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金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

资金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资金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资金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部门预算管理体制;部门预算改革;公共财政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9日

引言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部门预算改革,部门预算改革是建立规范的公共财政运行机制的重要环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要求。部门预算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制度的创新和管理方式、方法的改进,作为完整、细化、综合、法制的部门预算,其改革触及政府、预算部门和单位、财权控制者的直接利益,在推进的过程中势必遇到各种问题、矛盾和困难。本文在先前文献研究基础上深入剖析部门预算改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我国部门预算制度的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部门预算改革,建立公共财政运行机制的重要环节也是部门预算改革,部门预算改革会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是部门预算改革。建立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加强公共支出管理,部门预算改革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我国财政改革尚未完全建立起公共财政基本框架,主要原因是我们所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没有从实质上触动传统的“国家预算”制度。部门预算是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预算的一种具体形式,部门预算就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它是政府各部门按照统一的预算编制方法、内容和制度规定进行编制,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报立法机关审查批准,反映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预算法律文件。部门预算改革完善了公共财政的基本架构,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是公共财政的目的,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相互适应。建立公共财政的框架首先从预算制度着手,建立Q定政府收支的程序和机制的是公共决策,它的作用是能够控制财政的运行。有利于改进和强化公共支出管理,公共支出反映了一个政府的政策选择,同时也代表着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所造成的耗费。政府预算是决定、约束、规范和监督国家财政活动的基本制度和手段。所以迫切需要改革我国的预算支出制度,用预算来规范政府的收支行为、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

综上所述,部门预算改革不仅能够使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还能够加强财政预算资金管理,使预算管理更加科学,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抽象研究与具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部门预算管理的进展及问题进行辩证分析。

(三)主要贡献和不足。主要贡献:一是针对项目支出预算效益低下的问题,提出在完善项目库管理制度过程中,在项目预算编制、监督、绩效评价工作中广泛引入社会中介机构,进行事前预算控制、事中监督和事后绩效评价工作,建立起社会中介机构和财政部门项目管理的审核评价制度,以提高项目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资金效率;二是通过预算优化配置资源,提出了将国有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相结合的方法。不足之处:部门预算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文中一些观点要得以应用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因此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还有待考证。

二、部门预算的基本内容

部门预算是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预算的一种具体形式,公共财政是建立在现代预算基础上的财政。所谓部门预算,就是一个部门编制一本完整的预算,它是政府各部门依照行使职能的需要,按照统一的预算编制方法、内容和制度规定,由基层单位进行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报立法机关审查批准,综合反映本部门在预算年度内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预算法律文件。部门预算可以看作是政府和立法机构对政府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基本框架。

部门预算涵盖了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其构成包括部门收入预算和部门支出预算。部门收入包括财政预算内拨款收入、其他各项合法收入。财政预算内拨款收入,是指由财政预算资金拨款形成的部门收入,即本级政府支出预算中用于政府各部门的经费支出。其他各项合法收入,是指部门依法取得的各项收入,包括事业单位的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银行存款利息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等。部门支出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是指部门为保证其机构正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所必需的支出。项目支出,是指部门为完成特定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而发生的支出。具体分为基本建设类项目支出、行政事业类项目支出和其他项目支出。

三、部门预算改革进展及评价

(一)部门预算改革的成效

1、推进了综合预算管理,提高了预算管理的完整性。部门预算改革以后,改变了过去财务分散、分头管理的格局为集中统一管理,将中央部门所有收入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统一编制,统筹使用。(1)预算的透明度提高。部门预算要求将预算经费来源和分配办法分开,将安排标准和内容细化,接受社会监督,增强了公正性和规范性;(2)资金利用效率提高。实施部门预算后,一方面不再区分预算单位的级次,均作为预算管理的直接对象,预算直接批复到所有预算单位,减少了经费拨付的中间环节,保障了经费落实;(3)预算的综合性增强。部门预算是财政综合预算。对各项收入、支出预算编制做到不重不漏,不得在部门预算之外保留其他收支项目。

2、完善了部门预算分配机制,提高了预算分配的科学性。部门预算改革以来,改变了传统功能预算资金分配机制,建立了以零基预算编制为核心的预算分配体系,推进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和项目支出项目库滚动管理,推进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加强部门预算细化力度,提高了预算分配的科学化。实行部门预算从基层编起,层层汇总形成部门预算,增强了中央部门的预算编制主体地位和对预算编制的参与程度,发挥了中央部门的积极性,减少预算编制的随意性,使部门预算更好地与部门职能和事业发展相结合,提高了预算分配的合理性。

3、强化了部门的主体地位,提高了部门预算的计划性。部门预算改革后,中央各部门的预算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和加强,它们既是预算编制的主体,也是预算执行和绩效评价的主体;既是权利主体,同时也是责任主体。中央各部门开始注重按职能、工作计划编报预算。通过对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预算,使预算安排与本部门工作特点紧密结合,增强了部门预算观念。

(二)部门预算改革存在的问题。我国部门预算改革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看,较之传统的单位预算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各级政府部门能够充分认识到部门预算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部门预算改革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新生事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还很不完善,存在不少问题。

1、政府性财力没有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各级政府部门要实行全口径预算,它的作用是能够反映实际应用于本部门的政府性资金,使部门预算更加完整性。而现实情况则恰恰相反,部门预算只是反映部分资金,其中包括各项行政事业经费、医疗经费、房改经费等,诸如计划主管部门的基本建设基金、科技三项费却不在其中,而是在预算执行中再分配下达,形成预算追加。

2、预算定额体系不完善。定额标准不尽科学,预算编制方法有待改进。部门预算的实施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定额体系,它的编制方法是零基预算,能够让支出安排更加公正和透明。现行部门预算在编制方法中存在着定额测算方式不准确、定额标准不科学、定额体系涵盖不全面等问题,在操作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原有的“基数加增长”的编制方法。

3、财权分配权不统一,预算统筹能力差。在传统功能预算管理模式下,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财政分配权并不集中掌握财政部门,计委、经贸委、机关事务管理局、科技部门、国防科工委等一些预算单位也具有一部分资金的预算分配权力,可以直接分配资金至其他预算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以后,财政部门逐步将这部分由其他预算单位分配的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统一管理,初步实现了财政分配权的集中统一。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由于受当时机构职能限制,也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改革,尽量减少改革阻力,这项改革并不彻底,而且与部门预算改革进程相比,这一改革的进程非常缓慢。

4、财政资金绩效水平低,降低了资金效益。财政部门建立绩效评价制度,能够强化预算单位的绩效理念,使预算单位绩效管理能力大大提高,并且提高了预算资金的绩效水平。但是,预算资金的绩效评价水平仍然比较低。财政拨款结余Y金规模较大的问题依然普遍,特别是基本建设支出结余资金和实行法定增长的支出。这里面有合理的一方面,但是更多的是由于管理制度不到位、政策措施不健全的原因。大量的结余资金沉淀在部门,既容易产生腐败,也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5、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薄弱。在实际生活中人大对预算的审查监督在宪法和法律要求上还有较大差距,预算审议质量不高。一是预算审查监督没有相应的法律环境。从认识上看,目前大多数人还没有将人大审议通过的预算上升为法律的高度来认识,预算的软约束问题还很突出,经常出现行政经费超预算、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的现象,部门随意改变资金用途和规模;二是预算审查监督难以产生实效,更多的是流于形式。

四、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对策建议

(一)确定合理的预算定额体系。科学的预算编制依据,不仅仅是编制程序科学、编制时间科学、编制方法科学,还需要科学的定额体系和开支标准。实行“零基预算法”的基本要求就是应有科学、合理的定额体系和开支标准,实行标准化的定员、定额。标准化的定员、定额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各个部门在人员配置和资金物资的筹集、分配、使用等方面所遵循的标准或应该达到的水平,是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编制、核定部门预算,考核预算执行情况的重要依据。

(二)建立健全绩效评估体系。绩效评估体系的根本目的是确定为实现目标而拟定的计划所需的支出,并用量化数据评估计划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效果的评估体系。有助于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准确性、效益性,最终推动公共部门的高效运作,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的工作量也是非常巨大的,因此需要对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的制度要求提出更多的要求。只有全面考虑外部和内部的各项因素,才能在预算编制、执行、评估、监督中,使预算达到预定效果。

(三)切实增强各级人大审核预算力度。对于预算审查的合理性和专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因为政府预算的额度不断增大、预算范围不断拓宽、支出项目不断细化,因此必须对现行政府预算的审议程序进行一些调整。根据我国人大内设各专门委员会的特点,各专门委员会在各自权限内,可以对政府预算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有利于专门委员会将政策制订与预算安排有机结合起来。

(四)实行全口径预算。公众为了实现对预算管理的监督权,所有财政资金都要纳入公众监督范围,因此政府要把所有资源纳入核算,全面反映出部门获得的政府性财力体现在一份预算上。因此,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首要问题,是将尚未纳入部门预算的政府性财力全部纳入,编制全口径预算。

理顺政府财政与计划、科技等主管部门的关系,将财政预算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和科技三项费用纳入部门预算中。按照现行政府职能分工,与其他各项财政资金管理方式不同,基本建设投资由计划主管部门负责分配,科技三项费用由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分配,目前普遍情况是这两项资金还没有在年初编入部门预算,而是在预算执行中确定项目并追加到部门。

(五)调整预算编制周期。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做到预算编制细化、科学,要有一定的时间开展调查研究,对预算项目进行充分地审核论证,对预算标准进行全面地测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能够更好地解决预算编制带来的各种问题。延长预算编制周期,提早编制预算,是提高我国部门预算编制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有利于推进人大对预算的审查从程序性向实质性转变,提高预算的透明度,保证预算分配的公开、公正、公平。在编制年度预算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延伸预算周期,对项目支出实行滚动式预算(如三年中期预算),保证预算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静.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J].中国商论,2016.17.

[2]刘康.对部门预算执行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审计月刊,2016.8.

[3]郭俊华,朱符洁.我国公共部门预算透明度研究――以中央部门预算公开数据为例[J].财政研究,2016.1.

[4]孙浩,周林.推进地方部门预算改革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财政,2015.6.

[5]周丽颖.关于部门预算改革的现状和思考[J].现代经济,2015.4.

[6]王淑杰.政府预算的立法监督模式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08.

[7]梁敏.中国公共预算制度改革及其目标选择研究综述[J].理论观察,2016.11.

[8]张梅艳.深化我国部门财政预算管理改革:问题与思路[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5.3.

资金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院 预算编制 问题 对策

预算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社会的不断进步,医院要学会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以便符合国家财政的要求和各族人民的需求。但是目前医院的预算编制普遍存在问题,我们要先对其进行仔细的分析才能有效的完善预算编制。

一、医院预算编制的现状

(一)预算编制的意义

医院预算主要是指医院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和任务编制的年度收支计划。而预算编制就是为了制定该计划而进行的预算活动。医院预算编制的进行要以国家预算编制准则为依据,坚持一定的基本原则。医院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根据医院的实际收入和财力多少来进行安排,做到收支平衡和量力而行。同时还要注意综合预算和部门预算的综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使预算编制更加科学。科学的预算编制可以使医院的需求与资源充分协调,使医院资金得到充分的应用。

(二)医院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1、医院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不足

目前医院的发展意识还停留在以前,很多医务人员对于财务管理的认识都存在很多不足。有很多人都认为财务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与自己所在的部门毫无关系,因此在进行预算编制时,不能做到各部门及时沟通了解资金的实际使用状况。而管理者对预算管理也不甚了解,没有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进而预算编制也没有专业人员进行编制,这使得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大大降低。

2、预算编制的参与度不高

预算编制的进行需要医院对资金活动的综合预算,因此需要医院各部门的共同作用。但在实际的预算编制活动进行时,大部分的部门都采取不理会的态度,预算编制所需的信息不足,导致预算编制进行时不能考虑到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在预算编制实际实施过程中会因与其他部门经济活动信息不符而收效甚微。

3、预算管理的监督管理不到位

预算管理的进行关乎到医院的未来发展规划,因此在进行预算编制时需要极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是医院的实际预算管理中通常缺乏一定的监督管理制度。而预算编制人员又都是财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舞弊现象,对于医院的发展极为不利。同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监督管理,使得医务人员执行项目时很少受预算的约束,最终完成项目的实际资金还是远远超过预算资金,这样下来预算编制的结果应用并不成功。

4、医院预算编制方法太过单一,科学性不够

目前医院的预算管理缺乏一定的科学性,预算编制方法也太过单一。很多医院都是采取基数增长的方法进行预算编制,这种方法易于操作有很强的规律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大漏洞。基层的医疗机构基本上是在10月份编报预算,要早于上级主管部门报备,以便上级领导者再进一步向上级报告数据。但是此时的数据只有1-9月份的数据是真实的,而10-12月份的数据都是根据1-9月份的数据推算出来的,因此作为基数的上一年度数据本身就存在不真实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偏差就更大了。

二、提高医院预算编制的方法

(一)提高医院医务人员的财务管理知识

医院预算编制本身就是一项极为复杂精细的工作,因此对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对于非财务管理人员,医院也应该设立一些短期的培训课程,提高他们对于预算管理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预算管理参与度。对于财务管理人员,医院在招聘时就应注意对他们专业能力的考核,而对于在职的财务人员更应该加强内外部培训,加强他们的预算编制能力。

(二)明确医院的预算目标,严格遵守编制原则

医院进行预算管理的目标就是实现医院的最大利益化,另一方面也提高患者的利益。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进行宏观考虑,结合国家财政的要求和社会医疗的发展状况,再对医院的下一年度的经济活动做出合适的安排。医院进行预算编制要坚持一些基本的原则,这样可以保证预算编制的可靠性。合法性。这是医院预算管理的前提;真实性。预算编制的进行必须是在信息真实可靠的基础下进行,这样的预算编制结果才更为可靠;原则性。坚持一定的原则才能使预算编制的进行更加合法和规范,进而才能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为医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

(三)加强医院预算管理的监督管理制度

医院在经营过程中考虑到经济利益,很少成立监督管理小组。但是这对预算管理的进行很不利。医院可以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预算管理进行监督管理,其成员可以是来自医院的各部门,这样可以使小组成员彼此间也形成监督,有效确保监督的有效性。同时成员来自医院也可以实现资源的多重利用。

(四)实现预算编制方法的多样性

医院的科室不同,进行的医疗业务也会有所区别,医院应该结合不同的预算内容选择合适的预算编制方法。同时在编制过程中要结合外部因素和医院内部因素对医院的收支进行一定的调整,以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在医院的收入中可分为两部分:政府拨款收入和业务收入。前者在医院总收入中所占比例较小,而业务收入则包括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等,在这二者的收入比例确定之后,医院应在使用原先的基数增长法的时候再加减特殊因素的影响额。

三、结束语

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变革,增强医院自身的业务及财务管理能力才是提高医院效益的根本方法,而预算编制作为财务管理的基础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增强对其的管理才能有效执行医院的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资金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范文第3篇

基于上述内外因素影响和研究现状的不足,本文以“双视角”为研究框架,具体针对某文科高校2009年整个预算管理实务进行案例研究,所谓“双视角”是指将高校作为一个预算整体,高校预算管理既要满足国家财政对高校预算资源配置合规性的要求,又要实现校级执行预算对校内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战略目标又好又快发展。

一、制度背景及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高校预算管理历史发展历程建国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作为财政重要组成部分的预算管理也在不断深化,适应和促进着经济发展和改革进程。高等学校预算是国家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60年来的改革历程,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复杂,在摸索中不断深化改革,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大致经历了如下的三个阶段:单纯的财政拨款的预算内阶段、预算内与预算外并存阶段、现阶段的预算内外合并,建立“大收大支”的“校级综合预算”阶段。

国外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学校校内预算管理方法也是历经了长期演变,不断革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如美国国内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财政改革和学校自身内部不断发展的需要是促使美国高校校内预算分配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外因和内因,根据其发展历程,其高校预算方法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预算控制观:由注重投人导向型为主到以关注产出和成果为主的转变;第二,资金管理部门的职能:从注重分配资源为主转向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为主的转变;第三,财务管理模式:由集权管理转向分权管理的过程的转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从预算编制方法、财务预算管理的特点与经验、世界公共支出预算方法的演变过程三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是国内外预算编制的方法。国内高校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长期以来预算编制方法主要采用增量预算编制方法。近年来,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的内在发展,有些高校特别是规模较大的高校已经尝试采用不同的预算分配方法,国内研究不同编制方法的文章也越来越多,如学者马骏、叶娟丽认为,零基预算在我国的应用虽然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如砍掉了一些构成原来预算基数的支出项目,专项经费领域建立项目库对部门专项经费的申报形成了制约,但在我国的实施还是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整体上讲并不算成功;实行部门预算改革对高校预算编制范围、时间、方法、基本数字作用、约束力、编制程序等六个方面产生了影响。当财政部门预算批复后,各高校还需要根据批复的部门预算金额编制内部预算(高校各职能部门及系、院等的预算)。在高校预算中引人“全面预算”,使高校财务预算的内涵扩大化,使学校的总目标和各部门的子目标结合起来,在实施全面预算时可以综合使用多种预算编制方法,利用全面预算的控制工作加强高校预算的执行。

国外西方发达国家高校预算编制方法经历了较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如美国高校预算分配改革进程先后经历了诸如增量预算法(Incremantal Budgeting)、规划项目预算法(Planning,Programmingand Budgeting Systems。简称PPBs)、公式法(Formula Budgeting)、数量模型法、零基预算法(Zero-Based Budgefing)、绩效预算法(Performanee Budgeting)等预算编制方法。

二是国内外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特点与经验。

(1)筹资环境和预决算经费管理。国内高校筹资环境虽然存在一定的税收优惠,但主要在教育劳务方面,科研及后勤方面税收优惠还不明朗,科研管理政策不科学,预决算方面,预算与决算不严格,决算往往是预算执行结果的数据汇总和针对数据的报表说明。国外高校首先拥有较好的筹资环境,如美国的高等教育政府拨款所占比例并不大,并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政府给予许多优惠政策(如税收、科研课题等),宽松、灵活、开放的筹资环境,为美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充裕的资金支持;其次是预决算经费管理科学、严格,保证了高校的健康发展。美国的高等学校十分重视教育经费收支的全面预算管理,他们认为编制预算的过程是学校规划事业发展的过程,其经费预算管理包括事先规划、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奖励的全面预算。

(2)预算编制的组织框架。国内高校基本没有设立董事会,预算编制没有专门的机构,大多数学校的预算编制主要由财务处的某个科室的一位业务人员专门负责。高等学校的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的特点是过程复杂,专业性很强,建议在我国高等学校中设立专门的预算办公室负责整体的预算工作。

国外发达国家高校的预算编制有完善的预算组织框架。预算的制定有严格的组织保障,如澳大利亚的高校成立专门的预算工作小组(五名工作人员)、预算建议顾问委员会(九名专家组成)、预算执行委员会。预算建议顾问委员会由分管的副校长负责,由各学院教授、财务处处长和各学院代表组成,向分管财务的副校长和预算执行委员会提出建议,如总体预算的政策与结构;计划目标与预算之间的关系;预算支出与实际支出之间的关系等。 三是世界公共支出预算方法的演变过程。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公共支出的预算管理改革,强调预算方法的改革是整个预算管理改革的核心。预算包括五种功能取向,分别是控制、管理、计划、优先性和责任性。其起源时期及对应的预算模式概括。

提高教育投资的综合效益,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预算分配的根本目的。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预算分配的功能仅仅局限于计划和控制职能,资金管理部门只是审核院、系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没有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负责,没有注重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预算编制就是分钱。

四是预算的绩效评价。国内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文献比较少,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对国外已有研究成果的深入的整理归纳,研究内容尚不完整。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存在一方面举债数量较大,另一方面每年的预算分配资金沉淀过大并逐年增大的现象,造成了资金的严重浪费和缺乏效率。

国外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与高校绩效评价密切相关,研究成果

主要是基于高校外部对高校预算的配置绩效,较少关注高校对内部机构预算资金的再配置绩效。这也与国内高校的现状极度相似,目前国内各高校普通都比较重视部门预算的决算工作,但极少有高校重视校级执行预算的决算工作,甚至大多数高校都没有校级执行预算的决算工作。

(三)文献述评通过对以上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校正处于改革发展时期,国外高校预算管理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的文献在预算管理目标、方法模式及发展方向等方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发和参考,如国外高校预算管理的发展是受到自身发展需求的内因驱动和国家经济发展、财政改革的外因影响的,但由于国情、政治经济体制及经济发展水平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难于直接进行复制和模仿;国内高校预算管理已有的研究大都侧重于理论方面的探讨,尤其在预算的研究对象上也不明确,研究中没能清晰地分清部门预算与高校校级执行预算的关系,在预算编制方法上,局限于某一种方法的较多,少量文献提到需综合多种预算方法的优点编制预算,但是多是理论上的阐述,结合实践论述的较少。因此,以高校为一个独立法人整体,运用多种预算编制方法的优点,具体针对特定某所高校整个预算编制、执行的管理实际流程进行案例研究,以基于满足部门预算的合规性影响和适应校内执行预算的资源优化配置要求“双视角”框架进行预算管理问题研究,对目前高校预算管理在理论及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某文科高校预算编制与执行案例介绍

(一)某文科高校简介某文科高校是由广东三所文科高校合并而成,学校位于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华南经济中心广州市,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严格执行国家的“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和新部门预算的有关规定。

(二)某文科高校预算的编制为了研究方便,将某文科高校整个预算的管理流程分为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其中预算的编制包括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和依据、组织框架、预算编制内容、预算编制原则、预算编制的流程、预算编制的方法等。以下按上述研究的划分思路,根据某文科高校2009年预算实际操作流程进行分析。

(1)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和依据。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编制2009年部门预算的通知》(粤教财[2008]106号)的要求。2009年某文科高校部门收支预算编制围绕“开源节流、规范细化”两条主线开展。收入预算依据为:根据广东省财政厅粤财教(2004)1号《关于印发(广东省省属高校经费预算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规定并结合上年情况编制;支出预算在2008年支出预算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工资福利支出、一般商品和服务支出等各大类实际支出需要并考虑适当的事业支出增长等因素,确定2009年部门支出预算。

(2)预算编制的组织框架。《高等学校财务制度》(1997)第十三条规定,“预算由学校财务处(室)根据各单位收支计划,提出预算建议方案,经学校最高财务决策机构审议通过后,按照国家预算支出分类和管理权限分别上报各有关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核定预算控制数(一级预算单位直接报财政部门,下同)。高等学校根据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由各有关主管部门汇总报财政部门审核批复后执行。”某文科高校校内执行预算编制的组织框架。部门预算则还需在此基础上报经主管部门、省财政厅和省人大的批复。

(3)预算编制的内容。预算编制的内容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的编制。预算编制按资源配置主体的不同分为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校级执行预算的编制。部门预算必须按照国家和主管部门规定的预算科目的层级、要求进行编制。校级执行预算在部门预算的框架下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和事业发展计划进行细分,按项目下达,按项目执行。

部门预算编制的内容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两部分。收入是指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具体组成内容见表2。支出是指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他活动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和损失,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具体组成内容。

在上级批复的部门预算的框架下编制校级执行预算,部门预算批复给高校的支出额度只是细化到类级和款级两级预算科目,实际操作中,作为基层单位的学校无法直接按批复数执行,学校必须在批复的科目额度范围内,将批复的预算额度进行划分,根据学校当年的具体任务、发展计划和实际,细分资金,将预算资金落实到具体的单位、项目和个人,按项目下达预算和执行预算,这就是“校级执行预算”,也称“学校内部预算”或“校级综合财务预算”。其内容也包括校级执行预算的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两部分。

从部门预算和校级执行预算编制的内容上看,无论是收入预算还是支出预算,两者在分类口径、侧重点、依据和目标等方面上都存在差异,甚至部门预算本身在编制和执行也存在不一致的问题,如“二下”批复下来的部门预算不含各类财政科研与教学专项,但年终的部门决算却包含这一部分的专项经费,从而在实务中造成了制度本身的不一致。

(4)预算编制的原则。为了科学合理地编制部门预算,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2007)明确了预算过程中应遵循八项基本原则,分别是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稳妥性、重点性、科学性、透明性和绩效性原则。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十条规定:“高等学校编制预算必须坚持‘量人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收入预算坚持积极稳妥原则;支出预算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等原则。”

(5)预算编制的流程。部门预算的编制流程实行“二上二下”的基本程序,在“一上”前是作为部门预算编制基层单位的高校有关预算编制准备阶段,在“二下”后是部门预算细分和高校校级执行预算编制最终落实阶段。

(6)预算编制的方法。部门预算要求按照“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高等学校预算是部门预算编制的基层单位,当然要按照其要求的方法编制预算。但在现实中,情况并非如此,尽管部门预算要求按照“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但受技术、人为客观因素和利益驱动等主观因素的影响,目前,大多数高校仍然沿用原来的“基数加增长”的编制方法。某文科高校2009年在编制部门预算“一上”前的准备工作及编制“一上”草案主要的做法和实际操作程序按照新部门预算的分类内容进行操作,即: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的编制。

概括来说,“一上”部门预算草案的编制主要是由相关的职能部门和有关单位提供编制收支预算所需的各类资料,财务主管部门根据相关的数据和标准,参照上年实际执行数,在编制好校级执行预算的框架下,再汇总生成“一上”的部门预算草案,采用的预算方法主要是传统的“基数”加增长的编制方法。部门预算“二下”批复后,作为预算基层单位的高校要严格按照预算的批复数执行预算。

三、某文科高校预算的执行

(一)预算资金的分配及使用高校预算经部门预算的“二下”

法定程序后,由于批复的预算额度是按财政预算科目的类级和款级下达的,高校无法直接实施预算,因此,预算金额需要进行细化。按单位和项目进行下达和执行,各责任单位和个人要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和学校收支审批制度执行预算。预算资金的分配及使用包括预算项目的分类和账务设置、预算金额通过预算科目下达到各项目及执行单位、预算金额的使用三部分内容。

(二)预算的控制预算控制是利用预算实施对行为和业绩的控制活动。预算控制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预算控制系统是指通过对预算的编制、执行、监控、分析和评价等环节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控制;狭义的预算控制则是指利用预算对经营活动过程进行的控制,也可以称为事中控制。本文论述的主要是狭义的预算控制,也即预算的事中控制。某文科高校的预算控制经历了手工和会计电算化两个发展阶段。在计算机自动控制模式下实施的预算控制主要有三方面的功能:(1)通过前台财务会计核算人员的每一笔收支经济业务,必须指定相应的预算项目;(2)收支会计科目的使用只能选择“一支笔”审批的项目在辅助账(也即预算经费系统)系统中预先设置的收支科目,也即意味着每一笔经济业务的支出实时、严格受控于预算的控制,从而起到了通过后台管理设置规范前台会计核算(报账)的作用;(3)经费项目实现了实时的额度控制。

(三)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关于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国家和地方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专门的规定,如《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广东省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试行)》和《广东省教育系统财务收支审计办法》,这些法律法规不仅规范了教育系统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保证了审计工作的质量,而且也说明了高校预算执行审计的重要性。

某文科高校于2008年以大学红头文件的形式正式向全校印发了《××大学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实施办法》的通知[××大校(2008)28号]。办法主要对预算执行审计的依据、概念、目的、内容、审计方式、审计程序、工作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和规定。

(四)预算执行评价某文科高校没有成立专门的预算执行评价部门。预算执行评价工作主要由财务主管部门的评价和各二级学院的自评组成。

四、某文科高校预算编制与执行中的问题

(一)“双视角”下预算单位预算管理的困惑与冲突“双视角”下预算单位预算管理存在一些困惑。近年来财政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强,2007年实施了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政府预算科目体系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科目体系逐渐与国际接轨,整个科目体系分为收入科目、支出功能科目、支出经济科目,其中支出经济科目又分为类级和款级两级预算科目。改革既细化了部门预算,又统一了财政拨款部门预算科目,对高校的支出科目体系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某文科高校2007年的支出科目体系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体系的要求,重新在教育事业支出和科研事业支出下按预算科目的类级和款级科目设置了相应的核算科目。虽然经济支出科目一方面既细化了预算,增加了预算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也统一了预算科目,但经过某文科高校两年来的预算执行的实践来看,也体现了在新制度下的困惑,主要为:第一,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款级科目还不够细化,高校实际预算执行难于操作;第二,会计核算科目的“项目支出”与部门预算编制的“项目支出”不一致;第三,改革不彻底,财政部门预算制度与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存在冲突。此外,“双视角”下预算单位预算管理也存在一定冲突。经财政“二下”程序批复下来的部门支出预算,是根据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类级科目进行划分的,某文科高校批复下来的类级项目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及“其他支出性支出”四大类,按照部门预算的要求,类级和款级支出科目必须严格按照人大批复下来的预算执行,不能串位,也即:用于安排公用的支出不能挪作人员开支。某文科高校支出预算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类级支出科目串位的现象,表5是该文科高校近三年来各教学业务单位A项目预算支出编制数与实际支出数的对比,事实说明了在实际执行中经财政人大“二下”程序批复下来的部门预算与学校校级执行预算的执行明显存在不一致的现象。

(二)预算编制的组织框架缺乏科学性该文科高校预算的编制工作主要是由校财务处负责编制,校内各二级单位、业务职能部门和有关创收单位按照校财务处的要求按时提供相关的数据,在向上报送的部门预算和向校内下达的校级执行预算,都要例行经过大学校长办公会审批后执行。在整个预算的编制过程中,校财务处起主导作用,大学校长办公会虽然审批预算,但是由于时间很短,并且不参与整个预算的编制过程,因此更多起的是形式上的审批作用。

(三)支出预算分配缺乏科学的定额标准体系该文科高校在编制校级执行支出预算时,按照先基本支出项目,后专项支出项目的顺序进行分配。基本支出项目按照先人员,再公用支出的顺序。人员按照国家相关的人事政策,均有相应的定额标准,实际按公式法进行分配;专项根据专项的专门用途有专门的程序进行论证,基本支出中的校级支出,如水电费支出等,往往是以往年的历史数据作为分配的依据,或者在往年的历史支出的基础上,结合本年的收支增减因素及事业的发展作适当的比例增减,可见,进行分配的依据是历史数据而并非定额指标,基本支出中的单位支出(各教学单位),如学生活动费、发展经费、教学业务费、教研业务费等,是按照一定的业务量进行分配的,如学生活动费是按照40元/学年・生进行分配的,虽然各教学业务单位的各类常规项目有相应的定额分配指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定额指标的确定依据缺乏科学性。许多定额指标往往是凭经验制定的,一直延用至今没作修改,定额指标目前合不合适,并没有人去做专门的调研和分析。

(四)预算编制方法单一落后、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该文科高校目前主要采用的还是以基数加增长的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其结果是历年的各项经费资金结存越来越大,资金闲置,效率低下。通过对其历年的结存教学类专项项目进行统计和调研,统计截止日期至2007年12月31日,统计范围包括1999年,2007年上级专项、学校配套专项、学校专项,涉及部门15个,项目总数59个,项目结存总金额达12434190.39元,使用率不足五成。

五、高校预算编制与执行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以高校为一个预算整体,建立“双视角”框架根据新部门预算的规定,部门预算经“人大”法定程序批复后,各部门和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批复下来的类项和款项执行,各类项和款项之间不得串位和挪用。各公办高等学校属于财政部门预算的基层预算单位,因此也必须在部门预算批复下来的框架下执行预算,这是对各高校预算管理的合规性要求。新部门预算实施后,各高校往往很难在部门预算和校级执行预算中取得有效的衔接,从而导致部门预

算是一套预算,而校级执行预算却是另一套预算。从该文科高校的上述项目表的分析中也可看出这一问题,这也是实务界俗称的“两张皮”现象。对此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1)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承上启下,改进预算的编制程序;校财务处在每年布置“一上”部门预算工作时,除了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做好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按时上报外,必须认真领会财政编制预算细化科目的要求,改进预算编制通知书和业务管理流程,承上启下,不仅上报财政预算按部门预算要求,校内各经费项目的申报也必须按部门预算细化科目的要求进行申报。(2)改善预算管理的技术手段,采用母子项目法进行管理。为解决中存在的预算与执行不匹配问题,假设A项目还是为一完整项目,由于A项目资金来源对应于不同的预算大类,为达到既要保证项目的完整性,又要实现项目按照预算的分配执行预算,可在A项目下分设子项目Al和A2,母子项目控制流程。

(二)完善预算编制的组织框架,建立预算委员会为满足“双视角”框架下预算管理的要求,可以参照国内外的经验,结合我国高校的实情,成立专门的预算委员会。预算委员会的成员由校长、主管财务的副校长、财务处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从各教学单位抽调的一线教授代表组成,特别是要吸纳具有财务专业背景的教授参与,主任由校长担任。在预算委员会下设预算办公室,办公室可挂靠在财务处,配备2―3名专业人员,办公室人员应具有比较专业的财务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预算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学校有关预算制度和实施细则;根据学校实际确定各类预算方法;预算编制办公室则在委员会的领导下按照预算要求进行编制前的相关准备工作,收集所需数据,编制部门预算和校级执行预算;审计和监督预算年度中预算的执行情况;编制和分析预算执行差异报表;完成部门和校级执行预算的决算报表的编制;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制定年度固定预算和相配套的中长期滚动预算。

(三)加强财务管理,完善会计核算,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如何根据学校的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定额体系,取决于财务管理的水平和会计核算的质量。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科学合理的定额标准体系并非一步到位的事情,而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要建立和完善定额标准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加强财务管理,做好预算管理制度的制定和经费项目的分类;(2)完善会计核算,保证基础会计数据的准确性,为定额标准体系的检验和修改提供宝贵的实践依据;(3)加强人员培训,完善定额编制技术,提高定额编制的质量;(4)对各类定额标准进行历史数据测算;(5)访问同行,加强沟通,横向比较,积累和建立相关的标准参考数据;(6)与文科类民办高校加强沟通,借鉴其先进的做法。

资金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预算编制;预算编制问题

预算编制在预算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即是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预算管理的根本环节,对运营管理单位各项工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因为政策、人员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预算编制工作遇到一些困难,编制人力、编制方法等方面特别突出。因此,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满足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实际需要,做好预算编制尤为重要,采取怎样的改进方法,如何促进预算编制水平的提高,是进一步推动预算管理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

一、单位预算编制存在状况分析

伴随着我国的高速公路产业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为了提高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水平采用了一系列预算管理的办法,但在实际实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编制时间短且人力缺乏

根据相关政策规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预算编制时间一般定在每年的11月左右,但在这其间考虑时间和工作量等因素,使得预算编制工作难以进行,且正处于人们一年中精神状态不佳的时候,常表现为资料收集方面的不完整,掌握信息不全面等。除此之外,预算编制工作缺少了全员的参与以及科学的论证就如同没有了合理性的保障。此外,由于时间短,较为仓促,没有充裕的时间对上报的计划目标进行准确的核实,不能及时与相关方进行有效沟通,使得预算编制过程中出现盲目性和草率性的情况,直接影响到最终批复预算的可操作性,对后续工作开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对全面预算管理认识不充分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运营管理单位普遍都对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着一个错误的认识,仅重视财务预算而忽视了预算管理,普遍认为全面预算是一种财务行为,由财务部门负责其编制和执行。而在其他方面,各部门人员及员工的参与与服务意识不强,参与度不够高,使得预算管理体系组织人才缺失致使信息不能更广泛的传播,从而影响了预算的可操作性与科学性。

(三)预算编制精细化和完整性弱

预算编制要求精细化和完整化,可当今很多单位会忽视这些问题,导致预算编制工作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一些预算指标无法精细到部门的具体支出项目,使得预算编制内容缺乏领导性和权威性,也大大降低了预算编制的合理性。

(四)定额标准体系的不完善

所谓定额标准体系是指将定额种类划分为多个领域,实现样式多元化,并且定额与实际发生数额相符,提高预算编制的精确度。但是因为划分不是很惊喜,形势较为单一,所以编制内容和交通管理行为的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出入,就会产生定额和支出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因为很多的项目都是随着市场的波动在上下浮动,所以会出现一些问题,就需要对其进行很好的制定,但是这又与物价水平产生了分歧。另外招待费、其它公共支出等表现着较大的随意性,增加了资金管理的难度,能有效发挥预算编制应有的功能,使预算编制水平难以上升。

(五)编制方法不科学性

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合理、有效为原则实现对各种资源的合理分配,要求我们采取零基预算法。但目前来看,运营管理单位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该方法暂时没得到全面落实,除了人员支出、定额公用支出等采用零基预算法外,其它预算项目仍采用传统的编制方法,这使得以往遗留的问题继续保留下来,不利于支出结构、支出比例、支出方向的优化,影响着预算编制水平的提高。

(六)各部门间预算编制协调不紧密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应该提早协调,对预算编制方法进行探讨和解释。目前很多单位不能达到以上要求,造成实施起来困难,不能够协调一致,增加了预算编制难度。此外,预算指标下达还存在过于分散的问题,也阻碍着预算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预算编制问题解决对策

针对我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为了确保更好的完善挝辉に惚嘀铺逑担开展单位预算编制工作,相关部门及专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推行预算编制标准周期管理

预算编制标准周期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这个是需要和各个部分的工作计划需要协调一致,一般来讲,对于其预算编制标可以从每年的8月份开始,通过对于上一个年度的预算进行统计之后对于下一年的预算收支预算进行编制,从而确定其根本的绩效增长速度。并且将这些草案进行汇总的处理,形成一套完整数据显示的地区汇总草案,并按照程序要求内容上报上级审批,选择采用标准为周期管理模式,目的为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提供了充足时间的保证。

(二)推行并采用零基预算法

运营管理单位预算编制需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统一的制定,从而对于市场的相关产品进行定额;除此之外还需要对于上一年的工作进行回顾,从而对其工作之中出现的各项基本制度进行全面的探讨审核,从而来确保其开支的合理。所以零基预算法是可以通过这项基本预算方法来对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根本的进行编制,,建立单位基本信息数据库,针对编制工作量大、耗时间长、成本较高等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方案,为预算编制工作顺利进行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数据、促进编制水平更上一层楼。

(三)制定科学的定额标准体系

科学的定额标准是局域很好的前提的,例如:部门需要编制预算,考核预算等等,这些都是通过定员定额来进行完成的,很多单位因为部门之间具有很多的特点,所以就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制定出很详细的各项预算,并且需要根据市场波动的相关规律和原则来进行全面的制定。而不是简单地“一刀切”原理。例如,制定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时,不仅要包括各部门近年来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而且还包括部门的业务性质、业务量等,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流出,科学合理的有效控制。

(四)加强基础工作并实行综合预算

为确保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有序进行,督促部门编制工作更加科学、细化、完整化。首先,普查是关键。是对所属交通事I单位费用收支进行具体分析,并严格按照规范程序进行预算编制,将运营管理单位各项合理收入和支出都纳入到预算编制范围以内,实现综合预算,增强其完整性。

(五)注重上下级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是企业向前发展的金钥匙,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员工与领导对于数额确定的解释不一致的现象比比皆是,如何处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制定了相关的规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进其相互的沟通,一般从部门之间的预算编制审核来全面的进行制定,可以对于编制说明和建议来根据上一级领导的意思进行全面的制定。当然除此知网也可以根据和相关人员进行交流沟通来减少重复性的工作从而对于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减少其冗余。

(六)建立健全预算编审机构

建立预算编审机构,是提高预算编制科学合理性的重要保障,也是运营管理预算编制的需要。预算编审机构是一个由很多分支组成的机构,包括企业内容的核算、财务以及其它的一些职能部门,这些机构对于企业预算计划进行编制,他们需要根据相应的国家、企业的政策标准来进行制定,从而实现对其进行制定的目标。

(七)开展预算编制审核

针对预算管理的编制与执行情况进行事后的评价与考核,专门设立预算管理辅助指标。一方面是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另一方面是对预算管理质量进行考核。通过评价预算编制工作,给出相应的评分,并根据评分结果制定奖励激励机制,由此调动基层部门员工的主动积极性,促进基层预算单位基本工作的全面落实。

三、结束语

预算编制是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我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预算编制问题,为了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与合理性,今后应该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采用零基预算法、推进预算编制标准周期管理、实行综合预算,并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查机构、进行预算编制的审核,从而推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预算编制工作有序健康的进行。

参考文献:

[1]罗丽萍.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预算编制问题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48-50.

[2]杨峥.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预算编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04):99.

[3]王珩.探究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预算编制问题[J].科技经济市场,2015(06):57-58.

[4]赖黄晗.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探究[J].品牌(下半月),2014 (12):37-38.

[5]卜亦兴.浅议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年度预算的编制[J].中国市场,2014(32):147-148.

资金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部门预算 编制 问题 建议

近几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民生投入, 用于民生方面的财政专项经费的投入也逐年增加,这就要求作为基层预算单位的事业单位必须做好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是将预算支出按部门和支出项目进行分配,是编制政府预算的一种制度和方法。部门预算由政府的各个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反映各个政府部门的所有收入和支出。实行部门预算,也是政府预算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部门预算已在全国各基层预算单位全面推行,它严格了预算管理,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较好地消除了传统预算编制模式存在的弊端,成为防止腐败的重要手段和预防措施之一。部门预算借鉴了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使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向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迈进了一大步,是对传统预算方式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对沿用多年的传统预算编制方法从观念到内容的根本变革。近年来,部门预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立了部门预算的基本框架,细化了预算,规范了财政资金的使用,但受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现行管理体制的制约,部门预算编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完善。笔者通过对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及实施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初步探讨如何做好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工作并提出建议。

一、部门预算的定义、原则和目的

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实行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一是部门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单元,财政预算从部门编起,从基层预算单位编起。二是财政预算要落实到每一个基层预算单位,预算管理以部门为依托,改变财政资金按性质归口管理的做法,将各类不同性质的财政性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这些资金的单位。三是部门本身要有严格的资质要求,限定直接与财政发生经费领拨关系的一级预算会计单位为预算部门。因此部门预算,可以说是一个综合预算,既包括行政单位预算,又包括其下属的事业单位预算;既包括正常经费预算,又包括专项支出预算;既包括预算内收支计划,又包括部门其他收支计划。

预算就是用数字编制未来某一个时期实现目标的安排和行动计划,也就是用财务数字来表明预期的结果。部门预算就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它是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计划。主要包括收入、基本支出和项目预算等内容,部门预算应该是反映一个部门全部收支状况的预算:收入包括财政拨款、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及其他收入;一般预算支出主要是指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包括人员支出和日常公用支部分,项目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等。

部门经费的安排,一定要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按预算支出”的原则,以及“细化预算和提前编制预算”的原则。预算应该是部门各方面的人员根据深入细致的调研得到的可行的方案。财务预算可以使一个部门对未来的工作进行全面考虑,捋顺思路,确定工作内容和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为控制部门的费用支出和评价部门绩效提供依据。

二、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经过财政等政府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虽然日趋完善,但是,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以下的问题。

1.预算单位对部门预算的认知不足,不重视基础资料搜集和整理,影响了部门预算的编制质量。有些基层事业单位的领导认为搞部门预算只是做做样子, 走走形式;有些领导则认为编制预算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应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控制。实际上部门预算是集业务、资金、费用等预算于一体的综合性预算体系,尽管预算最终表现为财务预算,但部门预算的基础牵扯到业务、项目、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各方面,应该集全单位之力做好预算。

部门预算的编制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负责预算编制工作的财务人员首先要学好《预算法》和有关文件,然后按部门预算要求编制单位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表格,发放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向其讲解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实事求是地填报各种数据。要科学地编制预算,必须做到全面了解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掌握第一手材料。情况清,心里明,编制的预算有根有据,这样才能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专业性和权威性,才能提高财政资金效率和实现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财务部门应根据核实无误的基础数据,填制单位基础信息表,科学确定本单位部门预算的编制基数。单位建立了规范的预算制度,结合现有的情况和规定的程序编制,保证部门预算的完整性、综合性和准确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单位不重视基础数据的搜集,基础资料薄弱,这就造成了编制的部门预算质量不高。

2.预算编制不完整,预算编制数和实际发生数存在着较大差异,影响了预算收支的准确性。因各基层单位的预算收入是根据业务部门的业务计划,再考虑下年的市场经济等各种不可测因素的影响来测算下年的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各基层单位预算支出是根据国家现有的经费开支政策和规定,测算部门预算支出。如人员支出是按上年8月末单位在册在编人数来核定并编制下年度的部门预算,而从上年9月到预算年度的12月单位职工增减变动的可能性非常大,这就影响了人员支出的准确性。

3.有些事业单位过于注重既得利益,不能适应部门预算的编制要求。在编制部门预算时,一些事业单位不是想着本单位下个年度要干什么事,也不是想如何使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社会效应,而是只停留在自己的既得利益上,力争在上年财政拨款的基数上有所增长,单纯的认为财政资金不多拿是吃亏了。而零基预算的最大特点是不考虑基数,一切从零开始测算需求,并根据财力情况寻找最佳的需要与可能结合点。目前在部门预算编制的实际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单位为了考虑既得利益都采用基数加零基的方式,这样就影响了部门预算的编制。

4.执行、监督力度不足。现行的会计集中核算执行实际上是会计代办制,使日常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相脱节。基层事业单位认为财务收支的正确与否有会计集中核算机构把关,与本单位关系不大,因而搞好财务管理和监督的主观能动性有所下降;同时,会计集中核算机构业务量大,工作任务重,而且业务科室的经办人员对被集中核算部门的职能、工作性质和专项资金的用途了解不详细,造成客观上不能正确反映基层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结余等实际状况。

三、规范基层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中的几点建议

1.预算编制与部门发展规划相结合。很多基层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没有和本单位的发展规划有效地结合起来,造成预算的短期行为。为此,一方面要把预算的编制和单位的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确保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基础;另一方面要在预算编制前,认真细致地开展调研并进行科学论证,建立项目库,确保预算项目编制有的放矢。

2.降低财务风险和审计风险,严格预算支出,提高预算支出的准确性。预算作为一种科学预测,应建立在客观可靠的数据基础上。财务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时,一定要做好编制预算的准备工作。大宗的办公用品、办公设备和专用仪器设备的采购,一定要采用政府采购方式,按采购项目、数量、资金来源、产地等详细列报,并编制政府采购目录表。建设性项目和专项支出要递交支出项目申请,并同时出具项目论证报告,准确地确定预算项目所需资金。财务部门应会同项目支出申请科室及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规划,认真地审核项目支出预算,根据项目发展的重要性、可行性和效益,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项目资金。对政府安排的刚性支出项目必须保证,不留硬缺口。只有这样项目支出预算才不背离部门法定职责和重点工作计划,单位的事业发展才有资金支持。

资金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范文第6篇

预算编制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其包括最资源的优化分配,还包括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以及财政平衡等,做好预算编制工作,可以使电力企业更快的实现财政工作目标,使财政正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国电力行业中,财政预算与预算执行的结果有很大差异,这也使得财政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出现了较大矛盾,而且财政预算编制也存在不规范问题,企业的审计监督也存在执行力不足的问题。开展预算编制审计,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还能使财政部门编制出现的预算草案更加规范、合理,使预算的结果更加权威性。为了使预算编制审计更好的发挥效用,电力部门的相关人员必须提高对编制审计工作的重视度,这也才能为细化编制打好基础,还能增加预算的约束力。有的单位对预算编制的制定比较粗略,而编制预算收支时,预算的科目并没有细化,编制人员一般会将部门的各项收入以及预算进行统一上报,而审批人员一般只按经费、公用经费以及专项经费进行批复,对预算支出的科目没有进行细化,而且也没有按照相关要求对预算编制报告进行审批,使的预算缺乏约束力,也无法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审核。对电力工程进行预算编制审计,可以体现编制的严谨性,还能有效的控制经费支出。预算编制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基数加增长,这种方法是对于项目编制增量的预算,而且各部门经费的数量,主要是取决于原来的基数,是一种对比的概念,而且会使刚性支出大大增加,对资金使用的效益并不关注,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弊端,通过预算编制审计,可以更好的促进零基预算的推广,降低基数对编制效果的影响,还能有效提高预算支出的收益回报率。

2.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审计中存在问题

2.1预算编制程序过于陈旧我国一些电力工程中,采用的预算编制程序比较陈旧,而且制度的细化程度以及约束力不强。很多预算编制工作程序都是从中央财政下发的,电力工程的种类比较多,传统的预算编制文件灵活性不强,如果按照相关文件直接进行预算编制,则会出现集中编制的现象,而且并未将预算编制列为财政工作中的项目。电力工程中的很多部门,还采用基数加增长的方式进行预算编制,这种方法对资金的分配并不合理,而且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部门对经费的需求,并不与经济收益成正比,而且取决与原来的基数,对于部门的实际工作联系不大。长期采用这种编制方法,会使预算支出与实际出现较大误差,还会降低经费的利用率,造成预算编制不完整等问题,不利于电力工程的长期发展。

2.2预算编制数据的偏离度过大在有的电力工程中,预算编制审计的方法存在一定问题,使得预算编制数据出现了加大的偏差,这会使预算出现较大的变动,在追加税收预算金额时,会降低预算的严谨性,使预算编制缺乏实际的意义,这也不利于对政府部门对经济发展计划的规划。出现这类问题,与税收预算变动有一定关系,还与政府部门预留过多的资金有关。有的地区,政府追加税收的频率过于频繁,使得预算编制缺乏约束力,这一现象不利于审计工作,而且增加了预算编制的随意性,容易滋生腐败问题。2.3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我国电力建设的预算体系与资金管理缺乏有效的联系,使得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审计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以及监督约束的机制。电力市场以前处于计划经济环境下,上报主管部门审定批准后工作即告结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主管部门或所谓的项目法人叫怎么编就怎么编,预算结果无人考核和监督。

3.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审计的建议

3.1制定和完善预算和预算编制审计的法律和规定在现有的审计法规中,没有直接和具体涉及预算和预算编制审计的内容,也就是说这项审计缺乏充分的法规依据。而审计实践的发展和需要是审计法规制定和调整的基础因此,目前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建立健全预算和预算编制审计法规在这方面,应循序渐进,待时机成熟再将有关内容充实到审计法律、规定中去。

3.2确定预算和预算编制审计的基础目标和主要内容预算和预算编制审计的基本目标是合法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完整性。所谓合法性是指预算编制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和有关原则。科学性(合理性)即是否对预算收入的增长进行了科学的预测,支出的安排是否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能否在现有财力的基础上满足公共需要,资金分配的标准是否合理,预算支出结构是否优化,预算编制方法是否科学完整性是指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的内容是否完整。预算和预算编制审计的主要内容有,预算编制是否符合《预算法》等法律法规,是否坚持了量人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等。

3.3建设预算管理系统建设预算管理系统应从资金的使用和控制2个方面确定完善的管理层次和监督程序,建立企业内部完整一致的造价控制及监督约束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在技术上,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建设预算管理系统,同建设预算编制方法系统相结合,设置同计划、财务、物资、施工等部门的网络接口,同时完善部门管理职能,利用资金使用的反馈累计和限额预警系统,对投资使用进行有效的帐户式分类管理,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建设预算管理系统。

4.结语

资金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预算管理;预算编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008-02

1 中国政府预算编制现状

政府预算编制要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实行部门预算、重构复式预算和预算科目体系化,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增加预算透明度,提高政府预算编制的法律性和权威性。

1.1 我国政府预算的特征

(1)年度性。政府预算的有效起止期限通常为一年,是政府编制和执行预算的法定期限。在预算年度内,预算工作程序按时序依次递进,不允许奖不属于本年度财政收支的内容列入被年度的政府预算之中。

(2)预测性。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在本年度结束前,都要对未来年度的预算收支作出预测,就未来年度预算收支规模、收入来源、支出用途等编制出预算收支计划。预算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使预算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分析利用的速度加快,对提高政府预算收支预测的准确度十分有利。

(3)集中性。政府预算的规模、收入来源、支出去向、收支结构和财政平衡等情况,都由政府按照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集中进行统筹安排。

(4)综合性。政府预算的内容包括多个单项财政收支计划,综合反映整个财政收支的全貌,前面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各个单项财政收支计划只是政府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受政府预算的制约和调节。

(5)法律性。政府预算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成立,依据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有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形成决算和审查批准,这是预算区别于其他财政范畴的一个重要特征。

(6)民主性。政府预算收支计划的制定、执行以及决算的形成等过程都要向社会公众全面公开,其收支内容必须明确,便于社会公众及其代表理解和审查。预算、决算报告经国家权力机关审议批准后,要通过新闻媒体向全体公众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1.2 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2000年开始在中央和地方陆续推行的政府预算改革,是实行分税制体制以来我国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又一重大改革。从近三年的运行情况来看,我国政府预算改革总体来看是成功的方向是正确的,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树立了预算的观念,建立了政府预算的基本框架;调整了预算编制的内容与范围,尝试了新的预算管理方式和方法;预算编制进一步细化到单位和项目改变了预算编制过粗的问题;强化预算的约束力,规范财政资金的管理等。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现行管理体制、预算法治化程度以及现行利益分配格局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现行的部门预算改革尚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1.2.1 预算编制的形式不适应预算管理需要,内容不完整

(1)预算编制的形式与《预算法》不符。按照《预算法》规定,我国政府预算为复式预算,按资金不同性质,将复式预算分为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以体现政府在不同经济活动中的职能。而现行的复式预算,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式预算,自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其形式一直处于多变状态,目前分为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和债务收支预算。从预算编制上讲,一般预算收支和基金预算收支在性质上相互交叉,界限模糊,不利于规范政府职能。

(2)预算收支科目体系的设计不合理。我国现行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基本框架,源于计划经济时期财政预算管理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这种预算收支科目体系已越来越不适应财政管理与改革的需要。

(3)预算编制内容粗糙且不完整。由于现行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设计较为粗糙,造成我国财政部门编制的预算草案粗略,项目不细,大多数地区编制的预算草案只列到“类”级科目,有的虽然稍细,但也只列到“款”级科目,没有具体的“项”和“目”,在有的地方甚至存在一些资金不作预算、随用随批、“暗箱操作”等现象。

1.2.2 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采用基数加增长的方法所编制的预算,不对基数部分进行分析,只是根据财力状况考虑增长水平,这种方法导致预算支出只能增不能减的剐性增长,各部门的预算苦乐不均。它不利于控制和优化财政资金的结构,基数中包含了过去太多的不合理因素,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不合理因素还会增大。它没有分析影响收支的一些主要变量,只是就数字论数字。

1.2.3 预算编制和审批时间过短,代编预算盛行

(1)我国预算编制时间过短,削弱了预算的严肃性。我国预算编制一般在上年11月份下达编制通知,3月份就开始由人代会审议预算草案,短短的三、四个月时间,很难将若大一个国家的预算编细编好。由于预算编制仓促,留有硬缺口,在执行中只得频繁追加、频繁调整,出现“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的状况。

(2)从审批时间上看,《预算法》规定,各级财部门应当在本级人大召开会议一个月前,将本级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人大专门委员会进行初审。在人大开会期间,通常也只有较短时间审查预算草案,由于预算草案编制较粗,只反映“类级”科目收支总数,因而,人无法对预算草案进行实质性的审查,导致审查流于形式。

1.2.4 预算编制法规不完善

现行编制部门预算的基本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等。由于这些法规是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制定的,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同时,随经济形势的变化,财政制度改革的推进,现行预算编制法规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对预算编审的时间界限和阶段性目标、预算支出的先后序列、上下级财政预算的权限以及财政预算在国家财政的主体地位等内容,没有明确规定。二是预算审查和批准的各项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不便于人大实施实质性的审批权。三是法规与法规之间不协调,增加了预算编制的难度。而新的预算法正处于讨论阶段,加紧完善预算法规已成为当务之急。

2 中国政府预算编制的改革

2.1 我国政府预算编制改革理论依据

2.1.1 法理依据

政府预算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规模和方向,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整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应着力解决现实生活中预算编制不规范、预算审批不严格、预算执行不认真、预算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规定办事,实现预算管理的法律化、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2.1.2 经济理论依据

财政配置资源与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具体是通过预算来体现的,在预算分配和预算管理上做到规范、科学、公平、有效,保证有限的财政资源合理使用。为了提高财政资源配置的效率,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必须放在优化预算结构方面,通过优化财政分配结构实现国家宏观控制目标,从而实现财政资源分配的“公平效率”原则。

2.1.3 管理理论依据

预算管理过程就是财政预算的编制、审查、执行和结算过程,这个过程贯穿于整个财政分配活动的始终。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就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通过科学的发展预测、实事求是的发展规划、详实的数据汇总、客观的因素分析、合理的指标体系来编制预算,使财政预算资源的使用具有更高的效率。

2.2 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改革思路

2.2.1 延长预算编制时问,提高预算准确性

延长预算编制时间。在预算年度开始之前就着手下年度的预算编制工作,使预算有充分地筹备、测算、讨论过程,保证经济资料搜集、指标测算、项目取舍等工作的必要时间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美国的预算编制时间为18个月,国会有充分的时间审查监督预算支出的去向。只有提前编制预算,才能细化预算,提高预算的准确性、科学性和透明度。首先,规范预算编制程序,对各级预算草案、政府提请本级人大审批的过程,从时间上、审查的环节上、法律责任上进行严格设计,保证预算编制高教运行。其次,编制年度滚动预算这种多年期预算纲要式文件。年度滚动预算是一个多年预算,其优点在于它把预算的编制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相结合,有利于健全财政职能,更好地配合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也有利于各级人大对预算进行审查。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便于人大代表更深入地了解情况,更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2.2.2 编制综合预算和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的完整性

完整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体的完整,即预算应包括反映政府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的全部收支项目;二是局部的完整,即一个单位的预算要在政府预算中明确反映。

编制综合预算,推行综台预算管理,并将财政专户和国库合为一体。扩大预算编制的范围,将政府性资金统一纳人到预算管理.将部门所有收支统一纳入到预算管理。通过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把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盒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反映政府的资金收支活动全貌,既可以为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提供完整的资料,又可以反映财政资金的流量和流向,完善政府的分配调节和监督功能。完整的预算体现了政府活动的范围,便于纳税人对预算收支的公开审议。监督政府理财活动,使政府活动更好地反映纳税人的要求。

2.2.3 创新预算编制方法:实行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提高预算的调控力

为了控制财政支出,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率,要取消基数加增长的基数法,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测算每一科目和款项的支出需要,实行零基预算。零基预算在确定支出方面比较公平,但不能保证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为克服这一缺陷.要使用绩效预算。加强预算测算中的成本――效益分析,强化以效率为中心的预算管理,充实预算支出测算的内容。在对具体项目的确定和细化支出预算的过程中,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通过加强预算编制中的“成本――效益”分析,一方面提高预算“确定支出项且”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转变财政的理财方式,使财政不再仅仅是政府的“出纳机构”,而是以追求效率为中心的政府理财者。

2.2.4 细化预算科目,提高预算的透明度

各部门将所有收入和支出全部细化到具体项目,严格按照预算组织收人、安排支出。收人科目要反映各行业、各阶层的收入状况。支出科目应能反映资金的最终用途,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经费都要有相应的科目。改变仅接行政事业单位、机构划分科目的现状,增加分类标准,新的预算科目可按部门、功能和经济性质分类。部门分类主要明确资金管理的责任者,解决“谁”的问题,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支出的功能,明确“干什么”的问题,经济性质分类主要反映收入和支出的经济性质,明确收入的具体来源和支出“如何使用”的问题。细化预算的科目,尽可能分设若干款、项、目级科目,使人们知道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花钱干什么以及钱是怎么花的,以利于人大代表和纳税人的监督,增加预算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3 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需要,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正在逐步改革,几年来已取得不少成效。作为政府活动的一面镜子,为能够更加准确而详细地反映出政府活动的全貌,我们需要在进一深化、细化预算编制过程中广开思路,使整个国家预算编制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以顺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形势的需要。

参考文献

资金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预算管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事业单位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078-02

一、预算工作的重要性及编制预算应遵循的原则

事业单位预算,是事业行政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编制的、并经过规定程序批准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是完成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财力保证,也是事业行政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事业单位作为非赢利性组织,预算管理是其最重要的管理方式,是财务管理的核心。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已陆续开始了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主要包括以部门预算为主要内容的预算编制改革、以国库单一账户为核心内容的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和以推进政府采购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预算编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有超前意识,应遵循的原则有:

(1) “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不列赤字”的财务管理原则,对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实事求是、真实可靠的原则。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测算、力求数据真实准确,如实编列。(3)统一管理、突出重点的原则。严格按照有关规章制度,统一编制、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资金和其他收支。按财力情况和事项的轻重缓急程度核定专项支出。

二、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部门预算编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按照事业单位预算实行的“二上二下”的编报程序,在编制时间上克服了预算编制时间短;在形式上也克服了预算编制内容粗,内容不完整,财力配置不够合理等弊端。但是目前的部门预算还有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细致严谨。在项目支出的细化程度、基本支出定额制定的科学性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为一些单位挪用资金、铺张浪费留下了隐患。在安排项目支出预算时人为因素较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2)资金管理不统一、范围不完整、支出类别划分过于僵化,有些公用经费预算时无统一编制标准,如会议费、维修费等公用经费无统一的编制标准,加大了资金控制与管理的难度,以致很难在预算编制中采取统一的预算编制标准,无法真正达到细化预算编制的要求。(3)预算外与预算内资金相脱节,预算编制不全面。好多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已经不是单纯的依靠国家预算内资金的拨付,一定程度上也依靠单位的经营收入来弥补资金的不足。脱离预算的监管,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如果不能充分考虑预算外资金的收支情况,则预算编制就不能真实的反映单位的收支状况和运营效率。

三、为促进预算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应改进的方面

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对全年工作要有充分的预测与详细的规划。预算编制缺少弹性,往往是编制一年执行一年,一成不变,所以编制预算时,应对有可能开展的计划外工作或可能发生的新项目加以考虑,这样就不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也不会导致年度中间预算追加频繁。

2.按照事业单位预算实行的“二上二下”的编报程序,对预算项目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 各收支项目必须有合理的编制依据,要有详细的定额标准,人员经费按人数,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项目来确定。在编制基本支出预算时,严把基础数据关,人员数与车辆数要与财政供养数一致,人员工资按照国家工资制度据实测算,公用经费按定额标准测算,项目支出要按照项目库管理的要求细化到下属单位和具体项目,不漏项、缺项,不留硬缺口,严禁估列代编、虚列项目、多报金额等弄虚作假行为,并根据事业发展计划,不断更新、完善,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利于提高单位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保证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3.细化项目预算。按照旧的财务管理模式,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其资金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预算按上级批准的计划编制,开支要与所列项目一一对应,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没有对口的钱,该办的事也无法办,在编制项目预算时,应把每个项目细化到预算经济指标列支内容,建立健全项目库管理,对项目用途、开支标准、开支范围等等进行细化,从而减少挤占项目预算补充经费预算的情况发生。

4.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已经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范围的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批准的部门预算和规定的支付方式编制政府采购预算,都实行财政直接支付。

5.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行集中支付,财政部门可以根据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预算的规定而决定是否给予支付,可以掌握每笔资金的最终去向,没有任何中间环节,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的供应者。杜绝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发生。

6.全面清理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取消一切不符合规定的银行账户,坚决取缔各单位的“小金库”,杜绝非正常收入或将正常收入私自存取挪用现象。

7.运用科学的编制方法。预算的数据审核、汇总的工作量大,有效发挥企业网络财务的管理效能可以大大加快预算编制工作的时效性,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四、加强预算执行,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1.加强财务制度建设,从单位内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建立严格的经费开支审批制度和经费开支报销程序,健全单位财产物资的管理强化开支计划性,合理安排项目经费,做到有章可循。严格经费支出管理,杜绝挥霍浪费现象,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2.合理安排各项支出。支出预算依章进行,合理安排项目经费。按照轻重缓急安排其他项目的开支。防止前紧后松,保证计划的有效性。对于重大项目经费支出以及因特殊原因需要调整或追加预算,必须有归口领导审批,严格按照预算内容项目执行。

五、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监督

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预算执行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算项目管理和控制水平,预算管理工作最大的难度就是日常控制,从目前事业单位整体上来看,支出预算分配模式及管理体制仍停留在粗放型水平。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是深化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主要是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加强预算执行单靠单位财务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可以从监控、分析、反馈、考核等环节建立动态监控机制,并有合理性相关内容让单位审计、业务部门等参与到资金使用监督活动中来,做到有章可循,加强执行,从而对支出预算是否完整、真实、合规等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做到对资金使用过程监督有制度约束,确保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保持预算执行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六、反馈分析预算执行信息

财务部门在财务活动进行中应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增减变化的主要原因,找出差异原因并及时解决,预算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对比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平衡分析法等。如果是由于预算的准确性不足造成的差异就应该将努力提高预算编制的能力;如果差异是由于预算执行方面引起的,则应该寻求改进执行的途径。在对日常经济活动的财务分析中应注意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分析:

1.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上年同期经费收支情况对比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经费开支的增减幅度及预算执行进度,从而进行控制,保证预算的顺利执行。

2.对专项项目进行分析。对专项项目的效益分析,应与计划、执行等部门一起共同对项目的经费投入大小、时间耗费长短、任务完成优劣、获得成果水平高低等诸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做好专项项目的效益分析,效益评价应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审,对项目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考核,以帮助提高专项项目的经济效益,增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对资金使用全过程的追踪问效管理。

参考文献:

[1]伯龙.财务预算管理的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06,(5):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