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振经济的措施

提振经济的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提振经济的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振经济的措施范文第1篇

干旱重来.美玉米单产堪忧

继中国、东欧干旱之后,美国玉米、大豆作物带也遭遇了严重干旱。今年美玉米、大豆播种速度较快,但玉米出苗以来,作物带一直缺少降雨,炎热天气愈演愈烈,部分地区温度达到41℃,并且持续数日。在高温干燥天气的影响下,作物单产水平堪忧。美国农业部在上周公布的报告中预计,玉米生长优良率仅为48%,低于上周的56%以及市场预期的50%,为2000年以来的同期最差表现。

美国气象部门称,美玉米种植带近期气温会有所下降,但并无有效降雨,随后的10—15天将更加炎热。在关键的生长期遭遇严重旱情,预计美玉米单产受损严重。在本周三即将公布的美国农业部供需报告中,预计美玉米的单产将被大幅下调,届时玉米价格仍有上涨空间。

国内玉米的生长情况较为喜人,6月的降雨有效缓解了春旱。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6月的雨量过大,除草剂与底肥有所流失,目前农民已经喷洒过第二遍除草剂,增加了田间管理成本。后期伏天是否干旱仍值得关注。

短期供应偏紧.下游需求待回暖

近期国内玉米现货价格稳中趋强,两大产区粮源基本销售殆尽,优质粮源稀少。随着市场粮源减少,供应逐步紧张,加之贸易商看涨后市,使得未来1—2个月玉米现货价格易涨难跌,本周大连港玉米平仓价格已经上涨至2450元/吨。

下游需求方面,饲料需求情况仍维持疲软。由于原料价格小幅走高,生猪饲养亏损增加,加之夏季需求偏淡,猪肉价格维持振荡。深加工企业补库后再度观望,随着原料价格的不断走强以及下游需求欠佳,停产、限产淀粉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整体开工率又有下降趋势,甚至部分企业开始下调淀粉价格。酒精生产企业维持低开工率,市场购销清淡,近期需求仍将走弱,短期酒精价格或再小幅下探。总体来看,玉米市场的需求启动仍需要一段时间。

政策预期增强.将提振商品价格

提振经济的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安倍经济学;日本经济;改革;财政政策

一、“安倍经济学”的概述

(一)“安倍经济学”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在长期萧条的状态下徘徊。为改善物价持续下跌及经济增长缓慢低迷的通缩状态,日本政府曾多次动用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但均收效甚微。2011年的日本“3・11”大地震更是使日本国内的经济环境雪上加霜,甚至造成了日本国民“日本经济看不到未来”这一普遍悲观看法。

安倍政权就诞生于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安倍政权以“安倍经济学”为其核心竞争力,并将刺激日本经济使其复苏,使日本恢复其原先的国际地位作为其首要目标,这点亮了日本经济惨淡的前途,使得安倍政权获得了广泛的支持与拥护。

(二)“安倍经济学”的内容

“安倍经济学”其实就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执政后实施的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其核心内容有以下三点:

第一,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具体措施如下:首先,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从之前的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转变为基础货币。其次,央行将选择期限较长的国债来进行购买。最后,日本当局每年购买300亿日元的房地产信托证券和1万亿日元的交易所基金。

第二,灵活的财政政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短期内要扩大财政支出,以填补供需缺口;二是中期要实现财政健全化。

第三,结构性改革。2013年4月,安倍内阁出台了支持女性就业、医疗的第一轮经济增长战略。

二、“安倍经济学”的实施效果

客观说来,“安倍经济学”在日本的实施使日本经济显示出较好的复苏势头。日本2013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较前一季度增长了1%,年化增长率也高达4.1%,为2012年一季度以来最快,远远高于美国和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速度。

(一)“安倍经济学”的实施现状

首先,日本国内经济诸多领域显现复苏迹象。

2013年一季度以来,日本经济逐步复苏。一是工业生产强劲复苏。工业产值在1月份微跌0.6%后,出现了连续4个月的上涨。二是公共投资增势良好。根据日本内阁府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5月公共工程合同金额和4月公共工程合同订单双双同比增长。三是企业投资信心稳步提升。日本Sentix投资信心指数一路上升,从1月到9月分别为0.5、5.5、3.9、6.3、7.3、8.4、12.3、14.5、14.1,这可在某种程度上促进日本企业投资的增长。四是民间消费有所增长。

其次,通货紧缩状况已经出现缓解迹象。

截至2013年5月,日本CPI显示出了很好的势头,其中CPI和核心CPI环比分别连续增长3个月和4个月。但从同比来看,日本CPI和核心CPI均已连续12个月是负增长或零增长。总之,日本经济仍处于温和的通货紧缩阶段。

最后,日元贬值对出口的提振作用日益突出。

由于欧债危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日邦交关系恶化等因素影响,日本出口持续低迷,雪上加霜的是日本当地核能发电萎缩,火力发电成本上升。自从日本当局实施安倍经济学以来,日元开始对主要币种进行全线贬值,截至7月24日,日元对美元、欧元和英镑较2012年末分别贬值15.02%、15.12%和8.74%。日元贬值使日本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截止2013年3月起日本出口已经实现连续4个月同比增长。

(二)“安倍经济学”的积极影响

在“安倍经济学”的刺激下,2013年以来日本经济的各个方面均显示出强劲的复苏态势,前两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为4.1%和3.8%,远远高于同期美国和欧元区的经济增速。当前日本经济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

首先,经济增长的基础逐渐稳固。一是工业生产强劲复苏;二是公共投资增势良好,公共工程合同金额连续数月增长;三是企业投资信心稳步提升;四是私人消费逐渐稳定,家庭每月支出也渐趋稳定;五是失业率不断下行,截止2013年7月,日本失业率已经创2008年以来的新低,仅为3.8%。

其次,通货紧缩的状况已经出现缓解迹象。2013年6月和7月,日本CPI已经结束了一年以来持续负增长的尴尬局面,同比增长分别为0.2%和0.7%,可以说日本已经进入结束通缩的过程中了。

最后,日元贬值对出口的影响是积极的。在安倍经济学的作用下,日元汇率对主要币种进行了全线的贬值,使日本出口的竞争力大大加强,并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关于“安倍经济学”的争议

对于经济持续低迷的日本来说,安倍的经济政策既是一个无奈之举,也是一个大胆而有意义的尝试。安倍的经济政策就像是一把双刃剑,虽有助于日本经济的复苏,但也蕴含了巨大的风险,因此引发了很大争议,具体如下

一是,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够刺激实体经济的发展。支持者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刺激日本经济出现良性循环。反对者则认为,日本出现问题的根源是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宽松的货币政策消除了通货紧缩,也难以刺激经济达成持续的增长,因为它没有从根源上解决日本的问题。

二是,宽松货币政策能否实现通胀目标。支持者认为,通货紧缩说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摆脱通货紧缩是十分必要的。不过,反对者指出,从2008年的次贷危机至今,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扩张了近4倍,但通货膨胀水平依然较低,这与传统理论不符。然而,日本央行仍寄希望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明显是错误的。

三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对国债收益率产生何种影响。通常,通货膨胀会引发国债收益率的上升,而现今日本政府债务余额已是GDP的2.4倍,政府还本付息的压力会空前加大。如果由此引发债务危机,日本经济将再次陷入衰退。

四是,日本国际收支是否会转向入不敷出。相关专家指出,日元贬值与日本企业出口增加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如果今后日元汇率继续维持低位,日本的出口额会有较大幅度提高,贸易持续逆差的状况也会得到改善。但也有专家指出,日本对外依存度较高,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表现低迷,如果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上涨趋势,日本经常项目可能由顺差转为逆差,这对日本经济无疑又是一次打击。

五是,财政政策还有多少空间。IMF总裁拉加德指出,日本财政刺激政策愈发难以持续,需要制定明确的计划来降低日本的债务。对此,首相安倍晋三曾多次表态,当局将推行可持续的财政政策,但由于涉及日本政党利益之争以及安倍政府的支持率等复杂因素,因此目前还未付诸行动。

六是,结构性改革能否实现预期目标。在安倍政府执政之前,日本其他执政者已经对日本经济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规划,但均以失败告终。“安倍经济学”则直击日本社会的老龄化这一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因此安倍经济学增长战略的效果还需要时间检验。

三、日本“安倍经济学”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安倍经济学对刺激日本经济的复苏已经起到了有目共睹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其负面影响已初现端倪:

(一)日本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加大

2013年以来,日本股市频繁出现暴涨、暴跌现象,其波动幅度大大领先于全球其他主要股指。并且在安倍经济学的各项刺激政策分别出台后,一向被视为安全资产的日本国债也变得极不稳定,甚至多次触发熔断机制。

如下表所示,根据IMF在2013年度对一般政府债务的预测,日本的债务余额占名义GDP之比为245%,这一数值为发达国家之中的最高。

(二)“安倍经济学”在刺激出口的同时也存在巨大隐患

日本经济一直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通过日元贬值来刺激出口的作用虽然有所显现,但也有隐患:

首先是日元贬值的同时抬升了进口成本。2013年上半年日本贸易逆差为近5万亿日元,创了1979年以来贸易逆差的新高。

其次是日元贬值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推后可能会被削弱。日元贬值已经引起韩国等发生经济往来的国家的强烈反对,诸如韩国,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本币贬值的措施,随着其他国家应对日元贬值出台的各项保护本国出口企业的措施,日元贬值所带来的优势将会大大减弱甚至消失。

最后是在日元贬值过程中,盈利大增的日本出口企业的资金流向值得关注。在全球经济危机中,日本深受其害,日本企业也意识到固有的保守理念会拖垮自身,因此这一部分增大的利润则大多被用于预留资金额度来防范风险,而没有使其增加科研或者其他方面的投入。综合来看,宽松货币政策对提振经济是利弊参半的。

(三)“安倍经济学”对提升中小企业信心的作用微弱

日本央行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日本大型企业指数在2013年的第一季度为1%,但在同年第二季度已经升至8%,成为继2008年以来的历史新高。中型企业指数则由-3%上升至2%,小型企业指数则由-12%升至-8%,虽然各种类型的企业指数均显示上升趋势,但是可发现,小型企业指数的升幅远远逊色于大型企业指数的升幅,究其原因则是日元贬值使大型企业获益,但是会导致原材料价格高涨,使小型企业的利润减少、成本增加。

(四)“安倍经济学”尚未能惠及到普通民众

安倍经济学使得股市大涨、房地产回温,使得日本相对富裕阶层的财富得到了增加,但是对日本普通的工薪阶层却影响甚微,甚至日元贬值导致企业原材料上涨,也会使生产生活必需品的企业生产出的产品价格也上涨,反而加大了普通消费者的生活负担。

日本是全世界负债最高的国家,据IMF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6月末,日本债务已经超过1000万亿日元,2014年的偿债成本也将创历史新高,因此,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举办对刺激日本经济而言是具有一定风险的。

四、日本对“安倍经济学”的前景展望

自“安倍经济学”在日本实施以来,一系列经济利好数据都表明了其对提振日本经济的有效性,日本自民党也因此在2013年7月的选举中又获得了日本未来三年的实际控制权,这也使得“安倍经济学”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

(一)2014年度和2015年度展望

第一,经济将会持续复苏。在“安倍经济学”的“三支利箭”的刺激下,日本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利好信号:2013年日本GDP实际增长28%,名义增长26%;CPI(除生鲜食品外)2013年为06%,2014年为13%;经济逐步复苏,私人消费也有所增加,出口贸易也有所增长。

第二,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当局的货币政策委员们在2013年7月召开的“政策委员及金融曾策决策会议”中,一致表决同意维持当前的货币政策不变,即在未来几年内,日本的货币政策将处于持续宽松的状态。

(二)中长期趋势判断

第一,经济稳定增长,财政不断改善。日本内阁府预测日本今后10年GDP的平均增长率实际值为2%,名义值为3%;CPI两年间提至2%,日后也将稳定在2%左右;2014年到2015年间,为努力改善财政收支,日本将实施《中期财政计划》;2016年之后,日本当局则会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出来应对更为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情况。

第二,奥运效应显现,提振景气复苏。2020年夏季奥运会在东京的举办已经成为“安倍经济学”中的“第四支利箭”,或将提升日本的持续增长。据东京都政府预估,奥运会期间,酒店业和餐饮业将会大幅受益,交通运输业、出版业、广播电视等行业同时也将获得良好刺激。

五、“安倍经济学”对我国的启示

“安倍经济学”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日本经济的回复,但没有促进日本经济实质性的产出,从而使得日本经济想要长期增长的后劲不足,且安倍政府当局的种种措施未触及到日本经济的内在矛盾,甚至加剧了日本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这些政策的实施经验为我国的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

(一)不能用宽松货币政策解决经济长期增长问题,应通过改革解决结构性问题

通过货币超量投放来刺激经济增长,本身就是饮鸩止渴,只能在市场缺乏流动性的情况下获得短暂的效果,而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不应成为经济增长的常用手段,仅可作为经济严重衰退时的重要法宝,否则过多的使用则会使社会出现不稳定的状况。

目前我国应致力于进行国内的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调整我国的经济整体结构,将投资和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为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我国应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强化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作用。

(二)不能回避人口老龄化问题,应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和教育投入解决人力资本总量不足的问题

同日本一样,我国也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截止2012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接近2亿人,20年后,这个数值将达至4亿,平均下来,每2个20至59岁的人就要赡养以为老人,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增长放缓等问题,我国应把重点放在推动经济潜在产出,具体措施就是:一方面,积极鼓励科技成果的转化,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另一方面,逐步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入,重点支持职业教育的开展和提升,以缓解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总量不足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三)不能忽视地缘政治对经济的影响问题,应努力实现区域经济体之间的互赢共生,并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

我国作为政治和经济大国,在对外经济、金融交往中,不论出台何种政策都应周密考虑地缘政治对经济的影响。应从区域经济共赢的角度制定政策,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开拓更广阔的经济前景,助力我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我国应更广泛的深入到区域经贸合作,多与周边国家协调沟通,加入区域性对话机制,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协同制定区域发展的规则,为国家核心利益服务。(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乃丽,蔡俏,《“安倍经济学”传递机制中的企业投资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3(10)

[2] 郑蔚,《“安倍经济学”的背景、机理及风险探析》[J],东北亚学刊,2013(9)

[3] 王薪龙,《“安倍经济学”的内容、效果及风险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3(10)

[4] 朱海燕,《“安倍经济学”解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3(6)

[5] 郭可为,《“安倍经济学”进行时》[J],中国外汇,2013(9)

提振经济的措施范文第3篇

1、在“去库存”的大背景下,一些房地产措施已经被取消这样一来就能够化解房地产库存,要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

2、取消楼市限购,确有提振地方经济的考量,激活房地产市场,让房地产带动下游产业的复苏,是自然选择。类似的增长挑战,在其他省份不同程度地存在。

(来源:文章屋网 )

提振经济的措施范文第4篇

2009年初,我曾撰文指出,全球经济将在今年下半年企稳,并在二季度开始出现熊市反弹。我当时认为,滞胀将是未来几年全球经济的主要特点。现在,我仍然坚持这样的观点。不过,熊市反弹来得比我预期的要早。原因是主要国家的政府已经为投机实施补贴,它们相信,主要的问题是流动性短缺和信心丧失。因此,如果投资者和投机客被拉回“游乐场”,世界经济就将回到良性循环中。但是,我认为,这些举措将导致全球经济在2010年出现第二次衰退。

政府托市“三部曲”

补贴风险确实会推高资产价格,这里,资产主要是指股票。但是,股价上升可以带动经济复苏的美梦是不会成真的。我们目前处于债务泡沫破灭之中。上升的资产价格是通过鼓励借钱去投资和消费来提振经济的。由于目前债务的水平已经很高,人们不会再增加债务去投资和消费。当经济快速复苏的美梦被雨打风吹去,股价也将再次下挫。这将暴露出金融体系更多的问题,并引发全球经济第二次下跌。

政策制定者对他们的刺激计划仍不起作用感到沮丧。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已经花了或者承诺了12万亿美元,来挽救美国的金融体系。2009年,美国的财政预算赤字是1.75万亿美元,但是,实际赤字很可能超过2万亿美元。欧洲中央银行、英国中央银行和日本中央银行都已经把利率降到历史低位。它们的政府也已经捅下了很高的财政赤字。但是,全球的就业、企业家信心和消费者信心都在持续恶化。主要经济体很可能在2009年一季度遭遇了类似2008年四季度那样的收缩。对于2009年全年而言,欧元区、英国和美国将收缩4%-5%,德国和日本则可能收缩7%-8%。

这种全球性经济衰退是前所未有的。更重要的是,人们很难看到衰退结束之后,世界经济将如何增长。如果历史重演,在眼下如此严重的经济衰退之后,政治危机可能爆发。

当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经济快速复苏将会化为泡影。由于陷入绝望,各国政府将试图直接提振资产价格,或者通过刺激观望的投机者重新加入游戏的方式来提振资产价格。由于对政府的行为不明就里,多数人可能认为经济正在趋稳,或者将会立刻反转。毕竟,股价不是经济“晴雨表”吗?有这种想法的人,通常会追涨杀跌。这就是熊市反弹,它将吞没很多精明的投资者。

美国政府试图提振资产价格,是从美联储宣布购买数万亿美元的国债、商业票据和按揭债券开始的。它试图通过盯住按揭利率来稳定资产价格。但是,实行这种政策表明,美联储其实知道房价应该如何走。相对于收入,美国的房价明显被大大高估了。在泡沫破灭之后,房价应该下调了。美联储这么做,就是为了放缓调整的步伐,并且通过制造普遍的通胀而不是听凭房价下跌,来转移调整的阵痛。美联储现在的政策,将会在未来数年里影响美元的走势。

美国政府试图提振资产价格的第二步是“盖特纳计划”,它试图剥离美国问题银行的“有毒资产”。实际上,这项计划就是通过补贴投机而提振“有毒资产”的价格。按照这一“美丽计划”,对“有毒资产”的需求应该会迅速增长。不过,到目前为止,这类资产的价格还没有大幅增长。

为什么?我认为,市场不相信“盖特纳计划”会奏效。因为这项计划是用纳税人的钱补贴投机客。如果这项计划继续推进,美国国会可能通过立法,收回参加这项计划的投资者获得的利润,将之充公。由于担心后果,投机客也不敢接盖特纳递过来的钱。

美国政府试图提振资产价格的第三步,是改变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制定的按市值计价的原则。现在,美国金融机构得到许可,如果它们认为市场失灵,可以不以市值对其资产计价,而是根据其“判断”。也许市场未必能对资产完美定价,但是,谁能做得更好呢?改变按市值计价的原则,就等于允许问题银行不再对坏资产计提损失。这样一来,问题银行的股价就会大幅上升。

不过,银行不破产,难道不是件好事吗?未必。看看日本的例子吧。它的银行本质上没有公布损失,并试图造出资金来重组。日本经济因此失落了十年,没有成功地从资本短缺中解脱出来。仅仅更改会计准则,不会改变银行资本紧缺的事实。这些银行知道它们没有充足的资本,因此,它们不会增加信贷,并试图从现存资产中挤出利润,从而可以重组资本。这会拖延经济复苏。看起来,美国正在复制日本模式。

除了美国制定政策以提振资产价格,大多数主要经济体都在鼓励它们的银行增加信贷。

“鼓励”是什么意思?在正常情况下,银行借贷是在平衡风险和收益之后,争取利润最大化。政府鼓励它们放贷,实际上就是向它们施压,降低信贷标准,承担更多风险,却获得同样或者更少的回报。这种政策,实际上是用未来的坏账换取今天的需求。支持这种措施的论调是,如果每家银行都借钱,经济改善,就会减少坏账发生。但是,这种“免费午餐”式的想法,只会通过制造另一个泡沫而收一时之效,却会在未来引发更大的危机。

再次吹大资产泡沫,是全世界苦苦挣扎的投资者翘首以盼的。政策制定者在关注经济走弱和政治稳定之余,正在回应投资者的求救呼喊。这也是我们看到很多出台的政策,纷纷向瘪下去的泡沫充气的原因。现在,这种充气似乎取得了效果,但这种效果长不了。

我认为,2010年,泡沫破灭的速度会超过政府制造泡沫的速度。资产价格很有可能再次下跌。通胀可能会成为一个问题,它将导致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价格下挫。政府债券是最后破灭的泡沫。当这个泡沫遭到挤压,其他的资产价格将会见底。这将使目前政府充入泡沫中的空气释放出来。届时,全球经济会第二次下挫。

通胀还是通缩?

关于通胀还是通缩的争论一直很激烈。较低的债券收益率表示,投资者普遍认为目前存在通缩。2006年9月,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新加坡年会上,我预测2007年出现金融危机,2008年出现经济危机,此后会出现滞胀。虽然滞胀的预测还没有应验,但是,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正在执行的政策,坚定了我的想法――滞胀会困扰全球经济很多年。

从历史经验来看,投资泡沫破灭之后出现通缩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投机泡沫是过度投资造成的。因此,在泡沫产生过程中,会出现产能过剩,因为在泡沫中,需求被夸大了。第二个原因是银行破产和企业减产会增加失业,从而减少需求,并导致更多的企业破产。这种恶性循环,延长了价格向下调整的时间。

有两个原因,使得目前的泡沫破灭后,不会出现持续的通缩。第一个是投机集中在非生产性的资产,例如,房地产和金融产品。

汽车和电子行业是两大全球产能过剩的行业。汽车行业产能过剩已经很久了。不过,这个问题却被信贷泡沫虚增需求所掩盖,因为购买者受到零首付零利率的刺激,频繁换购新车。但是,通缩的压力将随着一两个主要的生产商破产而结束。如果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支持它们的汽车公司,通缩就会持续。不过,奥巴马政府目前不愿意这么做。

电子行业习惯于通缩了。通常,好的通缩会支持产量增加,产品价格下降。但是,现在的通缩不是好的通缩。全球企业资本支出的大幅削减,已经使IT产品的需求暴跌,从而使得电子行业迅速调整。在没有政府施压的情况下,这个行业正在自行收缩,这个过程将随着产能削减而很快结束。

中国制造业扩张也是产能过剩的来源。十年前,当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需求减少,我认为,中国的产能过剩会起到抑制通胀的作用。因为其他国家的厂商会跟随中国厂商的价格。现在情况不同了。制造业的价格是由中国制定的。相对于原材料成本,中国制造业的附加值已经大幅缩水,其庞大的制造能力不可能维持通缩。例如,钢铁行业四分之三的成本是铁矿石和焦煤这样的原材料。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不可能支持钢铁产品的价格下跌。

其次,破产(特别是银行业的破产)与需求减少之间的恶性循环现在也不同了。事实上,各国政府和央行正在救援世界上的每一家银行。它们给企业贷款,使其保持运营。目前的情形预示着全球经济将会很快触底。不过,全球经济还会在2010年第二次下跌。

虽然需求目前较弱,但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工会要求提薪会导致通胀再次降临,正如20世纪70年代的情形。

大宗商品价格上扬的趋势已经明显,这是因为投资者害怕货币供给过度扩张,想要寻找安全港。尽管需求减少,原油价格又重新站在每桶50美元的点位,表明太多的钱流向了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后者购买了原油。鉴于央行在不停地发行纸币,越来越多的资金将流向大宗商品。

我一直相信,工会主要是靠需求驱动的。在繁荣时期,工会力量偏弱,因为经济繁荣提高了每个人的生活水平。当艰难时期到来,更多的人开始支持工会活动。在经济停滞期,特别是滞胀期,如果没有工会力量的干预,每个工人都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水平在下降。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发生的全国性就是先兆。

除了2010年经济第二次下挫和未来出现滞胀,我还想评论一下熊市反弹的特征。在一个持续多年的熊市里,股市时常出现较大反弹。这些反弹的幅度,可能从底部上涨40%。显然,这样的熊市反弹令人垂涎。投资者很难做到只观望、不入市。

我不是反对在熊市反弹中挣钱。但是,必须记住,熊市反弹是零和游戏,甚至还是负和游戏。在每一次反弹后,市场可能会跌得更狠。一个人的利润其实是另一个人的损失。在熊市反弹中投资,把握时机是最重要的。早进早出是最基本的原则。最有害的是追涨杀跌。当市场反弹了30%,就不要追涨杀跌了,这对你的金融资产健康非常不利。

提振经济的措施范文第5篇

尽管经济危机影响继续存在,巴西GDP年均增速依然达到3.6%,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但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巴西经济增速放缓,这固然可以归咎于本国货币升值和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但根本原因在于困扰巴西的结构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例如基础设施薄弱、贸易融资不足、劳动力市场封闭等。“牵一发而动全身”,巴西经济的走向对拉美地区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各方自然希望巴西能够提振本国经济,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积极贡献。与此同时,巴西是世贸组织的重要成员,也是多哈回合谈判的积极参与者。在多边贸易体制面临空前危机之际,各方也都希望巴西能够以自身行动影响并捍卫多边贸易体制的前途。

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成员在审议时就直接引用了法国哲学家伏尔泰的名句,“实力越强,责任越大”,呼吁巴西在世贸组织中承担与其实力相符的责任和义务。具体而言,发达成员希望巴西尽快开放本国政府采购市场,加入《政府采购协定》;开放信息通讯技术市场,加入《信息技术协定》扩大谈判;开放金融市场,批准《服务贸易总协定第五议定书》。除了开放市场、增加新的市场准入,发达成员还希望巴西能够在履行世贸组织承诺方面做出表率:不能任意提高实施税率,要增加贸易的可预见性;不能维持太多非关税壁垒措施,要简化海关程序、推动贸易便利化;不能出台具有贸易限制作用的措施,要自觉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等等。

与发达成员相比,发展中成员的表态更加温和,以表扬和期待为主,并辅以善意的提醒和委婉的劝诫。发展中成员更多的是赞扬巴西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参与以及对多哈回合谈判的推动,特别是在农业和最不发达国家等发展中成员关注的议题方面。发展中国家更期待巴西经济继续发展,致力于改善目前国际经济贸易秩序、创造一个更加公平、透明、于发展中成员有利的竞争环境。

提振经济的措施范文第6篇

在此情势下,5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此举在情理之中,也是必行之举。

然而,如何“稳增长”才是更为重要也是更为困难的关键。

可以明确的是,“稳增长”不应再走依赖政府投资的老路,不少人寄希望于经济结构性调整。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

划》,提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正是向这方面的努力。

不过,产业结构性调整优化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为困难的事情。从2008年经济危机出现伊始,国内外许多人都在谈论产业结构调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四年过去了,哪一个国家找到了?

从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来看,只有那些能够改变整个人类自身生活方式的科技和产业革命---蒸汽机、电力和内燃机、无线通信技术、核能、航空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才能推动整个社会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但这样的增长可遇不可求,只能是在市场中长期试错的结果,它既不能从各部委的批文中发现,也不能从专家纸上谈兵的言论中实现。

所以产业结构调整是缓慢且长期的过程,就目前来说,应该注重的是更为实际的问题。有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中央提出的“结构性减税”上来。可是“结构性减税”是一个更加容易让人混淆的概念,因为所谓“结构性减税”,说的是税“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并不等同于单纯的减税。这样一来问题便接踵而至,如何结构性调整,哪些需要减税,哪些需要增税?至少就短期而言,这些问题暂时不会有解。

细看这一次的“稳增长”:既要经济稳定地增长,还不能出现过高的通货膨胀;既要进行经济结构性调整,还要同时进行结构性减税。这一曲四手联弹,谈何容易。

可是经济形势的发展不等人,6月1日公布的中国5月PMI指数下滑至50.4;汇丰制造业PMI值降至48.4,连续第七个月处在荣枯分水岭下方。可以说,中国经济目前已经处在十字路口,需要“简而易行”的“短期”措施。

如果说“稳增长”的内涵指的是有质量的经济增长,那么如何才能算“有质量的增长”?曾经有位经济史学家说过,在2000年前的古罗马,只有贵族才能去公共澡堂洗澡,而200年前(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普通工人家庭也能去公共澡堂,这就叫做经济增长。换言之,有质量的经济增长就是民生的进步,促民生就是稳增长。

只有民生的改进才能提振消费需求。目前中国经济的形势在短期内要刺激投资需求并不乐观。因为中国当下遇到的是“注定要走向萧条的繁荣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真正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收入再分配或其他方法来提高消费倾向,从而,使维持一定水平的就业量所需要的现行投资量具有较小的数值”。

这是凯恩斯---不是凯恩斯主义者---当年为英国长期经济萧条开出的药方,但对于现在陷于“经济减速—政策刺激—投资过热—宏观调控—经济减速”怪圈周期的中国经济更为适用。

提振经济的措施范文第7篇

受到地产泡沫破裂的影响,美国经济预计在2010年将持续低迷。房地产行业的崩溃既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线,也是经济萧条的源头,还是抑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这一泡沫的破裂,实际上预示了2010年间美国经济注定增长缓慢,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而且随后的2011年也难见好转。

房地产泡沫的影响是相当直接的。21世纪头几年房价开始飙升,引发了创纪录的建房率,导致大规模过度建房。目前,美国闲置空房数量已达到历史空前水平。

随着楼市泡沫的破裂,住宅建设量下降,仅占国内生产总值(GDP)不到3%的份额。由建设量不振引起年需求的减少导致了近5000亿美元的损失。虽然相对于去年春季的低谷,目前建设量已有所回升,并逐步趋于稳定,但短期内出现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2010年建筑量变化不会太大,2011年情况也将大致相同。随着人数众多的“婴儿潮”一代步入退休年龄,很多人希望换一套小一些的住房。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住房需求仍将缓慢增长。

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也对消费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其巅峰期,楼市泡沫创造了8万多亿美元的房屋净值增量。根据专业机构预测,房产财富效应为5%至7%,这意味着房屋净值每增加1美元,年度消费额将相应增长5美分到7美分。由此推算,由泡沫创造的8万亿美元房屋净值使年消费额增长了4000亿至5600亿美元。如今这些房产财富大多已不复存在,那么消费额的下跌便也在意料之中了。

住宅建设泡沫之后,随之而来的是非住宅建设的泡沫。2008年,非住宅建设的泡沫达到顶峰,建设量较2005年攀升了40%,导致了商业地产的过度建设。由于原有工程已经完成,同时并无需求推动新工程开工,这一领域也正在缩减。此外,生物燃料提炼厂的建设曾一度繁荣,如今转向萧条,更加深了非住宅建设下调的压力。该领域的衰退将使年需求量相比2008年的峰值减少2800亿美元,相当于2个百分点的GDP。

政府部门的决策也可能是当前经济衰退的源头之一。实际上,2009年联邦政府采取的经济刺激规模并没有普遍认为的那么大。虽然媒体报道中提到,这个一揽子计划投入金额为7870亿美元,但其中的800亿美元只是源于税法的技术性调整,根本没有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另外还有1000亿美元将在2011年甚至更晚投入,也无法在近期内推动经济的发展。最终,从2009年至2010年,每年只有区区3000亿美元可以用于刺激经济复苏,而这一金额仅占GDP的2%。

这一部分开支的确对提振2009年的美国经济有所帮助,但是刺激资金的消耗速度已经达到极限了。这意味着,在2010年这些资金已无法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由于税收的急剧缩减和各类服务需求的增加,各州及地方政府正面临着严重的预算短缺。各地法规要求政府部门平衡预算。去年很多地方已经采取了削减预算增加税收的政策;还有一些政府依靠储备基金或会计手段来渡过难关。

由于经济衰退的影响还在持续,各地政府的储备基金所剩无几,各种会计花样也几乎用尽。它们将不得不依靠进一步削减开支增加税收来平衡2011财年(始于2010年6月)的预算。各州及地方政府部门的预算将成为下一年经济紧缩的缘由之一,预计其开支削减量与税收增收量总计1400亿美元,相当于1%的GDP。

库存增加将成为2010年美国经济惟一的增长来源。过去的一年半中,库存量已经急速收缩。如果库存可以在某一个季度稳定下来,那么它将为该季的GDP增长贡献4个百分点。另一种可能是,如果库存量在整年内保持稳定,那么此期间的GDP的增长率将多出1个百分点。

不过,再库存化的另一面就是贸易赤字。进口货物在美国库存量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在库存积累带来的经济增长量中,至少有50%被贸易逆差抵消了。因此,靠库存资本推动经济复苏的前景并不如其表面看上去那么乐观。相较于对本国经济的提振,库存量回升将为美国的贸易伙伴们带来更多经济利益。

减然,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将利于美国出口的增长。但是增长幅度再大,其影响也十分有限,因为出口仅占美国GDP的11%。即使出口额激增15%,GDP也只能增加1.6个百分点。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错误决策是引发过去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当时,美联储为了放缓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决定提高利率。鉴于此,较低的利率或许可以成为复苏的契机。在当前的经济低迷期,利率已经降至最低点。由于美联储将继续撤回部分用于维持金融市场的非常措施,利率在2010年很可能会逐渐增加。

总之,美国经济在2010年很可能增长缓慢(1%-2%),2011年的情况也不太可能有太多变化。种种国内问题使得经济增长步履艰难,特别是各州及地方政府采取削减开支和增加税收的措施将明显地减弱经济刺激的作用。

2010年,众多托市的临时措施期满失效,如购房者的税收抵免政策和美联储的购买按揭贷款证券的项目等,同时房价可能完成下跌调整。更进一步的房价下调将成为另一个抑制消费的因素。由于这一年中实际工资可能下降,至少头两个月失业者还将继续增加,而工作岗位增加的幅度不大,所以不管怎样消费都将十分疲弱。住房抵押贷款违约率高企,信用卡债务高拖欠率,加之商业地产行业的巨大损失,都会使美国金融状况雪上加霜。这并不会导致2008年的危机重演,但是会造成更多中小型银行破产。两家巨头银行(花旗银行和美国银行)的业务将持续疲弱,不过靠其资金储备也许足够熬过这一时刻。

也许,另一个大型的经济刺激一揽子计划可以让2010年的经济有本质上的飞跃,但此时推出类似方案的可能性很低。去年2月刺激计划通过之后,奥巴马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因此大部分国民都不甚理解这个刺激计划。

提振经济的措施范文第8篇

不过,对于政府的投资刺激政策,当前也存在着比较强烈的批评声音,如认为中国经济存在严重结构失衡,其中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消费率偏低而投资率偏高,更有人认为,当前的经济困难与两年前的大规模投资刺激计划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因此,短期内,即便要实施凯恩斯主义的刺激政策,也应该把重点放在刺激消费而不是投资上面。这个批评应该说有其道理,从长期来看,的确应该作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再平衡的方向。然而,从现实条件来看,要在短期内刺激消费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工作。

原因在于,一个经济体的消费总水平不但取决于国民收入总量,而且也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分配关系。如果在相同国民收入总量的前提下比较两个经济体的消费总水平,收入分配相对公平的经济体将比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经济体有着更高的平均消费倾向。中国的消费率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由于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平等,而这种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首先就体现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之中。譬如,如果我们依据总量生产函数来对国民收入进行核算,就不难发现,过去若干年,相比于劳动力的投入,中国使用了越来越多的资本,这导致资本所占的收入份额相比于劳动力有明显上升,这也意味着,提供劳动力的普通家庭在国民收入的分配占比在不断缩小,而资本的收入占比在不断上升。进一步,由于中国的存款利率偏低,在资本收入的分配过程中,股权资本的收益水平又明显高于债权资本。

尽管通过调整扭曲的要素比价关系,或者通过政府的财政税收工具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公可以得到缓解,然而,这并不能在短期内根本改变总量生产函数中资本与劳动力的比例关系,也就无法明显扭转当前的收入分配结构和消费总水平。而且,过度依赖再分配政策还会对投资产生负面激励,由此抵消对消费需求的刺激。既然短期内消费难以得到迅速提振,刺激总需求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就只能把重点放在投资的提振上。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刺激投资,而是怎么来刺激投资?应该投向什么领域?笔者以为,目前单纯依靠地方政府投资的刺激模式并不可取,其潜在的危害将非常巨大。据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日前的一次演讲中透露的数据,最近各级地方政府上报中央等待审批的投资规划规模非常惊人。不管最终实际发生的投资是多少,地方政府的这种极其强烈的投资冲动不但可能带来过快的投资增速,从而推高通货膨胀,而且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由于忽视了企业家在选择投资方向上的职能,容易产生资源误配问题。

也许有人会进行如下辩护:地方政府的投资并不指向具体的生产领域,而主要是投向基础设施,这将为企业家的生产性投资创造更好的条件,因而并不会带来资源误配问题。然而,这样的辩护并不成立。首先,基础设施和私人产业资本具有生产上的互补关系,需要保持合理的比例,两者中任何一种如果投资过快,另一种无法及时跟上,都会带来资源误配。根据笔者和同事的一项研究,由于私人性产业资本的投资太少,中国中西部大部分省份的基础设施资本的边际产出相比之下更低,这表明基础设施在这些省份已经投资过度。其次,过多的基础设施投资会带来对私人性生产投资的挤出效应,从而使得两种资本的比例关系失调。再次,即便在基础设施内部也存在不同部门,各级政府未必能够选对短板部门进行投资。譬如,中国主要缺少货运铁路,而这些年我们却在大力发展以客运为主的高铁项目。最后,中国西部基础教育方面的基础设施很不充分,而当前上报的西部项目很多却是难以盈利的机场项目。

一方面,投资在短期作为需求因素影响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投资在长期将作为供给因素影响经济增长。当前的投资刺激措施必须考虑到对长期供给结构的影响,我们不应忘记,供给结构不合理带来的产能过剩正是造成当前经济困难的主因。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想的短期投资刺激措施应该要达到去除多余产能、调整供给结构的长期效果。而要实现这一点,可行的办法是依靠企业家进行投资。也许目前的经济困难会给企业家寻找未来能够盈利的产业增长点构成很大障碍,然而,正如哈耶克在《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一文所指出的那样,由于人类掌握的知识只能以一种分散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合理的知识运用也只能依靠分散的个人,而市场则是一种分散的个人运用知识创造财富的最好机制。只要蕴藏在亿万中国人身体内的企业家才能得到迸发,从不同领域展开的投资尝试定能帮助我们找出最优的增长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