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剖宫产孕妇
剖宫产手术是通过剖开产妇的腹壁和子宫取出胎儿的一种手术方式。近年来,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剖宫产手术的方式不断得到改良和发展,采用该种手术方式的孕妇数量逐年增长,但该种手术方式在手术过程中会使产妇发生不同程度的失液和失血,术后容易出现免疫力下降和身体虚弱等情况,极易引发并发症,对产妇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1]。我院对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剖宫产孕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实施剖宫产手术的162例患者参与我院本次研究护理,把162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81例患者的年龄在24岁至3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岁,其中经产妇62例,初产妇19例。观察组162例患者的年龄在22岁至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岁,其中经产妇59例,初产妇2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孕周以及身体情况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不对我院本次研究护理结果造成影响。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1.2.1心理护理
部分产妇为自愿选择剖宫产手术,还有部分产妇则是由于特殊原因不得不采用剖宫产手术方式,如出现难产和妊娠合并症等,这类产妇在进行手术前,往往会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对产妇提出的问题给以耐心的解答,使产妇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向产妇及其家属介绍主治医师,消除产妇及其家属对手术的顾虑[2]。实施手术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产妇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包括血压、呼吸、体温和心率等,术后护理人员让新生儿与母亲进行短暂的接触,并告知孕妇婴儿的身体情况,让产妇安心修养身体[3]。
1.2.2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在手术前应对产妇进行剖宫产手术相关知识的教育,让患者详细了解剖宫产的手术过程、术后疼痛情况以及术后需要注意的具体事项。手术后,护理人员应向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正确方式和注意事项,并指导产妇进行适当的锻炼,促进产妇身体健康的早日恢复[4]。
1.3观察指标
护理周期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母乳喂养情况、剖宫产知识了解程度、住院时间以及对我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根据这些指标评价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剖宫产孕妇的影响。
2.统计学分析
我院本次研究护理过程中所得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百分比(%)和±s表示,并分别采用x2和t进行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护理周期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母乳喂养情况、剖宫产知识了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且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6.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4.1%(P<0.05),详见表2。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2.3%(P<0.05),详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的母乳喂养、剖宫产知识了解程度、住院时间比较(n,%,±s)
小组
例数
母乳喂养情况
剖宫产知识了解情况
住院时间
观察组
81
73(90.1)
76(93.8)
3.44±1.22
对照组
81
61(75.3)
63(77.8)
7.21±1.85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对我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n,%)
小组
例数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
81
51
19
11
86.4
对照组
81
38
22
21
74.1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小组
例数
焦虑
抑郁
伤口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
81
2
1
2
6.2
对照组
81
4
3
3
12.3
4.讨论
近年来,为了保障母婴健康安全和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选择剖宫产手术方式的孕妇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产妇对剖宫产手术知识缺乏了解以及对护理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戒备心理,在加上手术带来的创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妇的术后恢复。相关医学研究表明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有利于加快产妇身体恢复,对于提高剖宫产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5]。
我院对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在剖宫产孕妇护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母乳喂养情况、剖宫产知识了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6.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4.1%,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2.3%。该研究结果表明对剖宫产孕妇实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缩短产妇的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唐竹林.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剖宫产患者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12(04):121-122.
[2]王小琦.浅谈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剖宫产患者的影响[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2(19):277-278.
[3]曹敏.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剖宫产产妇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29(13):68-69.
关键词: 健康心理 健全人格 现状 方法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们的心理和人格发展的取向,也冲击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整体而言,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发展现状是积极的,他们热情而不盲从,踏实而不刻板,坚毅而不偏执,敏捷而不鲁莽,自信而不自负,自强而不自傲,自珍却又能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奉献自己宝贵的生命。然而,就个体而言,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发展中也存在着消极的因素,具体表现为:缺乏崇高坚定的理想,缺乏严谨执着的精神,缺乏团队协作的意识,缺乏稳定积极的情绪 ,缺乏抵抗挫折的能力,缺乏诚实守信的修养。一些学生受到刺激容易激动,经受挫折心灰意冷;还有些学生考试作弊,有意拖欠学费,制作假简历,网络道德缺失。其中人际交往、学习适应、情绪控制方面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和人格问题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大学生种种心理和人格现状表明,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资源;离开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大学生成才就会失去基础。因此,高校应积极主动探索解决大学生种种心理和人格问题的对策。
一、以心理教育人格教育为基础
心理是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和人格。人格是人的个性所表现出的做人的基本格调,是一个人心理品质的显现,主要包括人的思想情感、道德意志、动机行为、性格气质等。心理和人格唇齿相依,互为表里。心理与人格的共同点是它们的健康的标准是一致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良好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想象力和自信心。2、能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3、能控制自己的情绪。4、有不断地进行社会化活动的能力和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5、富有一定的创造力竞争力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它们在共同的基础上各有侧重:心理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长期积累而表现出的思想成熟度,它最主要的特点是可测性和发展性;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及行为的统合模式,它最主要的特点是动力性和可塑性。在决定一个人的心理和人格水平这个问题上,教育是一个首要的因素。美国现代化问题专家英格尔斯指出,在大规模的复杂社会中,没有任何一种个人属性比他所受到的教育更能一贯地、强有力地预言他的态度、价值和行为。
1、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心理状态的可测性、发展性特点,表明健康的心理是可以通过培养教育实现的。健康的心理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是健康人格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健康人格教育的水平。要促使学生克服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从而形成健康心理,就必须大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咨询工作,积极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是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探索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入手,制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健全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建立优质的专门咨询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积极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测查和心理咨询辅导,强化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指导和治疗等环节,在干预校园危机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建立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并进行追踪观察,定期举行与心理素质教育相关的各项活动。在心理教育中还应充分发挥“坡效应”、“蝴蝶效应”、“南风效应”、“木桶效应”等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总之,应积极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和问题,为学生提供说心里话的场所,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整心态、挖掘潜能。
2、掌握教育规律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能力、气质、兴趣、爱好等,它们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逐渐形成的。人格实际上是共性的人类文化和个性的心理特质的统一。可以说人格的养成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标志,也是民族性格的标志。健康人格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心理和谐发展。具有正视现实、乐观向上、和谐统一的心理品质。一个人如果失去人格内在统一性,就会出现认识扭曲、情感变态、行为失控等问题。第二,能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自尊和他尊、理解和信任等优良品质,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孤芳自赏,能够使自己的行为与周围的人相协调。而缺乏友好人际关系的人,在情绪上往往产生恐惧、孤独、多疑,甚至嫉妒、傲慢、敌对、攻击的心态和行为。这样的人很难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更难与人合作。第三,勇于创造,善于创造。他们的成功,往往又为他们带来满足和愉悦,使他们的生活内容更加充实。人格所具有的动力性特点,说明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人格所具有的可塑性特点,说明人格教育的可能性;人格具有高低之差,说明人格教育的必要性。人格教育就是教育者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实施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社会活动。在人格教育中应注意发挥充分“皮革马利翁效应”、“破窗效应”、“保龄球效应”、“近因效应”等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我国教育确实有自己的优势,这就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比较扎实、系统。可是,不能不承认,教育有比这个更为重要的目标,这就是培养人,让人成为人。在这里,个性张扬和能力培养,越来越成为教育更为本质的目标。”[1]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
高校在对大学生心理、人格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
1、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p#分页标题#e#
真、善、美的统一,是理性、意志、情感的统一。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统一的完美人格,这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真”的尺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第一个尺度。教人求“真”,就是培养人格的智慧特性,即智慧人格。从心理特性层面看,求“真”品质具有认知的客观性和创造性特点。“善”的尺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第二个尺度。教人求“善”,就是培养人格的道德特性,即道德人格。从心理层面看,求“善”品质具有情感的稳定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美”的尺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第三个尺度。教人求“美”,就是培养人格的审美特性,即审美人格。从心理层面看,具有意识的自觉性和自制性特点。只有实现了真、善、美三个尺度的有机统一,才能实现人格的完善,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古希腊,一种作为强烈和持久向往之目标的理想在生理上和精神上成功地塑造了人类。
2、引进新型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育方法
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出并实践了一系列人格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其它诸如提倡立志、明理、身教、自省、慎独、慎染、力行等。在现代社会,应融合东西方在人格教育过程中的积极经验,承认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调动其主体积极性。改变以往重说教轻关怀、重批评轻激励、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的做法,引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建立情感型、渗透型、人文型的教育模式,以情感人,以理晓人。调动学生内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解决学生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其它思想、道德、心理、情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扰,引导学生积极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不良倾向。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培养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以优秀教师的人格形象为示范
1922年,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提出:“必须把全国第一流的人才绝对集中于培养教师的大学里,这件事应作为当宰相的第一要义。而且根本问题,是教师精神、是全人教养(全人教养指完全人格,即和谐人格),是教师之道,是根性、是灵魂。”[2] 这种教育理念给我们在人格教育中的启示是:
1、应重视学校、教师的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作用
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而人格的塑造关键在于学校和教师。1947年日本颁发的《教育基本法》强调,促进完满人格的发展是教育的宗旨,80年代日本强调“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落实“人格完善”。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并通过的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提出,要重视教育“在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以及增强批评精神和行动能力方面的意义。[3] 人格的完善决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培养塑造的结果。教育担负着两种培养和发展的任务:即不仅是教会人们去改变环境,也要教会人们去改变自我。马斯洛曾指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因为这些都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因为对人格来说,成就是第二位。”[4]这些足以说明,学校和教师在培养人格中的重要作用
2、应重视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
良师之本,重在人格。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自身所追求的探求真理的进取精神、不怕困难的拼搏精神、敢为人先的超越精神、为国争光的奉献精神,在向学生传递学科的基础知识及前沿知识的同时就已经传递给了学生。教师良好的思想、学识、言行和人格魅力,通过示范的方式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塑造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人格,促进大学生思想品格的形成。对教师来说,观念更新、知识丰富固然重要,但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帮助学生塑造人格的神圣职责更为重要。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在于帮助塑造人的品格。这就要求教师的人格水平要努力达到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教师没有良好的人格,就无法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 高校教师“不是使用物质工具去作用劳动对象,而主要是以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以自身道德的、人格的、形象的力量,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劳动对象。”[5] 马克思指出“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6]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人只能用人来建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具有极大感召力和感染力的”。叶圣陶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教师应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的人格。” 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只有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才能承担和实施其教育的功能。学生常常以教师的品行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教师不仅影响学生的智慧、感情和意志的发展,还影响着他们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的形成,尤其是影响着对学生创造动机(思想观念、情感意志)、创造意识(关注联想、怀疑探究、反思批判、)、创造精神(独立思考、勇敢超越)的培育。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教育者的最重大任务在于帮助塑造人的品格”的神圣职责。
四、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
从起源上说,文化是“人化”,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从功能上说,文化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7] 在论一流大学的建设时指出:大学应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高等教育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文化环境具有影响面广、渗透性强、持久性长、吸引力大等特点。“环境造就人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不仅人对人有影响,文化环境也对人有重要的影响。美国课程专家杰克逊认为,校园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更容易无抵抗地接受外界刺激和信息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人格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很容易受一些错误价值观和不良行为的误导。因此,大学生若能置身于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之中,他们就容易养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具有重大意义。#p#分页标题#e#
1、加强校园文化“硬件”建设
大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主要是校园文化环境,它包括“硬件”、“软件”两个部分。校园文化“硬件”建设是指校园的物质条件,包括学校的建筑设施、楼宇命名、名言悬挂、诗文镌刻、园林树木、山石湖瀑等。这些都对学生的心态思维、行动方式等各个方面发挥着作用。校园中的这些“硬件”建设所特有的审美引导功能、智力开发功能、身心调节功能,决定了它在满足大学生文化需求的同时,对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硬件”环境有利于高校学生形成高尚的精神风貌。因此,应将校园文化“硬件”环境当作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硬件”环境建设的管理,积极营造格调高雅、催人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
2、加强校园文化“软件”建设
校园文化“软件”建设,是指学校的组织制度、学术研究、文化活动、学习风气、大学精神等意识形态产品。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所特有的价值导向功能、教育引导功能、智慧培育功能决定了它在满足大学生文化需求的同时,对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软件”建设诸如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内容新颖的知识讲座、引领时尚的社团文化、锋芒毕露的辩论演讲等,具有内容广泛、意蕴深邃、创意无限、前沿冲浪的特点。深刻认识校园文化“软件”建设的重要性对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努力,努力做好校园文化“软硬件”建设,校园文化就一定能成为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塑造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有力抓手
五、以网络文化建设为平台
二十一世纪高度发达的网络技术给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德育工作者应积极应对挑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络文化活动,营造正确、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1、加强相关部门的领导和监督
应加强党政领导和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网络技术部门负责人的协同领导,加强对心理教育、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领导和监督。充分重视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心理教育、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战斗力。努力用正确的导向、先进的知识、丰富的内容积极占领网络阵地。
2、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活动
应通过建立心理咨询、人格教育等网站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活动。在活动中把图文并茂、精彩纷呈的形式与健康积极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设计、开发、创办有时代特点的网上电子刊物、教育软件等,以平等、及时、互动、细致的特色来满足大学生求新、求异、求特的心理需求和思想需求,从而陶冶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培育大学生的使命感和崇高感,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创造勇气,使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获得应有的成效。
3、心理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走进网络
面对眼花缭乱的网上世界,心理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参与,走进网络。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通过有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康的信息、言论,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和指导。通过富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学生之友、知心学姐、心理娱乐、心理聊天、心理咨询、名人讲座、社会视角、校园聚焦、文化动态、院系社团、学习园地、法律园地、健康在线等栏目,开展网上咨询、聊天、浏览活动,直接与每个学生进行交流,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生活、思想、心理、人格等方面的问题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注释
[1] 张志勇,转变非理性教育思维 推进教育改革新突破,《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2]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4]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5] 周浩波等:《教学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84—185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0年7月到2011年2月在我院骨科进行治疗的846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为654例,占77.30%,女性为192例,占22.70%,年龄分布为38.9±9.7岁,最大年龄为67岁,最小年龄为12岁,病因研究分析车祸致伤为441例。高处坠伤为214例,运动致伤为138例,其他原因为53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签订知情同意书,愿意参加本研究。按照是否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未进行健康教育,研究组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因比较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0.05),说明具有可比性。
1.2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分为术前健康教育,术后健康教育和出院健康教育三个方面。
1.2.1术前健康教育
主要是通过对患者有效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建立积极的心态。首先在患者入院时由主管护士进行住院环境、合理饮食和个人卫生教育,通过入院时健康教育可有效的加快患者及其家属适应医院环境,熟悉医务人员和知晓注意事项,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积极的配合完成检查治疗任务。针对骨科患者卧病时间较长且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容易引起焦虑和紧张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管理,介绍积极心态的重要作用及手术注意事项。注意手术前准备充分,例如医疗器械、试剂和血液等。进行必要的术前锻炼,以加快适应术后长期卧床的需要。
1.2.2术后健康教育
由于骨科患者术后需进行长时间的卧床,造成患者进食及排尿的困难,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健康教育,要求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配合;采取有效的祛痰法和皮肤护理法,防止出现卧床褥疮或感染。采取石膏固定的患者应对其介绍固定及牵引的注意事项,对患者患肢进行末梢循环检查。在卧床后期应指导患者进行适宜的功能锻炼。
1.2.3出院后健康教育
患者出院后需要进行长期卧床或在家修养,此时功能锻炼和复查是治疗的要点。进行积极的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建立良好的家庭访问和指导,进行定期电话指导,并防治手术感染和褥疮的发生。
2结果
对研究人群骨科患者健康作用分析研究显示,护理质量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和住院环境满意度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0.05),说明实施健康教育可明显改善临床骨科护理的质量,见表1。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济宁 272002
[摘要] 目的 探讨骨外科护理工作科学的护理措施与方法。方法 以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骨外科室接受治疗的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并将这82例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骨外科护理工作,而实验组患者接受的护理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外加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的双重护理。然后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认知能力,并使用应用焦虑自评表、抑郁自评表对患者的心理焦虑及抑郁状态做出科学的评价。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健康教育知识(16.5±6.6)分、对健康教育态度(16.7±6.3)分、对健康教育行为(16.5±3.6)分、健康教育环境(16. 8 ±4.1)分,以及抑郁自评量评分(52.37±3.08)分和焦虑自评量评分(35.61±2.24)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23.6±5.3)分、(24.1±5.2)分、(24.3±5.7)分、(23.7±6.0)分。结论 对骨外科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后,再加上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及健康知识教育,对于消除患者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以及加强自身的健康教育认知能力,达到避免医护工作人员与患者之间纠纷产生的目的,并最终实现提高护理效果的目标。由此可见,心理护理外加健康教育在骨外科护理工作当中有非常大的推广使用价值。
[
关键词 ] 骨外科;护理工作;心理;健康知识
[中图分类号] R2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a)-0059-03
作为进行手术较多的科室,骨外科的护理工作会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手术质量的高低,以及患者对于医院护理工作的服务评价分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医疗保健的需求也在逐步的增加。在这种因素的推动下,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质量要求也就变得越来越高,导致医院护理工作中出现了大量的护患纠纷事件[1]。为了提高医院护理工作的质量,满足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要求,以减少护患纠纷发生的概率,使得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上升到新的档次上,医院就必须依据骨外科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资料,对患者制定科学的护理工作。作为医院护理工作的两个重要的内容,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比单方面的实施常规护理有更明显的辅助效果。本文主要探讨了骨外科的护理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期间,骨外科科室所收治的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这82例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41例实验组患者当中,有29例男性患者和12例女性患者,其中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18岁,平均年龄为(46.28±1.22)岁。在这个分组中的41例患者,有8例患者是由于交通事故造成的骨伤,11例高处坠落患者,7例中午砸伤的患者。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分类,发生上肢骨折的患者有9例,下肢骨折患者有13例,6例骨盆骨折的患者,11例肋骨骨折,2例锁骨骨折,另外8例患者是合并多处骨折。4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的人数为27例,女性患者的人数是14例,其中年龄最大的患者有60岁,而最小的患者为19岁,平均年龄是(45.85±1.34)岁。这41例患者致伤原因与实验组中患者致伤的原因相同,都分为交通事故、高处坠落以及重物砸伤,其对应的人数分别人21、12、8例。病情分类依然与实验组患者的分类相同:上肢骨折、下肢骨折、骨盆骨折、肋骨骨折、锁骨骨折以及合并多处骨折,患者例数分别为10、12、5、13、1和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致伤原因以及病情分类等上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性骨科临床护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患者一些生活上的帮助。对于出现疼痛的患者,观察疼痛发生的原因和性质,必要时通知医生后,遵医嘱使用止疼药,减轻患者痛楚,等等),而实验组中的41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基础上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然后,使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以及健康教育综合评价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焦虑、抑郁状态以及健康教育认知能力进行综合的评价。并将两组患者的结果进行科学的对比。
(1) 骨外科患者心理护理的主要内容:在对骨外科进行心理护理工作时,具体的内容包括,①患者入院时,院方应当安排专门的人员接待,主动、热情地带领患者熟悉医院环境,讲解医院规章制度,并要为患者安排舒适的病房。②耐心为患者讲解疾病知识。③将手术中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告诉患者及其家属,以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减少患者的紧张感。④医护人员要给予患者积极的鼓励,并要做好全面的沟通工作,以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2) 健康教育护理。健康教育就是对患者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术前、术中、术后的系统性教育。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手术患者的自觉性健康行为,以主动地改善自身术后的健康。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心理护理的具体内容相类似。术前,要带领患者熟悉了解病房环境,以保持患者的情绪的稳定,并且医护人员应当及时地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手术治疗的认知度。手术后,还应当向患者做好术后并发症以及手术疼痛的规律,以及并发症和缓解疼痛方法的宣教工作。此外,还应当建议患者保证充足的睡眠、体力、心力和脑力休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保证自身营养的支持,就要多食用高蛋白、高纤维素、高能量、易消化食物的摄取量。这样的健康教育,必定会提高患者恢复的速率
1.3 观察指标
进行本次调查研究具体的观察指标又分为心理护理的观察指标以及健康教育的观察指标。心理护理上的健康指标包括三个方面,①抑郁自评量表。这一评量标准主要是针对患者焦虑的主观感受的评分。满分为100分,得分者越低,说明患者的焦虑状况也越为严重,也就是说患者的焦虑状况与患者的评分结果呈现负相关关系。②焦虑自评量表。这一评量表主要是对患者的抑郁状况以及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病情的变化情况的评价,满分依然是100分,得分越高的患者,其抑郁状况也就越为严重。患者的抑郁严重状况与评分结果呈现正相关关系。③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这一调查表就是让患者对于治疗过程中的所接受的护理效果、服务态度、护理内容等进行主观评价,满分也是100分,分数越高,那么说明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护理满意度也就愈高,并且这一评分结果与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呈正比。健康教育观察指标,是参照健康教育综合评价量表,对顾客患者的健康教育知识、对健康教育态度、对健康教育行为以及健康教育环境等进行评价,每项指标的满分都是100,患者的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对于健康教育认知的能力也就越好[2]。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使用t分布对所得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临床护理前后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在心理焦虑自评量表情况、抑郁自评量表情况和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应情况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详细见表1。
由两个结果对比表可以看出,41例实验组患者使用常规骨外科护理外加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能够明显地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能够大幅度的降低患者的负面情绪的影响。此外,健康教育的护理工作,还能够提高患者的健康教育的认知能力,对于降低患者发生骨外科可能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3 讨论
骨外科中的患者有非常多的致病因素,例如突发的意外、人为的伤害。具体又可以分为交通事故伤、高空坠落、重物砸伤等[3]。并且这些伤害的共通点都是突发性,由此会导致患者出现较为强烈的心理反应。骨外科中的患者大都会伴随着不同程度上的躯干或者四肢骨折,所以患者会有非常明显的疼痛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障碍。至此,骨外科患者承受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伤害[4-5]。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在健康教育知识(16.5±6.6)分、对健康教育态度(16.7±6.3)分、对健康教育行为(16.5±3.6)分、健康教育环境(16. 8 ±4.1)分,以及抑郁自评量评分(52.37±3.08)分和焦虑自评量评分(35.61±2.24)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23.6±5.3)、(24.1±5.2)、(24.3±5.7)、(23.7±6.0)分。因此,医院方面要想提高骨外科患者的治疗效果,可以在对患者治疗之前进行健康知识的普及,必须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的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患者只有在良好积极的心态中,才能得到期望的治疗效果。
焦秀红[6]等在《分期健康教育在骨外科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中将7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和健康教育,另选77例患者进行分期护理,通过临床护理数据的证实,分期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效果。该分期护理要针对每一位患者进行特定的时期护理操作,对护理人员工作强度及工作量都是极大的考验。笔者在本文的研究中综合考虑大部分患者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在后续的深入研究中,可以从焦虑、忧郁等不同的心理层面进行开展,通过更完善的健康教育来达到护理目标。
骨外科的护理工作非常复杂,在具体使用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护理工作时,还必须根据患者本身的年龄状况、社会背景、生活习惯等制定科学的护理计划,真正将骨外科护理工作的作用发挥到骨外科疾病的治疗当中。
[
参考文献]
[1] 丁丽.浅析骨科术后整体护理体会[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6):58-59.
[2] 陈敏.骨外科中健康宣教护理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4):21-22.
[3] 刘慧.骨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康复的探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3):34-35.
[4] 张亚玲,聂丽芹.护理主管负责制在骨外科病房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 26(3):471-472.
[5] 刘芳环,李庆印,张学军. 护理组长负责制在心外科ICU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9(1):28-29
[关键词] 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肺叶切除;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6(b)-0135-02
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PTB)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大多数肺结核患者经过内科治疗可以康复,少数患者出现肺结核空洞、肺结核球、毁损肺伴支气管扩张及反复咯血感染等,需要采取手术切除病灶[1]。由于肺叶切除手术时间长、对患者的创伤大,易感染,易引起肺不张等并发症,给患者心理造成极大压力,影响患者康复[2]。本研究通过对肺结核肺叶切除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探索肺结核肺叶切除患者的护理方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7例肺结核肺叶切除患者,其中,男42例,女35例,年龄22~61岁,平均(42.0±7.8)岁;右上肺叶切除17例,右上中肺叶切除9例,右下肺叶切除6例,右全肺叶切除5例,左上肺叶切除10例,左上中肺叶切除11例,左全肺叶切除9例。6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让患者充分认知肺结核疾病,对于焦虑、抑郁较严重的患者可采取示范脱敏、心理暗示等方法消除。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强患者战胜疾病、早日康复的信心。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的发展及治疗方法、手术注意事项及术后康复指导。评估患者的身心状态、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和社会背景等,有针对性地制订健康教育计划。术前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指导,以提高患者呼气期肺泡内的压力,进行咳嗽、排痰、腹式呼吸等指导,对于患者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向患者介绍吸烟对肺结核的治疗及术后康复的影响,引导吸烟患者主动戒烟;痰菌阳性患者要单独准备生活用具,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或者咳嗽时捂住口鼻;术后帮助患者保持正确,可采用完全侧卧位,避免患者压迫健侧肺;指导患者术前术后合理健康的饮食,少量多次饮水;术后进行适当的锻炼活动,预防肺不张,改善患者呼吸循环功能。
1.3 临床观察指标
出院前观察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SAS)、抑郁程度(SDS)及对肺结核肺叶切除知识的掌握程度。
1.4 疗效判断标准
患者焦虑程度的评判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进行评价。评分标准:≥29分为严重焦虑,21分≤肯定有明显焦虑
患者抑郁程度的评判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评价。评分标准:50分以下为正常,50~59分为轻度抑郁,60~69分为中度抑郁,70分及以上为重度抑郁。
自制知识问卷对患者关于肺结核肺叶切除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调查,总分100分,以85~100分为良好,60~84分为合格,59分及以下为不合格[3-4]。掌握例数=良好例数+合格例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AS及SDS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焦虑程度和抑郁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1)。
2.2 两组患者对肺结核肺叶切除知识掌握程度的比较
观察组掌握率为97.0%,对照组为76.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2)。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结核病已经成为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全球结核病高负担的22个国家之一,结核病患者数量居世界第二位,结核病疫情十分严重[5]。需进行肺叶切除的肺结核患者,常因对该病的认知欠缺以及家庭、社会等影响因素,出现焦虑、恐惧、忧虑等状态,睡眠减少,情绪低落,严重影响病情恢复[6]。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可缩短护患距离,加深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使患者自觉配合治疗护理,能提升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能技巧,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有效预防感染及并发症等,同时能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中,采用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程度和抑郁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肺结核肺叶切除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可有效减轻肺结核肺叶切除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提高患者对肺结核肺叶切除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患者的自护保健能力。
[参考文献]
[1] 苏月巧,吴纪峰,史书娟.结核性毁损肺患者行全肺切除术后的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11):32-33.
[2] 杜萍,魏芳,杨国荣.肺叶切除病人手术前后呼吸道管理[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5):881-882.
[3] 黄小红,谢小玲,祝妍华.护理干预对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4):2280-2281.
[4] 王汝展,刘兰芬,葛红敏,等.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作为外科住院患者抑郁障碍常规筛查工具的可行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9,22(4):251-253.
[5] 孔鹏.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背景下我国结核病防治策略现状及选择[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11):786-788.
关键词:女性教师 上课期 心理因素 行为倾向
引言
每个人都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作为教育事业,女性不仅感性意识、感性存在和感明显,而且普遍存在着感性选择。尤其在女教师的社会行动中,其心理因素和行为倾向很容易受到感性事物的影响,但受到专业化教育事业的影响,又不得不得有理性、逻辑性的模式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然而女性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教育教学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教学中更多表现出厌烦、神经过敏、紧张、头痛及身体上的不适,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对自身的健康带来更大的伤害。为此,女性教师在教育事业工作中,既要利用优势的感性趋向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又要弥补受外界影响的心理和行为上的不足问题,从而促进女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女性教师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倾向问题的表现
对女性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分析很多,其心理和行为异常分很多种,如职业倦怠,心理疲劳;烦躁、忧郁、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甚至失控;行为偏差。女性教师主要表现:其一,在于自身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在上课期间,讲课声音小,不敢正视学生,完全缺乏自信的表现;其二,在身心发展中缺乏适应性,心理适应能力差、人际障碍、人格缺陷、情绪不稳、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与现实矛盾的反差,甚至现实生活中出现暴力管教学生、教学受挫自杀现象,给女性教师的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伤害;其三,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造成精神紧张,头痛身体不适,同时过度的焦虑带到课堂,给学生学习和讲课进程都带来极大的影响。由此出现经常怨天尤人,自忧自怜,毫无缘由地悲叹不已等等。可见,女性教师在心理因素和行为倾向上存在很多问题,不论是其身处何种职务,什么学历,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影响身心健康的因素,制约这女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顺利展开。
二、女性教师出现心理因素和行为倾向问题的原因
女教师产生心理因素和行为倾向问题的原因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主观原因上,由于一些女教师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女性教师把教育工作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往往这种被动的心理因素,造成一些女性教师对工作不热情,缺乏职业自豪感,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感到心理不平衡,造成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倾向问题,同时女性教师在教育态度和方法上也存在偏差,传统的教育方式过于刻板、教条化,造成女性教师在教学技巧中无法突破应试教育的怪圈,随意批评和惩罚,给学生也带来很多的消极影响。
(二)客观原因主要分为:过高的角色期望导致的心理冲突,女性教师作为一个高度负责任的职业,不仅要在学校充当一个好知识传授者,而且在家还有充当一个好妻子,好妈妈,任何一个责任出现问题,都会造成女性教师心理压力。沉重的工作压力,现如今的独生子女过多,造成对孩子教育水平的要求加强,女性教师为了提高其教育水平,不但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恪尽职守,还有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加强对知识的学习,同时岗位的竞争压力,各种考核、评比增多,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情味日渐谈薄、下岗的威胁等等都会给女性教师们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她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促进女性教师心理因素和行为倾向健康的策略
促进女性教师心理因素和行为倾向健康,不仅需要女性教师自身的不断修正发展,还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关爱。
(一)首先从女性教师自身看,女性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女性教师应该多加强对自我的了解、悦纳自我、清醒自我意识、正确评价自我,上课时要对自我的充分肯定,不可过度自卑或不自信,适时调整自我期许,不能让高要求给自己身心带来沉重的压力,同时,乐于交往、融洽关系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等,在工作中要学会一些获得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主动自我调适。
(二)从社会和学校角度看,应该提出对女性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爱政策,学校要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供更多的休息时间和场地;适时提高教师的收入,提供充分的后勤服务保障,为教师设立好的培训学校环境,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社会方面,国家要加大对女性教师的经济扶植,建立健全女性教师心理保健体系,在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同时,要努力提高教师的生活水平福利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结语
现阶段的教育水平的不断高要求,迫使女性教师的工作负担较重,再加之以上分析的种种内外因造成女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给其身心健康都带来极大的伤害,为此,女性教师作为教育影响的主导者、支配者,教师的心理健康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因此,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学生身体健康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和正确的行为倾向的女性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维护和关爱女性教师的心理健康对教育教学的顺利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媛媛. 高校教师课堂言语行为性别差异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2]杨世军. 教师非语言沟通的课堂心理效应.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年10期
[3]徐华.试论提高技师学校礼仪教学质量的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2期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4(b)-0158-02
糖尿病在临床中属于极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具有终身性特点[1]。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使得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2]。糖尿病的病情长期发展下去极易引发多个系统器官的并发症,进而使得患者的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属于患者致残以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受疾病影响,糖尿病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状态,甚至合并房颤等因素,诱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快速心律失常[3]。该次研究中,为降低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频率,特抽取2014年11月―2016年11月该院收治的14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观察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对其快速心律失常发作频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14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通过抽签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和常规组分别占70例。观察组当中包括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为40~78岁,平均年龄为(55.67±10.58)岁;其中I型糖尿病患者占1例,2型糖尿病患者占69例;病程为3~15年,平均病程为(10.64±2.57)年。在常规组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为40~76岁,平均年龄为(55.45±10.32)岁;其中I型糖尿病患者占2例,2型糖尿病患者占68例;病程为3~16年,平均病程为(10.87±2.84)年。观察组和常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对资料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科学性分析。
1.2 方法
常规组糖尿病患者仅接受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辅以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干预。相关护理内容包括对患者进行入院教育,给予存在焦虑、情绪起伏大以及内疚不安等患者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1.3 观察指标、判定标准
1.3.1 观察指标 将两组糖尿病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SAS、SDS)评分、快速心律失常发作频率以及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对比分析。
1.3.2 判定标准 患者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优:>90分;良:80~90分;中:60~80分;差:
1.4 统计方法
以上两组患者的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行核对,心理状态(SAS、SDS)评分、快速心律失常发作频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SD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护理前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经过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较之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快速心律失常发作频率
观察组患者快速心律失常发作频率相较于护理前以及常规组,显著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对比两组患者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观察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的优良率为97.14%,明显高于常规组(8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1.1依据教育心理学进行开放式教育的研究范畴
开放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育体制,但是开放式教育仍然属于教育的范畴。所以,开放式教育不管在教育方面还是教学方面的研究都离不开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支持。
1.1.1把握研究开放式教育与教学的核心环节
首先,要找到开放式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的相通之处,这是使开放式教育能够与教育心理学理念相互融合的关键。只有让教育心理学成为开放式教育的一部分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作用,并且在这个特殊教育体系当中搭建出一个有机的运作框架。其次,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调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巩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保证教师对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最后,要经常开展健康辅导、健康咨询等活动,运用教育心理学排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利心理因素。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刻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才能保证教育的质量和教学进度的顺利推进。
1.1.2研究教育和教学之间的关联性
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把握教育和教学之间的关系是让教师更好开展教育工作、学生积极学习的保障和前提。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态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科学的管理,这是教育的要求,也是教学人性化和个性化的体现。
1.2依据教育心理学进行开放式教育的研究原则
为了保证远程开放式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育心理学在开放式教育中的正确应用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确立一系列工作原则才能确保教育心理学在开放式教育中的应用,最终达到优化教育体制的作用。
1.2.1针对性原则
在依据心理学对开放式教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清楚地认识到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和区别。在从整体入手把握发展全局的同时不可忘记对开放式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深入的了解。具体研究中,要把握“开放性”这一核心问题,逐步向个性化学习、学生学习适应性等方面进行深入,在每个细微部分的研究过程中也要分清其主次层面,依次类推。让每个环节都有针对的重点,而每个重点又包含在大的整体之中。这样才能做到对问题的充分研究和全面掌控,让研究成果蕴含实实在在的价值。
1.2.2系统性原则
在开放式教育中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是一项涵盖面非常广的工作,而且涉及的层面也十分丰富。首先,依据心理学对开放式教育进行研究包括了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而每个方面又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其次,研究中的专业、课程、学习进度等方面也都无法进行统一。最后,就学生而言,每个学生的领悟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方面都不同。综上所述,开放式教育面临的问题十分复杂并且划分也十分细致,逐一去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就需要教育心理学对其进行系统的管理。
1.2.3实践性原则
所有的理论研究都源于实践,并且最终要应用于实践。在开放式教育的研究中保证思想的深度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能确保其研究成果在日后应用中地更贴合实际要求。在研究的侧重点上要注意目标和方向的选择,要以实践为基础、以操作性为前提,脚踏实地地推广教育心理学在开放式教育中的应用。
二、依据教育心理学进行开放教育优化的途径探讨
2.1在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拓展公共服务平台全方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2.1.1增加学习的方便和快捷度在远程教育中我们要不断增加学生利用远程操作系统进行学习时的方便和快捷度。平台的合理设计是关键所在,比如将管理和学习区分,并且在学习系统中更加明确地设置课程、学习安排、书目等,这些人性化的设计都能够让学生能够对所选科目有更清晰的认识,操作上也更加简洁和直观。其次,要全面达到学习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这不仅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也包括了管理上的要求。在远程教育平台上建立一个学习的记录窗口就能够针对不同地区的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学生要如实地将每次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等信息详细地记录在内这样就能使老师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2.1.2要增强远程教育平台功能,增强互动性
我们要运用强大的服务系统在学习平台上增设电子图书馆、学生交流窗口、论坛、成绩榜单等各项功能能够很好地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远程教育中我们要加强自身规范的建设。远程教育的推进主要依靠学生的自觉性,但是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合理的制度规范不可或缺。比如签到制度和学分制度的应用就能很好地对学生形成有力的约束和鼓励。这对教师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的学习质量都有所帮助。
2.2合理运用教育心理学完善教学结构,增强管理力度
教师和学生是开放式教育的两个方面,要协调好上方的关系其核心就在于完善教学结构和增强教学的管理力度,保证开放式教育体制能够不断地优化和前进。开放式教育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面授式,另一种是虚拟式。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要注意教学的灵活性,要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学手段,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万万不可照本宣科犯了以往教学中的“灌入式”错误。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使用提问题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之间能够进行讨论和互动,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知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记忆的程度。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开展关于教育心理学在开放式教育当中的应用讲座,让教师能够更加科学和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从而控制教学的进度、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并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对学生而言则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的不足,加紧改进,提高学习成绩。
2.3基于教育心理学建立督导模式
督导模式在开放式教育当中的建立意在强化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是保证教学顺利开展、规范教学纪律的必要选择。教育心理学是督导模式开展工作的理论依据,并贯彻到了督导模式队伍、内容、机制三方面的建设工作当中。督导队伍的建立采用“金字塔”模式,采用由上至下的管理机制,顶层领导统筹全局,其余领导针对详细工作,符合从“整体到部分”的办事规律。而在督导的内容上则主要以教育心理学为主,以学生文本,真正做到了硬性管理与人本主义相结合。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