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古建建筑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仿古建筑设计;概念;特点;基本样式;思路
1.仿古建筑的概念和特点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远,形成独特,建筑物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宏伟中不失细腻,庄严中不失优雅。“仿古建筑”与古建筑几乎相同,但它已经完全脱离了具体型式的案臼,如果仅停留在型式上的理解,那么对传统建筑的因袭照搬就在所难免,也是对仿古建筑形式的偏见。所以说对“仿古建筑”一词全面和准确的表述是模仿古建筑设计的外在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体现在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保持构架制原则。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鉴于木结构的耐火性很差且使用周期短,在现今建筑中已经不提倡使用;而构架制的结构形式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极为相似:传力途径明确,主体的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分开。这就说明框架结构是最能体现古建筑精髓的结构形式。这也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但彩画制度这一形式在现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也只能通过外贴或喷绘等装修手段才能达到。
2.仿古建筑的基本样式
建筑的外部形态是在满足了功能和结构前提下的美化。西南地区穿斗式木构民居的平面布局是以“间”为构成单位而组建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现代人对居住空间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但结构多样,功能的划分也愈加丰富,这是传统民居的“间”所不能满足的。因此,仿古建筑要为今所用,就不得不作出改变。今天的“仿”主要是对古建筑的外观造型、装饰部件和建筑色彩的仿,对建造工艺仿的较少,柱、枋、?、斗拱等主要构件在仿造中被钢筋水泥替代,纯粹成为了体现“古”的装饰元素。“古色古香”是现代人对古老的东西最直白的感叹,因为色的搭配能引发人们对古的感受,中国古建筑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色彩搭配体系,在重庆的仿古建筑中则主要体现了原木色的柱与枋,青色板瓦、白墙。
3..工程案例概况
近期所内通过几个项目对仿古建筑的规划和设计进行了很好地实践。如下文提到的项目为东海半边山五彩渔镇项目,位于东海半边山旅游度假区的新鹤片区,北临居民点,东至新鹤沙滩,西、南接四季渔村。项目基地周边比邻欢乐海洋、品尚度假等主要项目。五彩渔镇项目由三块用地组成,总用地面积约18.31万平方,计容建筑面约16.14万平方米。其中本次报建项目为其中一块标编号ZX01-09地块,用地面积15.53万平方米,容积率1.0,计容建筑面积约15.53万平方米。
4.仿古建筑的做法
在仿古建筑设计实践中,新老工艺结合运用常见三种形式。其一是基本继承传统古建筑的木、砖、石构造做法,局部隐蔽部位采用新工艺以弥补传统工艺做法的不足。如在建筑的基础采用现代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予以处理,使古建筑中常出现的基础沉降现象得到改善;在建筑屋面系统隐蔽部位增设现代材料的防水层,有效延长了仿古建筑屋面系统的使用寿命。第二种是主体构造框架应用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并通过古建筑传统装修方法如天花、藻井、走马板、油饰彩画等,使其构造框架处于隐蔽部位。其他细部构件采用传统工艺做法。这种结合方式既能较好体现古建筑的神韵,降低建筑成本,对建筑的主体构造也起到加强作用。第三种则是基本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施工工艺去完成对古建筑形体的塑造,通过装修装饰的手法去体现古建筑的特点。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大量应用了现代建筑技术,但复杂且精细的装饰构件通过混凝土来实现是对施工工艺的考验。
如何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来实现古建筑中的各个节点和构件?接下来我们通过下文来阐述仿古建筑的设计的几个要点。
(一)合适的柱网开间
仿古建筑有较为规整的开间模数, 考虑到一扇木门的宽度在500mm到600mm之间,一般在3.6米到4.5米之间,每开间做四门或者六门。
(二)合适的层高比例
仿古民居一般做两层,较低楼层层高高,较高楼层层高矮。为适应现代建筑的功能布局,一般首层可控制在3.3米左右,二层2.8米左右。
(三)准确的轴线定位(结构轴线、木构轴线)
仿古建筑的主体结构仍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本身有一套柱网体系。但仿古建筑仿的是木结构,故另需要一套反映木构装饰的轴网体系。两套轴网在大部分情况下基本一致,但在一些入口变化的地方,为保证外在的木结构开间的一致,刚劲混凝土柱位需要往里退。
(四)多样的墙身的做法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总结出仿古建筑的几种立面,反映到构造上就是几种墙身的做法。
4.结语
仿古建筑的兴起既有历史的缘由,又符合现实的需要。它虽是现代机械化的产品,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体系中承载的文化记忆,简单地把中国古典元素同西方建筑理念组合起来,难免会落于俗套,给人留下索然无味的感触。在经济建设与文化复兴兼顾发展的今天,文化不应该成为发展经济的垫脚石或装饰品,更不能将仿古建筑作为表现文化的唯一手段,因为历史与社会总是在发展,人类的建筑文明始终该有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邹德侬,戴路,张向炜.中国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关键字】仿古建筑;技术;维护管理
1、引言
古建筑之所以可贵,除了它们是用金钱和血汗堆成的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历史的遗存,保护古代建筑,主要是保护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工程、艺术方面的成就。仿古建筑不但保护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成就,而且还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体现了传统建筑风格,改善了建筑环境,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由此可见,对仿古建筑的建造维护显得格外重要。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在仿古建筑的建造过程中的一些技术及其维护管理。
2、工程概况
某地美食街占地面积12000m?。街两边布置了10栋风格统一,又各有特色仿古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几乎涵盖了园林建筑中亭、廊、楼阁的所有建筑形式。既有南方轻巧雅逸的精致秀丽, 又有北方平缓持重的贵族气派。
3、仿古建筑的定义及设计要求
3.1 仿古建筑的定义
仿古建筑是指在建筑形式上较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建筑外观基本上反映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其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方面均反映近现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近现代的建筑作品。
3.2 仿古建筑的设计要求
如今的仿古建筑物大多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不是木结构,为了使得建筑物在装饰之后的外观效果能达到模结构的程度,仿古建筑物在结构设计时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3.2.1 模数要求和构件定型化
建筑物中各个受力构件的大小和形状都要满足古建筑的模数的要求。其他各传力构件也要严格按照古建筑物中各构件的形状和尺寸来确定。
3.2.2 屋面造型要求
建筑物屋面各部位的变化要明显,对其构造也有很高的要求,构架体系可使用步架和举架的方法进行处理,以达到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峻,越往下越平缓的效果,将中国古建筑独特的一面完全展现出来。
4、仿古建筑设计常见技术
4.1 屋面防水层, 焦渣苫背施工
4.1.1 防水层施工技术
先在现浇屋面上做找平层,在举折点粗略地做成囊势即可。经养护7天,含水率达到要求后,进行防水层施工,在正脊、斜脊及垂脊的脊跟部向上做30cm高泛水, 在檐口部位,要粘结密实,收头平顺,不得超出檐口,连格侧面应清理干净,不得污染,以免影响连檐的彩绘效果。防水层施工完后, 严禁随意上人, 经淋水隐检后, 进行焦渣苫背层施工, 不得损坏防水层, 如损坏需认真修补。
4.1.2 焦渣苫背层的施工技术
配合比正确,自下而上摊铺平整,拍打密实,囊势造型必须顺畅。主要工作内容是: 做饼、冲筋、铺设焦渣。先挂囊线, 用1: 2水泥砂浆, 做成上口50×50 mm的灰饼,待一天后,再进行冲筋,筋面宽4 一6cm,底宽10一12cm,间距竖向1.5m,横向2m的封闭方格,冲筋时,应上提加筋网片,经养护有一定强度时,方可在方格内由下至上填铺苫背焦渣,同时上提阻滑加筋网片于上表层内, 为加快施工进度, 可对称两面分段施工。经隐检养护后,进行晾背,以干透为宜。焦渣所用白灰闷灰时间不应少于3天,须用机械搅拌。
4.2 屋顶的囊势控制技术
琉璃瓦屋顶瓦面的垂线弧度,其主要作用是,加快屋面雨水的流速,尽可能冲出檐口以外。改善檐内采光,使整个屋顶和四角呈腾飞之势。显见囊势的控制是屋面施工的关键所在。设计图中只能按举折规律标明折点,但瓦面的施工造型必须是顺畅的弧线。如何达到顺畅的垂线弧度即囊势,并能在铺瓦过程中随时得到控制, 复核是屋面施工的难点之一。传统做法是:采用3一5mm直径的细麻绳来挂线,在垂线弧度与设计举折不相符处在麻绳上涂抹黄泥的手法来获得理想的囊势, 该技术仅适用于小型坡屋顶,加之受气温影响麻绳热胀冷缩,长时间后黄泥干裂脱落,不能重复使用,即是获得了理想的囊势在铺瓦时也无法有效的得到检查和控制。经试验采用4mm直径软质钢丝绳,在举折点处用22号铅丝缠绕增加配重获得囊势,并在绳两端用油漆作标定长度记号;即上端以脊背中心为起点,下端以檐口为落点。实现了一次标定重复使用的良好效果。该方法也适用于各类斜脊垂脊囊势的控制。
4.3 铺瓦砂浆的功能改进技术
传统古建屋面铺瓦粘结材料均采用黄色白灰浆,其优点是就地取材, 易操作,便维修,缺点是粘结不牢,日久瓦易下滑,拉裂脊跟,屋面易生长杂草,草根撬松瓦垄缝隙,落叶堵塞过水垄,造成渗漏。由于仿古建筑屋面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现浇板,并增设防水层,琉璃瓦密实性好,吸水性差,若采用黄泥粘结,上下不透气,浆内水分很难散发,干硬龄期很长,若遇冬季受冻,来年解冻后,粘结不牢,造成质量安全隐患,故必须对黄泥粘结材料进行置换。
4.4 仿古建筑中丝缝墙的施工技术
4.4.1 弹线、样活
先将基层清扫干净,然后用墨线弹出墙的底脚线,再按砖缝及砖的排列方式进行试摆,以便验证尺寸和进行适当的调整。弹底脚线时,要注意墙厚、墙头与磨砖规格的关系,丝缝面与背里填馅之间留出1—2cm 的浆口。
4.4.2 拴线、衬脚
按照弹线的位置,在砌筑两端拴挂两道立线叫拽线,在两拽线之间拴挂上下两道横线,下为卧线,即砌砖层的摆砖线;上为罩线,即控制墙面平直的控制线。在砌第一层砖之间要先检查基层是否凸凹不平,如有偏差,应用老浆灰抹平,即为衬脚。
4.4.3 抹灰砌砖、打站尺
丝缝墙的砖与砖之间要铺垫老浆灰。磨制好的青砖要再浇水阴干运至摆砌现场,用瓦刀在砖的朝下面露明侧的棱上刮抹1—2cm宽灰条,砖的顶头缝外棱处、砖的大面两侧均抹灰条,在朝里的棱上打上两个小灰墩,以保证砖摆砌平整,灌浆时浆汁能够流入。按弹线和挂线砌摆第一层砖,并根据事先排砖竖缝统一制作薄竹皮逐缝试插分缝调整,以确保竖缝均匀。从第二层砖起的两端砖用同水平缝厚的薄竹皮支缝,再上跟线、下跟棱、侧看绳进行中间部位的摆砌,这样可以减少人为手法的误差,确保水平缝一致。在第三层砖砌完后,应打站尺检查墙面的平整度、垂直度。将平尺板的下面与基础上弹出的砖墙外皮墨线贴近,中间与卧线贴近,上面与罩线贴近,检查砖的上、下棱是否也贴尺板,如未贴近或顶尺,必须纠正。除打站尺外,每摆砌3—5皮砖要检查墙面的施工质量,同时复核砖砌面水平程度和事先的排缝,以免游丁走缝。
5、仿古建筑的维护管理
仿古建筑是对古老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算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对研究古老文明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在对其进行建造和使用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损害的现象,这就有必要对其进行维护管理。对仿古建筑进行维护管理,主要目的是以科学的方法防止其损坏,延长其使用寿命。对不同的建筑物有不同的维护方式,应根据现场的环境、气候等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6、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仿古建筑也算是古建筑文物。建筑文物小的艺术珍藏品,它长期暴露于大自然之中,经受着风吹日晒,雨淋雪冻的损害。保护建筑文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仿古建筑是传承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存,对于我们认识历史和认识前人轨迹的价值毋庸置疑,做好其建造工作和维护工作也算是对传承古老文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党建堂.仿古建筑琉璃瓦屋顶施工技术[J].西北建筑与建材.2003,(12):13-15.
关键词:建筑设计 文化生态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翻开厚厚的建筑史,我们可以看出,设计师追求“和谐文化生态”的建筑设计风格自古有之。从以往的乡土建筑到有机风格建筑,再到当代的绿色生态建筑,我们从中都能看出设计师力求将建筑设计融合至生态自然的景象。伴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建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建筑设计师创新思维的不断进步,“和谐文化生态”和“绿色生态”理念正逐步渗透至建筑设计之中。
一、建筑设计与文化生态的现状
(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蕴含着文化精髓的历史建筑因城市建设被拆除破坏,尤其是近几年,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使许多历史文化性古建筑被无情摧毁,而且这种破坏和摧毁都是不可逆的,不但是对建筑设计文化生态的摧残,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损失。
(二)在古建筑被损坏的基础上,很多现代建筑与时展和城市文化生态格格不入,无法让人们充分感受到建筑生态设计的亲切感和归属感,纯粹是钢筋水泥混合而成的大型“石墩”。
(三)很多城市缺乏标志性建筑,建筑设计师陷入一味追求“高、大、奇”的怪圈中无法自拔,建筑生态文化的表达常常被忽略,从而造成国内甚至全球范围内令人心痛的千城一面现象,甚至是各类怪建筑层出不穷。例如在前段时间网上热传的苏州东方之门图片,被网友戏称为“大秋裤”,总投资高达45亿元,但却成为建筑界的笑话,毫无文化生态可言。
二、建筑史上对文化生态的认识
(一)从看重文物保护到重视古建筑的保护。
18世纪中期,英国开欧洲之先河,率先立法对古罗马环形剧场进行保护,标志着人类从单纯的文物鉴赏转到建筑物保护上来,之后,各国纷纷效仿,相继出台了自己国家的建筑聚落和名胜古迹的保护法律,如法国的《历史性建筑法案》(1840年)、《历史古迹法》(1913年),英国的 《古迹保护法》(1882年)、《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修正案》(1931年)、《古建筑及古迹法》(1953年),日本的 《古神社寺庙保存法》(1897年)、《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1919年)等。
1933年,世界上第一部国际公认的有关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雅典》横空出世,将视线从看重文物保护转换到重视古建筑的保护上面来,而且对建筑的文化生态开始萌芽。
(二)从重视古建筑的保护到重视环境与建筑物的整体保护。
1964年5月,从事历史文物建筑工作的建筑师和技术员国际会议第二次会议在威尼斯通过了《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又称《威尼斯》),其最大的意义是肯定了古建筑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将古建筑看做人类的共同遗产和历史见证。该的特点是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对古建筑下了定义。
(三)从重视环境与建筑物的整体保护到建筑物保护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1977年12月,国际建筑协会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会议,发表了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马丘比丘》,了《雅典》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而牺牲了城市结构的有机性,进一步将古建筑与社会联系、与文化的传承联系起来。
(四)从社会、文化进入文化价值层面,提出保护原则。
1987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了《华盛顿》,进一步提出了城市的文化生态价值、物质及精神方面的保护对象、“历史地区”概念及保护原则,即“‘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意味着这种城镇和城区的保护、保存和修复及其发展并和谐地适应现代生活所需的各种步骤。”
(五)进一步确立建筑文化生态的保护思想。
2005年10月17日至21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古城西安召开第十五届大会并庆祝该组织成立四十周年,其间通过了《西安宣言》,将环境对古建筑的重要性提升到新的高度,同时还提出了解决问题和实施的措施、渠道和方法。
在随后的2007年6月,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城市规划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其间通过了《城市文化北京宣言》,充分运用“生态文化”这一理念,提出保护生态城市的思想。
三、建筑设计与文化生态价值研究
从建筑史上对文化生态认识的逐渐深入,我们可以看到其保护思想是“点——线——面”的扩展延伸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建筑界对文化生态价值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如何促进建筑设计与文化生态价值的融合,是值得每一位建筑设计师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进一步加强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融合及和谐共存,注重城市建筑设计的整体规划,向人民宣贯古文化遗产是城市瑰宝的理念,探索一条适合本城市的“和谐文化生态”的道路。例如,在济南就有这么一个地段,地处城市中心,既有现代建筑泉城广场、泉城路商业街的高楼大厦及地下广场,也有芙蓉街、趵突泉、县西巷等古建筑,徜徉其间,不但没有感到突兀,反而觉得今古相映、相得益彰。
(二)根据功能性特征,将动态建筑与静态建筑区分开来。人们在不同的功能性活动空间里的感受不同,由此可以把各类公园、广场、居民区等静态建筑与道路、交通等动态建筑进行区分,使城市特色更加丰富。还是以济南为例,泉城广场、趵突泉公园为静态建筑,周边的泺源大街商业圈则为动态建筑,二者的融合更显现出济南的魅力。
(三)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人们置身于和谐的自然文化环境中,有一种贴近大自然的感觉。设计师可以利用城市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山水地形等因素,将土壤、花草树木、阳光、山水、空气等融入其中精心设计,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人居环境。
(四)因地制宜,建筑设计要与当地的人文地理、自然景观等因素相融合,这不但符合当地人们的口味,而且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五)历史性原则。崇尚历史和文化是近年来城市建筑设计的一大特点,广大设计师不再将建筑与环境景观互相隔离,而是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人类从居住到茅草屋到现在的园林式社区,经历了居住区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我国各个朝代都有着不同的建筑特色,因此文化特征对于建筑区居民的健康和高尚情操的培育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六)注重以人为本,时刻将城市居民的需求放在首位,不但要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物质生活要求,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增加广场、艺术景观小品、回廊、山水等因素,让居民有足够的休闲、交流空间。
结语:
无论是皇城根的故宫建筑群还是平遥古城,无论是珠江流域的岭南建筑还是四川地区的羌族碉楼,无论是的藏居还是内蒙古的蒙古包,无论是苏州园林还是最近炒得轰轰烈烈的凤凰古城,这些建筑都存在于中国这片特定的土壤中,离不开产生它的民族,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更离不开“和谐文化生态”这一理念。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设计师更要从各个角度综合考虑建筑设计,保证人们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余享受到家的温馨与温暖,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双方面的需求,使居民尽可能多地体验生活的情趣,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生态理念。
参考文献:
[1]庞茂新.传统建筑文化继承性探索[J].民营科技,2008(11).
关键词:古建筑,参数化设计,细部,意义。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参数化设计技术的概念
参数化设计技术是 CAD 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提出的课题,它不仅可使CAD 系统具有交互式绘图功能,还具有自动绘图的功能。通过参数驱动机制,可以对图形的几何数据进行参数化修改。但是,在修改的同时,还要满足图形的约束条件,需要约束间关联性的驱动手段棗的约束联动,约束联动是通过约束间的关系实现的驱动方法。目前它是 CAD 技术应用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的,且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实现参数化绘图是现阶段 CAD 软件开发的核心任务之一。
由于上述应用背景,国内外对参数化设计做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参数化技术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种方法:1、基于几何约束的数学方法;2、基于几何原理的人工智能方法;3、基于特征模型的造型方法。其中数学方法又分为初等方法(PrimaryApproach)和代数方法(Algebraic Approach)。初等方法利用预先设定的算法,求解一些特定的几何约束。这种方法简单,易于实现,但仅适用于只有水平和垂直方向约束的场合;代数法则将几何约束转换成代数方程,形成一个非线性方程组。该方程组求解较困难,因此实际应用受到限制。人工智能方法是利用专家系统,对图形中的几何关系和约束进行理解。运用几何原理推导出新的约束,这种方法的速度较慢,交互性不好,特征造型方法是三维实体造型技术的发展,目前正在探讨之中。
二、模数化的中国古建筑构造
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一般是从建筑细部作起,然后再逐渐扩展至建筑构架,再到建筑物本体。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考虑建筑群体的总体布局要求,是从小到大的设计方法。在宋朝《营造法式》中,李明仲提出“构屋之制,以‘材’为祖,材分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第一次明确提出“材”作为模数,并且机动地视建筑的规模、大小、体量选用不同规格的“材”反映了古人的建造能力和建筑经验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宋朝时的‘材’分为八个等级,“材”的基本尺寸即断面的高和宽。在“营造法式”中称为“广”和“厚”。
模数是选定的标准尺寸单位,是建筑物、建筑构件、配件或者建筑制品及有关设备等相互协调尺寸的基础。以模数为基础,可以扩大为系统数值,组成模数数列。
模数的出现反映了建筑发展的历史进步,这是因为:
a 模数适用于大规模建筑,在建筑工程中各个工种都以模数为依据,分工预制构件是实现大规模营建的必须手段。
b 模数便于经济理财,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c 模数便于合理使用原材料,增进构件,配件的通用性和互换性,这是建筑规模日渐扩大的必然结果。
到清朝,以斗口作为设计的基本模数,而斗口又称为“口份“”是指斗拱中平身科斗拱的座斗上用以承托昂或者翘的卯口。卯口的宽度就是所用昂、拱的用料宽度。清朝《工程作法》中规定建筑及各构件尺寸以“口份“”计算。凡是有斗拱的建筑,其基本模数就是斗口。清斗口分为 11 个等级。但是,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实物中,斗口尺寸往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变化,而非死板硬套。以北京太和殿一组建筑为例,太和殿斗口为 3 寸 是七等材 而太和门斗口则是 2.8 寸,贞度门、昭德门斗口则为 2.6 寸。既不是七等材的尺寸,也不是八等材的尺寸。太和殿南庑和周围廊用的是 2.5 寸的斗口,为八等材。从这一组建造可以看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斗口的尺寸是可以依据建筑的规模、主次等级等关系进行适当的调整的。在无斗拱的古建筑中,由于不使用斗拱,它们用的基本模数是柱径(是指檐柱的柱径),此时,古建筑的开间、构件的规格以及门窗等装饰都以柱径为参数。所以无论什么形式的古建筑都有其基本模数。
三、特征化的中国古建筑细部
当一座古建筑的建筑等级、规模确定以后,设计者选择好适当等级的斗口,其一切相关的尺寸如柱网轴线、建筑高度、建筑开间数、建筑进深等等都决定了。建筑的体量设计也就完成了。但是,古建筑上千变万化的细部装饰又让人头痛不已,例如斗拱的具体形式、吻兽的形式、装修图案、色彩、栏杆造型的变化。每一个古建筑仿佛都有自己的个性,采用不同的装饰图案,不同的图案来源不同,其含义也就大不相同。有来自佛教故事的,也有来自民间寓言的,来自历史传说的,甚至于追求吉祥寓意的。大量的古建筑细部实物如同浩瀚的大海一样等待现代的建筑师们去探索和研究。
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古建筑细部时,我们惊喜地发现许多原本看起来复杂的古建筑细部其脉络轮廓却是如此简洁清晰。例如:斗拱的形式和构造看来十分复杂,什幺五铺座、七铺座、九铺座,往往让人头晕目眩。但是其建造却是十分有规律可循的。斗拱分为偷心造和计心造两种。其具体构件如下:
a 升、斗。为正方形构件,因其形状酷似古代量器而得名,是整攒斗拱的连接的结点。
b 拱。实际上是横木枋,两头微微弯曲,做成卷杀,按照部位分为正心瓜拱、正心万拱、厢拱等等。
c 斗拱中的纵向构件。按照器具体形式的不同分为翘、昂、蚂蚱头、撑头木和桁椀等。
d 枋。是宽 1 斗口 高 2 斗口的长方形木条,安装在各层的万拱和最外层的厢拱上,将一攒攒斗拱连接成一层完整的斗拱层,其具体的尺寸也有详细的规范。
一般来说,古建筑的栏杆一般分为两类:木栏杆和石栏杆。由于年代久远,木栏杆现在很少见到实物,所以目前现存的古建筑栏杆几乎都是石栏杆。其构造由地柎、栏板和望柱组成。台阶上的栏板柱子由地柎、栏板、望柱和抱鼓石组成,其各部位尺寸也有详尽的规范。望柱上的柱头在不同的建筑中具体的做法也差异很大,累计有云龙柱头、云凤柱头、石榴头、莲瓣柱头、狮子柱头等具体形式。但是,无论栏杆的细部作法再怎样丰富多彩,它们的构件在组成上是几乎一致的,都由地柎、栏板和望柱三大部件组合而成,而且地柎栏板和望柱的尺寸由建筑的斗口模数决定,望柱头和栏板的位置定位点和基底标高也能确立。不同的只是形状的不同或者是形式特征的不同而已,其细部特征也就建立了。同样的还有净瓶和抱鼓石部分,它们的空间定位和尺寸大小都是建立在该建筑斗口的基础上,不同的仅仅是它们的具体造型也就是面集特征。
四、古建筑参数化设计的意义
总的来说,现代建筑设计的思路是从大到小的进行建筑设计,先了解大的环境情况,再分析建筑的总体功能需求,最后才是建筑细部的处理。虽然现代建筑设计出的建筑造型比较复杂,形体组合也比较丰富,但是其基本的构建关系仍然比较一致。换句话说,由于建筑施工技术和材料技术的限制,现代建筑的基本构成部分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可以将现代建筑的设计由大化小,化整为零,建立建筑基本组成部分的参数化关系,然后在设计时将它们组合起来。目前,人们为了完成古建筑设计的绘图工作和建模工作 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图 1就是其中一种,它是将斗拱等部分做成材质进行贴图。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其斗拱部分没有阴影变化,而参数化设计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其参数化本身就是将各个组成部分的三维参数关系输入计算机,完成古建筑构件的三维全尺寸地设计和建模工作。如图2在此基础上可以直接进行后期处理。
图1故宫太和殿
图2古建筑参数化设计的结果渲染图
五、结语
中国古建筑文化浩瀚精深,我国的古建筑物中所包含大量的地方文化内涵和民风民俗尚未得到发掘 还有许多细部构造在本文也尚未提及,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希望社会大众对古建筑文化保护能够引起重视,早日出现适用于古建筑设计和现代建筑设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参考文献:
[1] 童秉枢 现代 CAD 技术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2] 白丽娟 王景福 清代官式建筑构造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在时代的变迁下,世界融合的脚步越来越快,我国的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随之各种国际上先进的理念与方法不断的传入到我国,在建筑设计方面亦是如此。在西方文化传入我国以后,对于建筑设计的风格和理念有了很大的冲击,在吸取了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之后,我国的建筑设计有了很大的改进。比如说在柱的设计方法上,我国的传统设计风格基本都是比较单调的,但是在引进西方的列柱以及柱廊等方法后,在形式上更加的丰富了。而宝瓶式的栏杆也丰富了原有的形状,在视觉效果上要更加的丰满。在屋顶的设计中,将过去那种大屋面、大屋顶的设计形式进行改革,实行切角、天窗等形式,丰富了屋顶的样式。这些变化都是在吸收了外来文化后进行的改革,对于我国的建筑设计来说是一项创新,但是与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我国的建筑设计要更加的努力创新,吸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形势,创造出建筑设计的新格局。
2符号的提炼
建筑创作既有传统继承的一面,又有吸收外来文化变异的一面,体现了中国雍容大度、兼容并包的胸怀。中国建筑借助于异变文化以壮大自己,正是其生命力的所在。建筑师在实践中汲取传统建筑符号发觉各地民居特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条件,体现时代科学技术水准,应用国外先进的理论,在一些建筑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可以说超越了固有思维定式,体现了推陈出新的意向。例如,福州建漳浦西湖公园民俗馆、储英阁,北京炎黄艺术馆,武夷山的武夷山庄,北京菊几胡同四合院住宅,昆明99世博会中国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3建筑设计的创新
建筑创作每次不成熟的演进,都孕育着新概念的萌芽。创新,就意味着离经叛道,标新立异。就大屋顶而言,是五十年代对解放前对某种建筑的回想。七大古都都在漫长岁月中,汉唐的雄建,六朝的繁华,宋明的胜景大多荡然无存,只有寥寥的星点,供人们欣赏与凭吊。创新,就要求在现有文脉中有所突破。无论大小城市,都有历史的渊源,有很多城市有大量的古建筑、古街道。多年来旧城改造手法,总是把富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群一刀切,夷为平地,来建设所谓现代化的居住环境。城市是现代化了,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了,但同时也把城市变成没有生气的集中营,失去历史文脉、亲切感及归属感,这是不尊重历史,破坏文明之举,是城市发展的悲哀。部分适当的古建筑群,应保留翻新,创造新用途。
更可以现代建筑手法,表达古建筑精神,创造出一种具有传统风味又有现代精神的建筑物,来衔接保留下来的古建筑。这样,城市建设会更加充满人气,多姿多彩了。用城市化的现代化的观点看建筑,要重视建筑群整体和城市全局的协调,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动态发展中,追求相对的整体协调柔和和秩序的真谛。建筑创作是一个繁荣时期,不少建筑博得了人们的好评,建筑新形象的探索,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理念,都有了新的开拓,把建筑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深入挖掘祖国传统的精华,给建筑注入新的活力。在建筑时代观上要强化建筑创新的思维,建筑创作上要有宏伟的思维,不要就建筑论建筑,要从城市中和体方面来全面考核建筑的意义。个体建筑要像城市门户那样,加强环境的意识,应考虑其总体的完整,环境的协调。中国地域广袤,民族众多,要深入研究地域文化的异同。结合时代的新理论,突出建筑的个性,使建筑有地方特色。要表达地方特色就要对各种组成特色的因素,深入了解,彻底消化。吸取精华才能通过设计的思考,发挥于建筑设计的构思中。希望今后我们能对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的需求及形成地方风格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及提高对这方面的兴趣。去创造能配合广大市民需求及有地方风格的城市建设,吸收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构想精华,并且充分发挥新时代的技术特点,创造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建筑,空间环境。
4结束语
【关键词】建筑测绘;建筑模型;教学
建筑学是一门文理综合技术性的科学。要真正了解它每个建筑所蕴含丰富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内涵,建筑测绘非常重要。此外 ,测绘也是古建筑文物保护的必要前提。但测绘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立体感不强,只通过平面图形对很多建筑构造不是太清楚。而建筑模型课往往到了高年级找不到合适的素材,二者结合起来,寄给建筑模型找到了合适的素材,又给学生一个立体的感觉,丰富了建筑测绘实习的手段。
1.建筑测绘实习教学的目的和现有模式
建筑测绘实多进行古建筑的测绘,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在完成中建史课程之后,通过对古建筑的测绘,以加深对古建筑群体的建筑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有更深的理解。此外,古建筑测绘将历史保留下来的建筑物按比例测绘做到施工图深度,也可以为古建筑保护与科研做出贡献。
古建筑测绘是综合运用测量和制图技术来记录和说明古建筑的一种手段。目前,古建筑测绘的教学模式各高校大致相同,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实习指导教师讲授建筑测绘基本知识,使学生熟悉测绘工作程序。
(2)指导教师给学生分组,到实地进行考察,确定分组情况,勾画草图,再经过实际测量并结合拍照取得详细尺寸数据。
(3)测量完后各小组在现场校对各部分尺寸,使平、立、剖面各图相互一致,重要的构造节点、装饰图案要画大样图,大样图也要平、立、剖面。
(4)各小组以各草图为依据,绘制CAD成图,比例尺根据所表现对象选定,一般平、立、剖图为1:100,大样图为1:5、1:10、1:20不等。
2.现有古建筑测绘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古建筑测绘一直是建筑学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此课程(实习)丰富了学生的实际知识,加深了对古建筑知识的理解,但现有的古建筑测绘教学模式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生的注意力来看,与主干的建筑设计课程相比,不少建筑学专业学生对于古建筑测绘课程的学习热情普遍不高。或许这是受到了只重视现代建筑设计、忽视传统建筑设计和古建筑保护的影响。
(2)从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来看,古建筑测绘大多被安排在暑期进行,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降雨较多,测绘工作会有一定困难,也比较艰苦,安全和工作效率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从硬件条件来看,现有的测量工具较为落后。据了解,很多高校古建筑测绘仍以皮卷尺、钢卷尺、竹竿、绳子等为主的手工测量为主,测量误差较大且工作效率低下,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包括人员的危险与古建筑本身的危险。
(4)从教学成果来看,大多数院校现有的教学成果仍以学生的CAD图纸为主,形式比较单一且有时候对建筑的表现特别是对一些地形的表现不好。
3.古建筑测绘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1)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逐渐培养学生对于建筑文化遗产的感情,进而激发他们对投身古建筑保护和研究的热情和积极性。
(2)高等院校应加大建筑学专业学生对于历史建筑认识和保护方面的教育力度,增加课程学时,加强教师配备,增大经费投入。另外,古建筑测绘的时间设置应充分考虑到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实习的环境等各方面具体条件,最好安排在春秋季进行。
(3)从发展来看,传统的测量工具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应引进并采取一些先进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手段。这样既可以大大提高单体建筑的测量精度和测量效率,同时又可用于范围更大的总图测量和单体建筑的控制性测量。
(4)丰富教学成果的表现形式,除了保持原有的CAD出图外,还应该结合草图大师建模,最后与建筑模型课结合,做出立体的模型。并且可以配合照片和视频,再加上文字报告,以增加学生的兴趣,也便于展示教学成果。经过一年的实践检验,由于要做成建筑模型,建筑测绘的深度明显加强了,细节处理的也更好了,对以后古建筑的修复工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结束语
作为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古建筑测绘的教改与实践在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相信通过提高学生兴趣、完善教学设置、改善教学设备、丰富教学成果等一系列举措,我国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古建筑测绘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科]
【参考文献】
[1]合肥工业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合编.测量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王树林.考古测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林源.古建筑测绘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3.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何为仿古建筑以及仿古建筑的特点,如何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来实现古建筑中的各个节点和构件,在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时应着重考虑的节点。
关键词:仿古建筑;苏式古建;结构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antique buildings and what 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tique buildings, how to use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to achieve the ancient buildings each node and the component,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antique buildings should focus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node.
Keywords: antique buildings; Su shi the lachlan Macquarie; Stru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仿古建筑的概念和特点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远,形成独特,建筑物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宏伟中不失细腻,庄严中不失优雅。而“仿古建筑”一词正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上世纪末学术界在理论上的探讨, 褒贬不一, 可以说它经历了一个坎坷不平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仿古建筑”与古建筑几乎相同, 但它已经完全脱离了具体型式的案臼, 如果仅停留在型式上的理解, 那么对传统建筑的因袭照搬就在所难免, 也是对仿古建筑形式的偏见。所以说对“仿古建筑”一词全面和准确的表述是模仿古建筑设计的外在表现形式。
仿古建筑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 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 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 本文所论及的只是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通俗点讲既是用现代的施工工艺体现古代建筑的外形,而我们知道的由于古代建筑材料和理论的局限性,古建筑并不存在高层结构;故而现今的仿古建筑也以单层和多层为主。众所周知,现代多层建筑多为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所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在仿古建筑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体现在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保持构架制原则。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鉴于木结构的耐火性很差且使用周期短,在现今建筑中已经不提倡使用;而构架制的结构形式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极为相似:传力途径明确,主体的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分开。这就说明框架结构是最能体现古建筑精髓的结构形式。这也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但彩画制度这一形式在现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也只能通过外贴或喷绘等装修手段才能达到。
中国古代建筑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所特有的形制,它既是梁和柱之间传递荷载以及承担抗震作用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的精华所在。随着现代结构形式及建筑材料的发展,斗拱这一重要的结构构件应用在仿古建筑中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实质作用而仅仅作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装饰构件。但是它作为古建筑的代表性构件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正是由于这种理念,古代建筑的单体建筑形式也是高度统一,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这些特点难免单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的古建筑的多样性,而古代建筑师则从建筑组群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从而使庭院变化丰富多彩的。
而在古代园林的设计中这些特点并不明显,原因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这才有了现在我们熟知的各式园林。
2.仿古建筑在现代工艺中的设计要点
正因为古建筑拥有以上特点,所以在仿古建筑中应尽可能的以现在工艺的手段实现以上特点。中国古建筑中以明清时期的苏式园林古建最具代表性,也最为人们熟知;所以在仿古建筑形式中以仿明清苏式古建为主。
古建筑的主受力构件大体可分为:柱、梁、桁、檩、椽。传力方向为:屋面椽檩桁梁柱;途径明确,受力简单。而古建中的梁均为简支梁,这对建筑物的抗震是很不利的,所以斗拱这一构件就诞生了;但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中梁与柱均为刚结,梁承担抗震作用,从而架空了斗拱这一构件;而现在屋面工程大部分采用现浇整体式,所以檩、椽等构件也成为非必须构件,可以取消。这样会对外立面产生影响,所以仿古建筑的屋面工程成为整个工程中关键的节点。
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非常丰富,变化多端。等级低者有硬山顶、悬山顶,等级高者有庑殿顶、歇山顶。此外,还有攒尖顶、卷棚顶,以及扇形顶、盔顶、盝顶、勾连搭顶、平顶、穹窿顶、十字顶等特殊的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又有单檐,重檐之别,攒尖顶则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变化形式。而在这些形式当中又以歇山顶的应用在苏式建筑中最为广泛。 “歇山”是清式叫法,在清代之前它又有“曹殿”、“汉殿”、“厦两头造”等不同名称。歇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歇山顶屋顶在两侧山墙处,不再像硬山式和悬山式那样,山墙是由正脊处向下垂直一线。歇山式屋顶的正脊比两端山墙之间的距离要短,因而歇山式屋顶是在上部的正脊和两条垂脊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垂直区域,称为“山花”。在山花之下是梯形的屋面讲正脊两端的屋顶覆盖。在古建筑中屋面结构多为木、瓦等轻质材料,两条垂脊相对荷载较小。而现代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屋面自重较大设计时应在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处设梁建立可靠支撑从而明确山花部位屋面的传力途径。这和古建木作中的“桃尖顺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由于现代工艺取消了椽,“飞椽”这一形式只能通过混凝土的可塑性强这一特点来实现。
古建筑中梁支撑桁进而支撑屋面,而现今对进深要求不大的建筑可以将平梁更改为随坡面的折梁,这不但减少了工程造价,也可相对增加整个建筑物的室内高度,不会有压迫感。而梁跨度较大时,例如寺庙等需要内部空间较大,结构内部不宜设置柱;如使用折梁则会对边柱产生侧向的水平推力,而古建筑的柱截面形式多采用圆柱,所以不能通过改变柱截面的方法来抵抗水平力,联想到一般明清时苏式园林建筑大多有外廊,可将外廊作为建筑物的一部分,由外廊柱与结构边柱用大梁连接共同抵抗屋面折梁传递给柱子的水平推力,这样就解决了柱子同时承受三项应力的不利受力状态。
虽说古建中的各式“飞檐”、“望角”等复杂且精细的装饰构件通过混凝土来实现是对施工工艺的考验,但苏式仿古建筑最关键的难点还并不在结构本身,而是仿古建筑的节能。苏式古建讲究的是明亮、通透。需要相对较大的窗口,这在北方很多城市规范要求的开窗面积和传热系数等都是不满足的,这回在设计和施工中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困扰。这就需要相关的规范在这些方面进行一些特殊的要求。
3.小结
总而言之,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精华的凝聚,是标示各个时期中国建筑史的里程碑,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古建筑设计中的优秀理念,将仿古建筑做到形神兼备,从而传承中国古典文化和历史底蕴。继往开来,为现代建筑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剑平《关于仿古建筑形式的思考》学术论坛 2010.07
[2]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12
关键词:仿古建筑;园林;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目前由于园林建设工程的不断壮大,园林建设工程中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尤其提高仿古建筑应用技术的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我国在此技术上有所完善和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园林建设工程的仿古建筑技术,保证施工中的安全质量,是促进园林建设工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仿古建筑与园林建筑的关系
1、仿古建筑
仿古建筑是对当代设计建造的传统建筑的一种通称。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
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是建造在园林和城市绿化地段内供人们游憩或观赏用的建筑物,常见的有亭、榭、廊、阁、轩、楼、台、舫、厅堂等建筑物。园林建筑在园林中主要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造景,即园林建筑本身就是被观赏的景观或景观的一部分;二是为游览者提供观景的视点和场所;三是提供休憩及活动的空间;
四是提供简单的使用功能,诸如小卖、售票、摄影等;五是作为主体建筑的必要补充或联系过渡。
3、仿古建筑与园林建筑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和体系,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的门类,但又与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其他形式不同,其原因在于园林建筑艺术包容面更广。它是在居住和游赏双重目的下发展起来的一个艺术空间,在这一空间场所内,既包含了人们起居、宴饮、休息的厅堂,又有供人们赏月观荷、开怀畅饮的亭、榭、楼、台、轩、廊、舫等建筑物。两者相结合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
三、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要求
现阶段的仿古建筑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替木结构,为了达到油漆彩绘之后与木构架相同的外观效果,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具有以下特殊要求。
1、模数要求和构件定型化
各受力构件的规格需满足古典建筑的模数要求,传力体系的构成极其各构件的尺度和形体完全仿照古代木结构中柱、梁、枋、檩的相应做法。
2、屋面造型要求
屋面变化显著,造型要求高,构架体系采用了步架和举架的处理方法,使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峻,越往下越平缓,形成了曲线优美、出檐深远的特征,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造型特点。
3、建筑中有大量的具有独特装饰作用的结构构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斗拱和雀替、斗拱。斗拱中方型的底座叫做斗,上面错落搭建的船形木块叫做拱,斗拱是中国传统古建筑特有的型制"它位于木结构梁和柱子之间,具有传导屋面荷载、加大屋檐挑出长度、缩短梁枋跨度、吸收地震能量等结构作用和装饰作用
,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对于仿古建筑而言"因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装饰常常成为斗拱的主要作用。雀替,用于额枋(檐枋)与檐柱相交处,近似于三角形,表面有雕刻装饰的构件,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具有辅助拉结和装饰双重功能。
四、仿古建筑设计在园林建设中的类型
1、殿堂
殿是建筑形式中的一种,体量较重,尺度较大,给人们一种庄严隆重的气氛,且位置相当险要,通常出现在北方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中。殿的布置很有规范,居中位置是主殿,两侧位置都是配殿,这都是按等级次序布置在区域的中轴线上。
堂比殿的构造要灵活得多,但形式富于变化,因此在结构上相对较简单,同时在装饰上也富有地方特色。在皇家园林中,堂的建筑稍微次于殿的建筑,大多建筑都是以游赏、起居、休息、读书为目的而建设.在位置的合理规划中,厅堂都是居中,两侧设立配有封闭独立的厢房院落。比如江南私家园林的厅堂,建筑类似于南方传统建筑。除了都带有包厢或廊之外,而且门窗都是既通风又有良好的采光性能的格扇或落地长窗建构,这样不仅能感觉到室内空旷,而且还能感知空高,并以灵活的隔断或落地门罩对其进行规划。
轩馆
轩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江南园林建筑形式,三面敞开,精致轻巧,类似于古代的车子,适合建在周边环境良好且高旷的地方,既开放又高,具有一种较强的气势。馆的规模有大有小,且朝向不定,常作为暂时居住之所,也可作为通往其他地方的暂歇之地,但和一些小建筑物结合在一起,在馆之前都有一个较大的庭院。
3、楼阁
楼与阁,在形体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中,却常常把楼、阁结合在一起。在《说文解字》中,楼指的是一层一层架构益加的房屋,而阁是古代楼房的一种,在《礼记·雅·释话》中,阁是用来堆放食物的地方,但在后来人们都用它来堆放图书器物及其他可放置上去的东西。
一般情况下,对园林中楼阁的功能与形制都没有严格的规定,但通常以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楼作为观赏娱乐的建筑物,而以单层或多层的阁作为储藏书籍或其他物体的建筑物。
4、亭廊
亭的作用很广泛,就是为人们提供休息的场所。如果没有亭那怎么能称之为园呢。亭在园林建筑中必不可少,应了人们所说的那句话:“无亭不成园”,可见它对园林的重要性。亭的形状可选择独特扇形,也可是简单的园、方、多边形,亭檐可单个可多个,也可建造单层或多层的亭。在亭建筑中,采用灵活方式,构建独特园林艺术。
在园林中,廊就是为各个景点搭桥,它的特征很独特,可长可短、可直可曲、随形而弯。它既能为人们遮挡日光紫外线直射侵体,又能为人们遮挡大雨,为人们的健康身体保驾护航。廊因处于不同地理位置建设而被取为不同名称,比如直廊、曲廊、回廊、水廊、桥廊、爬山廊、叠落廊等。
5、牌楼
建筑的形式有许多种,牌楼就是其中一种,且是一种礼仪式的建筑,类似于权星门的形式。在园林中,除了对景区起着标牌的作用之外,还能是楼房屋顶的一种排架结构,要想使其结构稳固则需用夹杆石围护柱体。这在建筑组群中起着引导作用,广泛用于园林、寺庙、陵墓、桥梁等处,同时也是突出景区的一种标志性装饰建筑。
古代建筑与现代仿古建筑的区别之处在于,前者进行了合理的分类规划,后者则将其灵活化作用于各种建筑中,达到一定的需求目的,当然要除特别的要求说明之外。
五、仿古建筑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的意义
仿古建筑的屋面工程是一项工艺较为复杂和综合性强的结构,是仿古建筑中的关键部位,该部位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仿古建筑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质量!仿古建筑屋面的设计和施工应注意挖掘、总结和发杨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工艺和材料,要对仿古建筑屋面结构的施工工艺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最大可能地传承传统的施工工艺和材料;同时,由于当代的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在仿古建筑的屋面的设计和施工中需要与当代技术进行结合,总结和创造出仿古建筑屋面的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古建筑文化。
六、结束语
通过对仿古建筑在园林建设中应用的问题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仿古建筑应用技术在园林建设工程中的应用方向。因此,在园林建设工程中的后续发展中,要不断提高仿古建筑应用技术的研究,促进园林建设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岩 中国园林建筑设计传统理法与继承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 2009年
[2]苏晓毅 中国园林建筑的艺术魅力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