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范文第1篇

民族服饰是少数民族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其蕴含的艺术特征具有深厚的人文价值。重庆市少数民族服饰的艺术特征不是偶然、单独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中,蕴藏于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的。

1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是铸就其艺术特征的重要依托

少数民族的节日庆典是孕育和展示其传统服饰文化最好的平台,各民族的传统服饰就是在这个平台上不断探索、发展,并形成自己的艺术特征。彭水县土家族的节日习俗丰富多彩,如“五月端阳日,户插昌蒲艾叶,以雄黄入酒饮,并涂小儿额及洒墙壁阴湿处以避虫蛇,采百草煎水浴身,馈角黍,观竞渡。十五日为大端阳,复竞渡如前。蓐麻者剥麻刈去粗皮曝干售之,养蚕者缫丝。”①在端阳节时土家男女都会盛装出席,利用这个娱乐交友的好机会,展现个人魅力。这就在客观上促使土家族男女不断创造出体现本族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的民族服饰。

2婚庆习俗是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特征展现的经典环节

土家族、苗族人民聚居的酉阳县,其民族传统服饰在婚庆礼仪中表现出最为突出的艺术特征。清代和民国时期酉阳县的结婚仪式程序繁多,其中,姑娘出嫁前夕要请娘娘或嫂嫂用灰包线绞尽脸上的汗毛,把眉毛绞弯,称为“开脸”。同时将原来梳的长辫绾成髻子紧贴于后脑,髻如泡粑,俗名粑粑儿,别上银质或玉质发簪,插上头花,戴上耳环,手上戴上戒指、镯子,打扮成新娘。这一过程俗称“开光”。②复杂精美的头部装饰完成之后,再穿上隆重喜庆的婚庆礼服。“婚日天亮时,新娘上头梳妆,身穿露水衣,头盖红绸巾。”③“露水衣”是土家族姑娘的嫁衣,非常的富丽堂皇,其结构是右开襟、大袖大摆,而搭配的裙子通常是“八幅罗裾”。婚礼是人们一生中最美好、最重要的时刻,结婚礼服就应该竭尽所能地表达人们的喜悦之情和展示新娘的美丽,它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的审美观念。婚庆习俗便成为展示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不可或缺的环节。

3各类艺术是承载其艺术特征的重要形式

生活造就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重庆市少数民族人民也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如诗歌、历史传说、戏剧、舞蹈等,有的艺术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服饰文化,有的艺术用另一种方式保存着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民歌是典型的文学艺术,而彭水的民歌不仅悦耳动听,而且还记载了许多历史文化,其中就包括富有民族特色的苗族服饰文化,如描写男青年服饰的“一送郎的帽,金线带两吊;二送郎的鞋,白布袜子青丝带……五送郎的褂,两边都缝衩,平纽扣子钉上下。”①在这首诗歌中饱含深情地歌颂了男女之间爱恋之情,同时也细致描绘了苗族男子服饰包括帽、鞋、褂等的艺术特征,让人们见证了苗族服饰的魅力。

二、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

服饰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保暖、避暑、遮羞等实用功能方面,它还是承载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与建筑、饮食等物质文化形式不同,重庆市少数民族服饰富有自身特有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特征,但都是各民族适应自然地理和文化环境的表现,并在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中逐步孕育发展起来的。重庆市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为适应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重庆市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也因地制宜演变出了颇具特色的艺术特征。

1地形地貌决定了民族服饰结构简洁、穿着方便的特点

重庆市地处我国西南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周边名山众多,在山地环境中,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需要跋山涉水、爬坡上坎。为适应此环境,土家族男女上身服装虽各有不同,但下装都穿与现在喇叭裤很相似的大脚裤,配白裤腰。苗族是中国第五大少数民族,分布地域广,其服饰呈现不同的地域特征。重庆市的苗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男子穿的是对襟短衣、长裤,缠头帕,打绑腿,而女子的传统民族服装是圆领大襟右衽宽袖衣,宽脚裤,打绑腿,配绣花围裙,衣襟、袖口、裤脚均饰有花边,外套坎肩,包头帕,头戴银饰等,这种腿上缠花绑腿的穿着方法是为行动便利之需。服装的结构、穿着方式等存在偶然性,而重庆山林众多、地势陡峭的自然环境决定了重庆市的苗族服饰结构更加简洁,穿着更加方便。

2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形成了民族服饰浓郁的宗教色彩

服饰作为一个民族重要的精神外显形式,脱胎于本民族的文化环境。由于历史的原因,重庆市少数民族人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加之比较闭塞的居住环境形成了落后的文化状况,因此当他们对许多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解释时就会求助于神灵,故而,各少数民族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等民族意识和宗教观念浓厚,并且深刻体现在服饰的图案、结构、色彩等方面。重庆市土家族相信本族的祖先是白虎,白虎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他们的图腾,民间流传的“白虎当堂坐,无灾又无祸”谚语即是有力的证明。重庆市土家族的传统民族服饰纹样中以虎为题材的图案形态各异、随处可见,但都表达了赐祥降瑞、镇妖祛邪等宗教观念。又如土家族著名的服饰品西兰卡普织锦,土家族人将之用于服装和被面、枕头面上,其常用的图案就是一只憨态可掬的白虎,表达了避邪庇佑的宗教思想。服饰的宗教特色以外显的精神表达形式,强化民族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了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这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少数民族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精神教化方式。

3民俗活动的正式隆重增添了民族服饰的神秘和喜庆特色

各民族的风俗礼仪都讲求正式、隆重,人们就会穿着极富各自民俗特色的服饰参加本民族的宗教活动、娱乐活动、竞技活动等。在这些重大的民俗活动中,各少数民族人民会用节日盛装精心装扮自己,用最直观的形式表达节日的庄重和喜庆,因此,其民族服饰就因适应并体现活动本质而显现出神秘或者喜庆的特色。重庆市苗族有许多重要传统节日,如赶秋、赶年场、放赦、三月三、踩山节等,苗家未婚男女穿着民族传统服饰喜庆美丽,以便在观灯、舞狮、打秋千或跳芦笙舞、对唱情歌等活动中交流感情时,充分展现自己最靓丽帅气的一面,期望找到自己的意中人。土家族的舍巴日,是土家人的祭祀祈禳节,通过祭祀祖先来祈求风调雨顺、兴旺发达,祛除祸患与不祥,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以祭祀祈禳为基础,同时融合了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质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此节日如此重大,参加活动的男女都非常重视,都用比平时更为隆重艳丽的、五色斑斓的传统民族服饰来包装自己,以表达一种渴望交流的心情。这说明即便是庄重的宗教祭祀活动也逐渐演变成少数民族欢歌载舞的节日,他们会采用风格庄重喜庆的传统服饰,尽可能通过服饰来营造节日的喜庆氛围。

4汉族为主导、多民族聚居的民族格局造就了民族服饰的汉化特征

由于各民族长期杂居,重庆市的民俗格局是汉族民俗占主导,少数民族民俗居附着性地位。即使是人数众多的重庆土家族、苗族,也深受汉族风俗的影响,其传统服饰就在与汉族人民交往的过程中吸纳了汉族服饰的特征。历史上,酉阳的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其文化传统保持得相对稳固,但改土归流后,与汉族人杂居也使其民族传统服饰逐渐被汉化。清代以前,酉阳人民的穿着,据《酉阳通志》载:“男女垂髻短衣跣脚,以布勒额,喜‘斑蓝服色’”,“清王朝建立,尽更汉族服制,沿袭近三百年。”綦江县、江津县苗族,男子上装四围开衩,下装汉服,着裤。以后,江津苗族着汉装。20世纪80年代,平日着汉装,节日盛典穿苗装。历史发展形成的汉族主导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格局,使重庆苗族人民逐渐接纳汉族服装,但不是彻底一次性地改穿汉族服饰,而是在本民族服装的结构和装饰等方面借用汉族服饰的某些特征,或者把汉族服饰与本民族服饰相搭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苗族服装的汉化特色。土家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小孩头饰其汉化特征非常明显。土家族在明清改土归流之后,很多小孩帽子的图案中就有汉族典型的“福、禄、寿、喜”、“大八仙”、“小八仙”等吉祥文字,这充分证明汉族宗教文化和美学思想对苗族服饰影响深刻而广泛。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服饰 图案危机保护对策

1、图腾的定义

图腾原意为“他的亲族”,图腾观念认为:人和动物有相似的地方:会动、会发出声音、有情感、有身体与面孔。认定自然界中能保证氏族成员的食物来源予以生存的精神力量的某一动、植物与自己有血缘关系,将它信奉为神圣的祖先、亲族而崇拜。

人类的童年对自然和宇宙的感悟一开始便带有强烈的“人化” 和“神化”色彩。 “人化”倾向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天人合一” 的思想。“神化”倾向则是来自于对自然界那旺盛的生命力的敬仰以及对其超强破坏力的惶惑。

2、图腾的遗迹

2.1图腾与动物

一些动物对人来说具有神奇的力量,能超越人类极限。比如:鸟能飞、鱼能游、蛇能蜕皮。于是赋予这些超凡能力予主观价值,将它们构造为一个超自然原形的新图腾形象。通过服饰款式对图腾形象进行模仿,是图腾崇拜在少数民族服饰上最形象、最直观的体现。

彝族以黑虎为图腾,这种观念深深地渗透到彝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中,彝族的衣饰离不开虎。在楚雄大姚花区,彝族俚颇支系妇女的服饰从上到下都是横条纹,乍一看像一身虎皮。

傣族人民以孔雀为图腾,傣族妇女筒裙上晶莹漂亮的孔雀羽毛的纹样,已成为傣族服饰的代表和民族的象征。

高山族将蛇认作图腾,以蛇为神灵的化身。因此,无论男女,都在服饰上绣或刻上蛇纹,尤以“百步蛇”最具特色。

黎族以蛙为图腾,其各支系的文身图案和服饰图案中处处可见蛙纹图案。

蒙古族是崇拜鹰和狼的民族,蒙古摔跤服上,其长裤绣有宽而弯曲的云纹。

2.2图腾与颜色

服饰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表现,那就是服饰的颜色。各少数民族对某种颜色的选择除了受审美心理支配外,更被赋予了更丰富、更深刻的图腾文化内涵生活。

在纳西族史诗叙述的黑白部落战争中,“白”是光明、正义的象征.“黑”则代表着黑暗与邪恶。

白族、土家族的服饰也以白为贵,男女老幼都喜欢穿白色服饰。与之相反,彝、畲、阿昌、拉祜、傈僳等民族,则崇尚黑色。

拉祜族男女服饰大都以黑布衬底,用彩线和花布缀上各种花边和图案,再嵌上亮丽的银泡;拉祜族妇女爱穿开叉很高的黑长袍。

玄鸟图腾或玄鸟崇拜在畲、阿昌、傈僳等十几个民族中都存在。因为“玄”的本义是黑或黑中加赤色。所以畲族服饰也以黑、青、蓝色为主色调,尤其是黑色;凡凤凰装等重要礼服必以黑布为主。另外,阿昌族已婚男女的包头是黑的,男子多穿黑色对襟短上衣,黑色宽管长裤,头上插有红、绿色小绒球;姑娘们的主要服装也是黑的,老年人则一年四季穿黑衣裤。

在彝族看来,黑色象征庄重、严肃、深沉,并包含了高、大、强、尊之意,故以黑为贵。

2.3图腾与礼服

人在出生,出嫁,死亡,祭祀这几类重要活动中身着的服饰也称得上是这一生中最重要的几次换装了。这些礼服与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

诞生礼:是每个民族极为重要的仪式。彝族崇虎,为婴儿准备的衣物,虎必是一式的虎头帽、虎头鞋和虎纹兜肚,因为他们认为彝人是虎族,为婴儿准备“虎衣”,便意味着族对新成员的血缘关系的认可。

婚礼:在少数民族婚礼服饰中强而有力地折射出图腾崇拜印记的,畲族的姑娘在出嫁时穿的凤凰装和戴的风冠最为典型。

丧礼:人死后灵魂还要到另一个世界生活。这种生死轮回的观念决定了少数民族隆重的葬礼。哈尼族在送灵时,要插以类似羽毛的棕扇,摹仿白鹇鸟张翅飞翔,象征送上天去。

祭祀礼:哈萨克族的萨满巫师即巴克瑟穿一身白色法衣,饰有白天鹅羽毛或披白天鹅羽毛衣。法帽也用白天鹅羽毛做成。藏族的衣饰中同样充满了鸟崇拜(主要是鹰)的意味。

3、少数民族服饰面临的危机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的推进,这些少数民族的精美的服饰遗产却正面临着丧失的危险。少数民族服饰不仅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形成的一笔巨大财富和资源,而且也是整个人类的财富和资源。

有学者曾在湘西凤凰县苗族社区中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田野调查。凤凰县腊尔山墟场是湘西苗族比较集中的场所。采用观察的方法对苗族传统女装的着装情形、非概率抽样的就近访谈法对苗族传统女装的热情程度进行调查,先后访谈了百名女性。

调查的结果显示:身着传统服装的全部都是40岁以上的妇女,而充斥在年轻媳妇、姑娘们身上的却是汉式的机制品。4O岁以上的妇女超过八成的人对苗族传统装热情不减,25―4O岁的妇女虽着汉服却也有超过半数的人比较欣赏苗族传统装,而比这年轻的媳妇、少女们却为自己的快速汉化而沾沾自喜。

4、弘扬和保护民族服饰文化

保护、弘扬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方式应是活态保护,这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文化管理部门认真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建立建全有效的活性保护机制,同时也需要民间的积极配合和参与保护。以下是本文所提出的一些保护建议:

1.树立保护本民族服饰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个人和博物馆收藏民族服饰是保护民族服饰文化的一种方式。

3.由民间和政府定期组织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展览。

4.举行展示自制民族服装的赛会,评出奖项,以资鼓励,弘扬传统服饰艺术的精神。

5.创办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杂志,研究其历史渊源、艺术效果、文物价值。

6.建立地方性的行政立法。

7.发展地区旅游经济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手段。

8.要把服饰艺术融入到学校的艺术课程中去。

9.鼓励恢复一些传统习俗,让年轻一代在习俗活动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10.建设民间文艺队伍,提高苗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积极性,为促进苗族文化的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1.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12.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保护苗族服饰文化中的作用。

13.建立乡土知识分子档案、加强村镇规划等方法以促进民族服饰文化保护。

5、总结

服饰,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接纳了图腾这位至高无上的客人,并为它保存了永久的居留权。少数民族服饰是一种无声的符号语言。一方面它是物质的呈现,另一方面是精神的外观。随着氏族、部族、民族的产生和演进,以及漫长的创造性劳动和文化积累,服饰文化功能从混沌走向分化,服饰的各种造型要素都向着观念层次上凝聚,造型上实用与审美相结合,服饰本身向着功能多样、意蕴深刻的方向发展,服饰观念在这种发展中孕育、积累、形成,民族服饰逐渐呈现出自身的完整性。通过服饰造型与象征意义相结合,以及象征意义的符号化,少数民族服饰形成了独特的具有物态形式、民俗活动与精神心态的三重结构系统,支撑着各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发展,这就是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观念构建的核心。

参考文献:

[1]蔡光洁.在困境中生存的少数民族服饰[J].四川戏剧,2005,5.

[2]龙叶先.论苗族服饰文化的活态保护[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27:19-23.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范文第3篇

关键字:幼儿;美术教育;本土文化

美术新课改中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可见我们的美术基本教育可以因地制宜的把地域文化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从中取材,开发本土化、生活化的美术活动题材,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丰富幼儿的美术活动,以提高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

甘肃本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民间艺术海洋,她蕴藏着丰富的古老文化和五彩缤纷的艺术特色。甘肃的民间艺术这一得天独厚的艺术资源为甘肃幼儿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先天的优越条件,那么,如何让她的艺术资源与幼儿美术教育有机的结合,不让她成为幼儿艺术教育资源最大的缺失,就成为了我们目前在幼儿艺术教育领域中最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本土文化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1、丰富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

甘肃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成为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是因为感受和创造民间艺术是幼儿认知和审美能力可及的,本土文化的生活性和价值的综合性与幼儿园课程的特性是一致的。甘肃本土艺术品种繁多、异彩纷呈,它以活生生的艺术形态展现在幼儿面前,能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感受。其丰富的内容和文化内涵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创作条件。

2、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是幼儿学习、发展的重要途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孩子们需要具备的是独立、自主、自信等个性品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土文化本身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娱乐性,鼓励幼儿运用本土文化的技巧和形式,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和情境中进行大胆地尝试和创作,是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3、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促进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欣赏”与“创作”互为孪生兄弟,没有欣赏,民间本土文化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同样,没有创作,也就不可能产生本土文化的欣赏。我们感到,当幼儿美术教育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幼儿才能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当幼儿的生活体验与美术教育相联系时,幼儿的审美想象才会得到释放。本土文化不仅可以完善幼儿良好的艺术素养,还能促进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二、利用少数民族的本土文化资源开展幼儿美术欣赏

1、利用甘肃本土少数民族服装开展幼儿美术欣赏

甘肃省的白马、八楞、博峪、卓尼等藏族服饰、保安族服饰、东乡族服饰、裕固族服饰等几种少数民族的服装各不相同,别具一格。这些民族服装能给人绚烂、浓烈、厚重的视觉感受。服装上的色彩装饰有一定的规律和变化,服装饰品丰富多彩,不同的款式具有不同的欣赏价值。在教学中,教师首先从颜色入手,引导幼儿欣赏服饰的颜色和颜色的搭配, 让幼儿自由交谈,说说自己的看法、见解;其次,引导幼儿欣赏服装上各种丝线镶成的精美几何图案,引导幼儿说说有什么形状、线条,看到这些图形想到什么,这些服装别具特色,美观大方,是幼儿欣赏服饰美的最佳素材。

2、利用甘肃本土少数民族首饰开展幼儿美术欣赏

当地少数民族很重视身上佩戴的装饰品,谁身上佩戴的饰品越多,谁就最美。这些饰品样式不一、各具特色,大多是少数民族妇女自己亲手制作的。民族不同,首饰的大小、形状也不同,每件首饰都代表着各自民族的特征。除耳饰外,颈饰、手饰、脚饰也各具特色。让幼儿通过观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戴一戴,互相装饰,相互打扮,把各种饰品戴在身上,而后欣赏饰品的美,再放音乐,让幼儿跟随音乐一起载歌载舞,展示佩戴在身上的饰品,让幼儿在欣赏中感知美、表现美。

3、利用甘肃本土少数民族建筑开展幼儿美术欣赏

我省少数民族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与宁静祥和的大自然溶为一体,外型独特,别具一格。美术欣赏,不是单纯地让幼儿看看,也不能局限于在课内进行,而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幼儿获得知识,体验美感。如裕固族的用牦牛毛和山羊毛织成的毛毯覆盖,用四、六或九根木柱支撑的圆锥形或方形的帐篷,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的映衬下,为大自然增添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引导幼儿从远到近,从近到远,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感受距离变化的视觉美。

4、利用甘肃本土少数民族生活场景开展幼儿美术欣赏

少数民族的劳动场景是一种美,男人放牧,女人耕作,有说有笑,有怒有忧,无一不是美的演绎、美的创造。这种美是一种纯真至善的美、纯朴自然的美。教师应引导幼儿去感受这样的美。教师把幼儿的视线迁移到草原中去,让幼儿自由玩耍、游戏,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劳动场景,教师进行启发:“你们看到什么?”“他们都在干什么?”“看到这样的劳动场景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幼儿观察少数民族劳动的造型、动态、表情,使幼儿进一步地感受美、理解美。

三、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让幼儿多渠道感受本土文化,在体验中创作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图案纹样设计 数字包装 信息数字化

引言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现有54个少数民族,世居甘肃的少数民族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萨拉、哈萨克、满等16个少数民族。其中, 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地域环境下独有少数民族,有着甘肃地域文化的特点。近些年国内学者对于甘肃独有少数民族文化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工作,如《裕固族服饰文化》(作者:周尚娟)、《裕固族美术史略》(作者:安肃然)、《裕固族妇女服饰中的头面艺术》(作者:刘海燕)、《东乡族服饰变迁研究》(作者:陈其斌)、《保安族服饰研究》(作者:时佳)等文献都对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物质文化做了大量基础研究。

同时,近些年传统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在新兴的数字媒体技术方面也有相关的研究,将传统的艺术与最新的技术相结合,如《蒙古族传统图案的数字化技术研究》(作者:吴珊丹),该论文对蒙古族传统图案进行了分类整理,并建设图案数据库及图案辅助系统,从而推动了蒙古族传统图案的理论研究和推广应用;《新疆民间艺术图案数字化技术》(作者:赵海英)作者以新疆民族民间织物图案的数字化设计为例,提出一套研究织物图案的计算辅助设计方案;又如文献《图案数字化交互应用研究》(作者: 黄媛)作者以敦煌经典装饰图案数字化交互设计为落脚点,针对敦煌经典装饰图案进行大的图案分类再从图案本身的构图、色彩、造型等类别进行横向解析,将分析总结好的资料运用在敦煌图案数字化网页设计与《穿越敦煌》图案数字化交互游戏中。

随着文化传承数字化进程的发展,改变着传统的资料传阅与共享方式。甘肃独有少数民族的图案与纹样都是手工绘制形成,未能与数字化工具结合。这些因素制约着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播与传承,更影响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广泛应用。这就使得建立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及纹样信息数据库和甘肃独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工作显得格外迫切及重要。因此,引发我从技术与艺术方面同时着手,研究如何将数字媒体技术与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及纹样等文化资源相互融合,这样一来,可以更加有效地保护与传承甘肃独有少数民族文化。

1 甘肃独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数字化

1.1 研究内容及意义

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与相关文化物品信息数字化保护将就传统文化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进行研究。少数民族的传统图案、纹样及相关文物都具有不同民族的特色,反映了少数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人文情怀,是最能体现出少数民族文化精神的艺术代表之一,将传统图案、纹样及相关文物物品数字化是民族文化传承新的出发点。

(1)目前对于甘肃独有少数民族的文化研究都针对单一少数民族进行研究,缺少横向联系系统化的研究。因此,将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中各民族图案、纹样及与之相关的各类文物进行采集、整合、汇总、分类,将传统的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建设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及纹样信息数据库,从而将甘肃独有的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推动甘肃独有少数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应用走向更加体系化、系统化的道路。

(2)在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中存在的大量的图案、纹样、服饰及器皿等文化物品。因此,对于平面类图案、纹样采用二维矢量数据处理方式进行数字化生成;对于三维类物品,如服装饰品、少数民族特色器皿乃至建筑局部结构采用三维扫描、三维仿真建模及虚拟现实交互等技术进行数字化生成。这样可以更好对甘肃独有少数民族文化物品进行数字化保护。

(3)建设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及纹样信息数据库系统。首先,系统采用基于图案及纹样构架的信息系统数据字典,克服了传统方式冗余度高的难题。 其次该系统的图案及纹样检索方式采用基于压缩域的海量图案及纹样检索技术,大大提高了检索的实时性与有效性,降低了数据的运算量。通过检索使得使用者快速方便地找到与图案及纹样相关的文物物品,并提取与之相关的图案、纹样、文物物品及相关文献资料等内容。

(4)研究的目的在于传承和发扬,因此如何更好地将研究结果进行传播并使每一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爱好者可以快速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基于Web虚拟交互方式建立的网络交互数字化保护平台对甘肃独有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起到整合、保护、传播与传承的作用。

1.2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1.2.1 基本思路

本项目研究针对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及相关文物信息数字化的研究。

首先,对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及相关文物展开理论上的研究,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收集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及相关文物艺术图片及理论资料;其次,对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收集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及相关文物信息,如服饰、器皿等;将收集到的传统图案、纹样及相关文物信息进行数字化生成,通过数字手段对资源整合形成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及相关文物的数字信息库。最后,进行数字媒体交互设计方面的研究,熟练掌握相关数字化交互设计技术表达方式,采用将传统图案、纹样及相关文物信息与交互设计实践应用相结合等一系列方法进行研究。

1.2.2 具体研究方法

(1)资源整合法。主要应用于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及相关文物物品的资源整合,包括图案、纹样及相关文物物品的整理、分类、修缮、汇总、数字化处理。数字化处理包括数字化采集与数字化生成等方式。

(2)数据分析法。本项目的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及相关文物物品进行数据分析,分析不同题材的图案使用情况及在不同领域相关文物物品的应用情况,为民族传统图案及纹样研究者及使用者提供精确、可靠的数字化数据资料。

(3)图像数字生成方法。使用Unity3d虚拟交互、三维扫描与三维图像仿真数据处理、CORELDAW与Illustrator二维矢量图像数据处理等方法对民族文物物品及图案、纹样进行数字化数据的生成,建立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信息数据库系统。

(4)数理模型方法。数据字典以图案、纹样为基本元素的数据项的形成及对应于图案、纹样的应用文物物品之间的映射;引入基于压缩域的海量图案浓缩关键技术,通过图案、纹样特征快速有效提取相关文物及文献资料信息。

(5)系统资源应用方法。基于Web虚拟交互的甘肃独有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平台建设,将所收集整理的少数民族文物物品及图案、纹样数字化数据资源应用其中,方便民族传统文化研究者、使用者及设计师等受众群体快捷,准确地对相关资源信息进行查找、阅读、观赏及应用。

1.3 研究策略与关键技术

(1)涉及少数民族居住地多,调研范围及数据采集量大。研究中所涉及甘肃独有少数民族多,其中包括裕固族、东乡族和保安族。同时,少数民族居住地相对分散,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及相关文物物品数量较多,因此在走访调研及数据采集量方面都增加了难度。

(2)图案、纹样及文物物品数字化生成存在难度。图案、纹样及文物物品数字化就是对二维图案、纹样及三维文物物品进行数字图像生成的过程,在这个数字化的过程中要求对二维和三维图像数据具有较高的“保真度”,即数字化后的物品与原始素材之间保持形态、纹理、大小等各类数据的一致性。因为不同少数民族图案、纹样及文物物品都具有不同民族的特征,所以要求最终生成的数字化图像特征必须与现实图案、纹样及文物物品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3)信息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字典的构造。数据字典是指对数据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逻辑、外部实体等进行定义和描述,其目的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各个元素做出详细的说明。因此本次研究的另一个难点在于如何将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进行分类,通过对传统图案、纹样的特征进行提取分级,实现图案、纹样分类与计算机逻辑映射,依据对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的抽象和编码,设计相关数据库模型。

(4)基于压缩域的海量图案特征提取及检索技术。在本研究中所形成的系统平台,其检索的快捷也是检验本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系统检索方式采用基于压缩域的海量图案特征提取及检索技术,在实现的过程中对于静态和动态影像文献资料中所涉及传统图案、纹样的应用情况的分析归纳,对图案、纹样图像特征的提取方式,图案、纹样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频率分析等存在难度。

2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2.1 学术思想方面

提出了将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及相关文物物品信息数字化,为传承和发扬甘肃特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提供了更多的数字化理论与参考。

2.2 学术观点方面

以总结归纳的方法对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及纹样进行了横向性的解析,使得甘肃独有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更加体系化、系统化、特色化。为以甘肃地域文化为背景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提供准确、可靠的数字化资料,为甘肃独有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者、设计师或爱好者们提供一个有力的参考;建立一个以数字网页为媒介,保护、传承与发扬甘肃独有少数民族的综合型数字化平台,对于以后图案数字化交互设计的研究具有较大的探索性经验参考价值。

2.3 研究方法方面

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虚拟交互、三维仿真建模、二维矢量图像数据处理、数据库系统开发技术、基于压缩域的海量图案特征提取与检索技术和网页编程等技术相结合。增加观众的视觉感官真实感及沉浸感的同时,也利用数字手段对甘肃独有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保护、传播与传承,使得各方学者可以快速有效地对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纹样及相关文物物品进行检索,让甘肃独有少数民族文化信息可以更加真实有效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承。

结语

当今,信息技术发展异常迅速,对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以数据库为平台的媒介上,未来还可以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与媒介结合起来,以更有效地保护、展示、修复、复原文化遗产,使更多的观众能足不出户、方便快捷、身临其境地切实感受古建筑的全貌与艺术展品,更好地欣赏、感受古建筑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推广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丛.现代包装手绘图形表现风格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2]邱晓岩.试论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吴珊丹.蒙古族传统图案的数字化技术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4]赵晶,王高媛.关于数字化民族服饰图案文化的保护与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1(12):21-21.

[5]林尚斌.甘肃东乡―裕固―保安和藏族的服饰及服饰文化特征[J].丝绸之路,2000(S1):103-106.

[6]王玉明.论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中的媒介策略[J].河西学院学报,2008(4):47-49.

[7]安肃然.裕固族美术史略[J].新美术,1992(4):43-46.

[8]张成禄.裕固族女子服饰图案艺术特征解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4(4):30-32.

[9]曹进,陈文婷.东乡族服饰中的符号学意蕴[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7-59.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7)03-0120-03

世界各民族都在各自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发展了带有本民族特色、为本民族全体成员所认同的民族文化。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少数民族众多,数千年来,中国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少数民族相对来说处于一种远离经济、社会、文化主流的边缘化状态,他们在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念,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久而久之促成了少数民族的地域性文化。

首饰本指人们头上的饰物,后随着发展其含义不断扩展,逐渐包括有发饰、耳饰、项饰、手饰等佩戴在人身上的饰物。首饰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中凝聚着人的审美思想与审美情趣,首饰也是一种文化载体,一方面体现着物质文化创造,一方面渗透着精神文明的精髓。首饰的发展深受文化的影响,就首饰和文化而言,如果首饰是流,文化则是源,两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同生共荣。中国文化网络、体量庞大,是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与民族众多所造成的必然,中国文化不仅有着各异的体系化理论,也广泛地存在于各民族人民的生存方式、生活形态、民俗风情、审美情趣等非理论形态之中,其中就包括丰美华丽、美轮美奂的首饰艺术。同样,各少数民族的地域性文化特质也广泛地存在于其首饰艺术中,使少数民族首饰有着历史积淀美、宗教意蕴美、独特的佩戴美和材质工艺美等美学特点。

一、历史积淀美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而在文明到来之前,首饰就已经出现,它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从古到今,经历了上万年的历史过程。少数民族首饰艺术与汉族首饰艺术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考古发现来看,少数民族地区的首饰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如四川巫山大溪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物有耳坠、i、珩、璜等首饰,其中仅耳饰就有六十余件。西双版纳景洪县曼运遗址发现有几件贝壳,上有人工磨制的小孔,表明这里的古人已经有了佩戴饰贝的习俗。

历史上形成地域文化的重要原因是文化隔离现象,而造成文化隔离的很大一个原因是自然地理的因素,少数民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使其文化的发展受外界文化的影响较少,地域性的文化特点表现在少数民族的首饰艺术中,则是更多地保留着本民族区域古老的图案造型,有着较多的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积淀。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讲述本民族历史渊源的神话史诗,很多少数民族的首饰在图案、纹样、佩戴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与历史来源,形象而含蓄地承载着本民族的历史,有人将民族服饰称为“穿在身上的书本、戴在身上的传说”,这一说法在无文字或少文字的民族中更贴切,首饰上的图案就是一个远古的神话,就是一段历史的记载。如苗族银冠上的“骏马飞渡”图案,由十几匹马和骑士排列组成,横贯在象征浑水河的带饰上,记载着苗族先民悲壮的迁徙史[1]。藏族的头饰,经常在骨角、金银中镶嵌绿松石、珊瑚、珍珠等,头戴珊瑚玉石可以使乌黑的头发闪烁着红绿色的光芒,据说这是当年文成公主遗留下来的发式,在藏民的心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与文成公主联系在一起。少数民族首饰传承着历史、积淀着文化,形成了一种历史的积淀美、淳朴厚重的美,委婉悠长的美,有意味的美。

二、宗教意蕴美

在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特质中,往往带有浓厚的传统宗教色彩,在我国的少数民族的中,几乎包括了世界上各大宗教以及各大宗教的主要流派,有原始宗教、伊斯兰教、藏传佛教、萨满教、基督教、小乘佛教等等,通常是不同的民族区域有着不同的,仅以佛教来说,云南白族等少数民族,信奉汉地佛教,汉地佛教的寺院遍布城乡村社;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傣族等少数民族信仰小乘佛教,显示了少数民族的地域性特点。少数民族的首饰较多地带有的烙印,这就使少数民族首饰具有着一种宗教意蕴美。如藏族是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嘎乌”是其特有的宗教性首饰,通常是在精致的佛盒或珍贵的呢革包中,装有佛像、经咒、舍利、金刚结等,将“嘎乌”佩于腰间或系于颈上,以求随时得到佛的护佑,禳灾祈福;水族人普遍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在水族的银饰中,出现有很多鱼纹、鸟纹、种子纹等自然界生灵的图案与造型;高山族人有用猛兽牙做项饰的习惯;拉祜族哺乳期的妇女要佩戴海贝胸饰和腰饰;壮族儿童身佩狗牙项饰和脚饰;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用野猪牙和獐牙作项饰;珞巴族用熊牙做腕饰和腰饰。这些都体现出了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意识,他们相信牙、骨、角、贝等灵物暗示着某些巫术的愿望,佩戴它们可以辟邪护身,消灾祈福[2]。

图腾崇拜是少数民族原始的,他们认为自己的氏族源于某一动物、植物或自然物,这种假设构成了图腾崇拜观念的核心,图腾是神话了的祖先,是氏族的保护者,具体的图腾形象是氏族、部落的标志。为了表示与图腾同化,或者是得到图腾的保护,少数民族人民经常将图腾形象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或是织绣在衣服上、或是描绘于自己的身体上、或是制成首饰佩戴在身上。如苗族是蚩尤的后代,因蚩尤爱牛敬牛,在苗族发饰中就有以银角冠为代表的牛图腾造型,在由银泡、银片组成的银冠左右,加以两支长长的牛角状银片,高高扬起的两弯牛角,既是美丽至尊的象征,也具有明显的牛图腾崇拜的色彩。畲族妇女的凤凰冠则是一种凤凰崇拜的遗迹,冠身和尾饰意味着凤凰的冠和尾,再穿上饰有五彩花边的凤凰装,便是一只完整生动的凤鸟形象,充分显示了畲族浓厚的崇拜凤凰的观念。少数民族人们对某一宗教的信仰或某一图腾的崇拜,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对民族情感的深化,具有浓郁的地域性文化特点。少数民族首饰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着该民族区域的,使少数民族首饰具有或崇高、或神圣、或威武、或吉祥的意蕴美。

三、独特的佩戴美

首饰是一种佩戴在身上的装饰品,装饰性是首饰艺术的重要特点,但对于少数民族人们来说,佩戴首饰不仅仅是对美的追求,而是具有浓厚的区域文化的色彩和特征。首先是北方和南方、山区和草原的巨大差别,北方民族的居住环境相对比较恶劣,生产方式主要以狩猎、游牧为主,他们有着粗犷豪放的性格,这就使他们的首饰以粗大厚重为主要特点,另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流动性大,他们的首饰非常注重实用性,装饰比较朴实;南方地区少数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相对较好,气候温润,人们以农耕经济为主,穿着打扮轻便轻巧,表现在首饰艺术上则纹饰精美,工艺精湛。不同少数民族的首饰标志其最准确的文化归属,几乎没有哪两个民族的首饰是完全相同的,首饰可以作为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标识。如苗族的银梳、银冠,景颇族的银泡衣,藏族妇女的巴珠,居住在澜沧江畔阿佤山区佤族妇女的半月形发箍,傈僳族用珊瑚、贝壳、料珠编织的“俄勒”等都是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首饰。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首饰的佩戴也能表现出区域性差异。以苗族为例,贵州凯里地区苗族注重头部的装饰,佩戴的是形如水牛角的大小银角帽,而贵州从江县苗族则主要以颈部来展示自己的美,佩戴的是银项圈和银项链。藏族妇女佩戴的巴珠形状也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以拉萨地区为中心的前藏流行状似三角形的巴珠,以日喀则地区为中心的后藏则流行以弓形为主体的式样。首饰佩戴的地域性,反映了不同地域间少数民族的文化的不同,审美的差异。

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首饰以其特有的珍贵性而成为人们身份等级的一种标志,在一些等级森严的民族中,对服装首饰的穿戴都有严格的规定,少数民族区域性的等级观念影响着少数民族的首饰佩戴。过去,藏族妇女佩戴巴珠时只有世袭贵夫人才能佩戴全部用珍珠制成的“珍珠巴珠”,非世袭的贵夫人只能饰用由珊瑚做成的“珊瑚巴珠”,至于普通妇女戴的巴珠,只在上面象征性地点缀着几颗珊瑚。高山族各族群有着严格的等级观念,其中排湾族的首饰只有其贵族才有权佩戴,贵族男子可以头戴由鹿角、豹牙和羽毛制成的头冠,而平民男子却无权享用[3]。在傈僳族,如果男子左耳上挂有一串大的红珊瑚珠,说明他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荣誉和尊严。正是由于珠宝的稀有,才使首饰如此珍贵,正是由于首饰的珍贵,才使它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正是由于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才使少数民族的首饰形成了一种高贵、典雅的美。

少数民族人们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态环境创造了不同的文化物质,表现在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迥异的色彩,仅仅在显示财富的方式上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法,佩戴首饰是少数民族人们显示财富的一种方式,首饰的多寡与好坏被视为是财富多少的标志。苗家人偏爱银饰,用银饰将全身装扮得银光闪闪、熠熠生辉,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她们视银或银饰为财富的标志,一个成年的姑娘如果还没有几件银饰,不仅她自己而且家人也会感到脸上无光。藏族的盛装首饰常常遮头、掩胸、覆背、缠腰、绕腕,且粗大厚重,重可达一二十斤,价值数万,是最重要的家庭财产[4]。在侗族,不管多贫穷的人家也会有几件银饰品,否则就会被视为不勤劳、没本事。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用首饰来显示财富,也是一种爱美的表现。普列汉诺夫就曾指出:“贵重的就见得美,为什么呢?因为这联系着富有的观念[5]”。

少数民族人们对美有着独特的见解,在首饰的佩戴中蕴含了对美的体验。非常讲求首饰与人体、服装的整体性搭配,首饰一般大而突出,其色彩在整体搭配中常常起到强调与对比的作用。如苗族十分重视服饰的色彩和装饰,喜欢在领襟、环肩、袖口和裙子等处绣满五颜六色的花纹图案,而头、颈、胸前、手腕上的各种各样的银饰,使服饰在整体上艳丽而有凝重,服装与首饰的完美搭配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服中有饰、饰可成服”是少数民族首饰佩戴的重要美学特点,苗族的银冠、银角、银耳环、银项圈、银压领、银腰链、银手镯、银衣,从头、发、耳、颈,到胸、臂、腕、指,完全可以用“披挂全身”来形容,如果说首饰的概念在汉文化中是作为人体和服装的配饰,那在这里首饰不再是点缀,而是美的主角。少数民族的首饰佩戴以多为美、以重为美。传达出了少数民族人们豁达、爽朗的性格,显示出了一种大气磅礴、圆浑沉雄之美。藏族妇女通常用粗大的珊瑚、玛瑙、密蜡等穿成串珠挂于胸前,青海藏族姑娘佩戴的马尔顿发套,上面整齐排列着大大小小的银盾、珊瑚,有的上面缀着的银盾竟多达30多个,雍容华贵、美不胜收。在重大的节日或活动中,少数民族的人们身着盛装,佩戴尽可能多的首饰,来展示自己富有、美丽的一面。

四、材质工艺美

虽然大部分少数民族生活在山区以及偏远的边疆地区,但仍不遗余力的装饰自己,首饰材质的运用并不仅限于珍贵的珠宝玉石,而是取材广泛灵活,既有金、银、珍珠、玛瑙、珊瑚、蜜蜡、绿松石、翡翠、琥珀等珍贵的宝玉石,也有铜、铁、兽骨、贝壳、料珠、竹篾、藤条、棉麻、织锦等普通材料,只要是美的东西,都可以做成首饰来佩戴。南北方的区域性差异在少数民族首饰的材质上也有所体现。如北方地区相对盛产玛瑙、玉石等,南方地区自古则盛产白银,具体表现在少数民族的首饰艺术中,蒙古族妇女喜欢用珊瑚、玛瑙、琥珀、翡翠等装饰头部,藏族男女通常在发辫上饰以绿松石、蜜蜡、珍珠等,而壮族、傣族等南方少数民族妇女有佩戴银梳、银簪、银项链、银镯的习俗,德昂族则用藤篾编成“腰箍”佩戴于腰间,基诺族用竹管和木塞制作成耳饰悬于耳际,佤族妇女用竹篾和细藤做成装饰圈戴在颈、臂、腿、腰,门巴族男子将孔雀羽毛插在帽子上作为装饰。少数民族的首饰制作打破了材质的束缚,充分利用了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各种财富,通常是红、黄、蓝、绿,五光十色、色彩鲜明;珠、宝、玉、石,晶莹璀璨、耀人心目;骨、贝、竹、木,自然拙朴、趣味盎然。

北方少数民族疆域辽阔,地势平坦,民族团结意识、民族扩张意识很强,他们更多地是向汉民族学习并尽可能模仿和运用,如藏族首饰的制作工艺与汉族很相近,通常用金银铜、宝玉石、动物骨角等材料进行雕琢,且经常在其上镶嵌绿松石、珊瑚、珍珠之类;南方多山、丘陵、河道,交通不便,少数民族聚居较分散,社会生活也较稳定,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对首饰精雕细琢,很多首饰都是制作精巧、技艺精湛。如苗族的银饰以纹饰精美、造型生动、工艺讲究而闻名。制作银饰一般都要经过铸、炼、锤打、编结、洗涤等几个过程,细丝有抽丝、编丝、穿丝、搓丝等工艺,雕琢有圆雕、浮雕、透雕、线刻等技法。根据工艺的不同可将苗族的银饰分为粗件和细件,粗件是用粗银条制成手镯、项圈等实心首饰,表面无纹饰或是偶有纹饰,自然、简洁、大方;细件则是做工繁复而精细,纹饰精美、构思巧妙,令人赞叹不绝、众口称誉。

五、结语

少数民族首饰作为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一种表象,有着与现代时尚首饰不同的美学特点和艺术风格,能让人感受到古老的风韵和独特的民族气息,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特别是在“回归自然、怀古复旧”的潮流中和追求首饰文化内涵的趋势下,少数民族首饰所拥有的原始艺术魅力、深邃的文化底蕴和清新自然的风格,被越来越多的时尚者和文化人士所喜爱。少数民族首饰以美的内蕴感动着我们,以美的形式征服着我们,它已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渗入到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之中,我们需要结合此种艺术形式出现的综合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等诸多因素,研究和认识这种美的特点,并充分地利用它,以期对现代首饰设计、服装设计、绘画、雕刻等艺术门类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杨源.头上的艺术――少数民族头饰初探[J].饰,1995(1):17-20.

[2]唐绪祥.中国少数民族身体装饰[J].装饰,1997(1):63-66

[3]王昶,申柯娅.中国少数民族首饰文化特征[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4(1):29-31.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美术题材 艺术认同 三少民族包括

当今的世界人们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逐渐“提速”,追求民族文化已成为一种潮流。人们提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中民族艺术越来越受到关注,民族艺术在现代的地位也在提高。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研究三少民族(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文化和美术课堂的关系。

一、三少民族服饰在美术教学中的体现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民族服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美术教学中,当我讲到《民族服饰在色彩中的运用时》专门用Powerpoint形式演示三少民族服饰的不同特点及它们之间相同与不同之处,让学生上台展示三少民族的服饰,并进行总结,通过这节课的讲解了解民族文化。其实民族服饰最能表现民族的审美情趣。老师在美术课堂中利用原有的民族服饰资源进行欣赏性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观赏、触摸、讨论的过程中掌握民族服饰的欣赏方法及其审美内涵,提高他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能力。并且还根据教材中的内容渗透民族文化,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三少民族题材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起的作用

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渠道也是欣赏性的课堂教学,在各科课堂教学中,全面渗透民族精神的培育是必要的内容。初中美术教材中收集了大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凝聚的人文精神是极为丰富的,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中华民族的情感、价值观等,关心三少民族传统文化现象,并以欣赏的形式直观的展示出来,这种欣赏性的美术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心情得到愉悦,更让学生学到三少民族历史文化的魅力。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这三少民族都有独特的风俗习惯,他们在艺术方面也做出过重要贡献。如桦树皮文化,已被列入美术课本,这些桦树皮器皿做工精致,造型美观、装饰手法多样,几何纹样居多,色彩绚丽。已被广大爱好者称为一种创作的题材。通过绘画作品将本民族一些文化的信息提供给观众,自发地将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进行整理、创新、传承。通过这种形式,三少民族的民族文化逐步被理解、阐明。通过欣赏性的学习让学生更多接触三少民族的文化艺术,能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民族自尊心,并以此来诱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

三、传统美术教学中的民族艺术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古老而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体现出祖国文化源远流长,把民族文化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体制当中,可以增强每一位炎黄子孙的民族自信心和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育工作者,研讨如何在中学开展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我作为三少民族地区的教师,更要学会捕捉民族的题材,并把它运用在教学中。

(一)从“技”传授方式

我让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进行分析,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同外来文化艺术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把握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时形成客观、公正的态度,使学生逐步加深领悟: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同时技能训练在美术教学中几乎贯穿始终,谁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但人们往往过多的注重造型本身技能。如:在画三少民族题材的作品时像农牧生活的场景,需要学生去体验生活,不要过多的强调绘画、工艺形式的步骤及其表现效果,而忽略了比技能更为重要的智力因素,要学着多了解民族文化,这样就有机的把技法与自己感受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艺”传授方式

艺术是从生活里来,我经常在双休日带领学生到民族聚居区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生活对于喜欢艺术的人来说,它永远是原料而不是成品,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扮演着文化传递者的角色,是将当地一些代表少数民族文化的信息提供给我的学生。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范文第7篇

1月8日、9日晚,由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省文化厅、省文产办联合主办,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戏剧学院、音乐学院承办的“云南民族传统服饰展演”精彩上演,来自全省16个州市26个民族的200多套民族传统服饰齐齐亮相,为观众奉上了华丽的视觉盛宴。

台前:倾力呈现视觉盛宴

踏着音乐的节拍,50多名来自云南艺术学院模特专业的学生或昂首阔步,或款款徐行。从滇东北的昭通苗族服饰,到滇西北的藏族、纳西族服饰;从石林的彝族撒尼服饰,到苍山洱海间的白族服饰;从支系众多的哈尼族服饰,到比邻而居的景颇族、阿昌族服饰……在短短一个小时里,200余套囊括全省26个民族及各民族所属支系的服装、服饰在舞台上轮番展示。

观众仿佛徜徉于云南的秀美山水之间,领略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民族服饰画卷――不仅能近距离直观感受着各民族传统服饰的质、形、饰、色、画,享受一波又一波的视觉冲击,还能品味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民族服饰的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

云南民族传统服饰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鲜明靓丽的表征。服饰不仅是遮蔽身体、抵御严寒的工具,它还承载着各民族生产生活环境的文化信息,体现着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累积凝聚的民族智慧。

居住在雪域高原迪庆的藏族同胞,以纯羊毛手工纺织制作男女各式藏袍、纯羊毛围腰、腿带、鞋带等。纺织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它以纯羊毛为材质,通过纺织、裁剪、漂染、水煮、防腐等技艺处理,制作出集实用性与艺术性结为一体,具有传统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藏族服饰。

居住在金沙江畔湾碧乡的傣族妇女,每逢在夏季上山采摘野生火草,撮下叶片背面的白膜,经捻线、纺织、染色、晒干、裁剪、缝制等工序,制作出代表她们地方民族特色的“火草筒裙”。

少数民族的服饰,如同少数民族的根,纵横交织的经纬里,藏着家乡的山,淌着家乡的水。保山市昌宁县的苗族女装完整地保留了古代“五色衣”的特点。心灵手巧的苗族妇女用一条条彩线记录了苗族先祖在迁徙过程中走过的一条条山路、淌过的一条条江河。每一条红线,记录了苗族经过的一场场血战。每一个图案,代表着苗族曾经固有的家园。

少数民族的服饰中,也蕴藏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鹤庆彝族白依人火草女装又称“蜜蜂衣”,女装腰带以黑色和黄色为主色调,意在纪念蜜蜂将他们的祖先从金沙江畔引到水草丰美的鹤庆定居。

德昂族女子服饰主要包括头饰、对襟上衣,腰箍和筒裙。据说,德昂族的先祖曾娶了一位鸟姑娘。鸟姑娘茹毛饮血,鲜血从嘴里流出来,染红了衣襟、袖口和筒裙。鸟姑娘总是飞回娘家,老丈人心疼女婿,就变出腰箍,给鸟姑娘戴上,鸟姑娘便不会飞了,与德昂族先祖过上幸福的生活。德昂族女子从祖先那里承袭下戴腰箍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服饰是穿在身上的文化。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陈劲松院长介绍说,希望通过此次展演,在充满特色的民族服饰里,展示少数民族发展过程中关于历史、人文、环境、创意里的感悟;期许通过展演,借助传统与创意,向社会宣传云南独特的文化魅力,推广云南的文化价值,给世界、中国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幕后:共同守护文化根基

云南少数民族资源丰富,不同的少数民族中拥有数量众多的支系,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支系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民族传统服饰蕴含着各民族的社会观念和审美意识,是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体现民族自我意识的视觉符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目前,云南省的苗族服饰 (昌宁苗族服饰)、彝族服饰两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哈尼族服饰、傈僳族服饰、布朗族服饰、拉祜族服饰、德昂族服饰、藏族服饰、傣族服饰、纳西族服饰先后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外,云南省还有纺织、剪纸、刺绣、印染、金属锻制等一系列与民族传统服饰制作相关的非遗项目,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名录体系,为全省各民族服饰的保护和传承奠定了基础。

为了进一步弘扬云南省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加强对外交流,为绚丽多姿的民族传统服饰搭建展示平台, 主办方面向全省民族传统服饰征集信息,得到了各州市、各民族同胞的积极响应。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主办方共收到两个批次、总计近三百余件民族服饰。经专家评审,最终确认203套服装进入展演。

与本次展演同期进行的还有由文化部主办、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承办的第二、三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来自云南16州市的150位培训学员中有近70位学员的民族传统服饰入围本次展演。

为了共同办好此次活动,文化行政主管部门、非遗保护单位、高校师生、各地州的文化工作者和民族传统服饰持有者、传承人们组成了一支高效的队伍。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共同完成了涵盖200余套民族服饰的大型精美画册《云南民族传统服饰图集》静态、动态数据采集工作。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民族元素;艺术设计;运用实践

对于研究少数民族的研究人员来说,少数民族图腾是他们主要的研究的文化,因为每一个图腾的背后都会有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然后逐渐就成为该民族的图腾。在世界文化融合的趋势下,西方文艺设计理论对中国文艺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中国艺术设计的领域,主要表现在风格单一化、视角局限化等不足的地方,这就说明了我国文艺设计理念中缺乏民族元素,是一种对民族元素的不肯定的方式,而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是通过人们的思考和长期劳动过程中的智慧总结,其对当代艺术设计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把少数民族元素运用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是大势所趋。

1.民族文化的代表

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逐渐的被人们重视,在艺术中也开始融合起来,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一种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将少数民族元素运用到艺术设计中,是现在时艺术发展的大方向。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主要有蒙古族的民族文化,壮族的民族文化等。蒙古族图腾是狼,蒙古族主要生活在草原,过着游牧生活,狼也在草原生存,主要捕杀牧人的羊来生活,但蒙古族为什么还会把狼作为图腾呢,因为,蒙古族很好的理解自然中的规律,保持生态平衡,保证本民族能够很好的在草原上生存。鄂温克族的太阳花是美好爱情的象征。

2.少数民族文化在艺术中的应用

如果想把少数民族元素运用到当代艺术设计中,就必须了解少数民族元素所代表的含义。必须处理好其与当代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才能将独具特色的民族元素完美地融合到当代艺术设计中去,使民族元素在真正意义上得到合理有效地应用。设计师们必须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计师首先要思考在将少数民族元素运用到当代艺术设计中,不仅仅是对少数民族元素的简单表面上的吸收,而是将少数民族元素的含义和现代艺术设计的思想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获取少数民族元素表面表现特征之后,将蕴含在元素中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很好的展现,使其传承下去。现代艺术设计和少数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对现代艺术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真正体现少数民族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价值。因此,在少数民族元素应用过程中就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当代艺术设计中应广泛的使用少数民族元素,增加艺术设计的活力与魅力。当代艺术设计中有很多都运用了少数民族元素,其主要关键就是根据各元素意义和运用程度的不同,大致可以将少数民族元素分为直接应用和利用其意义、象征的隐性运用两种方式。

2.1直接应用少数民族元素

直接使用少数民族元素这种方法是对少数民族元素的特点进行最简单的应用,即是将这些元素通过一些简单的装饰之后直接应用到其设计作品中。这种应用方式,在对少数民族元素进行应用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直接应用的方式主要表现在对图形、色彩,甚至是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物件的应用,通过对少数民族元素的直接应用来表达设计者的设计理念以及隐藏于这些元素背后的民族特征,让人一眼就知道该少数民族的特征。比如将民族服饰上的一些图案或者将民族服饰设计风格直接运用到设计画面中,这就是对少数民族元素的直接应用的体现。

2.2使用少数民族元素的象征意义

少数民族元素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直接象征,同时也是民族精神最好的展现方式,少数民族元素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化组成必要元素,它是少数民族多重的文化含义和民族意义的最好诠释。少数民族元素是由民族图案、喜爱色彩、建筑结构等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形式直接地表现出来,这些元素呈现出其少数民族追求美好的愿望以及民族情感。因此,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使用这种丰富内涵的另一种应用方法就是隐性运用。在现代艺术设计上有些作品都很好的诠释了这一应用。

3少数民族元素在当代艺术设计应用中的意义

现当今社会,艺术设计处在信息化、经济化与民族化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传统的艺术设计的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冲击。这种形势就要求我们必须将传统的艺术设计观念进行改革,重新对传统设计元素进行剖析,应该适当地将少数民族元素很好的融合在在当代艺术设计中。将少数民族元素与当代艺术设计相结合具有其现实意义。首先,民族特征是少数民族元素的集中体现,在当代艺术设计中加入少数民族元素,使少数民族元素得到了充分利用,民族元素更好地与当代艺术教育相结合,增强当代艺术设计中的民族感同时具备民族特色。在艺术设计中加入少数民族元素就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其次,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作为千年来不断延续的精神力量,将少数民族元素运用到当代艺术设计中,就可以使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关注和重视,使少数民族的民族财富得到最大限度的继承和延续,使其在当代艺术设计充分发挥民族元素的价值。因此,将少数民族文化运用到当代艺术设计中,在新的环境下民族文化也会有相当强的生命力,也可以使少数民族文化得到新生。最后,少数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少数民族元素运用到当代艺术设计中,可以民族文化良好的传承下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当代艺术设计在面临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之后,将少数民族元素进行吸收和应用是非常必要的。少数民族元素的使用为我们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为我们当代艺术设计指明了方向。对于少数民族元素的应用上,必须注意元素在少数民族传统中所代表的具体意义,处理好这些意义和我们当代艺术设计的理念有着哪些联系和区别,很好的将少数民族元素和当代艺术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就会有大量的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张静淼、壮锦图案的民族文化内涵[J].艺术探索.2013.04

[2]许劭艺、设计艺术心理学[J].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