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德育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377-02

高校德育体系是指按照国家对高校德育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全面要求,由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德育途径、德育考评和德育实施所组成,以施教者、受教育者、德育媒介和德育环境为结构特点的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1]。现在我们已经从工业时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化浪潮,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社会、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并重新制定了教育改革方案。大学生德育是高等教育工作中的首要任务,深入研究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积极构建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德育体系,对大学生德育如何适应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趋势、迎接信息时代带来的种种变化和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构建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德育体系的必要性

(一)信息化时代大学生道德信仰重建的需要

道德信仰是人们基于道德之于人的生存发展的价值,以及对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张力的认识而产生的对道德规范、道德人格的笃信与崇敬,并以此设定人生目标、付诸道德行动的强烈情感[2]。

信息时代给经济、文化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信息的多样化带来了信仰的多元化与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困惑。有些大学生道德情感淡化,不能积极主动的维护良好的道德关系,对坏人坏事视而不见,由于害怕道德欺骗而拒绝对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对崇高的道德理想产生怀疑甚至否定,以至于放弃了对价值目标的追求。有些大学生道德行为偏离了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缺乏责任感,对父母亲人只索取不回报,对恋爱对象不负责,一切向钱看,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盛行,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道德、思想、文化是一个社会的命脉,大学生是社会精神面貌的代表,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危机,威胁着社会的命脉,我们必须要加强道德教育,克服道德危机现象。

(二)解决大学生德育工作存在问题的需要

我国目前大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时展的需要。

首先,德育地位逐步弱化。高校更多地开设实用性强的课程,在学时一定的情况下只能削减德育课程的学时,增加应用类课程的学时。其次,德育目标“同一”化。德育目标设定缺乏层次性、渐进性和个体差异性。对学生说得多、管得多、灌得多,缺少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最后,德育没有形成社会、家庭、学校齐抓共管的局面,只是辅导员和“两课”教师的工作任务。

二、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德育体系基本内容

(一)德育目标层次性

我国高校德育大纲对高校德育做出了总体规划,高校德育体系的建设必须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实践中,高校德育的具体目标应该在高校德育大纲的指引下,根据大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综合特点,按照分类、有序、整体构建、循序渐进、动态更新的原则来制定。我们应该避免德育目标“同一化”,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个体差异进行教育。

(二)德育内容现代性

现代性指人所具有的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情感和态度的统一。现实生活是德育内容施展的依托,高校德育内容应扎根于现实生活实践之中,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现状,结合大学生成长需要和思想实际不断调整其内容结构,更多的体现其现实性特征,更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性,要针对高校学生及各学习阶段的特点安排德育内容,形成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的,相对稳定的教育内容体系。

(三)德育原则科学性

德育原则要注重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严格要求与热情关怀相结合。管理是强化教育的必要手段。应该把对学生的德育要求贯彻在各项管理、服务中。各级管理人员应以身作则,用良好的言行去影响学生,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教育者对学生既要严格

求,又要热情关怀,不仅要积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上的问题,而且要关心学生生活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四)德育途径丰富性

大学德育的途径是指教育者对大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以利用和选择的渠道或路径,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组织形式,是做好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3]。“德育途径的选定,必须反映时代的特征,必须符合德育的任务、内容、方针、原则的要求,必须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4]因此德育途径必须具有丰富性。

(五)德育考评合理性

德育考评的目的是通过信息的收集对德育工作做出评价、判断、分析与反馈,促进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保证德育目标的实现。德育考评要合理,必须坚持考评内容上政治性与综合性相结合;考评方法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另外还应坚持日常考评与定期考评、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全面考评与重点考评相结合。

(六)德育实施保障性

实施德育大纲必须加强领导,必须有健全的领导体制,专门的组织机构,得力的队伍,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必要的经费与物质保证。

三、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德育体系构建的方法和路径

(一)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发挥德育课程主导作用

传统的德育课是“主体—客体”的德育模式,没有充分认识到受教育者参与的重要性,教师一言堂式“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使德育课枯燥无味,无法实现德育目标。我们应该改进教学方法,建立“主体—主体”的德育模式。通过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媒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设计友好的交互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语言,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内容,让学生愉快地完成接受活动,充分发挥德育课程主导作用。 (二)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实现德育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校园文化活动三个方面。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的设施、建筑的文化和校园的美化绿化等,这些反映了教育者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直接影响受教育者道德修养。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合理布局校容校貌,美化绿化校园环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民主、求实、创新精神,提高学生道德情操。同时开展多层次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具有创新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分为体育类、艺术类、科学技术类、学术类、社会实践类、人文素养类等。这些不同性质的文化活动的开展,越丰富多样,越切实有效,就越能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充分实现德育目标。

(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创新德育方式

网络在其发展与应用中,逐渐展现出了其他技术形态与传播媒体无法比拟的特征,它具有超越时空性、开放共享性、平等交互性、虚拟现实性等特点。在进行网络德育工作时,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建立网上的德育阵地,构建德育网络平台,培养优秀的网上德育队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能适应网络信息时代挑战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达到网络德育的目的;另一方面应正确分析受教育者的主观状况,根据客观条件,采取疏导的办法,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运用技术手段,堵塞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的“有害信息”进入,净化网络空间,使网络成为德育理想的开放空间。

(四)不断强化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道德品质

道德来源于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是实践的,因而实践是道德的发展基础,也是道德的存在形态。“人只有通过做才能成为人。”[5]因此,德育要强调生活践履,强调情感体验和知行合一。在德育的方法上,要增强实践性,使道德教育与丰富的生活相联系。社会实践是进行德育教育的生动课堂,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实际,通过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生产实习、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社会实践锻炼道德品质。

(五)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力量,实现德育新突破

“当前,我国在文化冲突与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学习者的道德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影响

下形成的。生活化德育要避免出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不协调,尤其是避免出现相悖的状况。为此,必须要做到三者的统一和协调,协调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并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6]学校教育长于言教,家庭教育长于身教、社会教育长于境教,各有不同的功能与优势。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共同配合、交互作用以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和谐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品德发展才是顺利的和健康的。

总之,大学生德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非常重要同时又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信息化浪潮为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加强和改进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构建科学完整,内容具体,易于实施的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德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姬长周,胡小林,张明.高校德育体系的基本特征与结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1996,(04):23.

[2]周欣,陈安民.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与重塑[j].琼州学院学报,2009,(01):58.

[3]项久雨.整体构建大学德育途径的新体系[j].江汉论坛,2000,(2):65.

[4]谢海均.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学校德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27.

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班级管理 心理疏导 良好班集体 素质教育

数年来,本人热爱本职工作,作为班主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教学原则,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认真备课、上课、听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带出一拨好的学生来,简要谈谈我是如何胜任班主任工作的。

一、班级管理应该兼顾全面发展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基层组织,班主任通过组织和领导班集体实施对全班学生的教育工作。它对于形成具有崇高的统一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正确的集体舆论、自觉的纪律和优秀的传统的集体,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若能有效地利用人、财、物、事件、信息等管理要素,加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和情感沟通,就能协调步伐,从而和谐、愉快地共同创造一个有凝聚力、有朝气、有活力的班集体,实现班级管理的高效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它认为德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智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事的,体育是做人、做事的本钱,美育陶冶人的性情,劳动能加深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悟。

二、班主任工作中的有效策略

青少年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针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不同成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

1、在知识学习上。虽然一年中教学时间紧、任务重,但我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⑴向书本学习。我经常阅读《小学教育》、《优秀教案选》等各类书籍,并且报考了本科自学考试,以便于在学历上在知识上进一步提高自己,为自己的大脑充电;⑵向同事学习。无论是学校集体组织的听课活动,还是自己创造的学习听课机会,我都认真把握,从中汲取同事们的在教学上的优秀方式方法,从听课中领悟教学艺术。

2、在教学工作上。我认真抓好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主要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方面抓起:⑴抓课前准备。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搞清楚,了解教材结构特点、重点、难点,掌握知识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要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⑵抓课堂教学;⑶抓课后辅导。要提高教学质量,要注重课后的辅导工作。小学生好动、爱玩,缺乏自制力,在学习上表现为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还抄袭作业。针对这种行为,我把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作为工作的一项原则,并把这项原则贯彻到教学中。

3、在班主任工作上。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的班务工作主旨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快乐的地度过在学校的每一天,既教书又育人!用心关怀。关爱每一个孩子,使他们因为有我这样的班主任,每天能快乐充实;同时他们在获取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做人。这是我做教师一天就是一天的重点,也是我做班主任一生的重点。我常教育孩子们回家要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注意规范学生的行为,不断地掀起学习的热潮,完美自我形象;学习中互相帮助,做好一帮一活动。

三、搞好班级管理中的心理教育

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范文第3篇

【关键词】班主任;协调工作;有效途径

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各任课老师的纽带,也是沟通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桥梁。作为班主任,其工作就是要弱化矛盾,减少摩擦,实现班级目标效益最大化。如何做好一个协调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协调学生与任课教师的关系

学生与任课教师关系是学习成绩和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也是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任课老师在配合班主任控制学生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协调好学生和任课老师的关系,避免矛盾。这在协调这一关系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工作的分寸,不能以“一班之主”自居,不尊重任课教师。要做好这一关系的协调者,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学会在学生面前或其他场合赞扬任课教师。赞扬任课教师要注意坚持适时、适度、适当原则。即在任课教师特长发挥充分的时候赞扬;赞扬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任课教师的优点,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赞扬的方式要合适,可以选择集体教育,也可以个别教育。形式上,可以选择:(1)班会、集会、集体活动时介绍任课教师特长;(2)个别教育时;(3)引用学生赞扬任课教师的话,同任课教师交流,增强其成就感。

2.鼓励学生。通过了解任课教师对班级及学生的意见和看法,调整学生学习状态,沟通、协调学生和任课教师关系。任课教师在分析学生方面有班主任不及的优势。班主任可以利用下列形式,借任课教师之力鼓励学生。首先,利用考试质量分析时、个别谈心等小范围交流场合听取任课教师对个别学生及班级的评价,并反馈积极评价给学生,帮助学生调整状态;其次,在任课教师和学生有摩擦时,应教育学生主动认错,并传达任课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弱化矛盾;再次,在个别场合,可以引用任课教师的肯定评语,鼓励学生,向他暗示任课教师对他的赞许,增强其信心。

3.利用良好的环境因素。班级环境因素是班级形象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环境会给任课教师带来一种心情上的轻松和愉悦,积极的心态便于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因此,班主任不可忽视这一协调手段。班级环境或形象的独特是相对的。比如纪律严明,学生有礼貌,班干部能力强,学习气氛浓,这些是无形的;教室文化建设,布置精致,这些是有形的。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善于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增强其参与意识,不能自己说了算,闭目塞听,否则会影响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注意力和责任心。

二、协调全班学生以及与平行班学生关系

本班与平行班级的关系,是班级工作中不容回避,也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如教学问题、学生活动问题、不同班级间学生的矛盾摩擦问题等。作为一个班主任,要善于“一碗水端平”,有意识、有原则地处理这些关系,不分亲疏,不偏不倚。要做到不偏袒本班学生,本班学生不是“亲生的”;不打击或贬低平行班级的学生,平行班学生也不是“后娘养的”。

要扮演好这种协调者角色,应该做到:首先,班主任自身要调适心态,明白自己承担的多重角色,不能求一舍多;其次,遇到本班学生与平行班学生有摩擦,善于置身度外,如果给学生一种亲疏有别的感受,就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矛盾的弱化,也容易使本班学生滋生依赖意识;再次,坚持民主、平等、公平的原则;最后,学会心理疏导,及时化解学生的思想疙瘩,不能以恶吃恶,以黑吃黑。

我担任高二(1)班的班主任以及任教高二(2)班的语文,一开始二个班有部分同学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了矛盾,而且还有着激化的趋势,在了解了原因之后,我把涉及到的同学请到办公室,不偏不倚,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平息矛盾,使他们握手言和,和好如初。

三、协调与家长的关系

班级是学校管理教育学生的基本单位。一个学校如欲取得最佳效果,引导班主任创造优良的、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创造班集体各项工作中,班主任协调好与家长的关系又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班主任与家长接触时难免发生一些矛盾。这些矛盾解决不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影响班级教育任务的完成。因此班主任在与学生家长接触时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班主任要把培养与家长的真诚感情作为家教工作的重要内容。感情的建立首先是要多与家长联系,多交流,多沟通,在沟通中加强理解。班主任切不可因工作忙或其它原因,而忽视了平时与家长的联系。

第二,班主任应端正与家长联系的动机。班主任要明确与家长取得联系是为了交换意见,交换意见是为了调动家长参与的教育的积极性,与学校统一步调,形成教育全力。

第三,班主任在与学生家长接触时,要注意尊重家长,注意不伤害他们的感情。平时与家长联系时要以友善的态度,耐心倾听家长意见,从细小的地方寻找家校教育结合点。还要做到不对他们的子女进行不负责任的评价和指责,更不能用讽刺、嘲笑、挖苦的语言。这样家长才会真诚地支持班主任的工作。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有很多管理的学问。在班级工作中,协调关系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成为合格班主任的基本要求。班主任要带好一个班集体,协调者的角色非常重要,它是一个班级管理水平能否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马立.《全国模范班主任教育思想和管理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2005年

[2]陈洪庆,杜宇.《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指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班级管理 心理疏导 良好班集体 共同奋斗目标 教育情境 逆反心理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基层组织,班主任通过组织和领导班集体实施对全班学生的教育工作。加强班级管理,则是班主任这项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形成具有崇高的统一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正确的集体舆论、自觉的纪律和优秀的传统集体,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德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智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事的,体育是做人、做事的本钱,美育陶冶人的性情,劳动能加深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悟。

初中生在人际交流上具有这样一种心理特征: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同时又很少主动地去理解别人,在对待老师方面,这一心理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班主任,平时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而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上,则应该学会理解老师,其具体的做法是“心理换位”,把自己当作老师,学着用老师的观点去分析看待问题,从老师的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出发,来理解老师这样做的理由,这样,许多矛盾便会被化解、消散了。在班级生活中,同学间出现分歧或矛盾,在所难免。班主任要作耐心的心理疏导,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人生在世,各种矛盾冲突也是难免的,涉及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当然应该争出个是非来。在非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发生后,即便是自己有理,也不能得理不饶人,如果因为自己有理就去“据理力争”,不愿退让,其结果必然是让对方、更让周围其他人难以接受,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应本着“有理也要有礼”的原则;若是在矛盾冲突中自己是无理的一方的话,那更应该主动认错,多赔不是。

班主任对学生真诚相待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爱戴,工作也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马克思说:“只有用爱才能交换爱,只有用信任才能交换信任。”一个班主任老师要得到学生的信任、理解和爱戴,应在学生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要真诚、平等的与学生建立师生情谊。当今中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极强,他们不满足于老师对他们学习、生活等方面关爱,更希望老师能“蹲下身来”,改变居高临下的状态,重视他们的感受,倾听他们的意见,真诚地与他们交往,做他们思想上、志趣上的朋友。因此,作为初中班主任应该转变“角色”,和学生谈心时,不要总以长者和老师自居,而是把自己当作是学生的朋友,要自己先交出“心”来,做到与学生谈心时推心置腹,尤其是同后进生或有特殊问题的学生谈心时态度更要诚恳和悦,耐心启发,用感情来引发学生的共鸣。这样,才能把自己和学生的心谈到一起。假若平时对学生漠不关心,常发脾气,谈心时又教训人,学生就不愿讲出心里话,老师讲的话学生也不会听进去。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应是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的结台,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会产生梯次激励效应,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

班主任在具体工作中促使老师间、同学间心理上相互认同,情感融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受教育者只有在心理上承认、赞同、愿意接受教育者和能对教育内容认同、相信、信服。中学班集体是为了实现中学教育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又有凝聚力的一个中学生群体。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会有利于促进班级成员德智体的良好发展。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易产生误解,因误解而心生芥蒂,因误解而离心离德,如果一个班集体人心涣散,那么教化功能便无从谈起。只有班级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整个班级才是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而青少年中确存在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针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不同成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

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范文第5篇

一、根据教学实际实施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要根据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体育教师应指导学生尝试学习,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程序。尝试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必须灵活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条件的变化,选择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制订实施步骤,这也就是尝试教学法的备课。一般情况下,可采用基本模式,它分为:准备学习――学习内容――思考教材――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学习七步。这七步是一个有机整体,反映学生完事的尝试过程,也是一个有序可控的教学系统。首先,设计准备学习要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采取复旧引新的办法,为学生的尝试活动铺路架桥;接着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求设计好尝试学习内容;尝试学习内容分为两次出现,可设计成组次,尽量新颖;第一次尝试练习题应按基本要求制订,既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第二次尝试练习题,应设想学生在第一次尝试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据此而设计,可以源于例题又适当变通,同时要设置一定梯度;学生讨论,可制成问题呈现,讨论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教师讲解,不是什么都从头讲起,而应根据教材重点、验证点和学生尝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画龙点睛的讲解。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念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念,养成良好的体育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育教育的客观要求与学生所接触的周围人们的行为之间不一致和不相符,如大量违公德、社会上存在的弊端等,这些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内心冲突和选择的困惑。对此德育教育工作者要运用疏导的原则,不要回避学生所接触的问题,对其进行分析、引导,以提高教育的效果。二是体育的客观要求与学生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即教师所提出的教学要求与学生本人实际思想行为不相一致,从而形成了矛盾与冲突。对此,教育者应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并引导学生对社会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力求使其能够从心理上去主动接受。三是学生的渴望程度与其能力之间的矛盾。渴望和现实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它除了有客观因素影响外,与其个人的能力有直接关系。要重视和利用这一矛盾,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正确渴望和上进心,使其在思想政治方面有所要求和进取,还要注意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克服眼高手低的现象,使学生的体育热情和渴望不断得到鼓励和实现。

三、让学生的体育特长得到发展

学生的体育能力是不同的,我们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学校,体育成绩仍然参差不齐。成绩好的学生能够很好地配合老师的教学,顺利完成教学计划,掌握各项技术和任务。反之,则效果差。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体育后进生的主要原因有:1.思想原因:在思想上没人重视。因此必须让学生明白体育考试的项目;并让学生掌握各项目的规定和评分标准;了解各体育院校招生的情况和要求。用一些生动的事例,有目的地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认识,与体育专业课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积极因素,让他们自觉地主动地投入到体育训练中去。2.基本技术原因:由于生源不一样,部分学生素质差,技术底子薄。因此,老师在基础教育教学中,针对性强,照顾面应广。教师必须对后进生优先安排辅导。因此后进生掌握动作慢,完成技术不易达到要求。所以,教师不能横加指责,要有耐心、细致地加以讲解辅导。当他们有一点进步时,要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看到自己通过努力所得到的进步与收获,不断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成绩,树立信心,刻苦训练,逐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四、改正不良习惯培养学生毅力

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 课程考试 作弊行为 预防对策 家访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76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中,期末课程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授课质量的主要方法和依据。期末课程考试作弊行为不仅违反了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影响着学校的信誉和教学质量,还破坏了诚信的社会环境,形成不公平竞争。所以,如何利用好家访这一有效形式,引导已作弊大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如何通过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找到该行为诱因和规律,进而制止期末课程考试作弊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1 大学生期末课程考试作弊行为诱因分析

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是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体原因分不开的,四个层面的诱因共同作用下,集中表现为学生诚信品质的缺失。

1.1 社会层面

在充满竞争的当代社会,存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诚信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现象,这些歪风邪气也吹进了校园,学生也难免受到其影响,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在考试理想成绩和现实存在很大差异时,很多学生不自觉的就作弊了。一个学生的作弊,它是个别现象,不构成问题,但当大学生作弊日益普遍,成为社会现象并逐渐威胁到主流价值观时,就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侵害。当下,学生考试作弊已然演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1.2 学校层面

根据访谈和调研结果,在学生眼中,考试作弊行为与学校考试管理运行方式有息息相关,学校考试制度不科学、考前教育不到位、监考不严、违纪教育不持续是四个最直接诱因,具体如下。

1.2.1 考试制度不科学

考试制度具体涉及考试评价、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三个方面。据统计结果显示,有32%的学生认为学校现行考试评价体系不全面,考试内容死板,考试形式单一。

1.2.2 考前教育不到位

统计数据显示,近一半的作弊学生在考试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各式“小抄”,这属于学生本人主观意愿上想作弊。针对此,考前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是,69%的被测试学生反映学校的考前教育只是在走过场,讲套话,没有真正地从价值观角度,使大学生树立正确“分数观”。此外,几乎全部被试者都无法准确说出作弊行为所对应的处罚结果,学生对学校的相关考试政策和制度很是模糊。这些因素都极易诱发学生作弊。

1.2.3 监考松散,姑息违纪

其一,很多高校对课程考试的监考教师采用自愿报名、适当补助的方式遴选,甚至只是简单地选取有空闲教师或退休教师充当监考人员,也没有进行专门的监考技能培训,导致相当一部分监考教师没能真正履行自己的监考职责,睁只眼闭只眼,对作弊现象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巡考人员多流于形式。其二,学生作弊被抓后,学校也仅仅是给予口头的批评或记过处分,很少进行严肃处理。

1.2.4 忽视持续性心理疏导

对于已经作弊的学生,更要加强关注,关心其成长。作弊的学生由于受到学校的处罚、心情低落、心态不好,会使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上产生错觉,觉得在大家的面前很没面子,长久下去就会在心理上留下阴影,阻碍个人的发展。基于以上原因,该群体也极容易“破罐子破摔”,再次走上作弊的歪路。根据访谈和调研结果,有超过一半的被试认为如果没有持续性的诚信教育和心理疏导,有过作弊行为的学生有可能再次作弊。

1.3 家庭层面

其一是忽视价值观的持续性教育。调查发现,几乎没有家长对大学生子女进行过诚信或者不作弊教育。其二是家长自身言行不当。很多家长对于自己的行为约束力不够,甚至将投机取巧的事情作为炫耀的资本,这些都对子女产生了不良影响,使学生在考场上“投机”。其三是期盼结构失衡且期盼过度。调查发现,33%的被试认为家长对孩子最关心的事莫过于学习和就业,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等问题,而且对于前者还存在过度期盼现象。

1.4 学生层面

考试作弊的行为是作弊学生个体的知、情、意共同作用后的产物。其一,对考试作弊现象的认知十分模糊。其二,考试作弊过程中的情感表现矛盾,体现在学生在考试时候知识掌握和个人素质发展状况与教师通过考试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评估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平均每个学期学习十多门课,期末要参加多门考试,加上各类等级考试,资质考试,学生难免会被“考焦”。平时不努力,考前不复习,考试的过程遇到解答不了的题目,就想到了作弊。

2 大学生期末课程考试作弊行为预防对策

值得一提的是,现阶段预防大学生期末课程考试作弊行为存在两大误区,其一是过于强调高科技手段的硬方法,而忽略思想教育的软措施,其二是强调制度惩罚,而忽视诚信价值。导致现有的手段和方法对考试作弊手段防不胜防,对于一些利欲熏心、铤而走险的作弊者约束力也是十分有限。根据调查统计分析的结果及当前高校针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教育管理的有效经验和科学做法,根据我校、我院的实际情况,对大学生期末课程考试作弊的问题,做出以下四个层面的教育预防方法。

2.1 社会层面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充分地体现了我们整个社会上诚信建设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必须加强加大诚信制度建设,创建个人诚信档案,形成诚信社会大风气,这样不仅对学生的自身发展,而且对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在此,一方面要求学校要把诚信教育列人德育教育工作中,且认真执行,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渗透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2.2 学校层面

2.2.1 完善考试制度

就考试结果而言,学校应建立全面、客观、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分数为唯一评价体系标准,减少学生对考试分数的关注,增加学生在校思想、学习、行为、生活等全面表现的评价,强调过程性和综合性。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对于学院或学校活动的主动性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都可以作为学生评价的一个考虑因素。

2.2.2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考试作弊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个体道德品质低下的表现。其一是加强诚信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期末考试作弊不仅欺骗了老师的情感,损害了同学的利益,也欺骗了自己,不能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其二是加强学生对考试制度和考试政策的深入学习,以及通过学生在考试之前签署诚信考试协议的方式,言明作弊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和代价,使学生意识到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标准和社会对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

2.2.3 严格监考,规范处罚

严肃考试制度,加大对作弊学生的处罚力度。一是要加强监考教师的选聘和培训,要求监考教师监考认真负责、态度坚定、原则坚持。考试期间严格执行考场纪律,对有作弊倾向的学生及时制止并警告,对发生作弊行为的学生要如实上报处理。二是加强院校的巡考,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跨院系巡考,认真巡考,不走形式,严肃考场纪律,维护良好的考试氛围。三是对于考试作弊的学生要给予对应处罚,绝不姑息,从心理层面断绝大学生的作弊侥幸。

2.2.4 心理疏导,预防再犯

前文已经论述到,对于已有作弊行为的学生,如果不持续性给予针对性教育,其再次作弊甚至产生极端事件的可能性极高,所以应及时给予耐心科学的心理疏导。对于已作弊学生中自卑者,要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过错,敢于承担责任,重树积极心态。对于心理封闭者要在多关心的基础上引导其相信老师、同学和家庭的力量,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也能够避免其重蹈覆辙,破碗破摔。

2.3 家庭层面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其一要注重教养方式,只有教养方式正确,除了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也要注意其精神建设,重视和孩子心灵的沟通,持续培养其正确的“三观”和是非标准,才能使其能在各种学业考试中守规则、讲诚信、不作弊。其二要注重言传身教,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对他们的子女有重要影响,父母要注意言行的诚信,形成正能量。其三要关心全面适度,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就业,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经常互动,平等交流,不要过度施压,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2.4 学生层面

作为考试作弊的行为主体和预防主体,大学生要抓好四个方面:其一端正考试态度,对分数和评价有正确的认知,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争取在今后的考试中取得更大进步。其二加强意志品质锻炼,提高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争取在对待作弊的问题方面行为与认知能达到一致。其三要做好应试心理的调适,以轻松心态应考,尤其是有考试焦虑的同学,可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帮助自己解决考试焦虑的问题。其四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充分做好复习工作,脉络清晰,内容吃透,摸清重点,不寄希望于临场作弊。

参考文献:

[1]俞冰.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与对策[J].时代教育,2013,(5):17.

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数学学困生 现状 原因 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由于各种原因,在小学中普遍存在数学学习“学困生”,这些学生智力正常,但学习不够努力,厌学情绪明显,难以达到义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同龄的大部分学生相比,这些学生在学习上有明显的困难,需要教师给予特别的关注。教师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让他们有克服数学学习上任何困难的信心。这就要求教师以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原则,讲究策略,对“学困生”进行转化的措施研究。

一、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现状

回顾历年来所任教的班级,数学学困生约占班级5%至10%,这部分学生历来都是困扰教师棘手的问题。小学数学学困生表现为自制能力差,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课堂上总是消极听讲,想其他事情、发呆、讲空话或者做小动作,不少学困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想做,但抱着应付的态度,抄袭甚至懒得做。

二、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个人的原因,也有家庭方面的原因。大多数学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坚持学习,作业照抄,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困生的家长都是打工者,父母们为了生计终日劳碌奔波,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很少检查甚至从不检查孩子的作业,更不用说给孩子另外布置作业并辅导孩子的作业,有的家长在晚饭后不是看电视、就是聊天、打麻将,很少布置或从不布置课外作业,此外不少学困生的家长对自己子女的课外学习也不很重视,觉得上学没有用,不如早些回来争钱盖房娶媳妇。

三、“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优秀的学生对学习兴趣浓厚,而学习落后的学生则表现为对学习缺乏兴趣,不愿动脑,害怕困难,会产生厌学情绪,以致做出违纪的事。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在日常学习中,不能太苛求,关键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也就是要对他们提出难度低一点,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问题,使他们也能体会到战胜困难获取成功的喜悦。二是要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要经常组织他们阅读课外优秀读物,培养读书的兴趣,组织他们参加有益的兴趣活动,使生学困在活动中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体验自身的价值。这时,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三是要常抓不懈。学困生学习底子薄,非一朝一夕就能提高,而其身上的毛病会时常重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持之以恒,花大功夫。只有不折不扣的付出,才会有显著的成效。如果忽冷忽热,将会事半功倍。

2、.创设条件,促其参与,为“学困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在课堂教学实际中,老师提出问题后,只要发现有“学困生”举手,立即让他回答,答对了立刻表扬鼓励,答得不完整或不正确,可以让他坐下想一想,静听别人回答后再让他重答,答对了再作表扬。这样让“学困生”一次不成功还有第二次的机会,努力鼓舞“学困生”的上进心和满足“学困生”的成就感。

3、用爱的心与学困生的情感交流。

有个故事可以启发我们: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铁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那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进入心灵的频道!人际沟通的金钥匙。 平时我注意观察学生的动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疏导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如好动好玩者,课间跟他们一起玩,在玩中讲道理,规范课堂秩序;爱偷吃零食者,有备请吃糖果,说说吃零食应注意时间、空间、数量等,让其意识到课上吃零食是很坏的影响;对作业不按时交和书写潦草的,先减少作业量,要求及时完成,书写工整,以示老师的扶贫关爱,按老师要求做到的,及时表扬鼓励,使其树立信心慢慢与其他同学齐步前进。

4、增进家校配合,共同督促。

加强家庭、学校的联系,构建德育网络化。学校、家庭对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影响,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5、抓反复,反复抓

学困生转化要温水泡茶慢慢浓。尽管后进生转化中有进步,但由于其思想品德素质学业基础的提高还要有一个过程,有时在转化中因外界因素干扰和心理情绪泼动而出现反复,也不应心灰意冷,要及时找到复病原因。这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转化工作才有成效。

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范文第8篇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

1.高校对留学生教育管理的认识不足。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我们习惯于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来审视教育的科学性,而忽视从素质培养的视角来反观教育的得失,它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需求及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是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活动,个性和多样性是教学活动的生命所在。大多数来华留学生来华继续深造的专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医学和中文等我国的优势和特色学科上。因此,我们要根据教育的本质和来华留学生的内在需求重新定位当前留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

2.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存在“特殊照顾”的现象。在我国,不少教师认为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不一样,文化差异大,因此降低了对留学生的培养要求。这是对留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也与国际上通行的留学生培养方式有一定的差距。

3.偏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看,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高校往往采取从“教”的角度为留学生设计知识本位的教育模式,对留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塑造重视不足。同时,缺乏对留学生文化背景的研究,没有开设跨文化人文教育的课程。

4.教学方法和教育形式单一化。留学生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等存在差异,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起点不同,因此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和要求留学生,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多数高校很难针对留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二、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基准点———间性文化观和趋同管理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应将间性文化观和趋同管理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基准点。留学生教育必须要有一种文化交融的眼界,即间性的文化观。间性文化观,指的是文化的非唯我性和非中心性,即文化和文化主体之间的平等性、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这种文化观消除了“我”文化的绝对优越性和文化的中心主义“,把‘异文化’当做与本土文化具有同等地位和价值的实体加以考察”①,使“我”文化和“他”文化具有平等的地位。国外对留学生采取的是趋同管理,即留学生教育和本国高等教育处于同一个教学体系和教学标准之下,基本排除为留学生而设的特殊标准,排除留学生和本国学生在教育方面的双重标准,这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要求。留学生教育管理必须重视文化的作用,以间性文化观为基础,以实现文化的融合。同时,还应围绕趋同管理,以积极引导取代特殊照顾,帮助来华留学生克服困难。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

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内容是由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外国留学生的身份特点决定的,既要遵循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中加强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又要认识到留学生身份的特殊性。

1.道德品质教育。“德为才之先”是教育的普遍准则。道德品质教育决定着留学生教育的正确方向。然而,对留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绝不能照搬中国学生的德育内容,而是应该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以下德育内容:一是勤奋学习教育。外国留学生在华的首要身份是学生,学习是他们的首要任务。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团结友好教育。由于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会存在着矛盾和冲突,留学生在交往中难免会产生矛盾或纠纷。对此我们不能采取偏激的态度,而应耐心地说服教育,促使他们树立互相尊重、、团结友好的观念。三是中国国情教育。互相了解是增进友谊的前提。我们应该本着适时、适量、适度的原则,采取正面介绍和潜移默化相结合的方法来加深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尤其要介绍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对外政策等,改变他们对中国的偏见和不良印象。

2.遵纪守法教育。我们有责任向留学生讲解中国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工作制度,让他们逐步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从而使他们能够“入乡随俗”,学会正确处理各种文化冲突和纠纷。

3.中国文化教育。提高留学生的中国文化修养水平是留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这里所说的文化水平是指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熟悉程度。外国人要想学好中文,就必须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强调中国文化教育是帮助留学生提高中文水平的需要。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我们要把这些介绍给他们,使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通过中国文化教育,他们对中国会从冷漠、好奇到感兴趣,最后到产生亲近感。

4.语言交际能力训练。汉语交际能力是留学生来华接受教育的最直接体现,克服语言障碍是留学生进行交流的基础。汉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表现为语汇的丰富性、语法的准确性和语用的得体性。语汇的丰富性是指能用较复杂的词汇表达较复杂的意思。语法的准确性是指说话、写文章合乎文法。

四、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途径与实践

1.严格执行教学质量标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学校应该将来华留学生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培养计划的统一性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以及留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将知识性和体验性相结合,引导留学生自己去欣赏、去品味、去感悟,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内化。

2.注重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要为留学生开设文化交流课程,学习中国的历史、哲学知识,了解中国文化习俗,此外,还要增设一些跨文化交流的选修课,帮助他们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技巧。

3.开展留学生特色活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留学生为校园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学校要充分激发留学生的热情,通过举办留学生文化节、组织有留学生特点的文体竞技活动、组建中外学生搭档班级等,使中外文化相互融合,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