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方面的知识

中医方面的知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医方面的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医方面的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方剂配伍规律;知识发现;综合集成;复杂系统

从金·成无己于《伤寒明理论》中以君臣佐使研究张仲景方剂[1]至今,为了把握中医方剂应用历史嬗变的轨迹,寻找中医方剂的配伍方法及组方思路,人们利用哲学、数学等其他学科的方法或手段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从未间断过。尤其是近年来,以大量经方、成方或个人临床经验组方中蕴含的配伍规律为分析对象,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医方剂配伍理论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拓宽中医理论现代化研究思路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笔者现结合个人的研究体会对这些问题加以总结和探讨。

1 应用现状

目前,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3种模式:其一是以分类为主的数据挖掘研究,应用模式是运用不同的方法如判定树、贝叶斯网络、人工神经网络等,参考现行已知的方剂分类标准,将研究对象中的方剂按照组方药物的功效、性味或归经等分成若干类[2-6];其二是以聚类为主的数据挖掘研究,即按照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分布,将数据对象按照不同的属性特征聚集为不同的类,然后结合领域知识对方剂的制方要素进行分析[7-12];其三是以关联规则为主的挖掘研究,即利用Apriori算法、Fp-tree及其变体,经过大量的预处理工作和谨慎的设计,把理-法-方-药之间的多维关系降维处理后,从药物与药物、药物与症状、症状与证型等不同属性之间的关联关系探讨方剂配伍模式[13-18]。上述不同方法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挖掘层次多集中在药对、药组或药症、症证关联等局部信息的揭示上,从理-法-方-药整体层次对方剂的综合配伍规律进行探讨不多。同时,鉴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复杂性”与方剂配伍规律的“内隐性”,上述研究方法在信息提取的“准确性”、挖掘技术的“针对性”和挖掘方法的“适用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2 问题探讨

2.1 方剂数据预处理

信息处理中有一个著名的“Garbage In, Garbage Out”理论[19],即数据挖掘最后成功与否,数据准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药名、功效、方名、症状、证候等数据有多种不同的表述方式的普遍现象,为了对方剂文本中存在的词义模糊、词义涵盖或多词义交叉的描述信息进行规范和统一,目前大部分研究者采取的方式是依据现有中医药教材或相对权威的工具书对原始数据进行相应的规范,如涉及药名的依据《中华本草》、涉及方名的依据《中医方剂大辞典》、涉及症状的依据《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证型依据《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剂量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采用的国际单位制等,也有些研究者则根据个人研究方法的需要利用本体技术建立了相应的基础词表。事实上,除了《中医药学主题词表》外,上述工具书本身对症状或证型等名称的表达以及其中涉及的过程类、状态类或层次关联类语义信息的描述也是基于自然语言,因此,不同的人对药物名称、症状名称、剂量表示等制方要素进行表达方式的统一及对方剂内的药味配伍与其针对的相应症状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解析”和“映射”,或许可以满足一种方法应用时对数据“一致性”、“正确性”和“可靠性”的要求;但放大到其他方法,则存在数据源的融合度低、可扩展性差、共享程度不高等问题,不能为提高文献处理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

2.2 数据挖掘方法平台的构建

科学研究过程首先需要对未知领域进行分析和推测,明确研究目标和现实技术方法的内在联系,然后寻找最佳的方法进行检验。数据挖掘的不同算法都是针对应用中的具体问题提出的,一种建模方法只是对被研究问题某一方面的简化了的分析。中医方剂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一味药物的多种药效在不同剂量和配伍下,药效的主次地位会发生变化,且不同药物的组合相互作用后会影响整个方剂功效的趋向,对类似的涉及药物之间联系和层次关系的认识和分析,都需要借助相应的技术和方法,才有可能实现对方剂处方规律进行较深层次的挖掘。而从应用情况来看,目前大部分学者还只是从各自专业的角度,通过特定的抽样技术或方法对被研究问题所有数据的一个区间进行了局部的探讨,针对同样数据对象、不同数据挖掘方法之间缺乏比较,针对整体数据,也缺乏不同方法的有机融合。如同样是对方剂信息进行挖掘,基于频集模式发现的关联规则可以从药物与药物、药物与症状、症状与证型之间的关联结果去揭示方剂配伍关系;而分类和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则可以从聚类的最优个数以及变量的组成方面去解析方剂配伍关系。从表面上,这些方法所得的结果看似都有一定道理,但由于无法发现不同方法针对同一问题所得结果中的共性和差别,因而面对不同方法所得离散的、多点分布的挖掘结果,似乎依然无法把握同病异治的不同方剂或异病同治的某一类方剂配伍规律的脉络。

2.3 数据挖掘结果评价

数据挖掘应用特定方法对数据进行探索和分析,揭示隐藏的、未知的或验证已知的规律性。一般来说,数据挖掘所得到的信息应具有未知、有效和可用3个特征。先前未知的信息是指该信息是预先未曾预料到的,即数据挖掘是要发现那些不能靠直觉发现的信息或知识,甚至是违背直觉的信息或知识,有时挖掘出的信息越是出乎意料,就可能越有价值。但在中医药领域,一方面目前的挖掘结果仍以验证性的居多,即大部分结果还是在用配伍的已知原则与理论和通过相对简单和固定的方法就能获得的结果在相互印证;另一方面,即使挖掘出了先前未知的信息,如何验证这些挖掘结果的有效性和可用性?一般情况下,对数据挖掘结果的评价,最直接的是将挖掘结果结合专业背景及专家意见通过临床或实验室验证。但面对医学数据的社会性和法律约束性等特点,不同的数据挖掘方法获得的结果对问题的实际解析有可能差之毫厘却谬以千里。因此,如何对医学数据挖掘结果进行有效性评价,已经迫切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3 思考

生命系统研究当前的最佳支撑点是中医药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理论,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试图从多点的、局部的分散式研究走向系统的、整体研究阶段。以方剂配伍研究所积累的多方面的基础数据为对象,传统数据处理技术因处理数据之间各种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局限性所呈现的相互独立的分析结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某一方面知识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的需求。目前,中医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希望通过加强信息处理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从批量的信息或数据之间找到具有科学意义的关联,以便对方剂配伍规律做出层次性的解释,来提高临床和实验室研究体系的效率和产出。

近年来,国外以生命科学中积累的大量信息和巨量文献为对象,以知识发现为目的的数据挖掘技术,在基因、蛋白质、疾病、药物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中已取得显著成绩[20],并有研究结果得到临床和实验室的验证[21],给国内中医药的知识发现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学的借鉴。

首先,在数据挖掘对数据的规范要求方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自1986年开始研制的统一医学语言系统(Unified Medical Language System,UMLS,由超级叙词表、语义网络、信息资源及专用词典组成),以其实时更新、面向互联网免费开放的应用方式,有效地克服了计算机生物医学信息研究领域的两个显著障碍:相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用的信息分散在不同的数据库系统中,在医学词汇的规范、统一、标准化、科技信息的交流以及深层次自然语言处理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国内科技信息界虽在20世纪90年代后也相继进行了分类-主题词一体化词的研制工作,如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所图书馆编制的《中图法与MeSH、中医药学主题词对照表》,在中文生物医学文献计算机标引和分类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环境。但由于数据更新不及时、共享机制不完善,这些词表在满足医学数据挖掘对概念术语的名称、表达方式、语义类型统一规范的保障与支撑需求方面总显得力度不够。因此,一方面,中医数据规范依据的缺失是造成中医药语料处理困难的一个难以回避的瓶颈;另一方面,即使有了数据规范的标准,倘若不能象UMLS那样通过信息的无障碍传递而实现这些基础科学数据的共享,则依然会阻碍基于信息技术通过事物的共性研究而进行事物分类和知识发现的进程。

其次,国内针对中医药数据挖掘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单一方法的应用,而国外生物医学领域的知识发现研究,在技术平台方面往往是机器学习、文本挖掘和网络信息技术等多种方法与技术的融和。在研究团队方面则是由临床、信息检索、数据挖掘等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共同构成。典型的案例如以Pubmed数据库中积累的关于某一疾病的大量文献为分析对象,Swanson[22]利用Arrowsmith系统对镁缺失与偏头痛的关联关系的探讨、Hristovski D等[23]利用Bitola系统对多发性硬化病病因的分析、Kristina M Hettne等[24]基于Medscan和Pathwayassist软件对复杂性疼痛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的推测等等。这种以专家群体、数据和各种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形式进行生命科学知识发现的研究模式,恰恰是1990年钱学森院士提出的“把专家体系、数据和信息体系以及计算机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从定性定量综合集成角度处理复杂问题”的综合集成方法体系[25]的体现。

中医理论体系的复杂性与临床诊疗的个性化决定了方剂配伍规律的“内隐性”,与方剂相关的症状证型、治则治法、药味组合、剂量剂型等各个环节的差异又造成了方剂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可以设想,针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知识发现研究,只能是由相宜的方法和技术组成的多模块的系统模型,既要反映中医学认识论整体、综合、联系的特点,符合中医定性模糊思维特征,又要能定量描述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药物配伍与病证的针对性。借助这种综合集成的技术平台的支撑,或许我们可以从经方或类方入手,对同病异治的不同方剂或异病同治的同类方剂之中蕴含的共性和差异性信息进行多层次的探讨,从而为方剂配伍规律知识地图的呈现提供线索与思路。

另外,在关于数据挖掘结果的评价方面,由于数据挖掘技术汇集了来自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库、统计学、人工智能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等各学科的成果,因此对其进行评测本身就是一种全新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关于中医药领域数据挖掘结果的评价方案,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任廷革教授曾在针对名老中医的病案处方进行数据挖掘的研究中提出,可以围绕“方证”关系,从“方证一致性、法(治则治法)-效(处方功效)一致性、性(处方综合性味归经)-候(处方主治症候)一致性、处方药效释放率等方面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26]。国外常见的模式是,一个研究团队利用一种技术平台进行的综合知识发现结果可以由其他团队利用另外的方法或平台进行验证。如Hristovski D[27]利用Bitola系统、Weeber M等[28]使用DAD (Disease Adverse drug reaction-Drug)系统曾分别对Swanson关于“雷诺氏病与鱼油”和“偏头痛与镁”的研究结论进行验证性研究。虽然目前还没有相对成熟的评价模式,但可以预见,随着数据挖掘方法和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范围的增多,如何对数据挖掘方法或产生的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也将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4 总结与展望

数据挖掘是一个领域专家合作的过程,这一过程要反复进行,并在反复过程中不断地趋近事物的本质。根据钱学森院士提出的综合集成理论,可以想象,以开放的中医药统一医学语言系统为数据规范依据,构建面向方剂配伍知识发现的多模块综合集成数据挖掘支持系统是方剂配伍规律知识发现研究的努力方向。综合集成方法的实质是把专家体系、数据和信息体系以及计算机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从定性定量综合集成角度处理复杂问题[29]。在这样的集成系统支撑下,我们可以在最大限度地跨越语言表达的差异性和相关信息的分散性前提下,从不同角度对其中蕴含的相关性和规律性信息进行全面探讨,并将研究结果以知识地图的方式加以呈现,从而为方剂的临床运用以及实验研究提供线索与思路。

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无可避免地要讨论中医方剂理论中现存的一些问题以及不同学派和专家的不同认识等,如方剂配伍君臣佐使之间如何分工?方剂配伍及其所主病证之间存在的君药对主证(症)和臣药、佐使药对兼证(症)之间的针对性如何界定?怎样将问题求解中所需要的专家知识、背景知识、领域知识进行确切的描述与表达?以及由此产生复杂系统知识组织的维护与理解等问题。然而,利用信息技术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不仅是信息时代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应用于方剂配伍规律理论探讨和实践要面对的重要内容,也是复杂系统思想指导下方剂配伍规律的知识发现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这种实践不仅可以使中医方剂理论得以深化,使临证处方选药向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是证候本质研究、方剂作用机制研究、方剂适用范围研究等领域找到突破口的希冀所在。

【参考文献】

1] 董正华.试论《伤寒明理论》的学术成就[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25(3):1-2.

[2] 刘齐宏,唐常杰,李 川,等.基于属性归纳的中药方剂数据挖掘[J].计算机应用,2007,27(2):450-452.

[3] 彭 京,唐常杰,曾 涛,等.基于神经网络和属性距离矩阵的中药方剂功效归约算法[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6,38(1):92-95.

[4] 雍小嘉,彭 京,韩佩玉,等.采用空间矢量方法判断方剂功效倾向新论[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7):660-662.

[5] 于润桥,危 荃,王建红,等.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右归丸配伍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2):3-6.

[6] 孙 燕,臧传新,任廷革,等.支持向量机方法在《伤寒论》方分类建模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1):101-103.

[7] 陈学进.数据挖掘中聚类分析的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 16(9):44-49.

[8] 王咏梅,马 红,刘苏中.方剂配伍的模糊数学特性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0,6(6):59-61.

[9] 蒋永光,李 力,李认书,等.中医脾胃方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试验[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5(3):32-35.

[10] 张晓杰.荨麻疹辨证论治规律的聚类分析[J].山东中医杂志,2003, 22(12):709-711.

[11] 张 静,徐忠恒,雷钧涛,等.逍遥丸的模糊聚类分析[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6,27(1):6-8.

[12] 周 鲁,唐向阳,付 超,等.解表类中药的模糊聚类分析[J].华西药学杂志,2004,19(5):339-341.

[13] 姚美村,艾 路,袁月梅,等.消渴病复方配伍规律的关联规则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6):48-50.

[14] 杨雪梅,王 君,林端宜.明清脾胃湿热方用药关联规则挖掘[J].江苏中医药,2007,39(1):45-47.

[15] 周忠眉,林宝德,肖 青.古代方剂与新药方剂高频药组配情况分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7(1):19-21.

[16] 张万水,陈利国,黄运坤,等.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在中医遣方用药规律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4):62-64.

[17] 陈 波,蒋永光,胡 波,等.东垣脾胃方配伍规律之关联分析评述[J].中医药学刊,2004,22(4):611-613.

[18] 纪荣芳,牛建昭,许树强,等.从数据挖掘角度看中医药治疗健忘与痴呆[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6,20(6):337-339.

[19] Tamraparni Dasu, Gregg Vesonder, Jon R, et al. Data quality through knowledge engineering,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 archive,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ACM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C]. Washington, D.C.2003.705-710.

[20] 周雪忠,吴朝晖,刘保延.生物医学文献知识发现研究探讨及展望[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4,1(3):45-48.

[21] 董风华,兰小筠.基于文献的知识发现工具——Arrowsmith[J].情报杂志,2004,(5):52-54.

[22] Swanson D, Smalheiser NR. An interactive system for finding complementary literatures:a stimulus to scientific discovery[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1997,91:183-203.

[23] Hristovski D, Peterlin B, Mitchell JA, et al. Using literature- based discovery to identify disease candidate genes[J]. Int J Med Inform,2005,74(2/4):289-298.

[24] Kristina M Hettne, Marissa de Mos, Anke GJ de Bruijn, et al. Applied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new mechanistic hypotheses in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J]. Journal of Biomedical Discovery and Collaboration,2007,2(2):1-16.

[25] 黄志澄.以人为主,人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2):55-57.

[26] 任廷革.中医学术和临证经验的继承的技术和方法研究[C].名老中医思想临床经验传承高级研修班资料汇编.2007.119-123.

[27] Hristovski D, Stare J, Peterlin B, et al. Supporting discovery in medicine by association rule mining in MEDLINE and UMLS[J]. Medinfo,2001,10(Pt 2):1344-1348.

中医方面的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疗侵权纠纷;表见证明;举证责任倒置;证明责任分配

一、医疗侵权纠纷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及其发展

医疗侵权纠纷是指因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对患者造成的医疗损害引起的纠纷。我国的医疗侵权纠纷包括由医疗事故产生的侵权纠纷和非医疗事故产生的医疗侵权纠纷两类。举证责任是指患者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提供证据证明的责任,否则将承担不利后果的危险。

在我国医疗侵权纠纷诉讼的举证责任分配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谁主张,谁举证”阶段。这一规则是指对于患者主张在医疗行为中受到的侵害,就必须提供证据证明,否则可能承担不利的后果。第二,举证责任倒置阶段。这一阶段是指应当由主张权利的一方承担的证明责任让与另一方当事人承担相关事实不存在的证明责任。第三,《侵权责任法》规定的“附条件的过错推定”阶段。《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规定针对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受到的损害,医疗机构存在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根据《侵权责任法》,我国实行了以过错责任为主,附条件过错推定为辅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

二、我国医疗侵权纠纷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存在的问题

第一,“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存在的不足之处。形式上单一,没有说服力,只是强调一般过错追责,因而背离了法律追求公平正义的理念。适用上僵化,导致在实践中没有实现真正举证责任分配。在应用过程中,由于医患双方地位不平等,患者处于明显弱势的地位,存在很多举证不能的情形,如不懂得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对病历的真实情况不能够掌握;不能及时掌握和发现医疗过错等。

第二,举证责任倒置存在的缺陷。举证责任倒置减轻了举证一方患者的负担,但同时又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是在医治的过程中,医院相关人员为避免医疗纠纷或医疗诉讼,往往采取一些相对保守的治疗措施。这样不仅降低了医疗行为的效率也不利于患者康复,长此以往将影响到医疗方面技术的进步。二是医患之间纠纷增多,由此也导致恶意诉讼的猖獗。三是患者的恶意行为导致医方举证不能。患者恶意隐瞒病史,致使医方难以提供较为完整的诊断病例。

第三,《侵权责任法》实施后产生的问题。虽然《侵权责任法》实行以过错责任为主,附条件过错推定为辅的责任分配规则,对保护医疗机构和患者双方的利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我国《民法通则》相关规定指出,必须满足四个构成要件才能够追究侵权责任,包括有过错,有违法行为,存在被侵害的事实,过错和事实间有因果联系。但是《侵权责任法》中仅规定在医疗过程中因医疗机构的过错导致患者受到侵害的,医院才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二是关于在医疗侵权中对违法行为与侵害事实间的因果关系举证责任由谁承担的问题没有规定。

三、完善我国医疗侵权诉讼案件中举证责任分配的具体措施

(一)借鉴德国的医疗侵权纠纷举证制度

德国举证责任分配制度中最典型的就是表见证明责任和举证责任转换制度。该制度的实施不仅使患者的证明责任大大减轻,而且还平衡了双方的利益。目前我国《侵权责任法》中对医疗侵权责任的规定有瑕疵,因此可借鉴德国的医疗侵权举证责任分配制度来弥补存在的不足。我们可以将举证责任倒置规定适用于有重大医疗过失的医疗技术侵害案件;将一般举证责任分配规定适用于其他医疗侵害案件即由患者举证证明侵害行为、侵害结果以及侵害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二)准确界定医疗机构的举证责任

我国应通过立法明确医疗机构在医疗过失及因果关系方面的举证责任。然而患者只需证明客观的损害事实存在,若根据一般的生活经验判断医方可能存在过失或者医方过失与患者损害可能有因果关系时,就由医疗机构来承担举证责任。此时,医疗机构应对其医疗行为无过失加以证明,否则将承担可能败诉的风险。这样既没有加重医方的举证责任,又解决了患者举证困难的问题,有利于实现医患双方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三)增设专家证人制度

医疗服务行业专业性较强,医疗行为的过错需要具有专业医学知识的人才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在我国可以增设专家证人制度,该制度能够平衡诉讼中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证明能力。①如果患方申请专家证人出庭作证,专家证人可以运用医学知识解释诉讼中的医学问题,也可以对复杂的医学证据和鉴定结论进行说明,同时当事人可以向专家证人询问专业医学知识,这有利于患方当事人与医方进行相对公平的诉讼,这样也就能够确保法官获得原被告双方的举证声音。②

(四)建立医疗损害责任司法鉴定制度

医疗损害责任鉴定作为司法鉴定的其中之一,应由相关机构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由法院组织专业人员进行鉴定同时开展司法审查工作,法院有权决定能否采信该鉴定,法院对是否进行二次鉴定作出决定,并且法院有权要求鉴定专家出庭并接受双方当事人或专家证人的质询。③如果当事人一方提出足以鉴定结论的证据,法官有权放弃对鉴定结论的信任,进而依据证据事实判决。这样可以保证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更加准确与合法,从而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④我国统一由医学会对医疗事故进行鉴定,医学会选取一些医学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库,然后当事人从该专家库里抽取鉴定的组成人员。但实践中医学会往往依附于卫生行政部门,不能肯定发生医疗纠纷的医疗结构与医学会没有任何联系。所以应当限制医学会的权利,明确法院要在司法鉴定中起到的主要作用。医疗损害责任鉴定归属于司法鉴定,因此应由法院来进行组织鉴定。只有将组织鉴定的权力交由法院,才能实现医疗损害责任认定的公平、公正,从而保证患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镭:《我国医疗侵权纠纷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研究》,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2]卢育兰:《医疗纠纷中患者举证出路的探索》,郑州: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4期。

[3]赵宁:《医疗人身损害责任研究》,济南:山东大学,2012年版。

[4]杨立新:《中国医疗损害责任制度改革》,北京:法学研究,2009年第4期。

注解:

①陈镭:《我国医疗侵权纠纷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研究》,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②卢育兰:《医疗纠纷中患者举证出路的探索》,郑州: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4期。

中医方面的知识范文第3篇

这次义诊,最大的体会就是自己的专业知识太少了…无论是西医的知识,还是中医方面的知识都觉得自己学得太少了。自己想问一下来者的病史、身体状况,不会问,即使问了,自己也不会筛选重要的信息来判断。只是学课本的东西固然是不够,可惜懒惰的我,在课外自觉学习医学类的东西又太少了。因为总觉得有一种心态就是,白天上课学习都已经是医学的东西了,晚上或者平时有空的时候又不想看有关医学类的书籍、网站等。

其次,没有吃苦的精神,几乎每天搞活动都是搞半天,我们都经不起辛苦…可能是80后靠近90后的特点之一吧!导致我们的调查数据可能不够样本吧!不过调查这事情,做起来真的够有困难的,如果以后还打算做点调查的,还得学些技巧…

不过总的来说,这次活动跟大家在一起还是比较开心的。活动也得到当地很多人的赞美,还算比较成功的。

以后如果还有机会义诊,一定要自己事先准备一下常见病的预防,食疗…因为我们还不可以开处方,所以就只能做这两方面。另外,一般来义诊老人家比较多,所以自己学会治疗风湿痹痛的穴位和按摩手法是很有必要的。

中医方面的知识范文第4篇

“其实,《易经》对中医的影响,正如《系辞》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罗耀光先生介绍说:“学习中医而知道《易》,则有了根本。‘本’即‘基础’,即‘太极’,有‘基础’、有‘太极’,思维才有根据。在基础上更进一步,才可以建立和运用系统作为一切分析、综合的基础。”

结缘中医,积跬步至千里

以前在香港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西医占据绝对优势,中医地位不被认可。然而,历史在前进,时代亦变化,中医药凭藉着深厚的传统,标本兼治的优势,以顽强生命力复苏。随之而来的是,一大批杰出中医师涌现,他们积德行善,弘扬传统文化,罗耀光先生即是其中一位。

早年的罗耀光先生非学医出身,而是工商管理,在一次偶然机会下,经由自己的老师推荐,他得以拜会到黄探微先生的门下,遂与中医和哲学结下了深厚渊源。“1981年,我的一位老师告诉我,有一位老人在香港大会堂讲解《易经》,学问非常不错,推荐我去看看。”他回忆说,“当时我很年轻,对传统中医、哲学一无所知,我就去听听。谁知去了以后,发现讲解的题目和内容非常吸引人,真是闻所未闻,竟然可以把中华的哲学讲得如此妙趣横生,让人非常向往。”

机缘巧合下,罗耀光先生有幸跟随黄探微先生深研《易经》、中国古典哲学及传统中医学。其后,他转益多师,先后学习张全明教授之学习靳三针、郑氏传统针法学、推拿治疗学,严振国教授之针灸危险穴位,教授之脊椎相关疾病诊治、龙氏正骨治脊手法,潘光涛教授之清血疗法,林超雄老师之李林点穴疗法等,兼容并蓄;另外,他还曾向其它多位老师学习不同流派之正骨、推拿、整脊诊治方法、耳穴诊治、足科矫型等等,成功地迈进了中医学的殿堂。

1986年罗耀光先生始在香港执业,1987年参与创办“羲皇中医学会有限公司”,并荣任1987至1994年度会长;1987至2006年间,主持由羲皇中医学会在香港大会堂每月定期主办之“易医讲座”;1998年,创办及任教“中医研习班”;2000年,开设 网站,抱着抛砖引玉的态度,以互联网形式向普罗大众推广中医学术;2000年,应邀参与香港中医药论坛,并以YK为笔名,作为中医医疗问题解答版的版主,数年间解答读者七百多篇;2002年,开展在香港铜锣湾中央图书馆的“中医讲座”,至今仍定期举办。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学习,罗耀光先生在中医方面造诣颇深,融会贯通,不断学习,不断提高,长于针对“奇症、难症”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综合,诊断思维,并能拟定方略,作出结合内服、外敷、针灸、推拿、耳穴等的综合治疗,服务范围包括内科方脉、针灸点穴、治脊推拿、清血疗法、运动创伤等。

以“易”看医,以医行“易”

在中医道路上,罗耀光先生无疑走得坚定,走得执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是香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有人戏言“当时的香港遍地黄金”,然而,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他放弃大量创业机会,认定中医。

1987年,羲皇中医学会创办后,他和师兄一道在老师繁忙之际,登台授课,传授中医等相关知识。“羲皇中医学会是注册的非牟利慈善机构,成立的目的在于弘扬推广传统中国医学。目前每月一次的免费易医讲座及出版有关之学术著作。”他介绍说,“那个时候帮助老师讲座,基本题目都是关于诸子百家之用易法等,因为先秦诸子百家基本都是运用易经的道理,其实,易经的道理很简单,一阴一阳谓之道,一件事两面看,再两面看其中,找其中的规律,要一分二,二合一。”同样,中医学跟易经也有着密切联系,他总结说:“学习中医离不开易经,需要易经的道理来指导,而研究易经,一样需中医来验证,不然,难以深入,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推广中医上,罗耀光先生可谓不遗余力,办讲座、写文章、主持论坛等等,各种方式不一。他笑言:“我一方面经营事业,维持生计,另一方面,替人看病,讲讲中医方面的知识。”在香港中医界小有名气后,有不少专业的论坛来请他主持,他也是欣然应许。“基本都发表在香港中医药论坛上,其实只是热爱,非常热心,别人有问必答。”

话语中虽有对年少轻狂的反省,更多流露的是对中医的热爱,没有如此之情,岂能做到如此执着!“采得百花成蜜后”,如今的罗耀光先生早过年少轻狂,多年的深研和实践,让他成为了对传统中医有着深厚积累、见地深刻的中医师。2003年,经香港特区政府考试,他成为“注册全科中医师”。

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源远流长,系统而渊深,有别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及治标不治本的西医,而是注重整体,讲求阴阳矛盾,一分为二的辩证原理,和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对此,罗耀光先生深有感触,他说:“在西医中,一百种病,就有一百种药物,而中医不同,为求身体的阴阳平衡,把身体内个别位置的阴阳偏向鉴定出来。‘望、闻、问、切’四诊便是中医行之多年而有效的独特诊断方式,另外,‘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更是博大精深,妙不可言。”

医者仁心,弘扬之志不移

2005年,罗耀光先生将诊所移到九龙佐敦,并更名为缉熙堂中医保健诊所,对“缉熙堂”的寓意,他深入浅出地解释说:“缉,收集、采集,熙,日光的意思,象征光明、聚焦。缉熙,在哲学意义上,即把一些灵善的和谐,聚焦后,采集收聚一起,凝结力量,按照病人的焦点变身,先把病人的病症零零散散的收集,然而再分析,该怎么处理,该阴就阴,该阳就阳,阴阳结合。”

置身缉熙堂中医保健诊所,不会感受到一点中药材的味道,反而清新不已,令人心安神宁。“我们的药物有别一般的中医店,而是运用冲剂型,也有别于传统。”他介绍说,“ 在传统的基础有所创新,后来,觉得这种方法非常便捷,效果也很好,于是一直沿用至今。”

回顾自己这些年的行医经历,罗耀光先生最大的感受是,行医不是为了名,也不全是为了利,而是在此过程中,能够真正实实在在为病人带去福音,减轻痛楚,才是最大的欣慰所在。他举例说:“记得二十七八岁的时候,刚开始学医几年,当时去看一个胃癌病人,他已经尝试过很多方法,服用了很多药剂,都不见效,每天痛苦异常。他家人将他带到诊所,我开了药方后,医治差不多一个月后,痛苦便开始减少。但是过了很久后,他再也没有来。直到圣诞节他女儿寄来贺卡,对我表示感谢,因为我的药物,让她父亲的痛苦大大减少,几乎没有带着痛苦离世。因为,他是癌症病人,治愈的可能几乎没有,但是能够替他减轻痛苦,我非常欣慰,这也是我行医的信念之一。”

弘扬中医文化,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是罗耀光先生不断执着于中医的内在动力。多年来,他从无私欲,而是将自己的心得经验,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希冀共同进步,显得难能可贵。如今,每天忙于写文章,开设中医班进行教学,罗耀光先生在充实中忙碌,在忙碌中充实,为中医的弘扬发展而献智献力。

中医方面的知识范文第5篇

摘要: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包括两大方面,即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因此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教学实验十分必要,根据辨证理论所施行的护理原则和方法,其有效完成离不开中西医结合护理,是两者互补的共同结果。因此可将中西医护理的优势结合起来,并加以发展巩固。具体做法有:重视学习和交流,运用当前护校中现有的中医方面的资源进行交流式教学,将中医知识贯穿于基护教学实验中,重视护生操作技能与课后考核与反馈,既学会了知识的融会贯通也发扬了祖国的传统医学。

关键词:中医; 整体护理; 基础护理教学; 辨证施护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传统医学至今仍在不断地应用与发展,这对护理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表现在临床护理方面,除了西医护理外还存在着我国特有的护理类型中医护理和中西医结合护理。中医护理在预防、治疗和康复护理中,在中国人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预防和康复护理[1]。因此,作为护校的学生有必要学习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运用这些理论维护自我健康和病人的健康,并不断实践上升至高层次的中医护理理论,使祖国的医学护理事业发扬光大。

1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它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两大方面[2]。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互相协调、互相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是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界影响的,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到生理、病理、辨证和护理等各个方面。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器官和组织所组成、各脏器、器官和组织都有着不同的功能。但五脏各自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人体各脏器、器官和组织和生理上是互相影响,以维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另一方面人体局部和整体也是辨证的统一,因此,我们在护理病员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变化,了解机体内脏病变,从而提出护理问题和采用护理措施,使疾病早愈。如临床上见到口舌糜烂的局部病变,实质是心火亢盛的表现。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相应地产生生理性反应,若超越生理范围,则产生病理变化。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基本特点,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本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施护,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辨证和施护,在护理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又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具体体现。

2 将中医护理引入基护教学的必要性

整体护理是当前我国护理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特征,整体护理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将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看待[1],保持人与内外环境的平衡。辨证施护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辨证理论所施行的护理原则和方法,其有效完成离不开中西医结合护理,是两者互补的共同结果。因此将中西医护理的优势结合起来,并加以发展巩固,对提高护理的价值和地位是十分必要的。整体护理是在中医整体辨证观指导下的护理方法,中医整体护理思想贯穿于护理过程的始终。如口腔溃疡以补充维生素、口含消炎片等法治疗,往往收效欠佳。如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整体护理的角度进行护理,就可在疾病的初期收到良好的效果。“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即心通过舌窍与外界相连。中医认为,口舌生疮是心火上炎或小肠实热所致,治疗除选用清热解毒、导热下行的药物外,还应选取一些寒凉清火食物,如鸭、鳖、豆芽、豆腐、藕、海带、梨、西瓜、白萝卜等,勿食辛辣温燥之品。同时要避免情志过激,以免出现过喜伤心、急躁伤肝之弊。

转贴于

3 具体方法

3.1 学习和交流教师首先要懂得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参加有关中医护理知识的培训,到中医医院参观学习,到社区参加社会实践,可与中医系或中药系教师共同探讨中医护理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可以利用学校中医康复系从事过中医诊疗技术的老师来参与中医护理的临床实践与教学,从中学习不同教师应用中医护理知识的技巧,探讨在基础教学中应用中医护理的知识。在基础护理实验课教学中,结合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认识和理解整体护理。可以在理论课讲授时先进行中医方面知识的穿插,先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认识,再在基护实验操作课中具体讲解中医学的知识的运用。如在褥疮护理教学中,结合中医护理的特点,重点讲解褥疮的分期和各期护理的要点;运用中医知识讲解褥疮的形成是由于长期受压,血液循环受阻,持续的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的组织溃烂、坏死。在具体操作实验课中,可结合中医的穴位知识,进行按摩,从而完成褥疮护理的实验课教学,既讲解了它的原因,又具体操作了它的预防方法,这样把中医知识结合起来,学生既好懂也好学,效果不错[3]。又如在讲给药法实验时,指导学生根据病情和医嘱用药,不要自己滥用药物,以免延误病情,用药中还要根据年龄、性别、环境、气候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使学生具备中西医结合的护理知识基础,也就是新的护理观,即对人、环境、健康、护理要领的认识。又再例如对高热不退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法。当热入营血时,护理上应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当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时,护理上应在”调“字上,通过调养使病症得到痊愈。这些也是运用了中医护理的知识。

3.2 基护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操作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基护操作中“灌肠法”与中医的“导便法”相似,在保留灌肠中,学习运用中药灌肠治疗某些疾病,重点讲解各种不同的灌肠液及浓度与温度等,使学生掌握灌肠的技术。又如按摩法,是运用医护人员的双手,在患者身上推穴道,循经络,并结合有关部位进行按摩,使机体内部产生发散、宣通、补泻等作用。在基护操作教学中,主要是针对一些常见疾病的护理:如发热、咳嗽、疼痛等,通过布置护生这些疾病的护理操作,使同学们更加理解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及中医护理理论对医学事业的贡献。针对中医护理基本知识在基础护理操作实验课中,除了要练习基本操作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操作的步骤和要领及实践的运用。运用中医护理的知识到基护操作实验中,除了在操作过程中提问及讨论外,还可以留置课后习题,运用所学知识写出中医的护理诊断这个方法,具体体现在写实验报告中,规定学生要写出中医的一项护理诊断,既可完善护理诊断计划,又可复习中医护理的知识,也学会了知识的融会贯通。将中医护理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基础护理的实验教学中,是可行的。它不仅发扬祖国医学的长处,又促进了基础护理学实践的发展,使中西医护理相互促进与提高并产生积极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燕京.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教学的尝试[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4):231.

中医方面的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西医 结合 辨证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39-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由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为指导,全面贯彻护理程序的一种工作模式,它与中医学奉行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相吻合。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把中西医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应用于临床护理过程中,可以使观察病情内容更丰富全面,护理措施更具体与完善,病人能得到更系统的全面的整体护理。现将实施过程中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1 精神护理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使病人正确认识疾病,了解致病因素和发展规律,帮助病人战胜疾病,是护理工作中一项重要任务。根据中医的整体观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有着密切关系。稳定的情绪可以使人身心健康,对病人来说保持乐观情绪尤为重要。因为一切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都可以使人致病,并加速病情发展。而中医学一项重视病人的精神护理,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七情过渡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古代医学《内经》里指出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这就说明了情绪激动时对内脏的影响的确很大。如高血压病人因精神过渡激动会使血压急剧升高从而引起脑出血。所以,护理人员如果能够随时掌握病人的情绪变化,用中医知识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出入院指导,让病人保持稳定的情绪、愉悦的心情,对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 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对饮食十分重视,有寒、热、温、凉之性,辛、甘、苦、酸、咸之味的说法。同时疾病也有寒热、虚实、阴阳、表里的区别。食物的性味也根据疾病的属性提出相应的饮食宜忌。如:肝火犯胃,引起的出血,服用冷流食可起到防止出血的作用。但如脾胃虚寒引起的出血,服用冷流质食物则会引起胃脘胀满不适,而食热则无不适。此时护理人员应运用中医辨证的方法,针对病人临床上所表现的症状与体征不同,用不同的护理方法,指导病人合理的饮食,这样会预防病人因饮食而导致病情加重。

3 临床护理

中医方面的知识范文第7篇

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口腔疾病是复发性口腔溃疡,具有周期性复发性的特点,临床较难治愈。依据现代医学,中、西医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原因已经转向更深的角度去认识。西医认为,引起复发性口腔溃疡可能有免疫因素(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自身免疫)、内分泌功能紊乱、体内铜锌比例失调、系统性疾病等。中医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主要是由于人体脾胃不和、胃火炽盛、气滞血瘀、肌肤失于濡养。另外,外在条件也会推动病情恶化,例如,患者有长期吸烟、饮酒的习惯,尼古丁和酒精会破坏人体各种机能系统,导致患者病情更加严重,一般只能通过药物治疗减轻患者疼痛,但病情极易复发。患者处于经常失眠,严重内分泌失调、身体免疫功能下降以及缺乏微量元素锌、铁、维生素,更容易引起病情复发。而且此病具有病程长、复发率较高的特点,总之,复发性口腔溃疡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有较大的危害[1]。

2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方法

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于口腔黏膜疾病,具有难以治疗和容易复发的特点,没有彻底的根治方法。单纯的西药治疗,虽然能促进溃疡愈合,例如华素片。华素片的活性成分是分子碘,碘分子在唾液作用下迅速运动,产生卤化菌体蛋白质、杀灭各种微生物,有利于解除继发感染,从而降低复发率。中医认为,口腔溃疡是身体局部患病,最主要的内在原因是脏腑功能紊乱。患病部位集中在心、脾两脏,因此,中医建议患者从清热解毒、化湿、清心益肾等方面调理脾胃。治疗过程可辅助六味地黄丸,此药具有扶助正气、补益元阴、参以清降虚火等作用,能使口腔溃疡尽快消散。现代研究发现,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原则主要是减轻疼痛、促进愈合、缩短疗程、避免复发。但中西医治疗皆不能阻止此病复发,所以在平常口腔溃疡患者一定要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好心情,多喝水,多吃含维生素多的食物如水果和蔬菜,维生素B是体内黄酶类辅酶的组成部分,是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可以减少白细胞,对炎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而维生素C能够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调节细胞因子,促进上皮细胞的再生,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及脆性,有利于口腔溃疡创面的修复,切记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尽可能戒掉吸烟、饮酒等习惯,只有患者平常注意生活中的细节,才有可能减少疾病的复发,从而减少痛苦,提高生活质量[2]。医疗机构中,护理人员在提高知识储备率的同时,要自觉将自我保健知识付诸临床实践,延缓病情进展,使患者尽快痊愈。

3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意义

中医方面的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友善价值观;医患关系;医患紧张;和谐社会

一、 引言

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吃、穿、用问题基本解决后,对健康指标的要求、对医疗卫生事件的期待越来越高,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平性、可及性和有效性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存在相当差距。这种差距的缩小、消除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医患关系紧张现象将持续存在。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友善价值观在医患双方的倡导和践行,可以有效调解医患紧张关系、化解医患矛盾和冲突,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医患关系发挥重要作用。进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国内学者对医患关系的研究

目前国内关注医患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医学领域,大多是以西方理论为指导的应用研究,方法上多是整理归类的研究,且多是患者对医疗期待不能被满足与医护人员之间价值体现的差异比较。同时绝大多数研究都以医护人员为主,很少有反映医护群体的主观世界以及主观环境对医患关系的影响,解决措施也很少有围绕精神、主流价值观的角度去思考等。由于极少有从患者的角度、思路出发,更深入的挖掘医患关系恶化的成因,因而这些研究对真正解决医患之间的冲突并不能起到关键性作用[1]。

(一)在社会层面

谭宗梅等在《基于社会文化功能的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研究》一文中指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要充分发挥社会文化的功能,用先进的社会文化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引导人和塑造人[2];北京大学医学部柯杨教授在《当下医患关系的社会土壤与社会意识分析》中剖析医患关系产生问题的实质,厘清其中的社会因素并就对策进行了探索分析[3]。

(二)在政府层面

吕兆丰等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政府任重道远》一文中通过对全国十城市医患关系现状的典型调查对政府的责任与措施进行回顾,并对影响医患关系的政府责任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4]。

(三)在医方

张京航、王晓燕在《医患关系现状的医方因素及对策研究》中在分析我国医患关系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医患关系的医方因素进行了重点研究,并提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相应对策[5];王晓燕在《影响医患关系的医方语言因素的伦理学分析――基于B市五家医院的实地调查研究》中指出处于国际性大都市中的三甲医院其医务人员的服务语言必须引起重视和关注,它是医患交往的重要桥梁,也是伦理学必须研究的领域[6];2010年《医院细节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作用研究》课题对五家三甲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医患双方均把“医务人员语言不当”放在了影响医患关系的医方因素的首位。

(四)对于患方

王海明、王兴武在《“患方”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所起作用的探讨》中说,“患方”为医务人员提供正确的信息、主动配合程度、情绪调节能力、对自身病患的认知程度、对当下医疗条件的认知程度等都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程灶火等在《医患关系的关键影响因素:患方利益诉求》中指出患者利益诉求是影响医患关系的关键因素,其他因素通过利益诉求间接影响医患关系。利益缺口增大导致不满和敌对情绪,引发医患矛盾和纠纷,甚至产生暴力伤医事件[8];更多还原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诚信与信任方面,陈勇等在《构建以诚信为基础的和谐医患关系的途径探析》中强调诚信缺失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障碍之一,它影响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9];白岩松因其骨折康复出院后写的文章《医护人员的五重价值》中说到当你信任对方的时候,对方给予你的会更多。当你一开始就带着怀疑的眼神时,恐怕你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当下中国,医护人员和整个社会之间正是处于这样一种错位的关系中[10]。

(五)其它方面

郑大喜在《医护人员的行为角色及其控制策略:基于经济学的分析》中从经济学视角分析医护人员的行为角色及其控制策略,医患双方存在着医疗信息分布和掌握的不对称,直接影响医患信任关系的建立和患者对医疗效果的评价[11];任亚辉在《当前我国医患关系矛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对“经济人”假设的反思》中以此来寻求解决医患冲突的措施[12]。

国内运用“权力-知识”分析理论的研究较少。管志利在《村庄医患互动的权力平衡:以湖南C市G村医护人员与患者的互动关系为例》一文中从权力平衡的角度发掘民间医患关系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基层农村这一特定场域中运作的潜在规律[13];李建光《论权力的异化及其回归:以医患关系中医师权力为例》从医师权力异化概念出发,分析了医患关系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异化了的医师权力侵犯患者权利[14]。

医患关系研究中还涉及了女性主义观点等。女性主义更倾向于从人伦层面揭示医患关系,把医患关系看成一种伦理。万慧进《不同的声音:医患关系的女性主义视角》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呼吁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对待和伦理关怀[15]。

谷满意等在《医患关系:政府、医院管理、医护人员与患者四者之间的协调》一文中指出医患关系主要指医疗实践中医务人员基于患者疾病的诊治而与之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涉及医护人员、患者、医院及社会四方面利益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协调规范医患关系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建理解和信任。政府、医院管理、医护人员与患者四者之间只有加强沟通,和谐的医患关系才能够得以建立[16]。

三、友善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一)存在的问题

1.友善价值观教育和渗透在医患双方践行方面的研究缺乏。我国关于医患关系的理论研究多是基于国外相关研究,具体系统的自主理论并不多见。对医患关系的研究,大多数专家学者的研究角度多集中在医患各自的利益以及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研究等方面,但是在友善价值观视角下则不多见;而友善价值观多用于一般意义上的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体落实到医患关系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

2.患方的受教育程度与医患双方接受友善价值观教育的态度的掌握有难度。医方的受教育程度大致有一个范围,而患方的受教育程度则良莠不齐。每个人生活成长的环境各不相同,从小接受的教育、已经形成的固定价值观、思维模式也各不相同,因此对待友善价值观的态度也将可能大不相同,这就为友善价值观在医患双方为共同促进关系良性转归带来一定的阻力。迄今为止如何克服这种阻力的研究成果尚未见到。

3.对友善价值观在医患双方践行效果实况反馈的客观真实性的判断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友善价值观教育大力普及和践行之下,实际效果如何,对医患双方价值观、思维方式的影响如何,会不会、将会怎样产生效果、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等的统计这一工作需要付诸很大的努力。

(二)发展方向

1.为开辟医患关系研究新角度提供思路。当前既有的医患关系研究,其角度大多集中在医患双方各自的利益及与经济社会转型大背景的关联,而从特定的友善价值观视角去分析的则不多见;另外一些涉及友善价值观的研究又多用于分析一般意义上的人与人的关系,具体集中在医患关系这个特定层面的研究则少见;大多数针对医患关系的研究习惯于笼统、静态地分析医患双方的诸因素及其关系,本文力求具体深入到医患关系从建立到结束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指出其走向的各种动态可能及其对医患关系变化的影响,探索友善价值观全程引领的积极作用。

2.对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医患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多变数的一种人际关系。和谐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但是目前我国的医患关系的状态还不尽如人意,医患关系呈紧张局势,如医患之间信任缺失、医患之间沟通不畅,医患冲突屡屡发生,恶性伤医事件频发。本文试图在友善价值观视角下,通过结合社会市场经济的转型的大背景来考量当前医患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影响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诸多因素,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对策。(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倩文,郑红娥.国内外医患关系研究述评[J].医学与哲学,2014.3(35):496

[2] 谭宗梅,刘国秋.基于社会文化功能的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10.28

[3] 杨柯.当下医患关系的社会土壤与社会意识分析[J].中国医学人文评论,2011.8.31

[4] 吕兆丰,王晓燕,鲁杨;吴利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政府任重道远[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12.25

[5] 张京航,王晓燕.医患关系现状的医方因素及对策研究[J].医院院长论坛,2009.3.15

[6] 王晓燕.影响医患关系的医方语言因素的伦理学分析――基于B市五家医院的实地调查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2.1.15

[7] 王海明,王兴武.“患方”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所起作用的探讨[J].卫生软科学,2012.6.15

[8] 程灶火,王锦帆,刘新民.医患关系的关键影响因素:患方利益诉求[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0

[9] 陈勇,葛洪刚,兰迎春.构建以诚信为基础的和谐医患关系的途径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10.5

[10] 白岩松.医生的五重价值[N].解放日报,2014.8.1

[11] 郑大喜.医护人员的行为角色及其控制策略:基于经济学的分析[J].中国医疗保险,2010.6.16

[12] 任亚辉.当前我国医患关系矛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对“经济人”假设的反思[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7.5.8

[13] 管志利.村庄医患互动的权力平衡:以湖南C市G村医护人员与患者的互动关系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5

[14] 李建光.论权力的异化及其回归:以医患关系中医师权力为例[J].职大学报,2008.6.15

[15] 万慧.不同的声音:医患关系的女性主义视角[J].医学与哲学,2001.8.8

[16] 谷满意.医患关系:政府、医院管理、医护人员与患者四者之间的协调[J].宁夏党校学报,2013.1.10

(下接第465页)

和国外的遗产地的保护与开发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我们应该借鉴国外遗产地保护与开发的成功经验,总结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经典案例,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可持续发展的古村落旅游开发的道路。

(四)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不能一味的进行开发,要注重保护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既包括有形的传统文化,如建筑、房屋等等,又包括无形的传统文化,如手工制作、传统习俗等等。这些文化都是宝贵的财富。

(五)接受先进文化

在保护古村落传统文化的同时接受新文化,保护传统文化、发展新的,对带来资金、技术的人给予尊重。在生活方式上将古村落原始的生活方式和现代化、休闲化得生活方式很好的进行结合。对于文化要有选择性,要有自,对市场的类型进行选择,对于前来的游客数量进行有效控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古村落遍布在中国不同的地方,分布在各地,古村落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古村落的资源还没有被旅游市场高度重视。在对古村落资源保护的前提下,采用合理的手段对古村落进行开发,通过对古村落的开发体现出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巨大价值,注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走实现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古村落旅游未来的发展让我们共同期待和关注!(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朱晓翔. 我国古村落旅游资源及其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05.

[2] 王惠琴. 中国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 邓梅娥,镇威,王倩. 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基于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探讨[J]. 农业与技术,2008,04: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