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保险管理体制

社会保险管理体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社会保险管理体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会保险管理体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社保机构 医疗保险 改革

一、社保机构在医疗保险改革中的作用

(一)现行管理体制下社保机构的作用

我国现行的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体制与传统的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体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仅解决了传统社保管理职能混乱的情况,还促进了传统医疗保险管理体制的改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现行的制度中,社会保险管理体制与医保管理体制实现了统一管理;医保、社保业务都可以到社保机构进行办理。这使业务在办理的过程中更加公平、公正。办理机构的统一,也可以有效地降低政府机构的管理成本。

第二,在现行的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体制中,实行“五险合一”的制度。所谓的“五险合一”,就是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以及生育保险这五项保险合为一体,统称为“社会保险”,统一由社保机构进行管理。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使保险费用的征缴更加方便,还有利于保险费用的筹集。对于医疗保险来说,“五险合一”以后,社保机构可以更加准确地掌握医疗保险的缴费工资基数,从而有利于社保机构更好地对其实施管理。

第三,社保机构实施统一管理以后,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险中的一部分,可以与医药服务部门形成相互制约的管理关系,加强医药报销费用方面的控制。

(二)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特点

医疗保险管理涉及的工作内容众多、种类繁杂,涉及的管理层面较大,业务量较多,依靠传统的管理方法,显然无法使管理的效果得到保证。从人员配置方面来看,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的人员配置数量有限,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业务量,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疏忽与漏洞是在所难免的。因此,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业务机构对其进行管理。社保机构在实现“五险合一”以后,编制人员众多,可以满足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需要。

二、在医疗保险改革中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保机构的作用

(一)职责与层次的划分

通过对各个国家医疗保险改革的研究与文献查阅可以发现,从医疗保险管理的层级上来看,大多数国家都是利用宏观政策结合具体操作的管理模式,使二者形成相互制约的形式。而我国的医疗保险管理模式则采用了政策与操作相分离的模式,将行政能与事业职能完全分割开来。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利用行政部门的作用来推动医疗保险的改革。具体如下:

首先,要确保行政职能与事业职能相互分离,社保机构要完全承担社会保险中的基础性与事务性工作。例如,资金筹集工作、管理工作以及医疗保险报销费用的支付工作。若要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为了确保医疗保险业务可以继续执行下去,行政管理部门首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并且加强医疗保险业务的管理与监督。其次,要对管理工作进行层次划分,要采用科学的手段对各级社保机构中的工作重点进行层次化的划分。区域内社保机构,主要负责当地医疗保险业务的管理;省级社保机构,主要对省内各区域的社保机构进行工作指导;国家级的社保机构,则是对全国范围内各省的社保机构传达最新的管理办法及规章制度要求,对全国的医疗保险工作进行统一的筹划与管理。

(二)加强重点工作的管理

在医疗保险改革过程中,社保机构要针对医疗保险工作的重点,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自身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有效地促进医疗保险的改革。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若要提高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要制定科学化的管理规范,明确社保机构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规程与制度,以医疗保险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为标准,制定医疗保险业务管理的相关规定。其次,在医疗保险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过程中,社保机构要仔细分析医疗保险工作的统计报表,并将相关内容进行记录与总结,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对医疗保障政策进行细致化的调整。最后,为了促进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改革,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尽最大的努力来提高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质量;加强各大医疗服务机构药品、器械质量的监督,并对其价格进行合理的控制,从而使社保机构的医疗保险业务管理工作可以顺利地展开。

(三)选择正确的工作切入点

对于管理工作来说,选准正确的切入点,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管理的效果,提升管理工作的水平,还能使用科学合理的措施,解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中,制定科学合理的医疗保险费用结算方法,不仅可以改变原来的保险费用支付方式,还可以有效地控制医疗保险费用中的不合理支出,实现对医疗保险费用的合理化控制。由此来看,选择正确的切入点,对社保机构在医疗保险改革工作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只有改变管理方法,才会带动管理体制发生变革。如此一来,就更要强化相关项目付费制度的管理,确保医疗服务在工作中可以获得更多真实有效的信息。

三、结语

在医疗保险改革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对社保机构引起重视,充分发挥社保机构的作用。在未来的工作中,务必选择正确的工作切入点,准确地把握工作中的重点问题并进行解决;明确岗位职责与层次关系的划分,促进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作者单位为烟台市社保中心)

参考文献

[1] 杨晓东.探析如何完善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保障作用[J].经济师,2015(08):

社会保险管理体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保制度;改革现状;对策方案

一、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

自1951年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条例》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得到了不断的修订和补充,其实施范围逐步扩大,享受社会保险的职工人数也在逐年增加。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实行和完善,为越来越多的广大职工群众解决了后顾之忧,解决生、老、病、死、伤残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难。通过发展我国的集体福利事业,不仅改善了职工们的生活,而且还提高了职工们的健康水平,对我国的发展事业带来了巨大的作用,它调动了职工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建设事业的发展,充分显示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的优越性。

二、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也得到了不断完善,为促进我国和谐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就目前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情况来看,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得越来越复杂。过去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具有明显的应急特征,某项保障制度受重视的程度随着不同社会群体政治呼声的大小、部门势力的大小或者个人影响的大小而发生变化。非制度化特征十分明显,法制化水平不高,即使已有法规也严重缺乏执法力度,部门之间、制度之间、上下级之间缺乏沟通、缺乏协调,越位和缺位现象时有发生。社会保障资金筹措不规范,对资金的管理水平有限,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督有待改善。信息化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

2、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中还存在着某些制度或待遇没有从有利于我国社会生产的发展出发,没有从有利于调动职工人员的积极性出发,而只是单纯的为了劳动的保险而进行保险。严重挫伤了许多在职职工的积极性,对于一些职工来说,他们担负着繁重的任务,工作负荷量大,但是工资待遇却不高。导致了这些人消极情绪的滋长。这不仅影响了职工内部的团结,影响了他们劳动积极性的发挥,而且还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其管理体制上还存在着严重问题。就目前的管理体制来看,我国实行的制度还是部门单位“所有制”,即各自管各自的,这种管理制度产生了管理不统一不协调的问题,导致整个制度的不健全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例如,机关事业单位的保险待遇,就与企业的保险待遇不一样,两种制度,两个标准,没有达到统一协调。另外,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福利其费用开支大,管理不够严谨,浪费也很严重。 总之,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这些问题,不仅拖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后退,而且对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也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三、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对策

针对前面提到的关于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一下几点建议:

1、完善《社会保险法》配套制度办法是当前关键所在。《社会保险法》确立了社会社会保险基本法律制度框架,各省、市应适时启动地方相关制度文件的制定、修订工作,逐步形成以《社会保险法》为基础、以相关配套法规规章为支撑的社会保险法律法规体系。对过去与《社会保险法》不一致或者相抵触的内容,要在法律生效实施前进行修订或者废止,以维护法制统一。 需要以全面掌握其立法宗旨、基本原则和制度内容,精心组织相关人员对《社会保险法》的学习培训。

2、介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的问题,要求在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中不断的改革管理体制,优化管理体制,并建立一个专门的、统一的社会社会保险管理机构,规定该机构的责任和工作职责,即贯彻落实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不仅可以集中精力来发展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事业,而且还改变了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完善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活动和生产活动,这些都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建立适应不同层次的社会社会保险待遇制度。就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各地区,各省市,其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实力存在高低不一的情况,对于社会保险待遇的规定,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关的内容,增强社会保险待遇的弹性化。

另外,在涉及到具体的保险待遇制定过程中,也要求建立多层次的待遇水平,对社会保险待遇分清主次和轻重。首先,可对社会保险项目中的病、死、伤、残及退休等项目做一个相应的保险待遇规定,其次,再考虑一些次要的问题,如失业保险等。为了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可由国家来保障社会保险中最低的生活必须保险,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企事业单位或个人所缴纳的保险基金,来决定其所享受的社会保险的待遇的大小。这样,就相应的解决了社会保险中所存在的不公平问题,调动了广大劳动者得工作积极性,同时,有国家作保,也保证了劳动者的生活需求,二者相结合,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克华.广东劳动保险制度深化改革问题研究[J].南方经济,1991,(6):34―37.

[2]张晶.我国现行劳动保险制度改革建议探析[J].社会生活,2010,(6):377

[3]张念;社会保险分析与政府职能定位[D];西南财经大学 [4]徐旭;;关于社会保险业务集成的几点思考[A];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002)[C]

社会保险管理体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保险 人力资源管理 社保管理

社会保险作为每一个劳动者在工作中与公司的契约关系,为劳动者提供了降低风险的途径,保证了广大社保人员的合法权益,社会保险是社会进步发展的一种标志。自上世纪我国建立了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制度,之后不断完善的全面推进社会,在政府和广大社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当前的企业社保制度也日渐完善,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也逐渐扩大。社保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部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社保作为企业福利的一部分,更让企业员工有了新的动力,从而为企业提供工作效率,减少成本。企业为了提高员工的效率,通常以薪资福利作为作为员工的保障,其中社会保险就占据了绝大一部分,不仅能够为企业注入更多的生命力,也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社保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必要性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对公民生、老、病、死、伤、失业等方面的提供的一个经济补偿。社会保险的应用为企业发挥主观能动力,解决企业员工的后顾之忧,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社会保险最常见的五险,其中包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以及失业保险。它的应用是国家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贯彻和实施,促进和谐社会稳步发展的动力,提高了劳动者的权益,为建设新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的奠基石。所以社会保险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保险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激励中重要一部分

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分析,社会管理是企业为了用福利来鼓励企业员工,使得员工更加重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否,体现在“人”字上,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编制根本目的,企业的社保福利与员工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员工之间的竞争力以及员工工作积极性,保障了员工基本生活福利,使员工带着一个愉快和满意的心情工作。社会保险的实施能够使员工感受到自身是企业的一份子,在企业中的地位和被认同感就加强,人的基本需求就得到满足,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社会保险属于人力资源管理六大类中的薪酬管理范畴,是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社会保险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社会保险作为一种政府以及企业为员工进行的福利保障,企业结合自身和员工的发展提供的一种保障手段。员工参保后提高自己在工作中的安全感。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人的安全上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逐渐转化为情感和归属上的满足。企业能够根据员工的资历以及能力调整社保缴费基数(也就是工资),从而增加社保费用,提供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三)社会保险保证人员梯队的正常秩序

社会保险作为一种支付手段,在员工工作生产时间所支付的费用,等到退休之后做出的保费补偿报酬。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并不是既保既得,社会保险中的养老金是需要保15年之后才能享受,因此,员工在十五年内需要有社保投入。当员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之后,社保就将结束,为自己的社保收益起到了不定性因素。一旦员工没有完成15年的社保年限,员工就将失去养老金部分,因此,绝大多数人不会轻易离开现有的企业,从而保障了企业人才梯队的正常秩序,有利于人才队伍的稳定。当个人第一企业的贡献比较大时,企业就会适时调整期缴纳基数为其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得到提高,这样一来,虽然当期的收入未见提高,退休后的养老金将会达到指数化上升。因此,企业既保证了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的费用,又吸引了人才。

(四)社会保险减少了人力资源成本

社会保险是对员工的医疗、工伤、生育、养老等的保险,从而分散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生育保险,减轻了企业所承担生产时期的费用;工伤保险,减轻了企业为员工因工作缘故受伤的费用;医疗保险,则减轻了企业为生病员工所付出的的费用。这些费用都转变为保险基金支付,从而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

二、社保管理体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现有的社保管理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前企业经营的需要,社保管理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人力资源管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已经跟不上了当代企业建设步伐。由此,应科学创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尤其是在薪酬管理部分更是应加大力度建设。薪酬管理的建设当然离不开社保管理体制的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势必导致社保管理某些方面的缺失,因此建立完善的社保管理体制,是当前企业管理者的重要话题。一些中小企业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没法建立起完善的人力资源规划,但是在借用外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创造出一整个合理的人力资源框架,从而确保社会保险的计划方案的形成,促进社会保险功能在企业当中的地位。

(二)社保管理工作缺乏规范化

一些企业对社保工作的重视能力不足,没有设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者社保服务机构。甚至有些企业为了减少人力成本的支出,不缴纳社保。一些大型企业虽然把社保作为员工福利,却很少配备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往往以财务部或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员工执行,缺乏了对社保管理体制实施的正确认识。社保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工作流程不规范,导致了社保管理难以正常开展,降低了社保工作的质量。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中的监督机制没有充分完善,广大员工对社保管理没有起到监督作用,甚至不了解企业对社保缴纳情况,更对自己的保险费用一无所知。

(三)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缺失

社会保险要想有效地实施,必须要有一批精通社保知识的专业管理人员。专业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当前企业的发展,从而制定一套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社保计划。从企业目前人力资源的配置情况来看,在社保管理中的人员配置还是相对薄弱的,缺乏专业的社保知识和技能,难以实现社保发展的质量,也难以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大部分社保工作者都是在慢慢摸索中积累经验,从而难以提高社保工作水平,不能起到明显的激烈作用。

法律法规的保障性低

员工进入公司后,往往会先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大多数的企业的劳动合同内容都为公司自身利益考虑,模棱两可,对社保的解释不多。签订的手续简化,没有一定的公正度,从而导致了一部分企业没有按照劳动合同上的规定缴纳社会保险,使员工失去了享用社会保障的权益。尤其是当员工出现工伤、患病、生育、停薪留职等情况后,无法得到相应的补偿。此外,一些中大型企业,更是让员工提早退休,从而减少缴纳社保的费用。如表1所示,我国当前参与社会保险占据工资比例,就可以发现,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着缴费的压力,因此,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大中小企业面临如此之大的社保负担时,存在着强烈的逃费驱动。另外,国家对社会保险的立法也不完善,直到2011年7也才颁布第一部社保的法律--《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保险制度的综合性法律,其中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关系,使劳动者的社会保利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

三、社保管理体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再创造

(1)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企业根据资源整合后,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同时设立社保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应该明确员工职责,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优化传统人力资源,转变以往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薪酬管理,根据员工所具备的能力以及优势制定个人不同的计划方案。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大致框架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以至于能够推动社会保险在公司的顺利进行。

(2)规范社保服务流程。社会保险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应该让企业员工对自身的社保情况有所了解。基于当前各大企业对社保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企业应该抓紧改革力度。尤其是根据相关的劳动合同,依据其里面的保险内容,对企业的社保流程进行优惠。公正、公平、公开的对企业社会保险缴纳流程进行全面的解释。企业应该根据职工的工资收入、企业自身的单位收入,进行相关机构的审核,从而建立规范的社保服务流程,足额缴纳社会保险保费。引入信息化管理的方法,对社保管理进行全面的透明、公开,使员工开展必要的监督管理工作,获取最新的社保管理制度,及时反映社保费率,满足员工需求。

(3)行企业社保信息化建设。企业开展社保管理实践中做的不足,社保专业人才素质的匮乏,实施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推进企业社保建设。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员工数量开始增加,社保管理任务逐渐增多。社保信息量众多,档案等情况复杂,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必须引进信息化管理方式,建立网络话管理体系。对社保资源进行全面建设,创建信息数据库。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信息共享,及时掌握员工动态,实现现代化企业社保管理。

(4)业社保管理体系结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贯穿于整个公司运营,人力资源管理对公司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采取深入、细致的研究思路,分析和规划每一个企业组成部分,同时,对企业的组成要素进行整合,确保社会管理体系结构进一步完善,使得企业的效益取得最大化,使员工能够享有更加完善的社保管理制度。

(5)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法律意识。坚持以人为本,优化社保管理的服务流程,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多举办各种培训班,培训课程,加强社会保险的教育,提高社保人员以及普通职工的的业务素质以及社保理论水平,为社保工作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促进企业的社保制度的改革,完善社保管理体制,建立良好的合作沟通平台,传达社保的最新资讯。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了解社保的相关法律政策,使其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保护。

总之,社保管理体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是全民关注的话题。如何既能减轻企业的负担,又能使员工在企业找到归属感,必须实施社保管理体制,才能为企业,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也为社会的稳定和谐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许立华.新形势下企业社会保险工作探讨[J].管理科学,2012,(32).

社会保险管理体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保险 转变 问题 对策

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分散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各部门政策分家,整体上缺乏协调。由于各社会保险险种的政策都是由各个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并且由各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实施,致使社会保险整体政策的制定以及在细节上的协调受到很多部门的制约,各个部门往往出于部门的利益互相推诿、争执也会更多。就如上海的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方案一样,其实早就拟定了方案,但是因为在管理方面存在谁管理的问题,在操作上存在存在很多争执问题,影响了政策的实施。

第二,管理机构重叠,效率低下,成本增加。分散管理体制的情况下,社会保险的险种在社会保障制度下都建立了相互独立的业务经办和运营机构,都有自己的社会保险基金政绩和发放方式,设置了信息管理系统,并且配置了相应的人员和设施。但是这样的设置造成了多部门的管理,也造成了社会保障管理资源的浪费,管理的成本提高,需要财政方面的拨款。另一个方面管理的部门过多,涉及到的环节会更多,那么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觉得社会保险工作关系的部门太多,很多职工觉得自己的社会保险基金分散的部门过多,不能互相及时地使用,降低了社会保险资金的效能。全国共有社保经办机构7500个,人员编制约有13.5万,其中省级机构有73个,地级经办机构1100个,县级经办机构6480个。

第三,社保基金管理方式尚不规范,徒增风险。社会保险基金的运用和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是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的问题了解不够详细,不懂得如何应用政策进行保值增值,使用和运行的随意性很大,所以存在的风险很大;二是社会保险的资金有很多部门进行管理,导致资金的分散,不能集中地进行管理,更不能及时地进行有效的投资组合,导致了市场风险的增大;三是政府部门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监督不到位,因社会保险资金的运营需要有力的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它的安全,而目前我国关于社会保险资金的监督机构没有做到位,有点形同虚设的感觉,不能有效地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

第四,社会管理有待加强,企事业单位负担较重。对于离职退休的职工来说社会保险的管理的工作还是继续依赖着企业进行管理,而企业的市场运营机制对于这种政企事物不分的现状提出了新的管理体制的挑战;社会保险资金的增多、险种的增加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负担。

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分散管理的对策

第一,国家对于社会保险机构进行优化管理,建立国家统筹的管理机构,实行与地税一样的垂直管理模式,将人财物上收,便于对社会保险机构进行管理,建立统一的政策。垂直管理模式是当地省社会保障局负责对各级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人员进行管理,包括行政管理、业务管理、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实行一管到底的方式。各级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是下派单位,直接面对参保人员,按照统一费率、统一政策、统一统筹、统一拨缴的方式展开全省的养老保险经办工作。

第二,信息化数据统一管理。可以方便职工合理流动,避免重复参保的现象;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有远期和近期之分的任务。近期以五险信息从外部连接到内部整合的任务得以完成,建设工作中重复和实现一体化的服务,因此需要按照客户中心理念,解决业务中需要的技术,例如资源共享的技术、网络信任管理技术等等。对于信息化数据统一管理起到关键的作用,制度统一的规范,需要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的努力,开发统一技术支撑系统,促进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和信息技术系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远期任务主要是向服务型社保管理体制转变,以社会保险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带动现代社会服务业发展。

第三,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是发展我国保险事业的基础。我国社会保险事业要做到真正的健康发展,循环发展,关键在于健全社会保险经办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因此,改变目前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机构设置,减少重叠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统一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必要的。我国关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体制要做一个调整,在管理模式上实行系统垂直管理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要求名称、规格和业务管理要统一的社会保持经办机构。设立国家、省级、市、县和区的五级社会经办机构。将原始的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实现优化整合,经办机构实现垂直管理。国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制定统一的规格,统一五险的征缴、管理和待遇的问题,建立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才能对各项保险办理和管理进行集中办理。

参考文献

[1]杨燕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社会保险管理体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养老金;制度;创新

一、创新养老金制度的必要性

首先,养老金制度创新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原有的养老金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竞争压力加大,一些企业经常面临破产的困境,因此以单位为支撑的传统养老金制度不再拥有稳定的组织基础。

其次,养老金制度创新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的职能也在不断转变,政府逐渐成为国家事务的管理者和服务者,而不再是以往的直接参与者。因此,国家对养老金事务的管理方式也随之改变,要求建立新的养老金制度与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

最后,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要求养老金制度进行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以及政治体制的改革,要求实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开始向工业社会的一元结构转变。就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养老金领域出现了新的问题。因此,社会结构的转变要求必须调整和改革我国传统的养老金制度。

二、目前我国养老金制度存在的问题

1、养老金管理体制混乱。首先,养老金管理体制不统一,我国现行的养老金管理是按照养老保险的不同对象分部门、分行业进行,既有劳动部门、民政部门、人事部门进行管理,也有煤炭部门、电力部门等分行业进行管理,使养老保险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政策不协调现象极为严重,也使养老保险资金分散,调剂性较差,不利于充分发挥养老保险的作用。其次,养老保险机构既是行政管理机构,又是经办机构和监督机构,集三权于一体,不利于我国养老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

2、养老金总体覆盖面偏窄而且区域不平衡。我国目前实行的养老金制度已历经20多年,但真正纳入社会养老保险统筹的只有企业和部分自收自支、实行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国家行政机关单位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并未纳入养老保险的统筹范围,这种情况一直沿续至今。这对于全社会参与养老保险来说,造成了社会总体参与养老保险的缺失。除此之外,由于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地方、行业、部门间的利益格局很难打破,因此养老金制度的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

3、缺乏完善的有关养老金保险制度的法律。养老金制度牵涉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应当通过立法来调整和规范养老金相关事务。但是,我国养老保险立法存在立法不健全、立法层次低、法律实施机制较为薄弱等问题。同时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监督机构,使养老金的发放处于不安全状态。

三、如何创新养老金制度

1、实行全国统一的养老金制度。既要统一养老金制度,又要统一养老金的管理体制。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成立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制定政策、规划,对社会保险事业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在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社会保险事业机构具体负责经办社会保险基金的各项业务,包括基金征收、支付、营运、管理以及编制预决算等。这样能够避免多头管理形成的机构重叠、业务交叉、操作成本高的不良现象,也能够避免养老金分散管理、调剂性差的缺陷。

2、要不断加快与养老金制度有关的立法。随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已经从计划经济的政府全包型逐步向基金型过渡,十几年来,中央政府颁发了一系列的相关规定或条例,这些政府文件对我国养老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目前,我国的社会和经济都处于一个艰难的转型期,为了确保我国养老金能够及时足额地收缴和发放,高效、安全地运行,制度的法律权威维护机制一定要健全有力,关键决策要有规范的法律程序,对投资安全要引入法律层面的保障力度,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3、发展多样化的养老保险计划,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在我国,不同所有制、规模、性质、退休人员负担程度的企业的养老需求存在巨大差异,只有提供多样化的养老保险产品才能充分满足社会需求,我们应当出台企业年金计划,统一规范团体年金产品,提升养老保险供给能力。

四、结论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养老金制度及养老保险工作满足了广大人民的心愿,解除了人们年老后无人照顾得担忧。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二十余年来,对于深化企业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时间较短,在其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创新养老金制度。但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理解和共同参与下,我国的养老金制度会日趋完善,养老保险工作会不断进步,养老保险事业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梅琼,迟文铁;我国养老金缺口成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论坛;2010(09)

社会保险管理体制范文第6篇

军人商业保险,是指军队委托地方保险公司,按照商业化经营和军人自愿投保缴费的原则,建立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约定的特定灾害、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有效赔偿的一种保险制度。军人商业保险业务可委托地方保险公司开展,即可以在国家和军队具有保险管理职能的部门承诺下,由军队集体或个人采取自愿参与的原则,与地方保险公司签约,办理军人商业保险业务,国家在政策上和保险给付上对军队集体或军人个人参与商业保险给予优惠。军人商业保险是由军人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意愿,自由选择的商业性保险险种。这类保险有利于分担因职业特殊性所带来的职业风险,提高军人的实际福利待遇,是对军人职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有益补充。

建立军地保险动态耦合机制,使军地保险连接更顺畅

军人保险制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但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要与外界进行信息和资金的交换,也要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军人保险制度关联最为密切的莫过于社会保险制度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军人保险制度建设包含着与社会保险制度接轨的部分。因此,必须建立军地保险的动态耦合机制,实现军地保险制度的协调发展。制定完善的关于军人保险军地接轨的法律制度。军人劳动成果的公共性决定了军人劳动国家补偿的性质必须通过国家立法来定位。市场经济体制下,风险机制、利益驱动机制、竞争机制和分配机制等市场机制容易冲击处于不利地位的军人及国防建设的利益,由行政手段转为主要通过经济杠杆进行间接调控来保障军人的利益,必须有完备的相关法律作保障。要用法律的形式把军人应享有的保险待遇、退役后转到地方社保机构的衔接等固定下来,从而确保军人利益在地方不受损害。其主要内容应包括军人保险的性质、目的、对象、范围,保险项目及待遇水平的确定;国家、社会、军队及军人本身应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损害军人权益应负的法律责任等。因此,应尽快出台符合市场经济分配规律的、充分体现军人职业特点的合理的军人保险军地接轨法律制度,解决利益协调中的矛盾与困难,维护利益协调的力度和稳定性,实现军人保险军地接轨责任与权益的合理配置,使军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构筑军地保险关系网,加强军地信息沟通。伴随着军人退役医疗保险、随军家属社会保险以及即将出台的军人退役养老保险等,军人保险工作与地方社会保障部门和社会保险机构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当前,地方保险机构注重利用各种先进的科技管理手段,即不论何时何地何险种,都可以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及时准确地完成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缴、支付、转移。我军财务自动化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军网的成熟,已经为军人保险管理的信息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此应顺应时展潮流,对军人保险管理手段进行改革创新,不断增强科技含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军地信息沟通,建立全军统一、功能齐全的军地保险关系网。改革现行的衔接制度,提供灵活的衔接方式。目前军地保险制度的衔接机制很不顺畅,不仅制度不统一,项目设置不一致,而且在管理、操作方面不一致,在保障水平、资金筹集、运行机制等方面也不一致,导致军地保险的衔接存在困难,影响了军人和军属的保险权益。军地保险制度的衔接,需要从保险模式上相对统一,在相关法律制度上不能有冲突,从制度上做好衔接;应该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组成军地保险协调委员会,做好相关事宜的定期协调沟通,确保军地衔接的顺利进行。待军地保险顺利衔接后,所有业务由地方社会保险部门管理和经办,并按地方社会保险监督机制进行监督。

改进和完善军人保险的管理体制,使军人保险管理更科学

科学健全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的经办机制,是军人保险制度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军队已经建立了一些管理机构,但是目前的机构定位不明确,职责模糊,机构设置上不太合理,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难以适应未来军人保险制度改革的需要,随着军人保险事业的深入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一个横向合理分工、笔者对改革完善我军军人保险管理体制提出如下设想:加快军人保险队伍建设。军人保险涉及面广,包括经济学、社会学、会计学、统计学、审计学、劳动、人事、工资、财政、金融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政策性、专业性强,业务量大,是一项新兴的事业,它需要专门机构和一支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我军保险工作起步晚,现有保险干部又大多从其他专业改行,保险方面的专业人员较为缺乏,而人员队伍素质又是军人保险体系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要大力加强军人保险队伍的建设。可以采取从地方保险机构选调人员到部队、从地方高校接收相关专业毕业生或对现有保险人员进行短期业务培训等多种方式,不断充实军人保险队伍,尽快提高军队保险人员业务素质,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军人保险业的需要。实施科学管理。随着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必将在军人保险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上引发一场新的革命,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将成为军人保险管理工作新的手段。因此,我们一定要顺应新军事革命发展的大趋势,因势利导,不断改进管理手段和方法,实现军人保险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科学化。首先,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更新管理理念是实行军人保险科学管理的重要前提。要在现有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坚持用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武装头脑,积极研究军人管理的新情况、新特点,进一步把握军人保险管理活动的内在规律,以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从而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其次,要更新管理手段。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能使军人保险工作事半功倍。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学习和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管理军人保险工作的思想认识,用全新的思想,全新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创造性地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再次,要创新管理方法。结合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发展变化,积极研究探索和总结新的管理方法,以解决好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建立保险监管机制。要采取严格措施办法,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对基金的筹集和管理进行监督,维护军人的保险权益,让军人保险基金发挥最大的效用。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管机制,就是建立保险机构内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制度,包括人员的分工、职责权限的划分及保险金的赔付、等级评定等具体业务的分工管理。建立军人保险内部监管机制,要做到权责明确、分工合理、监督有效、管理有序,为保险工作的正常开展和不断发展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确保军人保险基金的绝对安全和保值增值。其次,要建立合理的外部监管机制。一是加强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管理。就是按照上下级的业务管理关系,下级对上级负责,上级监督下级保险工作的运作情况;二是加强审计部门的监管。对于军人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审计部门要审计军人保险基金收缴和支付是否符合批准的预算,是否存在追加支出预算、调整收入预算的情形。对于军人保险基金决算的审计,要审查本会计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证是否真实、合法,是否反映了军人保险基金收支的真实情况;检查财务收支记录时间是否属于本会计年度,是否按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进行会计核算,是否按统一的会计科目编号等;三是加强群众监管。在加强其他部门对保险工作监督的同时,还要接受广大官兵的监督,积极采纳各种合理化建议,增加保险工作的透明度,使军人保险工作处于一种健康和谐的环境中,推动保险工作持续、快速、有序的发展。

社会保险管理体制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事业单位;工伤保险;改进措施

我国的工伤保险管理体系一直是实行企业与机关事业两种不同的模式,导致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制度的不完善。而不完善的工伤保险制度不但严重损害了事业单位相关工作人员的权益,同时,也不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随着当前我国各大省市关于事业单位工伤保险管理实施通知的下发以及相关制度的制定,事业单位工伤保险管理的完善也提上了日程。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对“事业单位工伤保险”这一课题进行相关的探讨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工伤保险的相关阐述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内容,事业单位工伤保险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①职工在工作的时间与在工作的场所内,由于工作的原因所受到的伤害,经过劳动部门的认定鉴定为工伤;

②职工在工作时间的前后在工作的场所内,由于从事和工作相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的工作所发生的事故伤害,经过劳动部门的认定鉴定为工伤;

③职工在工作的时间以及工作的场所内,由于从事工作而受到暴力等意外的伤害,经过劳动部门的认定鉴定为工伤;

④职工因为工作而外出,发生意外伤害或者下落不明所造成的伤害,经过劳动部门的认定鉴定为工伤;

⑤职工在上下班的途中,发生的交通事故,比如客运轮渡、火车事故、城市轨道交通等。但是职工本人在交通事故中要求不负主要责任,经过劳动部门的认定鉴定为工伤①。

二、推进事业单位工伤保险的重要性

徐宏杰是通河中学数学教师,2000年7月从华东师大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任教高三年级,2004年8月任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2005年6月3日中午,因心脏病突发,在工作岗位上不幸去世,年仅27岁。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工伤保险事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对保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权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笔者认为,工伤保险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顺应了深化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这种需要首先就体现在法制化的需要,当前《工伤保险条例》制度的完善以及各省市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的《通知》的下发,充分体现了事业单位工伤保险领域的法律保障。比如福建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就对事业单位工伤保险的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待遇等方面有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使广大事业单位的职工工伤保险的权益维护能有法可依。其次是化解风险的需要,由于当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处于一个不断改革的阶段,实施事业单位的工伤保险就能有效地对改革的风险进行规避。同时,事业单位工伤保险的实施也是社会化管理的需要。以福建省事业单位的工伤保险制度为例,其对丧失劳动能力职工的保险措施就能使这部分人员享受到社会化的服务②。

2.全面保障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伤保险权益

当前的《工伤保险条例》的下发全面启动了我国事业单位工伤保险管理的工作,进而切实保障了事业单位工伤职工的权益。以本单位所发生的工伤保险事故为例,2009年11月20日下午与往常一样本单位职工江某骑电动车上班,14点20分驶进单位大院大门时,左后方驶来一辆来本院训练的省消防总队救火车,消防车超越电动车右拐准备进入停车场时没有注意到右后方的电动车,江某被卷入轮下当场死亡。当时听到噩耗我们都不敢相信,她还那么年轻才刚刚过完35岁生日,以前我们总是觉得工伤险不重要,而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利益,很重要。但是,遇到诸如这种类似的事件,我们就会认识到工伤保险对保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保险权益的重要性。

三、当前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存在的问题

即使事业单位工伤保险的推进对事业单位职工的权益保障以及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工伤管理相关通知的下发与相关条例的完善对我国事业单位工伤保险事业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但是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工伤保险管理与工伤保险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费率设置的不合理

费率的合理设置对事业单位工伤保险管理的保障具有

关键性的意义。虽然当前我国许多省市都对不同标准工伤的待遇标准有不同的规定,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不同风险等级的单位属于同一费率档次的现状,对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工伤保险在实际的运行中,仍然是实行工伤保险和雇主责任的结合,这样单位还需要对工伤承担一定的费用,导致《工伤保险条例》的实施没有实质性的成效③。

2.制度衔接的不完善

工伤管理制度衔接的不完善是当前发展背景下我国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特殊问题。由于目前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修订与更改,工伤保险的具体实施办法前后存在着一些差别④。而在具体的事业单位工伤保险中,对于适用原来工伤保障的员工如何进行保障以及正在进行新工伤认定的工作人员的保障没有进行具体的说明,这种制度衔接的不完善不利于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制度的改进。

3.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是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工伤保险管理最为根本的问题。首先从工伤管理实施的各个环节的角度上来说,当前工伤管理保险的体制框架导致了其管理的权限过于分散,最终引起了事业单位工伤事故处理的效率;其次,在工伤保险的事故预防上,当前我国还缺乏工伤保险工伤事故的预防和工伤事故的预防体系;最后,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工伤保险管理部门仍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管理职能交叉的现象还非常严重,最终影响了我国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工作的效率⑤。

四、完善事业单位工伤保险的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现状以及我国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现状,再结合我国现行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存在的管理体制不协调、制度衔接的不完善以及费率设置的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采取相关的措施来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具体来说,当前背景下,完善事业单位工伤保险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1.大力推进人事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

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为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与事业单位劳动合同的签订,解决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法律适用问题。事实上,事业单位的编制关系只是事业单位财政保障的依据,而实行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进行劳动合同的签订可以促使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形成合法的劳动关系,一方面维护了事业单位内部工作人员地位的公平,另外一方面还可以保障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能够合法、合理地享受到工伤保险的相关待遇⑥。

2.制定科学的制度衔接方法

在事业单位工伤保险的实际工作中,要根据不同的管理主体、针对不同的管理现状进行衔接方法的科学制定。主要来说,科学的制度衔接方法包括:a.对单位原先的老员工要采用原有的工伤管理制度,而在事业单位《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开始之日起,针对新的工伤员工就应该要使用新的工伤保险管理制度。比如说,福建省本级事业单位工伤保险的专题讲座就明确规定了老工伤人员的工伤保险问题,对老工伤人员的界定、老工伤人员工伤保险的纳入情况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b.实施一次性支付的办法,来“买断”伤残抚恤金。比如福建省《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的《通知》就对伤残员工的一次性伤残补助待遇的伤残等级以及补助金的待遇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规定;c.对现行事业单位的工伤保险范围进行重新认定、统一规划,根据本单位的具体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科学的工伤保险制度⑦。

3.完善工伤保险管理制度

完善的工伤保险管理制度对工伤保险制度的规范化运行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针对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工伤保险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需要对工伤保险管理的环节和机构进行相应的整顿。首先,由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和国家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来进行工伤保险事务的决策,其次,由工会、司法部门、卫生部门等部门来进行工伤保险相关事宜的监督,最后再由各工伤保险的经办机构来进行具体的保险事宜的实施,通过管理部门职能的明确来改善工伤保险管理职能的交叉,另外一方面,也能改善工伤保险管理管理权限的过度集中,最后提高我国工伤保险管理体制运行的效率⑧。

4.加强事业单位工伤保险的宣传和培训

由于事业单位属于一项对职工的切身利益有着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在当前事业单位政策的完善以及制度改革的基础上,需要相关的人员加大宣传与培训工作。首先,做好事业单位工伤保险的宣传工作指的是各省市事业单位《工伤保险管理条例》的下发、利用报纸、电视、网络、讲座等媒体来宣传事业单位工伤管理实施的必要性和意义,进一步加深事业单位工伤保险的管理理念,尤其是要注重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保障自身利益的意识。其次,培训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指的是相关的部门要加大对各事业单位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使其能以优质的服务来高效完成工伤保险的相关工作,另一方面指的是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增强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工伤保险的法制观念,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能够熟悉工伤保险的相关流程,进而促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能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⑨。

5.认真做好工伤保险的相关准备工作

做好事业单位相关的工伤保险准备工作有利于保险工作的顺利实施。具体来说,相关的准备工作包括:积极组织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各工伤保险经办部门认真学习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工作的主要精神,掌握《工伤保险条例》的详细内容;及时地向省政府进行事业单位工伤保险事宜的报告,以争取领导对工伤保险工作的支持;要对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做好事先的摸底工作,熟悉掌握本事业单位的具体职工人数、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的人员数、以往因公伤亡的人数等等,接下来再协调相关的部门,实施事业单位工伤保险的具体方案⑩。

由以上可以看到,事业单位工伤保险作为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一项有力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不能不认识到,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工伤保险作为一项相对较新的管理制度,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有:费率设置的不合理、制度衔接的不完善、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笔者认为,只要相关的部门和人员能切实做好大力推进人事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制定科学的制度衔接方法、完善工伤保险管理制度、加强事业单位工伤保险的宣传和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就一定能切实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我国事业单位工伤保险管理制度的完善,最终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引文注释

①李岩.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6555万人[J].劳动保障世界,2011(09).

②王淑梅,杨良初.铸好晚年“铁饭碗”[J].新理财(政府理财),2009(Z1).

③胡大洋,顾忠贤,吴伯忠.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后基金风险特点与防范对策[J].中国医疗保险,2011(08).

④向春华.数据分析给力工伤保险[J].中国社会保障,2011(06).

⑤张文君.一次收费三步衔接五路并轨淄博市破解“老工伤”纳入难题[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1(06).

⑥吴卫,曹卫.老工伤权益保障要平衡[J].中国社会保障,2011(07).

⑦余玲.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J].华章,2011(18).

⑧崔惠琴,张运富.厅属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统筹现状与对策[J].河南水利,2011(03).

⑨杨思斌.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重大发展与理念创新[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04).

社会保险管理体制范文第8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社会保险业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在取得了众多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人力资源是保险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人才是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保险公司是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企业,人才对推动企业发展和业务、技术、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是未来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保险公司在管理方面暴露出很多问题,尤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下面就谈谈社会保险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的内涵

社会保险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力,是指在社会保险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

二、社会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弊端

第一,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社会保险公司受国家宏观调控,只重视解决公司内部的物质、资金、技术等问题,忽视了人力资源问题,把人力资源仅仅看作是需要时才发挥作用,视人为固有劳动力,只重视拥有和使用,不重视开发和流动,使人才既进不来,也流不出去,人才闲置、压制、浪费等现象严重。有些领导仍然停留在“以事为中心”、因事择人、重事不重人的传统人事管理理念上,在管理上多采用“管、卡、压”的方式。

第二,社会保险人才供不应求。社会保险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社会保险精算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和了解国际保险市场情况、熟悉国际保险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短缺,市场严重缺乏高学历、懂管理、重服务的高级管理人员。营销队伍中,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第三,缺乏竞争激励机制。社会保险公司中,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不同程度地阻碍着人才的脱颖而出,影响了高素质人才聪明才智的发挥。员工的利益风险与岗位责权不对称,责权利不统一,奖惩不对称,“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仍然存在。受社会保险业行业特性的影响,存在绩效考核导向偏差的问题,过分强调对工作结果的考核,而不关心员工行为与过程,这种考核的结果并不能提供帮助员工提高绩效的明确信息,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第四,人才流动影响了公司的发展。社会保险公司人才的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保险公司员工“能进不能出”的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冗员”的出口渠道不畅。人才大流动,预示着原有格局的大变化和保险业的大发展,或许对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的流出,会带来商业秘密的泄露、公司战略的曝光、新品开发的受挫和原有客户的流失等问题。

三、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第一,更新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由各个人力资源环节子系统构成。人力资源管理是社会保险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配置;应该竞争上岗,将人的惰性抑制到最低,发挥人的潜能;一定要坚持因事设岗、以岗定员、薪随岗变的原则,严格控制人员及辅助人员的比例;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氛围来吸引人、留住人,增强社会保险公司的凝聚力,增强人才的归属感,促进工作绩效的提升。

第二,建立公司与员工个人发展相结合的竞争激励办法。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激励员工,使之保持高涨的工作积极性。在管理岗位和任职上实行聘任制和聘期制,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竞争机制引入到管理人员选拔任用、员工的岗位变换工作中。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实施分类量化考核,发挥考核在管理人员甄别、选拔和调整中的作用,增强对管理者的激励力度。只有良好的人才成长和工作环境,合理的具有激励机制的薪酬制度、期权制度、职务升降制度等,才能留住人才。

第三,拓宽人才培训机制。社会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人看作是社会人、自我实现人,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建立人才选拔机制,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人的潜能。拓宽培训途径,采取函授、讲座等培训方法使员工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让一些有能力的员工脱颖而出,成为公司的骨干,让员工了解社会保险公司本企业的文化、传统,从而产生集体的向心力、感召力,凝聚一支高素质的保险队伍。

总之,社会保险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是生产过程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是生产过程的主体。人力资源在社会保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而一套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仅成为社会保险公司极其重要的战略工具,也有助于企业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