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学的基础

中医学的基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医学的基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医学的基础范文第1篇

很长时间以来,西方医学占据了世界医学的领地,而博大精深的中医已经淡淡被人们遗忘。怎么才能让中医学再次走进世界人民的眼中,变成世界医学的潮流,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很多的医学和生物科学工作人员所面临和解决的刻不容缓的问题。最近几年来生物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生命科学技术学方面的思路和方法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此情况下一些以综合技术为特点的学科正在不知不觉的兴起。而这些学科的兴起和发展不但能证明中医学的科学性,而且还能说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时代的潮流性,这些就能为我国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然而我们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让中医学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相结合,这样就能为中医学实现现代化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契机。本文将从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出发,提出对中医学发展的新的见解,并对这一见解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做出相应的探讨。

2、中医学发展中生命科学技术的分析思路

通过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会发现,生命科学技术能够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他们之间已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生命科学技术成了中医学发展的推动力。即使是这样,我国中医学的发展也要遭遇一个瓶颈期,因为很长时间以来,阻碍中医学发展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为了保证我国中医学的发展,我们必须在生命科学技术上找到一个发展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是我们发展中医学的关键,那么这个突破口包含几个方面的意思呢?我认为其一是,中医中症状的科学解释。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的精髓之所在。而所谓的辨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中医学的思维,以辨明疾病的原因。诊治的时候,我们要着眼于症状。因此,中医学的症状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所以中医症状理论研究作为中医学发展现代化的突破口是理所当然的。其二是,药剂作用机理的研究。药方和药剂是中医用于临床防治疾病的形式和手段,药房和药剂本质就是阐明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所以我们如果想要揭示他隐藏的科学内涵,我们可以要对症状进行规范化的研究,并把对它的描述由定性变成定量。为了能做到这些,我们可以围绕中医学上望、闻、问、切的手段和方法所能获得的资料,建立一个可以定量检验的数学模型,为症状的科学内涵的研究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按照这样的说法,我们确定生命科学技术的分析思路是把症状作为机体的一种异常功能状态,不应该奢望在解剖学上找到相对应的组织、器官,而应该在基因组、蛋白质组、细胞组等上寻找其具体的功能网络。而且我们还要在阐释具体功能网络时,不仅要有反映患者症状和体征的研究,而且还要有反映患者心理状态与遗传背影的相关信息。做到这些基本上就能全方位阐释症状的本质。

3、中医学发展中生命科学技术的实施策略

通过上述我们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就能得出中医学现代化的实施策略。第一,我们要找出和完善一个能快速而高效的提取和分离中草药里化学成分的方法和思路。比如,我们可以利用LC-MS、GC-MS等技术来建立一个中药成分的代谢产物组,来科学地解释中医中中药复方药效的物质基础,为日后的中医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第二,我们还要找到和完善一个能够适合中医药物的筛选方法。现实中由于中草药的成分比较复杂,并且是它里面的多种成分发挥药效,所以,用对西药筛选的方法难以完成对中药的筛选。我们需要从生命科学技术出发,找出一个从细胞、器官及整体水平上进行药物筛选的方法。

4、结语

中医学的基础范文第2篇

在中医学中,保健的前提就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而人们生病的原因就是天人系统失调导致。天人合一的整体医学观念将人和自然的统一性当做基础,在宏观的角度上认识并控制人体,有及其深刻的合理性,蕴含着朴素的系统思想的萌芽,在早期的医学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生态医学、气象医学、时间医学等在现代医学当中也还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这种观念过分的强调了认同自然的统一,没有关注到人体的差异性,更没有实践研究,所以使得中医学的理论具有相应的模糊特征和思辨色彩。

中医学具有崇古尊经的价值观我国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决定了我国才传统文化具有崇古尊经的价值理念,同时还具有追求同一的价值观念。而这种价值观念深刻的影响了中医学。黄帝和神农氏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人物,但却被我国的医学家尊为医门的圣人,后来的张仲景又被尊为“亚圣”,他著的《金匮》、《伤寒》等被中医学家奉为经典。也正是基于此,几千年来我国的医学发展十分缓慢,基本没有范式革命。一旦某位医者提出了反对先贤医学的观点,不但不会被接受,甚至会遭到其他人的排斥。所以在当今,要想积极发展中医学,就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对医学经典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方式,推动我国中医的发展,积极创新,勇于批判,为中医的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

中医学具有重神轻形特征我国的传统价值观是重道轻器,这种价值观反映在医学中,就形成了重神轻形的特征。在中医学的方法论上,神比形更重要,那些掌握形的只是初级大夫,掌握神的才能称之为名医。脏象说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虽然历代都有对人体脏器官的描述,可是在中医中的脏腑功能却不是或者说不是主要从这些描述中得出的。所以中医学在诊断人的病情的时候,主要观察的是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而不是具体器官形态实质的改变。这种方法论为中医学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但同时使中医学变得神秘起来,例如经络、脉象、命门等有无和定位的争论,这些名词是一种功能但不是概念,并不是从相应的结构的分析中得出的功能,而是从功能来对结构进行“虚设”。所以,必须从重神轻形的方法论着手,才可以合理解释和科学研究这些概念及理论。

中医学具有得意忘象这种思维境界象和意属于我国古代很重要的一对意识范畴。“医者意也”就充分反映了得意忘象这种思维特色。通常情况下,中医都是通过“象”,也就是人体功能的外在表象对人体进行相应的认识,然后以象作为基本来构建人体的生理病理模型。中医学中有这样的说法:“象,形象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脏象。”由此可知,象是中医认识人体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人体的本质,所以必须经过“忘象”这一过程,才能“得意”,这样就能抓住人的本质。中医学的临床诊断主要以象、言作为基础,通过问得到言,通过望、闻、切得到象。再通过得象来忘言,这样得意忘象的思维过程才能够更加正确和辩证。通过相应的得意忘象、忘言,从而追求直觉的体悟,这种思维境界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有效激发医生思维的想象和灵感,有较好的创造力。在比较丰富的经验的基础上,在宏观的角度把握人体,从而揭示出独有的人体奥秘。可是这种思维没有严密的逻辑,没有相应的实证分析,因而具有臆测性、模糊性和或然性。

中医学的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教学 中医学 内涵特质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10-01

中西医结合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从西医的角度来看,具有理论上客观、精密、量化的优势,且研究成果通常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和操作性;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具有能够对个体实施辩证医治,重视个体差异问题的优势,二者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关系。基于此种情况,中西医结合就可以取长补短将二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中西医结合是必然的。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发展,所以中西医结合将会成为我国医学发展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西医教学中,将中医学的内涵特质充分的体现出来。

1 中医学天人相应的自然观

我国古代文明突出任人和自然的相应关系主张“道法自然”,由此可见,我国传统的哲学问题也即是人和天之间的问题。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学说正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的,这也是中医学和西医学的最大区别。在中医学中,无处不渗透着天人相应的观念。比如,“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大恐”。人想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这些都体现了人的自然、生物和社会属性的统一。而西方文明却注重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并演化成人们的追求,从中可以看出,西医学认为人和自然是相对独立的,由此可见在医学领域当中应用了人们在征服改造自然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科学进而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

2 中医学形神统一的整体观念

在中医学中,强调通过体验、灵感以及直观等非理性的方法,将事物整体之间通过的规律找出来,即就是注重查同,充分显示任何自然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同时把人也看成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突出形神统一的观念。在对疾病的认识、预防和治疗等方面非常注重形神统一和身心和谐。而在西方文化中,突出了差异的存在,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注重对事物之间本质区别的寻找,原子论和还原论作为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而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为分析法和归纳法。将人看做是一个普通的实体,这时人体的细胞、器官等就是作为西医学的核心和关键。所以在西医学中查同和差异各有侧重。

3 中医学治未病的预防观念

我国文化强调顺应自然,“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预防观念。“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调了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而西方却注重对世界本质以及变化的探索和研究,西医则步入了实验医学中,轻预防而重治疗。

4 中医学辩证论治的治疗观念

一直以来我国文化都是注重感觉、表象和动态。因此在中医学中,是从整体、动态、宏观、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来对病情进行了解,并灵活处治。中医学突出一因多果、多果多因、多因多果,这集中体现在了采用辩证的方法找到病因,内外兼修、标本兼治、同病治异、异病同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等辩证论治的观念。而西方文化却比较注重概念、静态和理性。所以西方医学对概念比较注重,多逻辑和分析比较重视。西方医学的精髓就是分门别类以及追根究底,这也作为西方医学的优势所在。

5 中医学思外揣内的功能观念

我国传统文化轻视“形而下”重视“形而上”,因此在中医学中,重神轻形,重道轻器,重功能轻结构,重视规律轻视实体。而西方文化却强调物质性探究的实体中心论,所以在西方医学中,大到肌肉小到细胞对所有可以被认知的结构都进行解剖,而共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结构所决定的,对结构进行了了解,才能对功能进行准确的把握,但是死的结构不一定显示出活的功能。由此可见,中医学和西医学对结构和功能方面的认识有自己不同的特色。

6 中医学阴阳自和的调理管

我国文化主张顺应,侧重主观。所以在中医学中突出辩证论证的基础上,重视对人正确的扶持来实现对邪气的战胜,尤其注重在治疗过程中的自我调节。西方文化恰恰相反,主张抗争,侧重征服,所以西方医学在治疗的过程中,是以对抗为基本原则的,通过理化作用来对病理进行改变,治疗比较直接。

7 中医学哲学意蕴的语言观念

我国文化强调整体、感觉、功能、动态以及查同,所以其语言具有明显的类比以及哲学特征。通常情况下,中医学的语言不但蕴藏这文学意境,同时还蕴藏着丰富的哲学。西方文化则强调实体、概念、理性、逻辑、分析和查异,显而易见西方文化具有概念化、客观化、规范化以及具体化的特征。从分析中可以明显看出,西方医学和中医学相比,其语言更加直接准确,传递和交流起来更加方便,人们也更容易接受。

8 结语

总之,中医学和西医学是相对独立存在的,东西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应设法实现互补。而中西医结合这门新型学科的出现为中西文化的互补交融提供了条件,中医学只有在二者的互补交融中,才能将其本身的意义充分的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王炜,朱虹,钱静.境外医学教育对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9(5):92-96.

[2] 刘星.“天人合一”观本质的演变及对中医学的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2002(7):398-400.

中医学的基础范文第4篇

 

纵观最近人们关于中医学的讨论,大多都是围绕它的某一个特性进行探讨,却没有给出中医学整体性质的说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医学整体角度考虑,本文认为中医学具有如下四种性质:科学性、人文性、整体性与主体性。

 

1科学性

 

关于中医学的科学性,学界有很大的争议。有的学者甚至指出中医学根本没有科学性,主张废除中医。“一切以西医的病为评判标准。”[1]然而我们追本溯源,就可以很清楚的发现,人们在这一点上反对中医学的科学性,恰恰是以西方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认为科学就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应该反映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是可以重复与实证的,用这个方法可以衡量各种知识体系的科学性。[2]而中医没有这样的性质,因此中医没有科学性。殊不知这样论述的基础是成问题的。因为科学不仅仅包括自然科学,而且也包括人文科学。中医恰恰包含了这两种特性。用其中一种特性去否定另一种特性的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医不仅仅是科学,意味着用现代科学研究中医是发展中医的重要途径,但决不是唯一途径,彻底拒绝科学的中医是陈腐的,而全然以科学为指归的中医是迷途和无根基的。”[3]由于中医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体,所以对中医基础的现代研究必须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方法相结合。

 

2人文性

 

中医自从产生起就与中国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黄帝内经》奠定和形成了中医学的基本思想及理论体系,而其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神学说、“天人合一”学说等,都是从中国古代哲学中汲取的概念,经过一系列的专业化阐释、借用而转化为医学概念、医学原理。如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学说植根于《周易》,五行学说从《尚书·洪范》引人,结合医学具体内容,与阴阳学说连贯一体,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和哲学的彼此渗透和结合,使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的框架日趋完整,使中医基本理论体系保持发展优势,在几千年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中呈现一种超常的“稳态”,这在世界医学史和科技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4]那些主张废除中医者则忽略了中医学的这个特性。

 

3整体性

 

人们对中医的整体性问题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者认为整体观是中医的特性,而有的学者恰恰持相反态度。[5]而我认为持反对态度的学者没有弄清楚整体观与整体论的区分。

 

所谓整体观是指自然界本身是一个整体,人和其他的生命、生物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这个整体或某一部分受到损害,那么其他方面也将受到影响,整体则因之破坏。邓宇认为:在中医学的研究诊断治疗中,把系统全体中的每一个或几个机体单元都视为一个整体。他强调研究每一生物(医学)元素时,都应将其置于整个生物机体(中医)的全框架中,探讨它与其他机体元素以及各种外界条件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内外联系,由此建立一种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和关系规律。以此为原则指导研究中医学的诊断治疗和研究的显著特征。[6]

 

而与此相近的概念是西方的整体论观点。西方近代科学发生和发展的三百多年来,前二百年还原论一直占有主导地位,还原论认为万物均可通过分割成部分的途径了解其本质。近百年来,随着相对论的发明,量子力学的建立,复杂科学的兴起整体论尽显风流。百年整体论的成就唤醒了人们对东方文明深刻内涵的重新评价。李约瑟的研究表明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长达两千两百年间,世界上的发明90%以上是由中华民族完成的,而中华文明形成的哲学基础就是整体观。整体观认为还原论只可用于简单事物,对于复杂事物(例如人体生命)而言,一旦被分割,将会由于丧失许多信息而失真。事物的复杂程度越高,因分割而失真的程度就越严重。整体论与整体观虽然仅一字之差,然而仍有不小的区别,它多少还残留着还原论的痕迹。

 

4主体性

 

中医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主体性,可以从认识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角度来描述。不仅认识的主体具有主体性,认识的客体也同样具有主体性。

 

中医学的认识对象具有“融我”的人文倾向,不同程度地打上了医者的主观烙印。比如中医中的“望、闻、问、切”就体现了这一点。医生在为患者诊治的过程中,渗透了主体生理和心理的因素,给医生在认识和治疗疾病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从客体角度,即患者角度来看,中医始终将人体看成是完整的、身心统一的“人”,而不是“物”,充分尊重人的生命的完整性,主张从人的自然、社会、心理属性高度统一中来认识和治疗疾病,增进健康。中医学所对待的患者不是单独的、个体的人,而是与自然、社会、他人构成一个整体的人,患者社会活动和所处社会地位、经济、劳动、风俗习惯、文化、生活方式等都是中医要关注的。

 

而西医学所依赖的科学主义,在他们眼里,观察对象是不依赖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在观察过程中必须排除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和影响。西医将人体分解成组织、细胞、分子、基因,把人体活动当成物理、化学和机械运动,而不是将他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现代医学在征服疾病和增进健康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特别是医学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对人文文化的排斥,医学人文精神失落了。医学高科技表现出对人的异化:医学中病与人的分离、技术实体和病人客体的分离;脱离人性全面要求而形成的医患关系的简单化、医学非人格化等等。

中医学的基础范文第5篇

    1.1中医基础理论特点中医学不断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完善与发展,是综合化、系统化、动态化的一门科学体系。总的来说,中医基础理论具有三大特点,分别是开放系统性、实践指导性与哲学思辨性。中医基础理论的这些特点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医基础理论具有开放系统性,能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之初,便将各种学科融合作为基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吸收融合社会学与自然学的研究成果,融汇成综合的理论体系,在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中这些学科理论占据着理论基础与源泉的地位。中医基础理论具有实践认知性,中医基础理论之所以具有实践认知性是因为基础理论的发展同步于临床实践应用,中医基础理论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因而具有实践认知性。中医基础理论还具有哲学思辨性,中国古代的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其形成与发展与哲学密切相关,如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等都是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中医也有相关的应用研究,并已发展成中医学的基础理论。1.2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与创新近年来,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研究方法也不断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且多元研究方法的应用也提升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现阶段,应用比较广泛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等。其中文献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国古代的医学文献解读与参考;理论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医基础理论及理论学科框架进行的研究;临床研究主要是病证研究、药方研究、治则治法研究等;实验研究则是利用现代化的实验设备与手段进行的药理研究与疗效研究,并基于实验进行药理诊疗理论阐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交叉学科研究主要是将医学与数学、信息科学、天文学、哲学与气象学等结合,并进行医学实践阐述医学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还在不断完善,而且创新因素不断增加,信息化水平与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甚至有学者着力进行技术方法创新以不断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

    2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规律与态势研究

    2.1中医基础理论发展及其必要性我国的中医理论源于先秦医学,其基本理论体系发展成熟于汉代之前,是中国现代中医学的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对古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中医主要关注人类活动,并对人类发展的身体技能与规律进行探讨总结,并在反复总结、论证、概括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体系的构建。在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众多医学大家的医学理论探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意义突出,也决定了我国中医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发展与创新的核心,其中的认知思维与理论特点对中国现代中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医的发展不能脱离中医基础理论框架,也不能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的片面取舍,导致中医研究精髓缺失。2.2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规律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具有必然性与不可逆转性,现阶段的社会需求与疾病演变都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并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规律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应用,对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的突破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现阶段,中医基础理论在发展与研究中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规律性不断强化。中医学从产生之初便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并注重对生命与自然的整体性、能动性及发展性的研究总结,近年来更多的是与西方现代科学的结合。现阶段,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不断进行整理、吸收与改造活动,还充分运用各种创新思维方法进行理论研究与诊治技术创新。中医基础理论发展基于传统医学学术思想与临床应用的基础不变,又加入了现代科技因素,发展更具有能动性。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以临床应用为基础,但其对临床的依附性呈弱化态势。传统中医的发展都以临床需求为推动力,可以说中医理论是在临床应用中完善发展的,由此看来,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对临床需求过于依赖。中医基础仍与中医临床学科相结合,但发展已呈现出临床依附弱化的趋势。中医基础理论开始注重假说临床验证,这是中医的进步与创新。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中假说量不断增加,迎来了新的发展。近年来,中医不断与西方学说理论相结合,各种假说应运而生,如中医着重脏象学说中脏象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就传统中医经典学说进行论证,这是对中医科学化水平的创新探索,意义重大。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还进行语言创新与规范。中医发展历史悠久,其中含有众多古言词汇,以致在使用过程中术语混乱,规范性缺失,且由于语言障碍,众多的中医理论不能被广泛解读与传播,影响了中医的可持续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的语言创新极大地提升了中医基础理论的严密性、准确性与严肃性。此外,中医基础理论语言规范过程中还进行了新的理论补充创新,剔除了中医基础理论中比较含混的理论词汇,推进了中医理论的系统发展。

    3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发展途径

    3.1中医基础理论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性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是整个中医学发展进步的关键所在,随着近年来中医学发展的新要求,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必须进行理论创新,与时俱进。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但我们仍应注重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并在理论创新的同时加大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应用,力求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用成熟正确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3.2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发展的途径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与创新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进行有效的中医基础理论创新需先进行创新途径探讨,笔者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需遵照中医理论发展的趋势,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不断推进中医理论研究,此外,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还要加大中医理论与其它多学科的结合,加大创新宣传。笔者认为要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引向科学实证研究的方向,是当代中医理论发展的趋势所在,以实现中医理论的实质进展。

中医学的基础范文第6篇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对传统医学的需要和中医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中医学发展的基础之一是中医事业的参与者能正确理解中医的理论和方法。这不仅涉及当前的专业工作者,还包括:潜在的和将来的学习、研究者;服务的对象;对中医进行管理的公务员和其他可以影响中医发展的人群等。弥补现代人群对中国传统知识的薄弱需要巨大的经济、时间成本,因此,在传统基础上构建符合现代人习惯的科学体系有利于中医事业的发展。

1传统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其理论基础

1.1传统中医学是有限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科学体系  西风东渐以来,对传统中医科学性的怀疑一直存在,也存在着科学标准不适于中医药评价的论点。1888年,达尔文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辞海》1999年版认为: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简言之,科学就是发现事实并研究其规律。传统中医理论以人体、环境等客观事实及其相互规律为研究对象。脏象、经络、病因、证和中药学等是对客观事实的发现、总结;阴阳的对立、互根,五行的生克制化,辨证施治,方剂的君臣佐使,中药的七情等是对客观事实间规律的研究;司外揣内、四诊合参是依据可辨识的客观现象,探究当时不可见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尽管形成、发展过程中解剖学、微生物学等基础科学还处于萌芽甚至空白阶段,但传统中医学以客观事物及其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性无可置疑。

1.2必须坚持的传统中医学科学理论基础

1.2.1依据独特标准的分类学  分类学是按一定的特征将对象人为地划分为不同类别,是现代科学的重要基础之一。基于长期的观察和临床实践,传统中医学提出了对客观事物独特的分类标准,并以比喻、指代等古汉语常用表达方式予以命名。例如:阴阳、五行学说是按人为标准,对整体事物中相对区分又相互影响部分进行的分类学研究,由简单的两类到比较复杂的五类,是对事物由整体到结构的研究。张景岳说:“阴由者,一分为二也”,说明了其分类的实质。

1.2.2以客观实践为基础对事物间相互关系规律的阐述  传统中医学建立了独特的分类学以后,通过大量实践总结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比如在脏腑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脏腑间关系,并以此指导对疾病的诊疗,取得了确切、独特的效果。

1.2.3分阶段、多靶点的治疗模式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核心方法。机体状况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根据病程的演变以一定的频率进行观察,调整治疗方案,即进行分阶段治疗。另一方面,传统中医学建立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治疗模式,是当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中的一个发生病变时,通过影响另一个的对靶点方式来调整病变部分的功能状态。

2现代中医学的理论构建

2.1以现代语言阐述中医理论基础  传统中医学以古汉语为表述方式,具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特点。由于文化环境的变迁,现代汉语中文字的含 义发生了许多变化,容易出现郢书燕悦式的曲解、误解。另一方面,文字常常影响到人们的思维习惯,独特的理论体系是现代中医学的基础,但语言表达方式并不是表现独立性的标准。过于强调表达方式的“原汁原味”易于造成舍本逐末。如将“阴阳学说”改称“α-β学说”似乎可以增强其科学性的感觉。不同表达方式本质上的一致性和现代人对其理解的差异性都是显而易见的。

传统中医学中还存在着经络这样尚不能用实验来证实其本质的基础理论。同样尚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的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却成为现代经典力学基本定律,而根本不存在的“经济人”概念则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这说明符合当代人思维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更能强化人们对科学理论的理解。如将经络初步地解释为“人体内相互影响的组织、器官之间的连线”有可能提高人们对这一理论的认知度(“连线”这个词语就比较符合现代人“既非物质性存在,又能显示各点之间相互联系客观存在”的思维习惯〉。以现代汉语表达方式阐述的中医理论和进而形成的现代中医学体系,将更易于被当代人接受和应用,降低人们的学习成本,为中医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条件。

2.2保持传统中医学分类标准的情况下,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纳入现代中医学的疾病分类体系,提高诊断水平  传统中医学以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为研究对象,形成了自身的病、证分类体系,具有指导疾病诊治的独特优势。源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四诊合参”和《灵枢·外揣》的“司外揣内”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在有限条件下,传统中医学将医师可以运用的诊断手段和可以观察的对象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其根本目的是收集全面的信息,探求机体的内在变化。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应充分理解和坚持这一根本目的。

当代基础学科的发展使医学收集人体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对疾病演变的规律有了更多的了解。现代中医学不必将基础科学的成就视作其他学科的专利、自身的禁地,而应充分利用一切科学成果,特别是吸收西医学诊断疾病的成果,以达到收集全面信息,探求内在变化的目的。

中、西医诊断疾病时面对的对象是唯一的,方法和结果则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现代中医学体系的构建,可在保持传统疾病分类的基础上,将西医诊断作为细分诊断,纳人自身的疾病分类体系,成为中医诊断的组成部分之一,即不再采用目前常用的单独中医诊断或中西医诊断并列,而是将西医诊断纳人入中医疾病的诊断分类体系,如诊断为“眩晕(高血压)”或“眩晕(内耳眩晕症)”。其中的“眩晕”为一级诊断,高血压、内耳眩晕症等为二级诊断。纳入西医学诊断可使中医学取得明显优势:①适应现代人的习惯。现代人群接受西医服务的仍然占有较大比例,对于西医的诊断方法、结果更为熟悉,易于理解和接受。②因条件限制,传统中医诊断方法对某些病、证内在病变的认识存在不足,如症状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吸收西医诊断体系后则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方法,大大提高现代中医学的诊断水平,避免临床的失误,使患者获得有效治疗。③保持中医自身的疾病分类体系,促进中医诊断水平的提高。由于将西医诊断作为二级诊断,既充实了中医诊断体系,又能保持中医理论的完整性、独特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级诊断下的不同疾病,其病因、病机到诊治方法、演变规律都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可根据不同的细分疾病,开展深入、细致的辨证研究,掌握不同疾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诊治方案。例如,不仅仅对“眩晕”进行辨证施治研究,而且根据诊断结果分别研究“眩晕(高血压)”或“眩晕(内耳眩晕症)”的病因、病机、发生和发展规律,加以辨证,其结果必将提高中医诊断水平。

2.3将现代治疗手段纳入中医学的治疗理论体系,在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临床效果,确定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  传统中医学不缺乏治疗方法的创新,新的方药不断出现。其原则都是在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新的手段提高治疗效果。现代中医学可在分析现代治疗手段后将其纳入自身的治疗理论体系。比如:输血、维生素K等止血药物、手术结扎、缝合断裂的血管可以纳人“血虚则补,血脱则固,出血则止”的治疗体系之中,而纤溶酶等溶栓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则符合“血瘀则行”的治疗原则。另一方面,纳入新的治疗手段后,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掌握方药等传统手段和现代治疗方法,服务对象身心状况的演变规律,特别是对预后的判断,确定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和不同病证的诊治方案。

中医学的基础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整体医学;基因组;中医心理学;中医基因组学

1整体医学

整体医学是现代社会正在兴起的一种医学体系,将医学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上来认识医学的性质、对象和目的。整体医学与传统中医药学在外表近似,但是本质有所不同。整体医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系统论。整体医学就是用整体观认识医学的各个要素。而整体医学的整体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所认识的所有联系的基础上,从科学的长远发展上来说,这是一种弱整体观,一种综合论,理论基础是还原科学观。

医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代,即经验医学时代、实验医学时代和当前的整体医学时代。经验医学时代为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实验医学时代为生物医学模式,而整体医学时代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当今医学的特点是处在实验医学时代向整体医学时代的过渡时期,整体医学的理论体系尚未正式形成,但已具雏形。现代的整体医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生命科学发展的结果,但是生命科学——基因组学正在走向完善的基因组联系,将来的发展必然在基因组的普遍联系上证明中医的基本理论,所以随着基因组学的整体化发展,以及中医学的跨越式发展,现代整体医学必然走向更完备的、以中医学为核心的整体医学。

2中医学现代化

整体医学的崛起给中医药学国际化带来了机遇,整体医学与中医药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从理论体系看,整体医学的理论与中医药学的学说实际上是相通的。如《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

中医药学其实就是一门完整的整体医学。中医学有着对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的认识。但是中医学又是一门模糊的整体科学。《黄帝内经》建立于二千多年前,是古人观察人体与自然所建立的整体医学,其本质就是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整体观,但是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极端落后的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个时候形成的整体只能是粗略与模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封建礼教的限制,加之受中国哲学观重用轻体、重道轻器价值取向的影响,人们开始疏于人体具体的形态和结构,歧视人体解剖,对人体的细节和局部方面未做较深入的剖析研究,随之《内经》的结构功能统一的整体观逐渐演变为单纯的功能性的整体观。由于缺乏了结构和形态的支持,不能得到有效的可见的物质证据来说明自己的科学性,本身也缺乏创新发展,所以随着以结构为主的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屡次受到打击和排斥。

中医药学的发展必须从《黄帝内经》的整体思想开始做起,真正认识整体的本质,结合现达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新时代的完整的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整体观。所谓中医现代化就是用现代语言和科学技术重新描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平衡条件下的人整体的运动规律。

当代分子生物学在迅猛发展,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处理大量数据,基因组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足够的时间内,基因组学很可能走向整体,最后可能在基因的相互联系中发现了中医的阴阳五行所存在的基因证据,这时候中医就会被分子生物学所吸收,现代的整体医学就可能吸收了中医药学的优势发展成为完善的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整体医学,中医不再是中国的中医了。这是好事,但是对于国家和民族,对于中医学的发源地,我们将失去一次崛起的机会。

3整体的含义

中医学是整体科学,西医学是还原科学。中医现代化首先必须是基础理论的现代化,而基础理论的现代化又以整体为前提,整体观的现代化为首要。以前中医现代化的失败在于从传统的功能整体观方法论上而不是从整体的根本意义上看待现代化。而西医也是从自身的方法论上看待中医,所以在这种前提下根本的中西医结合是不可能的。

整体是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两者互相依存、不能分离,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展现。整体是局部的整体,局部是整体的局部。整体是物质形、气、能的统一,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是一种客观实在。

任何个体都是由两种以上的物质要素混化而成的。这一混化物可以呈质地均匀无别的气态,也可以呈实体存在的实体态。前者固然是一体,后者,尽管它的实体组成部分可以形形,各部分的功能也可千差万别,但该实体物的气却遍布全体、贯穿内外,使组元形成有机联系的和谐整体。这里所说的整体,指形成气的时空结构而言,它是维系气独立性、特殊性的根本,也可把整体理解为气的结构模式。譬如,设某模式为特殊的比附,这种特定的形状结构的性质是不受其所占位置的大小影响的。因而时空结构模式一旦形成,不仅可以使全部事物的各个部分都处在同一结构上,而且这一整体特以渗透到所属各个局部中去,使在这一整体中的局部组元可以体现整体,这是与组元作为独立存在物的根本区别:①整体的实在性。②整体的联系性:任何整体都在和其他整体处在密切的联系当中,联系是这个整体存在的必然条件,没有联系便没有这个整体存在的必然性了。③整体的层次性:任何整体都是大的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个整体有包含了小的层次的整体,小的局部组成。④整体规律的类似性:一物生来有一身,一物自有一乾坤。每个整体都是从类似规律演化而来,从无极演化,有太极,从这太极演化阴阳,以至这一整体全部。⑤整体的进化性:宇宙从无极逐渐演化太极,以至现在的万物,在发展至人这个宇宙最高级的生命个体,便是整体演化的最好的证明。

气是中医学的核心。现代医学是从有形的结构上研究,形是气所聚,形散为气,气是形的场,形气是统一的。气是整体的体现。那么从形气理论的两种医学也是可以统一的。

整体性是贯穿人体宏观和微观的根本。从宏观逐渐微观,每一层次都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每一层次都服从统一的整体性,而整体性是每一层次运动联系的根本。这个的整体规律就是中医基础理论,这个规律指导着每一层次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4建立中医基因组学

基因组是现代生物学还原到分子的体现,由此生命科学开始转向整体科学。现在的功能基因组学就是这一转向的体现。基因组是整体科学与还原科学的交汇点。

基因组是人体的微观信息调控中心,更体现了人体的整体性。它是人的精气的凝聚态,含有生命的全部信息。宏观人体整体和微观的人体基因组整体性是统一的和同源的,基因组整体是由五脏功能模块组成,这五脏又有亚细的模块组成,这亚细的模块又有更微小的基因模块组成,各个大模块亚细模块之间存在协调的相互关系,这个关系就是微观经络系统。基因功能模块由相应的基因组成,基因组整体是结构和功能统一的整体。建立中医特色的基因组学是为了完善中医药学理论,发展整体医学。建立微观基因组整体辨证论治,并没有否定传统意义上的辨证论治观,而是将其发展一步,深入到基因组整体内部,将整体观深入到基因组整体中,将宏观整体辨证和微观基因组整体辨证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从外至里、从里至外的整体的辨证论治观,建立宏观和微观统一的整体的辨证体系。这才是科学的完整的辨证论治观。

建立中医基因组学是为了在基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证候研究,证明中医证候理论的正确性;进而在分子基础上证明中医脏腑经络理论的正确性,最后深入基因组研究,深入了解基因组所蕴含的生命本质以及生命的发展。

中医基因组学的建立是中医现代化走向未来的一个关键点,整体科学与还原科学都在这一尖端领域进行着研究,而中医学进入这一领域,一可以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解译基因组所包含的全部生命信息,促进人类的健康事业;二则可以引导还原科学的整体化演变。

5中医心理学的发展

这是中医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结合的关键点。也是中医现代化的另一个关键点。

中医心理学原来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以心理的整体功能为本体论述人的心理的,讲的是人的先天功能。传统中医学建立在远古极端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看不出人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发展,而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的心理与健康都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影响,发生了很大改变,中医心理学也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现代心理学是以人的大脑的具体结构为生理基础,论述人在社会中的各种行为性格等,这是人的后天功能,对人们的各种行为意识均有科学的描述。但是现代心理学没有与人的整体功能结合在一起,没有指出人的根本的社会本质,所以其发展也是有局限的。现代心理学是建立在还原论基础上的,而人的心理是整体的,所以它本身具有很大的缺陷。

人的各种语言、行为以及意识思维等都是在人的元神的支配下进行的,元神是最根本的自我。而心理的进行是在社会背景条件下的,一切心理行为都有社会背景的,社会背景形成了人的心理模块、人格模式,人格模式下的元神系统构成了人的社会自我,心理的行为是在元神的支配下通过心理模块进行的,以此结合这两个心理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心理问题。佛学对人的心性理论有深刻认识,但是借鉴之前必须彻底抛弃佛学所具有的唯心思想,心性理论中性与元神相关,而心与元神、元神支配下形成的人格模式有关。

元神可以接受信息,加工、储存、提取信息,发放信息三个方面。人出生时意识是白净的,但是在人从出生开始,人就在不断接受信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不断学习,不断加深信息,积累信息,使元神中的信息不断强化与激活而得到强化,最终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人格参照模式。这个模式一旦形成,就形成了新进入信息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人各种意识、行为的模板,形成了特定的性格模式。人的性格模式是在元神支配下形成的,但是性格模式一旦形成就对人的元神人的生理发生作用,形成了人的后天行为的文化背景和模式。人的性格模式与人的后天社会文化环境有很大关系,它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是功能与应用的结合。元神是人的整体功能,人的五脏情志、七情等都是人的元神功能的一个方面,但是这些情志的发生必然受到人的性格模式的影响,性格模式又决定了情志的发生模式。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都是不完整的,各讲述了人心理的一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人的心理整体过程。

人的心理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佛学、现代心理学、中医心理学都有各自的认识,但是它们又不是完全的,正确的认识是将它们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整体的心理学体系。现代中医心理学的建立不但解决了人的意识的根本问题,促进人类的心理健康发展,而是还对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潜在的作用。

6结论

中医学的基础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全科医学,中医全科,初级卫生保健能力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4)06-0019-03

全科医学(generalpracticemedicine)是近40年发展起来的、全世界范围的初级卫生保健领域内的新学科,其宗旨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基础的长期负责式照顾[1-2]。20世纪80年代末,全科医学的概念正式引入我国,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实践,尽管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全科医学得到了长足发展[3],但全科医学的宗旨仍无法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得到完全实现。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缓解卫生保健的供需矛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卫生服务需求,提升初级卫生保健能力,实现全科医学的宗旨,成为当前社区卫生服务需要思考的问题。根据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现状以及我国医学教育的特点,我们认为,加强中医全科建设是提升初级卫生保健能力、满足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实现全科医学宗旨的一种积极探索。

1我国全科医疗发展现况

我国的全科医学发展起步较晚,1989年,首都医科大学建成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全科医学的概念正式引入了中国内地。1993年,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是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的诞生。1999年,卫生部全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全面启动[4]。2000年,中华医学会与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制定的全科医生任职资格和晋升条例,使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逐步正规化[5]。20余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的政策和文件,全科医学领域的先驱们也为全科医学的发展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但由于环境、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不容乐观,依然存在诸多问题[6]。

1.1全科医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如果按照每2000~3000人拥有1名全科医生的最低标准计算,我国需要16万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实际约有6万名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的执业(助理)医师,仅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3.5%,远低于国际上30.0%~60.0%的平均水平[7]。

1.2全科医师质量的持续性令人堪忧

全科医师的医疗技能水平应维持及不断提高,这种质量持续性是建立一支高素质全科医师队伍的重要保证。但质量持续性受到自我发展能力、工作环境、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等因素的影响。当全科医师进入社区工作后,工作环境的变化,继续教育和相关培训可及性的影响,使全科医师的质量可持续性充满了变数。

1.3民众的医疗需求日益增加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初级卫生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人们逐步意识到不仅要治病,更要保健预防;在延长生命的同时,还要提高生活质量;生理上的疾病需要治疗,心理上同样需要关心。这些观念的变化引导着民众对卫生保健需求的增加。最近的卫生服务总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不论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量明显增加[8]。此外,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基数增大、慢性疾病患病率的升高,也使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增加[9]。

2加强中医全科建设是提升初级卫生保健能力的一种积极探索

中医全科医学是整合中医学和全科医学的中医学临床二级学科。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是指通过中医全科医学培养,具有中医学、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应用中医学和全科医学的诊疗思维模式,主要在基层提供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患者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的综合程度较高的中医医生,是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10]。因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中医全科建设,符合基层卫生保健的需要,有利于全科医学宗旨的实现。

2.1加强中医全科建设,符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病种的需求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的疾病谱以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为主,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后遗症、肿瘤、慢性腰腿痛、颈椎病等,这些疾病都包含在中医全科治疗的范畴内,且疗效显著。

2.2加强中医全科建设,适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硬件条件的限定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立足于社区,硬件无法与三级医院相比。而中医是个性化治疗,中医全科医生采用西医的视、触、扣、听,中医的望、闻、问、切。通过这种与患者互动式的问诊收集资料,经过辨证论治,即可确定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其治疗过程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对仪器设备依赖性低。这些互动式收集资料的方式,比一般的全科医生要多,更明显高于对医疗仪器高度依赖的其他医生。因此,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治疗,使医生能关注到患者疾病以外的其他方面,而医生的聆听和对疾病以外其他困扰患者问题的关注,也无疑是对患者的情感支持和精神慰籍。因此,这种个性化的疾病和心理的治疗方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限的条件下,对治疗疾病更为有效。

2.3加强中医全科建设,符合全科医疗特点的要求

全科医疗强调持续性、综合性和个性化照顾,强调早期发现并处理疾病,强调预防疾病与维持健康。而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以及“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愈后防复”加之“食药并重的营养观”和“形神并调的养生观”,使中医全科形成预防、治疗、调理一条龙的疾病处理模式。不但符合全科医疗的特点,还延伸了全科医疗的内涵[11]。2.4加强中医全科建设,是缓解全科医师需求的有益尝试

当前,全科医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中医院校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需要就业。如能正确引导这些大学生进行中医全科培训,下沉到社区,势必在人员数量上缓解全科医师不足的燃眉之急,缓解供需矛盾。

2.5加强中医全科建设,是促进中医发展的新途径

中医全科医学是在整体医学观和系统整体性方法下对中医学的学术体系和服务模式的再构建,是对中医学学术的丰富和发展。在保持中医学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融合全科医学的思维及模式,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于一体,中医全科的发展必将对中医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