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不同学生对待就业的态度,由于接受学校教育的程度,以及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往往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就目前高校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眼高收低,挑剔心理严重

高校学生受到所谓“毕业即失业”和“没房没车搞不定丈母娘”等不健康言论的误导,在刚踏入社会之际,幻想以最快的速度,争取高待遇和高薪酬。在选择工作时,以薪酬和待遇作为选择职业的权衡标准,而忽视了职业发展的前景。企业的招聘,除了对岗位学历标准有一定的要求,还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工作经验,而高校学生刚刚步入社会,工作经验欠缺,加之挑剔心理严重,眼高手低的就业态度必然与企业的标准要求冲突。

2、心态不稳定,跳槽现象频繁

出于学生工作经验不够的缘由,学生刚开始参加工作时,企业提供给学生的职位、工资、待遇水平可能不是很高。某些心态不稳定的学生,认为跳槽至其他企业,同样能够在同等职位工作,并且工资和待遇水平相仿。对于企业而言,学生的频繁跳槽行为,无益于学生工作经验的增长,假若学生在工作一两年后,工作经验依然停留在毕业时的水平,必然成为社会淘汰的对象。

3、好吃懒做,毕业后啃老

“啃老”是针对青少年的一种社会现象,指的是青少年在具备参与工作能力后,不愿意参加工作,直接从父母手中索取生活的费用。毕业后的高校学生群体,也存在部分“啃老”的现象,尽管不是非常普遍,但依然有必要加以重视。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基于高校学生就业层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可归纳为工作技能不合格、个人素质品行低下、就业观念不正确几点,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围绕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立足自身”的心理教育

高校学生就业,是学生与就业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行为,学生对就业单位环境、工资、福利、劳动强度等提出要求的同时,就业单位要求学生的学历、成绩、技能、素质、道德等,与学生所提出的就业要求互相匹配。眼高手低。挑剔心理严重的学生,其就业心理最为关键的症结点,在于没有意识到就业双向选择的重要性,“一厢情愿”地认为就业单位有必要满足自己所提出的就业要求,而没有客观端正对自身学历、成绩、技能、素质、道德等条件的认识。笔者认为,高校围绕就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引导学生端正对就业“双向选择”的认识,让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剖析自身的学历、成绩、技能、素质、道德等条件,检验是否与用人单位提出就业标准相匹配,如果低于用人单位的标准,则需要适当降低对就业单位环境、工资、福利、劳动强度等的要求,重点扭转学生一味追求“工作环境优越”、“工资高”、“福利待遇好”、“工作时间不长”等不健康的就业心理。

2、“脚踏实地”的心理教育

高校学生就业经验不足,在刚开始参加工作时,一般不能够马上“位居高位”,并获得可观的薪酬和福利,而需要学生从适合本身知识、经验、技能的工作开始入手,按部就班地做好本职工作,腾出供以就业单位考察本身能力和素质的时间,再争取晋升。针对高校学生就业时“心态不稳定,跳槽现象频繁”的问题,“按部就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重点强调“脚踏实地”的重要性。那么,学校应该如何稳住学生的就业心态?笔者建议: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可邀请已经毕业,并在工作单位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将就业稳定和就业成功捆绑在一起,为在校学生剖析“就业稳定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学校还需要搜索当今社会中由于心态不稳定,频繁跳槽后最终一事无成的就业案例,作为反面教材,向学生敲醒警钟,让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尽可能避免走“盲目奔波”的冤枉路。

3、“勤劳奋斗”的心理教育

很多学生从读书到毕业,家庭基本为其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尤其是单身家庭,一般情况下父母仅要求儿女以读书为己任,没有提出任何额外要求。在相对安逸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学生往往缺乏“勤劳奋斗”的心理,没有提前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诸多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通常会将“勤奋工作”作为筛选条件之一,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端正品行”、“吃苦耐劳”、“奋斗拼搏”等优秀品质,让这些优秀品质在学生心理扎根。笔者建议:在学生尚未踏入社会之前,学校应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为企业在提供招聘实习生的在校平台,企业在为学生支付一定标准的薪酬后,根据学生在岗实习的实际情况,及时向学校汇报学生的实习成绩,譬如在职的工作态度、工作经验等,学生则根据学生实习的实际情况,作为衡量学生综合成绩的标准之一。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潜意识中,逐渐适应真正的就业环境,而不至于在毕业之后,由于不适应工作环境,而选择逃避现实。总之,勤劳奋斗的健康心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促成,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让学生具备独立的人格,方可避免“好吃懒做,毕业后啃老”的尴尬就业局面。

三、结束语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了解学生为基础,根据学生生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解决学生发展中的问题,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宗旨。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二、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

当前高校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力的加剧,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学生在面对繁重的课业问题时,其心理的健康状况也受到了影响。有些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学习,还要接受一些繁重的课外辅导课程,不仅要学习本应学习的知识,还要涉猎其他专业的知识,可以说,我国的现象教育制度的缺陷,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有些学生不堪重负,出现强迫、情绪不稳、人际关系敏感,严重的还出现自杀等心理想法,学生的这种心理的负面想法,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习惯,令学生极易犯下大错。从上述情况来看,我国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变得岌岌可危。

具体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在高校学生教育实践中由于意识缺乏,鲜有人会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素养提高的重要手段,也鲜有人会在解决学生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用心理的手段去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只是最后才想到的解决方法。日常工作中,只要学生不出事,基本上意识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一旦学生出现各种问题而用常规方法不奏效时,又寄托于心理咨询与辅导,把它看成是能“医治百病”的良方。

2.心里健康标准的混乱。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偏差时,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只是将其认作是学生青春期的表现,或者是认为学生本身的性格内向而导致的。在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估时,往往会将一些高校学生的规章制度标准和道德的标准归纳到心理健康标准中,这就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判并不全面,也很容易出现错判的情况。另外,同一高校的不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的标准也不一致,很多高校的教师只是凭借自身的主观意识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同一个高校的不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不同看法,说明了教师所持有的心理健康标准不一致,这就也就体现出了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混乱性。

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学科教学”化现象。目前,承担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的一般是班主任和政治教师。由于缺乏专业化师资,也没有定期的教研活动,任课教师得不到切实的指导,往往用传统学科教学模式或主题班会形式来施教,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堂教学中得不到感悟和体验,缺乏民主、平等的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一般文化学科知识灌输类同,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教学的完整性,课堂结构的合理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成了学科知识灌输课,学生得不到体验,反而感到乏味。

三、改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加大宣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 高校心理健康咨询工作要以主动, 热情的心态来进行。 加大各方面的投入,为高校学子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并形成成熟完善的工作模式。

2.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通过科研的方式在小范围开展工作是可以的,但要在大范围开展,离开学校行政部门的推动是很困难的。高校领导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决定着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基本条件的创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所谓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即高校学生内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度,主要指校内机构的组建、管理层之间的权限分配等问题。在高校学生内部,管理体制合理与否,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管理体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讲应该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3.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创造快乐与幸福。进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在高校各种教育活动之外去搞多少新花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渗透在高校的所有教育活动中因为学生的心理品质就是从高校教育的各种活动中“塑造”出来的。高校学生教育从事的一切活动者日不可避免地带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以前可能是不自觉的现在教育者要自觉地把所有教育因素都变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Abstract: Mental health is an understanding of human health, leap, it will be the theme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health education, students must not only have a healthy body, but also a healthy psycholog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omotion of mental health Aerobics practical effect, reveals the physical and health education in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e of physical means of a comprehensive health education to students, and to promote student mental health functions and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made specific elaboration

关键词:健美操教学高校学生心理健康

Keywords: aerobics teaching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作者简介:江霞(1982――),女,南昌人,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基础部教师

引言:

健美操运动是以徒手操的各种基本动作为基础,结合舞蹈、艺术体操、技巧、健美、武术等诸多运动,经编排、组合并配置音乐的一项锻炼体育综合素质的运动,它以其独特的“健”与“美”的魅力和休闲娱乐性,吸引了许多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富有乐趣、丰富多彩的健美操运动中,学生们不仅练出了强健的体格,更促进了他们的情操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一、心理健康

1.1 健康不仅仅指身体没有疾病,而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方面。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

1.2 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神经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二、健美操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健美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健美操可以改变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2.1 促进心理健康,可减轻心理压力

健美操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以其动作优美协调、锻炼身体全面和有节奏强烈的音乐伴奏而吸引众多喜爱者,它又是缓解精神压力的一剂良方。在轻松优美的健美操锻炼中,练习者的注意力从烦闷的事情上转移开,忘掉失意与压抑,尽情享受健美操运动所带来的欢乐。

2.2 提高表现力,能激励学生对美的追求

学生自我表现意识的形成与提高,是学生亲身体验的一个心理训练过程,开始练习阶段,大部分学生怕羞,不敢展示形体姿态,低头含胸,动作不舒展、不大方,通过健美操练习,教师采用语言鼓励、观察表演等教学手段,调动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表现力。

2.3 改善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品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

经常从事健美操运动,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使大脑获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并且在进行健美操运动时可以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力量感、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三、健美操教学如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3.1 健美操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3.1.1 抓表现意识的形成,强调表现力的培养

首先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健美操不仅能增强健康,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塑造美的形体,培养高贵的气质。教学中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严格抓好站立的姿势、手法、步法和灵活的运用动作力度、动作协调性、头的方向,眼神的处理等方面的训练。

3.1.2 强调自信心的培养

在不断展现形体美和高质量完成动作中,在同学的掌声中培养自信心。

3.1.3 动作语汇(形体语言)的应用

当学生运用好动作语汇把内心对动作美的体会,对动作的理解以及身心美的修养全部表现出来时,他们就会体验到心理上的变化,得到心理上的训练。

3.1.4 语言刺激的作用

课堂上不断通过语言刺激,对学生的心理过程施加影响,为了鼓励学生,我们常常提醒学生“当自己站在那里表演时就应想到我是最好的。”让学生做到从内心里自我欣赏。通过自我暗示和接受暗示,起到调节情绪,思维和意志的作用。

3.2 健美操教学中拐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3.2.1 激趣法。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健美操教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及其从健美操活动中获得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增强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

3.2.2 沟通法。学生愿意跟教师沟通,这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

3.2.3 互助法。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3.2.4 疏导法。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接近,疏通感情,了解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对症下药。

四、结论

4.1 积极参加健美操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同时可以调节和促进心理健康。健美操教学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效果为其它任何方法和手段所不能代替,因为健美操有其独特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锻炼人的意志,激励人奋发图强和追求健康积极的生活目标。

4.2 健美操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健美操教学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4.3 在健美操教学中,加强参与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体现现代健康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决不是全部。所以,正确认识、理解体育与健康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转变教学观念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杜晓红等,健美操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4)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在思想认识上进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

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和2004年分别颁发了两份文件,重点都是强调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问题,这两份文件的颁发都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教育推动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大学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要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手段来看,同时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心理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相结合,进而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内容真正地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

2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有机结合

2.1教育教学目标需要重新确定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下,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联系受到了忽略,教学内容局限在课程内部知识和学习技能的教授上。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放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上,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现代教育学观点认为坚持“整体性”教育原则是提高教育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认知能力素质进行综合性培养,这样的教学理念是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和经验总结出来的。由此可见,如果想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首先要对教育教学目标进行重新确定,运用全新的现代的教育教学目标观,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综合性的发展。

2.2实现教育教学中相关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机结合

2.2.1相关教学内容之间需要相互联系与渗透

心理素质教育可以与其它素质相互融合,同时与其它素质之间进行有机的联系,所以说,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方面的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比方说,可以将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与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还可以将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学生的就业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等等。心理素质教育通过这样的结合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性,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比方说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与意志力的培养既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内容,同时又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地展现出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师生之间形成平等和谐的关系,从而在教育教学中做到二者之间的完美结合。

2.2.2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会得到扩展与补充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道德素质问题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就要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知识相联系。教育工作者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对教学内容不断的创新,将其它学科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充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融入先进的心理学理论和教学理念,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用充满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如果要使学生的健康知识得到加强,就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进行相应的培养,学生如果能对心理异常问题了解一些,就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如果学生可以对保健常识了解一些,就可以很好地处理关于情绪控制和适应新环境的问题。为了学生可以更好地对心理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对自信心进行训练,以及对人际交往和情绪控制进行相应的训练。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训练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高。

3使二者在教学手段和教育方法上有机结合

3.1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研究。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出现的根本性原因实质上都是心理因素导致的。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容易出现一系列的道德问题,所以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首先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对学生积极情感、坚强意志的磨练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要从多个层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寻找合适的契机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二者得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1.主客体评估指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评估指标包含主体评估指标和客体评估指标,分值25分。主体评估指标包括主体构成评估指标体系和主体素质评估指标体系。客体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含学生的基本心理素质。

(1)主体评估指标体系包含主体构成和主体素质两个指标。主体构成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情况,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是执行者。包含四个方面,其一专兼职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设,考察的内容主要是否按照相关文件精神设置专兼职心理咨询队伍,设置的比例是否按照1:3000来执行,评估的组织人员是否满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需要。其二,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教师队伍建设,考察的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教师的职称、年龄、师生比例等内容。其三,学生心理社团组织的建设,指学校时候成立了心理社团,学生社团机构是否健全,社团时候开展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其四专兼职人员的心理知识培训,考察的是心理咨询人员是否接受持续的接受相关的培训,加强再教育。主体素质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具有指导性和方向性的功能。主要是指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指授课教师和咨询工作队伍。考察的素质包含政治素质、理论知识、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必须爱国爱校,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学生的心理素质评价指标

主要考察学生心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校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层面的工作。考察的主要方式可以借助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来进行,考察过程中注意随机性。

2.环境评估指标。

(1)内在环境评估指标

分值8分,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和管理监督体系。制度建设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选拔、培训以及管理机制的完善情况。管理监督体系主要是指是否定期对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进行定期考评。主要是考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制度化情况以及决策监督体系是否健全。

(2)外在环境评估指标

分值8分。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机构设施以及专项经费提供等指标。宣传指标考察的开展多种渠道、多媒体的宣传活动,包含网站建设、校刊、校报、宣传板以及广播等渠道,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的途径应该多种多样,有自己的宣传阵地。机构设施主要是指有无心理咨询室、监督部门的办公场所、心理咨询档案室和活动场所,以及基本的满足需要的仪器设备、测评设备,这些设备是否能符合标准。经费指标,主要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情况,经费支持是开展工作的保障和动力。

3.过程评估指标。

(1)计划评估指标

分值5分。主要包含教育的整体规划、计划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计划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计划的全面性。

(2)实施方式评估指标

分值20分。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途径。包含了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咨询、举办报告情况等5个指标。教学管理考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单位隶属,教研室的设置以及教材的落实情况。课程设置和举办报告指标考察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和必修情况以及课程的覆盖率能否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主要侧重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情况。校园文化活动考察的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情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否丰富多彩。心理咨询工作指标考察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的团体咨询、个体咨询以及解决学生问题的实际情况。

4.绩效评估指标

(1)活动成效评价指标

分值8分。主要通过在校生的满意度、往届毕业生的满意度、教职工的满意度及学生家长的满意度来进行评价,实行纵向和横向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式,纵向评价考察的是不同时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横向考察的是同一时期不同群体产生的效果。

(2)科研和奖励指标

分值7分。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面是否有投入及投入绩效,通过科研项目和表彰奖励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3)安全稳定指标

分值5分。主要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有无发生重大影响稳定的极端事件。包含学生因心理问题发生的自杀、伤人,以及影响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事件。

二、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各个指标所占分值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才合理,才能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投入本职工作,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根据目前的主要工作,对指标内容进行细化。

三、评估注意事项

评估指标体系有效发挥需要考核结果的有效运用,也就是需要考核主体重视、辅导员群体的重视,否则考核就成为一种形式,有了做秀的成分。

1.及时反馈

评价部门不能将考核结果简单进行公布,评价结果应该和结果分析进行结合,避免出现只知道结果而不知道出现结果的原因、不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工作中类似的情况还会不断出现,甚至出现逆反情况,反而达不到评估的初衷,所以在评价体系中要注重及时反馈。

2.评估结果合理运用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部队高校学生 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

一、部队高校学生心理特征

每个时期的高校学生都带有其特定的时代气息,在他们身上能够折射出社会大环境对他们心理成长的影响。当前的高校学生主要有以下心理特征:

1.自卑心理与自负心理的矛盾

来自不同家庭的高校学生既存在自卑心理又存在自负心理。家庭条件相对一般的学生往往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表现出自卑心理,存在孤独感。而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往往心理上比较乐观,容易产生不切实际、盲目乐观的自负心理。家庭环境是影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最直接因素。

2.渴望被认同的心理

高校学生充满奇思妙想,敢想敢当,敢于实施,很多学生希望自己能在学生群体中崭露头角,得到周围同学和教师的认可。如果在尝试的过程中受到挫折,容易产生失落情绪,会认为自己的才能被忽视了。高校学生有着强烈的被社会认同的心理,一旦出现不被认可的情况,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3.反叛心理

在传统管制型教育模式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教师有着明显的话语权。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压抑环境中,造成了他们的反叛心理。进入高校的他们,学习上已经不存在太大的压力,向往自由的高校学生对传统的管制教育比较反感,希望学校能够给予一定的自由度。自由和纪律本身就是矛盾的,这就在无形中对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隔阂,给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

4.人生目标茫然

进入高校的大学生随着学习压力的陡然剧降,出现了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生活目标随波逐流等问题,常有生活无意义感,人生目标茫然。古语有云“预则立,不预则废。”从迈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学生就应该了解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为自己提供了怎样的发展空间,自己的人生坐标又在哪里,以朝着这个坐标不断地调整自己前进的方向。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对策

1.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培训

虽然在高校中已经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很多从事高校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主要由辅导员或德育工作者担任,他们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心理学培训,缺乏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培养教育没有纳入到正轨。高校要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就必须对心理咨询人员开展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培训。

2.建立聊天室等资讯途径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大力宣传,学生也逐渐摆脱了对心理咨询的种种误解。但是高校学生中能够走进心理咨询中心,对心理咨询工作人员敞开心扉接受咨询的学生并不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在选择倾述对象时更倾向于向同龄人倾述。而在高校中建立聊天室,是缓解不愿走进心理咨询中心的学生的心理压力的一种有效途径。高年级学生或者辅导员作为咨询员,可能不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理论,但是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生活实践经验去与那些需要咨询的学生进行沟通,使得需要咨询的学生摆脱向心理咨询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咨询就是接受思想教育的心理阴影。

3.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的良性互动

影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很多,既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外在因素,也有学生个体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内在原因。首先,家庭是学生心理成长的最初也是最直接的因素。从家庭生活不美满的环境中走出来的高校学生往往行为比较偏激,因此,父母在关心子女生理健康的同时,也应当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有的家长甚至与子女基本上没有沟通。其次,学校在传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在向学生传播着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变化规律。第三,社会是高校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主要实践场所,同时社会也通过各种媒介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成长。因此在面对就业这样的实际问题时,家庭应该鼓励支持,高校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进行引导,社会则应该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另外,学生这一主体也应该深刻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职业取向,端正职业态度,创造自身条件。因此,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发挥积极效应,学生才能取得职场的成功。

4.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学生的课外空余时间相对较多,且他们往往对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充满了兴趣。学校可以经常性的组织一些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心理健康研讨会、社会公益活动等。通过心理健康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反思和反馈思想情绪的变化。与此同时,学校也应该建设好校园文化氛围,办好宣传栏、做好宣传广播等,使学生时时处处接受熏陶。

5.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评价、预防及治疗体系

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评价及治疗体系已迫在眉睫。很多高校在新生入学阶段会通过新生问卷调查等方式来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通过该措施,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个大致的了解,也可以从中发现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及有针对性的治疗。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评价,不仅有利于掌握高校学生总体的心理变化趋势,也有利于把握学生个体的心理变化历程,针对个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目标。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思考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引起我国教育领域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三分教育有其一”的民办高校,近年来发展迅速,学生人数剧增。民办高校的学生具有与公办高校学生相同的心理特点,也有因为其社会评价、社会地位等与公办大学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思想和行为表现。因此,民办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都成为我们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问题、影响因素以及对策作了简要的思考分析。

一、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主要问题

(一)自我意识发展的恶性循环。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存在自我认识的盲目性和压抑性、自我体验的消极性、自我情感的失控性、自我实现的缺失性等弱点。许多学生在一年级入学时因社会评价、自身评价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在民办高校学习与生活的自我定位缺失,导致在接下来的学习与生活中诸多适应不良,抱怨环境差,伙食不好,抱怨老师讲课差,上课没劲,抱怨同学素质低,与人交往难,抱怨民办教育体制差,在这些抱怨中,他们越发回避自身的问题,越发的看不清自己应有的定位,认不清自己未来路在何方,形成了在自我意识发展上的恶性循环。

(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在民办高校学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中,宿舍之间的人际交往、女同学之间的交往问题显得特别突出。人际交系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社交能力欠缺,与同学、室友沟通不畅,出现矛盾时采取消极的应付方式、回避矛盾,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定义人际关系。

(三)学习上目标定位不准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在民办高校中,大多数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被动接受教师教学要求和考核,知识的接受方面一概依赖老师,学习态度不端正。绝大部分同学只为了混一张文凭,等着文凭一到手就去家里安排的工作单位报到;有的同学学习时很茫然,完全机械地应付以图“过关”。

(四)性心理方面的困扰。民办高校学生在对自身的性健康和与异往过程中产生的性问题困惑较多,有些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与人际交往。民办高校学生性心理困扰主要表现在:性观念上的大胆与随性,上的不当与责任感缺失,性压抑的排解途径不当。

(五)心理健康意识差。因民办高校的教育体制与管理体制等原因,心理健康知识难以得到全面的普及,学生获取这方面的知识途径比较单一,对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一知半解或知之甚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对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缺乏正确的认识,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讳疾忌医,在许多心理问题形成的初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任其发展,以致变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二、影响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外部因素。首先,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而言,从其踏入校门开始,围绕着“民办”二字所带来的社会评价就跟随着他们的大学生活,一方面,进入大学生活的他们希望生活有一个新的开始,另一方面,围绕着民办二字带来的社会评价又让他们内心体验着复杂的情感,或内疚或羞愧。据了解,民办高校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普遍较低,在校的学生对母校诸多不满,毕业了的学生很少愿意谈及自己的母校。人的自我评价包括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这些社会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内心冲突如果不能在自我评价这一块加以调节,加以平衡,便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其次,民办高校的高收费、低就业对许多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都十分突出。对于那些求学欲望强烈而家庭环境一般的学生承受着相当大的家庭压力,这部分学生一般都是一个家庭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因此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学习是否用功,成绩是否突出。这些家庭因素以及未来的就业压力的预期让民办高校的一部分学生生活、学习压力增大,更有甚者发展为神经性焦虑症。

最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而言,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或者以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代替心理教育,或者以补偿性教育模式(单纯设立心理咨询室)代替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加之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中对心理帮助是缺乏认同感的,因此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流于形式和表面化。而作为民办高校生存之根本的招生和就业工作,占据了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财力,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表面流于形式,更多的工作开展需要通过领导的重视才得以正常进行,在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度上都不及公办学校,因此,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获益有限。(二)学生个体自身因素。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在不成熟迅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心理上的不成熟主要集中在认知方式、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以往的生活经历等。大学生既缺乏完善的知识结构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对待环境、自己和他人方面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绝对性。在各种复杂的矛盾和困惑面前,必然产生心理动荡,情绪波动。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的欠缺是新生心理矛盾的又一大内因。其次,自我管理是个体对于自身发展进行有意识地规划和控制、监督、负责。在新的生活中,许多学生经济开支不会计划,情绪发泄不懂控制,时间富裕不知安排等等,学习生活逐渐脱离愿望中的轨道,由此产生种种苦恼。最后,过去生活经历遗留的心理创伤。对于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学生,心理的创伤还是来自于高考的失败。民办高校的学生,虽然有机会跨入高校大门接受高等教育,但从客观上讲,他们大多数都是高考落榜生。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高考失败给予青年学生的打击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对于这一部分学习成绩不良而落入民办高校就读的学生而言,很容易产生较强的自卑和焦虑心理。

三、关于开展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适应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都可能存在,其中真正的心理障碍的人数很少,而大部分学生主要是不同的心理困惑、心理压力、心理矛盾。因此,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发展成长为主、预防治疗为辅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才是我们工作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已经摸索出来的一条非常有益的经验。此模式的重点在于针对学生共同的成长课题给予指导,重点在于潜能开发、心理素质的优化上。对于实际操作而言,具体在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我表现能力、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

实现全校学生为目标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首先,一个必需的途径就是让心理学走进课堂。惟有如此,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正规化、常规化、专业化。在教育部2001年签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已经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咨询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另一方面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指导性作用。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心理专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同时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通过外出学习、培训、参观、交流等形式提高现有人员的业务素质。

其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以全校学生为教育对象,分不同专题,不同时间举办各种心理健康讲座。如新生入学之际,以新生适应为主要内容,一年级以大学生自我意识、人际关系为内容,二年级以大学生的婚恋心理、生命与人生、职业生涯设计等为内容,三年级则以就业为主要内容。同时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广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如计算机网络、校刊、橱窗、板报、现场咨询等宣传媒体,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自觉要求,形成一个人人关心心理素质,人人重视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保健网,加强对特殊学生的防范。特殊学生主要指以下几类学生:一是有轻生、自杀意念的学生;二是有各种神经症的学生;此类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学生退学的首要原因。在民办高校此类问题比较普遍,最突出的是焦虑性神经症,其次是抑郁性神经症和强迫性神经症。三是有人格障碍的学生。尽管在学生中的比例不高,一学年一般在二三例左右,比例虽低,但容易诱发恶性事件,这类特殊人群通过建立班级、系部、学院三级心理保健网可有效防范。三级保健网指的是第一级保健由专业人员组成院级心理咨询机构。每年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筛选出有心理障碍和自杀倾向的学生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可同时设置危机干预机构,使处于高危状态下的学生能够及时得到帮助。二级保健由班主任和辅导员组成的系部的保健系统,三级保健由学生组织组成的学生心理委员,积极发现身边的同学心理有异常表现时能及时反映给各院(系)级。在心理健康网络上已初步建成了由学院心理咨询中心、院系团委书记、辅导员以及学生心理委员组成的三级网络,但具体的工作模式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俞少华,张亚林,罗爱兰,等.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J].2003,17(4):219-222.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调查;教育

1 概述

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WHO)对健康所下的定义: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虚弱和疾病,还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满状况。”生活在高度现代化、信息化时代的九零后大学生,面对日益丰富的信息和多重多的人生发展机会,既要致力于提高学习能力,又要妥善处理个人生活问题,其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近年来,时有发生的高校学生轻生事件和校园暴力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问题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为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我们通过在武汉科技大学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校内学生抽样,以问卷调查方式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其调查结果做出相应分析,对当前高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一定指导。

2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2.1实际心理状况与自我认知存在偏差

据调查结果,大部分高校学生由于受过高等教育,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可以树立基本正确的认识。具有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状况意识的人群也占大多数,同时,大学生们普遍反映自我感觉心理状态良好。

然而,通过统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各项数据结果分析,高校学生实际心理健康水平不及普遍反映一样的良好。这暴露一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难题:高校学生对心理状态的自我感觉与实际情况是有偏差的。部分学生无法及时准确地意识到心理状况出现了问题,或者轻视问题的严重性,甚至是逃避自身出现了心理问题这一实际情况,不愿意承认并表现出来。

2.2进入大学校园社交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当代大学生主体为独生子女,在成长环境中缺乏家庭中解决同伴的竞争、冲突关系的经历,与同龄人互相合作、沟通的能力欠缺,导致其自身人际关系协调性相对较差,不能迅速地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大部分高校学生进入大学社交生活并不理想,为心理健康问题留下了隐患。对其做进一步的调查分析表明,大学生交际方面存在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自我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高校学生倾向于享受自我世界,喜欢独处。这类大学生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自我世界中,较少参与学院班级组织的各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课余时间常常选择待在寝室。长期如此,随着产生对外界事物的抵制情绪不断加强,更加不利于他们与周围环境的良好接触。同时,据调查研究,在实际生活中善于与人交流,交际范围广的大学生仅为极少数,表明大部分大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存在问题。纵观现今中国学生的受教育史,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阶段主要的教育以科学文化教育为主,对其在社会交往、创新探索等方面教育所涉甚微,步入大学后遇到各方面问题特别是社交方面遇到的问题,由于不能及时予以解决,长期搁置的烦恼、困惑积压,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2.3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

大学是许多学生的断奶阶段,意味着经济、精神上自我独立,独自面对纷繁的社会生活,同时由于大学生自身社会生活经验的相对缺乏,不免会产生对未来生活的恐惧感。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大学生会常常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缺乏踏入社会后的生活信心,深入分析其原因有三个方面。

首先,部分大学生不满意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学习兴趣。其中,许多大学生选择听从父母亲戚等长辈的指导安排,或者对就读专业的选择未进行过深入了解,在大学学习过程中难以产生浓厚的专业兴趣。其次,近半数大学生不了解今后就业前景,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从学生的成长方式分析,许多中国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指导式而非引导式,孩子们缺乏社会经历和自我认知,从而不具备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第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人才竞争日益激烈, 大学生在学习、就业、感情等方面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负担日益增加,不同程度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4感情方面困扰处理不恰当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与心理发育地日渐成熟,大学生对情感需求逐渐明显,但是无论是高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指导一直处于失滞状态。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明确承认自己在情感方面存在困扰。但他们大多不愿选择需求外界的帮助,吐露自己的心声,而是更多地是愿意按自己的方式处理情感问题。由于没有通过正规机构及时积极地介入疏通,不当的处理措施将给他们身体和心理造成较大伤害。

2.5出现心理障碍不倾向于寻求非亲近者解决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高校学生在心理状态欠佳时,能及时意识到这种状态,并尝试自我调整状态、解决障碍。同时,大部分会选择向比较亲密的人倾诉,其中包括室友、家人、朋友等。而在选择倾诉对象时,选择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在校学生工作者的大学生极少。

少数学生会有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的想法,只有极少数会选择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过咨询和辅导。由此反映了高校心理咨询对大学生的影响力较小,学生并不充分信任和自愿主动寻求心理健康帮助,没有完全发挥高校内心理咨询对学生心理的专业性指导作用。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

3.1针对性、多样性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部分大学生表示通过在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到的心理健康知识有限,不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意义。对于高校开设的心理教育课程,部分学生将其应付成一门普通考试课程,难与自身实际结合运用。因此,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加强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 丰富授课形式,激发学生持续性自我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能真正地学以致用,有效提高解决自我心理障碍的能力,从而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3.2创建高校专业化、有影响力的心理咨询中心

在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的同时,高校也应注重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培养专业素质过硬、有责任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高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水平不仅影响了教育工作的质量,也影响着心理咨询中心在学生心中的分量。

建立具有人文关怀和专业指导兼备的心理咨询中心。心理教育工作者需渐渐化解学生寻求心理咨询的羞怯心理,提高校园心理咨询的专业影响力,强化心理咨询意识。

3.3利用新媒体途径宣传心理健康

调查范围的武汉科技大学内,开设有专业性的心理咨询室中心,地址为南一舍301-312。在学校心理教育课上强调并纳入课程掌握要求后,对于这一项学生的知晓度展开调查。调查研究显示,仍有近半数学生仍然对专设地址不熟悉,可见高校在设有专业性心理咨询中心后,除了通过师生传播途径,还应加大在学生之间的宣传。

除了通过课堂、校报等传统途径,还应顺应时代,应用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引导。现在涌现出来的各种新媒体,包括微博、微信、贴吧等网络媒体,都广泛地影响着当代高校学生心理、思想。

3.4开展各项促进心理健康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高校学生社会阅历尚缺,面对较复杂的问题,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往往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在山东一女大学生学费被骗后,抑郁而导致心脏骤停死亡的案例中,可见实践经验对心理健康影响意义重大。

开展各种有关心理健康的实践活动,为高校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创造良好的外在条件。让大学生们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 开拓视野,放松心态,逐步培养心理调适能力,塑造端正的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进同学间的团结合作, 发挥实践活动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3.5建立“三位一体”完整心理健康管理模式

大学是学生校园生活的大环境,学院是相对较小的活动集体,而班级是个体校园活动的最小组织。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院系老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分别代表这三个集体,对高校学生个体进行三层心理健康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可拓展联系学生家庭、寝室舍友等,建立更加完整的干预体系。这种三位一体的模式既发挥了学校专业心理健康管理的宏观调控作用,又自上而下地针对性地涵盖到了每一位高校学生,实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性。

参考文献:

[1]朱樱琼.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与教育[D]. 江西师范大学,2006

[2]钱淑群.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考与探索[N]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12-06(24).

[3]白剑波.影响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成因及对策[J].,中医教育ECM,2003 ( 3) : 2

[4]刘冬梅.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J].商,2013,(6):346

[5]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6):67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