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解构主义建筑特点

解构主义建筑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解构主义建筑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解构主义建筑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解构主义;建筑;哲学;反传统

一、解构主义的概念

“解构”一词来自马丁海德格尔的名著《存在与时间》,具有分解、颠覆、揭示之意。“解构”在哲学、语言学和文艺批评领域译作消解哲学、解体批评、分解论及解构主义等。结构主义理论是一种社会学方法,其目的在于给人们提供理解人类思维活动的手段。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这个字眼是从“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中演化出来的。因此,它的形式实质是对于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从哲学意义上来讲,解构主义早在1967年前后就已经被哲学家贾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提出来了,但是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形成,却是80年代以来的事情。

而解构主义建筑作为一种后现代时期的建筑思潮,以其独特方式对传统的建筑提出了质疑,运用扭曲的、不确定的、混沌的形体重新诠释建筑,带给人们巨大的视觉冲击,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觉形象。

1967年,德里达发表了后来被称作“解构三部曲”的代表作:《语言与现象》(对胡赛尔的现象符号学理论的解构阅读)、《书写语言学》(分析了西方语言和文化理论对书写的压制,并描绘出新的书写理论)、《写作与差异》论文集(探讨的是哲学、文学、精神分析与人类学中的书写问题)。德里达在这些作品中毫不留情地批判“现象学”与结构主义,为“解构主义”缔造了理论基础,同时,这三部著作也被视作是“解构主义”全面诞生的标志。

二、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

解构主义最大的特征是反作者中心――意义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解构主义更具否定性和更激进的思维方式。德里达本人对建筑非常赶喜好,他视建筑的目的是控制社会的沟通,交流,从广义来看,建筑的目的是要控制经济,因此,他认为新的建筑,后现代的建筑应该是要反对现代主义的垄断控制,反对现代主义的权威地位,反对把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对立起来的二元对抗方式。

从字义来看,解构主义是指对于正统原则和正统标准的否定和批判。这里的所谓正统原则和正统标准,是指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原则和标准。

从实质来讲,解构主义虽然一时先声夺人,尤其在设计学院,建筑学院的学生,探究生中非常热门,它却从来没有像20年代俄国的结构主义,1918-1928年的荷兰的风格派,或者1919-1933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派那样成为一个运动的根源,更没有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那种控制世界几十年之久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它依然是一种十分个人的,学究味的尝试,一种小范围的实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个人性,表现性等特征。

三、解构主义大师弗兰克・盖里及其作品

弗兰克・盖里于1929年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十七岁随家人迁居到洛杉矶,他住在洛杉矶海滨城市摩尼卡,在那个城市里他设计了自己的房子以及大量其他的建筑。没有历史与正统结构的战后洛杉矶,快速变动的快餐主义文化充斥着每日的生活,高速公路、麦当劳、好莱坞,似乎建立空间中的永久性题材变得没有必要,盖里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全然不接受传统“建筑”独特的美学观念,利用粗制材料或机械制品,毫不忌讳地创造出震撼效果的“未完成”作品。

盖里的设计是将完整的现代主义建筑整体打破,然后重新组合,形成一种所谓完整的空间和形态,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他重视结构的基本部件,认为基本部件本身就具有表现的特征,完整性不在于建筑本身总体风格的统一,而在于部件个体的充分表达,虽然他的作品基本都有破碎的总体形式特征,但是这种破碎本身就是一种新的形式,是他对于空间本身的重视,使他的建筑摆脱了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所谓总体性和功能性细节而具有更加丰富的形式感。

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整个建筑由一群外覆钛合金板的不规则曲面体组合而成,钛板总面积2.787万平方米,其形式与人类建筑的以往实践毫无关联,脱离了任何习惯性的建筑经验。因为北向逆光的原因,建筑的主立面终日将处于阴影中,在邻水的北侧,盖里以较长的横向波动的三层展厅来(图1)呼应河水的水平流动感及较大的尺度关系。因为北向逆光的原因,建筑的主立面终日将处于阴影中,盖里聪明地将建筑表皮处理成向各个方向弯曲的双曲面,这样,随着日光入射角的变化,建筑的各个表面都会产生不断变动的光影效果,避免了大尺度建筑在北向的沉闷感。盖里为解决高架桥与其下的博物馆建筑冲突的问题,将建筑穿越高架路下部。

图1

在南侧主入口处,由于与19世纪的旧区建筑只有一街之隔,故采取打碎建筑体量过渡尺度的方法与之协调。更妙的是,盖里为解决高架桥与其下的博物馆建筑冲突的问题,将建筑穿越高架路下部,并在桥的另一端设计了一座高塔,使建筑对高架桥形成抱揽、涵纳之势,进而与城市融为一体。以高架路为纽带,盖里将这栋建筑沛然莫御的旺盛生命活力辐射入城市的深处。盖里在设计过程中得助于航空设计使用的计算机软件,它使F・盖里的构思如虎添翼。主要展馆仍然是规整的。为利于布置展品,首层基座部分也是相对比较规整的。动态徒劳部分主要是入口大厅和四周的辅助用房,变化的形态向上逐渐收缩。(图2)博物馆建在水边,与城市立交桥形成有机的组合。主要外墙材料为西班牙石灰石和钛金属板。其中较为方正的建筑造型采用了石灰石,而比较自由的塑性造型则采用了钛金属板贴面。大片的下班幕墙构成了城市中一道壮观的河畔美景。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的设计受到了所在城市的尺度与肌理的影响,让人联想到弗廊特河畔那些历史建筑,从而体现出建筑师对当地历史,经济及文化传统的关注和回应。

图2

四、小结

总之,虽然解构主义建筑遭到众多非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反对传统形式与美学的精神以及其富有表现力的复杂形式,对建筑空间形态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无论人们对其评价是褒还是贬,但是其建筑始终传达出一种超现实的、抽象的、迷惑的、独特的、高

贵的和神秘的气息,值得我们批判性地关注和解读。(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对解构主义哲学与解构主义建筑的思考[M]张茜 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2010

[2]浅析解构主义建筑[M]张艳丽 张志明 2011

解构主义建筑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解构主义;室内设计;趋势;影响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185-01

一、解构主义室内设计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室内设计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简单,明了的建筑形象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许多人爱上了不规则,不完整,带有某种程度纷乱无序的建筑形式。当解构主义设计理念以一种反文化、反规律、反造型的形式出现的时候,它就以逆反的形式展现了一种新的审美意识,并以他自身独有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生活。

在环境室内设计领域,解构主义尤其推崇通过各种不同长度和高度的几何体块来表达室内设计的美学语言,有机组成预示着其手法的复杂性,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看到解构主义的内涵,以及一定的规律性。

二、解构主义室内设计理论

解构主义设计理念强调变化和随机,用分解的观念,通过打碎、叠加、重组,对传统的功能与形式的对立统一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在室内设计中将室内空间、装饰构件、家具陈设以及装饰材料等多方面的元素,统一在一个特定范畴内进行拆解,根据不同使用者自身意识条件,将这些拆解得到的每一个元素再一次的重构,通过多次元素拆解再重构而变化的任意一个条件构建出的室内设计形态具有其独创新颖的特点。这是分解重构理念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另一种室内重构表现形式同样通过分解室内设计元素,运用在统一中求变化的原则,从室内采用的统一装饰材料中剔除一部份,换上另一种其他的材料。这样材料运用出现了变化,表现的精神却是相同的,所设计出的室内设计即不加装饰、彰显自然、又返璞归真。当然这种重新解构出来的室内设计不是无目的随意组合或是拼贴,而是通过程式化原则进行重构,是建立在一定上层建筑(精神与物质)基础之上的逻辑化的建构。

解构主义设计中的各个元素和各个部件的联结非常突然,大量采用倾倒、扭转、弯曲、波浪形等富动感的方式,利用更加宽容、自由的、多元的方式对室内空间进行解构。

解构主义设计看似自由随意和充满创造力,实质上是在设计构成中通过感性的分裂、颠覆、破坏、差异、突变和拼凑手段理性表现的。在室内设计中,它以外观和结构上的反常和变异形态出现,不要中心和坚固的分界线,不要规则的几何线条和形式,以最独特的家具形状与各种新颖的结构体系相互交换,相互混合,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及心理上的情感满足。这也正符合了当代室内设计追求个性,随心所欲的设计理念,是解构思想蕴含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意义所在。

三、解构主义室内设计发展趋势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新技术的诞生,新材料的渴求,新思想的出现以及新功能的需要,引领室内设计师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和尝试,越来越多的解构主义设计“横空出世”。从创作材料上讲,解构作品科技含量比较高,使用新材料,采用新工艺,创造了室内新的界面造型和空间形态,达到较佳的声、光、色、质的匹配和较佳的线、面空间组合和空间形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和鲜明的时代感;从创作机制上讲,室内设计创作的是个性空间,这种创作本身就要求个性化,人性化成分较多,而解构主义的发展也就正好和现代美学思潮所倡导的求异创新思维合拍,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创作功能上讲,后工业社会造成了大城市的急剧膨胀,城市居住压力加大,各种公共空间出现大型化、综合化和复杂化。运用解构主义设计新概念可以使它自身复杂、多元、聚合的特征充分发挥房屋的使用功能,增强实用性,为城市功能的完善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天地和技术理论支持。

由于社会自然发展的属性及与生俱来的种种变化,在建筑的发展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不协调“空间”,非协调性多元聚合的组织手法有着它存在的必要性和积极性。在技术改进过程中,新的建筑形式也会发生变化,到时,一种新的结构理念将带来一场新的建筑语言学(造型风格)的革命。室内设计既将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不仅仅是解构主义理论的发展,新的风格理论也不断出现并被人们所接受,为室内设计创作带来惊喜的变化,这即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发展的趋势,也是多元时代下的设计界人士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新方向。

四、结语

当今的社会、文化以及功能的多元性正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信息网络的建立和发展开拓了社会多元化的崭新空间。在社会遭受巨大的技术与经济的震撼后,解构主义因其怪异独特和叛逆特点给了室内设计一个充满新意自由变化的空间,同时也为室内空间添加一种深层、复杂和震撼力的艺术感染力,满足了信息化时代追求特异和未来感的空间设计。解构主义设计理念正以一种特殊的力量改变着生活,住区,事物,环境以及社会本身。

解构主义建筑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蒙太奇 后现代分解 重组 剪辑

ABSTRACT Montage is the lens and lens combination in simple terms, various combinations to produce meaning are different; building is also so, through the material, color, form, space, environment and other combinations of expressing the thoughts of architects, as far as the creation technique, which in post modern architecture is more prominent.

KEY WORDS Montage, post modernism, decomposition, reorganization, clip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在社会中的一种文化倾向,延伸到建筑学中,它是作为一种形而上的设计方法论作为设计思想的指导;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出现根源于人们对现代主义刻板、单一、死气沉沉、非人性化、不顾文化脉络、不顾民族地域特点的设计思想的质疑,因此,在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一些建筑师开始反思,随着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后现代主义的形成而且有了自己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现代主义主张结构和技术的重要性,摒弃一切装饰,“标准化”“批量化”生产,而后现代主义则主张建筑风格的标示性,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它以现代建筑结构和技术为基础,从古典主义建筑中寻求文脉、历史、文化等的载体,通过二者的融合,来表现对历史、文化、地域等的尊重,强调人们的不同需求以及社会生活的多样化。

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现在已经风靡全球,它以其直观的、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视听享受,成为一种流行、时尚、方便的文化载体。对电影艺术来讲,对其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是“蒙太奇”手法的出现;蒙太奇一词,是法文的Montage 的音译,本是一个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1。同时含有组合、组织、结构、构造等意思,词源的共通揭示了“蒙太奇”与建筑艺术的相关性和同质性2。如前面所讲,后现代主义建筑大体来讲是现代主义建筑的躯体加上古典主义“装饰”的组合,虽然构成的类别多样,所体现的涵义也不一,但其手法确实是基本的构成、装配;电影中蒙太奇主要指的是根据影视艺术主题和剧情的需要,将影视艺术作品诸镜头,合乎逻辑地、富有节奏地重新组接,从而使其形成一个连绵不断的结构完整的艺术整体的剪辑技巧。单个的镜头并没有意义,就像一个词语,只有将他们与其它的镜头组接起来,才有了叙事、情景等等,并且不同的组接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甚至可能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作品,这就是艺术家创作的选择。对于后现代建筑,文丘里曾说:“对艺术家来讲,创新可能就意为着在旧的东西里挑挑拣拣。”其实后现代的创作手法大抵如此,因此,很多人曾说,后现代主义毫无贡献,它仅仅是一种流行性风格,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只是一种历史的复古或者简单的拼凑。那么,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风格,并且在上世纪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潮流,必然有其历史必然性,我们就用蒙太奇的手法对后现代建筑进行解构,从各个侧面认识后现代建筑。

后现代建筑简单来说就是现代主义建筑架构上的装饰主义,“完整的把艺术和技术进行了结合,讲究装饰的丰富、色彩的艳丽,也讲究历史风格的这种”,对于古典和现代建筑元素的应用,有的是简单的分解、重组;有的是扭曲、变形,然后再重组(扭曲、歪斜、错位、断裂);有的则是解构。

1:元素重组

简单的重组在后现代建筑设计中一种比较常用的手法,而且最早使用,主要指的是将古典建筑的典型的构配件提取出来,,“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1,以具体的或者抽象的形式直接应用到建筑中,来表达一种历史的传承,对文脉、文化的态度。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斯特恩把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概括为:历史主义,文脉主义,装饰主义。大概就源于此。此类建筑表现出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结合,建筑风格略显怪异,最著名的例子应该当属格雷夫斯设计的波特兰市政大厦:大厦的外观来看,它给人的感觉有些奇怪,它既不同于方盒子式的现代主义建筑,也不同于欧洲的古典主义建筑,建筑的底部是三层厚实的基座,其上12层高的主体,大面积的墙面是象牙白的色泽,上面开着深蓝色的方窗。正立面中央11层至14层是一个巨大的楔形,仿佛放大尺度的古典建筑的锁心石,或者你也可以想象成一个大斗之类的。大斗的中央,是一个抽象、简化了的希腊神庙。大斗之下是镶着蓝色镜面玻璃的巨大墙面,玻璃上的棕红色竖条纹形成某种超常尺度的柱子的意象。柱子之上,正面是一对突出于建筑表面的一层楼高的装饰构件,样子像风斗,而在两侧的柱头之上则是一横条亮丽的深蓝色装饰,好像包装礼品的花带子或者表示密封图章的飘带。格雷夫斯将棕红色、蓝色、象牙色以及各种涵义的装饰构件蒙太奇式的拼贴在一起,使这个体态笨拙的大房子成为一幅美丽的抽象拼贴画。菲利普•约翰逊设计的美国电视电报大厦也是这种元素重组的典型,建筑师把古典主义的三角山花、柱廊、拱门等按照古典三段式的构图样式拼贴,并全部用大理石贴面,行成了既古典、典雅,又庄重大方的效果。蒙太奇在这里就是选择古典的典型元素,然后“剪辑”,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他们的顺序、形式、色调、比例,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作品。

2:变形重组

变形重组指的是建筑师从古典建筑中获取设计元素,然后将它们扭曲、歪斜、错位、断裂等,然后“剪辑”重组,建筑呈现出明显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是一种非理性状态。复古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对未来的展望使此时的建筑符号成为历史要素的变形。文丘里设计的“母亲住宅”运用断裂的山花、不完整的圆形凹槽、非对称的开创、断裂的墙身分割线,让建筑呈现很凌乱的状态,不知所云,有很强的模糊性,似乎这样才能增强建筑的内涵深度和表现意义。弗兰克•盖里设计的布拉格尼德兰大厦是后现代中的另类,建筑采用双塔造型,一虚一实,象征一男一女,男的坚实挺拔,女的流动透明、腰部收缩、上下向外倾斜,犹如衣裙,而挑出的部分可以俯瞰布拉格风光。虽然建筑形式特别,但建筑在材料和开窗的比例上和周围的建筑保持一致,获得了既突兀又和谐的效果,显示了盖里在历史建筑中创作的独到之处。我们可以看到,尼德兰大厦虽然是扭曲、变异的,但它还是从古典建筑中获取灵感元素,经过蒙太奇组合,来表达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3:解构重组

解构重组指的是“后现代”当中的解构主义,我们把它放入广义的“后现代主义”,第一:解构主义建筑是80年代晚期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第二:解构主义通过蒙太奇也与后现代主义确实有共同之处;它的特别之处在于破碎的想法,非线性的设计过程,它的形式的实质是对现代主义的破坏和分解。解构主义建筑在其表现形式和空间特征上跟蒙太奇有异曲同工之处:它是对不同时空的剪辑、对同一时空扭曲之后的剪辑、对整体破坏之后的另类重组、以及对不同事物的规律的整合。建筑中的解构主义,以大胆的质疑,向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发起了全面的挑战,它的“非理性”的建筑理论不能理解为对理性的否定,它是冲破理性教条的局限,引入了非理性、随机等理性排斥的东西,还自然以真实。方法是通过错位、叠合、重组等过程,使建筑生成新形势的模式,但解构主义在表达方式上仍然倾向于抽象,更多的倾向于从表面语汇转向对深层结构的探索。对解构主义建筑影响非常深远的当属伯纳德•屈米, 屈米说:“我对形式不感兴趣,我攻击意义系统,我赞成造句和造句法的想法,但无意义。”4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模糊的、凌乱的、多义的“非理性”空间,常表现出很强的跳跃性,甚至是不同体系的对接,空间形式复杂多变,但在一定理性结构的约束下显出统一;另外屈米是最早将蒙太奇运用到建筑的建筑师之一,他不仅仅是追求蒙太奇效果,更在蒙太奇技术在建筑的应用做了很大贡献;拉维莱特公园就是其建筑思想的代表,也是蒙太奇思维在建筑上运用的最好例证之一。公园被屈米用点、线、面三种要素叠加,相互之间毫无联系,各自可以单独成一系统。公园中26个红色的方体组成点系统,有的具有功能性,有的仅仅是体系完整的要素;线的体系是公园的交通系统,在规整的交通网格中也有自然曲折的小径,空间和平面效果也更丰富;面的系统则是主题公园,它是公元的重心,但通过线系统和点系统连接,三者甚至互成景观。我们看到,公园在理性的体现中插入非理性因素,以及在体系的交叉中表现模糊的、凌乱的空间,不过这也是蒙太奇在剪辑中通过各种不同体系的拼贴达到表现意义的多样、变化。

彭一刚谈到:如果说古典主义是手工业社会的产物;现代主义是工业社会的产物,那么后现代建筑则是信息社会的产物。后现代建筑随着社会的进步应运而生,有其历史的必然,虽然饱受争议,但其贡献是不可忽略的;我们通过用蒙太奇的手法来对后现代建筑解读,也是信息社会建筑发展的必要手段;建筑学是一个多学科杂糅的学科,我们更多将其他类型的艺术引入建筑,来传播建筑思想、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1]吴焕加.《现代西方建筑的故事》.百苑文艺出版社,2005年.

[2]李丽芳,张永刚,影视艺术鉴赏,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

[3]《建筑师》编辑部编.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路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43页

解构主义建筑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风格;结构;解构

引言

服装风格是指服装的造型、结构以及工艺等各个方面综合反映,同时也是人们对服装设计整体风格的一种审美评定与认知。另外服装风格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服装外观效果与内在形制方面都会展现出不同的特点,近代服装的发展在风格设计上受到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影响较深,并且不同地域服饰在审美观念上也开始不断融合,这对于服装文化的发展无疑是一种巨大助力。

一、结构主义风格与新外观

结构主义风格也叫做建筑主义,或者是构成主义。是近代服装风格的代表之一,其设计是立足于肢体造型之上,将重点放在了服装造型的立体感、扩张感的凸显上,强调服装的层次性与比例感,这种设计风格鲜明的体现西方传统服装的审美观念。说到近代结构主义服装风格,就不得不提起“新外观”,它是世界著名品牌ChristianDior的创始人迪奥所推出的时装系列,并对巴黎时装的复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迪奥公司陆续推出了“垂直造型”及“郁金香造型”的设计,从这个时候开始,迪奥时装在腰部曲线的设计方面开始有所放松,同时将裙摆上提,在1953年的时候,迪奥裙底边被提升到距离地面40厘米的位置,在1954年在服装肩部幅宽方面有进行了收减设计,裙子下部增大,呈现“H”型,同年又推出了“Y”型系类,迪奥的这些设计,更加符合年轻女子的审美,简洁的线条与直线型的设计,鲜明的体现出了一种华丽、纤细的服装风格,非常符合传统思维对女性服饰的审美观。迪奥所推出的A型、Y型、F型以及“纺锤型”等一系列服装设计,在当时的服装界造成了巨大轰动,人们对于服装新外观产生了更多的想象与创新。从当但服装的发展历程来看,其中不乏结构主义风格的设计师,比如:如皮尔•卡丹、巴伦加西亚、阿玛尼、拉格菲尔德、蒙他那、卡布奇等等,这些优秀的设计师在设计上风格总体相同的,但是也都具有各自独特的设计特点,他们有些人钟爱服装的外轮廓服装设计,有的对曲线设计十分热衷,如迪奥和詹姆士;也有一些设计师擅长将圆形和方服装具有造型明确、严肃庄重的外观效果,如皮尔•卡丹和古亥格等。形等简单和对比强烈的几何形状放在一起,使服装具有造型明确、严肃庄重的外观效果,如皮尔•卡丹和古亥格等。结构主义作为传统服装设计的风格理念,在服装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同时也对服装设计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解构主义及其对了服装设计最终目标的改变

西方服装设计理念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影响十分深远,这使得很多设计师被这种思维方式所桎梏,设计上也很难求新求变,而服装行业想要持续发展,必然会突破这种桎梏,另辟蹊径,这个时候解构主义的设计理念被提出,并引发了巨大轰动。解构主义的出现无疑对服装设计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它的设计理念与结构主义完全相反,它不倡导有章可循的结构设计原则,而是强调无结构设计的理念,这种设计方式改变了传统西方的服装设计方式,将人体线条与服装设计相融合,更能体现服装的人性化。日本的三宅一生是解构主义设计风格的代表,其在设计上借鉴了立体剪裁的方法,将平面构成融入到了服装设计中,运用前开包裹型、贯头型等直裁技术,使得服装更具特色,这些设计方法的运用,与传统西式服装所秉持的精致、准确原则刚好相反,极大的挣脱了西方时尚界的人体造型结构立体剪裁造型模式,运用反向思维进行服装设计,掰开、揉碎,再组合,形成奇突的无结构设计模式,开创了基于东方传统制衣技术模式的解构主义设计风格。解构主义的设计理念是将东方服饰的设计理念作为设计基础,在设计上更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服装的舒适性与自然性,释放身体,不让服装成为人体的束缚,这种设计风格改变了服装设计的最终目标,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有机融合为一体。设计人员应该认识到服饰穿着者与服饰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一同结构外界的审美批判,解构主义突破了传统西方服装在形制上的限制,将穿衣者地位凸显出来,从崭新的角度诠释了穿衣者与服装之间的关系,这种理念下所设计出来的服装,会让穿衣者有更加舒服的穿衣体验,在展现美的同时,穿衣者在身体上也得到了释放,穿着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所穿着的服装,而不仅仅是被动地限定于设计师已经设计完成的造型之中。解构主义服装看似无形,却疏而不散,正是这种玄妙的东方文化的抒发,赋予了作品神奇的魅力。

三、结束语

本文针对服装设计中的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设计理念进行了两大点分析,从中可以了解到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设计理念对于服装风格的发展与演变有着巨大影响。西方设计理念与东方设计思维的相互撞击,使得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火花”,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离不开创新,当代服装设计者们应该从服装设计本身的发展历程看到这一点,并应用于自身的设计实践中,敢于冒险,积极创新,这样才可以推动服装的发展,使现代服装语言更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刘成霞,鲁沛.服装款式解构设计的基本方法[J].纺织学报,2011(11).

[2]蒋红英.结构主义风格和解构主义风格的服装结构设计比较[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1(02).

[3]孙志芹.从Galliano的设计作品谈服装设计中的解构主义[J].艺术评论,2011(01).

[4]郑宁.浅谈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运用[J].美与时代(上),2010(10).

解构主义建筑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经济倾向

1、民族形式的设计不是新生事物,它是历史上传统复兴思想的延续,由于建造的不经济性和施工的不合理性,以及新建筑规模的扩大,建筑体量的巨增等因素,“民族形式”的设计显现出不适应性。

2、改革开放,打开国门,“现代主义”设计像开闸的洪水,迅猛发展,遍地生根,许多建筑几乎都按“形式服从功能”的思想设计,这一实用经济的设计思想仍将作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大量建筑设计的基础。

3、受西方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以及建筑符号学、建筑类型学、建筑心理行为科学等交叉科学理论的影响,建筑设计表现一种“前卫设计”倾向。这一倾向的特点表现为形式构成模仿西方设计,追求奇特与动感,具有广告性及标志性,建筑类型集中于娱乐、商业及服务业建筑,具有商业化表现。

4、新西洋建筑开始出现,运用西洋古典建筑片段形式作为建筑的造型手段,这些局部西洋古典形式就像商品包装,或是一种商业标志,若去掉这些附着物,完全是一副现代建筑的面目,出现这一设计倾向的社会根源或许在于人们的崇洋心理。

5、“乡土设计”指在中国特定的地域文化圈中,运用自然生长的乡土建筑的形式、空间,建造满足现代生活功能的新建筑,这一倾向试图留住地域文化的根,但在追寻地方性的同时逐渐失去地方性。

6、智能化设计己有萌芽。随着高科技成果的不断出现,人们将完全进入全信息社会,高科技智能化设计将成为21世纪建筑的主流。

20世纪末的建筑界表现出浓重的怀旧情绪,被普遍认为影响美国设计领域的四大设计思潮,包括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过程设计及智能化设计,其中前三者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怀旧倾向。中国建筑尽管处在方兴未艾向成熟阶段发展时期,但20世纪末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建筑设计同样较大程度表现出对历史传统情有独钟。

解构主义建筑特点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建筑构图理论的研究,我们试图把这一概念应用在营造城市夜景设计中。

0引言

“城市是历史的场所,人们记忆中的、历史性的以及其秩序性是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反映社会及文化习俗的‘集体的表现’。它们形成了一种‘建筑构成的场所’。"—A.罗西

城市夜景是“建筑构成的场所”的夜晚表现,场景转换的不同点是由自然光照明变成了人工光照明,色彩由素色光(透明光源)变成了彩色光(各种色系加黑色)。因此,建筑艺术的构图方式、建筑形式美的表现形式、色彩学原理同样适用于营造城市夜景观。

1用“少就是多”设计原则营造城市夜空间

1928年,世界建筑四大师之一的密斯·范·德·罗提出了著名的“少就是多”(lessismore)的建筑处理原则。他也是讲究技术精美流派的代表。

密斯·范·德·罗在巴塞罗那博览会的德国馆设计中充分地体现了这一原则,他摒弃了以往建筑上的繁琐装饰,以灵活多变的空间布局,新颖的体形构图和简洁的细部处理获得了成功。

当今建筑设计中的许多玻璃摩天楼也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少就是多”是一种建筑思想,想通过“少”—简约,达到内涵丰富的视觉效果。

1.1“少就是多”在城市夜景规划中的应用

我们知道现在城市发展很快,新区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城市规模成倍扩大。如果到处是耀眼的灯光,我们的视觉很快就会疲劳,人们会处于焦虑不安的状态之中。我们想到了“少就是多”。“少”就是要求我们规划人员在整个城市的基础上,选取能够充分表现城市特点的重要景观区域、重要景观视廊、重要景观节点(这些部分可能已经建成或处于发展状态之中);“少”就是舍弃不必要的、重复性的建筑空间环境;“多”就是全面体现城市特色。

下面以苏州城市夜景规划为例说明,我们把苏州整个城市夜景观脉络浓缩成五个局部区域:古城区、高新区、工业园区、相承区、吴中区,这是“少”的第一步。

我们又把五个局部区域夜景灯光由各个区域里的主要景观视廊和景观节点来体现,这是“少”的第二步。

“多”又是如何体现的呢?首先看古城区:

通过景观节点—北寺塔、沧浪亭等表现了历史文化特征;通过观前街商业区、石路商业街、南门商业街表现了商业文化特征。

通过景观视廊—平江路、山塘河等市内的小河道表现了苏州城“东方威尼斯”的情趣;外城河是苏州古今风光的大检阅;干将路、人民路、道前街等充分表现了江南水乡建筑的继承与发展。

高新区通过重点表现干将西路、狮山路、三香路,如市政府办公大楼、体育中心等,充分展现了苏州现代城市发展特色。

工业园区通过表现现代大道、金鸡湖等展现了苏州湖光山色“园中城”概念,与古城区的“假山假水城中园”形成对比。

我们注意到相承区中的227省道、沪宁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湘渭公路、苏虞张一级公路穿区而过。规划重点表现快速干道附近建筑群体,体现“过境视窗”作用。

吴中区的西南部是石湖风景区和太湖风景区。因此,设一廊道即从人民路一东吴北路一太湖西路一西环路一石湖、太湖风景区。

综上所述,我们选取了一些景观视廊、景观节点进行夜景灯光规划设计,充分反映了苏州城市夜景观的方方面面。“少就是多”完整地得到了体现。

1.2“少就是多”在城市局部空间夜景规划中的应用

当我们规划一条路、开阔的广场、滨江界面时,必然面临这样的情形,连续界面的建筑是非常复杂的:一是使用功能的复杂性;二是建设年代时差性;三是建筑风格的差异性。这些差别必然使得建筑空间不那么协调、有序。夜景规划设计时,就要“少”字当头,合理取舍,营造和谐、有序、生动的建筑夜空间。

图1是广西柳州市滨江沿岸一景:我们把沿岸欧式建筑重点强调,一些现代建筑淡化处理或通过夜幕隐去,滨江绿地、小品通过光影关系进行有机组合,使得沿江景观层次丰富多彩。“少就是多”得到了很好的诊释。

1.3“少就是多”在单体建筑夜景设计中的应用

图2是采用大功率的投光灯分级把大楼照亮,顶部勾边处理,整体造型基本是白天建筑再现。

图3采用的是小功率的投光灯及线光源构图的方法,表现我国信息中心特色。两图相比较图3层次很丰富。

那么,“少就是多”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从图2、图3可以看出,图2的受光面远远大于图3,而图3通过巧妙的构图,合理地使用光影关系,使得建筑虽然受光面少,景观层次却达到更加丰富的效果;同时也节省了能源。

2用“解构主义”的设计理念营造城市夜空间

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建筑舞台上出现了一种很具先锋特征的,被称为解构主义的新思潮。法国建筑师屈米(BernardTschumi1944一)是这一派别的代表。巴黎十大建设工程之一拉维莱特公园成为他解构主义思潮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公园设计是“点”“线”“面”三个迥然不同的系统的叠加。每个系统自身完整有序,叠置起来就会相互作用,他们的相遇有可能彼此冲突,也有可能相得益彰。

这种建筑设计手法如何来营造城市夜空间呢?我们仍然用苏州环古城河夜景规划方案来说明。

2.1环古城河现状分析

苏州古称平江,历史悠久,春秋时代即为吴国的都城。当时伍子晋规划的城门有间阖门、盘门、肯门等八个城门即象征八卦,名称一直保留至今。

环古城河以内主要干道也进行大面积的旧城改造;建筑形式主要是带有江南韵味的现代建筑,环古城河建造了许多现代化的建筑,未来还有更多的建筑进人我们的视野,故环古城河是苏州古今风光及未来的大检阅。

2.2问题提出

环古城河周长大约20公里,游船行驶一周大约一小时。我们如果把注意力仅放在古文化的表现上,就偏离了城市发展形态机理,同时在这样长的距离、长时间里游玩,不免产生单调感,视觉的疲劳感。因此,我们用“现在、过去、未来”来表现环古城河风光。

对于“未来”的提法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苏州俗称人间天堂,天堂是什么?天堂就是未来,我们的城市会越来越美好,我们正走向未来,走向天堂。

2.3用“解构主义”手法规划环古城河夜景观

2.3.1“过去”

(1)水门楼、城墙、瑞光塔等历史建筑环古城河均匀分布,我们把它当作一完整系统考虑,主要用黄光、白光表现出历史的沉淀感。

(2)强调沿河均匀分布的苏州园林、民居建筑风格系统,用黄颜色LED勾边,粉墙黛瓦用暖白光(或黄光)等手法,表现建筑的重檐特征及丰富的体积感。

(3)沿岸均匀分布水榭景观灯光系统,则考虑用黄光LED勾勒建筑,建筑内部用宫灯照明,临水的台用暖黄光表现,取消耀眼的庭院灯。

2.3.2“现在”

(1)表现环古城河以内均匀分布的现代传统建筑系统。用白光、蓝光为主表现建筑特色。

(2)表现环古城河均匀分布的现代建筑系统,根据建筑的特征用光布色。

2.3.3表现未来

在竹辉路桥与十全街桥之间,此处建筑形态较差,夜景游览到此形成缺失,故在两侧建筑物上,用投影技术或用线性构图,表达未来城市意向—可任意伸展的空间城市以及吊城;对于儿童憧憬未来天上人间构图—童画构图。

2.3.4沿河绿化与桥梁系统把“过去、现在、未来”连接成有机整体

(1)沿河绿化景观灯光整体表现较好,但个别区段欠佳。如人民桥附近南岸栏杆灯光弱化以及一些地段点光源取消,使得岸线灯光时隐时现,突出节点灯光。

(2)桥梁灯光主要表现其形体美,用光布色根据建造年代、材质特征等。由于桥梁较多,相互间距较短,色彩选用应有序变化。在表现未来区域,两端的桥梁可考虑动态灯光。

解构主义建筑特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现代主义 建筑 设计

就在部分老一辈建筑师以他们近乎杰出的作品构筑中国建筑坚实平台的同时,两种不容忽视的力量正在把中国建筑界推向一个极至。对于前者来说,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奋斗以及年见丰富的创作经验的积累,就在当今这种日益优越的社会条件、经济基础以及技术手段的北影下,那些仍然没有放弃创作、保持活力的老一辈建筑师不断推出了成熟而富有说服力的作品,下百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建筑的整体水平。后者当是更令人振奋的两股势力,一种来自于西方世界,由地道的国外名星建筑师及事务所、商业建筑师及设计公司,以及借用国外设计组织招牌的华人建筑师组成,他们以争取设计市场及获取设计利润为基本目的,通过他们的特殊身份和手段获得设计机会;另一种势力产生于本土,即中国的青年建筑师,他们中有土生土长但熟知世界建筑潮流的青年建筑师,有受过西方建筑教育并有过西方生活经历后回国工作的青年建筑师,这些人或者通过了正统的国内设计企业机制,替代着某些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思想上逐渐衷微的前辈人,或者通过盘根错节的各种社会关系,获得了无数的设计项目,得以实现他们的建筑理想,这两种势力共同的特点在于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独特的建筑理念和设计美学,不仅了解中国,而且了解世界(或者相反),他们把握时代脉搏,创造力旺盛,具有争强的劲头,正是他们的作品使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靠得更近,并使中国建筑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

这三种基本群体组成了壮观的建筑阵容,在中国目前特定条件制约下,他们在建筑设计观念上具有某种显而易见的共通性,同时又显现出各具特色的个性,他们的作品构成了一道阳光灿烂的建筑风景线,深入研究他们的作品,可以看出这种共通性和个性特征。

① 他们作品的创作大体遵循这样的规律:为满足现阶段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在同一建筑中,以现代主义建筑的某种基本思想或某些设计原则为基因,综合运用多元的设计美学观进行创作:

② 某些作品仍崇尚简洁纯粹的机器美学,追求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但又兼具近似后现代的局部装饰趣味,建筑的形式美国微软公司仍作为设计的第一原则:

③ 某些作品通过某种方式的表达,试图表现对高科技成果的运用及与前沿科学的结合:

④ 某些建筑师对乡土地方文化带有浓重的卷恋之情,但他们又不泄一顾于一般简单直观的表达方式,建筑作品试图让地方文化通过"化显"的方式再现:

⑤ 某些建筑师追求作品的思想深度,从现代观念艺术那里受到启发,建筑作品带有神秘的色彩、个人的信码及抽象的表达方式。

当我们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的时候,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基因就象一条无形的线索,把各自闪烁着异彩的建筑体联成一体,形成了中国建筑发展的明晰的趋势,为了便于展开对这样一种趋势的讨论,我们不得不给它帜上一个标签名,称它为"中国的新现代主义建筑";而上述三种建筑师群体的集合,自然就成了"中国的新现代主义建筑师".

西方新现代主义建筑概念似乎不象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那样十分清晰,但从各种理论文章来看,似可将新现代主义者分成两类,一类以迈耶、罗杰斯、福斯特、文彦、博塔、安藤忠雄为代表,包括了英国高技派、法国新柯布西埃派、日本新表现主义派,美国白色派等等,他们对现代主义理念或空间严肃地进行了重新审视,在某种程度上维护现代主义建筑价值和艺术观,但他们在更广阔的程度上,具有独特的设计哲学及美学观念:另一类以埃森曼、库哈斯、盖里、屈米、莫菲西斯、赫迪克、李伯斯金等人为代表,这类人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哲学更接近解构主义思想,"建筑作品以其分裂、解体、不稳定、不协调节器的形象引人注目","建筑作品的空间没有规律、变换无穷、耐人寻味".克斯曾说,80年代中期,看到纽约的一些批评家在罗杰斯和福斯特身上贴上 "Neo-Modern"的标签,我意识到解构主义和埃森曼对现代(Modern)建筑而言,确乎是"新(New"的,所以我就杜撰了"新现代"(New Modern)一词,埃森曼假设了一种取代"人从他们的世界中心离"离的新现代建筑,去对抗原型关系和功能主义,并将新建筑置于一个迅速和分解的模式中,形成一种以可以认识、一系列没有意义的符号碎片来进行设计的方法。查尔斯。克期在《新现代主义》一文中指出,"正是这种近乎埃森曼的意识形态确切地定义了新现代义……建筑师直至最近,在使他们的建筑达到功能要求,并为进一步达到社会的需要而操心。现在,新现代主义者不再相信人文主义,他们设计的作品是形而上学的概念的自我表现游戏。他们不再是企图改变社会的乌托邦,而是玩弄现代主义形式的美学家他们最重要的信息不再是论理的,而是风格的、一种20世纪末苦专经营的、新巴洛克的装饰语法。"

解构主义建筑特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建筑历史 现代建筑

评价这百年的建筑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无人怀疑20世纪的建筑历史即是现代建筑发展的历史。

1851年第一幢全国结构,英国水晶宫的建造揭开了现代建筑的序幕。经过19世纪建筑技术革命性的发展和钢材、砼等新材料的运用,有关建筑所有的想法都似乎成为可能,自古罗马时代维持鲁威所设立的“坚固、实用和美观”三位一体的建筑美学基本观念第一次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新技术拓展的平面使这个时代的建筑师重新去认识建筑本身的内涵,使这个课题成为了观念的战场。当代著名的建筑评论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说过“现代建筑的历史不仅是建筑自身物质意义上的,也是对其重新认识和争辩的历史。”新观念的建立、争辩和发展不仅可以说是贯穿整个20世纪,而且仍然在发展和进步。

这个世纪比以往任何一百年都创造了更多的主义和风格:从构成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功能主义、国际风格到新的粗野主义、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也集中反映了许多派别对建筑观念的挑战和观念的探索,如芝加哥学派、维也纳学派、未来学派、风格派、包豪斯学派等;更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又个性鲜明的天才建筑师。如:第一代的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密斯(Mies Van de Rohe)、格罗皮多斯;第二代的贝聿铭、路易·康;第三、四代的诺曼·福斯特、盖瑞、冉·库浩斯等。可以说:20世纪的建筑在新技术的带动下不断更新,以一种充满刺激和挑战、令人激动的艺术形式,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和生活里。 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冲击,建筑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其结果本身,它代表了新的生活观念和时尚,甚至可以成为政治武器。就这噗而言,这百年建筑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正是本世纪初法国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提出的社会工程学所致力追求的目标。

法国巴黎 蓬皮杜中心

皮阿诺和罗杰斯 1977年

结构和建筑设备第一次作为暴露和装饰元素出现在庭广众之中,是强调历史文脉的巴黎城中的一幢“怪物”而后又被大众所接受。

这里选用的建筑物也许不是20世纪最完美、最具纪念性的,但都是以其独特的原创性,或理论或形式,给后人带来无限想象力和启蒙意识的代表性建筑,带来了一个时代的开始。

美国 萨克生物研究中心

路易·康 1965年

第二代杰出建筑师路易·康“理性”和“个性”的代表作。他一直致力于“永恒”的主题,在设计上思维要与感情连在一起,在功能的“理性”上,他的建筑都有一种宗教的社圣感。

美国 流水别墅

赖特 1936年

“有机建筑理论”的代表作,其最成功之处是强调砼运用及其建筑造型与周围自然风景紧密结合,创造了另一片独特的风景。

德国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密斯 1929年

“少就是多”,建筑史最出名的宣言代表作。密斯说过“当技术实现了它的真正使命,它就升华为艺术。”这个名言造就了几十年后诺曼·福斯特、罗杰斯等一代高技派的建筑。

法国 萨伏伊别墅墅

勒·柯布西耶1928年

“居住机器”的代表作,外形简单,内部一如机器似的复杂和精确,承重结构和非承重元素简单的分裂开拓了“时间——空间”动态组合的建筑新观念。 拉莱维特公园 屈米 1989年

规划有序和建筑无序的矛盾组合体。运用体量、造型类似的建筑物作为定点的标志,人为造成规则的有序,而建筑物本身是解构和不知所云的。

法国 朗香敦堂

勒·柯布西耶 1950—1953年

“可视的声学元件”。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具隐喻色彩的天才作品。至今仍以其神秘的意识吸引了大批的柯布追随者。

芬兰 帕米欧肺病疗养院

阿尔托 1928年

“现代主义建筑”的典型代表作,集中反映其几个重要特征:

1、重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2、注意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

3、强调经济性;

4、强调建筑形式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