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村镇银行发展方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4)01-0034-02
一、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河北省于2009年10月启动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三年计划工程, 制定了组建76家村镇银行的规划。2013年上半年, 河北省银监局针对目前存在的发达地区组建快、欠发达地区组建慢的实际状况制定了村镇银行发展规划,本着“发达县(市)与欠发达县(市)挂钩,欠发达县(市)优先组建;金融服务相对滞后的县(市)优先组建”的原则,合理设置村镇银行布局。2008年, 河北仅有张家口信达村镇银行一家开业,2012年底增至23家,截至2013年6月末,河北省村镇银行已开业27家(见表1),批准筹建5家,银监会备案核准23家;此外有3家主发起行向银监会递交在河北省批量发起设立11家村镇银行的申请,还有几家主发起行正在河北省选择设立地点。计划至2013年底,力争实现河北省村镇银行开业50家。此外,河北银监局还积极督促已开业村镇银行机构下延, 全省已开业村镇银行的分支机构已由2012年底的2个增至2013年底的11个,净增9个。
近年来,河北省村镇银行数量不断增加,业务规模也不断扩大,资产负债规模稳定增长(见图1);经营状况总体良好,利润逐年增加(见图2),发展势头良好。截至2013年6月末,河北省已开业村镇银行注册资本总额为12.02亿元,从业人员636名。资产总额达99.23亿元,负债总额达86.51亿元,其中吸收各项存款72.36亿元, 发放各项贷款43.61亿元,贷款户数4763户,实现净利润5091万元。
同时,村镇银行按照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积极向农户、小微企业贷款。截至2013年6月末,河北省已开业27家村镇银行共发放小微企业贷款21.70亿元、856户,发放农户贷款20.47亿元、3728户,投向小微企业和农户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86.68%。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经济组织、中小微企业、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有力支援了农村生产、种植、养殖业的发展以及农村当地骨干企业、特色企业的发展。由此,村镇银行充分发挥了“草根金融”的优势和潜力,在支持三农、支持小微企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推动了河北农村地区金融、经济的发展。
二、推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 金融监管部门强化对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及股东资质的监管。各级金融监管部门应强化对村镇银行的监管,确保村镇银行发展不脱离农村经济建设对金融机构的实际金融需求,不偏离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银监局要重点加强对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监管,并实施差别化政策,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涉农贷款、小企业贷款考核比例。如制定辖内村镇银行小企业和农户贷款户数占比、100万元以下贷款户数占比、户均贷款、涉农贷款占比等监测标准。对于偏离三农服务宗旨的村镇银行应及时提示,严重偏离支农方向的要令其限期改正,对整改不到位的进一步采取相应监管措施。此外,应强化股东资质监管。要坚持“远离破产、资源充足、有限参与、长期承诺”的原则,审查村镇银行股东资质。“远离破产、资源充足”是确保股东具备能够持续增补资本金的能力;“有限参与”是指一个股东不能参股很多家金融机构,原则上不能超过2家;“长期承诺”是指股东应做出不谋求额外利益、 不干预村镇银行日常经营等的承诺。 股东应以企业法人为主, 严格控制自然人,单个自然人持股比例原则上应低于5%。
2. 村镇银行应明确发展方向,打造特色化、差异化和精细化银行。 村镇银行与其他银行在县城竞争抢客户很难,所以应采取差异化、特色化和精细化的发展模式, 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将重点客户定为粮棉生产农户、养殖专业户、农村地区商户以及涉农中小微企业。 村镇银行的经营发展一定要和农村实际情况密切结合,必须融入农村,针对农户和农村当地企业的金融需求开展业务。村镇银行应研究农户、农村中小微企业这个重点客户群体的特点和需求, 将金融产品营销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贷款发放的条件再放宽一些,服务门槛再放低一点,提供的资金支持再多一些。 同时要积极开展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机制的创新,实现银行和农户双赢的效果。
3. 加强宣传以提高公信力,扩大资金来源。由于河北省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 大部分老百姓对村镇银行缺乏了解和信任,导致村镇银行社会认知度低,公信力差。 一些农户怕村镇银行重蹈上世纪农村基金会的覆辙; 一些客户担心万一我国遭遇类似美国的金融危机, 村镇银行不能像国有大银行那样抵御风险。因此河北省村镇银行应加强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开展微笑服务,对外展现良好形象,以提高公信力。此外,应鼓励村镇银行在各个县、乡多设立网点,同时变“坐商”为“行商”,主动上门为农户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成为农民和涉农企业的贴心人和支持者,从而扩大资金来源,充分发挥村镇银行作为草根金融的优势。
4. 加快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今后村镇银行应改变成立之初业务种类少、金融产品比较单一的现状,不仅要大力发展结算、、咨询等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而且应该逐步开展信用卡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国际业务等新业务,提高村镇银行业务经营水平。 并根据农户和小微企需求设计新的金融产品,扩大业务范围。如根据农村地区资本保值增值需求,推出新的理财产品;根据农户季节性农业生产的需要,推出短期信用贷款;根据农民养殖的周期性需要,推出联保贷款;根据农民家电购买需求,推出消费贷款;根据小微企业资金需求,推出质押贷款等。特别应大力支持龙头企业、骨干企业、特色企业的大型项目、特色项目,促进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
5. 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1)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控。监管部门对村镇银行应明确提出内控要求,督促其完善合规和风险管理部门,对成立时间满一年的机构要开展全面内控检查。(2)加强合规监管。加强对村镇银行资本充足率、贷款集中度等一系列风险指标的持续监测。严禁发放超比例贷款,最大单户贷款限额按照资本净额的10%与1000万元孰低的标准掌握。(3) 加强流动性指标监测分析,设定村镇银行存贷比、核心负债依存度、开业三年过渡期管理规划等。对于流动性比例指标不达标或季末与月末之间波动较大的要限制其信贷投放。同时应按照规模对称、期限对称、种类对称的原则,将存贷比控制在合理水平。
6. 健全股份制公司架构,完善公司治理。村镇银行董事会或执行董事应该充分发挥对发展战略、风险管理的决策作用,监事会或专职监事应起到对董事会和高管的监督作用,信息要充分披露,要公开透明,让董事和股东知情。村镇银行应逐步健全、完善公司治理架构。同时应发挥主发起行的“支撑”效应,提升公司治理的品质。在村镇银行发展初期,主发起行应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 向村镇银行提供发展必需的人脉、网络、产品研发、建章立制、风险管理技术等资源,并加强对村镇银行风险防范的指导。若存款资金紧缺,主发起行可以借款给村镇银行;村镇银行也可借用主发起行平台,推出网上银行服务,解决跨行结算渠道难题。但村镇银行走上正轨后,主发起行要保证村镇银行的经营自, 避免对村镇银行经营业务的干预,维护村镇银行的独立自。
参考文献:
(一)农村金融环境特性所导致的风险
1.农业生产自身风险。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金融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更加显现。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以其独特的经营机制、高效率的贷款审批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地区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但囿于农副产品的生产周期长,农民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加之农业生产极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等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因素,以及农民对农业市场运行机制缺乏了解,跟风现象比较严重,一旦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则严重影响农民收入等外部因素,直接影响到农村金融贷款的归还风险较大。农民风险意识的欠缺以及农村尚处于起步阶段的金融环境,必然决定村镇银行较之城市银行体系而言要面临更高的信用风险。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的潜力无疑是巨大的,然而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使得现行法律法规对农村金融债权保护不力,市场风险自然很大。
2.农村信用监管薄弱的风险。一方面,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农村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不真实。银行和企业、个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无法避免,使得贷前调查难、贷时审查难、贷后跟踪难。这样不但增加了存在银行的运营风险且易产生贷款资金无法收回的危险为银行埋下了不良贷款风险隐患。另一方面。中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的征信体系。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但覆盖范围只局限于银行、企业的金融信用信息,没有形成统一全面的覆盖众多农村企业和农户的征信体系,以致于村镇银行很难了解和掌握中小型企业及农户的资讯状况,为村镇银行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带来了困难。
3.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的风险。目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严重的行业集中问题,村镇经济往往集中发展一、两个优势产业,而村镇银行的业务也高度集中于这些客户;中国农民多数还是以种植业为主,平均收入较低,没有城镇职工的稳定收入;同时农村融资缺乏可担保的财产,抵押客体不足。中国法律、法规规定农村土地所有权和农村土地使用权不能进行抵押,农户承包的土地和宅基地不能拥有贷款抵押。农村不动产的流通性也受到一定限制;另外在农户联保业务中,即使联保小组成员自己按时还款,也可能由于某个组员的违约而承担违约责任,联保贷款的缺陷也随之暴露出来。
(二)村镇银行自身建设中所面临的风险
从目前情况来看,各地城镇化建设还款来源主要是地方财政和土地出让收入。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影响,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放缓,但政府支出刚性增加,地方政府过度负债,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过程存在的问题与风险不容忽视。
1.地方政府融资风险。由于各地城镇化建设融资的主体主要是类融资平台的政府背景公司,随着地方政府负债全面审计的深入推进,此类平台公司的表外融资行为必将受到更为严格的监管,由此而产生的监管风险应当高度重视。同时,地方政府的还款资金来源主要是土地出让收益,在当前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宏观环境下,二三线城市的土地收益后继乏力,存在有土地无市场、抵押物变现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都可能影响还款来源。从目前情况来看,各地城镇化建设贷款主体多为县(区)级和更低层级乡镇平台,可支配的财权相对较少,财政实力和协调能力较弱。
2.银行自身建设风险。《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2条规定“:村镇银行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决定了村镇银行人员进入渠道较为复杂,靠人情关系进入村镇银行的较多;村镇银行为了便于开展业务,一般在当地招聘,尤其是在村镇银行刚成立时,对其工作人员的要求不高。而真正的金融专业人才较少,因此人员素质不高,合规操作意识差,业务操作流程相互制衡的规章形同虚设,极易导致操作风险发生,对村镇银行日后业务发展埋下风险隐患。
3.银行经营风险。商业银行在支持城镇化建设中,还会面临诸如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等。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目前缺乏必要的风险分担机制,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入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中国大部分农村土地为完成土地确权,即使完成确权的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土地抵押也与物权法相冲突。商业银行在开展与集体所有土地相关的业务时存在一定的法律政策风险。而地方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为了加大招商引资加快特色园区建设,导致在部分地区出现了重复建设问题,园区利用率不高或是园区企业盲目扩张导致产能过剩,这些都为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入带来了较大风险。
二、对村镇银行发展的几点建议
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基础设施、居民住房、社会保障、工业产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等诸多领域的金融需求,对于村镇银行的发展而言具有无限潜力可以挖掘。村镇银行要紧紧围绕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亟需的经济、社会和人口三大领域来对城镇化的建设提供综合型的金融服务,要坚持“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原则,结合自身发展定位把握好重点支持领域,制定差异化的资源配置方案,从产品研发、渠道建设、资源配置以及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来对城镇化的发展提供系统的支持。
(一)加强政府宏观政策研究
建立配套政策支撑体系一是密切关注政府宏观政策,以此为导向调整创新村镇银行信贷政策。政府宏观政策往往关系到城镇化进程的重大发展战略,村镇银行要着力在宏观政策研究层面下功夫,结合城镇化过程中的信贷需求特点,及时调整原有信贷政策和信贷投放结构。要牢牢把握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有针对性地制定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区域性信贷政策,把握好贷款投放时机。强化对城镇化建设重点领域特别是县域经济、园区经济、产业升级与转移等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主动跟进各区域城镇化发展规划,抢占发展先机。重点支持国家级城市群区域城镇化,适度调整对重点区域的业务授权,扩大其业务自,提升其市场竞争的主动性。三是紧紧围绕城镇化进程和各级政府城镇化规划与决策,以经济发达、产业支撑有力、绿色环保的城镇化区域为重点目标,系统分析城镇化进程中不同主体、不同环节、不同主题的金融需求及内在联系,通过产品、流程、制度和营销方式的创新,构建起全方位一揽子的金融服务体系,在更好地充当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者、政策导向参谋者角色的同时,也要注意构建金融风险的防范体系。
(二)迎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向
建立综合型的城镇化金融服务体系一是要把握城镇化经济发展方向,对各类物流园区、产业园区以及大型的商贸市场建设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全面规划消费金融、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融资等方面的金融产品,以完善城镇化建设的产业支撑。二是结合城镇化发展中的人口分布特点,从个人助业贷款方面来对进城创业的农民进行重点的支持,对网点的布局进行调整优化,要研发适合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等多样化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优化对城镇的资源配置,调整区域布局,将营业机构和服务链条延伸至新型城镇化区域,并加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投入。通过加强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如村镇银行、信托机构、股权投资基金公司等,通过不同金融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渗透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三是结合城镇化的社会发展层次,要对普通商品房的开发、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新型农村集中社区的建设项目提供支持。四是充分发挥移动金融的优势。通过移动终端提供账户管理、转账结算、投资理财、代收代缴等多种金融服务,通过手机银行提供现金管理、消费金融等便捷服务。以电子渠道弥补商业银行在中小城镇网点不足的劣势,优化渠道服务能力。
(三)注重产业和区域发展定位
[关键词]村镇银行;新形势;财政政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075
[中图分类号]F832.3;F8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1 村镇银行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村镇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村银行同样得到了重视。村镇银行作为银行金融机构,主要为所在地常住人口、农业及农村发展提供金融方面的服务,能够为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专业良好的金融服务,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助力。
村镇银行相关办事机构驻地与对外服务范围均设立在县、乡镇等地区,相对于其他银行来说,其对于注册资金与规模的要求多有所降低。村镇银行多面向于当地村民与当地的小型企业,满足村民需求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村镇银行的运行机构较大型银行来说较为简单,故而其能够及时地对客户需求进行及时满足,进而更好加贴近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金融服务。在实际营运过程中,村镇银行规模小、功能全,业务办理落实手续少耗时短,但其建立成本与运营成本同样十分可观。村镇银行的出现能够填补村镇金融服务方面的空白,顺应了村镇经济发展需求与社会经济水平逐渐提高的社会趋势。村镇银行具有极为明显的特征,总的来说可以划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其定位极其明确,其次是注重经济体制的灵活性,最后是其为村镇居民与乡镇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极好。
2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得到了快速发展。无论是政策方面还是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村镇银行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村镇银行的发展受到所在地经济水平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了出资机构或个人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建设管理运营方式也对村镇银行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这些影响对村镇银行的发展起到难以忽视的积极作用。相对于同样面临村镇居民的其他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优势十分明显,故而其发展的前景明显优于其他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所在地居民与小型企业,因此,监控方面明显优于其他金融机构,但实际运行过程中,风险不易控制,监管成本也相对较大。受到相关政策的鼓励,村镇银行在很多经济条件不足以满足其自行发展的地域也得到了相应发展。
村镇银行的投资方多规模较小。农村所特有的业务盈利少、成本大的情况使得很多大型银行不愿将资金投入到村镇银行的建设与发展中去,故而,村镇银行的建立多由规模较小的金融企业机构进行投资。
3 现行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
3.1 承诺难以兑现
村镇银行对于农村金融来说是一个极富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的大市场,能够帮助农村市场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村镇常住人口及村镇企业,很多银行投资管理人员在银行建设初期会对服务对象作出一定承诺,但在实际营运过程中,并不一定能够兑现这些承诺。村镇银行多非由国家投资建设,故而其对盈利目的的关注明显高于其他目标,但农村经济极易受到自然条件与市场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故而相对于其他经济主体来说,以农民作为主要参与人的农村经济处于弱势地位。与农业相关的政策并不能使农民的收入得到基本保障,故而,多数村镇银行并不能将作出的承诺真正的实践于日常营运过程中去,使得村镇银行难以获取利润的同时,逐渐失去村镇居民的信任与原有的市场份额,迫使村镇银行不得不进行从新考量自身定位与发展方向,进而影响到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村镇银行多以为村镇居民服务为基本目标,但实际营运过程中,并不能真的将所有业务围绕着村镇居民开展,故而随着银行逐渐发展,多将自身市场发展重点转移到其他方面去,进而影响其为村镇居民服务的原有主旨。
3.2 难以获得发展资金
村镇银行的建立能够为村镇居民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这些银行在实际营运过程中多以农民为服务对象,因此,居民的收入水平对银行的营运有着难以忽视的影响。多数村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并不高,农民及乡镇企业的闲置资金极为有限,这样的情况严重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储蓄金额。村镇银行的建立时间较短,村镇居民多对其了解较少,无法正确地认识到金融管理能够带来的利益,故而对将闲置资金存入银行的观念并不强,进而影响到村镇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多数村镇居民对银行的认可多建立在其能为自己提供贷款的条件之上,对村镇银行的存款增长有着严重的制约,进而影响到村镇的经济发展。村镇企业的控股方多难以与大型银行相比较。多数大中型银行对村镇银行的建立并不感兴趣,因对村镇银行投入的回报周期长、盈利有限,且若经营不善会影响大中型银行自身的声誉。而这些因素也同样对民营资本的投入有所影响,故而村镇银行并不能获得多数投资者的认可,进而严重缺乏足够的发展资金。
3.3 风险难以控制
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多为村镇居民,其收入来源多以农业为主,故而受到的制约较大,因此,村镇银行为村镇银行提供的贷款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当下,国家对农民的扶助力度逐渐加大,很多惠民政策逐渐得以实施,而农民对这些政策的依赖性也逐渐增大。很多村镇银行对村镇居民所发放的贷款都被认为是另类的扶助资金,故而极少村镇居民对这部分贷款存有及时归还的意识。村镇银行的对外业务多以贷款为主,在这样的环境下,银行的贷款业务受到的风险难以控制。很多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信用意识、法律意识等明显较其他地区淡薄,多数村镇银行向村镇居民发放的贷款并不能及时得到偿还,甚至大部分最后无法追回,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信贷资金的安全,进而对村镇银行的营运与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多数村镇银行无法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竞争,多无法适应农村的复杂情况,其市场份额极易被其他机构所占有。
3.4 存在相对孤立
村镇银行多数对于加入现有银行业内已经形成的结算网络并没有准确的认识,故而对此并不积极,这样的情况使得客户难以从其他银行进行存取业务,故而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村镇银行的客户受到的制约不仅仅是存取款的不方便,还有汇款、转账等业务的费用问题等,因此,很多村镇银行的客户并不愿将大笔款项存入村镇银行,故而影响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很多村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多为农业,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外出务工,故而资金的流动对于居民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而村镇银行的孤立性会使其失去这些潜在客户,进而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3.5 经营方式的问题
村镇银行与其他银行的经营方式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同,多数村镇银行并不能将传统经营方式应用于对农村市场的拓展中去,故而,相当一部分村镇银行并不能快速的改变自身经营方式,进而受到了极大地制约。很多村镇银行投资方原本就有一定的金融产业经营管理经验,在村镇银行建设初期多以这些经验作为参考,实际过程中多以这些经验作为依据并不能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及时作出调整,使得村镇银行难以获得更好地发展。
4 新形势下支持村镇银行发展财政政策研究
4.1 引导支持投资方
在村镇银行的建设方面,可以通过出台相应政策,为投资方提供一定支持,促使更多的投资方对村镇银行的建设营运产生兴趣,进而促使村镇银行获得更多的发展动力。对于外来投资方,可以通过为投资方提供地方规定的详细介绍以及一定的补贴,帮助其更好地在当地取得更大的竞争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效果调整补贴比例与补贴数目,使市场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而对于本地投资商可以采取适当降低纳税比例的方法,减少建设投资,根据村镇银行的建设地区不同调整纳税额,保证投资方看到实际利益的同时,不过分依赖相应政策的扶助。
4.2 增强银行经营能力
村镇银行的日常营运期间,与客户之间的接触往往建立在金融业务的来往之上,可以通过将扶贫资金下拨到村镇银行账户下进行管理与发放,减少相应部门的工作量,并增加村镇银行的存款额进而增强其经营能力。在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为其提供一定的政策保障,以便适当降低村镇银行贷款的风险,使村镇银行获得更强的竞争力。而在对于企业最为重要的人才方面,可以通过提高职员福利待遇的方法,提高村镇银行对人才的吸引力,进而吸引更多专业人士,为村镇银行提供更好地发展条件。
4.3 调整各方关系
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适当的使用财政政策进行适当引导,能够帮助其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但在这些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调整各个方面之间的P系。如税收支出与财政补贴、中央及地方的财政支出以及村镇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都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为村镇企业提供发展空间的同时不影响市场的正常发展。
5 结 语
村镇银行的发展与进步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如何在当下使用财政政策为村镇银行提供良好条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业界重点关注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银监会2006年年底颁布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表明了金融高层理念的放开,要在中国最贫困的土地上尝试运用弱势金融开创农村金融真正的战国时代。村镇银行旨在打造社区金融的助推器,必将成为农村经济繁荣的金融引擎。
村镇银行符合木桶原理
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其实很明显,就是要打造符合农村地区真实需要的高质量的金融供给。300万元、100万元、30万元和10万元四个梯次门槛,透露出木桶原理的金融哲理:协调、和谐、共生、一致。金融如水,资金是水,而这四个规模不等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就像是4个木桶,可以装分量不同的水。农村地区相当于小河沟,工、农、中、建等金融机构的木桶太大了,根本提不起小河沟里的水,无法实现农村客户与金融机构的博弈和双赢。
村镇银行是我国开始农村金融原创性实践的可喜起点。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是金融共生的内在需求。农村经济主体使用农村金融资源的净收益应大于或等于交易双方的机会成本之和,至少等于农村金融资源非农化的净收益率。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要素流动自由化对农村经济主体使用金融资源的平均净收益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村镇银行是对金融抑制与行政不适当干预的初步否定。金融抑制是导致我国农村信贷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成立村镇银行的政策思路应着眼于完善涉农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改革农村信贷利率体制,改革银行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创新信贷技术,真正改善银行和涉农客户之间的信息结构。解除金融抑制的最佳选择就是在农村真正做到利率自由化,实现利率由农村有效需求来定价。积极关注农村信贷投入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农村金融微观基础的健康性和可持续性。
村镇银行是关注穷人生存权的理性回归。经济发展的最高目标是提供居民福利。商业资金缺乏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成立村镇银行旨在培育农村金融竞争,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要想在中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运用金融的杠杆去撬动农村经济的平台,村镇银行将是农村金融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形成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农村金融必须与农村经济相适应才能均衡发展。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谁决定谁、谁支持或扶持谁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双方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互相吸引。新农村建设需要资金投入,金融资金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据专家估计,未来15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约1700〜4900元,如果按8亿农民计算,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将在13600亿〜39200亿元之间。
设立村镇银行必将加剧农村金融生态竞争的激烈程度。村镇银行与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农行、小额贷款公司、民间金融等形成多元竞争格局。如果从金融生态的角度讲,四大国有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商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金融机构、基金管理公司、财务公司、信托机构、投资公司等都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金融种群,村镇银行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红海”中生存,必须实施系统创新,以差异化和低成本战略方式,提供有差别的金融服务产品。
打造核心竞争力
村镇银行要能提供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新金融服务。新农村建设更需要新型农村资金供给。村镇银行服务于新农村的着眼点,也应该主要体现在“新”上,就是要用新金融工具、新金融技术、新金融产品、新金融服务、新金融机制重塑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农村的资金供给模式应该是“供给优先”为主导,“需求追随”为辅助,前者主要适用于农民种植、养殖业,后者适用于已具备了一定生产能力的农村优势产业。
创新服务手段,确立错位竞争战略。目前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表明金融资金缺乏。发展农村金融模式的难点在于金融服务的小型化、分散化与规模化的低成本运作之间的悖论。村镇银行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建立营业范围内的信贷服务网络,加大对农户贷款的营销力度,变被动放款为主动放款。创新信贷手段,完善小额农户贷款和联保贷款管理机制,将龙头企业与农户、中介机构和担保机构等具有法人地位的利益主体纳保贷款范畴,克服农户联保“联亲不联疏”的缺陷,发挥贴近农户的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抢先占领农村地区优质领域和巩固长期的优势地位。借款人能够从商业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金融产品与服务,本身就会构成一种正面的激励机制。
金融产品创新策略应选择拿来主义+原创开发。村镇银行要积极探索支持失地农民就业和创业的新途径,探索农舍抵押、农机具抵押、门店抵押和商家协会联保等贷款方式,积极推行一次抵押、集中授信、余额控制、循环使用的管理方法,将其延伸到农村个体工商户、种养大户、订单农业户、进城务工经商户、小型加工户、运输户和其他与“三农”有关的城乡个体经营户。对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企业,探索动产质押贷款。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养业基地建设项目,探索将订单担保贷款、公司为农户担保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结合,实行贷款、理财、咨询等综合服务方式,推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三者间的联动。积极探索农民以养殖水面使用权、经营权、经济林权、订单、动产抵押、权利等作为抵押质押。对农村中小企业,探索将其存货、收费权益等作为抵押担保物。推广箱式和伞式信用共同体的做法,建立多层次的信用共同体。开展涉农中小企业联保贷款、探索仓单质押贷款、开发支农金融创新产品“信用一证通”。开展个人创业投资贷款、个人工资保证贷款、车主融资贷款等创新业务。建立涉农中小企业项目库,制定“一企一策”服务方案。
[关键词]村镇银行;资金供给;农村金融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083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3
村镇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14年底,我国村镇银行已发展到1 233家,其资产总额为7 973亿元,各项存款余额5 80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 862亿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达到了2 111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了2 405亿元,两小贷款占比达到92.9%。村镇银行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结构,对改善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相对薄弱的局面,促进农村整体经济的提升和加快农村地区村镇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这样看似优异的成绩背后,村镇银行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2012年起,村镇银行每年的增量都偏低;到2013年才超过银监会设定的2009-2011年全国共设立1 027家村镇银行的目标;到2014年底,村镇银行数量也仅仅高出该目标200余家。
1 村镇银行资金供给的现状
1.1 村镇银行吸收存款遭遇瓶颈
村镇银行自2007年成立至今,其对涉农资金的支持、对农村地区金融输出的贡献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目前,我国涉农贷款的发放仍是多由传统金融机构完成。据《2014年中国金融年鉴》公布的数据,2014年全国涉农贷款总额为20.88万亿元,其中建设银行发放涉农贷款为16 239.18亿元,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涉农贷款也有3 881.55亿元,但村镇银行涉农贷款仅为2 924亿元,只占总额的1.4%。由此可知,我国涉农贷款发放主要还是依靠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等传统大行来完成,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可以说是小到几乎能忽略不计。可见村镇银行尚未发挥出其应有的服务“三农”的作用。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村镇银行吸收存款遇瓶颈,这一现象从村镇银行存贷比数据中能得以窥见。2010年4月,村镇银行存贷比为81.1%;2011年5月为86.5%;2012年3月为85.9%;到2014年底,全国1 233家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5 80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 862亿元,存贷比高达83.7%。数年下来,村镇银行存贷比一直居高不下,都远远超出75%的警戒线。存贷比虽已不再是法定监管指标,但对存款类金融机构来说,仍是非常重要的流动性监管指标。村镇银行存贷比过高,说明其资金来源不足,吸收存款能力较差,资金力量单薄,而其贷款需求又十分强劲,这就有可能引起银行内部的流动性风险,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村镇银行的发展。
1.2 村镇银行贷款投向出现偏差
国家赋予村镇银行扶持农村发展、向农村地区各群体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职责任务,在没有良好的引导和督促的情况下,要使村镇银行时刻能理解自己的定位是困难的。但由于我国法律法规的制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宗旨并没有明确的条款来规范。村镇银行应当分别为小微企业和农村居民输出多大量的贷款,以何种宗旨提供服务,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参照。村镇银行毕竟是一个商业银行而非政策性银行,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优先考虑其自身盈利。因此,在面对村镇区域内工商业、城镇交界地区的企业等中高端客户,以及农村地区小微型企业与普通农民这类风险高、收益低的普通农户的同时贷款需求时,村镇银行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法人,为了降低自身贷款业务的风险,其贷款投向抉择就很自然地倾向于规模大、状态稳定、信誉好、投资回报率高的中高端客户,以确保银行自身运作的可持续性和盈利性。村镇银行的这一贷款投向,致使本应得到扶持的“三农”备受冷落。这种实际的盈利性与原有的扶弱性的巨大背离,恰恰反映了制度与市场的一种矛盾。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5月,村镇银行发放贷款中,中高端客户获得的贷款量3 900.4亿元,农户获得的贷款量仅为2 326.5亿元,两者比例1:0.59。从山西省村镇银行历年的贷款投向来看,这一趋向也很明显。到2014年底,山西省村镇银行贷款投放前三位分别是:批发、零售及其他类贷款37.15亿元,占比65%;养殖业贷款6.87亿元,占比14%;而农村企业贷款只有3.52亿元,只占7%。显而易见,山西村镇银行的贷款主要是商户和企业的批发、零售类贷款。这应是当前村镇银行贷款行为中的常见现象。
2 村镇银行资金供给的制约因素
2.1 村镇银行公信力不足
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影响了公信力。对新生事物表现出不适的情况、甚至是排斥的态度,这是多数人正常的心理活动。对涉及资金的往来行为,人们往往就更为慎重。首先,农村居民对成立时间较短的村镇银行还是缺乏认同度,这也应是人们心理惯性的一个必然表现。比较历史悠久、在农村地区深入人心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传统金融机构来说,村镇银行的企业信誉积累程度薄弱,在公信力方面完全无法与国有大型银行相比。这种客观现实致使大多数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仍处于观望和不信任的状态。其次,村镇银行网点分布不广,有时一个县城仅仅只有一个网点,存取款不便,服务水平与时代脱节,不能满足绝大多数农户的日常需求。这两个因素造成绝大多数农村居民不敢也不愿将资金存入村镇银行,使村镇银行的存款来源不足,银行运作受阻,制约了其市场的开拓和业务的发展。
村镇银行被误为“私人银行”影响了公信力。由于村镇银行可以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组建,即允许吸纳民营资本入股。此举原本是为了降低进入村镇银行市场的门槛,在国有资金难以维系范围巨大的农村地区金融供给的情况下,引入民间资本,以更好地服务农村地区。这却在吸收存款上造成了巨大的反作用。许多农村居民便因此认为村镇银行是非国有企业,是由企业主出资、属于私有性质的“私人银行”,甚至还有人将村镇银行看成是之前的“农村合作基金会”。正是由于担忧村镇银行的安全性,农村居民一般不会将钱存入村镇银行。这种情况下,即使村镇银行有再充足的资本金存量,也抵不过吸储困难、无法“开源”的致命弱点,经不起只出不进的流动。这使村镇银行的持续经营受到威胁。
2.2 村镇银行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首先,吸纳存款的渠道单一。村镇银行大部分是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可以称为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它主要是面向农村,面向农村居民群体,一定程度上具有本土优势。但恰恰就是这一优势在现有情况下却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农村地区由于受地域条件或是开放程度的限制,农村居民群体的收入渠道不多,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是靠自给自足,收入渠道主要是农作物收入、外出打工收入或经营小商店、小服装店、小食品店、杂货店之类的收入,除此之外其收入渠道就十分有限。这有限的收入在除去必不可少的吃穿住行等家庭生活开支和预备再生产资金之后,所余不多。这客观上就压制了村镇银行能够吸收的资金量,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市场开拓的空间。
其次,同业拆借业务无法进行。同业拆借业务是银行存款外资金来源中的大头。村镇银行在服务性质上虽然类似信用社,但却没有享受到与信用社相同的优惠政策。村镇银行受制于这一政策,无法像其他银行一样进行外部融资,没有管道与外界的大银行和大众资本相连,大银行和社会上储备丰富的“水”没有渠道通向村镇银行,使村镇银行这个“水池”完全被孤立。
2.3 村镇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存在缺陷
由于成立不久,科技力量较为薄弱,再包括制度层面上的原因,目前村镇银行无法接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结算系统,其账户管理系统、联网核查系统(公民身份核查系统)、反洗钱系统、信贷查询系统、个人征信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等辅助系统也都还没有开通。支付结算渠道不顺畅,严重影响了村镇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开展。这样,村镇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就只能依附于各主发起银行,这就造成村镇银行与村镇银行之间、村镇银行与人民银行、村镇银行与各商业银行之间无法通过网络进行直接的支付结算,加大了同业流转、跨行流转的难度。这一缺陷,一方面给客户带来极大的不便,阻碍了绝大多数原本想前来存款的人们的脚步;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活动中的跨地区、跨系统的资金清算,增加了农村经营成本,减缓了农村的资金流通速度,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
2.4 村镇银行贷款风险较高
自然风险。我国自然灾害十分严重,干旱、洪涝、强风、冰雹、高温、寒潮、病虫害以及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其影响范围广、程度深、危害大,常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影响。村镇银行的一大服务对象就是“三农”,而农业又恰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往往就给农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加大了村镇银行投向农业的贷款的回收难度,贷款回收风险就变得很高。
违约风险。一些农村居民由于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会认为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属于财政补贴,不计利息,无需还款。即使有的农村居民知道这是属于商业银行贷款,但却认为钱到手了以后如何处理就是自己说了算,不还贷款也无所谓。因此出现了一些所谓“老赖”的现象,使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出现了呆账和坏账,造成银行的损失。这种情况迫使村镇银行更不愿意将款贷给农户,而农户群体由于个别人的失信行为更难以获得村镇银行的资金支持。
3 促进村镇银行持续发展
村镇银行是我国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激活金融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措施,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从与其他银行比较来看,政策性的农业发展银行所经营的业务主要是针对集体性的农业合作社或以村为单位来发放优惠贷款,但对单一的农户没有直接开放;农商银行由于自身的发展方向,开始逐渐从农村地区抽离网点。因此,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覆盖面很小,这就需要村镇银行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但村镇银行因存款量不足,贷款投向存在偏差,无法发挥出预想的作用。因此,村镇银行应当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改变发展思路。
3.1 加强社会形象构筑,提升客户信心
村镇银行发展初期,其资金来源主要是股东入股,后期资金来源则主要靠向社会公众募集存款。但由于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缺乏信任,他们剩余的资金还是更多地与传统的商业银行、信用社、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当前,村镇银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信任构筑,改善社会形象,进而提高村镇银行资金吸收的能力。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村镇银行自身要借助具有公信力的纸质媒体、覆盖面广的新型社交网站等宣传舆论媒介的力量,充分阐明村镇银行设置的意义、目的、性质以及运作的特点、服务的对象等,从而消除农村居民由于陌生而产生的恐惧;人民银行、银监会等要对村镇银行表达出正面的态度,从权威部门的角度对村镇银行多进行肯定,以消除农村居民的疑虑。
第二,改善硬件设施。良好温馨的服务环境是非常重要而直观的一张名片。“人靠衣装”,村镇银行要投入部分资金,装点好银行每个网点的外观,从视觉上让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要配置好自助服务、叫号服务等设备,从硬件上去方便农村居民来行办理各项业务;要积极寻求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情况下的扩张途径,合理设立分支机构,特别是在农村增设网点,方便农村居民。
第三,提高软件服务。村镇银行要本着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这一观念,真正树立服务意识,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以诚待人的服务态度,让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有个归属感、亲近感和温馨感;要注重对员工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采取岗位练兵、集中培训等方式,丰富员工的金融知识,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以高质量的服务水平,让农村居民从心里去主动接受村镇银行;要努力扩展金融服务项目,积极挖掘、推动诸如为农村居民提供特色服务、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涉农代收代付服务等新业务,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
3.2 完善支付结算系统,提高竞争能力
人民银行现代支付系统的建立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共享的支付清算平台,加快了跨行资金的清算速度。村镇银行要积极争取直接加入人民银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尽力满足客户跨行、跨区支付、汇兑、划拨等业务的需要;要根据农村居民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支付结算程序,减少支付结算环节,这样既可以方便广大农村居民,又可以提高办理业务的速度;要从方便农村居民办理业务、减轻他们负担方面入手,全面开通免手续费个人账户通存通兑业务。只要在支付结算系统方面能加以进一步完善,村镇银行在服务“三农”方面,其小法人资格、产权明晰、运作灵活、无历史债务等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定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3.3 依托商业银行及政府,实现双赢合作
依托商业银行,实现双赢合作。村镇银行的发起行基本都是规模大、实力强劲、流动性运转良好的大型商业银行。当村镇银行的资金无法独立支撑一些项目时,可以在金融市场上积极争取外部资金的合作与支持。在现有情况下,最佳途径就是积极寻求发起行的资金支持与帮助,与发起行一起共同承担大额贷款或中长期资金融汇业务,实现利益共享。
依靠政府支持,实现双赢合作。村镇银行要主动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或倾斜,实行差别存款利率政策、差别贷款利率政策、差别再贴现率政策、差别再贷款利率政策、差别监管政策以及发行债券方面的优惠政策等,以增强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提高信贷资产收益率和回收率,降低村镇的融资成本;要对国家现有的惠农政策认真加以研究,找出其中可以助推自身发展的政策支撑点,来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要争取将国家的支农资金投放在银行中,补充银行资金供给不足的缺陷;要实现好资源的再分配,积极投放资金于“三农”,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实现与政府间的双赢互利。
3.4 坚持自身市场定位,服务目标客户
2007年,中国银监会在颁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二条明确指出:“村镇银行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显见,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就是为广大农村地区、农业、农民提供特色金融服务,其突出的特色就在于“三农”,发展的根基也在于“三农”。而要实现自身的不断壮大,村镇银行就要避其他金融机构之锋芒,坚定不移地从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走出一条以服务“三农”为经营宗旨、面向广大农村、农业与农村居民的独立发展道路,助推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3.5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加强风险控制
村镇银行是以农村为“土壤”、以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新兴金融机构。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农民收入不稳定等因素,造成村镇银行信贷业务普遍面临风险大、成本高和收益低的经营困境。各监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村镇银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大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力度,严格防范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要加强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监管,确保银行资金能投向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服务“三农”的目标能得以真正实现,支农的作用能得到有效发挥;要加强村镇银行合规性的监管,有效引导村镇银行按照法律的规定开展各项业务;要加强村镇银行流动性的监管,严格监督村镇银行按照资产负债期限匹配的原则合理使用资金,严密防范流动性风险,提高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推动资金供给的良性循环;要加强村镇银行经营风险的监管,提高对风险的敏感程度和对突发事件的预判控制能力,不断完善风险的监测、防范与危机处理措施,做到事前预防细致,事后善后快速;要引入外部监督机制,通过内外兼顾、多种防范手段齐头并进,促进村镇银行业务运作与风险规避协调发展,保证村镇银行可持续性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海燕,陈渝.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人民论坛,2016(1).
[2]苗昕.关于山西省村镇银行发展及风险状况的调查[J].经济师,2016(1).
[3]李莉莉.关于村镇银行的制度设计与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7).
[4]胡振华,吴袁萍.我国村镇银行现状与发展探究[J].中国农村科技,2011(7).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作为现代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村镇银行的产生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农村金融体系,缓解了农村贷款难,有力的支持新农村建设,促进“三农”经济发展.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许多风险.研究和探讨如何有效防范村镇银行金融风险,把村镇银行真正办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银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福建建瓯石狮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建瓯市是福建省的一个农业大市,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疆域总面积423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519万亩,耕地49.2万亩;全市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217个村、27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3.89万,其中农业人口42.5万;占总人口78.86%.建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金瓯宝地”、“竹海粮仓”、“绿色金库”和“酒城笋都”之称.茶果、木竹和畜禽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和锥栗、食用菌、粮食蔬菜等十三个重点农产品优势明显.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市、“全国重点林业县(市)”、全省柑桔生产基地市和“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锥栗之乡”,盛产莲子、食用菌、泽泻、仙草和松脂等多种土特产品.莲子、笋制品、大米、茶叶、芦柑和葡萄等众多农产品获绿色食品或无公害有机食品认证,建瓯锥栗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建瓯市“三农”贷款需求旺盛,市场可开发潜力很大.
面对建瓯市“三农”的特色与资金需求,经福建银监局批准,福建建瓯市石狮村镇银行于2008年7月12日正式挂牌营业.这是福建省设立的首家村镇银行.它是由福建石狮农村合作银行全额出资2000万元组建,实行执行董事授权下的行长负责制,法定代表人和执行董事均由母行董事长兼任,副行长和监事也由母行委派.建瓯石狮村镇银行积极开展存、贷、汇等各项业务,以满足建瓯市农村融资需求,特别是小额信贷需求.建瓯石狮村镇银行市场定位为“立足城乡,服务三农”,践行“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理念.目前建瓯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64个,从业人员674人.而建瓯石狮村镇银行目前仅有2个营业网点、32位工作人员,占当地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不到5%.截至2009年末,各项存款余额就已突破亿元大关,各项存款余额比年初增长61.61%;各项贷款余额近八千万元,比年初增长313.27%,无不良信贷资产;农户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350.46%,占比85.75%,较好地遵循了监管部门期望的“小额、分散”的放贷原则;实现净利润38多万元,缴交各项税收20多万元.一举扭转了2008年末的亏损局面,提前实现了开业3年盈利的目标.
建瓯石狮村镇银行在业务上不断创新.2009年4月,以“抵押+担保+保险”的方式在全省率先开办农机具抵押贷款,解决了农民购买大中型农机具资金不足的问题.同年8月在辖内率先开办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为福建建瓯黄华山酿酒有限公司提供信贷资金200万元.同时,建瓯石狮村镇银行严格执行监管部门有关规定,单一贷款比例、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比率和人民币超额备付率,均在规定比例之内,建瓯石狮村镇银行开始步入稳健发展之路.
2福建建瓯石狮村镇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
2.1面临的金融风险
2.1.1信用风险.对于村镇银行来说,信用风险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风险,而且是一种始终存在的风险.村镇银行面对的是大量的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缺乏以往的信用记录和有效信用评估办法,对农户的贷款也缺乏财产作抵押,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虽然目前建瓯石狮村镇银行无不良信贷资产,但是随着信贷资产业务的发展,不可避免会出现信用风险.
2.1.2经营风险.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与城市经济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农业、农村经济作为高风险、低效益的弱势经济,农民作为弱势群体,严重受到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制约,农民收入水平仍然偏低,2011年建瓯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8000多元,还债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弱,建瓯石狮村镇银行面临经营风险.
2.1.3市场风险.村镇银行主要从事存贷款业务,主要面临利率风险.目前我国银行利率管理政策是存款管上限,贷款管下限.商业银行可以实行差别化的利率.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银行业通过上浮存款利率,来吸收存款,村镇银行面临利率风险.
2.1.4竞争风险.设立村镇银行必将加剧农村金融机构竞争的激烈程度,由于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与村镇银行相似,村镇银行面临竞争风险.建瓯石狮村镇银行目前仅有2个营业网点,再加上存贷款总量少,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1.5流动性风险.村镇银行基层网点少,老百姓认知不足,增储难度大.目前建瓯石狮村镇银行存款只占建瓯市存款总量1.52%.并且,由于农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春季,容易造成银行存款减少和贷款需求的增加,村镇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
2.1.6操作风险.村镇银行人手少,建瓯石狮村镇银行目前2个营业网点,仅有32位工作人员,再加上村镇银行设立时间短,新业务也在不断发展,规章制度不完善,容易导致操作风险发生.
2.1.7政策风险.农村产业发展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一种产业很容易出现大起大落,不易把握其发展状况.农村基层政策不稳定,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也容易给村镇银行造成政策风险.
2.1.8声誉风险.良好的声誉是银行长期发展的重要资源,是银行的生存之本.由于村镇银行刚开业不久,业务品种少,业务能力还有待于拓展,品牌价值还没有得到体现,个别员工工作失误,可能给村镇银行声誉带来严重影响.
2.2金融风险产生原因剖析
2.2.1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抵御风险能力低.农业和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农村往往是重灾区.村镇银行开展的业务要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要求,所以它的贷款业务主要是支持农业经济发展.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获得贷款资金大多是投入到种植业、养殖业和畜产品生产等农业经济中.与非农产业不同,农业生产具有较长的生产周期,从投入生产到获得产出要有一定的时间周期.生产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从播种、养殖到收获,整个过程处于一定程度的风险之中.因此,当贷款获得者无法取得预期的收入时,村镇银行就面临经营风险.如2010年6月20日建瓯市遭受了一场特大洪灾,农业遭受重大损失.农作物受灾面积2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0万亩、经济作物15万亩;农作物成灾面积17.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7万亩、经济作物10.5万亩;农作物绝收面积10.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2.8万亩、经济作物7.3万亩;毁坏耕地面积1.3万亩、其中灌溉面积0.91万亩;淹没蔬菜5.1万亩,倒塌菇棚280座,食用菌被淹196万袋,淹没鱼塘11000亩,死亡禽畜0.21万头,直接经济损失20398万元.#p#分页标题#e#
2.2.2农村信用环境欠佳,农村信用制度建设滞后.从征信制度来看,农村地区存在信用制度缺失的情况,没有建立起个人信用记录、信用账户之类的信用体系.而许多农户的信用资料不全,并且还处于纸制化人工处理阶段,没有使用电子化信息管理.村镇银行虽然已经开始开办存贷款业务,但是它的帐户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征信系统还不能与人民银行联网,无法实现资源共享,无法快速了解客户信用记录.这样,造成了农村借款人信用评估难、信用跟踪难、信用约束难,容易引发信用风险.
2.2.3风险过于集中.村镇银行经营地域范围狭小,信贷支持的主要是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域内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如笋竹、锥栗.建瓯石狮村镇银行建立的原因之一就是看中这些特色产业,业务定位也是主要服务这些特色产业,这类业务具有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和风险大的特点.所以,村镇银行的业务高度集中于一、两个产业,风险过于集中.
2.2.4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业务还在不断拓展中,各项业务操作流程还不够规范,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相互制衡内部控制机制还不够健全,有可能因人的因素造成操作风险与声誉风险.
2.2.5风险与收益不对称.村镇银行主要是小额信用贷款,并且农业作为一个弱质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生产收益不确定性,对村镇银行来说业务风险较大,利益低.为了降低风险,村镇银行要对贷款项目进行调查,调查越深入、详细,风险就越小,但投入成本就会越大,造成风险与收益不对称.建瓯石狮村镇银行在2008年末就出现亏损,2009年末才实现赢利30多万元.
2.2.6信息不对称是信用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村镇银行很难了解农户和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和变化,从而处于不利地位.信息不对称是信用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2.2.7面临同业竞争,组织资金困难.村镇银行是新生事物,信用积累不足,在短期内难以被广泛认同,公众常常视其为“私人开设的银行”,有的担心重蹈“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覆辙,因此对村镇银行持怀疑态度;再加上镇银行支付结算功能尚不完善,且服务半径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资金组织.从建瓯石狮村镇银行情况看,2010年6月末储蓄存款余额仅占各项存款余额的23.94%,11个对公专用账户成为存款主要增长点,负债结构不合理,存款不稳定性大.
3福建建瓯石狮村镇银行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3.1完善农村社会信用体系
要以信用创建为契机,加快出台了《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县域信用社区创建工作方案》等地方信用建设方案,大力开展信用企业和信用乡镇、信用社区等信用创建活动.建瓯石狮村镇银行可借鉴农村信用社近年来对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的经验和做法,综合农户的各类信息进行信用评级,尽快规范和完善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信用档案.并在此基础上,将评级的范畴延伸到个体工商户,然后决定授信额度,形成良好信用与信贷支持的互动循环,从根本上建立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长效机制.
3.2健全农村金融政策、法律法规
尽快制定出台专门《农村金融法》、《农村金融服务促进法》、《农业保险法》等,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尽快修订完善《破产法》、《刑法》、《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为农村金融的良性运转提供法律支持.如根据《物权法》规定,积极探索新型“三农”信贷担保抵押方式,缓解“三农”“寻保难”、银行“难贷款”的压力.
3.3完善农业风险经济补偿机制
要引入农业保险,完善农业风险经济补偿机制,减轻农户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增强农户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降低信贷资金风险.目前农业保险仍然停留在成本较高的商业保险领域,政策性保险几乎是空白.农业保险经营原则应该是政府政策扶持,公司商业运作.所以,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由政府主导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分散或降低农业经营的自然风险.对农业保险公司给予必要的财税政策优惠,对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等,从而分散农业经营风险,降低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确保村镇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
3.4创新信贷管理模式
创新信贷管理模式,支持县域产业化发展.村镇银行要建立“企业+协会+农户”、“企业+农户”信贷模式,根据产业发展要求,为龙头企业、专业户、种养大户提供配套金融服务.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为专业户、种养大户提供担保或损失分担机制,信贷资金实行封闭运行,该模式可以增强龙头企业与社员的合作,兼顾了三方利益,提高信贷资金安全性.
3.5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建立健全以风险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管控机制.通过建立一整套考评机制,加强经营管理.按照商业化经营的管理模式,通过严格落实审、贷、查分离机制,禁止大额贷款和股东关联贷款,及时抓住各种风险隐患和可能出现的苗头,发出预警信号,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
今天,村镇金融机构的范围很广,从大规模的金融机构到仅仅立足于单一社区的小型机构。日本农林中央金库(Norinchukin Bank)扮演着近5000家合作社组织的“中央银行”的角色,通过其16000家网点和多级系统提供存贷款业务的支持。中国农业银行则拥有遍布农村及城市地区的近25000家分支机构。而在欧洲,至今还有规模各异的4500家合作银行及其60000多家分支机构遍布在农村地区。
许多大规模银行已经将他们的业务拓展到更广泛的地域,但仍然在村镇社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19世纪德国合作银行业的先驱Friedrich-Wilhelm Raiffeisen命名的奥地利中央合作银行(Raiffeisen Zentral Bank Austria),积极地在中欧和东欧地区的新市场上拓展其业务,为1200万客户提供服务。法国农业信贷银行(Credit Agricole)通过2003年与里昂信贷(Credit Lyonnais)合并,扩大了自己的规模,已经发展成为一家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全球综合性银行,但同时仍然保持其在法国村镇地区的强大市场地位。
但他们能否适应农村地区的新变化呢?
全球趋势不断强调为村镇经济提供有效金融服务的重要性。谷物和粮食价格逼近历史高位,全球的消费者对粮食产量的需要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对生物燃料需求的不断增长也为农村地区的生产潜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由于过去十年中投资的注意力和资金大部分都转向了科技领域,这些需求所处的是一个对农业生产投资不断下降的时代。全球范围内已经出现了需要有一场新的农业革命来改变现状的呼声――同时需要有关机构为此提供贷款。
这一切,已将村镇银行推到升级换代的前沿。
村镇银行处境不利
村镇银行有别于城市银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客户及其需求来说明这个问题。
首先从定义上就能看出,农村地区的人口更加分散,更难以联系,总体而言,收入水平更低。储蓄资金来源、贷款的需求和偿还的能力最终都与农业问题相关,仍受到农作物周期、天气及自然灾害的影响。法律架构和土地所有权的分配形式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形成也至关重要。
所有这些说明,相对于城市银行业务而言,村镇银行业务可能成本更高、收入更低而风险更大。因此,在很多国家,不管是本地银行还是外埠银行,都宣布将以更高收入的城市群体业务为重点进行拓展。政府和社会对农村地区缺少资金支持、缺乏对农村人口等问题的关注这样一些可能暗示商业机会的事实,也渐渐被金融机构所遗忘了。
当然,情况也不尽如此。毫无疑问,自从Friedrich-Wilhelm Raiffeisen (1818年-1888年)在欧洲农村地区推行合作银行获得成功后,有些银行正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满足农村地区独特的需求,并且获利颇丰。
他们通常在其他银行不提供服务的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并将当地社区视为主要关注重心。员工对于当地需求和环境有充分的理解,贷款发放能够建立在对个人认识和了解农业情况的基础上。而这正是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
正是由于对当地社区的关注,许多银行以合作社的形式组建,使得银行的经营利润得以回哺社区。因而,长期范围内,银行收益水平能够很好地与社区其他的需求形成平衡。此外,由于当地社区担心外地金融机构可能以损害当地利益为代价谋利,因此,当地合作社的认同度和荣誉感会得到增强。
但是,在过去的20年中,相对于利润更丰厚的城市业务及全球机遇,村镇银行业务通常被视为停滞不前,处境尴尬。竞争的压力促使收益率成为关键的绩效衡量指标,但所有银行都面临着重组村镇网点网络以优化利润的难题。这些金融机构通常会在其他领域寻求增长机遇。而农村合作银行也很难迅速地作出应对并击败竞争对手的创新行为。
农村地区遭遇全球化
现在,农村地区已经重新成为关注的焦点。村镇银行业务正随着农村地区一起经历全球化的历程。
推动商业全球化的动力,同样为村镇金融服务带来新的机遇。人口、资本和理念的流动改变了客户的需求,并激发了创新方式来满足这些客户的需求。国内外的业务和价值链正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信息技术和网络连接降低了成本并改善了实时信息的获取。农村地区与外界的隔离正在慢慢消失,并且逐渐与外界融为一体。
移动电话、互联网、电子邮件等低成本的信息及通信技术,使建立新的村镇银行渠道模式成为可能,这种模式能提高村镇银行收益率以及覆盖范围。通过正确的设计,它还可以提供低成本的大范围运营风险监控方式。例如,中国或印尼的银行信贷员能每天远程汇报他们的活动,而过去这些信贷员只能每周甚至相隔更长的一段时间地返回最近的分行以汇报情况。随着将越来越经济的移动电脑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一些印度的小额信贷机构能每隔数小时将遍布印度的各个分行的贷款组合数据进行整合。
移动电话、低成本的互联网接入及社会网络覆盖站点,也提供了一种新式且经济的农村社区联系方法――数百万进城或出国务工人员可以与家乡保持联系。随着科技成本的不断降低,这种即使是最贫穷的务工人员也能使用的功能将继续迅速发展。这项科技还使得农村地区与全球金融市场和信息相连。农民们现在可以无需中间商而直接获知市场价格。如中国云南的蘑菇种植者可以在一天内通过移动电话数次了解日本市场上野生松茸的价格,以确保他们能得到最好的价格。
市场管制解除,市场新晋企业以及创新行为,可以为村镇银行带来满足农村需求的新业务模式,并确保成功的模式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大规模开展。诸如印度的SKS小额信贷(SKS Microfinance)这样的机构正在运用从星巴克和沃尔玛处学得的工厂式招聘、系统培训及标准化运营模式等经验来推动迅速增长和大规模展开。这些使得成立于1998年SKS小额信贷在印度2万个村庄成立了700家分支机构,覆盖160万用户,并以每月新开30处分支机构和新增13万用户的速度大规模地发展营业网点。每个国家的村镇银行都能借鉴在不同国家已经获得成功的多种业务模式,并且因地制宜地加以采用。
与此同时,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着食品需求的增长。在过去的一年中,谷物、大米和其他软性商品价格的大幅攀升就是很好的佐证。这也显示,针对农业生产力和农商发展进行持续投资存在良好机遇。随着农商组织在本国及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以满足这些需求,融资成为越来越关键的因素。
变身“村镇银行2.0”
农村地区的全球化为村镇银行的彻底改造提供了基础。我们将升级后的村镇银行称之为村镇银行2.0版。这种新的“平台”有三个要素:
一、创新以社区为重心的可持续性银行服务。
二、扩大并促进网络价值。
三、从银行服务演化为金融解决方案。
村镇银行的整体成功将取决于对当地社区的成功选择。然而,现在村镇银行有了新的途径来扩大其业务并巩固其在当地社区的核心地位。通过将不同的社区联系起来并扩大社区的覆盖面以包括那些移居到新工作地点的客户,大型银行能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样一套网络提供的价值高于各单个社区的价值总和。同样,银行能利用其在社区和客户中的强大地位,将其简单的银行服务扩展成金融解决方案,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网络价值和提供更广泛的解决方案都能巩固其在客户和社区中的最初市场地位。村镇社区中最成功的银行将同时使用以下三种策略以相互巩固。
创新以社区为重心的可持续性银行服务
历史上,许多银行发现在农村地区难以获得高额的回报。由于面对着更大的信贷风险和运营风险,这些银行将风险管理集中控制并实施相应的流程。但是,这些流程通常没有充分认识到村镇信贷的独特特征。
首先,必须认识到农村地区信贷风险及运营风险的关键信息来源与城市不尽相同。例如,花些时间与当地有影响力的人物一起在村里散步,可能会获取很多关于人们真实情况及商业关系的信息(由此获知他们的信贷风险),而这些信息比通过信贷申请表上的问题设计获取的信息更为准确。而且通过先进的科技以简单、经济的方式追踪还款行为,从而迅速计算出可靠度评分,也为在风险可控下提高贷款额度提供坚实的基础。
移动电话和互联网(未来更多的是靠移动电话推动业务,而不仅仅是靠个人电脑)已为更快捷、成本更低的沟通提供了基础。全球的银行和电信公司正在试验将移动电话与银行服务结合的新业务模式。在肯尼亚,沃达丰的M-Pesa服务吸引了230万用户,这些用户可以通过他们的移动电话和移动电话网络进行汇款。尽管这些服务模式仍面临着客户阻力、政策障碍和运营风险的挑战,但是阻碍正在逐步被解决。而且,在客户接受新的服务模式之前,银行也能通过内部使用同样的技术,以取得比传统系统更好的沟通和控制。
仔细地设计流程和角色以及最终会涉及的所有权结构,能够切实加强社区重点并使银行能满足当地社区的需求。在美国,诸如五三商业银行(Fifth Third Bank)这样的金融机构,通过赋予分行经理更多的权力从而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这些分行经理能根据当地的需求制订上班时间和服务水平的等级,并且与客户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印尼人民银行(Bank Rakyat Indonesia)这样的村镇银行也采用了这种模式。
随后,银行可以通过采用透明的信息汇报、合适的激励措施和严格的内部审计来控制风险。澳大利亚的Bendigo银行已经完善了其社区银行服务模式,来巩固其在众多当地社区中的关系和地位。Bendigo银行通过一种授权经营的模式向当地社区提供基础设施及技术,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银行,这些银行的法人是当地组建的公众公司而非Bendigo银行。而收入则由Bendigo银行和当地公司共享。对于一些金融机构而言,这种当地社区中的强大地位可以被进一步开发,为提供其他非银行服务(如移动电话甚至是食品等)打下基础。
当然,尽管许多不同的银行为怎样创新以社区为重心的可持续性银行服务指明了道路,但是这些道路并不平坦,尤其是对复杂程度和成本的控制仍十分重要。众多村镇客户的低收入可能与分行经理们提供定制服务的理念存在冲突:定制服务可能会产生额外的成本和复杂性,而这些往往不能被村镇低收入户所接受,因此损害了赢利能力。而村镇业务中大量信息只是存在于人脑中而不是中央数据库中,风险控制也显得尤为重要。
扩大并促进网络价值
全球化意味着国内和国际上的农村地区都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对于离开农村地区进入城市的流动务工人员而言,他们在工作地有汇款回乡和银行服务的需求。在中国,估计离乡务工的流动人员有1.5亿至2亿。在国际上,流动务工人员也有较大的规模,估计在海湾地区务工的印度籍劳工有近500万。
随着农商业务在农村地区发展,并为传统的农产品带来增值,他们也在寻求在大城市扩展营销的方式。事实上,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农业贸易。非洲农民生产的新鲜农产品每天都会被送至英国的超市出售。一份近期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预计,未来十年内,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出口量将迅速增长。以牛肉出口为例,预计出口量将增长50%。同时,农商业务也将更多地参与进口业务。预计至2017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的油籽和植物油进口国。
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主要的海外市场,所有这些趋势都提升了村镇银行分支网络的价值。关键的挑战就在于如何建立或者是获得合适的分支网络,并最大化地取得投资回报。
要建立合适的分支网络,首先必须对当前客户的流动和联系,以及农业市场趋势作出分析:人们会从哪些地区迁移到哪些城市?特定农业价值链中的不同从业者处于哪些地域,会有哪些变化?哪些国家将是农产品最重要的出口和进口市场?这种分析突出强调了最重要的某些关联,以及应该在哪些环节集中力量来获取网络价值。
在建立网络的过程中,银行需要从增加现有网点(通过建立新的网点或通过收购方式)和建立合作关系实现网络扩张这两种方法间做出进一步选择。对于小规模、区域性银行而言,可行的增长方法就是建立合作关系和网络共享的方式――一种加强的“行”形式。这种方式也可在全球范围内采用。对于大型银行而言,在主要地区进行并购及展开业务更具吸引力。
在建立符合未来农业及村镇发展方向的合适网络后,银行需要致力于实现盈利、获取价值。流动劳工对于他们工作的城市感到陌生,需要寻求与家乡的联系,并需要有人为他们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指引方向。移动电话和互联网技术以低成本的方式为这些远离家乡、甚至是最低收入的劳工提供了扩大“社交圈”的方法。在企业领域,将客户经理组合成团队,在不同地域内,为特定的价值链(如大米、水果或牛肉)提供服务以确保整个网络的无缝连接。这将有助于改善客户服务、 确定价值链中的新的业务机遇;同时,还可以为风险管理提供帮助;最后,这还能明确客户对新产品的需求,例如应收账款融资和贸易融资,以及客户随着业务的增长产生的并购咨询需求等。
不过,获取完整的网络价值往往很难实现。这需要在地域上相隔甚远、而且可能从未尝试过一起合作的不同组织单位和部门间进行协调。而成功往往源自对流程、衡量标准、激励制度、培训和沟通等的变革。
同样,当高级管理层作出重点战略选择――即具有最大网络价值的领域――并且致力于首先实施这些战略选择时,金融机构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如果没有做到这点,复杂性和风险将会同时上升。那种冒着陷入僵局的风险而一次性实施过多举措的机构,将会以一事无成而告终。
从银行服务演化为金融解决方案
村镇金融不再仅仅是存贷业务。金融市场在村镇经济的各个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农产品在全球交易所内的交易日趋频繁,吸引了那些希望从价格波动中获利的机构投资者的兴趣。印度在2003年成立了多种商品交易所,而中国的大连商品交易所也是玉米期货交易的主要中心。
与此同时,随着诸如嘉吉(Cargill)、邦基(Bunge)和ADM等主要公司的拓展,许多农商业务本身也在经历着自身的发展和全球化。这些变化使得客户对财务顾问、资本市场和创新型财务技术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即除了传统的商业银行服务技能,还对投资银行等服务技能提出了要求。客户还越来越多地寻求新的金融及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以管理现金流和定价风险。
这些变革,还增强了大银行拓展海外网络(或是小银行寻求外国合作者)的需求。在海外设立业务机构不仅可以为扩张至海外的客户群提供服务支持,而且还为接触到专业的资本市场和人才提供一个平台。
在这些新兴的市场和业务中取胜,需要全面的财务技能、对于商品行业动态的精确知识以及在不同市场上可以成功运营的管理文化。
例如,在商品风险管理及对冲中,嘉吉公司就通过其商品专业知识,与拥有金融传统的高盛相抗衡。
村镇银行拥有独特的传统,通过利用他们在农业领域的经验,这些传统能帮助他们在新兴市场上获得成功。
当然,在迈向新业务的时候,他们也会面临着激烈的挑战,特别是新业务成功所必需的快速反应以及追逐适度风险的文化,与村镇银行那种更倾向于一致性与合作式的决策过程有很大的不同。为了平衡承担的风险,还需要有更为成熟的风险管理能力。此外,由于资本在获取市场支配地位时的重要性,因此这些机遇更有利于大规模的村镇银行。
在过去的十年中,受到需求增长、管制放开和私有化的推动,全球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迅速增长。澳大利亚的麦格理银行(Macquarie)利用这种趋势建立了独特、增长迅速且高利润的业务模式。它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从第三方投资者处筹集资金并管理基金,利用自有资本、有价证券及基金进行投资并且开发了许多创新型的金融产品――所有这些都建立在以基础设施业务为重点之上。
简而言之,麦格理银行就是通过明确基础设施价值链上的不同金融需求,从而开发了多种收入来源,并确保对风险的严格控制。随着发展中国家对食品更多元化的需求不断增长,以及政府和农民不断寻求农业领域的劳动生产力提升的可能,成功对接“2.0版”的村镇银行,也将成为农业领域的“麦格理银行”。
作者为博斯公司大中华区金融业务负责人
中央财政新拨10亿元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
据《财经网》报道,中央财政近期新拨10亿元,专项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
这些资金将以无偿资助的方式,用于弥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代偿损失。今年累计提供此类资金18亿元。
目前不少担保机构都是由政府设立的,而且设立或者变更跨省区或规模较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都需要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审批。
关键词: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业务
近年来,随着庆阳市经济金融不断加快发展,在金融创新和综合经营的浪潮中,各类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日益融合,相互交织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金融风险传递机制日趋多样化。为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辖区金融稳定,笔者对庆阳市跨市场交叉性业务发展及风险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
一、庆阳市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一)银证合作
据调查,全市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均开办了代销基金业务。截至2016年7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年累计代销基金49954笔,金额16102万元,余额40557.1万元,基金收入112.78万元,其中建行庆阳分行基金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最高(4.8%),其余机构占比均在1%以下。
(二)银保合作
据调查,全市共1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办了保险业务。截至2016年7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年累计保险业务36349笔,金额40343.53万元,保险业务收入922.91万元,保险业务收入占营业总收入比重最高的为建行庆阳分行19.7%,其余机构均低于2%。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的保险机构包括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人寿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等机构,主要财产保险、人寿保险两大类,包括固定收益类、高保障类等保险产品。
(三)银行与准金融机构的合作
庆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准金融机构的合作主要表现为担保公司向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提供担保,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中,除中国银行庆阳分行外,均与担保公司实现了银担保合作关系。2016年以来,担保公司业务量缩减,风险有所上升,但总体可控。截至2016年7月末,全市担保公司存入协作银行担保基金余额共计7.24亿元;本年累计担保2048笔,共计9.75亿元;在保责任贷款18437笔,余额30.98亿元;本年累计发生代偿54笔,共计2375万元;政府提供风险补偿0.3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582.03万元,
(四)金融衍生产品
目前,庆阳市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滞后,金融衍生产品仍然空白。
(五)民间资本参与地方金融
庆阳市民营资本进入的方式主要有新机构设立时投资入股、借增资扩股时出资参股和受让其他投资者股份三种途径。其中,前两种是庆阳市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采取的主要方式,其选择的目标主体主要是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如庆阳市西峰瑞信村镇银行在机构设立时投资入股,并在经营过程中通过增资扩股,实现民营资本参与地方金融)。截至2016年7月末,庆阳市三家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中,资本金合计1亿元,其中,民间资本7960万元,占79.6%。民间资本参股的村镇银行具有高度的独立运行和管理机制,在区域经济金融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
二、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调查发现,庆阳市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产品种类较少,以较低层次开发为主,产品侧重于整合双方的现有资源优势,但与传统金融风险相比较,传递机制较为复杂,存在的风险隐患主要表现如下:
(一)监管效力部分缺失
一是在跨市场业务中,早期为了规避存贷比和合意贷款规模限制,银行与证券、基金公司进行通道合作,掀起了跨市场业务发展的浪潮。随着内外部环境变化,规避限制的现象明显减少,但利用其来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不良贷款率以及拓展银行资金运用范围等,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二是由于交叉性金融业务的发展,金融机构之间融合性不断增强,存在信息不对称,增加了监管层决策的难度。三是在分业监管体系下,不同监管主体对相似业务的监管标准不同,为交叉性金融业务的创新提供了长期动力,同时,也削弱了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效性。四是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业务使大规模资金在不同市场间的流动更加频繁,对区域金融稳定带来新的挑战。
(二)业务操作不规范导致风险隐患
商业银行目前采取理财、保险、基金等产品销售额度与人员业绩直接挂钩的激励与考核机制,使银行临柜业务宣传中重推销产品、轻风险提示的倾向。如在经营保险过程中普遍存在合规经营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部分机构存在销售误导现象,直接影响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产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三)金融专业人才匮乏导致风险隐患
跨市场金融创新涉及两个或多个金融子市场,需要对不同金融子市场的产品和服务非常熟悉、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金融机构正处于由单一业务经营向综合经营转型初始阶段,业务人员对创新型金融产品及服务方式不够熟练,复合型、研发型人才匮乏,实际操作中的宣传解释存在偏差,直接影响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业务的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