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态农业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S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089-1
生态农业,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建成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集约化农业发展方式,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进行其他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研究生态农业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当前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的农技推广体制不适合生态农业的推广
当前我国进行生态农业技术推广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既是由政府来作为主导,以农业推广机构等政府部门作为推广的主力。这一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可以实现由政府对人、财、物进行统一的管理,对从科研到推广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统一,对新产品进行立项重点推广等特点。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管理不善和缺乏灵活性,农业技术科研与推广两部分产生分离,作为一线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大多条件很差,推广工作变成卖种子和肥料,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收效甚微。生态农业对技术的要求较高,科研和实际生产之间的转化更为困难,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显然不能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
1.2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缺乏
生态农业作为先进的农业技术,是以生态学和现代生物科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这就要求推广人员不但要熟悉推广工作,重要的是真正了解生态农业技术,可以将生态农业技术明白、准确的传达给老百姓。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农技推广站的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对新技术难以掌握,专业的设备也不会操作,制约了生态农业技术推广。
1.3 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农业的推广,在短时期内难以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但长期来说,在经济、生态、社会方面会有很大的收益。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市场力量,对生态农业认识不足或者不够重视,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科研和推广等一系列工作的进度缓慢。
1.4 推广形式单一
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是依靠政府的力量来进行推动,通过实验区、示范区和推广站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将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实施。生态农业作为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且较传统的农业技术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这就要求其推广方式要多样结合,如采用企业带动制、合作社、示范区、先进农户等一主多元的推广体系,将社会资本和力量引入到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来,解决传统推广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
2 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
2.1 建设生态农业推广新机制
在农业大发展的形式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应该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为直接目标,以增强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方向,围绕着农业产业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中心,采取因地制宜技术和推广的方法,来实现生态技术推广部门的价值意义。一是要建立以政府为龙头的管理部门,其作用是制定国家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政策,指导科研单位进行科研,指导推广部门进行推广,实现各个环节全面统筹;第二要建立以科研单位和院校为依托的生态农业研发机构,特别是加强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生态农业研究技术的转化工作,将最先进的农业技术走出实验室。第三是建立以政府扶持、民间主导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传统的带有计划经济的推广体系难以满足生态农业推广工作的需要,以政府为主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和农民的作用,利用农业科技企业和合作社等民间组织建立一个生态农业技术的多元推广体系。
2.2 建立生态农业推广多渠道融资机制
资金是制约当前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根据生态农业效益回收周期长的特点,需要建立以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以多渠道的融资作为合作的推广资金融资模式。首先,政府要加大对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前期费用的投入,让社会看到生态农业的效益;其次,要完善相关的管理政策,运行社会资金进入生态农业技术推广领域,使民间资金成为另一重要推广资金来源;最后,鼓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进行自主经营和创收。自主经营不但可以对生态农业技术起到示范的作用,增强人们的信心,还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增加部门推广资金来源。
2.3 建立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培训机制
对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首先进行生态农业技术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对新技术的掌握和推广能力。培训的形式以在岗培训、进修、继续教育等,同时加强推广队伍建设,提高学历水平。其次要做好对农民的培训,生态农业技术专业性较强,对农民要多多宣传和培训,使其逐渐了解。主要的形式有建立农民培训班定期培训、通过广播、宣传栏进行宣传、专家和技术人员下乡技术咨询等。
3 总结
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做好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对于实现这一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在制度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以实现对加快生态农业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田维举,杨博.探析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和创新[J].北京农业,2012,(15).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重庆丰都
生态农业,就是“生态合理的现代化农业”,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而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绿色消费、返璞归真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是将生产、生活及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旅游方式,是一种新兴产业。
1现代生态农业的特点
生态农业是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科学性的农业,是一种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一种综合性的农业。
生态农业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是一种优化了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具有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2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
当前国外的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各国正在全力探索有效替代模式和技术,重点是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其他生态类食品。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 000多个,其中有160多个县级规模、10多个地(市)级规模,另有几个省逐步发展为生态农业省。1994年国家7部委(局)联合启动的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顺利实施,均取得了巨大成效,并于1999年6~7月全部通过国家级验收。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国际组织对我国这一创新给予高度评价,我国已走在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前列。
3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农业旅游发展多局限在“农家乐”项目上,多数规模不大,设施简陋,环境较差,娱乐的方式也单一。而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发展前景的是佛建生态农业旅游园,该园位于兴义镇水天坪村,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主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观光旅游农业。规划发展面积250hm2。2006年,园区实现经营收入2 100万元,其中观光旅游收入800万元,园区实现税利300万元,安置就业人口120人。
随着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园区根据生态农业旅游和科技农业发展要求已投入1 0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但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薄弱,特别是观光旅游道路、水、电、气、绿化、排污管网等建设已不适应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需要。二是接待设施已不适应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需要。园区生态农业旅游因资金制约,无法满足接待需要和达到景区规划要求。三是缺乏改造园区的资金。四是县里未将生态旅游园纳入全县旅游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五是管理机构不健全。园区涉及多个业主发展、多个部门指导、多个单位协调,导致管理力度不大,协调指挥能力不强。
4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产业的出路
4.1各级领导重视,部门支持
我县的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有国家级牌子,区位较好、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打造为全县重要旅游景区和重庆市著名农业旅游景区条件适宜,应考虑将其纳入全县旅游发展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
4.2搞好园区规划,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区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具备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一些功能;但与全国其他农业旅游示范点相比仍有差距,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要通过进一步规划、改造、完善其基础设施和接待功能,改造环境,打造精品,挖掘整理农业文化、农村文化、农村移民文化,丰富深化农业旅游内涵,带动我县其他“农家乐”的上档升级,真正起到全国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的作用,促进我县农业旅游产业化发展。
4.3加大投入力度
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库区产业发展、移民后期扶持、旅游发展等基金倾斜园区发展,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改善。
4.4按重庆市农业旅游景区和全县重要旅游景区规划打造
由全县旅游发展基金解决一部分经费、业主筹集一部分经费,按重庆市农业旅游景区和全县主要旅游景点定位重新规划建设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在进行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和谐发展。通过不断总结农业种植经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仅依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的方式刺激经济的增长,在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够深入,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的保护未实现有效的统一。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也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对生态农业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1生态农业的发展特点
首先,我国的生态农业具有开放性和局限性的双重特点,为实现农业生产较好较快发展,需不断改进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找到最符合国情的发展模式,使其满足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需求。其次,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完善的产业结构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利用自然规律,形成科学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技术,在促进农作物生长的同时又保护环境,实现了生态农业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还具有有机性的特点,发展生态农业需各类资源技术的协调统一,保证经济系统的和谐。生态农业的发展重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共存,因此在依靠自然资源和人力技术的基础上,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避免资源浪费,保证农业产品的质量。
2生态农业在可持续发展观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正处于历史转型时期,可持续发展观对生态农业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是将保护生态环境和可再生资源作为前提,再发展农业经济。生态农业的发展也会保护当地的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我国的农业发展受到广泛的重视,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料属于可再生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导致污染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而农村中现有的劳动力无法解决此类问题。因此,需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将环境保护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前提条件,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3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3.1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通过深入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地处理好农业生产和资源环境间的关系,避免通过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发生。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减少化工产品的使用频率,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发展生产技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的问题。保证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发展,选择适合生态农业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降低能耗,减少对化工产品的依赖,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有效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3.2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从生态的角度出发,了解农业生产规律,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依据因地制宜的理念,调整和优化当前的农业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处理好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各部门需用科学的态度发展经济活动,提高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地进行。在农村地区有效发展环保产业,并且带动其他的产业,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开发出更具有生态效益的高附加值产品,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政府出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政策,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3.3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为保证生态农业市场的平衡,政府需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生产绿色产品,并且指导农民将绿色农产品走出国门。开展规模化的农产品经营试点,转变农业生产结构,放宽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在此基础上,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严禁乱砍乱伐的行为。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我国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4结语
深刻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意识,积极探索适合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方式。通过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等措施,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前提,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建设要求。
参考文献
[1]涂洪强.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4(29):249.
一、汉中发展生态农业必要性分析
汉中是陕西省的一个农业大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存在着诸如水土流失、土层含氧量降低、植被破坏、土地资源不能合理利用等生态环境问题。据统计,全市水土流失面积曾达19000多平方公里,目前尚有近半数亟待治理。由于工业“三废”污染和不科学种植,使得土壤所含的各种养分量程下降趋势。植被、森林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大大降低了防风固沙、蓄水保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保持物种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全市林地面积只有165万hm2,林草覆盖率仅为60.9%。并且,原始森林仅在高海拔地区稍有残留,现有林地绝大部分是次生林和人工林。疏幼林地比重较大,郁闭度低,防护性能很差。正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昔日是山清水秀,被誉为“小江南”的汉中,如今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据1986年遥感普查资料和近几年的治理情况,分析测定并换算到1998年汉中水土流失面积为1.88万km2(其中汉江流域为0.97万km2),占流域面积的一半之多。汉江源头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使之每年向汉江、嘉陵江流失的泥沙高达5700万吨,致使汉江河床平均年淤高约2cm,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
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贫困问题不断加剧。时至今日,汉中仍有西乡、宁强、略阳、镇巴四县属国家贫困县,佛坪县为省级贫困县,1098个乡镇农民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为解决温饱问题,人们便大量垦荒,甚至在陡坡地上毁林开荒,使植被破坏,生态更加恶化,最终导致“越穷越垦、越垦越流、越流越穷”的恶性循环。加之有些地方治理保护政策执行不力,盗伐、滥伐林木现象时有发生。目前,全市仍有15.88万公顷25度以上陡坡地在耕种。本文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选择生态农业这条道路。
二、汉中发展生态农业优势分析
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的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提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号召。这不仅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同时也指明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可以说是对我们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宣传。因此,我们更要有信心,更要加倍努力地把汉中的生态农业建设搞上去。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秦岭与巴山之间,全市辖10县1区,总人口36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5.16%),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内有汉江横贯其中,从而形成平川、丘陵、山地三大地貌结构,其面积所占比重分别为6%、36%和58%。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比较充沛,特别适应于农作物生长,珍稀动植物资源相当丰富。
在贯彻省委“陕北煤油气,关中高科技,陕南林特水”的战略部署中,汉中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平川粮油花卉菜,中山茶桑水果与药材,高山干果生态林带”的战略布局为指导,促使各县区农业特色化格局初步形成。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汉中农业结构调整也见成效,农业经济全面发展。这些都为汉中全面建设生态农业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汉中发展生态农业策略性分析
生态农业的建设,不仅要战略优化、系统思考,更要策略配套、模式优选。只有制定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战略与策略,只有选择适宜汉中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模式,才能促进汉中生态农业良性发展。通过对汉中生态农业建设战略构想的分析,并结合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现提出具体措施如下:
(一)积极扶持,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倾斜政策。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产业中风险最大的弱质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在汉中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部署下,各部门、各环节应予以热情的支持和鼓励,以本市的自然资源为依托,积极稳妥地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压粮扩经,以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完善各种服务机制、加快科技投入、强化农业技术人员培训,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抓好畜产品、蔬菜、水果、中药材、优质米、花卉等工程建设。各级财政、银行、税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乡镇企业,农村小城镇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及生态环境建设予以大力支持,努力培育“公司+农户”和“订单农业”的新体制。政府还要制定更多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坚决杜绝农村乱收费、乱摊派现象,鼓励农业生产,保证农业发展。
(二)依法建设,拓宽生态农业建设筹资渠道。资金短缺是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另一困难。现今,很多生态农业建设仍处在建设初期,财政未能独立,只有依赖国家补贴来支持。然而,单靠国家补贴来完成生态农业建设几乎是不可能的,况且长期的补贴给国家造成负担。解决方法有两个:节流和开源。
1、节流方面。首先是要避免“假、大、空”项目,防止资源的浪费。其次是要设计出资源的优化分配方案,把该用到农业的资金确保及时到位,选准投向,让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2、开源方面。有几个可行的方法:一是借着发展乡镇企业,扩大收入渠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力,使农村集体经济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回馈于农业;二是引进其他产业与生态农业互相结合,例如: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借着旅游的收益让生态农业在一定的生态基础和水平上发展;三是建立较完善的融资系统,让农业建设项目透过银行发行股票、债券或以发展基金的形式筹集资金,通过制定条例和规定,激活资金流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与此同时,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政府拨一部分,集体筹一部分,个人掏一部分,向外借一部分,认真落实资金对口到位问题。
(三)因地制宜,确定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和布局。根据汉中的地理和气候特点,我认为可以将以下十种技术作为汉中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模式:①在25度以上的山地“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的“立体农业”技术;②在25度以下的坡地实施“坡改梯”农林牧结合的“旱作农业”技术;③在农田实施农、副、渔、菜结合的“观赏农业”技术;④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一体化,生物链良性循环为主的“农业产业化”技术;⑤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的综合配套技术;⑥发展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能源、生物防治病虫害以及安全饲料添加剂技术;⑦利用中草药发展保健食品和药品的“生化农业”技术;⑧农村各种废弃物综合利用和资源化技术;⑨实施平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防治对地下水污染的技术;⑩不同类型地区和不同种养方式的农业机械化技术。
从布局上来讲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汉中盆地”为主的农业主产区。该类型的生态农业建设重点主要是农田生态工程,即以基本农田为对象,通过选择优良品种,实施间种、套种、轮种,池塘混养等系统思考,多层多级利用空间、时间及营养生态位,推广节能、节水、节肥等措施;另一类是丘陵、山区为主的生态环境治理区。该区域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是根据资源环境等特点调整大农业的结构,应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综合手段,改善和恢复生态功能,维护农业的生物多样性,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无公害农畜产品、有机食品。
关键词:生态农业;吉林省半山区;发展模式;探讨
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终极之路。它不仅以符合生态发展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还以最终生产出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农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为根本目标。生态农业在我国有近20a的发展历史,全国各地总结出了不少成功的发展模式,如:南方的“猪沼果”、“猪沼鱼”等。但在我国北方,尤其是东北,生态农业发展比较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成功的、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作为指引。最近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只有打通彼此间的“关节”与“经脉”,才能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农业建设也必须有效利用这一生命共同体,为此本文以吉林省中东部丘陵半山区为研究对象,对这一地区的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一番探究。吉林省中东部半山区辖磐石、桦甸、蛟河、舒兰、永吉、辉南、柳河、梅河口、伊通满族自治县等市县,地貌大多是7山1水2分田,具有典型的丘陵半山区特征,这些市县的气候、土壤条件极为相似。因地制宜,研究探索出富有特色的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富有成效的生态模式,以引领该地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1当前农业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1.1生态农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随着工业发展,工业生产排放的“3废”有50%最终进入农业环境中,水污染灌溉面积越来越大,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常年使用农药、化肥等,土壤残留逐年增多,污染也日趋严重。
1.2畜牧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畜牧业不断发展,而畜牧业粪便处理没有相应设施,农村粪便污染严重。仅磐石市年畜粪尿和养殖场污水量高达68万t以上,其中30%直接排放到农业环境中,造成土地污染。
1.3水土流失严重
林业过度砍伐,森林覆盖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其危害表现在:使土壤养分流失,肥力降低,目前土壤有机质与20a比下降1%。河道淤塞严重,每年汛期河水泛滥成灾。使水库淤积,库容变小,蓄水量减少,在春季水稻生产无法正常供水,造成水稻不同程度减产。
1.4自然灾害频繁
农业生态环境失调,致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磐石市不同程度出现春旱、夏旱或者春季严重低温等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2根据丘陵半山区的地形地貌特点,有计划发展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该地区丘陵多,海拔一般在400~800m之间,2个或数个丘陵之间常形成500~2000m不等的沟堂,这样的沟堂可发展为多种形式的生态沟。生态保护区模式可申请国家的资金,建立小型生态沟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当地的经济动物、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水源地等;生态沟观光旅游模式利用生态沟的自然特点,如红叶观光、花草植物观光、特色动物观光等。生态沟农家乐模式。此种模式以当地农家特色餐饮、住宿为主;生态沟采摘模式以当地特色水果栽培为主。生态沟特色种养模式。此种模式以发展林蛙养殖和发展林下中草药为主;生态沟休闲垂钓模式利用生态沟自然水域无污染的特点,发展特色鱼类垂钓;生态沟冬季滑雪旅游模式利用生态沟自然坡型,开展富有特色的极限滑雪运动。另外,有条件的生态沟可以组合上述多种模式。要充分利用生态沟的自然特点,保护和开发并重,做好规划,绝不能因开发而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3生态退耕模式
丘陵半山区退耕势在必行,把坡地退耕还林进行统筹归纳,进行有效统筹开发经营,形成规模生态经济效益。通过科技,提高农民种田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有计划进行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低成本高效益农业,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减少农药化肥等使用量,保持土地持续生产能力,从而实现还我青山、还我绿草、还我清水的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态环境。
4生态农场模式
1.1开放性和局限性并存
农业技术的升级改造是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基础性的条件,但是在技术升级改造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技术的环保性,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味引进新型技术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生态农业发展工作的停滞。因此我们需要意识到,生态农业不仅仅是对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重新塑造,最重要的是通过开放性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对以往封闭式的装填生产模式进行全面的升级和改造,全面挖掘出我国农业生产当中的潜力。同时,要充分利用我国国土资源与作物多样性的优势,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做到开发和保护并重,使农业资源能够更好地为农业生产进行服务。
1.2产业结构模式的全面优化创新
从本质上来看,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并为农业生产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最终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对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进行全面的优化。生态农业的发展重点在于自然资源的利用,明确各种类型作物的生长规律[1],从而实现农业的增产和增收。众所周知,任何作物的生长都具备一定的规律,而生态农业的发展正是充分利用这一规律,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生产技术,对有限的农业资源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创造,并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保护,最终使农作物得到良好的生长和发育,提升农业生产工作的技术含量,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产业结构模式创新的整个过程当中,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要对生产技术进行不断的升级和改造,积极使用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状况的设备和工具,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维护,保证生态农业呈现良性化的健康发展状态,提升资源利用的效率。
1.3农业生态系统的协调性
生态农业系统可以视为一个有机系统,重点强调的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并通过科学的手段对这2种特点进行整合协调。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重点是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协调整合创新,对这些资源进行综合性的整理和利用,进而构建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结构[2],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最大化,最终提升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整体效益和农产品的质量。
2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发展的具体路径
2.1不断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要对生态学规律和自然规律进行系统化的认知,在实际工作当中要全面遵守生态农业发展的规则和规律,始终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使生态农业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同时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要通过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对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结构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和优化,使资源和能量形成一种合理的循环流动机制[3],在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中要考量到环境的实际承载力,与大自然之间保持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从根源上维持生态农业的开放性和稳定性,在科学态度和科学原理的共同指导下,合理组织和安排农业经济活动,使生态农业的发展始终处于关键的战略位置。
2.2重视环保产业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生态农业的模式下发展环保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环保产业的建设和发展,能够充分带动农业生产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在发展环保产业的过程中还能够与自然生态环境建立一种友好的关系,这也是“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的本质内涵。在环保产业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和控制,还能够在这个过程中研发出环保型产品以及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进一步推动生态化农业的发展进程,为农业的生态化发展开拓出更为平坦的道路。此外,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需要注意到的是,环保产业在建设开发的过程中需要资源节约和农村环境保护政策的大力扶持,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经济上和制度上的双重动力。
2.3加强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
从宏观角度上来看,若想实现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使农业经济进入到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当中,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还要加强与生态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通过相关的优惠政策来对生态农产品的市场进行全面的保护。在优惠政策制定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要重点考量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大力扶持生态农产品的外销和出口,提升土地流转的效率,根据地区的实际状况开展规模经营的试点[4],不断拓展集约型农业经济的涉及范围,使生态农业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此外,还需要完善生态农产品的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优化生态农业的相关保险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程度的生态补偿。针对生态环境恶劣的区域,相关部门还要通过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加强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的监测和监管力度,例如完善水利水电设施维护机制、控制乱采乱垦行为、加强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审核等。通过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保障,全面清除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阻碍。
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出隐含在其中的、新颖的、未知的、但又有潜在有用的高质量的信息。数据挖掘是面向应用的。它不仅是面向特定数据库的简单检索查询调用,而且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微观和宏观的统计、分析、综合和推理,发现事件间的相互关联关系,利用已有的数据对未来的活动进行预测[4]。数据挖掘常用的技术有:统计分析技术,包括线性分析和非线性分析、回归分析、逻辑回归分析、单变量分析、多变量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最近邻算法和聚类分析等技术[5];知识发现类技术,包括人工神经网络、决策树、遗传算法、粗糙集、规则发现和关联顺序等。应用这些技术可完成对数据特征化区分,关联分析,分类和预测,聚类分析、演变分析等挖掘功能。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具体应用领域将多种技术相结合,以期获得最佳的挖掘质量和效果。
2数据挖掘实施过程
数据挖掘实施过程分为以下4个步骤[6]。
2.1数据定义和数据清洗
创建元数据,定义相关领域,填写空缺值、平滑数据噪声、识别删除孤立点以及处理不一致数据。
2.2数据聚集和数据挖掘模型开发
集成多个数据库、立方体和文件的数据。对数据进行概化(用高层次的概念代替低层次的原始数据)、规范化(将属性数据按一定的比例缩放到特定区间)、属性构造、数据归约(删除弱相关的属性、数据浓缩)。选择知识发现的方法,确定模型。
2.3数据挖掘
运用确定的数据挖掘模型,从数据中提取出用户需要的知识,用某种特定的方式表示或使用常用的表示方式,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使数据挖掘工作效用最大化。
2.4知识评估
知识评估包括解释、推演及模型调整。可将发现的知识以用户需求的方式进行表现,根据用户需求对过程中的某些处理阶段进行优化,直至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3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EcologicalAgriculture)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0年提出的。1981年英国农学家MWorhtington将生态农业明确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投入,经济上有活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7]。中国生态农业(ChineseEcologicalAgriculture)具有深厚、古老的农业传统背景和基础,有其本身一定的发生发展过程,具有独特的个性,即不否定化肥、农药、激素等的适当投入,追求技术和能量的高效,并具有劳力密集和技术密集相结合的特征。中国生态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耕细作、培肥地力、间套轮作、林粮间作、基塘种养、农牧结合等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综合生产体系[8]。我国生态农业是综合运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物学、社会学等理论为基础,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和先进科学技术成就,以研究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为目的,强调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9]。现代高新技术会更加广泛地渗透于生态农业中由于生态农业所追求的目标是高效益和无污染,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更多地依靠现代高新技术[10]。
4数据挖掘技术在生态农业上的应用
农业是一巨型复杂系统。我国土地辽阔,土壤类型众多,作物品种复杂,病虫害发生频繁且症象不断变化,肥水、密度以及气候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许多还未被人们去认识,然而所积累的数据之多是任何一个领域所没有的,它具有大量、多维、动态、不完整、不确定等特性。由于农业自身的一些特点,如:土壤类型众多,作物品种复杂,病虫害发生频繁且症象不断变化,肥水、密度以及气候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就使得关于它们的数据库与知识库具有大型、多维、动态、不完全(缺值)、不确定(数据中的系统或随机噪声)、稀疏性(很少甚至没有有用的记录)等特征[11]。因此,数据挖掘工具应能处理农业数据的这些特征。另外,农业数据还有另外一个特征,它的测量与时间有关,在数据分析过程中要求考虑时间因素,以便进行预测。目前及今后数据挖掘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4.1生态农业类型研究的应用
通过长期生态定点观测站,包括农田生态系统、草地与荒漠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以及湖泊湿地海湾生态系统各野外观测站的长期监测数据(包括生物、土壤、水分和气象四个部分)信息、观测样地信息与水分、土壤、大气和生物监测信息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数据。构建相关数据库,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对大量积累的数据进行挖掘,运用序列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对生态农业类型相关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开展不同生态农业类型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4.2生态农业分类体系研究的应用
生态农业的分类体现出区域特点,生态农业建设区域类型是结合本地自然条件建设的具有地区特色、符合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具体可分为以下九类:水田生态农业、旱地生态农业、山地生态农业、水域生态农业、低地生态农业、草地生态农业、园地生态农业、庭院生态农业、村镇生态农业。在每一生态农业建设区域类型中、根据生态农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为4个生态农业系统结构类型、即平面结构型、立体结构型、时序结构型、链式结构型。开展对现有生态农业类型进行全面调查,采集各类生态农业类型的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等环境因子数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关联规则和粗糙集技术,可以确定生态农业类型的关键因子,排除干扰因子。通过相关统计模型,可以确定各区域生态农业类型的相似拐点,从而得到适应不同地区特点的生态农业类型优化方案。
4.3生态农业布局研究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用于国家和地区范围内农业相关的评估已有多年[12]。很多特定的农场系统利用GIS和一些相关技术来收集空间参考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制定决策,作物状况和收成、土地能力、土壤侵蚀、土壤密度、地表和地下水污染、虫害袭击、杂草清除和气候变化影响的评估,空间数据挖掘技术是DM技术的分支,是数据挖掘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KDD(KnowledgeDiscoveryinDatabase)技术在空间数据库方面应用的延伸。空间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一般可使GIS查询和分析技术提高到发现知识的新阶段,另一方面,从中发现的知识可构成知识库用于建立智能化的GIS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空间数据挖掘技术的集成能够更好开展生态农业布局研究,挖掘影响生态农业合理布局的关键因子,逐步实现生态农业的合理布局。
4.4生态农业评价方法的应用
参照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规模和发展方向,运用层次分析法(简称AHP)和模糊数学等系统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给出了一套以定量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简便易行的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将生态农业的综合效益分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也即三个准则),并将诸方面分解为若干具体指标[13]。形成具有一个总目标、三项准则(子目标)和18个具体指标的三层次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指标体系的数据进行量化,构建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工具和统计模型以及神经网络技术,对数据库的数据仔细研究,可以挖掘出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设置合理的指标权重,根据评价年效益指数和相对指数的高低作出对生态农业系统综合效益的分析判断。进一步探讨生态农业评价方法
5结束语
关键词:植物保护新技术;生态农业;作用
生态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这就需要更多先进的技术作为技术支撑。经过多年将植物保护新技术应用到实践中,结果显示应用效果十分显著,植保新技术能够有效的抑制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的病虫害,并且对环境的伤害也有效减弱[1]。生态农业就是保护与改善农业生产发展中的生态环境,合理的运用生态学规律,生态经济学规律,适当使用现代科学技术、系统工程方法,将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所积累的有效经验等有效知识应用到农业发展模式中,以求得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3方同步、3方平衡的农业模式,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找到平衡的发展方式。
1植保新技术应用到生态农业中的要求
生态农业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不仅仅只是需要运用农作物的生产技术,同时还有用到相关的生态环境的知识,并且还要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开展生态农业是极其复杂的,得到政府各部门的支持及政府政策帮助显得尤为重要。将植保新技术良好运用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帮助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其表现有:先进有效的新技术可以更加有效地治理兼防治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所发生的病虫害,有效的降低因病虫灾害而给生态农业生产和发展所带来的各类损失;先进有效的植保新技术的运用可以节约生态农业发展中的成本,有效提升生态农业的发展效率;先进有效的植保新技术可以减少生态农业发展中所带来的给环境所造成的污染与伤害。所以植保新技术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有这十分重要的意义,这足以引起人们对于植保新技术的重视。
2植保新技术之三诱技术
“三诱”技术,是利用光、色、性3种元素作为引诱剂,对农作物的病虫害进行多重的防控。
2.1频振式杀虫灯
频振式杀虫灯主要利用光、波、色、味4种诱剂诱杀对农作物有害的病虫的一种物理防治方法,其特点是对环境无污染,对人畜无害,对鞘翅目害虫,直翅目害虫,半翅目害虫,同翅目害虫等40余种害虫具有明显的诱杀效果,现在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在某地的实地运用所得到的结果表明,利用频振式杀虫灯后,蔬菜田棉铃虫的落卵数量以及害虫数量有十分明显地减少。据试验数据中显示挂灯区域相比于无灯区域,虫卵的数量降低约77%,害虫成虫的数量降低约81%。由此可见,频振式杀虫灯对蔬菜棉铃虫的灭杀效果是十分显著的,频振式杀虫灯能够有效降低害虫对农产品带来的损失。同时,因利用了频振式杀虫灯从而减少了化学药剂的喷洒量与喷洒次数,减轻了化学药剂对于环境的危害和农产品的危害。
2.2黄板
黄板诱杀是另一种对农业害虫诱杀的物理防治技术,它利用害虫生理的趋黄性对害虫进行诱杀,其特点是环保,低成本,可自行制作。黄板主要用于防止潜蝇成虫,粉虱、蓟马等小体型的害虫,在某地果园的实验中,调查板上昆虫的害虫益虫比例为1235:192。实验的结果显示出利用黄板防治害虫的生态效益良好,完全符合生态农业目的中提出的3方平衡发展的要求。
2.3性诱剂
性诱剂是在昆虫成虫性成熟时期,利用性信息素引诱异性成虫,干扰雌雄成虫减少受精卵,从而控制害虫数量。这是一种新型绿色防控害虫的技术。此方法成本较低,操作便捷简单,对人畜无毒,对环境无污染。其主要的防治对象为小菜蛾、斜纹夜蛾等害虫。在某地果园的实验结果显示,每年只需使用3次性诱导剂,使用之后果园商品果产量提高了365kg/667m2,由此结果可明显看出,在商品农作物商品产量提高的同时化学药剂使用减少,生产成本减少,达到了生态农业所提出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三方平衡,同步提升的目的。
3结语
与传统的农业模式相比,生态农业对于植物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各种植保新技术的技术作为支撑,通过合理有效地运用这些新技术,有效地防止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发生的病虫灾害,节约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成本,减少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只有农业生产达到高效率且低成本,农业生产才能够可持续的发展下去。现代农业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向绿色农业方向不断前进。
作者:王冠宇 宋永科 单位:扶余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扶余市弓棚子镇农业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