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居住区建筑设计

居住区建筑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居住区建筑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居住区建筑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居住区建筑设计

一、居住区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居住区住宅实现了市场化和商品化,居住区建筑设计不断呈现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在加快,居住区建筑的户型结构出现了失调问题。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大户型住宅比小户型住宅的利润空间要大很多,所以大户型在居住区建筑中所占有的比例在不断地增高,而中小户型住宅却在不断地减少,这样导致居住区户型结构严重的失调;第二,在居住区住宅造价的影响下,房屋的建筑工程师在设计居住区建筑时,常常忽略长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而片面的对居住区一次性建筑设计面积的造价进行降低;第三,当前,居住区进行建筑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建筑房屋来解决人们的住房问题,在居住区的建筑设计中,没有住户的参与,所以往往是住户被动地适应居住区的建筑。而居住区建筑行业的设计领域,建筑设计师和开发商都非常的年轻,实战经验相对比较缺乏,对居住区住宅户型结构的设计常常不太重视,对户型结构中功能性空间的设计通常不够合理,对市场居住区建筑设计的需求研究的不够细致,所以现居住区的建筑设计很难满足当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的需要。【1】

二、居住区建筑设计的特点

我国对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有一条规定,凡是6层以及以上的居住区楼层或者是居住区入口与室外设计的地面距离相差16m以上高度的居住区是需要设计电梯的。当居住区是一种单元组合式的,如果居住区的户门是乙级式的防火门,电梯间可以设置低等到H层,同样没必要设置消防式的电梯间;当居住区是9层或者是12层的塔式楼层,可以设计一部楼梯和一部电梯,但是每层的建筑面积是不能超过500m2的;当居住区是10层或者是11层的塔式楼层,则可以设计防烟楼梯和消防电梯各一部,但是每层的建筑面积不得超过650m2,而且每层只能设计8个住户;当居住区是10层或者是11层的通廊式的楼层,就需要设计封闭式的楼梯间,11层以上的通廊式楼层,设计的应该是防烟的楼梯间。不同式的电梯造价各不相同,消防式的电梯要求能够载重在800kg以上,并且还需进行双电源的设置,对于电梯井底部排水设施也是必须设置的。因此,在居住区建筑设计时,必须满足消防疏散的要求,尽量少设置楼梯间,特别是防烟式的楼梯间。

从居住区建筑平面设计的角度看,通常居住区采用比较多的是一梯2户或者是4户式,对于标准比较高的居住区采用的比较多的是一梯2户式。虽然一梯多户式更加的经济但是很难满足每户良好朝向的要求。【2】对于板式的高层居住区而言,12层左右的楼层为最佳,板式楼层如果建筑的过长或是过高的话,会对周边建筑的日照程度以及通风度产生不利影响的。

三、居住区建筑设计中注重的方面

3.1居住区室内的设计

对于居住区建筑室内的设计要展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融入到室内设计之中,灵活地进行平面布局。【3】

第一,对室内的陈设和布局进行综合的考虑。居住区室内的设计本身就是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以及深化,而对于室内的陈设和布局则展现出的是一种室内文化和艺术,与住宅效果的发挥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住宅的客厅进行布局时,为了营造一种温馨的环境,可以在灯具、地面、家具以及阳台上陈设一些高标准的物品,体现出个人的特色,例如现代,富有等等。对室内各个空间的布局和陈设都要进行全面的考虑,灵活布置。

第二,厨房的设计,在能够满足良好的排烟、通风以及合适的操作空间等要求的前提下,把握“整体厨房”的感觉。紧随时代的发展,事先对功能以及形式不断更新和优化的厨房设施的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为新一代厨房设施的布置留有一定的余地,使它们在家庭厨房中能够亮相。

第三,卫生间的设计,也要拥有一种超前的意识,统筹兼顾。卫生间是室内设计空间中功能最多的区域,例如,洗漱、沐浴、洗衣、便溺等等。由于种类繁多,设施布置将非常紧凑,同时卫生洁具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日趋向自动化方向发展,所以为了方便今后的检修和换代,相关管线在进行布置的时候一定要合理,不得混乱。

第四,阳台是住户吸收光照和新鲜空气,进行衣物的晾晒、锻炼、纳凉的场所。阳台的设计一般要经济实惠、美观而且比较宽敞。阳台的面积一般在3到4平方之间为最佳,不仅可以养花草,而且可以锻炼身体,甚至还可以堆放一些杂物。如果是封闭式的阳台,在阳台的沿口处可以安装塑钢或是铝合金门窗,将其装饰为一个功能独一的场所,例如专门养花种草,书房等等。

3.2居住区室外环境的设计

第一,在对居住区的道路进行设计时,要从居民的舒适度和安全性两个方面全面的考虑,安全的分隔居住区车流以及人流,做到二者互不影响。尤其是对居住区入口的设置,要在达到消防、抗灾以及救护等要求的前提下,使内外联系比较便利。

第二,居住区绿化带的设计也是必须有的,抓住“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可以设计传统的草坪式的绿化带,还可以设计一些树木绿化带。树木比草坪更有利于吸取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产生人体需要的氧气,同时还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使居住区热岛效应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最终使整个居住区生物实现多样化。除了这些实体的绿化带之外,还可以在居住区的屋顶、墙面等上面设计一些立体化的绿化。

第三,居住区还应设计居民公共活动时所需的配套设施。在满足居民活动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该设施是否会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采取底层架空的方式,将居住区每单元的楼梯间或者是入口等面积扩大,如果居住区为高层,可以扩大外廊的局部。通过对交通枢纽前室进行扩大,不仅有利于居民之间的交往和联络,而且有利于满足居民公共活动的需要。

第四,居住区建筑在设置无障碍活动空间时,应遵守的原则是“对每一位居民的关怀”,在居住区通行的走道和设施上不放置任何不方便的障碍物。尤其应该重视的是居住区为老年人设计的公共活动中心的设施。

3.3居住区相关专业的设计

第一,居住区排水、供电、网络通讯等地下管网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居住区美观和便利,而且要考虑日后检修。地下管线的设计,需结合居住区的地形特征,按照室外排水、供水、供电等规范进行设计。地下管线的防渗问题是地下管网设计必须注意的。

第二,居住区建立独立局域网,通过计算机网络综合的对居住区的物业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提供全新的技术支持,打造一个安定和谐的居住区。同时,还可以与物业维修、安全防范、机电设施等管理系统进行联网。

第三,建立自动化的家庭控制系统,家庭控制器、布线、执行器以及传感器共同构成了整个家庭控制系统。该系统可以具有娱乐、通讯、安全防范等功能。

四、结语

居住区建筑设计涉及的领域非常多,每一项设计都要进行全面且充分的考虑,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何立冰.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浅析[J].科技风,2010,(15)

居住区建筑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

Abstract: the commercial building in residential district and city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fe is closely related to, reasonable layout and its settings will affect the lives of the residents and city environment.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design idea and should follow the living presence of the commercial building design problem of our country, for reference.

Keywords: residential area of commercial buildings;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城市商业活动是以追求最高利润为目的的,这是商业设计选址与布局的经济原则。同时,顾客是商业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筑之布局与城市人口分布形态密切相关。

一、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居住区商业建筑在设计上的状况总体说来,在“商”与“住”两个方面存在矛盾。尤其对其建筑设计而言,还存在一定的间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内部空间处理不当。有些居住区商业建筑的空间处理较为草率,平面局促,不符合商业建筑大开间的使用要求。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居住区的商业建筑由于空间结构不灵活导致无法随着居民的使用需求加以变化,只能闲置或者挪作他用。

外部环境设计单调。一些居住区商业建筑的外环境设计极为单调或者根本没有外环境设计。商业建筑与居住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环境连接生硬,既不利于居民的使用,也不利于商业氛围的营造。

二、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的主要手法

建筑空间有内、外之分,内部空间主要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一般指由建筑实体如墙、屋顶、柱等结构构件围合而成的空间,既包括建筑室内空间,也包括由建筑实体围合而成的内庭院、内街市等,这种空间有一定的封闭性。外部空间则相对与内部空间而言,由建筑实体分隔出来的室外的、属于城市公共部分的空间。

2.1 内部空间设计

围合与开敞的变换。在居住区商业建筑内部空间的具体设计中可以通过灵活隔断的要素进行设计手法的变换。比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部空间,中间用活动隔墙或隔断进行灵活分隔:推开来、打通后,是一个连成一气的整体空间;叠起来、收拢去,又成了各自独立的几个空间等等,并通过隔断的高度和宽度及闭合关系的变化来适应居民在商业建筑中进行不同活动时的心理变化。还可以通过室内活动部件、设施和家具来进行灵活分隔。

另外,居住区商业室内设计应尽量缩小陈列面积,利用管材、板材和透明材料制作道具,在物理空间和视觉空间方面均强调其通透性、灵活性。为了适应居民消费需求和市场的不断变化,居住区商业建筑应该在满足功能使用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空间的限定度小一些,创造活泼、通透、开敞的效果。

2.2 外部空间设计

①设置商业广场。商业建筑如果位于道路的交汇边沿,那么人流的集结与疏散、车流的导人与疏出、行车的交汇视距与交通安垒,要有适当的缓冲地段。可以利用地面的坡度、抬升或下降,结合人口空间形成人口商业广场。商业广场不仅用于人流集散,也是商业活动的舞台,其气氛轻松、形式活泼自由,可以举行娱乐活动,超越了单纯的商业功能而成为吸引顾客、增强城市活力的重要公共空间。②沿街退让。紧临道路而设的居住商业建筑可在沿街的边缘地带平行街道退出属于建筑红线范围之内的“私有”块状或线状空间,它是达成建筑与居住区和城市联系的中介环境,同时也是由公共转人“私有”的过渡性空间。

三、居住区商业建筑造型设计的要素

3.1 形体

建筑形体是内部功能空间的外在视觉表现,并受外部环境和审美要求的制约。建筑造型设计即是以视觉形象体现主观审美要求的过程。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建筑造型的考虑往往是与建筑内部功能组织和空间布局同时交互进行的。首先,在进行功能分区的同时,设计可将建筑空间归纳为若干个功能体块作为造型设计的基本空间素材。对于建筑来说,其功能体块的组成和规模大小是由设计任务决定的不变因素。但是其布局、形状和造型处理却可完全不同。从功能分区是功能体块的形体选择,到空间布局中结合造型意匠对形体关系的调整,直到最后完善形体的功能和审美意义对其造型进一步的加工,这就是形体要素在建筑造型设计运用中逐步演变的完整过程。

3.1.1 功能空间的形体选择

反映建筑使用功能的空间体块应选择空间形式合宜、并符合造型设计要求的形体。一般从工程技术的角度考虑,常采用外形简单、规则或几何关系明确的建筑形体。特别是基本几何体,不仅便于工程实施,而且在视觉效果上也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建筑常用的几何体可以立方体和圆球体为原形,分为平面体系和曲面体系两大类。各种基本几何体都显示着特有的视觉特性。有两种、三种或多种几何形体构成的复合形体仍具有明确的几何组合关系,具有丰富多姿和灵活多变的组合造型,可以充分表达建筑使用功能的内涵。

3.1.2 形体造型的加工处理

造型设计在基本形体选定后,为更好地满足内部使用功能和多样化的审美要求,经常需要对基本形体作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形体造型的加工处理手法在现代建筑的造型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已不只局限于二维立面处理,而更注重采用三维空间的处理手法。对单一几何形体的三维加工处理是常见的处理手法。其基本手法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种:①削减法又称为减法,即使按照形式构图规律切削或挖去基本形体上的一部分体块,以达到修正形体视觉形象和创造富有造型细部的设计目标。这种手法在追求简洁、精巧的交通建筑造型中较多见。②添加法。此法恰与减法相反,即是在建筑基本形体上添加附属形体,用以丰富和完善总体造型的手法。③分割法。这是一种消弱形体的体量感,化整为零的处理手法。它以增加形体的层次感,使单一形体变为多元组合形体,或用以改变形体的比例关系,调整尺寸感,创造出服务区综合楼新的视觉形象。④转化法。这是采用从一种形体过渡到另一种形体的渐变手法创造新形体的加工处理手法。构成形体转换的因素包括形状、方向、大小、角度和曲率等几何要素。这种新形体因几何关系复杂,传统结构形式难以实施,当代建筑材料技术的进步,为其发展运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3.2 色彩

色彩是环境中重要的视觉元素,它和形、光等视觉元素一起传达建筑环境的信息及语言。它依附于其他元素而存在,又和其他元素紧密相连。色彩相对于其它视觉元素,更加直观和鲜明并且富有情感。色彩在商业建筑中的运层、预制织物膜带条、土工织物或土工格栅中间层、低黏度沥青混凝土层等均匀应力吸收层。

3.3 施工过程中控制裂纹

3.3.1 采用应力吸收薄膜,对减缓反射裂纹的产生与扩展有明显的效果。可使裂纹处相对位移产生的应力传到面层时大为减少,明显降低应力强度因子。而吸收薄膜的弹性模薰越低,防裂效果越好,可见应力薄膜应选用低模量高韧性、大变形率的材料为好。就目前常用的材料而言,土工织物与沥青橡胶薄膜的弹性模量都较低,变形率较大。不存在低温脆裂问题,效果更佳。

3.3.2 用土工格栅加筋沥青路面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车辙、反射裂纹和疲劳裂纹,不同类型格栅性能显著不同。

3.3.3 橡胶沥青吸收膜,是使用废橡胶磨细的粉与热沥青搅拌后,施于面层中间,形成一薄膜或与砂石成一薄层。有试验结果表明,此应力吸收层在面层中间效果最佳。

3.3.4 严格半刚性基层碾压时的含水量,混合料的含水量不能超过压实需要的最佳含水量或控制在施工规范容许的范围内。半刚性基层碾压完成后,要及时养生。碾压完成后或最迟在养生结束后应立即用乳化沥青做透层或粘层,然后应尽快铺筑沥青面层。

3.3.5 控制好制备沥青混合料时加热时间和温度,加强碾压,可减少反射裂纹。为减少路面裂纹的出现。应在铺设沥青面层前,就采取裂纹预防措施和处理技术。特别是在道路建设初期采取措施阻止裂纹的形成,这将大大减少裂纹的产生。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中,我们应当注重人性化设计,始终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对空间环境的需求,创造多元化与立体化的商业空间,实现人们向往的空间环境与心理预期。因为只有吸引来更多的消费者,满足他们多元化的需要,才能获得更大的商业效益。成功的商业建筑项目应是一个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建筑物,也是对一个地区、一个时期文化艺术的浓缩,对延续历史文脉、彰显时代风貌、传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起到积极作用。

居住区建筑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小区生态建筑 生态住宅

1前言

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新范式,生态世界观为生态建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使建筑学从跟随科技的发展而探讨技术世界的问题转向思考人类真正的生活世界的意义,追问生命的价值,寻求人类建筑与自然界、社会经济及技术协调发展的健康导向。随着建筑师的醒悟和思考,建筑界开始提倡树立生态意识。高技术生态建筑的推出,是人类建筑发展史上的又一迈进,虽然一定时期内还属于小范围的尝试,但它的导向不容忽视。

居住区生态建筑的组成,可以视具体的规划设计而区分为建筑主体部分和附属部分,一般包括了占住区主要建筑比例的生态住宅和外环境中的一些园林建筑及小品。

2 居住区生态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设计内含着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生态建筑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涉及城市规划、建筑选址、建筑造型、建筑材料等。对能源的节约和高效,对生态环境的理想营造,始终是生态建筑设计考虑的关键环节。在当前逐渐建构、形成的生态建筑学理论和方法中,特别强调了生态建筑设计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如整体有序原则、永序利用原则、循环利用原则、反馈平衡原则、有偿使用原则等。结合对其他居住类型生态建筑的实质内容和形式特征的探索,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对居住区生态建筑设计的理念做一探析。

2 . 1 健康舒适

健康舒适是生态建筑的主题。生态住宅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住宅里要控制室内空气中各种化学污染物的含量,使室内有良好的采光、通风,达到一定标准的热舒适、光舒适和声舒适;外环境里,要营建必要的土壤绿色环境、水环境,有适宜的能遮阳的大树,甚至有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味,有花香鸟语等怡然自得的天成之趣。

2 . 2 高效清洁

高效清洁是生态建筑的重要目标。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各地不平衡、耕地资源医乏的国度。在今后的20 年一30 年内正处于加速城市化”的阶段,由此预计,21 世纪上半叶,我国居民的住房需求将是居高不下的。在各类消费品中,住宅是其中耐久性最长、耗用资源最多、同生态环境结合最密切的产品。

房屋投划吏用后,仍需不间断地用水、耗电、供热、制冷、产生垃圾等等,这就使得生态、环保和节能的任务尤显重要。在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方面,讲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立足于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两方面结合起来,所关注的不仅是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和利用可再生洁净资源,还涉及节约资源(如建材和水)、减少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环使用等,应尽量采用各种生态技术实现废水、废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使其得到再生使用。

2 . 3 和谐优美

在生态文明的新时期从人类持续发展的高度正确平衡人对自然的权力和义务,使人类由牺牲环境、牺牲大量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牺牲子孙后代为代价换来的,当前大部分区域短暂的“繁荣太平”的气氛中转变为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特征的“绿色文明”。在生态社区里,真正让人们体会到:什么是民主、平等和祥和,什么是尊老爱幼,什么是人与动植物和谐共处,什么是诗意的栖居。

3 居住区生态建筑设计技术的发展

设计是实现生态建筑的基本技术策略。生态建筑是一个总体复合的概念,在考虑材料再利用,新能源开发等很多问题上都不应该停留在个体建筑这个尺度上,应该把它放到一个区域内通盘考虑,也可以认为生态建筑是一个技术的集成体,许多技术问题,比如能源化问题、污水处理问题、太阳能采用和处理问题,并不是建筑专业范围内的问题,需要建筑师和各个专业的工程师共同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住宅概念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异,地产界推出的住宅更多的是集合式住宅,少量的是别墅和Townhouse , 由于城市用地的限制和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化,城市住宅还不能主张发展独立式的或低层式的,在此处探讨那种别墅式的住宅生态技术和艺术是没有多少实际价值的,重点还是立足于多层、高层这种集合式住宅的生态技术。

当今的生态建筑设计有两种趋势:一是从生态概念向建筑设计渗透,复原已经退化的环境区域,采用天然材料完成从“生态到建筑”的过程,呈现和谐、自然的风景特色;另外一种趋势,是将技术进步的成果应用于建筑的保温、通风、采光,改善小气候,形成舒适的小环境。二者的共性都是需要生态原理、生态技术作支撑。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绿色生态住宅的出现为居住建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从生物气候学的角度研究新的建筑设计方法,以满足人们的舒适和精神需求,以及降低能耗是这一时期生态住宅发展的重点。

4居住区生态建筑设计手法

我国发展生态社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向思考生态设计的方法和过程:

(1)从建筑所在地域出发,利用本地材料的乡土地方主义设计手法;

(2)着眼于高技术表达,利用技术解决生态问题的高技术设计手法;

(3)既重视地方性,又适当地引入新技术的“折衷式”设计手法。

5实例分析

2008~2009年,本人参与的深圳潜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曼海宁花园南北区项目。该小区位于深圳市龙华二线拓展区北侧,西邻新区大道,北邻和平路,东侧为上塘路,南侧为建设路,地块分为南北两块,中间规划有区间路,北块用地面积为23570.72平方米,南块用地面积为26429平方米。本项目的开发内容包括住宅、商业零售区以及地下停车设施。潜龙曼海宁花园的设计理念的指导原则就是将项目的两块用地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将本项目作为一个城市公园,即“绿洲”进行设计,创造出一个植被繁茂的公园般的环境,达至和谐优美,促进其住户的身心健康。这种场地布置方式有助于实现下列目标:

1.将相对低层的点式建筑布置在西边,相对高层的连体建筑布置在东边,从而使所有的住宅单元都能最大限度地望到西面远处的山景及水库,强化了远景山体的重要性

2.建筑主入口设在两块用地中间,用一个大型的入口广场组织起来,带出一种开

放而欢迎的感觉,同时让居民们免受干扰。底层商业裙楼自然形成六米高的大型

开口,标志着通往中心庭院的入口通道,并且成为两个庭院景观之间的取景框。

3.虽然南北两块用地之间的区间道路将两侧的住宅分隔开来,但是二者仍然可以通过开放式庭院和中心广场以及架空廊道实现相互联系。而且我们认为如果两个区间路能实现部分下沉的话,两块园地通过中心广场及庭院平接,是能有效解决内外部的交通矛盾、环境矛盾,可以使整个片区人居环境得到很好的质的提升。

4.错落有致的平面布局形成中央庭院。院内设有湖泊等非参与型景观,庭院中心设计为一个参与型休闲区,设有会所、泳池及室外娱乐场地。在商业零售区裙楼屋顶设置了一个架空层,在上面精心布置了绿化、茶室以及休闲娱乐空间,以泛会所的形式作为整个小区休闲活动的重要补充。

5.商业零售区主要为一层,沿上塘路、建设路及新区大道布置为访客、游人和本地居民提供支持服务。用地东南角沿上塘路设置了一个MiniMall,丰富了整个商业的结构空间。区间路两侧设置商业步行街,巧妙地与中心广场结合起来,共同构成整个小区的门户。

6.大部分住宅单元的主要朝向设计为南向,以利用西向的景观。大部分住宅单元或可望到远山,或可望到庭院景观; 同时, 这些直通的单元也拥有相反方向的景观,从而获得采光和通风方面的优势,并可看到附近开放空间。

7.为了将类似公园的感觉和氛围延伸到住宅区内,小区在采用更高级铺地材料、围墙和大门设计元素之外,还将种植类似植物;路灯和花园座椅等将与庭院设计相结合。

8.大部分交通和停车位安排在地下部分。通往地下通道的出入口将予以美化,且不会出现在人们漫步的视野中。地上街道结合景观设计,精心设计街道走路,创造出精美的建筑和景观。总体规划的关键就是入口的序列以及穿过和围绕小区的路线。

1.砌块外墙设计――外墙彻砖饰面的组成部分,从外向内分别为:浅色砌块饰面、2英寸聚苯乙烯隔热层、气密/水密/汽密膜、内含钢丝网的水泥找平面、混凝土砌块填充层。

2.窗户和玻璃――窗户系统为外涂Kynar涂层的铝窗框,配以有low-E涂层的一英寸隔热透明玻璃,用于隔音和天气保护。

3.木材――木制壁板和水平木板条用作面和遮阳材料,铺设在隔热板之上。

4.石材――金属支架固定在结构性框架上,而石板就安装在这些金属支架上的金属夹具上。

5.铝板――有隔热和无隔热功能的铝板通过金属夹具安装在框架系统上。

居住区建筑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软性硬性双重性特征科学方法

居住区建筑设计的特征分析

居住区的建筑设计是一个将社会、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交叉而成的建筑规划学科。它具有多元化特征。这些综合性的特征可分为硬性和软性两个方面:

硬性是指涉及到科学领域的多种因素,一般是与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的实践和认知的客体对象有关的,比如,国土地理、施工结构、气象、气候、材料、设备、绿化、卫生等因素。硬性因素具有明确的定义和边界,能够做出精确的定量分析并按照一定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

软性是指涉及到社会科学领域的多种因素,它一般是与社会的发展环境以及人们的主观认识和实践活动有关的。比如,经济、人口、文化、心理、艺术、视觉等因素。由此而构成的建筑设计的内容则具有模糊的性质。除了一部分的经济及人口因素以外,大多数的软性因素集合的边界难以确定,因而无法直接进行计量和分析,只能用比较弹性的方法做模糊的处理。

二.居住区的建筑设计的双重性特征

居住区的建筑设计在规划系统是介于比较微观的建筑单体设计与比较宏观的城镇设计之间的一个层次外置,因此居住区的建筑设计规划具有软性和硬性的双重特征。

由于居住区建筑设计本身所具有的软性和硬性的双重性,所以仅仅依靠人模糊的认知或者举例分析是无法准确处理设计中的具体问题的。因此,我们必须借助各种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居住区建筑设计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才能提出更合理而准确的方法。

通常用于居住区建筑设计优化的科学方法理论有:优化论方法、系统论方法、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仿生论方法、物元论方法、寿命论方法、智能论方法、模型论方法以及模糊论方法等等。

以上各种理论方法虽然在数学分析方法上有所差异,在理论的认识角度上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在哲学思维方面比较接近,而且都带有辩证逻辑的特点。比如:我们可以将设计的对象分割为一些基本的因素,那么这些因素之间必然会存在普遍的联系和相互的作用,这种相互关系既具有一致性,又具有对立性,系统的结构与特定部分的功能相互制约、量变质变关系、时空存在的形式,这些都是设计中的方法和原则的体现。此外,在技术与艺术的软硬关系之中也充分的体现了设计中的辩证关系。比如:建筑的造型带给人的视觉感受、文化生活、视野舒畅等设计要求都属于艺术和心理方面的因素,而面积、人口、光照、服务设施以及交通等因素则属于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人的生理因素和技术因素。居住区的建筑设计师在对以上的特性进行辩证的分析之后,可以对前者采取软处理的方法,也就是凭灵感创作、经验和技巧以及形象思维、形象描述、定性调查等方法进行处理。而对后者则应该采取硬处理的方法,即依靠数理统计、逻辑思维、各种标准规范、抽象模型、物理实验、电脑系统以及抽象模拟等方法对硬因素进行处理。

设计内容更的软性和硬性不仅体现在从设计草图到施工图的整个过程,还反映在环境生态、建筑造型、居住功能以及技术经济等方面,因为这些方面最终决定了设计的目标效益。软硬综合交叉的设计方法应该贯穿在整个方案的构想之中,从构思到描述,到质量的评定,到识别反馈以及方案的修改和文件的编制,整个过程都要注意软硬思想的综合交叉。此外,在居住区的建筑设计优化中还必须通过一定的接口技术将软硬因素和方法联系起来,最好是能构成技术系统,以便更好的使用软硬综合技术。

软硬综合的技术方法的构成

在处理设计师的创作经验与电脑辅助设计的接口问题时,应该注意一下问题:

1.设计中的新方法是技术系统软性部分的核心技术,当需要对设计方法进行更新时,注意一定要在现有的设计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传统的设计技术和方法与创新的技术方法之间的替代是一个逐渐交接的过程。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软性经验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2.由于人工智能只是在一定的经验知识基础上和一定机制条件下的固化,所以设计师的思维创作应该是影响和主导设计方案的最主要因素。同时,计算机能够对数据、图形以及文字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从而大大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3.离散数学以及模糊数学的方法都是在居住区建筑设计中处理软硬双重性问题经常使用的技术。而数学方法、逻辑方法以及形象方法和经验的交叉使用常常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即用平衡常数方式和权值来解决对不可直接计量因素的量化分析问题。

4.作为人机交互和软硬件结合的设计条件,CAD是进行居住区建筑设计优化所必备的,在开展设计工作之前,要做好CAD系统环境的软硬件配套,为设计工作的做好软硬件的准备工作。

结语:居住区的建筑设计介于微设计与宏设计之间,受到许多软性因素和硬性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双重性特征。在进行居住区的建筑设计优化时,要综合考虑和处理软硬因素,交叉使用相关的科学方法。同时处理好在各种技术交叉使用时的接口问题。本文对居住区建筑设计优化的综合性特征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对处理各种技术运用中的接口问题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设计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岳宗晓. 人・空间・环境──居住区设计“以人为本”之我见[J]. 北京规划建设, 1998,(06)

[2] 张兴国, 郭璇. 三峡库区移民居住区人居环境建设初探――以巫山县大昌新镇移民居住区设计为例[J]. 新建筑, 2004,(06)

[3] 严书明. 从环境设计中塑造个性――南京扬子石化公司居住区设计方案[J]. 城市规划, 1985,(06)

居住区建筑设计范文第5篇

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一部分,目前仍是一个发展历史较短的产业,其主要是指在现代的消费文化影响下,设计师以科学为基础,结合不同城市的消费文化和人们整体的消费水平,根据建筑物的性质特征、特殊构造、建筑物所处的环境和规定的标准,运用建筑美学原理,采用物理化学技术手段及艺术的表现形式,创造出一个精神与物质并重的、完善的、合理的、优美舒适的消费空间环境,进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和消费需求的理性空间设计创造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经历了许多品位与思想演变的艰辛历程,逐渐从建筑设计中分离出来,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与质量的提升不断创新设计出一些新的独特的设计风格。然而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也使人们的消费和居住环境面临着生态破坏、温室效应、能源短缺等错综复杂的问题。

2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的问题分析

2.1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规范不明确

现阶段由于我国相关产业对固定资产的投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行业逐渐发展起来,面对巨大的消费刺激,商业建筑空间设计公司的日益增多,并不断发展壮大。然而由于国家有关部门没有对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行业设立较详细的行业标准,加上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行业管理不够规范,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师的专业水平良莠不齐,全国各地的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行业发展不平衡,导致不规范从业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些恶性的行业竞争严重影响了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的质量,甚至侵害了居住者的身体利益,比如涂料用量不合理、化学配料过量等问题,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重视不够,这破坏了建筑空间设计的市场竞争秩序。

2.2设计师队伍素质不高

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十分了解设计的专业知识、设计规律和设计美感,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国内许多缺乏相应师资的大专院校都开设了建筑空间设计专业,社会上的一些机构也开办了一些空间设计培训班和电脑培训班,这使得空间设计的设计师队伍在数量上得到了壮大,但质量却不高,尤其是专业素质方面。设计师们往往采取最传统的方式进行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装饰,缺乏创新意识,艺术语言表达含糊不清,缺少建筑空间设计的逻辑思考能力和设计技术,盲目的追逐时尚,偏向于盲目仿造风格,不懂得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把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看成仅仅是装饰材料的运用,忽视了节能环保问题,忽视了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的消费文化品味和技术内涵。

2.3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缺乏创新精神

现如今的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行业的设计师往往喜欢仿照国外的或传统的设计风格,设计出来的作品往往形式较单一、复合性较差、艺术表达方式抽象模糊,未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和消费需求,时代精神和传统的历史传统不明显,没有对人类消费文化进行深刻的理解,因而在现阶段的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风格中很少发现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的东西。大部分的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不顾环境和建筑类型的套用,将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停留在对国内外设计风格表面形式上的抄袭,以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风格和流派的表面接受取代自我创新,忽略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的深层次精神含义,使得我国的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市场出现刻板、乏味的局面。

3完善未来建筑空间设计的策略

3.1明确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行业规范

由于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涉及到建筑设计的美学原理、艺术审美和施工构造等各方面的知识,因而我们必须规范设计行业的运作机制,加强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行业的市场监管力度,严格遵循市场规律,实行人性化管理,明确行业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的发展。因而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全面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品质和消费文化,保障人民健康,达到人文、社会和环境和谐统一的目标,进而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和消费环境的健康性、亲和性、舒适性、环保性、自然性和行动性的需求。

3.2加强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师队伍的专业培训

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要建立起对设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定期培训制度,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培训考核评估奖励机制。设计师要自觉丰富建筑专业的基础知识,提高艺术语言表达的能力,创新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技术,理清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逻辑,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节约设计材料、合理运用装饰材料,独创风格,使居住者、消费者与自然界的联系,忠实于自己的设计思想,不被外在的意志左右,将自己的消费文化品位、艺术素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大胆的发挥自己的设计潜能,将建筑物的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美学原理与实践相结合,学会融会贯通。

3.3倡导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的创新精神

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行业要追求设计装饰的科技智能化、高度民族化、生态、绿色环保化,必须结合现代的高新技术,激发设计者的创新潜能。科技智能化的空间设计将成为未来居住区商业建筑室内设计发展的方向。设计行业要建立创新奖励机制,激发设计者对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和新工艺技术的应用,使人们的消费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实现现代居住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的现代化。设计人员应当保留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即使居住区商业建筑达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表现出现代人审美情趣的设计要求,使得人们在满足了对消费环境的基本需求后,又回归自然,这将成为未来现代人新的追求方向。

4结束语

居住区建筑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居住区;建筑规划设计;概念变革,设计原则,存在问题,设计理念

一、居住区理论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1、居住区的概念。目前,有关我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是五十年代苏联为适应现代化生活和交通的需要而提出的,并随后形成了一系列规划原则和手法。随着城市的不断成长,居住区层面的规划内容与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相关理论在不断地补充、完善,在东西方学者的努力下,关于居住区规划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从偏重物质功能提高到注重人文内涵,再上升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探索。

2、居住区设计理论的历史沿革。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思想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内部与外部道路有一定的分工,防止外部交通在“临里单位”内部穿越。它把居住区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小区规划”与“邻里单位”等概念。

二、建筑规划设计原则。现代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风习俗,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需要来综合设计,充分体现国家人居战略目标最基本的发展需求,符合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规范。具体而言,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2、满足多元化要求。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适应家庭结构的多元化、小型化、人口老龄化、住宅商品化、住区智能化、及私人汽车进入家庭的转变提供满足各阶层各经济水平住户需求的多类型住房,如别墅、花园住宅、多层跃层、小高层、高层、错层、宾馆式住宅。最大限度满足住户使用功能,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应广泛满足诸如单身、两口之家、三口之家、两代居、老年人居等多种户型结构:丰富建筑造型,使立面新颖,色彩搭配协调,细部装饰美观多样统一。

3、突出生态质量,提高文化品位。低容积率,高绿化率;设置大面积绿地(生态性),分散组团绿地(可达性):应当关心绿地率,并非绿化率。绿地率指小区绿地与组团绿地占小区总用地百分比,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绿地(此两项分别属于住宅用地或公建用地)。而绿化率指空地(也可包括平屋面)绿化百分比:增加文化设施、交流场所,尊重历史文脉,建设艺术学校、画廊、图书馆、电影院等,形成一种风格、一种个性、一种特色、一种品位。

三、已建居住区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

1、第一,已建居住区缺少人性化的考虑。 规划往往以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居住条件为目的,只考虑物质空间的布局,很少考虑居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精神需求,更加忽略了居住区所需的绿地率与绿化率。并且居住区规划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公众的参与,住户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居住环境和设施。因此,这种以物质环境内容决定居住区建设的做法只会导致居民缺乏交往,缺乏对社会的理解和认同。第二,绿化用地量不达标。不少新建居住区的绿化面积达不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同时有些开发商为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片面增加建筑用地,压缩绿化用地,甚至毁绿建房,致使居住区整体居住环境更加恶化。第三,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缺乏对城市发展的总体考虑。开发商在寻求自身开发利益时,很少考虑开发项目对城市的影响,很多居住区开发缺乏相应的必要设施,尤其是城市边缘社区的出现,缺少相应的教育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出现与城市脱离的现象,社会问题突出,犯罪率上升,住宅区内部交通与城市交通缺乏衔接,居民上下班不便,单一功能居住区的过分集中导致城市交通流量的不均匀,影响城市交通

2 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变化及特征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们的居住行为和居住心理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出许多新的社会特征。 第一,需求层次变化。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可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其实质是人的需求由简单的物质需要向精神需要不断发展,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需求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居民对空间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居住区内部的中心集中绿地,而是要从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等不同层次空间获得精神感受。因此,在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考虑居民日常生活对文化、娱乐、健身设施及不同层次交往空间的需求。第二,居民居住行为的变化。居民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居民的日常行为轨迹,计划经济时代居民的这种生活规律性往往表现得十分明显,这是已建居住区规划设计需要遵循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则有很多变化,比如生活、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生活闲暇时间增多、小汽车时代的来临等都会对居民的居住行为产生影响,大型超市开始增多,生活服务设施呈现集中趋势,小汽车、出租车开始增多,人们上班不再完全依赖公交车等。

第三,家庭结构和社会成员的变化。 现代家庭平均人口数量呈减小的趋势,“核心家庭”数量越来越多,表现在同一居住区居民的各种需求会发生变化,家庭的需求结构、消费结构、生活观念和方式都发生~定的变化,家庭劳务也呈现社会化的趋势,社会成员在同一住宅区内也呈异质化的倾向,社会成员在经济能力、教育程度、生活居住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文化背景、居住习惯的居民集聚给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和管理增加了难度。

四,规划建筑设计理念

(1)“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建立。住宅区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对现有环境的保护、节约土地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生活污染排放等问题,使居住区改善小气候,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系统,维护居住区生态平衡,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植物和其它生物多样性发展。

(2)“以人为本”思想的建立。人的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根本目的,居住区规划不仅要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居住要求,同时要满足居民教育、文化娱乐、健身、邻里交往等多种精神需要,要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创造条件,对居民未来的需求也要作相应考虑,规划要有弹性。

居住区建筑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住宅建筑;景观设计;原则

Abstract: it can created a landscape which consistent with the aesthetic ideas and leisure activities, and to achieve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Landscape not only in line with ecological principles, but also has a certain aesthetic and applicable value, suitable for human settlement.

Key words: residential building;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2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住宅建设与景观有共同的目的:建设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拥有美好的环境,城市才真正人性化并适宜人类居住,城市、建筑、景观一体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对居住区景观建设作了一些思考,并希望这些思考对未来居住区景观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住宅商品化、市场多元化的刺激以及人们居住消费意识的提高,开发商与居民对居住的要求日益增加,所关注的层面已由单纯的户型平面扩展到住区的整体环境特色和外部空间设计。众多房地产开发商们把握购房者心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纷纷打出了“景观牌”,大规模拆资修建优美悦目的景观进行产品宣传,以期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景观渐渐摆脱了以前只作为建筑规划的补充角色,而拥有了自己的地位。

一、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程序

当前大多数住区设计的一般过程是:居住区规划(控规和详规)一建筑设计一景观设计。对这种过程的一般理解为:

1)规划:居住区功能划分、住宅、服务配套(交通)设施、规模和定位;

2)建筑设计:建筑功能布置和空间造型;

3)景观设计:绿化配置、硬质景观与游憩设施的功能布置和造型设计。

在这一秩序中,住区设计的三个阶段往往相互脱离或者联系很少,如果设计者缺乏空间观念或不考虑前一阶段的设计意图,就会出现住宅建筑与户外环境也毫无关联的情况,表现为一些琐碎的景观元素零散分布在房前屋后,虽名称花样翻新,却都大同小异,居住区景观建设应该根据广义建筑学的倡导,协调城市规划、建筑学和景观工作者共同参加,实现三者的互动,改变单向的建筑决定论,做到既根据建筑的要求调整景观,也根据景观的需要改进建筑,并经过从建筑到景观再到建筑的多次反复,实现建筑与景观的和谐共生。

二、景观设计要素

住区公共景观的设计是通过对各景观构成要素的合理安排来实现的。现代住区的景观设计,不仅讲究绿化的形态,讲究植物质感与色彩的配置,还要讲究植物群落的生态化布局。此外,还包括对整体空间环境的布局、地形处理、硬软质场地的划分、水体设计、活动设施的选择、景观建筑物的营造、照明设计、室外家具与小品设计等,甚至一方地砖,一块缘石的选择和细部处理,都要经过规划设计师和建筑师们的共同参与研究,以求实现整体环境的最优化。

三、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

(一)体现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则

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的基础,在住区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对地势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树木的保留要因势利导,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如某小区内对原有的“竹园”保留和适当移植了数十棵香樟树,营造了小区优美的绿化环境。景观设计还应当发挥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景观设计应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

(二)明确的功能要求

根据居住行为学的原理,住区的公共景观设计具有明确的功能要求,它的重点功能是针对婴幼儿、老年人,因为住区户外环境是他们主要的户外活动空间。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地面的高差等,这成为很好的着手途径。同时住区的景观对所有住户具有心理调适的功能,给予每个人以家园感,促进社区居民的民主和自主精神。居住区的景观兼顾了“动”“静”两大功能,居住需要“动”,这包括运动、健身,所以居住区会出现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场地,比如儿童玩耍、老人跳舞、健身的集散广场都属“动”的部分,而人们休息赏景,下棋等属“静”的部分。在设计时,“动”的区域应安排在远离

住宅建筑物的区域,或集中设置,如设置在会所,以免干扰居民的正常休息。

(三)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才使得整体具有更加真实感人的持久魅力

建筑的风格是景观设计风格的基础,景观设计的风格取向必须考虑建筑的特色。如具有一定特色的住区,建筑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语汇,景观设计应崇尚“自然天成”“依山就势”“随高就低”的艺术效果;如万科房地产开发的某居住园,其原创现代的中式住宅,打造前所未有的现代中式住宅院落,让耳目一新的景观出现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面,在整体规划设计上,对中式传统住宅形式进行现代手法的演绎,展现了项目对实现人文自然的现代中式居住观的追求和探索,整个项目给人一种古朴典雅而又不失现代的亲和感。

(四)强化中心、创造层次感和围合感

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应着重于强化中心景观;层次感是评价住区环境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住区景观设计应提供各级私密空间,并且各层次之间应有平缓的过渡。住区中公私动静变化细致,应努力营造一个“围而不闭,疏而不透”的空间氛围。实践表明:同单靠建筑的围合相比,利用景观手法进行围合不但行之有效,而且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围合感的塑造应与空间性质的不同而细致地变化。一般说来,公共空间(入口广场、休息广场、主题景观、观赏草坪)的设计线条动感且颜色艳丽,强调太阳光的照射、舞台暗示,体现“人看人”(交流渴望)的乐趣。隐秘空间(人户门厅、宅前绿化、联排私院、屋顶露台)的设计则侧重静谧和私密的感受,需强调阴影、构造的细节,采用导热率低的材料以及必要的视线遮避。

四、结语

居住区的建设反映了科技与人文的共同进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在经历文化导向上的转型,向更加理性、科学、开放、创新的文化主流发展,寻求人性化、高品质、个性化的景观环境已成为居住区发展的追求方向,并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更大程度地考虑到居民对环境的需求,这就更多地表现为居民对住区环境营造和维护的参与性,使设计师和业主形成“互动创作”的方式,更大范围的遵循使用者的需求与情感体现,实现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共生。建设更加体现精神特色的美好环境,是居住区景观环境建设未来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章祝联.浅谈现代城市与景观建筑[J].山西建筑,2007,(6):42―43.

居住区建筑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居住区 景观设计 生态 介入

1 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现状

中国的城镇化已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最大的问题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不断上升,中国的城镇化率已从1990年的18.9%上升到2007年的43.9%,随着居住区大量涌现,人们不得不面对与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种困扰。1995年以前,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深受苏联小区模式的影响,采取居住区一居住小区―组团的分级结构模式,居住区空间也随之划分为三个层次。

明确居住区、小区和住宅组团的性质和规模是为了在规划设计中有共同的语言,便于配备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但在这种小区模式下使得人们认为居住环境的概念就概括为“绿地+场地+小品”的小区绿化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环境设计集中表现为绿地的分级与组织及环境要素的配置,强调绿化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的高低成为衡量居住区环境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人们对于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总是认为其是建筑规划的延伸,更多的是一种绿化,及美化环境的概念。同时空间层次的划分,限定了小区的景观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往往成为建筑设计的附属,未经深入设计的环境效果难免不尽如意。

2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介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优秀的城市住宅环境不仅可以提高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而且也是住宅内部空间的延伸。通过居住区外景观环境的塑造,让居户有了与大自然沟通的空间,人与人交往的场所,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恬静平和的居住氛围。当前房地产开发策划理念也从卖地段走到了卖环境的市场营销阶段,但是与建筑设计相比,景观设计在我国快速发展也就是这十几年的事,对于景观设计的介入,开发商往往在认识上有一定的误区,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学科,有其专门的设计理念、思路以及对于环境空间的看法,但是现在的居住区开发设计中景观设计的介入往往是落后于整体开发。有时建筑都快结顶,木已成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就成了简单的绿化设计。

在这里提出的是一种“大景观”的概念,现代景观设计不是一个简单的绿化设计、美化设计,而是对整个项目设计过程的全面介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2.1 立意主题的建立

人们在居住区营造中的最终目的是营造一种场所精神,即认定自己属于某一地方,这个地方由自然和文化的一切现象所构成,是一个环境的总体。栖居于同一个地方场所的人们通过认同于他们的场所,旨在认识、理解和营造一个具有意义的日常生活场所,一个人的居住的真实空间。那么如何才有场所性,场所是由两部份构成,即场所的性格,场所的空间。空间是构成场所现象之基准组织,而场所性格则是所有现象所构成的氛围或真实空间,而居住区景观就是将场所的性格及空间互相结合,通过各种总设计手段表现出来。,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景观规划使人们认定自己属于某一地方,是这个地方自然和文化的一切现象构成,是一个环境的总体。那么对于居住区来讲,他们的场所精神就是开发商想要营造的一个最终目的,虽然这包含了各种条件与因素,但是对项目风格的确定是首要的一环。

2.2 全程的设计介入

新的景观设计模式,改变了以前那种等待建筑设计完成以后再作环境点缀和修饰的做法,使环境设计参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全程。景观与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与开发商的项目定位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居住区景观设计,在介入时间上应该大大前移,应在项目准备开发时就应介入,与开发商建筑设计单位及策划单位共同参与,并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及时对项目规划及定位提出修改意见,真正做到景观与项目的完全融合,做到景观设计与建筑风格及规划空间的完全统一,避免简单地成为对建筑规划的补充及修正。同时居住区景观设计时应注重小区业主的参加空间及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对于以后居住者意见的尊重。

居住区的发展犹如一座复杂而且精密的钟表,一发而动全身,项目操作应考虑各方面综合要素,一般在景观前期介入。对于建筑规划设计从景观设计角度有以下建议:

首先,规划时对建筑体量的设计和处理上做合理的考虑。比如将过大而单一的体量通过变异、高低、长短、错位、退台的变化和组合等,以作为改变其方盒子形象丰富住区景观的一个重要手法;住宅单体设计时将常有的阳台、露台、空调机位,构件等立面上的各种元素及色彩、质感、装饰件等,结合体量组合及造型,进行优化整合设计,从而使建筑与室外的空间环境相互穿插融合,使住区的视觉空间环境成为一个自然统一的有机整体。良好的住宅单体外部的造型设计,则又将为住宅套型内部提供良好的室外景观资源。应使造型及色彩对住区景观环境产生积极和正面的作用,而非是消极和负面的影响。

第二,套型设计应强化户内外视觉景观的交融。对住区环境质量的精心营造,几乎可使每一栋住宅楼都会具有不同特色的环境处所,如何将楼层所处的外部环境资源景观纳入户内,又是继外部景观环境设计后的又一个值得研究的环节。方法当然是很多的,关键在于设计意识上的重视并巧妙运用。

第三,提高室内视觉景观质量并注意室内空间的互借。从户内视觉景观分析,如果将住区室外环境作为远景、露台和阳台的景观设计为户内提供中景、套型设计时再有意进行室内近景的组织,将室外景观通过序列组织而连续延伸到室内,能使住户感受到远、中、近等三种不同层次的景观,达到扩大室内空间感觉。改善封闭郁闷的效果,为营造室内空间感和流通感,从而营造开敞、舒适、宜人的居家环境。

2.3 介入范围的扩大

现代居住区景观涉及面与传统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另一个巨大区别就是对设计范围的不同理解。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各类园境小品,休闲设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地、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形态及其界面,乃致人的视线组织等都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范围之内,从而大大扩展了“绿化+场地+小品”小区绿化模式的设计对象范围,而这不仅仅是一个设计范围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对于居住区景观设计理念的不同理解。在关注环境氛围的创造上。同时,景观设计将居住区环境视作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协调居住区环境与区域环境的关系。

2.4 介入手法的丰富性

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不再拘泥于某种设计风格和手法,而是根据具体的项目环境及介入时所处的项目开发阶段而定。现代艺术(如解构主义,后现代,波普艺术)及新的哲学的发展都为景观设计拓展更多的设计理念提供了灵活多变的构图手法,将现代的几何构成手法和流畅的性线形态

揉合到环境中,丰富发展了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为人们创造可观、可游、可参与其中的居住环境,为人们营造诗意的空间。

多样性的物业类型和多样性的建筑规划所形成的空间是景观设计得以存在的母体,也是它的基本载体。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对建筑规划空间进行梳理,由于不同的建筑空间规划会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景观设计必须通过对原有的设计理念及不同空间的大小、类型进行整理,采用点一线一面模式,将各种元素构成的点贯穿起来。节点、地标、路径、边缘、区域,由主导元素构成的点形成网络序列。一个多层次的等级系统。点线面的结合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由于居住区的物业类型多样,每一种类型所形成最后空间的类型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景观设计就应对其物业的不同类型提出不同的设计模式组合。

3 设计遵从自然

中国的建筑与环境关系深受儒家道家的影响,中国人对于居住空间环境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界的有机统一,这是一种哲学境界与审美境界,更是一种人生理想,庄子在几千年前就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反映出人们从自然界获取生存条件,必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观点。

对于自然内在价值的认识与尊重,强调土地的固有属性对人类使用的限制性和造宜性,应认识和理解地质学、水文学、土壤学、植物学和野生动生物学,它们可以为设计提供可靠数据,这也是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给予人们的经验。所以对于景观设计中的自然性与生态性,一直是衡量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4 交往活动空间的重要性

居住区环境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营造动人的视觉景观效果,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居住者使用,所以强调活动空间的重要性,来增加人们的参与性。

当前我国居住小区常常是功能分区明确,居住空间的功能被划分为住宅、道路、绿化、服务设施,彼此功能划分明确,空间互不交。住宅的高度、日照、间距、朝向、建筑密度等都经过精心的设计达理性的结果。公共交通与居住分离,空间组织的秩序和空间结构的明晰条理。但人的居住生活对应的是一种含混的、复杂的内在机理。简单划一的物质空间缺乏生活的情趣,容易造成精神上对环境的空虚感和孤独感。这也是现代居住区中出现的“城市病”――邻里老死不相往来。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正是要打破这种简单划一的物质空间,通过创造多元化、多层次、含混性的居住空间,来反映生活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公共活动空间对于人的感受主要通过空间的不确定性、多义性及含蓄性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