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仿古建筑设计

仿古建筑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仿古建筑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仿古建筑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仿古建筑设计;概念;特点;基本样式;思路

1.仿古建筑的概念和特点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远,形成独特,建筑物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宏伟中不失细腻,庄严中不失优雅。“仿古建筑”与古建筑几乎相同,但它已经完全脱离了具体型式的案臼,如果仅停留在型式上的理解,那么对传统建筑的因袭照搬就在所难免,也是对仿古建筑形式的偏见。所以说对“仿古建筑”一词全面和准确的表述是模仿古建筑设计的外在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体现在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保持构架制原则。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鉴于木结构的耐火性很差且使用周期短,在现今建筑中已经不提倡使用;而构架制的结构形式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极为相似:传力途径明确,主体的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分开。这就说明框架结构是最能体现古建筑精髓的结构形式。这也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但彩画制度这一形式在现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也只能通过外贴或喷绘等装修手段才能达到。

2.仿古建筑的基本样式

建筑的外部形态是在满足了功能和结构前提下的美化。西南地区穿斗式木构民居的平面布局是以“间”为构成单位而组建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现代人对居住空间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但结构多样,功能的划分也愈加丰富,这是传统民居的“间”所不能满足的。因此,仿古建筑要为今所用,就不得不作出改变。今天的“仿”主要是对古建筑的外观造型、装饰部件和建筑色彩的仿,对建造工艺仿的较少,柱、枋、?、斗拱等主要构件在仿造中被钢筋水泥替代,纯粹成为了体现“古”的装饰元素。“古色古香”是现代人对古老的东西最直白的感叹,因为色的搭配能引发人们对古的感受,中国古建筑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色彩搭配体系,在重庆的仿古建筑中则主要体现了原木色的柱与枋,青色板瓦、白墙。

3..工程案例概况

近期所内通过几个项目对仿古建筑的规划和设计进行了很好地实践。如下文提到的项目为东海半边山五彩渔镇项目,位于东海半边山旅游度假区的新鹤片区,北临居民点,东至新鹤沙滩,西、南接四季渔村。项目基地周边比邻欢乐海洋、品尚度假等主要项目。五彩渔镇项目由三块用地组成,总用地面积约18.31万平方,计容建筑面约16.14万平方米。其中本次报建项目为其中一块标编号ZX01-09地块,用地面积15.53万平方米,容积率1.0,计容建筑面积约15.53万平方米。

4.仿古建筑的做法

在仿古建筑设计实践中,新老工艺结合运用常见三种形式。其一是基本继承传统古建筑的木、砖、石构造做法,局部隐蔽部位采用新工艺以弥补传统工艺做法的不足。如在建筑的基础采用现代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予以处理,使古建筑中常出现的基础沉降现象得到改善;在建筑屋面系统隐蔽部位增设现代材料的防水层,有效延长了仿古建筑屋面系统的使用寿命。第二种是主体构造框架应用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并通过古建筑传统装修方法如天花、藻井、走马板、油饰彩画等,使其构造框架处于隐蔽部位。其他细部构件采用传统工艺做法。这种结合方式既能较好体现古建筑的神韵,降低建筑成本,对建筑的主体构造也起到加强作用。第三种则是基本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施工工艺去完成对古建筑形体的塑造,通过装修装饰的手法去体现古建筑的特点。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大量应用了现代建筑技术,但复杂且精细的装饰构件通过混凝土来实现是对施工工艺的考验。

如何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来实现古建筑中的各个节点和构件?接下来我们通过下文来阐述仿古建筑的设计的几个要点。

(一)合适的柱网开间

仿古建筑有较为规整的开间模数, 考虑到一扇木门的宽度在500mm到600mm之间,一般在3.6米到4.5米之间,每开间做四门或者六门。

(二)合适的层高比例

仿古民居一般做两层,较低楼层层高高,较高楼层层高矮。为适应现代建筑的功能布局,一般首层可控制在3.3米左右,二层2.8米左右。

(三)准确的轴线定位(结构轴线、木构轴线)

仿古建筑的主体结构仍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本身有一套柱网体系。但仿古建筑仿的是木结构,故另需要一套反映木构装饰的轴网体系。两套轴网在大部分情况下基本一致,但在一些入口变化的地方,为保证外在的木结构开间的一致,刚劲混凝土柱位需要往里退。

(四)多样的墙身的做法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总结出仿古建筑的几种立面,反映到构造上就是几种墙身的做法。

4.结语

仿古建筑的兴起既有历史的缘由,又符合现实的需要。它虽是现代机械化的产品,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体系中承载的文化记忆,简单地把中国古典元素同西方建筑理念组合起来,难免会落于俗套,给人留下索然无味的感触。在经济建设与文化复兴兼顾发展的今天,文化不应该成为发展经济的垫脚石或装饰品,更不能将仿古建筑作为表现文化的唯一手段,因为历史与社会总是在发展,人类的建筑文明始终该有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邹德侬,戴路,张向炜.中国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仿古建筑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设计,仿古建筑,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居多.木结构有很多优点,倒如卯榫结合整体抗震、雕粱唾栋艺术纯粹、单体组合空间丰富等;但也有许多致命的缺点,例如取材匮乏、腐朽老化、制作复杂、单体空间单调等。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如何合理化、规律化的在古建筑中应用,使现代结构的仿古建筑既保持浓郁的中国古代特色又能摒弃木结构的致命缺点,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现代设计中仿古建筑的特点分析

1.现代设计中仿古建筑的概念简述

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远,形成独特,建筑物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宏伟中不失细腻,庄严中不失优雅。而“仿古建筑”一词正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上世纪末学术界在理论上的探讨, 褒贬不一, 可以说它经历了一个坎坷不平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仿古建筑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 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 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

2.仿古建筑的特点简述

仿古建筑通俗点讲既是用现代的施工工艺体现古代建筑的外形。而我们知道由于古代建筑材料和理论的局限性,古建筑并不存在高层结构;故而现今的仿古建筑多以单层和多层为主。众所周知,现代多层建筑多为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所以在仿古建筑中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

(一)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体现在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保持构架制原则。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鉴于木结构的耐火性很差且使用周期短,在现今建筑中已经不提倡使用;而构架制的结构形式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极为相似:传力途径明确,主体的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分开。这就说明框架结构是最能体现古建筑精髓的结构形式。这也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二)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但彩画制度这一形式在现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也只能通过外贴或喷绘等装修手段才能达到。

(三)中国古代建筑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所特有的形制,它既是梁和柱之间传递荷载以及承担抗震作用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为一体的精华所在。随着现代结构形式及建筑材料的发展,斗拱这一重要的结构构件应用在仿古建筑中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实质性作用,而仅仅作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装饰构件。但是它作为古建筑的代表性构件是不可或缺的。

(四)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正是由于这种理念,古代建筑的单体建筑形式也是高度统一,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这些特点难免单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古建筑的多样性,而古代建筑师则从建筑组群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从而使庭院变化丰富多彩的。而在古代园林的设计中这些特点并不明显,原因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这才有了现在我们熟知的各式园林。

三、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

仿古建筑中应尽可能的以现在设计方式来使得各个方面的特点得到显示。中国古建筑中以明清时期的苏式园林古建最具代表性,也最为人们熟知;所以在仿古建筑形式中以仿明清苏式古建为主。仿古建筑的主受力构件大体可分为:柱、梁、桁、檩、椽。传力方向为:屋面椽檩桁梁柱;途径明确,受力简单。笔者将以一个简单的仿古建筑设计做出分析。

1.景点的整体规划

如图1,该景点是为纪念一个上古凰落架”的传说依山而建。简单地分为两个标高平台。

首层平台是一个小型的游园,二层平台是围绕一颗老梧桐树的纪念游园。两个高差所形成的两个立面采用汉阏组合造型,第一立面两组组合,中间设神道,通过神道台阶上至第一层游园平台,该平台采用对称手法完成以铺装、落差广场、旱地喷泉等要素组合的休闲广场;第二立面一组组合,中间设过门阀门,阕门两侧分列两组阁和宫墙,通过阕门上至二层纪念平台。该平台上设纪念亭和老梧桐树遥相对应。其间夹杂绿化、铺装、廊道、水池等园林设计因素。

2.单体设计

如图2,汉阕的造型古朴刚劲,别名凤阕,能够很好地突出该景点纪念。凤凰落架”的古老传说。将单体的阗分体量大小,前后不一地组台在一起形成立面造型就要求单体的阔比例及大的构件仿古特点明显,且利于现代结构施工。

设计中通过对古代汉阋造型有选择取舍,强调大形体的同时忽略某些结构细部,尽量通过小型装饰构件体现古朴的昧道。单闫分上下两层檐,中间是空口回音腔体,内置风铃致枚,每当山风吹过铃声清脆引人寻觅。戗脊、覆瓦条等构件粗拙刚劲.线条挺拔。双层阕顶面覆墨绿琉璃平瓦,其余外露面铺青灰陶土砖。阕体正面中间置古式青铜浮雕。总体组合色调以青灰的阕墙、青灰的铺装地面、墙上铜制金属花箍、古松柏、红绿的花草构成既庄重又活泼的纪念场所。单体组合方面通过阕体的高低、前后错落,材质的转换,横向竖向线条的对比,墙体古式花盆的点缀形成单体的统一,丰富的多角度观感组合立面。

3.结构分析

如何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百分之百解决建筑设计的思路,在基础承载、基础形式、墙体形式、阕头形式、细部构件等方面分别对待,既要考虑安全合理.又要考虑经济实用。由于该地盛产石灰石,所以在基础和墙体上采用了M7.5水泥砂浆浆砌MU20石灰石,在围头标高范围内采用了内部框架,两层檐板和竖向腔板从框架梁上以折板的形式挑出,板厚100 mm,壬10配筋,根部由于双层板厚承载剪力不是问题,主要荷载考虑板自重、瓦板重量、风荷载、雪荷载。内部框架柱基础伸人浆砌石灰石满足锚固,并每隔800mm环形拉结一道框架梁,框架梁内侧挑出基础板,上浆砌石灰石作为压载。且为防止风的侧向力,必须在框架基础上砌够足够压载的石灰石,防止阕头的侧倾。其余戗脊等构件按照加工尺寸,用细石混凝土9号铅丝做骨架,壁厚15 mm,预制后,焊接在相应位置的预埋铁件上。外露装饰分90采用铺装、抹面涂料、斩假石等做法。

四、结束语

通过对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对现代结构的仿古建筑借助古老传说的优美意境,和谐地与景观规划有机地融为一体有了浅显的认识和大胆的尝试。该景点建筑建成后,给人以建筑总体布置。彰显雄浑大气,单体建筑突出沉稳厚重,细部装饰刻意精雕细琢的感觉,是谓成功的现代设计思路,同时也成为人们在闲暇时观赏、游览、休闲、散步的理想场所

参考文献:

[1]牛毅胜 浅析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山西建筑》 -2007年28期

[2]张向东 肖胜利 夏琪谷 洪勋 马学 仿古建筑地震灾后重建施工技术 [期刊论文] 《施工技术》 ISTIC PKU -2011年6期

[3]张福萍 仿古建筑结构设计实例简介 [期刊论文] 《煤炭工程》 PKU -2003年9期

[4]谢海燕 浅谈仿古建筑的设计――永定下洋温泉度假酒店设计 [期刊论文] 《建筑设计管理》 -2012年7期

仿古建筑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字】现代建筑技术 仿古建筑应用讨论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仿古建筑的含义

对于何谓仿古建筑,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仿古建筑指在建筑形式上较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建筑外观基本上反映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其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方面均反映近现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近现代的建筑作品。仿古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采取一定的措施达到本质效果。目前,很多人觉得有些传统建筑的形象表现在新建筑上,就认为是仿古建筑。到底怎样的建筑才算是仿古建筑,我们有必要对其作一个定性说明。

(1)建筑单体须存在传统三段式构图,即台基、屋身、屋顶,并且主体建筑的屋顶为传统形式。

(2)三段式立面比例须接近传统建筑比例。

(3)立面外观上不同程度地体现传统建筑结构及装饰风格,或有木隔扇门窗、或有斗棋挑檐、或有雀替挂落、或有彩画灰塑等。以上三条缺一不可,方为仿古建筑。我们不可将带有一点传统色彩的新建筑,或在传统建筑风格上创新的建筑称为仿古建筑。

二、仿古建筑中数字化设计技术

1、数字化设计技术的方法

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只需输入房屋构件、门窗、家具等物体的尺寸大小、形状以及它们的材料属性,计算机便可快速地将这些物体形象真实地体现出来。计算机辅助仿古建筑的设计工作,分三步:第一步:方案构思。从无到有,用设计软件将设计者的构思表现在电脑屏幕上,设计者可在三维空间中直接对诸如轴网、墙体、门窗、天花、地面等建筑元素及室外景观等设施进行操作,将其按照你的意愿“布局”到需要的空间位置去,成为一个三维宅间模型;第二步:色彩表现。首先使用照相的办法对其取景,然后给不同的元素赋予相应的材质纹理,再加上现实中应有的光源、背景及光影处理效果等,即可得到栩栩如生的渲染效果。也可用图形编辑软件,如Photoshop等软件进一步做配景编辑处理。此时如果想更完美的表达设计构思与效果,可采用动画的形式营造出身临其境的观察效果;第三步:施工图。方案确定以后,设计软件会按照设计的要求自动生成所需的图纸,并进行尺寸标注、房间功能说明及图片说明等,最终产生一套完整的施工图,并将信息材料存储于硬盘内,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输出。

2、应用数字化设计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有关建筑设计的信息空前膨胀,传统的设计方法已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设计师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关系是一种共同去创造的朋友关系。首先是设计师要有深厚的知识积淀和创作灵感,而后才是运用工具和技巧去实现的问题;灵感表达是否充分,取决于设计师对绘图及制作技巧的运用是否成熟。设计师在接受设计任务之后,首先就必须想出许多方法去完成设计,运用计算机只是其中的一种重要解决方法,不能认为计算机是万能的,因为掌握计算机技术与设计师的设计能力是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

计算机从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思维范围,有助于设计师对绘图及设计制作技巧的运用,充分表达灵感,用计算机代替绘图笔无疑是设计工具的一场革命,从而给传统的设计观念带来强烈而又持久的影响。作为新兴的生产工具,已为现代仿古建筑设计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它既可使设计周期缩短,又可模拟设计出手工不能达到的空间环境效果;它既有手工无法比拟的绘图动画功能,又能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仿古建筑设计发展的趋势。

三、古建筑的施工工艺

1、框架结构

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按古建筑形制,一般可采用框架结构、举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及钢筋混凝土与砖混合结构等。利用钢筋混凝土的刚性节点代替木结构的各式隼卯结构。能获得较大的刚度、强度和整体性。提高了其承载力与抗震性能。

面层处理上混凝土梁、柱可采用仿木纹装饰,但大空间建筑的混凝土柱一般较为粗大,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外观比例,可采用木质假柱外装饰的方法,使得建筑整体感觉较为秀丽匀称.细节上也较为耐看。

2、砖混结构

砖混结构的优点是造价便宜,但建筑平面布局较框架结构有较大的限制,适用开间、进深、层高均不太大的小型建筑。

古建的韵味体现在细节的处理,现代技术可以为仿古建筑提供较为理想的空间构架,在现代结构的支撑下,很多原来起承重作用的构配件可以转化为装饰的符号,所以设计师可以从美学的角度去追求更为理想的尺度效果。

3、木结构

(1)柱

古代木构基础一般用砖或石叠砌,木柱下一般设有石柱础。而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都是钢筋混凝土柱础。柱与基础整浇刚性连接:按古建筑柱底靠地面处塞人石柱础。则会使柱底变成绞支座,破坏钢筋混凝土的整体性,对抗震不利。

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柱时,为保证柱的连贯性,一般对石柱础的处理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柱整体现浇,完工后再在柱利用仿柱础石材,以两半圆环的形式拼接,接缝处用石头胶水粘结并打磨(见图1)。

第二种方法是柱础石凿出比柱直径小50 mm左右的圆洞。将柱浇到平地面位置附近(一般低50 mm处),将加工好的柱础穿过柱纵筋固定好,并裹塑料膜,这样保护了柱钢筋上下贯通,而且不破坏柱的整体性(见图2)。

(2)梁

木结构建筑竖向构件一般较纤细,水平构件较大,尤其是枋的断面薄而高。用钢筋混凝土仿制时,考虑到扎钢筋的尺寸后,表面不宜按常规粉刷,应采用清水模捣制,对模板制作工艺要求较高.构件拆模后采取修整打磨并刮腻子灰处理。对梁、枋、檩等水平构件,如宽度大于等于100 mm可采用普通双筋梁.宽度小于100 mm时可采取单筋梁。对于非矩形梁可采取加配构造筋处理。而对于外形有弧度变化的月梁等,则可用原木材或石膏模做成阴模浇筑,也可用土或砂做模在地面浇筑.留预埋钢板焊接拼装。当然也可将梁浇成接近矩形.再通过粉灰或包贴木板材做成弧形。

(3)楼板、屋面

对于采用混凝土结构的楼板、屋面板。可按常规钢筋混凝土采用肋梁式平板结构。而要求做露明屋架的部分,宜采用木结构屋架.如采用混凝土应按仿木构件制作。混凝土可采用装配整体式的叠合梁板形式,尤其是檐椽部分适宜采用此方式。更简单的办法是采用平板式结构,用膨胀螺栓固定木制椽条或梁、枋。屋顶折板面在整体形成一定弧度时,不必按古建筑采用麻刀石膏,而改用掺粉煤灰、膨胀珍珠岩等强度较好的轻骨料混凝土整形,挂琉璃瓦或筒板瓦也改用混合砂浆粘结。

(4)构件连接部位

在古建筑屋顶部分的梁架,有露明造与非露明造2种,凡露明造(即彻上明造)的,梁架檩木要细加工,并且根据仿古年代做油饰彩绘。非露明造的,做藻井天花,天花以上梁架檩木以粗做,并且不做油饰彩绘。在现代混凝土仿古建筑施工中,如果是露明造者,必须按古建形制,仿做出梁架;檩木及椽子望板,施工难度比较大。如果是非露明造,则上部梁架檩木的设计就可以大大简化,并且可以采取能满足结构要求的各种构造形式。

(5)表面装饰

混凝土枋木结构的表面肯定是要刷油漆的。其主要目的是装饰而不是保护,但是混凝土上刷油漆特别要注意其施工工艺,应在混凝土梁、柱上蒙上粗麻布,再做底灰,然后做油漆,类似于古代彩画“批麻捉灰”的工艺,否则,混凝土上的油漆容易大片地剥落。

【参考文献】

[1]陈永明. 木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组合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施工技术2010,39(10)

[2]李舜.王家民. 谈仿古建筑造型设计艺术语言[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09,35(14)

仿古建筑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仿古建筑;传统与现代;文化寓意

一、中国当代仿古建筑发展的背景

在近代之前,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体系能够保持长期系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文明体系长期的持续性。中国史在秦汉的第一周期终结之后,接着便迎来了隋、唐以下的第二个周期,此后历代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长期认可,使君权神授这一主流价值观在民众中的根深蒂固。民间笃信皇权,接受并敬畏等级制度,继而谨守皇家所规定的各种礼制,这种对等级制度的效忠同时也反映在了建筑上,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也由于封建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能够持续而稳定地往深度发展。

从19世纪晚期开始,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多重内外因素的猛烈冲击下,很快走入解体,直接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殖民文化所带来的文化影响也迅速在建筑样式中有所反映,在文化侵入严重的地区,这种建筑上的冲击尤为强烈,天津、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的传统建筑样式的传承根基开始动摇,建筑样式的发展方向分出多支。除沿袭旧制的建筑外,部分建筑样式明显西化,部分建筑样式则倾向于中西合璧,这些新的建筑样式在其后几十年的时间里,随着文化的传播逐渐向内陆渗透,并不断发展和变异。

当时建筑发展的种种无非都是当时文化的外化表现。张岱年认为“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是文化的积累性和变革性”[1],那么在这一时期之前,可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处于积累阶段,而由这一时期开始,中国文化进入了变革期。

除位于特殊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状况下的建筑(如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外,木元素逐渐从建筑的主角沦为配角。而木元素在过去三千多年间,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及封建等级观念的重要传递载体(如历代建筑营造法式中大木作与小木作的象征意义及营造规矩),但从19世纪晚期开始,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产生分歧,使得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发生动摇,而其在建筑中的依附面也相应急剧收缩,传统建筑由于大众在文化认同度上的分歧而渐入颓势。这也从侧面反证了当时中国传统文化日渐低靡和萎缩的状况。

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史的发展历经周折,时至今日,已被一些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把定位中国由“传统”步入“现代”的新阶段,学术界对于中国文化发展走向的争论也日趋激烈,分歧加大,出于对外来文化强势入侵的忧思以及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态度接纳性过高的反省,保护传统,重视“国学”文化之类的呼声也愈高。除继续跟进国际建筑发展潮流外,人们开始重视建筑样式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的研究,因此,仿古建筑(注:此处所致仿古建筑不包括使用现代技术修复古建的情况——笔者)应运而生,它们通常取传统建筑之形,以现代技术和材料为实体媒介,来描绘历史意境,以再现历史,然参见仿古建筑样式时至今日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有把建筑的“传统”简单化回归的倾向。

二、中国当代仿古建筑发展的受限

美国人类文化学家克罗伯·克拉克洪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中提到一点:“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2]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因而也必须具有文化的这一特质,代表现实社会的某种价值观倾向。仿古建筑的建筑样式,单就形式而言,只要符合美学观点,是毫无问题的。从价值观倾向角度而言,它的建造和出现,是为了藉一复古的建筑实体来复兴一种建筑文化,但这种良好愿望是过于一厢情愿的。在之前对中国建筑样式与文化的历史关系的探讨中可析出,文化与建筑样式的发展密不可分。所以造成这种一厢情愿有四个原因:

首先,文化平台缺失。现今,中国社会各年龄段、各阶层之间,甚至是其内部,价值取向都已千差万别。当一个传统的价值观在几十年后重拾,对于学术界的整理、归纳以及重新传播而言,工作都是相当庞杂和漫长的。对于大众,这种再认识和重接纳的过程更是不易。

其二,而中国建筑史的发展在现代时阶段经历了两个时间断层。可以说这两个断层使中国建筑失去了很多继承传统建筑的观念连续点,并阻断了传统建筑样式发展的连续性。

其三,材料工艺和建造技术等硬件条件的遗失使得仿古建筑难成经典。

其四,环境对于仿古建筑的包容性减弱。在寸土寸金的时代,古建筑都尚且凭其历史和时间带来的精神印记,在高层建筑、现代建筑的夹缝中喘息生存,而作为缺乏精神意义的仿古建筑,若安置的环境不当,即使尺度、建制与传统无异,也会与周遭环境产生不谐调之感,成为异类。

当文化观念的发展进度与建筑实体的发展进度发生错位时,人们对于仿古建筑的接纳度,环境对于仿古建筑的认可度都将大幅降低。在古代,传统建筑因为承载了全民的文化共识,才具备了精神意义,使人景仰、敬畏,建筑样式也由此得到认可和发展。但在今天,传统建筑制式随着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再认同和重新认识,还尚处于恢复阶段,对于大众精神共鸣的影响还尚未产生,所以还不能成为一个被普遍认同的文化观念的载体。但因传统文化的复兴仍前途未卜,而传统建筑制式中的很多装饰元素由于暗示的是封建集权的精神意义,也无法找回文化上的共鸣,所以缺乏精神力量支撑的仿古建筑在目前要想流行或是流传,仍是待解的难题。

三、中国当代仿古建筑设计的误区

除仿古建筑之外,一种基于对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截取、变异和重组,并揉和了现代主义处理手法的新建筑也进入了蓬勃发展期。在处理手法上,此类新中式风格的建筑与后现代主义建筑不谋而合,以“破”、“立”的姿态出现于人前。但在思想背景上,中西方基于此形式的落脚点却有相异之处——虽然二者对于历史皆有隐喻的态度,但前者更倾向与以现代主义为桥,将传统与现实连接;而后者,则更强调对于现代主义的多元性探讨。同前面提到的仿古建筑一样,单就形式而言,这类新建筑只要符合美学观点,是毫无问题的,运用得当或出奇者,甚至有可能被广泛跟风复制,但其更迭也十分频繁。这种现象又恰恰反映了中国在这个时代一个较为普遍的文化现象——“快餐”式文化。该文化的特点是时效性强、刺激性也强、但更新率极快。

对于学术界对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呼吁而言,快餐文化是极有缺陷的,而对于建筑而言,这样的建筑也是极易被淘汰的。但相比仿古建筑,由于具有了与现实的切入点和关联性,这类建筑对于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更有优势。但需要认清的是,在使用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的同时,建筑在文化隐喻上的责任感更应胜过对设计元素炫耀性地摆弄。否则,这样的设计手法只能成为欣赏者眼中的趣味性符号,审美艺术中的新花样,没有精神指针,没有文化含义,不能引起大众的共鸣,亦不会赢得崇敬和尊重,更无法在历史长河中占有地位。

参考文献:

仿古建筑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屋面过程;琉璃瓦;安装;通病

屋面工程是建筑物中重要分部工程之一,琉璃瓦安装又是园林仿古建筑屋顶的精美之处。古建筑往往简称“大屋顶”,成语“如晏撕飞”、“美轮美奂”都是形容古建筑的屋顶美,屋顶美则美在屋顶的琉璃作上。随着人们对古建筑文化和艺术的美感需要,园林古建筑在城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琉璃作将首当其冲。现就几年来的肤浅认识略作浅析。

1.琉璃技术发展简史

琉璃瓦技术依附于陶胎成型发展史,琉璃实际是上了琉璃釉的陶瓦。古有秦砖汉瓦之称,早在古代西周就能制瓦,在西周时期建筑遗址就发现了板瓦、筒瓦、人字形的脊瓦等。战国时期发展较快,已能在瓦上涂朱色颜料,用于王宫、诸侯宫室的草泥屋顶上。至秦汉400多年间已发展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瓦当图案的四神瓦,当时滴水呈带型或齿型。

到隋唐时期,制瓦技术开始有所突破,能烧制绿、灰、黑三种瓦并附有图案,闻名于世的“唐三彩”标志着我国当时琉璃配料的配方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宋元时期留存下来的建筑实物——河南开封佑国寺塔,因塔身琉璃呈铁色,又称其为铁塔。此塔距今950年,其设计精巧,结构牢固,雄伟壮丽,经历雷雨、风蚀、水灾、地震乃至战争,故有“铁塔行云”的美誉。明清时期继承元代建大都而兴盛的琉璃业生产重点从山西转向北京,已有专门的官办琉璃窑大量生产建筑琉璃制品。

清代遗存至今的琉璃建筑实物如北京、承德等地的宫殿、园林建筑一般按官式做法,雍正十二年(1734年)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对宫廷琉璃瓦制作做了明确规定:瓦分十样(十个尺寸规格等级),一样无编号,十样有编号无实物。故民间常用的只有二至九样瓦,在二至九样瓦中,瓦件和脊饰按尺寸递减(换算成当今毫米单位)[1],这显然比明代严格、标准,并明确规定:琉璃瓦一般只用于宫殿、皇家大寺、坛庙、亲王府第及园林建筑。清代钦定:工部则例规定“官民房屋、墙垣不许擅用琉璃瓦,违者严刑治罪”。

当今,随着社会主义建筑事业大规模发展,大量维修古建筑和新建仿古建筑以及园林仿古建筑,以满足国内外人们旅游、度假等需要。琉璃瓦的用途和需求量,日益增长和扩大。

2.清式屋面琉璃瓦件

近些年园林仿古建筑屋顶和古建筑屋顶琉璃作多以明清时期琉璃瓦形式安装,屋面大致分为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山、卷棚六种基本屋顶形式。采用高低叠落、互相插接、勾连搭接等方式组成多种屋顶形式。屋顶的各异瓦件的品种繁多,常见的可分为三类:

2.1瓦件类

(1)板瓦,又称底瓦,凹面朝上,逐块叠压摆放,用于屋面,板瓦釉面不得少于瓦面三分之二。

(2)折腰板瓦,用于垄脊部板瓦,瓦面全部上釉,常用在卷棚屋面。

(3)续折腰板瓦,用于连接折腰板瓦与板瓦,常用在卷棚屋面。

(4)滴子,又名滴水,在板瓦前端的檐口处,加有花纹图案的如意型滴唇,用于瓦垄沟底部,外露上釉。

(5)平面滴子,用于水平无沟底瓦端头(较少用)。

(6)合角滴子,用于阴角出角的转角处。

(7)筒瓦,用于作盖瓦垄,复盖两列板瓦的缝隙上,又称盖瓦,一端作熊头与另一块连接,前端上部带帽钉。

(8)罗锅筒瓦,用于卷棚垄脊正部,仅限于用卷棚屋面。

(9)沟头,用于筒瓦垄端头檐口处,置于滴子之上。

(10)正当沟,用于正脊下部与瓦面相连接处。

(11)斜当沟,用于庑殿脊、戗脊、角脊下部瓦垄上

(12)托泥当沟,用于歇山垂脊的下部与瓦面相接。

(13)吻下当沟,用于正脊正吻吻垫之下。

2.2脊件类

(1)正脊,又称通脊,正脊筒子,常用于五样瓦以下房屋的屋顶正脊。

(2)赤脚通脊,用于四样以上正脊,分两种:

a.黄道:俗称脊座与赤脊相配合

b.大群色:又称相连群色条,用于脊座以下

(3)押带条,又称压当条,用于正脊大群色之下,正当沟之上或用于垂脊两侧。

(4)垂脊,又称垂通脊,俗称垂脊筒子,用于戗脊部位与正脊相似。

(5)垂脊头,用于无兽头的垂脊端部。

(6)垂脊戗尖,俗称戗尖,用于垂脊与正吻连接处。

(7)戗脊割角,用于歇山戗脊与垂脊连接处。

(8)博脊,用于重檐建筑围脊,一面外露有釉,一面为无釉平面与墙体联系。

(9)扣脊瓦,用于正、垂脊盖瓦。

(10)合角吻,用于长廊九十度转弯屋顶转角处。

2.3饰件类

(1)正吻,又称大吻、龙吻,俗称吞脊兽,用于正脊两端,正吻附有剑把,剑把上有五股云图案,其高一般在檐柱高的三分之二。

(2)垂兽,又称戗兽,附有兽座,与垂兽配套安装,用于城防建筑,垂脊两端嘴头朝外,用于垂脊者称垂兽,用于戗脊者称戗兽。

(3)走兽,俗称套兽,一般用于戗脊角梁端部,走兽数要成单数,最前端一个称为仙人,走兽常见的有:龙、风、狮、海马、天马、押鱼,狻猊等,近些年在南方基本淡忘,北方也少用。

3.通病与防治

在仿古建筑屋面琉璃安装中,因疏忽也会出现一些与琉璃瓦屋面不相称的做法,逐渐形成通病,现就几种通病表现举例浅析。

(1)在歇山屋面或卷棚歇山屋面中,垂脊与戗脊安装脊件时,出现垂脊往下到戗脊上端时就顺戗脊往下安装,给人一种不完整、脊件欠缺的感觉。

正确做法:垂脊往下到戗脊上端相交处,垂脊应继续往下安装,其长度为戗脊长度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端头应安装垂兽。

(2)在歇山屋面或卷棚歇山屋面中,歇山面琉璃瓦安装至山墙墙面后,简单用红色涂料或红油漆涂刷成白底红边山花三角框,看上去就有琉璃瓦无收头、无收边的感觉。 (下转第165页)

(上接第124页)正确做法:歇山面琉璃瓦安装至山墙面后,应安装正当沟和博脊脊件后,再装饰山墙面。

(3)在歇山屋面或卷棚歇山屋面中,歇山面琉璃瓦安装至戗脊下部时,用正当沟代替,或水泥砂浆抹光,出现戗脊下部瓦件混乱或者不协调的感觉。

正确做法:当歇山面琉璃瓦安装至戗脊下部应安装斜当沟,左边为左斜当沟,右边为右斜当沟。

(4)在卷棚屋面中,出现山墙垂脊顶做成尖顶形与卷棚脊顶不相称,不协调。

正确做法:卷棚脊顶呈卷棚形,山墙垂脊顶也应做成卷棚形,整个屋面顺畅,风格一致。

(5)在歇山屋面中,正脊、垂脊、戗脊的脊件往往直接安装在正当沟或斜当沟上,给人一种低矮,整体不协调的感觉。

正确做法:正脊、垂脊、戗脊的脊件下部应安装黄道(俗称脊座)和大群色,这样能现示屋脊雄伟、大气的风格。

(6)在歇山屋面中,歇山面琉璃瓦正中板瓦沟接至正吻下端后,在板瓦与正吻吻座相接处用水泥砂浆抹光,此处明显不协调、不配套,瓦件缺件。

正确做法:在板瓦沟顶端与正吻吻座相接处应安装吻下当沟,这样从侧立面看上去瓦件完整,做工精致。

以上六例通病浅析,只是个人见解,有待推敲,仅限参考。

4.结语

中国古建筑琉璃瓦技术历史悠久,形成独特风格艺术,为世界建筑艺术创造了辉煌成就,园林古建筑屋顶技术同样丰富了世界园林造园艺术,需要我们努力继承发扬。 [科]

【参考文献】

仿古建筑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古代建筑陶瓷;工艺技术;保护

1 引言

佛山是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建筑陶瓷产业集聚区,2010年建筑陶瓷产量高达12.2亿m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58.4亿元。建筑陶瓷出口总额22.9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52.28%。然而,作为主要生产建筑陶瓷的佛山,有关企业极少关注佛山古代建筑陶瓷,更鲜有将传统的生产技术和材料配方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加以利用。

本文是笔者结合在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和仿古建筑设计的实践,谈谈对佛山古代建筑陶瓷的地位、产品分类以及工艺特点的一些粗浅看法,望得到各界朋友的批评指正。

2 佛山古代建筑陶瓷的地位

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便在佛山石湾东面的大帽岗一带采泥制陶,汉代开始兴盛,唐代已形成一定商品生产规模,明清时期,佛山陶瓷业进入全盛时期。乾隆年间,石湾陶业分行进行专业生产,共有23行,品种上千,鼎盛时有陶窑107座,陶工达6万人之众,成为中国最大的陶瓷产区之一。

佛山建筑陶瓷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佛山澜石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中,有一座悬山顶陶屋,屋顶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与现在保存下来的传统建筑大致相同,既反映出当时佛山人的居住习俗,也可看到当时陶瓦等建材已普遍应用。明清是佛山建筑陶瓷生产的鼎盛时期,亦正是因为建筑陶瓷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美术陶瓷异军突起,才赢得了南国陶都的美誉。古代石湾建筑及园林陶瓷产品包括琉璃瓦、瓦脊以及各种装饰构件,原由花盆行兼造,乾隆六年(1741)花盆行与缸行分离独立成行,花盆行成为建筑及园林陶瓷产品专门生产行业,至光绪年间,店号多达60家以上,产品种类、生产规模跃居各制陶行业之首。在林林总总的产品中,其中又以陶瓷瓦脊最负盛名。在清代,石湾陶塑瓦脊(如图1)成为两广以至东南亚风行一时的建筑装饰,广州的陈家祠、镇海楼;佛山的祖庙、胥江祖庙、云泉仙馆;罗浮山冲虚古庙;德庆悦城龙母庙等著名古建筑,还有越南、柬埔寨、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印尼、泰国、缅甸、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庙宇和古建筑都有石湾陶塑瓦脊。正是由于石湾陶塑瓦脊的热销,带动单个或组合的陶塑人物、动物等亦逐步脱颖而出,并以“石湾公仔”闻名于世。佛山古代建筑陶瓷不仅在规模和影响上居本地陶瓷行业之首,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也完全可以占一席之地。

3 佛山古代建筑陶瓷的产品分类和工艺特点

佛山古代建筑陶瓷产品大致有琉璃瓦、普通瓦脊、花脊(艺术陶瓷瓦脊)、花窗、色釉栏杆、华表、陶钟等。

从釉色上看,除花脊外,琉璃瓦、普通瓦脊、花窗、色釉栏杆、陶钟等,面釉基本上为青釉和蓝釉,传统的釉料一般采用稻草灰、桑枝灰、杂柴灰、谷壳灰等植物灰以及加入玻璃粉、塘泥而成。还有一种矿物质釉料,用玉石、玛瑙、金属、石灰、蚬壳等研磨,并配合矿物质颜料调制。用传统釉料烧制的产品,釉色浑厚,较有代表性的是广泛使用,至今仍到处可见的俗称为“冬瓜青”的琉璃瓦及花窗、栏杆等各类装饰构件。

最具特色的无疑仍是艺术陶瓷瓦脊,前期生产的陶塑瓦脊上的装饰图案主要是一些花鸟、瑞兽、山水等吉祥或避邪意义的浅浮雕图案。现在能看到的较早期的瓦脊有建于明景泰二年(1451)的祖庙灵应牌坊、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的祖庙正门牌坊(参军李公祠牌坊)的瓦脊,尽管这些未必是始建时的瓦脊,但从形式到风格看,符合早期石湾陶塑瓦脊的特点。自清代中后期,尤其是咸丰以后,随着广东粤剧的兴起和发展,以粤剧传统剧目中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题材的人物瓦脊受到人们的欢迎。目前,产于乾隆年间的石湾人物陶塑瓦脊仍保存在泰国,也属浮雕的形式,与清末立体的多层的人物陶塑形式有较大区别。清末的人物瓦脊造工精美,规模宏大,其中祖庙三门的正脊高1.78m、长31.7m,共塑造人物300多个。

4 佛山古代建筑陶瓷的工艺技术亟待抢救和保护

早在2006年,石湾陶塑技艺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无论是“石湾公仔”,还是同样属于石湾陶塑技艺的建筑陶瓷工艺技术,其抢救和保护的力度都远远不足。石湾陶塑技艺在造型、原料使用、锻烧技术和色釉方面,历经千年的锤炼,各种工艺技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时至今日,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已濒临湮没。

仿古建筑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传统建筑匠作;结构;引入式教学;举一反三

传统建筑匠作课程是适用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在环境设计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传统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最精彩、最直观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理应深入了解传统建筑文化、掌握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才能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和环境设计。匠作是指工匠技术,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古建筑外表的学习,还需要了解和掌握传统建筑构件部位的名称、功能作用、构件连接结构、构件尺度选择、构件材料选择和建筑施工工艺等,因此传统建筑匠作是一门工、艺相结合的课程。在目前高等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中,传统建筑匠作课程开设的宗旨是为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基础,传统建筑匠作不仅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开设,同时还是一门基础课向专业设计过渡的桥梁学科。在当下国家注重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设计的新形势下,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对于我国传统建筑本体和室内外空间的了解和深入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课程教学中需要以中国传统建筑匠作为主,这样既符合了新形势,也能简便的找到现实案例进行观测。传统建筑匠作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单体建筑本体、群体建筑组合、建筑围合空间、以及建筑室内空间中的家具等。通过对于传统建筑匠作的了解和熟悉,让学生能够知道传统建筑匠作的工程关系、传统匠作与传统建筑设计的关系、传统匠作技术与传统建筑艺术的发展关系等,初步树立工、艺结合的专业认识,拓展学生的有关传统建筑方面知识及文化素养,为环境设计打下一个必要的基础。对于传统建筑匠作课程的教学创新点,有如下三方面:

一、在传统建筑匠作教学中注重学生对于结构的理解

传统建筑匠作在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等专业中也是一门必须课程,对于美术学中的环境设计专业来说,传统建筑匠作教学需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什么,或者说让学生从哪个角度熟悉和深入,是需要教师首要思考的问题。对于设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传统建筑匠作对于他们未来的设计起到设计尺度和构造连接确定等有相当的帮助,因此传统建筑匠作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注重对于传统建筑结构的了解和熟识。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强结构的讲解,从易到难的仔细剖析,布置必要的课堂和课后作业,让学生临摹传统建筑结构,通过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结构进行临摹,体会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建筑结构特点,从而对于当下的建筑设计能有所创新。临摹练习中要注意体会同一结构在不同时代的构造演变,以便理顺结构的发展脉络。学生通过临摹可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不同材料、工艺所形成的不同效果,分析不同时代、文化、审美下所形成的不同风格,理解不同环境、条件、地域所形成的不同特征;通过临摹,学生可以了解、掌握传统建筑的构成规律、艺术特征、处理技巧;通过临摹,学生能够发现传统建筑结构的传承和发展脉络,并把握传统建筑结构的功能性和精神性,进而从文化史的层面上,理解结构工艺背后的隐性的、深层的文化内涵,才能创造性地发展传统建筑艺术。

二、实际案例和项目引入式教学

在传统建筑匠作教学中以案例或项目的方式引入,对学生理解传统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案例测量和观看施工现场,能够直观和深入的理解建筑和家具构件的尺度选择,结构连接,工艺要求等。如通过对于淮安市清河区清晏园中的古建筑关帝庙的测量和绘制,就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大木式建筑的构造,以及具体部位构件的位置、材料、尺度、造型和色彩等。这样有利用于学生在今后的环境设计中了解此类建筑的结构特征和尺度选择。再如通过现代仿古建筑的施工现场的观测和对于工人的咨询学习,能够使得学生深入了解现代古建筑匠作的工序、构造特点、工艺要求和材料选择等,增加现实直观性,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最后可以对比思考现代的和古代的建筑匠作的优劣性,以及现代古建筑设计和匠作施工的设备和材料等条件改变下,如何改进古建筑方案,为以后的设计生涯提供宝贵的经验。案例和项目的引入式教学能使课程的教学形式更为丰富。项目的测绘还强调采用传统手绘来绘制古建筑,同时也应用电脑软件加以辅助绘制,以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精确性,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工作效率,通过在理解古建筑结构和匠作的基础上,进行适用性设计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就树立结构设计意识,以适应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

三、在传统建筑匠作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

设计的灵魂在于传承和创新,传统建筑匠作课程也不例外,课程教学内容仅停留在临摹和了解的基础上是不够的,老师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活跃他们的应变思维,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创造性,对于学生的思维创新的萌发,要加以呵护、培养,本课程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认识、传承、应变和创新能力。传统建筑匠作教学中的结构和匠作施工部分多为传统的,而学习此内容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为了在现代环境设计中得到应用,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多变性创新应用。因此,教学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根据不同建筑造型和材料等条件,对于传统建筑结构和匠作施工进行举一反三的应用,以更好的符合现有条件和现代施工需要。同时,也为创新型和创意型中国风建筑空间设计提供可行性和可能性经验支撑。

参考文献:

[1]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07.

[2]徐潜,张克,崔博华.中国传统建筑[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

仿古建筑设计范文第8篇

论文的撰写是对我们学习的一个总结,每篇论文都要有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正确的标准格式大家都知道吗?跟着学术参考网的小编一起来学习吧。以下整理的关于建筑艺术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在写作当中阅读借鉴。

建筑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1]孙巍巍,刘松茯.建筑技术属性的拓展——从原生态技术到艺术技术[J].华中建筑,2007,25(1):148-150.

[2]张蔚."无为顺道"与中国古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发展[J].华中建筑,2010,28(12):134-136.

[3]周耀,王鹤,张建奎等.论建筑技术和艺术对早期玻璃幕墙的影响[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385-389.

[4]熊星.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矛盾统一——关于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教学及学科设置问题初探[C].//第十届全国建筑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6卷.2004:112-113.

[5]高静,刘加平,户拥军等.地域建筑文化的三种技术表现[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7(2):200-203.

建筑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1][法]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2][法]安德烈·莫洛亚:《雨果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3]陆楼法、陆忆征:《惊涛骇浪中的浪漫诗章:雨果传》,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上海分公司,1994年版。

[4]张永和:《作文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5][英]罗宾·米德尔顿、戴维·沃特金:《新古典主义与世纪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建筑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8

[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4]柳肃《古建筑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

[5]田永复《中国仿古建筑构造》,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8

[6]杰弗里余丁《向艺术致敬--中美视觉艺术管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3

[7]诸葛凯《裂变中的传承》,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