3).
作者简介:
关键词:实践育人;模式;实践教学;财会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12-03
一、从最近几年的高考录取情况看“实践育人”的必要性
1977年全国高考录取27万人,录取率为4.8%;2011年全国高考录取675万人,录取率为72%;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为915万名,录取了687万人,录取率为75%。山东省2012年高考录取了48.866万人,录取率达88.7%,录取分数线连续两年划定到了180分(满分750分)。如果说,1997年前全国每年高考录取总人数都没超过100万,录取率没超过40%,还属于精英教育的话;那么,随着1999年大规模扩招,当年高考录取总人数都超过了160万人,2001年录取了260万人,录取率超过50%,以后的高等教育就变成了大众教育了。截止到2012年5月,全国共有844所统招本科院校,加上298所独立学院,共计1142所普通地方本科高校,除了112所部属院校、“211”学校、“985”学校等重点高校,还有1030所普通地方本科高校;山东省有50所统招本科院校,加上12所独立学院,共计62所普通地方本科高校,除了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三所重点高校外,还有59所统招地方本科院校。我们认为,在大众教育背景下,除了部属院校、“211”学校、“985”学校等重点高校之外的统招地方本科院校都应该定位为应用型普通高校。应用型普通高校要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育人”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二、“实践育人”的主要精神
2012年1月10日,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主要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意见。
1.充分认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2.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各项工作。
3.切实加强对“实践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其中,对于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各项工作的意见中,着重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①要加强做好“实践育人”工作的总体规划,并提出“实践育人”工作可以采用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②强化教学环节中的实践内容。意见中强调,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应该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要求为:在保证学时学分数量的前提下,同时要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保证并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防止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形式可以多样。③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在高校专业建设方面,应将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④认真组织军事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⑤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其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同时,充分利用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庆日等契机和寒暑假,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⑥着力加强“实践育人”队伍建设。积极组织相关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⑦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加大表彰力度,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⑧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学校可利用校所合作、校企联合、学校引进等方式,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或其他园区等,进行实践教学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力争使每个学校、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
三、“实践育人”指令下应用型普通高校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制度安排的思考
1.实践教学的框架体系。基于“实践育人”的要求,结合目前高校的实际,我们认为,应用型普通高校财会类专业(财计类专业包括“会计学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会统核算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审计学专业”、“注册会计师专业”等;包括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培养模式,本科可选择“3+1”、专科可选择“2+1”模式。模式中的“+1”是指在学期间最后一年用于实习;模式中的“3”或“2”是指本科前三年六个学期或专科前两年四个学期的理论课,将2/3时间进行课堂授课,1/3时间用于课程实践。①探讨本科“3+1”、专科“2+1”培养模式中的“1”的内涵、实施方案、具体措施和相关保障的机制与规范。②制定出理论课1/3时间用于课程实践的教学内容与规范。③探讨应用型普通高校财会类专业嫁接双证教育的路径选择和培养方案与规范(引进了物流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销售管理、营销师、物流师、理财规划师、物业管理、ERP应用师等职业证书教育和自学考试独立本科学历教育)。④探讨学生课程见习、顶岗实习和技能大赛的路径、机制和规范。⑤制定应用型普通高校财会类专业业务模拟实训(如会计手工实训和会计电算化实训)流程和规范。⑥建立大中专毕业生素质评价体系和推荐平台。⑦制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年度计划;⑧加强“实践育人”队伍建设。⑨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建立校、企、学生三赢的实习基地。⑩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完善综合性实践科目的设计,并通过应用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2.关于理论课教学选修课的几点思考。理论课教学计划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选修课规定为10学分。为了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又要不增加学生在学期间的学习负担,我们作了如下思考:①对于专升本的学生,联系专升本培训机构开设专升本的四门课(外语、计算机、高等数学、会计学),费用由学生承担(学生自愿选择,费用要低于社会上的培训机构收费),但在课程名称上需要动些脑筋(如外语改为“商务英语”或“会计专业英语”、计算机改为“电子商务”或“会计应用软件”、高数改为“经管定量分析”或“经济数学方法”、会计学改为“高级会计”或“会计制度设计”),他们的专升本成绩作为其选修课成绩。②对于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联系相关培训机构(如山东省物流与采购考试认证管理中心),开设相关课程,费用由学生承担(学生自愿选择,费用要低于社会上的培训机构收费),其考证成绩作为其选修课成绩。③对于要取得自学考试本科的学生,可参加笔者所在学校的实践课程考核自考本科,其自考成绩作为其选修课成绩。或者联系相关自考培训机构(如山东光华燕园管理科学研究院),参加职业技能证书与独立本科段嫁接的自考专业(如电子商务专业和物流专业,这两个专业的最大特点是没有高等数学(二),英语还可以通过三门专业课顶上,职业技能证书与独立本科段嫁接)。费用由学生承担(学生自愿选择,费用要低于社会上的培训机构收费)。④对于其他类学生,可以在全校公选课中选够10学分即可。
3.关于社会实践课的时间、地点选择与安排的思考。①充分利用寒暑假期,结合社会热点或某一个主题、集中一个时段,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②利用“五一”和“十一”小长假到实习基地顶岗实践。③每周由五天工作制改为六天工作制,每周节约一天,每学期可有20天作为社会实践课的时间安排,地点可选择学生的家乡。这样做不仅满足了社会实践课的时间要求,同时也能节约学校的运行成本。
4.老师工作量的计算办法。①指导社会实践课,仿照带毕业实习的办法计算老师的工作量。②理论课中的1/3时间用于课程实践,按照实际课时计算。例如,《基础会计》课,原计划周课时4课时,其中:课堂授周课时3课时,课程实践周课时1课时,按18周计算的话,则该老师的工作量原课时就为72(54+18)课时。③指导技能大赛,仿照带毕业实习的办法计算老师的工作量。④课程见习,仿照带毕业实习的办法计算老师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刘永华,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8,(8).
[2]万晓文.美国会计教育研究的回顾及启示_兼论我国会计教育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2).
[3]徐伟航,王积田.中外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商业经济,2011,(15).
[4]教思政[2012]1号.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Z].
[5]姚正海.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6]章新蓉,曾林.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7]盛明泉.高等会计教育改革:探索与创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8]邵瑞庆.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高等学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平台课,主要讲授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关键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其课程设计是学生课程结束之后,进行的一项综合性课程设计,是经管类专业学生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设计是使学生根据设定的题目和要求,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动手操作,完成相关实验,并最后写出课程设计报告。本课程设计主要培养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的全面认识,特别是从管理的角度认识信息系统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组织管理问题等。在本课程设计中,不仅要使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训练,还需要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设计等奠定基础。
一、当前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结合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总结现有课程设计经验,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先修课程参差不齐,课程设计质量得不到保证
管理信息系统是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平台课,不同专业的学生先修课程有差异。信管专业学生修过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和计算网络等课程,对计算机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开发有比较好的认识,而财会、工商管理和工业工程等专业修的计算类课程较少,基础较薄弱。现有本课程设计内容通常在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及开发的内容占比较多,未考虑到各专业学生的基础差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课程设计的资金预算有限,可供选择的实验用软硬件较少
本课程介绍的信息系统如ERP、CRM和SCM等功能复杂,系统规模庞大。如果购买商业软件进行实验,成本很高。在有限的预算下,能够用于实验用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较少。因此,现有本课程设计的实验环境和实验软件经常变动,而且不成系统。
3、课程设计的培养目标较不清晰,部分内容与其他同类课程设计有重叠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认识,并应用信息技术解决企业管理问题。其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部分内容重叠。如果本课程设计不合理,往往造成本课程设计内容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内容存在重复,教学效果不好。
二、课程设计教学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本课程设计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在内容上照顾各专业的差异,确保课程设计质量
由于各专业的课程有差异,基础不一,在本课程设计上,实验内容避开具体的软件设计和程序开发等内容,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企业信息系统的理解和使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应用信息技术解决企业的实际管理问题。
2、立足开源软件,减少课程设计的资金预算
开源软件可以免费用于教学和科研,当前企业也经常应用开源软件进行商业产品的研发。本课程设计使用的数据库软件为MySQL,中间件软件为JBOSS,企业管理软件为OpenERP等。这些软件都是当前企业信息系统开发用到的主流软件。让学生在实验中使用这些主流的开源软件,不但减少了课程设计的资金预算,而且为学生未来就业打下基础。
3、明确课程设计的培养目标,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为避免与其他课程设计内容雷同,本课程设计依据信息系统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设计,侧重于信息系统的实施和应用。信息系统项目实施一般包括“准备和计划”、“规划设计”、“原型测试”、“试点运行”和“全面(试)运行”和“评估和总结”六个阶段,如图1所示。依据此过程,我们设计了五个实验。系统部署、系统初始化、系统测试、系统切换和系统应用。系统部署实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部署过程,重点熟悉数据库、中间件和OpenERP软件安装。系统初始化实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系统初始化内容,涉及组织结构、权限、产品及BOM等数据的配置。系统测试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测试用例编写方法,掌握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要领。系统切换实验目的是使学生理解系统的直接切换、并行切换和分步切换的区别,学会编写系统切换脚本和合理安排系统切换计划。系统应用实验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掌握管理信息系统使用方法,学会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解决企业实际运营问题。
三、结束语
本文针对现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设计一套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这套覆盖了整个信息系统实施全过程,通过整个实验的实施,使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有较深的全面了解,并掌握了管理信息系统导入的全过程。通过几个学期的实际应用,效果不错。
参考文献:
[1]侯治平.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考核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5(10):37 -38.
[2]潘华,王乐鹏,李丽.“管理信息系统”精品课程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5(9):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