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的重要意义

德育的重要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德育的重要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德育的重要意义范文第1篇

摘 要 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令人担忧,本文分析了导致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并提出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平台。传统文化教育要与提升校园文化气氛、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以及加强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安全观的教育三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 传统文化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并以民族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题形式存在着。但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西方价值观的严重挑战,越来越被人们忽视,尤其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严重缺失,文化出现断裂的危机。这种形势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的净化必将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

在一份《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状况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中显示,有60.3%的大学生根本没有传统文化这一概念,少部分学生传统文化的认识及掌握主要集中在古诗词、书法等方面,精通或掌握一些者仅占17%,基本不懂和完全不懂者占83%。而对能反映中国传统精神的四书五经等掌握比较缺乏,甚至处于无知状态,只有6%的学生喜欢看古代经史子集,94%的学生只是偶尔看看或敬而远之。对四大文学名著,有45.6%的学生只看过一、两部,有23.3%的人都看过。对于“洋节”和我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喜爱程度,有38.7%的学生更愿意了解和喜欢过“洋节”,有61.3%的学生两者都喜欢,有20.1%的学生认为应该大力挖掘传统节日的魅力。

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情况令人担忧。

2导致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2.1当前教育的弊端导致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中的严重流失

学校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内容单一,对学生管的太死,过多地注重理科学习,轻视人文教育,使整个社会大环境缺乏人文气息、人文关怀,中小学期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家长只重视数理化的分数,无暇顾及传统文化的教育。到了大学,开设的负责大学生审美熏陶与道德导向的大学语文课少得可怜。反之,英语从小学到大学,重视到无以复加,在升学、就业、提职等过程中,我们很多人几乎一辈子用不到的英语居然占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面临着社会生存压力的逐渐增大,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外语、计算机等技能证书,以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鲜有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的道德文化修养。

2.2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未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种文化往往是在长期的社会行为中形成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几千年历史的沉淀,对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严肃客观的精神,才能保证以不偏不倚的态度真实准确地展现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但是,作为现代社会中主要的文化传播媒体,许多影视、小说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更关心票房,而不是社会效益,传播了太多的被歪曲的历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社会重视力度远远不够,除了一些专业工作者以外,很少有人给予较多的热情和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年学生很容易欠缺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兴趣。

2.3全球化下,西方文化的扩张影响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理念

在全球化的经历、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的情况下,西方文化纷纷涌入我国。从文化资本到文化产品,从语言教育到,从影视传媒到日常节日,文化的“西化”、“洋化”异常活跃,对大学生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学生是吃着肯德基、麦当劳,看着好莱坞大片长大的,她们性情浮躁,奉行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追求时尚生活,对传统文化意识变得淡漠,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侵蚀。

3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在这种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威胁的状况下,作为高校,应该从唤醒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角度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大学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平台。高校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达到“以讲辅读”。规定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在公共政治理论课中要占适量的课时。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之类的选修课程,创造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平台。既要充分利用第一课堂,又要在第二课堂和日常的工作学习中点滴渗透。定期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做某种精神或某个传统理念的专题讲座,并在学生中举行讨论会、征文、演讲比赛等校园活动,鼓励其交流看法和感受,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总之,要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的东西融入到大学生的人格之中,成为其相对稳定的内在质量,以此来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保证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德育的重要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德育课程;中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29-01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系列案例由学生参与讨论,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溯本求源,案例教学法源自于古希腊。在19世纪中期,哈弗大学法学院得以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改进,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学科得以广泛应有,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案例教学法在大学教学中应用广泛,但是在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中并不常见。笔者通过以下论述阐明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课程中的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德育课程作为中职教育课程体系的中坚力量,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提升对自身道德水平的认知程度,对中职受教者的正确世界观、价值观、思想观、政治观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激发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兴趣是中职课程体系设计的重中之重,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运用对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1、激发受教者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的本质,是以案例为基本媒介,通过案例的现象究其本质,探究案例中隐喻的道德观念与道德问题。教学案例可以引出学生对若干德育观念的思考与探究。在案例教学中,每一个教学案例的存在不是某一单一德育教育问题的承载者,而是众多德育教育中的棘手问题的载体。在德育教学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学生对案例发生的特征进行探究与分析,联系自身知识基础和生活环境,对案例中若干道德现象斟酌分析,引发对一系列道德问题的深思。受教者根据其自身特点与经历以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多维度的形成对案例中道德问题的解决方案。由于每一个受教者对生活的实践与体会不尽相同,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迸发出不同的行为特点,甚至引发针对道德问题的激烈讨论,从未碰撞出思想层面的火花。极大程度的增强受教者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提升受教者对道德认知的程度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相比普通高中受教者而言,中职受教者有着其特殊性,即中职受教者毕业后面临的是社会、工作,而不再是继续教育。所以中职学生在接受中职德育课程中形成的对道德问题的认知程度以及建立的价值观体系,对其职业生涯建设、世界观、道德水平的形成的影响是直接的,甚至是“终极的”。基于这一根源,中职教育不仅需要对受教者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负责,对其道德水平建设,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亦要采取重要措施。中职德育教学课程中的“教学案例”源自于真实社会,具有独特性和真实性。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施教者选择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作为教学案例,中职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根据案例中体现出的道德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形成德育论点,提升学生对道德认知的程度。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中职德育课程教学遵循的原则及注意事项的研究

1、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中职德育课程教学遵循原则的研究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中起着重要意义。但是,并不意味着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若想在案例教学法施教的过程中体现其全部优势与教学效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施教者引导与受教者讨论相结合的原则。案例教学法要求,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案例的讨论分析,最终得出结论。但是由于德育教育必然是由“不知”到“知之”过程的转变,所以如果缺少施教者的指导,最终结论的形成未必可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案例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教师指导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原则[1]。

第二,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的原则。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为确保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中顺利应用,必须保证案例的真实性、热点性,所以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完美结合,打破中职德育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使中职教育的德育课堂变得生动、丰富[2]。

2、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注意事项的研究

第一,注重学生参与性,课堂趣味性。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互动性极强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案例教学法成功实施的前提是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广大中职德育教学的广大施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课程设置上要更具备参与性,趣味性;案例的选取上要具备更高的典型性和热点性;施教过程中注意掌控讨论过程,既不能任由学生自由讨论又不能打消学生的讨论积极性。总体而言,要求教师能够应用更加完美的教学艺术对待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道德应用。

第二,多维度的评价机制。针对中职德育教育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在评价上首先教师必须注重评价的准确性,对广大中职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注重评价的鼓励性,对中职德育中的受教者对通过案例教学法对道德问题产生共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中职德育教育过程中必须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机制,使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绽放光芒。

案例教学法能够在教学中营造“真实世界”,中职学生作为这一“真实世界”的“观察者”而形成的对道德问题的认知是具有实践意义的,从而能够提高中职德育课程受教者对道德认知的程度。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广大中职德育教育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广泛应有案例教学法,使案例教学法真正做到为中职德育教育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华贵.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哲学与人生》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1,06(24):212-213.

德育的重要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意义;途径

众所周知,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学生素质普遍低下是个不争的事实。这对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非常严峻的考验,因此加强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尤其是班主任管理就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的现状

中职学校大多是专业学校,一些特殊学校专业特色更为突出(如我所在的卫生类学校),尤其重视专业建设。因此,职业类学校专任教师中专业课教师占大多数。由于是职业类学校,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学校专业教学的需要,学校只能从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学生中招收专业院校毕业生任教,或者从社会上其他一些岗位上招聘专业人才,而这些专任教师大多没有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知知识。在教育和班级管理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一是缺乏理论指导,工作处于经验状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任何问题的处理全凭以往的经验处理,德育工作出于对或错的绝对经验之中,工作武断,方法简单。二是缺乏心理学知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表现在班主任不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特点来教育学生,这样的教育容易陷入单纯的说教,使工作很难持续开展。三是不能随机、主动开展教育活动,工作处于应付状态。由于职称的需要,不少教师需要担任班主任工作,但由于家庭、工作的负担较重,出现了倦怠,疲于应付的状态。有的班主任甚至仅仅充当了上传下达的“传声筒”角色,工作往往是被动服从,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不能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工作处于短期状态。表现在认识不到人的塑造和教育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作,而是片面地看待学生的错误,甚至动不动就开除学生。

二、中职学校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2006年6月4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首次明确了班主任岗位是具有较高素质和人格要求的重要专业性岗位。其中明确了班主任的任职条件和应履行的职责,不仅为班主任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明白地告诉我们,班主任工作是具有高度专业性的工作,不是任何人都能胜任的。因此,加强中职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就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第一,加强中职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中职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班主任的素质和思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句话虽然有点武断,但也实实在在的反映了中职学校班主任地位的重要性,以及班主任对学生的重要影响。一个有着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的班主任会在带班的过程当中按照社会和职业的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思想道德及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终培养出一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践证明,尽管在中职教育面临就业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培养的高素质学生还是会得到社会的认可的。第二,加强中职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有助于建立一支精干的专业化班主任队伍。班主任的职业道德、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高低,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能够帮助中职学校培养出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班主任队伍,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德育力量。第三,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有助于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提升学校形象,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在实际当中已经有包括北京、江苏等地的一些中职学校通过大力开展加强德育教育,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职办学道路,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也为中职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中职学校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途径

1.中职学校要突出班主任的特殊地位,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在中职学校学生培养过程中,班主任的作用是任何人不能忽视和取代的,必须突出其特殊性。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体现:首先,在学校的管理和宣传工作中,要充分肯定班主任队伍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建立良好的舆论导向,营造校园氛围,增强班主任的职业自豪感。其次,学校要充分支持班主任的工作,做班主任的有力后台。对学生的考评、奖励和惩罚以及学生的毕业实习和就业等机会,要充分听取班主任的意见,确保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权威性。

2.完善聘任机制,精心挑选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思路、决策的直接贯彻者、操作者,班主任的配备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的成败。尤其是前面所提到的中职学校大多是专业学校,大多数教师都是专业课教师,因此班主任的选拔就显得尤为困难,因此在选拔班主任时一定要反复斟酌,周密考虑,精心选拔班主任,一定要把责任心强,师德优秀且懂得一定的德育理论教育知识的教师优先考虑和选拔。

3.重视加强班主任的教育理论的学习。中职学校可以采用如定期选派班主任到高校参加德育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给班主任订阅一些有关班级管理方面的报纸、杂志等,鼓励班主任把管理班级的经验心得写成文章及时进行交流和学习等。

4.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和班级管理经验座谈会。互相学习,互相切磋班级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及时进行推广。可以请一些富有经验的班主任传授带班经验,带动年轻班主任,同时把年轻班主任的大胆开拓进取精神反过来激发老班主任的竞争意识,促使新进。

德育的重要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校;感恩教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89-02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职校办学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开始根据“用人需求”,把培养目标从以往的“实用型”向“综合素养型”转变,确实把德育放在首位。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校要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德育的始终,加强中职生的感恩教育。

一、职校加强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感恩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美德的教育

感恩报德,源远流长,今古典故,瀚墨难书。汉初韩信功成名就,不忘一瓢食之恩;诸葛亮为报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德报德、知恩图报是基本的道德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职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因此,要在中职生中加强感恩教育,进而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2.加强感恩教育是提高中职生自身素质的教育

只有加强感恩教育,才能提高中职生自身素质,化成他们的自觉行动。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树立尊重他人、社会、自然和他人劳动成果的观念,职校要通过加强感恩教育,才能把这种观念转化成中职生的内心信念,才会有自觉的行动,才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做到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一个没有感恩思想的人,很难想象他会是一个爱他人、爱乡、爱社会、爱国家的人。常怀感恩之心,会使人胸怀天下、心胸广博,能够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培养良好的性格来完善自己的人格。

3.加强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职业环境的教育

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是一种合作组织内的整体与个体有着共同利益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利益相顾,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员工的稳定对于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职校是为企业输送员工的主力军,开展感恩教育是必要和迫切的,它对稳定熟练工人队伍,防止工人“跳槽”,构建和谐职业环境,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校加强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个人主义倾向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对我国青年学生特别是职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较大的消极影响。其次,现阶段的职校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多数是“小皇帝”或“小公主”,慢慢地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缺乏谅解和宽容,互爱和尊重。笔者执教于一所偏僻的农村职校,学生多为农村相对较贫困的孩子,多数学生有手机且价格不低,月消费在1000元以上的学生不在少数。调查中发现,他们和家里联系多数是要钱,“花钱如流水”,不能体会父母的艰辛,缺少感恩之心,有的学生当家长不能满足要求时,甚至“以死相威胁”。

2.重利轻义

近几年来,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员工“跳槽率”过高,这除了有企业和老板方面的原因外,员工缺乏感恩思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职校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经过企业的培训和培养,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大部分学生很快成为企业业务骨干。这时,有的人便“看那山比这山高”,开始同老板讨价还价,当利益得不到完全满足时,就选择“跳槽”,这是一种缺乏“饮水思源”感恩思想的表现。笔者有一学生到泉州某宠物医院顶岗实习,由于老板为校友,对该学生非常关照,在不与他同地竞争的前提下,把自己的本领和商业秘密都传授于她,结果是这学生毕业后没有实践诺言,给他造成很大损失,也给学校安排实习带来麻烦,这件事情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作为职校,教育目标还是倾向于培养“实用型”人才,学校对德育重视多数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虽然德育课的课时能按规定开设,不会被侵占,但是学校德育形式较单一,即使会在一些节日,根据上级要求布置一些工作。总的来说,发现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感恩教育很难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学校德育主渠道的德育课的必修课没有专门的感恩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有一点感恩教育的内容,又是以选修课存在,不能引起重视。

4.对感恩的理解存在偏差

一是把感恩理解为可“等价交换”。市场经济的发展,“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的一条法则,然而有人把它运用到感恩报恩方面是不对的。例如,有的人对父母的报恩只体现在物质上,认为解决他们的生活费就行了,其实在传统“养儿防老”观念里,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子女对父母的尊重,亲情是众多情感中最为重要、不可缺失的一种情感。特别是今天,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防老逐渐不是问题,但对老年人来讲,他们怕的是孤独,他们需要交流,《常回家看看》为什么那么多人传唱,就是他唱出了当代子女如何感恩父母的方式方法。

有的人认为受恩是理所当然的,如有的人不重视老师的培育之恩,上课不专心听讲,如果老师管理严格一点,有的还会产生过激行为。有的人功利思想严重,在人际交往中,有利于自己的人才会去交往,对自己没有影响的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二是为了感恩不辨是与非。感恩是道德的范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应该肯定的,但报恩也要讲原则,不能违背道德底线,不能违法乱纪,那种“为朋友两肋插刀”,“江湖义气”是不可取的,应该批判。如2008年有一名14岁学生因不满家长管教离家出走,流浪到福州,认识两个不良青年,因其供他吃住,心生感激,认为是最好的朋友兄弟,在其中一青年失恋产生报复女性念头时,为表感恩之心,与这两青年残忍杀害三位无辜女性并焚尸,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三、职校加强感恩教育的途径

加强职校感恩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科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还要结合社会导向和家庭示范等效应作用,做到“内外兼修”。

1.职校加强感恩教育要发挥德育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中职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无论是必修课或选修课,都必须凸显感恩教育的内容。

一要挖掘必修课中感恩教育的内容。虽然目前职校开设的四门德育必修课程没有明确的感恩教育内容,但德育课教师要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要善于挖掘其中的感恩教育内容。如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引导学生处理就业与择业的关系时,可以联系学生的家庭和本人实际,粗略地估计家庭的年收入,再计算每年支出,自己上学的费用,体会父母的艰辛,想想如何为父母分忧。这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重要性,而且明白了“天下父母心”,学会感恩父母。又如尊重顾客、尊重师傅是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从业者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要让学生明白顾客是企业和自己的“衣食父母”,感恩顾客,受益的是自己。实践是中职生把学校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重要也必要的活动,因而要让学生明白“尊重师傅”是掌握真本领的一把钥匙,要学会感恩老师,很难想象,能工巧匠会把真本领教给一个不尊重自己的人。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也有丰富的感恩教育的内容可挖掘,如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维护国家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等也是感恩教育的题材。

二要重视选修课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心理健康》是德育选修课,对感恩教育有专门的介绍,它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亲情,父母子女产生矛盾的原因、行为状态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介绍,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感恩父母的情感并对如何采取积极行动提供了一些方法。此外它对感恩老师、感恩社会也做了一些介绍,因此《心理健康》在学校感恩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德育选修课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的时政、防艾、安全等方面的教育,较有灵活性。学校可把感恩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选修课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

2.职校加强感恩教育要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作用

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不是个别老师和多少节感恩教育课就能解决的,需要整合学科资源,充分发挥学校职能部门作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才能取得成效。学校要营造感恩教育的氛围,通过宣传栏、宣传标语、墙报等形式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做感恩的践行者,言传身教,在有关学科的教学中,注意感恩思想的挖掘,如语文课中的《背影》就是一个很好的感恩教育素材。主管学校德育工作的政教处、团委会要重视感恩方面教育,如举行感恩知识讲座,使他们明白什么是感恩,如何报恩,特别是列举生活中的感恩故事说明,使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懂得感恩并不遥远,要从身边做起,如母亲节倡导学生给母亲制作的卡片、送花等,教师节倡导学生给老师送贺卡、一句问候等,引导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其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是对学生感恩教育不可缺少的力量。班主任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开展感恩演讲、感恩晚会、感恩主题班会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在思想上认同感恩的意义,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3.职校加强感恩教育要发挥社会导向和家庭示范教育的作用

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职校的教育显然上不够的,社会氛围,舆论导向、家庭教育等等的外部力量是极其重要的,与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要利用好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传媒工具,发扬传统思想中的精华的教育,对一些感恩典型事例进行推广和宣传,对于社会中出现的过河拆桥,落井下石等与感恩之心背离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批判和打击。要重视和发挥家庭教育的示范功能,加强家校联系,促进家校配合,如举办专家讲座、家教经验座谈会,教育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家长,必须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楷模,要转变育子观念,从细节中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在孩子的心里播下“爱的种子”。

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施恩,人才会有“爱心”,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王雪梅.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75-76.

[2]刘丽瑛.浅议技校学生感恩意识的养成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197-197.

[3]马晓辉.加强中职生感恩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商情,2011,(27):83-83.

[4]陈军莲.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1):47-49.

德育的重要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04-12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越发被重视,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紧密配合,为正处在发育和成长阶段的青少年群体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环境,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实现对自我的掌控。要依据教育对象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发展的特点,坚持以育人为本的理念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进而对他们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使其身心能够全面发展。

二、在中学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树立积极的教育态度,改变传统德育观

学生在以往教育中被当作塑造的对象,教师往往以说教的方式进行教育,这种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局面,不利于教育的开展。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在尊重、理解学生的前提下,从内在去考虑学生的需要,它要求德育工作者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帮助学生去认识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让学生自愿接受辅导和建议,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在德育工作中渗透,能够让教师更为深入地对学生进行了解。教师切忌急于对学生的行为和品德问题进行判断,应当多了解学生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和动机。德育工作者应当以平等的心态进行教育,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心理健康教育最为常用的方法包括会谈、倾听、心理测量、角色扮演、行为矫正和沟通分析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运用在德育工作中,比如尊重、共情、积极关注、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在中学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在德育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进行德育课教学时,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了解自己的心理发展规律,学会自己解压,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课相结合,必须对教育方法进行大胆革新,开展很多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

2.在日常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部T就是政教处,政教处必须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了解,对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避免将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归结于思想问题,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另外,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人员,班主任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应用到班级中,及时对情绪不稳定的学生进行辅导和帮助,正确引导有品行问题的学生,注重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

3.在学校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还有学校的各项活动,主要有军训、运动会、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调动,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和提高实践能力。

4. 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常规教育。结合实际生活和中学学生的实际现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了解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心理教育,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从而形成健康的心态。

四、结语

总之,在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丰富了学校德育教学工作内容,还能让德育工作有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两个学科,各自又是独立的,不能彼此替代。所以学校在进行德育时要避免德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化倾向,避免只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德育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德育的重要意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 国学 教育 传统文化 意义 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45-02

一、国学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兴起国学热,国学教育在各地小学蓬勃发展。但在小学国学教育中,国学教育一般以学生背诵和学习经典文化为主,对于国学的深层含义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和宣传。小学生们在国学学习中出现知其文不解其意的情况。而且国学教育开展的方式有局限性,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方式的单一性也影响到教学效果。小学生们以背诵为主,对国学的学习沿用原文,相关教材没有配套,经典文化与新的时代不接轨等情况使得在小学生们在缺乏实践机会的情况下,国学教育不能得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二、浅析国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之所以重视国学教育,主要因为它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国学教育在各地小学开展得如火如荼,也发挥了它本身的优势,对改善校园风貌、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教养起到有利影响。小学国学教育是指在小学校园中,增加国学教育课,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对小学生实施国学教育,教授他们学习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培养小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国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国学教育能够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国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文明的象征。国学中蕴含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值得后代中国子孙研究和学习。国学教育中有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国学又会让小学生们了解到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感到骄傲。

其次,国学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素质。国学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小学教育中将国学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会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运用国学教育的道德教化作用,可以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成为一名讲文明、有品德的好公民。比如说,国学教育中教师常常运用《弟子规》教育小学生知礼仪,肯上进。

再次,国学教育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小学生们学习国学也能提高他们的语文修养,增加语文积累尤其是古文积累,对于他们文言文和古诗词的学习有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到国学的时候,对其中的内容解析和语句翻译和解说,都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说,教师在教到《论语》和《三字经》的时候,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讲解,就会帮助小学生奠定一定的古文基础,帮助他们学习更多的国学知识,也是对小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的提升。

最后,通过开展国学教育,建设书香校园,有利于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小学校园中开展国学教育,有利于学校创建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国学书香溢满校园。小学可以通过国学教育,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熏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让小学生形成自觉自律的学习风气,鼓励学生们展现自己的国学修养,交流学习心得,创建一个和谐友爱的学习环境。

三、改善国学教育的措施

国学教育的优势是明显的,但是它在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阻碍教育效果的提高,因此我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个措施:

第一,诵读为主、理解为辅、二者不能或缺。国学教育的教学方式要针对国学的特点,经典文化的学习一般以让学生熟练诵读为主,教师辅以解说,保证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如《千字文》的教学中,教师最好能够将里面的内容逐句讲解它的白话文含义,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诵读文章。

第二,与学科特点相结合,运用多媒体资料。国学教育要与各学科的教学特点相结合,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料,让学生能够从视听说多种角度体会国学的魅力。比如说,《三字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每句一图的方法,将《三字经》的内容以图画的方式表达出来。因为《三字经》本身在每一句话中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教师以图片和视频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语句背后的故事。

第三,与德育相结合、举行书香校园比赛。教师要善于运用国学教育的道德教化作用,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学校举行书香校园的比赛,让学生用背诵、演讲等方式,表达他们对国学的看法,可以营造好的读书环境。

小学国学教育有重要的正面教育意义,它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品德、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以及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因此,学校和教师要针对国学教育的教学现状,积极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改善国学教育的教学效果,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学教育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秀红.国学走进小学课堂之我见[J].教师,2013,21:33.

德育的重要意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校长管理;课堂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德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校长,如何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更好地融入德育呢?结合自身的教育管理经验以及具体感悟我将针对上述问题展开充分的论述。

一、紧抓课堂教育环节,力求实现学科内容与德育的完美融合

素质教育观点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单单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做事、做人的方法,促使他们高尚情操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发展。”这就为我们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与方向。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精心挑选的名家名篇,不但语言优美、文笔极佳,内容更是丰富多彩,简直堪称德育的“百科全书”。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逐渐渗透德育。如,学习《专心致志》这篇文言文时,除了要教授学生基础的文言文知识,更要教导学生明白“不管学习什么,必须具备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有所成;反之,如果三心二意,就注定一事无成”这一重要道理;再比如,学习《“神舟”五号游太空》时,教师则可以借此文章向学生表明“神州”五号飞船成功发射对于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历史意义,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立志报效祖国的愿望……

与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相比,数学学科的德育材料则相对来说更隐蔽也更具备内涵性,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逐渐把数学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品德中。如,学习“统计”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计算出献爱心活动中全体学生的总捐款数额以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买零食、买玩具等各项花费,通过两组数字的鲜明对比,让学生明白“平时生活中要勤俭节约,并要把钱花在真正有意义的地方”这一道理,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态度及其消费观念;再比如,学习“圆周率”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则可以结合祖冲之与圆周率的具体故事向学生表明我国古代取得的数学成就:“祖冲之,是世界数学史上率先将圆周率(π)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这一数学上的发现比欧洲其他国家早了将近1100多年。”如此,既可以不断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进而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意识,同时,又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创造的伟大力量,这就为端正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根据地,因此,各科教师都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教学途径,充分发挥课堂的德育教育优势,为更好地展开德育教育各项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与家庭教育紧密联合,铸造德育统一战线

家庭是孩子出生的摇篮,同时更是他们成长、发展的首要课堂。而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对孩子言传身教的榜样力量更是超出我们所有人的想象。如果父母双方脾气暴躁、经常争吵,那么孩子的情绪也会非常不稳定,在团结友爱其他同学方面更是存在着很大困难;再如,如果父母双方有一人经常对周边的亲戚或者朋友说谎,那么他们的孩子就会重复他们“说谎、不诚实”的老路……这些都充分表明了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因此,作为学校来讲,要想更好地实施德育工作,就必须同父母紧密地联合,形成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德育统一战线。

如,我们学校不但会定期举行家长会,而且还会经常组织老师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活动,一方面是与家长就孩子最近的行为表现以及思想情感上的波动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沟通,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家长掌握一些德育的具体小技巧,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德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品行。因此,要想使孩子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自己首先就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力量。”这就推动了父母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孩子渗透道德教育,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更好展开。

德育居于五育之首,不但可以促使学生逐渐养成高尚的品德,而且对于学生日后全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作为中国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重视其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并积极采取必要的德育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将德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发挥教育本身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仁真古.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时代教育,2010(09).

德育的重要意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方法

前言:

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德育工作也逐渐在学校教育中显现其重要作用,成为高中生素质教育工作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加强培养高中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内容,足以证明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德育工作,承担重要责任。因此,要合理有效的利用语文课程教学,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工作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落实德育工作:

高中课程教学中的基础性学科工具就是语文学科,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播方式,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是最关键的步骤。在高校语文课程设置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设计主要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开展的,将德育工作地位提升到与知识能力培养同等地位,突出了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另外语文课程新标准还提出在进行德育工作时,不能把它当作是附加任务,要潜移默化的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中。间接的说明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也应是相辅相成的,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对德育教学的创新,有利于实现德育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共同发展[1]。

1.2是实现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古人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足以说明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仅要将知识文化传授给学生,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是有效实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在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课文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宣扬,在实际教学中渗透德育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育人和教学的有机结合。

1.3有利于发挥语文学科的文化魅力:

现代的语文教科书中,有着文质兼美的特点,包含着大量的德育知识,其中有对信念的执着、对事业的追求、对人民的忠诚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有手足之谊和赤子之心;有会心的喜悦和开怀的笑等等,这些优秀内容为教师的德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在学习欣赏课文内容的同时,深入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学生们陶冶情操,也促进了语文学科发挥自身的文化魅力[2]。

2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2.1通过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课文阅读教学中,找出教材中德育素材,设计德育教学与语文学科的最佳渗透方式,发挥这些素材的优势,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其感悟和认知。在实际教学中师生之间加强互动,鼓励学生多阅读课文,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对学生直接进行德育教学。通过这种德育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3]。

2.2通过作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单靠课文内容的渗透是不够的,还要结合作文教学,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对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具有重要作用。在作文教学中,教育学生从生活之中的小事做起,透过那些小事看到其本质意义,从而抒发自己的感悟,从思想层面进行升华。

2.3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场所就是课堂教学,也是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将德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认清两者关系,不能混淆两者教育地位。在语文课文讲解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重要性,也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渗透,通过文化熏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4]。

2.4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由于高中语文教学的课程设置的限制,紧靠课堂教学是达不到德育的最佳效果的,因此我们对课堂以外的活动加以充分利用,配合德育教学的开展,例如举办作文和演讲比赛、诗文朗诵会、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论: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课程设计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有助于实现德育工作的理想目标。此外教师要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选用最加渗透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索朗次仁.德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课外语文,2015,04:190.

[2]刘吉花.试论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下),2015,01:115.

[3]袁竹霞.随文潜入心润物细无声———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