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教育评论

劳动教育评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劳动教育评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劳动教育评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的要求 内容

家庭教育是指由家长按国家、社会的要求对子女实施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有他自身的优点和特点,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所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具体了解的情况和特点,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使教育更有针对性。一般说,家长与子女政治、经济利益一致,休戚与共,感情深厚,家长爱护孩子,孩子尊敬家长,家长在孩子面前有更高的威信,子女易听教诲。

当前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在义务教育学习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表现较差。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出现厌学、逃学、不求上进、不听老师的话等现象。那么,与学生有着特殊的血缘利害关系的家长的家庭教育,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家长如何才能做好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呢?

首先,家长要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树立优良的家风。家庭环境的实质是社会环境。孩子诞生后,就是在这个环境中生活成长。我们知道,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孩子越小,越易受环境影响。所以,如果有良好的家庭环境,优良的家风,就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是他们更好发展:如果家庭环境不好,家风不正,就会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建立新型家庭,树立优良家风,是教育好子女的重要条件和措施,必须引起我们家长的重视。我们家长都应该主动的按照“努力学习,思想品德好;积极工作,勤俭持家好;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好;文明礼貌,环境卫生好”的要求去做,建立民主平等、团结友爱的新型家庭,实践证明,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就会受到积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就会健康的成长。

二、掌握教育子女的规律、方法。目前,我国有许多做父母的缺少一定的文化、道德素养和教育孩子的科学知识,不讲究科学育人。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所以我们做父母的都应该学会做父母,自觉的进家长学校,经常参加学校举办的有家长参与的各项教育会议,从而掌握家庭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同时家长还需在实践中,通过言语、思想、作风等方面言传身教,也是一项最基本有效方法。

三、严爱相济,相互结合。既要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和蔼可亲和热爱,又要让孩子意识到大人的坚强意志,体验到大人所支持的正确要求是不容违背的。如果一味无原则的迁就孩子的要求,并以此来博得孩子的爱,结果他会觉得大人可爱而不可敬。当大人没有满足孩子的某些不合理要求时,他就不但不爱你,反而可能怨你。如果家长整天板着面孔,严肃的对待孩子,他们感受不到家长的亲切爱护,则会觉得大人可敬而不可亲,对家长敬而远之,更不会和大人谈心;有时甚至发展到撒谎,用一些虚伪的态度和表现对付大人。所以,只有严爱结合,亲切而又坚持原则,坚持原则中又表现亲切,做到严中有爱,爱中寓严,才能使子女觉得家长可亲近、可相信、可谈心、可敬爱,由衷的听从教导,这就必然促使孩子向正确方向发展。

四、说理导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必须坚持正面疏导,耐心说服。说服首先是为了使孩子明事理,提高认识,知道怎么做。这只解决了理论认识问题,而重要的是行,言行一致。所以,说服的目的不仅是使孩子明事理,更重要的是,要他们自觉的行动。只有自觉行动了,才真正达到说服的目的。故家庭教育必须把说理教育与训练行为结合起来,也就是讲练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不仅懂得,而且做得;不仅会说,而且会做。成为真正既有知识,又有才能;既有高尚思想,又有良好品德行为的人。为此,家长必须在坚持正面疏导、耐心说服教育的同时,按照学生守则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家规,在提出时讲清道理,使之自觉实行,并且经常检查督促,进行反复训练,以养成良好习惯。孩子有了缺点和错误,固然要批评教育,但重要的是耐心开导,帮助分析原因,指出努力方向,启发他们自觉改正。有不少家长习惯封建式管制,孩子动辄得咎,不是训斥穷骂,就是动手体罚。既不讲道理,更无明确家规。孩子当然不知如何去做,更谈不上什么道德行为训练,这样的家长当然不可能真正的把孩子教好。

五、信、威、教结合。父母的威信是有效教育子女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父母没有威信,孩子不听话,就根本谈不到教育孩子。如果家长在孩子的心目中有威信,子女就会确信父母的言行。父母所提要求是正确的,对父母的话就能听进去,并产生积极反响,将父母的话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会进一步增进孩子对家长的信赖,更加尊敬和听从教导。这可以说是家教的“正循环”。如果孩子对家长不信赖,当然说不上威信,往往孩子就不听众教导,教而效果不好,就会使孩子不信不敬家长了。这可以说是家长的“负循环”。可见,信、威、教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家长要想教好孩子,需必在孩子心目中赢得信任,享有威信,并且正确施教。这样,孩子就会易听教诲,教学效果就好。

其次,家长要明白家庭教育的内容。

一、重视体育卫生。中职生是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家长要非常关心的身心健康,培养孩子讲究卫生、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身心正常发育,成为体格健壮的人。为此要注意孩子的合理营养;保持家庭的清洁卫生、阳光充足,空气流通;规定孩子合理的生活制度,养成早睡早起、按时学习、按时锻炼、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加强保健,预防并及时医治孩子的疾病。做到既要督促子女好好学习,又要他们按时休息,锻炼身体,保护视力,这样才能促使他们全面发展。

二、正确进行智育。家长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智育的任务时,辅导或督促子女努力掌握必要的知识和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子女上学后,家长的重要任务是督促孩子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旷课,放学后按时回家;要求子女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经常检查他们的作业本,了解他们的学习成绩,询问他们学习中的有关问题。有进步应表扬鼓励,有问题要及时辅导帮助,但不要包办代替,更不要粗暴斥责,甚至打骂。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自觉习惯,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针对中职生普遍存在各科成绩都较差,所有科全无兴趣,家长可选择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为突破口,如化学,当学生食用食盐时,家长就可提问为什么是咸味?加碘盐是怎么回事?面粉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食醋为啥是酸性?让孩子感觉到厨房中的化学,从而首先对化学产生学习兴趣,然后再逐步发展子女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家长还要为孩子定购有关书报杂志,指导他们阅读有益的文学作品和科普读物,鼓励他们热爱科学,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必要的技术,例如,学习无线电、电工、汽修等。

三、抓紧抓好德育。所有的家长都应配合学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意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认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良性格,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代新人。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家长必须言传身教,必须先从大人做起,父母应处处给他们做出榜样,从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同时要提出要求,并在日常生活中耐心的训练他们,做得好的,表扬;做得不好的,及时纠正。那种不从我做起,不注意“小节”,不从日常生活中细小生活抓起,不坚持一贯,是不可能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代新人的。

四、切实加强美育。实施美育,学校固然是重要的基地,而家庭也是不可忽视的场所。中职生已经进入人生爱美的时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美育,也是家长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不论家长自觉与否,家长对孩子的审美观念的养成都有重要影响。家长实施美育,可从以下三方面做起:1、家长可以指导孩子阅读文学作品和观看戏剧、电影、电视,看后,最好和他们评论评论,帮助他们分辨美丑、区别好坏,使孩子吸收好的思想,养成正确的审美观点。2、家长可以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到附近的风景区、名胜古迹浏览参观。以增加孩子的知识,陶冶他们的情操,而且还可能使他们认识自然美,了解自然美,欣赏自然美,养成审美能力。3、家长可以在家庭环境、衣着穿戴、言谈举止、自觉习惯、待人接物等方面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和表现美的能力。

五、重视劳动教育。勤劳是一个人的最主要的美德,也是一个人幸福的源泉,而好吃懒做刚是一个人变坏的开始。家长必须对上中职的孩子继续加强劳动教育,要求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只有通过实际劳动锻炼,才能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以及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当然孩子的中心任务是学习,不能教他们过多的从事劳动,但现在却出现有些家长为了保证孩子学习,不让他们做任何劳动的偏向,这显然是不妥的。

相信只要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做到严以律已。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子女适当教育,那么,中职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一定会得到发展,成为具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评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方法

德育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日益关注的话题。中学生因处于人格塑造期, 班主任身为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更有责任将德育渗透在教育和管理中,搞好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下面我结合自身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就如何做好中学生德育工作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思想逐步成型的基础教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心理多变、情绪不稳、思想活跃,既容易接受良好思想道德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丑恶现象的侵蚀和危害。因此,要采取多种多样、易于为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方法,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同历史教育和形势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同身受,在家庭、学校、社会的良好教育环境中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二、用高尚的品格感化学生

班主任的人格对学生有着最具体、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诠释。育人者必先育己,不正者则不能教人。当今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模仿性强,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要比一般教师多,示范性也比一般教师大,所以,班主任应以高尚的品质给学生巨大的感化。在学生眼中,班主任应是进取精神的化身,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这就要求班主任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具备广博精深的知识,并完善其知识结构,同时要求班主任努力掌握教育规律,使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更佳效果。班主任还应该充分发挥敬业精神的潜在影响作用,学生总善于观察分析、概括综合自己老师的形象、特征和人格,都爱模仿班主任的言行、习惯,正因为如此,班主任必须慎重地修养人格,严格要求自己。

三、真诚以待,不漠视学生的细微举动

庄子有言曰:“真者精诚所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要创造让自己感动的人,首先老师自身就不该是一个冷漠的人,对待每一位学生都该拿出百分之百的诚心。懂得感动是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情感因素,美好人生是由无数个感人的细节构成的。

作为老师,应该善于捕捉学生细微的情感表现,对学生的成长更有效的往往是感性的呵护,而不是理性的说教。

我觉得对于学生的小举动我们应该给予回应,粗心大意对稚嫩的心灵来说,其后果怕是导致他们对人世的冷漠。教师的爱就像火种,它能点燃学生的爱。学生得到了教师的爱,才会把这种爱“反射”给老师、同学,以至升华到对生活、学习、祖国的爱上去。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每学期都应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有:走进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走进蔬菜大棚,接受劳动教育;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祭扫烈士陵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这些活动能拓展德育教育空间,深化德育教育的内涵,将学校与家庭、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德育网络的教育功能。

五、班主任必须与科任老师进行密切的配合

学生的大量时间是在课堂学习,学生大量的问题产生于学习过程中。为了做好工作,班主任必须与科任老师进行密切的交往,从他们那里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还要经常与之共同研究,介绍自己的工作计划和安排,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实行统一组织和管理,协调教育学生,并防止造成互相推诿、埋怨等不利于工作顺利开展等情况。当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或教学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时,必须诚意、及时地向科任老师个别反映,同时也必须向其介绍学生群体及个体的基础与特点,帮助他们互相正确认识,改进教学或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同时又能形成学生、科任教师、班主任三位一体,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六、班主任要引导教育学生

劳动教育评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儿童研究;社会实践活动;现实途径

如今的教育体系不再是单纯的依靠课堂教学,老师的灌溉式教育,学生需要和老师进行互动,和社会进行互动。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和合为一,这样才能有助于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一个全方面发展的学生。而当前的社会实践活动实施面临许多现实的困境,造成关于儿童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长期处于一种浮于表面的状态,需要建造一个稳定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机制,展现社会实践的益处,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的开展。

一、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的困境

在没有理论支持,缺少经验,学校观念的保守等条件的束缚下,使社会实践活动难以开展。1.学校和家长重视课堂教育,忽视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就是看重高分数,高成绩,大部分学校所设置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一张白纸,受传统的课程观影响,部分校长和老师的意识形态相对保守,导致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未纳入关键性课程体系当中,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授课的延展,是补充。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被其他课程占用,成为一纸空文。在社会实践中,主要是体验、感受、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保证时间和质量,以及所带来的效果。断断续续的社会实践活动难以取得好的成效,更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大部分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采取不配合的态度,认为只是一种玩乐,还占用学生学习时间,影响成绩,这都是家长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误解,要想长效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还需要做好宣传工作,加强大众对于实践的认知和理解。就像某所中学,学生上完学进入社会感觉就像断片一样,无法理解周围的人在说什么,完全与社会断离,这不是教书育人的目的。2.关于儿童的安全问题。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学生一旦出现问题,那一定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担心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形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逃避心理,导致学校减少户外活动,能不出去就不出去,完全的圈养模式,导致很多课外活动被取消,适当的安全意识可以有,加强防范,避免有安全问题,但是把握不好度就会导致逃避的行为态度。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安全保障不足,安全措施不完善,这些都会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的夭折。

二、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途径

1.建立安全责任分担机制,保障儿童安全。安全问题需要学校、社会、家长、政府的共同努力,从制度上来说,出台相应的责任分担法律法规,明确参与者的责任划分,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在当前社会实践活动中,政府、学校、家庭所承担的责任比重划分不明确,也没有承担起该负的责任,而学校承担了他不该承担也无法承担的责任。这种状况下,就需要各方面行动起来,政府制定相应的责任划分机制,与学校、家庭、社会构成完整的教育环境。2.合理利用资源,建设社会活动基地。通过社区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双方都参与进来,学校积极与社区各部们协调,配合,促使活动安全有效的落实。这是为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化奠定基础。学校和社区双方都参与进来的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可以利用现有的学校资源,把闲置的教室充分利用起来,要注意考虑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资源特点开展特色的教育活动,在节约、高效的基础上,建立稳定安全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给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譬如,依托社区资源建立学生劳动教育基地,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瓜果农蔬,去认识去了解,通过近距离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当营业员了解价格,在金钱上有一定的意识,不至于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也可以参加社区的文艺演出,加强文化苏阳的熏陶。3.调整课程结构,完善教育体系。把社会实践活动归入学校的课程当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去完善和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项复杂又长久发展的课程。它不仅涉及面广,时间长,还需要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发展阶段,划分不同层次来进行因材施教,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从学生的切实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关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加强宣传力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需要家长的支持,因此,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给家长树立正确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使其能够长效稳定的发展。也要让家长认识到这是一门生认识社会,探索社会,改造社会,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的必修课。

三、结束语

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不仅有益于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教育体系的完善,社会的团结稳定。

作者:杜运景 单位:吴江区菀坪学校幼儿园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评论范文第4篇

孩子本是天真无邪的,可现在发生如此行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思考。这当中,除了深受外部复杂的社会因素影响外,我们学校法制教育本身也存在不少的误区。

一、误区

1.法制教育方法过于简单

近年来,大多数小学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聘请了法制副校长,但大多数小学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缺乏直观的教育,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小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因此法制教育收不到好的效果。

2.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7条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虽然社会各界都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但升学率还是家长、社会以至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学校为了取得“好成绩”以满足社会及家长的期望,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只重视教科书规定的知识教育而轻视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导致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重视程度不够,法制教育多流于形式。

3.法律知识教学代替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小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面上,忽视了对小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法律知识教学不能代替法制教育,知法仅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和护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归宿。

4.忽视小学生法律素质养成教育

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宄中,法律素质的理论研宄几乎是一片空白。当前的学校素质教育也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只囿于“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实贱中忽视对小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二、出路

教育要为民主法制建设服务,培养大批的民主法治人才和守法、护法公民。无论是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高度来讲,还是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走出法制教育误区是刻不容缓的。

1.法制教育形式要多样

小学生对枯燥的法律条文不感兴趣,为此,学校应该注意从小学生年龄特点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强法制教育的趣味性。为使小学生对法律知识及依法治校的意义有比较清楚、正确、深刻的理解,学校可以采用公开论辩的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根据小学生中存在的不同思想、反映和认识,编成若干论题组织正反双方展开论辩,以便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念,使遵章守法观念在小学生的脑海里深深扎根。

比如:可以尝试启发式教学。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小学生思考、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运用事实材料、法律规范得出答案;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活动,对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让小学生通过观察、评论、角色转换和辩论等方式,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有的学校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效果就很好,它不仅使小学生初步了解了法庭审理的一般程序和有关知识,体会到了法律的公正无私、法庭的神圣庄严,促进小学生法制观念的形成,而且实现了小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目的。再则可以打破课堂的局限,开辟第二课堂,如参观监狱,到法院旁听案件审判,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参加普法宣传活动等,让小学生在生活中亲身感受法律的价值。这些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定受小学生欢迎。

2.要有完整的法制教育课程

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完整的法制教育课程,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因此,学校要全面贯彻相关规定的要求,加强中小学法制课程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教学内容,要把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大纲,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争取在学科考试中加入法律知识的内容。司法、教育等部门要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

要组织力量对任课教师、班主任、法制副校长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和考核,并逐步配备专职法律教师,壮大法制教师队伍,同时,在教学上要与“主科”同等对待,并列入考试范畴。学校应通过家长会等方式使学校和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通过组织家长听取法制宣传讲座、对优秀小学生的宣传、以及由于教育方式不正确而使小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案例分析,使家长了解到家庭普法的重要性,保证这一环节不脱节。

要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能在校园内形成讲求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师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工作事半功倍,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3.学法必须与守法教育相结合

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他们学法、懂法,形成认知基础,这固然是必要的,但学法只有与守法相结合,法制教育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小学生认知水平相对低下,非常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因受到不法分子的蛊惑走上犯罪的道路。小学生权利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很差,不懂得用正确合法的方法保护自己的权利免受不法侵害。因此,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各学校要积极引导小学生自觉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具体问题。例如,有的学校通过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法》,灌输基本法律规范,让小学生初步认识和区分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合法行为,哪些行为是法律、法规禁止的,哪些行为又是法律、法规准许乃至鼓励的,帮助小学生初步形成守法观念和法律信仰。

教学时不但要灌输理论知识,而且应从身边人、身边事上着手分析,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鲜活的日常生活中总结、提炼典型案例,让其自我教育,明辨是非,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违法、犯罪,教育小学生如何应对处理别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避免和减轻不必要的伤害,怎样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达到一般预防和维护小学生权利的双重目的。

4.加强小学生法律素质养成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培养和发展所有小学生的各种素质。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体育是素质教育的几个重要途径,八十年代教育改革增加了美育和劳动教育,九十年代又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途径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完善,九十年代末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又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那就是法律素质教育,这是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选择。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宄,明确法律素质在个体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法律素质的基本内涵、层次和养成规律,对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生正处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初步形成,因此,对其法律素质的教育要以引导为主,注重法律观念的形成、法律情感的培养、科学权利意识的确立,不能急功近利。培养青少年法律素质要注意与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要在潜移默化中对小学生进行法律熏陶。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更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培养其法律素质的活动中要抓住典型事例进行宣传,要使小学生更形象、更具体地感受法律的作用、法律对自身权益的重要保障。在培养青少年法律素质的活动中还要注重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机结合,要注重教师和小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与配合。同时,全社会也应当更多地关注青少年法律素养的教育,对不适宜青少年的社会现象要严格限制,以保障其健康成长。

学校教师应特别对那些曾经有过痛苦经历的或因家庭不幸而存有心理障碍的小学生给予更多更好的关心和爱护,尤其是“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小学生应当加强教育、管理,不得歧视”使他们能够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健康的成长,使他们对不良文化现象的抵御能力和免疫力不断加强,从而减少社会犯罪,促进社会安定。

劳动教育评论范文第5篇

小学体育情感培养协调发展德育与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信念、情感和意志品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优势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特点是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同其他学科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得人独厚的条件。 

1.德育的长久性 

体育学科是学校中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也是各学科中唯一的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中都接受体育教育,通过体育教学,保证了学生从幼儿园直到大学,连续的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2.德育的针对性 

学生的各种思想意识和言行等一般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表露出来的。而体育与健康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和活动进行的。教师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言行,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既具体又实际,其效果是有些学科所不及的,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广泛的、较强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教育因素,它处处与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时机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所谓适时就是电动机问题,因此,每位体育教师都应当在课中把握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时机是很多的: 

1.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教师上课就必然要在学生面前亮相,学生能从教师形象中体察到教师的气质,对事业的热情和信心,从而决定向你学习的程度。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良的好习惯。 

2.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 

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而且要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所以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人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更不能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同学锻炼的机会。 

3.建立切实可行的课堂常规 

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止常进行,对师生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课前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上必然是杂乱无章,学生没有兴趣,教学效果必然差。布置场地、器材和使用、送还器材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新生入学、新学期临时代课,都应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这项,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中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要向学生讲清楚学校各种场地、器材的使用方法、要求及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时要求学生看明白有关场地、器材的标志牌上注明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可通过校内、外具体事例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及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 

4.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教育的时机 

通过教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土义教育;提高学生现代体育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活泼愉快、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的优良作风。 

(1)耐久跑教学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良好时机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长跑、怕吃苦的比较多。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不给怕苦者留有余地,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2)在跳跃、障碍跑或支撑跳跃等项目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实践中实例很多,例如,在支撑跳跃教学中,从一些同学的身体素质、技术来完成动作是没有问题的,而他们就是不敢过器械。在跳高练习中,过较低杆时技术动作很好,但横杆一升高动作就变形了……这是因为精神因素起了作用。所以我们通过这些项目的教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 

(3)在球类项目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结合其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应变能力,团结合作,充分发挥集体力量,让学生感受到球类比赛的胜负是靠集体力量和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正确对待对方的犯规,决不允许施以报复的手段;要正确对待裁判的漏判、误判,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待裁判对双方的判罚。 

三、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 

劳动教育评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策略创新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闻专业针对性不够强

在招聘会的现场,在面试的场景中,只见招聘人员直摇头,究其原因,原来是在来应聘的人才中很难遇到合适的人才,特别是新闻专业人才,基本情况是仅限于表面知识,一旦被问到专业性强的内容就不知从何谈起,甚至对行业内的前沿信息几乎一无所知。新媒体时代,新闻信息本就更新快,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专业知识不过硬,就很难适应新闻工作的需要。追溯到目前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来,很多高校对新闻专业人才采用的培养模式还是传统模式,传统的培养模式培养的是综合型人才,知识面较广,从文学到管理、从设计再到新闻,很多知识都了解一二,但真是具体到某一行业领域,知识明显不够,专业明显针对性不强。

(二)新闻人才实践经验不足

当今新闻人才走出校园后,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没有问题,但实际动手能力需要手把手去教,需要重新学习并灵活运用知识。目前很多高校新闻专业的学生是坐在普通教室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偶尔可以到校内的实验室进行一些课程的简单实验操作,很少迈出校门到社会上进行实践,特别是和本行业内的实践内容接触机会更少,虽然也有一部分应用型高校有固定的实训基地,但由于受限于校内其他课程的同步开设,仅仅是有机会到实训基地进行参观交流,基本处于走马观花的层面,很难有机会到实训基地进行系统性的实践锻炼。

(三)新闻专业师资力量不够强大

由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人才的供给明显不足,因此,新闻行业的人才流动处于快速转动阶段,这样一来,高校新闻专业的师资直接受到冲击。一方面,高校新闻专业有经验的教师大都被社会上的新闻行业盯紧,这部分教师到新闻行业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新媒体发展需要,所以通常易被社会上的新闻行业挖走,这无疑给原本力量薄弱的师资队伍建设增添了不小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经验丰富的新闻教师不好引进,所以,大部分教师是从更高层级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中遴选,这部分教师是从一所学校的大门直接迈入另一所学校的大门,无论是行业经验还是教学经验都有一定的不足,想培养成熟起来还需要一个过程。两个方面的原因直接导致新闻专业的师资力量不够强大。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策略创新路径

(一)进一步修订完善新闻人才培养方案

在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要想培养出来的新闻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就需要根据需求来进一步调整新闻人才的培养方案。根据新闻专业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从掌握扎实的新闻传播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具有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视音频制作、新媒体内容生产与运营能力,能够在新闻出版、网站等媒体机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信息生产与传播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的职业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等方面,对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出适当调整,如每学期增加一定的实习实训内容,减少部分理论课程的开设,增加实践应用型课程等。总的来说,就是根据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要进行量身定制培养人才。

(二)学校和新闻单位(包括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探索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新路径

为了切实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基本能力和素养,根据新闻专业统筹安排,不能仅仅满足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找个基地去实习,而是要真正地进行学校与新闻单位的实体合作。比如,学校与新闻媒体(包括当地的宣传部)合作办实体,像记者站、编辑部、广告分部、发行分部;新媒体可以联合办网站、客户端、公众号等,进行实体运营。学校使用新闻单位的名称,新闻单位(包括当地的宣传部)派员、出钱(也可以融资)、出主管,学校出人(学生)、出场地,双方真刀真枪地办新闻,搞经营。这样,新闻单位不觉得是为你学校服务(培养实习生),学校也不再仅仅是让学生实习一下算完成任务。有合作的实体运营起来,无论是学校还是新闻单位,都需认真对待。唯有如此,新闻单位才会有人才资源,学校培养的学生也才真正会有用武之地。

(三)将“项目运营”“职业经理人制”引入新闻课堂教学

如今的新闻媒体呈现多媒体、多维度、个性化、动态化的特点,这就要求新媒体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传统媒体人的采访、写作、编辑、摄影等能力,更要具备新媒体的运营能力。新媒体运营,就是通过现代化互联网手段,利用微信、微博、贴吧等新兴媒体平台工具进行产品宣传、推广、营销等一系列活动。通过策划优质的品牌线上活动,向客户推送精准信息,提高受众参与度,提高品牌知名度,从而充分利用粉丝经济,达到相应的营销目的。为此,当今的新媒体大多采用新的经营方式———“项目运营”“职业经理人制”。每一个新媒体都有一个或多个项目,每一个项目分包一个特定内容,要求从业者不仅是传统的新闻人,而且要成为一个个项目的经理;不仅会编采,而且要具备“产品经理思维”与“产品运营思维”。要了解市场,了解客户,理解产品,要具备“网感”,学会整合资源,懂得传播的规律与手段,最重要的是懂得运营。重点是在产品、用户、传播三个维度上做文章。也正因如此,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学校我们就要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技术,将新型的运营模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充分开掘一个个“互联网”项目,在“职业经理人制”的运营下,由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变为“项目化教学”。

(四)将学校的新闻报道交给新闻专业,并组织“记者文化节”等,加强对新闻人才的过程培养

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有数万名师生活动在校园内外,数万名师生还联系着广泛的社会,每天会发生大大小小不少的新闻,为此,将学校的新闻报道及宣传任务交给本校的新闻专业来完成,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培养新闻人才的过程。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一年一度的“记者文化节”,让新闻专业的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当前发展形势,在新闻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从而加强学生的新闻专业训炼。从活动的组织、策划到采访、写作、拍摄,从稿件的编辑、审阅,再到选择、修改乃至广告、宣传、造势、拉赞助等,都交给学生去做。甚至学校还可以放手让学生编辑内部新闻报刊。这些课余活动,恰好充实了新闻专业学生的业余生活,丰富了学校的人文底蕴,将新闻工作者最鲜明的品格融入笔端,并且在全校范围形成“勤读书、爱写作、创佳作”的文化氛围。加强了当代大学生对新闻工作的热爱,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专业技能的舞台。

(五)将时政新闻引入新闻专业教学课堂

将时政新闻引入新闻专业教学课堂不失为一个培养新闻人才的重要途径。如课前十分钟,让新闻专业的学生口述每天国内外发生的重要新闻。同时,结合专业课程,教师可以将校内外一些时政类新闻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事前预判,事中检验,事后分析得失,以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和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投入到适当的新闻活动中。如学校举办新闻会,邀请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现场采访,从而训练学生的采访技巧与写作能力。其实,在校大学生不出校门,在校内也同样可以找到很多的传播素材,如学生的劳动教育活动,平时的学习、生活片断等,都可以有针对性地跟踪拍摄,最后制作出视频在网上传播。当然,学校也要给予新闻专业的学生以相当的自由,允许部分学生在找到新闻的时候能到校外进行适当的采访报道。这样,学生就可以随时将课堂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当然,学校在对学生的学业考核上,也要进行适当的变革,不光是试卷考试,更重要的是成效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