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生违法案例

中学生违法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学生违法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学生违法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情感激发;行为培养;案例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有其自身鲜明的学科特点,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则需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和方法。长期以来,部分学校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台上夸夸其谈,学生台下昏昏欲睡,所谓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究其原因,根本问题在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即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沟通的有效性太弱,不能形成有效的教学互动,教学活动流于形式。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路径也就在于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让教学活动产生实际效果。

1激发学生情感,让教学有温度

首先,教师需要让自己的爱心体现到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自身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以自己的爱心感染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支持学生,以非常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自己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只有教师这个“火车头”充满动力,作为车厢的“学生”才能够全力配合,紧紧相随。其次,教学内容应当具有“生活的温度和真情”,空泛的大道理讲述,只能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厌倦,甚至排斥。因此,教师必须谨慎科学的选择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大纲,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来进行导入和讲解,将学生从被动的旁听者,变成情感共鸣的“移情者”。比如,在教学《做自立自强的人》这个单元的时候,教师则可以通过《做意志坚强的人》一课将自己生活中的励志故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消除课堂的“拘束”,从朋友的角度去感受教师的励志内涵,让“台上与台下之间的隔阂”,转变为“大朋友对小朋友的倾述”,这种角色的转变,氛围的营造,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自然萌发,在此基础上,教师则可以发动学生进行研讨,讲述自己的励志故事,说出自己可以在哪些方面更加坚强,更加独立。

2塑造学生认知,让教学有智慧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一定要给予学生思辨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用自己的头脑进行独立的思考,而不是被单纯的灌输,让学生的智慧在思考中不断形成,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让学习过程中具有智慧的光芒。比如,在《过富有情趣的生活》单元中,教师可以通过《品味生活》这一课让学生进行小组辩论赛,就自己所关心的话题,包括“追捧影视明星”“追求时尚服饰”“模仿网络语言”“假期自助旅行”“社会公益活动”等主题进行讨论。辩论过程中,教师应当就什么是富有情趣的生活进行引导和界定,并用生活中实例进行解释说明,最好是身边的鲜活案例,为学生提供参考评价的对象,获得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这个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艺术要求特别高,需要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教学智慧和手段。

3培养学生行为,让教学有生命

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学科的教学结果需要付诸实践,不能作用于社会的教学活动是没有意义的,思想品德课程同样如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其根本目的仍然是通过思想认知的引领和品德品质的培养,使其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且具有较高道德水准,并成为社会群体的表率。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则必须考虑到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从某种角度分析,没有实践的思想品德课,是没有生命的,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存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社会实践,促使其思想认知和行为活动得到直观的触动和提升。比如,教师在组织学习《法不可违》的一课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收集整理日常生活中的违法案例,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并且就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做出哪些积极的应对,包括参与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帮扶因违法而出现生活困难的家庭等实践活动,体会守法的重要性。再比如,在学习《保护自我》的课程中,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研讨并示范保护自我的方法与手段,从身体隐私的保护,个人信息的保护,延伸到家庭信息的保护等,分析身边的人身伤害案例原因,反思应对的策略,从最基本的食品安全,到生理卫生,再到人身伤害和信息诈骗,再到情感困扰等等,都是具体而使用的自我保护技能和常识,需要每一个人都牢牢掌握。这种研讨和示范活动包括很多种,包括影视作品的分析讨论,包括自身防护的格斗技能,包括应对诈骗勒索的防范技巧,同样也可以包括急救和报警电话的识记,灭火器的使用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纳入课堂的实践活动。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对爷爷奶奶等长辈们进行防骗常识介绍,讲解“保健品骗局,汇款骗局,购物骗局,传销骗局”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4结语

立体教学法实际上追求的是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培养,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形成“理性的认知”,践行“正确的行为”,避免因为单纯追求思想灌输而出现的“思想的巨人,行动的侏儒”或者“貌似恭谨,实则腹诽”的“脱轨”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法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智慧和技能,需要教师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多动手,多动脑,还要投入热情、关爱和真诚。

参考文献:

[1]韦善锋.浅谈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J].中学教学参考,2013(02):92.

[2]尚振强.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5(11):25-27.

[3]丁志旺.新课标下的初中政治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2010(33):25-26.

中学生违法案例范文第2篇

 

大学生这个群体是我们维护法制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坚力量,也是未来我们国家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来源,在具备了坚定的政治立场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对个人的政治素质以及道德品质也有要求,最重要的是,更应该具备法治人格,能够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等。

 

一、法治人格的具备及在法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法治人格是指个体的法治理念在心理以及行为上的稳定而又独特的一种反映。而法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培养出高素质的,以具有健全的法治人格为背景的高素质人才。所以从自身来讲,学法、知法、懂法对于法治人格的塑造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制国家来讲,意义同样重大。

 

(一)法治人格的塑造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法制国家是我国的一种治国方略。这种治国方略要求我们国家的任何权力部门以及每一个公民都要依法办事,都应当遵守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既法律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触碰。而公民作为法律的制定者实施者,是否具有健全的法治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大学生在高校进行的法学教育要注重法制人格的培养,这是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二)法学思想教育价值观要求具备健全法治人格

 

法学思想教育的价值观是相对于传统法律知识与技能而言的。法律的知识和技能是实用的工具主义价值观,是法律的文本。而法学思想教育是法治人格的塑造,是一种思想上的正义追求,并不是简单的知道了解了法律的知识,而应该从内心和思想上认同法律的地位,有守法的意识,体现在对人的尊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从人的第一角度出发。

 

(三)法治人格的塑造是培养高素质法律人的核心内容

 

在大学生活的教育过程中,人格的塑造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法律人是指一种既有充沛的法律知识与法律技能,又拥有较高的法律素质的人法律人才。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法治人格的拥有。法制人格的养成是我们高校进行法制教育的最终目标。拥有健全的法制人格才会对社会有所贡献,对建设法治国家有所推进。

 

二、大学生法治人格的现状

 

(一)法治人格淡薄,权利意识模糊

 

大学生现在的法治人格淡薄,总体权利意识严重缺失。当遇到侵犯权利的时候,并不知道基本权利已经被侵犯,或者是知道被侵犯但是没有意识要维权,或者干脆选择忍耐。大学生这种不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高校的法学教育缺失,法律知识和技能有限,导致学生权利意识比较淡薄,最终影响法治人格的不健全。

 

(二)对违法行为有效应对,责任意识较差

 

进几年来发生在大学生中的违法案件越来越多,大多数情况下大学生进行犯罪之后并不是勇于承认面对后果,而是尽量推卸责任。在意识到自身的违法行为之后不能够正确面对和承担后果,责任意识较差。另外值得令人欣慰的是,在大学生遇到违法犯罪行为的时候都会进行有效机智的应对,不会不假思索的就进行行动,他们会尽量把自身的安全放在了首位。在高校中学习的法学知识,有效的让学生们维护了自己的权益,保证了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更加体现了法律的地位。

 

(三)没有形成良好的法律习惯

 

法治人格需要良好的法律习惯来维持,在调查大学生范围案件中发现,他们并不是因为不懂法而导致的犯罪,大学生是否犯法和他们所掌握的法律知识程度影响不大。大多数人还是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有的甚至是法律系的专业学生,他们以为自己懂法,在犯罪的过程中有意躲法,钻法律的空子。这都是由于学生的法律素质低下,法律思想和观念丧失,所学的法律知识和技能不过时外界对其的一种控制手段,没有形成健全的法治人格,缺乏法律习惯的形成。

 

(四)自我观念强,不懂尊重他人

 

当前的大学生极度关注自己的成长,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他人感受,不被身边的人理解和尊重。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喜欢被束缚,喜欢独立思考和生活,不喜欢被别人指责和干扰。但是往往大学生犯罪都是由于其仅依靠自己的主观愿望做事情,而没有遵守法律的规定,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没有把法律放在眼里,觉得这是对其的一种束缚,以致最终给对方和自己家人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三、 法学教育中学生法治人格塑造的缺失

 

近年来,我国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尤其缺乏,进而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法治人格的塑造。大多数人认为,法律不过是一张纸,并没有实在的用处,已经成为空文。腐败贪污、司法不公、执法不严、徇私舞弊现象时有发生。这只要是由于我国公民在大学教育时期的法学教育欠缺,没有塑造良好的法治人格,是我国法律人法制人格严重缺失的表现。

 

从法学教育的目的上来看,我们现在所认识到的太过狭隘。传统的高校法学教育,只把法律知识和技能当作法律教育的重要内容,却忽落了大学生法制人格的塑造,造成了比较大的价值缺失,严重的制约了大学生法制人格的培养。然而在经过单纯机械的法律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之后的人才,往往只是知道法律,但是并不懂得怎么样去尊重别人,怎么样有一个健全的法治人格。大学生只重视死板的枯燥的法律知识,对于价值形态的法律知识所了解的少之又少。高校在进行法学教育的时候忽视的学生法治人格的培养的观念,因此改进学校法治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四、 法学教育中学生法治人格塑造的途径和方法

 

(一)坚持法治人格的塑造,摒弃形式主义的法律知识的学习

 

在法学教育的过程中,法学教育的价值观是法治人格塑造的基本前提,有了好的价值观再加之高效率的法律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才能够塑造出高素质的法律人。高素质的法治人格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法律知识的学习与记忆,更是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学习,理清被教育的主体和教育价值观之间的关系,给学生培养出高素质的法治人格是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的最终目标。

 

(二)法学教育过程中的法制素质培养

 

在法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法治人格的塑造谨记于心,要与每一个环节紧紧相扣。要把法治人格的塑造渗透在法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要确立整个过程的法学教育教育理念。比如明确告诉学生在法律制度规范下的社会,应该是正义公平和秩序井然的。对于不正当的社会关系是由于违反了哪些法律等。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包括法律职业的认同、这样的思维训练有利于法治人格的培养。

 

(三)大学不同学科教育资源要整合

 

整合不同学科的教育资源, 把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成专业的法律系学生作为最终的奋斗目标。高校法治人格的塑造不单单是法律一门学科就可以办到的,还需要其他各个学科共同努力,法治人格塑造是法律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素质的教育又和高校内的其他学科密不可分,因此应该把法学教育放在大学里面,让其成为大学的一部分,与其他学科互相熏陶相辅相成。整个不同的教育学科的资源,以期培养大学生完善的法治人格。

 

(四)高校需要营造良好的法律文化环境

 

良好的高校法律知识环境对于学生们塑造法治人格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环境包括良好的学习氛围,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融洽的同学关系,校园各个角落里面的法律知识氛围等等这些对于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放松的大学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与技能的前提。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基础。经常性的对学生集中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也有助于学生法治人格的养成。

 

(五)对学生进行法律案例模拟教育

 

高校应该引入并且要经常性的对学生进行法律案例模拟实践。在高校的法学教师以及执业律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法律案例的办理,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出关于法治人格的塑造。体验法律的神圣和崇高,建立起自己的法律意识和守法精神,知道怎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种教育模式不单单是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法律的知识与技能,更是为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和法治人格。所以,现在应该着重以法律职业有效进入高校的法学教育,为高校的法律案例模拟教育提供支持,从而能够有效的塑造大学生的法治人格。

 

(六)颠覆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方法

 

传统的法学教育注重书本,以理论性课程为主,缺乏实践性和开放性。现在的法学教育应该更注重学生法治人格的培养,要在坚持理论课程为主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课程的分量。主要为开设一些法律职业案例模拟课程,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案例分析,启发式的分析以及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式等。要将对大学生的法学教育工作体现到各个环节之上,让学生从自身感受到法律带给我们的变化。另外,法律教育还可以研究其他国家的法律,适当联系各个国家的国情,对不同的法律做出对比的教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更好建立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在比较中逐渐塑造成法治人格。

 

五、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的法学教育严重忽视了学生法治人格的塑造,尽管学生学会了法律知识和技能,但是并不能完全建立健全的法治人格思想。所以我们要积极重视法治人格的塑造,在未来的法学教育过程中,我们要联系不同学科、摒弃形式主义,营造良好的法律学系环境、颠覆传统的学习模式,提升学生的法律素质,使学生能够领悟到法律精神,能够尊重和敬仰法律,以期培养出具有健全法治人格的法律人。在高校法学关于大学生法治人格培养的教育中,一些新的模式,包括法律职业案例模拟教育模式和实践性的教育模式等一系列模式的正常运转和实施,还需要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和探索。

中学生违法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提问技能;诱导发问;反馈检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为重要。陶行知说:“发明千千问,起点是一问”。教师科学的提问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善于提问则是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因此,教师怎样提问,何时提问,提什么问题,如何诱导学生发问,是教学的关键问题。

一、提问的技巧

提问技巧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的能力和艺术,它是连接“主导”和“主体”的纽带,是师生互动的基础。

1.提问应符合的条件

教师所提问题,一要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有内在联系,而且这种联系能够被学生感悟得到。二要学生经过思索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去不断挖掘,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提问”来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如在讲《未成年人保护法》时,我让学生讨论:假如你自己不想读书了,可以随便不上学吗?家长有资格不让你读书吗?有学生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事,或者可以由父母来决定。我指导学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法》以及一些违法案例,他们领悟到:受教育不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是义务,要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要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茁壮成长。

2.提问时要讲究技巧

从学生生活体验入手,也可用形象语言创设新情境,诱导出新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得到新的观点、新的认识。

如在学习《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时。从学生身边入手,相互寻找同学中有哪些破坏环境的现象?家中怎样才能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我们的社区、我们生活的四周有哪些污染源?我们该怎么做?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政策?然后讨论:在保护环境和经济建设方面如何协调促使其良性发展?最后落脚点:中学生如何力所能及地保护好环境、节约资源。

3.提问要选择最佳时机

什么时候是提问的最好时机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问应使学生处于以下几种状态:有一部分答案,但不完整;有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没有答案;虽一时不能回答,但有回答的信心。这几种状态正是处于“愤”和“悱”的境地,是提问的最佳时机。

4.提问要适时适度

提问不是越多越好,从心理学上讲,当学生原有的心理状态和知识水平与新的求知欲需要发生冲突时,设问效果最佳。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这种冲突来设问,使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成知识的“发现者”。

在讲《维护消费者合法利益》时,我让学生考虑:假如你去购买电脑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学生都忽视了索要发票这一点,觉得发票可要可不要。该不该要发票?这不仅是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问题,还有生产者和销售者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的问题。通过讨论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了,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二、诱导学生发问

课堂提问要创新,关键还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鼓励他们向权威挑战,完全可以向老师提问,树立“提出的问题能问倒老师是自己的进步”“能难倒老师的学生是好学生”这种新的观念。

其次,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条件。学生的标新立异有时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教师不能简单地禁止和否定。事实上,犯过“错误”,才能改正错误,获得更丰富的经验。

三、反馈检查

老师提问与学生发问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提问,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掌握学生学习的状况,发问,是学生学习深化后对知识的进一步要求和深入。因此,提问从设计、实施到最后结果,反馈检查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认知水平,诊断阻碍学生思考的症结所在,发现教学过程的难点与疑点,才能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更加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疑点和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可以结合感性材料,鼓励学生思考更多的问题,使其真正理解其现实意义,从而最终化为激励学生成长的巨大动力。

例如如何真正理解奉献精神、团队精神?联系实际我让学生列举了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在现实中有哪些具体事例?诱导他们发散思维,提出更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学会提出合理化建议。

总之,课堂提问要探索的地方还有很多,提问有法,但无定法,讲究提问的适时、适量、适度和有序,灵活应用,巧设疑难。更重要的是如何诱导学生学会提问,贵在启发。这样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不断得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实践能力也能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相信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将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云亭.陶行知论课程.4版.中信出版社,2003.

[2]汤少正.浅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3版.中国教育出版社,2002.

[3]周刚.课堂教学提问的技能.3版.中国教育出版社,2002.

[4]中国初中语文教育网:省略.

[5]步平.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教育探讨.第4期.

中学生违法案例范文第4篇

关于法治实践活动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有哪些?法治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艰巨的任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0参加法治实践活动个人感想心得优秀范文五篇,欢迎大家查阅!

2020法治实践活动感想1法制,这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字眼,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几千年来,人类不断追求的也就是这两个字。法制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法制教育不仅要宣传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认识到:法律不仅是对自制行为的约束,更是捍卫尊严、权利的有力武器。

不少同学会认为,安全只是指身体的安全甚至是肢体的健壮和不受杀害。认为只要自己的肢体健全、行动自如那就叫安全。诚然,这确实叫安全,但这决不是安全的全部。我认为,即便是一个具有健全的体格的人,如果他的思想道德水平低下、明辨是非能力不强,糊里糊涂攀兄弟、结姐妹,既有拉帮结派之嫌,又有醉翁喝酒之意;如果他不明不白逞义气、惹事端,不但喜好随波逐流,而且希望出点乱子;这表现出来的就是思想上的安全问题。

有了这样不安全的思想,要平平安安地一辈子做好人,那是很难的。即便是一个具有健全体格的人,如果他沉溺于不良书刊和网络游戏的精神鸦片,天天吸、处处吸,甚至课堂上忍不住要走神思之想之;深夜里忍不住要越墙泡吧熬个通宵;如果他过早地迷失于少男少女的缠绵悱恻,无端寻愁觅恨、疯疯傻傻、痴痴狂狂,甚至争风吃醋结恩怨,冲冠一怒为红颜。这表现出来的就是行为上的安全问题。有了这样不安全的行为,要踏踏实实地读好书,一帆风顺地读到头,那也是很难的。

无论是人身安全还是思想安全,亦或是行为安全,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结果的残酷性。交通事故,游泳溺水事故、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事故,课间游戏追逐打闹偶发事故轻者可以伤及体格,重者能够危及生命;它们造成的后果是残酷的。可是思想道德的残缺、行为方式的越轨比体格不健全更可怕,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我想,那些失去健康的精神追求、迷失正确的人生方向、空有一架活着的躯体行尸走肉的人不就是思想残缺的产物吗?这种“产物”充其量只能是没完没了地吸取消化父母亲血汗的机器,只能成为社会发展长河中的废物,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发展的危险物。生命如此,何其残酷。

大学生,已经是一个基本成熟的一类人群,有自己的想法,有各种获取信息的途径。学会做人是的学问,也是做人处事的基础,提高思想到德修养关系到自己成长为怎样的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下意识地努力。多涉猎一些名人传记等优秀书籍,学习别人的优良品德。每日三省吾身,总结反思自己在处理事情或者与人交往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每天都这样强化,定能够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而建立优秀的道德品质。

2020法治实践活动感想2“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党的十八提出以后,俨然已成为我国新形势下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真言。每个国家都崇尚法治,都期待形成全面系统的法制国家。从古至今,各个朝代关于规范性的法律条文都是以当时的具体形势而提出并成文。立法为执法,为政府的行政行为或是人民群众的权益利益作保障,出不得差错,更少不得关注度。

立法的科学化是防止不切合发展实际从而造成法制产生的执行标准,怎么样的立法程序是科学的,形成的法律法规是契合发展需要的?反腐力度的逐渐加强,对法律执行的要求就更加严格,对于反腐倡廉及党内法规中制度的建设更提出了新层次的要求,必须要确保对反腐行为的预防和控制力度。

执法的严格性更是对法律实施过程的保障。任何法令的形成都必须要扎实可行的予以实施,并且确保执法的过程无偏差,不给群众造成生活和生产上的难题,这是其一;执法过程必须要公正严格,秉持公正,不凸显个人主义和官僚主义,这是其二。

司法的公正性是每一个涉及司法案件的人民迫切需求的,这需要司法机关必须要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最基本的行动准则,将犯罪治理法律化,公正化,容不得一丝错漏。要禁止司法行为中出现权钱交易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无疑是给我国法制的执行平添败笔,更影响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其首要的行为准则当是知法懂法守法,以法律约束行为,以法律认知行为,以法律辨别是非。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少不了全民的参与,需要全民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重要性,提高社会和谐健康水平。

2020法治实践活动感想3七月七日参加了由涪陵区教委组织的部编《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时间两天,上午听了一年级和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各一节,并观看了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的讲话视频,下午听了两位授课老师的教学反思和县小学教研室钟晓菊老师对《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详细解读。这一天的培训,总体感觉是严谨且高效,受益匪浅。

伍才英老师上的一年级《校园里的号令》一课,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让学生感受校园里的各种铃声,通过听一听、辨一辨、说一说、演一演等活动,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校各种铃声的含义,并受到了“遵守秩序,快乐生活”的“法治”教育。这节课在两个地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有效的组织教学,针对刚入学的孩子,采用对口令、小组竞赛、表扬激励等方式,行之有效,课堂井然有序,彰显了教师超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二是引入“校园童谣”,学生对“铃声下的规范”学得快,记得牢。

罗英老师上的二年级《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巧妙地把对中秋的学习,用找中秋、知中秋、过中秋、品中秋、迎中秋等系列活动贯穿其中,并紧密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既了解了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又得到了“珍爱亲情、友情,积极、愉快地生活”的情感体验。

听了朱之文副部长的讲话,我们懂得了,这次中央统编三科教材一方面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解决教材存在问题和不足的需要,我们要从落实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标,提升教育质量等高度充分认识新编教材的意义。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三科统编教材的思想和内容,从理念层面,一是要突出德育为魂,二是要突出能力为重,三是要突出基础为先,四是要突出创新为上。在内容上,要突出重点,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教育和法治教育等内容。对统编教材的使用一要高度重视,二要强化培训,三要加强教研,四要落实保障措施,五要加强舆论引导。我们对新教材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钟晓菊老师的培训,从统编教材的新变化、教材的编写思路有及教材解读和教学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我明确了在《道德与法治》低年段,需要摒弃那种认为法治教育就是讲法条、讲案例的观念,把传播法的理念、精神、价值贯穿于儿童日常的生活当中。知道了对于小学低年级而言,一个人如果从小就接受以权利义务、公平正义、责任担当为主的法治教育,长大后便更有希望成为一名具备规则意识、程序观念等法治意识的公民。钟老师的培训通过课件全面展示,生动而且具体,使人印象深刻,对我们今后的日常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培训是短暂的,付诸实践是我们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经常复习培训内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合适的课程资源充实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的教育理论作指导,以课例、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20法治实践活动感想4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就要利用好课堂教学阵地,按照新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心理健康的“四有”新人。新课程标准确定了思想品德课要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摒弃旧的教学观念,让思想品德课程由过去的枯燥乏味的说教式教学变为受学生喜欢的新颖有趣的新课程。

对此,本人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新课程下如何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第一,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备好每一节课,是开展思想品德教学的前提条件。作为一名教师,备课是最基本的一项工作,备课不但要熟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备好教材,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动态,更重要的是要钻研新课程标准,设计好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师生情感交融,实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目标,从而更好地完成思想品德课重教学的任务,使思想品德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统一的整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从人格意义上说,师生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必须从主体转为主导,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恢复到主体地位上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通过创设情境,选取典型材料,设计学生活动,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形式单一,时间长了,学生也会厌倦,兴趣大减。因此在课堂上可采用自主式、讨论式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合作探索的欲望,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成就感,使课堂气氛活跃,兴趣盎然,乐在其中。第四,要重视和应用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初中学生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因此在课堂评价时不能简单地说对或错。对此,教师在课堂评价时要采用灵活多样丰富生动的评价语言,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恰当的,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引导性、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

总之,只要教师遵从新课程观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一定能够上好思想品德课。此次培训受益匪浅,这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我也会不断地努力学习,做好自己的工作。

2020法治实践活动感想5上星期上午,学校举办了“法制大会”,讲了许多有关青少年犯法的不良行为,从而教育我们作为一个中学生要懂得遵守学校的纪律,国家的法律,将来做一个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有用之人。遵守学校法则,是我们作为中学生必须遵守的原则。

我们的社会属于文明社会,可是却总有不少的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学校纪律,国家法律所不容忍的事情,如:抽烟,斗殴,喝酒等,偷窃,抢劫,害人等等,这些都是属于违法行为,这些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但这些行为却会成为他们一生中无法抹灭的污点,会一生伴随着他们。

现在有许多不良青少年总是诱惑未成年人犯罪,如:吸毒,抢劫,偷窃等。当这些事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如:报警等,面对这些不良行为时,我们要理智的拒绝。远离这些不良行为,从而做一个遵守法律的好公民。我们在学校读书,要好好努力的学习,锁定自己读书的目标,不让自己对未来迷茫,将来在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