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证研究的特点

实证研究的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实证研究的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证研究的特点范文第1篇

摘要:会计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部分,不是一个精确的计量科学,固然不能直接套用自然科学的那一套研究思路进行分析,它有其本身的特点。因此,以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特点、优缺点的互补性作为分析的出发点,以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现状作为现实依据,阐述了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双轨制”改革的观点,希望能使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能有更好的发展与转变。

关键词: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双轨制;会计;研究方法

当前,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自然科学中惯常采用的实证研究方法引入会计领域,认为会计科研方法的改革时代到来了,实证研究有望替代规范研究在会计界的研究方法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显然忽视了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很重要的一点:环境的适用性。会计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部分,不是一个精确的计量科学,固然不能直接套用自然科学的那一套研究思路进行分析,它有其本身的特点,任何研究会计学的方法都要从会计这一社会科学的事实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美国会计学家利特尔顿认为:会计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那些已经经历了经济环境等要素冲击、检验,并在实务中得到保留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在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规范研究虽然是一种传统的方法,但会计主体运用规范法成功的构建了会计概念、准则、制度等一系列理论,规范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体系,它的这种基础地位是在实践中不断证实的,是不可动摇的。实证研究作为从自然科学中引用过来的方法,自然有其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作为一种新型的方法,它的引进能促进会计研究方法的改进与完善。本文从两法的特点、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剖析现行方法体系,认为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而应发挥两法的优势和作用,进行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双轨制”改革,实现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有机的深入融合。

一、两种研究方法的特点互补分析

(一)研究资料的文字性和数量性的对比

首先,相比规范法通过价值判断得出文字性的研究成果的特点,实证法研究资料的数量性决定了研究过程的精确性。事物具有量和质两方面的特征,缺一不可。质是区别于他物的根本,忽视对质的研究,使人容易忘却被数量掩盖起来的

会计客体的实质内容,也就是忽视对事物的根本矛盾的研究,只有达到一定的质变,方能促进会计研究的根本性的发展;但没有量的一定积累,质的存在只能是海市蜃楼,而实证性的研究为会计理论质的突破奠定了基础。另外,这种文字性和数量性在另一种程度上也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互补。

(二)研究观点的系统性和研究结论的概括性

规范法充分的利用了系统论的观点,承认会计科研客体是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要研究会计活动,就必须把会计科研客体放到社会诸环境中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掌握会计科研客体的全貌;而实证法研究结论非常具有概括性,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实证研究能够对科研客体已有的量化资料进行高度的概括,为价值判断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依据。

(三)研究方法的传统性和数量科学性

会计科研规范法是会计科研主体长期以来使用的方法。我们称规范法具有传统性,并不是指它是一成不变的,相反,规范法正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也只有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规范法才有可能在会计长期的科研过程中处于基础方法体系地位而不动摇。而实证法沿袭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思路,具体研究对象是符合统计资料的数量较大的随机样本,资料收集方法是具有统计科学意义的问卷调查、统计抽样,具体研究程序是符合逻辑的实证科学程序,整个运算过程都有相当大的精确性和可信度,可以说,实证法的引入为会计理论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两种研究方法的优势互补分析

(一)规范法研究成果的实践指导性和实证法研究结果的精确性

规范法通过揭示规律,充足完善会计理论和经济秩序,并进行价值判断制定出的规范准则制度等可以很好的指导会计实践并接受会计实践的检验;实证法以数学模型为主要研究手段,以统计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借助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处理,有助于精确描述会计研究对象,符合会计研究的基本任务和内在要求。

(二)规范法的深层次了解性和实证法的会计预测性

规范研究者通过深入现场,进行现场考察访谈和记录,可以了解到科研客体表面上未表现出来的内涵,有助于了解会计科研客体的深层次内涵和特征;而实证法能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仅凭直觉感悟和经验判断所难于发现或不能发现的会计规律,有助于实施有效的会计预测。

(三)规范法研究结论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证法的研究对象的简化性

规范法的研究起点不同于实证法,不是事先提出有利于研究的假设条件,而是从现实出发,提出问题(也即确立课题),然后再搜集资料整理分析,这更加符合当期的实际情况,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较强的针对性;而实证研究简化研究对象的复杂因果关系,把探求因果关系作为理论推演的必要条件,就是说,在研究未展开之前,要求研究者事先确定研究对象中某些自变量和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程度和变化取向,该种方法仍然要求研究者制造一种环境,将那些无关的因素用控制手段加以排除,从而把所认定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显示出来,它这种人为构筑研究环境直接干预客观实在的做法对研究结果容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研究中难免出现过于简化会计研究对象背后隐藏的复杂因果关系,这就需要后期运用规范法对其进行价值判断。

(四)规范法和实证法的认识继承性

规范法所强调的是世界应该是如何运行的,相应的,实证法强调世界是如何运行的,规范理论能帮助我们在实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判断。认识论认为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因此有必要将两法结合,运用规范法将实证法的具体认识进行深化扩展,由具体到抽象,达到认识的高级阶段。当然,如果“是如何”不能为“应如何”的会计研究进行价值判断,则该会计研究要么是在玩“数字游戏”,要么是在“哗众取宠”,这种所谓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就只能束之高阁。

三、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双轨制”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大部分是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很少,使得会计理论容易走向纯粹逻辑演绎推理的道路,并非从实践中来并接受实践经验的检验。而现阶段中国实证会计研究的趋势,只是以模仿英美实证研究的模型和文章格式为主,创新性很少,能够捕捉中国自己独特环境因素的研究也不多。纵观历史,中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实际上是走了两个极端: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规范研究为主,将对数学模型定量分析的方法排斥在主流研究之外;90年代之后,受西方会计学者的影响,会计研究走向另一个极端,会计研究者盲目地模仿西方实证研究方法,直接套用西方的成熟的实证方法来解决我国的现实,根本没有结合我国的社会现实,做出不符合我国社会现实的假设,得出与我国现实没有联系的“成果”,最终导致“只见枝叶,不见树木”。

本文认为,应该对现行会计研究方法体系进行必要的双轨制改革。所谓“双轨制”改革(“双轨制改革”一词借鉴于杨素昌,肖泽忠的研究成果《试论中国国家审计双轨制体制改革》,文中针对我国国家审计改革现状提出了双轨制的思想,本文将此思想应用于会计领域),即在会计理论的初级研究阶段,侧重于实证性,力求客观与精确,而在第二阶段—制定和指导会计准则阶段,侧重于运用规范法进行价值判断,以求被社会接受和认可,进而接受实践的检验,得到新的完善和发展。

(一)双轨制改革的思想基础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初具规模,资本市场不完善,实体经济占主流,这就需要国家会计研究人员制定出适合我国各方面发展不完善这一特点的研究方法体系,找到适应我国环境的平衡点,而不是简单的照搬或摒弃,更不能直接由规范研究突兀的过渡到实证研究阶段。当然这种平衡也不是简单的对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中立或者组合,而应是一种深入的融合。虽然现阶段能真正建立在中国经济、政治、人文环境下的实证研究不多,但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谈论去留哪种研究方法还为时过早,所以有必要让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齐头并进,为中国的会计理论共同做出贡献。 “双轨制”的改革一方面运用认识论的观点,将研究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另一方面充分的发挥了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点,没有偏颇,既保证了客观精确性,又保证了价值主观性,在传统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加入实证研究方法,不再存在理论和实务的脱节现象,为整个会计理论大厦奠定了实践经验的基石。

(二)双轨制改革的现实可行性

虽然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很完善,但是它的迅猛发展也是不能忽视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实证法的运用提供的生存的土壤,在认识的初级阶段,主张运用实证研究,而现实中数据库的建立为实证研究提供了资料保证,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为实证会计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然而,由于法规不健全,可利用的资料较为匮乏,只能用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和实地研究等方法进行初步的研究,具体其他实证方法的运用还有待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在认识的高级阶段,需要加入规范研究的价值判断,从道德的、文化的或者其他立场、观点对社会事实的可接受性或不可接受性做出实际的评价,从而才能为社会所认可,达到所研究的会计理论结果更具有现实可行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R L 瓦茨,J L 齐默尔曼,陈少华.实证会计理论[M].黄世忠,等,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 威廉 R 斯科特.财务会计理论[M].陈汉文,夏文贤,陈靖,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4] 周忠惠.会计研究方法论[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

[5] 李孝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6] 于玉林,李端生.会计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7] 万晓文.现代会计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实证研究的特点范文第2篇

但是,经过事后验证,人们发现,仅仅依靠以大样本公开数据为对象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研究金融经济学公司财务领域现象,以及其背后的经济因素和原理远远不够。西方金融经济学学术界逐渐采用临床诊断方法(ClinicalResearch)。

临床诊断方法的特点

临床诊断的研究思路和基本规范与传统大样本计量实证研究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其特点如下:

首先,在研究作用和目的上,传统统计检验实证研究往往以检验金融经济学理论为主;而临床诊断研究可以验证理论假说,但更主要的是弥补大样本实证研究的不足,从实际参与者中获得有价值的实践信息,提供对企业和个体行为环境的丰富理解,为理论和大样本统计检验提出新的思想、问题和研究线索。

其次,在研究对象数量方面,传统的统计检验实证研究对象为大样本;而临床诊断研究则根据研究目的设置样本,从一两个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但大多数情况下,研究对象关注一个或少数案例。字串6

第三,在数据收集方式上,传统实证研究通常被动地依靠公开标准化的数据;而临床诊断研究的数据收集更为主动,需要获得与样本或事件相关的非公开信息,包括公司内部文件、管理报告、会议记录等,还要访谈事件决策过程中的参与者。

第四,在样本分析方面,传统的统计检验研究注重样本数据的收集和数据的数学处理,难以考察不能量化的因素的影响;而临床诊断研究不仅进行数据分析,还包括对样本事件的背景、发展演变过程调查访问等,深入考察不能量化的因素的影响。

第五,临床诊断应用时可以同时采用事件分析和长期业绩法,以考察样本企业事件的短期市场反映和长期实际运行结果。

临床诊断方法的关键在于选择研究对象。一方面要尽可能减少统计学角度的样本有偏问题;另一方面,不宜选择太早的样本事件,避免企业内部调查和访谈时当事人难以回忆事件背景细节,使临床诊断的内部调查信息内容和价值打折扣。

在我国的应用价值

与20世纪80年代经济改革、开放和发展带动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引入、消化吸收和繁荣一样,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金融市场证券化程度的提高、工商管理教育的兴起促进了对金融经济学理论、实证研究方法的引进、消化和吸收。金融经济学领域的大样本计量检验实证研究开始活跃,实证研究的学术规范正在形成。到目前为止,产生了一批以国内证券市场及上市公司为样本的实证研究成果。字串8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是在法制规范不完善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包括:1.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非上市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占绝对控股地位;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充分,大样本计量检验研究依据的公开信息非常有限;3.股票市场庄家操纵市场的行为比较普遍,股票价格与内在价值脱节严重,股票价格变化不能反映企业价值;4.证券市场发展和规范方面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发展环境变化快。多种因素错综复杂地纠缠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客观上制约了传统的大样本实证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加上一些误用,使人们产生实证研究有迎合大样本计量检验方法、流于形式的感觉。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不符合西方金融经济学理论预测的公司财务行为和现象不断出现。同时,随着我国监管机构对证券市场参与者,包括上市公司、中介机构、投资基金等加强规范,各种事件不断暴露,提供了充分的过程信息。这些现象或者由于公开数据和样本数量的限制,难以采用传统的大样本计量检验方法,或者采用大样本计量方法难以获得有价值的成果。而临床诊断方法正好有用武之地,可以对这些特性相似的小样本或者个案进行剖析,深入揭示当前金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实证研究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证会计研究 现状 建议

1968年鲍尔(Ball)和布朗(Brown)在《会计研究杂志》(Journal ofAccountingResearch)发表《会计收益数据的经验性评价》一文,开创了在会计领域中应用实证研究的先河,自此实证研究成为西方会计研究的主流。在美国实证研究几乎渗透到会计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我国实证会计研究起步较晚。1996年,沈艺峰的《会计信息披露和我国股票市场半强式有效性的实症分析》开始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实证研究。实证会计研究已经在我国悄然兴起,有关实证会计研究的论文日趋增多。

一、实证会计概述

所谓实证会计研究就是将实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应用于会计学所进行的一种研究,即确认会计假设,以一定的会计事实和会计实际资料,通过观察数据产生的相互关系等为对象,经过会计实验检验而最后得出近似正确的会计结论的一种方法。其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即一切关于事实的知识都以经验的实证材料为依据。实证会计研究的程序一般固定为:确立研究课题应用相关理论提出假设或命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数据资料观察分析数据以检验假设或命题分析研究结果。其所研究的任务限于“是什么”和“将是什么”,其目的是揭示会计现象的内在规律性,从而为解释现行会计实务和预测未来会计实务提供相关理论。人们可以通过其余规范会计研究的比较来发现其特点。马克・图恩曾作过的对比分析,简明扼要而又比较全面,实证法:回答是属于手段注重事实关注现实通过描述揭示真或假表现精神的问题具有解释功能主要用于现象分析;而规范法则:回答应该是属于目的注重价值关注理想通过规定揭示好或坏表示心灵的问题具有评价主要用于制定政策。

二、实证会计研究兴起的动因

瓦茨(Watts)和齐默尔曼(Zimmerman)曾经将实证会计研究在美国得以空前发展归因于信息需求,教学需求和政策需求三方面的需求的推动作用,本文将动因归结为以下方面。

(一)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实证会计研究综合运用了会计研究的各种基本方法,尤其突出了数学方法。实证会计研究采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和描述会计要素之间以及会计要素内部的数量关系,是对会计信息进行量的分析必不可少的手段。实证研究法强调数学方法,为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提供了新的概念框架,拓宽了会计研究的领域,从而使人们对会计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又更进一步。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科学性在于归纳推理,广泛运用试验、问卷交叉、采访、实地研究和历史文献资料等方法,这些方法业已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证明是性质有效的科学的数据收集的方法。实证研究的课题非常的具体。其研究设计的任何一次细微改动,如命题假设的变动,变量或变量之间的变动,研究对象的变动,时间跨度的变动和统计方法的变动,均可能引起学术上的突破。实证会计研究人员不再将会计视为封闭的学科,吸纳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出现了会计学与经济学、理财学、行为科学、组织学等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局面。契约理论、企业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产权理论、权变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理性预期理论等普遍成为实证会计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从而使会计人员可以在整个经济框架结构中分析会计问题,使会计研究人员的视野更加广泛,为丰富会计理论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事务性(实践性)。实证会计研究将理论的任务归结为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从解释的角度来看,实证会计研究是一种以事实为依据,借助于树立统计的方法进行的研究,其研究结论显然比仅仅依靠抽象的思维所得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从预测角度来看,实证会计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未来进行预测。可以说,会计实务经验及时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又是其最终的归宿。

(二)我国开展实证会计研究的现实意义我国开展实证会计研究的意义:一是有利于促进国际学术间的交流。目前我国对实证会计理论的探讨还没有完全开展,而西方国家对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却极为成熟。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正积极同国际接轨,这必然决定我国会计界要吸收、借鉴国外会计经验,而实证会计理论则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增加对实证会计的研究,便于我国与西方国家会计的学术交流,促进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二是有利于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已经在2006年颁布,并于2007年开始在上市公司中率先实施。实证会计理论具有评价会计准则的理性作用,实证会计理论将注重解释为什么企业要采取这种会计程序和方法,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可以预测出某些会计准则在实施时所产生的影响,并以此来评价准则的实用价值。三是实证会计研究将有利于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可以应用于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经济体制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股票市场的完善,都会因为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引入而更具活力,必定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研究人数逐步增加,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目前的实证会计研究已经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前进的步伐必然会随之加快,前景更加广阔,但我国实证会计研究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我国会计界对实证会计研究的认识存在误差。有观点认为,实证会计研究就是数据分析和问卷调查,没有正确理解实证会计研究的内涵,缺乏应有的深度和精度,理解上存在简单化的倾向;实证会计研究基础薄弱。一是缺乏自身理论支持,适合我国国情的实证会计理论还没有真正建立。二是没有自己的模型。现有的实证会计研究模型,主要引用了国外的模型,仅是用国内数据“拷贝”国外研究。三是数据库建设滞后。取得数据的成本还很高,搜集资料还需要消耗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四是缺乏相应的会计软件。模型建立和数据分析的处理较为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证会计研究的效率;实证会计研究与我国国情的结合程度不够。实证会计研究是与西方市场经济相联系的,有其存在的特定的环境(政治、经济、法律等),其理论和假设都是建立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而我国仍然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如何将西方的实证会计研究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是一个重点和难点;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研究的实际效果。会计信息失真一直是困扰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难题。虽然在各方面的努力之下,会计信息质量正在逐步改善,目前会计信息失真仍然很严重。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目的是对会计实务进行解释和预测,而解释和预测需要各种会计信息,如果这些会计信息不真实必然无法对会计实务进行真实的解释和预测,并有可能导致错误判断;缺乏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影响实证研究的规模。然我国目前从事会计学习和工作的人数具有相当规模,但整体水平不高。研究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缺乏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再加之研究

方法不规范,很多研究人员缺乏合作,使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在我国发展缓慢;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不能很好的结合,阻碍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规范研究往往忽略了作为演绎逻辑推理的起点假设的判别和检验,不重视会计主体的行为因素,结果缺乏经验支持;实证研究往往无法避免归纳逻辑的局限性,存在价值取向的问题,过分简化了研究对象的复杂因果关系。

四、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建议

(一)正确认识实证会计研究实证研究固然以数据分析为基本特征,但其完整的过程还包括“数据本身质量的分析”。在数据普遍失真及各年数据计算口径方法不断变化的现实条件下,机械地就现有数据作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毫无实际意义的。问卷调查是实证会计研究的常用方法,然而对答卷的可信性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对于调查问卷真正深思熟虑实事求是作答的可能只是少数,科研人员要明确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下,调查问卷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因此,要大力宣传实证会计研究的相关理论,增加人们对实证会计研究的关注,提高人们对实证会计理论的认识。

(二)加强实证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基本理论是实证会计研究的基础,研究假设要从基本理论推演而非主观推测。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与西方国家迥异,应研究我国资本结构理论、理论、市场有效性理论等基本理论,为实证会计研究打造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创建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实证会计研究模型。建立网上数据库,降低取得数据的成本,为实证会计研究提供翔实可靠的资料。计算机已经在我国广为运用,要利用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不断地开发出有利于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发展的软件,以能够满足实证会计理论研究中统计分析的需要。

(三)实证会计研究要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其特征和各种环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千差万别,我们要积极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实证会计研究方法,防止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滥用和实证研究结论的误导,力求避免盲目模仿,简单套用,以偏盖全,主观偏好和功利主义等倾向,使实证会计研究真正为我国会计理论的解释和预测功能做出积极贡献。

(四)改革我国会计教育体制,提高研究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应该从改革会计教育体制人手。各大专院校要加大数学、经济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学科的教育力度。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以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计实务)的能力。会计专业学生还要掌握企业管理、财政、税收、贸易等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要加大对会计专业学生基本科研道德德素质的培养,即尊重事实、客观分析、把握全面、不主观臆断、不计较个人功利。

实证研究的特点范文第4篇

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而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关于环境会计理论的研究已基本成型,但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我国会计学界的学者对于环境会计的研究动向上看,环境会计的研究前景较好,笔者主要从实证研究方法上探讨环境会计的研究。

一、环境会计概述

(一)环境会计概念及其特征、基本职能 环境会计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兴起的一门新兴的会计学科中的分支学科,虽然环境会本文由收集整理计是围绕环境问题而展开的,但各界学者对于环境会计的具体定义却存在不同理解,主要是定义环境会计的角度不一样,有的学者从环境会计的理论依据、计量单位或学科的性质来定义,而有的学者从环境会计的研究对象上定义,还有的学者则以补偿自然资源的消耗的策略来定义。目前最普遍的关于环境会计定义如下:环境会计是一种会计系统,衡量它的对象是有关环境的议题或者环境活动,其手段是利用已存在的管理系统,如会计系统,以现存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从财务角度来探究企业现有的在环境方面的努力和贡献,即企业的相关活动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并且对这些收益和损失进行计量、揭示和分析等,主要用于提供环境的有关信息,环境会计能为改善整个社会的环境资源作为自己的贡献,可以说环境会计是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的结合体。人们对于会计职能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化越来越深入和完善,而由于环境会计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对其职能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表面上,环境会计的基本职能大体上有外部职能和内部职能,其中内部职能是基于企业的角度对企业各项环境信息进行核算和分析,利用环境会计内部职能的一般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相关部门,用以考核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而外部职能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分析的,其外部职能是企业对外进行环境信息的披露,这些信息的需求者包括消费者、投资者等,主要是为了供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时利用。

(二)环境会计研究的现状和必要性 国外对于环境会计的研究源于20世纪60年代国际标准组织起草的关于国际性环境审计和管理的文件,这时的环境会计是作为关于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会计中的一部分而发展的,此后,国外各界学者越来越关注环境与经济以及与社会的关系,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葛家澍首次提出了绿色会计这个概念,这标志着环境会计研究在我国的兴起。国外对于环境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管理会计来研究,并结合多种方法或形式来处理环境信息,这时环境会计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而我国关于环境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的方面,如环境会计的概念、对象、要素、目标和基本假设等,有的也涉及到了定量的方面,如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和计算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于环境会计的研究大多从宏观的立场来研究,试图建立统一的环境会计准则,这使研究的结果与实际情况脱节,宏观角度的研究使研究的边界变得模糊,同时也增加会计计量上的难度;二是对于环境会计的计量研究,存在一种定型的模式倾向,这让环境会计越来越趋向于成为研究环境经济学的使用工具,而不是一门学科,缺乏学科的多样性。

环境会计是因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而迅速兴起的,要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可承受力,从而从新的角度探索国民经济的核算方法,环境会计的目的和原则对于保护环境、维持环境和经济的双向发展有很大的益处,这决定了环境会计研究的必要性。其一这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企业不仅要面临国内竞争,更要面临国际竞争,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就要有一种良好的环境形象,要不断对外界披露自身在环境信息中的良好形象来塑造企业自身的形象,随着国际上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企业对于环境信息的核算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要顺应时展的要求,建立合理的环境会计。其二是生态环境的需要,由于我国先前对于经济发展的大力倡导,而没有过多考虑环境的可承受力,造成了环境保护能力和生态系统支撑力的薄弱,很多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退化问题,政府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改善环境问题,但执行的力度较弱,为了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建立环境会计。其三是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需求,国家对于保护环境提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倡导“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如果企业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企业自然成为环境治理的责任者,而企业的现有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非常看重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自然更加关注企业的环境信息对于企业财政问题的影响,且银行对于企业的贷款也会考虑企业的环境信息。

二、环境会计理论的实证研究方法概述

(一)会计理论实证研究方法概述及运用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研究的发展要求,对此,我国学者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代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主要有四类:实证法、描述法、演绎法和规范法。近年来,我国会计学界开始关注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传统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单一的规范研究法,而现代会计学界试图转变研究方法,即从单一的规范研究方法向西方盛行的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转变。与传统的研究方法规范法相比,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其一是经验的总结,先通过收集国内外研究的成果,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提出假设;其二是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结合,大量采用数据分析、图表等来标示对象之间的关系。

在国外,人们将会计研究方法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的研究方法,另一个是实证研究方法,当会计理论研究刚开始在国外盛行时,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研究方法,即规范研究法,以归纳和演绎为核心。传统研究方法的本质特点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分析和综合,只得出结论,对于结论的正确与否不进行论证和验证。而在后来的发展研究中,会计学界的学者基于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证研究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实证研究法占据主流地位,甚至有学者认为正是由于实证法的应用,才使会计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据有关资料显示,当时国外的每篇博士论文中总能看见实证研究的印记,不乏统计数据、图表和模型等。目前国外会计理论研究大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而我国由于经济因素的制约,研究者没有一个具体和系统的数据参照,只能自行收集资料,我国

对于会计理论研究大多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即归纳演绎的方法,后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国内外的交流,我国开始在实证研究上深入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也由于这种对实证研究法的重视,使得人们开始出现一些认知偏差,认为只有实证研究法才是科学的方法,这样的认识和观点有失偏颇,需要根据会计研究的不同内容和会计的环境以及研究对象来选择不同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传统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需要客观看待。

(二)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的实证法运用 环境会计是会计学中的一个分支,是在环境遭遇严重破坏和生态环境失去平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绿色会计,对于环境会计理论的实证研究法主要有三个用途,其一是验证理论,传统的规范研究方法或者是描述性研究法都只是得出结论并没有对结论进行验证,而环境会计需要对企业的环境信息或者活动进行指导,需要验证理论的实用性;其二是对存有歧义的观点或者方法进行验证,环境会计重在保护环境,使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环境维护,所以对于不同的观点需要验证其合理性和正确性;其三是理论创新,通过分析以往的环境会计理论,淘汰已经过时或者抑制经济发展的理论,根据时代的要求创新理论,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进行理论的创新。作为研究方法的两大分类,实证研究法和规范研究法各有优缺,不能偏颇任何一方,但在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需要客观的解释研究对象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时,实证研究法占有较大优势。环境会计的理论主要包括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理论,其对实证研究法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证研究方法与环境会计确认理论。会计确认就是指对相关活动的数据进行筛选,并在账簿上正式记录,将某个活动或者项目确定为资产、净权益、费用或者利润等,最后将这些记录计入会计报表的过程。环境会计的确认是环境会计理论的基础,企业中的经济业务所产生的一些经济数据,能否进入会计核算系统,什么时间进入核算系统,或者属于哪个性质的要素,这些都需要环境会计确认这一过程,如果这些环境会计的信息无用,不需要确认,就不属于环境的计量和报告了,从而环境会计理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按照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指导,环境会计确认的目的和动机是尽量降低管理者与会计信息之间的不对称性,通过环境会计的内部职能和对外披露信息的外部职能,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企业或者外界的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判断,这并不是规范会计理论研究所能解决的问题,这些决策的判断是实证会计的重要效益和成果,这方面的研究对我国当前环境会计确认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二是实证研究方法与环境会计的计量理论。环境会计的计量是指针对环境会计确认的项目或者活动,按照事务特征,采用一定的计量单位,对这些记录结果进行量化的过程,这种计量包括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涉及到企业的环境事务与财政问题时主要采用货币计量的形式,而涉及到企业的环境绩效时一般采用非货币计量和货币计量相结合的形式。环境会计的计量问题是环境计量的关键点,由于环境会计要素的复杂性、价值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环境信息的核算和计量成为环境会计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国内外很多学者试图解决这个难题,有的提出了相关的环境价值理论,尝试利用这些理论指导,将计量的单位通过某种形式进行划分,其关键点就是环境信息的价值与企业当期创造新价值的相关性程度,这首先必须在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提出合理的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建立模型,然后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与否,在这样严格的过程中得出的模型才是最有效的和准确的,而这个过程正是实证研究法的理念。

三是实证研究方法与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理论。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是指企业通过财务报告或其他形式向外界的投资者、供应商或者消费者等信息使用者报告企业的财务信息,给他们提供相关的数据以供其决策时使用,这种信息披露形式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是环境会计理论的核心,当前我国会计理论界涉及到的环境

会计信息披露有两种形式,一些学者主张采用传统的信息披露方法,主要是创建关于资产、权益和利润的核算体系,形成单独的会计报表,以此来向社会外界进行企业的信息披露;另外一种观点主张采用环境会计的彩色报告,这种彩色报告是采用表内和表外两种形式进行信息披露,虽然主张的角度不一样,但都是基于企业环境会计报告的成本效益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对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披露的形式等问题的决策,这主要考虑的是企业的成本以及获得的效益,由于近年来实证方法在国内外的普及,现在大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反过来也说明了实证研究方法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三、环境会计理论实证研究方法不足与改进

(一)环境会计理论实证研究方法的不足 我国实证研究法的运用主要是对西方国家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引进,这种引进和介绍,在初期阶段对我国的实证研究方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陆续出现了一些有用性的实证研究,并且随着经验的积累我国逐步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程序。但由于环境会计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所以自身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于环境会计的实证研究方法存在认识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二是在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时处理不适当,如研究课题的创新性不足,或者模型的选用没有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直接照搬照抄国外已经存在的模型,在选用线性与非线性模型上,更多的选用已经存在的线性模型,而不顾研究对象的性质忽视了非线性模型的使用;三是在实证研究方法的论文中,对于得出的结论没有进行合理性的解释,当有的结论与假设不相符时,也没有进行一定的解释说明。

(二)环境会计理论实证研究方法的改进 针对环境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不足,笔者提出以下改进:第一,从认识上改变,正确认识实证研究方法的本质和特征。实证研究方法的本质特征是客观性和可预测力,以及可验证性,在对一些课题进行实证研究时,要注意方法处理的适当性,数据处理和模型的选择都要结合研究对象的性质,遵循实证研究方法的原则,但同样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实证研究方法所处的客观环境是抽象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从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上进行改进,实证研究方法的基本模式中强调的是程序的操作性,即假设-数据-检验,这三个关键的环节是实证研究方法运用的核心,只有通过这一步步的操作,设计出来的模型才有可能是准确的和合理的,才能构建出关于环境会计研究的高质量模型,从而使研究成果或得出的结论具有可预测性。第三,从环境会计的专业实证人才的培养上改进,每一项研究其核心的力量都是人的因素,专业的实证人才能初步保证选题的创新性、模型设计的合理性还有企业资金投入的可再生性,当然实证人才的培养需要领导的重视和投资,实证研究需要理论资料的收集和数据资料的参考,而这些都需要经费的支持,经费足够,研究对象涉及的范围就更广更深入,这些对于实证研究的准确性和模型建立的合理性很重要。

实证研究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理论;实证研究;规范研究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人们探求会计理论所采用的手段、途径或活动的总和。它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前提,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会计界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构建适应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这一任务无论从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上,还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上看,都是极为重要的。

一. 重要的会计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行为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法是实证会计学派偏重采用的方法,它关注“是什么”的问题。实证命题关注的是世界如何运行,即如果出现A就可能发生B的形式,并且可予以否定,它不涉及价值判断,主要用于为那些必须就会计政策做出决策的人士,提供有关决策后果的解释与预测,比如被用于解释和预测新会计准则变化前后的市场反应等。

2、规范研究方法是一种传统的会计研究方法,它关心的是“应该是什么”。它关注的是怎样限制或规范世界怎样运行,解决的是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的命题涉及的是各种限定,即给定条件组C,必须选择方案D。该命题是无法加以否定的,它与价值判断有关,被用于描述,比如描述应该如何计量资产等问题。主要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论用文字描述。它表达的是人们的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或是一种愿望。

3、行为研究法是行为科学在会计学中的应用,它认为会计是一门面向行为的科学,其目的通过传递会计信息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行为法研究会计信息的行为效应,它的应用效应具有,经济后果,社会后果和政治后果三种。因为行为法借鉴了心理学、语言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研究思路开阔,方法更加科学,主要通过问卷、采访、实验与模拟,更具有客观性、有效性,应用前景广阔。

二. 规范会计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的本质、作用比较

1、从本质角度看,实证会计理论比规范会计理论更具体科学性。

    规范会计理论的优点是可以保持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使理论构建更具有逻辑严密性;它能规范会计行为,找出较佳的会计准则和较优的会计程序与方法,推动会计理论向前发展。缺点是它的推导结论正确与否取决于前提命题的正确性,如果前提命题错误,则整个理论结构都将是错误的。另外,作为演绎法前提的少数概念往往较为抽象,与现实世界有一定的距离,所得出的结论和具体化的方法,由于缺少经验容易造成“闭门造车”式的个人观点和论断。而更重要的是它在于研究结果难以验证,不能为自身提供科学性的依据,需要利用实证的方法来检验。

实证会计理论恪守价值中立原则,研究特定行为和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涉及价值判断问题。实证会计理论最值得肯定的地方是它的研究方法和程序,把实证检验作为研究重点,检验过程为:“假设—检验—解释和预测—再检验—…”,具有严密的科学性。正因为它不是以个人的知识和价值观来判断,而是建立在实际观察和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以尽可能排除研究对象作为客体对主体的反作用,这就使研究具备了可验证的特点,从而及清晰的突出了它的科学性。

2、在会计理论发展的作用上,规范研究比实证研究更有逻辑性。

因为,规范会计研究从假设或初始理论命题推导出下一层次的理论命题,并可对某一个理论命题做出演绎证明。这样,在对理论进行实践检验前,可预先对理论进行检验,以使理论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再次,规范会计研究可从理论命题推导出事实命题,也可用来解释已知的会计理论或会计行为,这对会计理论的发展更具有推动作用。

三、 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的缺陷比较

实证会计研究的局限性表现在:一是从哲学基础方面考虑:它摆脱无法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困境。一个可被接受的命题,在原则上应能得到经验验证,这是进行实证会计研究的前提假设。有意思的是,正是因为证实原则的有效性,使得实证主义常常受到质疑。二是从实证方法的自然科学属性与会计学的社会科学属性间具有不兼容性。会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很多因素很难量化,而这些因素往往会影响研究成果的质量,产生系统性偏差。三是在会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完全排除价值判断也有不尽合理之处。

规范会计研究的缺陷表现在:一是忽略了对作为演绎逻辑推理起点的假设或前提的判别和检验。二是忽视了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不重视会计主体的行为因素,仅将会计环境中的不同利益集团简化为一个总体来看待。三是运用规范会计研究得到的结果往往由于缺乏经验支持而仅代表了闭门造车”式的个人观点和论断。

四、 对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方法选择的意见

1、建立以规范研究为主的,实证及其他方法相辅的研究体系。

规范法有更大程度改变世界的意义,虽然很多学者出现闭门造车的想象,但是这是可以规避的。可以提高学者的素质培养和训练,培养良好的学术空间氛围。并且规范研究方法对实证研究,归纳研究,行为研究等方法都有其指导功能,在会计研究方法的体系中有其重要的地位。

2、 加强对实证研究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分析,有区别的,有重点的运用在经济社会中。

实证研究的兴起和最广泛应用在西方是在其资本市场中,西方实证会计的发展与其经过百余年发展后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密切相关。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只有10余年的时间,上市公司至今还只有1000多家,特别是有关资本市场的法规建设正在逐步完善,许多法规本身还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实证研究”,一方面使研究者本身花费大量时间用于资料收集这一研究最基础的工作;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中存在着信息失真的问题,也难以保证研究资料特别是数据本身的准确性,进而影响这些研究结论的验证质量。再次,缺乏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

3、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相辅相成。

事实上,会计研究方法之间并不相互排斥而是互为补充的,如实证会计研究方 法注重局部,其结论只是对某个时点会计实践的直接反映,只有通过规范研究将对会计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之后才能把握会计实践的本质,对会计形成整体认识,从而才能有效地发挥其指导作用。规范研究并不排斥实证研究,因为规范研究的结论需要实证研究加以验证;实证研究也不排斥规范研究,实证研究需要规范研究的结论为基础和前提。由于,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那种只采用单一方法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主张是有失偏颇的。

归根结底,会计研究的目的除了能解释和预测会计现象外,是为了在会计理论研究方面取得对社会有价值的成果,借此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其研究结论要能解决会计实践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会计实践所遇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当本着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研究目标,采用相应的某种研究方法或方法组合。

参考文献:

【1】 张晓峰.实证会计研究的含义及评述【J】.科学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2).

实证研究的特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审计;风险评估;控制测试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5-79 -03

新会计准则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国际趋同中迈出的实质性步伐,对我国审计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本身涉及许多复杂问题,容易引起和诱发被审计单位或第三方的错误和舞弊,导致财务报表的错报,加之当前我国的市场环境不够完善,没有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审计理论体系,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不够高等,增加了我国公允价值审计的风险。本文在分析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我国审计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公允价值审计质量的方法。

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简单综述

国内外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都进行了大量的规范和实证研究。但中国对此问题的研究起步晚于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已走在了前列,很多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值得中国会计学术界去学习与应用。

(一)国外评述

国外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了大量的规范和实证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英语缩写IASB)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英文缩写FASB)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与运用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FASB及IASB对公允价值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允价值定义及其特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公允价值估值层次与技术以及公允价值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在实证研究方面美国和西方主要的发达国家处于领先地位,研究的主要领域集中于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不同国家或地区使用公允价值差异性的研究以及对金融工具的研究等方面。目前,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已经被很多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普遍的应用,讨论的重点也从要不要用该模式转化为应该怎么用。美国是应用该计量模式的先行国家,其实证研究具有代表性。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大规模地推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特别是在金融工具的确认方面,制定了许多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会计准则。到了20世纪90年代,实证研究支持了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的观点。综上可以看出,国外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研究不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方面成果丰硕,特别是美国,其研究成果引领世界跟从。

(二)国内评述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无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方面都晚于西方国家。1997年我国开始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主要体现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如1998年会计准则中对其定义的表述和2006年会计准则中对其定义的重新表述。国内学者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发展也很快,如,黄世忠教授1997年在《会计研究》第12期发表的《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标志着中国对公允价值研究的开始。我国对公允价值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允价值定义及其特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公允价值估值层次与技术以及公允价值的应用等几个方面。但总体来说,虽然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规范研究充分借鉴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研究成果,但仍是结合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有自己的独特发展。在实证研究方面,我国一直非常谨慎。1997年引入公允价值模式后,我国的研究主要还是停留在规范研究上,对实证研究总体上还处于模仿的阶段。综上可以看出,我国的公允价值研究起步晚于国外,在很多方面是充分借鉴国外的理论和经验,特别是在实证研究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审计的影响

公允价值会计理论、方法和应用中涉及许多复杂问题,容易引起和诱发被审计单位或第三方的错误和舞弊,导致财务报表的错报,且应用过程中人的观念、行为、准则本身的质量等也都会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这些对我国审计的难度、审计风险评估和审计控制测试产生影响。

(一)对审计难度的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本身的特点和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使得公允价值可靠性遭到质疑。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本身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给人为操纵利润提供了便利。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较难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因为公允价值是通过市场确认的,而市场环境复杂多变,有的会计要素或事项可以寻找相同的或类似的市场交易价格,有的则只能通过估计来确定。因此公允价值的估计给报表编制者提供了很大的操纵机会,也使得报表使用者无法充分判断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另一方面我国现在还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市场化程度还较低,各类要素市场的运作还不够正规,通过资本市场交易的一些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格也就不公允,且市场信息传导的速度和其真实性可靠性与国外有很大差距,导致了估价具有比国外更强的主观随意性。而且我国的上市公司与其大股东的关联交易比较普遍,特别在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关联公司进行债务重组及资产交换等交易中,交易价格缺乏公允性的情况更为常见。

实证研究的特点范文第7篇

李嘉图模型深刻的影响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一、李嘉图模型的实证检验

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实证研究,有大量的实证研究来验证李嘉图国际贸易理论。但是,李嘉图模型表明,国家间将会完全专业化分工,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对李嘉图模型的实证研究都是背离完全专业化分工的结论,按照李嘉图模型的原则对结论进行引申,以使李嘉图模型变得可以检验。这种引申有以下几个方面:(1)检验两国某产品的出口额之比与两国劳动生产率之比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2)检验两个国家某产品出口比例与两国工资之比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实际数据基本能验证李嘉图模型的结论,即一个国家某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越高或者工资越低,该国该产业比较优势就越明显,出口就越多。

然而Bhagwati(1964)尖锐批评这种实证研究方法,认为上述研究的结论并不能证明或者否定李嘉图模型,或者说,这些方法并不是对李嘉图模型的检验。Bhagwati利用他的方法来验证李嘉图模型,发现李嘉图模型的结论不符合实际情况。后续的研究,如McGilvray and Simpson(1973)也发现,英国和爱尔兰的贸易数据也与李嘉图模型的结论不符合。

围绕李嘉图模型是否符合实际的争论说明了什么呢?由于李嘉图模型太简单,假设条件太苛刻,李嘉图模型所忽略掉的因素,比如要素禀赋、需求等因素可能在贸易中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值得注意是Davis and Weinstein(2001)的实证研究,在考虑了技术差异、要素禀赋差异、要素价格差异、需求等因素后,发现理论与实际数据的拟合度达到90%。所以,仅仅用技术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不充分的,李嘉图模型的预测难免与实际不符。

李嘉图模型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提出比较优势这个概念,甚至也不在于是否拟合实际的贸易数据,更在于李嘉图模型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被广泛用来研究技术、经济增长、经济转型与贸易的关系,用来研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问题。下面是最近几十年李嘉图模型在贸易理论中的应用,本文将分别介绍李嘉图模型的假设放松后,李嘉图模型焕发出的新的生命力和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

二、将李嘉图模型扩展到多个国家、多种产品

李嘉图模型假定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这个显然不符合实际的假设遭到很多质疑。在多个国家、多种产品的条件下,李嘉图的模型是否还成立?比较优势的原理还能不能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早期很多国际贸易学者为此进行了很多探索。

这些研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李嘉图模型扩展到有限数量多个国家和产品。这些研究维护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地位,证明了多个国家、多种产品条件下,李嘉图模型仍然是有生命力的。但是,更有影响力的扩展是将李嘉图模型扩展至无限多个国家和无限种产品,即用一个连续的变量表示国家或者产品,这个连续的变量分布在区间[0,1]上。下面分别介绍连续变量条件下李嘉图模型及其应用。

(一)多种商品

Dornbusch, Fischer and Samuelson(1977)(简称DFS模型)第一次将李嘉图模型扩展到连续商品。在连续商品的框架下,可以分析很多贸易问题,还可以将模型扩展,分析非贸易商品、运输成本、关税和汇率对贸易的影响。

DFS模型是对李嘉图模型的一次重要扩展,以后的关于李嘉图模型的扩展大都在DFS模型基础之上。结论表明,尽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工人利益可能会因为跨国公司的扩张而发生冲突,但是世界总福利会因此提升。Krishna, Mukhopadhyay and Yavas(2003)用DFS框架分析转型国家的贸易问题。转型国家的特点是国内市场可能存在扭曲。如果要素市场存在扭曲,即劳动力并不是按照边际产出取得报酬,在这样的情况下,转型国家可能从贸易中受损。

(二)多个国家

类似DFS模型中将产品数量扩展到无穷多的方法,Yanagawa(1996)将国家的数量扩展到无穷多。在这样的框架下,Yanagawa(1996)分析了贸易与增长问题,对工业化与农业生产率的关系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工业化与农业生产率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广为争论的问题,有的人认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推动工业化,也有的人认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得该国的比较优势锁定为农业,从而不利于工业化。Yanagawa(1996)的模型表明,工业化与农业生产率的关系是不确定的,这取决于外部条件(其他国家的政策)。

三、改变李嘉图模型中消费者的行为

DFS模型假定效用函数是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具有位似性(homothetic),这就排除了收入分配效应对商品消费的影响。然而,收入分配效应对消费是有影响的,实证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Hunter and Makusen(1988)的实证研究表明,大约有14%的国际贸易是由国家间人均收入的差别引起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往存在这种可能,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比较大,导致需求结构不同,从而导致贸易的产生。这就要求放松位似偏好的假定。以下是在不同的偏好假定下李嘉图模型的扩展:

Matsuyama(2000)假定消费者的满足程度随着消费品种类的增加而增大。Matsuyama(2000)的效用函数表明,消费者的效用随着消费的产品的种类增加而增大,而不是随着消费的同种产品数量增加而增加。收入越高的消费者,消费的产品种类就越多。在这样的框架下,Matsuyama(2000)分析了南北贸易问题,得到的结论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和技术进步都会导致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发展中国家政府如果采取收入调解措施使贫富差距缩小,会导致贸易条件改善。

李嘉图利用“比较优势”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这一模型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而且“比较优势”这个概念早已超出经济学的范畴。但是由于李嘉图模型太简单,假设条件太苛刻,李嘉图模型所忽略掉的因素,比如要素禀赋、需求等可能在贸易中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同时,李嘉图模型两种国家、两种产品的假定也使李嘉图模型的预测力大打折扣,所以很难利用李嘉图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或者实证研究得到结果与预期不符。

实证研究的特点范文第8篇

方法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工具、技巧、方式和途径,它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相应地,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可以解释为会计理论研究者(认识主体)在把握构建会计理论(认识客体)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原则、途径、手段:技巧与方式的总和。因为,会计理论是“人类在长期会计实践的过程中,在取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辩证的思维运动,所产生的关于会计的理性认识。”所以,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作为认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桥梁与中介,在会计理论研究中至关重要。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史都反复证明:科学理论的产生和突破往往是从研究方法开始的。科学、正确的研究方法是产生科学理论的先导;会计作为一间科学,其理论研究也离不开科学、正确方法的指导。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

1、从认识客体——会计理论来说,因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本身就是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会计理论体系中位居最高层次,是一种更为本质的理论,所以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革新和突破,以及成果的取得,又可直接丰富和发展会计理论体系。

2、从认识主体——会计理论研究者来说,因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认识会计实践和会计理论的桥梁,是会计理论研究者取得新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所以,作为会计理论的研究主体——会计理论研究者来说,如果要多、快、好、省地形成对会计的理性认识,那么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而且要能掌握科学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相对落后的现状就与会计理论研究者不够重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没能很好地掌握科学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密切相关。

二、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规范法与实证法的正确定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学术界大力倡导实证研究方法。发展到现在,实证研究法几乎成了会计理论研究中的唯一方法。如今在美国,几乎发展到了非实证课题不做,非实证文章不发的地步。据有关资料显示,在美国,几乎每篇财务会计博士论文都带有实证研究的印记,即使是一般会计杂志和刊物上的文章,也都充斥着大量的统计数据、数学模型和图表。而在中国,很长时间以来,在会计理论研究中都是采取传统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近一时期才陆续出现一些实证研究成果。但目前,在会计理论研究界也出现这样一种倾向,即认为只有实证研究方法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甚至有人认为,21世纪将是实证会计研究的世纪,如果再用规范法进行会计理论研究将无出路。笔者认为,这种会计研究现状和观点有失偏颇,不敢苟同。况且,有人就认为,实证法只能证明真理,不能发现真理,而“一个学科没有发现则不能进行证实,但它却可以无须证实而可以发现”(唐·埃里思奇1998·1)。

笔者通过对会计研究方法--规范法与实证法的比较分析,有以下两点认识:

第一,规范法和实证法作为构建会计理论的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各有其适用性,但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为构建科学、完善的会计理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