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场经济的命脉

市场经济的命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市场经济的命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市场经济的命脉范文第1篇

自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颁布实施《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以来,标志着管理196户中央企业近7万亿国有资产的管理机构开始运行。历经八年多的发展,中央企业的资产总额从2002年的7.13万亿元增加到现在的28万亿元,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20.2万亿元。截止2011年12月31日,央企户数已减至117家。而2011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央企业已有38家上榜。同时,在“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上缴税金和税后净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均实现了翻番,年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15%。

2011年,中央企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围绕“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核心目标,大力实施“一五三”战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推动具备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实现整体上市,不具备整体上市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要加快股权多元化改革。但是,今天的改革,却引起了人们的质疑,究竟国企该何去何从,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两点思考

(一)政府与国有企业关系的思考

1.问题提出

仿佛政府天生就与国有企业剪不断、理还乱。这不禁让民营企业等非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总是向国有企业投以羡慕的眼光。究竟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又是什么?这不禁令人发问。

2.问题解决

正如党的第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的:我国的国企改革,就是要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使每一个微观国有企业,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适应市场经济充分竞争环境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那么,国有企业的股东就应该是全体国民,全体国民授权政府,政府再授权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行使出资人权利。其中,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投入的资本为法律依据,享有出资人权益,负有限责任。

通过国资委这一特设机构,从根本上切割国有企业与各级政府组成部门之间的隶属关系和利益纠葛,使国有企业还原为纯粹的“企业”。同时督促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企业一样照章纳税,税后利润视情况定额度上缴专门账户,用于全民福利保障或部分直接向全民分红。由此建立一种全民所有、全民共享、全民监督、全民支持的最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并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公有制形式。

因此,正如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所说:“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来几年我国将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与此同时,推动具备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实现整体上市,不具备整体上市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则要加快股权多元化改革,对有必要保持国有独资的国有大型企业要加快公司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通过这种方式,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还原国有企业的“企业”属性,强化其“全民所有”的功能、价值和意义,推进国企改革走向市场,走向科学。

(二)国有企业经营范围的思考

1.问题提出

一直以来,国有企业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甚至在某些领域以寡头垄断的形式进行着经营,看着国有企业高额的利润和优裕的工资福利,广大人民对此不断发问,国企是不是应该完全参与市场竞争,不应该通过垄断资源、垄断政策等攫取高额利润。面对这样的疑问,我们不禁思考,国有企业是否应该打破固有经营范围,更广泛地参与市场竞争,亦或是国有企业只需要在公共服务领域存在,市场经济要求国有企业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呢?

2.问题解决

笔者认为,这应该从我国具体的国情出发来思考。我国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此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国企改革实践中,通过抓大放小和战略重组战略,把国有经济收缩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领域,收缩在重要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和公共服务领域,并让出了绝大部分的市场容量和空间,让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充分竞争和发展。同时,通过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力争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微观实体。这已经从根本上解决了国有企业经营范围的问题。

现如今,通过2012年《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中可以明确看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行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中小型企业上市融资,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这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可以看出政府对于加大国企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决心,已经从根本上破除了国有企业垄断的地位,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唯有能力者才能胜出。

三、总结

通过国企改革的两点思考,可以看出:国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保障条件,而且全面拉动、促进了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加快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使中国的经济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光明日报.关注国企系列报道之一:国企怎么样?光明日报,2012-04-17.

[2] 赵正勇.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改革与开放,2009(5).

市场经济的命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背景下;公路经济;发展策略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正处速发展的时期,同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强大背景下,国内的公路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我国对公路基础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以此来带动国内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公路建设速度提升很快。随着政府对西部经济开发的重视,公路作为经济发展的命脉,对公路周边的经济起到了很好的提升作用。公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实体,得到广泛的关注。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公路经济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公路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1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公路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展公路经济,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提高公路经济发展的力度,就能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1.2促进了物流行业的发展

物流行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公路建设的发展。公路运输是物流行业重要的运输方式。各个区域间的物资与商品流通,可以通过公路运输完成。公路运输使各地的物资得到科学配置,满足市场的需求。公路运输有着其他运输方式无法相比的特点,例如运输费用低、运输门槛低等,因此受到企业的青睐,为物流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

1.3加快了区域经济的融合与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受到交通行业发展落后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交通运输的重要性逐渐被重视起来,尤其是公路建设。当前,我国完成的公路建设里程已经跃居世界前列,而且地位还在不断提升中。公路建设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突破方向。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交通已经成为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由于交通不畅,区域特色资源得不到开发和利用,无法转换为经济收入。当公路建设完成后,区域特色经济资源可以通过公路运输,顺利地走向市场,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2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公路经济发展现状及解决策略

2.1公路经济发展现状

公路作为经济发展的命脉,在任何时代都体现了其重要价值。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地走向成熟,公路经济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不论是连接城镇乡村的普通公路,还是连接经济发展主体的高速公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国内的公路建设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造成了公路建设的不均衡发展。另外,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内部存在的问题,造成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制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公路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亟需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2.2提高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公路经济发展的策略

(1)完善公路系统的管理体系。公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公路系统的管理体系方面。因此,有必要在公路系统内部,建设和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首先,加强管理,严肃工作纪律,杜绝乱收费与不作为。公路行业是服务行业,公路系统的正面形象需要每一名公路人员共同维护,才能提高公路经济发展的速度。完善公路系统的管理体系,可以为公路经济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其次,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公路系统的陈旧思想意识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对公路人的要求。但是有一部分公路管理人员认不清行业发展趋势,思想意识没有更新,出现工作不负责任,缺乏服务意识,严重影响了公路经济的发展。因此,公路管理系统内部,要建立健全各种工作制度,调动职工的服务意识,更新观念,提高工作效率,杜绝乱收费与不作为行为,提高工作效率。最后,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对公路建设质量严格把控,提高公路的使用期限,科学养护降低成本,从而实现公路经济的最大化。(2)通过组织专业培训,提高公路职工职业综合素养。公路职工的职业综合素养不仅包括职业思想道德,还包括职业专业技能。因此,为了提高公路经济效益,就要提高公路职工的职业综合素养。首先,转变思想,提高服务质量。公路系统要时刻关注职工的思想意识形态,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思想认识。教育培训是提高公路职工思想认识的重要途径。公路职工通过培训可以转变思想认识,提高服务意识。另外,专业的职业技能可以提升职工的自我认知与肯定,能够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从而提高对工作的责任。

2.3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背景下,现在大部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更倾向于上岗就能工作。基于此,高校教师在对财经商贸类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应该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在今后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学校应该与一些企业进行合作,了解现今企业对此专业岗位中人才技能水平的需求,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实践培训,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地掌握专业技能。

2.4以提高学生职业资格考核为目的,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学生职业资格考核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水平,以此来对学生进行评估考核,从而全方位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就业条件。在此过程中,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教学应该着重应用综合性的评估方式,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基础上,对其进行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的考核,判定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专业处理能力。在学生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的时候,要对其严格把关,保证学生都能够通过自身的能力来获取资格证书。[3]

3结语

总而言之,构建完善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是高职院校中发展新课改的趋势,也是在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使现在高校毕业生能够适应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提高高校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培养其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对财经商贸类教学就要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基础,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能力,并使学生能够获取有效的资格证书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高技术、高能力及高素质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建军.浙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11):13-16.

[2]周鸣阳.产业调整视阈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2(4):97-100.

市场经济的命脉范文第3篇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图书馆工作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原则思想指导与影响下,全国各行各业也都是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进行工作的,图书馆亦受其制约和影响。这就使图书馆形成一整套具有计划经济特色传统的服务思想、服务内容、服务方法和服务手段。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下,图书馆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从长期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更新图书馆服务思想,内容方法和手段,则是图书馆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1.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改变服务方式

作为社会知识交流最有条件,最有优势的图书馆,如果不对传统的思想进行变更,不对以往的工作模式进行改革,不在服务领域进行开拓,不在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上进行创新,只能是自我贬值,势必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因此,图书馆必须抓住机遇解放思想,迎接挑战,尽快转变观念,努力构造新模式,改变传统的文献服务方式,由封闭、被动、静态单一的服务方式,转向开放主动、动态多样的服务方式,开拓新领域,闯出新路子,使图书馆在市场经济大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身的价值。

2.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树立市场效益观念,增强参与竞争意识

图书馆工作要求适应市场经济,就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服务又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牢固地树立“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思想,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做好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各项工作。在竟争激烈的今天,信息就是效益,就是金钱,信息资源就是一种无形的财富。

二、图书馆面对市场经济应用的对策

市场经济冲击着社会的各个领域,作为信息的集散地的图书馆,怎样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图书馆能否进人市场?面对市场经济图书馆应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应拿出具体的措施。

1.培养和发展图书馆的信息市场

信息服务产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的中心,这是不容置疑的。将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信息,经过整理加工与发展,使之成为信息产品,然后推向市场,便成为有价值的产品。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宝库,要将文献信息开发作为产业来办,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馆藏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优势,以此为突破口主动出击,使图书馆尽快地、全方位地、有偿地进人信息市场。总之,图书馆进人信息市场,不仅是市场经挤对图书馆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2.把工作重点转向为企业服务

将科技、教育、文化集于一身的图书馆,应该在为生产、科研服务,在为经济建设的服务中,自觉地把握有利时机,积极投人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去。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图书馆为企业服务,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当前的主要任务。知识一但与生产相结合就能成为“物化的智力”;这种物化的智力,可以十倍、百倍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因此,把工作重点转向为企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是当今图书馆活力之所在。要在做好为企业深层次定向跟粽服务的基础上,发挥图书馆的中介作用和咨询功能,为企业所碰到的问题,如原材料供应、镜售市场和资金来源等提供咨询服务,尽可能地对重点课题承担产前、产中、产后的文献、信息、科技一条龙的全程服务。

3.建立多层次、纵横结合的服务协作网络

由于企业所需求的信息和技术面广,量大,因此,任何一个馆都难以全面承担和完成,所以必须注意发展图书馆和政府经济部门、情报部门、科协、科研单位等部门的纵横联合,形成纵横交错的服务协作网络,以保证为企业提供全优的服务,并达到资源共享,分工合作,共同服务,共同发展的目的。

市场经济的命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号:1001-828X(2016)031-0000-01

引言

火电厂是国有企业,是火力发电厂的简称,主要工作就是通过燃烧燃料把热能转化为电能,供人们使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仍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火电厂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管理上的缺失、资源的浪费等,这些问题对火电厂的经济效益和本身的企业管理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得到解决,国有企业改革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本文也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火电厂的经济管理思路进行分析,就火电厂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

国有企业因功能不同,在社会中的职能也不同,有人认为,应将国有企业分成三类:公共政策型、特定功能型和一般商业型[1],不同类型的国企工作侧重也不一样,本文中要讨论的火力发电厂,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应该属于特定功能型企业,因为火电厂是面向社会人群提供电能的基地,目前来说,虽然中国建立了许多水力发电长,如闻名世界的三峡水利工程,还有数量逐渐增多的核电站,但是主要的发电方式仍是火力发电;同样的,火电厂向人们提供电力的同时,也要收取费用,这是它的合理的收入来源,作为国有企业,火电厂需要保证一定的经济效益才能实现经济增殖。

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是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国有企业改革所经历的时间已久,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国之所以一直要求要进行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因为国有企业现存的管理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时代要求,计划经济时代一去不复返,市场经济繁荣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必须对国企的不合理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股份制公司,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火电厂作为国有企业,也应顺应时代要求,进行改革,剔除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

二、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火电厂发电的原理,是通过燃料燃烧产生热能,而后通过一系列设备与操作将热能转化为电能,在发电的过程中,煤是最主要的燃料,还有少量通过燃烧石油、天然气来发电,在发电过程中成本问题是火电厂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要提高火电厂经济效益,不应只关注外部利润来源,同时也应对内部成本和资源损耗问题加以重视。那么,如何做到降低成本以提高利润,以下两个方面,也可称之为开源和节流。

(一)燃料问题

燃料问题是降低火电厂生产成本的关键,中国电力大部分来源于火力发电,而大部分火电厂又以煤作为燃料,生产成本极高,从开源的思路想,能否找到一种新的燃料来代替煤,在降低购买燃料的成本的同时也保证发电效率,是重中之重。有人提出过一种代替燃料,就是垃圾;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就将眼光瞄准了垃圾,通过焚烧垃圾获得热能进而转化为电能。通过垃圾焚烧产生电能,一方面从社会效益上节省了一定量的煤炭,另一方面通过一定的技术保证焚烧垃圾的污染问题得到控制[2]。对于火电厂而言,将一部分垃圾作为燃料来代替煤炭有一定的可行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二)损耗问题

从节流的思路看,节流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损耗,这种损耗包括煤炭的燃烧程度、热能的利用效率以及机器设备方面的损耗,这就要求火电厂要具备相当程度的技术水平,目前来看,为了使煤炭充分燃烧,火电厂都是先把煤炭磨成煤粉,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提高了煤炭的燃烧效率,同样也增加了设备和人力消耗。在节流的思路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技术改革与创新。

三、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对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性质和教育有些相似;国家通过教育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但是教育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过程通常一直持续到学生步入社会,跨度极大,但是是必要的举措;对于火电企业来说,人才的培养也很重要。在当今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企必须顺应的潮流,火电厂作为特定功能型企业,也需要通过利润的方式保证自身的发展和壮大,要做到这一点,仅靠火电企业本身固有的工作人员困难较大,因为火电厂中的工作人员大多对技术性要求较高,但是技术型人才的能力并不在经济管理上,因此,火电厂应该加大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学习企业管理模式,建立相应的业务管理部门,就如何合理提高企业效益展开工作,这就是培养经济管理型人才对火电企业的现实意义,才能保证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时都能考虑到企业经济效益问题[3]。在合理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才能保证火电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才能让火电企业为中国的经济繁荣昌盛作出巨大的贡献,这样才不失为一个掌控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

四、结束语

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国有企业的火力发电厂应随时展做出相应的改革措施,进行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一方面顺应时展,相应国家号召,在发展中融入到国有企业改革大潮;另一方面改善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转变发展模式,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通过改革求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添砖加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黄群慧,黄速建.论新时期全面深化国有经济改革重大任务[J].中国工业经济,2014(9):5-24.

市场经济的命脉范文第5篇

【摘要】在新的发展时期下,工商管理以往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经济发展对于工商管理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工商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也能够反过来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关系

工商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转过程中规章制度的一个监督和执行过程,对于保证整个市场经济行为的健康有序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来往越来越频繁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的法律规范以及系统体制是维持整个市场稳定的基石。在我国的现实发展过程中,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够对经济活动进行集中的指引,调节企业在追逐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将企业的行为限定在合理以及科学的范围之内,从而确保经济社会的长久稳定发展。

1工商管理稳定经济发展格局

工商管理能够促使企业与相关执法部门之间的积极合作,改善双方的工作方式,从而促进我国稳定经济格局的建立和发展。工商管理在发挥自身行政职能的同时,应该明确其管理范围和管理方法,加强市场的监管以及执法过程,建设起一个健康积极的市场竞争环境。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命脉,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国际地位,在工商管理的过程中,也应该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这一原则,将最大化的社会经济利益追求作为管理中的首要任务,抛离狭隘的管理理念,对人民的切身利益要进行保护,同时也注重企业的商品权益,打击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从而保障经济格局的稳定。工商管理保障企业主体地位,工商管理在经济的持续深入大改革过程中,能够加强流通体制方面的改革。一些大型的行业集团在地区跨度以及行业延伸上都较大,企业之间的自主交流容易产生障碍,企业的利益导向不再明确,从而出现强制关系的发生,通过政企分开能够有效地避免这种地方政策束缚的发生。在工商管理过程中,能够根据企业综合商业模式,将各种形式下的企业经济联系发展成为一个自主的系统。工商管理的通过这种干预性的引导来进行企业发展的辅助,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确保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

2工商管理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在我国,工商管理对于整体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工商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协调好企业与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积极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努力改变自身的工作方法,不断完善提升自身的服务机制,从而积极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做到这一点,我们更加应该牢牢树立起不断促进发展的思想意识,不断积极改进市场的监管与执法,从而更好地为进一步优化我国的环境发展以及经济建设的整体大局服务。同时,我们要牢牢把握经济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而各级工商管理部门同样需要进一步积极端正各个市场的监管与执法方面的工作方式,同时积极尊重市场的主体,尊重基本的纳税人,坚决摒弃在单纯的监督执法的过程中监管执法以及十分狭隘的部门利益方面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改进我国市场监管的基本执法方式,继而进一步提升我国执法部门的执法水平,对于那些涉及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农民等大多数消费者利益的情况,要努力严格涉及到许多知名的企业以及商品的保护,对于那些重大的商业违规行为更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严厉打击。同时,除了政治方面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保障促进作用之外,我们还要认识到完善我国的工商管理对于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领域内的改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商业企业集团是跨越地区、部门以及各个行业方面的基本界限的,它主要是由我国企业之间的自由联系以及自愿结合的方式而构成的,这样的行为就容易使得企业利益从部门以及地方的利益中不嗟姆只脱离出来,继而形成超脱其外在的集团基本模式,也容易使得一些原本存在着相互隔绝的部门不断进行互相之间的联系与结合,地方的利益也可以更好的通过横向方面的联合与经济发生强制性的关系,这样的交叉与融合可以从根本上动摇我国条块状分隔的基础,从而将企业从部门以及地方所有制的束缚中彻底解脱出来。

3调整管理和引导的平衡度

能够在执行工作中调整出管理和引导之间的最佳平衡是实现工商管理部门在开展管理活动的合理手段。社会主义社会从本质上来说是要做到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上平衡一致,所以要解决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已经存在的许多内部矛盾。在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所有的企业和个人应该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政策,而工商部门的职责是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进行经营活动企业和个人进行合理监管和监督,既不能让企业和个人得利益凌驾于国家之上,也不能利用国家政策使企业和个人的基本权利受到损害。工商部门应该看清国内市场的发展趋势和进程导向,为企业的转行和改革争取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为企业的发展中提出良好的建议和引导,帮助政府和企业之间和社会经济发展上取得双赢的发展效果。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工商管理部门应该通过监管和监督社会市场经济体系中产生的不正当行为竞争和其他违法行为,对国内的企业投资运营环境和社会市场环境的公平做出保障和稳定,吸引更多的合法企业和投资商加入到公平的社会市场竞争中来,给国内的市场经济体系注入新的动态活力。普遍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主要有商业贿赂行为、商业窃密行为、虚假广告行为等,这些不是正当的竞争行为对社会和企业的危害性很大,是需要工商管理部门通过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并出面进行监管。

综上所述,经过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商管理部门都能起到调控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经济和国力还在不断增强,这就需要在面对市场经济变化的同时做出自身的应对政策。工商管理部门作为国家专属的行政职能部门,需要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职能。我国的经济问题一直是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工商管理部门作为国家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部门之一,为社会市场经济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市场经济的命脉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企业文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0-0193-01

引言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企业的长期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企业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不断加深,因此人们对于企业的越来越高,相应地企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也相应提高。电力行业作为国有垄断性行业,受到历史、机制和人员因素的影响,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当然,在一段很长的时期以来,企业文化建设在电力行业掀起了不小的浪潮,文化建设和管理受到了电力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但是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就目前来看,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就如何更好地开展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展开探讨。

1.企业文化建设在电力企业管理中的意义

1.1 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

科技的进步与知识经济的到来给企业的发展不断带来新的文化元素,进而影响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的提高。总所周知,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企业的长期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适宜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

1.2 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电力行业是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命脉。全球化给市场带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推动着社会不断地变革和发展,电力企业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给员工塑造健康、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提高员工积极性的同时,不断激发员工的创造潜能,通过不断创新来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3 提升电力企业的社会形象

除去企业规模的影响外,企业的文化设施、工作环境等外在形象也是电力企业竞争力的具体表现,而优秀的企业形象的塑造依赖于企业文化的建设。通过对企业形象的感知,人们能了解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水平以及精神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因此,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提升电力企业的社会形象,改变人们对企业的外在认知。

2.电力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2.1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电力行业作为国家垄断性行业,其文化建设有其独特性的特点。部分电力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认为电力企业只是生产、提供电的企业,企业文化对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并没有太大影响,未做到正确看待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导致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差,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

2.2 企业文化建设与市场脱节

电力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产业。但长期以来,我国的电力行业处于国有垄断状态,需求大于供给,这种垄断性质就造成了企业与市场的脱节,形成了以产品为导向的意识。企业的文化建设过多的关注在技术和安全生产方面,缺少竞争意识,不追求经济效益的提升,这样很难做到与国际市场接轨,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2.3 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形势重于内涵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文化建设都是与党建工作是一体的,会带有较重政治色彩,且大多数都是流于形式,口号,形式重于内涵。当前部分电力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表现为口号式地提炼企业理念、企业宗旨和企业经验,具体表现为在文件中、墙上、媒体上,但并未真正落实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运用哗众取宠的方式,打着企业文化的幌子进行企业宣传,对企业发展并没有促进作用。

3.对电力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3.1 树立企业文化意识

传统的电力企业管理理念存在的种种问题使管理的效能弱化,我们要转变传统观念,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进去,明确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树立电力企业文化意识。可以通过管理制度的设置,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重视企业文化宣传,建立企业文化保障机制,使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从口号落到实地,真正体现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3.2 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文化

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是21世纪企业最珍贵的资源。因此,电力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做到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给予员工发挥自主创造性的平台,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保障员工物质需求的同时关注员工精神需求的满足,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

3.3 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

知识经济的到来该企业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员工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不断地更新、创造才能跟得上时代的需求。在电力企业中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培养企业的学习氛围,让员工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形成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企业组织形式,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3.4 确立服务至上的企业文化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把客户当作管理对象的思想,树立优质服务意识,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提供给客户高质量、高效、及时用电服务, 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赢得客户的信赖。因此,电力企业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确立“服务至上”的理念,为员工营造服务氛围,强化员工的服务意识,创建企业的品牌文化。

参考文献

[1] 董若婷.《企业文化在电力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学,2014(12).

市场经济的命脉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产权流动;产权重组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所有制经济为补充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它们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发展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健康与否。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以平均每年18%的幅度持续稳定递增,显示了国有企业强大的生命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截止2002年底,仅占全国国有企业户数0.22%的500家国家大中型企业,其资产占全国国有企业的36.04%,实现利润总额占全国国有企业的78.39%,这表明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坚强支柱。它们担负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为我国经济各部门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它们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及金融、交通邮电等涉及国家安全重要产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物质的基础。但是,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02年底,我国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为47万亿元,而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上,按70%来算,负债总额为32.9万亿元,这个数字是相当庞大的,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一直处于高负债经营,同时,国有企业长期存在政企不分、产权不明等问题。要使国有企业摆托困境,只有通过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理顺产权关系,搞活企业,而搞好国有企业的产权流动与重组,则是当前产权改革的关键环节和紧迫任务。

一、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是从以公有制为主,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起步的。因此,一方面要着眼于如何搞好搞活国有企业,进行改革试验,直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则逐步放宽非公经济准入政策,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包括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整个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国有资产总量迅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国有资产总额(不含境外国有资产),2002年底已达47472元。但是应该看到,改革的取向和措施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还没有真正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问题, 从而使国有企业改革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企不分,国有企业产权主体未能真正实现多元化。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一些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但是国有股占绝对主导地位,只吸纳了其他很少部分的股份,并且是在政府行政干预下,保持了国有股份的绝对优势地位。政府代表国家,使企业失去真正的市场主体,导致了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影响了政府管理国家和调控经济的职能,致使企业产权主体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相悖。

(二)国有制与社会劳动者所有权相分离、排斥,国有资产所有者处于“虚置”状态,虽然国有企业国有股名为国家或全名所有,但实际上作为真正的产权主体的社会劳动者谁都没占有。产权关系的虚化造成了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转移、排斥。即使是国有企业的职工,也把国有资产看成是国家的,将自己的劳动视为雇佣,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经营好坏、流失与否与自己无关。致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力与传统国有制的弊端形成了严重的对立与冲突。

(三)产权条块分割,国有资产利用率低下。在传统体制的影响下,仍有相当数量的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始终不能摆脱政资不分、政企不分的困扰、使国有资产所有权的整体性受到地方部门分割。地方和部门为了各自利益搞自然经济式的“大而全”或者“小而全”,导致国有资产配置不合理,造成国有资产低效甚至无效营运。

(四)国有企业负债经营包袱沉重,资产负债率高。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一直处于高负债经营状态,企业负债额远远超过它所能承受的正常水平。据统计,截止2002年8月,全国已完成资产清查报表公审的12.4万户(占全国总数的60%)工商企业中的资产负债表显示,账面资产总额为41370亿元(其中尚有未处理的损失4438亿元),将其扣除则实有资产总额计。则负债率高达84%,其负债率之高是1989年我国工商企业负债率29.5%的2.85倍。资产负债率连年攀升,居高不下,还贷困难,企业为了维持经营不得不继续负债,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五)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效益不断下降。亏损日益严重。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少数国有企业工业布局不尽合理,企业设备陈旧,产品更新换代缓慢,品种单一,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再加之企业管理混乱,导致企业效益不断下降,亏损日益严重。

二、搞好国有企业产权流动与重组的重要和紧迫性

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上述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从深层次分析属于体制问题,并且与我国国有经济的产权变革滞后有着深刻联系。在这种新旧体制并存、两种体制对峙情况下搞好国有企业的产权流动与重组十分尤其紧迫。

首先,推动国有企业产权流动与重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种新体制客观上要求运用供求、竞争和价格机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起基础配置作用,通过市场调节社会资源在各部门,各个企业间的分配。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生产商品和劳务的同时,自身所拥有的产权必须以商品交易对象而存在,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破产、拍卖、租赁、兼并等多种形式,促进产权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从而挖掘资产的生产潜能,促进资产的有效、合理利用。

其次,有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通过入股、参股、出售、股份转让、收购、兼并等多种形式,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企业财产的组织形式亦日益多样化。产权的流动与重组,按股份共有的企业越来越多,在这种条件下,依靠资产重组,使重组的企业一诞生就能有效地改变原有的运行机制,按照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使企业具有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有利于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优化产业结构。当前,国有资产在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中闲置浪费与严重短缺同时并存,通过产权的流动与重组,使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由“闲置”向“短缺”转移,既可实现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合理布局,又可盘活国有存量资金。同时,还可使资金按照市场要求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第四,有利于使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经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通过产权流动与重组,采取企业兼并与破产等方式优化配置资源,迅速推动资本的集中,把有限的资源转化到优势的企业,使优势企业迅速扩张,形成、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

三、国有企业产权流动与重组的措施

(一)通过对行业内国有资产的战略性转移,系统性重组和结构性调整,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大型企业,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加快技术改造,巩固和发展大型企业的主导优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国家必须重点抓好一批在国民经济中起骨干作用的大型企业,以保持对国民经济的调控。坚持资产存量和增量等各种资源向支柱产业、优势企业、流动的原则;坚持资产规模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通过调整企业结构,组建大型的企业集团,行业之间转移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要通过组建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国有控股公司、打破原有条块分割的局面,走向集约经营,形成规模效益就可以基本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提高科技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带动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通过兼并、联合、控股等嫁接合资等资产重组方式,加快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改革,促使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减少企业亏损,建立为大型企业服务,从事专业化生产经营的企业群体。国家在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国有大型企业的产权流动和重组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快搞活国有中小型企业,通过灵活多样的产权转让,使国有资产存量流向更有效益的领域,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使整个国民经济更富有活力,其主要措施是:

1.发展壮大一批。对领导班子强,内部管理好,具有名、特、优、新产品,有一定生产规模,资本金利润率在10%以上,市场前景广阔的企业,应采取措施实现强强联合发展壮大,以形成规模效益,增强国有经济在关键行业主导作用。

2、重点扶持一批。对产品有市场、领导班子强、发展潜力大,但暂时有困难的企业,可以由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进行扶持,从而推动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

3、放开搞活一批。对管理不善、经营困难、经济效益差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产权转让,尽快形成规模,走向集约经营,除了提倡优势支柱企业间“强强”联合,同时还要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实现优劣互补,增强企业活力。使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三)通过承包、拍卖、出售、转制等方式,加快资产重组,进一步搞活小型企业,对于一些扭亏无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型企业可依法破产。

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租赁承包,国有民营。把企业全部或部分资产交给社会法人或自然人,按照签约的资产经营责任租赁或承包经营,依法交纳租赁费或承包费。

2、资产拍卖,竞价出售。对长期经营不善、扭亏无望的企业,或有闲置厂房设备、急需发展资金的企业,可采取资产拍卖方式,竞价出售,盘活资产。

3、破产重组,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企业,应依照《破产法》的规定实施破产。

企业破产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不到万不得已不破产。所以,推动一般小型企业的产权流动与重组,应将兼并、合并与破产拍卖结合起来。只要仍有挽救的希望,就应挽救减少破产,以避免企业破产造成的巨大债务损失。

参考文献:

[1]汪海波、王东:“关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若干问题”《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第5期.

[2]石建新:“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问题与对策”《经济体制改革》2000年第1期.

[3]印雄文、谢禹、徐强“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益,推动国有资产存量重组”《国有资产管理》2001年第10期.

[4]鲍怀谦:“推动产权转让、盘活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管理》2001年第6期.

[5]晓亮:“论国企改革与结构调整”《深圳特区报》2002年4月15日.

[5]吴清沈:“关于产权转让的若干问题”《中国国有资产年鉴》2000年.

[7]伯彬:“推动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经济论坛》2000年2月.

[8]李保民:“产权流动与重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2001年.

[9]康恭舜:“关于企业产权制度的法律思考”《特区经济》2003年第10期.

[10]周小亮:“产权与产权明晰关键论质疑”《当代财经》2003年第十一期.

市场经济的命脉范文第8篇

今年物权法和反垄断法的先后推出,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前者强调产权的维护,后者则注重于反垄断。此时此刻,我们似乎有理由说,我国朝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业已完结,经济体制改革也已画上句号。但是情况并非如此。

反垄断法是市场经济的“宪法”

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或经济体,衡量市场经济体制大厦是否落成的标志,是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法。真正的竞争法有赖于竞争优先的观念。这种观念需要内化于政府官员、企业家、社团成员和个人的头脑。这种竞争优先的观念,在美国、德国和香港较为普遍,而我国还不普遍。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法还立足于促进和维护一个无特权的秩序,即竞争秩序。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法,美国、德国和香港有,而我国还没有。

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法不一定是专门的反垄断法,但可以是维护竞争的一整套法律。比如美国和德国均有专门的反垄断法,而香港则没有。

美国的反垄断法也称反托拉斯法,包括《谢尔曼法》和《克莱顿法》等。德国的反垄断法称作《反限制竞争法》。香港虽然没有专门的反垄断法,却有一整套的法律(包括普通法)维护竞争,比如有关私人产权保护、契约自由、开放市场、币值稳定、经济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的法律。不过,香港的这些法律制度,美国和德国都有。

美国、德国和香港这些经济体的经济自由指数排名和国际竞争力排名都比较出色,就与其维护竞争有关。2005年她们在加拿大弗雷泽研究所的世界经济自由指数排名分别为第5、18和1位,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中分别为第1、23和2位。德国的位置在两大指数排名中相对靠后是因为大量立法使得其劳动力市场僵化,社会福利负担过重,为其市场经济体制穿上了社会福利国家的紧身衣。

美国、德国和香港竞争优先理念的背后是:唯有竞争才能带来繁荣。但是,它们在具体竞争法操作中各有侧重。美国和德国注重于全过程反垄断,通过立法形式反对价格卡特尔,控制企业购并,防范和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美国1890年出台《谢尔曼法》的初衷之一就是要认定一切价格协议为非法。除专门的反垄断法之外,美国和德国还通过市场开放来化解垄断行为。

香港的做法与美国和德国不同。香港基本上单方面着眼于通过市场开放来化解垄断。香港作为一个小经济体,比美国和德国更为严格地奉行古典自由主义的市场开放原则:只要存在真正的市场开放,那么即便产生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所言的“基于效率的垄断”,它也不可持久。因为垄断利润会成为一个诱饵,既诱使现有市场进入者通过技术创新打破垄断,也吸引潜在市场进入者进入这一行业。竞争加剧的结果是使得行业利润趋于零。至于政府强加的行政和行业垄断,也就是哈耶克所指的“画地为牢的垄断”,与香港奉行的市场开放原则水火不相容。香港乃弹丸之地,几乎单单倚重开放市场就可不断获致竞争结构,提升其产业和区位竞争力,达致高水平的、动态的“制度均衡”。

反垄断的确需要“法上之法”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和德国的体制都在朝着更大程度地容许基于效率的垄断方向发展。无论是哪个党派执政,与过去相比,两国对购并案的容许程度大为增大。而且,这已经在全球成为大势所趋,甚至蔚然成风。

但为了防范公权的滥用,美国、德国和香港一般不能随便设立国有或者公有企业。其设立一般采取专门立法授权的形式,其职能一般采取列举原则。而且政府不能进入而应退出竞争性领域,也成不争的原则和事实。这种通过限制国有企业的市场准入而防范对公权的滥用,不是反垄断法本身的界定和处理范围,有关问题要在一国或者一个经济体的宪制或者层面得到解决。这就是反垄断法之外的“法外之法”。正因为如此,美国和德国的反垄断法都是针对企业的法律,里面不涉及任何行政或者行业垄断的内容。因为行政和行业垄断本来就不受一般的法律保护。

我国也需要确立和推行上述反垄断法之外的“法上之法”。但是,这一点我国目前还未做到。与美国、德国和香港的经验相反,我国当前的宪法、物权法和反垄断法,都在维护特权秩序。我国宪法对公共财产的保护高于对私人财产的保护,规定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同时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物权法对私人财产的保护稍微进了一步,规定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财产受法律保护,私人的合法财产也受法律保护。名义上同等保护,事实上是对私人的合法财产保护不足。这是因为,我国对国家在竞争性领域的经济活动缺乏法律程序性规定。当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同在竞争性领域时,国有企业很容易滥用其来自政府的公权,挤出和替代民营企业的投资。如果是这样,国有企业的公益性体现在何处呢?显然无法体现。

反垄断法规定,“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国家对其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予以保护”。这实际上就规定了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特权地位,保护了行政垄断和行业垄断的特权化存在。这一措施的背后是巨大的行政裁量权,因为行政部门完全可以通过改变上述行业的界定范围而凌驾于反垄断法之上。而当前被政府认定的这类行业,比如石油、钢铁、能源、烟草等,绝大部分都已经可以归类于竞争性行业。更有甚者,反垄断法规定了“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条款,但其中恰恰没有对国有企业在上述和其他行业的设立、运作和退出程序作出规定。

变革反垄断法的“法上之法”