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分析化学趋势

分析化学趋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分析化学趋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分析化学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编写;课程建设;教学

对于近化学专业如生命科学、材料、环境、农学、医学及药学等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对他们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合并为无机及分析化学一门课,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逐渐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由南京大学陈荣三教授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我国最早正式出版的教材,2006年本书的第四版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正式出版。本文对该教材第四版的编写进行简要介绍,提出一些肤浅的体会和大家交流,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编写的回顾

由陈荣三教授主编、黄孟健教授等人参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一书,从1975年由南京大学自编讲义,到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全国高等学校生物系通用教材正式出版至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了,这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国内第一本《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最初主要供生物系及农医等院校相近专业使用。它首次将四大滴定融入四大平衡中讲授。由于生物及相关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全国读者对这本书的厚爱,在教育部有关部门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全国许多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如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暨南大学、西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数十所高校任课教师成立了“全国高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研讨会先后举办过五次。第一次于1983年6月由南京大学承办,第二次于1984年6月由云南大学承办。这两次研讨会对此书的编排和内容的选取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并提出将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内容加入到教材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用简明扼要的阐述,适度地引入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物质结构和掌握元素化学的知识。于是在1985年出版的第二版中,首次将热力学引入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同时为适应当时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分属两个不同的教研室),又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分开编写。其后,于1986年10月,1989年10月及1993年10月分别由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和厦门大学承办了第三、四和五次研讨会,会议对这本教材的第二版提出了不少中肯和有益的意见,同时也为修订第二版酝酿第三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1998年,南京大学为了博采众长,分别邀请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教学一线的袁婉清及杜岱春两位教授参加第三版的写作。迄今该书已为全国许多高等院校生物系以及农、林、医等院校有关专业所选用,受到全国广大师生的欢迎。

历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建设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对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及《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的编写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6年8月,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及时总结国内高等学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经验,在浙江大学召开了“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此次会议通过广泛、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与会者普遍认为“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为实现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而由原来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大基础课程合并而成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是教学体系改革的结果。它又是近化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是建立相关技术人才整体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续化学课程的基础。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研讨形式,它能集思广益,有效促进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提高高校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建议在现有的基础上可以采取民办公助,企业资助的形式把研讨会延续举办下去。

“无机及分析化学”对高等学校近化学类专业学生而言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原本是两门独立的课程,定性分析“合”在无机化学的元素化学中已为多数人所接受。可是无机化学和定量化学分析是“合”是“分”,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比例和安排等问题,一直是教学改革中的争论点。“无机及分析化学”顾名思义,应和分立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有所不同,可是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材内容等方面一直存在着“合”与“分”的问题。经过近三十年的摸索与实践,这一问题亦日趋明显,已达成初步共识。因为,为了解决内容和学时的矛盾,“合”是必要的手段;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原本就是两门相近的学科,“合”也顺理成章;以“合”为上,“合”是进步,是学科发展的需要和方向,实践中已显示出“合”的优点。这方面浙江大学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就做得较好。

二、《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的编写和体会

当前,生命科学及近化学类学科的发展一日千里,化学在这些学科中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为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形势,编者在第四版的修订过程中努力遵循“加强基础,趋向前沿,反映现代,注意交叉”的现代课程建设理念。“加强基础”就是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教学中让学生在学时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很好地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方法,为他们日后的专业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趋向前沿”则是在教材的编写中增加最新的科学研究的成果,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为进行创新型思维奠定基础。“反映现代”:在生命科学步入分子水平的今天,其重要标志就是分子生物学、分子医学、遗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和纳米材料科学等学科的相继出现。如何不失时机地将化学学科作为一个整体介绍给学生,与时俱进,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一个现代化学的教育平台,以此“反映现代”,这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注意交叉”:新兴交叉学科的出现,是当今科技发展一大趋势,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则是高校从事化学教学的教师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共性的教学研究的新课题,这需要根据各自学校的具体情况,对整个教学体系和教材建设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第四版的

编写中,我们也只是做了初步的尝试,有待听取大家更多的意见和建议。现将第四版中课程建设十六字理念的体现作进一步说明。

加强基础:较全面地介绍化学基本原理。在第一次介绍化学原理时是具有化学总论性质的,要使学生对化学有一个系统全面、较中学化学有更深入一步的了解。具体地说就是要较全面地介绍化学原理三个主要部分:化学变化方向和限度问题(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度和机理问题(化学动力学):物质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把握和初步利用这些基本观点处理化学问题。

趋向前沿:第四版中将“环境污染和环境化学”以及“核反应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增加进来,而我们在课程教学中,结合可持续发展及最新的生物技术的研究手段包括同位素技术的应用等,已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实例介绍给学生,这也是在教学中体现“趋向前沿”这一理念。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起到一个培养兴趣及探索创新精神的作用。

反映现代:虽然第四版教材中增加了“拓展知识”这一部分内容,实际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就已经或多或少地在相关的章节中把一些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最新知识和进展增补进去,除此之外还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专家作报告,介绍与所学基础知识有联系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进展以开拓视野,明确方向。为更好地“反映现代”,如对物质结构部分的学习则按历史进程来讲授,不仅使内容更为生动,也可使学生领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注意交叉:本教材名为“无机及分析化学”,但不少学校在实际的教学中则是分为“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部分来讲授,这两者之间就有许多交叉和重复之处,如何更好衔接这两部分,是很多教师关心和需要研究的问题,如“元素化学与定性分析”、“四大平衡”与“化学滴定”处理得当,就会取得减少课时、相得益彰的效果。各校教师也可根据各自不同的见解采取行之有效的做法,我们亦愿意得到大家的指点。交叉学科的出现,是当代科技发展一大标志,徐光宪先生2006年4月在大学化学化工基础课程建设论坛的致词中就曾指出,以化学为一级学科,再到无机、分析、有机、物化、高分子、化工等二级学科,最后细分下来可分出六、七级学科,如最新的“大环化学”、“纳米材料化学”、“组合化学”等,这些都是学科交叉的结果,传统的化学分类已完全不再适用。注意到化学学科发展的这一趋势就可以同步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启发式教学历来是老一辈教育家所推崇的教学模式,从南京大学戴安邦院士开始就是一直崇尚启发式教学,并在当时的条件下进行了许多实践,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理念。例如在第一次研讨会上,戴先生就讲了《启发式教学八则》,后来陈荣三教授、黄孟健教授秉承了这一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又做了许多尝试。例如:注意理论化学与描述化学相互沟通,使理论化学的知识在描述化学的学习中得到运用和巩固;注意结合生物、医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来介绍化学基础知识;课后习题与课堂学习的紧密结合,使习题能起到巩固、消化和运用课文内容的作用等。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于2002年初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了使第四版适应目前教学的需要,编者进行了下列改进:

1.淡化化学“数学化”倾向,如省略或减少复杂体系化学平衡的计算。

2.创新内容,为现代科学前沿预留“接口”。

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化学理论知识在相关专业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4.改革分析化学部分的编写,完善化学分析的内容,缩减较复杂而应用较少的计算。由于仪器分析已独立成一门课程,故删去第三版仪器分析部分内容,但仍保留比色法等最常见方法,为学生今后学习仪器分析打下一定基础。

第四版教材的编写,我们采取了以下步骤:

1.广泛调研国内外有关教材,选择国内外其他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教材,汲取其所长为我所用,特别关注了近年有特色的国外教材。

2.编写伊始先编写了第四版的《编写大纲》,向全国若干所大学寄发并征求意见、交流、补充第三版之不足,听取各方教师的意见。

3.先期完成了部分书稿,在2003年中南大学举办的教育部非化学化工类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生物医药类化学教材建设研讨会上进行交流,进一步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在其后的反馈中,我们陆续收了许多教师的信件,特别是武汉大学的潘祖亭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的韩维和教授、海南师范大学的黄闻新教授等同仁的来信,这些都对第四版教材的编写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的编写中,我们编写组的教师相互协作,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围绕着编写基本要求,力争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本教材从自编讲义开始就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即力求与生物化学、生物医学、生产实践密切联系和结合,当初的讲义就是“开门办学”的结果,成书出版后这一特色仍然保留,编写的内容都围绕这一特色来展开。结合实际、贴近生活是第四版遵循的一个基本要求,新增的拓展知识也都是近期化学学科的一些热点,以此作为素材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同学以更多的施展空间。

分析化学趋势范文第2篇

1 高校分析化学教学现状

1.1 高校分析化学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从化学课程发展史来看,在有机及无机化学分类完成后,就形成了分析化学这门课程,且分析化学的后续课程内容与两者具有很高的关联性,如与无机化学具有极高重复率的有分析化学中的溶液平衡理论等。总体而言,滴定分析法在化学分析中为主要采用的方法,且主要有4种滴定分析法,这4种方法都在分析化学课程中进行了介绍,且每一种方法都基于平衡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而在无机化学课程中又详细介绍了平衡理论。4种滴定方法的具体操作及原理彼此之间有共性的一面,为此若单独对每一种方法进行介绍,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为他们直接的关联性我们不能忽视。

首先, 由于滴定方法占用大量的教学课时,为此很多高校在教学大纲的压力之下,常常都会对定性分析的作用及分析有失偏颇,甚至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直接忽视定性分析,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定性分析在化学教学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定性分析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化学反应以及离子的性质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为此也自然应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需要的实验技能以及分析方法。这些技能与方法对于污染治理工作而言,又是不可或缺的技能与方法,尤其将来从事环境领域教育工作是必备技能。目前很多高校也认识到这点,并对高校分析化学的定量分析进行了改革,但改革力度仍存在不足,这些进行改革的高校很多都仅仅对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与更迭,或者对仪器分析进行了融合与渗透,这种改革方式自然不能适应分析化学发展的需要,因为仅有的教学改革效果及力度不够明显。

其次,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仪器分析教学内容常常被高校教师所忽视,虽然在高校的部分教材中对仪器分析的教学内容较为完善,包含了色谱、电化学、光谱分析等方法,但由于高校课时分配等诸多原因的限制,分析化学课程的仪器分析教学改革不平衡、不彻底、不全面,甚至对仪器设备缺乏的高校而言,仅仅对仪器分析进行简要的介绍。

此外,还存在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知识陈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分析化学的新理论、新方法阐述较少,也有部分分析化学教学中过多地偏重无机化学教学,而且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教学内容不能理论联系实际等问题。

1.2 高校分析化学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首先,不可否认,当前高校的分析化学教学方法主要以知识灌输为主要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为: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快速地积累大量的理论知识,也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损失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次,由于分析化学是高校化学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为此在高校课程教学开展中,往往倾向于采取大班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必定不能实现教学的个性化,也直接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及主观能动性,会影响到教学目标及教学效果的实现;最后,从深层次原因来看,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于教学管理上的不科学,直接导致高校很多教师在教授分析化学课程中,仅仅讲授理论,而实践教学则由其他的教师负责,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教师不是同一个教师,直接导致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不能实现顺利、有效的串联,甚至很多高校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直接剥离开来,更不利于两者的结合。

2 分析化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策略建议

2.1 教学内容改进策略

首先,需对课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首先需做到重视分析化学与其他化学课程内容的互补关系与衔接关系,在具体的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精简,尤其与其他化学课程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部分进行合理的压缩,同时倡导学生对其他化学课程进行课前的复习与课后的巩固,从而达到辅助实现分析化学教学的目的。除此以外,固有的分析化学的教学目标也要进行革新,因为传统的分析化学追求考试能力强、知识面广、基础扎实,这些目标显然不能满足新时期分析化学教学的需要,为此传统的分析化学的教学目标不得不进行变革,以贴合社会的实际需求,为此在分析化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就需要协调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减少重复的现象,并且特别要注意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尽可能的多引入一些实际案例进行教学。

其次,教学内容上增加有机物分析成份的同时,也要对定性分析进行更加科学的安排。定性分析在分析化学中不可或缺,因为定性分析是分析化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如在进行定量分析前处理环节,定性分析就必定参与其中,为此学习定性分析能够为定量分析方法的理解与使用提供非常重要的支持与帮助。发展至今我们所知晓的有机物有接近一千万种,数量上远远超过无机物的数量,有机物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当前部分分析化学教材中适当的增加了一些有机物的课程教学内容,但总体上依然没有对有机物进行系统性、科学的、归类型的概括与总结。

第三,时刻关注教学前沿,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对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选择上,对于分析化学的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理论,要突出其重点进行教学,努力实现将这些基本理论、技能做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并且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开展中,要对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及理论前沿有所了解与掌握,在熟悉后在课堂教学中对这些新理论、新技术乃至新方法进行概述与介绍,需要说明的是在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的介绍中,更应该介绍一些与实际生产生活相关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技能,也就是更应该介绍社会热点。

2.2 教学方法改进策略

现代教育理论尤其强调学生的理解记忆,强调问题的分析、思考、解决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逐渐摒弃了单纯教授知识的观点,更加强调整体性、综合性的教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使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作用,当前分析化学中主要采用讲授式的教学,不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关注学生的技能训练,这与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思维大相径庭。为此对于高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而言,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也要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改革,做到将分析化学的教学由信息、数据的获取转移到实际问题解决层面上来。本文认为对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改革需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讲授与引导思考相结合,要对讲授与引导思考进行综合的运用。两者的相结合,不仅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育,但两者的关系需要做到完美的拿捏。对教师而言,也就是要对教学内容中的难点、重点进行分析与讲授,力争实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引导思考也就是通过对课程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设计,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进行滴定分析法教学活动中,教学重点为酸碱滴定法,为此在对学生进行酸碱滴定法的讲解中,要结合滴定法所呈现的共性特征,包括终点误差、指示剂、突越影响因素、滴定曲线、基本原理等,为酸碱滴定法的学习做好铺垫。再如,在学生学习氧化还原滴定法或者配位滴定法时,学生也可以借助于酸碱滴定法的学习进行引导反思,这样不仅能节约学习的课时,也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的积极主动。

其次,要做到知识的分析、归纳以及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上就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供选择,即便是在一个章节的教材中,也会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而不断的变化教学方法,多运用分析与归纳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更加系统性的掌握,也能提升学生的分析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还能在掌握的知识点背景下,引入更加复杂的案例并解决。如不同仪器的应用、原理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且每个仪器对于学生而言,相关的知识不仅琐碎而且凌乱,若在具体教学中合理运用归纳与分析的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效的结合。分析化学是一门具有极强综合性、极强操作性的学科,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实验很好的补充与巩固,为此分析化学也是一门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培育的学科。实际层面,分析化学由于课时等方面的限制,实验课程的安排比较有限,不可能涵盖所有的理论知识,为此一些简单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课后或者业余时间自己单独完成,同时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试验中大开便利之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快速的结合。

分析化学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颠倒课堂;教学模式

1翻转课堂的概述

“翻转课堂”由英文单词“TheFlippedClassroom”翻译而来,又可以译作“反转课堂”或者“颠倒教室”[1,2],是一种新出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对知识传授和内化的颠倒安排,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又一革新。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在家就可以借助教师提供的视频、电子版本材料等教学资源材料的学习,在课堂上则变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一起确定问题,解答问题、一起完成作业,答疑解惑、协作探究、互动交流、知识的运用等[3]。有学者认为,视频并非翻转课堂的核心内容,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思考才是翻转课堂的真正含义,翻转课堂的成功之处是探究性学习和由此带来的主动式学习[4]。

2翻转课堂在课程教学中的趋势

从2007年开始,在一些学校已经开始流行起来[5]。目前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是翻转课堂应用的两个主阵地,在教学模式改革的社会背景下,在专业课教学的实践中试行翻转课堂,并通过有效的、可行的教学设计已成为趋势。翻转课堂在大学教学中,尤其是以应用研究尤为突出,反映了大学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并期望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来改善目前大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电分析化学》课程为应用化学专业工业分析方向的专业方向课程,主要讲授电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主要应用。这里将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学生自学为辅”的教学模式与现代新型的教学模式即是翻转课堂相结合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理论、基础实验基本操作等方面的综合认识和运用;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以及团队之间相互协调和合作的能力。从而更好的展示学生自身良好的素质形象,增强了在就业时的心理预期,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

3翻转课堂在《电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探究

3.1目标

《电分析化学》课程为应用化学专业工业分析方向的专业方向类的基础性课程,通过全面介绍电分析化学的各个分支,使学生对这一分析化学的重要领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加深对分析化学中的有关理论的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电化学分析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在翻转课堂的活动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一种分析方法进行独立学习。只有当学生独立的去思考探究,去解决实践生活中的问题,才能有效地将知识内化,从而系统地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

3.2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师生共同确定探究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和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2)开展协作探究式活动,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随时捕捉各小组的探究动态并及时加以指正,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小组学习策略,如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3)进行教学评价与反馈。翻转课堂中的评价体制可以是多维度、多方式的。教师根据这些反馈的评价结果制定下一步可行的教学计划并确定下节课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3.3可行性方案

(1)《电分析化学》课程将传统“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教学模式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方案的制定我院专业理论课老师和实践教学老师共同协作制定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方案。(2)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设计①教师和学生应该依据我校实际情况遵循该模型去实施教学与学习活动,实施具有我校特色的翻转式教学。比如:开展课前体验式活动;课前进行针对式的练习;利用多媒体进行交流。②组织课堂活动。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的实践环境中将所学内容进行实际应用,从而真正实现知识内化。比如:师生共同确定探究并确定问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开展独立探究式活动并且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③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翻转课堂中的评价体制应该是多维度的、多方式的。

3.4创新点

(1)这是《电分析化学》课程将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型现代化教学模式即翻转课堂相结合的伟大尝试。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操作等方面的综合认识并有效的运用;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展示学生自身良好的素质形象。(2)重视考核内容选择。结合实际条件,采用多样化、多层次的教学和考核模式使教学环节规范化、程序化。

4结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对于新知识渴求、新的教学方法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采用多样化、多层次的教学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技术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人才需求重心已由专业化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移,多样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廖妮 单位: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3-5.

[2]杨刚,杨文正,陈立.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8):11-13.

[3]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分析化学趋势范文第4篇

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和区域环境,2009年学校能源工程学院开设了安全工程本科教育专业。本专业针对陕北地区煤炭、化工、制造、建设施工等产业发展的趋势,调查分析安全人才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专业特色为施工安全、工业安全和矿上安全等方向。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重中之重,所开设的课程体现了本专业的灵魂[1]。根据我校自身学科领域优势和各行业的安全事故特点出发,针对性的开设化学相关的课程。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在原开设的物理化学课程基础上重新设置物理化学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该课程具有概念多、公式多、使用条件严格且涉及学科多(大学物理和高等数学)、学时少;大班教学;学生的化学基础参差不齐等特点,这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

2物理化学及分析化学整合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改革教学内容能充分体现物理学化学与分析化学的课程特点并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2.1潜心研究,整合内容,构建教学新体系

2.1.1分析化学内容整合。分析化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方法,树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3]。学生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遇到有化学分析的问题时,能够通过有代表性的采样、正确地制备试样和分解试样、选择正确的分析化学方法进行测定、正确判断和表达分析测试结果[4]。为了达到这个教学效果,我们有目的地选取了分析试样的采取和预处理、误差与实验数据的处理、滴定分析概论、四大滴定(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和重量分析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突出重点内容是关于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试样的采取和预处理涉及固、液、气态以及生物试样采取和制备,强化四部分基础知识,重点讲解固体试样的采取和制备。误差与数据处理是“量”和准确度的一把标尺,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理论联系实际,把误差和偏差的计算应用到采样和滴定分析的计算中。四大滴定分析是分析化学的重点内容,内容所占的篇幅偏多。这部分内容和物理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及电化学中的原理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安排,即节省了时间又扩大知识的范围。

2.1.2物理化学内容整合。物理化学是理论性强的化学,它是从化学现象与物理现象的联系入手,运用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化学反应规律的学科[5-7]。针对安全专业的特点和课程设置,在教学计划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气体和液体的性质作为讲授的重点。结果证明,这种有的放矢的教学安排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1.3随堂实验。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设置8课时的随堂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加深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坚忍不拔的科学品质。

2.2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上采取大班授课,学生的化学基础参差不齐,除了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精选、优化之外,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应拘泥传统的教学模式,应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8,9]。

2.2.1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我们坚持在教学是实践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过程中使用二维色彩图片、三维立体图形、动画等效果等诸因素来帮助学生更生动、形象地感知和理解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调动师生的教和学的积极性。同时也注意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比较晦涩需要演算的计算过程用采取板书教学,让同学能够有时间思考理解,二者取长补短。

2.2.2坚持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知识框架,从教学的对象的实际出发,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作用,发挥双方的积极性和各自的特殊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按科学的方法去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提问法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的一种方法,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师生相互对话,既调节课堂气氛,又检查了教学成果。

2.2.3强化训练、抓好习题课环节。由于分析与物理化学概念的认识必须经过一个反复的过程,作为教学的重要补充,思考题、习题和课后讨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做习题,学生可以加深对基础概念、理论和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对某一阶段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在此环节可以对教学中疏漏的知识点作补充。抓好习题课环节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最后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3强化考核方法

考核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改变只以卷面分数定成绩的单一考核方式。平时成绩权重为30%,期末考试成绩权重为70%。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通常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成绩、随堂实验报告成绩,平时成绩总分(百分制)=考勤成绩(25%)+课堂表现(25%)+考勤成绩比例%+实验成绩比例%。同时期末考试的题型要灵活多样,包括主观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和计算题,还有主观题型如简单题。既能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情况,又能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真正达到通过考试来检查教学效果的目的。

3结语

分析化学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TBL教学;分析化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2-132-02

Application of TBL Teaching Mode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Wu Di et al.

(College of pharmacy,Zunyi Medical University,Zunyi 563000,China)

Abstract:Team-based learning (TBL) is a new effective teaching mode proposed by American educator Michaelsen.It is widely used abroad because of its unique superiority,and more and more medi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troduce TBL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In order to enhance students' motivation for learning,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innovation capacity,develop team spirit,and enhance the learning effect,TBL method is applied in the course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to explore th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Team-based learning;Analytical chemistry;Teaching reform

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Team-Based Learning,TBL)是20世纪初由美国教育学家Michaelsen在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改革创新的一种新型成人教学模式[1-2]。TBL是将一个大班的学生参考多种因素均衡分成多个小组,小组经共同学习磨合后形成一个团队,以这个团队为基础,进行课前预习和预习测试,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团队练习与讨论,以促进学生利用团队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把学生培养成终身学习者的一种教学方法[3-4]。相较于PBL教学,TBL有助于促进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习者的创造性、灵活性、实践性。近年来,在我国很多高校的部分课程中都进行了TBL尝试教学,并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分析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药学、生命科学、食品科学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开展分析化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各种分析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具备科研思路和科研方法。但是分析化学内容多、学科覆盖广、理论知识枯燥,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性差,兴趣低,课程学习效果差。为了提高分析化学教学效果,笔者引入了TBL教学模式,以推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1 TBL教学内容的确定

分析化学课程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2个部分,仪器分析又涉及物理、物理化学、数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仪器日新月异,学生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下不能掌握和了解不断更新的新仪器、新技术。在设计TBL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能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综合知识难度,仪器原理掌握程度及学生兴趣度等方面内容,笔者选取了原子吸收章节作为TBL教学章节。首先,此章节属于吸收光谱法范畴,学生已经学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红外吸收光谱法,对吸收光谱的原理已经充分掌握。其次,原子吸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能检测水中微量元素的含量,鉴别水质;能检测矿物中微量元素的多少;能检测果蔬中农药残留的含量;能检测头发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判断人体的健康程度等等,贴近生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原子吸收课时为4个学时,在不扰乱正常课程安排的前提下,有充分的演示时间和讨论时间。可见,选择原子吸收光谱法作为TBL教学章节较好的可行性。

2 TBL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课程中的实践

2.1 教学对象及分组 教学对象为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预防医学专业大二学生,共75人。首先,教师指导学生组建学习小组,每组10~11人,每组推选组长一名,负责统筹协调组员分工合作。其次,推选PPT演讲组员一名,负责小组课题PPT的讲解。分组时,需要考虑每组学生的均衡性,考察指标包括学习成绩、性别、兴趣喜好、个性特征和才能倾向等多方面的差异,争取达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2.2 课前准备 根据教学内容,提前14d发放教学案例,布置教学任务,并提供与任务相关的教学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案例,通过教材、参考书籍、图书馆、网络资源等做好资料收集、筛选、PPT制作、课堂测验题目等相关内容。

2.3 课堂教学并讨论 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案例,对本组课题进行PPT讲解。讲解结束后进行小组内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组员对教师及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回答,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组长做出最后总结。讲解及讨论结束后,组内成员对各自表现互相评分,其余各组对该小组进行团体评分。最后,教师根据各组的讲述,对本次课进行评述、总结及答疑。

2.4 课堂测验及问卷调查 收集小组准备的各个案例相应的题目,筛选难度适宜,与案例符合度高的客观题型,组成20分的小试卷,在所有小组讨论完结后发放试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回收试卷,交叉批改试卷后,对有疑问的题目进行讨论、答疑。随后发放TBL教学调查问卷,问卷涉及案例讲解的清晰度,对TBL的了解度、通过TBL教学是否提高学习主动性及团队协作能力等问题,发放问卷75份,回收75份。

2.5 教学效果评估 课程结束后,对测试卷及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课堂测试结果显示,客观题正确率达85.6%,说明TBL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较高。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TBL教学有一定的了解,70.4%的学生对TBL教学模式满意,认为该教法能提高学习的兴趣,也能促进不同学科间同学的交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18.5%的同学认为该模式花费精力多,准备时间长,不能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剩余学生认为TBL教学模式浪费精力,不适合在基础课程中开展。

3 结论

分析化学作为药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完成对新方法、新仪器的全面的讲解,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迫在眉睫。现阶段,小组教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教学的流行趋势,TBL教学模式能较好的解决学生学习自主性差、教学资源不丰富、学生人数多等问题。在资料的准备收集中,可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通过多途径获取资料的方法;在小组讨论中,可以培养团队的协作能力,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在PPT制作、展现中,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要循序渐进的开展TBL教学,针对本校、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对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作出具体评价,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罗波,段素群,毛樱逾,等.TBL教学改革在医学检验专业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4,41(18):3455-3457.

[2]Michaelsen LK,Sweet M,Parmelee DX.Team-based learning small group learning's next big step[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2008:1-99.

分析化学趋势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分析化学;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206-02

教育部于2001年和2004年分别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本科教育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教育部高教司仅在2004年就主办了两次全国范围的双语教学研讨会[1,2]。由此可见,双语教学符合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发展趋势,其必要性早已得到认可。化学类课程受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冲击相对较小,双语教学在高校比较容易推广并已逐步展开,但目前包括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在内的双语教学仍存在较多问题。

一、现状

在我国,双语教学通常是指熟练运用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进行学科知识的教学与交流,最终达到师生都能运用这两种语言进行学科的学习、思考和研究,并能够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在这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自由切换。因我国不是双语国家,英语的使用环境相对不足,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

1.师资问题。教师是能否顺利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双语教学在我国开展较晚,双语教师严重缺乏。双语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在英语听、说、读、写方面都应具有较强的能力。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英语读写能力,但英语听说水平严重不足。因此学校通常优先安排有一定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来承担双语教学任务,但对多数高校而言,这类教师的数量还远不能满足需求。为此,教育部实施了双语教学骨干教师派出计划,以培养高水平双语教师。目前在已开设双语课程的教师中,有54%无特殊培训经历,50%认为双语教学备课难度较大[3]。由此可见,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的英语水平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这是目前制约双语教学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教材问题。教材的选择也是双语教学工作中的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85%以上的教师在双语教学中使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15%左右的教师结合中英文教材的优点,自编了双语讲义和教材[3]。使用原版教材,教师和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地道的外语,而且能够充分利用外文原版教材内容更新快、基础与前沿结合、理论知识与生活现象结合、教辅材料丰富等优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及英语思维习惯。但原版外文教材一般价格较高,不适合学生自费购买,为此有些学校采取了统一购买后学生借阅的方式。作者在University of Wisconsin-Platteville访问期间,发现该校多数学生也是从学校的Textbook Center借用教材。此外,针对学生外语水平和专业基础等方面的差异,选择哪种版本的英文原版教材也是目前需关注的问题之一。原则上所选教材应符合教育部理科化学指导委员会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基本内容的专业标准要求,即章次清楚、教材内容新、英文表达简练。遗憾的是目前严重缺乏满足这些要求的教材。因此,鼓励高水平教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软件或自编教材是双语教学教材的发展方向,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自编双语教材的支持力度。在目前双语教材短缺的情况下,中文教材与英文讲义相结合也是一种较好选择[4]。

3.教学形式。目前,双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和板书部分基本都以英文教学为主,大部分老师对重难点、关键词等部分采用中英对照注释的方式。主要差异在于课堂讲授中中英文所占的比例,有的主要采用中文,有的以英文为主,也有的尝试由学生用英语回答简单问题,且英文作业与练习占一定比例。根据实际教学过程中英文使用比例的变化,也可把双语教学分为浸没、维持和变迁等模式[4]。李艳梅在对20位一线双语教学教师进行的调查表明[3],其中有1名教师采用全中文讲课,有4名教师采用全英文讲课,其余教师都采用中英文混合的形式,授课过程中英文所占比例为10%~80%。从教学语言比例使用的现状来看,在课堂中英语的使用比例还有很大提高空间。

4.教学效果。判断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方法是看学生的课堂反映。调查发现[3],在双语教学中约36%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英语语言上,57%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点上,另有一小部分教师认为学生更多的关注考试成绩等其他方面。教师的授课方式是决定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重要因素。若教师授课过程中采用英文比例远超过学生能够正常接受的程度,学生则可能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语言方面;若教师授课过程中采用英文比例较小,或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学生就会更多地关注专业知识点。因此,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反映选择和调整教学形式,使英汉两种语言在课堂上实现最优化搭配,最大程度的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二、实施分析化学双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分析化学是化学、环境、生物、药学等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绝大多数高校在本科一年级下学期或二年级上学期开设。此时多数学生尚未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英语基础,特别是听说能力欠缺,这不仅会增加双语授课难度,还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对于分析化学课程的双语教学,若采用完全不用中文、只使用英语的浸没模式难度较大,效果也未必理想;至于变迁模式对于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也有些欠妥,因为中国的语言环境并不是中外并重。基于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4],要求教师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分析化学知识的讲解,但不应绝对排除汉语。

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递和学生双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双语教学的双重重点。分析化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和综合性强、技能技巧实用性高等特点,因此在分析化学双语教学中,不仅要正确把握其理论上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采用维持双语教学模式,从开始使用母语过渡到部分使用外语,能够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需要,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4]。

1.双语教学不同于专业英语。虽然目前在双语教学工作中,大家对“英语应作为一种教学语言而不是语言教学”的看法已达成共识,即双语教学中语言只是教学手段,应保证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学科知识。通过双语课程学习,学生掌握的不仅是专业英语术语和相应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一种双语思维习惯,能够用国际通用性语言来认识和思考学科有关内容,以适应将来国际间的交流。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大比例的外语进行讲解才能使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在语言和专业知识上都得到提高,仍是双语教学在近期内应不断探索的问题。英语比例太大,容易使部分学生因语言的压力导致专业知识缺失,造成教学质量下降;而英语讲解比例太小,学生的专业外语词汇得不到扩充,也会导致思维方式不能很好地与外语教材契合。目前在双语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同时得到提高,还需要教师在备课、教学等环节上做更多努力。

2.对双语教学要有整体规划。从目前教学科目的选择来看,双语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很多高校均采用先在双语师资力量集中的课程上试行的做法,这种方式缺乏从整体培养方案上的规划和把握,这对双语教学整体发展不利。因学生的外语水平和专业基础都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若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综合考虑教学科目、学生选择、授课时机等多方面因素,则会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程安排上,最好在开设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之前先实行普通“专业英语”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相应专业领域中的通用外语知识,然后再对有一定专业英语基础的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教学目标更易达到。在学生选择上,通常将分析化学双语课程设为选修课,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选修,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可以不选。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开设双语和非双语平行班,允许学生根据情况流动。此外,在教学课时上,双语课程应比学科内容相同的非双语课多一些,以保障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最近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进行,很多课程的授课学时都被压缩了。由于课时的限制,要在短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用中文教学尚有一定难度,更不要说用双语了。因此,为了克服分析化学双语教学中语言和教学内容的双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等各种资源和手段,多种教学方法并存。具体来说,为克服课堂教学内容繁杂、记和听难以兼顾的弊端,可将专业内容基本点以双语提纲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以便其预习和复习。其次,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辅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此外,也可利用QQ群等网络交流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并根据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开展辅导、答疑及课程讨论等活动,将学习延至课外。

总之,开展分析化学等课程的双语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有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更多的时间投入,而且需要学校和国家管理部门、出版行业等相关单位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以保障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方面同时得到提高,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Z].教育部政报,2001,(10):468-471.

[2]马铭,徐满才,谢青季,等.高师本科分析化学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5,(9):47-48,56.

分析化学趋势范文第7篇

由于精密仪器价格昂贵,一般的中职学校配置数量很少,且试验耗材费用高,一般情况下学生只能观摩老师演示,几乎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根本达不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4.在学期成绩评定中没有单独记成绩,而是并入分析化学成绩,且所占分值较低,调动不起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

二、解决的办法

(1)转变教育思想,创新教学理念: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中职教育在教育思想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还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毕业生素质与企业需求有差距。因此转变实验教师的教育思想,创新教学理念就显得尤其重要,一是教育目标要实现培养技术干部到技术工人的转变;二是要把教师由实验教学中的主导者转变为指导者,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把“包”得过多的那部分交给学生自己去处理;三是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始终树立加强基础、提高素质、培养能力、注重创新的指导思想,全方位地解决好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一种以学生掌握实验技能为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体系。(2)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优化实验教学内容:鉴于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初级中学,实验基本技能差,创新意识淡薄。我们对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重新整合了实验项目,实验教学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依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建立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考证技能强化训练”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把教学的重点定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基础训练实验,教师授课时的规范化示范操作很重要,重点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分析化学实验仪器的结构、使用方法和规范的操作技能,从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记录和处理准确性等方面对学生严格训练,并及时纠正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错误操作,为综合实验打下扎实的基础;当学生熟练掌握了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后就要及时安排一些综合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对实验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能够自己想办法(通过查阅资料、与同学探讨、深入思考等方式)解决,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技术的能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技能强化训练,即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选择2~3个与专业技能考证(如食品检验工、化学分析工等)相结合的应用型实验,从仪器设备的准备、试样的制备、各种试剂的配制、整个分析实验操作的完成、实验数据的记录到分析结论的得出,均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负责对学生的每项操作进行点评、评分,不合格的要求学生认真总结后重做实验,学生通过技能强化训练进一步规范和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具有独立从事分析检验工作的基本技能与综合素质。(3)开放实验室,提高实验设备使用率:一是要根据实验教学的需要不断添置新的实验设备,切实保证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二是要提高实验教师的积极性,搞好开放式实验教学,使学校所有的实验室对学生全方位开放,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开出率。安排实验教师轮班,使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补做或重做实验,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通过开放实验室参与各类实验技能竞赛活动,实现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三是将教师制作的实验课件、仪器设备说明书、实验操作和仪器操作的示范录像、仪器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等上传到校园网,使学生能通过网上实验课件资源更好地掌握实验技能,必将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4)更新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滴定分析基本操作、重量分析基本操作等需讲解的内容较多,部分学生看不清实验教师在现场示范操作的细节。我们将这些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反复播放给学生看,特别对滴定终点的判断,可以逐渐展示变色的全过程,这样便于学生快速掌握方法要领。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几乎没有气相、高效液相色谱仪、红外分析等设备,使得一些大型实验无法开展,如果能引进仪器分析实验仿真系统,使学生能在计算机上模拟开设仪器分析实验,掌握气相、高效液相色普仪等分析仪器的基本操作和简单的分析操作过程。用仿真实验模拟实验的全过程,将仪器的内部构造全方位呈现,还可以将仪器操作流程用动画的方式描绘出来,可以较好地弥补实验教学工作中的不足。(5)建立实验考核体制:实验考核成绩单独作为一门课程记分,凡实验成绩不及格者,该门课程必须重修,这样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实验态度起到积极的作用。学生的实验成绩以平时考查为主,重点考核学生正确合理地选择实验条件和仪器、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是否具有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等方面,占学期总评成绩的70%。学期末举行实验操作考试,用1—2个综合实验考查学生独立从事分析化学实验工作的能力,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操作考试并写出实验报告,教师按照事先拟订的评分标准逐项打分,期末考核成绩占学期总评成绩的30%。

分析化学趋势范文第8篇

[关键词]技工学校;分析化学实验;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58-02

我校是一所面向医药企业生产的技工学校,而分析化学又是我校药物制剂和中药制药专业的必修基础课,而分析化学实验技能是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始终贯穿于所有分析课程,包括药物分析的全过程。是保证其它实验项目的安全、顺利的进行和获得正确的结论、准确的数据的基本条件。

我是从事分析专业实验实习指导老师,以自己历年教学实验和体会,浅谈一下化学分析实验技能的培养,以飨各位同行。

由于技校学生是面向各类企业,毕业后要求能立即上岗顶班操作,对学生进行化学分析技能的培养,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之一。根据国家劳动人事部的要求,分析专业毕业的要求:化工分析专业的技校生,理论上要达到企业同级四级水平,操作技能达到中级技术水平。而我们学校的中药制药和药物制剂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药物分析,药物分析又是在分析化学的基础上拓展。因此,在分析化学实验上我们也要要求学生操作技能要达到中级技术水平。中级分析工中的具体内容有:

1 本岗位操作规程能进行熟练分析操作和计算,及时准确的报出分析结果;

2 掌握与岗位分析相关的其他操作技能,其中包括常见的仪器分析使用技能,化学实验技能和完整书写实验原始记录(或报告)。这些内容的规定,是分析实验中指导和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技能的依据。

在分析实验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笔者从历年的教学中有着以下一些看法。

一、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练习机会

根据心理学研究,技能就是近乎于自动化了的动作,是经过练习而形成的。培养技能,实际是要求形成一定熟练程度的技能技巧。因此,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技能,就是要使他们通过多次反复练习,形成熟练的实验技能技巧。但是,目前普通一类技工学校实验器材器具不足,我们学校也不例外。如常用的0.1毫克感量的半自动电光天平,所能正常使用的大约有30台,而专业或非专业使用的学生多达300人左右。天平数量少,要使每位学生达到熟练掌握分析天平称量的操作技能,就得想方设法,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使用练习机会。同时,要特别注意学生中接受能力较快、拔尖的人才。让这一部分首先熟练掌握称量技巧的学生充当“先生”,对其他接受比较慢的学生言传身教,这就跟部队推行的“官教兵,兵教兵”一样。使老师大大节省了授课时间,而且效果比老师一个一个去教要来得有效率。还有,应多利用课余时间,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天平称量练习,使其掌握初步称量的全过程,确保过程正确性,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称量的准确度和速度。

二、要有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

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总的趋势即由初级阶段(不熟练阶段)过渡到熟练阶段的过程。

分析实验技能的培养也要遵循这个规定,因此,需要制定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详细列出每一个操作在各个阶段中的具体要求。例如:在分析试验的整体安排上,首先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天平的称量,学会识别常用的分析玻璃仪器,如酸式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烧杯等,知道名称,了解用途,并在老师具体指导下能正确使用。因此,在实验项目安排上,必须以常用分析玻璃仪器的使用技巧和洗涤方法作为实验的入门篇。让学生在了解分析天平称量前为什么要先用粗称天平对想要称量的物品进行粗称?让学生知道不应该在容量瓶中长期存放碱性液体或对容量瓶不能直接加热。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握持酸(碱)式滴定管进行定量分析操作,对漏液,漏水的酸碱滴定管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地进行必要的处理和防漏措施。以及了解溶液的溶解、稀释、转移、过滤、定容等方法。

其次,在熟悉完这些基本操作的仪器后,要熟记这些仪器的名称,了解他们的用途,通过反复操练能独立正确使用这些仪器,并且能够利用这些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第三步,则是达到熟练掌握。这个熟练过程要贯穿于整个学期或学年的实验活动,俗话说:“熟能生巧,见过不如做过,做过不如做更多”。例如,在化学分析中,酸碱滴定法中常见酸碱溶液的配置和标定,氧化还原滴定法中高锰酸钾法、碘量法、重铬酸钾法,配位滴定法中的自来水硬水的测定,以及沉淀滴定法中银量法在工业用水中氯含量的测定等项目,以上所说的这些项目大多都涉及到了酸碱滴定管的使用和分析天平的称量。所谓的达到了熟练掌握程度,即对上述仪器使用运用自如,能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和记录,并且要求在分析天平称量上加快速度(快速是分析操作的优点)。又例如,在仪器分析中,熟练使用常见分析仪器,721分光光度计,751型分光光度计,酸度计,色谱仪等,要知道如何测量被测样品,如何利用这些仪器来读数,如何作图确定这些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如果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这些仪器分析,并得出较为准确的结果那就达到目的了。

训练学生的分析实验技能计划,要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验过程中。也就是说要把实验技能的项目和要求,循序渐进地制定进每一个实验项目的目的去,在做每一个实验前,明确提出应该重点学会哪种技能,巩固和熟练哪种技巧。

三、要严格要求学生准确的掌握分析实验操作技巧

分析技能的培养,重在熟练,贵在规范化。因此除了采用反复多练的措施,以求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外,作为指导老师更要充分利用各类分析试验的特点,发挥指导作用,在严格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规范化下功夫。如在溶液配制过程中移液管的使用,规范要求用右手拇指和中指轻轻夹住移液管上端,左手拿洗耳球(吸液球),而右手的食指是作为控制吸液液面的调节。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学生虽然开始都是按照老师的示范去做,但是没下几次,就觉得手臂酸痛,错误地拿左手代替右手使用,看上去十分不协调。而且根据调查,很多学生反映都比较习惯右手拿洗耳球左手拿移液管。所以在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狠抓学生的这些坏习惯,保证他们能够独立操作,必须加紧巡回指导,仔细观察,如果发现学生操作姿势错误要及时纠正,防止学生久而久之形成错误的操作习惯。如果学生有违反操作规程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于学生不了解操作原理,或由于操作过程比较复杂而使得学生顾此失彼,还有就是可能是学生在思想上忽视操作规范化而造成的错误,再有就是有些学生娇生惯养,怕苦怕累而形成的操作失误。针对不同的错误发生原因,应采用不同的纠正方法。

就以上述例子中怕苦怕累的现象,如果发现学生有这方面的情绪而造成操作的失误甚至使学生放弃做实验的时候,我们教师应当适当灌输一些吃苦耐的精神,让学生知道“宝剑锋从磨砺来”“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大道理,寓德育于智育中。不要盲目地一味指责学生懒惰,这样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情绪。要多花时间在这些思想上还不成熟的学生上只因他们打起精神来这样才能规范地进行操作,也减少实验室发生意外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