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出口商品经营方案

出口商品经营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出口商品经营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出口商品经营方案范文第1篇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取得了国民经济以年均9.8%持续高速发展的成就。去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16万亿元人民币,排名世界第六,进出口总额超过1.4万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三,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增长10.9%,进出口贸易增长23.4%,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

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新形势下,各种非关税贸易保护措施被频繁使用,国际间贸易摩擦不断增加,我国作为新兴的发展中经济大国首当其冲。去年一年共有18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发起了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63起,涉案金额达21亿美元。除此之外,特别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警惕的是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以维护国家或地区整体安全,保障人类或动植物安全和保障环境为理由,不断采取技术法规,标准,认证,专利等手段,提高技术门槛,对中国大批产品形成了技术壁垒,已经给我国出口带来了极大困难。据商务部统计,加入WTO以来,我国有2/3的出口企业遭遇到国外的技术壁垒,有2/5的出口产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现在每年我受国外技术壁垒所造成的贸易损失已经超过200亿美元,技术壁垒实际上已经超过反倾销,成为制约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障碍之一。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应对,帮助企业熟悉和了解国际上的相关动态,指导并辅助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进行国际认证,促进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跨越国外壁垒。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应对国外技术壁垒, 2003年商务部组建以来,从受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影响大的重点商品入手,组织行业协会、商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科研院所、以及重点出口企业,共同分析、研究目标国的技术门槛,提出解决方案,制定了一系列《出口商品技术指南》。从去年5月10日首次以来,我们按照“点面结合、择优试点”的原则,先后分3批了30项,产生了巨大反响,受到了普遍欢迎。指南后,我们还与有关行业组织进行了联合推广,纺织工业联合会等12家行业协会联合发出《倡议书》,倡议全国企业以《指南》为准则,规范出口,提升行业竞争力。今后我们还要联合宣传、联合培训、联合跟踪总结、联合指导咨询,使出口企业能够真正了解《指南》、会用《指南》、用好《指南》,使此项工作能够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今年我们还将根据需要适时新的《出口商品技术指南》,并在及时维护和总结改进的基础上继续安排新的《指南》编制任务。

提升出口产品和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一项涉及面广、挑战性强的工作。为加强此项工作的政策引导,我们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制定了《关于鼓励企业跨越国外技术壁垒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逐步完善对外贸易技术服务体系的整体规划和安排。设立服务中心为企业出口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出口经营活动中遇到的技术壁垒问题,是商务部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搭建技术服务体系平台,推进企业跨越技术壁垒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落实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经济调节手段,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措施。至此,以《指导意见》为引导,以技术《指南》为依托,以服务中心为平台的出口商品技术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布置流通要求标准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协调,因此标准化不仅是国际技术组织讨论的内容,而且也成为多边贸易谈判的重要议题,我国政府已在世界贸易组织提出了“标准化中的知识产权”提案,推动在国际组织中对这个议题的讨论。出口商品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将为我国政府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组织技术法规评议,技术标准议题审议,以及各种专业讨论提供支撑,意义深远。

出口商品经营方案范文第2篇

(二)拟定和执行全市国内贸易发展规划,研究提出流通体制改革意见;培育和发展城乡市场,推进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实行连销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

(三)贯彻执行国家制订的规范市场运行、流通秩序和打破市场垄断、地区封锁的政策,研究拟定全市相应的政策;监测分析市场运行和商品供求状况,组织实施重要消费品市场调控和重要生产资料流通管理。

(四)起草全市商品流通、物资流通和餐饮服务业的有关规定,并组织实施;调查研究流通行业重大问题,提出政策建议;负责成品油、酒类等主要生活用品流通和拍卖、典当等行业的监督管理。

(五)拟定和执行全市外贸进出口中长期发展战略;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进出口商品管理办法和进出口商品目录,组织实施进出口配额计划,组织协调进出口商品配额招标工作。

(六)执行国家制定的对外技术贸易、国家进出口管制以及鼓励技术和成套设备出口的政策,参与进出口贸易的标准化体系建设;负责监督管理技术引进、设备进口、国家限制出口的技术和引进技术的出口与再出口工作。

(七)负责管理全市机电产品进出口工作,组织协调全市机电产品招标工作。

(八)负责全市对外经济合作工作;负责全市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

询等业务的管理、负责审核市内企业对外投资开办企业(金融企业除外)并实施监督管理;负责管理多边、双边对我市无偿援助及赠款。

(九)拟定并实施全市外商投资政策和改革方案,指导全市外商投资工作;参与拟定全市利用外资的中长期规划;负责全市鼓励类外商投资限额以上且无需国家综合平衡项目设立及其变更事项;指导、管理全市外商投资项目合同章程的审批和核准工作;负责外商投资企业中属国家《利用外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类增资项目和外商独资项目的确认工作;审核大型外商投资项目的合同、章程及法律特别规定的重大变更事项;监督检查外商投资企业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合同、章程的情况;负责管理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工作。

(十)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出口商品经营方案范文第3篇

一、进口关税调整情况

(一)最惠国税率调整情况

降低“鲜草莓(税则号列0810.1000)”、“暂时保藏的其他水果及坚果(税则号列0812.9000)”、“黄酒(税则号列2206.0010)”、“其他发酵饮料(税则号列2206.0090”、“未漂或漂白的纯聚酯布(税则号列5512.1100)等5个税目商品的进口关税。

(二)进口暂定税率调整情况

2009年对673种商品实施进口暂定税率。此次调整目的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及缓解部分行业面临的经营困难,对进出口商品的暂定税率进行了调整。

(三)优惠税率、特惠税率及协定税率调整情况

依据我国签署的有关协议,2009年我国对《亚太贸易协定》成员国、东盟十国、智利、巴基斯坦、新西兰、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实施协定税率。此外,2009年我国将继续对老挝等东南亚4国、苏丹等非洲31国、也门等6国,共41个最不发达国家的部分商品实行特惠税率。

二、出口关税调整情况

(一)出口关税调整情况

继续执行2008年12月1日起取消的部分钢材的出口关税。取消钢材出口关税主要针对大型型钢和所有板材的出口关税。这将进一步缓解钢厂的压力,有助于钢厂减少亏损。同时为保障国内农业生产用肥的需要,2009年对尿素、磷酸氢二铵等化肥采用与2008年不同的计税方式,除淡季旺季税率不同外,还根据相应的基准价格实施滑准税。

(二)出口暂定税率及特别税率调整情况

2009年对煤炭、原油、金属矿砂等能源资源类产品以及木浆、焦炭、铁合金、钢坯、部分钢材等生产能耗高、对环境影响大的产品继续实施出口暂定税率。同时为保障国内农业生产用肥的需要,继续对尿素、磷酸氢二铵等化肥出口征收季节性出口关税,继续对复合肥等部分化肥及其原料征收特别出口关税。调整内容主要包括:粮食类出口暂定税率整体下调,一部分取消出口暂定税率;取消了钢铁轧材、钢铁管的出口暂定税率;对含磷矿产品、磷、磷酸、氨、氯化铵、硝酸钾等化肥相关产品征收出口特别关税。同时降低部分化肥及其原料的特别出口关税税率;增加了氟化物、含氧化镁的混合物等资源性产品的出口暂定税率。

出口商品经营方案范文第4篇

1.1国际物流的含义

所谓国际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跨越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了的“物的流通”,是实现货物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间的物理性移动而发生的国际贸易活动。从国际贸易的一般业务角度来看,国际物流表现为,实现国际商品交易的最终目的的过程,即实现卖方交付单证、货物和收取货款,而买方接受单证、支付货款和收取货物的贸易对流条件。

从本质来说,国际物流实质上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

国际物流的总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国际物流系统涉及多个国家,地理范围大;同时由于各国社会制度、自然环境、经营管理方法、生产习惯不同,一些因素变动较大,在国际间组织货物从生产到消费的流动,相比较国内物流更加复杂。因此国际物流的目标即是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作为企业价值链的基本环节,国际物流不仅使国际商务活动得以顺利实现,而且为国际企业带来新的价值增值,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第三利润源泉”。

1.2国际物流的主要特征

1.2.1国际物流反应快速化。国际物流服务提供者对上游、下游的物流、配送需求的反应速度越来越快,前置时间越来越短,配送间隔越来越短,物流配送速度越来越快,商品周转次数越来越多。

1.2.2国际物流功能集成化。国际物流着重于将物流与供应链的其它环节进行集成,包括:物流渠道与商流渠道的集成、物流渠道之间的集成、物流功能的集成、物流环节的集成等。

1.2.3国际物流服务系列化。国际物流强调物流服务功能的恰当定位与完善化、系列化。除了传统的物流服务外,现代物流服务的外延向上扩展至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向下延伸至配送、物流咨询、物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教育培训等增值服务;在内涵上则提高了以上服务对决策的支持作用。

1.2.4国际物流作业规范化。国际物流强调功能、作业流程、作业动作的标准化与程式化,使复杂的作业变成简单的、易于跨国界、跨区域推广与考核的作业。

1.2.5国际物流目标系统化。现代化国际物流从系统的角度统筹规划一个公司整体的各种物流活动,处理好物流活动与商流活动及公司目标之间、不同物流活动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实现每个物流环节最优化的同时,追求整体物流活动的最优化。

1.2.6国际物流手段现代化。国际物流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为客户提供服务、生产、流通、销售,规模越大、范围越广,物流技术、设备及管理越现代化,自动化、机械化、无纸化和智能化等手段普遍应用。

1.2.7国际物流组织网络化。国际物流需要有完整、健全的物流网络体系,网络上点与点之间的物流活动保持系统性、一致性,这样可以保证整个物流网络有最优的库存总水平及库存分布,运输与配送快速、机动,既能铺开又能收拢。

1.2.8国际物流系统信息化。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国际物流过程的可见性明显增加,从而可以加强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在组织物流过程中的协调和配合以及对物流过程的控制。

1.2.9国际物流服务社会化。众多工商企业更倾向于采取资源外取的方式,将本企业不擅长的物流环节交由专业物流公司,或者在企业内部设立相对独立的物流专业部门,而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自己真正的优势领域。

1.2.10国际物流活动全球化。跨国公司普遍采取全球战略,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物流的选择和配置,着眼于物流技术和系统在全球大市场的推广。

2中国国际物流体系的构建

2.1国际物流体系的内涵

国际物流体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包括国内、国家间、区域间和洲际间)为进行物流活动,由物流人员、物流设施、待运物资和物流信息等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对国际物流系统进行系统综合、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等的一系列过程就是国际物流系统化。效率化和最优化是国际物流体系优化的两大目标。所谓效率化,也就是要把物流的上述功能作为一个系统来构造、组织和管理,物流各个子系统的共同目的是实现物流的效率化;所谓最优化,也就是应用物流系统的效率与费用分析使系统的构造、组织、管理的物流过程实现了最优化,以物流总体系统成本最低来提供物流服务。

2.2中国国际物流体系的组成

中国国际物流体系的构建要符合国内各区域内国际贸易份额的分担,按照现代物流的要求,由以下5个子系统构成。

2.2.1运输子系统。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核心。商品通过国际货物运输作业由卖方转移给买方。国际货物运输具有路线长、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繁杂、风险性大、时间性强等特点。运输费用在国际贸易商品价格中占有很大比重。国际运输主要包括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单据的处理以及投保等有关方面。

我国国际物流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海运力量不足、航线不齐、港口较少、布局不合理等,压货压港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进出口货物的及时流转;第二,铁路运输全面告急,海铁联运的能力没有发挥,内陆出口更困难;第三,航空运输力量也不足,快速空运体系还没有形成规模。要解决外贸进出口运输的困难,必须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在加大对水运、空运和几种运输方式连接部建设投入的基础上,形成大容量、快速化的国际货运通道,组织以大型运输企业为龙头的国际货运船队、专列和快递企业。

2.2.2仓储子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中的商品从生产厂或供应部门被集中运送到装运港口,有时须临时存放一段时间,再装运出口,是一个集和散的过程。它主要是在各国的保税区和保税仓库进行的。主要涉及各国保税制度和保税仓库建设等方面。保税仓库的出现,为国际物流的海关仓储提供了既经济又便利的条件。从物流角度看,应尽量减少储存时间、储存数量,加速货物和资金周转,实现国际物流的高效率运转。

2.2.3商品检验子系统。由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商品检验成为国际物流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根据国际贸易惯例,商品检验时间与地点的规定可概括为三种做法:一是在出口国检验。可分为两种情况:在工厂检验,卖方只承担货物离厂前的责任,运输中品质、数量变化的风险概不负责;装船前或装船时检验,其品质和数量以当时的检验结果由准。买方对到货的品质与数量原则上一般不得提出异议。二是在进口国检验。包括卸货后在约定时间内检验和在买方营业处所或最后用户所在地查验两种情况。其检验结果可作为货物品质和数量的最后依据。在此条件下,卖方应承担运输过程中品质、重量变化的风险。三是在出口国检验、进口国复验。货物在装船前进行检验,以装运港双方约定的商检机构出具的证明作为议付货款的凭证,但货到目的港后,买方有复验权。如复验结果与合同规定不符,买方有权向卖方提出索赔,但必须出具卖方同意的公证机构出具的检验证明。

在国际贸易中,从事商品检验的机构很多,包括卖方或制造厂商和买方或使用方的检验单位,有国家设立的商品检验机构以及民间设立的公证机构和行业协会附设的检验机构。在我国,统一管理和监督商品检验工作的是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及其分支机构。究竟选定由哪个机构实施和提出检验证明,在买卖合同条款中必须明确加以规定。为此,有必要考虑构建适合我国产品进出口结构的快速商检子系统,最大程度地降低进出口产品的商检成本,提高产品的进出速度。

2.2.4商品包装子系统。现在我国出口商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出口商品包装材料主要靠进口;包装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低,质量上不去;外贸企业经营者对出口商品包装缺乏现代意识,表现在缺乏现代包装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包装的信息观念;“重商品、轻包装”的思想普遍存在。

为提高商品包装系统的功能和效率,应提高广大外贸职工对出口商品包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现代包装意识和包装观念;尽快建立起一批出口商品包装工业基地,以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满足国际市场、国际物流系统对出口商品包装的各种特殊要求;认真组织好各种包装物料和包装容器的供应工作。

2.2.5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处理和传递国际物流和商流的信息情报。没有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将寸步难行。国际物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口单证的作业过程、支付方式信息、客户资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和供求信息等,具有信息量大、交换频繁、传递量大、时间性强、环节多、点多线长等特点。所以要建立技术先进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把握国际贸易EDI的发展趋势,强调EDI在我国国际物流体系中的应用,建设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信息高速公路。

上述主要系统应该和配送系统、装搬系统以及流通加工系统等有机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建立我国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国际物流系统。

2.3建立和完善物流网络,促进国际物流合理化

国际贸易和经营的竞争要求国际物流系统的物流费用要低,顾客服务水平要高。为实现这一目标,建立完善的国际物流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从实践中来看,国际物流体系是指由多个收发货的“节点”和它们之间的“连线”所构成的物流抽象网络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信息流网络的有机整体。国际物流体系构建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确定进出口货源点(或货源基地)和消费者的位置、各层级仓库及中间商批发点(零售点)的位置、规模和数量,从而决定了国际物流系统的合理布局和合理化问题。

2.3.1建立和完善国际物流体系的原则。通过完善和优化国际物流网络,扩大我国国际贸易份额,提高我国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成本优势,这是我国构建国际物流体系的目标。为此,首先在规划网络内建库数目、地点及规模时,都要紧密围绕着商品交易计划,乃至一个国家宏观国际贸易总体规划进行。其次,明确各级仓库的供应范围、分层关系及供应或收购数量,注意各层仓库间的有机衔接。诸如:生产厂家仓库与各中间商仓库、港(站、机场)区仓库以及出口装运能力的配合和协凋,以保证国内外物流畅通,少出现或不出现在某一层仓库储存过多、过长的不均衡状态。再次,国际物流网点规划要考虑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留有余地,以备将来的扩建。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国际贸易,增强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建立健全高效、通畅的国际物流体系,实现国际物流合理化和国际贸易扩大化。

2.3.2国际物流体系合理化建议。我国的国际物流体系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为了促进我国国际物流体系更加合理,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合理选择和布局国内、外物流网点,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规模,以达到费用省、服务好、信誉高、效益高、创汇好的物流总体目标。

第二,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加速进出口货物的流转。充分利用海运、多式联运方式,不断扩大集装箱运输和大陆桥运输的规模,增加物流量,扩大进出口贸易量和贸易额。

第三,缩短进出口商品的在途积压,它包括进货在途(如进货、到货的待验和待进等)、销售在途(如销售待运、进出口口岸待运)、结算在途(如托收承付中的拖延等),以便节省时间,加速商品和资金的周转。

第四,改进运输路线、减少相向、迂回运输。

第五,改进包装,增大技术装载量,多装载货物,减少损耗。

第六,改进港口装卸作业,有条件要扩建港口设施,合理利用泊位与船舶的停靠时间,尽力减少港口杂费,吸引更多的买卖双方入港。

第七,改进海运配载,避免空仓或船货不相适应的状况。

出口商品经营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欧债危机;出口;传导机制

项目:珠海市金湾区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基于跨境电商视角的珠海金湾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研究”(项目编号:201510)

中图分类号:F746.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欧债危机2.0对广东出口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

收录日期:2016年4月5日

一、欧债危机向2.0发展新趋势

欧债危机,是指自2009年以来在欧洲部分国家爆发的债务危机。欧债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和深化,其本质原因是政府债务负担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范围,而引起的违约风险。欧债危机实质上是欧元区内国家间失衡所引发的国际收支危机,由于各成员国在欧元区成立之初就已存在结构性差异,“核心国家”生产、“边缘国家”消费的格局不断深化,一旦从“核心国家”流向“边缘国家”的资金链条断裂,边缘国家的国际收支危机就被触发。

从2009年至2016年初,欧盟尝试通过包括一系列救助方案在内的各种途径将欧洲带出困境,但显然欧债危机形势仍可能继续恶化。欧盟一直以来都希望在通过给各国提供贷款的同时,欧洲各国可以实行财政紧缩从而降低利率,并且重现经济增长,但收效甚微。种种迹象表明,一场始于银行业的新危机或正在酝酿之中。2016年2月开始,大量的衍生产品使得德意志银行陷入了破产困境,2015年亏损达68亿欧元,渣打银行也爆发大面积亏损,股价暴跌,作为一家相对稳健的银行尚且如此,说明整个欧洲的银行已经陷入困境。如果尽全力救助,那么救助成本将导致债务率走高,欧盟各国的财政很有可能再次被拖下水,我们将见到2.0版的欧债危机;如果放弃救助,也不是一个更优选择,将会对尚且十分脆弱的欧洲经济复苏造成打击。欧盟为广东第四大贸易伙伴,2014年对欧盟贸易出口增长8.3%,2015年对欧盟贸易出口增长2.5%,下降非常明显,可见欧债危机的无法根治和继续演进对于广东出口欧盟还是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

二、欧债危机对广东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一)出口需求水平。欧债危机对广东省出口贸易的最大影响无疑是欧盟对广东出口的需求减弱。凯恩斯需求理论认为,一国出口总量主要受出口商品相对价格和贸易国实际收入的影响,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人民收入就越多,消费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广东对外贸易伙伴国的工业制造增长率、零售业增长率、商业景气指标、金融服务业信心指数等指标越好,广东对外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形势越好,其进口商品量就越会增加,广东出口贸易就越会不断增长;反之,广东对其出口贸易就会减缓甚至下降,即广东出口贸易发展和贸易伙伴的商品进口量呈现正相关关系。

(二)出口价格水平。按照需求供给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出口商品价格水平越低,贸易伙伴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量就会越大,这样会使出口国的出口商品供给增加;出口商品价格水平越高,贸易伙伴国对商品的进口商品的需求量就会越小,这样会使出口国的出口商品供给减少。由于广东相对欧盟劳动力价格优势较为明显,且国家和广东地方政府长期维持对外贸易的优惠政策,所以出口商品价格水平对广东出口商品供给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广东贸易出口商品的价格上升会阻碍广东省出口贸易的发展;相反,出口商品的价格下降会促进广东出口贸易的发展,即广东出口贸易的发展与出口商品价格的高地存在负相关关系。

(三)汇率水平。按照国际经济学的理论,汇率变化会对一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国货币贬值会使该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导致贸易伙伴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国货币升值,则该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会相对上升,导致贸易伙伴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但是,考虑到汇率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受到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汇率的上升或下降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并不确定。欧债危机发生后,人民币对欧元的汇率在2008年为10.22,2009年为9.52,2010年为8.97,2016年为7.37,持续的升值无疑对广东出口欧元区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欧洲各国进口成本上升和进口需求量下降,使得广东对欧洲出口量下降;其次,欧元不断贬值进一步降低了欧元区国家的进口需求;最后,美元、日元、欧元是广东出口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人民币除了对日元是贬值的,对美元、欧元均是升值的,严重损害广东出口企业的经济利益,导致出口欧洲的增长率不断下降。

(四)收入水平。当一国发生债务危机时,其经济发展停滞,国民财富缩水,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都会下降,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不断下降,导致其贸易伙伴国的出口下降。国与国之间的收入传导机制分为直接传导机制和间接传导机制。直接传导机制指直接产生在双边贸易中的传导机制,间接传导机制是指因为其他国家市场同类产品贸易竞争间接引起的传导机制。欧盟是广东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欧洲债务危机对广东出口欧盟产生直接和间接双重影响,在危机的冲击下,广东对欧出口利润下降,订单数量锐减,一些外贸企业甚至濒临破产。2007年7月美国次贷危机、2009年11月欧洲危机接连爆发后,欧盟、美国、日本的GDP增长率都呈现“V”形趋势。两次危机发生后,广东这三个主要贸易国的经济增速下降明显,经济的不景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消费能力,在消费下降的情况下欧洲各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同样下降。具体到广东的出口市场上,欧洲各国居民收入下降一定程度导致广东出口额下降。

三、欧债危机对广东出口贸易影响的传导机制

(一)贸易渠道下的欧洲债务危机传导。国际经济学认为,贸易溢出效应分为直接双边贸易溢出效应和间接多边贸易溢出效应。直接双边贸易溢出效应主要是通过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影响贸易国的经济基础,导致经济、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传导效应。间接多边贸易溢出效应主要是通过各国为争夺出口市场而作的出口政策的调整导致危机在国际间的传导效应。

1、价格效应。从2009年12月欧债危机爆发开始,截至2015年12月,欧元对各主要贸易国家的汇率一路走低。欧元的贬值造成其出口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下降,进而提升了欧盟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欧盟各国对外出口增加;相反,欧盟各国对外进口的需求量则不断下降,导致广东对欧盟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

2、收入效应。欧元贬值还引发收入效应。在欧元区各国人民名义收入维持不变的情况下,欧元的贬值造成其实际收入降低和实际可支配收入下降,对进口商品需求下降。同时,欧债危机影响了投资者对欧盟经济复苏的预期,全球股市受到影响,欧元区各国人民的投资收入减少,股市财富效应下降甚至消失。欧盟27国失业率由2009年12月的9.4%上升到了2015年的10.4%。失业率的上升导致欧元区各国人民的消费能力降低。同时,由于失去对收入保障的心理预期,欧元区各国人民的消费意愿下降,实际收入由于欧元贬值和失业率上升而大幅下降,最终导致欧盟对进口的需求减少。欧债危机中,直接双边贸易溢出效应体现为欧元贬值使得欧盟的出口竞争能力加强,对其贸易伙伴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导致其贸易伙伴国的贸易赤字增加、外汇储备减少、经济形势恶化。

(二)欧债危机对广东出口影响的传导机制。欧盟是广东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非常重要的经贸伙伴,是广东省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技术引进来源地以及进口市场之一。具体来讲,欧债危机主要是由汇率、外需、金融市场等几方面机制对广东外贸出口进行传导。根据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可知,一国货币升值速度过快,会使其出口商品在世界贸易市场上的价格上升,从而使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下降。从2010年中国启动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国际市场上各主要流通货币的汇率已经大幅上升,而欧债危机对欧洲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得欧元汇率持续走低。2015年1~5月,人民币对欧元累计升值14.5%,对中国的出口企业产生巨大的成本压力,使得很多本身就需要依靠出口退税来维持经营的中小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境地,使得广东对欧盟的出口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欧债危机的爆发,使得欧洲经济出现增长乏力、高失业率和高通胀的风险。根据联合国的《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2015年欧元区的GDP增长率预计将几乎停滞在1.6%,2014年为1.9%。与此同时,欧盟的失业率却在不断上升,从危机前的7.5%上升到2015年的10.4%。而在债务危机尤为严重的西班牙,其失业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0.8%,其他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也面临着高失业率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人均消费和需求不断下降,造成欧洲各国对外国商品需求不断压缩,广东对欧出口增速持续放缓。受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影响,金融市场和股票市场波动比较大,对投资者市场信心造成较大影响,进一步延缓了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由于欧洲整体经济情况会受到债务危机的较大的负面影响,欧盟作为广东最大的出口市场,对欧出口受影响程度较大。

四、欧债危机对广东出口企业的影响

(一)企业直接出口订单减少,需求下降。广东作为欧盟最大的出口国,欧债危机爆发以后,欧盟的财政紧缩,内需急剧减少,对广东的进出口贸易产生较大的影响。根据对广东出口企业的实地调研,有一家公司,在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前,希腊的顾客每年都会与该公司签订100万美元的家居用品,而欧债危机爆发以后,订单数额急剧下降到只有20多万美元。欧债危机使得欧盟国家进口需求下降,欧债带来的影响直接体现到了对广东进口货物的订单上。广东的出口企业在欧债的冲击下营业额大幅度下降,企业生存面临着一定的困境。根据广东部分出口企业的调研数据,欧债危机对广东出口企业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订单数量减少一个方面。欧债危机的持续恶化升级使得人民币对欧元的汇率不断下降,汇率波动引发收汇风险,从而导致出口企业利润下降。此外,欧债危机的冲击会导致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对广东出口企业也有较大程度的影响。

(二)出口企业成本上升,利润缩水。欧债危机爆发以后,欧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开始下跌。2015年1月欧元对人民币的跌幅达到2013年来的新低,突破到7以下。人民币在这期间却不断升值,物价上涨,原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由于生产成本上升,使得出口到欧盟的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由于欧盟国家刚刚经历了欧债危机的重创,经济基本面元气尚未恢复,广东出口商品价格的上涨对于欧盟来讲更是雪上加霜,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对于国外买家来说,由于受到欧债的冲击,使得欧洲市场对广东的进口需求减少。如果广东的出口商品价格上涨,那么就会造成存货的积压,对广东出口企业来说会进一步增加其风险。出口企业由于成本上升导致欧盟对广东进口商品的大幅下降,甚至有的企业完全没有订单,广东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因此缩水。举例说明,广东汕头是广东重要的玩具出口基地,骅威玩具公司生产的大部分玩具都向欧洲市场出口,由于公司与欧洲市场有着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订单数量才没有受到大幅度的冲击,但是公司与欧盟贸易主要通过美元结算,美元汇率今年从6.6下降到6.4,该公司对欧洲市场的出口额规模较大,汇率的变动使得公司遭受较大损失。为避免由于汇率波动造成公司进一步的损失,骅威决定用人民币作为结算的货币或者是制定价格随着汇率来自动调节的策略,玩具的生产从拿到订单到生产出玩具大概需要四个月时间,这段时间内汇率变动造成的影响都是由生产企业承受,公司外贸损失进一步增加,且风险更难以控制。

(三)欧洲贸易壁垒再次出现。2011年9月中旬,欧盟将中国出口的墙砖、地砖进口关税提高至69.7%,将中国出口的自行车及零件的反倾销税延长了5年,税率提高至48.5%,欧盟通过提高关税来抵制广东出口企业大量向欧盟国家出口此类产品,这意味着欧洲对广东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升温,是欧债危机加剧、欧洲进口需求不断下降的必然结果。佛山陶瓷行业协会认为,欧盟的贸易制裁进一步体现了欧盟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直接导致欧盟许多采购商的观望,使得佛山陶瓷业半年损失即达到上亿欧元。除了陶瓷行业,被欧盟制定外贸壁垒的还有玩具行业,欧盟也对玩具产品的机械、卫生、物理性能方面均规定了苛刻的标准。出口企业面对如今的状况十分的担忧,本身的经济状况就很不好,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欧盟环保、安全、符合技术标准进一步加剧了广东出口企业的成本,出口量受到严重影响。随着欧盟反倾销裁决的蔓延,阿根廷、智利也先后提出要对中国的出口企业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巴西也提出要对中国的进口产品提高进口关税。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仅在欧元区,很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欧元区财政预算赤字的扩大导致了欧元区债务危机的爆发,使得欧元区经济陷入困境,政府的债务负担加重,失业率高涨。为了刺激欧元区经济的增长,同时缓解政府高额的债务压力,欧盟对进口产品提高关税,广东出口企业特别是中低端出口企业在经历了订单数量下降、收汇风险上升后,盈利空间再次受到挤压,不得不转型以求生存。

五、结论

从国际看,欧债危机的不断升级和向欧盟等相关国家经济基本面的深层次扩散,国际需求明显下降,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广东外贸出口外部经济环境不容乐观;从国内看,广东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贸的传统竞争优势在弱化,劳动力和土地等成本不断上升,经济、外贸发展步入新常态。因此,如何在这种整体不利的传统外贸环境中实现逆势增长,巩固广东外贸传统优势,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加快外贸转型升级,成为摆在广东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相关主体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政府要不断加强外贸管理体制创新和贸易便利化改革,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和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全面快速发展;企业要由外贸生产商向外贸供应商转变,由产品交易商向生产组织者转变,提高研发设计能力并建立自主品牌,实现了外贸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融合。

主要参考文献:

[1]叶莉,靳政钰.天津外贸依赖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升级初探[J].对外经贸实务,2013.9.

[2]马卫国,唐振龙.广东省加工贸易经济转型升级分析[J].城市探索,2011.7.

出口商品经营方案范文第6篇

随着绿色保护主义日趋强化,在近几年的国际贸易中,我国许多出口产品就是因为无法达到这些国家制定的绿色标准而遭到国际市场的排挤,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出口贸易不但无法进一步做大做强,甚至难以得到巩固,有着被逐步削弱的趋向。负面影响几乎波及到我国出口贸易的所有领域,具体表现:

1、经济损失。

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技术标准极为严苛,使我国的出口商品极难打入目标市场,有失自由市场的公平性。据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出口贸易每年因绿色贸易壁垒而遭受的损失占出口总额的23%,经济损失总额超过数百亿元。若长期受限于绿色贸易壁垒,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经济都将面临巨大损失。

2、扰乱市场。

发达国家订立的准入认证标准也相当高。我国出口企业需要付出相当多的公关费用及人力成本,才能顺利进入目标市场,给我过出口市场的平稳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若绿色贸易壁垒广泛实施,中国贸易商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占有比越来越少,破坏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协调性与稳定性。

3、削弱优势。

面对贸易壁垒带来的限制影响,发达国家针对税收采取了相关调整,建立符合本国利益的绿色补贴政策,这显然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决策。从本国来说,这种方案制约了我国出口商品的优势,无论是税收政策或市场占有等,均不利于中国本土商品走向国家,大大降低了中国商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中国绿色贸易壁垒应对管理措施

经营思想决定着企业未来走向,以及市场战略调整方向。长时间以来,中国企业经营缺乏观念意识,主要表现与市场风险意识缺乏,影响了经营者调整市场决策。我国必须建立符合国际经济准则的应对策略,避免绿色贸易壁垒对产业发展造成的损失。

1、贸易自由化。

贸易经济是国家经济建设重点,对提升国民经济产值及国民经济收益具有深远影响,也是新时期各个国家经济战略改革重点。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其环境污染问题趋于减少,这是贸易给环境带来的正规模效应。贸易自由化的法规和保护环境的法规是没有抵触。但在实践中,贸易自由化要根据世界各国实际情况进行,相互维护彼此国家的经济利益。

2、贸易持续化。

在关贸总协定的体制中,类似绿色贸易壁垒这类非关税壁垒的争端也经常发生,如何避开绿色贸易壁垒造成的不利影响,这是每一个进口国家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按照绿色贸易壁垒协议,进口国可以从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健康的角度出发,对中国贸易经济事业提供相应的决策指导。从贸易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为各个国家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3、贸易法制化。

法律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前提,也是维护贸易国双方利益的基本保障。如果借助绿色贸易壁垒恶意控制进口商品则属于经济违规行为,不符合世界经济健康化发展,不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我国无论是政府层面、行业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应对这场建立在环保与贸易冲突为背景下,产生的贸易规则的浪潮。

4、贸易创新化。

我国政府应通过外交及政策手段在国际贸易中进行调节;行业协会应运用合理标准的制定以及良好的引导,营造良好的行业分为;各企业在生产链及供应链中加入绿色创新理念。中国企业要坚持创新改革之路,对贸易决策实施创新化调整,让我国无论是在国内生产还是在对外贸易中都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不断加强的国际市场上取得先机,争取更有利的国际贸易地位。

结论

出口商品经营方案范文第7篇

“中铁建”自贸区百余家企业入园

经过开发建设,莱基自贸区已成为拉各斯较大的卫星城及我国产品辐射非洲乃至欧美市场的重要产业基地。截止2010年2月,莱基自贸区已与24家企业签订了入区投资协议,52家企业已完成入园公司注册手续、领取营业执照。此外,自贸区还与来自中国、欧美及尼日利亚本国约70家企业签订了入园投资意向协议。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需要企业“走出去”;同样,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融合在一起,开展一体化的国际经营。这就要求企业不仅注意开拓欧美市场,也要大力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特别是非洲国家的市场,尼日利亚是非洲大国,拥有广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中国产品特别是机电、轻纺、医药等产品价廉物美,在非洲市场上深受欢迎。这就为中国企业建立国家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前,非洲国家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谋求共同发展和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方面积极努力,在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方面加大力度。莱基自贸区为中国企业在尼日利亚的经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只要中国企业注意改进产品质量、深化产品档次,在促进中尼经贸发展方面必将大有作为。中铁建的对外投资确实为其他建筑企业的对外投资提供了借鉴的榜样。

自贸区可规避政策性风险

自贸区有利于中国企业更好地避免贸易摩擦。中国已经多年成为全球贸易摩擦的第一目标国,这使中国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中国累计遭遇的反倾销调查达到了66起,远远超过同期其他出口大国的反倾销调查立案数量。贸易摩擦涉案产品的范围也不断扩大,逐步由货物贸易领域向宏观体制层面蔓延。在应对贸易摩擦的一系列举措中,“走出去”是一种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自贸区的投资有助于尼日利亚广阔的市场对中国成熟技术的吸收。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一人口大国,但工业基础相当薄弱,90%以上的产品本国难以生产或无法保证质量,因此,对海外产品有较大的依赖性,市场潜力巨大。而中国企业在许多产业领域形成了成熟的生产技术与生产能力,完全有条件和能力走出国门立足国际市场。尼日利亚正为这些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和发展平台。

有利于我国企业适应尼日利亚贸易政策的变化。近年来,尼日利亚政府意识到要大力发展本国工业经济,提高本土化生产能力,并逐步出台了一些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法规。未来几年,尼日利亚的贸易政策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尽管中国对尼日利亚出口商品的结构已经大有改善,机电产品所占比例接近50%,但出口商品中尼日利亚完全有能力自主生产的一般性商品仍占相当比重。目前,尼日利亚限制进口的产品主要为我国技术成熟、有竞争优势的纺织品、服装、鞋帽、家具、箱包、轻工等,从而给中国产品顺利出口尼日利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和冲击。

为减少损失,应对尼日利亚贸易政策的变化,一方面中国要继续改善出口商品的结构,进一步加大机电产品、高科技产品及成套设备的出口;另一方面,可顺应尼方的要求,利用当地资源和条件,在当地投资办厂直接生产和销售尼方不鼓励的产品。这样,既受到当地政府的欢迎和保护,又可带动国内设备、技术和原材料的出口。莱基自贸区的应运而生为中国企业在尼日利亚直接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从而大大规避了单纯贸易带来的政策性风险,并使中尼两国的贸易摩擦消弭于无形。

自贸区有利有弊

出口商品经营方案范文第8篇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放缓对我国外贸影响开始加速显现,我国进出口规模出现萎缩,贸易顺差继续扩大。预计2009年全年我国出口将下降5%,进口将下降12%,全年实现贸易顺差3600亿美元,比2008年增加650亿美元。预计2009年进口价格指数回落幅度,将明显大于出口价格指数,我国贸易条件将继续得到有效改善。

一、我国外贸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进出口规模出现萎缩,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2008年前9个月,我国外贸保持平稳增长,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5.2%。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国内经济增长减速,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导致去年第4季度外贸进出口增长明显萎缩。去年10月份当月进出口增速回落17.6%,11、12月份更是出现多年来首次单月量价齐跌。去年11月进出口总额下降9%,其中出口下降2.2%,进口下降17.9%;12月份进出口跌幅进一步加深到11.1%,其中出口下降2.8%,进口下降21.3%。

2008年全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61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增幅同比回落5.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比上年回落8.5个百分点;进口11330.8亿美元,增长18.5%,比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全年出口、进口值的增长,价格因素是主要拉动力量,实物量的增长幅度较小。全年出口价格总体上涨8.6%,对出口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扣除价格因素后,出口数量增长7.9%,对出口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6%;全年进口价格总体上涨15.8%,对进口值增长的贡献率为87%,扣除价格因素后,进口数量增长2.4%,对进口值增长的贡献率仅13%。其中,去年12月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下跌10%,已连续四个月大幅回落,为2002年3月以来的最低点,实际进口量下降12.5%;出口价格上涨5.1%,较去年11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为2008年最低, 实际出口量下降7.5%。

2008年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进口增速持续高于出口增速,顺差规模明显收窄。去年前三季度累计贸易顺差180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净减少49.2亿美元。随着去年10月份以后外贸进出口遭遇突变,进口增长速度回落明显快于出口,导致外贸顺差由降转增,去年11月份达到历史最高点400.9亿美元,全年贸易顺差295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净增加328.3亿美元。

(二)一般贸易进口增速提高,顺差减少;加工贸易出现萎缩,进口增速低于出口

2008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2352.6亿美元,增长27.6%,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48.2%,所占比重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625.8亿美元,增长22.9%,比上年回落6.5个百分点;进口5726.8亿美元,增长33.6%,比上年加快4.9个百分点。一般贸易项下贸易顺差899亿美元,比上年净减少205.7亿美元。

从各月运行情况看,一般贸易出口增速高开低走,说明外需出现极大萎缩,企业通过出口消化过剩产能的途径出现严重阻塞,这势必将加大国内产能过剩压力。从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和价格来看,2008年一般贸易出口价格上涨17.2%,出口数量增长4.8%;一般贸易进口价格上涨26.6%,进口数量增长5.6%。

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0535.9亿美元,增长6.8%,低于总体外贸增速10.9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41.1%,所占比重同比回落4.2个百分点。其中, 出口6751.8亿美元,增长9.3%,比上年回落11.3个百分点,占出口总值的47.3%;进口3784亿美元,增长2.7%,低于同期加工贸易出口增速6.6个百分点,占进口总值的33.4%。加工贸易项下贸易顺差296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1%,净增加476.9亿美元。

从各月运行情况看,2008年8月份,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连续77个月保持2位数增长的记录中止,并连续3个月停留在个位数。去年11月份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出现自2002年3月以来的首度同时下降,12月份跌幅进一步加深。其中,出口下降15.7%,进口下降31.3%,分别较去年11月加深4.8个和6.4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和蔓延,新订单大幅下降,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双双出现萎缩,这不但加大了我国承接国际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的难度,还可能带来大规模的撤资风险。从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和价格来看,加工贸易出口价格上涨5.7%,出口数量增长3.4;加工贸易进口价格上涨11.6%,进口数量则下降8%。

(三)外资企业进出口增长步伐放缓,国有企业增速有所提高

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4105.8亿美元,增长12.4%,比上年回落6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55.1%。其中出口7906.2亿美元,增长13.6%,占出口总值的55.3%;进口6199.6亿美元,增长10.8%,占进口总值的54.7%。同期,国有企业进出口6110.4亿美元,增长23.5%,比上年加快3.7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23.9%。其中出口2572.3亿美元,增长14.4%,占出口总值的18%;进口3538.1亿美元,增长31.1%,占进口总值的31.2%。

此外,集体、私营企业及其他企业进出口增长平稳,2008年进出口5400.2亿美元,增长27.3%,比上年回落10.7个百分点,占出口总值的21.1%。其中,出口3807.0亿美元,增长27.9%;进口1593.2 亿美元,增长25.7%。2008年,非国有企业仍然是推动贸易顺差的主要力量,其他企业进出口顺差比上年增加503.9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顺差增加345.5亿美元,而国有企业进出口逆差比上年增加516.7亿美元。

(四)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放缓,中美贸易增速降至入世以来最低点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占据我国进出口额43%的欧美日三大经济区都不同程度陷入衰退,其进口需求严重萎缩,加上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较大,2008年9月份以来我国对欧盟、美国月出口额持续下降,对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速也出现全面回落格局,多元化出口对我国出口增速下滑的缓冲空间受到全面挤压。

2008年,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中欧双边贸易总值为4255.8亿美元,增长19.5%,比上年回落7.5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同期中美、中日双边贸易增速9个和6.5个百分点。其中,我对欧出口2928.8亿美元,增长19.5%,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20.5%;我国自欧进口1327 亿美元,增长19.6%;对欧盟贸易顺差160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4%。

美国继续保持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2008年,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3337.4亿美元,增长10.5%,比上年回落4.5个百分点。其中,我国对美国出口2523 亿美元,增长8.4%,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17.7%,自美国进口814.4亿美元,增长17.4%,对美实现贸易顺差170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

日本仍然处于第三大贸易伙伴的位置。2008年,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2667.8亿美元,增长13%,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我对日本出口1161.3亿美元,增长13.8%;自日本进口1506.5 亿美元,增长12.5%,对日本出现贸易逆差34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3%。此外,印度在我国10大贸易伙伴中位列第10位。2008年,中印双边贸易总值为517.8亿美元,增长34%,比上年大幅回落21.5个百分点。

二、2009年我国外贸发展形势预测

综合来看,2009年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使我国外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出口、进口负增长可能成为常态。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政策作用的显现,进口可能会逐步回稳,而出口增速的回升更多依赖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的恢复情况。

考虑到2008年最后几个月的基数已经下降,2009年末进出口增幅将逐步回升。预计2009年全年我国出口将下降5%,进口将下降12%,全年实现贸易顺差3600亿美元,比2008年增加650亿美元。虽然目前无法计算2009年不变价净出口(含服务贸易)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但是预计2009年我国进出口价格指数增幅将会减小,人民币汇率变动也将可能缩小,同时GDP增速将会有所放缓,这些因素都将促使货物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并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加大。同时,预计2009年进口价格指数回落幅度将明显大于出口价格指数,我国贸易条件将继续得到有效改善。2008年7月份以来,随着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我国进口价格开始大幅回落,进口价格指数从2008年8月份122.70回落到12月份的90。同期,尽管我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也在回落,但回落幅度要远远小于进口价格指数的回落。反映在贸易条件上,已从2008年7月89 的低点回升到12月份117左右,表明我国贸易条件开始得到显著改善。而2009年我国进出口价格的走势,将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持续改善。

从进口商品价格来看,2009年由于需求大幅萎缩、金融机构资金运用大力去杠杆化等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即使不会继续较大幅度下降,也将难以再现大幅上涨,我国进口整体价格将会大幅回落。从出口商品价格来看,2009年在境外需求将大幅萎缩和我国经济可能较大幅度减速等不利因素制约下,2008年8月份以前推动我国出口商品美元价格上涨的不利因素已经或将会大幅转向,这为我国出口商品价格下降提供了巨大空间,考虑到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出口退税率提高及人民币汇率变化等因素,预计2009年我国出口商品整体价格水平将会出现一定幅度下降,但会明显弱于进口价格的降幅。

三、对策建议

200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将出现下滑,这是全球贸易经历了多年高速增长后首现负增长格局下的一种必然现象。对此,我们必须客观看待这一下滑现象。在大力扩大内需的前提下,我们需要大力推动我国外贸的转型,并逐步改变我国外需依存度过高的状态。

(一)完善外贸政策,帮助外向型企业渡过难关

一方面,要有选择地适当上调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可细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不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含量,对纺织轻工行业的鼓励类产品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也要对代表先进生产力与国内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相关产品加以出口退税政策,支持自主品牌产品与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另一方面,要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在资金、技术上予以一定支持,帮助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渡过难关;增加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帮助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此外,继续严格控制粮食、化肥、钢材、煤炭和焦炭等“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努力扩大重要资源、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

(二)审慎灵活掌握人民币汇率波动情况

无论是从与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的对比、从外汇储备继持续增长的内因来看,还是从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国际影响力、提高人民币强势货币的国际信心的目的来看,以及2009年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很大,来自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要求升值的外在压力来看,2009年,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很大。为此,一方面,要注重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提高汇率的向下浮动空间,以防止发达国家通过汇率转嫁危机,减轻由于汇率风险对出口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短期内出现人民币大幅贬值情况的发展。在当前世界需求出现萎缩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主动挑起货币贬值战争。同时,要密切关注美元兑欧元、日元等其他主要货币汇率关系的变化调整,加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弱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管理,把有效汇率稳定作为汇率政策的目标,合理确定人民币对不同货币的比价关系,完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框架。

(三)合理利用外汇资源,整合国际资源为扩大内需所用

一方面,要择机进口能源、资源类产品。自2008年7月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大幅回落,国际油价已跌至每桶50美元以下,跌幅达到70%左右;铜等有色金属等初级产品价格也在大幅下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下滑,为我国进口相关资源、能源类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政府应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尽快形成进口方案,以政府采购与企业购买相接合的方式,择机购入石油、有色金属等稀缺物资,大力提高我国能源等战略储备和增加后备来源。

另一方面,这次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资产价格调整,正好为我国提供了一个整合国际资源的机会。未来我国扩大内需所需要的资源量巨大,必须抓紧机会将外汇货币资产更多转换为战略性资源资产。应通过收购拥有石油资源、矿产资源的国际企业股份甚至获得相对控股权来提高我国资源保障的可靠性,增强我国对重要资源国际定价的话语权,将外汇货币资产更多转换为实物资产,为我国扩大内需提供长期的资源供给保障。

(四)政府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进一步增加的中外贸易摩擦的措施,务实、有效化解中外贸易可能出现的纠纷

有关部门应积极主动通过多渠道收集信息,为企业做好信息咨询、培训等工作,并应善于采用国际贸易规则保护自己利益,应充分重视和利用复议的权利,即根据WTO 原则可以对技术壁垒的不合理内容提出异议,为本国企业出口争取主动便利条件。同时,政府除展开多层次交涉外,还应与中介组织、企业等在信息收集与共享、联合应诉、法律抗辩、公平贸易培训、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建立长效联系机制。而企业自身要尽快熟悉WTO 规则和贸易救济调查的相关知识;遭遇贸易摩擦案件时要积极应诉,特别是在应诉时要注意团结作战一致对外;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在研发、生产、营销、会计等方面要规范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良好的外贸经营秩序,遵守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主动抵制低价竞销等扰乱出口经营秩序的行为;逐步增强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及时了解国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调整产品结构,提升竞争力。在出口市场的选择上,实现“产品多元化”和“市场多元化”,尽力减少和分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