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范文第1篇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创设情境就是提供综合反映学习内容或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现实材料或真实情况,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的过程。创设好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的想到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学生的需求、社会热点、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名人典故等创设情境。

例如在学习《文件与文件夹的管理》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投影同学们都很感兴趣的动画片《成龙历险记》的图片,简单介绍故事梗概,赞扬成龙、小玉的社会责任感,不畏困难积极想办法克服的勇敢的精神;激发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设问]如果今天成龙、小玉正在完成一项危险的任务,我们是否要帮助他们?于是有同学问“任务在电脑上吗?”“什么任务呀?”“怎么帮助他?”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出现在孩子们的脑中。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同学们的正义感膨胀,参与行动的积极主动性高。真实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触发了学生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为让学生自己提出任务作好了准备。

二、学生主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轻松自如

(一)提出任务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出任务是学生提出自己的实践内容或学习目标,即我要做什么或学会什么。这些任务往往是学生在情境的熏陶下树立的奋斗目标或在情境教学中发现的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具有很强的驱动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通过刚才的情境展示,有的同学说:“老师,只要你告诉我这些任务放在什么地方,我一定能把它们找到。”有的同学说:“老师,只要你告诉我用什么工具可以找,我一定能把它们找到。”也有同学说:“老师,只要你给我一点时间,让我试一试,我一定能把它们找到。”这些都是学生自主提出的学习目标,他们的设想不仅各具特色,更体现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我想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吧。提出学习任务是学生转向学习的转折点,从此学生就进入了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学习过程。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

任务驱动,以完成一个任务为线索,通常教师可以把一个任务巧妙分解成几个支任务,把教学内容融于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经过自主探索和老师的提示,或小组合作自行或共同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任务去实践、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它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的重点环节。建构主义强调,当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等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任务后,这时我只告诉学生们:“这次行动的名称叫‘正义行动’”,至于文件夹在哪里,如何找到它,如何执行它,这些都让学生独自探索去了。再如在找到正义行动文件夹后,执行任务时,学生就问:“老师,我们如何同时选择多个文件?”我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提示。对于“复制与剪切”效果不同,“回收站的相关操作”允许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

(三)合理设置情景“误区”,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常规的办法当然有很多,或采用多种形式的启发式教学,或采用“任务驱动法”,精讲多练等等,有的时候恰当地采用一些反面引导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快乐大闯关”任务中我设置了4个关卡分别是:①搜索《我最棒》文件夹;②删除《我最棒》;③搜索《成功的秘诀》;④复制到桌面打开阅读。其中任务②用了点小心思是一小陷阱,因为删除《我最棒》,《成功的秘诀》将无法搜到。设计目的:搜到《我最棒》文件夹后,出于好奇,同学应该会打开从而看到,第三关将要用到的《成功的秘诀》文件,将其复制出来,从而成功的完成任务。而我们有些同学他们求胜心切,往往会丢掉自己的好奇心,不打开文件夹,直接删除,从而落入“预设的陷阱”。本关目的有二:一、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情感教育:①告诉学生无论何时好奇心是不可丢掉的财富。②落入陷阱后应及时想到脱困方法即还原文件,而不应纠结于搜索。目的:提醒学生,换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你将得到一个出乎意料的惊喜。

三、关注差异,多种评价,教学过程优化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范文第2篇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作为教师必须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和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了解“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的真正内涵,要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这一学习方式,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不仅个体学习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呢?

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前提基础

1.教师必须领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内涵

所谓自主性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性学习。在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情绪心理学家利珀认为:“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使情绪具有动机、知觉作用和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如,探究性情境、故事性情境、游戏性情境、生活性情境、实践性情境、竞争性情境、激励性情境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体验成功探索的快乐。教师的语言要注意调协效应、激励效应、期待效应、注意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使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的学习。

2.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将被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和交流,教师融入学生学习过程中,站在学生中间的教学方式所取代;过去由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局面将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

(1)把学生当作学生(理解学生)。这是指教师能蹲下来看学生,把学生看作独立发展的人,教师能真诚地理解学生,而不是把学生当作一无所知的孩子,当作等待填充的容器,当作随意训斥的对象;能宽容学生,善待学生,使学生敢于说真话、表真情,敢于指出教师的不足。

(2)把学生当作教师(相信学生)。教师相信学生是有潜力的,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有成就感,拜学生为师,向学生学习,师生共同成长,比如,用“你们能指点我一下吗?”之类的语言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将会带出许多独到的见解,留给教师惊喜的发现。能者为师,教师把评价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师式的学生。

(3)把教师当作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进行角色换位,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看法,善于倾听学生的“真情告白”,虚心地接受学生的意见。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式的教师,按学生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样,师生之间才能进行平等对话,进行情感交流。

(4)把教师当作教师(引导学生)。这是指教师要发挥组织领导的作用,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而不是独霸课堂,居高临下,教师要有春风化雨、点石成金的功夫,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疏导,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策略

1.在入情品读、探究感悟中培养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大瀑布的赞礼》一课的教学,从“赞礼”二字入手,让学生猜想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由读书,自由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后,集中精力,围绕“激动、惋惜、希望”这些情感进行探究,很值得借鉴。支老师以读代讲,引导探究,删繁就简,独辟蹊进,极富创造性地抓住“激动、惋惜、希望”这牵一发动全身的情感让学生扎实的读书,或默读或朗读,时而静静沉思,时而激情昂扬。

2.在创设情境、主动探究中培养

(1)创设问题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是探究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境,要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就要有意识地创设探究情景。

(2)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探究为合作探究。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有利于改变“喂养”式的教学格局。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范文第3篇

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选修课的增多,我也在不断地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具体说,老师的“教”一是要启发性地“教”,少做灌输式的“教”,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而适当的帮助;二是要针对性地“教”,要针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展开教学,学生自己能弄懂的知识老师绝不做无用的讲解;三是要创造性地“教”,即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四是要发展性地“教”,教师要把学生的智力、情感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的发展水平,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的“学”一是“主动学习”,即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把学习变成发自内心的活动。二是“深度学习”,即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辩证地分析事物,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不是反复机械地记忆。三是“独立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自主选择、自主思考、自主提问、自主领悟,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最高境界。教师要通过教将学生的学习变成发自内心的活动,将学生引向积极学习、深度学习、独立学习的境界。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是: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在教授选修课《项羽之死》时,我先让学生阅读《史记》中有关刘邦项羽的章节,归纳项羽在反秦斗争中做的贡献和性格缺陷,与刘邦进行对比,让学生把项羽放到大的历史背景中理解分析,然后再让学生自学《项羽之死》一课,学生讨论探究自己的看法、存在的困惑。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对课文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后,我又设计了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如:项羽轻信别人,直率粗犷的性格在《鸿门宴》中有显现吗?项羽被陷东城后,自知不能逃脱,会必死无疑,他有没有客观地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这反映他怎样的性格?你认为是什么造成项羽失败?面对死亡,项羽有没有退缩,愿意与汉军拼死决战,其目的是什么?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探究了这些问题后,我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都有评价,大家看看这些诗人是从哪个角度去分析这一历史事件的?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踊跃发言,极富理性和个性地阐述了项羽在各自心中的独特印象,课堂气氛活跃,迭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理性、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的能力,收效极高。

二、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系统归纳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为终生学习打好基础。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并重点突出,难点到位,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学生上课只能是一种被动接受。新课程中选修课门类多,知识容量大,如果仍然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既耗时费力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学案”是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我们把问题设计在“导学案”当中,让学生利用“学案”自主学习,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这正好与“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大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合作探究;课堂氛围;反思;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探究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老师认真的指导下,能像科学家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内在的联系,从而形成概念,获得真理。它的好处在于能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发现来学习,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索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而合作学习则是指促进学生在小组中彼此互动,共同完成任务,并以小组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理论。其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一种积极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一个成员不仅要自己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的同学进行学习,以全组每一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呢?

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要实施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是搞好这种学习方式的基础。在分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学习的行为、学习的能力、学习的态度等。不能够让学生自由组合。要想把这一环节搞好,我们可以把学生进行合理的搭配,可以把学习能力、行为、态度、兴趣差的和学习能力、行为、态度好的相互搭配,这样,在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让他们相互帮助、相互提高,使“差生弄懂了教学内容的疑难,优生增强了对知识理解的能力。”在课后,“对学习上的‘困难户’教师指定该组同学去帮一帮,单独辅导,优秀生与‘困难户’搭配坐在一起,让他们结成帮扶对子,成为朋友。”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何乐而不为呢?

二、教师的引导是关键

当然,探究合作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而是要善于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因而,教师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在学习中,我们不可能设置了一些问题后,就对学生不管不问,就像人们常讲的“放一把火在那里,管它燃还是熄”,如果这样,那很可能整个课堂就是一锅粥。学生在分组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探究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要参与到每一组的学习,了解每一组的学习情况,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对于学生有疑难的相关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答疑,对于组中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指导,对他们循循善诱,教会他们怎样去学习,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这样,“让学生在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提高,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三、问题的设置要紧扣课堂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时,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结合教材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问题不易过难也不易过简,太难了部分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太容易了优秀学生又觉得无味。所以设置问题时,最好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吃得饱”。既能突破本课的难点,又能彰显本课的重点。从而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让学生富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堂充满无限的活力。

比如:在教学《祝福》时,相关的问题可以围绕“祥林嫂与封建社会礼教观念”、“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你眼中的祥林嫂”、“文章一开始为何用倒叙,这有何作用?”等相关的问题来进行设置,让学生感知祥林嫂的人生悲剧,感知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本质。再如:在教学《变色龙》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奥楚蔑洛夫的“变”字入手,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奥楚蔑洛夫两面三刀,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典型性格,然后适当进行课外延伸,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现实生活中去发掘这类典型人物,分析他们性格的异同,去追溯其性格形成的根源,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课文,认识课文中的人物。有时,我们也可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对自己的教学设计稍加变化,让学生尽快融入文本之中让其探究合作能力在无意之中也可以得到锻炼和提升。比如在执教《雷雨》和《窦娥冤》时,就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文本的内容。这样,既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又能激发学生去探究文本,了解任务的形象,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样,不也是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是一大提高吗?

四、要创设一个和谐、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任何学习过程都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的表现与效果截然不同。当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时,学习情绪高涨,专心致志,课堂气氛热烈而愉悦。为此,教师应注意把微笑带进课堂,以情感情;把成功带给学生,因材施教。

五、要及时的反馈,不断总结反思教学中的得失。

当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完毕,教师要及时对学生们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找出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便于下次的学习能够及时避免。除此外,还要分析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与策略,以及在听课的同时是否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是否能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等。教师要通过课常观察、个别访谈、形成性测验等多种方式,以便于及时了解自已的教学效果。这对于自已的后续教学有很大的好处。曾记得有一个名师说过:“一个及时在教学中及时总结和反馈的老师才是一个不断成熟、不断自我提升的老师。”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范文第5篇

一、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

问题情境的创设并非随意为之,一定要是有效的问题情境,才足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探究合作的能力,再加上新课改强调学生们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因而,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变得十分关键。数学中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探求欲,从而探究合作再从中学到知识,而非传统的为了学习而学习。其次,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会随之增多,思维也会因多方面的碰撞得以开阔,而且,学生们之间也能获得友谊,增强团结,促进探究过程中的顺利交流。

二、如何让问题情境变得有效

1.有效问题情境的特点

有趣性。数学对于学生们来说本身就是枯燥乏味的,一是因为数学知识多具有抽象性,学生们几乎理解不到,二是因为数学教学态度过于严谨,学生们感觉无聊乏味,也就对数学的学习都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在构建问题情境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趣味性的原则,让学生们乐于学习、乐于探究。

实物性。数学的难懂就是缺乏形象的具体实物,抽象的知识点与抽象的文字结合,如何能抓住初中生的眼球呢?因而,教师在问题情境的创设方面就要注重考虑这个问题,让抽象的数学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探求欲。

适当性。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们充分探究交流,便出一些很难的问题,这样一来,探究时间是长了,但是却得不出探究的结果,没有任何意义,也有些教师为了敷衍了事,就随便出一些简单的题目,学生们不用动很大的脑筋就懂了,也是没有意义,因此,要想问题情境的创设合理有效,那么,问题的难易程度也要适当,做到既让学生们探究合作了,又能从中学到知识,这样才可以算得上有效二字。

贴近生活。数学来源生活,数学问题也应该是以生活为蓝本的,这样才能让学生们从生活中学到数学,从数学中发现生活。例如,在讲解多边形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问学生们在生活中寻找数学上的多边形,通过实物也能更加形象地理解记忆数学知识点。

2.怎么构建有效的问题情境

有趣性与故事相结合。在教学课堂讲故事本就可以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倘若在故事的基础之上再增加一些趣味性,岂不是更加有效?当然,这些故事不仅要有一定的探究意义,即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还得是学生们不熟悉的故事,增加其新颖度。

增加创意游戏。玩是孩子的天性,因而,如果能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增加一些小游戏,那么必然会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负数这一章节的时候,我采用竞答的游戏来考查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我设置了一系列关于“负”知识点的问题,将学生们分为若干小组,只要回答正确的小组就加一颗星以资奖励。

动手实践。数学是一门理科类的学科,很多定理都需要学生们在不断的动手实践过程中增加对其的理解度以及巩固记忆,因而,动手实践之于数学非常关键。例如,笔者曾经在讲解平行四边形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便让学生们根据已学的矩形知识点自己动手做一个矩形,但是这个矩形要求是可以活动的,在课堂上的时候,我让学生们将矩形立起来,并且按住上边的一个顶角往下推,进而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列举生活事例法。抓住有效问题情境贴近生活这一特点,教师们可以构建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数学推理。例如:在讲解圆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可以问学生们身边什么东西是圆的,并且让他们用圆规画出圆的图形。

三、构建有效问题情境应注意什么

1.互动交流必不可少

既然新课改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那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交流就必不可少,不仅师生之间要增加一些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不容忽视,一个人的思维是在与和自己不同的思维碰撞之间得以提升的。

2.问题情境有创意

倘若教师的问题情境一成不变的话,很显然,学生们会逐渐对之不再感兴趣,探究自然也就显得没有必要了,因而,教师们的问题情境一定要做到及时推陈出新,让学生们一直保持着对数学的探究积极性。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合作精神;教学方式

一.引言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肩负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重大责任,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教育部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也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初中历史教学在初中教学中占据的时间比重小,但是初中历史所涉及的知识以及知识内涵对学生了解历史,培养各方面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学生合作精神培养上,初中历史教学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如何通过历史教学来实现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教学者采用怎么的教学方式能够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教学方法分析

2.1资料搜集性合作

初中历史课程中书本上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是要求学生掌握的,而有更多其它知识书本上都没有,要想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好的了解,课前知识搜集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省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也避免学生搜集的内容有重复,教师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资料搜集。例如在学习历史“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这一章节时,笔者要求学生在课下搜集与武则天、唐玄宗有关的历史信息,让班里的学生自由组合成不同小组后详细安排每组需要完成的任务。虽然一开始学生完成任务时会产生分歧和争议,但是为了将小组信息收集完全,学生们即使在原则问题上据理力争但同时也完成了分配任务,学会了互相包容。

2.2问题探究性合作

问题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但作为一个初中生,思考的深度和全面度肯定会存在不足,若能将几个学生结合在一起进行问题讨论,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过程中互相帮助、合作,知道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初中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其很容易被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吸引,教学者可以抓住这一点通过在课堂设疑,提问题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分组讨论,再进行小组辩论。在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要求学生能够互相合作,在组内就意见达成共识,辩论时每个成员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但是每个成员都必须能够简练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学者应当让每个分组都有时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会消减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避免学生利用自由讨论时间讨论其他不相干话题来破坏课堂纪律。

2.3成果展示性合作

初中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为了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可以划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如短剧、小品、模仿秀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小组收集的资料通过表演的形式秀出来。在成果展示之初,需要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配合,无论是小组资料收集还是最后的成果表演形式与内容的选择都需要学生的合作与努力。这样全过程的合作,学生在开始之初肯定会没有头绪,此时,教师可以在整个过程中给予学生意见,给小组布置具体收集任务,在小组分工出现分工混乱时给予适当建议,小组出现分歧时进行适当调节,从而保证每个小组同学即使出现分歧也能够互相合作完成任务。多经过几次这样的合作性资料收集与成果展示,学生之间会产生合作的默契性,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2.4巩固复习性合作

初中历史教学往往是班多教师少,课时少,内容多,若单靠教师的力量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会加重教师的负担。此时小组合作就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在组织单元复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并分别完成导学提纲,在答案完成之后在小组之间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课本的复习任务,教师给予相应奖励。小组成员之间不仅互相激励同时也互相监督,若小组内成员还有没有完成复习任务的同学,其他小组成员应当负责到底,监督该同学认真进行知识的复习与总结。通过巩固复习阶段的合作,不仅让学生完成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耐力,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而集体荣誉感则激励着小组成员不断完善自己,鼓励他人将历史学的更好。

三.结语

历史课程中的内容多且杂,且历史中牵涉到的很多历史故事都有着很深刻的哲学意义,历史问题中也有很多现象和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和分析。教学者应当抓住历史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在接受课堂知识之余,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更多的了解历史,理解历史包含的含义。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之中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从合作的过程中认识到如何与他人合作。

【参考文献】

[1]于书英.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知识经济.2012.(1).

[2]周开柞.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2.(2).

[3]冯林韶.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探索.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4).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范文第7篇

让学生观察化学实验仪器,自主学习实验仪器的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分组讨论如何选定实验仪器,一起进行仪器的组装。通过对选定化学仪器的讨论,学生学会根据化学实验仪器的特点和实验内容来选择并组装各种化学仪器的方法。另外,不同的实验条件,其反应现象和化学反应都可能不同,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现象来判断化学反应的程度,进而分析化学反应的原理。实验现象比如化学物质的颜色变化、气泡以及生产沉淀等,都可以作为实验探究的素材。作为教师,可以提出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由学生首先进行猜想,然后分组去查询相关资料和讨论化学现象的原理,最后是设计化学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印证或早前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锻炼了创新性思维,又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中学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化学实验的探究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主动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自主利用实验来观察化学变化发现化学本质的能力。这是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其中,实验预制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在教师创设的特定问题情境下发现问题和提出猜想的能力;实验设制能力是指学生根据对问题猜想,进行资料查询和讨论,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的能力;实验精制能力是指学生针对实验的过程和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进而形成知识体系的能力。化学实验的探究式教学还能使学生获得很好的情感体验。新课改提倡三维目标教学法,也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验探究不仅看实验结果,还注重实验过程的设计和实验观察能力。化学实验探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还能多角度进行学生评价,从而使得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技能的同时还得到很好的情感体验。

三、中学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策略

当前,中学化学实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这里提出中学化学实验课探究式教学中的相关策略。

1化学知识与生活常识的结合

化学科学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活是对化学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究的大课堂,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以化学视角观察实际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尽量把化学课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也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目标。所以,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要及时的化学知识多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带着去认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多,积极探究化学想象背后的化学变化规律和原理,使探究性实验生活化和践化。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深化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同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若引入一些生活常识,还会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的生活常识化,要求中学化学老师多思考和观察,并积极利用互联网等信息资源。

2化学知识与各学科的关联

注重各学科之间的关联,将化学的探究性实验与物理、生物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新课改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求学生能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所以,在化学学习的时候我们要把各科所学知识相互联系,这也要求化学教师把各科之间的相通点和相互关联的点找准、用好。另外,在进行实验探究教学时,可能遇到各种实验现象和问题,这也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的各学科知识灵活地去解决这些问题。

3分组合作实验

化学实验课程标准要求化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化学实验知识,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创新性思维方法,深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所以在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中,分组合作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分组合作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开展分组合作实验,将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四、结论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对新鲜事物非常好奇的阶段,所以他们不能够轻易地集中注意力。这时,教师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首先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探究学习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在新课改中曾提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这一课题,所以要想实现素质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说多做,这样才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预习阶段的自主学习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交给学生知识,还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在进行正式课堂学习之前,应该有计划地进行预习,按照教师布置的预习顺序进行,对重点、难点进行重点学习,不懂得留到课上听老师的讲解,这样才能够逐渐研究出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乘法简算时,可以就25×24=?这一类问题作为学生的预习内容:如果这道题用传统算法进行该怎么算?如果让你用简便算法你会怎么算?这样学生就能够在预习阶段自己找出许多的简便算法,使学生学习效率更高。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也更有利于学生加强学习成绩。

2.新课阶段进行自主学习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古话,深刻地讲出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教授小学数学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助力器。另外,教师在设计学生自主学习题目时不要选择太难的题目,但也不能太简单,要符合所学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够更好、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巩固阶段的自主学习

巩固阶段是学生对学习到的新知识进行反馈并巩固的时期,也是检测教师教学结果以及学生掌握程度的阶段。这一阶段,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检测出自身的薄弱环节,还要帮助学生对薄弱环节进行巩固,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补充教学中更好地掌握知识。通常,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对巩固环节非常地重视,这个阶段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教师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学生对新知识有一定概念并且能够成熟的掌握、理解新知识时,适当地进行知识拓展以及整合,延伸教学理念并帮助学生进行复习。这一阶段能否高效完成,关系到整个知识学习过程能否达到理想效果。所以,教师要坚持设计一些可以巩固学生知识并挖掘学生潜力的复习题,以便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策略

1.合作探究需要建立“整合问题”基础

新课改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所以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为学生更多地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例如,在讲述《百分数意义与写法》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地利用合作探究学习法。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教师下达学习任务,让学生探讨今天课堂所要讲的知识重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最后将自己不懂或者想要学习的知识告诉给老师,老师再为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述。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将学生的意见集合起来,还为学生提出意见开创了一条渠道,养成了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分组学习要注意异质分组

对于教师来说,合理地使用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团结互助品德,有益于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以及能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不仅有益于加强团队成员关系,还可以让每个成员收获知识。但是,教师在进行分组时要注意异质分组,即将学习成绩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分到一组,平均每组的学习水平,这样才能够达到以强带弱、以高带低的目的。教师还要注重组员之间的沟通以及疏解,避免出现学习好的学生独大,排斥学习差的学生这种现象,要激发学优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团结互助的精神,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学优生乐于助人的精神,鼓励学困生建立自信心,这样才能够达到合作探究学习最初的目的。教师在每组还要选出一名组长、一名记录员以及一名汇报员,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这样才能够高效地完成合作探究学习。

3.正确把握合作探究学习的时机

在合作中,最应该注重的是通过合作实现组员之间的优势互补,所以不管合作的学习内容是什么,教师都要避免合作探究流于形式的现象发生,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合作探究学习真正的作用。在选取合作探究的课题时,一定要选取具有一定挑战性但是在小学生知识面以及能力之内的课题,还要添加一定的探索价值。学生在进行合作探究时首先要对课题产生探究兴趣,这样才能够团结起来,共同实现操作。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这样学生才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合作探究的意义就在这时产生,利用合作探究将意见统一,合作完成课题,这样才能够实现有效学习。教师在学生实现合作探究学习后要给予慎重的点评,尽量用具有鼓励性的语言,对完成情况不好的学生也不要批评,要给予一定的鼓励,这样学生才能够愿意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完成任务。

三、结语

总之,在新课改的号召下,如何实现小学生素质教育,让小学生在新课改的浪潮下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是当今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小学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全方位发展的全能型人才,为国家与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少团.引导主动参与,促进发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