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商业银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商业银行把投资银行的业务发展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战略
中国改革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外资不断涌入市场,金融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的激烈,商业银行的利润不可避免的被挤占和压缩。为了开拓新的市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扩大银行的利润,开展新的银行业务,开发新的投资产品将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发展趋势。而在当前,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的业务将会是银行发展的首选项目。商业银行之所以着重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商业银行传统的利润来源被资本市场严重挤压,如:证券市场分流商业银行的存款,使得商业银行的存款项目有萎缩的倾向,商业银行的利润严重下降;第二,金融机构改革的趋势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进行转型,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因此,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会把投资银行的业务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战略。
二、投资银行业务的结构将会发生变化
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传统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相互补充,共同成为商业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并且已经逐步发展成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在开拓和发展过程中,品种不断增多,覆盖的领域也不断拓展。原有的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是一些债券品种,随着金融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投资银行的业务逐步拓展到企业债券、一些金融机构债券甚至拓展到政府债券。除了承销对象的不断拓展,新兴投资银行业务也不断发展,在商业银行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加大,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的业务产品线更加多样。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除了传统的债券承销、兼并收购、财务顾问、项目融资等方面外,商业银行可尝试开展以下几种业务:第一,基金管理,目前,基金已经发展成为金融支柱产业之一,商业银行投资基金主要是通过向投资者发行股票或者收益券,将分散的资金汇集成较大的基金,再对基金加以运作,从中获益;第二,资产证券,这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发行的证券多为票据、和优先股票等形式,获利主要是来源于债务人所付的本金和利息;第三,金融创新,分为三种:期货、期权、调期;第四,风险投资,主要是对一些新兴公司进行资金融通。对于一部分风险较高的投行业务,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建立较为完备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处理机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预警、规避和解决。
三、商业银行的客户服务策略将进一步转变
银行和客户之间是赖以共存的战略伙伴关系,没有客户,就意味着银行没有发展前途。因此,决不能把客户资源当成一次性的消费品。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充分重视客户资源的重要性,善于开拓客户价值。
因此,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和完善与客户的对话机制,充分尊重每一个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真正地把每一个客户当成上帝,为他们量身打造一站式服务,一揽子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仅帮助客户创造了价值,而且也有利于促进银行进行资源整合,拓宽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从目前的银行发展现状来看,很多银行已经意识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重要性,在为客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大大的促进了银行业务的发展壮大。但是,现在这种一站式的服务覆盖的人群还比较少,今后的发展必将朝着这样的方向继续前进。
四、内部制度建设更加规范,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不同于以往的传统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是新兴产业,虽然现在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它其中的一些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尚有不健全之处,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投行业务的混乱。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的业务发展离不开银行的内部管理,要想不断拓展投资银行的业务,就必须加快建设和完善更加规范的投资银行的业务流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能力,打造一支致力于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队伍。
【关键词】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较分析
一、中间业务介绍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相对于资产负债业务而言是一个新领域,发展历程较短,但迸发出的创新活力使其业务品种不断更新换代,产品日益丰富。并且由于监管因素和发展阶段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种类与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各种类有所区别。我国于2001年6月21日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指出,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较分析
(一)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现状及所占的市场份额分析
从收入总量上看,经数据整理得出,2009-2011年各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四大行占领先地位,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且上升幅度较大。其中2011年工商银行收入最高,达1015.5亿元,其次是建行869.9亿元、农行687.5亿元,最后是中国银行646.62亿元。这四大行遥遥领先于其余12家,后12家中收入最高的交通银行2011年的中间业务收入也仅有182.9亿元。从2011年全年中间业务收入所占的市场份额来看,位于领先地位的中、农、工、建四大行占据全部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79%,其中工商银行最高达25%,而其余12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总量只占全部市场的21%。可见,上市商业银行的规模决定了中间业务的收入。其主要原因是,中间业务的开发、拓展与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的分布、客户资源,以及进入国内市场的先后和银行在客户心目中的地位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四大行在以上几个方面都具有优势,其中间业务收入高是必然的。
(二)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
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情况,可以直观反应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盈利结构中的地位。经数据整理得出,2009-2011年大部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都是增长的,但增幅较缓。结合中间业务收入的绝对量情况可以看出,中间业务收入较高的行,其占比也较高。其中收入量位居前四的四大行,近三年的占比也位居前列。从2011年的数据可知,四大行中建行占比最大,达21.90%,其次是工行21.37%,接着中国银行19.70%,最后农业银行18.20%。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招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达18.33%,超过农行位居第四位。相对于中间业务收入市场份额的高度集中,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区别相对较小,除四大行外的12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占比虽然在不同程度上低于(招行除外)四大行,但差距不大,距离2011年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平均数14.18%不远,这说明近年来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盈利结构中的地位较稳定。
此外,这一比例还能反映现代商业银行功能和性质的转变情况。中间业务是区别于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另一个最主要的利润来源。这一比例越大说明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及寻求利润多元化的改革方面越成功。相比较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接近甚至超过50%的比例,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比例明显偏低(2011年平均14.18%)。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摆脱传统的靠单一利息差收入的格局,中间业务发展尚有很大空间。
(三)从同比增长变化看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盈利能力的成长性
当年中间业务收入相对于上一年的同比增长情况可以反映中间业务盈利能力的成长状况。整理2006-2011年中间业务同比增长情况数据得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正处于高速稳定发展阶段。用上市商业银行近六年的平均增幅反映中间业务的成长状况,可以避免短期因素的干扰。首先,16家上市银行中有14家近六年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增幅均超过了50%,而且相对于四大行而言,其余12家增幅更为可观。表现突出的是民生银行(93.71%),兴业银行(93.87%)。其次,从不同年份各银行的增幅均值不难看出,经济周期和资本市场波动会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盈利能力造成显著影响。2007年,多数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呈“井喷式”发展,行业增幅均值达103.26%。反之,2009年上市银行中间业务盈利能力的增长普遍缩水。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势头,虽然会受到经济周期与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但其发展势头仍然十分迅猛。
(四)从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变化看中间业务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可以反映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盈利结构中的地位,那么从这一占比的变化就可以预测中间业务未来的发展趋势。整理数据得出,除个别银行在个别年份外,绝大多数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是呈逐年上升趋势的,这说明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盈利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此外,结合中间业务盈利能力的成长性可以看出,虽然相对于大型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型上市商业银行虽然中间业务收入提升的速度很快,但其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还明显低于前者。这说明中小型上市商业银行的盈利结构还过分倚重传统业务,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然而,从不同年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平均变化可以看出,从06年到11年,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平均值已经从7.49%上升到14.18%。不可否认,未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盈利结构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高,利润贡献率会越来越大。
综上所述,从现有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发展态势良好,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迅速。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呈现层次差别,国有大型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已初具规模,而中小型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相对滞后。不管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还是中小型上市商业银行,相对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而言,都处于初级阶段,未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
三、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分析
针对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水平低,层次差别大,以及借鉴国际经验,我国上市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调整战略重点,形成以传统业务带动中间业务发展,以中间业务壮大和促进传统业务巩固和发展的新思路,将中间业务认真抓起来;其次,针对不同层次的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要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再次,要加大中间业务创新科技的投入。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创新科技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最后,要加强对中间业务监管,制定合理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建立和完善中间业务的风险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志鹏,张本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绩效定量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09.
金融电子化概述
金融电子化概念
金融电子化是指采用各种电子化设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以实现各类金融业务处理自动化,从而为客户提供多种快捷方便的服务,并为各级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完整、科学、准确信息的过程。
金融电子化作用
由电子信息技术与金融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现代银行经营模式――金融电子化,是金融业的第一生产力,是金融业务与管理的一项创新,它极大地拓展了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电子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拓展了金融服务领域;提高了金融服务质量;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改变了传统银行与现代银行的关系;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
金融电子化研究意义
在知识经济挑战金融业的背景下,国内金融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更为严峻的新挑战。本文比较研究了中、美两国金融电子的产业发展状况,借鉴了美国金融电子化的先进经验,分析了中国金融电子化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策略。本论题对于国内金融业的决策层,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参考价值。
中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状况
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最大变迁莫过于金融电子化的发展。按照“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电子化的发展策略,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努力,现已形成了总投资逾50亿元,具有一定规模的电子化产业格局。国内商业银行的电子化水平迅猛发展,招行、广发、深发、光大等银行率先在所有营业网点实现了大机集中处理业务的模式;在综合业务系统方面,工行、建行、农行、光大、深发等已经完成了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的开发工作,其他商业银行也都在紧锣密鼓的开发过程中;在网上银行方面,继招商银行1995年率先推出国内首家网上银行后,各家商业银行相继跟进,陆续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网上银行;在商业银行内部电子化方面,数据仓库技术、数字存贮技术、电子识别技术近年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其他新兴业务方面,移动银行、呼叫中心、个人外汇买卖等,都已有系列产品推出。由此可见,国内金融电子化的发展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电子化手段已在国内银行的发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理论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财经、金融及MBA院校,对于金融电子化的研究,长期以来停留在两个极端:一是理论和实际案例过于陈旧,没有适应现今金融电子化高速发展的形势;二是既有研究对国外经验不够系统,或者片面引述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和案例,导致与国内实际情况脱节。
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金融电子化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缺乏统筹规划,从而导致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问题;由于观念陈旧,从而导致的金融电子化系统管理水平低下问题;由于国内金融电子化发展起点较低,基础设施簿弱。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了中、美两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的巨大差距。
美国金融电子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美国的金融市场与银行业经营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高科技的运用与发展更居于国际金融同业前茅。因此,探究美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轨迹,应能约略梳理出国际金融业高科技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历史及现状
美国著名的MIS专家K.G.Laudon指出:“在美国,70年代是IT技术支持业务,80年代是IT技术运作业务,而到了90年代则是IT技术再造业务。”这种说法,基本上概括了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的渐进演进顺序以及不同年代的发展特点。
近年来,金融电子化对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花旗银行的ATM目前已能处理150多种交易,从现金存取到共同基金投资,甚至进行股票交易,使客户加深了对银行的依赖程度。同时,以电子化为特征的新兴业务,如ATM、POS、CDM、网上银行、企业银行、移动银行、全天候自助银行、CALL CENTER、数据仓库技术等层出不穷。
互联网的出现可谓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具震撼力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人类信息时代的到来,由此形成了金融业全新的经营模式――网上金融。1995年10月,美国在因特网上成立了全球首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省略)。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内外金融企业都在考察因特网所能提供的金融业务机会。在美国,已在因特网上建立网址的银行有150多家,且在未来4至6年内将以年均90%的速度不断递增。其近期发展目标包括:建立客户综合服务网络;建立全球银行间的网络系统;创建银行内部通讯网络;实现数据集中处理、挖掘、采集、分析等。
同时,金融工程日益为美国银行业重视,其承担的是向特定用户提供能满足其需要的服务方案。该方案包括尖端金融产品的设计、证券承销安排、资金的吸收与分流、产品开发与信息处理等。银行招聘一批精通投资银行和企业业务和金融、法律、税务方面的专家,将各方面的知识与经验结合起来,通过客户综合服务网络,向客户提供能满足其要求的、独特的服务方案。这种方案是标准化的投资机会及储蓄、信托方式,配合客户独特需要而组合成的最低成本方案,即“固定客户制”。其实现的载体就是客户综合服务网络,通过该网络使银行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客户信息资源,发掘潜在客户,加深银行与客户的定向信息交流关系。
目前,美国金融业一方面已经取得了电子化时代金融产品的相对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仍在加快对信息技术的战略性投资,以增强其在国内乃至全球金融业中的核心竞争能力。
理论研究状况
美国商业银行电子化历程造就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理论。其中美国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mpany)的M1-M2-M3理论,是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理论的核心。M构造理论是指银行信息技术管理的三个层次,该理论也就是银行信息技术成本的概念化。
M1层技术属于提供技术的厂商而非银行,且该层的技术、产品已较成熟和普及,故对银行的竞争优势影响不大。M1层的关键是商业银行如何吸收消化厂商的技术而提高处理效率,及选择标准的处理体系结构与平台,努力制造规模效益。
M2层主要用于开发银行内部应用软件和提高业务人员使用电脑的技术,并把银行的策略通过M2层推向市场。传统上美国银行倾向于自己开发M2层的应用软件,力图开发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独有的软件。但实践证明,M2层上自己开发出的软件与对手的基本雷同,且都是低水平重复。同时,要为此投入巨额资金以及承担开发失败的风险。因此,美国银行业得出结论,M2层的软件不值得自己动手开发,而应在市场上购买。
M3层反映需求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是销售、决策和业务的分析和管理。该层是银行制胜的关键及投资的重点。应尽可能使该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否则,M1、M2层的投资效益就不明显。目前,对M3投资已成为美国银行业的重中之重。
美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信息技术在美国商业银行业务中的应用,已经从以往对业务处理的支持和模拟,转向广泛深入运用于投资理财咨询、金融业务咨询和管理决策支持等方面。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客户化趋势;集成化趋势;业务外包趋势;流程再造趋势;金融衍生趋势。
上述五个特征表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已使银行业同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之间产生了高度相关性。银行业的金融创新高度地依赖着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今后,商业银行金融电子化的水平决定着银行的金融综合科技实力,决定着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更是衡量银行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
美国金融电子化的经验和教训
产业发展经验 探究美国金融电子化蓬勃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美国银行金融创新,成为其金融电子化高速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近年来,美国商业银行通过参与同业的合并与兼并,参与混业经营,以完成经营结构的重整,从而向大型化、综合化、科技化的超级银行发展的举措,为其金融电子化注入了新的动力。
产业发展教训 美国银行业的高科技运用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正是高科技在银行的广泛运用,也给美国银行业带来了负面效应就是金融风险。具体来说主要包括:高科技犯罪给银行业带来的风险;信用卡犯罪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犯罪现象;电脑网络导致的高科技“污染”;银行高科技本身缺陷导致的危险;银行高科技带来的法律及其他配套制度问题。
中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策略
中国金融电子化在发展策略方面,必须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但这些并不排斥对国外金融电子化发展经验的借鉴,甚至可以说,只有通过对国外金融电子化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学习,方能使我国的金融电子化少走弯路,更快、更稳的赶上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水平。
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对中国银行业的借鉴意义主要包括:完善的电子化基础设施;应用系统的高度集成与整合;拓展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促进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有效结合;重视客户信息的管理;重视技术标准化建设;重视相关配套制度环境的建设。
在比较研究美国经验时,一方面要注意吸收美国的先进经验和先进理念,注意总结国外银行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中国的国情,总结国内银行本身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国内银行间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充分研究当前知识经济的社会背景,充分考量在上述条件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差距和优势,做到扬长避短。
发展目标
中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将以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为中心,以建立全面共享的金融网络为重点,全面实现商业银行业务处理电子化、支付系统现代化、信息系统网络化、管理决策科学化的目标。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统计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理,针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统计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增强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提供一些参考。
经历了萌芽、扩张、整合和规范四个阶段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现有的城市商业银行所占的市场绝对份额仍然较低,但其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体现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态势。
在倡导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实力的新世纪,竞争对手的改革与发展、市场竞争环境与竞争规则的变化、行业内竞争与合作的深化、监管政策的调整、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的相互影响、城市商业银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趋势等因素构成了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机遇与挑战。而如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成为城市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问题。
一、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1.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内部状况。
(1)公司治理有待完善。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已经普遍实行了股份制,并按照《公司法5的相关规定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等相互制衡和协调的组织架构。但由于占控股地位的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的所有者缺位,委托关系不明确,各城市商业银行实际被控制在少数政府资本人手中,因此在实际运行中,这种相互制衡的制度并未产生实际效果。
(2)资本实力较弱,资本充足率不高。近半数城市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在1亿~5亿元之间,远不能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并且城市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渠道过于单一,这将在长时间内阻碍其发展。
(3)市场定位发生偏离,品牌形象不突出。城市商业银行的定位应当鲜明,即服务于地方经济、地方市民以及中小企业,并就此开展特色业务,打造品牌优势。但在业务经营中,这种市场定位却难以体现,与国有商业银行争项目、抢户头、搭车挤贷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导致市民的需求不能及时得到满足,中小企业客户不断流失,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品牌优势难以建立。
2.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
(1)城市商业银行会受到地方政府的约束,无法真正实现自主经营。地方政府往往直接或间接控制城市商业银行,其经营受到地方政府投资活动的影响。另外,城市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仍为行政式而非市场化,从而约束了市场主体的进一步发展。
(2)缺乏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城市商业银行成立较晚,自成立之日起就面临国有商业银行对客户的垄断、客户资源不足等不利局面。
(3)城市商业银行在政策倾斜中处于被动地位。目前实施的优惠措施更多地关注改制中的国有商业银行和发展相对缓慢的农村信用社,而对城市商业银行不够重视。
二、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统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全面性原则。一方面,构建的指标体系应包括影响竞争力的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应分析各指标项目之间的因果关系,系统地、相互联系地对城市商业银行做出全面的评估。
2.系统性原则。构建的指标体系内部的各指标之间应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而不应杂乱无章。
3.可比性原则。构建的指标体系可以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具有国际可比性和历史可比性,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各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竞争力的可比性。
4.动态性原则。构建的指标体系要有预见性,即不仅能够体现当前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各种因素,而且可以反映未来可能会影响其竞争力的因素。
5.定性与定量结合原则。为了对定性指标进行量化,应通过对每项因素设置权重值,实现对定性指标的定量分析;同时,应对定量指标的数据进行定性分析,实现对定量指标的定性分析。
三、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述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的分析,参考美国的骆驼体系评价法、穆迪评价方法和标准普尔评级以及有关专业报刊的评价,构建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统计评价指标体系(见右上表)。
四、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
1.建立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体系内各指标对评价总目标影响和作用的程度各不相同。为了客观、准确地反映这一事实,我们引人权重的概念。权重是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权重的合理分配直接影响到评价的科学性。基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会发生变化。运用专家打分或问卷调查的方法,将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分为5个等级。每
级竞争力的统计评价指数为:。其中,SCi表示第i种竞争力统计评价指标指数;Yj表示第j种竞争力要素指
标分值;aj表示第j种竞争力要素指标权重。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统计评价指标为:。其中,SC表示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统计评价指标;Bi表示第i类竞争力评价指数权重;∑sci表示第i种竞争力指标分值。SC的数值在1—5之间,依次表示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弱、较弱、一般、较强、强。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审人员;审计内容;审计方法
一、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1.“适时型”内部审计成为未来内审的发展方向
(1)效益优先型的内审理念。曾经的内审工作在效益上的重视度不高,相对于内审效益而言,内审工作的成本较大。今后,内审工作的展开将以降低工作成本、提高企业效益为目标,通过内审自身控制系统的结构性优化模式,来提升内部审计的价值。内审期间工作人员将秉承效益优于成本的理念,重视工作细节,提高工作质量。
(2)风险导向型的内审特点。控制性质的内审模式已不再适应数字信息时代影响下的企业发展,取而代之的是风险导向的审计。它是在控制模式的基础上将风险预测置于优先位置,企业决策与风险预测相结合,从而实现控制风险的目标。内审工作的着眼点不仅在于内审本身而且在于未来企业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3)主动审计的发展方向。从内审的发展历程来看,内审在企业中长期以来扮演着检查与监督的角色,因此审计工作一般是在其他部门被动接受监督得情况下进行的。这样的工作方式不利于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所以,内部审计将一改被动审计的方式寻求主动式的审计。审计部门将在各个部门的主动配合下,加强对企业的深入了解,根据各部门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发展规划进行全面的风险控制审计。各部门自愿接受审计的方式利于内审工作效率的提高。
2.二重监督式的内部审计,优化内审管理模式
内审是对企业的监督,而加强对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也是必要的,建立内部审计部门自身的监督机构势在必行,此监督机构可视为企业的“二重监督机构”,监督的重点在于对内审工作人员工作范围和深度的检查。这个机构通过对内审人员的到岗、工作内容、业务水平及对内审的重视程度的监管,期望从质上提升内审工作的效果。对于不符合企业发展及内审工作改进需要的人员将进行有效的专业技能培训,对于内审工作效率偏低的组别人员进行集体意识和结构优化培养,积极寻找并发展内审先进管理人才,逐步优化内部审计部门的管理结构。在监督与被监督的责任和义务的双重压力下,内审部门实现合理化的全面发展模式。
3.外延式的内部审计,提高内审工作质量
(1)主动关注外部环境。企业风险的来源之一在于外部条件发生的变化,内审要实现有效地预测与控制风险就必须主动关注外部环境,并能及时地通过外部条件和情况的变化判断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注重审计价值的实现。内审价值在于内部审计能通过自身的工作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这就要求内审部门应一改以前过于强调独立性的工作方式,即内审人员不应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经济活动之外,他们应通过各种咨询活动,了解经营活动内部的关联性,为内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有利于内审价值的实现,内审才能指导企业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有效地规避风险。
(3)高立足点、多角度的内审。内审工作需要立足于企业或组织的战略高度,内审人员积极参与到企业战略方针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站在企业高层次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和预见今后企业和内审的发展方向。内审的内容不应仅限于组织系统当前的经济事项,而是应该通过当前项目与相关活动的综合考察与分析,全面地考虑各相关人员局限和相关影响,真实、多角度进行内审工作。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内审人员质量与总量上的缺陷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规模不断增长,其内部的经营管理机构就愈加复杂,审计工作也随之繁琐,内审部门工作人员面临着工作量加大的问题,在此种情况下,内审人员在总量上表现极为不足。不仅如此,工作难度的加大迫切地要求内审人员专业素质与技能的提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普遍存在缺乏高技能、经验足的审计工作者,这就影响到内审部门职能的有效发挥,不利于发现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的风险。
2.内部审计内容与方法上的不足
(1)内容过于形式,缺乏广度与深度
在商业银行的内审过程中,大多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操作层面,对审计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分析与寻找解决方案,无法将问题与风险有效地排除在系统之外。内审独立于其他部门,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权威性,对商业银行运作方式的了解有限,再加上被审计单位的不积极配合,审计机构的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
(2)方法技术落后于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
目前商业银行正朝着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发展,业务种类不断增加,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但是,内审的技术和方法并没有大幅度地提高和改善,与国外先进的审计与风险评估体系相差甚远。审计工作的重点仍然是注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没有真正发挥内审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三、商业银行改进内审工作的策略
1.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注重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1)总体素质队伍建设
首先,内审人员应加强自身建设,在掌握商业银行内部运作机制的同时,关注同行业经济发展动态、熟悉会计业务内容以及掌握风险控制的机理,在此基础实现综合分析和判断风险与机遇的能力,并对商业银行经营的不足和未来发展战略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为银行规划出谋划策。其次,商业银行内部应建立内审人员的培训机制,定期对内审人员进行培训与相应的考核,设置内审自身的监管机构,加强对内审人员工作的监督。最后,商业银行应尽可能地给内审人员的工作提供便利,使其能自由参加银行管理部门的会议和决策并有权提出建议,主动参与银行的经营不仅能提升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助于对银行的潜在风险进行源头性的控制。
(2)提升审计人员对内审工作的定位高度
内部审计是对商业银行内部运作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措施,因此商业银行内审人员应围绕银行工作的重点和目标,站在全局的角度开展工作,绝不可置银行总体经营业绩与目标于不顾。站在总体的高度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中心和重点不会偏离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
(3)变被动接受内审到自愿主动内审
内审的顺利展开离不开商业银行各个部门的全力配合。这要求银行各部门人员主动接受审计,通过内部审计了解本部门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潜在的风险,同时在内审的帮助下积极整改完善,健全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将风险关口前移,有效防范风险。通过内审在持续改进银行经营管理成效方面作用的发挥,从而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取得信任和合作,实现内审目标。
2.引进高效的审计技术与方法,加强内审监督
积极引进高级计算机审计及风险防范系统,对商业银行进行全面的审计控制,扩大内审监督的范围,提高预防风险的水平。内审人员要在计算机系统的协助下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细化审计内容,完善工作流程,并能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的需要开拓新产品,发展新业务,以此来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3.全方位分析内审工作,提高内审工作水平
内部审计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商业银行的总体发展、各个部门的经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进行内部审计时工作人员应从各个角度全面地分析内审工作的目标和总体规划,力争通过工作中较为细化的系统增强内审的可信度。对于内审的结果,内审人员不仅要进行分析而且要站在商业银行总体规划和长远目标的角度提出真正具有预防风险的建议与措施,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参考文献:
[1]柏玲.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时代金融,2013.(5)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创新
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将中间业务定义为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在办理这类业务时,银行处于受委托的地位以中间人身份进行各项业务活动。
一、中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现状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组成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的“三驾马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5—2000年,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业务是存款业务,其间发展中间业务的目的主要是为存款业务服务,维护存款客户关系,从而稳定并增加存款。其间中间业务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委托贷款、代收代付等业务领域。第二阶段为2000年至今,从2000年起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过渡到收入导向阶段,保险、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等高收益中间业务成为创新的重点,主要以防范风险和增加收入为主要目的。在短短的数年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成为各商业银行业务竞争和创新的重要领域。
据金融界权威人士的披露,2002年,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3.8%,2003年即达5.63%,2004年更增加至8%左右;从1995年到2004年,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境内机构中间业务收入由69亿元增加到389亿元,年均增长25.6%。银行卡等业务呈现高速增长,消费金额急剧扩大;代收代付业务总量、笔数不断增大,业务范围包罗万象;业务市场逐步扩大;金融创新产品迅速增加。
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在地域、业务种类、客户对象等各个方面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在新的市场竞争格局下,商业银行如果仅靠传统的存贷利差收入将难以生存。2007年,加强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将成为银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中间业务直接取决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也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其作用和影响将是长久的、具有决定意义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营销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西方商业银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探索和尝试研究出的营销管理创新在银行领域已经能较为熟练的运用,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根据西方的商业银行的营销手段及发展特点,配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来讨论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1.建立商业银行战略性营销管理过程模型及营销目标
首先进行营销策划,银行应该决定如何对实现营销计划的目标过程中的进展衡量以及谁对者这一衡量工作负责,换句话说,计划本身应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已经达到了目的”,无论是何种原因,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评估并且对营销组合进行调整或是微调都十分重要。
2.进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
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银行已有的营业网点,在空间上,从城市包围农村,要按照先从外部技术等环境较好的大城市开始,再逐步向中、小城市,甚至农村推进。在时间上,先立足发展,如咨询、理财、基金托管等风险较低的中间业务;待人员素质提高,再发展风险较大、收益丰厚的业务品种,并逐步向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方面拓展。
3.制定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战略战术
商业银行营销战略,是指商业银行将其所处环境中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与商业自身的资源和条件结合起来,以期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营销创新的发展趋势
1.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
银行营销的服务渠道的发展走过了从单一、片面到整体,再到多元、一体化发展的轨迹,而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及金融业运营成本降低的要求,不受营业时间、营业地点的限制,能提供24小时银行服务的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日益受到客户青睐,传统的分支网点数量比重逐年下降。据统计,招商银行60%以上的业务已经实现了非柜台化操作,随着电子银行的发展,这一比例还将不断上升。
2.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个性化服务转变
当今世界经济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金融业竞争发展新趋势的金融品牌竞争,正越来越受到各家金融机构的重视,成为现代金融企业竞争的着力点和核心所在。
3.切实提高认识、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水平
正确认识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使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4.把握网络背景下中间业务新的发展变化趋势
银行业务的网络化促使银行的组织和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银行中间业务由类传统业务向创新类业务的转变,商业银行在发展创新类中间业务时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银行或者暂时占用客户的委托资金,或者垫付一定的资金并承担相应的风险等,这时银行收取的手续费就不仅仅是劳务补偿,同时也包含着利息补偿、风险补偿等。
5.注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间业务人才的培训和引进
各商业银行要重视中间业务人才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各种途径,采取理论培训和实务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中间业务设计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对从事中间业务开发等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建立起一支具备复合性知识,具备多种适应工作能力,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陈德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作为我国银行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决策链短、业务创新灵活,其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全国有10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但随着金融信息化、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商业银行的地域限制和风险管理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金融监管政策变化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资产质量的历史包袱和高额运营费用的压力,面向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利率风险,以及来自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甚至是国际银行的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等。
信息化是支持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城市商业银行要应对不同的挑战和机遇,就必须采取适合其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规划。
一、城市商业银行信息化现状
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建设主要包括综合业务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新一代呼叫中心以及其他中间业务系统。目前,综合业务系统的升级改造发展迅猛,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都已经建成或在建中;中间业务系统发展缓慢,而且“同质化”现象严重;网上银行系统建设同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要缓慢很多,仅有个别城市商业银行正在尝试中;呼叫中心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应用加速,功能也在不断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已具备一定规模,但其潜力没有充分发挥;数据仓库与商业智能系统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
此外,城市商业银行信息化市场升温,金融信息化的大环境促使整体IT水平相对较弱的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开始与领先的银行接近,在分散模式向集中模式转换的大趋势下,不论国有银行还是城市商业银行,系统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功能都很相似,使得城市商业银行信息化市场逐渐升温。
二、城市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规划
2004年5月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以“推动信息化发展进程,促进金融改革步伐”为主题,共同就城市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战略、构建善治的IT治理机制、信息资源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在充分调研城市商业银行信息现状与需求的基础上,与会专家提出应本着“以安全可靠为前提,融合先进有效的管理思想,兼顾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制定出适合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发展规划。笔者认为,城市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城市商业银行应重视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按步骤逐步开展信息化建设。要重视系统框架与平台建设,避免重复投资与信息孤岛,保证信息系统建设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二)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支撑下,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将成为城市商业银行未来信息化的重要着手段。因此,城市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要兼具管理与业务功能,既能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响应能力,还能进行风险控制、成本与效益等统计决策分析。
(三)由于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组织架构,信息化必须支持大会计及综合柜员制。也就是说,在一本会计总账的指导思想下,对系统业务进行统一之下的多级核算和跨系统清算,同时由单独柜员综合处理会计、出纳、储蓄、信用卡等业务,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契机,采用业务集中处理模式也将成为一种趋势,实现区域范围的大集中处理模式,打破部门界限,实现信息共享就成为必要。总行负责系统管理和维护,支行专职业务数据录入,总、支行权责明确,促使银行的经营方式从分散走向集约化。信息化还必须支持银行实行全面管理会计。全面管理会计包括预算、核算、结账和报告,一个完整统一的银行财务管理平台,能够实现管理的扁平化,并为解决银行管理和战略两个层面的信息化问题提供全方位的数据基础支持。
(四)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对信息化投入有严格的要求,对保护投资有着先天的敏感。因此,适应城市商业银行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集成性与拓展性必须相辅相成,也就是说,能够利用银行全面集成的、标准的应用平台,避免多次数据输入、多个接口和多次开发,并具有极强的扩展性,支持未来混业、跨国、多渠道、增值及联合经营模式。
(五)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城市商业银行IT信息化必须适应多访问渠道的集成服务标准的信息分类,并参照国外经验及人民银行的标准设计出相应的信息分类体系,实现会计信息和统计信息分离。
(六)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借助专业咨询公司实现信息化发展。目前,112家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水平差别较大,信息化建设状况参差不齐,加之人才匮乏,借助专业金融IT咨询公司为自己规划,信息化建设会大大降低成本。
(七)银行信息安全工作必须继续升级与强化。从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安全状况看,大多信息安全工作不成体系。对网络安全存在认识与投资上的偏差,错误认为信息安全就是网络安全,仅重视安全工具投资而忽视管理投资。随着高科技犯罪的不断发生,信息安全工作正逐渐成为城市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由于自身情况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实现其发展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可能也会有所不同,信息化的路线图也会不尽相同,这是银行发展路径的不同选择,但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即实现城市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河南省财经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方渝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趋势.2004.8.
[2]张学陶,陈辉民.城市商业银行特色化经营发展研究.2004.2.
[3]白雪峰.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2003.10.
[4]周正平.试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市场的重新定位――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战略.2003.6.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风险管理
1引言
风险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和管理中因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商业银行的资产、收入以及信誉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无时不刻不在与各种风险打交道。在国内银行业务全面开放之际,国内商业银行如何迎接外资跨国银行的挑战,如何抵御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如何在经营过程中加强风险控制,提高危机风险防御能力,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化经济浪潮中具有持续竞争力,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
2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及特征分析
2.1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分类
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涉及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和战略风险在内的多种风险。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银行自从有了贷款业务就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传统上被定义为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而给贷款人造成损失的风险[1]。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3)操作风险。目前操作风险已经成为银行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最广义的操作风险概念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以外的所有风险都视为操作风险。狭义的操作风险概念只将与操作部门有关的风险才定义为操作风险,即由于银行内部控制不健全或者失效、运营过程中的操作失误或疏忽造成意外损失的风险,这种风险一般是由人员的失误、操作程序发生错误、系统的失灵或控制失效等原因引起的。
(4)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的可能性,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引发流动性支付危机导致挤兑情况发生[1]。
(5)国家风险。国家风险是指由于借款国宏观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商业银行的外国客户或交易对方不能偿还的可能性。
(6)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负面的公众观点对银行收益和资本所产生的现期和长远的影响。
(7)法律风险。法律风险主要指的是银行交易合约有可能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或银行正常业务与法律法规变化不相适应,从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
(8)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银行的经营决策失误或对决策执行不当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2.2商业银行风险特征分析
(1)商业银行风险的客观性。银行风险是与银行相伴而生的。经济社会中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银行风险存在的客观性。换而言之,只要经济运行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银行风险就必然存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外,银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自由资金占全部资产的比重一般较小,绝大多数营运资金都是来自存款和借入资金,因而银行业的特殊性地位决定了社会公众与银行业的关系,是一种依附型、紧密型的债权债务关系。如果银行经营管理不善,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就会导致客户大量挤兑,损害公众利益,进而危害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执行。也就是说,商业银行经营的特点也决定了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2)商业银行风险的可控性。尽管客观上存在因经济形势变化和情况不确定等因素而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但就微观意义上的某一金融机构而言,并不是说风险不能抵御和控制,恰恰相反,它可以采取增加资本金,调险性资产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并可以通过及时转移、补偿等方式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和区间内。
(3)商业银行风险的扩散性。现代银行的发展,使得各家银行紧密联系,互为依存,例如同业拆借、清算、票据贴现和再贴现、金融债券发行和认购以及信用形式、工具的签发使用的等,都是在多家机构间发生的,一家银行发生了问题,往往会使整个金融体系周转不灵,甚至倒追信用危机[2]。
(4)商业银行风险的隐藏性。商业银行在不爆发金融危机或存款支付危机时,一直可能因信用特点而表面掩盖金融不确定性损失的实质。尽管隐藏性可以在短期内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些缓冲和弥补的机会,但是它终究不是银行风险控制和防范的有效机制。
(5)商业银行风险的加速性。商业银行风险不同与其他经济风险,一旦爆发,就会因信用基础推动而加速变动,充分认识商业银行风险加速性的特征,对于高度重视商业银行风险性的社会危害是非常必要的。
(6)商业银行风险的周期性。所有商业银行都是在既定的货币政策环境中运营的,而货币政策在周期规律的作用下,有宽松期,紧缩期之分,一般说来,在宽松期,放款、投资及结算等环节的矛盾相对缓和,影响银行安全性的因素减弱,银行风险就越小;反之,在紧缩期,金融同业之间以及金融、经济间的矛盾就加剧,影响银行安全性的因素增强,银行风险就大。因此,货币政策宽松期,一般也是银行风险低发期;而货币政策紧缩期,往往也是银行风险高发期,特别是在两种货币政策交替期间,这种反应尤为明显。
3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对策
3.1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管理途径
(1)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并行不悖的,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任何业务都是有风险的,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积极寻找防范风险的办法,在克服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要改变以往对风险管理的偏见,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
(2)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一般说来,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目前还沿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的总分行制,按行政区划设立分支机构,机构下设风险管理部门。这种组织体系的弊端是管理层次多、对市场信号反应慢、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差。未来,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首先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其次,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
(3)提高风险管理技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还比较简单,主要以直接管理为主,但从未来风险管理发展趋势看,要进一步发挥间接风险管理的作用,特别是针对一些时效要求短、批量化处理的银行业务,如资金业务、零售业务,要进行间接管理,运用模型用定量分析工具进行国别风险、地区风险、行业风险、企业风险、家族风险等分析,结合信贷审查等直接管理形式,有效控制业务风险[3]。
3.2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管理建议
(1)适应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全面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环境,也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和方向出现变化,只有加强宏观经济和行业分析研究,了解新特点,把握新趋势,适应新变化,才能把握风险管理的关键,增强风险管理针对性商业银行适应严峻的风险管理形势,进一步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高度关注和重视前几年由于大量信贷投放可能带来的不良贷款反弹风险。二要在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长期优化调整,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加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规范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融资平台、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信用风险尤为突出,要切实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产能过剩等重点行业信用风险和集中度风险管控,强化贷后日常管理,完善风险缓释措施,防止资产质量下降。
(2)适应业务发展和经济转型。一是在风险管理观念上,风险管理部门应由控制和防范风险,向经营和管理风险转变,有只注重风险管理,向注重平衡“自卑、风险和收益”转变,更加注重资本集约型道路。二是风险管理部门应提前研判经营转型的重点和方向,确定各项业务发展的偏好和风险容忍度,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促进业务稳步转型,稳健发展。三是风险管理部门应强化风险管理为经济转型服务的意识,协助业务发展部门做好对客户需求和效用的分析,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更好的主动地满足客户各类金融需求。四是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风险管理战略的传导部门和风险管理的协调部门,应从经济转型的高度出发,认真分析业务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制定和前瞻性风险管理政策,及时风险提示和风险预警等方式引导业务发展方向,促进业务稳健发展。
(3)适应外部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外部管理日趋严格,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监管要求及时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中小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这种要求其实是一种“合规要求”、“最低要求”或者“最低标准”,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只能说及格。商业银行应以超越监管指标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商业银行应加强学习,及时跟踪的研究后危机时代银行监管政策的变化趋势,深入分析四大监管新工具对经营发展的影响,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4)适应风险的管理发展趋势。现代商业银行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各种风险相互交织,风险复杂程度不断增加,风险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也在不断改进和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内外风险管理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尤其是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为核心的一系列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手段[4],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中小商业银行应以国内外先进银行为标杆积极推进内部评级初级法系统、风险限额管理系统等风险管理工具建设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不仅提高风险管理精细化程度,而且创造效益,创造价值。中小商业银行应注重适应国内外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管理现状及业务实际需求,继续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风险计量工具和方法,实现风险管理方法从政策管理、授权管理和经验管理,逐步向科学化、数量化、系统化和精细化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刘志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与偿付能力风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6(3):52-59+159-160.
[2]曲桂霞.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与防范研究[J].商业经济,2011(2):109-110.
[3]朱禾.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防范研究[J].时代金融,2016(12):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