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大学生;现代国防观念

作者简介:文丽(1978-),女,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处,讲师。(河北 保定 071003)卜国艳(1978-),女,满族,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中教一级。(河北 承德 0670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07-02

高校国防教育作为全民国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塑造学生的国防精神、培养国防人才、建设强大国防具有重要意义。自2001年《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高等院系进一步明确国防教育任务,完善机构、健全机制,深化课程改革、拓宽教育渠道,切实增强了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推动了国防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日益凸显,如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整体规划、师资力量不足、教育形式单一等,不仅影响和制约了国防教育效果的充分发挥,也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了一定影响。新形势下,要求高等院校正确把握国防建设新要求,认真分析现存问题,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工作,为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一、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高校国防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其他教育方式和手段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随着国防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其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中的影响日趋深远。

1.国防教育的保家卫国和育人功能决定了其必要性

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高校的国防教育不仅具有保家卫国的重要功能,还具有全方位育人的功能。

一方面,国防教育是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有组织、有领导地在公民中进行灌输国防知识、培养国防观念、提高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各种素质、能力的教育活动。而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国防意识和本领直接关系到国防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关系到国防后备力量的质量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发展,因此,加强高校的国防教育对于国家捍卫统一、和安全具有重要的功能。

另一方面,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的国防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教育手段,它对于学生的全面成才发展有这样几方面育人功能:一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二是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提高基本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四是培养学生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精神,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它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

2.大学生国防意识的现状决定了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紧迫性

当前,国际战略格局不断演变,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和本质的新军事革命蓬勃发展,国家安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树立与国防建设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现代国防意识和现代国防素质。

就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现状来看,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还存在着国防意识淡薄、国防常识缺乏、安全观念滞后、国防认识存在误区等问题。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都是在和平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生活条件相对优越,造成了居安思危意识、国民国防观念上的淡化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缺乏等。而当代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之中,只有建立强大的国防才能保持安全有序的经济建设环境和生活环境,大学生对这一问题应有清醒的认识,培养正确的国防观念,提高建设、发展、献身国防的自觉性,努力成才成长才能为国家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二、当前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现实不足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高校积极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的要求,通过军训、军事理论课、预征兵工作等各种途径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民族精神、普及军事知识和技能等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中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匮乏、课程体系滞后、教育缺乏连贯性等系列问题,这对高校的国防教育改革提出了新挑战。

1.师资力量不足,难以保障军事理论课程效果

当前,很多高校都存在着师资不足的突出问题,军事理论课任务都是由负责学生武装部工作的老师承担,很少有专职的军事理论课教师,而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规定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军事课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军事理论课为36学时。按照这一学时要求,军事理论课的授课教师面临着教学任务量大、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现实问题,这必然对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就国外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构成而言,有的是由现役军人、院校教师两部分组成的,有的是由现役军人、院校教师和国防教育中心的老师三部分组成的。根据我国国情,高校也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充实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切实提高国防教育效果。

2.国防教育没有形成常态机制,教育缺乏连贯性

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渠道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军训与军事理论课。目前,高校普遍按照大纲要求开展了军事训练,虽然在军训内容、军训时间上不尽一致,但都对军训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教官配备、科目训练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安排和认真准备,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了充分保障,使得军训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然而,在很多高校却存在着军训工作一结束或者军事理论课一上完国防教育任务就完成了的现象,很少再组织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训练,后续教育跟进不足,没有形成常态化教育机制,教育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从而导致军事训练成果难以得到巩固,而军事理论课的效果也难深化的局面。

3. 课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国防建设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国防教育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是落实国防教育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有效载体。由于高校国防教育学科起步较晚,再加上师资力量、教学科研水平有限等不利影响,在课程建设上与其他学科相比差距很大。同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知识更新速度慢、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缺乏统一的国防教育教材,并且主要采用大课堂教学方式的突出问题,而随着当代军事发展的日新月异,原有的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军革、信息化战争时代的要求,也远远不能满足未来国防现代化对复合型国防、军事人才的需求,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实施路径

为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国防教育的新挑战、新要求,针对当前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和不足,应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渠道,完善措施,积极推进国防教育在高校中的深入开展,并取得良好实效。

1.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推进国防教育常态化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教育都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本质上来讲,虽然两者教育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是以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目的的;而在教育内容上也都有交叉之处,如在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顽强拼搏意志品质的培养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既能达到效果上的相互促进,又能实现国防教育的常态化开展,保证教育上的连贯性。广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十分丰富,涵盖面广,既有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又有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教育手段方法上也十分灵活,既有“两课”教学、专题报告又有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国防教育的有效载体和有力借鉴,通过进一步丰富内容和手段,加强日常渗透,可以有力地推进国防教育的常态化开展。

2.充实师资队伍,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做好军事理论课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这就需要首先从队伍入手,一方面要进一步充实现有国防教育教师队伍,优化结构,形成以专职国防教育教师为主、兼职国防教育教师为辅及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等结构合理的队伍格局;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培训,使其有更多机会进修国防教育专业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育理念,更好地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其次要不断推进课程内容的改革,保持教学内容上的与时俱进,不断把国防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反映到教学中来,增强国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国防理念以及最新的军事科技成果及发展动向,切实提高军事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在这方面,作为开展较早、发展更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来讲,无论在学科建设、课堂教学还是师资队伍、教学科研上都可以成为国防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借鉴。

3.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积极推进国防教育网站建设

为了积极推进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很多高校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特别是开设网站的形式,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国防教育的普及,扩大了教育效果。然而,虽然创建了国防教育网站,但一些高校实际上只有一个网页,内容不够丰富而且更新不够,管理和维护也不及时,远远没有实现网络国防教育的预期效果。知识经济时代,推进高校国防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一方面顺应了现代化国防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容易吸引广大学生对国防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国防教育的网站建设首先要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在内容上也要体现出新颖性、时事性、丰富性、知识性、思想性,既要有国防建设的法律法规、世界军事的最新动态、世界先进军事技术等国防常识的介绍等,也要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信息安全教育等内容。同时也要积极加强对国防教育网站的管理工作,定期检查、督促更新网站内容,确保国防教育网站建设的正确方向和规范运行。

参考文献:

[1]昝金生.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新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29-131.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2篇

高校德育是指在高等学校中,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的心灵施加影响,让道德内化为大学生内心信念并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品质的活动。国防教育与高校德育不可分割,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共同作用于教育对象大学生。创新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视角,将有力地推动高校德育向纵深发展。

一、高校国防教育与德育功能

⒈高校国防教育。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为了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统一、和安全,对全体公民进行的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教育活动,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根据我国的《国防教育法》,可以把学校国防教育与社会国防教育两种类型。高校国防教育是隶属于学校国防教育的范畴之内,所指的是高校开展以大学生为对象,所开展的向大学生进行国防思想、国防观念、国防知识和国防技能的一系列教育活动。这是一种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国防观,促进和提高学生素质构建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根本性目的就在于为了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大力增强国防观念。因为高校国防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素质全面、知识复合、能力综合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⒉德育功能。作为德育理论核心问题的德育功能的认识,必须从德育的概念谈起。什么是德育?狭义来说,是专指的道德教育,也就是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educa-tion”。而广义的德育界定,除了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应包括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等。因此,我们看德育的内容,其主要包含着道德、思想和政治方面的教育。而法制教育则可以从属于广义的政治教育范畴。而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等,其中的部分是从属于德育的内容,也就是说,只有这些教育领域中涉及教育的部分才归属德育范畴。对于什么是德育功能的理解,我们认为,应必须了解功能的含义,才能够对此进行认识。关于功能,则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结构有机构成的系统在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功能表示的是系统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范畴,其体现的是系统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交换关系。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

国防教育是高校完成《高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的德育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高校国防教育体现出很强的德育功能。这些功能主要表现在:

⒈政治教育功能。德育教育的政治功能包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社会主义教育、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党的建设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等。我们所开展的高校国防教育就应让一切都围绕政治教育这个中心,面向大学生开展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和军事行为等教育、培养和训练活动,促使大学生充分树立起报效国家和巩固社会主义的理想。不仅如此,还要把优良传统带入大学生的军训之中,大力开展优良传统教育,最大限度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对于培养起大学生远大的人生理想,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全面发展以及调动大学生的军训积极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⒉思想教育功能。这里所说的思想教育是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就包含着很深的思想教育内容。在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军事理论教学中。这门课的开设所秉承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还要始终贯彻的基本原理,尤其是组织大学生学习军事思想。由此以来,可以让大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思想的精髓,并通过深入了解当代中国革命史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不断培养学生在看问题和处理问题过程中,要多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逐渐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来研究世界并研究中国的具体国情。

⒊道德教育功能。必须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始终贯穿着道德教育。闪耀在当代军人身上的弘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虚谨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精神品质都来自继承与发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道德传统,这些组成了当代大学生参加国防教育无尽的德育资源宝藏。

⒋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个性心理品质之中包括着自信、自爱、自尊、自律、自强、自立精神的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的培育,健康的人格,奋发进取和勇于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心理承受力的锻炼等。当代大学生大多数从小生活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缺乏经历过艰难和困苦的磨练和挫折教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开始接受国防教育,就能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受挫折能力等心理品质教育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国防教育不仅要给每位大学生送来国防思想与国防理论,还要给每位大学生带来心灵上的宁静与思想上的坚定。

三、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创新视角的选取

鉴于新时期的国防教育凸显出的开放性与时代性等特点,对原来传统教育理念与模式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当下的高校国防教育必须立足传统,进行德育功能视角的创新,让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发挥最大化。

⒈国防教育目的的塑魂性取向。应以爱国主义主旋律的高扬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目的,围绕构筑当代大学生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这个精神支柱,在全程中贯穿爱国主义精神对人的塑造、鼓舞和武装精髓。作为高校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渠道之一,更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育内容必须赋予时代与现实政治的新涵义,去自觉跟踪当代大学生思想新脉络以及他们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将新时期的高校国防教育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德育教育工程,围绕的基本理念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确保大学生树立起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战争观,在此基础上让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为大学生塑魂。

⒉国防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取向。基于高校国防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大学生广知识、高学历和思想活跃等特性,就要求形式多样化的国防教育与之相适应。这些形式可以是集中的课堂专门教育形式,也可以是日常中融国防教育于其他教育环节的各种工作之中的教育形式。在国防教育中,主要有三种重要形式,第一种也是最主要的形式是军训。军训可以让大学生在实际的亲身接触过程中,体验和学习党领导下人民军队的坚定政治立场和正确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二种是国防教育形式。在开展系列的军事理论与国防精神和国防历史教育之中,培养大学生不忘国耻和振兴中华的强烈思想感情,也培养他们形成为国家民族利益勇于献身的精神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思想境界。第三种是借助于多种学生组织和社团,如共青团、学生会以及社团组织,开展多样化形式的自我教育活动。#p#分页标题#e#

⒊国防教育方法的持续性创新。一个方面,要讲究内容的层次性,进行因材施教。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道德认知等方面层次性比较明显,国防教育在高校的开展,不仅要对有道德缺失或情感障碍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而且还要对德育的内容与方法进行适当选择,依据层次的不同来因材施教。另一个方面,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改进。教学过程要重视理论讲授结合直观教学,不仅要注重启发,借助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语言讲解内容来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还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形式,如:投影、录像、挂图、模型和多媒体等等辅手段,提升视听效果,充分调动起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⒋国防教育资源的科学性整合。

第一,要下大力气开展实践性国防教育活动。可以组织大学生烈士陵园和革命遗址参观,也可以组织他们到具有国防教育功能的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宫等参观;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国防理论;教学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规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必须开设国防教育课程。作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理论教学正在逐步加强,而国防理论教学评价在整个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有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依据人们对高校国防理论教学的期望而制定,因而根据标准所得出的评价及结果将会影响国防理论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教学评价本身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国防理论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学评价已成为从宏观层面监控教学制度实施,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之一。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目的,除了评定优劣好坏,更重要的是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诊断、选择,以控制和调整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向着正确的方向方展和改进,促进教学、科研以及课程管理的改革,从而提高国防理论教学的教学质量,促进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有利于完善国防教育的科学研究。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科研工作任务就是从高校国防教育的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国情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研究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理论体系。而科学研究工作的首要问题就是需要大量的、真实可靠的信息,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科研领域也正缺少这样的信息,使得国防教育科研工作不能更快一步发展。恰恰国防理论教学评价工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得到大量的信息,通过评价的导向、诊断、选择作用,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辨别,使它们向正确的方向改进,最后提供给国防教育科研领域。总之,国防理论教学评价工作可以提供大量的、经过正确处理的信息,使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科研工作得以更快的完善和发展。

3.有利于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管理。与其他学科相比,我国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工作起步比较晚,其管理工作还不够完善。开展国防理论教学评价,按照评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获得信息反馈,把获取的信息通过评价的诊断和选择作用加以处理,诊断结果反馈给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及时修正错误、弥补不足,使国防教育工作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可见国防理论教学评价对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作用

1.评定作用。评定教学的优劣好坏是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最基本作用,也是教学评价的共性,因为任何教学评价都是依据教育评定的结果进行分析统计而获得的,所以对国防理论教学工作的优劣好坏做出判定,起到评定国防理论教学是否达到标准和要求的作用。

2.诊断作用。国防理论教学评价不仅要发现问题所在,而且要诊断其产生的原因,对问题加以修改和完善。通过国防理论教学的评价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为所存在的问题找出产生的原因,再针对这些原因提供改进的方法和途径,使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是高校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重要作用。

3.选择作用。国防理论教学评价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要对被评价的内容和对象给予鉴定和判别,并择优弃劣。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选择作用实际上包括三种类型的评估:一是水平评估,对包括国防理论教学课程建设的水平、教育教学的水平和学生认知的水平等做以评价和选择;二是评优评估,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接轨,选择出优秀的国防理论教学工作,作为榜样,做以推广;三是资格评估,主要指评估评价对象是否有开设国防理论课程的资格、是否有教育教学的资格,评估其各指标是否达到最低要求的标准,把不合格的选择出来给以淘汰。

4.导向作用。国防理论教学评价是一个“航标”,起着导向和指挥的作用,指导完善教学工作。在国防教理论教学评价中,对任何评价对象和内容所作的评价,都是根据一定的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进行的,这些评价的目标、标准,对被评对象来说,起着“航标”的作用。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可以确保国防理论教学的改革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5.激励作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是严肃的、负责的,它有利于公平竞争,可以调动被评价者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可以使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促使他们扬长避短。根据国防理论教学评价的结果,被评价者按其达到目标的优劣程度可以分为不同等级,不同的等级会使个人与个人、团队与团队之间进行比较和辨别,从而对被评价者产生积极的刺激和有力的推动。也就是说,通过国防理论教学评价,被评价者根据评价结果可以了解自己的优劣,优秀的给予肯定和推广,不足的加以注意和改进,使自己保持继续向前努力的动力,这对国防理论教学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6.管理作用。国防理论教学评价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及国防教育相关单位提供许多有效信息,从而加强国防理论教学的管理,而评价方案本身也是教学管理部门管理和指导教学的有效途径。

7.研究作用。国防理论教学评价使用的是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评价作为教学研究的一种工具,可以为教学研究提供大量的研究依据。国防理论教学评价方案、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以及评价本身的研究过程对国防教育学术研究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进行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理论教学评价是开展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普通高校国防理论教学改革和发展、提高国防理论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对推进普通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曾德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研究[J].武汉:武汉大学,2004

[2] 魏月侠.对我国新课程评价体系的认识[J].衡水师专学报,2004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防教育;民族精神;培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269-0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持和前进动力,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今天,中国正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迫切需要有昂扬奋进的中华民族精神来凝聚和团结全民族的精神力量。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来的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起来的、为本民族绝大多数成员认同和接受并渗透和体现在民族共同的心理、文化、思想、性格和情感中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等核心文化心理和精神特征的总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优秀精神品质。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既体现了民族精神的共性,又包含着独特的个性。

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体系中,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对于中华民族而言,爱国主义不仅是她在千百年来生存和发展中凝结成的崇高的民族情感,也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的价值选择。长期以来,中华儿女把爱国主义视为个人生命的根基和发展的基础,当做人生的价值标准和精神目标。爱国主义精神绵延不绝,支撑着中华民族战胜困难,保持生机和活力,不断前进和发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精神发挥着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和社会促进作用,它包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一直发挥着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统摄力,它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思想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民族成员的行为和实践,它像一根强有力的纽带把整个民族紧紧地联结和黏合在一起,在起到协调、统一的整合作用的同时也引导和促进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关系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公民进行的普及性教育,目的是培育国防后备人才,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公民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国防教育具有明确的民族精神教育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总则写道:“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由此可见,国防教育是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担负着提高思想道德、民族精神、科学文化、心理健康等素质的重任。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的核心也是爱国主义,两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国防教育,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两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当前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主要以国防教育作为重要的活动载体,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校的国防教育活动存在着流于形式的倾向。

1.国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从事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其整体素质的高低是国防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一是编制不落实。二是教师的学历、职称、科研水平普遍不高。高水平教师的缺乏增加了国防教育开展的难度,降低了国防教育的教学质量,阻碍了国防教育的改革进程。

2.国防教育形式内容简单。“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国防教育将逐步摆脱传统军事国防观念的束缚,而代之以更新、更完善、更丰富而且是全民、全方位、立体、开放的现代化大国防观念。”高校国防教育要培养具有大国防观念、具有民族精神的人才,它是集思想性、知识性和技术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时期,所以,仅传授军事知识是不够的。

3.国防教育氛围欠缺。目前,多数高校的国防教育都是依靠军训和军事理论课来进行的。军训在各高校都能正常进行,但许多学校对学生进行军训仍然停留在队列和内务管理层面,缺乏更深层次的枪械使用和枪械射击训练。

四、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的思考与对策

1.健全和完善组织机构,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健全机构是搞好国防教育的组织保障,高校在进一步加强和稳定人武部建设的同时,特别要加强军事理论教研室的建设。师资队伍是高校国防教育实施的关键,高校国防教育一定要从师资队伍建设抓起。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国防教育教师编制,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专职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在队伍建设中既要重视将具有较强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实际教学经验的部队转业干部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来,同时还应该补充一些普通高校的毕业生。

2.发掘和整合文化资源,大力拓展和丰富国防教育内容。新世纪的大学生国防教育,应紧紧抓住影响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世界军事斗争领域的热点问题,强化爱国主义精神这个核心,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通过拓宽国防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军事斗争的要求;应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采用多元化的模式,营造学习和宣传国防教育知识的良好氛围,高校可以利用节日载体如重大节日、纪念日、国防教育日,场所载体如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媒介载体如板报橱窗、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电视,实践载体如军事训练、军营一日等,定期开展一系列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进行各种国防宣传活动,丰富大学生的国防和军事知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旷勇,刘启文.加强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3)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5篇

1 高职院国防教育开展具体要求及现状

1.1 高职院校国防教育工作开展具体要求

学校国防教育分为重点教育与普及教育。二级学院教师和学生接受重点教育;学校后勤服务人员以及工人群体接受普及教育。学生国防教育是指对全日制在校学生的国防教育。

学生国防教育主要采取以下形式:①课堂教育。学院军事教研室专门安排在校学生接受不少于2-3周的军事技能训练和24-36学时的军事理论课学习;②课外教育。学院应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军民共建活动。

教职员工的国防教育主要采取以下形式:学校领导班子及中层干部每年参加一次“军事日”活动。通过国防教育,各级干部力求深刻领会国家学说和战争观,了解国际战略格局和周边环境,正确把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在和平环境下居安思危,自觉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

1.2 高职院校国防教育工作开展现状

从目前高校国防教育的实际看,很多学校只是用集中新生军训代替了经常性和普及性的教育,只是抓抓军训就算完事,“重技能训练、轻理论教学”,以“听讲座、看视频、自学等形式”应付了事,甚至不少高校没有开军事理论课。由于教学师资力量的不足,导致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于大学军事课的满意度不足50%。

国防教育工作“重学生,轻教工”。部分学校学生国防教育做的比较好,但是经常会忽视对教职员工开展有效的国防教育活动,常采取的方式大多是一年一次的民兵活动,领导班子的军事日活动得不到保障。

2 高职院青年教职工军事性素质拓展活动的具体设计

2.1 拓展活动的目的

青年教职工军事性素质拓展活动旨在增强教职工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培养吃苦耐劳和艰苦朴素的作风,着力推进学院教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具体要求,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对学院青年教职工进行为期一周的素质拓展训练。

2.2 拓展活动内容安排

青年教职工军事性素质拓展的内容:①中国三大条令;②军营生活体验;③队列训练;④综合拉练;⑤学习解读《国防教育法》及现代国防及国际战略环境报告会;⑥素质拓展。

2.3 拓展活动的要求

①全院40周岁以下教职工均须参加青年教职工军事性素质拓展。②做到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精神。③素质拓展期间,利用空余时间自行组织学习讨论,书写素质拓展感想。④教职工着统一配发的素质拓展训练服,精神饱满,口令声音洪亮,动作准确、规范。

2.4 拓展活动考核方案

①参训6天以上的人员将被认定为合格学员,按照学院继续教育相关规定折算学时,按实际参训天数每天6学时计算,参训6天以下人员不予计算。②评选素质拓展训练优秀学员。在整个素质拓展训练中积极认真参加训练,成绩优秀,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并能成为教职工的表率。选取比例为20%左右,报由教职工素质拓展训练领导小组审批。

3 青年教工军事性素质拓展活动对学校国防教育的影响

3.1 对学校加强国防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

学校国防教育通常分为两大块,学生国防教育和教职工国防教育,教职工的国防教育中,领导的国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教工军事性素质拓展的开展为学校加强教职工国防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它把培养教职工内部凝聚力和责任意识的素质拓展活动和国防教育活动相结合。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是终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之一。

高水平的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它能够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样,高水平的教工国防教育也是一个学校现代文明的标志,通过教职工军事性素质拓展很多原本不认识的同事都变得熟识,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校内部的凝聚力。为期七天的教工素质拓展,大家生活在一起,尤其是那种服从命令,统一指挥,团队协作的项目,也会进一步提高每一位参加训练的老师自身的素质和责任意识。

3.2 对教职工主动参加国防教育活动意识的促进

高校教职工的国防教育应强调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领导班子以及中层干部的国防教育在不断的摸索中逐步形成三个“一”制度,即坐下开一次议军议武会;走出去过一次军事日;请进来上一次国防课。普通教职工的国防教育主要以民兵活动、国防讲座为主要依托。

为了进一步增强教职工主动参与国防教育的意识,在学院领导班子的国防教育形式基础上扩大了参加重点教育的辐射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工军事性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不仅仅针对教学岗位的普通教师,只要在40周岁以下的在职员工,包括中层干部、院领导全部纳入参训对象。经过了两期的军事性素质拓展的开展,教师们在后期的总结感想中的文字也证明军事性素质拓展确实对教职工主动参加国防教育活动意识的促进,甚至有教工提出来每年都参加学生军训。

3.3 对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激励和影响

国防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兵源以及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纯、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对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也是值得每一个国防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6篇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来的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起来的、为本民族绝大多数成员认同和接受并渗透和体现在民族共同的心理、文化、思想、性格和情感中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等核心文化心理和精神特征的总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优秀精神品质。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既体现了民族精神的共性,又包含着独特的个性。党的十六大对中华民族精神概括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体系中,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对于中华民族而言,爱国主义不仅是她在千百年来生存和发展中凝结成的崇高的民族情感,也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的价值选择。长期以来,中华儿女把爱国主义视为个人生命的根基和发展的基础,当做人生的价值标准和精神目标。爱国主义精神绵延不绝,支撑着中华民族战胜困难,保持生机和活力,不断前进和发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精神发挥着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和社会促进作用,它包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一直发挥着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统摄力,它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思想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民族成员的行为和实践,它像一根强有力的纽带把整个民族紧紧地联结和黏合在一起,在起到协调、统一的整合作用的同时也引导和促进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关系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公民进行的普及性教育,目的是培育国防后备人才,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公民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国防教育具有明确的民族精神教育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总则写道:“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由此可见,国防教育是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担负着提高思想道德、民族精神、科学文化、心理健康等素质的重任。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的核心也是爱国主义,两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国防教育,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两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当前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主要以国防教育作为重要的活动载体,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校的国防教育活动存在着流于形式的倾向。

1.国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从事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其整体素质的高低是国防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了一定的提高,一些高校开设了国防教育专业,进一步加强国防教育师资的培养,但总体上看仍存在问题:一是编制不落实。按照相关规定,高校一般应设军事理论教研室,根据学生人数配备相应比例的专职军事理论教员,而实际上许多高校国防教育师资的配备人数比例远低于规定要求。二是教师的学历、职称、科研水平普遍不高。高水平教师的缺乏增加了国防教育开展的难度,降低了国防教育的教学质量,阻碍了国防教育的改革进程。

2.国防教育形式内容简单。“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国防教育将逐步摆脱传统军事国防观念的束缚,而代之以更新、更完善、更丰富而且是全民、全方位、立体、开放的现代化大国防观念。”0高校国防教育要培养具有大国防观念、具有民族精神的人才,它是集思想性、知识性和技术洼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时期,所以,仅传授军事知识是不够的。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对国防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把军训作为国防教育的单一手段,应在加强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的同时,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国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媒介以及国防教育实践,积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3.国防教育氛围欠缺。目前,多数高校的国防教育都是依靠军训和军事理论课来进行的。军训在各高校都能正常进行,但许多学校对学生进行军训仍然停留在队列和内务管理层面,缺乏更深层次的枪械使用和枪械射击训练。军事理论课教学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学校都能按照《军事理论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要求开设军事理论课程,但也有少数学校不能达到学时要求,甚至根本就不开,或者搞形式主义。国防教育的经常性活动比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军营一日、射击运动及国防教育日活动等,除了部分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能开展外,不少学校基本上没有。再加上有些学校的重视不够,使得国防教育的渠道过于单一,形式过于简单,经费过于欠缺,从而无法形成良好的国防教育的氛围。

4.国防教育课程建设滞后。国防知识是一个包容了从内政到外交、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科学的知识群体。“在当今时代,一些发达国家的国防教育已经超出了纯军事的范围,主张从政治、军事、民防、经济、技术、心理、外交、精神等诸多方面增强公民的现代军事意识和战争意识、自强意识和面向未来意识、现代竞争意识和科学意识。”目前,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多数处于孤立状态,没能做到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军事理论课的内容基本上包含中国国防、军事思想、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和信息化战争等内容,内容相对简单,也缺乏完整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以大国防观念为主的综合素质,也不能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民族精神。

四、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的思考与对策

1。健全和完善组织机构,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健全机构是搞好国防教育的组织保障,高校在进一步加强和稳定人武部建设的同时,特别要加强军事理论教研室的建设。师资队伍是高校国防教育实施的关键,高校国防教育一定要从师资队伍建设抓起。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国防教育教师编制,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专职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在队伍建设中既要重视将具有较强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实际教学经验的部队转业干部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来,同时还应该补充一些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规划,切实加强对国防教育师资的培养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在岗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实际工作能力,使高校国防教育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内容、改善知识结构。应建立国防教育学科的技术职务评聘制度,逐步形成本学科领域的技术职务评审体系。

2.发掘和整合文化资源,大力拓展和丰富国防教育内容。新世纪的大学生国防教育,应紧紧抓住影响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世界军事斗争领域的热点问题,强化爱国主义精神这个核心,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通过拓宽国防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军事斗争的要求;应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采用多元化的模式,营造学习和宣传国防教育知识的良好氛围,高校可以利用节日载体如重大节日、纪念日、国防教育日,场所载体如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媒介载体如板报橱窗、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电视,实践载体如军事训练、军营一日等,定期开展一系列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进行各种国防宣传活动,丰富大学生的国防和军事知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7篇

专家、学者作为教材开发的主要力量,其对教材质量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专家和课程、学科专家对某一教育阶段的课程、教材的整体设计、编制和制作是设计和制定师生教学过程中的“跑道”,目的是让师生在此“跑道”上来跑步[4]。与其他学科不同,国防教育与国家的安全利益紧密相关,具有政治性、法律性等特点,国防教育教材开发编写必须要按照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大纲的要求,把握教材编写的总原则,维护其权威性、法律性、规范性。因此,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教材开发方面,教育部或各省组织相关专家编写统一的教材,杜绝其他人员以谋利为目的的教材开发渠道,这是维护国防教育教材的权威性、法律性和规范性的必要措施。因此,教育部和各省统编国防教育教材,首先要建立或选配相关的教材开发专家队伍,让相关专家成为教材发展的主力军,从源头上为提高国防教育教材质量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另外,由于高校国防教育的对象虽然是特定的,即在校大学生,但各种教育活动共同发挥着综合育人的功能。因此普通高校国防教育除了具有全民国防教育的共同特点之外,又具有本身的特点。如就教育内容来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涵盖了军事学所有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还与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技术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等多门类的知识关系密切,知识涉及面广,信息容量大,这是其他学科教学所难以企及的。因此,组建高校国防教育教材开发专家队伍,制定教材开发规划和编写教材,除国防系统中从事国防教育与军事研究的专家外,还应吸收一些其他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目标层次,辩证地处理好教材开发的专家队伍结构,做到军事学学科专家与其他学科专家的互补与融合。

教材开发不但要依赖于专家队伍,也要处理好“广度”和“深度”的关系,做到广度适量,深度适宜[5]。因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教材,毕竟不是专家的学术研究著作,而是面向大学生的通用性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教材。因而教材既能够保证权威性、规范性,又能够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这是专家开发国防教育教材必须把握好的重要问题。首先在广度上,专家在制定开发、编写高校国防教育教材体系时,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第一,应对未来的趋势有总体了解,把握国际国防教育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走向,把握社会发展对高校国防教育的要求,不断调整教材开发编写的方向和内容,及时反映新科技、新动态;同时借鉴和研究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理念,以现实情况为依据,实事求是地制定教材开发方案,不断总结,不断调整,将教材开发建设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系统过程;第二,教材开发要建立在大学生心理特点之上,与学生智能发展相适应。其次在深度上,专家在制定开发、编写高校国防教育教材体系时,也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第一,教材要有一定的深度。深度是一个质的问题,在量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好质的度。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教材建设具有很强的“未来性”和“连续性”,因此在制订教材开发规划时,要针对教材建设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作好预测工作,以保证教材开发能够体现军事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和适度的超前性,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激发其深入研究的兴趣和动力;第二,教材要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面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在教材开发使用上应有所不同,教材各部分能自成独立的单元,各取其所需,激发不同学生的兴趣。并且可以针对教材更新速度相对较慢的问题,适当开发与军事课教材相配套的辅助教材,如音像教材、网站信息建设、多媒体课件等,以形成结构科学,内容准确,繁简合理,相互配套的教材体系,满足不同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学生的需要。

抓好教师队伍对国防教育教材的再次开发,提高教材使用的质量关

在专家对教材开发过程中,专家、学者必然会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了自己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教育理想、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生活阅历等,也必然会有时代与个人的局限性,国防教育教材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补充材料、拓展视野、丰富思想、更新观念,使之具有时代性、应变性、鲜活性和情境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再次开发,提高教材使用的质量,是国防教育教材开发的又一重要环节,抓好这个环节的再次开发,对于国防教育教材开发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教材编写更多是考虑国防教育知识的系统性、基础性和学生需求的共性,因此教师使用教材进行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自己的教育理念、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对教材进行重新理解、组织、加工、输出,即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这种教材开发活动,以既有教材为依托,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能够满足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群体对国防理论和军事知识的需求。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再开发作用和意义重大,普通高校在开展国防教育中,应当高度重视教师对教材的再开发,提倡教师教学实践过程中,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根据本校国防教育教学需求和特点,对统编教材进行再开发。而对于教师本身,也只有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材再开发,教材才有可能适应自身教学的需要。而且在国防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对教材再次进行深入的二次开发,也提高了理论修养并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知识面大大开阔,有助于提高鉴别教材内容,取舍内容的能力。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再开发,不但是教材开发的重要环节,能够增强教材的适用性和针对性,而且教师对教材的再开发,有利于专家在开发教材过程中,吸收那些长期在一线工作、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教师对教材知识体系的创新,并从教师的经验与智慧中吸取教材开发的经验教训。

教师再开发教材的能力,关系到教材使用的质量,也关系到国防教育效果与效益。因此,必须注重提高教师再开发教材的能力培养。首先,要加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整体建设。我国高校国防教育教师包括从事国防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和教辅人员。有学者统计,目前全国专职的高校国防教育课教师的缺口量是比较严重的,取得正规的国防理论课授课资格的教师就更是为数不多[6]。很多从事国防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广大教师,干部和研究人员,缺乏扎实的专业知识,主要凭个人的经验和知识搞教学,对具体学科的内容不甚了解,因而很难把研究工作深入到教学和教材工作中去,限制了再开发教材水平的提高。因此,高校要重视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和水平建设,要在专业建制、师资配备、教师进修等方面制定可行性规划,让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扩大信息量,有效地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学历层次、科研能力和道德素质。将编制中的人员通过培养、深造、进修等各种途径打造成具有专业理论水准的国防教育专门人才。这是保障国防教育教材再开发建设和使用得到良性发展的前提。其次,教师自身要努力提高教材再开发能力。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国防教育课教学的依据,在教学中,教师自己要善于运用教材,并指导学生合理使用教材,就必须提高教材再开发的能力。#p#分页标题#e#

一是教师要善于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措施,灵活开展教育。如根据高校地理位置的不同,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北方与南方的高校,国防局势不同,学生关注的方面就会有所差异。或根据高校的专业性质,如军事院校与非军事院校,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专业院校与综合大学等,他们对国防教育的思想反映不一样,其内容和要求也有所区别。例如,为军事工业服务的学校,可以多编写或开设一些军事科学技术与武器装备的内容,以及它们的发展对现代战争的影响等问题;医学院校的,可以根据专业特点,编写或开设一些诸如战场救护等方面的内容;靠近军事基地,军事博物馆、展览馆或国防教育基地的高等学校,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总之,各高校教师可以根据学校专业特点,根据国防教育资源的情况,灵活地采用各种教育形式和方法,选择适应的教材,并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再开发,以提高教育的效果;二是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科专业、性别、身体素质及大学生的兴趣开发编写与教材相配套的辅助材料,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例如大学生专业的不同性质,也会造成大学生的兴趣点不一样,如法律专业的,他们可能对国防教育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国家等问题敏感;机械专业的,对国防教育中武器装备等高科技技术反应强烈;金融专业的,可能更多关注国际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问题。因此,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再开发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材料,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另一方面,考虑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兴奋点的同时,也不能减弱国防教育色彩和降低标准,各种形式的再开发教材和辅助教学材料,都必须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针对学生需求和兴趣的再开发,以及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平台、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扩大受教育者的范围、增加教育知识和教材以外的新内容,等等,都必须为全面落实教材教学大纲和增强使用教材进行教学的效果服务。

抓好学生对国防教育教材的开发使用,加强教材使用信息的反馈

教材作为一种学习资源,不仅要依靠专家来进行首次开发,还要依靠教师的教学实践加工来进行二次开发。但这两次教材开发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以教材为基础和主要载体的国防理论和军事技能。因此,教材开发又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智慧资源,让学生共同参与对教材的开发利用,并形成良好的教材使用信息反馈,以便于国防教育教材的修订、完善及重新编写。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对国防教育教材的开发使用和信息反馈,又是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教材开发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高校国防教育教材开发必须重视抓好这一环节。

教师以国防教育教材为依据进行授课准备的过程,是国防教育教材再开发的主要过程。但学生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与教师教学的互动活动,又可以促进教师对教材的再开发。我们可以视学生的这种活动为教师教材再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材再开发和教学中,应当高度重视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兴趣、经验和对时代、社会的感受,对教材的知识、信息和教师的解释所进行的接受、理解乃至批判的活动,从而实现对教材再开发的良性发展。大学生参与国防教育教材再开发的形式主要有:第一,让学生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互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鼓励学生关注世界国防这一领域的新发展、新动向、新技术、新成果。采取主题灌输、课堂渗透、环境熏陶、活动引导等多种途径,为大学生讲授国防基础知识,传播国防安全理念,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纪律意识,增强对战争的直观感受,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广泛阅读中外杂志、资料文献、著作、网络信息并加以消化吸收,尽可能参加各种相关国防教育活动,开阔眼界,启迪思维。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教学互动,不仅可以提高教材作用的质量,反过来则又可以帮助教师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补充,学生从各个方面提出的问题,能够促使教师对过去未曾考虑或考虑不深的地方进行深入思考,这就为教师进一步编写出有较高质量的教学材料创造了条件;第二,让学生与自己的专业进行有机结合。大学生由于其所修的专业不同,因此他们在接受教师的讲解时必然会对不同的知识点产生兴趣与共鸣。

学生在接受国防教育时要将国防教育与自己所修的专业进行有机结合,例如:三防知识与医学专业直接相关;军事地形学与地理知识有联系;导弹控制技术与计算机专业有联系[7]。或横向渗透或纵向延伸,将教材信息与更多的教材乃至教材以外的更多信息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的链条。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学生更透彻地掌握和理解教材内容,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达到学有所长,学以致用,迅速地成长为国防专业人才;第三,让大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把社团活动与国防教育相结合。大学生群体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要充分开发使用国防教育教材,就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点,将国防教育纳入到课外活动中,充分利用多种教育契机,不断拓宽教育渠道,提高大学生对国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并可以利用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开展教育,如逢重大节日、纪念日、征兵等有利时机,举办爱国主义影展,召开国际形势报告会等;可以与当地驻军或部队联系,将他们所拥有的军事设施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资源;可以组织到兵营去参观学习,或组织到军营体验军事生活,以此来扩大视野,增强国防意识;还可以将当地或省内外的革命基地、纪念馆、历史旧址、烈士陵园等作为国防教育活动基地等等。这些活动以及大学生自己开展的社团活动的作用,是国防教育教材所不能替代的,并且是国防教育教材的重要补充。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教材开发,不仅要重视专家开发的基础环节和教师再开发环节,而且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教材使用信息的反馈作用。首先,教师应当把大学生对教材的开发利用及使用的信息及时反馈于自身对教材的再开发环节,提高再开发的质量与紧迫感及责任感。因为学生对教材的“进一步开发”过程中,可以深入地理解国防教育教材的精髓,并可反馈教材开发和编写的适用性。教师通过学生的反映,认真聆听学生的见解、思想、观点和感受、体悟、理解,可以在边教边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中着手自编讲义,及时将教学点滴体会消化到讲义中去。而学生提出的教师没有思考或没有深入思考的问题,则又逼迫教师进一步去研究和思考,从而促进了教师对国防教育教材的再开发。其次,要重视把学生对教材的意见和各种教材开发信息反馈给专家作为编写新教材和修订教材的重要依据。一般而言,教材开发的程序是专家编写教材,教师再开发教材,学生使用教材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开发。在这一整个环节中,学生开发环节处于最末端。但是从长期的教材开发与建设来看,大学生使用教材和进行教材再开发的信息反馈,则居于专家编写教材甚至是制定国防教育教学大纲的前期,是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因此,要进一步编写出有较高质量的教材,就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教材使用和开发的信息反馈,要让其成为专家进行教材开发和修订的基本依据。#p#分页标题#e#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8篇

近日,我读了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的徐建军教授又一著作《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论》,深感这是研究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的难得的力作。作者把自己多年来对国防教育的观察、思考、实践聚焦到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围绕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逐一加以分析、解剖,形成相互分离又有机联系的逻辑整体,观点新颖,视野开阔,立意高远,既充分体现了一位教育研究者与教育管理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理论思维修养,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防教育问题研究的多维解析和全景式透视。

第一,守住高度。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我们渴望和平,但追求和平的道路从来不会一马平川,即便在今天这个愈加开放发达的年代,危机感同样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矢志奋进的巨大动力源泉。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中间有大约20年的和平期。这个和平时期美国人的麻痹思想严重,50万大学生集体拒绝服兵役,结果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最后罗斯福总统签发动员令。全国总动员,动员不起来,谁都不愿意当兵,这边轰炸珍珠港,老百姓还以为军事演习。历史教训告诉我们,“相对的和平,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越是处在和平时期,越要加强国防教育”。我想这是作者透过此书最想传达的意义吧。

第二,选准角度。通过对历史上中外著名教育家、军事家等关于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论述的详尽梳理,作者认为当前要深入研究二者关系既不能简单地重复和沿袭,也不能全盘照搬,并且仅从培养未来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本身来分析,是远远不够的。为此,作者立足于更广阔的思维背景,专题分析了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实践创新素质教育的具体关系,在不断的剖解与阐释中界定了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联系与区别,从而构建了本书别具一格的体系框架,给人眼前一亮之感。

第三,挖掘深度。站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今年为推动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教育部专门研究制定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其别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作者极富前瞻意识地洞察到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重点,以独有的教育智慧将国防教育纳入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等的重点培养渠道考量,深入探究了高校国防教育的综合素质培养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理论,推进了国防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

第四,把握尺度。国防教育是项社会活动,受众面广、对象庞大、层次较多,既有党政机关干部、民兵预备役人员,又有广大青少年学生,以及其他众多的社会群体。为此作者根据教育方式的不同,将国防教育分为了职业型、专业型和修业型。为区别其他层次的国防教育,作者认为以育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高校国防教育具有教育目标的高层性、教学安排的规范性、教育途径的广泛性等特征以及铸魂、精武、尚谋等基本价值功能。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书中强调对此一定要有清醒而非模糊的认识。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内容相互渗透而非孤立存在,著作在设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内容时特别提出,结构要合理,结

收稿日期:2012?11?19;修回日期:2012?12?25

合要紧密。为解决高校国防教育普遍存在的集中教育强、分散教育弱的问题,作者认为必须树立长期而非暂时的实践观念、抓好集中强化、持续实施、多线渗透、网络育人等几个环节。无论是解析本质还是现状批判,无论是确立标准还是建构体系,作者既尊重学术理性,又遵从客观事实,彰显了学者识见。

第五,富有黏度。著作是作者潜心致力于国防教育问题研究的一次新的努力、新的尝试、新的成功。该书始终注重从宏观着眼,微观落笔,既有对高校国防教育鸟瞰式的审视,又有对高校素质教育全景式的述评。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作者在对二者关系系统分析和微观探究的基础上,一方面回顾作者多年来的实践探索路程,系统地总结带有普遍意义的国防教育操作规律,另一方面又置于中国古代深厚的文化传统和面向世界的社会政治及人文背景之中,上下钩连,纵横比较,一气贯通,从而使读者对国防教育和素质教育关系有着一种立体型的了解、认知和把握。邃密论证的同时,作者穿插了不少热点案例,犹如水流明月般启发人心,引人深思。在这字里行间,不时带出一些工作体味、品文哲理亦或是人生感悟,更是增强了理论著作活泼灵动的气韵,让读者回味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