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客教育内涵

创客教育内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创客教育内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客教育内涵范文第1篇

创客教育丰富了创新教育的内涵,并作为创新教育的新路向而被赋予重要的历史使命。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平台,高校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而创客教育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高校应积极推行创客教育,把创客教育运用到教学的各环节中,为此,要在转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素养、创造学习条件、营造文化氛围等方面下功夫,使创客教育成为推进教育改革的新抓手。

关键词:

高校;创客教育;创新;协作

在中国,“创客”受到广泛关注与两件事有关:一是克里斯•安德森的《创客:新工业革命》中文版的出版;二是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思想。创新不足、在核心技术领域的落后,已然成为中国人的痛。在现代社会,毋庸置疑,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人们应对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1]。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客教育作为创新教育的新抓手而被赋予重要的历史使命。

一、“创客”与“创客教育”

创客源于英文“makers”,指有兴趣把创意变为现实的人。就“创客”二字的字面理解,“创”指创造,创客就是勇于创造的人,其核心在“创造”,创造不同于制造,蕴含创新。“创客”一词的意义在于,把创造与制造紧密联系在一起,创客就是集创造与制造于一身的人。在手工制作时代,创造与制作是合一的,创造者就是制造者。工业革命的发生,特别是流水线的出现,使创造与制造分离,产业工人成为执行指令的机械劳动者,工人的创造本能受到严重抑制。互联网的出现,又使创造与制造一体化再次成为可能,但这不是简单地回归,而是现代科技革新的结果。《创客:新工业革命》的作者安德森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的普及使制造业桌面化,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设计师,而且这些人能够利用互联网资源以较低的成本把自己的创意转变为实际产品,这些人就是新一代的创客。对比流水线上的工人,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看清“创客”的本质。与流水线上的工人的区别在于,创客控制生产工具,而流水线上的工人为生产工具所控制。《摩登时代》中的查理完全受控于流水线,没有任何自主性,也因此而没有任何创造性可言,“原因很简单,因为生产工具不受查理控制,相反,生产工具控制着查理”[2]。受控于生产工具,劳动的过程必然是枯燥的,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关系也必然是紧张的。与之相反,创客掌握生产工具,设计什么、创造什么、怎么创造,完全由自己做主,因此,人的创造热情被极大提高。创客就其实质而言,就是指掌握生产工具而勇于自主创新、创造的人。我们视创新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事实上,我们的创新能力不足,尤其在核心技术竞争中处于劣势。中国人的基因中并不缺乏创新因素,很多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就能说明这一问题,但我们注意到,这些获奖科学家多是在国外接受教育并取得重大成就的,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中国的教育。创客教育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为我们的创新教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可能方案。我们对创客的关注点不同于美国,美国人更多地关注其制造业,鼓励亲自动手参与制造,而我们对创客的关注点在“创新”,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智造”,解决中国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的创客教育也因此而不同于西方,西方创客教育的目标是要“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利用技术与方法创造产品与工具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我国学者心目中的创客教育就是创新教育,其目标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3]。笔者以为,这两个目标并不冲突,前者是实现后者的重要途径,离开前者,后者也就无法实现。西方的创客教育“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提升,应该说是毋庸置疑的”,能够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但由于“完全没有发挥主流、正确创新意识的统率与引领作用”,而没有解决“为什么要创新”和“为谁创新”的问题[4]。实际上,任何创新都内设“为什么要创新”的问题,不然创新行为就不会出现。至于“为谁创新”的问题,在全球化时代,任何科技都既可以为我所用,也可以为人所用,但由于国际竞争和国家安全等因素,只有自主创新,才能不受制于人,应该培养青少年“为谁创新”的自觉意识,但这样一种意识不是在说教中形成的,而是在实实在在的创新能力培养中实现的。我们的创新教育正是由于过于强调“为什么要创新”和“为谁创新”这样的意识教育,而使创新行为受到太多的干扰。创客教育就是要还创新教育本来面目,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其实质就是在创造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二、创客教育的内涵解析

创客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还是一种教育理念。要发挥创客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就要对这一教育理念有正确的认识。

1.创客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狭义的“创客”,即在实物制造上有浓厚兴趣的创业者,而是一种教育思想革新

由于安德森《创客:新工业革命》一书的广泛影响力,创客与制造、商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创客空间的出现,就是为创业者提供创新平台来创造商业价值。高校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而这些人中只有一部分人可能成为“创客”,大多数人则不是,因此,创客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如果把创客教育理解为以培养创客为目标的教育,就会使创客教育成为对一部分学生实施的专门教育,这样一种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特权教育,与创客教育的精神是相悖的。创客运动兴起的意义在于参与的广泛性,更多的人可以参与设计、制造,使人的创造本能得以发挥,在某种意义上说,创客运动指向的是人的意义的实现,而这正是创客教育的意义之所在。创客教育不应是培养人的某一方面的才能,这是专业教育的任务,而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本能,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2.创客教育不是一种附加的教育,不是在教育之外开设的附加课程

“创客教育注重知识教育目的、知识内容结构乃至教师角色等方面的调整,不只是技术性问题,更是教育思想的变革,非附加创客教育课程所能及”[5]。姜奇平在为安德森的书所写的书评中揭示“创客”的实质,创客是再工业时代的新人,其特征是人与工具、与劳动成果的再结合,人不再受机器等生产工具的奴役,享受着创造的快乐,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创造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换句话说,创客是人的自我革新,而不是制造产品的工具。这是创客教育所应继承的创客文化。创客教育应以人的自我完善为目标,把着眼点放在人之为人的意义上,而不是放在人之用上,而人的自我完善的核心内容就是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人之意义与人之用是不二之体用关系,二者不可分割,离开人之用,人之意义就无以彰显,而离开人之意义片面地强调人之用,则导致人的工具化。创客教育就是把人之意义与人之用二者融为一体,以人之用彰显人之意义,以人之意义的实现来推动人之用。

3.创客教育丰富创新教育的内涵,为创新教育提供新路向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客教育为创新教育提供新思路和新的可能方案。创客教育由创客运动引起,必然继承着创客运动的基因。创客运动的特点是开源、分享和协作。开源,本指开放软件源代码,使他人能够利用该软件平台进行开发、创新,现在,开源已成为一种思想,即自由、开放、协作的精神和知识、信息共享的理念。安德森对阿里巴巴模式表示赞赏,称其“绝对是创业者快速、低成本进入生产环节的便捷之道”[6],他由此指出,中国生产的变化完美契合了“创客运动”代表的由互联网推动的创新与创造的改变,但他对中国能否在创新领域也做出相同的贡献表示怀疑,因为他对中国人的分享意识与协作精神信心不足。现在的重大创新都难以由个人完成,都是创新团队长期协作的结果。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协同创新,就是通过资源共享来推动互相之间的协作。中国的信息、资源占有者都有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而这种意识不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相互之间高层次协作的开展。因此,创客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DIY精神,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分享、协作精神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自觉意识。

三、创客教育的实施策略

创客教育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高校要在转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素养、创造学习条件、营造文化氛围等方面下功夫,鼓励教师把创客教育运用到教学的各环节中,使之成为推进教育改革的新抓手。

1.落实“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创客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DIY,即亲自动手做,创客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DIY精神。中国的课堂与西方的课堂一个明显的差别是,在中国的课堂上,总是教师在不停地讲,而在西方的课堂上,总是学生在不停地讨论、演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其思维上的深层次的原因,即中国教师认为,由学生讨论来获取知识,效率太低,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西方教师认为,获取多少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能力。一个重视的是知识的获得量,另一个重视的是知识的获得力。这是中西方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区别,不改变这种思考方式,就难以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学生是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群体,教师更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去做的习惯。没有参与的学习,效率最低。在高校课堂上,学生玩手机已成普遍现象,教师在指责学生的同时更应该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

2.加强师资培训,培养教师运用创客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虽然创客教育已经吸引了很多教师的目光,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指导,很多教师空有热情却找不到实践方法。提供教师培训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创客教育的核心、了解创客教育的框架和实施方式,这将鼓励更多的教师把创客教育应用到教学当中去”[7]。除了掌握创客教育的相关内容,更重要的是,教师本身要勇于成为一名“创客”,即成为一名勇于实践者,教师不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创客教育往往会流于形式,而难以取得实效。高校教师一般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但并不因此就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而这恰恰是能否运用创客教育的关键之所在。现在高校提出培养“双师型”教师,就是要推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这与创客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高校可以通过加强专业合作、创建创客空间、校企联合等方式来培养教育的实践创新能力。

3.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创客人才

首先,要利用好实验室等现有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提供物质条件。高校在资源占有方面有优势,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与企业的合作要有深度,不能走过场,要让学生在参与企业生产过程中学习运用知识和理论解决问题,培养参与意识与协作精神。最后,建立创客空间。创客空间就是相对独立的创作环境,一般以项目来牵引,具有能够开展创造活动的物理条件,有丰富且先进的工具和技术支持,“学习者通过提供的技术和服务,进行项目的协作推进以及各种学习活动的开展,以促进相互之间知识和资源的互动,创造力的表达与分享”[8]。

4.营造良好的创客文化氛围

“创客教育能否真正成为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关键的一环是在于学校内部能否酝酿出一种浓厚的创客文化氛围”[9]。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NicholasNegroponte在论及创新文化氛围时指出,“创新如何发生?新思想源自何方?最通常的答案是:提供良好的教育体制,鼓励不同的观点,培养协作精神”[10]。高校可以通过创办创客大赛、创客工作坊等活动营造校园创客文化氛围,通过制定或完善相关制度引导创客文化不断深入发展,比如:通过修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引导教师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完善校内资源使用制度,使资源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9.

[2]姜奇平.创客:再工业时代的新人[J].IT经理世界,2012(23):104.

[3]何克抗.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2016(4):15,15.

[4]张茂聪,等.创客教育:本质、功能及现实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16(2):15.

[5][美]克里斯•安德森.创客:新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中文版序.

[6]祝智庭,等.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15(1):20.

[7]杨绪辉,沈书生.创客空间的内涵特征、教育价值与构建路径[J].教育研究,2016(3):28.

创客教育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客;创客教育;综合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7-0111-02

在“创客”及“创客教育”已经席卷全国各类学校的今天,“创客”及“创客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进行探讨与澄清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待“创客教育”。

中文的“创客”与英文的maker词义不匹配

“创客一词中,‘创’指创造,‘客’指从事某种活动的人。这个词译自英文单词‘maker’,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微观装配实验室的实验课题。此课题以创新为理念,以客户为中心,以个人设计、个人制造为核心内容,将参与实验课题的学生称为‘创客’。”这句话揭示了“创客”这个词汇产生的背景,可以认为这是“创客”原始的定义。笔者认为,与中文“创客”词义相匹配的英语单词不是maker,要弄清楚这一问题,还得从“创造”与“制造”的区别说起。根据《当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创造”(create)是制造前所未有的事物,而“制造”(make)则是将原材料加工成为可供使用的物品,可以根据现有的经验进行加工,也可以是对已有的事物进行批量生产等。因此,“创造”与“制造”这两个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词义却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区别。从“创客”的词义上讲,“创客”既然是指具有创新理念、自主创业的人,那么他们的工作就不是“制造”,而应该是“创造”,因此,“创客”相对应的中文词汇应该是“创造者”(creator)而不是“制造者”(maker),也就是说,与中文词义一致的“创客”相对应的英文单词应该是creator,而不是现行所采用的maker。

在中小学开展“创客教育”的现实意义分析

1.“创客教育”是否适应我国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

首先,从年龄特点上讲,中小学生与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认知能力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次,根据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与学生学习时间的安排情况,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学科的课程占较大的比例,可见,学生在学校主要的学习任务还是学习文化学科的知识,并不完全具备实施“创客”工作的知识与能力。因此,我国的中小学生与实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微观装配实验室的实践课题”的“创客”是无法进行比拟的不同层面的学生。所以,这种源自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微观装配实验室的实验课题”的“创客教育”,不一定会快速适应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

2.“创客”课程是否符合课程开设的要求

就目前中小学校“创客”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创客”课程通常安排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往往是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受学校场所及设备的限制,不可能“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课程要求,所以,与“客教育”相应的“创客”课程不可能是一门规范的课程。另外,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情况及学生受教育的比例不同于美国,“创客教育”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自然会有局限性。

3.“创客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比较

“创客教育”开展的现实意义是什么?要回答这一问题,还得从“创客”的最原始定义说起。其中的关键描述是,“以个人设计、个人制造为核心内容”,注意,这里使用的关键词是“制造”,而不是“创造”,因此,这一定义中所刻画的活动较接近于我国的“社会实践活动”。众所周知,“综合实践活动”在我国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可见,“创客”原始定义下所刻画的活动,其核心内涵并不新颖,也不严谨。从字面上讲,我国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指导性意见还是比较完善的。

综上所述,限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创客教育”的现实意义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在中小学校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小结

近年来,一些教育信息化专家热衷于引进外国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新成果,因此,每当外国出现一些教育信息化的新观点时,专家们就会翻译并撰文宣传这些新成果。但笔者认为,在引进这些研究成果之前,应先将如下两个问题思考透彻:一是刻画这些研究成果的语言是否正确,二是这些研究成果是否切合我国学校的实际。显然,“创客”就是在以上两个问题没有彻底弄清楚的情况下引进的“新概念”,究竟如何修订以上“创客”定义上所存在的问题,有待于相关领域的专家去思考并给出准确的答案,我们拭目以待。

创客教育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客教育 高职院校 动漫制作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26-01

创客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是动漫制作技术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的能力,学生在创客教育教学方式的指导下,可以在开放的空间里学习和创造,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1 创客教育的相关概念

那些能够把创意灵感转变为现实的人被称为创客。创客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都充满着强烈的兴趣,他们总是坚信一切皆有可能,敢于向困难挑战。创客运动是一种互联网+DIY的运动。人们通过使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包括软件、硬件、材料等,可以把自己的创意灵感变为现实,实现创意方案、过程和结果等多方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共享。

在教育领域,人们对丰富多样的优质教育资源有着强烈的需求,都希望教育能够满足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科学技术发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的背景下,使创客运动与教育实现了融合,因此,创客教育由此产生。因此在动漫制作技术专业教学中,用创客教育将会实现动漫制作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变革,也会极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创客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创客教育的教育内容,不仅让创客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还可以提高创客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创客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是不拘一格的,主要有启发式、项目式、参与式等教学法。创客教育资源具有一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2 创客教育在高职院校动漫制作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 营造社会化创客文化,构建校园创客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动漫制作技术专业教学的创客教育是离不开社会创客文化这片土的。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对创客教育的敬仰,才能够引导全民支持创客运动。创客文化只有具有了社会化的特点,才能有力地促进校园创客文化的形成。这样才能帮助高职院校在动漫制作技术专业教学中开展创客教育。动漫制作技术专业的学生才能受到创客文化的熏陶,才会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积极地参与到动漫制作实践中来。

2.2 开放实训室,构建一个虚实结合的创客空间

创客空间可以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放实训室,给学生构建一个虚实结合的创客空间,促进动漫技术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可以从实体环境、支持环境与虚拟环境三个方面来给学生构建创客空间。对于实体环境建设,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数控加工、电子电路、机器人等实训室,给创客提供一个所需要的机械加工、电路设计和控制编程条件,保证创客工作的顺利开展。高职院校应该给学生一个自由环境,让全校师生自由进入各类实训室。

高职院校在对实训室的管理中,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实行全面开放的管理方式,从而给创客构建一个轻松愉快的探究环境。这样创客就能更好地激发自己的灵感,制作出具有创新性的动漫作品。对于创客空间的支持环境建设,高职院校要保障学校的网络全覆盖。能够给学生搜索网络学习资源提供便利。高职院校还要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推广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实现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动漫专业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可以落实自己的主体的地位,对一些不理解的动漫知识,可以自己搜索网络学习资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对于创客空间的虚拟环境建设,高职院校还要给动漫专业的学生利用虚拟技术开发虚拟实验室,利用仿真教学平台,让学生学习动漫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3 建立适合高职创客教育的导师库

高职院校需要培训出一批有专业技能的创客导师。通过给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理解创客的内涵,然后给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创客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的培训,教师只有具有了这些能力,才能够成为一名专业的创客导师。这样,创客导师就可以在动漫制作技术教学中给学生进行创客教育,培养学生在动漫方面的创造能力。

2.4 变革教学模式,实施以生为本的创客式项目教学

创客教育融合了体验式、探究式的学习理念,同时也体现一种创新的精神。因此在动漫制作技术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创客教育的理念和精神,推动动漫制作技术教学水平的发展。创客导师在进行动漫教学设计时,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探究,让学生之间自由的交流想法,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在动漫设计中的灵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动漫设计中来。创客导师应该利用五步法,来让学生完成对动漫项目信息的搜集与分析,项目计划-项目决策-项目实施-项目-验证与检查。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就会巩固自己学习的动漫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动漫设计水平。学生在这种探究性的教学模式下,可以激发出自己创作的灵感,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打下了基础。

3 结语

创客教育走进高职动漫制作技术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能推动动漫制作技术教学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创客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应对创客教育的路上,会遇到形形的困难,教育工作者将会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充分发挥创客教育对高职教育的作用,促进动漫制作技术教学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O妍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15(1).

[2] 杨现民,李冀.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3).

创客教育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寄生虫学;创客空间;构建;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4-0106-02

“创客”一词源于英文单词Maker或Hacker,指乐于动手实践和分享,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1]。创客运动可以理解为“互联网+DIY”:人人都可以像科学家、发明家一样,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如软件、硬件、材料、专家、同伴等),将自己的创意变成现实,并通过互联网平台快速分享给全世界[2]。创客教育作为培养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创新人才来满足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应对措施之一,引发了全球创客教育运动。2012年美国启动“创客教育运动”,由《创造》杂志的创始人Dale Dougherty领导这场运动,其目标是为全美所有的青少年在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字等领域发展自信、创造力和兴趣,让每一个青少年成为创客[3]。2015年,国内正式拉开了“中国创客教育运动”的帷幕[4]。

寄生虫学是兽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与临床应用密切相关。寄生虫学实验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寄生虫虫体标本观察、粪便检查、寄生虫虫体标本采集、保存等。魍车慕萄Ч程通常包括传授知识和消化知识两个阶段,传授知识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消化知识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或实验报告来完成的[5]。显然这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因此,笔者将创客教育理念引入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利用自己的创造力解决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寄生虫学实验室“创客空间”的构建与实施

1.1 教学内容选取 根据2016年最新修订的兽医专业培养方案,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原则,课程组将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整合为几个综合性实验,实验项目将动物解剖、动物生理、动物病理、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学实验内容串联起来,由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使寄生虫实验室成为学生的“创客空间”。

1.2 寄生虫学实验室“创客空间”的构建 确定了授课内容,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实验,分享成果,教师考核评估,具体设计见图1。

图1 寄生虫学实验室“创客空间”的构建

1.3 寄生虫学实验室“创客空间”的实施

1.3.1 实施方案 2014级兽医(专升本)专业51班(30人)为教学对象,以“绵羊的寄生虫学剖检与寄生虫标本制作、保存”实验内容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1.3.2 实施过程 教师布置实验项目,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过程,独立完成实验项目。其中包括:绵羊的选取、实验所需仪器设备与试剂、小组组成、时间安排、操作过程、相关教师辅导、最终成果等均由学生独立设计完成。教师根据绵羊剖检情况、寄生虫的筛查、脏器病理变化的记录、寄生虫标本制作和保存以及实验报告完成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估。

2 寄生虫学实验室“创客空间”的实施效果

大部分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方式,认为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实验DIY”,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详见表1。

3 加强“创客教育”的几点建议

3.1 确定实验项目 一个好的实验项目,应该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和实践相结合[6]。因此,实验项目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融合,既有可操作性又有趣味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2 提高充足的资源 创客教育需要很多不同的资源,在学校允许的条件下,教师要最大程度为学生提供硬件设施,鼓励学生多途径获取信息,去伪存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3 提高创客型师资水平 高校分科细致,学科间交流不多。创客教育就是打破学科壁垒,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实现了多学科教师的交流、合作。高校教师具备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成为掌握多学科知识的博而专的创客型教师,才能适应社会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

3.4 增强校企合作 高校教育最终是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应多与地方企业联系,作为学生的教学基地,便于学生们的参观、实习。创客教育发挥高校教师理论水平高的优势,增强学生操作能力,将其优秀的创意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真正做到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4 结语

创客教育的核心精神很好地契合了国家、社会、个人等不同层面对创新的追求[7],在创客教育理念下整合新的实验项目,构建寄生虫学“创客空间”,让学生将不同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兽医人才。

参考文献

[1]付志勇.面向创客教育的众创空间与生态建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5):18-26.

[2]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23-33.

[3]杨刚.创客教育:我国创新教育发展的新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3):8-13.

[4]杨现民.建设创客课程:“创客”的内涵、特征及设计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6(3):3-14.

[5]王|,高慎阳,于金玲,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畜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建立与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综合版,2014(16):137-138.

创客教育内涵范文第5篇

近年来, 全球热火朝天的创客运动和经久不衰的学习科学研究, 在教育领域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的热点话题,成为教师、教学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关注的重点。创客活动不仅仅是创造本身,也是和创造活动有关的所有因素: 从好奇心的激发到初步调查和动手捣鼓, 到制定计划和仔细研究, 到借鉴其他项目,到反复尝试甚至失败,到制作出原型,到获取反馈,再到反复改善直到成为更好的物品。所有上述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都和教育、学习密切相关,因此,建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创客教育生态系统, 以呼应并促进创客运动在校园中的发展尤为重要。国内外现有文献研究表明, 通过基于创客活动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得到了创造和实现创意的机会,增强了自信,培养了创造性,激发了对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等学科以及学习自身的兴趣。并且,校园创客活动也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双创时代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开发, 为培养未来新经济和多样化工作环境下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从理念和能力发展上打下了基础。因此,有必要在创客运动深入发展的大环境下,对校园创客教育进行探索。

二、创客教育的演进过程和在全球的发展

一般认为,创客教育是对基于设计、电子电路技术、传统手工和桌面制造系统的独特结合而开展的针对性创意创新创业教学。姜强和赵蔚认为,创客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视野等方面的教育。祝智庭和孙妍妍通过对中外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总结了创客教育的内涵,对创客教育在我国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层次解读,并把创客教育界定为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其实,自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以来,通过制造或实践进行学习一直是人类学习、发展的主要手段,创造或制造是让学生的思考或使思想呈现在人们眼前, 在此意义上,创客活动成为纪录学生在创造或制造物品时的思考或思想的方式。正如有学者指出,创客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设计思维、计算思维和可视化表达能力。

继2014 年6 月白宫首次举行创客大会,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并实施创客教育行动后,并于2014 年12 月正式成立创客学校高等教育联盟,了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第一份《全国创客教育现状》报告。报告以全美40 家高等教育机构创客实践为基础,采用景观分析法,介绍了大学里的创客教育现状以及大学对校园创客文化的深层次思考和具体支持措施, 并重点描述了美国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创客教育的方法、创客活动参与度和支持创客教育的校园资源, 成立了联盟网站MakeSchools.org 作为开放式平台,汇聚、分享并探讨高等教育机构创客活动的结果、资源和最佳实践。

目前,除蓬勃发展的中小学创客活动外,全美各地成百上千家高等教育机构也纷纷擎起创客运动的大旗,倡导创客精神,建立创客空间,提供创客活动所需工具、课程、项目和指导老师,以鼓励学生参与创客活动。同时,这些高等教育机构也支持教师对创客活动进行研究和实践,并在学校、当地社区和全国性机构之间建立联系以创建创客生态体系。在创客教育研究与推广方面,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教育技术信息公司EdSurge,在延续其对慕课和学习管理系统的重点关注和报道外, 了大量针对创客和DIY 学习的文章和报告。

在各高校纷纷建设校园创客空间, 开展校园创客活动,探索实施创客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全国各地中小学也顺势而为, 利用信息技术课堂和第二课堂开展活动。比如,针对中小学生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展开了3D 打印、开源软件程序设计应用、机器人搭建及竞赛、拼搭模块的创意搭建、科学DV、创意七巧等课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游戏等形式多样的创客教育。在中小学创客教育走在前列的温州市实验中学,专门为热爱编程、热衷创新、乐于交流的学生建设了创客空间, 并开设了创客教育课程和午间开放创客主题活动。

可见,在全球创客运动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推动下, 创客教育正日益成为推动经济转型、教育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驱动力,这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全社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新的选择。

三、校园创客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设计媒体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技术赋能的学习、技术赋能的教学、技术赋能的学习测评和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正在全球各地重新定义21 世纪的教育、教学。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和桌面制造技术以培养、发展学生创意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创客教育, 成为近年来引领教育教学创新的变革性力量。纵观国内外,各高等教育机构以及不少中小学, 正加大投资力度以建设智慧校园和新的学习空间、开发新的课程体系、培育创客教育教师以发展校园创客文化、实施创客教学。

国内外校园创客教育实践表明, 校园创客教育的推动和发展, 离不开拥抱创客精神、支持创客运动、践行创客教学实践的教师和学生,也离不开发展校园创客教育、配置相应资源的校园创客环境和空间。同时,创客课程建设也是促进校园创客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要素。

然而, 现有校园创客教育实践研究还缺少对发展校园创客教育的系统分析, 尤其是缺少对校园创客教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识别和分析。因此,我们在综合国内外创客教育研究文献和创客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把学生创客、创客教育教师、创客教育课程和校园创客空间, 作为校园创客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从创客教育视角对校园创客的界定、创客教育教师及素养、校园创客环境与空间和创客课程建设等四个方面,并对上述要素展开详细论述。

(一)创客教育视角下对校园创客的界定

对大多数人而言, 创客一词让人想起那些利用工具和资源亲自设计、建造或创作的人。从这个意义上看,创客是一名词,特指某种身份或职业。因此,创客可以是面包师、插画师或者木工师傅等热衷于动手实践的人。正如德比查克拉(Debbie Chachra)所说,创客泛指任何制造物品的人。然而,各类文献,包括新闻媒体、博客、报告或研究文章中所谈到的创客,往往特指在机器人技术、工程技术、电子技术等方面具备专门知识,并能够使用诸如3D 打印机、微电子仪器、数控机床、开源平台等创新工具和技术的人。因此,克里斯安德森把创客界定为:利用互联网、3D 打印机和各种桌面设备与工具将自身各种创意转变为实际产品的人。杨现民和李冀红把创客界定为:喜欢或享受创新的人,是一种文化、态度和学习方式。

但是,上述对创客的狭义理解受到了李别克利(Leah Buechley)的批评,她认为,对创客的狭隘理解不只是产品和项目问题, 而是对创客这一身份或职业的限制。[18]当前,对创客一词的混乱使用和理解,造成了错误的二分法,即,参加创客运动的是创客,不参加创客运动的就不是创客。因此,就创客教学而言, 有必要重新明确并把重点放在什么是创客学习? 如何进行创客学习? 而不是把关注点聚焦在谁是创客? 这一身份或职业标签上。正如大卫兰格(David Lang)所指出,对创客而言,在承认创客空间和创客教室里的活动具有自身独特文化和精神的前提下,需要拓宽对创客运动、创客文化和创客的包容性理解, 而不只是狭义地把创客理解为某一身份或职业。

也有人认为,如何界定创客并不重要,只是某些吹毛求疵之人的语言文字游戏。然而,作为教师、学生、教育研究人员,应当从学科、专业或职业的视角审慎思考创客一词,毕竟用词的精确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考虑到测评、学科标准、课程设计和教师培训等创客教学内涵时。因此, 对校园创客概念的界定,有利于创客教育的实施和健康发展。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创客通过参与大众化的以生产为导向的生产制造系统变革, 甚至颠覆了传统的消费导向的大规模生产制造时代, 并且, 创客文化、创客运动的最终结果与项目和创造力、创新和创业精神相关。创造力大师、心流理论的提出者、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希思赞特米哈伊(MihalyCsikszentmihalyi)经过30 余年的潜心研究,在深入访谈近百位卓越创新者和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基础上,指出有创造力的人风格多样,即,可以是修士、也可以是唐璜,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复杂:他们是相互矛盾的两个极端,却能够在两者之间自如转换。换句话说,人人都是矛盾体,那些无法驾驭矛盾、在矛盾中试图寻求不变或确定性并因此感到不适的是普通人;而在矛盾中转换自如的人,则能够充分利用矛盾,并把矛盾变成其创造力的源泉。

在综合创客研究专家观点的基础上, 我们尝试用文学性的语言,把校园创客界定为:热爱创新和技术应用的复合体。就像白色包含了光谱中的不同色调,他们把各种可能性集于一身,既思维缜密又感性热情,既活力四射又安静恬淡,既专注持久又灵活多变, 既外向好客又内向冷漠, 既骄傲自信又谦逊低调, 既聪慧敏感又迟钝木讷, 既超脱客观又斤斤计较, 既嬉戏无常又严于律己, 既傲慢自尊又彬彬有礼,既桀骜不驯又温和谦让。总之,他们充满创意,行动能力强, 并热衷于用自己的双手在现代桌面制造工具的帮助下,把创意转变成实物。

(二)创客教育教师及素养

2016 年6 月,教育部在最新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能力是关键。尤其是2015 年5 月,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自国内外创客运动所触发的校园创客教育日益普创客教师需要什么素养? 具备传统教育背景的老师,能够成为合格的创客教师吗? 外部创客专家能够成为校园创客空间或创客教室中的教师吗? 创客教育研究人员艾米哈克金(Amy Hachigian)指出,学生的创客学习结果和教师行为密切相关。此外,创客教师在创客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复杂角色, 并随着环境和学生需要的变化而变化。

然而,长久以来,灌输式、说教式教学主宰着课堂教学,而忽略了教师的其它角色和职责。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教育在很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的束缚, 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包括人们对教师角色的认识,教学也日益遵循新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比如,合作学习和项目学习,教师在教室里的角色也越来越接近赋能者、促进者。创客空间或创客教室环境下的教师显然承担了更多的职责和角色,正如艾米哈克金(Amy Hachigian)研究表明,创客教师是:引导者、拉拉队队长、激励者、联系人、倡导者、楷模、学习者、良师益友、朋友、批评者、咨询师、心灵导师、合作者、教练。

在上述众多角色中,教师作为像学生一样的学习者角色,是创客教学环境下教师职责和身份的一个较大转变。设想某物理教师未能解决某一物理问题,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学生不可避免会质疑其权威和专业水平, 但在创客教学环境下, 这是学生摆脱传统灌输式、说教式教育而进行自主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其通过网络、创客社区其他专业人士或同学帮助,发展信息获取能力,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传统遇到难题只能寻求教师帮助的问题解决模式。这一角色转变,有助于培养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有助于师生合作探究答案、解决难题,强化学习体验。第二个教师角色的较大转变是作为联系人的教师职责和作用。在创客教学环境下,学生有机会称为特定技能或专业领域的专家, 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和知识来源;相反,教师承担了拥有不同技能的学生之间联系人的角色,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学,这有助于增强学生探索新知、学习新技能的信心。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外部专家、企业、其它创客空间资源之间搭建桥梁。教师作为联系人的这一新角色,有助于引入新思想、新思维模式以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其学习体验。

对教师来说,创客教育强调人的兴趣、热情,以及随时随地解决问题、制作物品的能力,这和人类倾向于通过动手实践进行学习的本性一脉相承。因此,倡导并激励学生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直面挑战、克服困难的教师和教学环境, 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这对习惯了顺从教师要求的学生而言是全新的开始,也让支持创客运动、拥抱创客精神的教师思考并采取更加有效、基于真实情景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以及寻求更合适教学效果的测评手段。孙颖指出,理想的创客教师相当于中介,管理并促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评估创意设想、分析技术难点,以及寻找可以实现创意的技术、专家和方案, 从而实现资源整合。杰西卡罗斯(JessicaRoss)指出,在创客学习环境下,由于创客活动往往不是课程表所要求的学习科目, 没有相应的教学大纲,也不是正式的学科专业,没有校方系统的、正式的组织支持和保障,因此,成立并发展创客教学小组或联盟以支持各自为战的创客教师,形成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平台,对促进创客教学至关重要。

2015 年5 月,麻省理工学院AbD 实验室(Agencyby Design)在加州旧金山市举办了创客教师大会(Maker Educator Convening),讨论了在创客学习环境下建设创客教学小组、创客社区联盟的重要性。这和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零项目(Project Zero)长期以来所倡导并推行的成立教师研究小组, 以支持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并对新理念、新挑战一脉相承。在国内,为促进创客教育的发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等九家单位的创客教育专家,于2015 年7 月发起成立了全国教师创客联盟,该联盟由全国高校及中小学教师、创客企业和支持创客教师培养的机构和个人组成, 旨在共建共享创新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创客教师学习型共同体。这一类似创客教育论坛的活动或创客教师自发成立的组织, 为志趣相投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相互学习、启发的机会。综上,实施创客教育的创客教师和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之间的区别,括生物医学、物联网等众多软硬件设备和技术,不是一般个体教师能全面掌握并胜任的。对此,有创客教育专家建议,政府相关机构应该发挥行政力量,统筹建设跨地域、跨学科的创客专家资源库,协助解决学校创客教育中的困难和障碍。或者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来实现创客专家资源的调剂与运用,既可以解决学校创客教育师资短缺的问题, 也可以帮助学校培养自己的创客师资。

(三)创客教育课程建设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 创客教育也不例外。因此,针对不同创客活动或项目设计、开发相应创客课程,成为创客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须。针对创客课程, 创客教育研究和实践人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如,杨现民把创客课程分为广义创客课程和狭义创客课程,他认为,广义的创客课程既包括电子创意类课程,又包括手工制作、陶瓷艺术、绘画等传统以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为导向的各类课程;而狭义的创客课程特指以智能化信息技术等应用为特征的电子创意类课程。同济大学创客空间数制 工坊针对大学生或中小学生等不同年龄段学习者,开设了数控切割(研究2D 设计工具以及激光切割机, 学习设计的核心理念以及将2D 设计转化为3D 实物,理解激光切割的可能性及局限)、增加制造和3D 打印(不同3D 打印技术入门, 了解3D打印的局限,以及从设计到打印的工作流程,分析、调试排除打印错误,设计思维,快速构思、设计、3D打印成型)、减式制造或铣削(铣削基础知识学习,使用Roland 铣床加工三维型面造型,自己动手体验从3D 设计到刀具路径生成以及最终完成轧制成品或设计副本的过程)、电子产品[制作Fab(小型)网络服务器内电路程序, 使用网页Fab 模型及RolandSRM-20 完成预备设计,观察标准电子元件,解释其工作原理以及功能,欧姆定律、基尔霍夫(电路)定律的简单介绍]、电子设计(使用电子设计工具,如Eagle、KiCad 或者KoKopelli Retro 等,设计或修改原电板)、嵌入式编程[ATtiny 44 数据手册、C 语言和Makefile 简介,学习ATtiny44 微控制器的基本特征,使用文本编辑器或集成开发环境(简称IDE)软件,编写或修改微控制器的程序, 修改一个生成文件上传至微控制器]等创客课程。

蒋莘和谢作如从创客教育课程特征上, 指出创客课程具备跨学科(机械、电子、艺术、控制、计算机等)、智能化[运用互动媒体、人工智能、物联网、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R)、增强虚拟现实(AR)等智能技术]和软硬结合(电子与编程技术等)三个核心特征。在综合前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杨现民用整合性(创课的设计打破了学科界限,不再仅局限于传统的数学、物理、生物等单一的课程模式,而是整合艺术、电子、控制、网络等不同学科知识)、研创性(学研创 是实施创客教育的理想模式,学习、研究和创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持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力)和协同性(创课的内容与活动设计更多围绕复杂的现实问题展开, 鼓励学生结合兴趣组成项目小组, 在指导教师团队的集体指导下开展协作探究)进一步归纳了创客课程的特征。此外,他还从课程目标定位、内容组织结构、开展方式和评价方式等四个维度指出了创客课程和传统课程之间的显著差异,[当前, 在国内外创客教育实践中主要有两种课程形式:一种是单一式创客课程,即,学习、实践以3D 打印、3D 建模、Arduino 电子电路等软硬件使用、开发为导向的创客学习体验; 另一种是融合式创客课程,即,在单一式创客课程教育的基础上,整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不同领域和专业,为学生创客提供跨学科创客学习体验。上述两种创客课程的目的是一致的,即,用创新思维、设计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培养具有创客精神和思维的创意创新创业人才。

(四)校园创客环境与空间

1.创客环境与空间模型

研究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 号)强调,要通过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以及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等手段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最重要的是创客运动和创客文化所引发的校园创客活动,也日益促使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用前瞻性眼光,来看待创客运动对现有教育理念和实践以及作为传统学习空间的教室所必然带来的影响和改变。需要借鉴创客大会和创客空间的学习理念和实践,创造新的学习空间以促进并激励学生进行

2.建造校园的创客空间可行性建设

校园创客空间并非困难重重、异想天开,实际上, 绝大多数大学校园里都有利用不足或者甚至被遗弃的场所, 无需高昂的花费就可以改造成满足学生进行创客学习、活动的场所。比如,美国巴尔的摩市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和数字港基金会执行总裁安德鲁柯伊(Andrew Coy)把学校废弃不用的娱乐活动中心大楼, 改造成了全市第一个面向学生和公众开放的免费创客空间。加州塞瓦斯托波尔市的高中数学教师凯西希尔(Casey Shea)把教室变成了创客课堂, 成功地说服了学校管理者同意其清理闲置不用的一处储物空间, 把它改造成一个创客空间。在带领学生清理过程中,发现该储物间原本也是学校的木工房,师生利用挖掘出来的木工工具和材料,制造了桌椅板凳,对空间进行了重新设计以适应创客教学的需要。加州圣何塞市的中学教师和华盛顿创客车间的创始人里克谢特尔(Rick Shertle)另辟蹊径,从学校附近的教堂免费获得了一处空间,并改造成当地学生和社区居民进行制造活动和学习的创客空间。上述校园创客空间建造案例, 为国内校园创客空间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发。作为校园核心建筑之一,图书馆的部分区域和功能在经过改造后,成为举办校园创客活动、传播创客文化、进行创客教学的最合适场所之一。首先,图书馆是学校的地标性建筑,更是校园生活和活动的中心,在此建设创客空间,便于师生员工以及本地社区居民进出、使用;其次,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时间资源、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方面。在很多学校,图书馆是全天开放时间最长,甚至是24 小时开放的场所,不像教室、实验室或其他建筑空间有专门的用途和固定的开放、使用时间。并且,图书馆作为学术资料中心或集散地, 具有校园其他场所无法比拟的信息和技术资源优势。

当然,除了图书馆外,还可以借鉴美国校园创客空间建设实践,按照当前创客空间建设理念,重新设置传统教室也是建设校园创客空间的可行方案。此外,校方也可以通过和所处周边社区合作,利用社区空间资源,把创客空间建在社区里,在社区居民中传播创客活动理念,以促进全社会创意、创新、创业的发展。四、校园创客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创新是民族之魂, 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引擎,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赛,本质上是其国民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构建基于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园创客教育生态系统,是高等教育机构和中小学践行历史使命, 也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基础和保障。众所周知,创客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要素,比如,学生创客、创客教育教师、创客课程和创客空间等,这些要素在创客教育系统内有着紧密的联系, 而不是零散的挂着创意、创新、创业教学的3D 打印、桌面制造,或者是虚拟现实等技术和工具的展示或相关技能培训。

因此, 学校在实践创客教育时需要全面考虑其要素构成,从创客教育的本质出发,建构校园创客教育生态系统。然而,国内外创客教育研究和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对创客教育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创客教育的概念、价值和意义等方面。校园创客空间建设不足,跨学科创客教育实践还停留在计划草案阶段,鲜有从校园创客教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角度研究并实践校园创客教育的文献和记录。在识别并分析校园创客教育核心要素的基础上, 建构校园创客教育生态系统, 是对基于知识传授和知识消费的传统校园生态系统的创新,对促进校园创客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也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综上,在校园创客教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中,学生创客、创客教育教师、创客教育课程和校园创客空间, 构成了高等教育机构和中小学开展创客教育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培养具有创意、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学生创客, 是创客教育的出发点、中心,也是最终目的。因此,高等教育机构和中小学以及创客教育教师在实施创客教育过程中, 要转变把学生视作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和消费者的传统教育理念,代之以技术赋能的教育信息化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新的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把学生视作知识的创造者,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意、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 为个人和国家参与未来全球化竞争奠定基础和优势。

四、结语

创客教育内涵范文第6篇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makerspa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akerspace, analyzes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s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focus of makerspace, so as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kerspa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关键词: 高校;众创空间;综述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akerspace;summary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8-0253-04

0 引言

2015 年3 月11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并在国家层面首次部署众创空间平台,支持大众创新创业。该《意见》提出到2020 年,形成一批有效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同时又具备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等特点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创新创业”,众多高校众创空间也应运而生,希望以高校众创空间为平台载体,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创新创业的新生态。

2016年2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文件,意见要求:促进众创空间专业化发展,通过科研院所、高校、创客等多方协同,打造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众创空间,吸引更多科技人T投身科技型创新创业,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有效集成,推进创业链创新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服务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同年12月国家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支撑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实施,表明众创空间在大众“创新创业”作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的背景下,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众创空间的建设在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截至2016年12月,国家科技部共计审批了1337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其中高校众创空间有145家。

本文对国内高校创客空间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检索和梳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高校众创空间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为今后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提供借鉴,并对未来的趋势作出预测,从而促进高校众创空间的进一步发展。

1 高校众创空间的研究概况

以“高校”为关键词,以“众创空间”为主题,检索中国知网五大数据库,共计156篇文献。其中2015年有47篇,2016年有105篇,截止2017年2月知网收录了4篇。可见自2015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后,学术界对于众创空间的研究热度只增不减。

研究内容涉及广泛,包括众创空间的内涵、发展模式、功能以及发展对策等。其中有8篇文献是关于高校图书馆众创空间的研究;有15篇关于众创空间模式的研究;大部分的文献研究内容比较多,包括众创空间的内涵、发展模式和建设对策。从研究视角来看可分为三大类,以国家整体为例,研究普遍存在的现象;以某省为例,研究其省份众创空间的发展;以某高校为例,介绍其他高校建设众创空间的先进经验,分析提出自己所在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建议。

2 高校众创空间研究内容综述

2.1 众创空间内涵研究

“众创空间”来源于国外,Hackerspace产生于1995年,其最初是欧洲黑客的聚会场所,此后相继出现了多个社区中心,包括Makerspace、TechShop、Metalab、c-base等,这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技术的人提供了发展机遇,一系统具有创意的新颖产品诞生。

2007年美国黑客创办了一系列聚集场所,包括Noisebridge、NYC Resistor、HacDC等,这些场所用于教学课堂、兴趣交流、程序设计等活动。Troxler等(2010)使用了美国学者Benkler(2006)提出的大众生产(common basedpeer production)的概念将创客运动定义为一种基于大众生产的创新模式;Dougherty(2011)提出了Maker与Makerspace的概念取代了原有的Hackerspace,同时强调了动手的特征;Bauwens(2012)也从经济分享的角度解释了创客运动的行为模式。《制作》杂志主编Dale Dougherty对创客空间给出这样定义:“不同职业的具有创意的人们和社群聚集在这里,通过彼此分享,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将想法变为现实。”Kera.D认为可以从一系列开源软硬件与数据等要素相关的共享技术、治理过程和价值观来定义一个创客空间。

2010年Makerspace进入中国并被称为“创客空间”,以兴趣为导向、面向广大电子程序爱好者、设计师、网络高手等的开放社区形式存在,分布于北上广深四大城市。“众创空间”是科技部在调研北京、深圳等地的创客空间、孵化器基地等创业服务机构的基础上,总结各地为创业者服务的经验之后提炼出来的一个新词。从大部分研究者的观点来看,他们将“众创空间”定义为一个开放的平台。

郭岭(2015)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认为众创空间是一个开放式的创业生态系统,是创意、创业、创造与投资的结合空间,是创客与众筹、众包的结合空间[1]。目前来说,众创空间是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现有的孵化器、创客空间是其主要的两种业态。这也就是说众创空间的概念大于孵化器和创客空间。

王大本(2016)也认为“众创空间”是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2]。邵永新,倪芝青(2016)则认为“众创空间”更像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孵化器,是对现有创业服务体系的一种拓展和延伸,并且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结合,集工作、社交、网络、资源四位于一体开放式的综合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3]。

根据国务院《意见》中的定义,众创空间是顺应网络时代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这类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了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目前大部分的高校有专门的场所构建众创空间,但是除此之外也有在高校图书馆内部构建的图书馆众创空间。

杨莹(2016)指出高校图书馆众创空间在国外发展态势很好,因此建议国内也发展图书馆众创空间。并且指出“众创空间”实际上是“创客空间”的延伸和扩大化,众创空间的内涵集中体现在“众”字,就是要鼓励大众广泛地创新创业,为大众提供一个创造的场所,协同互助以达到创新结果的最大化[4]。

总之,一方面,众创空间包括那些比传统意义上的孵化器门槛更低、更方便为草根创业者提供成长和服务的平台;另一方面,众创空间不但是创业者理想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还是一个能够为他们提供创业培训、投融资对接、商业模式构建、团队融合、政策申请、工商注册、法律财务、媒体资讯等全方位创业服务的生态体系。

2.2 高校众创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美国是最早出现“众创空间”的国家,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发展,其模式相对成熟,值得我国借鉴。

王佑美(2016)、陈赞安(2016)在研究了美国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之后,发现美国高校创客空间建设的四种模式是:开放实验室模式、社区整合模式、图书馆创建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其中主流模式是_放实验室模式[5]。开放实验室模式主要依托校内科研力量和科技创新平台,通过跨学科整合,持续开放共享,兼顾科技创意和产品开发是极富盛名的创客空间。而我们国内正在大力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模式。

河南省黄河科技学院的“黄河众创空间”也在大力倡导校企合作,在其创业苗圃内,学校不仅为创客们提供公共办公区和工商税务注册的一站式服务,同时也设立了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培训、咨询的指导中心。而其孵化器则是主要负责培育和扶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为他们提供物理空间及一系列的服务支持,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黄河众创空间”的这种发展模式已有所成效,目前已经有一部分企业入驻加速器。

王丽平(2016)、李忠华(2016)认为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除了校内建设众创空间以外,高校还可以与创客空间或大型企业创客空间合作,构建更加多元化的众创空间,形成“项目对接、全真管理、企业孵化、定期考核”的四级联动模式[6],例如山东大学与海尔集团合作成立了“2025创新创业联盟”。这样的发展模式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纳。张梦龙(2016)研究了当前国内高校众创空间的典型案例以后,归纳总结出高校众创空间的主要发展模式:培训辅导型、创客孵化型、活动聚合型以及综合创业服务体系型[7]。

就目前而言,清华大学的i.Center、浙江大学的

e-WORKS以及南开大学的GENS BOX等是国内高校众创空间的典型模式,极具借鉴意义。“清华i.Center”是典型的创客孵化型,它是由清华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与校内各院系、校外合作单位联合成立,力求通过建设“创客交叉融合空间”探索适合我国高校学生的培养模式,主要开展工程训练实践、挑战式课程、创新创业系列课程。

浙江大学e-WORKS创业实验室无缝对接浙大科技园创业孵化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场地、创业资金、创业培训、1对1创业辅导以及免费孵化场地等相关优惠政策。 南开大学的GENS BOX青年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由南开大学和天津市南开区科委共同建设,其独特的服务模式帮助创业者顺利实现从想创业到能创业的过渡,旨在为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开发和实践提供深入的服务,打造全新的创业就业服务和项目预孵化实体平台。力求为创客们提供更加完善的设施和服务。这些类似于美国的开放实验室模式加校企合作模式,整合多方资源,持续开放共享,激发创客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2.3 高校众创空间的功能研究

作为一个开放、创新的平台,众创空间在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更有助于高校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王佑美(2016)、陈赞安(2016)指出美国高校创客空间的两大功能是:创客教育和创业教育。对于高校教育而言,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5]。

雷海栋(2016)认为在“互联网+众创空间”的建设中高校应将众创教育理念贯通在“学业、职业、产业、就业、创业”这五个环节之中,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众创空间的创业教育功能[8]。

刘欣(2016)认为目前大学生成了创业的主力军,高校建设众创空间正是高效地利用了学校现有的物质资源与技术资源,给大学生的“草根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校应重视并最大程度地发挥众创空间的创业教育功能,促进了高校学生高质量创业[9]。

因此,高校众创空间的主要功能就是其创业教育功能,使大学生们接受系统化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减少大学生创业“见光死”以及“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2.4 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对策研究

众创空间在我国还不成熟,发展中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在研究了部分走在前列的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后,发现目前大部分的高校众创空间存在着师资力量与需求不符的现象以及过于关注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办而忽视了创新成果的转化等问题。为了避免出现这类问题,使众创空间更好地在国内发展,学者们也对高校发展众创空间提出了众多的建议。

蒋安琦(2015)、尚超(2015)以创业型大学的视角,从政治、经济、技术、价值方面分析了在大学建设众创空间的可行性。指出国内高校建立众创空间能够激发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更有助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因此,他们提出应降低大学校园内众创空间的创建门槛,对高校建设发展众创空间给予税收减免;另外还要将创业指导课程纳入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培养体系中,重视众创空间的创业教育功能,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创业沙龙和创业培训等活动,切实发挥好高校众创空间对创新创业的积极作用[10]。

王涛(2015)在分析高校建设众创空间的先导条件之后,明确指出高校建设众创空间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大意义。进而指出高校应落实政策,加强众创空间的创业承载能力;拓宽渠道,提升众创空间的创业服务能力;强化优势创造条件增强众创空间的成果转化能力[11]。

张瑞,李静芳(2016)在分析了高校建设众创空间的独特优势以及现在的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发展“众创空间”的对策即高校要重视创业教育,运用现代互联技术构建高校创业教育新体系,另外还有拓宽知识转化渠道,实现供给和需求双向耦合[12]。

王佑美(2016)、陈赞安(2016)研究分析了美国高校创客空间的建设,提出了对国内高校发展众创空间的启示:首先高校要整合内外资源,因地制宜地创建众创空间;其次要衔接专业教育,开展跨学科的创业教育;最后要重视创业教育,加强产学研的合作,提供一体化的众创服务[5]。高校在建设众创空间时不仅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另外还需要注意软件硬件资源的结合。在众创空间内配备专业的创业导师或外聘实践教学老师真正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帮助。因此在建设众创空间的同时高校也要完善师资力量。

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在“双创”的时代背景下,政府、企业以及高校都在鼓励创新创业,学术界对“众创空间”的关注度日益提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加强,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3.1 研究方法的不足

经过对近三年知网学术库里相关文献的研读,发现目前对高校众创空间的研究多是纯理论性地分析高校建设众创空间的模式、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而很少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分析高校众创空间的构建。相对于理论研究而言,实证研究更具有说服力,学术价值更高。因此,对于高校众创空间的研究也应该引进实证分析法。

3.2 研究内容的欠缺

目前,学术界对于高校众创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其发展模式、意义、功能、建设对策等方面,对于高校众创空间建设效果的评价研究鲜有涉及,虽然在双创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建设众创空间是大势所趋,但是成效如何呢?因此,在各大高校都积极创办众创空间的背景下,学者们也应对已有的高校众创空间进行绩效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指导其他高校众创空间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3.3 未来的研究展望

建O众创空间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让其在高校内发挥其应有的价值,真正地为大学生服务,以创新带动教育改革,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众创空间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地关注其教育功能的发展和其建设成效方面,提出真正有助于高校众创空间发展的有效对策。另外,还应注重对创业成功者的研究,以便于高校众创空间开发出更多的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

参考文献:

[1]郭岭.加快郑州市“众创空间”发展的建议[J].创新科技,2015(10):26-28.

[2]王大本.基于“众创空间”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启示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71-74.

[3]邵永新,倪芝青.关于众创空间的理论研究及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6(02):4-7.

[4]杨莹.高校图书馆“众创空间”构建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6(04):25-28.

[5]王佑镁,陈赞安.从创新到创业:美国高校创客空间建设模式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6(08):1-6.

[6]王丽平,李忠华.高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及培育路径[J]. 江苏高教,2016(01):94-97.

[7]张梦龙.高职院校众创空间实施路径探索――基于本科院校众创空间发展模式的分析[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6(01):93-96.

[8]雷海栋.高校“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6(07):300-303.

[9]刘欣.众创空间视域下独立学院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6(07):81-86.

[10]蒋安琦,尚超.关于大学建立众创空间的思考:基于创业型大学的视角[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5(04):107-112.

[11]王涛.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定位与建设路径探微[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41-43,92.

[12]张瑞,李静芳.高校建设“众创空间”模式与对策研究[J]. 考试周刊,2016(05):152-153.

[13]何秋霞.“大众创业”背景下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与塑造[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197-201.

创客教育内涵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创客;食品加工;检验

中图分类号 Q8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146-02

Abstract:Exploration on food processing and inspection laboratory platform based on maker culture.Maker of food processing and inspection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discipline overlapping fusion.Environment of food processing and inspection laboratory platform was established.We focus on team construction and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We enhance the management of teaching process and evaluation.Applied talents of food processing and inspection was cultivated.

Key words:Maker;Food processing;Inspection

创客教育是一种融合信息技术,秉承“开放创新、探究体验”教育理念,以“创造中学”为主要学习方式和以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1]。创客教育强调行动、分享与合作,并注重与新科技手段结合,逐渐发展为跨学科创新力培养的新途径[2]。高校创客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3]。创客教育将在高等教育领域产生深刻变革[4]。“做中学”是创客背后的核心理念,创造即学习,创造往往需要跨越多个学科,综合应用多种知识和技能,不断探究、体验、实验和检验,创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并通过实践应用将知识内化、巩固和提升,这种个性化的动手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正是当前学校教育所忽视和亟待增强的,创客式学习为解决创新人才缺乏等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5]。创客教育指向现实问题的解决,是一种问题导向式教育,让学生发现现实问题,寻求创意的解决方法并通过努力使之变成现实。问题解决不同于考试,考试是在单学科、单知识点中寻求特定答案的过程,而扎根现实情境的问题解决则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同时保持乐观的心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产出创意的解决方案。创客教育倡导以创客活动为载体,打破学科界限,通过跨学科、跨界的合作探究,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宿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目前有新建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类本科专业,食品加工与检验实验实训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的主干课程,食品加工与检验实验实训是以食品分析和食品工艺学基础理论为指导开设的实践性、综合性极强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食品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后,通过综合实验,提高专业实验技能。在学校“大力推进四创工程,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题的教育思想下,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建立“工程性、技术性、生产性、应用性” 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食品类工程师能在食品生产企业、食品检验机构、监督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等相关部门从事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产品销售、分析检测、检验检疫、安全评价、监督管理、技术开发、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以培养专业基础技能、工程应用能力、职业能力为核心,创新食品类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探索食品加工与检验实验室建设的新理念和新途径,促进人才培养创客化,对于全方位提高食品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立食品加工与检验创客实验室平台环境

相对完整的环境和齐备的自制造工具是开展创客活动的前提条件,信息技术为创客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搭建环境,建设食品加工与检验创客实验室软、硬件实验条件,学生在实验教师指导下将课堂知识点与对应实践课题对接,满足学生开展创客活动的需要。例如,食品加工与检验课程中《复合软饮料的制作》,学生要先在网络信息系统查阅复合软饮料的制作相关方法,要熟悉打浆机、胶体磨、脱气机、均质机、压盖机和糖度计使用,为了满足学生创客活动需求,补充购买了一些刀具、夹具,自制造工具基本上能够满足小型零件的数控加工要求。结合实验室原有的基础,着眼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坚持自下主动推进实验室创客平台建设。

2 食品加工与检验创客教学内容改革

鼓励学生进行探索,设计面向创客实践开发和创新的实验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们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来合作完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便于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兴趣取向的学生都可以开展创客活动,要做到因材施教。食品专业的学生要从食品工艺方面进行创客实验,机械类学生从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方面进行创客实验。在教学模式方面,需要针对当今社会食品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问题,打破学科界限,建设跨学科协同创新实验室,开展系统的课程训练、以成果为导向的项目实践和常态性的交流活动。加强本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促进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积极探索创客背景下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 注重食品加工与检验实验室创客平台的团队建设

提升学生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团队进行规范化管理,规范化管理不仅确保了食品加工与检验实验室创客团队的和谐发展,根本上促进了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规范化的管理不仅确保了创客团队的和谐发展,也从根本上促进了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指导教师花费很大的精力指导刚入食品加工与检验实验室的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工具,带一届学生后,对于后续加入的学生,主要让培养过的学生带他们开展食品加工与检验实验室创客活动。

4 注重食品加工与检验实验室创客平台的文化建设

创客文化的基本内涵是创新,同时特别强调“做中学”,注重实现食品加工生产和产品化推广。大力弘扬食品加工与检验实验室的创客文化,形成统一食品加工与检验实验室的文化认同。打造优质的创客空间,高校自身要积极营造创新、实践和分享的创客文化氛围,通过举办创客沙龙、创客大赛、创客马拉松等形式,跨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潜力。

5 加强食品加工与检验创客实验室教学过程评价

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讨论等方式,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措施。考察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否有效,人才质量评估是否全面、客观和正确,关键取决于评估体系是否合理和科学,因此,构建合理的应用型人才评估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考察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素质、社会能力和个性特征等方面,专业素质主要包括工程素质、技术素质、决策素质和人文素质等方面,社会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公关能力等方面,个性特征主要包括情绪自控力、责任感、身体素质、自信心和应变能力等方面。教学过程评价体系:通过教师评学、学生评教中加入工程素质评价指标,实现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实时监控;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讨论等方式,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措施; 通过产品设计、研发等多种形式的实际操作考核、答辩程序评估学生学习状态;通过企业工程问题和创新实践环节,考核学生创新能力。上述人评价方法分别设立专家评分表,最后用综合评分的方法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

6 结语

依托创客教育核心理念,具有贯彻以学生中心的教学思想、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培育“尚技重工”的文化等优势,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食品加工与检验方面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23-34.

[2]付志勇.面向创客教育的众创空间与生态建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5):18-26.

[3]杨建新,孙宏斌,李双寿,等.美国高校创新教育实验室和社会创客空间考察[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5):27-32.

[4]黄兆信,赵国靖,洪玉管.高校创客教育发展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40-45.

创客教育内涵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创客教育;具身认知;涉身性;情境性;生成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3-0001-04

一、引言

移动互联网、3D技术、开源硬件或软件等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对个体创新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同时,也大大地推动着全球创客运动的发展。创客运动与教育的相遇,为当前全球教育的创新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目前,创客教育不仅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开始盛行,我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逐渐意识到创客教育的战略价值,比如国务院总理提出的“健全创业辅导指导制度,支持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培育创客文化,让创业创新蔚然成风”,《2014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趋势蓝皮书》明确提出在未来5年基础教育将进入“创客”式学习新时代,中国温州创客教育的飞速发展、重庆市青少年创客教育联盟的成立等,极大地推动了创客教育在国内的发展。[1]然而,教育学术界对创客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关于创客教育的定义并未形成统一标准,对创客教育理念的探讨各执一词,那么本文在深入分析前人对创客教育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来探讨创客教育理念的理论本质。

二、创客教育及其教育理念

1.创客教育的定义

创客教育是创客运动与教育结合碰撞的产物。2015年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的项目专组认为创客空间是未来2~3年采用的中期技术,具有促进教育真正发生变化的潜力。[2]然而,由于创客教育是个新生事物,学术界对创客教育概念及其教育理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祝智庭等人认为“创客教育是以信息通讯技术为支持,融合了体验教育、项目学习法、创新教育、DIY理念等教育思想”。[3]郑燕玲提出“创客教育旨在让学习者借助技术工具与资源能够将学习过程与创造过程相融合,实现基于创造的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实现全面发展”。[4]郭伟、钱铃等人基于三种不同的教育背景提出了创客教育课程说、创客教育过程说、创造教育综合说,共同目的是为了培养学习者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5]杨现民等人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综合性的定义,他指出创客教育是在一种深度融合信息通讯技术的学习环境中,坚持开放创新、探究体验的教育理念,真正让学习者体悟到“创造中学”的乐趣,最终形成以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6]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创客教育是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创作主题以及创作团队,利用创客空间提供的一切学习资源进行设计、自制、开源、分享创意作品并使之产品化的学习过程,其最本质的核心特征是“做中学,学中做”相互转换的学习模式。在整个创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根据创作需要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自学,或与创作团队交流探讨解决方案,不断地明确学习内容,并将汲取的理论知识加以运用,进而完善创意作品,最终达到最大量的知识内化。因此,学习者在整个知识内化过程的具体路径并非事先预设好的,而是需经过不断的反复调整,具有生成性的螺旋式前进的学习过程。

2.不同形式的教育理念

“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理念,起源于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在20世纪初提到的“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7]由此,衍生出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体验教育,亦即从活动中学,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发展,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注重学习者作为实践主体的内心体验,是学习者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从创客教育的实质出发,它强调学习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参与,在探究、体验、实验、检验中学习,充分体现了“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与体验教育的教育观不谋而合。

除了创客教育具有体验教育的理念外,它也强调激发学习者的创作灵感,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早在1998年我国中央教育研究院就已提出创新教育这一教育理念,虽创客教育在具体实施上与创新教育的形式不同,但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学习者的开创性个性。[8]而且,在创客教育中,学习者不用顾虑教师、家长、考试、升学等外在压力,可拥有更多自由和选择的权利,将自己富有创意的想法亲自动手付诸实践使之作品化,并与其他创客伙伴分享创意作品,期间充满了无穷无尽的乐趣。自然主义教育倡导者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主张教育的使命就是促进和保持儿童善良的天性和天生的能力,让儿童在无禁锢、无拘束中成长。[9]那么,创客教育中“学中玩”的快方逃正是从实质上还原孩子固有的“乐趣”,解放孩子的天性。作为教育者,需要为学习者构建利于学习者创造的学习环境,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呵护而非扼杀学习者的创作兴趣和创造灵感。

另外,有些学者从宏观层面上认为创客教育也体现了教育整合观的教育理念,具体表现在学科知识之间以及技术与教育之间两方面的深度融合。[10]其中,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侧重在创客教育中,学习者研究的问题通常涉足多维度、多方面的背景知识,那么对学习者来说需要了解和掌握多个领域的知识才能解决问题;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也是技术运用于教育的趋势,创客教育正体现了这一点。总之,创客教育关注的不只是学习者单纯进行学科知识的内化,更重要的是在创作学习过程中涉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时,培养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力求达到理论与实践深度联结的教育本质。

三、具身认知――第二代认知科学

1.具身认知的起源与概述

具身认知,又名第二代认知科学,这一词来源于美国著名语言学家Lakoff和哲学家Johnson合著的《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心智及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一书。[11]由于以表征计算为基本假设的第一代认知科学严重忽视甚至无视身体和环境在认知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无法解释认知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实现承诺的高级人工智能,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认知科学遇到的问题。那么,相较于自身存在严重缺陷的传统认知科学,第二认知科学即具身认知则否认人类认知活动的本质等同于计算,其中心原则是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身体是认知的主体并存在于环境中,认知过程是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目前,具身认知受到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等各个领域的高度关注,已俨然成为认知科学的研究热点。对于什么是具身认知,国内外很多学者根据本领域的深入研究纷纷给出了相应的解释。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一书,从具身认知的心理学角度强调认识过程是身体的表现,身体是知觉的主体,身体的知觉是行为产生的基础,是它让我们与世界产生关联。[12]对于身体、认知、环境三者关系,Lakoff和Johnson在具身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基本思想,即心智是身体的、隐喻是思维的核心、认知是无意识的,并且认为身体和环境在认知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11]对于这一点,著名认知科学家瓦雷拉也从认知理论的生物学角度出发,表明认知所依赖的主体经验是来源于具有各种感觉运动能力的身体,这些感觉运动能力本身植根于一个更广泛的生物的、心理的和文化的情境中,同样强调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3]与此同时,我国著名的心理研究学者叶浩生总结性提出了具身认知三个方面的中心含义:第一,认知过程的进程方式和步骤实际上是被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决定的;第二,认知的内容是身体提供的;第三,认知存在于大脑,大脑存在于身体,身体存在于环境,认知、身体、环境是一体的。[14]

2.具身认知的三大特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具身认知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是他们对具身认知的解释和理解共同体现了具身认知的三大特性,即涉身性、情境性、生成性。在认知过程中,身体不仅仅是身体构造、神经结构、感官和运动系统,还涉及身体的体验、经历等主体经验层面,表明具身认知具有涉身性。同时,大脑、身体与环境是个动态的统一体,认知过程中的身体与情境时刻保持对话状态,也就是说这个过程是一个连续进化发展的情境性过程,表明具身认知具有情境性。[15]并且,认知过程中的认知内容并非机械性的、线性的、预设好的,而是身体与环境中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交互、相互耦合自组织生成的,进一步表明具身认知具有生成性。

具身认知的三大特性是具身认知理论的核心,虽作为认知科学领域新兴的研究热点,但对当前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从教育教学理论角度来看,强有力地批判了传统认知理论规束下的传统教育教学的本质观,即有组织的教学内容、书面的学习计划以及预期的学习结果。其次,从教学实践上,它反对传统认知视域下的教师遵守既定方法对官方知识或法定课程进行程序性的灌输与控制,学生负责对教师教授的知识进行机械性的接受,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两个行为均严重面临着身心分裂的危机。最后,从教育探索改革创新层面上讲,具身认知的涉身性、情境性、生成性极大地唤醒了教育相关研究人员对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本质的反思,更重要的是给研究新兴起的创客教育的实践者提供一个更加切合的视角,深入探索创客教育理念的理论本质。

四、基于具身认知的三大特性谈创客教育

由于具身认知自身具有的特性从本质上深刻地批判了传统认知领域下的教育观带给教育教学的种种弊病,因此受到广大教育研究者的青睐。有学者认为具身认知理论具有的涉身性、情境性、生成性对课程与教学的变革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16]给传统教育观视学习为一种“离身”的精神训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7]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探讨了未来学习环境的构建理念,[18]还提出具身认知是教学设计理念的新取向。[19]那么,对于正席卷全球教育变革的创客教育,同样受到了第二代认知科学在理论层面上的极大影响,蕴藏在创客教育背后的种种教育理念,不管是以“做中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还是体验教育、创新教育、快乐教育、教育整合观,具体地体现了具身认知的三大特性。下面将从具身认知的涉身性、情境性、生成性的三大特性,深入探讨创客教育理念的理论本质。

(1)涉身性。以“做中学”为核心教育思想的创客教育以学习者为主体,主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必要动手实践、亲身参与,忘情投入到创作活动中。在新型技术支撑下的创客空间里,一群志趣相投的创客可基于兴趣开展不同的学习活动,自发组织创客团队,利用创客空间中一切资源,整合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解决问题或者实现创作。在此期间,每位学习者可根据需要随时与团队中其他同伴进行交流协作、分享经验,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习者的身体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受压抑和备受压抑的地位,强调学习者在创客空间中亲自动手设计、制作、交流、分享,尽情绽放学习者创作的天性。由此可见,创客教育在本质上体现了具身认知的涉身性。

(2)情境性。在创客教育中,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不是一个脱离场景的过程,著重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下的体验教育。那么,在信息通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很多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实现的情境,或者是学习者绘制的不能轻易转变为现实产品的设计图,都可以通过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比如移动互联网、传感技术、3D打印技术、虚拟现实等,来满足学习者在创作认知过程中对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现实情境的需要,促进学习者知识的内化和外显,提高学习者创作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对此,研究创客学习空间建构的学者认为,创客学习空间应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灵活性等特点,旨在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创建适宜的情境以及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创作灵感,保持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充分显示了具身认知的情境性。

(3)生成性。在创客教育实施过程中,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创作主题,在创作过程中学习者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同伴一起协作完成。整个创作学习过程并非传统教育模式那样,教师按年级分别授课,按课程内容分章节或单元教授相应的学科知识,学习者按部就班机械性地接受知识,学习者在创作期间遇到的问题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交叉融合,需要学习者凭借创作兴趣的驱使与对知识的渴望进行跨学科跨领域自学,也需要学习者与环境中一切学习资源不断交互耦合,从而解决创造过程中碰到的难题,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因此,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生成性的学习过程,学习内容是根据创作需要或实践需要不断扩大,学习者对知识进行不断内化,并使之应用于创作实践中加以外显,这正体现了第二代认知科学强调的认知过程生成性的特征。

由此可见,从教育理论层面上讲,具身认知是创客教育理念的内核与本质,创客教育是具身认知的具体表现,换句话,亦即具身认知的三大特性――涉身性、情境性、生成性,深深融入到创客教育的学习者主体、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方面面;反过来,创客教育理念真正体现了具身认知的根本特性。因此,在创客教育具体实践过程中,不管是学校还是相应的教育机构,可以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思想,深入研究创客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过程等。

五、结语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探讨了创客教育的概念及其背后蕴藏的丰富教育理念,比如“做中学”教育思想、体验教育、创新教育、教育综合观等等,再通过对具身认知理论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不管创客教育的理念在形式上有多复杂,都集中体现了具身认知的涉身性、情境性、生成性的三大特性。然而,文章中讨论的创客教育、具身认知都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在学术界的研究仍处于萌芽状态,尤其是创客教育也就近两年引入国内的。因此文中有些关于创客教育的概念定义可能存在些争议,但也正是有了这些争议才能促使一个研究领域慢慢向真理靠近。

参考文献:

[1]《2014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趋势蓝皮书》[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Z1):5.

[2]NMC地平项目,龚志武,吴迪,陈阳键,苏宏,黄淑敏,陈木朝,吴杰锋,焦建利.新媒体联盟2015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3-22,42.

[3]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4-21.

[4]郑燕林,李卢一.技术支持的基于创造的学习――美国中小学创客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施路径[J].开放教育研究,2014(6):42-49.

[5]郭伟,钱玲,赵明媚.我国教育视域下创客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技术,2015(8):107-112.

[6]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23-34.

[7]John,Dewey.Experience and Education[M].New York:Free Press,1997.

[8]徐辉.创新教育的理论及其哲学、人类学基础[J].教育研究,2001(1):10-34.

[9]卢梭.爱弥儿(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61.

[10]刘杭,陈芳芳.创客教育的理念、空间建构与趋势展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6):12-14.

[11]Lakoff G M,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Basic Books,1999:3-36.

[12](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3](智)F・瓦雷拉\(加) E・汤普森\(美) E・罗施著,李恒威\李恒熙\王球\于霞译.具身心智: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4]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趋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5).

[15]李恒威,盛晓明.认知的具身化[J].科学学研究,2006(2).

[16]张良.论具身认知理论的课程与教学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7-32,67.

[17]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教育研究,2015(4):10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