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人体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植物雌激素;黄褐斑;临床观察
植物雌激素,顾名思义就是能够起到类似人体雌性激素弱作用的类似化合物。它能够在人体内和雌激素的受体以不紧密的方式结合,从而起到一定的雌激素的作用。在结构上,植物雌激素的结构和人类雌激素的结构是很相似的。但是从来源上而言,植物雌激素来源于植物,简单易得,能够针对一些雌激素类缺乏的病症进行广泛性的治疗[1]。虽然被人们称为植物性雌激素,其实它们本身不是激素。含植物雌激素的植物主要有:大豆(大豆异黄酮),葛根,阿麻籽等。黄褐斑也称肝斑,为面部的黄褐素沉着。多对称蝶形分布于颊部。多见于女性,血中雌激素水平高是主要原因,其发病与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月经紊乱有关[2]。病因尚不清楚,多见于女性,血中雌激素水平高是主要原因。其发病与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月经紊乱有关[3]。本文采取植物激素作为实验性药物,针对本院从2007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30例黄褐斑患者作为分析的对象,以探讨植物雌激素在临床上治疗黄褐斑的效果。现将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对本院从2007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2000例黄褐斑患者作为分析的对象。其中男性有472例,女性有1528例。患者的年龄为19~46岁,平均年龄(32±7.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组学关于黄褐斑的临床辨证标准。所有的患者在采取治疗之前均无采取其它药物治疗,并且排除各种慢性皮肤病和肝肾疾病。另外选取无黄褐斑的健康妇女300名作为实验的对照,健康妇女的皮肤健康白皙,无可见色斑。
1.2 方法 在治疗之前,针对患者的黄褐斑情况采取特定的数码设备进行拍照,在设置的固定官员和各种拍摄系数下进行统一的拍摄,进行患者面部真彩色的图像手机。患者在拍照之前需要对拍照部位进行清洁和处理,以确保不会受到化妆品、遮盖剂或者其它条件的影响。选取健康皮肤的患者在同样的环境下进行拍照,对位对照。针对患者在凌晨未进食之前抽取5ml血液作为检测用,以测定患者的体内的雌激素水平,采取植物激素作为药物使用之后,一1w之后,再次测定患者激素水平。并和治疗前进行比较。
1.3 判断指标 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皮肤的色斑面积和平均灰度。根据标准,灰度可以分为0~255级,数值越大表示色斑颜色越浅。治疗的有效性指数=(治疗前的灰度值/治疗之后的灰度值)/治疗前的灰度值×100%。患者痊愈:灰度值≥90%,显效60%~89%,有效20%~59%,无效:低于20%[4]。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19.0软件数据包对于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计量性资料采取均数加减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计量性资料采取χ2检验。当P
2 结果
患者在治疗前后和对照组之间的血清中的激素水平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
从治疗之后患者和治疗之前的灰度值来进行判断,比较在治疗前后的效果。采取雌激素进行治疗之后,其治疗效果较为明显,痊愈310人,显效264人,有效1009人,无效417人。明显要好于治疗之前的情况(见表2)。
3 讨论
黄褐斑也称肝斑,为面部的黄褐素沉着。多对称蝶形分布于颊部。多见于女性,血中雌激素水平高是主要原因,其发病与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月经紊乱有关。病因尚不清楚,多见于女性,血中雌激素水平高是主要原因。其发病与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月经紊乱有关。也见于一些女性生殖系统疾患、结核、癌症、慢性乙醇中毒、肝病等患者。日光可促使发病。男性患者约占10%,有研究认为男性发病与遗传有关。临床诊断上,多见损害为黄褐或深褐色斑片,常对称分布于颧颊部,也可累及眶周、前额、上唇和鼻部,边缘一般较明显。无主观症状和全身不适。色斑深浅与季节,日晒,内分泌因素有关。精神紧张,熬夜,劳累可加重皮损[5]。
植物雌激素的分子结构与哺乳动物雌激素结构相似,是一类具有类似动物雌激素生物活性的植物成分,尤其是针对一些例如骨质疏松、心血管病、绝经期综合征、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等激素相关病症有着较好的预防疗效。虽然被我们称之为植物雌激素,但是其本质上并不是激素的一种,只不过是在化学结构上和人体的雌激素比较类似,能够在人体内起到暂时替代,干扰女性生理内分泌的调节过程,其本质是一种植物异黄酮。主要来源于豆科类的食物中提取而来,本次实验的结果显示患者在治疗前后和对照组之间的血清中的激素水平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
总而言之,在临床上,采取植物雌激素治疗黄褐斑,确实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但是由于存在未知的副作用和影响,所以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谨慎。
参考文献:
[1]邹宏超,付香莲.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皮肤病与性病,2010(04).
[2]尕丽娜,罗小军,张峻.黄褐斑从“调理气血”论治探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8).
[3]方玲玲.中医辨证论治黄褐斑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11).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有以下3个方面的关系:① 这三个系统有共同的信号分子及受体。免疫细胞分泌激素,非免疫细胞产生白细胞因子。例如,白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素、催乳素以及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受体在多种组织上发现。脑中的神经元有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的受体;天然杀伤细胞有阿片受体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共同具有化学信号分子和它们的受体。
② 激素和神经肽能改变免疫细胞的机能。多年来已经知道不同的应激刺激(包括过冷、过热、中毒、感染、创伤、发热、缺氧、疼痛、疲劳、恐惧等)都可以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引起血液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升高,抑制免疫机能,如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减少抗体产生,降低天然杀伤细胞的活性等。P物质(一种神经肽)能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促进B淋巴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P物质既影响非特异性免疫,又影响特异性免疫。刺激支配骨髓的交感神经可以增加抗体合成和细胞毒T细胞的产生。
③ 来自免疫系统的细胞因子能影响神经内分泌机能。应激物如细菌病毒感染、肿瘤可以通过免疫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引发应激反应。白细胞介素-1可能是这类反应中研究得最多的细胞因子。但是淋巴细胞分泌的ACTH引发皮质醇释放也受到很大的重视。以前已经相信皮质醇的分泌依赖于通过下丘脑CRH-腺垂体ACTH路径传达的神经信号。现在看来病理应激物能通过使免疫细胞分泌ACTH来激活皮质醇路径。下面结合3道例题来分析神经-体液-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例1】 去除垂体后,大鼠淋巴细胞的数量和淋巴因子的活性明显下降。垂体、下丘脑与免疫细胞之间存在如图1所示的联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不属于内分泌腺
B. 细胞Y的增殖能力大于X
C. 物质甲为免疫活性物质
D. 物质甲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
答案:CD。
分析:图1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激素调节对免疫调节的影响。下丘脑既属于神经系统又属于内分泌系统,下丘脑产生的生长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产生物质甲,推测物质甲是生长激素,其化学本质为多肽,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由于物质甲可以促进免疫细胞X的增殖分化和细胞Y分泌抗体,则物质甲作为免疫活性物质发挥作用。B细胞的增殖能力大于浆细胞。在人教版教科书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53页,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中,说明了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这个例题正好说明非免疫细胞也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
【例2】 图2表示人体某器官由于感染出现炎症时神经-体液-免疫相互调节的关系,请据图2回答:
(1) 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使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并作用于炎症部位的淋巴细胞,使炎症减轻。这说明该淋巴细胞上有与该激素结合的 。
(2) 物质②由⑦产生并作用于免疫细胞上的①,物质②的名称是 。
(3) 免疫细胞产生的物质③(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作用于④,在此发生的信号转换是 。
(4) 人体在初次接触新病毒时,免疫系统往往会产生过激反应,危及生命。医生可给病人注射
以降低免疫反应。
答案:(1) 垂体 受体 (2) 神经递质 (3) 化学信号电信号 (4) 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分析:例题2结合图2“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相互调节示意图”围绕“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相互关系,介绍了激素对免疫调节的影响、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免疫细胞(靶细胞)的激素分级调节,即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免疫细胞。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免疫抑制剂,激素与炎症部位淋巴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使炎症减轻。⑦为传出神经元,其末梢与免疫细胞接触形成突触,①为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物质②是神经递质,由⑦产生并作用于免疫细胞上的受体,这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影响。(1)(2)两小题表明免疫细胞上具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受体,说明激素和神经递质能改变免疫细胞的机能。免疫细胞产生的物质③(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作用于传入神经元④,在此发生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这也说明来自免疫系统的细胞因子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机能。对于免疫抑制剂在器官移植中的使用,必修3教科书39页的“资料分析”中的资料2介绍的比较详细。
【例3】 结合图3和图4回答下面的问题:(图3中A、B、C、D表示器官或细胞;①~③表示物质,图4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1) 图3和图4体现出,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在血浆中可检测到①②③中 (填序号);寒冷时,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A中的 ,从而促进垂体分泌激素②;
(2) 图4中③、⑤、⑧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
。(用字母表示)
A. 神经递质 B. 载体蛋白 C. 性激素
D. 血红蛋白 E. 呼吸酶 F. 抗体
(3) 在水平衡的调节中,下丘脑 能感受渗透压变化。下丘脑分泌的 能够提高肾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若大脑中控制排尿反射的传出神经受损,人 (能、不能)完成排尿反射,若大脑皮层的S区受损,则患 症。
(4) 除了图3中的抗体和淋巴因子外,免疫活性物质还包括 ,图3中C可由 细胞分化而来。D细胞的名称为 ,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致机体免疫力 (提高、降低)。原因是 。
答案:(1) 神经-体液-免疫 ①②③ 体温调节中枢 (2) A、F、C (3) 渗透压感受器 抗利尿激素(或ADH) 能 运动性失语 (4) 溶菌酶 B细胞、记忆 T细胞 降低 长期焦虑和紧张会使T细胞活性降低,导致淋巴因子产生减少
分析:图3和图4结合“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背景,呈现了神经-体液调节维持体温平衡、激素调节对免疫调节的影响、神经调节对免疫调节的影响、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关系图。图3中A、B、C、D可分别表示下丘脑、垂体、浆细胞和T细胞,①、②、③表示TRH、TSH和甲状腺激素,激素通过体液(血液)运输,在血浆中可检测到①、②、③,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比较明确。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图4中的③、⑤、⑧依次代表神经、免疫和激素调节,从题目的限定选项分析,③、⑤、⑧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神经递质、抗体、性激素。下丘脑及相关的结构既可以作为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又可作为调节体温和水平衡的中枢,还可以作为效应器。排尿反射作为非条件反射,其中枢在脊髓,大脑皮层作为最高级中枢,能控制低级中枢脊髓。大脑中控制排尿反射的传出神经受损,但脊髓中的排尿中枢未受损,能够完成排尿反射,只是大脑不能控制排尿。大脑皮层的S区受损,患者会患运动性失语症。由图3可知,长期焦虑和紧张会使T细胞活性降低,导致淋巴因子产生减少,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
但您是否知道,各类化妆品在为您修饰颜面的同时,其中的有害化学物质正在悄悄破坏您的健康,带来包括刺激皮肤及诱发癌症等副作用,这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美丽也要付出代价”,但拿健康甚至生命来换取美丽,这个代价是不是太大了呢?因此,本期的“新主张”我们建议您平日里尽量减少化妆次数,即便非化不可,也要注意化妆安全,远离化妆危害。
几种常用化妆品的危害
千万别被化妆品精美的包装和神奇的广告语忽悠了,看看以下几种常用化妆品的组成结构你就会恍然大悟。
美白化妆品
美白化妆品离不开除色素化妆制剂,这是一种含有无机汞盐和氢醌等有毒物质的化学药品,长期使用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研究表明,不论是有机汞或无机汞,均很容易被正常皮肤吸收。因此,如果每天将美白化妆品应用2次-4次,汞的慢性积聚作用就变得不可低估。医学研究表明,汞对局部的毒性作用,可使皮肤内重金属类积聚,有时会引起色素过度沉着和面颈部的接触性皮炎。另外,汞对全身的潜在危害,可使体重下降、倦怠、贫血、脱发和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等。
含激素化妆品
看到不少处于青春期的女孩被脸上的小痘痘困扰,化妆品公司争相推出了各类祛痘产品,但很多女孩在使用这些含有激素的祛痘产品后并没有达到祛痘效果,还引发月经不调、色素沉着、黑斑、皮肤变薄和萎缩等不良反应,统称为“激素美容化妆品综合征”。因此,我们建议您在选择美容与化妆品时尽量避开含有激素的产品,因为治疗疾病或其他特殊情况必须使用含激素成分的美容化妆品时,也应该在医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美甲化妆品
美甲行业的诞生为爱美女性带来另一道风景,曾经单调的指甲而今被涂上了各种美丽的图案,着实令爱美女性欣喜。但随即产生的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最严重的是,未经有效消毒的修指甲工具造成的接触性传染,可能传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等多种疾病。
另外,指甲油中的甲苯基和在指甲硬化剂中存在的甲醛也是高风险有毒物质,它能通过呼吸进入人体,从而对人
体造成伤害。
口红和唇彩
所谓“口红病”,就是因口唇涂搽唇膏而引起的一种化妆品过敏症。据调查,约10%的女性因搽口红而患过此症。口红主要由羊毛脂、蜡质、染料、香精等成分组成。其中,羊毛脂是一种天然动物脂肪,能渗入皮肤,染料和香精等成分更是复杂,这些物质均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导致口唇干裂、唇皮剥落,影响口唇的本质美。
长期涂口红还会影响全身健康。口红中的羊毛脂和蜡质都有较强的吸附性,常将空气中的尘埃、细菌、病毒及一些重金属离子等悬浮物吸附在口唇黏膜上,这不但增加了引发过敏的机会,而且人在喝水,吃东西时极易将口红及上面附着的有害物质带进口中,危害健康。
七个方法将化妆危害降到最低
不要使用变质化妆品
化妆品中含有脂肪、蛋白质等物质,时间长了容易变质或被细菌感染,这时使用会造成皮肤过敏、感染等症状,因此化妆品应选用少量装(一般在3至6个月内用完),并贮存在阴凉干燥处。
不要使用劣质化妆品
为防止化妆品中有毒物质如铅、汞等超标带来的危害,尽量选购卫生部批准的优质产品。
防止过敏反应
使用新产品前,要先做皮肤试验,确定没有发红发痒等反应时再用。一旦发现化妆品对皮肤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用。
别轻信进口化妆品
涂抹化妆品时,切忌几种化妆品混合使用,也不宜频繁更换品牌,更不能盲目购买进口化妆品,因为进口化妆品未必适合中国人的皮肤特点,极易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
不要过早化妆
现在,很多刚刚十五、六岁的少女就加入到化妆的行列,殊不知,这会对她们娇嫩的肌肤造成很大伤害,过早化妆可能让年轻女性二十岁就产生面部黑斑。
睡觉前要卸妆
不管加班到多晚,睡觉前都不要忘了把皮肤上的化妆品洗去,用温水和洗面奶做个彻底清理,让肌肤自由的呼吸。
“生本教育”是一种为了学生好学而进行设计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生本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从方法上,它强调做到“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如何应用“生本教育”理论提升生物课复习效率是一个值得进行实践探究的问题。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文 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 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 T]
课例研究是兴盛于日本和美国等国家的一种校本教研方式,它是一种在日常教学基础上持续地对教学实践进行改进直到问题解决的研究活动。课例研究以课例为载体进行规范深入的教学研究,教师彼此之间的对话强调聚焦主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提升教研活动品质和课堂教学效率有较好的效果。将课例研究用于研究提升生物复习课的效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如何开展高中生物复习课的课例研究呢?本文拟结合实例加以详细阐释。
一、确定研究主题和教学内容
课例研究首先必须明确研究的主题,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开设与主题相一致的研究课,围绕主题来设计和实施教学。如上文所述,高中生物复习课存在着各种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有些学校以“生本教育”理论为指导实施了教学改革,强调突出先学后教(强调前置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合作学习任务的布置和生成)、遵循“自学—组内讨论—组间展示讨论”学习程序等手段的应用为特征。本次课例研究选择了一所正在开展这项教学改革的学校,该校学生已初步养成了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但对于如何应用“生本教育”理论来提升高中生物复习课的效率仍存在一些迷思。为此,课例研究小组确立以“应用生本教育理论提升高中生物复习课的策略研究”为主题展开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要求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内容单元,这样将有助于搭建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为此,课例研究小组选择了浙科版必修3中的《体液调节》一课进行复习,体液调节涉及的常见激素有: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等。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理解激素分级调节的机制和过程;二是了解常见激素的主要作用,理解体液调节的主要特点。
二、带着目的观察 集思广益改进
课例研究的一般程序是“教学实践—交流改进—教学实践—再交流改进”,参与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课堂教学观察,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共同完善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
旨在改进课堂教学的研究都是在教学中进行的,所有参与人员都需要进入课堂集中关注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观察,从而对主题进行思考和判断。为使各位成员的观察更有针对性,课例研究小组围绕本次主题提出了如下一些任务:①分析预学任务的布置和完成情况;②观察小组合作任务的布置、展示及完成情况,并评价其实施效果;③在执教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中,哪些对突破复习课教学效率方面有效果?哪些对复习课效率提升不明显甚或没有效果?请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陈述;④除了本次执教教师所尝试的教学策略外,你认为还有哪些策略可以尝试?请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陈述;等等。
课堂教学改进的研究特别需要发挥群体的实践智慧来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研讨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一个个问题分析透彻,把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说个明白。这样,每位教师才能将自己从不同侧面看到的问题和从不同角度进行的思考汇聚在一起,进而形成比较全面和立体的透视。当然,这些问题和思考都必须围绕事先确定的主题而展开。
此次课例研究的流程为:一位教师先上课,大家围绕主题进行问题探讨,提出改进建议;再由另一位教师根据大家的建议,第二天跟进再上,然后组织大家讨论,最后形成相关结论。具体过程如下。
(一)第一次上课
值得肯定的方面:执教教师采用列表比较回顾8种激素的分泌部位、作用部位、化学本质和生理作用等内容;采用模型构建(学生自主构建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模型和血糖调节模型)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并且在每个任务布置前均通过创建的情境引出,如“山居多瘿、海藻治瘿”、“寒冷环境下的人体御寒方式”和“运动员长跑过程体内血糖的变化曲线”等,努力体现“学为主体”的教学要求,注重与学生的对话交流,重视通过量化的方式对班内各小组进行评价激励。
问题发现:学生机械识记、照本宣科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对创设情境的应用仅限于教材知识的回顾,缺乏对知识点的深入分析,综合应用能力不强;课堂活动呈现表面繁荣现象;学生的思维密度不够;教学时间浪费现象明显,完整性的知识、能力目标没有达成。
原因诊断:(1)预学任务检查环节存在的问题。教师课前布置了8种激素的相关知识回顾,要求学生完成后上交,本堂课教师只抽看了部分学生的完成情况,执教时针对每种激素仅从每个学习小组中随机叫一名组员回答,根据该组员的回答情况给该小组评分,随后在PPT中出示准备内容,用时约10分钟。 这个环节时间浪费过多,8位学生的回答停留在自己预学时抄写的内容上,教师缺乏讲解的针对性,未暴露学生的主要问题,导致知识回顾的针对性不强,更谈不上知识的综合和生成。
(2)小组合作展示环节存在的问题。该环节教师布置的任务是“写出人体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要求先阅读教材,3个小组完成血糖来源的整理和展示,3个小组完成血糖去路的整理和展示,教师组织了组间评价修正,最后用PPT展示相应的模式图作为总结,用时10分30秒。这个环节任务难度低,新课教学时学生就有相应内容 的笔记,也可通过直接查阅教材得出,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这个展示活动偏离了本节复习课的重难点。
(3)缺乏典型例题的训练。教师在构建完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模型和血糖调节模型之后,没有结合典型的高考题或模拟试题进行课内训练,不能起到很好的巩固知识和应用的作用。
改进建议:(1)预学任务的布置和检查。预学任务要求学生在针对8种激素完成表格的基础上,找出一两个特别值得注意的规律。课堂上先展示学生预学中的典型问题,请同学予以评价,然后进行各激素间的共性问题如化学本质、作用部位及激素的作用方式、体液调节概念和特点等的概括。
(2)小组合作任务要围绕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展开,可创设一定的情境(如生活中的场景或例题等)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激素反馈调节原理。
(3)重视高考题或习题的选择和课内练习,发挥练习的训练巩固作用。
(4)部分超纲内容应避免。如体温调节中肾上腺素的作用,血糖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对胰岛分泌相应激素的调控,均已超出考纲要求,应删去,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第二次跟进课
课堂发生的积极变化:教学组织变得全面,学习的针对性明显加强,学生在体液调节方式的识记和深化理解方面有了明显提升。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改变预学任务的布置和检查。按建议布置了延伸思考题,课堂上教师出示了学生填写中的典型问题,如错填、漏填现象,并一一评价,然后将学生想到的好问题作了归纳呈现。过渡到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多为蛋白质或多肽)、一般作用方式(经体液运送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而引起靶细胞的响应)和体液调节概念。用时8分钟。
(2)创设情境有效突破重难点。本节课创设了二个情境。第一,让学生分析在寒冷环境中人体会发生哪些反应,引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再分析哪些激素会增加、哪种激素会迅速增加、这些激素是否会一直增加?引导学生构建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模型。第二,通过一个实验设计题(探究促甲状腺激素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还是甲状腺来调节的)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和展示,内化反馈调节的机理,同时针对高考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作了演练。复习的针对性明显增强。用时30分钟。
(3)将血糖调节过程统一到反馈调节体系中。低血糖环境可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升高,高血糖环境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使血糖降低,这种机制也属于负反馈调节。将体液调节中的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和血糖调节很好地整合入反馈调节体系,便于学生理解应用。
问题发现:课堂内学生的活跃度明显下降,教学要求特别是实验设计题存在偏难现象,全班只有少数学生能顺利完成解题,超出了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师生互动及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不够充分,也不够顺利。
原因诊断:(1)教师提的一些问题过大或过难。问题或习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水平,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最佳。如“人进入寒冷环境会有哪些反应”这种问题就过于宽泛,学生不易马上回答。又比如实验设计题,题干文字多,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器材直接作开放性的实验设计、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难度太大。此外,有些问题提出后就立即请学生回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导致师生交流不顺畅。
(2)小组合作的组织不够合理。问题出示后即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生缺乏独立学习的基础,导致小组合作效率低下。小组展示环节只请了一位学生上台展示,有较大偶然性,不一定能代表多数学生的普遍问题,导致问题的生成和分析不够到位,应加大典型问题的展示和评价。生成性的学习成果较少,复习课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就会下降。
改进建议:(1)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和调控。合理控制好问题的难度,比较合适的问题是指班内多数学生独立解决会有些遗漏或困难,但经小组讨论能基本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应按“自学—组内交流—组间展示讨论”的程序组织比较好,有助于问题的充分解决和生成。
(2)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有效激励,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质性和量化评价相结合,重视通过有效设问和适当追问等形式,挖掘分析课堂中生成的疑点、亮点和残缺点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率。
三、梳理改进脉络 提炼结论观点
课例研究是一种比较规范的研究,不仅要求对研究的过程进行记录和整理,同时还要对课堂教学改进的脉络进行清晰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成果文本,提炼出有价值的结论或观点,从而保证后续研究更加深入。
通过上述专题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如下清晰的脉络:第一次课试教——运用了列表比较、模型建构和师生对话等多种教学方法,但铺垫不够,预学情况分析和展示不够,小组学习任务的针对性不强,致使整体的知识目标没有达成,复习课效率较低;第二次课改进——通过加强对预学情况的展示、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总结提升、加强典型例题的巩固分析等方法,增加了复习的难度,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学习难度偏大,小组合作调控不够得法,影响了复习课的效率最大化。
根据课例研究小组对两次教学的持续研讨与改进,我们认为应用“生本教育”理论提高生物复习课效率,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
(1)预学的有效设计和展开是提升生物复习课效率之基础。预学问题的设计要紧扣复习课目标,要体现“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简单”指预学问题的数量少、便于完成;“根本”指预学问题要直指课堂教学的核心知识或核心能力;“开放”指预学问题要有一定的发散性。教师及时分析检查学生的预学情况,抽取典型问题并进行展示作为复习课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及课堂教学的展开点,这样能提高复习课的针对性,使课堂教学更符合学情,也就更易于取得实效。
关键词: 高中阶段 生物学概念 差异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科学性、严密性较强,而生物学概念是中学生物学科知识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构成生命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单位,[1]但由于生物教材中概念较多,学生不予重视,学习浅尝辄止。[2]因此,在学习生物学概念或名称时,常出现错误。我根据平时学生较难分辨和理解的生物学概念,进行分类,比较其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
1.相近类型概念
相近类型概念往往代表相同的物质、相似的空间或相似的过程,却又有着一定的差异。
1.1染色体和染色质。
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都是DNA和蛋白质,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而已。它们在核内的螺旋程度不一,螺旋紧密的部分,染色较深;有的螺旋松疏染,色较浅,染色质出现于间期,在光镜下呈现丝状,不均匀地分布于细胞核中。细胞分裂时染色质细丝高度螺旋化形成较粗的柱状和杆状等不同的形状形成染色体。不同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形态不同,具有种的特异性,而且比较恒定。
1.2生殖和繁殖。
生殖是延续种系的重要生命活动,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高等动物和人的生殖过程包括生殖细胞(和卵细胞)的形成、、受精、着床、妊娠、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等环节。而繁殖包括性器官的成熟、筑巢、占区、示爱、等。因此,生殖的范围小,繁殖的范围大。
1.3花药和花粉。
花药是位于花丝顶端的结构,是植物的器官,花粉是花药里的花粉母细胞(或小孢子母细胞)通过一次减数分裂产生四个花粉粒。
2.包含类型概念
概念之间是包含、从属关系。
2.1脂类和类脂。
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类脂是脂类的一种形式。因此脂类概念范围大,而类脂概念范围小。
2.2肽链和肽键。
肽链是多个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形成的链状大分子物质;而肽键是由两个氨基酸经脱水缩合而形成的有机化合键。所以一条肽链中可能含有多个肽键。
2.3核酸和核苷酸。
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高分子化合物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而核苷酸是由含氮碱基(嘌呤或嘧啶)、戊糖(核糖或脱氧核糖)与磷酸所组成的小分子化合物,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
2.4种群和群落。
从概念的内涵上看,种群和群落都是许多生物个体的总和。但种群强调是同一物种生物在特定时间、特定空间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而群落则是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虽然都是生物群体,但这两个群体是不同的生物群体。
3.相反类型概念
字面意思相反,往往代表相对的空间领域,或者是相反含义的概念,或者过程相反。
3.1细胞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液是指植物细胞液泡内的液体,其中含有生物碱、色素、无机盐、蛋白质等物质,对细胞的内环境起着调节作用,可以使细胞保持一定的渗透压,以维持膨胀状态。
细胞内液是指动物体液中存在于细胞内部的液体,相对于细胞外液而言。它是细胞中进行各种化学反应的场所。
细胞外液指人体内,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叫做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组织间隙液的简称)、血浆(血液的液体部分)和淋巴、脑脊液等,占体液总量的八分之三。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3.2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细胞有丝分裂是细胞进行分裂增殖的方式之一,在分裂过程中经过染色体的复制和平均再分配,形成两个具有与亲代细胞相同遗传物质的子代细胞,由于在分裂过程中出现纺锤丝(纺锤体),所以称之为有丝分裂。
细胞无丝分裂过程一般是细胞核先延长,从核的中部向内凹进,缢裂成为两个细胞核;接着,整个细胞从中部缢列成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因为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纺锤体),所以叫做无丝分裂。例如,蛙的红细胞的无丝分裂。
3.3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缺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高等植物、高等动物和人来说,称为无氧呼吸。如果用于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则习惯上称为发酵。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有氧呼吸是高等动物和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因此,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一般说来,葡萄糖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时最常利用的物质。
4.并列类型概念
概念之间是并列的关系。
4.1抗原和抗体。
抗原是一类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两种性质,对于生物体而言,抗原就是“外来物”。抗体是人或动物接受抗原物质(如细菌或其毒素、病毒等)刺激后,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特异性蛋白质。
4.2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
细胞分裂是活细胞繁殖其种类的过程,是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的过程。分裂前的细胞称母细胞,分裂后形成的新细胞称子细胞。通常包括核分裂和胞质分裂两步。
细胞分化则是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其结果是在空间上细胞之间出现差异,在时间上同一细胞和它以前的状态有所不同。一次细胞分化是在细胞分裂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4.3生长素和生长激素。
生长素是植物激素,又名吲哚乙酸,是一种有机酸。产生的部位是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其分布的范围很广,主要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趋向衰老的组织和器官中很少。其生理作用是促进生长,促进枝条生根、发芽、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还表现出两重性――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
生长激素是动物激素,其成分是一种蛋白质。是由动物的内分泌腺(垂体)分泌的一种激素,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液流向全身。其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生长,此外还能影响动物的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
上述这些概念在字面意思上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结构或者功能方面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原有概念和生物学科学概念之间的认知冲突,[3]如果学生能正确地加以区别,将有助于培养在生物学学习中的基本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伟涛,曹刚,余丹.高中学生生物学核心概念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科学教育,2009,4,(15):11-12.
一、对“新陈代谢”的教学中,不同年级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其定义的角度是不同的。
如“新陈代谢是指在生物体内所进行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所进行的复杂化学反应的总称。”“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和外界环境所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转变过程。”“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又分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过程。”等等。新陈代谢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学最基础的一个概念,让学生内化该概念对学好生物学是非常重要的。我对“新陈代谢“一词做了如下解释:“新”指“新的物质和能量”,“陈”指“旧的物质和能量”,“代谢”指“代替、代换、交换、转换”。然后做综述:“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所进行的新的物质和能量与旧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在生物体内所进行的新物质和能量与旧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转变过程。”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新陈代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本节内容,而且为以后各章各节的代谢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其他概念如“线粒体”是因为其在光学显微镜下形态呈“短线状”或“粒状或短棒状”,“内质网”可以解释为“广泛分布在细胞质内的呈网状结构的细胞器,内与细胞核相连外与细胞膜相连。”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来源的了解,又有利于对线粒体和内质网形态结构的理解和掌握。又如“伴性遗传”中的“伴”指伴随,“性”可理解为性染色体或性别,那么“伴性遗传”就是理解为“其他基因伴随者性染色体的传递而表现的遗传,或其他性状伴随者性别的遗传而表现的遗传现象”。再如“免疫”的词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免”为“避免”,“疫”为“瘟疫、疾病”,即“免疫”就是“避免人体患上瘟疫或疾病”。进而介绍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知识,使学生对该章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对某些概念的教学可以采用“说文解字”和“双语教学”联合解释。
如“基因”的说文解字就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因子”即“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即“DNA上有遗传效应的DN段”。另外告诉学生“基因”是一外来翻译的词,“gene”音译为“基因”,其内涵和外延和中文的意思相近,这也是翻译者的伟大之处。又如“克隆”是“clone”的音译,翻译由“复制”引申到“无性繁殖”,这样就可以为对“分子克隆、细胞克隆、个体克隆”等概念的理解做很好的铺垫。再如“腺苷三磷酸――ATP”、“艾滋病――AIDS”、“胚胎干细胞――ES细胞――embbryonic stem cell”、“内细胞团――ICM――inner cell mass”等,双语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准确地记忆该概念,更有利于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
三、“说文解字”的概念教学既可以运用在学生对刚接触新概念时的感性认知阶段,又可以运用在众多概念学完之后的理性比较识记阶段。
如对“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丝”字,“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性”字,“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减数”“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中的“内外”等进行咬文嚼字,既有利于学生对本概念内涵的理解,又有助于对不同的容易混淆的概念的甄别。再如“基因重组”可理解为“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重新组合”,对该概念的理解必须在学生学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减数分裂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以及基因工程或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等知识之后,让学生对“重组”二字做合理“咬文嚼字”才能掌握。
四、“说文解字”可以对一些繁长的概念进行分拆分析。
如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个概念让学生感到既似曾相识又有点陌生,学生已有的概念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这时教师用“说文解字”拆分这个概念就很明确了,将其拆分为由下丘脑产生的“促使”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且将甲状腺激素“释放”到体液中的“激素”。这样学生既明确了该物质的产生器官是下丘脑而不是垂体,又明确了该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而不是甲状腺。同类概念如“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均可用此法。
五、有些概念是采用拟人或类比的手段借用某些名词来命名的。
:急性单纯乳腺炎初期主要是胀痛,局部皮温高、压痛,出现边界不清的硬结,有触痛。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出现较明显的硬结,触痛加剧,同时病人可出现寒战、高热、头痛、无力、脉快等全身状况。此时腋下可出现肿大的淋巴结,有触痛。
乳汁淤积是引起急性乳腺炎的病理基础。由于母乳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一旦有致病菌侵入,就很容易在淤积的乳汁中大量繁殖,从而导致乳腺炎。因此最重要的就是消除炎症,排掉淤积的乳汁。平时哺乳,宝宝一次喝不完,要将剩余的乳汁排空。注意,细菌入侵是导致急性乳腺炎的关键因素。每次哺乳前后都要将清洗干净,倘若不小心被宝宝咬破了,更要防止细菌入侵。
Q:我脸颊双侧对称有两块黑斑,此斑最早起因是被蚊子叮咬,后周边皮肤红肿形成色斑,医生说是老年斑。请问为什么40岁就长了老年斑呢?
:老年斑有人称为寿斑或老年色素斑(痣)。老年斑呈褐黑色,直径大多在1毫米至10毫米之间,大小不等,多数不高出皮肤,有的大斑(痣)也可以高出皮肤,呈扁平状。好发于面部、手背及前臂等平常的皮肤上。
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防治:加强营养,平素多服含有维生素、维生素C、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的食物;避免不利因素的刺激,皮肤不要过多曝晒,防止紫外线的刺激;采用打磨术和低温冷冻术除去老年斑,效果甚好;口服维生素E,坚持服用半年到一年,多数斑点可逐渐变淡,少数还可消失。
Q:最近一段时间,我睡眠很差,头发脱落也很厉害。一天不洗头,头发就油乎乎的。一洗头,头发就一大把一大把地掉,现在脑门越发光亮了。医生说是脂溢性脱发。请问我该怎么办?
:该脱发以男性多见,女性少有。且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经临床证实,它可能与人体的内分泌功能(主要是雄性激素)、精神状态、遗传以及某些药物因素有关。脱发的发展进程是越来越严重,开始时每天可见许多头发落在枕巾和发梳上,到后来只要轻轻一拔就可以拔下一大把。毛发生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般需要3~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因此患者一定要持之以恒用药,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意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规律,并尽量减少食用刺激油脂分泌的食物,如辛辣的食物。
Q:我的牙齿一直不太好,现在只要咬到硬东西就发酸,请问有什么办法缓解?
一、应激性、适应性、遗传性
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如植物的各种向性 向光性、向地、向水性;动物的趋光性、和趋化性等。
适应性: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行为、习性等特征,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休眠等。
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遗传性:是指亲代性状通过遗传物质传给后代的能力,也是生物体要求一定的生长、发育条件,并对生活条件做出一定反应的特性。
二、半透膜和选择透过性膜
半透膜是指一些物质可以透过,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例如:玻璃纸,花生种皮,猪肠衣,鸡卵的卵壳膜,离体的膀胱膜,蚕豆种皮,鱼鳔,青蛙皮,火棉胶等。根据半透膜是否具有生命现象可分为生物膜和非生物膜。
选择性透过膜是具有活性的生物膜,它对物质的通过既具有半透膜的物理性质,还具有主动的选择性,如细胞膜。
三、自养型与自生固氮
自养型指的是绝大多数绿色植物和少数种类的细菌以光能或化学能为能量的来源,以环境中的二氧化碳为碳源,来合成有机物,并且储存能量的新陈代谢类型。从种类上看,自养型可以分为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光能自养型指的是利用光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合成有机物的自养型。化能自养型指的是利用把氨氧化成硝酸根离子释放的能量来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合成有机物的自养型。
固氮生物都属于个体微小的原核生物,所以,固氮生物又叫做固氮微生物。根据固氮微生物的固氮特点以及与植物的关系,可以将它们分为自生固氮微生物、共生固氮微生物和联合固氮微生物三类。自生固氮微生物是指在土壤中能够独立进行固氮的微生物,其中,多数是一类叫做自生固氮菌的细菌。自生固氮菌中,人们应用的最多的是圆褐固氮菌。
四、生长素与生长激素
生长素,主要是由植物的顶端分生组织合成的,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生长激素是动物脑垂体分泌的,影响动物的生长和三大有机物的代谢,它们都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五、胚囊和囊胚
胚囊是植物胚珠内部结构,内有8细胞。其中最重要的是卵细胞一个和极核2个。囊胚是动物早期胚胎发育到其一阶段的一种形态。
六、极核和极体
极核则是绿色植物特有的,是指植物胚珠内的胚囊中央的两个核,也是伴随卵细胞形成的,含有正常体细胞一半的染色体,受精后形成的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
极体是动物体内通过减数分裂伴随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而产生的,一个卵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能产生三个极体,但都会退化消失。
七、染色体组与基因组
对于XY型或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其基因组和染色体组的情况与人的一致,即基因组包含常染色体的一半加一对性染色体;而染色体组包含常染色体的一半加一条性染色体。对于无性别决定的植物如水稻,因无性染色体,故基因组与染色体组一样,均为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
八、种群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
九、细胞液与细胞内液
植物液泡中的液体称为细胞液,其中溶有无机盐、氨基酸、糖类以及各种色素,特别是花青素等。细胞液是高渗的,所以植物细胞才能经常处于吸涨饱满的状态。
人体内,存在于细胞内,其化学组成和含量直接影响细胞代谢与生理功能的体液,叫细胞内液。约占成人体内液体2/3(约占体重的40%)。由于人体的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接触,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是细胞外液,即细胞内液通过细胞膜与细胞外液相互交流。
十、编码区与编码序列、非编码区与非编码序列
原核基因和真核基因都由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组成,非编码区都是非编码序列。原核基因的编码区都是编码序列,真核基因的编码区由编码序列(外显子)和非编码序列(内含子)组成。所以对于原核基因而言,编码序列就等于编码区,非编码序列就等于非编码区;而对于真核基因,编码序列只包括编码区中的外显子,非编码序列包括非编码区和编码区中的内含子。
十一、质粒与质体
质粒是细菌细胞内一种自我复制的环状双链DNA分子,能稳定地独立存在于染色体外,并传递到子代,一般不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现在常用的质粒大多数是经过改造或人工构建的,常含抗生素抗性基因,是重组DNA技术中重要的工具。
质体是植物细胞中由双层膜包围的具有光合作用和贮藏功能的细胞器。根据所含色素和功能的不同,质体可分为白色体、叶绿体和有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