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

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通过对兵团资产总量区域分布、三次产业结构、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企业资产结构不同角度的分析,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兵团资产总量分布及其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及建议。

一、资产总量分布及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兵团资产总量较小,难以承担经济更大发展的重任。兵团资产总量是自治区的16.5%,是浙江省的2.5%。而且进入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以来,兵团根据国家的经济和财政政策,资金主要投入到与基础设施相关领域。对经营性资产投资较少,将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将对兵团经济发展目标产生影响,难以承担经济更大发展的重任。

2.存量资产利用率低,盘活力度不够、整体化优势不明显,效益较差。一是存量资产利用率低。以食品加工业为例,产量只占产能的40%,有的企业不足20%,大量的生产设备、设施闲置,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家底不清、资本不实。兵团从1994年清产核资以后,近十几年来,没有进行全面的清产核资工作,存在大量的闲置资产和不良资产,尤其在企业改制及组建中,没有对破产企业资产、闲置资产进行过全面清查统计。三是整体化优势不明显,效益较差。兵团集团化优势不明显,以师为单位的利益格局没有打破,市场经济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产业地域分布广,经济发展总体上规模小、竞争力不强、层次低、效益差。

3.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账外资产。农业是兵团的基础,土地及耕地和水利设施是兵团重要的经济资源,由于国家农业会计政策原因,1998年之前兵团第一产业形成的大量的资产,如耕地、水利设施、团场工业用地、道路、经济林等资产大多没有入账。由于存在大量的账外资产,一方面不能准确反映资产投入的增加量及其兵团资产总量,一方面对团场产权界定、产权流转归属、建立新型团场造成许多产权纠纷和矛盾。

4.兵团集体企业发展有缩减趋势。集体经济是兵团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据统计,兵团集体企业资产6385万元,占兵团工商企业资产的0.08%,表明集体经济发展尚存在问题。

5.行政事业资产监管缺位。目前,兵团行政事业资产由使用单位自行管理,资产处置、非经营性转经营性及事业单位改制尚不规范,存在国有资产沉淀和流失的现象。

6.企业科技含量低,自主知识产权少。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中,无形资产只占1.4%。兵团的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分量很小,从而说明企业科技含量低,缺乏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

7.非公有制资本投量少,增长缓慢。从资产角度看,非公有制企业资产占兵团全部工商企业资产的4.7%,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资本化资产(实收资本)看,非公有制企业实收资本只占兵团全部工商企业实收资本的11.2%。非公有制资本投资总量少,从而对经济拉动作用和贡献也小。资产总量在10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自治区有30多家,兵团目前还没有一家,兵团非公有制经济总体上发展滞后。

二、对策及建议

1.引进增量、增加投量、改善结构。兵团应根据经济发展战略和“十一五”规划目标及兵团投资增长型经济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带、工业园区和新建城市为载体,以农业产业化和重化工等重大项目建设为基础,在调整经济结构、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提升国有企业资产运行质量的同时,采用重组并购等形式广泛吸纳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引进增量,改善资本结构,促进兵团资产总量的增加,同时,加大国有资本投入,做大做强兵团经济。

2.调整经济结构,盘活存量。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调整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科学配置资源,盘活存量。根据近年来全民所有制单位每年新增生产性投资与资产存量额的粗略估算,增量与投量之比为1∶8左右,可见存量资产是创造财富、促进兵团经济增长的基础。当前一是对兵团现有资产存量,包括产能利用、闲置资产、破产资产、不良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统计,分清源由,调剂使用和合理处置。二是发挥兵团组织化和集体化优势,顺应市场发展,推进大公司和产业集中战略,提高国有经济的集中度和企业资产规模。在提高国有经济集中度方面,一要以市场为主要调节手段,通过企业间的市场化产权交易行为,推动国有企业资产向有市场、有效益的国有大企业或企业集团集中,加快区域规划、结构优化升级和优势资源转换,以提升国有经济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二要充分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打破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行政师和行业壁垒,制定有利于资产重组的各项优惠政策,以保障兵团内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逐步解决国有经济产业结构地区或行政师趋同问题。

3.全面反映第一产业资产总量。兵团的经济资源主要在团场,为适应市场经济和农牧团场深化改革的要求,实施资源优势转换战略,兵团应对投入第一产业形成的资产,特别是1998年之前未入账的资产,制定有关政策,进行逐步估价入账,以利于全面反映兵团的经济资源。

4.加快集体企业的改革和改组步伐,促进提高集体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完善集体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明确主体,加强管理。对行政事业资产应明确产权主体,统一管理。加强资产处置的透明度,对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事业单位的改制,包括资产核查、资产评估和股权设置等方面加强监管。

6.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针对企业科技含量低、缺乏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情况,应大力实施科技兴兵团战略,加强能源、资产、农业、环境和信息等领域科技专项研究,在有优势的领域力争突破,重视和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增加资产分量。

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准确把握发展重点

在年初的县党代会和县人代会上,我们明确提出了兴工强县、兴旅富县、劳务开发三大战略。兴工强县主要是解决增加就业岗位、税收和经济总量的问题;兴旅富县主要是解决提升人气、藏富于民的问题;劳务开发不仅是解决劳务输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农民脱贫增收的问题。就目前而言,抓好“兴工强县”战略,重点是抓好三个方面。

第一,做大现有企业。通过发挥政策优势、制定优惠政策等措施,把现有企业盘强做大,是实施“兴工强县”战略的现实问题。这几年通过大家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效果。20*年底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只有18家,现在已经有28家,增加了10家;2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只有近10亿元,2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6.67亿元,净增了近7亿元;20*年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只有5亿元,去年接近10亿元。应当说,盘强做大现有企业是卓有成效的。

第二,盘活存量资产。今天所看的企业,都是属于盘活存量资产的。比如紫光化工是以过去氢化钠厂为载体引进来的;三毛集团是利用过去啤酒厂的存量;极力服饰是利用过去天蕾公司的存量;乌江榨菜是利用过去邱家榨菜的存量;坤隆养殖场是利用过去鸵鸟场的存量;大方飞越和高家镇的几个企业仍然是利用的存量。我概算了一下,总计有十几家企业是在近两年通过盘活存量发展起来的。如果这十几家企业发展得好,将有三家公司实现上市目标,即乌江榨菜、紫光化工和上海三毛集团。目前,乌江榨菜公司正在做上市前的准备工作,有望上市成功;紫光化工公司已于5月份开始运作,有望年底上市;上海三毛集团已经是上市企业。总之,盘活存量对于*工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建好工业园区。工业园区不仅包括水平坪组团,还包括高家镇组团、镇江组团和龙河东工业组团。大家都知道,目前我们的存量资产已基本用完,下一步的重点就是充分利用好工业园区这个载体,推动全县工业发展。目前全县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现有企业增长迅速,存量资产基本盘活,工业园区开始起步。下一步,我们将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搞好工业园区建设。一是调整规划。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前天开会的时候已经拿到了规划调整的批复。二是搞好基建。在未来五年,要把近3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好,然后再把工业项目引进去。三是抓好融资。我们近期有望获得3个亿的贷款支持。我们将把这3个亿的资金用于搞拆迁、修道路、建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便于以后把引进的企业统一落户在工业园区。有关单位和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举措,切实为外来企业搞好服务。

二、全力搞好协调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就是吸引力,服务就是竞争力。各级各部门要以开展优化发展环境服务年活动为契机,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

第一,要抓好问题排解。食品工业是才曦同志联系,紫光化工是建国同志联系,绿蕈食品是张梅同志联系,乌江榨菜和竹浆项目是海波同志联系,三毛集团是永华同志联系。请各位联系领导把自己所联系企业提出的问题梳理一下,研究制定解决措施,并督促落实到位,必要时可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

第二,要建立能源保障机制。请经委牵头,建立已生产企业能源保障调度制度。经委班子这次调整之后,工作还是有起色的。尤其是每周召开主任办公会通报全县工业情况,然后将有关问题明确到相关领导和科室去落实的做法,我认为非常好。以后可以把这种形式在经济主管部门予以推广,坚持每个月召开一次企业调度形势分析会,就企业生产形势开展调研,进行沟通,准确把握企业生产、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第三,要切实搞好调查研究。上半年,一是请计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对半年的项目建设情况开展调研,不仅要调研重点项目,还要调研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发展,以及全县经济发展总体情况,为6月底或7月初召开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作好准备;二是请经委牵头,在年中召开一次银企座谈会,目前可以先收集情况和相关资料,必要时可到企业实地看一下,再制定方案。

第四,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有关部门要主动深入企业做好对接工作,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相关情况,切实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用实实在在的成效来展示优化发展环境服务年活动的成果。特别是各乡镇经济发展办公室,更有责任和义务为企业服好务。

三、切实推进规范运行

无数企业成败的事实充分证明,一个真正成功的企业必须具备资本、人才、诚信三大要素。只要这三大要素做好了,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就没有做不强的企业。一是资本。要通过合规合法的方式(大公司可采取资本运作方式,小企业可采取政策融资方式),把企业在建设和运行中的资金总量做大。二是人才。今天到乌江榨菜项目实地考察看到,同样的一道工序,现在与以前相比,已有了很大改进,其原因就在于人才和管理的模式不一样了。三是诚信。这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在市场经济中,如果一个企业讲诚信、守信誉,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和支持;如果不讲诚信,没有信誉,就无法长期发展,做大做强。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例子:我来*以后,还没有遇到过像紫光化工这种情况,即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金融部门就贷给了紫光化工1.2亿元。特别是在二期贷款时,开发行和建行都争相贷款给紫光化工,后来紫光化工的罗总只好出面做工作,采取向两家银行都贷一点的方式,才化解了这一矛盾。这对*工业发展融资方面来讲,无疑是个可喜的现象。同时也充分说明了企业讲诚信、守信誉的极端重要性。

对于如何抓好企业规范运行,我给大家提三点建议。一是思路定位要清晰。作为企业来讲,既要树立远大理想,找准发展定位,又要制定可行规划,扎实推进;既要立足长远,又要狠抓当前。无论是贷款也好,发展也好,都不能只做今年,不想明年,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否则难以持续快速地发展。二是培育企业文化。政府要讲地方文化,企业要讲企业文化。上次我们到苏州学习考察发现,他们的优秀企业都有企业自身的文化。而我们的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当然也有做得较好的,比如紫光化工,尽管在企业文化上没有苏州那些企业培育得好,但有一点就值得充分肯定。三是搭建支持平台。作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自然应该尽量把费用降低,把手续办快。但作为企业来讲,也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及时缴纳应缴的费用、办理应办的手续,特别是产权、土地、环保等方面的手续,一定要把支持平台搭建好,这样才能得到银行贷款、产业基金等方面的支持。这里特别说明的是,在产业发展基金问题上,请大家放心,这个基金就是拿给大家用的,但前提是你们必须得具备条件。这四五千万元的产业基金如果今年用不出去,明年就会被调整到其他区县;如果使用出了问题,则要承担相应责任。因此,请县计委按照规定,审慎用好产业基金,同时也希望企业主动加强与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做好申报工作。

四、注意抓好督促检查

搞好督查,是确保工作落实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第一,要整合机构职能。请张梅同志牵头,抓好县委督查室和县政府目标办整合工作,真正发挥县委县政府督查室的作用,使督查工作全面贯穿于全县各项重要工作的源头、过程和结果。

第二,要突出督点。近期,将对县党代会、县人代会确定的工作目标和51项重点项目进行一次全面督查。今后要每月出一次督查通报,看重点项目工作进展得怎么样,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还有哪些好的意见和建议,为县委、县政府工作决策提供参考。

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 固定资产 解决方法

煤炭行业完全面向市场,煤炭价格完全放开,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则关系到煤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控制不到位,必然会出现固定资产管理松散混乱、缺乏制衡,造成国有固定资产的流失及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低下的局面,从而相对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削弱企业竞争实力与企业发展后劲。

一、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较以前在计划、采购环节上强化了措施,进而节约了采购成本。局部运用了一定的专业性的财务管理知识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煤炭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肯定取得的成果的情况下,还必须正视目前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控制仍然存在的以下问题:

(一)生产管理各个层面固定资产管理效果没有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煤炭企业管理者大多着重强化控制煤炭安全、产量、进尺、可控成本费用、经营利润等考核指标, 煤炭企业生产的重点一般放在生产产量,生产安全以及盈利水平这几方面,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尚未形成有效的绩效考核。产生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权责划分不明确,对于各个层面的固定资产职责划分不明确,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对各经营者固定资产管理具体绩效未纳入考核的范围 ,导致煤矿企业固定资产资产管理力度不够。

(二)内部审计部门的制度不健全

企业内部加强会计审计可以实现有效的监督审查,帮助部门内部采取适当的财务管理措施,更加完善内部政策或执行政策的程序。但在煤炭企业的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并没得到足够重视,其主要表现为:审计机构独立性依法审计的执行力度不够;审计人员未能配齐配强,其固定资产审计监督力度无从保证。

(三)机电开采设备固定资产核算不准确

煤炭企业开采设备强度大,时间长,设备产生磨损度较大,若会计人员只按照相应的会计核算方法核算,但是固定资产采购、验收、核算、使用保管、维修、调拔、处置、清查等核算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流程不规范、考核奖惩制度空白或不兑现。

二、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固定资产管理应遵循从上到下的管理模式,企业管理者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将固定资产管理的完善与实施纳入绩效考核范畴,资产责任到部门,部门负责人对该部门内的固定资产负主要责任,并根据岗位职责不同,责任落实个人。通过科学、明细、合理的组织结构设置和职责权力的严格划分,使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成员都应清楚自己在企业中的位置、承担的责任、拥有的权利。部门负责人的考核与基本员工的考核结果按照制定的奖惩标准实施,将绩效考核贯彻到公司所有责任人,令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与员工切身利益相挂钩,积极参与固定资产管理。

(二)盘活存量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核算信息做到真实有效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竞争环境的瞬变性,加之以往固定资产决策管理上的错误,使得煤炭企业既有的存量固定资产不可避免地会在质量功能、效率以及配置结构等方面出现滞后或不协调的现象与问题。财务人员中的固定资产相关人员必须,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信息做到真实有效,比如,对固定资产实际折旧年限准确把握,如井下设备消耗大,在会计资产折旧年限内提前报废,会计人员必须了解井下资产损耗,正确分摊设备折旧情况,使得煤炭企业有真实有效的固定资产核算信息。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聚合企业固定资产资源优势,对既有的存量固定资产从质量、功能、规模、结构等方面重新进行优化调整与配置组合。

(三)完善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体制,加强审计监控力度

煤炭企业建立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机制,首先要加强企业管理者的内控意识,另管理者认识到只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审核以及控制才能够使得煤炭企业更好地进行生产以及经营活动。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面控制,对重要环节实施重点监控,如固定资产采购过程中,采购计划审批,授权到采购资金预算,风险控制,最后到资产验收,具体的做法可以:加强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独立性赋予了审计人员更强的权威性,可以使得内部审查具有比较正当性。加强财务人员培训以及考核使得,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对于煤炭企业的会计工作的特殊性有更好地认识。拓宽内部固定资产审计范畴 。

(四)完善固定资产采购控制

煤炭企业应加强固定资产采购控制,从计划,到采购,验收以及后期维护过程,明确各个部门在企业中的作用与责任。煤炭企业固定资产会计应当核对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是否相符,根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及时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固定资产登记簿和开设固定资产登记卡。严厉禁止出现一人多岗,并从设备管理,财务控制以及企业内部审计三方面监控固定资产管理,防止企业内部舞弊行为,固定资产管理员审核内容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购置的原因,拟购入时间,拟购入数量等。

参考文献:

[1]胡永信.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7

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一是政府供应土地的首要环节。我国的土地制度决定了政府是最大、最主要的土地供应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能够进行的首要前提是产权明晰,也就是说,你所交易的东西必须是你的权利,否则交易就难以进行,或者即使能够进行,也必然会产生利益上的冲突和法律上的纠纷。政府供应土地也应如此,供应的土地必须是政府的产权,这是政府供应土地的第一个前提。第二个前提是政府要有空余的土地。

事实上,政府如果没有土地储备,政府供应土地是不具备条件的。首先,农民集体土地的产权不属于政府。其次,国有土地中分为两部分,出让土地是其他人的产权;划拨土地即便界定为政府产权,一方面都有使用者,没有空余土地,另一方面地上建筑物的所有权归使用者,政府要收回这些土地的使用权,至少需要对地上建筑物进行补偿(当然,政府自己使用的土地除外)。

由于上述条件的限制,政府正常的土地供应,必然存在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政府通过征收方式将农民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通过收回、收购等方式将以前供应出去的国有土地的占有、使用、经营、处置等权利重新收归政府。第二个环节政府在取得一块土地的产权后和供应这块土地前,即使政府不对这块土地进行开发整理、成本核算等供应前期的工作,也必然存在一个时间间隔,以确认这块土地的产权归政府所有。由于政府负责一个区域内的土地供给,需要在不同时间取得多宗土地,核定不同土地的成本,在不同的时间供应数量不同的土地,与不同的需求者进行谈判等,这个时间间隔必然会相应拉长。因此,即使政府抛开宏观调控、资产管理的职能,只要政府供应土地,必然会有一部分土地在一段时期内留滞在政府手里,这部分土地就是储备土地。第三个环节是政府将具有明确产权内容的土地供应给新的用地者。

然而,在政府过去和现在的土地供应中,有很多是这样发生的,即政府没有先行将土地以收回、征收、收购等方式取得土地产权或对地上建筑物给予补偿,就通过出让、划拨等方式使土地使用权人发生转移。尽管这种转移到目前为止成功率很高,但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征地、拆迁引起的诸多问题中,政府未经土地产权人或者地上附着物产权人的同意,就将土地供应出去的行为,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要改变这种供地方式,政府必须要“先取后予”,即在供应某块土地使用权以前,先要取得这块土地完全的产权,无论是集体土地、出让土地、还是划拨土地,都应如此。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程序问题,而是一个产权保护、社会公正与公平问题。政府要取得土地产权,必然涉及操作问题。有两种操作方式,一种是政府自己操作,资金和人员由政府自己运作。一种是委托其他组织操作,资金共同分担。在目前的制度环境下,由于财政状况、贷款主体、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等限制的存在,政府自己操作,不具备可行性,只能选择委托其他组织来操作。其他组织分两种,一种是政府成立并委托土地储备机构来操作,一种是委托现有的组织,如城司或者其他社会上的公司,但委托给这些公司,政府与公司在利益、目标上的冲突不仅在所难免,而且很难协调。所以,政府取得土地由谁来操作,最优的选择是政府的土地储备机构。

这几年,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出现这种突破,我认为,一方面和我们努力工作、严格管理以及其他部门大力支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土地储备制度建设有着很高的正相关关系。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要求政府必须履行正常的土地供应程序,拥有完全产权的土地。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来,我们一直主张以公开方式出让土地,并且写入法律,《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就要求有条件的地方要实行土地招标拍卖出让,但一直没有搞起来,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政府手里没有可供招标拍卖的实物土地,没有标的物,自然没有条件搞。建立土地储备制度以后,政府手里有地了,推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就具备前提条件了。

二是参与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宏观调控经济的经典手段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我国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措施,除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还有计划调控和土地政策。在四种调控措施中,前三种都有一套成熟的手法和明确的目标。货币政策中有利率、贴现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财政政策中有预算、税收、债券、转移支付等手段;计划调控有产业准入、产业政策等。在这些手段中,货币政策是对资金使用成本(利息),货币流通数量(公开市场业务)进行直接的干预,财政政策则直接对总需求(政府支出、厂商和居民)进行干预。这些手段不仅涉及政府资金的运用,而且涉及对厂商和居民使用资金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使用资金的成本问题,也有机会成本问题,如银行加息,会有更多的人增加储蓄,减少投资,增加或减少税率会起到减少或促进消费与投资的作用。计划调控一方面有直接的行政手段,如制定市场准入规则。另一方面也有经济手段,但主要体现在计划的落实方面,如落实产业政策,政府要在投资、税收、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或限制。从以上三种调控措施的内容可以看出,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否则很难对总供给与总需求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如何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呢?从经济学意义的角度讲,宏观调控是政府为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因此,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应该从调控土地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人手,由于我国的政府还是土地的直接供应者,在微观上还可以对土地供应的结构进行直接的干预,也可以作为调控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但从过去的实践来看,我们原有的土地政策只能调控到土地的部分总供给,或者说土地供应的总量和结构。在这方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计划、供地政策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有人曾经就土地储备制度提出过一个问题,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有规划、计划和供地政策等调控手段,为什么一定要有一个土地储备制度呢?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认为:规划、计划和供地政策固然能起到很好的调控作用,但有缺口,一是没有涉及到土地总需求,只从供给方面对市场产生影响。二是没有涉及到存量土地,只是控制了增量。三是没有实物的土地资源投入,滞后性很大,很难应对市场变化的形势。我们很难想象,在市场对土地需求突然放大的时候,即使资源禀赋允许,我们能够通过增加计划来满足市场的这种需求,因为计划不

是实物,要将计划变为现实的土地供应,还要通过与原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进行谈判,取得土地使用权,再将这些土地供应出去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时间周期很长(据有关人士介绍,从取得土地到使之具备供应条件,一般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等到完成的时候,市场有可能已经事过境迁了。而且,随着我国财产保护制度的严格,这一过程还有可能进一步拉长。

土地储备制度的出现,正好弥补我们调控措施的不足。一是土地储备不仅具备调控土地供给的作用,也具备调控土地需求的作用。当土地供应过多,市场需求乏力的时候,土地储备机构可以根据政府的指令,以收购等方式取得过剩的土地,这方面的经验到处都有,海南消化闲置土地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将闲置土地纳入到政府储备。二是收购、收回存量土地是土地储备制度的重要内容,由此,政府能够对增量和存量土地进行统一计划,对市场进行全方位调控。三是土地储备机构储备的是实物土地,可以及时对市场做出反应。在近两年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中,一个城市政府土地储备的多少,对稳定当地房地产市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是加强土地资产管理的必要手段。加强土地资产管理是国土资源部门的重要职责,国务院也专门下过《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但是多年以来,我们所针对的资产管理的目标,是出让和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过程中,政府应收土地收益的流失问题。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固然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但只是土地资产管理的一个方面。土地资产管理应包括保值、增值两方面。保值的含义应该是资产价值不降低,收益不流失,增值的含义是通过有效管理,使资产的价值含量有所上升。所以,加强土地资产管理,仅有防止土地资产流失一个目标是不够的,但要落实土地资产管理的其他目标,单靠政府一个职能部门也是不够的。

首先,政府出让、作价出资(入股)、授权经营、划拨给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的国有土地,其土地资产保值、增值的职权分散给了不同的政府部门,甚至企业。虽然个别地方将土地作价出资(入股)的股权交给了土地储备机构,但从总体而言,这部分土地资产是由其他政府部门和企业管理的。

其次,要分清土地资产管理和市场管理目标,这里涉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的那部分土地的保值、增值的问题。就一个城市而言,我们不能说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全市国有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各种方式供应出去的土地,由于产权有了明确归属,国土部门不能向产权人要求对土地保值增值或者提供这种服务,而只能从市场管理的角度,保护产权人利益,维护市场秩序。至于全市国有土地价值的提升,更不是国土资源部门能够做到的,这里涉及产业集聚、人口集聚、自然人文环境等很多复杂的因素。所以,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的土地资产,除了土地出让、交易中政府权益的保障以外,更主要的是对切实掌握在政府手中的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过去我们对这方面问题关注很少,原因是政府手中没有实物土地,供应土地的过程是一个简单的过手程序,只需收取政府纯收益,没有动力对土地进行加工,以提升土地的价值。当政府有了储备土地以后,如何对这些土地进行管理,实现土地使用价值和价值最大化,便成为政府必须要考虑的事情,真正意义上土地资产管理就开始了。但要保证政府手中有一定的储备土地,并将这些进行一定的加工,以便在供给土地时获得更大的收益,要求有一个专业机构,为政府完成储备土地、开发整理等供应前的一系列事务性的工作。

第三,政府储备土地从进入土地储备库,到供应出去,要有一个周期,在此期间,除了开发整理外,对于一些土地还有临时使用和经营的问题,如临时出租,这也是土地资产经营的重要内容,也需要一个专业机构来运作。

四是盘活土地资源的必要手段。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做的主要事情是市场做不了的事情。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方面也是如此。事实上,从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以来,城市内部易于盘活的建设用地,已经被企业盘活了。主要是通过几种方式。一种企业自己盘活,将位于城市中心的原有土地改变用途,或者搞三产,或者搞房地产。一种联合开发,有土地的企业与有资金的企业共同开发。另外一种是房地产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有土地企业等方式,实施房地产开发。剩余的、需要盘活的建设用地,或者由于基础设施配套太差,或者由于同一地块使用者过多,或者由于周边环境不好等原因,都是企业不能承担,或者由于利润太少不愿意承担的。要盘活这些土地,只有靠政府的力量介入。

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土地管理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建设用地 机制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的农业大国,但现实中土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地使用。尤其是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的合理性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膨胀,与此同时,建设用地的粗放利用、闲置以及废弃等现象严重,节约集约用地程度还很不够,因此,专题研究如何构建土地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的问题意义重大,分析我国在实行节约集约用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以有效破解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难题。

二、当前制约节约集约用地的突出问题

招拍挂出让效果不明显,拍卖比例偏低。近年来,各地虽然对经营性用地采用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但由于土地市场机制不健全,经营性用地招拍挂的效果并不明显。

土地收购储备资金不足,“净地”出让比例不高。大力开展招拍挂工作,必须扩大土地储备量,而收购储备土地需要大量的资金。受地方财政影响,大部分县(市)收购储备资金一直没有落实到位,资金来源有限,地方土地收购储备主要采取红线储备和信息储备两种方式,影响了土地市场建设的规模化和招拍挂工作的全面开展。政府手中的土地储备量不充足,无法对土地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土地资产的价值就不能够充分显现。

对司法机关处置划拨用地缺乏有效约束。处置划拨土地使用权是政府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职权。但在房地产纠纷、企业破产、房地产抵押贷款等案件的司法裁决中,法院不经有权机关批准,直接处置划拨土地使用权,使本应由国土部门统一组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土地使用权脱离了统一管理,扰乱了土地市场秩序,给政府土地收益造成了损失。

村屯规划布局不合理。目前农村建房大多没有统一规划,居民建房随意性较大,布局散乱,土地利用率低,少批多占和“一户多宅”的现象没有得到完全控制。

三、土地粗放和浪费原因分析

土地粗放和浪费现象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投资主体是各级政府,投资意识和行为脱离企业经营规律和市场需求,往往在争项目、要投资、占土地上下功夫,在规模上求大、在结构上求全、在效果上急功近利,大量资金投入低水平、低效益的重复建设。与此同时,我国的土地管理是以保证项目用地为主要目标,土地配置的方式是行政划拨,加上人们又缺乏“人多地少”的忧患意识,因此在用地行为上普遍存在着宽打宽用、多多益善的现象,导致对建设用地特别是城镇建设用地的低效利用和闲置浪费。

(二)经济发展中的急功近利和利益驱动

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从当地实际出发,不从全局利益出发,不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只考虑局部利益,只考虑本届政府和个人的政绩,因此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存在着急于求成的想法。

(三)土地的配置机制不尽完善,有些方面公共用地配置不尽合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土地作为商品性资源同样需要通过市场进行配置。但是,土地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不仅稀缺,不能再生,且具有强烈的公共性、明显的共享性。为此,除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外,还应该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作用,通过规划和计划,使土地的供应和交易特别是城市建设用地实现合理和科学的分配。实际上既存在土地市场机制不足的问题,也存在着过分市场化的问题。

(四)缺乏协调区域发展的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计划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是没有协调区域发展的国土规划,资源开发、投资建设缺乏统筹,致使不同部门的各类规划间缺少协调和衔接,造成了用地空间布局重叠、散乱和用地效率低下、不能节约用地等问题。各地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区域协作和资源共享,盲目投资,争上大项目、大工程,甚至出现了相互攀比、过度竞争的现象。

四、构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对策建议

(一)规范政府行为,发挥有关部门的协调作用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规划计划的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调整建设用地的结构布局,统筹安排各类、各专业用地,严格控制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占用,努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这是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根本途径。

新增建设用地,要在符合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和有能力履行法定义务的前提下,按照法定程序报批;要严格建设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征用)的审批程序,切实加强建设用地全程管理 ,做好建设用地批后检查工作,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 充分发挥规划在耕地保护、城乡建设、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土地资源中的龙头作用;要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积极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以严格保护和集约利用为前提,体现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

(二)将“节流”与“开源”协调统一起来

一手抓“节流”,节约用地、盘活存量,节约每一寸土地尤其是耕地;一手抓“开源”,多渠道多途径千方百计地拓展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来源,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按照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 修订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土地复垦。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核心是盘活存量,严控增量,管住总量。盘活存量关键是摸清底数,开展城镇存量土地专项调查,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要求,充分运用市场准人标准,经济杠杆和供地政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凤凤.试论吕梁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32期

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范文第6篇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我国城市国有土地产权制度变革的衍生物。1987年9月,深圳市政府采用协议方式出让第一块土地使用权,开创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的先河,成为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一次革命性标志。随着改革不断向市场化方向的深入推进,1996年,上海市成立中国第一家土地收购储备机构一上海市土地发展中心。2001年4月30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指出,为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要对建设用地试行收购储备制度。

土地储备制度是政府加强垄断城市土地供应的新的政策工具,通过土地储备制度,可以确保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有效控制土地供给,防止多头供地;有利于企业改制解困,盘活存量土地资产,高效合理配置存量土地;土地收购后,进行开发和整理,使一些规划不合理,环境较差的土地得以再开发和再利用;出让后的土地升值,增加政府土地收益,保证国有土地资产的增值。

二、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存在的问题

1土地储备运作主体界定不清。

从目前来看,全国各地一般都建立土地储备中心作为土地储备的实施机构,明确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土地储备中心的管理机构,形成了政府与土地储备机构之间的委托关系。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城市土地发展中心一个部门的工作既要代表政府制定收购储备计划并根据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具体实施土地收购储备等工作;又要参与到企业运营过程中,与开发商共同经营土地,便产生了政府部分官员的“寻租”行为。

2土地出让倾向于高端住宅。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土地出让作为这一行业的起始点正在起到关键性环节作用。同前,部分城市住宅价格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却飞速上扬,部分城市的土地储备机制运作过程中,存在单纯追求土地高收益的倾向,居民房价收入比例超过国际标准3至5倍,引起中国大部分低收入利益群体的强烈不满。

3土地储备的收益分配及征用补偿机制不健全。

土地储备中心在征购、回收土地时,需要对土地、地上建筑物等进行一定的补偿。由于补偿标准很低,导致很多郊区农村的农民出现了耕作无地、就业无门、保障无路的“困境”,拉大了城乡之问的差距和矛盾。

三、发展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对策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发展必须围绕资源配置、激励、约束、风险保障等方面。

1建立一个以政府为核心,土地管理部门为纽带,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土地储备管理机构,制定科学的土地收购、储备和供应计划,保障政府对城市土地资产的有效经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健全土地储备收益分配和补偿机制。土地收购价格评估应坚持权利和利益相结合、收购价格与安置补偿费分离、综合协调等原则,采用市场比较法、剩余法、收益还原法等方法进行价格评估。

3采取多种土地储备形式,降低风险。为了弥补土地储备资金缺口,可采取实物储备、红线储备、信息储备的方式,对城市存量土地跟踪调查,再依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储备方式,以降低土地储备的成本,避免土地储备投资过大的风险。

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土地储备制度;问题;对策

一、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我国城市国有土地产权制度变革的衍生物。1987年9月,深圳市政府采用协议方式出让第一块土地使用权,开创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的先河,成为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一次革命性标志。随着改革不断向市场化方向的深入推进,1996年,上海市成立中国第一家土地收购储备机构一上海市土地发展中心。2001年4月30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指出,为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要对建设用地试行收购储备制度。

土地储备制度是政府加强垄断城市土地供应的新的政策工具,通过土地储备制度,可以确保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有效控制土地供给,防止多头供地;有利于企业改制解困,盘活存量土地资产,高效合理配置存量土地;土地收购后,进行开发和整理,使一些规划不合理,环境较差的土地得以再开发和再利用;出让后的土地升值,增加政府土地收益,保证国有土地资产的增值。

二、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存在的问题

1土地储备运作主体界定不清。

从目前来看,全国各地一般都建立土地储备中心作为土地储备的实施机构,明确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土地储备中心的管理机构,形成了政府与土地储备机构之间的委托关系。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城市土地发展中心一个部门的工作既要代表政府制定收购储备计划并根据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具体实施土地收购储备等工作;又要参与到企业运营过程中,与开发商共同经营土地,便产生了政府部分官员的“寻租”行为。

2土地出让倾向于高端住宅。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土地出让作为这一行业的起始点正在起到关键性环节作用。同前,部分城市住宅价格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却飞速上扬,部分城市的土地储备机制运作过程中,存在单纯追求土地高收益的倾向,居民房价收入比例超过国际标准3至5倍,引起中国大部分低收入利益群体的强烈不满。

3土地储备的收益分配及征用补偿机制不健全。

土地储备中心在征购、回收土地时,需要对土地、地上建筑物等进行一定的补偿。由于补偿标准很低,导致很多郊区农村的农民出现了耕作无地、就业无门、保障无路的“困境”,拉大了城乡之问的差距和矛盾。

三、发展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对策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发展必须围绕资源配置、激励、约束、风险保障等方面。

1建立一个以政府为核心,土地管理部门为纽带,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土地储备管理机构,制定科学的土地收购、储备和供应计划,保障政府对城市土地资产的有效经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投融资渠道;拓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为了推进全民经济发展,我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进扩大内需政策,各地公路运营部门抓住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积极创新高速公路投融资机制和途径,尽可能消除各地高速公路建设资金投融资渠道单一所带来的问题。当前,我国高速公路投融资中存在着银行融资比例过大、国际信贷筹资效果差、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它们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速度。为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解决好这一切问题,推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我国高速公路投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速公路投融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政府在高速公路项目上的投入资金不如预期中多。高速公路属于公益性基础设施,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回报率低,这些特征的存在使得政府投入成为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是部分地区政府由于预算不足并没有在公路建设上投入建设资金;第二,银行融资在融资金额中的比例大。尽管银行融资是我国高速公路项目投融资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是在总融资中占有的比例过大导致融资结构失调,使得建设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财务压力大,金融风险大,满足不了自身发展的中长期资金需求;第三,国际信贷融资渠道的运用效果不好。对于收益较高的高速公路项目,国内不少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都愿意提供贷款,加之国际融资组织手续繁琐、隐性成本高,对比之下,国内融资组织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使得国际信贷这一融资手段运用效果不好。

二、我国高速公路投融资渠道拓展与管理策略分析

(一)多管齐下,构建新的融资平台

当前,高速公路建设原有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逐渐趋于饱和,为了拓展发展新的融资渠道,构建新的融资平台。为此,高速公路运营部门应抓好三个方面工作。第一,快速推进改革,挖掘新的融资渠道。为了着力挖掘交通系统内部的融资潜力,逐渐将高速公路运营和高速公路建设分离开来,各司其职,各自负责高速公路投融资中相应的工作。高速公路运营部门主要负责投资和经营管理,高速公路建设部门负责建设项目建设管理等工作;第二,通过盘活存量资产进行融资。当政府是高速投资主体的时候,应做好资本运营管理工作,通过经营权转让、资本金置换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第三,加强招商引资。高速公路项目虽然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大,但是与其他公路项目相比仍然有着较为明显的收益性,积极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伙、联营等方式参与建设,使融资结构愈加多元化,并可以避免银行投资金额比例过大。

(二)在政府的引导下拓展投融资渠道

随着高速公路规模越来越大,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以致建设资源异常紧缺。在这种情况下,高速公路投资主体必须在政府引导下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以解决当前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各地政府可以通过授信、引导、担保、贴息等手段引导融资渠道拓展方向,介入高速公路投融资市场,进而发展交通系统融资平台之外的融资渠道。从市场角度来看,政府参与交通事业投融资市场并不是长久之计,却是快速提高高速公路投资主体投融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第一,运用财政部门职能进行融资。在国家财政部门支持下,各省级财政部门应加强与省级非税收部门之间的合作,并以省级非税收入资金作为担保向各地金融机构进行融资,以补充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第二,充分利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当前,我国正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高速公路投资主体在获取国家财政部门支持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担保本金和利息的方式,发展适用于高速公路的建设债券,以拓展投融资渠道;第三,调整税费政策,为高速公路项目筹资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了鼓励社会资金参与高速公路建设,政府应对在建和新开工的高速公路项目的营业税实行返还政策,可以将这部分返还资金用作为建设资金。

(三)实现规范化管理,严格规范各种行为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速公路投融资中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速公路建设资金数量的多少。在允许的情况下,应改革现行的交通规费、通行费支出模式,将建设单位本身运转费用与项目建设资金分离开来,将建设资金全部投入公路建设当中。

(四)积极尝试融资租赁

高速公路投融资中采用融资租赁的融资手段有着明显的优势。一是,受让方不参与高速公路后期的增值收益;二是,不涉及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等事宜,只是一种固定资产的出租形式;三是,融资租赁期间内资产由高速公路投资主体控制,并没有改变原来的经营模式。鉴于融资租赁有着诸多优势,高速公路投融资中应积极尝试这一种融资手段,将融资租赁筹资到的资金用作项目资本金,以获得更大力度的信贷支持,缓解投资主体信贷压力。

三、结论

在高速公路建设资源愈加紧张的情况下,无论政府是高速公路项目投资主体还是企业是高速公路投资主体,都必须清楚认识高速公路投融资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提高投资主体筹资能力,缓解信贷压力,为项目运行筹资更多建设资金,确保高速公路项目顺利开展,全面推动我国高速公路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彩云.浅谈我国高速公路融资渠道及存在的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6).

[2]刘志鸿.我国高速公路融资体制刍议[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