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言语交际的重要性

言语交际的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言语交际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言语交际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大学英语课堂重要性应用

AbstractNonverbalcommunicationplaysacommandingroleasameansofcommunication.TheeffectofEnglishclassisfirmlyconnectedwiththeuseofnonverbalcommunication.IncollegeEnglishclassteaching,ifwecanusenonverbalbehaviorproperly,itwillbeabletoincreaseinformationforthestudentsandimprovetheirinterestsinlearning.Throughtheintroductionandthefunctionsofthenonverbalcommunication,thearticlepointsoutitsimportanceofnonverbalcommunicationandtheapplicationofitincollegeEnglishclassteaching.

KeywordsnonverbalcommunicationcollegeEnglishclassimportanceapplication

英语教学是一门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非言语表达形式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的效果,是教学艺术性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学习和努力掌握这种交际在课堂中的运用,进一步为教学服务。

一、非言语交际的定义和分类

非言语交际有狭义与广义的不同理解。广义的非言语交际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包括使用语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出没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他装饰等,除言语交际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关于狭义的非言语交际,林惠祥先生指出非言语形式"总括于最广义的’语言’之下."人们为求得思想交际的准确性,需要选择可以传递意思的语言和非言语行为.我们常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就是指在言语与非言语行为结合在一起时,非言语行为能准确反映出话语的真正思想感情。在大学英语课堂上,非言语交际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信息载体,传递了师生交际活动的绝大部分信息。Cooper对非言语交际的分类是1)体态语:包括基本姿态、基本礼节动作如握手、亲吻和拥抱、微笑、体触、女士优先的礼节动作等,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2)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语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3)客体语: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家具和车辆所提供的交际信息。4)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

二、非言语交际的应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非言语交际的存在是对有声教学的积极配合和补充,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占据着极重要的位置。首先,非言语交际的信息传递量大,在某一交往过程中,不少于65%的信息是由非语言手段传递的。其次非言语交际对学生期待心理和接受效率有着深刻影响,因为非语言交际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丰富得多,而且深刻得多。再者,非言语交际的适当运用,可以拓宽作品审美途径,达到课堂的静态美与动态美互生互长的奇妙境界。英语课是一门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教学,在英语课堂中的非言语表达形式非常丰富,而且运用频率也很高,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的效果,是教学艺术性的重要体现。

三、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非言语交际是提高课堂效益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抓好非言语交际:

1、利用身势语言,吸引学生注意。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最重要的身势是站立。教师笔直地站在学生面前,就有了无声的指令和无形的威仪。但是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中适当地走动,兼顾师生间、生生间的多边交往;必要时还应让学生围坐成半圆形,教师从讲台走到学生圈内参与学生的讨论,这比只是稳立或稳坐在讲台前更能提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也可以用一些象征性的身姿表示自己的思想情绪,具体地说就是用全身的短暂动作来表示自己的好恶,让学生通过教师的举动读出其中的要求、喜爱、关心、信任和评价。教师的身势和姿态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因而教师要做到站姿端庄、大方、精神饱满。

2、利用手势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在英语教学中,手势行为的积极作用非常明显。教师在使用手势语时,要目的明确,克服随意性。手势语的运用要简洁、明快、大方、适度,不要繁杂、生硬、造作。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学生的词汇量相对有限,听力理解较弱,老师讲解时如果借助一定的手势,就完全能够克服两种语言之间的障碍。手势是无声的语言。提问学生时,用手势给学生的回答予以暗示、提醒和点拨,对启发学生回答似懂非懂的问题特别有效。给学生以暗中点拨,让学生不觉难堪、扫面子,可以减轻学生的压抑感,提高学习积极性。在需要突出某个语言重点时,教师一个手势留给学生的记忆也许比多次重复的语言影响更远更深。

3、利用目光语言,掌握学生心理。眼神可以传递信息,增强语言表达的魅力。教师在课堂上授课,不能老搭拉着眼皮,以免感染学生提不起精神,昏昏欲睡;不能眼神长时间地固定在某一个地方,以免使被注视的对象心慌意乱,不知所措;也不能东张西望,目视天花板或地面,使学生以为你心绪不宁,分散听课的注意力。而应当在进行口语表达的同时,使自己的眉目语与学生的人体语言畅快地保持“对话”,将课堂上每时每刻全体学生的心理活动反映和每一个学生受课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尽收眼底”,了如指掌。教师还要以自己的眉目语调动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随时打破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沉闷气氛,保持课堂氛围的活跃。

综上所观,非言语交际手段的辅助,可以帮助大学英语老师减少课堂赘语,简化讲解,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教师和教材,从而也使学生更加准确的掌握语言。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以及听、说、读、写能力都非常有利,在教育、教学上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Hall,Edward.TheSilentLanguage[M].OxfordUniversity,1969

2.熊金才.非言语代码的跨文化交际功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5)

言语交际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英语教学;交际能力

众所周知,人类的交际行为可分为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长期以来,言语交际的研究一直倍受人们的青睐,而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传统的外语教学往往只注重言语本身,强调语音、语法、词汇、句型的练习和掌握;对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也主要集中在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上,忽略了对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补充形式,非言语交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能传递言语交际难以表达的事物、意念和情感,起到支持、修饰或否定言语行为的作用(Samovar et al.,2000)。Birdwhistell (1970)通过对同一文化的人在对话中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比较发现:言语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的30%左右,70%为非言语交际。同时,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言语行为,其他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心理学家Mehrabian (1971)认为人们在表达情感和态度时,言语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等非言语行为所传递的信息多达93%。可见非言语交际在人际交往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英语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非语言交际有效地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定会促进英语教学活动达到更佳效果。

一 非言语交际的概述

1 非语言交际的定义

关于非言语交际的定义颇多。杨全良(1990)认为:所谓非言语交际,就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非言语交际的形式很多,不像言语交际那样只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它包括除使用语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它装饰等,甚至没有表情的表情、没有动作的动作,都是非语言交际的有效途径。Samovar(2000)等人将非言语交际定义为“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 因此它包括了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为的或由环境所产生的刺激,如:表情、手势、身势、触摸、界域、服饰、副语言、时间、场景等;同时,李杰群(2002)也认为,非语言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动作、语调、气温、颜色、气味、器物、服饰、时间、空间等多种手段,其中与人体有关的表情、动作等又称为人体语言或体态语。由此可见,非言语交际是一项涵盖范围极广、内容颇丰的跨学科学术研究,除言语交际之外有助于交流的任何利用行为举止、表情、外部环境的交际我们都可称为非言语交际。

2 类型

非言语交际的涵盖范围很广,纷繁的分类方法随之产生。毕继万 (1999) 将非言语交际分为四大类型:(1)体态语,包括基本姿态 (姿势和身势)、基本礼节动作 (如握手、微笑、体触、女士优先的礼节动作) 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 (如头部、面部动作、目光交流、臂部、手部、腿部动作等等)。(2)副语言, 又称类语言或伴随语言, 主要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非语义声音 (发音器官非语言声音、非发音器官非语言声音)。(3)客体语, 包括化妆品、修饰物、服装、衣饰、家具及其他耐用和非耐用物品。(4)环境语, 研究的是人们为自己所创造的环境对交际的影响, 而不是自然环境的作用。环境语包括时间、空间信息 (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颜色、声音、灯光、标识、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等。

3 作用

非言语交际通常与言语交际结合进行,大体上起到重复、补充、替代、调节、否定的作用(Samovar,2000)。作为言语范畴外的一切表现形式,非言语交际不仅能产生听觉方面的效果,更能产生视觉、感觉、触觉等效果。同时,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补充形式,非言语交际能够传达出言语交际不能表达出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态度等重要信息,能增强语言交际的效果。在有些时候,非言语交际较之言语交际更能表达人的潜在意识和真实情感。

二 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 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Patrick (1988) 指出教师授课时的信息88%由非言语渠道传递,只有12%是由言语交际传递的。而英语课堂又是一个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信息交流场所,教师会运用大量的非言语交际手段以保证学生对英语言语知识的切实掌握。所以,作为一名外语传授者,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言语交际能力,更应该有扎实的非言语交际功底。因为合理正确地将非言语行为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同时,英语教师也能通过师生互动性极强的英语课堂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不仅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2 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体态语

体态语,又称手势语,身势语,身体语言,行为语言等。它是指人用人体某一部分的形态变化来表达情感的一种辅言语表达方式,是一种没有声音伴随的语言,且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对言语行为起着支持、修饰、否定甚至直接替代言语行为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具有丰富体态语展示的英语课堂上中,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将其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面部表情

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具有适时的面部表情,如经常以微笑面对学生会给学生亲切感,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进行默契的配合,从而形成融洽的课堂气氛。反之,如果教师一味刻意地保持严肃之态,学生势必会感到压抑,课堂气氛也就会死气沉沉,而这对于语言的教学是极其不利的,因为语言本身就是用来交流的,师生之间如果没有融洽的教学气氛,整个课堂也就是机械的教与学,学习语言的真正目的就没法实现。如有的学生性格内项,往往迫于羞怯而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即使遇到会的问题也常常保持沉默,这时,教师如能微笑并点头示意定能增加此类学生的自信,不仅能很好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b)眼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自然、得体的眼神交际手段,因为眼神的表义功能极为丰富细腻,将其与具体的英语教学实践密切结合,可充分发挥其传情达意的功能。所以师生之间应适时保持恰当的眼神交流,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盯着天花板或死盯教案照本宣科,而应有意识地用眼神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获得及时全面的课堂教学信息反馈,有助于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掌控,同时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言语交际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非言语交际 非言语行为 外语教学

1.引言

非言语行为(nonverbal behavior)是指言语行为之外的身势行为、目光语行为、沉默语行为、衣着打扮、人体姿态、面部表情和交谈时的身体距离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以用作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感情、态度等(贾玉新,1997)。交际学家A.梅拉比(A.Mehrabin)的研究表明:“我们交际内容的93%是非言语的。”大多数交际学者认为,在正式的面对面的相互交往中,信息的社会内容中有大约35%是由语言来传递的,其余65%都是通过非言语交际方式来传递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非言语交际在这个活动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语言学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课堂教学中82%的信息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言语行为,而只有18%的信息是通过语言行为传递的。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准确掌握并有效地运用非言语行为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2.非言语交际的概念及分类

非言语交际是指除了言语交际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方式,即不用口头或书面言语而是通过利用系列的体态语(如面部表情、姿势、举止、手势、触摸等)、空间与距离的使用来进行交际,甚至连交际参与者的衣着与沉默都可列为非言语交际的范畴。美国著名学者萨莫瓦(Samovar)对非言语交际进行精辟的论述。他认为:“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volves all those non-verbal stimul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etting that are generated by both the source and his or her us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at have potential message value for the source or the receiver.”这就是说,非言语行为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都具有潜在信息价值或意义。即,非言语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可以人为地生成,也可环境造就。

非言语交际行为一般分为三类:1.体距语;2.身势语;3.副语言。体距语指人们在交际时保持相互间的身体距离并由此而体现出来的特定含义。而身势语指除发音器官动作以外人们在说话时使用的身体动作、姿势及脸部表情表达的情感意义。副语言又称伴随语言,指人们说话时,伴随语言而产生的一些发音特征或语音现象。

3.非言语交际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3.1 非言语交际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语言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言语交际能力、非言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因此,非言语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上的外语教学,作为传输语言和思想文化交流的过程,应该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然而,一直以来,这一点在外语教学研究中没有给与足够的关注。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主要注重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我们总是把重点放在语言知识上,而忽视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导致外语教学没有满意结果的一个原因。“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比言语交际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当言语交际不能准确表达意思时,非言语交际可以替代、补充或强调言语交际,它在人们的交际中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毕继万,1999)外语教学是一个跨语言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其中非言语行为具有很强的重要性。教师要把非言语交际教学引入到外语教学当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使用不同的非言语行为,外语学习者应当有充分的文化背景知识,遵守某一具体文化的传统和规则。

3.2 非言语交际研究与外语教学研究是相辅相成的。

总的来说,非言语交际研究和外语教学研究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这两个方面共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在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下,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势必越来越频繁,非言语行为和外语教学的研究对于我们进行国际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把非言语行为和外语教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对于我们来说,也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掌握不同文化的非言语行为能够促进我们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帮助我们进行更有效的交流。非言语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和交际能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广泛地使用非言语行为来补充或替代言语交际。毫无疑问,系统地研究并使用这些非言语行为会增强我们的表达能力,提高我们的交际效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仅是一个有效的方式,也是外语教学的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教师要掌握好目的语。同时,要理解非言语行为并擅长使用它们。只有以这种方式,外语教师才能够为学生学习外语和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

4.非言语交际在英语课堂上的作用

在外语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际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有以下作用:

4.1 教师及学生的非言语行为对课堂气氛具有调控作用。

任何交流都是在两个层面上进行的。在内容层面上,言谈双方互相传递信息,即交谈内容;在关系层面上,双方对交流本身做出评价,后者往往表明双方的关系,揭示互相的印象,提供系列微妙的关系信息。在以言语表达信息的同时,人们不停地用非言语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对该信息的情感,对双方的态度,课堂教育中的师生交流是人际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

课堂教师不仅仅以他的言语行为传授知识,更以他的非言语行为传递大量信息表达他对学生的期望、态度或者观点。这种“无声的语言”往往不被教师本人所察觉,而学生却有如读一本书那样一览无余地读懂其中的每个细节,并继而形成对教师、自我及对教学内容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而细心的教师通过“察颜观色”,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恰当而幽默的非言语交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迪学生的智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双方心情舒畅,教学气氛和谐。因此,外语课堂上师生的非言语行为对课堂气氛具有极大的调控作用,决定教学的成败。

4.2 非言语行为可替代言语行为。

非言语交际手段不仅对言语交际有辅助功能,它还可以离开有声语言,单独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起到言语行为所起不到的特殊作用。例如,课堂上,一位外国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满意时,经常耸耸肩,这一非言语行为表示教师不赞同、怀疑或无可奈何等含义。

4.3 强化有声语言的作用。

非言语交际手段能加强表达语气,显示出人的内在情感和态度,使情感、观点和意见无形中得到有力的强调。例如:课堂上,老师边说“very good”,一边竖起大拇指,竖起大拇指这非言语行为在这里加强了有声语言“very good”。

5.英语课堂上使用非言语行为应该注意的事项

虽然我们说非言语交际在外语教学中不容忽视,但这并不是说这两者的作用是一样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5.1 分清主次,二者兼顾。

外语教学中,对于言语方面的教学要求是精而准,而对非言语方面的教学要求是广而博。言语表达不仅要求流利,而且需要准确和地道;非言语行为必须放在言语活动的辅助地位,恰当结合使用,决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使用非言语行为仅仅是某种教学艺术上的需求,而不是削弱言语教学活动,应该是配合和加强言语教学活动。

5.2 处理好非言语行为中的褒与贬。

教师课堂中的非言语行为有褒有贬,但必须以褒为主,特别是对学困生要多点鼓励赞许的目光,不要有轻蔑鄙视的眼色,多点亲切的微笑。

5.3 注意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非言语交际手段有其普遍性,即其为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所接受和具有相同理解的国际性。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面部表情作为表达情感的交流手段基本上是共同的。如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但是,非言语交际手段更经常地表现为非普遍性,仅局限于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在一定范围内,人们对某种非言语手段有共同的理解和认识,而局外人则不理解或误读。例如,中国人和美国人微笑点头都表示会意、赞许、鼓励等含义,但美国人之间的交往中还频繁出现一种眨眼的方式来表示这些含义。如果中国人在交流中使用这种眨眼方式,有时会让人不知所云,甚至被认为不正经。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产生许多非言语行为方面的误解和冲突。因此,向学生传递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在进行交际时常用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方式是外语教师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

6. 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运用非言语交流应具备的素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建立良好的非言语信号,以形成默契、和谐的非言语交流。具体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备四方面素质。

6.1 良好的情绪。

教师的情绪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

(1)教师心境影响课堂气氛。教师的心情开朗、乐观会给课堂带来快乐,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

(2)教师心境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心境具有扩散性,教师的喜怒哀乐常常会扩散到学生中,从而引起学生的情绪变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心情舒畅时,就会焕发学习的热情,诱发求知的欲望,激起创造的灵感。反之,如果心境忧郁寡欢,智力活动减弱,创造思维压抑,对课堂信息的接受也显得迟钝,在这种状况下就达不到课堂教学的优化,效果甚差,失误也大。

(3)教师的心境影响自身的言谈举止。优美的言谈,良好的举止,亲切自然的教态,是教师良好心境的外部表现,而教师的情感美与课堂教学的优化,始终是和谐统一的。如果教师的心境恶劣,必然在课堂上口大气粗,吹胡子、瞪眼睛,这样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久而久之,反感和厌学情绪会干扰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有良好的心境。

(4)教师的心境影响师生关系的融洽。教师坏的心境使师生关系僵化,甚至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就会冷淡,相互关系就会疏远,心理无法相融,也就难以解决课堂上节外生枝的问题。因此,教师上课应尽量保持乐观主义态度,去想那些最令人兴奋的事情,喜怒哀乐运用得恰到好处,以感染学生。这也是许多优秀教师组织教学的特点之一。

6.2 抑扬顿挫的声调。

教师授课要把握好自己的声调,要做到高低有序,错落有致,切忌四平调。

在教学中教师说话音量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有的教师高音喇叭似地讲课属超限度音量讲课,使学生感到太受刺激、容易疲倦,心神不宁;同时对毗邻课堂教学也产生干扰,令人生厌。有的教师讲课声音过小,使学生普遍听得吃力,稍一疏忽就“滑脱”了语言信息。响度太低、太弱,学生的注意力也很容易分散。

如何合理地调控教学言语的响度,教师要就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根据基准音量,上下浮动,合理调控响度。例如:因教材内容情绪的抑扬变化而变换响度的高昂与低沉;因讲课场所的大小与间隔状况而升降声响;因听课人数多少,课堂内外的噪声大小,教室门窗的开与关,以及个人噪音特点而合理调控言语响度。主要标准就是要使坐在每一个位置上的学生都能毫不吃力地听清楚教师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音节,并且耳感舒适。

只有音色悦耳,咬文吐字清楚流畅,才能使学生听得懂,听得乐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有赖于发音、重读、语速等重要因素。要获得这些语言技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须广泛学习,吸取经验,尽快掌握语言艺术,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6.3 亲切敏锐的目光。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眼睛可以表达无声的语言,它比有声语言更富感染力。教师在课堂上恰当运用眼神,对于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教师通过目光传递,随时以目光语对学生施加影响,维持有序的课堂教学进程。讲课前,教师扫视全班一周,这瞬间的目光接触,可以稳定秩序。讲课当中对思想开小差者,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的方法,以目光传情达意,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淡漠、严厉、责备的眼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精神振奋。在教学中教师熟练地运用眼神的各种变化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意图和情感,把表扬、赞同、默许、批评、制止、鼓励等意向通过不同的眼神传递给学生。

其次,师生通过目光“对流”,保证视觉通道的畅通,促进师生双向信息交流,保持课堂气氛的活跃、欢快和振奋。教师双目炯炯有神会给学生以振奋,两眼无光则无论如何要求、激励学生都会减低其应有的效果;东张西望、游离不定、虚晃的目光流露出教师内心对于课堂问题的焦虑,使学生以为你心绪不宁,分散了听课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使自己的目光和学生的目光始终保持畅快的“对流”,以期在这种相互的“对流”中实行教与学的同步进行。同时教师要善于借助学生的眼神来洞悉、透视学生的心灵,寻找学生学习的契机,依据学生目光中所反馈的信息,分析学生学习中的疑难所在,以便掌握火侯,相机处理,完成课堂教学。

6.4 端庄大方的教态。

衣着的整洁朴素、动作的协调优美、表情的自然和善等,都能给人以美感,令人愉快、让人心情舒畅,学生听课没有压抑感,从而增加师生间心理上的接近,为增强教学效果打下基础。反之,教师的动作表情呆滞,学生会觉得味如嚼蜡,教师也变成了赞科夫说的“教学机器”了。

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态普遍存在着个人习惯性和随意性。一是乱。课堂上常常出现一些对有声语言没有辅助作用,不包含“有语义信息”的态势。比如,习惯于讲台上来回走动、习惯性挥手或不时望着天花板等,阻碍了信息的表达,造成学生精力不集中。二是滥。有些教师使用态势语过于频繁,手势动作太多,给人以手舞足蹈、眼花缭乱之感,不利于学生的思索与信息反馈。三是俗。即态势语的设计和使用粗俗,缺乏高雅沉稳之感,难登大雅之堂。这些都是必须要改掉的不良教态。

教学中态势语言的运用,首先要朴素准确。这是对课堂态势语质的方面的要求,即态势语要根据讲述内容的需要,为提高表达效果而准确使用,不能使用含义模糊,或过于夸张的态势语。其次是繁简适度。这是对态势语量的方面的要求,即态势语须据讲述内容需要而产生,切忌使用过多,以免形成手舞足蹈的现象。再次是大方潇洒。这是对态势语在风格方面的要求,即教师一举手、一投足、一顾一盼之间,都要不失稳重、高雅的仪态,举止潇洒大方,神情亲切自然。要达到这一点,除了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外,还要在备课时注意态势语的设计和训练。

7. 结语

总之,非言语交际对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跨文化非言语能力的培养。随着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导入非言语交际内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综合索质,也已成为众多外语科研工作者和外语教师的广泛共识。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地向学生介绍、讲解并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交际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Samovar, Larry A .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胡文仲.英语的教与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4]毕继万.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言语交际对比[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9.

[5]列滨斌.保证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方法.国内外教育文摘,1989年第8期.

[6]申贤.重视非言语交流的教育作用.国内外教育文摘,1992年第10期.

言语交际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交际能力;途径语感;灵活表达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1-0038-01

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英语的重要性显得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经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实用最广泛的语言,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即交际是语言的重要功能,现实生活中的交际有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我们教学中侧重的是用声音、符号来交际的言语交际,言语交际又是由口头言语交际和笔头言语交际两种形式组成,交际则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为什么要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

英语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际,不是单纯的我教你学,而是双边交流,我们的教学效果不只决定于老师的教,也不单独决定于学生的学,而是教学双方互动的结果。《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言语运用能力,而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语言技能主要强调的就是交际论文格式。说到底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是我们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改革开放前,我国处于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途径语感,几乎没有机会跟外国人进行交往,在英语教学中,不少老师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词汇、语法和课文教学上,只是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几乎不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多年英语学习后的结果是聋子和哑巴。学生们听不懂简单的英语、也不会说简单的英语。实践证明,英语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实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使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成主动的“我要学、我乐学”。

二、交际能力培养中的困难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学习英语创设各种英语氛围,有的老师在班级中建立了活动丰富的英语角、英语剧社等等,以此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还是离不开老师或多或少的帮助,他们只有在老师的引导之下才会有所创新,因此,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学习英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更多的只是表演而已,学生一旦离开了老师的帮助,他们几乎不再进行语言实践了,仍然出现比较多的“哑巴”英语的现象。

三、提高交际能力的途径

1、通过阅读培养良好的语感。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通过大量、反复的阅读,才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和语调基础,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论文格式。

2、解决学生脑海中没有语篇语感问题。

不少学生有了大量的背诵后,为什么还是不能开口就说呢?因为大量的背诵还只是输入,没有在实践中进行有效的对话,还不能说是完全掌握,学英语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即使在大量背诵的基础上,在陌生的环境中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脑海中最先出现的仍可能是几个关键词,而不是整句话,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自由表达中,会有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于是表演课文就成了很多老师采用的方法,但从背诵到表演课文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么简单,表演课文之前,要让学生至少能有完整的一句话的输出,如果能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每问会答的程度,就为从“句”的输出到“篇”的输出奠定了基础,因为能够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逢问能答”说明了学生是真正理解意思的了,这就避免了一些学生背诵的很熟,却不能表达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按课文表演,这是必不可少的过程,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从背诵到表演,有利于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加深感悟,但仅仅是表演课文还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还要根据学生所学内容,按其功能性创设类似的情景再次让学生进行表演。有了这些大量的工作做铺垫,学生的表演可能会加入自己的思想,这为学生灵活运用英语搭建了一个平台。

3、解决学生不能灵活表达的问题。

言语交际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非言语行为 语用失误 原因 教学方法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跨文化交际活动也越来越频繁,然而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语言不得体,用词不准确,文化冲突,等等,对国内外语教学也再次敲响了警钟。外语教学应该何去何从?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什么问题?学习一门外语,不是掌握大量词汇就可以的,语言最终要用于有效地交际。影响交际行为的因素有很多,人类的交际活动除了用语言进行交流之外,一些非言语行为也是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考虑到非言语行为对交际活动的影响,我试着探讨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非言语行为语用失误的方法,并有效地指导教学。

二、非言语行为

在人类交际过程中,除了用话语进行交际外,人们往往在说话的同时伴有身体各部位的相应动作,如:身体姿势、面部表情、手势等。它们也在传递着信息,由此形成的一套与语言符号系统相协调的符号系统即非言语交际。使用非言语交际手段所进行的人际交流行为,称为非言语行为。人们在日常交际的过程中,越来越关注的是“how you say it”(如何说)而不仅仅是“what you say”(你说什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非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达到成功交际已经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一直是语用学研究的热点。何自然(1997:205)指出:“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使用错误,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是说话方式不妥当,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英国语言学家Thomas认为:语用失误可分为两类,即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言语用失误表现为不了解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语言习惯或表达方式,或简单地将母语与目的语的字面意义等同起来,因而或误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或按母语的语义或结构套用目的语。社交语用失误指在交际中因不了解交谈双方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导致语言表达有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的使用离不开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因而社交语用失误要远比语言语用失误产生的影响更大。如:掌心朝外的“V”手势代表胜利。而反掌的“V”手势的意思完全不同,它是带有侮辱性的、下流的、猥亵性用法。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和铁娘子撒切尔夫人都曾经误用反掌的手势表示胜利,而成为笑柄。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常都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做手势或其他非言语行为,却忽视了这些非言语行为背后所代表的意义,若不引起注意,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势必犯错。

四、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语用失误的原因

文化差异是产生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我们进行跨文化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和教学,其目的是帮助对外交往人士和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学习中排除非言语交际行为的文化差异的干扰,因此重点也应放在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上(张治英,2000)。

1.文化不同,非言语行为的含义就有所不同。

(1)含义相同,行为有别。

如表示不知道、为难、不赞成或无可奈何等含义时,中国人习惯摇头和摆手,而英美等很多西方国家则喜欢耸肩。

(2)行为相同,含义有别。

如填写表格和选票时,中国人以打钩或画圈表示肯定或赞同,打叉则表示否定或不同意;而英语国家则以打叉表示肯定或赞同。

2.同种文化下,非语言行为的不同含义。

正如吕叔湘先生在1977年谈到语言差异的比较时指出:“一种情况是彼此不同,第二种情况是此一彼多或此多彼一,还有一种情况是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英汉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情况也是如此。有些身势语在中国的文化中,一般只是表示一种含义,在别种文化中就可能表示多种不同的含义。例如:勾肩搭背、挽着胳膊对中国人而言,视不同关系,含义各不相同:男女之间表示恋人;同性之间表示亲密友好;子女对父母或年少者对年长者表示长少之间亲密之情或子女对父母或少者对长者的关心、帮助或尊敬。在英语国家,这一动作则一般只存在于夫妻、恋人或青年异性朋友之间,多与性或恋情有关。

五、非言语行为语用失误对教学的启示

外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不应忽略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非言语行为的学习,以免导致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语用失败。这就给外语教师提出了一个挑战,就教学内容来讲,教师应该通过非言语行为引导学生去辨析母语与目的语表现形式和功能上的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而获得真正的外语文化交际和语言交际能力。我认为,通过提高学生对非言语行为之间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进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我结合教学实际,总结了几个提高学生非言语行为语用能力的教学方法。

1.角色表演。

在教学中运用文化同化法,如读到就餐的材料时,教师可以顺便介绍英美人就餐的习惯。再设置一个英美人在餐馆用餐的场景,让学生们分角色饰演。当然实施这一活动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提前讲解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差异,在学生们搞清楚后,分角色饰演更能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2.节选视频短片供学生观看。

教师要有选择地寻找反映目的语国家文化习俗的影片,以此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种结构认知,这样能从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3.发挥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学会观察并识记。

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己动脑去区别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差异,并动手制作成小卡片或以讲演的形式在班里变现出来,教师要及时实施褒扬,从而促成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主动积累知识并有效记忆最终形成跨文化意识。

六、结语

世界上不存在某种非言语行为在任何具体的社会、文化、场合、情境中适用,却不会被曲解的正确的行为。因为正确的行为本来就是相对的,得有一个文化背景做支撑。对某一环境来讲是正确的行为,对另外一种环境来说可能完全是不能接受的行为。连一个无意识的点头、摇头都会造成语用失误,足见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所以在实际交流中,人们应多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习惯,多观察他们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候,怎样实施非言语行为。当然,非言语行为的观察并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积累,最后达到潜移默化的境界。

参考文献:

[1]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Failure.Applied Linguistics,1983,(2):91-109.

言语交际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际范围的不断扩大,交际中出现的言语障碍也不断增多,产生障碍的原因除了语言问题外,更重要的是文化障碍。因此,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是确保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关键。文章讲述了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论述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以及今后研究的课题和方向。 

 

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传播通讯技术和交通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的高度全球化,带来了全球性的时间和空间的紧缩,我们生存的世界越来越小,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和民族的人越来越频繁地接触和交往成为一种可能和必然。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应具备全球视野,意识到国际间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融入这种跨文化交流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必须具有跨文化意识,并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社会的这种变化使外语教学的目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以前,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所关心、研究的问题,近年来,它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也引起了语言教师从跨文化教育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深入思考。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目的有三个。 

第一,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的,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 

第二,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cultule?shock),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 

第三,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可以说,正是基于这一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实践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 

我们以往在外语教学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因为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跨文化交流主要依靠语言,认为跨文化交际的工具主要是外语,语言传递信息的唯一途径,而忽视了非语言行为的信息传递。以往培养学生能力的时候注重训练学生外语语言的正确性、准确性,完全没有注意到要培养学生其他的交际能力。如果我们不改变想法,就无法培养出适应时代的优秀的外语人才。 

 

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我们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使用语法翻译法和结构分析法,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日语语言知识的传授上面,特别强调语音、词汇、巨型、语法等内容的掌握,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在语言形式的讲解、文章的分析、应试技巧的训练等方面,而对学生的非语言行为能力、文化能力及交往能力的培养不重视,使得我们的很多学生虽然语言能力很强,但是到了工作岗位上,无法真正做到和日本人进行交流,这是我们日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非语言交际包括体态语(头部、面部、眼部、手部、腿部等的动作行为)、副语言(沉默、话轮转接、非语言声音等)、客体语(皮肤颜色、体毛、气味、衣着、化妆等)、环境语、校园非言语交际(教师的仪表、课堂内外师生的非言语交际等)等。许多学者都指出过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birdwhisted、ray通过实验结果估计,交际中非语言信息约占65%,这说明,在人的交际中非语言的因素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日本人鞠躬、欧美人的拥抱接 吻、拉美人的脱帽致意等都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非语言信息弄得不好就会产生误解。如西沃德(seward)在他的著作japanese in action(1969)中写了一件他亲眼目睹的事:一天,一位日本女导游带着20来个上了年纪的美国人在某地游览。导游伸出手臂,向远处的美国游客做了一个日本式的手势,示意他们过来。结果有的人以为导游打发他们走,感到莫名其妙,有的以为导游示意他们去喝饮料,因而准备回头到旅馆酒吧去,还有的人以为可以自由活动了,就四下散开,朝闹市走去。 

由此可见,不同民族在交流的时候,不仅仅是通过语言进行沟通的,还有非语言的沟通。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时,是否理解非语沟通就成了交际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关键。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能力成为我们现在必须要研究的内容。 

 

三、今后研究的课题和方向 

 

目前,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已经开始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进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学中采取共同学习的模式,采用角色扮演法、演讲法等等。如何有效地在外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中不断地进行探讨和研究。 

培养交际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持之以恒才能有进展。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又是外语教学中的新课题,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探索。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真正的有目的有意义的交流。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外语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等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在我们的外语教学中,要注意语言和交际能力并重,把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样,我们的外语教学才能适应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才能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综合素质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俊森.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2. 

[2] 王秀文, 孙文. 《日本文化与跨文化交际》,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7. 

言语交际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英语教学;交际能力

众所周知,人类的交际行为可分为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长期以来,言语交际的研究一直倍受人们的青睐,而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传统的外语教学往往只注重言语本身,强调语音、语法、词汇、句型的练习和掌握;对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也主要集中在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上,忽略了对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补充形式,非言语交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能传递言语交际难以表达的事物、意念和情感,起到支持、修饰或否定言语行为的作用(Samovar et al.,2000)。Birdwhistell (1970)通过对同一文化的人在对话中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比较发现:言语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的30%左右,70%为非言语交际。同时,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言语行为,其他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心理学家Mehrabian (1971)认为人们在表达情感和态度时,言语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等非言语行为所传递的信息多达93%。可见非言语交际在人际交往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英语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非语言交际有效地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定会促进英语教学活动达到更佳效果。

一 非言语交际的概述

1 非语言交际的定义

关于非言语交际的定义颇多。杨全良(1990)认为:所谓非言语交际,就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非言语交际的形式很多,不像言语交际那样只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它包括除使用语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它装饰等,甚至没有表情的表情、没有动作的动作,都是非语言交际的有效途径。Samovar(2000)等人将非言语交际定义为“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 因此它包括了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为的或由环境所产生的刺激,如:表情、手势、身势、触摸、界域、服饰、副语言、时间、场景等;同时,李杰群(2002)也认为,非语言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动作、语调、气温、颜色、气味、器物、服饰、时间、空间等多种手段,其中与人体有关的表情、动作等又称为人体语言或体态语。由此可见,非言语交际是一项涵盖范围极广、内容颇丰的跨学科学术研究,除言语交际之外有助于交流的任何利用行为举止、表情、外部环境的交际我们都可称为非言语交际。

2 类型

非言语交际的涵盖范围很广,纷繁的分类方法随之产生。毕继万 (1999) 将非言语交际分为四大类型:(1)体态语,包括基本姿态 (姿势和身势)、基本礼节动作 (如握手、微笑、体触、女士优先的礼节动作) 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 (如头部、面部动作、目光交流、臂部、手部、腿部动作等等)。(2)副语言, 又称类语言或伴随语言, 主要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非语义声音 (发音器官非语言声音、非发音器官非语言声音)。(3)客体语, 包括化妆品、修饰物、服装、衣饰、家具及其他耐用和非耐用物品。(4)环境语, 研究的是人们为自己所创造的环境对交际的影响, 而不是自然环境的作用。环境语包括时间、空间信息 (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颜色、声音、灯光、标识、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等。

3 作用

非言语交际通常与言语交际结合进行,大体上起到重复、补充、替代、调节、否定的作用(Samovar,2000)。作为言语范畴外的一切表现形式,非言语交际不仅能产生听觉方面的效果,更能产生视觉、感觉、触觉等效果。同时,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补充形式,非言语交际能够传达出言语交际不能表达出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态度等重要信息,能增强语言交际的效果。在有些时候,非言语交际较之言语交际更能表达人的潜在意识和真实情感。

二 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 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Patrick (1988) 指出教师授课时的信息88%由非言语渠道传递,只有12%是由言语交际传递的。而英语课堂又是一个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信息交流场所,教师会运用大量的非言语交际手段以保证学生对英语言语知识的切实掌握。所以,作为一名外语传授者,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言语交际能力,更应该有扎实的非言语交际功底。因为合理正确地将非言语行为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同时,英语教师也能通过师生互动性极强的英语课堂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不仅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2 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体态语

体态语,又称手势语,身势语,身体语言,行为语言等。它是指人用人体某一部分的形态变化来表达情感的一种辅言语表达方式,是一种没有声音伴随的语言,且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对言语行为起着支持、修饰、否定甚至直接替代言语行为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具有丰富体态语展示的英语课堂上中,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将其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面部表情

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具有适时的面部表情,如经常以微笑面对学生会给学生亲切感,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进行默契的配合,从而形成融洽的课堂气氛。反之,如果教师一味刻意地保持严肃之态,学生势必会感到压抑,课堂气氛也就会死气沉沉,而这对于语言的教学是极其不利的,因为语言本身就是用来交流的,师生之间如果没有融洽的教学气氛,整个课堂也就是机械的教与学,学习语言的真正目的就没法实现。如有的学生性格内项,往往迫于羞怯而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即使遇到会的问题也常常保持沉默,这时,教师如能微笑并点头示意定能增加此类学生的自信,不仅能很好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b)眼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自然、得体的眼神交际手段,因为眼神的表义功能极为丰富细腻,将其与具体的英语教学实践密切结合,可充分发挥其传情达意的功能。所以师生之间应适时保持恰当的眼神交流,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盯着天花板或死盯教案照本宣科,而应有意识地用眼神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获得及时全面的课堂教学信息反馈,有助于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掌控,同时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c)手势

手势在体态语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手势的恰当运用有助于解读对方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手势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有助于描述和强调教学活动,使言语表达更有力、更形象、更生动。如在教学生认识he和she这两个虽然拼写简单但广大中国学生却经常出现口误和笔误的单词时,就可以边教学生发[hi:]时,同时用手指着班里的男生,同样发音[∫i:]时,用手势指向班里的女生,这样比起单纯的记忆[hi:]—‘他’、[∫i:]—‘她’形象好记多了。

(2)副语言

副语言指的是言语的非词语方面,即声音的音质、音量、音调、语速、语调以及会话中发出的一些非语言的声音等,虽然它属于言语表达的一部分,但并非指言语本身,因而常被用来辅助语言的表达,通过说话人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高低强弱就可以判断说话人的感情和态度。所以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该将高超的语言能力与完美的副语言能力相结合,不仅要保持适当的音量、适中的语速、恰当的沉默和话语停顿,而且要运用适时的升降调、抑扬顿挫的语调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领会。

(3)客体语

客体语,又称物体语,是非语言交际的另一种形式,主要指着装、修饰物等各种不同教学手段所体现或传递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服饰与仪表,并且要很好地利用诸如板书、图表等客观教学手段以促进教学顺利的进行。

(a)服饰与仪表

教师的服饰与仪表,作为教学艺术的一部分,能直接反映教师的精神面貌,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整洁适体的服饰能增强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的服饰仪表不得体,则会失去学生的尊重,教学效果自然不会令人满意。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随时注意自己的服饰与仪表,给学生以为人师表的形象。

(b)客观教学手段

客观教学手段作为外语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手段是不容忽视的。善于利用板书、 图表、直观教具等客观教学手段能有效增进教学效果。适当的板书、图表等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系统性,可以使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一目了然,可以减轻学生的语言障碍,从而有助于学生对另一种语言的掌握。比如在学英语单词dinosaur(恐龙)时,可根据其音标[′dains:]将其分解为如下图示[dai] (die—‘死’)[n] (no—‘不’)[s:] (saw—‘看见’ )意即这个动物‘已经灭绝了,现在看不见了’将其联想为‘恐龙’,这样就可以将“恐龙”这个比较难记的单词让学生轻松掌握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利用实物、图片、幻灯片、多媒体等直观教具来传递言语知识,这样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使课本内容形象化,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教学效果。

(4)环境语

从非言语交际角度讲,环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而不是自然环境。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本文着重对空间信息的概念进行阐述。空间信息是指交际者用空间距离传递信息,即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处理相互之间空间距离的方式。合理利用空间语可以加强交际的效果,有时还会超过言语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室的空间位置也会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所以,教师不应总是站在讲台后面而是应该适时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与学生的交流;同时,在信息交流极其频繁的英语课堂上,教师也应采取新颖的空间形式代替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传统空间模式。比如传统式的座位安排是将桌椅一排排整齐地排列在教室里面,这样便于教师对整个课堂的掌控,而这样却经常导致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所以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根据所教内容将传统式的桌椅排列改变成有利于教学的排列模式,比如在讨论某一话题时,可将座位按半圆形、方块形、或让学生自由结组进行讨论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平等地参与课堂学习,从而增强学生进行语言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补充形式,非言语交际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表现形式繁多的重要交际手段,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将非言语交际与言语交际结合必定能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不仅要精通言语表达的交际方式,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而且要有真正的非言语交际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非言语行为具有社会性(关世杰,1995),而社会性是指有一些非言语行为是人们后天学得的,是由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所共同享有的,因此,它已成为该群体文化的一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行为也就带有了各自的文化特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非言语交际行为要遵循英语文化背景,并且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输入英语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交际信息,引导学生体会学习异域文化的真正乐趣,使其既具备运用英语的言语交际能力,又具备非言语交际能力,从而实现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 Birdwhistell,R.S.Kinesics and Context[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0

[2] Mehrabian,A.Silent Messages[M]Belmont,Californ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71

[3] Patrick W.M.Nonverbal Communication (3rd Edition)[M]USA:Natl Education Assen,1988

[4] Samovar,A.L.;E.R.Porter and A.L.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言语交际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 体态语 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16-02

1 非言语交际与体态语

人类交际的分类根据角度的不同,分法也有所不同,从语言角度可分为言语交际(verbal communication)和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其中非言语交际指的是言语交际之外的所有交际行为。虽然研究者对非言语交际在狭义上的分类不尽一致,但大体上包含了手势、身势、微笑、目光、面部表情等体态语以及体距、体触及对时空的利用等。研究表明,在人类交际信息传递中,语言交际只占了7%,源语言(即词语的表达方式,而非内容)占38%,而其余的55%都是通过无声传递的:即,“the meaning conveyed=verbal communication7%+paralanguage 38%+body movements55%”。[1]可见,非言语交际在人类交际过程及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体态语,作为非言语交际一个重要的分类,对其研究恐怕要追溯到查尔斯・达尔文的《人类与动物的情绪表现》(“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对于体态语的定义和分类,Riall W. Nolan认为体态语是对大量非言语信息的统称,有些是自发的,有些不是;有些是明确的,有些是微妙的;同时它的分类体系相当庞大和细致。[2]Peter Collett 认为体态语要具有研究价值则必须满足四个条件:(1)必须是某种行为,即某人外貌的特征,躯体的动作等;(2)行动必须揭示出某人的某种心理,而且必须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3)行动必须引起注意;(4)要把行动的意味识别出来。[3]体态语根据角度的不同,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体态语、真假体态语、签名式体态语、颠倒式体态语、预示性体态语等。[4]

2 体态语与大学英语教学之现状

体态语的研究呈现出跨学科研究的态势,其涉及的学科相当广泛,如: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医学、动物学等。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及出发点,用各自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和研究体态语,促进其发展的同时也从受益于这门交叉学科,丰富了本学科的研究成果。

体态语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大致始于20世纪50年代,不过当时的研究并不系统,只是对一些现象和行为进行解释和评价。而后,随着其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了体态语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左右,中国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体态语在课堂内外的作用,一些研究者开始为其著书立作,教师也开始意识到适当地运用体态语给其课堂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效果。

然而,不得不提的是,虽然在教育领域对体态语的重视程度日益渐增,但相对与其他学科,其重要程度还远远没有被发现和承认,同时,其势必对教育事业带来的巨大变化也远远未被教育者们意识到。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首先,现今的各高校进人机制多以专业水平为考量。用人高校通常通过应聘者投递的简历了解其英语水平、是否有过留学经历及其他。虽然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聘用通常还有试讲的环节,可实际情况是,一名应聘者面对几位面试官的“课堂”并不能等同于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这样的“课堂”不能充分展现或者是远远不能展现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因为各种情况可能要运用到的体态语。面试官通常只能给出是否大方得体的体态评价,而其余评价则往往集中在语音语调语速、讲解的正确性、重点是否突出、讲解方式等方面。其次,教师的备课仍以准备讲课内容为主,极少有体态方面的准备。这方面在教研活动方面也有所体现。教研活动涉及教学和科研两方面,教学方面的教研活动,老师通常会进行集体备课、说课、教学方法讨论等,但极少有对教学体态语运用的讨论。

大学英语教学体态语研究不足,势必造成诸多问题:(1)体态语缺乏。体态语缺乏的英语课堂,老师如同传声机,课堂气氛势必沉闷,学生情绪调动不起来,课堂单调乏味;(2)体态语过盛。教师体态语过盛,过多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影响学习效果;(3)体态语运用不当。前文提到,信息交流中绝大部分的信息都是通过非言语传播的,作为非言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体态语的不当应用,势必造成信息的错误传递、错误理解,使交流受阻甚至发生误解,这是课堂教学不能容忍的。

3 体态语对大学英语教学之作用

体态语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的作用有些是教育事业领域所共通的,有的则是其独有的。作用之多,影响之大,非一言两语能说清,就不在此一一赘述,笔者就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3.1体态语本就是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应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同时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用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单单以教授英语这门语言本身已经不能满足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不管是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还是用英语进行成功交际,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的要求,都需要我们将体态语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部分。中国文化决定了中国人在体态方面相对含蓄内敛,而西方文化则包含了更为大胆的体态语,西方人在交际的同时也更多也更大空间地运用体态语,因此,要学好英语这门语言,以期成功用英语交流,了解中西体态语的差异,正确应用体态语是必修内容。

3.2适当地运用体态语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

大学英语课堂,教师大部分时候运用英语授课,势必给部分学生在理解方面带来一定的困难。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能帮助学生跟进上课的进度。同时,运用体态语与语言相结合地讲解词汇、句子、课文和文化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

3.3适当运用体态语能促进教学双方的课堂状态

前文提到,缺乏体态语的课堂教学方式势必呆板无趣,无法调动学生的情绪。教师上课将讲解与体态语相结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作为教师本人,也能将自身调动起来,拉近师生关系,两者达到良好的互动,增进教学效果。

3.4课堂体态语的运用符合交流的本质

教学历来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并不是单方面知识的传授。互动即交流。交流离不开体态语,否则交流就不能顺利成功进行。只有结合了体态语的课堂教学,学生接收的信息才更完整。

4 改进的措施

教师的人才引进机制肯定了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的能力,要加强教学效果,则更应该强调体态语的运用。近些年,我国普通高校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步步提高,从最早的取得专业八级证书,到取得专业硕士文凭,如今更是要求有出国留学经历、博士文凭,甚至是职称要求。这些要求决定了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是过硬的。

然而中国教育事业几千年发展以来,师生关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同时也不再是那个站在权威的立场上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当今的教师对学生而言应当是亦师亦友的角色。显然,不能很好地运用体态语的大学英语教师,能难完成这个亦师亦友的角色。以下是几点建议:(1)教师应全面学习体态语的基本理论。体态语研究历时已近150年,其早已自成体系,有着完整的理论框架,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

(2)教师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这样的语言类教师要认识到体态语的重要性,自觉将言语和非言语相结合,将体态语的运用带入课堂;(3)体态语的研究和讨论应是大学英语教师教研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鼓励学生在课内课外的交际中恰当地使用体态语以提高交际能力和效果。

5 结语

新形势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单单是语言本身的教授已完全不符合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要求,培养能较好地运用英语在工作学习中进行交流,同时具备各种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生对新时代的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今的大学英语教师单单是专业过硬,举止得体大方,为人师表,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很难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从而进行各种互动。体态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改善这一情况的途径。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历时多年,但在教育领域,尤其是课堂教学实践方面,仍然欠缺。认识其重要性,并加以应用,势必给课堂带来新鲜的空气,促进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Everett M. Rogers & Thomas M. Steinfat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999: 162. Waveland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