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公立学校的财务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信贷风险的主要因素
1、行业趋同风险。随着丝绸、煤炭等“老五大”行业信贷政策收缩以后,作为商业化运作的金融机构需要寻找新的、安全的、收益率高的行业,在地方经济缺少支柱产业、信贷资金缺乏有效载体的情况下,短期趋利行为及从众心理使银行不约而同地把贷款投向了教育这块“朝阳产业”,对某些学校或某些项目过度授信,形成新一轮的信贷趋同,这样势必引起信贷市场的供求失衡和不当竞争,导致新的信贷风险。
2、政策风险。一是严格控制收费。教育产业化已不是教
育改革的发展方向,2003年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力度,通过“一费制”和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的“三限管理”措施,对教育收费实施严格管理和控制。国家政策的调整,制约了学校的发展空间,给学校收入带来较大影响,学校不能全面地实现预期收入,必将削弱贷款偿还能力,从而增大信贷风险。二是改革办学形式。国家打破教育垄断,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这将在生源、收费、师资等方面形成竞争,必将增大学校的成本和经营风险,从而转化为信贷风险。
3、投资风险。在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引导下,一些学校特别是公立学校为提高知名度,吸收优质师资和生源,不顾自身实际,大额举债,抱着“学校贷款,政府还钱”的老观念,依靠贷款铺摊子、上项目。且在投资过程中,一是贪大求洋,擅自超计划投资;二是自筹资金未按计划全额到位,特别是财政承诺的项目资本金到位率不高,相应增加了学校债务,增大了信贷风险
4、法律风险。目前学校贷款的保证方式主要有抵押和质押两种,由于《担保法》规定,国家机关、学校、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保证人,其设施不得抵押。造成学校可以用作贷款抵押的资产仅限于用作商用性质的附属资产,抵押范围狭小且数量有限。同时,一旦出现贷款风险,因其作为学校资产同样难以处置和变现。学校类贷款保证方式采用较多的是收费权质押,但依据我国现行法律,收费权质押仍然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一是学校收费权质押缺乏法律依据。《贷款通则》第三十九条规定:“贷款人在以权利质押方式发放担保贷款时,用于质押的权利应当是依法已明确为可以质押的权利”。而《担保法》第七十五条列定的权利质押的范围中,尚未对学校收费权质押作出明确规定,质押操作和实现的实践存在差异,致使学校收费权质押贷款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二是学校收费权质押没有现实意义。学校向学生收费是政府赋予的权利,并由物价部门审批其收费标准和范围,它是以公益为目的的,这种收费权既不能委托,也不能转让。收费权质押给银行,并有学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签定的协议,形式上看是质押了,但这种质押权并没有移交给质押权人占有,银行既不能到学校去收学生的钱,也不能控制和处置收费权,无法行使质押权人的权利。
5、财务风险。一是财政保障不足。一些地方财政实力较弱,对学校的拨付款项往往不能按时、足额到位,甚至长期拖欠,加重了学校的财务压力。二是学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资产负债比例高,现金流量小,学校偿债压力大、能力弱。 三是学校的债务数额大、期限长,贷款利息多,且收入有限,财务负担沉重。四是一些学校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内部审计不力、票据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营和发展,对贷款产生极大的潜在风险。近年的各级审计表明,学校已经成为做假帐、乱用钱 和滋生腐败的高发行业。
6、竞争风险。一是银行间的竞争。由于信贷投放渠道狭窄,新的信贷增长点不多,因而各行都将学校列为贷款营销的重点,竞相争夺,竞争较为激烈。由于金融同业竞争,对有的客户放松了授信条件,增大了贷款风险隐患,同时,也对形成诚实、信用的银企合作观念带来冲击。二是学校间的竞争。主要是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之间的竞争,前者在经营管理上的独立性和财务决策上的自主性决定了比后者更具竞争优势,可以吸收更多的优秀教师、管理人才和拔尖的生源,打破了原来公立学校垄断经营的利益格局,影响了公立学校的收益预期,民办学校同样也增大了办学成本,从而直接影响贷款的主要还款来源。同时根据人口自然增长规律预测,2008年后我国人口数量将转为逐年负增长,可以推断,不久的将来,学校的买方市场将逐步形成,行业内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各类学校可能出现优胜劣汰的两极分化格局,从而引发金融机构部分弱势客户的财务危机,进而影响金融机构贷款安全。
7、管理风险。一是资金监管难。由于财政体制改革,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公立学校的资金收支在会计核算中心进行,资金收付由财政监管,金融机构无法对学校的资金实行监督、控制。二是部分客户信用观念恶化,对金融机构的贷后监管工作存在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的问题,加大了贷后管理难度。三是部分金融机构因存在存款业务对学校的依赖,不坚持贷后管理制度,加上部分管户客户经理个人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致使管理不到位,风险发现不及时,风险处置不力,也增大了学校贷款风险。
二、政策建议
学校贷款的稳健、有效运营,不仅可以维护国家信贷资金安全,提高金融机构赢利水平,还对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首先,各级学校要从我国的国情和地方实情出发,从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出发,正确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事业发展需要和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的关系,提倡厉行节约,坚持量力而行,不搞短期行为,反对一切追求奢华、超标准的浪费行为。其次,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不能单靠银行来解决,既要强化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的持续增长,又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同时还要广泛争取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帮助和支持。
(二)、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学校贷款的领导和管理工作。要从构建“诚信政府”的高度,对学校贷款从申请立项到结息还贷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一是要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律,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对学校的建设规模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控制。二是切实贯彻执行好国家教委、财政部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文件精神,坚持“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学校的还贷义务和学校领导的还贷责任,对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中,应将学校对银行贷款资金的管理情况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三是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科学测算贷款周期,帮助学校落实还款资金来源,确保按时还本付息。
关键词:公办学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在我国大部分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重教学管理,轻财务管理”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使得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长期滞后,无法适应当期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因此必须对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和提高。
1 目前我国公办学校内部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管理思想和模式惯性的影响,部分公办学校在思想上、观念上、管理上尚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情况。学校管理者大多只注重教学、科研等工作,缺乏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理念,对学校内部会计控制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的即使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也难以落实。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形成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上脱节、执行中有漏洞的现状。
1.2 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不够
在公办学校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构建中,内部审计控制的作用在于监督学校内部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要求,检查评价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性,提供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纠错防弊的建议。目前,在学校中普通存在内部审计力量远远不能适应学校内部审计需要的现象,审计的监督效果不尽如人意,未能有效地履行其再监督的职能。一些单位经常是事后审计,使审计工作陷于被动,一方面难以作出准确的审计评价;另一方面审计结论难以落实,不能起到审计应有的威慑作用,致使内部会计控制的监控力度薄弱。
1.3 没有发挥预算的作用
预算作为公办学校财务管理的主要手段,对规范学校财务管理、调节学校财务收支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在现实中未能充分发挥。部门预算不能对单位的财务收支有硬性约束,预算执行失控,部门预算和学校预算之间存在着两张皮问题。许多学校在编制预算时,定额测定不合理,没有充分的基础资料,无严格的测定方法,采用简单的“基数+ 增长”的编制方法,使得学校经费预算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赤字预算”现象普遍,而且还会出现校内各部门互相争经费的问题,不能达到合理配置学校资源的目的。
1.4 内控制度存在薄弱环节
长期以来,学校经费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是依靠财政拨款。这就使得部分学校产生了重计划轻考核、重钱轻物的思想,对存货、固定资产和工程物资没有进行严格管理,对存货、固定资产和工程物资的采购、验收保管、付款等职责未严格分离,其出入库未按规定程序办理,未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盘点,也未及时与会计记录相核对,造成资产不清、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目前,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各学校都在加大投资、扩大规模以加速发展,有些学校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对建设项目没有进行科学论证,盲目扩张,决策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机制。
2 公办学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
通过对公办学校现有的财务内控制度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立健全财务内控体系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公办学校来说,建立内控体系必须要全面转变以往的财务内控思想,从意识上调整管理方法。同时建立其全面的职责控制监督体系,保证财务体系的职责分工、权利制衡、交易授权。具体来说,内控制度体系的建立要从账目控制、资产核查、内部审计等方面出发,保证财务控制能够反映出学校的全面财务情况,并做出适当地风险管理。
2.1 校长要树立控制意识
校长的全面控制意识建立是要点,校长有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做到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建立其相应的监督部门及政策,保证财产清查的程序清楚,手续完备;实施内部审计的程序合法,方法有效。校长应强化内部控制和自身责任意识,自觉履行法定职责,从管理的角度来建立其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保证公办学校也有企业内控一样的管理、核算、预防风险的全面内控体系。对于意识的建立来说,除了要完善基本的会计财务内控制度之外,也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要树立起资金有效配置体系,保证财务内控能够为公办学校的资源配置提供最为有效的财务报告,保证为校方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做出最有效的平衡调节。
2.2 建立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目前的公立学校也会遇到很多财务风险问题,例如来自教育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自学校行业内部的竞争等。这些都会导致公立学校出现财务风险,所以财务内控体系的建立必须要考虑到财务风险管理问题。推行全面预算需要建立一个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校方责任人——基层财务部门——班组部门。逐层分解,层层跨越,依托内部控制的信息化系统,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指标体系,有效保证学校的财务风险管理在可控范围之内。
2.3 建立监督体系
学校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必须要建立关键的监督体系,也就是校方的内部审计机构,这种监督体系的建立是完善内控制度体系的关键,会对财务内控制度有明确的监督作用,会起到重要的协助管理作用。监督体系的建立首先要体现在审计报告管理上,审计报告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监督目标的实现。完善审计报告要统一预决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工程审计等各类审计项目的报告格式,以保证报告的完整、清晰。其次,对于监督体系来说,要做到责任问责制,对于出现问题的财务环节要能直接找到责任负责人,避免一个环节出错就连带整个财务控制体系链条失控。
2.4 建立人员结构体系
财务内部控制的完善必须要依靠财务人员的结构体系完善,公办学校的财务人员结构往往很简单,必须要转变人员结构,建立起会计、会计监督、出纳、出纳监督、会计主管、账目审计等专职人员。除了建立人员结构体系之外,还必须要建立起人员培养制度,给予财务管理人员充分的支持,定期听取财务预算和各项财务管理情况等汇报。加强各部门和职工财务管理意识,保障各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和内部审核人员专业素质,当有新的财政问题或政策出现时,校方应及时培训会计人员和内审人员,保证对财务控制员的知识结构的完善,保证其业务水平的稳定,以适应新形势下公办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
3 结束语
总之,建立公办学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要从管理意识上做好转变,建立人员结构体系,建立其相互制约的监督控制体系,完善财务审计功能,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保证公办学校的财务制度向着健全、规范的道路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小学校;内部控制;措施建议
2013年7月19日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做了如何做好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加强内部控制对管好用好教育经费的重点意义、突出重点,切实做好内部控制工作,以及精细组织,确保《内控规范》顺利实施的要求。因此,在中小学校里要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特别重要的,目前的中小学建设内部控制是不均匀的,因此加强和改善学校内部控制是非常重要和紧迫。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专项审计检查工作和自身多年的工作实践提中发现中的问题,提出了中小学校内部控制建设的建议。
一、我县中小学校内部控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内控制度意识相对薄弱,认识不到位
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环境的关键性内容,只有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才能保证内部控制系统的实现,也才能健全和实施内控制度的执行。现今中小学校的教职工,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教职工没有很好的内部控制意识,可悲的是学校领导意识相对薄弱,缺乏关注内部控制制度和理解,对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不够透彻,主要表现在现在学校领导为了保证升学率、上重点学校的排名才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从而产生了“重教学质量,轻内部管理”的现象。还有些学校领导认为每个单位都进入了核算中心,内部控制是上级教育局和核算中心的的事,都是由他们把关就行了,所以可能还存在尚未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甚至有的学校只重视系统的建立,忽视了其实施和效果,从而导致了内部控制系统的发展。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业务流程不规范,具体表现
一是预算控制方面,预算掌控学校整个活动的全过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复杂性和专业性,学校应重视预算业务、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确保预算业务以规则为基础,以证据为基础,在学校的教学中真正发挥业务活动的绩效。学校领导始终相信,预算是只是会计做的事情,其他科室的人员不需要参与,结果造成是教学活动和财政资金支持严重脱节。二是收支业务控制方面,由于义务教育学校大多数是公立学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格了收费制度,但是有些学校一些单位为保住过去已开口子的福利待遇,而钻政策的漏洞和管理漏洞,出现了一些非法行为,如学校设立了另外的账簿,小金库现象死灰复燃。还有重大基建项目支出或者采购未经学校校务会成员集体研究决定;又如有些学校教职工在零星购买1000元以下的物品时,没有按照规定使用个人公务卡,都是以没有开通或者销售单位没有设置POS刷卡机为理由。三是政府采购业务控制方面,学校年初没有编制采购预算,没有采用恰当的采购方式和采购流程,例如,按照规定在公开招标过程中,对招标文件有异议时,虽然可以调整或者修改,但是一经确认,不得更改;采购验收不规范,没有及时出具验收证明,或者没有及时签署意见,加盖公章,从而出现一些不必的麻烦。四是资产内部管理控制方面,资产管理职责都不明确,或者没有合理设置资产管理岗位,没有明确的使用集中管理和资产保管责任,没有按照“谁使用、谁保管、谁保管、谁负责”的原则,不相符的业务资产贷款和处置规定,如有些单位在申报计算机等大宗物品时,既没有达到规定的6年使用年限,或者报废以后达不到我县教育系统省标准化8比1的生机比例,甚至已经被盗好几年也没有报警,利用不正当的途径,从旧货市场购买弥补被盗的机器,从而造成固定资产资产损失,或者学校的总务主任没有建立资产总帐,没有定期盘存,使得账实不符,导致账户资产不匹配,资产信息失真。
(三)缺乏专业、专职的财务人员
由于办学条件、办学体制等客观因素,学校的财务人员在我县学校很多都是兼职的,所以相关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知识面相对较低,实践能力比较低,加上我县教育体系全面铺开国库集中支付核算的步伐,对财务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二、加强中小学内部控制的措施探讨
(一)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从而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内部控制环境就像一个火车头,随时可能产生风险,所以要加强中小学校的内部控制环境,最不可忽视的是其内部控制实施主体——所有一线教学和管理人员,只有真正调动每一个员工的工作激情,才能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各中小学校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在宣传中,学校领导要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要营造注重风险防范、强化责任意识的内控文化,形成“领导重视、相互协作、全员参与”的制度建设环境。
(二)加强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和财务工作者的素质
我县中小学校长大部分是教学的行家,但是对财经法规和财务管理知识有待提升,教育主管部门也应组织校长不定期地学习《会计法》、《中小学会计制度》、《中小学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列入学校年度考核工作的重点部分;每年招聘更多的专业财务人员,教育核算中心继续推行“老带新”的模式强化年轻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国库集中支付的操作规范。因为教育系统内部财务人员是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主管单位应举办更多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活动,经常带领他们到其他县市区学习先进、优秀的经验,组织他们到高等院校深造,不断地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和财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三)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确保各项财务活动能够按照内控制度严格执行
中小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明确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等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各学校建立起以控制事前,监督事中,归结事后责任的岗位制度,同时明确各个科室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和权力,按照内部监督程序和规定的要求执行。总之,中小学校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预算业务,业务收入和支出,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及其他将被包含在一个控制系统,确保财政资金安全,使学校内部各部门形成联动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讲座
【关键词】财务管理,实践性,教学方法,民办学校
财务管理专业是属于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目前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需求,越来越重视实际运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在财务管理教学中把知识复合,能力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尤其是要强调财务管理的时间性特点。然而我们目前的教学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没能很好的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这一特点。
一、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较薄弱,学生对理论学习又缺乏兴趣。
他们的理论功底,各个学科的理论知识都不是很扎实。在逻辑方面,分析问题和归纳解决财务管理问题的能力较差,他们当中的大部分都没有经过财务管理的实践。但是,如果和公立学校的学生比较起来,他们虽然基础知识差一些,但动手能力较强,参与实际财务管理活动的热情却非常高,并且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大部分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好动。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时间性教学方法的应用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二、实践性教学方法设置
(一)课堂实践
1、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在财务管理实践环节中,离不开课堂实践我们应该进目前的教学方法,采用双向沟通式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中。在课堂实践中可以使用的方法有:首先,课堂陈述。课堂陈述主要是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我们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主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课后搜集资料,归纳要点制作PPT文件,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陈述完毕后,教师用一定的时间进行总结,找出其优点,补充其不足,使其陈述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这也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就业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角色模拟教学。如模拟会计,做账,具体运用时,教师应先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熟悉掌握该部分内容,然后让学生扮演相应角色进行具体操作。例如:在讲授完会计基础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模拟会计记账活动,先设定好背景,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设定的场景中进行记账模拟。也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用真实的身份在教室这个真实的环境进行演练。事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教师再进行指导。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而且有利于学生 实际操作及技能和应变能力得到断粮和提高。
再次,案例分析。案例教学法的优点:一,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二,有利于培养高成次实用人才。案例是真实问题的真实描写,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案例,得出结论,就可以逐渐掌握解决问的能力,使知识直接转化为能力。三,案例的真实性实战的模拟性,可以激活学生充当决策者位置的意识,从而仔细鉴别相关数据资料,提高处理问题和理解相关理论问题的能力。
2、改革考试考核方式。考试考核方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检验,特别是检验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以及提高学生对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财务管理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我们目前的考试考核方式大豆表现为单一的理论考试,不能体现课程特点,专业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感觉财务管理专业以及所设课程很虚,没有实实在在能够看见的东西。
首先,模拟情景考核。对于财务会计,税收税制等课程,可以先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根据所涉及的情景以及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处理情境中出现的情况。教师根据学生处理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打分。
其次,实战考核。对于像现代会计这样实战性很强的课程,可以采取采取组织实际做账的方式来考核,可以采取统一做账的方式,以他的业绩即有无差错来评定每个学生的成绩,也可以走出学校,到学校的实习基地,和在一线做账的会计一起,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经过一定时间,再结合真实的业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建立起监督机制,防止弄虚作假,虚报业绩的现象,同时注意安全。最好有辅导员跟着,也好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思想问题。
再次,课程设计考核,对于像市场营销,经济法,金融学,公司理财等课程可以采用课程设计的方式进行考核。市场营销课程由教师规定一个产品及市场范围,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地调查,最后,提交调查报告的方式来考核。金融,公司理财可以通过撰写调查报告的形式来考核。股票交易通过在网上进行实际的交易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老考核。
这些考核方式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和课程特色,启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改变一些学生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这样,他们会觉得有兴趣,所学的知识感觉有用,如果就在书本上学,他们的实际的财务管理能力就不会得到提高。这样的考核,也很受学生的欢迎,学生的积极性也高。
(二)校内实践
1、组织或参加专业技能比赛。专业教师可亲自参加和指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突出学生专业能力的实际应用,如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大学生会计大赛等。另外,我们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一些赛事。
2、活跃校内会计技能大练兵,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在学校的支持下,在校内的会计的实验室,二十四小时开放,练习会计技能。同时鼓励学生在校内及周边地区自主创业,在这方面,我们学校做的相当不错,我校有专门的实验室。但是,开展这一活动,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与配合。通过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为全校师生提供了服务。
3.实验室实训。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实训设备进行会计活动实践。如:我校已建立的会计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财务管理专业可与国际贸易,物流等专业合作组成模拟团队进行企业模拟运做实验,每个企业模拟团队一般有6―8人组成,各个团队一般设会计总监,生产主管,会计主管,出纳和审计主管等职位。通过实训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运作的整个流程,为以后更好地适应具体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三)校外实践
1.认知实践。在第一学期末组织学生到工商企业,大型商贸中心现场观摩。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
2.专业调研。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组织学生进行企业调研。所以在学校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专业调研,一方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自己对想进入的行业的认识。
3、顶岗实习。由学校组织,牵头联系具备条件的公司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利用暑期到企业的具体岗位上顶岗实习,参与锻炼。例如,我校今年就组织学生去苏州顶岗实习,当然不是全部,是由学生自愿报名,在暑期去三个月,学生也有一定的收入,三个月过后,回来的学生都很满意。学生也可以自己去联系公司,然后进入公司在不同岗位上进行锻炼,这样对公司就有了大概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4、毕业实习。毕业实习环节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实习时间最长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在毕业实习环节,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真正的会计实践,学生在这一阶段接触到了实际的会计活动,学到的实践性知识最多。
参考文献:
关键词;英国;基础教育;拨款制度
地方政府在基础教育经费的分配与管理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因此合理的地方基础教育拨款制度对实现基础教育的公平、质量和效率有重要意义。在这方面,英国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英国基础教育经费的来源
英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主要依靠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所以地方政府的大部分教育经费是来自中央的转移支付的。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主要通过公式补助分配制度(Formula Grant Distribution System)分配的公式补助(Formula Grant),以保证各地能有足够的经费维持包括教育在内的地方公共服务事业。中央政府确定公式补助的数额主要根据对各地公共服务开支额的估计及各地政府收入能力的大小等综合因素确定的,它一般占地方总经费的三分之二左右。中央政府一般在1月末宣布正式的公式补助分配方案。
地方政府会在中央政府确定了公式分配方案以后,根据他们能从中央得到的转移支付的数额,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确定地方税收额度,然后根据本地总的收入及本地的实际情况及优先发展的目标,确定各服务部门的预算。教育支出是其中最大的一笔地方公共支出。此外,中央还有一部分用于基础教育的财政拨款是拨给中央一级的教育行政机构的,如教育与技能部,由它以直接专项补助拨款的形式拨给地方教育当局并由其分配给学校,或是直接拨给学校。其中,最大一笔专项补助款是标准拨款(Standards Fund)。它是由为推动地方教育当局和学校提高教育质量,而设立的系列专项拨款的总和,目的是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干预。因而,地方基础教育经常性支出的费用主要有三方面的来源;绝大部分是从地方教育当局获得的,这部分经费来源于大部分的中央转移支付和少部分的地方收入;其次是中央教育行政部门的一些专项拨款和学校从社会团体的捐赠、出租房屋等方面获得的收益。
二、各地方教育当局的基础教育拨款现状
每年的11月末12月初,中央会公布临时地方政府财政计划安排,各地方政府从中就能基本确定各自从中央得到的公式拨款额。于是,各地政府开始确定地方预算,包括确定地方税收水平,各公共服务事业的预算额。其中基础教育经费的预算、分配主要由地方教育当局负责。
(一)经费分配原则
地方教育当局经常性的学校教育经费主要是通过公平拨款(Fab
Funding)的方式在辖区内各社区学校、志愿捐助学校及基金学校间分配。公平拨款是1999年被引入,以取代原来学校的地方管理政策。与以往不同的是,它进一步扩大了下放的财政预算授权,并把上面的三类学校置于同一拨款框架内。公平拨款是以下面七个原则为基础的。
1、标准:拨款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促使学校和地方教育当局都能追求国家最优先考虑的目标——提高教育标准。
2、自主管理:拨款制度是以学校管理自主化的经验为基础的,即通过扩大学校财政预算授权的额度和责任,进一步发展学校自主管理的能力。
3、责任:拨款制度是以地方教育当局和学校的各自职责为基础拨款的,所以学校和地方教育当局应各自为其所使用的公共资金负责。
4、透明:拨款制度应更容易被理解,从而使有关学校财政的决定更清晰,更容易被解释。
5、机会:拨款制度应被看成为所有学校提供机会,而不是构成威胁。特别对于一些小的学校,如果他们不能进行自主管理,就不会强迫他们这样做。
6、平等;拨款制度应保证公平、公正地对待所有的学校。
7、有效使用资金;拨款制度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校和地方教育当局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且使所有的相关利益团体能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做出评价。
(二)拨款程序
一旦中央的公式拨款额大致确定,地方教育当局就要对地方教育经费进行预算。地方教育当局先要参考中央的学校公式支出和地方教育当局公式支出额度以及本地区财政收入及上一年度财务计划执行情况,确定下一财政年度教育预算。地区的教育预算包括两个部分,学校预算和地方教育当局预算。前者是指为满足本地区一年内所有学校经费需求的拨款数额,这部分预算只涉及与学校相关的经费支出。后者指满足地方教育当局一年内所有经费需求的拨款总量,主要包括教育当局统筹规划所需要的费用、一些与学生相关的如学生上学的交通费用等方面的经费以及一些非学校的教育费用如本地区青少年和社区教育费用。这部分费用由地方教育当局掌握,但其中的某些费用,当局也可以以专项资金的形式移交给学校管理和使用。
根据1998年和2002年教育法的规定,地方教育当局原则上有权决定这两部分预算的多少,但是要受中央相关规定的制约。如地方学校预算额的增长不能低于国家教育公式支出额的增长。除非有特殊情况,地方教育当局集中管理费用的增长不能高于地方学校预算的增长。从2004-2005财政年度起每个学校每个学生的预算额与上一年相比,必须保证一定百分比的增长。当教育大臣认为某个地方教育当局的学校预算额过低时,他有权为该地方教育当局设立一个学校预算的最低标准。一般来讲,地方教育当局要在年底以前,把计划的地方学校预算情况上报给教育大臣。
地方学校预算并不完全授权给各个学校,其中有一些费用是由地方教育当局控制的。这主要是一些与特殊教育需要及学校午餐、保险等方面有关的费用。中央并不规定当局能集中留用多少,具体被留用的数额由地方教育当局决定,但国家在相关的规定中明确了地方教育当局集中留用经费的项目范围,并鼓励地方教育当局把大部分的经常性开支授权给各个学校。
地方学校预算扣除这部分。由地方教育当局集中控制的经费后,剩余部分就被称为独立学校预算(Ipidual Schools Budget),也就是全部授权给各个学校的教育经费。地方教育当局被要求用一个拨款公式把这笔经费公平、透明地在各个学校间分配及下拨。为了使资金的分配更好地体现各地的实际情况,全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拨款公式,各地的拨款公式是由各地的地方教育当局自主决定的,地方教育当局根据拨款公式计算出每个学校的预算额,根据《1998年学校标准与框架法》第52条的规定,地方教育当局要在新的财政年度开始前即3月31日前,公布下一财政年度的预算声明(Budget Statement)。其内容主要包括地方当局的经费来源与数量;计划的地方教育当局预算和学校预算;地方教育当局集中留用的费用;计划在青少年服务方面的费用;解释拨款公式及计算;每个学校具体的公式计算过程及结果;对中小学的最低拨款保证。并确保相应的公式拨款进入学校账户。
学校董事会收到公式拨款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决定本校教育经费的具体使用。通常情况下,学校董事会都不会直接管理具体的学校财务,而是委托一个财务委员会在全局层面上协助学校的财务管理。日常财政管理权一般授予校长,校长负责学校的日常财务支出和审批,可以在财政管理或是会计的协助下做好学校的财务记录。但是,董事会有讨论通过学校财政预算方案、维持学校资金平衡、保证财务账目清晰准确和促进学校资金被有效利用等方面的法定责任。
每年各地方教育当局必须在10月10日前,公布该财政年度的结算声明(Out-turn Statement)。结算声明中包括地方教育当局集中留用的及在青少年服务方面的开支信息;学校教育费用的支出信息;每所学校的收支差额信息。按照规定,两个声明都要按规定的格式撰写,在规定的时间前递交给教育大臣、相关学校董事会和校长,并保证公众可以在地方教育当局、各所属学校、网络上方便地免费查阅到。结算声明和预算声明还需要接受审计委员会的审计,结果由教育大臣核实并公布。
(三)经费的监督与管理
地方教育当局有责任对下拨的教育经费使用进行监督与管理。根据《1998年学校标准与框架法》的规定,地方教育当局要制定一个学校财务管理方案,其内容就是有关教育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根据教育法及教育技能部的相关规定,这个方案必须包含以下内容:
1、有关学校财务结余与超支部分的处理办法
2、由学校预算支付的开支项目
3、学校董事会留用的经费数量及用途
4、学校在管理预算授权时要遵守的规定,包括财务管理的要求与程序
5、规定由地方教育当局提供的服务与设施
根据《1998年学校标准与框架法》,学校财务管理方案经教育大臣批准后生效,地方教育当局必须将方案的副本送达各学校董事会及校长,并公之与众。学校董事会和校长在使用学校的教育经费、保留本校的财务记录等方面都要按照学校财务管理方案的规定操作。同样根据《1998年学校标准与框架法》第51条规定,如果一个学校持续、严重地违反了方案的有关要求,或是不能很好地管理学校财务,那么地方教育当局就有权取消该校的教育预算授权,相应下放的人事权也被取消。当然这期间,学校是有申诉权的,地方教育当局也必须重新慎重考虑取消决定,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给予答复。
到了财政年度末,学校的账户就被关闭。学校要按照规定的财务报告框架向教育大臣递交学校的收支报告。地方教育当局要计算学校财务的收支差额,每年的结余或超支都可以往下年推。一些地方教育当局会在他们的方案中规定:当局有权决定学校的收支差额所不能超过的额度。从2004财政年度起,那些提供了三年预算计划的地方教育当局,可以收回超过一定额度又没有说明具体用途的学校教育经费余额,以体现对当前在校学生的公平。那些超支的学校则被要求与当局达成一个有关在规定的期限内消除财政赤字的协议。
学校所有教育预算及收到的公共费用都要接受地方教育当局审计部门的审计。对于学校所掌握的一些私人捐款,地方教育当局也会要求学校提供相应的审计证明。
此外,教育与技能部认为,维持学校良好的财务管理状况,不仅需要加强对财务管理的监督与审计工作,更重要的是提高学校的财务管理能力,高水平的财务管理能力是学校自主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除了加大对学校财务的监管力度之外,国家还推出了一些帮助学校提高财务管理能力的措施,主要包括向学校提供有关财务管理方面的工具包(Troolkit),委托相关机构和团体对学校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四)拨款公式
为体现教育经费分配的客观、公平,地方教育当局的教育经费分配主要通过公式拨款进行。按照英国的法律规定,地方教育当局有权决定当地的拨款公式,但是国家对各地采用的拨款公式有原则上的要求,这些要求具体包括在《公立学校拨款规定》中,主要有以学生数为依据的拨款额占学校预算的最低比例、学生数的计算办法、需要考虑的因素、必须在公式中体现的因素等等。国家对地方教育当局的拨款公式的总体要求是简单、客观、可测量、可预测、明确。通过公式拨款,应达到以下的目的:
1、根据学校的需要分配教育资源,不同的拨款水平应有明确的依据。
2、衡量学校需要的手段应该简单,以鼓励学校发展他们自己需要优先发展的项目。分配公式不应衡量每一项细小的学校开支需要,因为这样做就有可能使公式成为驱动经费支出的动力。
3、一些因承担贫困学生教育而增加经济负担的学校,特别是相对负担较重的学校,对他们的拨款应在公式中得到体现,并有相应的补贴。
4、应该让学校及家长很容易地理解一所学校得到的拨款金额的依据。
由于地方教育当局在确定拨款公式方面有较大的自主权,所以各地的拨款公式差别较大。但相同的是绝大部分的教育经费都是按学生数(Pupil-led)来计算的。主要考虑的是年龄或是年级因素,即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将学生的年龄或年级与生均成本挂钩,确定经加权后某个年龄或年级的学生的生均标准拨款额(Age Wcie3ted Pupil Units AWPUs),然后根据相应的标准学生数计算出按年龄或年级加权的教育拨款数,以这种方式分配的经费往往占了绝大部分。
根据学生数来确定拨款的金额还可以考虑其他一些与学生数有关的因素,如寄宿的学生数、低学业成绩种族的学生数、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数、享受免费午餐的学生数等等。通常也是按该类型的学生的生均补贴金额乘上相应的学生数来计算的。按目前的规定,以上这两部分以学生数为依据分配的经费占全部学校教育经费的百分比不能低于75%。如2004-2005财政年度瑞切曼德教育当局的比例为80.09%。
除了根据学生数来确定拨款的数额以外,地方教育当局还被允许用一些指标来体现不同学校的不同开支需要及当地优先发展的教育需要。这些拨款往往不是按学生数(Non-ouoil Number Factors)来计算的。比较常见的是为保证必要的人员经费和课程开设而对规模较小的学校给予的补贴;按建筑面积及建筑物的状况划拨的校舍建筑维修费;对那些来自社会弱势群体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数量较多的学校给予的额外补贴等等。
(五)学校论坛
学校论坛(School Forum)是一个由地方教育当局维持学校的董事会、校长及依法决定的其他相关组织的代表组成,为决定地方教育当局学校预算的有关机构提供咨询和建议的组织。学校论坛为学校参与地方教育财政决策搭建了一个平台,在地方教育经费的分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论坛的建立体现了工党政府重视协调、合作的执政理念。在地方基础教育拨款方面,中央认为学校间教育经费的分配应该由地方负责,并且应在地方教育当局和学校充分合作的前提下进行。2001年教育白皮书《学校:获得成功》阐述了建立学校论坛的意图:我们希望看到学校能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经费分配的决策中,征询学校意见的工作在不同的地方教育当局差别很大,我们希望所有的地方教育当局都能做得最好。《2002年教育法》第43条正式提出了建立学校论坛的要求。随后教育与技能部依法就学校论坛的成员组成、功能、经费等细节问题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每个学校论坛的成员不少于15名,主要由学校的校长和董事代表组成。不同类型学校的代表应保持适当的比例,以便能够维护所有学校的利益。地方教育当局的代表也可以成为学校论坛的成员。学习和技术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也有权作为观察员,参加学校论坛的会议。
建立学校论坛的主要目的是让学校能更多地参与地方教育经费的决策。按照规定,地方教育当局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地方教育财政决策时,必须充分地征询和考虑学校论坛的意见。
1、拨款公式
如果地方教育当局要对拨款公式的因素、标准、方法、原则和规则等进行任何的改动,都要在事先充分地征求学校论坛的意见。而且地方教育当局有责任要向学校论坛说明这些变化对资金分配结果的具体影响,并保证学校论坛的意见能在公式修改、学校预算确定的过程中被充分地考虑。
2.学校预算
地方教育当局有关学校预算方面的决定都应在事先与学校论坛协商。这包括特殊教育安排与经费管理、地方教育当局的学校财务管理方案的确定、中央政府给予的补助金的管理等等。以2005-2006财政年度为例,中央就要求地方教育当局在确定本地学校预算的额度、地方教育当局集中留用经费的组成及增长、各学校教育预算的增长、学校教育经费预算的最低增长保证、申请支持困难学校专项补助金等方面征求学校论坛的意见。
3、服务合同
地方教育当局购买服务或设备方面的任何合同都应至少提前一个月征求学校论坛的意见和建议。
学校论坛的意见也会对教育大臣的某些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当一些地方教育当局因某些特殊原因,向教育与技能部提出申请,要求允许不完全把国家学校教育公式支出的增长落实到学校预算中时,教育与技能部在做出相应的答复时,会充分考虑当地学校论坛的意见。
三、英国地方基础教育拨款制度的特点分析
(一)教育资源配置体现公平原则
英国地方教育当局的基础教育经费分配主要以公式拨款为主,辅之以少量的专项拨款。拨款的标准、程序及管理权限在事先已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拨款公式是各地方当局根据各自在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特点自主决定的,公式的指标主要以学生数为标准,并考虑了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如生源、地理位置、校舍状况等因素,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保证拥有相同特征和相同数量学生的学校原则上可以得到相同水平的教育经费。这在较大程度上防止了经费分配的人为性、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了教育资源分配的科学性,对维护基础教育的公平性有极大的好处。
同时,地方教育当局的基础教育拨款还非常重视向弱势群体倾斜。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每一所学校都获得成功,地方教育当局的拨款公式都有反映学生额外教育需要的指标。对那些因校址偏僻、规模小、弱势学生数量多等原因而承担了额外经济负担的学校也会给予相应的补贴。对于那些处于财务困难的学校,也强调早期发现,通过各种干预手段,帮助这些学校尽早摆脱困境,以免学生的当前利益受到损害。
(二)强调经费分配的公开透明
各地方教育当局的教育经费分配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信息的高度公开和透明。信息的公开与透明是实现教育拨款公平化的基础,也有利于社会公众对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行监督。
信息公开透明除了表现为各个学校所得到的经费数量、使用情况的公开,便于公众查询以外,还体现在拨款公式的设计上。为了使各相关利益群体理解拨款是如何进行的,为什么不同的学校会收到不同水平的拨款,英国一直致力于简化拨款公式,并正式把“简单”作为地方教育当局拨款公式的原则要求之一。
中小学校广泛参与地方教育当局的财政决策也是信息公开透明的重要表现和有力保障。在教育拨款方面,地方教育当局就教育经费预算,分配,管理等问题征求各相关学校的意见是其法定的义务。而根据《2002年教育法》建立的学校论坛则为学校参与地方教育当局的财政决策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法律支持。这样做,一方面保证了教育经费分配能充分考虑学校的利益及不同类型学校的具体情况,缓解学校与地方教育当局、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矛盾,体现公平原则;另一方面,学校代表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有助于他们更好、更清楚地理解拨款原则、方法,使地方教育当局的教育经费分配过程能够得到更好的监督。
(三)追求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和谐社会;流动人口;流动儿童;基础教育
目前,建设和谐社会最主要和最紧迫的任务之一是加强关爱城市农民工,他们约占目前中国流动人口的70%,地位也最为尴尬和特殊。对城市而言,他们是农村来的,是农民;而对于农村而言,他们已经脱离了农村,不再单纯地属于农民,就是这种尴尬的角色造成了多数流动儿童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即使有幸进入学校,仍然没有机会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问题如鲠在喉,刺痛着我们关于美好和谐社会的憧憬。笔者限于学养,无法纵论,谨就所涉猎的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知识提出若干浅见,敬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一、流动儿童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问题
流动儿童主要指6~15周岁,随着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从农村来到城市并在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的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据估计,全国现有流动人口约1.3亿,约有300万流动儿童面临受教育的困境。
1.辍学现象严重。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得不到相应的教育机会,被迫或主动放弃了受教育的机会。2005年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共同立项,财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了目前全国范围内针对流动儿童生活状况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查。这项调查历时一年,在北京、深圳、武汉、成都等9个大城市,访问了12000多名流动儿童的监护人和7800多名儿童。在调查中,3~6周岁流动儿童入托比例为60.7%,低于城市户籍儿童入托率;6周岁儿童中有46.19%没有接受入学教育;超龄现象也比较严重,有近20%的9周岁的孩子还只上小学一、二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占相应年龄流动少年的31%和10%。另外,在学儿童的童工问题也比较突出,在失学的12~14周岁的流动儿童中,有60%的人已经开始工作。
2.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流动儿童往往存在很强的自卑心理,性格大多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由于流动儿童介入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他们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农村;孩子因为父母的流动性大频繁转学,使一些流动儿童错过了最佳受教育的时期。所以,他们最后形成的价值观念即人格核心,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3.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和学习环境较差。大部分农民工居住在房价便宜的城市郊区或者城乡结合部,环境杂乱,住房拥挤,不可能为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同时,父母忙于生计,起早贪黑,家长有心无力,很难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即使有时间宁可用于自身的娱乐也不愿过问孩子的学习,甚至有的家长对于老师家访都不闻不问。此外,家庭收入剩余有限,用于教育的投资也严重不足。
4.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办学合法化问题很难解决。
5.优质教育需求矛盾问题。
6.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缺位。流入地政府和公立学校没有将流入儿童少年平等地视为当地的教育对象,不认为是一种必须承担起来的责任。[1]具体表现为,政府有关部门,如公安、劳动、教育行政部门尚未建立统一的监管机制,对流动儿童的总体情况了解不够透彻和全面。特别是存在为数不少的非法流动人员,他们结构复杂,居住分散,自由,有关部门难以把握他们的行踪。即使进人政府监管的合法流动人员,有关部门也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库和信息传递渠道。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流动儿童教育没有明确的管理主体和责任人,没有专门为其服务的社会体系,于是外来工子女的求学变成了完全的自发行为,由于人地两生,一些学生四处奔波却入学无门。而在城市的一些公立学校,由于生源不足,校门大开却来者寥寥。这种状况既给农民工带来诸多不便,也造成了现有教育资源的空置浪费。由于政府的这种态度,导致到目前为止全国虽然出台了一些有关促进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制度,但执行的力度和实施性并不强,流动儿童的上学之路依然艰辛。
二、建构和谐社会,改善流动儿童教育
造成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出现“不和谐”问题或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已经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详细的分析,在此,笔者仅就如何改善这些问题提出若干浅见。
(一)旧观念的扭转
“和”作为哲学范畴,是指不同东西的统一,即“以它并它谓之和。”(《国语·郑语》)用现代哲学语言说,“和”就是一与多的统一、多样性的统一。传统哲学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阴阳相生异味相和”;“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世界上只有两种或几种不同东西统一在一起才能产生新事物,发生质变。如此理解,“所谓和谐,如果用哲学语言来表述,,是指矛盾双方的辩证统一性、同一性、一致性、协调性、共处性、平衡性、适应性。矛盾双方的统一性,不是相互吃掉对方,也不是相互分裂、对抗,而是相互依存、渗透,相互促进、转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存在的条件。”[2]当我们用这样的和谐观念去重新审视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时,想必是另一种心态:流动儿童学校作为与公办学校处于对等的地位,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而是相互协调、依存、制约、公平竞争、促进发展;流动儿童并不必然的与城市儿童争夺优势的教育资源;流入地政府敢于承担流动儿童的教育并不必然对其城市造成巨大的经济和人口压力,为农民工解决孩子受教育问题使它们无后顾之忧,更安心贡献于城市的发展;通过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对正在执行的义务教育管理制度等提出了挑战的同时,也促进了其进行改革和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完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到目前为止对于建构和谐社会的康庄大道来说是大煞风景的,但它同时也暴露了我们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促进我们不断的改善、发展。综上,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应该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来接纳流动儿童,剔除一些不合理的屏障,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存环境,使整个社会的发展更加和谐一致。
(二)具体措施的实施
1.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首先要打破城乡二元分布的格局,具体表现为打破户籍制度的障碍;改变过去传统的以“公办学校”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追加对民校的教育投入;等等。给予流动儿童以相同的受教育权和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实现儿童真正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的平等,这对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等都有着积极意义,这也是“和谐社会”与“和谐教育”[3]的最基本要义之一。
2.要实现真正的教育权和教育机会的平等,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包括教育、财政、税务、公安、司法、劳动保障、民政、计划生育、工商、物价等部门积极配合。所以要发挥政府的领导职能,进一步明确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是流入地政府的责任,这样做到权责明确,不会出现由于权责的真空而导致流动儿童无人接受,无人管理,各级政府或部门之间互相推诿。同时,政府还要转变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态度,将对民校的管理纳入到公办学校的体系之内,使公、民办学校享有同样的政府待遇,而不是像没娘的孩子一样无人看管。
3.在办学形式上要坚持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原则,探索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具体的执行模式要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慢慢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但是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必要的教育资金的投入是底线。
4.在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管理方面,应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符合民工子女教育特点的管理制度。[4]
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是学籍管理问题。由于流动儿童的流动性很大,导致学籍管理混乱,不利于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也不便于学生接受系统的教育。这就要求对它们的学籍实行动态管理,允许学生“来去自由”,既可以控制辍学又可以提高办学效益。另一个焦点是民校的财务管理。可实行收支两条线做法: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工子弟学校的财务采取委派转专人负责,纳入统一管理;收费方面,各学校允许学生按分期付款,暂时拖欠部分款项,对特别困难的学生学校应减免部分或全部费用,对中途转学的可按实际就学时间返还部分学费。[5]
5.在今天法治社会的大背景下,要想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还要有法律法规的支持。目前政府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使得这些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彻底,一些地方政府自身对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管理也是“顶风作浪”,更不用说那些打工子弟学校。
6.笔者以为,对一些想返回原籍读书的学生要鼓励和支持。这就要求两地政府做好协调和接受工作,为返回的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做到一视同仁,做到“不歧视、不怠慢、不恶语中伤”,保障返还的学生没有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
流动儿童教育出现上述“不和谐”问题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问题,但并不是说只能被动去接受。流动儿童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之一,理应受到社会的关注,理应享有与普通公民一样的教育权。把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好,适应日益增强的社会流动性需求,推动其教育走向和谐,也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候靖方.杭州市民工子弟学校调查报告[J].教育研究,2002,(1).
[2]赵学勤.城市流动儿童基础教育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1,(2).
[3]张斌贤.流动人口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 高职院校 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202-02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今天,高职院校要保持高品质、低成本,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健康持续地发展,绩效管理必不可少。那什么是高职院校的绩效管理呢?绩效管理是围绕着所确定的发展战略目标,通过制定绩效计划,对计划的实施、绩效分析与评价,将绩效结果进行反馈等一系列的环节,以达到提高完善高职院校管理活动,使高职院校可持续性发展以实现其目标的行为。
在高效的绩效管理中,有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绩效评价。它是影响绩效管理成败重要因素。绩效评价中的“绩”是事业发展的成果、“效”是资金使用的效率、效益,绩效评价通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的方法,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经过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对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等各方面的经营业绩与努力程度进行综合的判断。实践证明,科学地评价企业的绩效,不仅可以为出资人对管理层人员的任免提供重要的依据,还可以有效地加强对管理人员及员工的监管与约束,作为奖惩员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而促进企业战略的实现。高职院校的绩效评价与企业不完全相同: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其最终目标,而高职院校是非营利性的组织,培养社会企业所需的复合性人才、服务社会发展为主要任务,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的满足为目的。现在,传统的绩效评价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高职院校的更高的要求,所以怎样的绩效评价体系才能更适新时期高职院校的要求呢?本文引入讨论的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策略性的管理工具,它对学校能持续健康地发展,最终达到其战略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传统高职院校绩效评价的局限
传统的高职院校绩效评价中所采用的指标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够全面。重结果轻过程:侧重测量办学的产出成果,对产出的所依据的条件与过程则重视不足。(2)指标选择的代表性欠缺。指标的选取与运用带有较大的主观性与任意性:并非所有的能测量的数据都可以客观地反映院校的绩效,特别是一些不可控的指标,例如学生的成绩水平受学生的学习态度与积极性所影响,是难以完全控制的,可不可以完全代表学校的教学水平有待斟酌。(3)指标带有短视性。教育事业是长期的,短期内要测量学校的办学绩效,往往是不易被合理评价,因为它容易忽视学生在以后对社会贡献的测量。(4)指标应用中存在问题。首先指标的应用过程中需要人力与财力,需要收集相当多的数据以全面反映学校的办学绩效,学校的收益会被其消耗所抵消。其次所采集的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全面、是否科学、是否客观,很大程度会影响对学校绩效的判定。(5)忽视评价后的反馈。反馈往往会被忽略。结果会导致各部门、教职工不清楚自己的哪些行为是不符合学校的期望与目标,不清楚或需要改善的要点与努力的方向,不利于部门与人员的改进与提高。
三、平衡计分卡在高职院校绩效评价的运用
(一)平衡计分卡的基本原理
平衡计分卡是由管理学大师,哈佛大学的罗伯特·卡普兰教授与复兴方案公司的总裁戴卫·诺顿在1992年开发的。平衡计分卡是以企业战略为导向,通过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全面管理与评价企业综合业绩。四个维度均由远景与战略转化而来的,是远景与战略转化的四个阶段。下面是平衡计分卡的模型:
1.平衡计分卡的财务维度。财务维度是整个平衡计分卡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以企业为股东谋求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它回答的是“为了使财务管理成功,我们应该如何向股东展示”。财务指标反映了企业的战略制定与实施是否可以促进净利润的提高。主要的业绩评价财务指标通常与企业盈利能力相联系,例如营业利润、资本报酬率以及经济附加值(EVA)。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财务指标来衡量:在成长期,强调的是收入的增长率;在保持期,强调的是资本报酬率、经济附加值(EVA);而在成熟期更强调的则是经营现金流量。
2.平衡计分卡的客户维度。客户维度回答的是,“为了实现我们了远景,我们应该如何展示给我们的客户”。在这个方面确定的业绩指标,需要管理者根据将要面对的竞争性的客户以及自身所占的市场份额,计量目标客户与细分的市场类型。核心的结果指标包括了客户的满意度、保持度、获利能力以及新客户的获得、在目标范围内的市场分额等等。
3.平衡计分卡的内部流程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回答的是“为了使我们股东和客户满意,我们必须做到什么样的内部经营”。企业的核心竟争力是它的着眼点。在这个方面需要确认企业必须做好的关健的内部过程,内部流程的指标着重于对客户满意度、达到企业的财务目标有较大影响的内部经营上。内部经营包括了涉及创新、经营和售后服务主要的三项过程,每一个经营过程都包括一系列独特的、为客户创造价值及产生财务结果的过程。流程指标中既包括短期也包括长期的。
4.平衡计分卡的学习与成长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是前面三个方面目标的基础与动力。它回答是“为了达到我们的目的,我们将如何保持我们改革和成长的能力”。它确定了企业必须建立长期的成长和进步的基础结构。因为没有学习与成长,企业很难提高为客户与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很难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其具体指标包括三种能力的效果体现:人员、信息系统与企业的程序。
5.平衡计分卡的综述。平衡计分卡将目标战略转化为多方面绩效指标与行动,使目标与战略更为具体化;不仅保留了传统的财务指标,还增加了非财务的指标。有助于企业内部上下沟通与理解,有利于组织与员工的学习成长与核心能力培养,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平衡计分卡在国外高校成功运用
平衡计分卡在国外高校中的应用是越来越广泛,其中在不少知名的高校得到了成功。例如美国的加州大学、华盛顿大学,这些学校在运用了平衡计分卡进行管理后,学校的绩效管理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位于美国的亚特兰大市富尔顿学区共有77所公立学校,仅在运用平衡计分卡的一年里,该学区系统通过标准化数学考试的学生人数提高了22%。经过两年后,该学区的在高级学位考试中获得3分以上的学生比例提高39%,这个数据要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出17%。除了美国以外,平衡计分卡在德国、瑞士的高校也被广泛的应用。这些成功的实践案例充分说明了,平衡计分卡在非营利性组织的高校中,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层提供了一个将教育战略实施转化为摸得着、看得见的“全面绩效评价的框架”,集合各优质资源共同实现高教战略的目标。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在我国高职院校绩效评价设计的分析
1.客户维度。高职院校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提升自身竞争力、创立自身的品牌以及树立良好的声誉。如何能做到以上几项目标,在客户维度的业绩指标分为几大类,分别是学生与家长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与社会公众的满意度。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关注的是是否学到自己想学到的专业知识、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与过硬的实践能力,在求职场上拥有自身优势,顺利就业。对于家长而言,他们关注的是学校是否能够提供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优美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孩子是否能学到一技之长,顺利毕业与就业。用人单位则关注的是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否是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与熟练的技能,毕业就能做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此外企业还关心的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在科研资源、人力资源、经济资源方面能否达到共享与交流,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关注的则是学校是否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这几个方面是互为因果的。
2.财务维度。高职院校不同于企业,它是非营利性的组织。它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最终目的。它是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的满足为目的,但这并不代表高职院校就不涉及财务层面指标的价值。良好的财务状况,才能让学校得以顺利开展教学、科研等各方面的活动,特别对于不断崛起的民办高校来说,尤其重要。高职院校办学成本投入大,回收期长,资金不足在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中尤为凸显,所以加强财务管理,将有限资源运用到极致是高职院校管理者非常关注的问题。根据卡普兰教授的“我们关注什么就衡量什么的思想”,在这个维度中我们可以将资金的使用效益、资源利用率作为重要指标。
3.内部流程维度。在平衡计分卡的内部流程维度的设计中,建立的衡量指标是从对客户的满意程度与达到企业的财务目标有着最大影响的三个方面,即创新、经营、售后服务流程确定的。第一,高职院校的创新流程。学校要对以上所谈及客户维度的内容进行调研,对学生与家长的调研,对用人单位的调研,对社会公众对培养人才期望值的调研;概据调研的结果进行分析设计建立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与服务:例如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计划、招生的计划、专业的设置与论证等,并设置相应的衡量指标。第二,营运流程。这个流程表现为价值的创造,重点在于高效、统一及时地将现有的“产品”及服务交付给现在的“客户”。高职院校的营运流程涉及学校的各个部门。例如教学资源的投入、在重点学科的建设、科研建设、办学软硬实力的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等,设置各职能部门相应的业务流程效率指标进行评价。第三,“售后”服务。在内部流程中属于最后一个阶段。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售后”服务是指在学生毕业后,为学生提供的后续服务:毕业生就业情况、就业率、用人单位意见情况反馈、社会公众对人才培养效果的反馈,以及一些反馈的跟踪与处理意见。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衡量,高职院校可以在整个内部业流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加以修正,实现高效的管理及资源的合理应用,管理更科学更合理。
4.学习与成长。在平衡计分卡设计中,没有学习与成长,企业仅凭现有的技术与生产能力,是难以达到他们的客户和内部过程的长期目标。特别是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客户和股东更是要求企业不断提高为他们所提供价值的能力。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职院校想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并实现最终的战略目标,必须不断地学习与创新。特别是在人员的培养方面,因为学校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与高水平的管理人员。评价这方面的衡量指标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职工能力水平的指标,包括教职工知识与技能水平、教职工的工作效率、教职工人才培养投入率等;二是激励的指标。通过对人员薪酬的调控,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例如设立优秀教师、科研成果奖、好建议奖等,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不断加强学校的软实力。
(四)平衡积分卡四维度在高职院校绩效评价设计的原则
确定高职院校绩效评价设计要遵循几个原则,首先指标是科学合理的,对业绩成果能客观、公正地进行判断;其次要有导向性的功能,特别是对高职院校可持续性的长远发展;最后是具有可操作性:指标简明扼要,清楚明了,定义明确,便于理解与操作。
四、平衡计分卡在高职院校实施时注意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要引入实施平衡计分卡会存在着各种障碍,首先是学校管理层对这种绩效管理模式的认可度,是不是支持、配合。因为高职院校是非营利组织,并不是将效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的,对绩效考核的程度指标就自然没有企业那样受到重视。其次,指标要建立得很全面,要十分清晰明了,落实到每个部门与人员,而且每个指标需要量化,就难免存在着主观的因素与难度。最后,在引入与实施阶段,操作成本会比较大,包括必要时对教职工长时间的培训,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与资源。
五、结束语
引入实施平衡计分卡,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可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它作为一种策略性、较为成熟的绩效管理工具,有着其自身优势。在使用的时候,四个维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照本宣科,要根据实际情况,按学校不断变化的发展情势变化而作出适度的调整,包括各种指标的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Robert S KapIan ,David P Norton. The balance score-card 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 c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71-79
2.廖钦初.平衡计分卡在高职院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0
3.周旭芳,王文中.平衡计分卡在高职院校绩效评价中的运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1
4.孟庆黎.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职院校绩效管理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
5.张乐君.平衡计分卡在高职院校战略绩效评价中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0
6.杨诚.平衡计分卡案例研究——基于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平衡计分卡的实例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
威斯康星大学对停止实施Lawson项目作出毅然决然的决定!而这个决定竟然花了这么久的时间――历时5年、耗资2600万美元!
Meachen对Lawson项目寄予厚望,但是这一项目为在实施五年之后中途夭折。Meachen不得不承认“这是 主体系统实施中的第一次失败”。
Meachen作为威斯康星大学主管学术和信息技术的副校长,对于威斯康星大学有着一种全方位的远见卓识:离开技术,威斯康星的各种系统是无法想象和难以运行的。
我们可以想象威斯康星大学的学生有一天在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这所旗舰大学的系统上进行签名选课的情景。通过魔术般的互联网,威斯康星大学已经能够提供远程教育,尤其是针对职场生涯转变中的成年人。
校长Reilly说: “当我们对庞大的技术系统进行决策的时候,我们心中所想的是如何使该系统能够尽可能地打开视野。”
Meachen负责对两所博士校区、11所综合性中学校区和13所两年制校区的技术应用事务进行督察。与各校的CIO共事,Meachen事必躬亲。在从事内部IT运作的小型工作班子之外,Meachen还必须以一种和蔼可亲的态度进行外部掌控。他认为,努力维持密切的交流网络,通过大型IT工具与各部门通力合作,这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历时5年耗资2600万美元的Lawson项目最终被取消,成为这位明星校长应该吸取的教训。
三只脚的领导艺术
Meachen,南达科他州人,亚特兰大市Emory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他认为CIO应该有三只脚,即CIO的领导艺术由三部分组成:对核心业务的基本了解、广阔的科技视野并愿意承担风险。
在威斯康星大学,核心业务是教育学生和支持教学研究。Meachen在进行IT决策时,总是将其同事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牢记心间。他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包括:安全、身份管理,服务于163000名学生和28500名教职员工的大型企业应用软件(该软件提供电子邮件、校历和个人网络空间服务)。
“你真的应该看看投资的价值。”他说:“价值被转化为全校师生教学和科研的体验的提高。”
其次,远见卓识和将其向员工及管理者推介的能力对于Meachen来说至关重要。 所以,当他起草IT计划的时候,必须小心谨慎地与威斯康星大学的业务计划相吻合,还必须注意确保该技术在短期和长期发展中的领导地位。
最后,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敢承担一定的可以估量的风险,即使拥有稀缺的资源,也绝不可能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CIO。例如,运用稀缺资源、甘冒风险,是Meachen对威斯康星大学的“先进分布式学习学术合作实验室”所作出的承诺。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正在开发一种能够用于促进合作式学习的电子游戏。他坚信,大型多人线上游戏以及他们创造的关系网,对于工作环境中团队精神的训练,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是,建立这种合作实验室,需要校外的社会支持。
据Meachen介绍,以补贴和定约而不是以政府税后美元来预测收益是要冒风险的。“你高估了收益,以此高估了形势。由于没有财政供养,你雇用了员工,你得预测到你将取得的收益
要用来维持他们。”“已经7年了,这是一个持续的风险。”
最初的理想
对于Meachen来说,创新未必是他所全力促进的,但通过自己的探索能力积极参与到创新中来却是一定的。“探险”是他对长期项目可预测的结果所使用的一个词汇。作为16项倡议一揽子计划的一部分,威斯康星大学尽量让老师们遵守《联邦消除落伍生法令》的规定。该一揽子倡议计划由威斯康星州教育行业四个部门联手合作,包括威斯康星大学、公立学校、威斯康星技术学院系统以及威斯康星州独立学院与大学联合会。
根据该法规定,所有公立教师必须证明自己是本学科领域的专家,他们必须通过一项被称作“应用考试”的利害攸关的测试。该项测试集中考核各学科领域的教师,未通过者不得取得该学科领域的教师资格证。
该测试不仅费用昂贵,它还意味着教师不得不重返学校,参加那些专门针对或者并不针对该项测试的数学课程学习。为了助老师们一臂之力,Meachen和该一揽子倡议计划的主管Francine Tompkins博士已经开创了一种在线教育模式,帮助他们“回忆数学知识”。该模式逆向设计,从测试中推算出其所涵盖的概念,并在该模式下开发一种方法,让学生记住那些概念。
“人们在进入大学一年级之前,一直在学习数学,但他们却难以记住。”他指出:“我敢说我就是其中之一。”
该模式仍在开发过程之中,但早期评估表明,这是行之有效的。Meachen决心继续下去,因为他在市场上尚未发现任何使人满意的东西。他知道,他的坚持已经超出了高校范围。
“我们把教育看作是一项K-16(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事业,因为我们要靠K-12(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事业来谋生。”他说道。
当前,他也重视IT技术在威斯康星大学开创性发展中的作用。该发展包括建立适应威斯康星大学未来的业务需要的IT基础设施。该项努力正在公共系统小组的领导下进行。该小组由来自威斯康星大学各个校区的高级管理人员组成,他们的职务仅仅在校长之下。
在该项进程的最后,Meachen希望看到更健全的课程管理、更丰富的人力资源、更强有力的财务支持和更丰富多彩的学生系统。在这种开创性的发展中,威斯康星大学有一项每年耗资13亿美元的投资组合项目,资金再分配后,完全用于各个校区。
“我们正设法创造一种一体化连接界面,使我们的工作流程更加顺畅并增值。”他解释说:“我们所要做的事就是为发展作准备。这种发展部分来自非传统学生,非传统学生必须通过虚拟方式努力争取。”
历经5年被叫停
在许多组织,无论是私人的还是公共的,技术革新已经带来了一些代价昂贵的教训。对于威斯康星大学来说,最大的教训来自中途夭折的Lawson软件工程,该项目在历时5年、耗资2600万美元之后被放弃了。
Lawson项目的其中一个应用性教训就是有关通信线路的布设。避免该种问题并无障碍,从今以后,大型IT项目将由掌管威斯康星大学的行政领导以及威斯康星大学校务委员会的下属部门参与。
此外,威斯康星大学已经指示公共系统小组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并授权对大型IT开发风险项目进行经验和资质管理。
Lawson项目由一个执行指导委员会负责。但在许多方面,该委员会脱离了校长和几个副校长。
“这种不可思议的灾难迫使我们从中思索行政领导的作用,因此我们不会忘记。”他说:“我认为,所有谈论关于实施风险项目的制度的作品都会谈到这一点。”
威斯康星大学作出一项决定,停止实施Lawson项目的薪水和福利系统,而转向Oracle/PeopleSoft的薪金和福利系统。该项决定的出台毫不令人意外。
令人意外的是,威斯康星大学作出毅然决然的决定竟然花了这么久的时间――在历时5年、耗资2600万美元之后。
给出答案的是Meachen,他说,该时机与政府管理部门最近的一项决定有关。该项决定的内容是以Oracle/PeopleSoft软件项目的解决方案来实施“业务信息一体化系统” (IBIS)的倡议。
Meachen说,由于威斯康星大学作出的调节购买力的决定,纳税人的钱将被节省不少。
“这是IT主体系统实施中的第一次失败。”他说:“很显然,我们花了很多钱在一种不能以适宜的方式去实施的系统上,但是我们不想仓促作出决定而使情况变得更糟。”
威斯康星大学从来不认为Lawson软件毫无用处,Meachen补充道。但是从长期看,在PeopleSoft和PeopleSoft软件之间而不是在Lawson和PeopleSoft软件之间建立一个颇为强大的连接界面,有益于国家富强。
威斯康星大学大部分校区,包括位于麦迪逊市的威斯康星大学校区,都已经使用PeopleSoft软件作为他们的财务和学生信息IT系统,而且麦迪逊校区还使用由PeopleSoft开发的助学金和费用管理系统。
如何解决遗留问题
在写给威斯康星大学的校长的信中,该系统的常务资深副校长Don Mash说,加入PeopleSoft的聘任、薪金和福利系统(APBS)软件,将使威斯康星大学所有的13个四年制校区和13个两年制校区由现存的遗留系统(legacy system)向着“基本一体化系统”转化。
Mash说,为该软件所作出的调节购买力决定,需要使一个平行但分别实施的电子采购程序相适应,并最终与APBS系统的类似程序相适应。他断言,同时也要提供调节。为了保证传统证单交易,剩下的各校区需要采用Oracle/PeopleSoft的财务及学生信息系统。
据威斯康星大学所提供的一项执行概要估计,通过与Oracle/PeopleSoft签订购买合同,为剩下的威斯康星大学校区购买软件,可以削减250万美元成本。为IBIS倡议订立的该合同,旨在建立一种标准化基础设施,以取代整个州政府过时了的多种业务流程的聚合,包括38个不同的人力资源和薪金系统和60多个财务管理系统。
Meachen承认,威斯康星大学对于PeopleSoft软件的替代性已经了如指掌,他将其形容为一种“极其富有活力”的选择。然而,一直到去年秋天,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的一份报告仍然指示其继续实施Lawson的网络软件,即使在该项目由于管理问题而被叫停之后仍然如此。
但是,由于Lawson项目实施中臭名昭著的问题,促使其作出了转向Oracle/PeopleSoft项目的决定。
Meachen还引证了威斯康星大学与PeopleSoft的历史,“其产品在我们的几个部门适得其所。”他说:“每个卖主都有一套工具,需要大量的培训。我们有数百人在威斯康星大学精通于PeopleSoft工具。”
Meachen说,PeopleSoft薪金和福利系统的实施不会早于2008年。一直到实施之前,威斯康星大学的员工将会继续使用遗留系统。该系统开发于州校区在30多年前合并入威斯康星大学之后。但关于如何关闭这种将被废弃的系统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Meachen表示,威斯康星大学剩下的校区需要整个2006-2007学年的时间,来安装PeopleSoft财务系统。其次是安装电子采购程序,然后是安装薪金和福利系统。
“我们要与政府保持同步。”他说。
前车之鉴
该项目臭名昭著的实施问题在去年浮出水面,大约600万元超支被挖出。原来的项目管理小组已被解散,主要决策者已被辞退,包括负责人力资源事务的前副校长George Brooks。
一名路透社记者在2005年的文章中说,由于Meachen的办公室并未被允许涉足Lawson项目,因而Meachen得以安然无恙。Brooks曾雇用自己的工作人员参与其中。 Meachen形容威斯康星大学IT办公室的这种排斥是“不正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