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拿来主义问题探究

拿来主义问题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拿来主义问题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拿来主义问题探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境设计;艺术性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学习实际展开教学设计优化活动,以提升课堂教学的适合度。教师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多元教学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多元互动感知,构建个性语文学习认知体系。语文教学离不开形象和情感,如何进行艺术性创设,成功激活学生内驱动力,为语文教师教学设计创新提出新课题。

一、问题情境,启动学生学习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预先设计思考问题,这是语文教学最常见教法运用。即使在传统课堂教学设计中,利用问题激活学生学习思维也是普遍做法。教师在具体操作时,如何做到精巧,还需要教师做出多方面的考量。首先是对教材文本展开深入探究,教材文本大多属于经典著作,其艺术价值毋庸置疑,从什么样的角度展开思维切入,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探究。其次是对学生个性学习情况进行学情调查。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悟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之中,对学生学力实际进行调查,这样才能针对学生思维实际进行科学设计。再就是问题投放时机需要把握,学生自主学习之前、学生思维启动过程之中、学生课堂训练遇到困难之时,都是比较关键的节点,如果此时给出问题设计,对学生一定可以形成重要帮助。

高中学生有一定思维能力,教师设计问题时,需要切准学生思维脉搏。在学习《拿来主义》时,教师先让学生分析课题,然后给出问题设计:本文课题属于议论文标题的哪种类型?看过这个标题,你感觉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学生快速介入自主阅读学习之中,急于要找到问题答案。经过一番阅读分析,很多学生有了自己的看法。在具体讨论反馈时,学生个性观点很多。有学生说:文本题目是“拿来主义”,这是引出了议论的对象。鲁迅先生给出的^点是:要用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而不是照搬照抄,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文化传承。也有学生认为:“拿来主义”是一种继承意识,对文化精华需要不折不扣地继承,对文化糟粕也要采取剔除的方法,不能全盘接受。当然,也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拿来主义”就是照搬照抄,不然怎么叫“拿来主义”呢?鲁迅提出这个问题,其着眼点是批评文化传承中的教条主义,对那些不正确的传承意识进行抨击。学生出现意见分歧,教师发动学生展开大讨论。学生开始争辩,教师及时介入,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度解析,促使学生很快形成了学习共识。

教师针对课题展开设问,有效启动学生学习思维。“拿来主义”这个课题非常有创意,如果不认真阅读文本是难以准确把握其要义的,教师针对性给出问题设计,抓住了学生关注点,具有很强的激发效果。学生快速介入自主阅读学习之中,并自发展开相关讨论,形成了个性认知。教师问题设计带有启发性,其运用价值是极高的,这说明教师问题设计具有较强艺术性。

二、媒体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所谓媒体情境,是指教师借助多种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实物、挂图、多媒体等,都属于媒体范畴,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媒体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介入,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已经成为教学常态。多媒体具有强大展示和联网功能,教师将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动画、文字等信息,以声光电形式传递到学生面前,对学生感官造成重要冲击,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重要促进作用。在多媒体运用中,教师要注意追求实用性,而不是搞“花架子”,更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甚至患上多媒体依赖症。

多媒体应用要适时适度,教师在具体设计时需要掌握好尺度。如《宝玉挨打》学习,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相关片段,学生观看热情很高,教师发动学生讲述《红楼梦》相关认知,特别是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展开评价。学生大多对这个内容有一定了解,发言比较积极。有学生说:《红楼梦》中主要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贾母、史湘云等,这些人物性格个性鲜明。如贾宝玉,他性格表现为叛逆,对功名利禄不感兴趣,不愿意走向仕途,比较清高。林黛玉则表现比较柔弱、善良,给人的感觉是凄美、可怜,体弱多病,注定其悲惨遭遇……也有学生说:要说个性,我说王熙凤最为典型,她精明、干练、灵动、泼辣,当然也有见风使舵、两面三刀、尖酸刻薄的一面,这个人物性格刻画最为成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教师跟进引导:《红楼梦》人物众多,咱们单说这贾宝玉,他因为叛逆,自然做出许多“出格”的事,所以他才会“挨打”,他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被谁打了呢?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感受到什么呢?学生快速进入文本阅读之中,教师巡视,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启动多媒体播放《红楼梦》电视剧片段,成功激活了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对《红楼梦》相关情节有了一定认知,也为教师发动学生展开人物性格讨论创造条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顺势引导,将学生关注视线慢慢牵引到贾宝玉身上,学生为获得相关认知,只有展开自主阅读学习,课堂教学引导进入正轨。多媒体运用有其独特魅力,学生被相关情节所感染,学习关注点被集中,这为课堂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互动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品质

课堂互动情境创设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所谓互动情境,就是合作学习情境,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互动学习活动,不仅能够集合学生集体智慧,还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质。集体学习活动时,要体现集体、协作精神,每一个成员都需要主动参与交互活动,这对提升学生交际能力也有一定帮助。在互动情境设计时,教师要注意互动形式的创新和优化,用丰富的合作学习形式性,调动学生参与交互学习的主动性。小组辩论、小组竞赛、小组对话、小组演绎、小组展示、小组调查等,都属于合作学习形式,教师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学习实际需要给出适当设计,自然可以激活课堂学习气氛。

《阿Q正传》全文共分九章,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每一个小组挑选一个章节展开赏析教学设计,并将相关教案计划提交班级评价。学生拿到任务后,小组组长进行相关分工,阅读文本、搜集信息、展开设计、讨论取舍,各个小组行动有序,学习研究气氛正浓。在成果展示时,很多小组都有创造性发挥。有小组赏析第一章:序――介绍阿Q身份、地位。教学目标:自主阅读文本,扫清文字障碍;理解文本基本意义,熟悉铺垫写法;初步了解阿Q身世。教学过程:首先是自主阅读文本,疏通文意;其次是提出阅读思考问题,引导思维逐渐渗透;设计合作学习,讨论相关议题;给出课堂训练,巩固学习认知。教师对这个小组教学设计进行评价:设计思路比较明晰,具有可操作性,但不够细致,切入点交代不够。有学习小组选择第五章节: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再写阿Q

畏强凌弱。这个小组赏析设计主要是围绕课堂演绎展开的:首先是阅读文本相关内容,理清人物关系,进行角色分配;其次是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设计相关台词;最后是展开多重排练活动,磨合演出效果。教师同样给出评价:设计创意无限,能够有效调动学生感官参与到文本赏析活动之中,但人物性格分析、台词设计等环节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赏析设计,为学生提供重要锻炼机会。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一般是难以参与其中的,这里放手让学生操作这个任务,给人以新鲜感,可以有效激活学生参与热情。让学生集体设计教案,需要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因为教学设计包括众多内容,需要每一个成员都给出支持,才能顺利完成相关操作,所以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互动交流品质。

四、演绎情境,丰富学生学习感知

高中学生大多对课堂演绎活动往往持排斥态度,这是虚荣心在作祟,但学生对课堂演绎活动还是充满期待的。因此,教师在演绎情境创设时,需要关注不同群体学生实际需要。班级活跃分子,对演绎活动是比较欢迎的,而部分学生不愿主动参与演绎,却对观看课堂演绎有敏感性。教师在具体设计时,需要观照不同群体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课堂演绎是对教学内容的形象化解读,为学生提供更为鲜活、立体的学习感知机会,对激发学生学习思维也有一定积极作用,教师要合理运用课堂演绎教法,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在学习卡夫卡的《变形记》时,教师课前让几个学生编排了课本剧,课堂教学开始时展开演绎活动。教师简单致辞:一个小人物,勤劳、善良、有责任心,不仅没有得到善报,还被变成了甲虫。他的命运最终向何处发展呢?请看课本剧《变形记》。第一个出场是主人公格里高尔,他身上背着一个硕大的甲壳(纸糊的),引发学生一阵哄笑。人物自我介绍:我是一个善良的人,但命运却不够公平,我拼命干活,在公司受老板的欺负,在家里也不被重视,我被变成了一只甲虫,要我如何面对世人呢?我这日子该怎么过呢?“妹妹”出场:哥哥是一个可怜的人,辛辛苦苦工作,在公司是好职员,在家里是好孩子,可他却遭到了不公待遇。如今,他身体越来越差,还在为还清父债而操心,我要给他以照顾。“父亲”出觯何艺獠徽气的儿子,不知干了什么坏事,遭到了天谴,现在变成了甲虫,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真正成为废物了。……课堂演绎在继续,学生观看热情高涨。教师适时给出引导,学生学习进入佳境之中。

拿来主义问题探究范文第2篇

一、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语文活跃思维

在中职语文创新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实践体现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讲解者,而是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语文知识,利用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阅读课文内容,逐步深入地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体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教材中的生字、生词。在学生学习环节,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分析、探究课文内容的方法,让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二、设计趣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他们在已有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掌握课文内容。利用问题作为指导,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在积极思考中,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把解决问题作为课堂学习的目标,用掌握的语文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把已有知识进行整理,使知识更具有条理化,让他们从知识体系中选择合适的信息,顺利解决问题。因此,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在设计语文问题时,要深入挖掘课文的内涵,从课文出发,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思考,敢于分析更难的问题,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题目中的“最美”含义是什么?在问题的指导下,学生首先进行了课文的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通过思考和分析,学生找出了“最美”坟墓的含义:因为托尔斯泰是伟人,伟人死了,却葬得如此朴素,体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在问题教学中,为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主动质疑,引导他们针对疑问提出问题,并认真分析和探究所提问题。通过主动质疑和解Q疑问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使他们运用通过努力学习获得的语文能力解决问题,有效发展他们的语文创新思维。

三、开展合作学习,拓宽学生的思维面

合作学习是以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他们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和探究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在合作讨论中,学习氛围浓厚,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能大胆地发表对问题的意见,使合作学习在热烈的氛围中进行。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能够让他们多个层面对知识进行探究,有利于促进他们思维多元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拿来主义》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针对: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拿?怎么拿?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思维活跃性和创造性,提出很多新颖独特的看法,激发他们的思维灵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把话题向课外延伸,让学生讨论一些有关与“拿来”有关的话题,以强化对该问题的认识,使他们在对待外来文化时保持正确的态度,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

四、开展多样化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深刻感悟

拿来主义问题探究范文第3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那我们如何充当课堂上的智者呢?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提问宜“曲”,不宜过直,要讲究提问的技巧

比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时,总免不了要讨论人物的性格。如果我们每次涉及到这个问题时,都这么直截了当地问:“这件事体现出了人物什么性格?”那么一次两次尚可,次数多了,学生定会感到乏味,以致对讨论提不起什么兴趣。此时,教师不妨跳出来换一个角度思考,换一种方式提问,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一位老师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分析到林冲的性格时,他不是问:“这儿体现出林冲什么性格?”而是换了一种问法:“同学们,大家说说看,这件事要是换成鲁智深会怎么处理呢?”这一问可激起学生兴趣了,在对两人的比较中,林冲的性格也就自然地凸显出来了。

再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他十分讲究“曲问”的艺术。他在教《愚公移山》时,讲到“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时,没有直问这两字的意思,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这一问就使这两字的意思深深烙进了学生的脑海。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魔棒,掌握了它,我们自会成为课堂上的智者。

二、问题要精当,不宜烦琐,要有主次之分,要能突出重点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被摒弃后,有的课堂就走向了“满堂问”。你问我答,热闹非凡。殊不知,问题过多也会有害。老师的“问”代替了学生的“学”,学生忙于应付提问,必然会减少思考的时间,课堂效率自会降低。再者,问题过多,难免会趋于烦琐。

比如一位老师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他提了如下一些问题:

1.行刑前、行刑时,围观群众对卡西莫多是什么态度?

2.为什么用这种态度对待他?

3.卡西莫多的态度是什么?

4.他愤恨失望的原因是什么?

5.相对于群众,爱斯梅拉达的态度是什么?

6.卡西莫多为什么会流泪?

7.群众为什么会喝彩?

这些问题很明显是按情节发展顺序罗列而来,未经整合,故难免琐碎。问题一路问下来,平均用力,致使层次不够清晰,重点难以突出。这就要求教者应对问题进行有机整合,该合并的合并,该明确的明确,从而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是学生能从你的问题中有所“得”。

三、提问应在“无疑处生疑”,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那些容易被他们所忽略但往往又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内容

例如《雷雨》中,周朴园与侍萍相逢的那场戏。为了表现朴园一步步惊觉出站在眼前的就是侍萍时的复杂心态,先生设置了对侍萍身份的四问:

1.“你――你贵姓?”

2.“(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3.“(忽然立起)你是谁?”

4.“(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这四问穿插在剧本情节中,学生读起来觉不出问题,很容易忽略过去。但如果我们深入探究,将这四问罗列在一起,本无疑处也就生疑了。“这四种不同的说法显示出人物什么样的心态变化?”从“你――你贵姓”的冷漠的客气,略略地警觉到“你姓什么”的直接,再到“你是谁”的惊疑、紧张到最后的“你,你是――”的恍悟,将两人相认的这场戏表现得跌宕有致,很是富有戏剧的情味。此处,除了指导学生品味这四句台词,还应设计些小问题帮助学生赏析三处舞台说明。三种动作,三种心态,着墨不多,却刻画到位。大家的笔法,独到的匠心就在这浅易之中传达了出来。

笔者认为,老师应该让自己练就一双“慧眼”,能够从浅易处挖掘出深意,让学生“无疑处生疑”,在问题中开启学生的智慧。

四、对于较难的问题要善搭台阶

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不可能迎刃而解,这就要增加思考的阶梯。其方法是无梯时架梯,有梯时增加阶梯的密度。例如讲解“拿来主义”时,就应多设几级提问的阶梯:“拿来”是指什么而言?“拿来”的原则、方法是什么?“拿来”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是“拿来”?“拿来主义”的重大意义何在?这一连串的问题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才能启发学生对“拿来主义”有一个逐层深入的了解。再如讲《过秦论》时,笔者根据秦国兴起、强大、统一全国及其灭亡的过程,精心设计了四个台阶式问题:

1.秦国兴起时实行何种基本国策,起何作用?

2.秦孝公以后的80多年,又为何能进一步强大起来?

3.秦始皇统一天下是偶然的吗?为什么?

4.秦朝迅速灭亡的基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这几个问题,由于“解答距”的长短不一,形成了问题的梯度,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随之逐步提高。

五、提问要注意设计语言

一个问题的提出能否让学生明白、接受并积极思考,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问题的语言组织形式。笔者认为提问首先要明确、具体,不能大而无当,让学生无从下手。

比如,一位老师讲《声声慢》,在诵读完这首词后,老师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同学们,词读完了,下面请大家概括一下画面。”这种问法,我们常在课堂上听到。问得很随意,没有考虑到自己的问题是否说得够明确,够具体。结果导致学生难以把握,无从下手。好在这位老师注意到了学生为难的表情,考虑到学生较薄弱的基础,这个老师又补充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读完这词后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在想什么?”这个问题较前一个问题就显得具体、形象、明确得多了。学生有了一个思考的方向,问题也就提得更有价值了。

其次,提问的语言要有一定的情趣性,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一位老师教学《长亭送别》的第一个场景时,问了这么一个问题:“俗语云‘女为悦己者容’,莺莺为何无心妆扮呢?红娘不知,你知道吗?快从曲子中去找一找吧!”这个问题无论是俗语的运用,还是“红娘不知,你知道吗?”的巧妙激发,都充分显示出这位教师的智慧。

当然,上述课堂提问的艺术并非是孤立的,一堂课并非只是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更多的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互相渗透。这就需要教师对问题教学法有更深的理解,努力掌握,灵活运用方能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拿来主义问题探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绘本;有效;策略

绘本是幼儿读物的一部分,轻松明快的画面、易于理解的道理符合幼儿阅读的口味,让幼儿在零压力的情况下,带着好奇、兴奋的心情进行阅读。画面的有效结合,使他们的心灵感悟到世界的缤纷和丰盈。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绘本数学教学就是通过有趣的童话情景,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涵盖在幼儿平时的日常游戏中,巧妙地让幼儿了解某一数学元素,让他们通过阅读、讨论、探索、操作来理解数学概念,巧妙地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最终获得感性的、具体的数学经验。

一、数学绘本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数学绘本作为数学活动中的一部分,通常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却总有以下情况,我总结为这么三点:拿来主义、过分依赖、无层次。

1.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是指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一些数学绘本在内容设置上并不适合本园、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的需要,但教师在选择素材时觉得绘本中只要有数字、有画面在内,就认为是数学绘本,并讲完绘本内容,聊两句有关数学的信息,就是完成数学绘本的教学。

2.过分依赖

过分依赖是指在活动过程中存在着“盲目崇拜”,过分依赖数学绘本,活动预设侧重于机械的“复制”与“照搬”,缺乏重点、创新与个性,影响了数学绘本的实施效果。

3.无层次

无层次是指对不同能力层次幼儿的已有经验观察粗糙,绘本内容毫无挑战,对本班幼儿兴趣点的把握尚缺火候。

二、指导策略和方法

1.挖掘数学元素,提升幼儿对数学的敏感度

数学绘本的特点在于有效地转化数学教育的枯燥和空间想象性,它包含了各种数学内容,比如,分类、计算、物体的排序、规律,还有测量等内容。在进行绘本教学的时候,首先应把握住绘本的数学灵魂,分析绘本对于幼儿来说,可以掌握哪些数学知识,这也是绘本教学的基础步骤,同时还应根据幼儿的特点来选择绘本。幼儿喜欢故事有互动的,情节曲折,有探索的,让幼儿能够发现和寻找的。因此,我们应寻找一些能够刺激幼儿探究推理、易于观察的绘本,以此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2.遵循绘本原则,削枝去干,“吃透”绘本核心

在选择好了绘本之后,必须反复咀嚼,“吃透”绘本的核心思想,遵循幼儿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本班幼儿的特点,寻找数学绘本与本班幼儿知识经验的最佳契合点,针对实际,对绘本内容进行必要且有个性的“增”与“删”,凸显亮点,去掉一些无用的画面,真正把绘本的价值发挥到最高的程度。

3.紧扣教学环节,轻松完成数学教育

绘本教学只是数学教学的一个载体,它并不是让幼儿完整地讲述故事,也并不是让幼儿了解绘本的画面,它是一种高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它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灵动地运用。在教学中,需要保持绘本的原汁原味,但是在此基础上也要转变教学目的,这也需要自我不断推敲、研磨、修改、调整,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称之为“数学绘本教学”而不是简单的“绘本教学”,这样的教学活动才会让幼儿的数学阅读之旅像魔法一般,神奇而有趣。

4.数学对接生活,延伸数学绘本的实用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由一定的数按照一定的形和序构成的世界,在教育回归生活的大趋势下,幼儿的教育数学也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能让幼儿自然、轻松、愉快地学习,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优秀的数学绘本教学,就像带着幼儿坐“过山车”一般,由最初的慢慢起航,到中间的曲曲折折,刺激探寻,再到结束的一片光明和美好,渗透到幼儿的心目中,同时也让数学知识深深地植入到幼儿的脑海里。也许这也是它最大的魔力之一:它把最好玩的、有效的、实用的数学知识宝库都隐藏了故事之中,等待着你慢慢地抽丝剥茧,慢慢地挖掘,每一步都是那么的有成就,又慢慢地深入脑海,开发了智力,又影响着他们的童年。

拿来主义问题探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中职;数学课程

一、整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拿来主义”成为了习惯.网络资源的共享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简单的鼠标点击就能将所需的课件或电子教案下载.另一方面也滋长了部分教师“拿来主义”的懒惰心理.事实上,就电子教案或课件而言,针对普通高中的素材非常丰富、但针对职业高中的素材少之甚少.相当一部分教师甚至连内容都没细看,就将章节条目、作者姓名等内容一修改就变成自己的,用到了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上课时,教师甚至自己对课件内容都不熟悉,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在这种情形下,教学效果何以提高.

2.原创作品制作水平有待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常用工具包括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几何画板等.即便是利用PowerPoint这一工具制作课件也是一门专门的课程,并不是简单的几次培训会插几张幻灯片就算掌握了这一技能.如PowerPoint(简称PPT)中音频、视频的插入、几何画板软件的调用、数学公式编辑器的插入、PPT中色彩搭配等都需要在日常制作使用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制作出美观、大方、实用的多媒体课件.

3.主观认识存在偏岐.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件制作耗时耗力,不如“一支粉笔、一本书”来得容易;有的教师尽管比较认可,但是只想坐享其成使用现成的课件,不愿意制作;有的教师制作课件仅限于公开课、评优课时使用,常态课中多媒体使用率不高.

二、整合过程中应该走出的几点误区

在学校大力推进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基本做到了人人都有计算机,人人会用计算机.但是将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还处于探索阶段.

1.多媒体课件与中职数学课程的整合应走出主观认识上“作秀”、“可有可无”的误区.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教师,首先,提高自身信息化素养以满足新时代合格教师的需求、.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课程的整合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仅仅是几个年轻教师亦或骨干教师的事,需要全员参与、团结协作、静心研究、共同提高.其次,应摆脱教学内容本身的枷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放眼学生的未来.一方面,通过数学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借助于多媒体解决课堂问题,更重要的是将信息技术作为解决更为普遍的实际问题及专业课程学习的工具,如,利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利用计算机作图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等;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作为21世纪以来传播信息的主要工具,是学生进一步深造学习、甚至于终身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

2.多媒体课件与中职数学课程的整合应走出为“有课件”而“做课件”的误区.首先,要想清楚“是否需要课件”的问题.诚然,在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有“是否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这一栏目.但是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以课件的形式反映出来.一般来说,课件呈现的应该是教师用言语无法完全表达透彻、亦或能够表达但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内容,如,数与代数问题、空间与图形问题、概率与统计问题,等.都可以考虑与多媒体课件的整合;其次,要想清楚“能不能制作”的问题.如果课件中仅仅是文字、符号的堆砌,想必学生也不会感兴趣,还不如不做.

3.多媒体课件与中职数学课程的整合应走出课件至上的误区.简单的说,并不是课前准备好课件就大功告成.课件的制作只能是教学准备的一小部分,课前准备更重要的应该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案.

首先,教材内容与课件内容的关系.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现在中职类学校使用的都是新教材.新教材中有很多亦或经典亦或新颖的例子值得教师课堂中借鉴并使用.因此,多媒体课件制作时应注意课件呈现内容与教材内容的相互补充,使两者相得益彰.避免出现教材内容与课件呈现内容完全脱节的现象.

其次,课件内容与学生的关系.课件呈现的内容一定是学生感兴趣的,但是不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都得出现在课件内容上.一堂多媒体课件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好课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以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工具,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讨论,从而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避免出现课堂反映热烈而目标达成度不高的状况.

综上所述,推动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课程整合的关键力量还在于教师.为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还需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掌控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促进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让中职数学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薛春玲.浅谈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课程的整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2]张仁升,王志强.试论高中数学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整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4).

拿来主义问题探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质疑 教材 能力培养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9-064-01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绝对主体。教师基于教材的重点,通过传统的灌输方式,将内容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只能按照教师设定的思维途径被动学习,从而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散失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机会。要想改变种状况,消除传统教学的弊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化新型人才,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做起,使其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开拓创新,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什么是质疑呢? 教育心理学表明:质疑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状态。而质疑能力则是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的一种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于质疑

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时段里,一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学生提问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逐渐降低。所以在幼儿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小朋友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老师的提问,而到了小学,这种现象就略有减少了。到了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民主,课堂气氛不融洽,使得学生争答抢问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就算是对老师的授课内容有疑问,也不愿或不敢指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用赏识教育,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

二.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有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也不一定就会积极质疑。因此教师还要在教法上多下功夫,多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质疑。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为他们提供质疑的土壤,而且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按照教育理论,问题情境的设置必须有趣味性、惊奇性,以唤醒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经验;或者能引起强烈的认知冲突,以诱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引起质疑。

三.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学会质疑、善于质疑

1.理论联系实际质疑法

理论源于实践。“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权威教材的理论知识,应该鼓励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由于学生认知和经验的局限,在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冲突和矛盾,于是便产生了质疑。比如,在高中生物选修一的生物技术实践教学中提到,酒的酿造是由于酵母菌的“功劳”,有学生联想到实际,提出疑问:“我家里酿了葡萄酒,但是我看到家里人在酿酒时只是放了许多葡萄和冰糖,并没有加入酵母,怎么也能酿成酒呢?是不是说还有其他途径可以产生酒精?”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也对书本知识的产生了质疑。在我的组织下,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同学们发表了很多有意义、有创造性的看法。有的同学大胆推断是葡萄自身的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有的说是在酿造过程中感染了酵母菌,还有同学说是由于葡萄本身感染了酵母菌或其他杂菌等等。我首先对大家给予了肯定,表扬大家讨论积极,然后继续在讨论的情境中诱导大家得出了正确答案。生物教材的内容几乎都可以联系到实践当中,所以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多鼓励学生联系实践,发现问题,继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因果质疑法

书本的每一个知识点的背后,都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复杂的探索过程。教师如果只是教导学生“拿来主义”,而不管知识点背后的发现过程,就有可能使学生只知“拿来”,迷信权威,散失提高探索能力的机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向权威挑战。

3.比较质疑法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通过比较相互关联或相类似的生物现象、概念、过程、规律的异同,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解决类似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逆向质疑法

正面的问题,反过来问又会怎样呢?经常让学生转换角度去思考,必然能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师多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另一面逆向思考,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了解知识点。

5.多维发散质疑

这点在高三第二轮复习课当中尤其重要。多维发散质疑要求学生从某一知识点出发,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的变换,向多个知识点扩散,形成立体的思维网络,从而产生许多新的问题。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构建知识网络等,通过这种发散质疑,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质疑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水平。

古人曰:“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每一个科研成果的形成,都始于质疑。不善于质疑的人,就不会创新,就无法达到现代化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敢于质疑,懂得质疑,善于质疑,不迷信权威,不固守成规,在质疑中探索真理,提高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拿来主义问题探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开放式英语作业,新课标 反思

『引言

新课标倡导 “自主性学习方式”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极其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让学生参加交际活动,形成交际策略。要帮助学生独立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并能不断修正和调整。要与学生一起思考学习过程并检查学习效果。要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其思维不能仅仅是接受型的,还应是具有批判性的和创新性的。在课堂教学中应增加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要培养学生合作与沟通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作业观,让学生有效地、乐意地完成课堂内外的作业,从而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到底实施课程改革的效果怎样,改革进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本文将从英语教学中“不起眼”的作业着手作一些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旨在使全体学生在素质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得到健全。为此,教师必须在设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其个性。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检测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标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多年的英语作业维持着传统旧习,以读、背、抄等机械方式为主,形式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偏重书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造成的后果是学生逐渐失去对英语作业的兴趣,有的学生往往马虎完成,敷衍了事。这种封闭的、僵化的作业模式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展,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如果反思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它存在着很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①作业缺乏个性化

人们都知道“削足适履”的成语,而现行的英语作业在某种程度上恰恰就犯了这个错误,搞标准化、同步化的作业模式。有些学校甚至严格要求整个年级作业统一,无视学生的个性和基础的差异性,搞一刀切,这样的作业无疑是学习兴趣的“屠宰场”。德国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人是有个性的,有差异的。而这应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的。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而如今的作业没有弹性,缺乏层次,这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因而就产生了作业抄袭现象和不做作业现象。

②作业重应试,轻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为了便于检查,教师布置的英语作业多为书面形式。而作业的目的除了巩固知识还有运用知识。除了书面形式:写之外,还有听、读、说。然而运用性作业因其操作性弱,反馈评价困难而在传统作业实践中被淡化。由于作业形式的单调和乏味,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而且综合运用能力得不到发展,。这些我们从每年的师范院校的面试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许多考生文考成绩很好,但在面试时口头表达能力差,朗读水平低,唱歌和表演能力更差。所以传统作业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实践能力,达不到作业的目的。

③作业随意性,或是拿来主义, 缺乏研究

有些教师认为“锯响就有沫”,布置的作业在量和质上都比较“随意”,对所提供的作业资料基本上采用“拿来主义”策略。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热衷于搞“题海”战术,布置作业图“量”不求“质”,加重了学生负担,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拿来主义”不但耗时耗力,而且也在逐步消磨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④作业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缺乏激励

传统作业对学生的评价都是从对与错、完成时间等方面分析,根本无法透视完成作业的过程。另外,传统的作业评价常注重作业本身的客观结果,轻视人的主体情感,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作业态度很被动,抄作业现象十分普遍。

这些弊端的存在使得学生做课外作业的兴趣不高,作业质量可信度不高,不利于学生习惯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业的效果不令人满意,有些作业甚至抹杀了学生的学英语的兴趣。这些弊端与新课程改革是格格不入的, 所以我们必须研究探索新课改下的作业的特点。

二、新课标下的作业模式和特点的探索

在新课标指导下设计的课外作业应该是怎样的呢?

1、层次性

由于学生存在着智力水平,认知结构和学习动机,心理、个性等差异,学习能力发展不均衡,所以作业的设计要尽量从各层次的学生实际出发,依据最近发展区,建立多层次的弹性作业结构,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通过不同度,不同量的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坚持差异理论,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作业需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让他们有创造性的自由发挥,让学的好的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的劲头,而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自信。

作业如何处理,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处理,设计一个作业“自选超市”, 让学生自由选择, 这样就让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得到了不同层次的发展。分层作业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厌学,抄袭等现象大为减少,并解决了“吃不了”与“吃不饱”的问题。

2、多样性

新课标尤其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剥夺学生的 “学习的主人”权利。在作业设计过程中,可让学生充分享受其“”。可采用自编型: 变作业由“教师布置,学生执行”为学生“自产自销”。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主地、富有创造性地编拟作业题。 同时还让学生们把自己的“产品”和同学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最后根据自己设计的作业进行练习。在自编自练中,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 也可采用合作型: 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方面的共同合作来完成某项作业。如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又互相竞争,他们练习的热情高了,效果也好了。另外,作业形式应从单一的书面形式,发展到书面、口头、实践、专题研究等多样形式,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

3、趣味性

爱因斯坦说: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成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们负担,作业如果成为学生的一种业余负担,那还谈何有效完成,谈何巩固?教师的作业设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摆脱单调乏味的重复练习,要增加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另外,学生逞能好强,勇于竞争,训练中适当设计竞赛的练习。可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这种作业的过程充满着趣味,并且让学生从中悟道,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这正是新课标的宗旨。

4、创新性

学生课外作业的设计应侧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养成创造性个性的作业。如在学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四Unit 1 Advertising, 在课文学完之后,改变传统的复述课文内容为设计一个广告,可以是为学校或自己感兴趣的产品等。在制作过程中,充分运用文中所学的广告设计方面的知识。或让学生注意身边的广告,解说其成功或不足之处,同时作为一个明智的消费者,透过广告解读产品。这样,不仅巩固了文章的信息,加深了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践证明,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在创造能力要靠教师具体的教学活动去孜孜不倦地发掘。

5、计划性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加考虑,很随意的拿来,实际上,对学生来说是时间的浪费,对于英语能力的提高也是无济于事。在作业的设计上一定要精心计划。教师针对本班级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根据《新课标》学生应达水平要求,来制定有班级特色又顾及学生个体差异的长远作业目标和短期作业目标。作业材料一定 “求质而不追量”。精选材料而不是“拿来主义”。如高三的作业:教师根据一定的目标去精心挑选,而不是随意地发综合试卷,模拟试题让学生进入题海中。

6、网络化

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也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师生课外可以借助网络来交流。我们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学习网站,建立交流论坛,学生能在网络上收集整理英语知识,并利用计算机来完成相关作业。然后把作业放到论坛上或E-mail给老师。这样显得既及时,生动又拓宽学生的眼界。

7、人性化

作业评价要有人性化。作业是学生和老师间一根关系纽带。教师应利用好这纽带,融化、加深师生情感,来挖潜学生学习英语的非智力因素。所以对作业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看结果,打个分或打个等级,更要关注过程,然后给予合适的鼓励性的批语。如: You are great, I'm proud of you.Wonderful! I appreciate what you have done in your exercise-book and believe you will be successful in your English study.The harder you work, the sooner you will improve. Not only energy, but also persistence is necessary to success.教师不要吝啬表扬语,有道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师的热情和真诚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思想转折和学习成绩的飞跃。

总之,教师要重视这所谓的“不起眼”的作业,精心设计能体现学习的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要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使得学生通过做“有质”的作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英语综合能力,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思维习惯和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书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拿来主义问题探究范文第8篇

网络环境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语文教学

当前,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资源共享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学习环境,拓展了教学时空,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如何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使之有机融入语文课堂,实现整合性发展,优化现代语文教学,从而培养新世纪所需的综合型人才,是摆在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程整合式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差别的全新的教学模式。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为他们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种学习方式追求的是:

1.发挥网络优势,开辟网上学习园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学习环境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变化,运用网络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网络上阅读文字材料,听取声音材料,观看二维、三维的静止和活动的图像,这种新形式的信息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更为顺利的理解信息,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去探索,去设想,进而去创造。

2.发挥网络优势,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探究能力和协作能力,使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应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协作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网络学习环境的新变化,使网络在主动学习、协作探究等方面具备了更多的潜在优势,可以为这种学习活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如学习《拿来主义》这篇课文时,可引导学生探讨“网络资源与拿来主义”这一课题,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这一系列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在深入研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活动中体会到网络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着多么重要的促进作用。

3.发挥网络优势,开辟网上公众论坛,开展探讨交流和协作,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发展自己的个性。

传统的课堂学习多个人化学习,少个性化学习,学生们共同讨论教师提出的某一个问题。而网络化学习则提供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例如,在《名句与名楼》的作文学习中,有的学生发挥擅长说明的特点,写说明性的文章;有的发挥擅长说理的特点,写议论文;有的发挥创意的设想,写创意书,等等。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现和挖掘自己的潜能。

二、互动学习模式是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核心思想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程整合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学习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不但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而且也给教师在专业知识上、信息化素养上、知识范围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再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有一定程度的、甚至是相当的信息素养。其次,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教师从旁予以帮助、指导。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这样互动式的教学就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三、语文网络信息化教学方式

由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程整合教学是利用现代技术学习课程,因而在要求学生学习好语文课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中引入网络环境,提高了课堂效率,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能超时空、多方位地感受世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他们不仅能学到丰富的课外知识,更能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带给他们的无限乐趣。

四、构建课程整合有效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改革的导向,课程整合必须要有评价的良性制约,只有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科学评价体系,才能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的整合教学。

首先,坚持整体性。要科学评价网络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及应用效果,运用整体观念对教学媒体设计进行分析整理,要看是否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网络的运用是否面向全体,应用效果是否落实在帮助“全体学生”实现教学目标上。

其次,突出发展。课程整合的评价要突出发展,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潜力,体现评价的过程性等,教师对学习过程是否全程把握。还要重视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让学生参与评价内容与主人标准的制定,能促进学生反思,保证网络与语文课程的有机整合。

五、对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

思考一:网络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实践中的效率问题;

思考二:网络资源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地位问题;

思考三: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体,网络为用;是实现二者之间平衡的基础;

思考四: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尽管在整合的实践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和困难,但计算机及网络的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观念,同时对语文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程整合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社会的关注,也必将对传统的语文教学造成冲击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科润,夏祖瑞.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媒体整合的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