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网络概念

生态网络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态网络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网络概念范文第1篇

1.企业知识网络生态位维度

企业知识网络生态位是一个多维的概念,由时间、位置、功能、知识资源和网络环境等多个变量决定,由此形成知识网络的时空生态位、知识生态位、功能生态位和环境生态位。①时空生态位。企业知识网络时空生态位是复合生态位,包括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时间生态位是指各节点在知识生产、传递过程中所处时间段。如2013年5月,备受“标准门”困扰的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召开会,宣布退出北京市的桶装水市场。在这一时间点上,由于消费者存在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孰高孰低的担忧,农夫山泉在北京的销量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因此在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还没明朗化的情况下,基于时间生态位的影响关闭其北京桶装水厂。空间生态位是企业知识网络生态位的位置变量,既包括企业在市场中所处的地理位置,还包括企业在价值链和企业生态系统价值网中所处的环节位置。如农夫山泉所宣称的坚持水源地生产,“水源地生产”这一知识概念属于生产知识,在知识网络中占据空间生态位的重要位置,尽管在北京市场遭遇“标准门”,但由于不同的空间生态位,其他市场的销售影响不大。②功能生态位。知识网络内各节点和知识链由于所充当的角色和社会职能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定位,如知识生产者、知识传递者、知识分解者和知识消费者。企业和科研院所是知识的生产者,知识生产通过知识、技术物化为产品体现出来。高校教师既是知识的生产者又是知识传递者,媒体是知识分解者、传递者,企业创新工作者在创新突破前是知识消费者,在创造出新的技术知识后,演变为知识生产者。消费者通过使用产品技术获益又通过口碑传递产品信息,既是知识消费者又是知识传递者。网络内的每一个节点都占据自己的功能生态位,如果出现“越位”即生态位重叠,就会出现某一知识资源的激烈竞争。如涉及产品生产标准之争,企业和媒体如何占据自己的功能生态位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既是生产标准的创造者,又是生产标准的执行者,③知识生态位。构建知识网络后,企业变成各种知识资源的集合体,包括管理知识、核心技术知识、市场知识和消费者知识。企业的组织管理知识主要体现在高层领导的素质和企业整个管理与控制体系的科学有效性上,以及高层领导的预见能力和企业学习能力上。核心技术知识主要体现在企业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与工艺水平,以及技术创新与调整的速度和水平上。企业的市场知识主要体现在其主导产品的技术品质和综合竞争实力,以及产品适应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水平上。消费者知识主要体现在对消费者购买心理、消费者购买行为等知识和信息的掌握程度。企业构建知识网络后,上述各种类型知识分布在网络内各节点和知识链上,通过网络共享机制发生作用。④环境生态位。知识网络环境生态位既包括企业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因素和自身网络环境因素。知识网络是各种知识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知识网络生态位代表着企业拥有和控制的知识资源状况,以及对内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和拓展资源的能力。对于主体企业来说,企业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去占据上述各维度的生态位,就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创建并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避免激烈的竞争,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

2.企业知识网络DICE模式

基于生态学理论、企业知识网络生态位的维度特征和网络内节点之间的知识生态关系,企业知识网络生态位的发展可以分为分布、互动、竞争、演化四个阶段。①分布(Distribution)。生态学所谓的生物分布状况(Distribu-tion)或称为空间塑模(SpatialModeling)是以数学方法对生态系统进行描述,企业知识网络生态位的分布包含对于各个节点族群数量的统计、地理区域和价值链位置的分布结构等。②互动(Interaction)。藉由网络内节点之间的互动行为,知识和信息将会在不同节点之间转化、流动,可被区分为内部互动和外部互动。内部的互动指的是在同一知识网络内不同节点之间或网络内个体间的互动关系,外部互动指的是企业知识网络与网络外部的其他知识网络之间的互动关系。③竞争(Competition)。对企业知识网络来说,外部环境提供有限的资源给知识网络,因此,生态位重叠的企业知识网络除了具有互动的关系之外,将会因为争夺资源而产生竞争的行为,一般可分为合作式的竞争与冲突式的竞争两大类。合作式的竞争又称为共生,指的是不同族群之间对于资源的竞争行为是以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即竞争的结果是对单方有利而不损害另一方的形式或者是两种皆得利的合作模式。冲突式竞争指的是不同族群之间的竞争行为是具有冲突性的,即竞争行为将以有损竞争对手的利益的手段来进行。④演化(Evolution)。在外在环境的变动压力与知识网络竞争压力趋势之下,知识网络为了求生存势必产生演化的行为。这个演化的过程可以被视为是在调整知识网络对于环境的适配度,适配度高的就可以继续的存活下来。根据生态学的理论,企业知识网络的分布态势会影响到知识网络间的互动关系,又由于网络环境资源有限的影响,互动关系则会带来竞争行为。在长期的竞争压力之下,企业知识网络为了生存而导致演化,演化的结果则是形成新的企业知识网络分布态势。四种关系形成一个循环,以纵向的、长期的角度来看,一个企业知识网络将会不断重复的进行DICE循环,这就是企业知识网络的DICE模式。企业知识网络的生态位属于知识网络领域新的研究内容,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商业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属于商业生态的竞争,这种竞争源于知识并以知识网络的形式体现,依赖于企业知识网络的整体竞争优势。借鉴生态学中的生态位概念,通过类比分析,明确了企业知识网络内各节点之间的生态位关系,通过对其维度和DICE模型分析,洞察了企业知识网络生态位的本质特征和演变规律,为进一步从生态学的角度对企业知识网络竞争优势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唐承林 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生态网络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品牌生态入侵效应 生态空间 结构

引言

美国营销学家奥格威指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品牌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的无形组合。也有学者指出品牌是消费者眼中的产品和服务的全部,包括销售策略、人性化的产品个性以及两者的结合,或是全部有形或无形要素的自然参与,比如品牌名称、标识、图案等这些要素。品牌与企业实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企业的活动空间与品牌的空间也是存在差异的,企业活动空间更多是企业实体的存在空间,更多的是一种经济的地理空间;而品牌是一种象征的组合,除了实体存在之外,还有象征意义的存在,而象征意义是一种心理意向的表达,除物质含义外,更有精神层面的含义,其活动空间还具有心理存在的属性。品牌生态空间则是有多个品牌与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的空间,它包括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品牌生态空间的概念除要界定其是什么之外,还要对其外延做出明确的界定,也就是说包括哪些内容与表现形式。

跨国公司品牌入侵的生态空间概念界定

空间(space)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表现为长度、宽度、高度。空间有宇宙空间、网络空间、思想空间、数学上的空间等,也有相对与绝对空间的区分。跨国品牌入侵的生态空间可界定为跨国品牌强行进入某国市场后所构成的品牌生态系统的存在形式,是跨国品牌与本土品牌之间争夺生存的资源的一种存在状态。

品牌的有形表述部分包括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设计及其组合,受其活动与存在范围的限制与约束。品牌的名称、符号只在某些地域出现,在其他地域可能并不出现,也不存在,品牌活动的空间是受经济地理限制的。跨国品牌与本土品牌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存在的经济地理范围就构成了其地理空间。跨国品牌与本土品牌有形存在的另一个维度是虚拟的网络空间(Cyberspace);网络空间指全球范围的因特网系统、通讯基础设施、在线会议体系、数据库等构成的网络信息系统。品牌只有被消费者认知、记忆、接受、信服,品牌的美誉度与知名度才会提高,从这一角度而言,品牌是消费者的消费体验,这种消费体验能让消费者长久记忆;消费者的认知与记忆成了品牌存在的另一种形式;也是跨国品牌与本土品牌竞相争夺的一个重要空间,构成了品牌存在的第三维度:认知空间。品牌需要向消费者、社会大众、其他相关群体传递一种能体现个性的价值观念,它能将具有类似个性的群体汇聚到一起形成品牌忠诚度。品牌个性与品牌定位存在于品牌拥护者的心里,品牌拥护者的心理特征依托于品牌的定位与核心宣传语加以表现;这构成了品牌生态的第四空间:心理空间。任何品牌的设计及logo解释都受母国文化的制约,品牌的活动受到文化制约,也存在于文化之中,因而品牌的存在形式的第五维度就是文化空间。

跨国公司品牌生态空间的结构分析

(一)品牌生态空间结构模型

品牌既是一个有形实体存在,也是一个无形的精神和意识存在,实体与意识存在于一个多维的空间之中,多维空间存在着结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的差异导致了品牌竞争力与适应力的差异。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革命3.0》提出21世纪的品牌的运营与管理不再是简单的销售产品,而是结合品牌的社会责任向消费者、供应商、经销商等营销一种品牌的价值观念与精神,这种价值观与精神同世界的未来趋势及现实存在相融合、相统一。品牌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具有个性的符号与象征,而是一种具有大我精神的灵性存在。在品牌营销1.0阶段,品牌的关注重点更多放在品牌市场份额的竞争与地理范围的扩张上,是一种体现品牌自我存在、与竞争对手相区分的品牌营销活动,它属于生物社会带的活动。在品牌营销2.0阶段,品牌营销将重点放在客户关系的维护、品牌忠诚度提升上,品牌拓展成企业与消费者及通路共有的资产;品牌有机体与环境不再分离,存在与非存在、自我与他我不再分离,属于存在阶层的活动。品牌营销的进化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的不断上行过程。从品牌营销活动空间进化角度而言,品牌生态空间结构模型可用图1来表示。

品牌是企业自我概念与自我意识的体现,通过品牌将企业产品与外部环境进行区分,是一种自我阶层活动的体现。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为品牌的自我展示、自我体现提供了一个高效的渠道。企业自我展示的活动是依托于关系网络、渠道网络与电子网络来开展的,其主要活动空间为网络空间。品牌在网络空间进行传播与推展,识别自身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品牌在网络空间运行不畅,不能将自己与竞争对手区分,就会失去自我,难以被识别与传播。品牌在传播过程中被识别为地方品牌、全国品牌、全球品牌,这是以地域进行区分,体现了品牌在社会生物层面的扩张状况,而品牌在地理空间的活动与其扩张范围与实力相关。品牌被消费者及其他相关群体关注、记忆的越多、越久,在注意力竞争中越占据有利地位,它在这一层面的竞争是抢占消费者与相关群体的认知空间,在认知空间中体现存在感,所以品牌营销更关注当下的感知、记忆。企业与消费者、大众、渠道成员共享品牌,品牌与环境不再隔离,而是融为一体。

品牌所提倡的价值观念被消费者、相关群体所接受,群体按照品牌所提倡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行事,就会形成强大影响力,能对消费者信念、态度、行为产生极大影响;品牌要产生这种影响力,就应使其所提倡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要深入到群体的心里,与群体的集体无意识相共鸣,展示与体现其集体无意识,是企业、消费者、相关群体的集体自我的体现;品牌间的竞争是争夺群体的心理空间。品牌要形成全球控制力,能为全球所接受,就需要跨越地域与文化;品牌运营者需要整合全球的发展趋势与使命,谋求全人类的福音,不再区分企业的内部与外部,也不再区分过去、现在、未来;所提倡的是一个永恒的愿境与实相;这种灵性的、整合的价值观是以文化空间为依托,并在这一空间演化与拓展。

(二)品牌空间五个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

品牌生态的五个空间是整体空间的五个维度,是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品牌生态系统中的不同品牌在五个空间维度上的分布与展示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品牌侧重网络空间、地理空间的活动,有的品牌更注重认知空间、心理空间的拓展,有些全球性大品牌开始追求全球远景与使命,侧重于文化空间的竞争。网络空间、地理空间、认知空间、心理空间、文化空间是一种进化的、上行的关系,一般而言,品牌是按照这种层级不断演化与进化的,在不同的层级阶段,企业所追求的侧重点不一样。

品牌空间的互动与相互作用还体现在某些空间的变化会带来其他维度空间的扭曲或收缩。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与效率;同时,国家基础设施的大力发展与建设提高了物流的效率与可达性;物流与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使得品牌在同样时间内扩张到更远的距离。因而,网络空间的技术进步导致地理空间的收缩与扭曲。另外,地理空间的相对固定性与稳定性,使品牌在一定地理空间内的容量受到限制,影响品牌的传播与推展。地理空间的现实分割导致民族与国家价值观念、文化、习惯、规范与制度的差异,这些差异与障碍会制约品牌的认知与品牌在东道国的价值传播。不同国家的消费者认知受到网络发展的影响。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提高了交流效率,一些非核心、非本质的亚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趋向一致,网络空间拓展了认知空间。消费者的心理空间受认知经验与生活经历的影响,认知经验越多,生活经验越丰富,心理空间的边界与思想的效率越高,越容易接受新的思想与意识;心理空间的发展又会促进认知方式、认知手段的发展,使认知效率提高,认知空间得以扩展。文化是本土的,更是世界的;文化空间会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认知障碍的减少,一些共性的、共享的、全球性的问题得到更好的传播,文化空间得以扩张,效率得到提高。

(三)品牌空间的五个维度是统一的整体

品牌的五个空间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品牌运营过程中的空间隔离会给品牌的竞争与运营带来病态的影响。品牌只在网络空间活动,忽略了其他空间的活动,将会失去精神与灵性的支持,在运营过程中只关注直接的影响因素,追求一种稳定的、线性的客户关系。品牌运营者处于一种紧张、强迫的心理状态,始终关注品牌产品的销售量,强迫性地向渠道网络推进产品销售,同时在认知上将企业同消费者、渠道商、供应商相分离,使得品牌在传播过程中处于一种割裂的状态,其定位、理念、同实际传播与运营相分离,形成一种强迫、分裂状的品牌病症。品牌运营执着于地理空间的活动时,品牌运营者迷失在地域的扩展、品牌兼并收购这类带有明显偏好性的任务之中,追求一种社会虚饰的品牌强大的幻象之中,忽略了对品牌价值观、品牌使命的建设,为了追求虚饰的强大品牌,运营者甚至会不择手段、违背企业道德,最终导致品牌价值观与传统世界观的崩坏,走向毁灭;品牌运营集中在认知空间而割裂了其他空间的运作与传播,品牌会过于追求当下的竞争与名誉,当高知名度与美誉度缺乏利润与销售额的支撑时,品牌的运营者会出现不安与绝望,同时品牌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负面因素都会成为仇恨对象,这种存在焦虑会投射到消费者、渠道及相关利益者的身上,品牌的内外部、自我与他我从统一开始走向分裂,进而出现一种综合的品牌焦虑症状。

品牌运营集中在心理空间之上,谋求集体无意识的共识,通过心理共识谋求品牌的忠诚度提升;在塑造集体无意识过程中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以及群体心智的差异,导致出现原型的差异化阐述,同时消费者、品牌拥有者以及相关利益者会因为品牌共识而形成一种超个体的关系,当某些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出现一种病态的关系归因,形成一种品牌的超个人原型焦虑,为维持病态的超个体关系,品牌拥有者需要不断提升维护成本,而使企业利润下降,形成价值割裂,出现现实利润与品牌忠诚战略的割裂与分裂,出现一种品牌原型分裂症。当品牌仅仅在文化空间活动时,品牌将战略重点投放在品牌的文化空间,寻求一种永恒的、灵性的、全球使命与趋势的运营,品牌传播的是一种没有内外、没有时间差异的理念与价值观,并以合作的方式寻求一种超时空的认同,品牌运营过程会将战略重点放在使命的执行与价值实现、价值分享上,品牌的大我追求同自我、社会生物性相脱离时,品牌会出现忽视利润追求与忽视品牌运营成本的问题,有可能使品牌的大我追求成为一种幻想与不切实际的空想,出现品牌臆想症。

参考文献:

1.魏浩,马野青.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3)

2.高梁.对跨国公司并购我国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的反思.学习与实践,2006(3)

3. 郭丽岩,路风.自强还是自残?—有关外资收购中国骨干企业的深层次议题.国际经济评论,2006(6)

生态网络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游憩;绿道;旅游资源

绿道的概念源于国外,并且发展较为成熟。1959年“绿道”一词首次被Whyte提出。1867年,由Frederick Law Olmsted 设计的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美国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建成。我国对绿道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08年,国内第一条绿道在广州增城建成。并且从2010年开始,广东将用3年左右时间,在珠三角率先建成总长约1678公里的6条区域绿道。起初,绿道的产生是以生态保护为主要目的,利用廊道将分散的生态保护区、绿地、公园等斑块串联起来,以便形成更有效的生态保护系统。随着人们对绿道分类及功能更加深入的理解,绿道的功能也不仅局限于生态保护,而同时具有休闲、游憩等功能。

一.游憩型绿道的定义

(一)游憩的定义

“游憩”一词也有其他一些见解。韦氏(Webster)大词典将“游憩”一词定义为“身心适宜的活动。游憩是在劳动之后体力和精神的恢复,是一种消遣行为:也是一种发泄形式或手段”。本文中游憩是指个体在闲暇时间,主动自愿参与,为缓解消除体力与精神疲劳,积极向上的消遣休闲活动。

(二)绿道的定义

绿道在欧美有较长的发展历史。绿道概念起源于绿线、蓝线概念,20世纪50年代Whyte首先提出绿道一词,到60、70年代,绿道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直到1987年,绿道的概念才得到美国官方的承认。目前,人们普遍接受Ahern提出的绿道概念,认为绿道是经规划、设计、管理的线状网络用地系统,具有生态、娱乐、文化、审美等多种功能,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方式。综上,本文对于绿道的定义为:连接多种景观要素的,具有生态、游憩、文化、美学等多种功能的绿色线性开敞空间。

(三)游憩型绿道的定义

本文研究的绿道以非机动车通行为主,限制通行的车辆种类及速度。将研究区域中的主要游憩资源与绿地系统、居民社区等连接起来,形成了高效便捷的游憩绿道网络,提高了游憩资源的可达性与利用率,从而带动了整个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

二.城市游憩型绿道的功能

(一) 连接功能

连通功能是城市游憩型绿道的基础。一方面,从生态功能角度看是将分散的绿地、公园等自然资源相连接,防止分散的生态岛进一步孤立。另一方面,从游憩功能角度看城市游憩型绿道将自然资源与居民区、旅游景点、历史文化资源、公共设施等其他资源相连通,为人们提供了游憩的通道,提高了游憩资源的可达性。

(二) 休闲游憩功能

休闲游憩功能是城市游憩型绿道最重要的功能之一,绿道不仅连接了各个游憩资源节点形成了一个网络,可以为人们提供旅游景点游览、野生物观赏、风景欣赏等游憩活动,同时城市游憩型绿道网络本身作为一种城市游憩资源可以为人们提供步行、骑行、滑板、轮滑、骑马等游憩活动。

(三)生态及历史文化保护功能

生态保护方面,城市游憩型绿道为多种生物迁移提供通道,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并且排除了环境污染等不利的生态影响因素,能够提高物种的多样性,改善气候环境。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城市游憩型绿道开发强度低,在连接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成为了环境与历史文化资源的缓冲带,能有效保护利用这些资源。

(四)交通通行功能

城市游憩型绿道作为一种线性连接开敞空间,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交通出行方式的选择,减少人们对机动车辆的依赖,从而改变人们的出行习惯。形成的绿道网络将非机动车与机动车道系统完全分离,为人们创建属于自己的健康绿色道路通行网络,提高人们的生活标准及旅客出行的环境。

除上述功能外,城市游憩型绿道同时兼具经济、社会等许多附加功能,如潜在的旅游收入、促进城市化进程等。

三.城市游憩型绿道的分类

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将城市游憩型绿道进行分类。

(一)根据城市游憩型绿道游憩形式

分为观光游憩型和体验游憩型。观光游憩型绿道为人们提供了视觉风景,后者则能为人们提供参与体验性的游憩活动。对体验项目的参与是游憩活动的主要形式。

(二)根据城市游憩型绿道连接资源的类型

分为河流海域游憩型绿道、公园绿地游憩型绿道、历史文化游憩型绿道。绿道途经江河湖海,有鲜明的滨水景观,则属于河流海域型;绿道沿线多公园、绿地、森林等绿化资源,则属于公园绿地游憩型;绿道位于历史文化保护区或沿线文物古迹丰富,则属于历史文化游憩型。

(三) 根据城市游憩型绿道交通方式

分为步行游憩型绿道、步行和自行车共用型绿道、允许机动车通行的混合慢行道。

(四)根据城市游憩型绿道的功能

分为景观型游憩绿道、交通型游憩绿道、社区型游憩绿道。如果沿路有重要景观,主要功能为观赏游览,则为景观型游憩绿道。如果连接居民社区与办公区、学校区,成为人们日常必经之路,具有重要的交通功能,则为交通型游憩绿道。

四.结语

绿道网络的游憩功能必将在未来绿道发展中得到凸显,成为城市绿道的主体。游憩型绿道网络的建设也会使城市发展、居民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并在生态、经济、社会方面产生不可忽视的长远价值。

参考文献:

生态网络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创新创业;系统构建

0 引言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这个文件中第一次指出了建设众创空间的原则意见。至此,建设众创空间的浪潮在全国掀起。众创空间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对于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和大众创新创业活力的激发具有重要作用。

1 众创空间及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点

1.1 众创空间的内涵及特点

2015年1月,在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具体研究并制定了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这是在中央文件上正式提出“众创空间”这个概念。“众创空间”这个概念并没有在国外出现。这个词是国家科技部在研究总结北京、深圳等地新型创业服务机构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一个新词,是国外创客空间中国特色化的一个产物。

众创空间主要是为早期创业提供服务的重要载体,能够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与企业孵化加速器、产业园区等一起组成了创新创业的孵化链条。

根据《指导意见》的描述,众创空间是顺应网络时代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

1.2 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主要特征

众创空间是一种新型的创业生态系统,也有其自身的生态系统特征。首先,在众创空间中聚集的创客数量众多、生物种群更加丰富;其次,在众创空间内的创业项目多是小微项目,创业团队人数较少但是却更加灵活、富于弹性;第三,众创空间内的创新创业者们具有较强的创客精神,普遍以技术创新或产品创新为主,使得众创空间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创新性。

众创空间还具有“无边界、自组织、客户化”等特征。无边界是指众创空间可以认为是一个实体的创客聚集的空间,集中式或分布式布局与城市各个位置和区域。另一方面,众创空间也可是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通过网络与其他商业主体发生联系。这种商业网络能够进行无限拓展,因此,众创空间在互联网+背景下具有了巨大的社会空间辐射和创业动力。自组织指在众创空间内实现自然选择和优胜劣汰,生态系统内的各生物群落自发的组成网络、动态演进。众创空间必须基于用户化进行价值创造,创业资源的生态圈服务于创业项目的用户化。

2 众创生态系统的构建

众创空间是由不同的行为主体构成的,包括企业、政府、科研机构、投融资机构和中介机构等在内,这些主体之间的互动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创业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费用和运营成本,而且还促进了相互间的创新及合作,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水平,因此,众创空间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可以被视为促进创新和创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2.1 创业主体

众创空间中的直接主体包括创业企业及众多科技人才、大学生创业者等。在创新精神驱动下,好的创意和初始创业才干在创业生态圈的养分滋养下开花结果。众创空间内众多的创新创业者互相联系形成广泛的生态网络,这种网络结构更有利于新知识吸收和创新力的形成,能够帮助创业项目的快速成长。

政府、大学及科研机构、投资机构(银行及各类风险投资机构等)、中介机构(会计和律师事务所)及其他主体构成了众创空间的间接主体。大学及科研机构是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的提供者,能够把科技创新要素转化为科技成果,主要由开展科技创新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组成。投融资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保险、风险投资公司等,主要为科技创业企业和个人提供所需的研发或创业资金。科技中介机构主要为企业获得场地、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创新创业条件提供服务,包括人才市场、技术市场、融资担保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

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政策和提供基础设施等条件支持和扶持创业企业的发展。通过协调国家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创新创业的资源,鼓励科技人员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并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2.2 创业环境

2.2.1 文化

相关研究发现,每个创客空间根据所在城市和创始人的个性而呈现不同的气质。本质上,在某个地域生长发育的创客更多受到的是所在区域制度、环境和精神层面上的滋养,因此营造创新创业的“软环境”是众创空间的重要功能之一。《指导意见》中也提出“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通过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来吸引更多的人或创新企业进入到各个众创空间,形成一种创业网络,以利于创新协同并创新创业水平。

2.2.2 市场

众创空间的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一个创新成果是否有价值、一个企业是否能成功创业都必须最终由市场决定。众创空间一方面通过提供各种中介服务来引导创新企业的方向;另一方面,由于众创空间本身有很多的内部企业具有丰富的市场信息与资源,可以提供给其他内部企业,为他们创业成功提供早期客户。

2.2.3 制度

政府应通过制定各种利于促进个人或企业创业的各项政策,创造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为创业者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例如可制定企业在工商注册、办公设施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一些引导众创空间发展的财政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出台一方面给众创空间内的企业带来了切实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利于在整个社会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2.2.4 其他支持要素

众创空间必须要为创业者提供一个基本的办公或生产场所,并能提供所需的设备,同时还需具备众创空间的运营及管理职能。利用国家的各种财政补贴为创业者提供低房租和网络费用或公共软件等满足创业要求的良好硬件平台。

同时,众创空间也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概念,场所只是硬件,更多还是需要为创客们提供更利于碰撞、实践、发展创新技术、完善创新产品的集聚地;为创业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运营上需要重视创业企业所需各种资源的整合,构建一个平台化的创业生态圈。否则,众创空间为创新、创业服务的目标的实现会大打折扣,自身也难以有很大的发展。众所周知,创新才是成长性的创业企业的基础,推动创客们进行创新而不仅仅是帮助他们创业,才是起源于“创客”概念的众创空间区别于普通创业基地的独特之处。

3 众创空间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的策略与建议

3.1 构建并完善区域协同创业生态系统

一是,建立基于“区域协同”的创业生态系统。面向区域产业状况,以产业集聚和高新区为依托,合理布局并建立包含创业企业群落、科研院所、科技服务平台、金融机构、创业服务机构等在内的创业生态系统。

二是,要加强众创空间“创新主体要素”的构建。支持企业、科研院所与高校一起联合参与国家、省市的重大科技项目。依托区域优势产业,结合国家大力发展的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产业领域,搭建基础材料、核心元器件、关键设备等公共平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完善 “科技加金融”的配套服务体系。在创业生态系统中引进科技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加强对创业企业的科技及金融扶持,以利于系统创新能力的提升。

3.2 提升创业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

一是,建设良好的法制环境,形成创新创业资源的集聚机制。形成鼓励创新创业的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深化网上政务改革,实施精兵简政。健全法制建设,制定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管理系统,建设公平的商业环境,促进创业创新要素的加速集聚。

二是,继续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创新要素在系统内的自由流动。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建立市场化运营模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引导基金健康运行,为创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三是,加强“科技政策”创新,重点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改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分配方式等,加快推进科研院所与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高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效率,提升整个创业生态系统的创新内生力。

3.3 促进创新创业要素的集聚与自由流动

一是,加强信息平台的基础建设,形成创新创业网络,促进创新要素的聚集和自由流动。重点加强“物联网、智慧城市、跨境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数字内容产业、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平台的研发与应用推广。通过互联网完成创新创业企业的虚拟集聚,将众创空间内企业的集聚模式有实体几句转变为虚拟集聚。

二是,建立互联网+开放式的创业生态系统。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升级,有效连接互联网上的数据、信息、人等,整合、汇聚创新要素和创新信息资源。

三是,构建和谐的网络生态系统,为中小微网商提供法律、技术、融资等综合,推动互联网产品和应用服务的方式创新。

3.4 创建持续创新的创业生态系统文化

一是,构建与完善创业创新教育体系。鼓励创办创业型大学和创业型社区学院。鼓励高校将创业创新教育融入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面向社区大众积极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实施全民创业培训制度、为创业活动提供创业咨询服务和创业导师。

二是,建立鼓励创业创新的价值导向。倡导创业创新的价值观,激励创新创业;聚焦创业创新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对创新创业价值理念的宣传;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树立创新创业人物标杆,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推动创新创业氛围的形成。

三是,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激励创业”的人文氛围,集聚创业创新人才。建立向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的众创空间,为他们提供大量优质的公共服务,良好的教育、居住、交通等配套,实现低成本创业,吸引大量国内外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嵩.创业生态系统:概念发展与运行机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4).

[2]戴春,倪良新.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的众创空间构成与发展路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5(12).

生态网络概念范文第5篇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理论。早在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斯坦利(Stanley)率先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使生态学研究走向整体化、系统化。随着该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成熟,其他领域的学科纷纷借鉴其理论和原则,为各自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语言教育领域也逐渐与生态学相结合,形成了语言教育研究的新领域。1976年,美国LawrenceCremin首次提出“教学生态学”的概念。根据教育生态学理论,大学英语不仅是一个有机整体,它还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首先,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整体内部各成分都有自己的功能,各成分之间、各成分与整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构成一个功能更为强大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具备系统的基本属性。其次,大学英语具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征。其中有教师和学生(生物成分)和课堂教学环境(非生物环境),这些组分之间有能量的流动。再次,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在长时间没有外部力量介入时,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会逐渐趋于稳定和相对固定,进入相对的平衡态。换句话说,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具有一定的自组织能力,能够实现自然平衡。正如陈坚林(2010)教授所说:“我们说外语教学是个系统,除了用系统论的方法,还应以生态学视角来看待和处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实际上还是一种生态系统。”

二、信息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失衡现象

如前所述,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各生态因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磨合,已经处于相对兼容、稳定的状态。然而,当信息技术进入并深入影响大学英语教学之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材、评价模式等因子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使得大学英语教学出现失衡现象。教师方面:教师在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观念急需完善,比如有的教师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充分,而一些教师则滥用多媒体技术,过度追求趣味性,这都降低了教学效果。学生方面:网络教学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系统的功能和操作,而很多学生学习任务紧张,课时压力大,就会减少在网络学习上的时间,动力不足。此外,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依旧受考试驱动,关注“考试怎么通过”“有没有四六级考试内容”等等。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接下来从生态学视角探讨如何克服大学英语教学系统失衡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如何使得大学英语教学系统恢复动态生态平衡。

三、信息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生态改革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会对学生和教学的生态因子产生影响,教师的生态化与否对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使信息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改革顺利进行,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能将信息网络与外语课程整合的重要素质,而这些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正规且权威的教师培训。首先,培训应强调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实际教学相结合,突出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而不是技术本身(陈琦,1997)。其次,培训的内容应与当前先进的外语教学理论密切相关,这将有助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和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再次,培训可以把职前和职后培训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使广大年轻教师在职业初期就有机会接受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可以使在职教师不断接受短期或长期的专门培训,增强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开发立体化教材体系

近些年来教育信息化成为趋势,学生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纸质教材获取知识、学习英语,还可以通过电脑终端、移动网络等渠道接受语言的输入,开展自主式和多样化学习,这就要求广大外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立体化教材体系。网络学习平台是延伸,不完全基于课本,而是基于教学大纲,内容更加多样化,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其操作设计要便于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同时便于教师监督,为师生互动提供平台。此外,网络平台可以充分发挥其易于更新的优势,鼓励师生补充和充实教学资源库。教材、课件和平台这三者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动态、立体、开放且生态化的教材体系。

(三)实施生态化多元评价体系

外语教学信息化改革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但是当前的评价体系仍有诸多不足。首先,评价主体单一。依然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且缺少反馈。其次,评价的内容和手段单一。很长时间以来,评价对象以学生为主,缺少对教材、教学环境等的评价,评价手段主要是纸质测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没有被充分利用。因此,要构建且实施生态化教学评价体系,首先是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外,学生自评、互评是构建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信息网络技术可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对学生进行测评。相比于传统的测试,机测效率更高,不仅能增加测评频率、存储评价信息,教师还可根据测试结果对学生及时进行反馈,更好地发挥教育评价对教学的反拨和激励作用,且成为教学反思的依据。其次,教学评价不仅只对学生进行评价,我们还可以评价教学环境的优劣,分析所用教材的适应性等来实现评价的丰富功能。总之,生态化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要坚持评价主体、内容、手段的多样化。

四、结语

生态网络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网络空间;生态系统;生态化治理一、网络空间生态污染的表象

(1)群体行为关系的失调。面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类显露出了明显的窘迫状态,准备不足,适用不良,应对慌乱等,这些构成了网络行为活动主体责任缺位的危机。此外,网络空间中的网络污染物充斥着人们的视野,损害了诸多网络参与者的合法权益,对他人的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等造成了一系列侵害。(2)网络环境的污染。网络行为活动的主体对互联网的违规使用,使得网络公共生活的环境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政治上一些和极端组织利用互联网散布不良的舆论信息,为其制造混乱和破坏提供便利;经济上互联网公司依靠强大的技术降低成本、锁定用户群,这样难免会随着食物链的延伸而拉大贫富差距;文化上网络空间宣扬的自由化导致了信息的泛滥,一些低俗消极的文化向人们的大脑传递偏颇的文化理念。这些构成了网络空间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污染。(3)资源的失衡。网络空间的资源是网络空间的物质基础,是推动网络空间进步与发展的不竭动力,然而这种资源的背后却暗藏风险,拿网络交易来说,它是一种非即时结清交易,通常是消费者金钱支付后,服务商才发送货物和提供服务,基于我国金融服务水平的限制,网络支付的信息很容易被泄露和冒用,网络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二、生态化治理:网络空间治理的新路径

(一)网络空间生态化治理的内涵。网络空间与自然生态系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是一个典型的生态系统,它以互联网为组织根基,各个互联网参与者互相依赖、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系统。生态化治理的内涵及其丰富,包括:在多个参与主体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共生、互惠互利、互帮互助的生态关系,从而达到有序有为、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生态化治理效果;生态化治理以网络规范为支撑和经验,互联网发展和规范兼顾;治理要创新。

(二)网络空间生态化治理的特点。(1)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生态化治理是一个多元主体联动的过程,从而构成了一个动态、复杂的治理网。在这一生态圈中,行为主体的治理属于核心层,政府的治理属于扩展层,相关参与者的治理属于社会层。(2)治理手段的多元化。网络规范的建构、网络基础设施的管理、网络安全的保障、网络主体的自律等网络空间的运行方式,可依托的具体生态化手段是多样的,有法律、市场、技术、柔性等手段。(3)治理机制的合作化。治理主体之间要密切配合,跨域协作,利益共生,彼此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治理主体间的关系是互惠互利、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是一种欣欣向荣的有序有为的生态化关系。

三、网络空间生态化治理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不同主体的治理能力。首先要增强网络空间主体的自律。在认知上,个体应该拥有足够的辨别力和成熟的认识;在能力储备上,积极培养人的自我掌控能力;在实践活动上,检视自己的行为活动并施以约制。其次,要充分发挥立法、行政、司法等部门的职责,形成从引导到立法、从宏观调控到法律细化、从严格管理到自我约束的网络空间综合治理体系。最后要发挥相关社会治理者的作用,广泛动员网络参与者,全面激发社会成员的力量,积极引导和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网络建设。

(二)完善多元化治理手段,充分发挥多元化治理手段的优势。在经济方面,取消市场准入管制、优化市场环境。生态化治理应当学习经济的贴近生活性,重视市场的竞争原则,让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加入进来提供多样化的网络产品和服务。在法律方面,要完善立法和加强执法。要在现行的网络法律法规的框架范围内,利用合法程序对原有的网络立法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同时要加强各职能部门的执法力度,密切配合。在道德方面,弘扬正确的网络价值理念,构建和谐网络关系,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准则,尊重彼此的网络自由,在实际网络空间的行动中自持自律。

(三)健全跨域协作机制。首先,要实现行政领域和其他领域的跨域协作。生态化治理除了需要政府行政部门清晰定位、发挥职能之外,还需要将社会其它治理力量激发起来,充分发挥多种力量,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展所长,最终将这些部门都统一于网络空间生态化治理的庞大工程里面。其次,要实现不同国家的跨域协作。互联网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关涉的利益是人类共同的利益,罗列于这张庞大网之内的各个国家在全球层面和跨国层面通过对话、协调、合作等方式来共同应对全球互联网存在的问题,管理人类共同的事物。

参考文献:

生态网络概念范文第7篇

——本报记者 郭涛

在8月26日开幕的VMworld 2012大会上,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Software-Defined Data Center)成了一个最热门的话题。从虚拟化到云计算再到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VMware的兴趣点和业务重心也从服务器层面逐渐扩展到整个数据中心的基础架构层面。VMware也开始玩起概念。

厂商玩概念是需要本钱的。VMware的本钱是什么呢?首先,在服务器虚拟化领域,VMware是毫无争议的领导者。围绕着服务器虚拟化、云计算开发平台以及终端计算,VMware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从每年参加VMworld大会的百个合作伙伴身上就能看到这一生态系统的强壮与活力。一个以VMware的技术与产品为核心的完全虚拟化的数据中心平台已经存在,这也是VMware提出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理念的最坚实的基础。

约十年时间,VMware才让服务器虚拟化成了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一种应用。但是今天的VMware已经十分忌讳“服务器虚拟化软件厂商”的称呼。VMware已经把眼光盯在了云计算甚至是整个数据中心领域。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的概念与VMware技术和产品发展思路正好相吻合。

VMware提出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这一概念有主观和客观两种驱动因素。从主观上看,这是VMware自身产品和业务发展的需求。虽然从产品上看,人们最熟悉的还是VMware的服务器虚拟化软件、桌面虚拟化软件等,但是通过十多年的积累,VMware虚拟化的触角已经从服务器延伸至存储、网络、安全等领域,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改进或应用会时刻牵动存储、网络、安全的变化。从客观上看,x86服务器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服务器、存储等硬件产品的标准化程度逐渐加深,利润走低,软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VMware从虚拟化软件上找到了全面进军数据中心的突破口。

生态网络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概念图;生物学教学

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图最初是由美国的诺瓦克教授和高温所提出,而后概念图成为研究的热点,并逐渐被引入课堂,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的工具,它能够构造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一方面,教师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化书本知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概念图进行学习,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能力,不断提高学习效果。由此可见,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

首先概念图是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表征,节点表示某一命题或领域内的各概念,连线则表示节点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它直观形象地表达知识结构,有效呈现思考过程以及知识的关联。在生物复习教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是否应用概念图来组织教学。

例如:在“生物体的结构”内容复习中,由“生物体”这一宏观概念切入进“细胞”微观概念,再到“生物体的长大”宏观现象,最后形成章节知识概念图。

①从生物的多样性现象,探索生命的奥秘,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引出生物体和细胞的概念)

②细胞的发现过程及细胞的构造。(引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的概念)

③微小的细胞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的?(引出个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的概念)

④生物体都能由小长大的原因。(引出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的概念)

⑤分析各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⑥绘制如下“生物体结构层次”概念图。

其次对那些概念或陈述性知识较多的章节,如果只是通过传统的教师讲解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往往得不到发挥。若应用概念图组织教学,学生就会对相关知识进行理解与重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而且充分向学生展示了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这样就能使学生对习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持久。从更深远意义上讲,学生如果制作出一个缜密的、直观的概念图,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生物中考复习中,一些零散的概念或知识点的识记如果只靠死记硬背,记忆持续的时间很短,而且枯燥烦闷,毫无乐趣可言。教师通过建构知识网络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以便于更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记忆也更持久,而建构知识网络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概念图来展示。例如,在复习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时,我提出以“生态系统”为核心概念,自选角度,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分组建构概念图,其中一个学习小组如下图所示“生态系统”概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