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俗体育研究

民俗体育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民俗体育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俗体育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赣南苏区;传承机制;保护机制;民俗体育

中图分类号:G812.47

1 赣南苏区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

1.1 赣南苏区民俗体育项目分类

日常健身类的民俗体育项目太极扇和木兰拳在赣州市各社区比较普及,逐渐成为当地居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宗教仪式类的民俗体育主要分类方式以祭祀和祭神的方式出现,划分的依据也是因此而来。节日庆典的民俗体育项目是占比率比较大的一部分,像春节,端午节之类的都是节日庆典中的重大节日。

1.2 赣南苏区民俗体育文化内容

赣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内容分布较为分散,且各地民俗活动内容不一,主要内容有宁都道情;采茶歌;采茶戏;兴国花篮灯几种构成。宁都道情又称“渔鼓”、“鼓子曲”,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艺术形式。其流行地域为宁都、广昌、石城、瑞金、于部、兴国、永丰一带。宁都道情的从艺人员主要为盲艺人,其表演形式主要为坐唱。所唱曲调多为微调式,节奏多变而灵活,有引子、曲头、叙板、过街溜、步步紧、连珠炮、尾子等腔调。唱词一般以7字为句。由于使用方言,外地人难以听懂。宁都道情一般没有脚本,口头相传。

1.3 民俗体育活动开展现状

目前赣南地区各县市民俗体育活动发展引起了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赣南民俗体育运动会基本上是每两三年举办一次,自行举办民俗体育项目的也比较普遍,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正规的竞赛制度。为了更好地继承和推广赣南民俗传统体育项目,提高民俗体育运动水平,许多县市开始建立自己的民俗体育基地,以培养专门的民俗体育运动员。目前,全赣州市18县市基本都设有属于自己本地民俗体育的群众文化宫,像赣州市章贡区就设有赣州市人民群众文化中心。

赣州市群众文化中心主要负责采茶戏、采茶歌、宁都道情和兴国花篮灯等项目的训练。这些训练需要专业术能和专业从该民俗体育项目的高人,专业技术性强。县市的民俗体育中心主要是宣传和传授本地民俗体育项目,一般要求从事该项目多年的熟手担任负责人。开展的时间一般在节假日,周末,太极扇和木兰拳之类的作为赣南人民群众日常健身方式,基本每天都会练习,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场地不受限制。傍牌舞、落子舞、云牌舞、 九狮拜象、香火龙、采莲船、池塘赛龙舟等民俗体育项目平时都不会经常练习,这是当地的宗教仪式,作为祭祀或者祈求天降祥瑞的方式,时间一般都在传统节日,比如清明节,端午节和春节都是表演的时间,地点都是地方开阔和群众聚集的地方,⒂胝叨际浅赡昴凶樱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有女性参与到祭祀的民俗体育活动中来。鲤鱼灯、耍龙灯、瑞狮引龙 、赛龙舟、马刀舞、链枪舞、 抢打桥等都节日庆典的民俗体育活动,几乎赣南苏区全民参与进来,现在的时间几乎不受限制,比如婚嫁、诞辰、周年纪念都可以举行。

2赣南苏区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2.1 现代体育环境下民俗体育文化的劣性变异

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给乡村社会带来了巨大改变,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村民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从而使民俗体育的祭祀、娱神、自娱功能不断弱化,宗教感情和宗教意识不断减弱,娱人功能不断增强,民俗体育原有的粗狂古朴的气息被现代之风熏染。另外,由于在商业开发中的急功近利,人为造成民俗体育浅表化、商品化,有的甚至任意撰改、生搬硬套一些当地根本不存在的民族文化,制造伪民俗。导致一些优秀的民俗体育吸引力减弱或开发不足,面临衰退或消亡的局面。民俗体育这种功利性的劣性变异,对于民俗体育乃至整个民俗文化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2.2 生产方式的变迁与环境的变化

作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民俗体育主要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类自身的需要。由于生产劳动是赣南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生活和生存的第一活动。进入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人们的闲暇时间相对减少,而且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可供人们选择的文化活动增多,使赣南民俗体育项目逐渐萎缩。

2.3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赣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这使得民俗体育开展的经费不足,直接影响了赣南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例如二年一次的赣南民俗体育文艺汇演是赣南苏区民俗体育文化展演的集中时期,由赣南政府扶持、乡镇的各级机构大力筹划,组织落实,赣南民俗体育文化获得了较好的挖掘、整理、传承与保护。除此之外,赣南的民俗体育文化的展演,还得看县(区)、乡镇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但是,即便是文艺汇演,其中的很多因素也是出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目的。真正纯粹出于赣南民俗体育遗产保护的目的,却并非那么突出,因此对赣南民俗体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传承与保护,路途还很长。

5.参考文献

民俗体育研究范文第2篇

(1.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湖南 吉首 416000;2.吉首市第一中学,湖南 吉首 416000)

【摘要】本文采用访谈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课题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湘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在旅游景点推广的研究,旨在通过对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应用研究,为湘西发展有特色的区域体育旅游文化产业提供理论参考从而促进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旅游业发展,促进湘西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湘西;民俗体育文化;旅游景点;推广

旅游业与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相结合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这就要求我们研究湘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在旅游景点的推广应用,开发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对构建和谐湘西,和谐旅游,打造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湘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在旅游景点应用,是利用民俗体育文化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利用旅游业挖掘整理、传承发展民俗体育文化的有效途径。这一途径的有效实施对挖掘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促进湘西旅游文化建设;创新湘西民俗体育旅游业,提升旅游品味具有重要意义。

1 湘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在旅游景点应用现状

开发湘西民俗体育项目旅游资源最好依托湘西现有景点和现有旅游线路。湘西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精心确定了一批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和重点景区建设项目,依托湘西这些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和重点景区开发当地少数民族民俗体育项目旅游资源可以避免交通上的不便,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很方便地被游客看到,不仅可以使这些项目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宣传,也可以使景点活跃起来,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欣赏到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甚至可以亲身参与其中,享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乐趣,达到娱乐旅游的目的。

1.1 有名景点移植开发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

目前在湘西著名景点开发的少数民族民俗体育项目做的比较好的是乾州古城。古城内有建一个“巫傩堂”专门用于表演湘西民俗体育文化活动,每天都进行数场表演。

为了促进资源转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也包括民俗体育活动)成为了解湘西、沟通世界的窗口与桥梁;湘西太阳树文化产业公司转无形为有形,在有4200多年历史的乾州古城中,将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深度挖掘与保护性开发;最终以舞台文艺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节目。表演内容(节目与道具)包含国家级非遗项目20项,省级非遗项目30项;现场演绎国家级传承人8人,省级12人;州、县级传承人10人。民族体育项目包括:苗寨苗鼓、土家族摆手舞、苗族绺巾舞、民间巫傩绝技等。

将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也包括民俗体育活动)移植到乾州古城里,游客们可以领略到中国湘西苗鼓王石顺民、国家级土家摆手舞传承人张光明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场演绎。让游客领略到湘西民俗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很受游客欢迎。在最后一个节目土家族摆手舞《大团摆》,会邀请游客们一起参与在土家族摆手舞《大团摆》的热烈气氛中,游客们全部参与其中,齐跳摆手舞,演出进入,各类演员互动,形成天地合一、天人合一的艺术氛围。而湘西其他很多住著名景点都没有这样做。

同理,湘西的其他旅游景点也可以效仿这一做法。在湘西其他著名景点开发民俗体育旅游项目也会为景点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使各旅游景点活起来。

1.2 特色村寨就地开发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

湘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是开发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最佳地,这些著名景点中很多是土家山寨、苗族村寨,在这些村寨就地直接开发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人们在享受美丽的风景、独特的民族建筑、文化底蕴丰厚的古村落的同时可以观赏、参与当地民俗体育活动,体验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更深刻地了解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如德夯苗寨位于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市西郊峒河上游的德夯大峡谷,2005年12月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里是反映和展示湘西苗寨民族社会文化风情的窗口,游客众多。目前,德夯开发了苗族鼓舞表演、民族歌舞表演却没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其他本民族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与湘西其他民族村寨一样主要特点还是用各民族的传统建筑和各民族传统生产生活工具来表现其传统文化,虽然有一些民族节日表演,但各民族的节日都是有时间限制的,没到这些节日,进入民族村,看到的则是各民族的建筑、生活用具和一些旅游的人,民族村寨显得冷冷清清、死气沉沉。

越是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民俗体育项目,越要去乡村里去找。笔者到少数民族村落做实地考察,发现在这些村落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可以节约开发成本,另外,可以举办小型的民族传统体育比赛,让游客们也参与其中,可以让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民俗体育节目,使游客在享受自然、享受生活、享受体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达到康体健身的目的,让游客在亲自体验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也锻炼了身体。这样做是用一种活灵活现的方式展现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会吸引有越来越多的游客,而湘西民族村寨的名气也会越来越大。这样可以进一步打造当地优势旅游资源,从而吸引更多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帮助当地农民致富,拉动当地经济增长。

1.3 有名景点任就没有移植开发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

如凤凰古城,一座享誉全国的著名旅游景点,没有意识到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没有开发、移植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没有运用体育文化资源来开发新的旅游项目,没有展示民俗体育文化的舞台更没有开发游客参与的与民俗体育相关的旅游活动。

2 结论与建议

2.1 促进民俗体育文化和旅游业更好地结合

把民俗体育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回归自然,融入文化,注重参与”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反映了当代人们的需求变化,界定了未来旅游业的基本走势和整体格局。据统计,国内外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是山水风光,其次是历史文化。湘西是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旅游胜地,风光秀美,景色怡人,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可以借助张家界、古城凤凰、猛洞河、桃花源等旅游风景区的自然资源有时选取一些娱乐性、观赏性较强的项目,在旅游区开展富有地方风情的体育活动,既推广民俗体育,又发展边区旅游事业。

2.2 加强民俗体育文化自身发展

发展民俗体育,首先要做好理论准备。数十年来,许多学者从民族学、文化学、历史学等不同角度对民俗体育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然而,时代的发展又赋予她新的价值和功能。因此,我们应当与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和湘西科协联合积极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在继承和发扬基础上,推陈出新,这对于发展民俗体育,弘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大有裨益。要注重人才培养,培养市场需要的专门人才。民族传统体育,它需要依据市场需求来制定培养目标,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

与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帮助地方政府开展体育旅游业。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可以建立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旅游集团公司,与地方政府组建的体育旅游旅行社,利益共享。

2.3 培育民俗体育文化旅游产业主体

争取国家或地方财政对发展民俗体育事业的投入。不断扩大体育旅游中的消费需求,促进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层次化。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发展民俗体育,推动民俗体育和旅游业的结合。

3 结语

湘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在旅游景点的应用推广是利用民俗体育文化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发挥其文化的社会功能,在维系社会的良性运转中起到一定的文化传承作用。要想旅游业具有吸引力,必须有独具特色的文化为引导,而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在旅游景点的推广应用是对人类文化活动内容深层次的开发。为此,应该更好更快地利用旅游业挖掘整理、传承发展民俗体育文化,促进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在旅游景点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少英.民族传统体育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李文玉.湘西山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现状及其保护发展[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121-124.

[3]田祖国.湘西民族传统体育调查[M].吉首:吉首大学出版社,2003.

[4]钟海平,田祖国.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与保护[J].复印报刊资料(体育),2001,8.

[5]舒萍.体育资源资产开发与利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4.

[6]黄贵.初论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J].湖北体育科技,2001,20(3).

民俗体育研究范文第3篇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高校舞狮教学改革对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影响问题。文章从高校舞狮教学活动对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积极作用入手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高校舞狮教学中现存的问题对舞狮教学在我国民俗体育发展中所具备的推动作用影响和局限,并由此验证了高校舞狮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其对于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民俗体育 舞狮教学 教学改革 高校

舞狮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我国民俗体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但是近些年来,舞狮运动与我国很多其它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样,在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之下,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舞狮运动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的融入就成为了其在新的环境下寻求生存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成为了促进我国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然而,由于舞狮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的时间还较短,经验有限,因此,在开展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并因此影响到了其对舞狮运动的传承作用和对民俗体育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充分有效发挥。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改变高校舞狮教学中现存的问题,教学改革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选择。而本文就是针对高校舞狮教学改革对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影响问题所进行的探讨与分析。

一、高校舞狮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虽然说,近些年,舞狮运动已经逐渐的融入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很多高校也组织开展了舞狮教学活动,但是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高校舞狮教学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概括来说,较为普遍性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部分高校的领导对于舞狮运动的重视程度不够,以至于使得舞狮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受到了影响和限制。

二是,部分开设了舞狮课程教学的高校,舞狮课程的开设情况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存在诸如:课时分配不稳定、专业课程和选修课两种选课形式之间的比例差距太大,缺乏完备的教学大纲和正规的、专业的教材,以及教学场地设施的情况较差,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和训练的需求等问题。

三是,很多开设了舞狮课程教学的学校,专业课师资队伍仍然有待强化,依然无法达到高校正常开设一门专业课对于师资水平的标准和要求。

二、高校舞狮教学改革对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具体影响

舞狮运动的形成与发展是我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和民族文化的反映,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体现。在社会变迁和时代演进的过程中,舞狮运动始终与我国人民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使得我国的舞狮运动具备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性、民族性以及传统性和文化性等多种特征。而具有了上述多种民族传统体育特征的舞狮运动在现代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也就是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开展,无疑对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与传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概括来说,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舞狮运动具备历史性的特征,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加深高校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了解。舞狮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仅仅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其起源就可以追溯到三国时代。关于舞狮运动起源的文献中有如下记载:舞狮运动起源起源于三国时代,盛行于南北朝时期,先是在军队中流行,然后又传到民间的,后来还被“百戏”吸收,成为宫廷的表演节目。由此可见,舞狮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积淀的结果。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的加深高校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提高高校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认知水平。

其次,舞狮运动具备民族性的特征,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对于我国民族个性、民族特点以及民族情感和民族思维方式的了解与认知。民族性,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能够反映民族精神、民族特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国民品行以及人格追求和伦理情趣等思想的本质特征。从舞狮运动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舞狮运动带有明显的民族性特征。早在明代洪武年间,祁东民间就开始利用舞狮运动来庆新春、纳吉祥和驱邪恶,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舞狮活动来祈求风调雨顺和吉祥平安,而这些则充分的反映了我国舞狮运动所带有的浓厚的民族性特征。而且由于各地的舞狮运动特色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地域的舞狮运动的舞法和讲究也表现了我国各地劳动人民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上的不同。而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开展就能够使学生切实接触和体会到舞狮运动所具备的这种民族性的特征,并因此提高学生对于我国民族个性、民族特点以及民族情感和民族思维方式的了解与认知。

再次,舞狮运动具备传统性的特征,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加深高校学生对于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对于我国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弘扬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传统,简单来说,指的就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思想、道德以及风俗、艺术或者是制度等等。而舞狮运动作为一种民间流传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形成、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与人民的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是密切相关的,人们不仅通过举行各种舞狮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意愿,同时也会将传统的思想文化注入和融入舞狮运动之中。例如:用来舞狮的狮头,必须要进行开光点睛的仪式,人们认为只有经过了开光点睛的仪式,才会有灵气,才具有驱邪除疾,趋吉避凶的功效。而在舞狮运动中世代相传的这些讲究,实际上体现的就是我国舞狮运动传统性的特征。传统,对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正是因为舞狮运动具有传统性的特征,在开展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于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才能够切身体会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蕴,才能够提高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关注,并在此基础之上,促进我国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弘扬。

最后,舞狮运动具有竞技性的特征,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开展,带动了国内外一大批舞狮表演和舞狮赛事的开展,不但促进了舞狮运动的竞技化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与传承。在传统的舞狮运动中,除了南狮“采青”带有明显的竞技性之外,大多数舞狮运动都是以表演为主的,但是随着“国际龙狮总会”、“中国龙狮协会”陆续成立以及舞狮运动竞赛规则的制定和完善,我国的舞狮运动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也已经逐渐的带上了竞技性的特征。而且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带动了一大批以高校学生为参赛主体的舞狮赛事和舞狮表演活动,例如:中华龙狮大赛、全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等等,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舞狮运动的交流与推广,同时也使得我国的民俗体育得到了一种有效的宣传,促进了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与传承。

高校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我国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在走入工作岗位之后,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一点在体育领域亦是如此。如果能够把握学生在校期间的这段时间,通过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开展,加深学生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对于我国民族个性、民族特点以及民族情感和民族思维方式的了解以及对于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能够有效的提高其对于我国民俗体育的关注与重视程度。再加上因为高校舞狮教学活动所带动的一系列表演活动和赛事,这对于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与传承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由于上文所分析的高校舞狮教学中现存的诸多问题,影响到了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高效性和有效性,因此,舞狮教学所具备的上述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要改变这种情况高校舞狮教学改革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选择。高校舞狮教学改革的开展,能够针对高校舞狮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改进和完善,从而确保高校舞狮教学通过对学生的影响来发挥在我国民俗体育发展与传承进程中所发挥的积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高校舞狮教学改革是推动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一个新动因。

三、结论与建议

由前文的分析可知,高校舞狮教学改革对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且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后续的高校舞狮教学改革中,应针对目前高校舞狮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从思想观念、课程建设、场地设施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和强化,以此来促进高校舞狮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其对于我国民俗体育发展推动作用的充分发挥。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编号13C497,项目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湖南民俗体育流变及发展前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段全伟.舞狮运动教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民俗体育研究范文第4篇

制约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过于追求经济价值、民俗体育文化的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以及宣传教育的缺失,具体内容如下:

(一)过于追求经济价值。开发的过程中,旅游行业一直都是主角。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部分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受到了一定的保护,但是由于相关部门过度追求经济价值,没有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开展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工作,没有真正将工作落到实处,只是把民俗体育文化当成赚钱的资源。

(二)民俗体育文化的理论体系有待完善。近些年来,虽然我国人民大众的文化自觉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对于民俗体育文化的有效的传承途径还没有得以明确。作为文明古国,中国有着丰富民俗体育文化,按理说,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的理论体系应相当成熟,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理论却非常的滞后,这就使得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础非常不牢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护和继承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宣传教育的缺失。可以说,中华民俗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因此,它的继承和发展是一项非常宏大的系统工程,所以,对中华民俗体育文化想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依靠的还是广大群众的力量。然而,我国的青年一代,由于他们从小很少有机会真正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又由于受西方体育文化的较大影响,他们对NBA、足球世界杯等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而对中国的民俗体育文化像划龙舟、舞龙狮等却知之甚少,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我国对民俗体育文化所进行的教育和宣传相对缺失,使得他们这一方面知识的严重匮乏,同时,对民俗体育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新时期发展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有效途径

发展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有效途径主要有:完善相关机制,政府应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强化理论研究,继承的同时加快其发展,加大对民俗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以文化价值为前提,再适度开发经济价值。具体内容如下:

(一)完善相关机制。众所周知,制度是约束行为的有效准绳。因此,只要对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各项制度加以完善,才能促进民俗体育文化的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对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法律地位加以明确,使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使其能够受到有效地保护。

(二)强化理论研究,继承的同时加快其发展。完善的科学理论是中华民俗体育文化得以传承的发展的基础,因此,强化对民俗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是时展的必然需求。同时,在继承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还应加快其发展速度,在对不同特质的民俗体育文化继承过程中,还要加速推进其理论和制度的创新的脚步,从而促进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唤醒人民群众对中华民俗体育的文化自觉性,为促进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加大对民俗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相关部门可以把对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引入学校,开展民俗体育文化教育的普及工作,这样就可以让青少年有更多了解到民俗体育文化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觉意识,从而促进他们民俗体育文化意识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应把中华民俗体育文化推向全世界,促进全世界人类体育文化的共同繁荣。

(四)以文化价值为前提,再适度开发经济价值。为了适应时展的需求,可以把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功能适度地转换成经济功能,这也是帮助中华民俗体育文化得以传统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在这两种功能进行转化的过程中,要意识到,文化功能始终占有主要地位,要秉持适度开发民俗体育文化的经济价值的原则。否则,就会使中华民俗体育文化遭受到严重的损失。

三、结束语

民俗体育研究范文第5篇

1徽州各县区民俗体育的分布

1.1绩溪县民俗体育分布绩溪县隶属于安徽宣城市,古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徽厨之乡”,“无徽无成镇,无绩不成街”。绩溪县西与黄山区、歙县、旌德县接壤,东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南与歙县相连,北与宣城市宁国市、旌德县毗邻。县域面积1126km2,辖11个乡镇81个村(社区),人口18万人。课题组在该县考察的民俗体育项目共计9种,占到总数的8.6%,其中除了纸龙舞外都有文献详细记载。在有文献详细记载的民俗体育项目中,绩溪县独有的共有5种,它们分别是:手龙舞、纸龙舞、破寒酸、跳旗、舞徊。

1.2婺源县民俗体育分布婺源隶属于江西省上饶县,古徽州六县之一,东邻衢州市,西毗景德镇市,北枕黄山市,南接德兴市,该县辖1个街道、10个镇、6个乡,面积2947.51km2,人口36万。课题组在该县考察的民俗体育项目共计7种,占到总数的6.7%,其中有5中有文献详细记载。在有文献详细记载的民俗体育项目中,婺源县独有的共有3种,它们分别是:婺源傩舞、豆腐架、甲路抬阁。

1.3黄山区民俗体育分布黄山区是黄山市市辖区,地处黄山北麓太平盆地,西南与休宁、黟县交界,东连旌德、绩溪,东南与徽州区毗邻,西接石台、青阳,西南与休宁、黟县交界,东北同泾县相依,面积1669km2,辖1个街道、8个镇、6个乡人口,16万。课题组在该县考察的民俗体育项目共计8种,占到总数的7.6%,其中有7中有文献详细记载。在有文献详细记载的民俗体育项目中,黄山区县独有的共有4种,它们分别是:五福会、轩辕车会、婆溪河灯、跳竹马。

1.4屯溪区民俗体育分布屯溪区是黄山市的一个市辖区,其东北、东南分别与徽州区、歙县毗邻,其余均与休宁县接壤,面积249km2,人口15.6万,辖4个街道、5个镇。课题组在该县考察的民俗体育项目共计10种,占到总数的9.5%,其全部有文献详细记载。在有文献详细记载的民俗体育项目中,屯溪区县独有的共有6种,它们分别是:跳魁星、黎阳仗鼓、隆阜台阁、黎阳板龙、威风锣鼓、旱船蚌壳舞。1.9徽州区民俗体育分布徽州区地处黄山风景区南麓,是古徽州域名唯一传承地,面积443km2,辖7个乡镇、1个街道,总人口10.05万人。课题组在该县考察的民俗体育项目共计6种,占到总数的5.7%,其中有5中有文献详细记载。在有文献详细记载的民俗体育项目中,徽州区独有的共有2种,它们分别是:渔翁戏蚌、白菜灯。

2徽州地区民俗体育特征分析

2.1项目类型特征参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可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更多地考虑到民俗体育的外在形式。虽然民俗体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但从以外在形式分类的角度来看,不可能将民俗体育视为单独的某一类,而因其外在形式的多元性,民俗体育是一种具有多元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研究认为对于民俗体育的分类应考虑3个方面的因素:(1)民俗体育的外在形式;(2)民俗体育的社会功能;(3)民俗体育的体育因素归属。基于这3个方面因素的考虑,本研究将徽州民俗体育分为以下7类,即舞蹈类、游艺类、民间信仰类、竞技类、民间杂技类、民间武术类等。本研究通过访谈、调查、网络搜索和查阅文献,发现9个县区民俗体育项目105项,其中有详细记载的52项(见表2),记载不详的民俗体育项目53项目。对有详细记载的52项民俗体育项目进行了分类(由于记载不详的民俗体育项目信息丢失太多,无法准确判断类型属性,因此不能将此类纳入其中),其中舞蹈类21项,占总体的40.3%;游艺类25项,占总体的48.1%;民间信仰类33项,占总体的63.5%;竞技类3项,占总体的5.8%;民间杂技类11项,占总体的21.2%;民间武术类2项,总体的3.8%。

2.2流变类型特征课题组对民俗体育的流变形式进行了划分,设置为3类:(1)“活态”民俗体育项目。它指近几年每1-2年或定期开展,传承能力强,深受当地人们喜爱,人们主动地、长期地、持续地都开展该民俗体育项目。(2)“边缘态”民俗体育项目。它指近十年偶尔开展或开展次数越来越少,传承能力较弱,当地人们被动地、间歇地开展的民俗体育项目。(3)“消亡态”民俗体育:曾经出现过,但近十年人们没有再开展的民俗体育项目。对有详细记载的52种徽州民俗体育项目的流变状况研究表明:活态类44项,占84.6%;边缘态5项,占9.6%;消亡态3项,占5.7%。可见,有记载的徽州民俗体育项目传承情况非常好,这与当地居民以及政府的关心和支持等原因休戚相关,但这里有3点需要说明,(1)虽然有些项目表明“活态”,但是在少数县区的乡镇可能是“边缘态”或“消亡态”,如打莲湘在祁门县历口镇的流变状态是活态的,但在歙县武阳乡和桂林镇却是消亡态,我们将它视为“活态”是因为从整个徽州地区来看它还是活态的。(2)有些项目虽然这几年开展还不错,主要是因为传承人还在,非常积极推动这些项目的开展,不过我们发现这些项目的传承人年龄都很大了,而且无传承人,也许再过些时间,传承后继无人,这些项目也许就会消亡。(3)上面数据不包括“记载不详的民俗体育项目”的信息,课题组为了科研研究的严谨性,特对部分“记载不详的民俗体育项目”到当地进行实地调查,如跳财神、梅花枪、白菜灯等,通过对当地村民访谈了解到,有些民俗体育因传承人过世或迁徙外地已无法问询,有些项目因长期无人组织等原因荒废多年,有些仅仅在文献、网络等传媒搜索到它们的行踪,最多只留下了一个“名字”,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若将这53个“记载不详的项目”算在“消亡态”这一类,消亡态徽州民俗体育项目总量为56,占到总数的53.3%,因此,总体上徽州民俗体育项目的消亡率还是非常高的。

民俗体育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民俗体育;高校教学;原则

民族体育是我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健身、娱乐和教学等多种功能结合在一起,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在高校之中引入民族体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高中教学的内容,同时促进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与进步,也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了文化的种子,使学生对于民族体育产生呢过更大的兴趣。

一、民俗体育的现状

民俗体育是一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健身方式,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与文化特点,拥有自己的规定与运动方式。民族体育也是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气息,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样,这都是我国民俗体育多样性、地域性、多样性的重要原因。根据运动目的的不同,我们可以简单地把民族体育划分为娱乐类、锻炼类与表演类三类。目前情况下,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对于民俗体育教学的扶持力度也逐渐加大,为了促进民俗体育的继承与发展,教育部甚至颁布了专门的文件。这些都是保证民俗体育长久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高校开展民俗体育教学事业的重要依据。纵观目前的实际情况,各地高校积极开展民俗体育活动,举办相关的体育比赛和授课活动,但是尽管对于民俗体育有着众多的保护措施,在实际中仍然会有一些问题出现。比如说民俗教学的教学比例太小,主动参与其中的学生数量也不多,就算是在一些民俗体育活动发展不错的地区,民俗体育在教学中的应用也不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民俗体育在我国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要各个高校在校内积极开发利用民俗体育,将会促使民俗体育的发展向前迈出更大的一步。

二、高校中开展民俗体育教学的意义

1、促进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众多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文化环境之下,任何国家都会把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作为首要问题。怎么样才可以使文化多样化在大一统的文化背景下持续发展,这将是多民族国家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有一些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消失或者正在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之上,据专家研究,民族传统文化现在的地位可以与濒危物种相等,都迫切需要我们的保护。在民俗文化之中,最容易被我们接受的便是民族体育活动,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影响。但是现代社会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民俗文化面对着重大的生存危机,因为现代的生活方式更新过快,导致民俗体育文化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甚至彻底消失在人们的眼中。因此为了继承与发展民俗体育活动,防止民俗文化的彻底消失,在高校中开展民俗体育教学便是对于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保护措施之一。

2、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高校中开展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强身健体,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出来的良好美德与综合能力可以迁移到未来的社会生活之中。民俗体育与传统的体育相比,拥有着更加丰富多彩的教材方法,更加灵活多变的体育形式。一些项目可以体现出个人能力中的坚毅与勇敢,例如摔跤、搏击等;一些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能力,如团队跳绳、舞龙舞狮等。大学生在接受完民俗体育的教学之后,可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增强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要求你具备良好的技能与丰富的知识积累,更加需要学生拥有可以迅速融入社会之中的能力。

3、塑造大学生的文化意识

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人文学科这些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学科都是源自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的发展源泉便是民俗文化。无论现代社会之中的何种艺术形式,都可以在民俗文化中找到它的鼻祖。例如说交响乐,它的初始形态便是民俗音乐,高贵典雅的芭蕾舞,则是来源于民俗舞蹈。换句话说,没有民俗文化,便没有现代的人类文明,民俗文化是现代文明大厦的基础。如果失去了民俗文化,我们就是去了文化的根本。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现象,可这却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模式导致人民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民俗体育锻炼,也就导致民俗文化逐渐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所以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保护民俗体育之中。作为传统体育文化源头的民俗体育,我们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高校体育课堂之中引入民俗体育教学,可以很好地对民俗体育文化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觉意识。

三、进行民俗体育教学的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都是以发源地的民族文化作为基础,同时与本地的地理特征与气候特征相结合,才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色彩的民俗体育文化,因此高校在开展民俗体育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把学校的客观条件考虑在内,避免民俗体育教学内容与已有的体育教学内容重复,争取形成拥有自己学校特色的独特教学方式。

2、科学性原则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首先考虑的都是科学性原则,在高校中开展民俗体育活动教学同样如此。在把民俗体育融入到高校体育课堂之中的时候,我们要时刻把握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不可以盲目引入,不然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起到适得其反的影响。会打乱高校体育应有的教学秩序,因此在将民俗体育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课堂之中的时候,我们时刻都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高校体育课堂之中引入民俗体育教学,可以丰富高校的体育课堂内容,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也是体育教学中对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一次改革与创新,这样做增强了体育课堂的实用性、趣味性,也拓宽了体育课的功能,同时实现了对于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与此同时,将民俗体育教学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之中,符合当前教育改革与素质教学指导思想,对于推动传统教学模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单一的局面,最终使体育教学实现了体育育人与服务社会的功能。

作者:曾昭婷 单位: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若光,孙庆祝,刘旻航等.民俗体育研究的方法论探索[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3):224-228.

民俗体育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庐陵 民俗体育 传承人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b)-0152-02

1 庐陵民俗体育

庐陵民俗体育中,虽然有些受到保护,进行重新整理。这些受到保护的民俗体育,诠释了庐陵民俗文化的历史变迁,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庐陵民俗体育受到了很大关注,并采用一些现代科技手段,来进行传承和保护,但是庐陵的民俗体育传承仍然面临着很大困境,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

庐陵的民俗体育也属于庐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西省成立了井冈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这一研究所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力挖掘和整理,并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努力对这些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一些民间民俗体育和艺术受到了很好保护,并且成立了庐陵民间体育文化艺术表演团。这些民间体育在这样的方式下,受到了很好保护。当然,有足够证据表明,仅仅依靠井冈山大学来对庐陵的民俗体育和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是不够的。当然还需要地方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配合。通过上下级的配合,对这些存在的民间体育活动进行客观描绘,整理出能够更好传承的文字资料,为今后的传承和深入研究提高理论依据。

2 发展困境

从目前庐陵的民俗体育发展来看,庐陵民俗体育的传承人面临着很大的发展困境。这些极大阻碍着庐陵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

2.1 后继乏人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首先追求自身的物质生活。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纷纷外出,农村人口已经大量减少,尤其是一些青壮年,在农村当中数量已经极少。另外一些年轻的学生外出读书、工作,很难再重新回到农村地区。另外,一些年富力强的艺人也在不断寻求外出发展的机会,留下来的人口越来越少。庐陵的整体情况也正是如此,由此就致使一些庐陵民俗体育项目严重缺乏学习和继承人。致使人员不齐,传承人的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甚至在一些较为严重的地区,已经出现一些民俗体育和文化的消失。这种现象在我国民俗民间艺术和体育中属于广泛存在的现象。例如:在庐陵地区,比较出名的万安股子灯。这种需要通过严格的学习,才能够掌握的技艺,不管是从台前表演还是幕后准备,都需要一定技艺。但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一传统的民俗技艺,已经逐渐失去了其原来的意义。即使有个别掌握这些技艺的传承人,也是年过花甲和古稀,无法再继续将其发扬。只能通过传承的方式,去将这些技艺延续下去,但是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状态[1]。

2.2 资金短缺

关于民俗体育的传承,另外一个现实的困境在于资金的短缺。目前,虽然国家财政部门每年都会给各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划拨一定的款项。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无论多大的蛋糕,分到每个人手中,也所剩无几。因此,仅仅依靠国家的财政支持是不够的。近年来,庐陵民俗体育也组织了少量的商业性演出,但是这些收益数量极少,往往只是杯水车薪。这些收益也远远不能满足艺人们的生存需要。因此,这些拥有着技艺的人们都纷纷转向其他行业,而不再致力于传播这些传统的民俗文化和体育。尤其是一些青年人更是如此,传承人在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时,就出现了“招不来、留不住、传不下”等问题。一般情况下,原先这些民俗技艺与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两部分资金来源:一是自己组织的收入;二是村民自发捐助。然而,现在这两项来源都在减少。随着人们价值观的变化、民间的运作,也变得非常困难。而原本这些民俗传承中需要的衣物、材料支持,也需要另外的资金进行购买,原先的已经不能够满足要求。因此,要想传承下去,得以生存和发展,弥补资金短缺是一项重要任务。资金的短缺,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最为明显的就是影响到传承人的收徒、授徒,两者的积极性都受到严重打击。

2.3 观念老化

在我国民间,一直以来流传着一句话:传男不传女。因此,很多传统的技艺,只传男,不传女,这是我国传统思想观念所决定的。如果遇到传授给女子,则会被认为是有伤风化。因此,在漫长历史演进过程中,就遗留下了这一陋习。除了这一问题之外,还有另一方面就是一些历史悠久的民俗体育项目,无法与时代接轨,还是保留了原先的一些方式和方法。虽然也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优点,但是却造成这些民俗体育在传承上有了很大困难。比如:很难走出家门到异地演出,很难获得推广宣传、展示交流等机会。一些固定的活动形式、活动时间和活动场所,限制了其继续传播的速度和途径。例如:庐陵有“打灯”的固定舞台,由于观念老化,一些传承人还要始终遵循传统的观念,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一民俗活动形式和民俗体育项目无法得到推广,更得不到广泛认可和喜爱[2]。

3 结语

总之,庐陵民俗体育作为艺术文化的瑰宝,备受关注,但是传承过程中面临困境。为了解决这些困境,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在学校安排此类课程,从小培养学生热爱民俗体育的习惯和热情,尤其是在一些高校,可以根地方特色,加入一些优秀的传统民俗体育项目,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教学,还能够达到传承文化的效果;对那些传承人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有利于传承人的留存和再生。二是国家方面,要进一步加大资金的支持,将资金直接划拨到地方各个保护和传承单位手中;传承人可以进行一些商业表演,自保运营;同时也可以积极向一些社会机构求助,加大资金的来源。三是要转变观念,尤其是那些老一辈的观念,要加以借鉴,也要适当改变,总体思想是为了民俗体育的更好发展。这些措施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庐陵地区民俗体育传承人所面临的困境,甚至是我国整体民俗体育的传承困境[3]。

参考文献

[1] 阮小娟,阮晓春.庐陵民俗体育传承人的现状发展[J].民族传统体育,2015(27):205-206,208.

民俗体育研究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民俗体育;体育文化;永新盾牌舞;江西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2-0096-05

Modern changes of folk sports culture of Jiangxi

――Taking the shield dance in Yongxin Jiangxi for example

LANG Yong-chun,ZHOU Mei-fang,CHENG Qi-lian,LI Wei-y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7,China)

Abstract: By mean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case study, the author examined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of folk sports culture of Jiangxi based on folklore related theories, and concluded that in terms of content and expression form, significant changes of folk sports culture of Jiangxi embodied in 4 aspects: the change of the status of participating personnel; the weakening of clan worship; the utilitarianism of activity orientation; the diversification of communication manners. The causes for the changes of fork sports culture of Jiangxi are as follows: 1) the change of cultural context, which embodied in the lack of the meaning system, the deviation of the value system,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2) the change of social context, which embodied in the complication of individual background of folk sports participants, and the political tendency of “performance” occasions.

Key words: folk sports;sports culture;shield dance in Yongxin;Jiangxi

文化学的研究表明,任一形态的文化与世间万事万物一样,在产生形成之后,其发展过程往往是不平衡的[1]。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加速转型期,由此也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内外环境变化的夹击下发生着剧烈的变迁。作为赣文化母体文化孕育下的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必定沿着特定的轨迹进行着流变。社会的发展变迁为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对传统发起挑战,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又促使人们的生活理想、价值观念、基本行为方式和信仰体系等发生转变。因此,探寻江西民俗体育文化流变的路径是人们面临的课题。江西永新盾牌舞是集武术、杂技、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民俗文化表演形式,主要流传在永新南片的龙源口、烟阁等诸乡,是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从历史角度看,永新盾牌舞是赣西南山区民俗民风的缩影,表现了一种激发民族斗志最原始的凝聚力。江西永新盾牌舞是在赣文化的孕育、滋润下成长发展的有鲜明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是江西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并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亟待保护的民俗活动项目。本课题选其为江西民俗体育文化流变的个案进行研究,于2009年1月对江西永新县南塘村进行实地调查,驻扎在盾牌舞传承人吴三桂老人家里,与盾牌舞的习练者零距离的交流。2009年6月初又因核实调查数据和补充研究资料的需要再次回访。本研究运用民俗学理论,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实证调查得来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力图勾画出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路径,探寻民俗体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期丰富和拓展新时期群众体育发展的基础理论,为未来更广大农村地区体育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运行模式,为保持文化生态多元化提供理论借鉴。

1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特征

“江西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的地理环境像一把朝南的弓,象征着江西人封闭的精神,赣江则像一支架于弦上的箭,象征着赣境民众冲出封闭的进取精神[2]”。追溯历史,赣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从大的时段看,赣文化的发展与演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上古先秦的始发期、秦汉魏晋的发展期、隋唐五代的勃兴期、两宋的兴盛期、明清近代的停滞期、现代中央苏区的重兴期、当代的复兴期[3]。概述起来赣文化有以下几个特征:强劲的向心欲望,重视修身、砥砺节操,具有“文节俱高”的特色;重视立志、积极进取,高扬主观能动精神;善于开拓学术领域,创造新成果,开宗立派,有很强的独创精神;接纳四方,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兼容并蓄,不断丰富文化内涵[4]。

民俗体育作为一种身体行为符号,具有直观的文化认同功能,其随意性、娱乐性的文化特征,符合当代人们的文化需求。作为人民群众社会思想观念和情感方式的身体性活动,江西民俗体育文化是江西民俗文化以及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原生型民俗文化为主体,如江西半封闭的盆地型自然环境,从先民时期起就使江右的民众崇尚巫鬼、喜好方术,每到社日就击鼓迎神,祭而舞以乐之,家自为礼。由此构成了江西刚柔相济、动作殊形,既形式古朴、又灵活多变的民俗体育文化特色[5]。周边的徽州文化、吴越文化、湘楚文化、闽文化、岭南文化和中原民俗的影响,是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客体,如赣东北和赣南、赣西的龙舟活动各有特色。儒、释、道等的参与渗入,是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中介。这些因素的发展和并存,共同组成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动态结构。“民俗文化虽然不是历史的‘遗留物’,但它确实有自己的历史演进过程,每前进一步,它都会增加一点什么,也蜕去一点什么”[6]。在现代,江西民俗体育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对人们的精神生活继续产生着影响,在人们的思想、心理上,江西民俗体育文化既有传统遗留下来的烙印,又有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变化的轨迹。

2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流变

2.1参与人员的身份变异

永新盾牌舞是集体性民俗体育活动项目,团队精神赋予了盾牌舞丰富的内涵,它体现出一种最原始的民族凝聚力、团队精神和战斗精神。永新县龙源口镇南塘村盾牌队,以前全由吴姓男性族人组成,全村参加盾牌舞的人达百余人,一家三代、同胞手足同台表演者比比皆是,村民中素有“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之说。文化生活的日新月异以及老艺人的相继去世,使盾牌舞面临失传的危险,抢救工作迫在眉睫。从2001年开始,该县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培养盾牌舞表演新秀。针对南塘村盾牌舞表演队成员为青壮年,农闲时大多数外出务工,只有逢年过节才可能回乡的现状,宣传、文化等部门决定开办一系列培训班,重点从县、乡机关干部中培养一批文艺新人来传承盾牌舞艺术。前后相比较,可以看出,参加盾牌舞的人员身份发生了变化,以前由吴姓的同族人组成,彼此熟悉,又都主要从事农业劳动,能够常年坚持练习;而现在主要是各个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人员相对复杂,各姓都有,互不认识属于临时抽调,不可能坚持常年操练,活动结束就抛在一边了。

2.2宗族崇拜功能的削弱

据吴三桂老人讲述,盾牌舞在以前主要是当地群众为了和水源上游的村民争夺水源而操练武功的一种手段,他们的先辈为争取自身的生存权利在无数次的争斗中,不断总结经验和吸收外来精华,使盾牌舞逐步成形,在争斗出发前举行仪式激励斗志,在胜利归来后大肆庆祝。由此,盾牌舞逐步形成了一套传统的、颇具庄严和悲壮色彩的表演仪式,其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出征男儿”,显然是古代士兵出征前祭祀仪式的遗留。而在当代对民俗体育活动挖掘整理和改造过程中,民俗体育活动中的仪式性内容统统都被当作封建迷信活动全部抛弃了。如现在的盾牌舞表演,除去了习练前的仪式,直接从布阵开始表演,从布阵、对阵、抢阵、破阵一直到抢花牌,大概10多分钟就可以完成。由于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宗教崇拜已没有了以前的那种虔诚与迷信,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祖先不能给现世人带来幸福生活,只有靠勤奋、拼搏与机遇才能获得美好生活,祭祀祖先是作为一种传统习俗流传下来,人们只是通过这种形式表达对已故先人的哀思。

2.3活动指向的功利化

以前的人们从事民俗体育活动,健身意识不强,其主要目的更多的是休闲、娱乐。民俗体育活动不仅使参与者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而且通过活动达到了交流情感的目的,使积压在心中的郁闷、烦恼得到释放,心理得到平衡,从而能够以舒畅的心情面对生活。民俗体育活动多加入了人民群众的信仰,这种信仰并不是意识形态的信仰,而是人们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下祈求平安、幸福的一种心理渴求。参与民俗体育活动,比较注重参与活动的过程,所以会常年坚持。在走访吴三桂老人时,我们谈到人们以前参与盾牌舞的原因,他说:“以前人们吃完晚饭后没有什么事,青壮年男子就自觉不自觉的都到(吴氏)祠堂里练功,互相切磋。盾牌舞的基本功在平时是不间断练习的,在节庆前就会排练一下,随时就可以拉出去表演,大家也不会去想报酬的事,就是去玩。”处于一种无意识的“‘元体育’形态的那种无目的,觉得别人这样做了,自己也应该这样做的无目的和意义的‘模仿’”[7]。而对于现在人们参与盾牌舞的动机,在田野调查中,与南塘村的部分村民聊起为什么不参加盾牌舞活动时,90%以上的村民的回答都涉及到钱的问题,如参加活动会耽误工作时间,进而影响收入;重视比赛结果,因为有了好的名次就会有相应的奖励;参加活动要购置必要的服装和器材,要增加支出。在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域,其特有的民俗体育作为旅游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会使部分民俗体育表演者产生“功利化”心态,这种心态也会波及那些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地域的民俗体育的发展,因为他们的活动得不到任何收益,和那些有一定经济效益的项目相比,心理就会失衡,在行动上就会慢慢倦怠以致逐步放弃。

2.4传播方式的变化

通过对永新盾牌舞传承人吴三桂的访谈了解到,盾牌舞以往一般采用面对面、手把手的传承方式,教者把自己的技术和直观经验通过口传身授的形式传给后学者,后学者就直接从传授者那里接受教育,从机械的跟着练到简单的模仿,直到熟练的掌握,学习过程沿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可以说民俗体育的传承以民间、口头、非正式的方式传播,人们往往不需要刻意去学,只需要自始至终的生活在其中,便会成为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一个成员,并不自觉的成为这种文化的传播者。“这种社会范围的大教育缺少组织性,它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规范继承,而更多的是寄希望于潜移默化地将民俗体育移植到年轻一代的行为习惯里。因此从存在形式和发展看,总体呈现出一种自然生灭的发展状态”[8]。现在,吴三桂老人已经把盾牌舞活动的文字资料进行了整理,对阵法的变化绘制了图例,并且永新县文化部门也进行了录像收集,为盾牌舞的传播提供了多种渠道。同时,现在的民俗体育越来越多的纳入到正式的教育机构中去完成传播的使命,这种传播通过专家、学者的指点以及参与人员的潜心研究,从而把民俗体育文化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现代传播方式体现了视、听、练多方位的立体化。

3江西民俗体育文化产生流变的原因

3.1“语境”中的江西民俗体育文化

“语境”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于1923年由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教授提出。在民俗学研究中,美国民俗学家理查德•鲍曼确认了语境与民俗的关联,阿兰•邓迪斯认为“了解民俗必须伸展到关联民俗表演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语境。”[9]我国民俗学者王娟[10]285认为“语境指的是人与人交流过程中,民俗事项被使用、表演或被展现的活的、真实的场景。”“鲍曼认为背景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文化语境’,一个是‘社会语境’。社会语境指的是某种文化形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交流活动,分为3个层次:社会基础、个人背景和‘表演’场合。”[10]285-286民俗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肢体语言、一种独特的身体文化也具有与其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总是呼应着人们生活中的事件,应把其放在日常生活的语境中审视。

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语境在社会变迁中也发生着流变,如在前面谈到的以永新盾牌舞为代表的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发生的变化和其所处语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参与人员的身份变异表明了民俗体育活动个人背景因素的变化,诸如其身份、教育背景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等;宗族崇拜功能的削弱反映了民俗体育活动意义和价值系统的变迁;活动指向的功利化恰恰体现了人们在受到现代意识和思维的冲击后思想观念的变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更是准确表达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物质基础所发生的巨大变革。

3.2文化语境的变化

1)意义系统的匮乏。

民俗体育产生的背景在现代社会已不复存在,如盾牌舞是在争夺水源、保护自身生存权利的背景下存在和传承的,而当地在1960年代修建了龙源口水库,从根本上解决了水的问题,人们再也不必为水的问题而进行械斗,盾牌舞存在的意义系统也就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于“为什么要搞盾牌舞”等问题产生了疑惑并不得其解,活动的目的性由于社会的转型一时又转不到合适的方向,“为什么”参与活动就成为困扰人们的问题。加上当今社会有太多的诱惑,这种劳神费力的“苦差事”自然就失去了吸引力。在缺少适应文化指导的情况下,民众对民俗体育不会有学习动力。当民众们开始接受信息、了解信息时,他们就会发现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社会也就变得复杂模糊起来,此时他们需要正确的意义系统来指导认清这个世界,如果没有正确的意义系统往往会使民众出现厌学现象,甚至会出现迷茫,在行为上就会慢慢放弃而转向其它“更有意义”的事务。只有唤醒民俗体育文化中包含的随时代迁移与变革而被人们忽视或忘却的文化记忆,才可能真正懂得人类文化整体的内涵与意义,因此,丰富、充实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意义系统要立足于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结合时展的现实进行意义创新。

2)价值系统的偏离。

民俗体育活动本是我们的祖先在狩猎、收获的庆祝活动或祭祀活动中,以手舞足蹈的方式宣泄强烈、兴奋情感的一种方式,体现了娱人、娱神的价值功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赣文化为母体文化的浸润下,江西民俗体育活动不仅使参与者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而且通过活动达到了交流情感的目的,使积压在心中的凡尘琐事得到释放,心理包袱得到缓解,从而能够以舒畅的心情面对生活。江西民俗体育体现了健康、娱乐、教育、文化价值。在当今经济社会的过度渲染下,民俗体育在活动指向上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通过这些活动表演者获得数额不等的奖金和各种荣誉,奖金和荣誉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欲望,但人们对名利的欲望是无限的,当参加活动所获得的名和利满足不了他们的欲望时,民俗体育活动也就会失去活动主体,没有了人参加,民俗体育的健康、娱乐、教育、文化价值也就无从体现,就剩下新挖掘的经济价值了。价值系统的偏离反映了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一些原有价值观念的失效以及新价值观念尚未形成,造成人们心理上和行为上某种无所适从的状态。

3)交流系统的瓦解。

历史上由于正统宗教繁文缛节,很难适应人民大众的心理,而民俗体育活动简便易行,又来源于生活,尤其是积极入世的精神和离经叛道的斗争性格,以及组织内部的扶危济困等机能,正好适合了下层民众的需求,直接代表了他们的意志,自然就成为他们生活中需要的产物或替代品。盾牌舞除了在保护群众的生存权利的同时,也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每当有盾牌舞活动表演时,都吸引了周围群众的观看,盾牌舞队员勇猛彪悍的打斗吸引了四邻八方的姑娘来挑选自己的如意郎君。民俗体育活动场所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如以往的盾牌舞传承只有人际之间的学练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人们可以交流生活的看法,消除一些误解,增进内部成员的和谐团结。民俗体育还有效推动了城乡社区自我组织的形成和自我管理的完善,成为凝聚区域族群向心力的精神家园,也成为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的纽带和开展社区活动的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民俗体育传播方式的日趋立体化,使人与人之间通过民俗体育交流的机会日渐减少,而供人们交流的其它途径和场所越来越多,新的途径和场所以其方便、频繁更受人们的青睐,同时,民俗体育宗族崇拜的削弱,使其原来的组织、协调、教育等功能逐步弱化或趋于消失,民俗体育活动的交流系统慢慢的逐步瓦解。

3.3社会语境的变化

1)个人背景的复杂化。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江西民俗体育活动参与人员的身份也在发生着变异,以往专属于某一特定社会群体和某些具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人,现在逐渐打破原有的局限而慢慢扩散。如盾牌舞以往只有南塘村的吴姓男子参加,但现在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已经把传承范围扩大到永新县的各个社会阶层,有农民、工人、机关干部等等。再如以往在民间广泛流传的龙狮和龙舟活动,现在已经在全国范围的高校广泛开展,在2009年5月底南昌举行的端午节龙舟比赛中,11支队伍中有6支来自高校,占半数以上。个人背景的复杂化也是促使民俗体育活动传播方式立体化的重要原因,以往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主要是在当地的某一群体中进行,他们有相同的背景和共同的宗族认同心理,特别是都居住在一起,对于身传口授的传承方式来说是最直接、也是效果最好的。而现代随着参考者背景的复杂,人们来自于各地、居住比较分散、工作性质不同带来生活习惯不同等等都使以往的口传身授的方式不是很现实,因为没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大家在一起学练就不免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偏离,进而就会使民俗体育活动走样。传播方式的立体化通过电子和媒体设备使民俗体育活动得到了统一,使学习者摆脱了完全依赖老师言传身授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练的质量。

民俗体育参加人员的性别特征也是导致其在当今社会趋于衰落的主要原因,男性青壮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逐渐摆脱了田地的束缚而常年在外打工,活动参与主体的大量流失也严重影响了活动的开展。民俗体育参与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和经历也影响着民俗体育文化的流变,如对现在参加盾牌舞的南塘村村民的受教育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23人中有6人是小学文化水平,10人是初中文化水平,其他7人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正是这6名小学水平的村民是盾牌舞活动的中坚力量,年龄也处于五六十岁左右。他们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社会经历较丰富,在村子里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从小就参加盾牌舞活动,对此项活动有发言权。另外地方领导对民俗事项的态度也非常重要,如南塘村所在的龙源口镇一名书记,在其2001年至2004年任期内,对盾牌舞活动大力扶持,每年都亲自出马为盾牌舞活动拉赞助、搞经费,使盾牌舞在那几年发展的很好,队伍不断壮大,但是在其调离后,失去政府的支持,当地盾牌舞活动就一落千丈,走向低谷。

2)“表演”场合政治化。

“表演”场合也在发生着变化,以往盾牌舞在当地每年的元宵节是必不可少的节目。盾牌舞队在族长的带领下,自发的聚集在祠堂中练习、准备,在元宵节出灯的时候,在祠堂外面的空场地上激情四射地表演。表演者通过自身的身体技能来展示自己的能力,使经验得到升华,同时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围观者通过观看表演,暗示一种鲜明的族群意识和价值观念。“表演”场合渗透着浓厚的社会心理意识,提高人们对社群角色的觉悟,树立自己的群体意识。民俗体育表演通过社会语境获得认同,具有社会互动作用并积极服务于现实。现在的“表演”场合已经失去了传统节日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当地政府部门为迎接上级的检查、文体活动的调演以及各种比赛等的需要,临时性的组织队伍排练、参赛,过后就撒手不管了,对其在民间的开展就放任自流。这些场合对促进民俗体育的传承、保护以及扩大影响范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这些来源于民间的民俗体育活动正在逐渐脱离其生存的母体――民间,其发展面临着“断奶”的危险。民俗体育文化的实质还是要关照人的生活与发展,如果它提供给人们的仅是“真空的美好”,它就不全面真实,它的美好只能是温室中的花朵,有一天必然在现实的风雨中凋谢,此种民俗体育文化仅可留存于回忆中,并不具有指导人生活、促进人发展的作用。民俗体育活动在准备各种表演比赛的同时更应关注于如何在群众中广泛开展,真正的回归民间来汲取养分,使其指导人们的生活和促进人的发展。

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在赣文化浸润中一路走来,它的存在与发展是在社会诸因素构成的语境中动态流变的过程,带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蕴涵,并关照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因现代社会转型引起生存语境的变化,发生了顺应社会发展的流变,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显著变化彰显了其所处的文化和社会语境的诸多要素,揭示了江西民俗体育文化不断摆脱农耕文化影响,逐渐走向城市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历程,为探寻民俗体育发展路径提供了丰富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观察点。

参考文献:

[1] 周绍森. 宋代赣文化的辉煌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J].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2):4-10.

[2] 张翊华. “赣文化”刍议[J]. 南方文物,2000(3):69-71.

[3] 陈志云. 科举制度与两宋赣文化[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21(1):56-63.

[4] 许怀林. 江西历史文化特征概说[J].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2):37-41.

[5] 王俊奇. 论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特点及其现展[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0(2):31-33.

[6] 贺学君. 民俗变异与民俗学者的立场.现代社会与民俗文化传统[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80.

[7] 郑国华. 理性选择与社区体育行为[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164-1167.

[8] 郎勇春. 城镇化变迁中的孝桥镇民俗体育[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1(2):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