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艺术的音乐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范文第1篇

一、新艺术运动在各个国家的表现形态

新艺术运动在欧洲各国的性质和表现不尽相同,但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色。比如他们通过艺术家集体的力量去探索现代工艺美术的语言,他们对反对传统的风格,要以新的工艺美术形式表现出时代的特征。尤其是新艺术运动所带来的影响和所形成的艺术特征更有相互一直的地方。

下面我列举一下几个国家,说明一下“新艺术运动”在各自国家的表现形态。在介绍的内容方面有所侧重,由于法国是“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所以介绍的内容比其他国家相对详细一些。

法国是“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新艺术”(ArtNouveu)本是巴黎一家商店的名称,由出版商萨穆尔宾(SamuelBing)1895年12月创立,是在仿效威廉莫里斯设计事务所的基础上开设的,取名“新艺术画廊”,(TheGalleryDeI’artNouveu)。虽然名称是“新艺术画廊”,其实主要经营和展览风格新颖的家具及室内陈设用品。“新艺术运动”在十九世纪末就初见端倪,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为“新艺术运动”提供了强大的展示舞台,从那时候起“新艺术运动”在法国持续二十余年,并影响到其他国家,因而,我们称法国是“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

法国的“新艺术运动”的发展主要有两个中心:巴黎和南锡(Nancy)。南锡主要集中在家具设计上,而巴黎则包罗万象,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家具、建筑、室内、平面设计等。在巴黎,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建筑师格里马尔。他为巴黎许多建筑以其出色的很多相当精美的装饰,其中最出色的是巴黎地下铁路的出入口站,一共有141种不同图案。他还为卡斯第尔.布拉齐旅店设计了一扇非常出色门,上面的图形变化莫测,线条优美,更是体现了新艺术的风格。在南锡,玻璃工艺家加莱是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以他为核心有南锡派的工艺美术联盟。他的玻璃器皿,运用砂轮磨花、酸腐蚀、金属镶叠、金属镂嵌和吹泡等特殊技法,加工出来的图案和花草昆虫都流畅美观,因而被成为“玻璃玻璃镶嵌细工”也不足为奇。

具有影响的“新艺术运动”组织有“新艺术之家”、“现代之家”、“六人集团”等。

英国的新艺术运动是莫里斯美术与工艺运动的继续。在莫里斯和拉斯金相继谢世之后,他们的学生马克默多建立了"新世纪艺术家协会",生产新颖的家具和装饰品,成为向"新艺术"的过渡。稍后,在格拉斯哥,出现了以麦金托什为首的设计家集团。1896-1909年间,他们为格拉斯哥的四家茶室进行了别出心裁的设计,风格简练、明快。1909年建成的格技斯哥艺术学院新主楼,被喻为英国第一所新艺术风格的建筑。

比利时地处英国和法国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非常密切,英国工业革命对比利时影响很大,工业发展十分迅速。1859年,在艺术上比利时出现了一些基金的组织,如“二十人社”(LesVingts)。“二十人社”由奥克塔毛斯(OctaveMaus)领导,在比利时经常展出雷东、修拉、劳特累克、高更。凡高。塞尚等人的美术作品。

亨利•凡•威尔德是比利时“新艺术运动”核心人物,新艺术在意大利的“自由风格”,主要表现在建筑设计方面,参加这一运动的建筑师、设计师,分布在意大利一些大城市里面,他们的创作大都与地区特色相练习,但新艺术在意大利新艺术发展中,一些期刊杂志的出版发行,起到了推进作用。都灵新艺术运动在佛罗伦萨也得到了发展。佛罗伦萨是意大利中部的文化名城,这个历史上艺术家云集、群星璀璨的城市,建筑物古香古色,已经形成独特的建筑格局。建筑师乔万尼米凯拉泽的作品很有代表性,他不受传统的束缚,而是从中汲取为新艺术有益的成分、参照文艺复兴建筑的典雅形式,充分运用优美、流动的曲线,装饰建筑物的内部和外观。

奥地利新艺术的代表是"维也纳分离派"中的工艺家和画家们。他们有建筑与设计家奥托瓦格纳、霍夫曼、奥布里奇,画家克里姆特、莫赛等人。奥托瓦格纳为首的维也纳学派在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下形成了。奥托瓦格纳早期从事建筑设计,并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学说,但在设计界的影响则是从1894年担任维也纳艺术学院建筑系教授开始的。他早期建筑风格倾向于古典主意,后来在工业时代技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新的建筑观点。1895年,他出版的《现代建筑》一书中,指出新结构和新材料必然导致新的设计形式出现,建筑领域的复古主意样式是极其荒谬的,设计是为现代人服务的,而不是为古典复兴而产生的。在维也纳艺术学院就职演说中,他说:“现代生活是艺术创造唯一可能处罚点:。”所有现代化的形式必须与我们时代的新要求相适应“。在《电代建筑一书中,他对未来建筑的预测是非常激进的,认为未来建筑”像在古代流行的横线条他们设计的分离派陈列馆、印刷广告、装饰画等,主题上颇受象征主义影响。

德国新艺术运动是以"青年风格"出现的。它得名于1896年在慕尼黑创刊的《青春》杂志。年轻的设计家埃克曼、雕刻家奥布里斯特是其骨干。他们设计的缀锦、封面和各种美丽的花卉图案,被广泛地应用。此外,凡.德.维尔德和建筑家贝伦斯在柏林方面以抽象的青年风格设计建筑和建筑装饰。

西班牙的新艺术运动只限于巴塞罗那。建筑师高迪和蒙塔列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风格。高迪以富有中世纪哥特艺术趣味的、简化的曲线形,设计了离奇古怪的卡萨.米拉公寓和圣家族教堂,至今是西班牙人的骄傲。蒙塔列所设计的卡兰塔音乐厅,代表了大陆风的历史主义的新艺术风格。

新艺术运动在欧洲大陆“昙花一现”,但在中国的哈尔滨却持续了30年。哈尔滨的艺术运动建筑数量居世界第三。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人将中央大街同柏林的菩提树大街、东京的银座大街、上海的外滩、天津的维多利亚(解放北路)大街相提并论,可见其影响之深远。此次“修旧如旧”的改造原则基本保持了中央大街建筑的欧式风格。中央大街整体改造完成,市民发现原来松雷商厦门前侧面大广告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堵造型新颖、别致的“假墙”。这是一堵“新艺术运动”墙,它与所依附的中央大街58号保护建筑的前脸一模一样。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楼后楼就极有新艺术运动时期的风格,现在世界上已不多见。这是1920年的作品,希腊陶立克柱式,厚重的石础,挺拔的柱身,柱身上匀称的凹槽,中段柔美的墙饰,与底层阳刚形成对比。目前是一类保护建筑。建于1927年的哈尔滨摄影社(现中央大街58号)就是世界“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的句号。

二、新艺术运动在设计史上的地位

新艺术运动在设计史上有是有重要意义的。“新艺术运动”实质上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在欧洲大陆的延续与传播,在思想和理论上并且没有超越“工艺美术运动”。它主张艺术家从事产品设计,以此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在具体的设计中,避免使用直线,注重从自然中获得自然形式的运用,但还没有从功能、结构、形式的统一上进行产品设计。在追求自然形式上,“新艺术运动”试图摆脱任何古代亡灵,真正从自然中获得启迪,完全走向自然主意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和平面,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有机造型,装饰的构思主要来源于自然形态。艺术家在“师法自然”的过程中寻找一种抽象,把自然形式赋予一种有机的象征情调,以运动感的线条作为形式美的基础。新晨

新工艺运动时期的建筑装饰的大胆实践,至今对探索新建筑发生潜在的影响。新艺术风格表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艺术家感到需要影响现代人生活的整个环境。这种风格当时不仅影响到工艺美术,而且还影响到建筑、雕塑和绘画。它是有意识地抵抗“循环论”,因而在工艺方面,如在陶瓷设计方面,为获自由的形式开拓了道路。良好地解决了艺术趣味同工业生产利益之间的冲突。与此同时,强调实用的主张,从建筑扩大到陶瓷、玻璃、金属器皿在内阿弟其他工艺美术,“形式服从于功能”的思想在各个领域表现日趋明显,工艺美术发展阶段也进入了造型简洁、装饰单纯的形式,对后来的艺术形式影响甚远。

参考书目及资料:

《工业设计史》杨钢主编张怀强编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外国工艺美术简史》张夫也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史》董占军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第48、57页

《工业设计史》杨钢主编张怀强编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20世纪意大利美术》晨朋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第2页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范文第2篇

从英国的威廉•莫里斯开始的工艺美术运动开始,艺术家和设计师开始对待工业化对批量化生产是持有一个排斥的态度,他们企图逃避现实,回归哥特式风格,和从前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新艺术运动的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对工业文明也抱有这样的态度,但是有一些设计师却看到了工业文明的大势所趋,并开始提出了前瞻性的思想,影响着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这里要提到的就是比利时的凡•德•威尔德。他是著名的比利时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现代设计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和理论深刻影响着德国设计乃至现代设计的发展。凡•德•威尔德的思想在当时是相当前卫的,他一反当时艺术家对工业文明的厌恶态度,而是倡导机械的发展,他认为只要很好的利用机械,就可以促进设计的发展。他倡导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反对技术与设计的分离。从他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主义思想的雏形,也就是说他的设计思想已经超出了同时代的新艺术运动的其他的艺术家的思想。另外一个前卫的设计思想来自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的设计师和艺术家提出了“为时代的艺术,为艺术的自由”的口号。分离派的设计风格简洁、精致。他们提倡简洁的几何外形与自然流畅的造型相结合。这样的风格体现明显的是奥地利的艺术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他的代表作品《朱利斯》等都是应用这样几何样式和自然相结合,他的绘画作品非常具有装饰风格,华丽的形式,表达的确是深刻的主题。分离派的产品设计简洁,强调功能性。在这样的维也纳风格样式中,暗示了一种20世纪功能主义的设计方向。体现其功能性特点的是奥德利建筑师奥托?华格纳,他的著作《现代建筑》,阐述了他的现代主义思想。他认为建筑应该为现代生活服务,为现代人服务,他在其中指出装饰是为建筑的实用目的服务。从他的设计思想上我们看到的是现代主义设计的雏形。以上是对新艺术运动“新”的思想特点,当然新艺术运动的思想来源不止上面的两点而已,一个运动的开始,有着它深刻的历史背景,社会思潮,人们生活等等复杂的综合产生的,不能对它进行简单归类,也有着它产生的必然性。我们在这里论述的是新艺术运动“新”的思想。自然这样的“新”在我们今天看来都不在“新”了。但是我们要将眼光回到100多年以前的时光里,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新”的思想。那些艺术家和设计师面对巨大的变化,技术与艺术之间的问题所作出的努力,并且这样的努力直到现在我们仍在受用,他们和他们的思想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这也是他们精神的延续。

二、新艺术运动在各国“新”的体现

法国的新艺术运动的“新”法国是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法国也在进行工业化进程,近代以来法国一直就被誉为“艺术之都”。新艺术运动在法国像一颗盛开的花朵,异彩缤纷。法国的新艺术运动体现的“新”在建筑上比如著名的吉马德。他设计的巴黎地铁站,他在巴黎总共设计了一百四十多个不同的地铁入口,采用金属铸造技术和新艺术运动的设计手法,使地铁入口处的装饰具有典雅、富丽而又不失自然的特征。虽然在战争期间有很多遭到迫害,不被重视。但是时间证实吉马德的才能,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吉马德仍然被誉为法国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今天的巴黎还保留吉马德的七十多座地铁作品,他们安静的矗立在时空之间,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也唤醒我们对那个特殊年代的记忆。法国新艺术运动的平面设计也有着显著的发展,在法国诞生了很多平面设计师至今还影响着当今的设计。这里有著名的广告之父———朱尔斯•谢列特。他设计的海报作品具有显著的新艺术特点,他笔下的女性优雅妩媚,独显女性的曲线身体,甚至引领了一个时尚潮流,当时的女性纷纷模仿其中的穿衣方式。而另一位著名的平面设计师是劳特雷克。他著名的《红磨坊》开启了现代平面设计的绘画方式。

1.奥地利的“新”艺术运动

之前提到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暗示了20世纪功能主义方向,奥地利的新艺术运动不仅新在口号上,奥地利的设计作品也同样具有新的样式。著名的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他的绘画作品极具装饰趣味,应用简单的几何形式和曲线来装饰画面,内容上却反映着深刻的主题,有关生与死的永恒主题,而且他的作品结合一些当时前卫的工具材料,比如金属等材料表现效果更佳强烈。

2.德国的新艺术运动的发展

提到德国的设计我们就会想到质量良好的,造型简约,理性,冷酷等特点。德国在初期的新艺术运动的发展也明显的带有新艺术运动的自然主义的特点,之前提到的彼得•贝伦斯,他是德国现代设计之父,他设计的通用品牌设计理性经典,在初期的海报作品里也明显带有自然主义特点。但是德国后期发展思想开始转变,开始具备现代主义的特点。德国青年风格在受到凡•德•威尔德思想的影响,设计开始转向理性,也许是德国人骨子里的理性特质,此后德国的设计一直以可靠,功能性著称。这也是德国在新艺术运动里的独特之处,也是它“新”的特点。

3.英国的“新”艺术运动

马金托什是英国新艺术运动的典型代表人物,他设计的作品其实也明显脱离了新艺术运动的特点,带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的风格特征,这也是英国新艺术运动的新的特点,马金托什设计的作品通常以直线为主要的特点,他设计的椅子,高高的椅背,用长长的直线分割,具有一种典雅高贵的气质,他设计的很多室内设计以及建筑设计无不带有这种直线风格,他的这种设计风格和新艺术运动的倡导以曲线风格为主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他本人受到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的影响很大。他的妻子,玛格丽特也给了他很多的灵感,虽然最后他离开了英国,但是他的设计作品至今也影响着现代设计。他那优雅的长长的直线,一直被称为经典之作。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英国的新艺术运动的一位重要的平面设计书籍插画师———比亚兹来也是英国新艺术运动的典型代表。他的作品被鲁迅先生得到高度的称赞,在比亚兹来的画作里,将19世纪末的颓废而又傲慢的情调表现无疑,考究而虚饰,表现的淋漓尽致。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用艺术谱写他对艺术对生活的感受。他对代表作品《黄皮书》,在当时的艺术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他的作品幻化成黑与白的生命,相互交织在一起将人性中的与罪恶表现出来,叩击着人类的心灵,激发人们对希望与拯救的渴望。虽然他的生命短暂却创造出了无线的生命价值。这可能就是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价值的意思。

4.西班牙的新艺术运动———一个人的城市

西班牙是一座融合多种文明交汇的城市,由于他丰富的文化的相互撞击,在这座美丽的国度也诞生了许多天才般的艺术家,毕加索就是在这座城市中诞生的。还有西班牙新艺术运动的代表安东尼•高蒂。他用他一生的心血打造的了一座甚至于属于他的城市,一座属于安东尼?高蒂的城市。而这座城市里只要曲线。高蒂曾说,直线属于人类,只要曲线属于上帝。他也用他的作品实践了这句话。

三、总结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卡塞尔;阿多诺美学;当代艺术

每个人都有何为艺术的概念,随便看到一件工艺品,都会说,“这不是工艺品么?这个工艺品如何跟美术馆的陶瓷作比较,怎么界定谁是艺术品谁是量产的工艺品?艺术感觉是非常抽象的。

笔者以前想象的艺术不是这样的,既然是当代人,必须了解当代艺术的走向是怎么样,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阿多诺,他的美学思想是以他独特的“否定的辩证法”为哲学基础的。他强烈反对自黑格尔到卢卡奇以强调“总体性”和“同一性”为特征的辩证法,认为“总体”、“整体”、“同一性”都是虚假的,是对个体性、差异性、丰富性的粗预与整合。对抽象、普遍、整体性、同一性的维护,实际上是对侵犯、消灭差异性、个体性的强制性社会结构的虚假辩护。因此他与黑格尔“整体是真实的”命题针锋相对,提出“整体是虚假的”的口号,以摧毁社会强加于个体身上的总体性枷锁,反抗社会对人性的禁锢。他的美学思想有理论要点主要有:

一、强调艺术的参与

如果讲艺术参与,观众本身有介入的意思,所以我们说很多作品不仅是艺术家本人诉说自己,也涉及艺术作品能够让观者参与。西方的每个哲学家都是与前期思想家做对话。他们的关联系是十分密切的,但也存在分歧性。他认为艺术家透过经验或实践才能进行艺术,才能进行美学的分析,我们看当代艺术,也是很注重看经验和实践。所以他说:“你不能够从艺术家的生命经验抽离”,你可以创作这些艺术作品,但你感受不到其生命经验。例如梵高的作品,我们能看到很深的生命经验在那里。

可是现在很多的当代艺术作品,可以一直走工厂制造,这个与马克思的劳动的异化也有关系。艺术家变为劳动者,他在生产的时候,他没有把他自己的手、心、脑的东西加进去。而只是一个量产的过程,对于阿多诺来讲,可能不会认同这样的一个艺术, 他认为这是空城化的生产。艺术要有精神性、自律性。

二、生命经验

阿多诺讲究哲学基础的过程中,他引用美学中纯粹的哲学思考。他是驾驭在思想史、社会史和历史交错的人类经验上面。最重要的要有艺术家的生命经验,也要有人类的经验。其实所有的文献大展,双年展都是在做宣传。我们对当代艺术的认知也都是通过宣传,这些东西都是无法逃避的。

通过以上的理论 ,我们再来看卡塞尔文献大展的脉络,这就是为什么法兰克福学派或者说阿多诺的理论跟卡塞尔文献大展有关联。为什么卡塞尔文献大展会在德国举办?

第一届卡塞尔文献大展于大战结束后不久举办,是由艺术家、艺术教育家Arnold Bode创办。二战战败,文献展致力于让德国公众生活融入国际现代艺术生活,并同时得以走出战争的挫败。它真实地见证了欧洲的当代艺术历程。它与威尼斯双年展、巴西的圣保罗双年展并立为世界三大艺术展。可以说卡塞尔文献展早已经成为国际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坐标,并且影响到未来几年的世界当代艺术发展方向,是西方文化艺术界关注的焦点,更像是一个当代艺术的风向标。

德国将要做这个展览,是想要回顾战前欧洲艺术家那个阶段被遗忘流失的作品。1955的用意,是恢复战前欧洲被遗忘的那个区域。1955提到了当代性的设定,战后新艺术的肯定,这时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登上了欧洲的舞台。当时的中国比较注重社会写实,与西方社会强调抽象表现是不同的,很多人讲,笔者也认为抽象表现主义与犹太有关联,很多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是从德国纳粹手里逃到拉美再到纽约。这个也等于说,对纳粹艺术再一次的反扑。

当代艺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很多人说这个是艺术,那个也是艺术,难道艺术就没有准则么?1997年,第十届卡塞尔文献展以一个女性策展人卡特琳娜·达维特(Catherine David)作为20世纪文献展的一个总结,可谓寓意连连。曾经在法国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工作的卡特琳娜力排众议提出的“百日百人会议”理念,完全顺应了当代艺术潮流的发展需要从单纯的架上艺术,到新艺术形式(新媒体、行为、影像等)的兴起,到最后,艺术成为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的工具。它的主题是回朔的透视,60-90年代他另一个展览展示很多乌托邦城市勾勒的蓝图,从这里看出艺术本身不再是纯粹艺术绘画性的问题,它涉及的是30年间,各地的篆字历史、经济、人类文化的状况。艺术不只是绘画技巧上的,涉及到背后很多对话。2002年策展人是奥克维.恩维佐,他特别提到后殖民平行观,这或许太政治化,艺术这个东西好像偏离了主题,就是批判性的东西。而法兰克福学派强调批判性的东西。对于艺术界来讲,一直讲批判性,艺术性在哪里,好像被忽略了。展览好像就是这样,一届出现偏差,另一届就会补充,所以在2007年那一届就回到比较艺术的问题。

阿多诺对于文献大展的一个想象,他认为的德国是会崛起的。他还提出有关音乐的问题,新音乐的观念。其实在这一届很多跟音乐有关,你看很多是批判性的,其实它出现明示的语言,但不是那么直接,阿多诺认为艺术,还是要通过生活,而不是以暴制暴。艺术的东西跟正直不等同。

大家都去看展览,只看在场的作品,其实应该多了解,了解这个国家,了解城市氛围是什么样子,例如深圳有个双年展,你只到美术馆,只看展览,你就回去,其实你不见得会知道为什么叫深圳双年展,也许,你在这住一阵子,你就知道怎么一回事。

参考文献: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艺术研究; 非物质; 虚拟现实 

 

信息技术已经带领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人类的生存方式也随之产生了历史性变革。从工业社会的物质文明向后工业社会的非物质文明转变,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非物质化的新时代。这种巨大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技术特征,也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艺术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艺术研究也经受了这场剧烈变革的冲击和挑战,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决定21世纪艺术发展的两种主要力量:一是信息技术,二是艺术研究。在社会信息化进程越来越快、程度越来越深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艺术研究发展的新动力。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的影响,使得信息化下导致艺术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手段都凸显出非物质的特性。 

 

一、 艺术载体的改变及影响 

艺术的本体由一定的信息和载体构成,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用岩石、泥土、竹木、铜铁等自然物质作为艺术的载体。文字的产生和丝帛、竹木、纸张等加工媒介的出现,大大丰富了艺术的表现方法和表现手段。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使艺术作品大量的复制变得更为容易,同时也加快了艺术的传播。进入工业革命,以物理、化学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将胶、磁等物理技术很快地应用于艺术领域之中,以胶片、磁带为载体的媒介也应运而生,艺术中的视觉传播开始得到极大的物理化,而艺术的形式、内容也开始从平面走向立体。在艺术家们的创作中,以摄影等三维方式制作的作品迅速增加,艺术作品的传播也由于其载体的变化而开始从静态向动态领域扩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将不利于永久保存,多次修改会损耗作品质量的磁带、胶片等载体淘汰,此时,基于光学原理的“激光读取技术”,作为读取与写入的存储技术走到了科技舞台的前沿。光盘技术给计算机系统带来了大容量储存能力,而且它体积小、使用方便,这些优势使它能够很容易地替代其它载体。它的应用让艺术作品从传统的静态式、单向式、平面式的表现形态跨越为动态的、多向的、立体交互式的全新视觉形态。 

信息技术使得艺术在传播方式和存在媒介上都有了巨大的改变,使得艺术的研究界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较为庞大的物体如建筑、古墓、人类文化遗址等文物很难用传统手段复原及展示,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虚拟重建,让它存在于网络的虚拟空间之中。利用SimXML互联网仿真技术,通过在互联网上重建象阿旁宫、圆明园、古代长安城等那些早已被毁灭的古代建筑,能让他们出现在倒转的时空当中,使得艺术研究更为直观、快捷和方便。艺术载体的变化,使得我们的研究界面也随之变化,在信息社会以前,参观者只能通过博物馆所展示各种物品或物品的残片、图片、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来想象当时的情景。现在情况则完全不同,通过数码复制技术,而在虚拟博物馆里,人们不仅可以看到物品的3D模型,而且可以在计算机虚拟世界环境中对其观赏,计算机虚拟世界在每一细节上看上去与实际的历史遗迹并无二致,并可以亲自操作。 

 

二、 数字艺术的出现 

信息技术已渗入传统艺术所涉及的一切领域,通过对艺术载体的历史性变革,使得艺术的内涵得到深化。信息化也导致艺术的形式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数字艺术,例如电子音乐、数码版画、网络艺术等。传统音乐所涉及的一切领域几乎都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原则上可重现自然界一切已有的声响,并能够制造出自然界并不存在的声响,从而冲破了人们对音乐的传统认识,更新音乐观念,促进音乐研究的深化。信息技术同时也给音乐开拓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给音乐艺术提供了无穷无尽的音源,大大地拓展了声音的表现范围和艺术感染力。通过互联网的广泛传播,数字音乐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成为音乐在信息时代新的发展形式。 

根据国际上的共识,凡是用计算机或有CPU的数字电路所作的有关音乐的工作和活动都属于计算机音乐的范围,计算机音乐包含以下一些主要内容: 

(一) 音乐声的数字合成。音乐声包括乐音、在乐音中应用的“噪声”以及在谐波中存在的对音色起作用的一部分超声。各种音乐声都可以根据声音的原形进行分析后再用计算机技术予以合成复制,这是声音数字合成的一个方面。声音数字合成的另一个方面是可以随意产生自然声中从未有过的各种声音。 

(二) 音乐的数字录音。数字录音是计算机技术在录音领域的应用。DAT、DCC数字录音机、激光唱片都属此类,现已推出DDDD激光唱盘及可多次录音的激光唱片。数字录音与一般的模拟录音相比,其优点有:频率特性好,保真好;动态范围大;抖晃趋于零;信噪比高,信号失真极小;对失落信号可以补偿恢复;经多次复制后不会降低声音质量;节目搜索时间短;重放精度高;记录密度高;记录时间长;体积小等。 

(三) 网上音乐。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在网上可以随时听、看音乐会、音乐表演、MTV等,可以购买CD、VCD、DVD和与音乐有关的书籍、资料等,可以进行网上问题讨论、评论、交谈等一切音乐活动。能够实现远程控制的互动性MIDI中心在一些国家、城市已经建立,方便浏览者随时点播节目,实现资源共享。 

除了音乐,其它一些艺术形式诸如舞蹈、戏剧等也或多或少的融入了信息技术的成分,就连电视广播节目也有了虚拟主持人。这些数字化的应用,使艺术的表达、传播甚至存在的途径都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虚拟艺术形式的出现,表明人们已逐渐适应信息化带给人们的冲击,甚至人们已经开始习惯这种充斥着信息化、非物质化特性的艺术形式。 

艺术的非物质化存在是社会信息化的结果。信息社会是一个“基于提供服务和非物质产品的社会”,信息社会是物理现实和社会现实充分信息化的社会。“非物质”不是物质,但“非物质”是基于物质的,只不过是脱离了物质的层面。艺术形式的非物质化,使得传统的艺术理论在解释新的艺术形式时面临巨大的挑战。声音、图像、文字等诸多艺术因素的非物质化,导致艺术理论中非物质性成分的增加,例如,数码设计艺术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原理等。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范文第5篇

在没有移动互联网、没有社交网络、没有铺天盖地的传播媒介的嬉皮年代,嬉皮士们靠什么表达自己的美学观念、抒发自己的审美情趣?海报是上世纪60年代摇滚和迷幻大潮中的重要角色。韦斯威尔逊(Wes wilson)、维克托莫斯科索(Victor MOSCOSO)、里克格里芬(Rick Griffin)、奥尔顿凯莱(Alton Kelley)和斯坦利茅斯(Stanley Mouse),被称为“旧金山五大平面艺术家”(The Big Five)。一方面承袭“新艺术运动”以来的设计理念,一方面广泛吸收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荒诞派戏剧和先锋电影的反传统美学观念,同时又与60年代特有的嬉皮文化融合,从音乐海报、电影海报,到政治海报和艺术海报,嬉皮士海报成为展现嬉皮年代迷幻风景的独特窗口,成为一张张浓缩了嬉皮精神的视觉奇观。

著名海报设计师奥尔顿凯莱(Alton Kelley)和斯坦利茅斯(Stanley Mouse)联手为众多一线摇滚乐队打造了海报、标志、专辑封面等,如今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摇滚乐在上世纪60年代反文化运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那个广播、报纸以及电视宣传封杀摇滚的年代,摇滚海报成为了乐队和歌手最普遍,甚至是唯一的宣传方式。

奥尔顿・凯莱是迷幻摇滚海报设计风格的开创者,他为“感恩而死”乐队(Grateful Dead)、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和Big Brother and the Holding Company等著名摇滚乐队和音乐人设计的海报,早已成为经典。60年代中期,他的设计掀起了一场海报艺术的革命,尽管风格诡异独特,却成功运用具象的视觉语言,使人陷入对粗犷的摇滚乐的想象。斯坦利是奥尔顿的搭档,奥尔顿联手打造了迷幻摇滚专用的字体,这种蜿蜓起伏的“新艺术”(Art Nouveau)字体,被认为让人联想到吞完LSD之后的奇妙旅程。受到一幅为奥马尔啥亚姆(OmarKhayyam,11世纪波斯诗人)的《鲁拜集》所作的19世纪版画的启发,凯莱在1966年“感恩而死”乐队的演唱会上,首次设计出一个骷髅头戴玫瑰花环、左臂勾着个玫瑰花圈的形象,此后,骷髅玫瑰成为该乐队标志性的象征。

他们受Big Brother and the Ho Lding Cornpany之托设计的图像,最初是相当稚嫩的一个作品,经过复制,却被挪用为Zig-Zag卷烟纸上的Logo。由于卷烟纸是迷幻时代抽大麻的必备用品,Big Brother and the Ho Lding Company也因此曝光率猛增。

1966到1969年,他们为超过150场摇滚音乐会制作了海报,忙得分身无术,与此同时,奥尔顿的绘画水准也与日俱增。他们的工作室逐渐建立起“江湖地位”,成为所有一线摇滚团体眼中的红人。

1966到1967年间,旧金山摇滚海报艺术家韦斯威尔逊(Wes wilson)为第一届的音乐节设计并宣传张贴了活动海报。音乐节上,最后一个表演是甲壳虫乐队完成的,还有许许多多的音乐会都是在阿瓦隆舞厅(Avaton Ballroom)和菲尔莫尔礼堂(Fii Lmore Auditorium)进行的,但每一个演出都带有弗兰克扎帕(Frank Zappa)特色。在韦斯的设计中,他定义了迷幻海报的内涵,大块儿的字母被用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图形,使得静态的东西看上去会自己弯曲摇摆。韦斯说他会进入到摇滚海报的设计行列中,就好像是在电脑和互联网出现之前,遇到了一个不得不加入进来的机会。

韦斯与自己的艺术家朋友肯特.查普曼(Kent chapman)住在一起,他们住在一个每月租金20多块的地方,周围都是有趣的、非主流的创意人士。韦斯和肯特都对艺术、印度教的吠檀多和佛教等很多事物有极大的兴趣。他们经常一起在太阳底下,一边晒太阳,一边谈论这些。肯特的一个朋友叫做鲍勃卡尔(Bob Carr),正在寻找一个能设计标志的人,并且能够在一家小的商业印刷公司为其提供职位。肯特将韦斯引荐给了鲍勃,鲍勃看到了韦斯的绘画,印象极为深刻。

鲍勃将韦斯带到了这个为保险公司做印刷和设计工作的小部门,但几个月后,两人纷纷离职,合伙投入了新的事业,创办了印刷公司,鲍勃负责招揽生意,韦斯就负责安静地做设计和印刷工作。两年后,鲍勃继承了一笔遗产,打算将公司卖给韦斯,去做一名自由艺术家。但韦斯没有接手公司,于是就在卖掉公司之前,接到一些海报设计的工作,并且韦斯能够迅速地将海报印刷并派送出去,真是又便宜又・陕速。就是这样的能力让韦斯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海报艺术家,也就是这个时候,韦斯开始了第一个海报设计工作。

1965年,在韦斯开始第一个舞会海报设计之前,他设计并张贴了海报“我们就是下一个?”(Are We Next),这其实只是来自他内心的一个期待和疑问,而创作的:如果政府开始采用军事手段取代传统的美国人的伦理和人道主义原则,那会怎么样呢?这就是这个海报的创作初衷。

如果说韦斯对于阿瓦隆舞厅和菲尔莫尔礼堂来说必不可少,那么维克托・莫斯科索(Victor Moscoso)就是Family Dog的支柱。上世纪50年代晚期,维克托在耶鲁大学跟随德裔美国艺术家、教育家约瑟夫・艾伯特(Josef Albert)学习美术,这时他对色论有了兴趣,不久,他将色论的抽象和谐转化成了迷幻的矛盾。他能熟练应用欧普艺术,对光效应和色彩进行研究,并在后期尝试摄影拼贴和3D技术。他的画作色调强烈,看了让人眼睛都受不了,但是他的画作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上世纪60、70年代的审美风格。

里克・格里芬(Rick Griffin)一开始是一名漫画家,六十年代受西海岸嬉皮文化影响,才辗转来到旧金山,受邀为Family Dog设计海报。他深受神秘主义的影响,开创了一种与韦斯完全不同的设计风格。里克在海报中采用了一位印第安原住民的形象,骑着骏马手抱吉他的老人仿佛在呼唤嬉皮士的到来。

这五位设计师的风格基本涵盖了60年代嬉皮士海报,尤其是以旧金山为中心的迷幻海报的特点:怪诞夸张的变形字体、对比强烈的色彩运用、流畅弯曲的线条、奇异的视觉效果,以及突出的时代特色和个人主义情感表达。这类海报与迷幻摇滚、吸毒风潮和嬉皮士式的反传统价值观极为契合,在当时一经推出便迅速传播开来。

除了这五位之外,还有许多海报设计师的作品,同样让人目眩神迷。比如李康克林(Lee Conklin),相对于其他海报设计师对线条、字体和色彩的研究,他更擅长挖掘嬉皮的心理活动和迷幻意识,作品充满了各种肢体组合和奇思异想,富含神秘主义气息。大卫・辛格(David Singer)善于超现实主义法和拼贴技术,并喜欢从古典雕塑中寻找灵感。他的风格启发了许多设计师跳出韦斯的设计框架,而注重字体的简化、简洁,构图的简练,加深海报的现代化和数字化风格。大卫伯德(David Byrd)是又一位另辟蹊径的海报设计师,他常年为音乐节设计海报,更常在吸食LSD之后进行创作。他的作品强调对称性和纵深感,而且具有独特的东方和西亚元素。

作为旧金山迷幻摇滚演出大本营的阿瓦隆舞厅和菲尔莫尔礼堂的关闭,预示着轰轰烈烈的嬉皮年代的寿终正寝,旧金山嬉皮士运动至此逐渐走向衰落。迷幻海报设计师们纷纷离开旧金山,要么一改嬉皮风格的设计,要么干脆退休回家养老。60年代嬉皮士海报的历史,也宣告终结。

然而随着嬉皮士运动的终结,“越战”结束、经济衰退、嬉皮士面临自力更生的窘境,六十年代的迷梦终于幻灭。失去了反叛的土壤,嬉皮士海报也渐渐淡出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语境,从正当其时的嬉皮士文化中的一环,变成了已成过去式的嬉皮士历史的一页。但与此同时,嬉皮士海报又是艺术史和平面设计史中值得一书的部分。

嬉皮士们不愿陷在现代主义和二战后兴起的国际主义设计原则的窠臼里,也摒弃功能性、商业性和所谓“理性”,便代之以新奇、迷幻、随性的创作方式,从任何流派中取用所需的元素,包括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分离派、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装饰艺术、超现实主义等。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范文第6篇

关键词:动画艺术 美学思想

在动画艺术创作中,中国的动画艺术家运用中国特有的美学思想及艺术元素(如国画和戏曲等),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世界的观众,为中国动画艺术史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同时,中国动画也以其鲜明的民族性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其中,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滋养使得中国动画具有了独特的人文内涵与美学品质。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了大批优秀的动画精品,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鹬蚌相争》《草人》;动画片《渔童》《过猴山》《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三个和尚》等。

中国动画艺术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动画的精魂,它的形成对中国动画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它不仅长期影响着国内动画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方向,而且为世界动画艺术发展注入了生机,以至影响到了其他国家的动画创作。动画艺术中的美学思维是动画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涉及动画电影艺术创作的思想和方法,也涉及影视银幕设计造型运用的规则,对中外动画艺术中的最新表现形式、蕴藏内涵、美学背景及其流派纷呈做细致研究和深层挖掘,对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一)着重动画艺术美学思想的研究。与电影文化研究领域、美术及艺术设计领域、音乐艺术领域和建筑设计领域相比,中外动画艺术创作尤其是相关理论的研究还较为薄弱,由于处在微弱的基础理论研究阶段,还没有引起动画艺术影视学者们足够的关注,尤其缺乏在哲学文化背景下的系统性研究,这说明动画影视艺术专业和行业还没有能够成熟深化到一定程度,需要学术上的进一步推动。

(二)动画艺术影视美术设计作为电影创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艺术形式的组成部分,其设计观念和美学思考也应是遵循艺术哲学思潮的,它与社会的经济文化和哲学思潮不可分割。特别是当代动画艺术短片中的设计美学和思维处于一个开放的领域,一些前卫的美术师和导演已经把新的思维和哲学带入到动画艺术设计中,在某种意义上,当代动画美术设计正在变成一种更具辐射性、内在性和观念性特征的视觉艺术,赋予当代动画艺术造型美学以独特的魅力。任何形式的艺术创造活动,都和时代的美学相对应和契合,而动画艺术设计美学的确立与发展,无疑与当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和经济的演进和发展密切相关。动画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和活性的造型文本,是和时代的哲学思潮与艺术风格紧密联系的。

(三)从目前大的视觉艺术环境看,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为动画艺术影视美术设计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土壤,其所具有的时代性、综合性和前卫性使得当代动画艺术设计乃至当代动画创作可以吸收很多营养,能够获得不可预测的未来生命特征。关注当代艺术哲学的发展趋势,扩大视野去了解相关艺术与技术的实践和探索,站在兼容并包的角度和现时文化情境的高度来整合新的艺术经验,应是动画艺术研究者的时代使命和责任。

中国动画艺术的美学思想研究的方向,一方面直接面对当代的最新艺术设计和思潮,并把它作为对中外动画影视美术理论前沿动态的一种追踪描述;另一方面,就本文的选题意义和实用价值而言,旨在通过分析当代电影艺术表现、造型与叙事的关系,使其创作经验和思维对于现在或将来的动画美术创作实践有着借鉴作用。当代动画艺术的美学思想是多元共生、相辅相成的,因此,动画艺术所表现出的美学观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美学观的多元共生,它是以多种观念混合形式产生。

笔者认为,针对我国动画艺术的美术思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种解决方式: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外经典动画影片,以及能够体现动画艺术中美学思想上具有典型特征和独特设计的影片做有针对性的个案分析。影片大多是早期动画作品中的经典片子;个别独异的片子选自欧洲动画艺术短片中一些先锋之作;筛选具有当代动画艺术美术设计新思想和新思维的代表性,同时这些影片大多是在各国际电影节尤其是奥斯卡获得美术设计方面奖项的影片。2.从理论分析和实践考察的双重视角进行分析。如从美学思维入手,对中外动画艺术中先锋设计的多元构架进行梳理分类、研究剖析,在本研究领域内具有全新的切入视角和分析框架。3.从理论高度研究动画艺术中美学思想与艺术设计、艺术表现的活性思维,突破一般性的总结概括分类,直接针对动画电影中美学思想与艺术设计和实践、思维方法,为银幕造型实践创新提供参考和指导。4.从美学的角度综合分析评价当代中外动画艺术美学上的多元化现象,体现理论型文章的思辨意识,并且始终用一种开放的当代观念和辩证态度进行论证。5.从广阔的视觉艺术视角和现时文化情境中关注中外动画艺术的美学思想,涉及当代艺术的众多领域和哲学流派,具有艺术美学普遍的一致性和跨学科的参考性。

在研究方法上,动画艺术专业属于美术、文学、音乐学和电影学的交叉方向,其以美术设计为主体,为动画的艺术语言和拍摄制作过程服务,本质上应归为艺术设计或艺术造型的一个分支。因此,运用研究艺术设计的方法来研究动画电影美术设计是较恰当的方法。

哲学介入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引证哲学,是艺术理论研究深度的核心标准之一。动画艺术是一种具有特殊目的的视觉艺术和造型艺术,遵循造型艺术的规律,参考当代造型理念、观念艺术的方法和当代哲学观念对其进行研究,应该能切入本质,探索出对新时期的动画艺术美学具有指导理论思考和创作实践的双重学术结果。

参考文献:

[1]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特伟.美术电影创作访谈[C]. 美术电影创作研究,1984.

[3]王树忱,严定宪,徐景达.入海擒龙[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

[4]孙立军,马华.影视动画影片分析[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

[5]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6]尹岩.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学派”[J].当代电影,1988(6).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范文第7篇

一、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集成人类理性思维和艺术性思维,在表现形式上、创作过程部分或全部依靠数字科技手段的新艺术形式,称为计算机生成艺术或计算机图形艺术,简称为CG(ComputerGenaratedArts或ComputerGraphicArts)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受控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工业设计和信息设计在表现形式、表达内容和传播形态上密切相关。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成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开始走进艺术领域,促进了艺术发展,更新了艺术的表现形式。数字媒体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在数字化时代得以普及和繁荣,以其数学化技术特征和交互性传播特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具有可实现信息更加高效、便捷、人性化和艺术性的沟通的优点,已全方面渗透至包括摄影、摄像、电影、电视、报纸、书刊、动画和网络等各种媒体和包括传统绘画、平面设计、展览展示、建筑和工业设计、旅游业、咨询业、计算机游戏及远程教育等信息服务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公共媒介系统。作为与传统艺术不同的新兴艺术形式,归属于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具有独立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具有创作工具数字化、作品展示交互性、作品呈现多样性、表现题材广泛性和艺术传播大众化的特点。

二、旅游文化传播

旅游是指旅游者离开定居地,为体验不同文化和经历,本着对另一个地方的向往,选择去这个地方旅游,以实现认识这个地方的目的。旅游过程中,除了对旅游地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色、人文特色和历史遗迹等观光外,对旅游地文化的认识和传播逐渐成为旅游者的新追求。正是这种新需求,有利于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这也是旅游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境界。深挖旅游地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是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旅游文化与旅游活动同步产生,但被得到关注和重视仅有20多年的历史。旅游文化被晏亚仙先生在《旅游文化管见》中被完整定义:是基于区域规划和建设思路,以山水景等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为框架,以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等精神文明为内容,以文学、艺术、展览和科研等多种途径为手段,为国内外广大旅游者服务的综合性活动。如果说旅游的灵魂是文化,那保证旅游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关键就是传播。旅游文化的传播贯穿于整个旅游过程,传播的内容主要包括山岳景观文化、水景观文化、生物景观文化和特异景观文化等自然景观文化传播,人文景观文化传播,包括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社会景观文化传播及企业文化传播等。旅游文化的传播者可以是旅游者、旅游地居民等旅游主体,也可以是旅游社和旅游地职能部门等旅游中介。其中旅游者既是旅游文化的传播者,向旅游地居民和来自其他旅游居住地旅游者传播自己居住地的文化,也是旅游文化的接受者,可以接受旅游地的文化和其他游客的文化传播。随着数字化信息社会的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数字媒体业已为旅游业中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体,旅游文化呈现出视觉化传播和媒介化传播时代特征。一方面,可以为旅游者提供丰富多元、生动形象的视觉化旅游文化信息内容,提高旅游地的吸引力,且以旅游者角度出发,提供符合旅游者的需求和接受方式的信息,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文化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媒体的传播作用,实现有效的旅游文化传播。

三、数字媒体艺术对旅游文化传播的影响

旅游文化的传播是不同地域间景观、人文、社会和民族文化等文化信息的流动,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和发展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文化旅游者及传播效果等方面均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渗透至旅游文化传播的各个角落,在传授关系、传播形式、传播媒体、传播效果和传播意义等方面产生了下列的影响:

(一)传授关系依托于电视媒介和平面印刷媒介的传统旅游文化信息基本上属于被动型媒体,信息和旅游者形成的是给予与被给予的单一关系,旅游者仅可以被动接受信息。基于主动化传播是传播的重要属性这一思想,数字媒体艺术介入下的旅游文化传播以其强大接受力和传达效果实现了旅游文化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主动传播。旅游者可根据个人情况和实际需求选择旅游文化信息,从灌输式传输的消极接受过程到互动双选的主动参与过程,通过双向沟通、合作、互动和反馈过程,旅游者从传统的旅游文化接受者角色主动转变为旅游文化的传播大使。基于数字技术数字化和高容量的特点,数字媒体艺术增强了旅游文化传播的时效性和丰富性,打破了旅游文化传播的时空性。旅游文化的传播作品的制作过程中,从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中均采用数字化形式和数字设备完成,利用计算机将实拍素材和图像合成实现非线性自由编辑,经数字保存、压缩和传输技术完成高质量影像作品至旅游网站、旅游电子地图、旅游电子杂志、网路虚拟旅游等数字终端设备上,均以数字化的形式打破了旅游文化传播的时空性。

(二)传播形式无形的旅游文化经数字媒体艺术视觉听觉综合处理后,具有多感官体验的综合表现,有利于实现旅游文化信息传播的最好传播。基于数字技术和创意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可以增强旅游文化的视觉感知,加之文字、声音、图片和影响等新型形式组合的巧妙使用,不仅有助于增强旅游者对文化信息和内涵的视听感官效果,而且会以全面化和立体化,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效果,吸引旅游者以主人翁身份参与旅游文化传播活动,开阔旅游文化传播新视野和高效互动性。新数字媒体介入下的旅游文化传播中,艺术创造过程中采用的非线性数字技术及多层面性、大发散性思维模式,集自然、社会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综合考量,依赖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平面、三维、静态和动态的数字制作,追求更逼真的图像、图形、影响、文本和音频等多种组成的表现形式,开阔想象力和创意思维,带来更具表现力和传播力的作品,维性的创意设计语言集中聚焦旅游者的注意力,对传播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加强对传播内容的印象、识别度和记忆度。

(三)在传播媒体上,实现了多媒体的整合传播和新旧媒体的延续与共融基于计算机虚拟完成平台和资源的整合,打破传统媒体各自为政的格局。在结构上,通过调研各媒体的优劣,优化组合,借助统一的数字形式整合众多单一的传统媒体为一个多元媒体组成的扩媒体传播平台,即数字传播媒体。在功能上,数字媒体集成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途径,构建了高效、高容、多元的传播方式,彻底打破时空限制,方便旅游者自主选择。新媒体的出现并不会完全取代旧媒体,旧媒体也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会在新的数字环境下继续适应和演进。一方面,考虑到年龄较大的群体对新媒体的尚未充分适应,另一个方面,在数字媒体的帮助下,传统媒体也实施了相应改革,在内容制作和传播方面全面实现数字化。

(四)传播效果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数字媒体艺术这种生动有趣的形式引起了旅游者的注意。数字媒体艺术多元化的设计帮助旅游者选择性理解,充分挖掘和彰显了人文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通俗易懂方式帮助旅游者顺利读懂人文景观文化。数字媒体艺术通过多种手段加深旅游者选择性记忆,帮助旅游者多记住有意义的旅游文化信息,同时忽略或抑制不友好的旅游文化信息。新数字媒体介入下的旅游文化传播中,艺术创造过程中采用的非线性数字技术及多层面性、大发散性思维模式,综合考量自然、社会和环境等各种因素,依赖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平面、三维、静态和动态的数字制作,追求更逼真的图像、图形、影像、本文和音频等多种组成的表现形式,开阔想象力和创意思维,带来更具表现力和传播力的作品,聚焦旅游者的注意力,对传播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加强对传播内容的印象、识别度和记忆度。

(五)传播意义旅游本身是综合文化需求、文化交流和人际交往的活动。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的旅游文化传播可以实现追求文化差异,领略不同区域人文差异,寻求文化认同,探索文化环境的跨文化交流。数字媒体不仅有利于信息高度沟通,加大对话时空密度,丰富沟通内容,更能保证文化交流的及时性、互动性、个性化、全面性和直观性,尽最大可能避免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作为贯穿于旅游全过程的旅游文化传播,基于视觉形象的社会化和商业化行为,旅游文化实际上是每时每刻均有经济和消费相关,数字媒体艺术促进旅游文化传播的同时,也是基于数字媒体的方式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播新的旅游消费咨询、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的过程。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的旅游文化传播改变了传统旅游的模式,改变了破坏环境,破坏地方特色的粗犷式旅游模式。现代科技手段在旅游业的应用,保障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数字技术和传播技术以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实现由传统单向、静态、被动的传播方式到动态、交互主动的传播方式的过渡,旅游者可通过网路自主在线观看、下载保存和沟通分享旅游文化。数字技术可通过扫描、拍摄、模拟等重塑传统传媒手段无法还原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技艺民间音乐等即将消失或业已消失的旅游文化,不仅可以通过配合文献解译、现场解说和文书解释为旅游者提供素材,还可以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保存下来,子孙后代可以通过数字化方式一睹历史,实现旅游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延续。

四、结语

新艺术的音乐特征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经济 设计 民族文化 世界艺术 中国艺术 和谐 朴素 含蓄 节制 器形 制作方法 装饰纹样 精神力量 概括 夸张 大同 中国传统人文 自然 哲学观念相呼应

论文摘 要: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可以从这个国家的设计水平上看出来。借用孔子的美学思想时必须解读的名言。首先要有洁白的丝织品,然后才可以再上面绘画。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裕,人们对艺术和审美的要求不断的提高,我们的时代已经到了追求新形势、新艺术的时代。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图案,主要装饰在彩陶上。彩陶被称之为中国史前艺术,最辉煌、最灿烂的代表。

一、制作方法

彩陶就是在橙红色陶泥坯上,用矿物质颜料涂上花纹,然后再高温下烧成的陶器。烧成之后,而且由于矿物颜料的不同以及烧制温度的差异,花纹的颜色有橙黄、橙红、褐黑等。但是,不管是哪一种色彩对比,都会令你感受到那种单纯,绚烂、强烈的原始美感。

二、器形

常见的器形有碗、盆、壶、瓶、鼎等生活用品,式样众多,千姿百态。这些丰富的器物造型配上不同图案的装饰更显得充实完美。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借用孔子的美学思想时必须解读的名言。首先要有洁白的丝织品,然后才可以再上面绘画。把这句话发展开来,可以说,先有简单的器皿,然后才有在器皿上绘制图案的事情发生。这就是陶器的装饰历程;什么意思?装饰图案是建立在使用功能基础上的,为功能服务的,所以从图案在彩陶上装饰的部位上我们还可以看出当时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那就是为了适应原始人席地而坐,陶器平放地上所呈现的俯视要求,将装饰纹样安排在陶器的内部或腹部以上。图案与器物造型的有机结合

三、四种装饰纹样

彩陶的装饰纹样大致可以分为: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人纹等等。其中动物纹与几何纹占据着明显的统治地位。

(一)几何图案:人类艺术的起源时期的装饰图案大都是对自然界的模仿开始的。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鸟儿那里我们学会了唱歌。从蜘蛛那里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制作渔网;编织结构的网纹、织纹、绳纹、的几何图案出现了。

漩涡纹瓶的造型和花纹都极具特色,图案的漩涡动感十足,似乎是模仿了水流的韵律,而且规整动人,疏密恰到好处。音乐家可以把自然界的杂乱声音加以调整、组合,升华为乐章:那我们呢?我们就是利用点、线、面、色、形体这些构成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的大与小、多与少、强与弱、轻与重、虚与实、曲与直、长与短、快与慢等…有秩序的变化。在画面上显示各种不同的节拍,如急缓,强弱,起伏,行止,转折,远近,它赋予节奏以强烈起伏,抑扬顿挫的变化。瓶腹上的挂鼻提醒我们,它平时是被拴起来挂在墙上的;功能与美观并存,具有节奏与韵律之美。

(二)植物图案:在对植物的模仿中,往往强调对自然物象的主观感受,多以植物叶子,花瓣构成,对其采取必要的夸张与变相,以突出形象的主要特征,其物体为一片叶或一瓣花构成非常的单纯,简化不必要的细节,使其典型化,抽象化。几何化的植物图案。因为使其母体图案一形多用,创造二方连续的多样表现,突破自然的比例,以突出想象的特征,强调比例节奏的美,实质就是艺术的夸张,与漫画有相似之处,不过漫画是夸张丑的一面。

(三)动物图案:在许多重要事情上,我们是模仿禽兽,作为禽兽的小学生的。当时人们的渔猎生活,使得人们在彩陶动物图案中有很多鱼的纹样,从形态上形式有宽体、载体、张口、闭口、从形式上看单体鱼、三体鱼不同的变化,往往表现一条鱼的侧面分割为鱼头、鱼身、鱼鳍及部分,用直线、弧线、三角形和圆圈等来表现,简化了自然鱼的细节,点、线、面的细节上运用的恰到好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创造。画面上动物纹虽然非常简练,但表现了鱼的形态特征。对各种不同的姿态,自由自在游动的鱼、奔跑的鹿,站立吠叫的狗好像受到惊吓,显示了远古艺术家们捕捉动物瞬间特点的才能。采用影绘的处理手法。采用阴影平涂的描出对象外轮廓的特征舍去细部。均取得了优美简洁的效果。

(四)人物图案:人物图案虽然不多但很有特点,尤其是马家窑彩陶盆上的人物舞蹈图案,我们看这个图案它被平均分成三组、被一排排并列数线各自分隔的五个小人儿。他们扎着小辫子,屁股上伸出一条尾巴似的东西。他的魅力来自于注重人物轮廓美、动态美,这也说明我们的祖先在观察物象时能从大处着眼,用宏观的方法来研究所要表现的物象,捕捉他们的动势和形态变化,与其相适应的粗细线,使他们在构图上有这种不同形体,不同方向主次的变化。除了小人动态之外,由于变化也带来了动感。在主次的变化上,为了突出人物主体的形象有意识地无论在位置上还是在面积上都占有主导位置。而且这些变化的形象有规律地反复排列在碗的内壁,变化富于统一。很像是一个舞蹈中的装饰品。美丽的艺术品使人从心里向外释放出欢乐。而这些小孩的欢乐舞蹈,又更多地使我们想象到他们所处部落中正在进行的巫术仪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