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声乐的教学计划

声乐的教学计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声乐的教学计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声乐的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一、目前我国高职声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想要做好高职声乐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做好职业化教育,就要准确找到声乐教学在现代化教学背景下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教学内容单一。据调查研究表明,现如今的高职声乐教学内容只是在单一的沿袭本科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枯燥,教学内容传统。此外,教学情况无法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缺乏创新性。第二,教学设置不科学。教学设置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目前的高职院校声乐教学在课程和科目设置上都不够完善,忽视了学科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紧密性,教学脱离实际,无法满足社会用人标准,缺乏职业化眼光。第三,教学设备过于落后。与普通教学科学相比,声乐教学对教学设备具有更高的要求,它不仅需要专业的教学场所,还要配备与声乐有关的教学乐器、可以进行对照的大镜子等等。只有最先进的音乐设备,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职业化能力。

二、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做好高职声乐的职业化教学

在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高职声乐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想要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就一定要找到最有效的方法开展职业化教学,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制定与职业化教学相关的声乐教育计划教学计划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的教学策略。高职声乐教学一定要根据专业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在具体教学方案制定之前必须要充分调研市场,明确各单位对声乐毕业生专业能力的需求,结合教学时间、学习能力等编制科学的教学手段,并在计划制定中融入职业化需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实现职业化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与职业化要求相契合“职业化教育”是市场经济运行下势必要推行的教学形式,它符合社会的用人新标准。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声乐毕业生的就业率,各学校一定要完善教学内容,选择科学的教学模式,并将它们与职业化要求相契合。具体而言,教学内容在传统学习形式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创新,增加不同声乐的唱法。在教学模式上也要积极创新,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将现代化设施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职业化教学。

(三)教与学都要跟随职业化教学趋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职业化教学的实现势必要以这两方面主体为核心,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对此,高职声乐教师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调研市场现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制定职业规划,在教学中融入职业取向。学生也要明确职业化教学的发展趋势,结合社会实际提升学习效率,找到高效学习的新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教与学都更具针对性。

(四)强化实践教学声乐教学职业化教育的实现不仅要以职业化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制定为基础,还要坚持完善实践教育,建立实训基地,重视社会实践。高职院校声乐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学习,让他们多接触社会,调整学习心态,与用人单位多加联系,关注社会需求,并进行自我完善,找到最有效的对策提升自我,提高职业素养。

结束语

声乐的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声乐教学;理论课;必要性;可行性

我国高师音教专业中,声乐课被规定为主干课或专业必修课,显示了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地位,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是至关重要的。长期以来,高师声乐教学基本沿袭“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老师口传身授,示范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发声训练、模仿学唱。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唱,至于为什么这样唱,学生就不知所以然了。当然,学生对于声乐艺术的特点与发展史、对声乐教学法及歌唱技巧的演变历程、对科学发声的原理和学习声乐的基本途径及方法等理论知识,则更是知之甚少。虽然近些年来,各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也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与改革,但仅仅是把“一对一”的声乐课改为小组课或集体课形式的技能课而已,却没有从声乐理论的角度去对声乐课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和改革实践。高师声乐教学的这种重歌唱技巧训练、轻理论教学研究的现状,如今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和音乐教育改革的步伐了。应尽快改革声乐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及时在高师开设系统的声乐理论课程。

一、高师音教专业开设声乐理论课的必要性

(一)声乐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涌现出无数从事声乐教学和研究的大师,这些大师们一代代的研究总结,使声乐艺术得到不断的提高与发展,形成今天的繁荣局面。在声乐艺术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中,任何声乐研究和教学方面的重要文献,都是后人学习研究的重要资料和宝贵财富,是声乐历史构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成了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的全部内容。是每一位声乐学习者都应熟知和深入研究的。

(二)从高师的培养目标来看,高师音教专业是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摇篮,现在的高师学生是未来新课程教育的实施者和素质教育的后备力量,他们肩负着音乐基础教育的重任,同时也担负着声乐启蒙和声乐基础教育的重担。在声乐方面,他们不一定是歌唱家,但必须懂得声乐的基本理论常识和基础演唱技术、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且具备比较全面的、良好的音乐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对于他们来讲,掌握正确的歌唱技巧是十分重要的,而学会如何教好声乐课、具备适应中小学声乐教学所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却是万分重要的。唱的好是他们的专长,能够教好学生则是他们的责任。因此,高师的声乐教学不能只解决学生自己“会唱”的问题,更须使他们掌握将来“会教”的本领。培养学生“会教”的本领,高师声乐教学无疑应大大丰富学科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加强与“会教”相关的教学内容即声乐理论课教学。

(三)从高师学生毕业后继续接受教育和深造的方面看。高师音教专业与普通学校相比虽然是专业性音乐教育,但这种专业性音乐教育仍属音乐教育专门人才的基础教育。在它之后,还有硕士阶段、博士阶段的教育,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专门教育。因此,在高师音教专业中,除了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之外还应为硕士、博士阶段的教育打好宽厚的基础。于是学生掌握全面的声乐理论知识、系统学习声乐和进行声乐理论研究、具备一定的学科研究能力和科研水平,就越发显得重要。

二、关于高师音教专业开设声乐理论课的可行性

(一)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高师音教专业设置《方案》的有关精神对课程及课时规划都留有较充分的余地。旨在各高师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具体特点增设一些具有特色和优势的课程,从这一点来看是可行的。

(二)目前,各高师均对声乐课进行了改革实验,低年级学生的声乐课授课方式由“一对一”改为小组课或集体课授课方式,声乐课的总课时减少了。故开设声乐理论课并不会超出声乐课的总课时,从这一点看是可行的。

(三)学生从声乐小课上获得的声乐理论知识只是只言片语、支离破碎的、缺乏系统性。而从声乐理论课上获得的知识则是系统的、完整的、细致全面的,深受学生的欢迎。从这点看,也是可行的。

三、高师音教专业开设声乐理论课应设置的教学内容

(一)声乐理论课应设有声乐发展简史的知识点。使学生了解声乐艺术自诞生至今走过了怎样的历程,其间经历过了什么样的演变,让他们对全世界各国、各民族、各种演唱形式的声乐艺术发展过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同时理性地认识各时期不同流派的演唱特征和各流派具有代表性的歌唱家及主要声乐作品风格,从而知道他们所学的课程是怎样一门课程。

(二)声乐理论课应设有人体发声器官结构解剖学的知识点,声乐演唱的过程是制造自己“乐器”的过程。演唱者需要将自己身体内部与歌唱发声有关的各个器官,按照生理机能运动的自然规律,合乎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的原理,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乐器”,并使用好这个“乐器”。因此,学习声乐的人最首要的是了解和熟知自己的“乐器”。

(三)声乐理论课应设有声乐教学法的知识点。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演唱方法的不断革新,激发了声乐教师对声乐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的思考与探索,并促进了声乐教学方法的不断进步。通过对历史上各种声乐教学方法和训练方式及手段的介绍,让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前人的经验,且发扬光大。

(四)声乐理论课还应设有声乐教材介绍及选用的知识点。声乐教学法及训练手段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声乐教材的不断更新,许多著名的声乐教师和声乐教育家撰写编著了大量的声乐教材,给我们学习声乐和声乐教学留下了丰富的教材宝库。通过对著名的、常用的、有实用价值的声乐教材及特点的介绍,给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选择及参考资料。

(五)声乐理论课应设有对学习声乐的途径和方法探讨的内容。通过对学习声乐的途径和方法的探讨,指导学生懂得如何与老师密切配合,如何与同学间相互切磋歌唱技艺,如何去开动脑筋,寻找学习的窍门,如何正确地、科学地、严格地训练自己的歌唱技巧,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关于高师音教专业开设声乐理论课的教学计化

高师音教专业的声乐理论课应安排在大一阶段完成,由于一年级新生入学时间较晚,再加上军训、入学教育等活动的开展,第一学期的专业授课时间短,继续到第二学期,总课时不超过二十五学时为宜。在开设声乐理论课的同时,辅以正常的声乐小组技能课,学生既可将声乐理论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声乐技能课上付诸实践,用理论指导歌唱,不断提高演唱水平。同时也为将来更好学习声乐、研究声乐、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以上对高师开设声乐理论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的分析研究表明:通过该课的教学,能够牢固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声乐的综合知识能力,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具备学习声乐理论课的全局观,统一他们对学习声乐的认识,更新其学习歌唱的概念和观念,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深造和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极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因此,声乐理论课是高师音教专业应及时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当前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值得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俞子正.声乐教学论.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2000年

[2]李晋伟、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北京华乐出版,

2003年

声乐的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J61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273-01

随着大学继续扩招的政策,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在增加学校的师资力量,但是往往学校的师资力量跟不上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种情况在民族声乐的教学过程中时常发生,严重影响着民族声乐的发展。

一、现今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今的民族声乐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

现在音乐院校都普遍存在一个较为严重的现象,那就是学生对民族声乐的学习兴趣不高,他们大多是冲着流行乐而来,但是由于父母或者老师的原因,他们最终学习的是民族声乐。这种逼迫式的教学让学生从内心上来说就没有兴趣。

(二) 教师重视技巧的训练,忽视审美的培训

由于“大学梦”是每个学子寒窗苦读十余载的追求,所以在现在的学校里盛行应试教育,学生深受其害,到了大学,特别是音乐院校,学生还是采用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受应试教育的不利影响,导致教师对于学生审美的培养被遗弃,反而特别重视名利。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如果只是单纯的模仿,重复的训练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的声乐技巧,而不从审美的角度出发,那么他永远都只是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1]。

(三)教学模式单一乏味

现在大多数的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们发号司令,而学生们被动接受,盲目听从。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民族声乐的学习是十分不利的,因为民族声乐学习起来特别的困难,如果学生只是一味的听从老师的安排,只是作为一个没有思维的机器人是不能学好民族声乐的。

(四)民族声乐的教材陈旧

当前的民族声乐教材的内容陈旧,没有体现现今的时代特色。由于不同的时期人们对于音乐的鉴赏是不同的,同时对于音乐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传统的声乐教材仍然是现在的高校的首选,没有体现现今时代特色。我认为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应该加强对民族声乐的研究,并且在研究中保留民族声乐的精华,将现今富有时代特色的部分创造性的融入民族声乐。

二、提高提高民族声乐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准确把握形势,定好培养目标

各个地方的音乐院校都在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才。对于学校的管理层以及战斗在一线的老师来说,在深化民族声乐改革前,必须准确把握当前的教育形式,定好培养目标。

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理念,把提高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其次,随着国家对高等艺术院校的投入不断的增加,各个声乐院校都降低了招生标准,这样各个学校的生源质量就不可避免的有所下降,这便是摆在高校管理者和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一方面是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教学效果越来越差。因此,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以先进的理念指导教学工作,以此改变现在的定式思维。

(二)深化教学改革,开拓创新

长久以来,各类音乐院校之间的交流都是以传统的音乐会为主,受众面窄,没有接地气。这样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加以解决。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将民族声乐的课程开放,让大众都可以免费的共享,可以拓展学术间的交流平台,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加强师资队伍,优化教材建设

师资力量是民族声乐建设的关键,民族声乐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师资力量的提高。这些年来,随着音乐院校扩招,这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其中就包括民族声乐的高校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大多数选择留校任教,可是这些新鲜血液没有教学经验,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比如采用有资历的老老师帮带年轻老师,或者培养学科带头人等等都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

教材是民族声乐内容的载体,教材改革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基本建设。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理论建设对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的支撑作用,切实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重点打造特色教材,促进教材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2]。

(四)完善院校办学条件

对于民族声乐院校来说,完善办学条件,提升院校硬件设施以及软件设施,提高院校的整体水平,这个是提高民族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比如说,当学校在举行民族声乐的交流活动,需要用到先进的设备,只有高品质的设施才能够真正的体现演唱者的水平,才能够体现演唱者在民族声乐方面的造诣。只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才能够满足学生的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效果。

声乐的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一、当前少儿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缺少生动性

一般少儿声乐教学过程中,都是按照发声、练声、歌曲演唱等顺序进行训练的,这种线性教学方式,不符合少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对少儿缺少足够的吸引力,容易使孩子产生枯燥的感觉,甚至可能引起逆反心理,使少儿声乐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声乐教材的使用欠缺灵活

在传统的少儿声乐教学中,声乐教材的利用往往不到位,教师只是对教材中的歌曲进行逐一教授,没有区分每首歌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的。教师在备课中,对少儿声乐教材也未进行有效研究,灵活性和拓展性的缺失是传统少儿声乐教学中存在的显著问题。

(三)没有针对少儿的特点因材施教

少儿声乐教学大多是实行大班授课,一位声乐教师同时教授几十名孩子。教学过程中,缺少针对性,教师在设计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时,也只能考虑到多数孩子的情况,不能根据每一位孩子的学习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二、提高少儿声乐教学模式多样化的途径分析

(一)集体课与一对一课教学相结合

少儿声乐教学的新课标中指出,聆听完整的音乐作品,能让少儿体验愉悦的音乐审美过程。聆听体验学习能够尊重孩子的艺术个性,鼓励孩子进行创新思考和学习。少儿利用嗓音抒发其思想情感,以及通过歌唱控制心理的能力,改善嗓音及其协调力和耐力并得到全面综合的培养是少儿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 集体课与一对一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声乐技能训练相结合,属于声乐教学的补充课型。比如集体进行发声训练,同时,在声乐集体课教学中穿插一对一教学,可以做到因人施教,随时进行个人练唱,并及时发现问题和改正错误。

(二)提高艺术实践课在教学中的比重

艺术实践活动能够巩固少儿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增强继续学习声乐的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教师要提高艺术实践课在声乐课程教学中的比重,可以每周或每月进行一次,让每个孩子都有独自登台演唱的机会,同时,多位声乐老师分析点评,对他们表现出赞赏,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多加鼓励并给他们自信心,使少儿既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又感到理解和重视。这种演唱观摩教学的方式,不仅让少儿了解自己,同时了解他人的演唱和其他风格的声乐作品,不仅扩大了见闻开阔了视野,而且积累演唱经验和舞台表演经验。这种舞台演唱不仅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体现,更是教学方法的检验。另外,艺术实践还可以是教学实习和艺术演出,让少儿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出现新的吸引力和新鲜感吸引着孩子们,提高他们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三)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现在已经被引进我国各级学校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少儿声乐教学,能够给少儿带来别具一格的视听感受,吸引少儿的注意力,极大地调动少儿学习声乐的兴趣,提高少儿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力。一是录像法教学。录像法教学是指对少儿的声乐演唱进行录像,然后在播放中进行点评分析。录像法可以使每个少儿看到自己的表情和表演,并进行针对性的提高和改善,有助于少儿的表现力趋于完美。二是录音法教学。将声乐课的内容完整录下来,让少儿听录音来判断自己声音的正误,逐步提高少儿的音乐听力和演唱技巧。三是国内外声乐作品赏析。定期欣赏国内外的声乐作品,不仅开阔了少儿的视野,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潜移默化地启迪少儿对音乐创新的潜在灵感和灵性。

(四)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模式

声乐是一门融汇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学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使之与声乐课堂教学有效融汇结合,这样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其他艺术形式的辅助教学,也能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艺术,融入感情。比如,在进行声乐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少儿喜爱的舞蹈形式结合起来,以《小苹果》为例,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舞蹈条件比较好的学生,提前对舞蹈环节进行排练,在课堂上,让学生合着《小苹果》动感十足、极具感染力的韵律进行表演,这样能增加课程感染力,有效地激发少儿的热情和创造力,获得意外的教学效果。

声乐的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改革策略;必要性

一、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看高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部《意见》归纳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高专院校要按照共同宗旨和上述特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协作攻关,各创特色。《意见》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根本任务、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宗旨、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问题均作了切实明确的规定,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等理论根据,同时也在制度层面上阐明了对不符合以上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的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二、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的问题

1.高职院校在声乐教学上缺乏准确的定位。很多高校认为声乐教学即为对学生表演与演唱能力的培养,未充分重视声乐教学的情感及审美价值。一些高校的声乐教学过多的强调声乐表演价值,具有较大的功利性,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方面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造成学生的学习方向与内容产生偏差;2.课堂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单一。很长时间以来,艺术类专业院校采用的教学方法长期影响着高校的声乐教学。高校在声乐教学上仍采用的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尚未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多媒体教学、分层教学等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应用还不够完善,教学方法单一而落后;3.课程设置的关联性不足。在设置声乐的课程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科的深度与专业性,尚未对学科间的彼此关联性给予充分的重视。因为很多声乐教学都是毕业于专业音乐学校,其在专业院校学习的时候往往只是特别致力于个人专业方面的精深,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充分重视本专业的重要性与专业性,往往将未来向专业发展的观念传递给学生。从而造成学生仅仅重视个人专业,但是忽视对有关专业知识的扩展。

三、创新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改革策略

1.树立正确办学目标,更新教学观念。高校声乐教学不仅要积极提高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坚持培养综合人才的目标,从而保证高校声乐教学合理的衔接到教学的总体系中。使得声乐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对声音艺术良好的表演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高校的声乐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的声乐教学理念。在继承与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声乐文化的同时,积极采纳国外先进的声乐教学方法。取其精华,借助先进的声乐理论有效地完善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师间互相交流与学习,多翻阅相关资源,开展集体备课,实现知识共享;2.加强教学模式改革。高校声乐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其不但是师生间的“一对一”知识传递,还能够创建多媒体声乐教学课,将更多的声乐教学音乐资源发放在校园网上,从而推动与落实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各大高校在声乐教学中,合理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如“集体课”、“个别课”以及“小组课”等等。采用灵活多变、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能拓展学生视野,有效挖掘学生潜能,促使学生不断交流经验。从而充分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与鉴别能力;3.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声乐教师应该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心理,在此基础上,把各种不尽相同的教学方法合理的运用到声乐教学过程中。而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即为采用的多种声乐教学手段。为了提高高校声乐教学效果,可以采用网络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等,同时还可以采用亲情关爱法以及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借助启发式教学以及互动式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有效的学习方法。当然,教学内容是教学模式的服务对象,所以教学模式的选取必须要围绕着教学内容进行;4.创新多元,建立开放式的声乐教学模式。形成“小课、大课、联合课”的课堂模式。重声乐技能训练轻文化素养学习的现存观念,造成了普遍的“重小课、轻大课”现象;“一对一”的课堂模式也往往让学生缺乏经验交流。为突破这些教学问题,学校不妨组织中青年教师加强岗后学习培训,有选择地开设“经典作品鉴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轮流开设“声乐训练交流”等大课堂,并组织所带学生开展交流课堂,与其他同事联合授课,让学生不再局限于指定老师、单一课堂,而能有机会进行观摩和交流学习,了解其他老师的讲解和周围学生的学习情况;5.加强研究性和合作性学习。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声乐基础决定了声乐改革工作需要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研究性学习,并且要将学习到的声乐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改革工作。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改革工作并不是一个人单独可以完成的,需要音乐专业声乐教师和学校以及学生自己互相配合进行合作性学习。首先学生需要认识到自己是声乐学习的主题,其次声乐老师也应该充分指导发挥合作学习在声乐学习中的作用。开设声乐实践课有利于学生的体验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表现能力、再创造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声乐素质的全面提高;6.培养学生艺术兴趣,增强艺术感染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是属于师生的互动过程,音乐教学是属于情感互动教学,教学过程带有着十分浓厚的感彩,教师通过情感作为纽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中教师需要从音乐教学的特点出发,通过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作为中心,为学生创造出一种自由自在的、轻松自然的教学环境。教师通过优美的范唱、演奏以及生动的讲解过程来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从而引起学生的对声乐的学习兴趣,并将自己对音乐作品的一些理解和体验,毫无保留的与学生分享,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还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得教师与学生之形成一种友谊;7.加强声乐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师资力量。想要提高声乐教学的水平,就必须提高声乐教师的准入门槛。对于已有的声乐教师应该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对于聘请的音乐专家应该充分利用,可以利用一些闲暇的时间,对学校的声乐教师进行指导,从而提高他们教学的质量。同时,还应该加强各个高职院校的交流,通过交流促发展,实现共同进步。这样就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声乐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孙辉.浅谈声乐教学中的教与学[J].中州大学学报,2010(05)

声乐的教学计划范文第6篇

本文作者:高山湖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戏歌”之于民族声乐教学的功能性价值

笔者认为,与戏曲学界对其的认知相比,“戏歌”在民族声乐领域有着特殊的功能性价值。在戏曲学界研究者的眼中,“戏歌”是为戏曲的变革应运而生的。孙重亮在《“戏歌”的审美效应及社会功能》一文中明确指出:“''''戏歌''''的传唱,无疑为戏曲改革制造了良好的氛围,也为戏曲唱腔的革新起到了一种探路趟雷的作用。”②而在民族声乐工作者看来,“戏歌”则充当着传承民族民间音乐、塑造民族演唱风格和丰富舞台表演手段等功能性角色。回溯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史便可发现,我国民族声乐之源头即起于对戏曲等民族民间音乐的吸收与扬弃。被誉为“中国民族歌剧里程碑”的《白毛女》就是最好的证明,该剧广泛汲取了戏曲、说唱和民间小调的曲调,剧中的“天啊,刀杀我、斧砍我”等经典唱段明显糅合了秦腔、山西梆子、豫剧等戏曲音调,这即是“戏歌”的早期雏形。其后的《刘胡兰》《江姐》《洪湖赤卫队》《野火春风斗古城》《木兰诗篇》等等,其中的经典唱段都采用了“戏歌”的表现手法。这些经典民族歌剧的成功,一方面奠定了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同时也塑造了一批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著名戏剧家舒强在谈及郭兰英时曾言:“有着深厚戏曲表演底蕴的郭兰英,在演唱韵味方面的艺术创造正是构筑在传统戏曲这个敦厚的基石之上。因此她的演唱不仅字音清晰准确,而且对语调、语气、语势的把握以及在字音的虚与实、前与后、明与暗的协调和均衡处理等方面,均能得心应手、令人叹服。”③上述的实例证明,民族声乐教学不能缺失对戏曲等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因为这些是中国民族声乐的“立身之本”。但从现实来看,要求学生们系统地去学习戏曲表演也并不容易。因此,学习“戏歌”无疑就成了调和这一矛盾的最好方式。但是,“戏歌”的类型有很多种,究竟何种“戏歌”才适合民族声乐教学呢?笔者通过调研,认为适合民族声乐教学的“戏歌”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具有戏曲曲式结构的形态特征。中国的戏曲曲式结构大致以“板腔体”和“曲牌体”两种为主,而“戏歌”创作也主要遵循这两种结构特征。目前大多数较为流行的“戏歌”大都以“板腔体”为主,如《故乡是北京》(阎肃词,姚明曲)、《大宅门》(易茗词,赵季平曲)等等。2.具有戏曲唱腔的腔式特点。这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戏歌”的句式要有戏曲唱腔中常见的“单腔”、“两腔”和“三逗”的腔式结构;第二是要有戏曲腔式中常见的“中眼起唱”(漏板起唱);第三是要体现戏曲唱腔中标志性的“拖腔”。3.具有典型剧种旋律曲调的特征。即所选“戏歌”的旋律与特定剧种的曲调有相似的地方。比如《故乡是北京》就采用了京剧的曲调,《好男儿纵横天下》(易茗词,赵季平、赵麟曲)运用了山东吕剧的特色音调,《沁园春•雪》(徐绍清词、曲)中则采用了湘剧高腔的典型曲调。4.能够融合戏曲舞台表演风格特征。“戏歌”与艺术歌曲、民间歌曲不同,由于其融入了戏曲的相关元素,因而具有了戏曲表演的一些要求。比如《贵妃醉酒》(王晓岭词,王祖皆、张卓娅曲)、《断桥遗梦》(韩静霆词,赵季平曲)等戏歌,就要求在演唱的同时,还要有戏曲表演“手、眼、身、步、法”等舞台表演形态上的要求。总之,由于“戏歌”兼具民族声乐和戏曲音乐的特点,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具有开拓学生艺术视野、积累舞台表演经验和传承民族音乐的功能性价值,理应得到更多地关注与实践。

“戏歌”在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的具体应用

如果要将“戏歌”作为一种操作机制来讨论,必然要将其放置在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来。我们知道,民族声乐教学体系是围绕培养专业民族声乐表演人才而架构的一套循序渐进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方法。由于地域文化、教育资源、培养方向等客观条件的不同,各专业院校和综合类院校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又有所差异。但从宏观的角度来讲,无论哪种民族声乐教学体系,都要求培养民族声乐表演人才具备“一专多能”的专业素质,比如掌握多种民族声乐演唱技巧、了解并能够实践多种民族民间声乐作品等等。因此,“戏歌”在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所具备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2009年“全国第二届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大赛”的决赛曲目设置,即是对笔者上述论点的证明。在这项全面检阅我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赛事中,决赛的规定曲目安排即有“戏歌”的内容。如女高音声部的决赛曲目有《梅兰芳》(刘鹏春词,吴小平曲),《贵妃醉酒》(王晓岭词,王祖皆、张卓娅曲),《千古绝唱》(魏冠明词,王超曲),《梁祝新歌》(王庆爽词,邓尧曲)等。④有学者统计,在该项30名参赛选手比赛中有6人演唱《贵妃醉酒》、5人演唱《梁祝新歌》、4人演唱《千古绝唱》,⑤选择演唱“戏歌”的选手占了总参赛选手的一半,由此可见“戏歌”在未来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根据笔者的设想,将“戏歌”纳入在民族声乐教学系统中,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学生已基本掌握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法。在学习“戏歌”前,民族声乐专业学生应基本掌握民族唱法的一般技法,能够良好完成相关的教学曲目。这样可使学生在学习“戏歌”时,不会因学习其中的某些特殊演唱技法而混淆了固有的民族唱法技巧,从而造成教学上的失误。曾有人认为,民族声乐学生应学习过去老一代歌唱家的学习经历,先接触民间音乐,学习民间歌曲和戏曲的演唱方法。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误导。彼时之歌唱家,如王昆、郭兰英等,其成长环境和学习经历具有时代的特殊性。在当时还没有“民族声乐”这个学科概念时,他们必须得先从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再通过不断地探索总结出声乐演唱的一般规律,最终形成个人的风格。而当今之民族声乐教学,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早已形成科学的门类,具有了相对成熟的教学体系。通过该体系,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和综合素质,而无需像前人一样“摸着石头过河”。所以,“戏歌”的学习必须是基于较为成熟的民族声乐演唱技巧之上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为自如地学习相关的“戏歌”演唱技法,同时也可较好地完成作品。第二、根据自身地域特点和教学要求,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戏歌”教学计划。正如笔者上文所论,应用于民族声乐教学的“戏歌”要具备四个基本条件。而在实际教学中,各教学单位可根据自身地域文化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在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的前提下,设置一些既能体现共性又可突出个性的“戏歌”曲目进行学习。比如笔者在教学中,一方面先根据全国声乐大赛的规定曲目,撷取了《贵妃醉酒》和《千古绝唱》作为“戏歌”的必学曲目,使学生以此为蓝本了解“戏歌”的创作风格、演唱要求和舞台表演形式。这既有助于学生的入门学习,同时亦为其未来参加声乐比赛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笔者就职的高校位于四川,所授学生也大多为四川本地人,因此在“戏歌”的选择上也兼顾到了当地的“川剧戏歌”,如《春夜喜雨》《卜算子•咏梅》《梅花绝句》等等。由于这些学生本身就对川剧不陌生,因此很快就能掌握“川剧戏歌”的演唱风格和技巧。这种兼具共性与个性的“戏歌”学习,扩大了学生的演唱曲目范围,使其积累了多种“戏歌”演唱的经验。尤其是对本地“戏歌”的学习,将对其今后演唱风格的形成和未来舞台表演事业的发展带来裨益。第三、将“戏歌”的艺术实践和评价标准,纳入到民族声乐教学的考核机制中。2011年的“第三届全国艺术院校民族声乐大赛”中,“戏歌”的演唱贯穿于初赛、半决赛和决赛的整个过程。在比赛章程中可以看到,初赛和半决赛的演唱曲目要求中明确标示可以选择“戏曲风格”的声乐作品,而《春江花月夜》《梅兰芳》等“戏歌”也出现在了决赛必选曲目当中。作为中国音乐(艺术)院校民族声乐的顶级赛事,其比赛曲目的选择与安排,自然应该成为大多数民族声乐教学的参照物。根据笔者的了解,大多数的音乐(艺术)类院校,在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都有对民歌、民族歌剧甚至是古曲风格作品的专项教学,唯独在“戏歌”的学习、实践和考核评价上缺乏相应的机制。而现实的情况是,无论是比赛还是舞台表演,“戏歌”都越来越多的进入大众的视野。人民群众对“戏歌”审美需求的扩张,决定了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必须要向这一方面延伸。因此,建立针对于“戏歌”的艺术实践和评价标准势在必行。笔者认为,“戏歌”的学习和实践应贯穿于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层面,根据教学层次的不同,制定不同深度的学习和实践计划。在本科学习层面,“戏歌”可作为一项教学内容纳入到大学第三学年的学习计划中,使之在一学年内掌握一定数量的“戏歌”,并将其纳入到当学年的艺术实践和期末考核当中。在研究生学习层面,应指导学生学习具有一定难度的“戏歌”,具体曲目可根据历年赛事的规定曲目来划定。此外,要求研究生在个人汇报音乐会或毕业音乐会中,选唱具有一定难度的“戏歌”1至2首,以此来达到考核的目的。由此,贯穿于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戏歌”学习,将在固有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演唱技能,更能使之在相关的比赛中游刃有余。

声乐的教学计划范文第7篇

1.民族性是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与精神所在

正如前文有所提及的,纵观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历程,民族性始终贯穿于始终,同时也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取得进步和成功最关键的内在核心动因。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在人类历史上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但由于我国地域形态复杂、民族众多,每个民族、每个地域的人民都创造出了具有自身各具鲜明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也正因如此,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虽然流派众多,但直至近代都没有像欧洲的美声声乐艺术一样形成一种较为统一的声乐艺术形态。这并不是说我国的传统文化或声乐艺术是不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的,恰恰相反,虽然在表象上来看,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各具特色、风格与审美习惯,但在核心的文化内涵、精神气质和审美特质上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与同质性。如我国的地域差异较大,每个地区人民的个性特征、生活习惯与习俗都不尽相同,北方粗犷,南方细腻,但在本质上却都属于一致的文化体系与思维方式;我国方言众多,南腔北调,但无论任何地域的汉族人民却都共同使用统一的汉语;我国的民族众多,但又有谁能否认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就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本身而言,虽然我国每个地区的地方民歌、戏曲、曲艺艺术风格各异,各具特色,但在核心的艺术与审美特质上却基本统一和一致。无论是北京的京剧、江南的越剧、广州的粤剧、陕西的秦腔,无论是北方的京韵大鼓还是苏州的评弹,虽然它们在表象风格上各具特色,但在内在的艺术特征与审美特质上却基本保持一致,都注重文化的传承与教化作用、都注重意境的渲染、在音乐层面上都属于线性音乐,等等。我国高校的声乐教育前辈们正是以此为基点,从表象上风格各异的,异彩纷呈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中将统一的民族性精粹予以提取和总结,并将其有效的贯彻于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探索、创新和发展之中,才使得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最终形成了一种合力,形成了一种具有较强规范性、系统性、科学性、学术性的统一的声乐艺术理念、演唱技术规格、审美标准与学术体系。而这也是一种声乐学派形成和确立的根本性要素。那么作为新时期的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只有对这一点关键性问题有一个准确、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认知才能在全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环境背景下坚持自我,发展自我,体现自我价值、风格和魅力。

2.民族性在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中的秉承与贯彻能够促进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发展

作为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其首要目的就是要培养、提高和完善学生的专业水平。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由于地域辽阔,地域众多,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我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人民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习俗与审美习惯,这也直接决定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性必然具有多样性与丰富性的艺术特质。而当前在我国很多专业院系中广泛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很多学生往往在发声技术技巧层面都具有相当的水准,但在不同风格作品的理解和表现能力上却存在着一定的欠缺,而对于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而言,不同声乐作品类型和风格的诠释与表现能力是专业演唱水平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因此,对于民族声乐学生来说仅仅掌握发声技术是远远不够的。但同时必须要阐明的是,对于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而言,强调声乐艺术形态与演唱风格的丰富与多样性要求和规格绝对不代表对于演唱技术的否定,恰恰相反,规范的,高水平的发声技术与演唱能力与风格的多样性绝对不是一对矛盾对立体,而是一对互为促进、互为统一、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专业演唱技术是多样性声乐风格表现的最重要前提和基础,是演唱者诠释和表现不同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手段和途径,而不同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声乐文化和演唱方法则会极大的增强学生对于民族声乐艺术的理解能力和诠释能力,使学生的专业演唱能力得到全面的完善和提高。

3.民族性在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中的秉承与贯彻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20世纪末至今,这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对于整个人类社会而言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和变革的时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科技迅速、完全的进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细节,人类社会也正式从工业社会完全转型为以网络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社会,社会转型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而这也必然会直接对我们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更新的,更高的需要和要求。作为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声乐艺术,其传播最为便捷、承载的传统文化艺术元素最为丰富、受众面最广的音乐艺术形式,也必然要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而作为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和进步“动力源”的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也必然要首当其冲。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的直接目的是要培养更多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民族声乐演唱人才,使我国人民的精神文明生活更加丰富,而更深一层的意义则在于要以声乐艺术为载体,以此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艺术的精神与魅力。可以说,从微观的角度讲,我国高校中的民族声乐教育首先是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版图上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从宏观的角度来讲,我们高校中的民族声乐教育则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这也是社会与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任务和使命。由此可见,民族性对于我国的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来说不仅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和手段的途径,在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环境下,其更加赋予了我们更加深层的内涵与意义,因此,对于当前我们高校中的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们首先必须要对民族性对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事业的重要作用、价值和意义有一个准确、清晰、深刻、全面的理解和认知,予以足够的重视,并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更加坚决的秉承和贯彻。

二、民族性在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进一步贯彻与实施

事实上将民族性与我国高校的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相结合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或者“问题”,但却算是一个新的“课题”。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是因为,正如前文有所提及的,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与我国的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与进步确实是与民族性概念紧密相关,密不可分的,但如果我们站在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就会发现在这一过程中民族性的秉承、贯彻与实施基本都是由少数优秀的民族声乐专业教师个人实施的,更多依靠的是优秀专业教师们在专业教学层面上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性发挥,而不是由学科建设和整体教学设计与规划所主导的,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以往的很长时间内这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反哺”,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贯彻和实施。这并不是要彻底否定这种教育教学形态和其所取得的成就,而恰恰相反,这种教育教学状况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与社会原因,同时也是符合当时的社会要求和需要的。因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在这一阶段我国高校的声乐教育、音乐教育、艺术教育,乃至整体的高等教育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都处在一个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之中,而具体到我们的高校声乐教育教学来说,这一时期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教育的职责和使命是研究和探索,而不能逾越整个大的高等教育环境。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上都已渐趋完善和确立,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和全新的社会文化发展形势,当前我们的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们除了要继续秉承民族性外,还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全面贯彻与实施。

1.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民族声乐专业教师对于民族性重要价值与意义的理解与认知水平及素养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在任何类大专院校之中,教师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无论是何种教育理念、教学计划、教育方式、教育手段都要依靠教师来具体执行和完成,因此要想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民族性进行进一步的全面贯彻和实施,就必须从专业教师思想理念与素质为首要着手点。当前,随着老一辈教育先驱逐渐退出,中青年民族声乐教师逐渐成为教学第一线的绝对主体,而在这些教师当中,尤其是青年教师,基本都出自各大专业音乐学院,一方面他们具有规范的、专业的演唱技能,但另一方面与老一辈教育家相比,大部分在对传统文化艺术及传统民族声乐的了解和掌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针对这一状况,我们的青年教师们应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青年教师要与教育前辈多多学习传统民族声乐知识及教学理念与方法,形成良好的“传帮带”互动关系。第二,青年教师要切实加强自身对于传统艺术,尤其是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系统性学习,要对传统民族声乐的艺术风格、特征与审美特质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信息社会所带来的教材资料及音响资料的丰富和系统也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第三,青年教师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的去亲身接触、感受和学习传统音乐艺术,包括亲身聆听民间音乐的演出,亲自向民间艺人学习唱段、唱腔等等。

2.要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将其加以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贯彻和实施

声乐的教学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优化 幼师 声乐教学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72-01

1 与时俱进,改变幼师声乐教育思想

幼师声乐教学是以传播声乐知识,普及声乐常识,提高幼师音乐素养,促进幼师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通过系统的学习,最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合格的全方位发展的幼师优秀人才。以往的幼师声乐教学都是在照搬音乐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艺术表演,不适合新形势下声乐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幼师的基本功,结合系统、完整的声音训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发声方法,科学的歌唱姿势以及足够的歌唱技巧以应对不同作品不同演唱风格;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歌曲的示范能力,对发声正确的理解力和分析教学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树立尊重学生的教育观念、合作学习等等。

2 学高为师,强化教师自身素质建设

在音乐教育改革进行的同时,也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要想使幼师声乐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总体水平得到提高,就必须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作为艺术中众多门类的一种,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和其他艺术门类诸如绘画、戏剧、戏曲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将眼光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在立足于本专业的同时,应该加强对这些姊妹艺术和有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多汲取些艺术养分,充实自己的知识层面。社会竞争日益积累,作为声乐教师也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目前社会上各个行业的竞争都非常激烈,而我们也不应该安于现状,如果满足于现状,势必会缺乏竞争力,被社会所淘汰。一方面,我们应该在教学的同时,不放松对自身的要求,保持良好规律的生活习惯,坚持每天练声。另一方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自己再次变为学生,进入专业音乐院校和高等音乐学府进行深造;或者利用寒暑假期间,找一些国内知名的声乐演唱家教育家来上课。只有这样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注重基础知识学习,掌握声乐学习的常识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幼师学生根本不知道人体发声的机理和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尤其是对声乐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声乐基础很差,对声乐的认识几乎为零。这就导致学生对声乐缺乏理性的认识,同时自身的声音条件又不好,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发声问题反复多次都无法解决,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打乱了教学计划。在形式上,我们可以采用一定的课程教学形式,从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始就开展声乐基础理论的教学工作,课程内容应涉及声乐发声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不同声部类型的区分、如何保护歌唱嗓音、歌曲演唱的风格艺术处理、伴奏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声乐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力争做到让学生从根本上去了解声乐这门学科,掌握声乐演唱的基本原理及规律,对歌唱产生理性的认识 ,从主观上重视声乐的学习。声乐理论基础课的开设必将使声乐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理想的预期目标。

4 巧用现代信息基础,创新教学方式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我们的声乐教学也受到了冲击。无论是信息来源的渠道还是教学载体的变化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的声乐教学手段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作为现代社会的音乐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我们声乐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在声乐教学中要合理有效的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比如说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和下载功能尝试着建立一个音乐资料库,丰富我们的教学资源,将我们准备教给学生的每一首作品都找出多种版本,作横向的比较。这种方法要比单纯的说教效果好得多;再比如尝试着购买一些好的音乐资源,包括歌曲的伴奏,示范演唱,声乐作品分析,语言讲解示范等等。我们也可以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去了解掌握声乐的各方面知识,体会音乐意向,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5 在幼师声乐集体课中运用微格教学法

微格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针对训练,并将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反馈并作出分析判断,并且教师要把课堂小型化。在教学中选择适宜学生的教材或声乐曲目,使得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更为具体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的教学活动得以改善。在教材选方面可以具体针对学生个人情况进行选用。先选择一些针对性有益于学生的教材,如《音乐》,再取得一定的成效后,可以选择加入微格教学方面的专业书籍作为教材指导幼师进行学习,如《音乐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法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不断循环的学习每一种教学技能,不断循环的运用每一种教学技能,不断循环的积累教学经验,不断循环的将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自己不断循环的进步。微格教学的引入,能够很好的改善我们声乐集体课的弊端,弥补其不足,使学生对声乐课堂教学有着更加细致的认识,可以更科学的系统的规范教学技能的培训内容、培训范围以及取得的效果,让以前凭感觉的教学变得更加具体,更具有可观察性、可记录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